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9 16:32:38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1篇

关键词:中国;教育方针;经典逻辑;价值逻辑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6-0003-06

一、教育方针定义的思维方法论

教育方针是什么?新中国60多年来,有关定义不下于数十个。按照对制订教育方针主体的不同理解,可分为国家主体型、政党主体型、政党和国家主体型三类。国家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国家是颁布教育方针的主体;政党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政党是颁布教育方针的主体;政党和国家主体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总任务而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政党和国家是教育方针的共同主体。按照对制定教育方针出发点的不同理解,可分为社会目的型、教育目的型两类。社会目的型认为,教育方针是根据一定历史阶段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实现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或为社会服务;教育目的型认为,教育方针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也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旨在培养合格的人才。按照定义的不同.可分为总方向型、总指导思想型、总政策型三类。总方向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标、任务、功能及实现途径等原则性规定;总指导思想型认为,教育方针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发展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或根本指导原则,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价值倾向;总政策型认为,教育方针是对不同时代教育实践的总结,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和各项教育政策的总规定。

上述划分仅具有相对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定义多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属种定义思维和方法,对新中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进行静态抽象、归纳和概括而得出的结论,其认识尚处于知性思维或朴素的经验理性思维阶段。它仅仅把教育方针当作一个知性概念,亦即抽象概念或抽象同一概念加以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否定的、抽象的形式里”,停留在形式逻辑(初级逻辑)相对单纯的“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上,没有能“按照概念的真实本性将其理解为同时既是肯定的又是具体的东西”,亦即把它当作一个理性概念或称具体概念、具体同一概念――“包含多样性于自身之内”、“包含不同规定的”、“一种综合的统一(对立统一)”的概念加以研究,也没有能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给概念下定义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运用辩证逻辑的定义规则,展示其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个殊上升到一般、由抽象同一上升到具体同一、由最初的教育宗旨随着时势变迁而发展衍变至今天的教育方针的运动轨迹。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在理性认识阶段,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两条相反的路径:一条是从具体到抽象,另一条是由抽象到具体。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具体是对事物多方面的认识。抽象的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事物的个别方面、个别特性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在认识过程中可以抽出某个方面、某个特性而暂时撇开其他的方面和特性。具体的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事物本身是不同方面、不同特性等多样性的统一,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既表现为综合的过程,也表现为综合的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再由抽象思维到思维具体,前一阶段称为知性思维或经验理性,是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后一阶段称为辩证思维或理论理性,是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直逼客观现实,把处于抽象认识水平的概念提升为包含着差别和对立于自身的具体普遍性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接近,更深刻、更准确、更科学。

此外,概念的内涵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反映事物同一属性的概念是初级概念,反映事物内部多样性对立统一的概念是高级概念。相对而言,形式逻辑的概念属于知性认识的概念.是对事物同一性的反映。它内部不包含矛盾。不能显示概念变化的内在联系。辩证逻辑的概念属于理性认识的概念。是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反映,它本身是对立面的统一。抽象同一概念。是个别事物,或事物个别本质属性,或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反映是事物的第一级本质,即对象自身的同一性及与其他对象的差异性。具体同一概念,从其反映的对象来说,也是对个别事物,或对事物个别本质属性,或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但是,它是知性认识的发展,不仅继承知性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切成果,而且更深入到被认识事物内部的多样组成部分及其对立统一关系的层面,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由对事物一级本质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二级本质以及继续深入下去的认识。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而且反映事物的对立面的多样同一性;它不仅反映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且反映事物自身的内部差异。

循着知性一理性的思想进程,对教育方针定义的方法论也应该是:由感性认识出发,通过知性思维或经验理性思维方式的加工.也即通过对不同教育方针的内容、形式及其定义的整理、归纳和概括,获得关于教育方针概念的抽象认识,而后再对其进行理论理性思维或辩证思维方式的加工,把对教育方针的简单抽象认识提高到具体的辩证的认识,把握并揭示教育方针的复杂形态及其本质。

二、教育方针的辩证逻辑定义

从辩证逻辑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行程来看.概念是从历史发展中产生出来的结果。教育方针的概念也复制了简单到繁富、抽象到具体的运演轨迹,由单一逐步走向复合、综合与集合。

一方面,其名称经历了清末、民国两个政府“教育宗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教育方针”的演变过程;其思想内容经历了从晚清强调各级各类新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也即教育目的),到民初倡行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和德育为首的教育内容及形式,中经南京政府强化三民主义教育的政治性质、方向、职能和任务,直至新中国融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形式等于一体的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总指导原则,教育方针的功能不断增加,内容越来越多,概念越来越丰满,其定义也由原初的相对单一和抽象发展到后来的相对宏富和具体,既是教育地位、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途径等的总规定,也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方针。

另一方面,教育方针又是一种规范引导教育发展的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其表现为一定的统治阶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及其管理实践活动上,它是动态的,是时间的函数,与历史和未来有关。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说,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也说过,政策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在行动的过程和归宿。如果仅将教育方针表征为某种静态的结果,而不注重其现实运行的过程,那么这种表征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教育方针的动态运行过程也是构成教育方针整体的重要部分,它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实际进展。教育方针本身就是制定和实施、评价和调整的综合体,研究教育方针,既要重视其静态的文字表述,更要考察其贯彻落实情况。应将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当作一个有机体看待,其中,制定是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实施是制定的目的和结果,任何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有悖于教育方针的本旨或原意。这也是政策科学、教育政治学的一项通则。

教育方针是一种观念,反映或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决策规范,是统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教育意志而做出的相对恒定持久的重大决策。内核是一种指导思想或价值选择,外壳则是一种政策化、法律化了的行动准则或价值规范。它是观念和标准的统一,是意识形态和制度形态的统一,是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的统一。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行动纲领或指针,它还同时规定着可能有的行动方式和行为的发展方向,是一种鼓励良性期望行为的刺激源,是导引激发健康积极行为的催化剂。它代表了整个教育运动的旗帜,是一般教育规范(政策、法规)根本精神以及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规范体系的总表征。它是目标、原则、任务、方式、措施、步骤等多项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制定和执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完整统一。它要求制定者和执行者双方都应自觉自律,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一种机制,即坚守行为的一致性和执行的重复性。此外,它本身既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集政治和教育等几重标准的价值选择行为,也就是统治阶层教育意志表征的一种行为.这里姑且把它称作教育方针行为。

从国内外教育指导方针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统治阶层、政权组织(政治团体)对教育的干预总是绝对的,不干预才是相对的,无论其是否有“教育方针”一说.但通过颁布类似的规定或以其他形式实施对教育的规范、引导和控制等干预职能这一点总是类通、恒定的。作为统治阶层的一种行为,它自身也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就是教育方针的制定、执行、评价、终止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也就是教育方针“生命周期”的发展史,或者说是一部教育方针行为的发展史与教育方针的实践史。

教育方针不仅表现为一种状态或现象.如观念、思想或标准、规范等,而且也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一个由认识、实践和价值活动这三项基本活动组成的有机活动系统。这三项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一幅完整的教育方针活动的“过程图”。在这个活动的程序性链条中,其认识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制定,并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指向性和最优选择性:其实践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实施或执行,并表现出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其价值活动较多地体现于教育方针的评价,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价值倾向性。

进而言之,教育方针是上述三个环节、三种活动的辩证统一和有机整体,在实际过程中,它们不仅相互交叉、包容,而且紧密连动、互动。其中,实践活动是核心和基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都是围绕着实践活动而展开并为实践活动服务的。没有教育方针的制定和评价.教育方针的实践也无从谈起,实践活动必须依靠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在教育方针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育方针制定的认识活动和教育方针评价的价值活动,既指引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又推动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教育方针的实践则检验着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正确与否,使观念形态的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对象化、现实化。

从更高的层面看,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每次具体的教育方针活动中,其实践活动必须在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的指导下进行,其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又决定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当然,这种认识和评价又是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近现代中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史上,其实践过程逐渐凝结为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积淀为一定的教育政策规范和教育行为准则,上升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成为人们进行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所必须依据的一种模式和参照系,深刻影响着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从历史的过程看,一切关于教育方针的认识和评价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实施为目的、以实现为归宿。就其实践活动的内部关系而言,它也是由一系列阶段组成的一个过程。在实践的每一个阶段,往往都会带来新的信息,暴露出原来认识和评价中的不足,进而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以修正、调整、充实以至废改原先的教育方针。

姑且撇开对教育方针有制约作用的其他因素不说,教育方针的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是随着其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既是其认识的源泉、评价的标准,同时又是其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反言之,教育方针的实践活动又是以其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为导引、方向和依据的,认识既是实践的内容,也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既是认识的动力,又是实践的调节器,教育方针则是集这三种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教育领导活动。这样,将活动和过程概念引入并包容于教育方针的含义之中,突破其传统的定义域,突出其动态性,从而把定义思路由形式引向过程、由静态引向动态、由平面引向立体。

概言之,教育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功能、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定统治集团在一定历史阶段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的活动,是观念和标准、意识形态和制度形态及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价值活动的统一。

三、教育方针的价值逻辑定义

如果说关于教育方针的定义是一种判断、是一个事实命题、是关于教育方针“是什么”的认定的话,那么,关于教育方针的内容则是一种指令、是一个价值命题、是关于教育工作“应如何”的行动指示。前者属于认识领域,注重事实逻辑,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后者属于实践领域,遵循价值逻辑,具有典型的主观性和价值性。教育价值指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性,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是教育对人与对社会的意义所在,并通过教育的功能作用体现出来,它反映了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属性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在传统逻辑来看,思维的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典型的公式是:“s是P”。这种见解与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传统有关。按照这种哲学传统.人们的思维就是对于既存实在的认识,思维的全部功能就在于揭示事物。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维并不仅限于揭示事物,说明事物“是什么”。思维命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判断.一种是指令。在人类思维中,指令命题是大量存在的,人们的一切行动无不受指令的指导。判断本身并不能直接指导行动,指令才是关于人们“应如何”的行动指示。人类思维实际上涉及认识和实践两个领域,判断是有关认识的思维形式,指令则是有关实践的思维形式。因此,把思维仅仅局限在认识上而不注重实践、积极从事实践,那么,这是狭隘的。同样,仅研究教育方针的定义而不去探讨其内涵也是不够的,因为研究的出发点乃至终点不仅在于对概念的认定,而是要发出关于教育行为的指令,并认定它、揭示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制定的宗旨在于实施。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学研究,既要遵循经典逻辑,更要遵循价值逻辑。教育方针的研究具有典型的人文社会性和民族地域性,它不但不排斥价值倾向,而且还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态度和倾向。任何一个定义都是定义者自身观念、态度、水平的观照和折射,上述定义也不例外。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教育方针具有价值负载的特质,它所面对的不是纯粹的客观事实或自然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所以,定义、制定、分析乃至实施教育方针过程中,价值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领域,价值中立的论断是不成立的.教育方针需要价值涉入。但是,教育方针毕竟是一个事实概念而非价值概念,不管定义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如何,都不能违背经典逻辑定义的规则而想怎么定义就怎么定义,那样也就说不上什么定义,也就无从揭示教育方针内在的本质与特征了。定义教育方针既不可能严守中立、价值无涉,亦不可能随心所欲、价值无边。

在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看来,并不存在能达成共识的关于教育的唯一定义,这同样适用于教育方针概念的分析。当然,不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虽然人们对教育方针的认识是主观的、言人人殊的,但它毕竟是一种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管理现象。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也曾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规定性义、描述性(The Descriptive)定义和纲领性(The Programmatic)定义三种。规定性定义是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即作者“创制地”回答“我所说的事物是什么”的定义,要求被界说的概念在其后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意义。描述性定义是指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说的定义,也就是回答“事物实际是什么”的定义。教育科学理论主要陈述教育事实,在此基础上解释教育事实发生的原因与条件,故关于概念的表述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本质属性的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指或明或暗地告诉人们应有的事实状态,也就是在定义中包括若干关于某种被定义的事实状态的规定性,回答“事物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它与描述性定义所说的“事物实际是什么”不同,与规定性定义赋予事物一定的含义或意义、规定“事物是什么”也不同,它往往包含着是(Is)和应当(should)两种成分,是描述性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同样,谢氏讲的这三种定义方式也适用于教育方针的定义。

虽然有人也在试图寻求一种能够为大家所公认的“一统”的教育方针定义,但由于定义思维与方式的不同,教育方针定义的丛林法则仍将继续存在下去。比如。规定性定义本身就是充分反映定义者价值取向的任意式定义,它要求不同声音的争鸣和讨论,如果只有一个绝对的教育方针定义,反倒不正常。描述性定义主要是陈述或表示教育方针概念所指称的事实.但对于同样的教育方针事实,由于定义者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以及定义语境和定义目的的不同,也会有多种不同的描述性的陈述和定义。

如此看来,我们一直在孜孜以求的教育方针的真正定义很可能是一种科学的纲领性表述.也就是集规定性和描述性定义于一体的定义。它既要表述教育方针是什么,又要揭示教育方针应当是什么;既要定义实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方针的史实和经验进行总结、抽象、归纳和概括,揭示教育方针固有的本质意义,又要界定应然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方针的概念和过程进行严密的逻辑和语义、语用的辨析与论证,揭示教育方针所应包容的含义;既要运用事实判断对教育方针的“概念”作定性研究,又要运用价值判断对教育方针的“观念”作定向分析。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定义主体也会有各式各样的纲领性定义。因此,现在所能做的是,运用综合式定义,寻找一种纲领性表述.即将“教育方针是什么”和“教育方针应当是什么”结合起来,将教育方针诠释为:“一定的统治阶层为实现一定历史阶段的总方针及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及其实践过程。”

概言之,教育方针的定义是经典逻辑和价值逻辑的统一,是集规定性定义和描述性定义于一体的纲领式定义。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种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发展的政策活动。

综上所述,教育方针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词。作为中央政府规范指导教育发展的工具及其与集权型管理模式相符的教育方针,其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宏富,其语式由旧中国的教育宗旨到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它之能够在近现代中国得到不断的运演、进化乃至强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既是中国教育管理规制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中国教育政治文化的传统特色,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点及经典逻辑和价值逻辑相统一的定义思维,科学界定教育方针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从而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活动提供系统的学理支持,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概念界说[J]_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2.

[2]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469.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8.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2篇

1.1教材评价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的评价较高,但在基本技能和中医特色两个方面,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而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对教材的评价更高,针灸推拿专业和公选班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则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包括针灸推拿专业在内的医药学专业学生对三基和中医特色的内涵界定更为严格,提出的要求更多,所以,对教材的评价和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与体系存在内在的联系。详见表3。

1.2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尤其在授课条理性、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多媒体应用等三项评价较高,但在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习等三个环节评价相对较低,均间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仅偏向于满意。从专业角度看,虽然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自主学体评价较低,但体育教育专业对自主学习、康复治疗专业对案例分析和自主学习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评价均为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作为必修课的体育教育和康复治疗专业在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方面因为要求更高、同时在课时与教学设计之间协调得更好,而公选班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则更低;此外,体育教育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针灸推拿学生对教学内容针对性、公选班学生对课程教学进度的评价均仅为偏向于满意,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专业因为知识结构不同对教师重点难点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灸推拿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针对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的内容偏少,公选班学生则认为课时较少、课程进度安排应该更斟酌。详见表4。

1.3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呈满意状态,其中对综合能力提高、专业发展帮助和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等三方面的评价较高。但从专业角度看,体育教育学生对学习方法促进、针灸推拿学生对专业发展帮助、公选班学生对运动医学知识掌握的评价相对较低。通过访谈发现,体育教学学生认为运动医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相对特殊、且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有所欠缺,针灸推拿学生认为因为中医药和针灸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而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和预期相比还有差距,而公选班学生则认为由于课时偏少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详见表5。

2对策与建议

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对运动医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医学作为中医院校本科专业中开设较晚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待加强。为保证并提高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运动医学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状况对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已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实践所公认[3]。鉴于运动医学具有体育学和医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国运动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该具有中医特色等客观情况[4],运动医学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科学的综合的考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交叉专业等因素。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较为合理,但专业结构和交叉专业融合并不理想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课程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应该以教师发展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人才引进、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体育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2.2突出教材中医特色、增强基本技能方面内容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院校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使用。目前国内面向本科生的运动医学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主编,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褚立希主编,两本教材格局特色。但鉴于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体育和康复专业,中医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且因为没有配套的实验技能操作方面的指导用书,在基本技能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调查情况显示,教材较好的满足了体育和康复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但对于针灸推拿及其他中医药学、中医药学相关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说,缺乏中医特色、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指导,明显影响到了教材在更广阔范围内的使用。因此,至少应该通过自编讲义、配套用书编写、国外教材翻译等途径,弥补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条件成熟之后,修订或重编教材,加大中医防治运动性病症和基本技能实操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满足中医院校学生的需要。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3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结合;途径

一、当下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

当前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方式,体现在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和考试方向上,这三个部分组成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各个部分的重要内容。

(一)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

护理作为特殊的行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还需要评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但是在中高职衔接培养的过程中,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缺乏一个连贯的、不断纵深的培养体系,使得在教学内容上造成相同内容重复讲授的情况。

(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

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在招生对象中有明显的不同。中职院校在目前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招生数量,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招收的学生学习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识,往往质量不高。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应通过统一考试进行录取,并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招录不同方向的学生,从而可选拔一些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扎实、自我社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高职人才衔接的考试方向

在招录学生时,很多高职院校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来自主命题,根据专业设置不同的试题。一般的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基本知识学科,再加上专业综合能力考试。专业综合能力考试主要是针对选择方向设置题目,一般包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

二、护理专业中高职人才衔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中高职人才衔接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充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但是在人才衔接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结构、培养人才方向、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护理专业中高职人才结构断裂严重,影响中高职人才的顺利衔接

在我国,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高等教育的理论和职业知识及操作能力。通过招录高水平的人才,让高职教育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发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发展。但是在中职教育中,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具备丰富的自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但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及学习思维等方面存在不足。然而,在高等教育的普通高中人才方面,他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给大学输送具备扎实学术知识理论的学生,促进他们在大学中更好地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普通高中没有针对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职业素质的人才,没有充分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中职教育学生没有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普通高中没有具备职业技能专业素质,从而造成高职人才结构出现断裂,缺乏适合的生源来满足职业教育要求。

(二)护理专业培养人才方向衔接不到位,影响人才的充分发展

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方向,是让学生成为具备高等职业能力,能够充分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的高端化。但是在中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要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懂得应当如何操作来完成专业知识需求,在教学中更多的内容体现在实践操作中,针对其基本理论知识,各个部分知识的联系内容不到位。这就造成中职院校学生不具备内在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能很好达到高职教育所需人才的水平,从而出现人才培养方向偏差,影响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步伐。

(三)护理专业教学内容衔接不到位,知识断层存在较大问题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和提高。中职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体现在专业实践操作、基本操作步骤中,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和内在基本原理教育的偏少,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教育后,不知道操作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理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重复、内容断层的问题。例如,一些内容重复教学,一些内容基本没有涉及,造成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传授,在已理解的知识上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导致高职教育目标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可见,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必然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让学生能够从低层次水平逐步过渡到高层次水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快速发展。

三、护理专业中做好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针对中高职在人才衔接、培养方向衔接、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更切合实际操作的解决途径,以让中高职的衔接更顺畅,为更好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做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人才分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护理专业高职院校学生招录水平不同的基础上,进行人才结构的分离和提高。针对中职学生,加大基础知识教学力度,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基本逻辑和原理,充分提高综合能力。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在职业基础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训上下大力度,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向,让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护理知识学习。

(二)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有序衔接

中职护理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社会上进行基本医疗操作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高职护理教学,则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护理领域具有较大作为的护理人才,是具备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能够解决医院、卫生机构、门诊问题的基本医学知识,还要在自我领域进行创新发展,更好地提高护理行业的基本水准。所以,在人才培养方向衔接方面,明确他们之间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差距,知道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来解决培养方向的代沟。同时,高职教育一定要基于中职教育进行创新,充分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努力做好培养人才的阶梯式教学,避免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培养方向出现断层的现象,从而影响人才培养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努力做好护理专业中高职教学课程的衔接

教学内容是培养职业素质人才的重要核心。只有做好两者间教学内容的衔接,才能更好地发展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所以,在教学计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空缺,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学内容布局一定要合理,实现知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教学。这就需要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职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要做到不同课程不同对待,针对公共课程适当降低其学习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学习和挖掘。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深化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深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护理专业领域进行自我发展,促进护理专业水平朝着更高层次发展。这既能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还可以增加实践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2]芦京昌.关于中高职衔接工作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55-57.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4篇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教育;廉洁文化;科学性;社会性;针对性

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构建“三化三有”特色惩防体系,提炼“干事、干净”廉洁理念,搭建国网系统反腐倡廉总体架构。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三集五大”体制改革,丰富“三个建设”内涵,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迈进。各单位也都按照上级要求,着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争妍的可喜局面。反腐倡廉教育是廉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培训机构,如何切实有效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培训,让廉洁文化在企业员工心中落地生根,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的总体思路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为基层单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不断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是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基层单位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应当把握以下三点:

1.把握教育的科学性

首先,反腐倡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注重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而反腐倡廉教育则注重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其次,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政策性,而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则具有更强的道德性,它内化为人格的修养,稳定而长期地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这些特点决定了反腐倡廉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以抵制贪欲诱惑、坚定廉洁信念为目的的综合教育。在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党性教育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教育,但是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理解真正幸福人生为目标的养成性教育更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仅仅采取“我说你听、我讲你记、我教你做”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应当采取理论教育与案例教学、实践体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并产生共鸣,真正做到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2.注重教育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反腐倡廉教育的社会性表现在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社会的每一个基本单元,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甚至每一个家庭都能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风尚。为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发生变化,除了教育者的直接教诲之外,周围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除了直接教育,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是增强人们道德信念、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是面对大量的消极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反腐倡廉教育要大造声势,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导向。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营造廉洁的思想氛围,让反腐倡廉的思想、意义、成果经常不断地为人们所熟知,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和坚定反腐倡廉的道德信念。二是要建设好廉政文化阵地,搭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注重收集整理有关的影音图像资料,充实各种廉政法规、书籍、杂志,共享廉洁文化资源。三是要广泛开展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创作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和谐理念的优秀廉洁文化作品,营造人人参与、建设廉洁的浓厚氛围,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效果。

3.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在教育对象和内容上,要注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将受教育者划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开展反腐倡廉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主要以树立正确权力观为主,重点围绕如何利用自身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如何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双重监督;对一般干部的教育主要以廉洁从业准则为主,重点围绕如何严肃对待自己所处的岗位和工作,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对职工群众的教育主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主,重点围绕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勤政廉政的自觉性。针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在干部上岗任职前开展党风廉政基础教育,对即将面对的权利诱惑敲响警钟;在干部履职一段时间后及时进行任中审计,开展廉政勤政诫勉教育,规范与监督干部的从业行为;在干部退休前进行拒腐保廉晚节教育,不断加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在新员工上岗前进行廉政知识基础教育,牢固树立廉洁从业意识。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体现教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必须改变表面化、简单化、理论化以及照搬照套的做法,围绕教育的对象和内容设计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坚持主题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在坚持开展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等党性修养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一个时期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单位实际选定教育主题,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先进典型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受教育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一方面通过反面典型案例,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听取现身说法,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做到警钟长鸣;同时还要坚持教育与疏导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与惩处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反腐倡廉教育的时代性,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的具体做法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将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吸取内外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优势,坚持教育先行。在内部学习与外部培训中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机制,以廉洁为主题、以文化为形式、以制度为基础、以宣传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在校园多角度、多方向贯彻落实廉洁文化,着力推动反腐倡廉教育培训。分别面向中心员工与培训学员实现反腐倡廉教育三步走,即通过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完善机制做“实”、做“活”、做“硬”校园反腐倡廉教育。  1.创新载体,让反腐倡廉教育“实”起来

反腐倡廉教育是党员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和“堤坝”,是一项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以往我们常选择参观外界展览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注重社会共性问题,与电力企业自身结合并不紧密,因此也不能很好起到警示教育干部的作用。培训中心根据公司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公司反腐倡廉教育整体资源优势,配合公司建立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真正做到让公司反腐倡廉教育“实”起来。

基地包含反腐倡廉展厅、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四部分。反腐倡廉展厅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展出了反腐倡廉重要论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公司反腐倡廉建设以及廉洁文化作品,并配备两名培训师进行全程讲解。其中,反腐倡廉重要论述记录了各届领导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观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反对贪污腐败的重要历程;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部分共精选案例20个,从来源上看,有来自电力企业也有来自其他单位的,从层次上看,有针对领导干部、一般干部也有针对职工群众的,从年龄上看,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面临退休的,根据受教育者的群体特征,培训师将有所侧重选择相关案例进行重点介绍,更有针对性让受教育者产生共鸣;第三部分公司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部分系统展示了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做法,在宣贯公司政策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廉政教育的效果;最后一部分廉洁文化作品展示,精选在公司“学制度、保廉洁、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征集的员工廉洁文化作品,以生动活泼、为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了廉洁理念,陶冶了道德情操。展厅中的电视和展示机循环播放公司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廉洁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中的获奖影片以及公司形象宣传片和变革之道,给整个展览营造了浓郁的廉洁文化氛围。

多媒体教室承担着观影与互动双重功能,展厅参观后可引导学员观看廉洁文化影片,甄选《反腐镜鉴》、《廉政中国》、《警钟长鸣》、《扭曲的人生》等一系列反腐倡廉教育影片,使学员产生极强的心灵震撼,通过学习先进汲取了力量,通过观看案例获得了警示;互动答题则以较为轻松的方式让受训人员深化廉政法规知识,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

此外,电子阅览室可以进行远程教育及任前知识考试,数字图书馆则实现了廉洁文化资源的共享。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建成,使得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资源得以合理整合,发挥了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也让公司反腐倡廉教育真正实在起来。

2.丰富内容,让反腐倡廉教育“活”起来

要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针对现阶段党员干部思想活动的新特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性。为了避免内容上的老生常谈,培训中心坚持创新形式。依据《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学制度、促廉洁、保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组织中心员工读书、观看视频、开展竞赛、征集作品,树立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促进了“廉政之风”入脑、入心、入行,切实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第一道思想道德防线。

作为公司唯一服务主营业务的培训服务机构,培训中心还担负着学员教育培训的重任。为提高课堂教育的针对性与学员的参与度,中心开设了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调研式和选学式五种学员参与教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学员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员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培训中,通过建立包括党纪条规、法律法规、正反案例等内容的反腐倡廉教育专题库,组织学员参与案例式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针对廉政理论和案例组织集体讨论,促使学员主动学习,并在探讨中有所感悟;在重要培训班中坚持体验式教学,并充分利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监狱、检察院等内外部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和警示教育;将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列入调研选题,组织学员进行调研式学习;完善外聘专家、内部专家、先进事迹报告团相结合的反腐倡廉教育师资队伍,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课程,开展选学式教学。通过听、说、观、感、想等形式,促使领导干部有所悟、有所感,时刻绷紧廉洁这根弦,做到警钟长鸣。

3.完善机制,让反腐倡廉教育“硬”起来

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制度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来确保教育的严肃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为了将制度更好的融入培训中心工作,中心对现行反腐倡廉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系统思考构建符合培训中心实际、涵盖运行模式、管理流程的制度体系。同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完善预防制度,对有明显漏洞、刚性不强的制度和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建立了具有培训中心特色较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保障体系。

在培训策划组织上创建了全方位、纵深化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通过对培训对象进行了统筹考虑,将学员分为领导干部学员、后备干部学员、企业中层干部学员、企业一般管理岗位学员;对培训班进行统筹考虑,将培训班分为领导干部主题轮训班、领导干部强化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专业管理干部培训班以及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对培训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将培训内容分为廉洁自律教育、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职务犯罪预防、治理商业贿赂等。通过几个方面的全方位统筹和细化,初步形成了纵深化的培训体系,可针对不同学员不同班次提供不同课程,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反腐倡廉教育要求。

三、创新廉洁文化内容形式的结果成效

几年来,在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培训的进程中,培训中心本着把握教育的科学性、注重教育的社会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的总体思路,通过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完善机制做“实”、做“活”、做“硬”校园反腐倡廉教育,使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1.反腐倡廉教育“实”起来

2010年12月17日,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在培训中心正式落成,国家电网公司及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领导亲临基地并一同为基地揭牌。基地得到国家电网公司纪检组及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已有国家电网公司,四川、河北、江苏等省级电力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本部及直属单位47批2090人次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并收到良好效果。

2.反腐倡廉教育“活”起来

2010年5月至10月,培训中心每月组织一次廉洁文化特色活动,目前已组织研读《从政提醒——领导干部不能做的150件事》、观看《老实做人 干净做事》主题教育视频、参加党纪政纪知识竞赛答题、征集廉洁文化作品参加公司比赛,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廉洁文化在培训中心落地开花。

3.反腐倡廉教育“硬”起来

2009年,培训中心以落实企业文化“四统一”和加强廉政教育为目标,针对培训班开发了立体化、多角度的廉洁文化特色教学,创建了全方位、纵深化的反腐倡廉教育体系,并在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等重点培训班中进行实践,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认可。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5篇

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三个方面。

1.安全态度教育

安全态度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具体的安全态度教育两个方面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教育和法纪教育。通过劳动保护方针政策的教育,使员工提高对安全生产意义的认识,深刻理解生产与安全的辩证关系,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从而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法纪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规、安全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通过法纪教育,使员工认识到自觉遵章守法,是确保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具体的安全态度教育是一项经常的、细致的、耐心的教育工作,应该建立在对员工的安全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地进行。

2.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包括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基本安全管理方法等知识。

安全管理知识教育主要是针对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的,目的是使之能够更好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包括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性的安全技术知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是企业内所有员工都应该具有的。专业性的安全技术知识是指进行各具体工种操作时所需要的专门安全技术知识。’

3.安全技能培训

仅有了安全技术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安全地进行作业操作,还必须把安全技术知识变成进行安全操作的本领,才能取得预期的安全效果。有的新员工有安全操作的愿望,也学习了公司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出了事故,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技能,力不从心的缘故。要实现从“知道”到“会做”的过程,就要借助于安全技能培训。

安全技能培训包括正常作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和异常情况的处理技能培训。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应预先制定作业标准或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标准(作业程序、作业方法、作业姿势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要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就是要多次重复同样的符合安全要求的动作,使职工形成条件反射。要达

到这样的标准程度,不是通过一两次集体讲授就能做到的。-

安全教育的类型

按照教育的对象把安全教育培训可分为五大类型。

1.领导人员的教育

领导人员的教育培训,主要是进行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体制、安全规章制度、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基本的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超级秘书网:

2.技术干部的教育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工程技术人员一般不直接参加生产,受到生产中伤害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又不承担领导干部那样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因此往往缺乏接受安全教育的迫切要求。但事实证明工程技术人员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3.专兼职安全干部的教育

他们从事具体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方面的工作,应该具有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为此,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系统的专门教育。

4.新员工的教育

新员工要接受公司、科站、班组三级的安全教育。公司、科站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基本安全技术知识、安全防护知识以及公司、科’站的安全生产状况、危险场所、设备、,尘毒等情况和事故报告制度等。班组教育应着重安全技能培训,即结合本岗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学习安全操作规程,训练安全操作技能,掌握安全防护方法等..

5.特种作业员工的教育

对特种作业的员工必须进行专门培训,并经过有关部1-]的严格考试,取得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证后,才准其上岗操作。特种作业员工的培训一般采用短训班的形式进行,而且持证后须按规定的年限进行年审。

怎样搞好安全教育

搞好安全教育涉及的因素很多,现着重提出下列各点:

1.要建立和发展安全教育的阵地

有条件的公司和施工单位应该建立安全教育部门,条件差的至少应该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资料室。要逐步添置积累安全教育所需的资料、图书、教材和设备。有了安全教育阵地,就能为安全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2.安全教育要坚持经常化

要重视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要有计划地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结合事故案例进行教育,使人触目惊心、印象深刻,给人以启示警戒,久久难忘;模拟性的安全训练能使人迅速牢固地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竞赛性质的教育方法能激励人进取,而且生动有趣。总之、,要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6篇

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教育的内容可概括为安全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三个方面。

1.安全态度教育

安全态度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具体的安全态度教育两个方面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教育和法纪教育。通过劳动保护方针政策的教育,使员工提高对安全生产意义的认识,深刻理解生产与安全的辩证关系,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从而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法纪教育的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规、安全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通过法纪教育,使员工认识到自觉遵章守法,是确保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具体的安全态度教育是一项经常的、细致的、耐心的教育工作,应该建立在对员工的安全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地进行。

2.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安全管理知识教育,包括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基本安全管理方法等知识。

安全管理知识教育主要是针对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的,目的是使之能够更好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包括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专业性的安全技术知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是企业内所有员工都应该具有的。专业性的安全技术知识是指进行各具体工种操作时所需要的专门安全技术知识。’

3.安全技能培训

仅有了安全技术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安全地进行作业操作,还必须把安全技术知识变成进行安全操作的本领,才能取得预期的安全效果。有的新员工有安全操作的愿望,也学习了公司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出了事故,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技能,力不从心的缘故。要实现从“知道”到“会做”的过程,就要借助于安全技能培训。

安全技能培训包括正常作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和异常情况的处理技能培训。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应预先制定作业标准或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标准(作业程序、作业方法、作业姿势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要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就是要多次重复同样的符合安全要求的动作,使职工形成条件反射。要达

到这样的标准程度,不是通过一两次集体讲授就能做到的。-

安全教育的类型

按照教育的对象把安全教育培训可分为五大类型。

1.领导人员的教育

领导人员的教育培训,主要是进行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体制、安全规章制度、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基本的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

2.技术干部的教育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工程技术人员一般不直接参加生产,受到生产中伤害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又不承担领导干部那样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因此往往缺乏接受安全教育的迫切要求。但事实证明工程技术人员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3.专兼职安全干部的教育

他们从事具体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方面的工作,应该具有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为此,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系统的专门教育。

4.新员工的教育

新员工要接受公司、科站、班组三级的安全教育。公司、科站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劳动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基本安全技术知识、安全防护知识以及公司、科’站的安全生产状况、危险场所、设备、,尘毒等情况和事故报告制度等。班组教育应着重安全技能培训,即结合本岗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学习安全操作规程,训练安全操作技能,掌握安全防护方法等..

5.特种作业员工的教育

对特种作业的员工必须进行专门培训,并经过有关部1-]的严格考试,取得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证后,才准其上岗操作。特种作业员工的培训一般采用短训班的形式进行,而且持证后须按规定的年限进行年审。

怎样搞好安全教育

搞好安全教育涉及的因素很多,现着重提出下列各点:

1.要建立和发展安全教育的阵地

有条件的公司和施工单位应该建立安全教育部门,条件差的至少应该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资料室。要逐步添置积累安全教育所需的资料、图书、教材和设备。有了安全教育阵地,就能为安全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

2.安全教育要坚持经常化

要重视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要有计划地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结合事故案例进行教育,使人触目惊心、印象深刻,给人以启示警戒,久久难忘;模拟性的安全训练能使人迅速牢固地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竞赛性质的教育方法能激励人进取,而且生动有趣。总之、,要根据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7篇

关键词:岗位任职教育;分层;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甘轶(1978-),男,湖北安陆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讲师;夏海宝(1970-),男,甘肃庆阳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38)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13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性岗位对人员的上岗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正常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岗位的任职需要,多层次的岗位任职教育将解决这个难题。岗位任职教育是继续教育,具有职业、继续、教育三属性。这里所讲的岗位任职教育以即将或正在从事指定岗位的人员为主要教学对象,以使教学对象的岗位任职能力匹配对应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为目标,以短期针对性的体系化培训为手段,开展的速成、速效教育。

近年来,院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岗位任职教育,以便发挥院校资源优势,弥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具体岗位之间的脱节。特别是高等教育院校的参与,将岗位任职教育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过高、过于广泛的能力培养将失去岗位任职教学的针对性,容易损伤教学对象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过低、过于局限的培养目标则难以满足岗位任职能力与个人发展需求。为此有必要研究岗位任职教育特性与规律,科学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岗位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相互适应、匹配。

一、岗位任职教育特征与层次划分

不同于以提升人的普遍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学历教育、国民普及教育,岗位任职教育主要是解决人与具体岗位的矛盾,不同岗位任职阶段,任职对象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不同,对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要求不同。据此可以将这个矛盾分为“上岗”矛盾、“在岗”矛盾、“升岗”矛盾。岗位任职教育根据不同岗位任职阶段的要求进行分类,能针对性地解决能力培养与岗位任职之间的矛盾,培训效果好。

1.能力与岗位要求间的矛盾

不同岗位阶段,任职对象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主要矛盾规律不同。从未任职到具体岗位任职的过程,或是一个岗位转换到另一差异较大的岗位过程是“上岗”过程。这个过程将面临着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转换为一个具体岗位能力的矛盾,是“上岗”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即“上岗”矛盾。特别是针对一些有特定技巧和能力要求的岗位,这个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在岗”矛盾是对在岗人员的操作熟练度、问题处置灵活性、业务拓展能力的更高要求,随着在岗人员的技能或知识到达或超越岗位基本要求,将大大提升岗位效益。所谓的“升岗”是人与岗位的共同发展决定的。一方面是人员不满足、不局限当前岗位,对岗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人的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岗位不满足现状,需要新增或重组时,岗位就得到了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的。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升岗的要求,这是岗位任职的第三阶段矛盾。

2.岗位任职不同阶段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常,上岗阶段期望任职对象具有对岗位的基本认知、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即基本知道“岗位是干什么,怎么干,有什么注意问题”,理解岗位在从事行业、专业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基本掌握岗位所涉及的主要理论、主要工具、主要设备和主要生产对象的原理、规程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基本熟悉岗位操作流程、操作技能的操作培训。其中岗前理论培训和岗前操作培训是上岗阶段的主要方式。而“在岗”任职教育主要侧重于针对性的理论深化培训教育、操作技能深化培训教育两大方面。作为补充,开展一些针对性专题教育以解决一段时期、一些普遍问题的综合短期培训。对于“升岗”培训,它是为满足人和岗位发展要求,以知识结构补充、知识面扩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培养岗位人员宏观掌握和综合管理能力,是一种眼界扩展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任职教育。

3.岗位任职教育结构分层

岗位任职教育按照“上岗”、“在岗”、“升岗”对其进行类型的划分为上岗任职教育、在岗任职教育和升岗任职教育三个层次。其中上岗任职教育为初级岗位任职教育,主要解决岗位适应性;在岗任职教育为中级(深化)岗位任职教育,主要解决岗位熟练性、技巧性问题;升岗任职教育为高级(拓展)岗位任职教育,主要解决总领岗位方向、专业方向、系统组织岗位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主要面向高级技术工作、中高级管理工作的岗位任职需要。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毋庸置疑,区分岗位任职教育类型,自然地将教学对象进行了划分和筛选。不同的任职教育类型以满足不同岗位任职培训对象的特定需求。根据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期望,规划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过程设计与管理方面,将更加针对性地改善岗位任职教育的认同度,压缩培训周期,提升教学效果。

二、分层设计岗位任职教育实施的关键点

在岗位任职教育中,教学对象容易产生“学习理论没什么用,不如直接教我怎么干,需要拨什么开关、按什么钮”的“实用主义”短视思想;而一部分教学对象,特别是在岗任职教育对象又迫切希望解决“怎么干最好,为什么要这么干,不这样干后果会怎么样”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岗位任职教育需要面对不同教育类型,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职教育的实施涉及岗位特性、教学对象、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等四个方面,面临着培训对象对岗位认同度不高造成厌学、理论学习与实践难以平衡、教学内容成熟稳定与岗位动态发展不匹配等问题。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针对性地考虑岗位、对象、培训内容、组织等多个方面,以内容的体系规划为入手点,注重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方法设计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和弱化上述问题的影响。

1.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体系是基础

教学内容的规划、组织与设定将对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教学内容的规划组织关系到岗位任职教育能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岗位能力要求与标准是制定教学内容的首要参考。尽管依靠于某次岗位任职教学并不能直接解决教学对象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问题,但教学内容组织上还是应尽可能地涵盖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不仅如此,任职教育不能仅停留或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谋生的技能知识,适应纯粹的岗位需要,还应该把岗位任职教学当作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让受教育者认识自身价值、认识自己在团体中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即使是岗位任职教学,也应包括适当、适量的人文价值素养的熏陶。

另一方面,作为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立学员对岗位的认同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除了岗位能力这一标准外,应当注重于岗位职责、特性、价值的教学,重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建立“知岗、爱岗、敬岗”思想,建立对岗位的认同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这将有助于解决任职对象对岗位认同度不高造成厌学的问题。

2.大力注重教学过程设计是关键

最为通常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分析不同岗位或者不同的任务,设计课程模块,包含岗位要求的技能和知识。但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并不直接等于知识模块的数学相加,对于简单岗位的初级技能培训这点还是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种机械式、流水线、程定操作的工作一般都能够得以满足。对于那种灵活性、人工干预、动态变化的工作岗位,按照课程模块组织内容的方式就显得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每个岗位随着时间及外在条件的变化发展也会不断变化,作为课程通常又具有成熟性、稳定性,不可能随时变化,那岗位任职教育必然与岗位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环节。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岗位特性的同时,应注意及时更新岗位任职变化要求,岗位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进行动态更新。

3.同步打造师资队伍是保障

在教学内容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实施依赖于单个教师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岗位特色的把握,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授课,不可否认这些内容是由区分的,这种区分过程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内容的删选过程。应该说一个优秀的老师不是把教学规定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讲授出来,而是根据内容、对象、目标三者的关系,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技巧和对内容重组,争取到最大的学习注意力、激发最强的学习兴趣、开启最广的思索空间。岗位任职教育由于其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对象的多元性等问题,对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将更困难,只有依靠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把握,允许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选择、补充、深化,将有利于促进任职教育的教与学。

三、岗位任职教育的组织实施流程

岗位任职教育教学目标指向性强,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都必须以达到教学期望效果为标准。但是其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从流程上,以岗位职能为中心,提出岗位任职教育目标。按照岗位任职目标的基本要求,进行调研以确定岗位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基本确定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并在教学具体实施后或是岗位任职教学期班结束后,充分采集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流程如图2所示。

通过对岗位任职教育的规律分析,按照三个层次对岗位任职教育进行分类,并据此组织岗位任职教育开展。在科学规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搞好任职教育,将使得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为岗位任职教学的科学规划、科学组织、科学开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余艺艺,龙一平.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论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2-13.

[2]高进.关于当前职业教育误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7):133-134.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思政教育 现状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新时期发展建设目标的提出,全面深化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也在不断落实。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甚至对其基本社会职能的发挥形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要求。

一、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提高单位职工的思想稳定性

在当前我国全面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各单位职工都面临着日益明显的紧迫感与心理负担,职工思想波动与变化成为主要的思想特点。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稳定职工思想的有力手段,通过对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职工建立起健康、稳定的工作态度,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心态。

(二)促进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题是以促进社会和谐关系为基础,无论对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思政教育有效开展都能够保证职工思想品质的提高,保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职能的顺利发挥,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

(三)利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

事业单位的思政教育工作是落实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只有对职工的思政进行教育才能转变其意识观点,才能促使职工配合各项改革制度的落实。

二、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一)工作理念落后

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应当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遍存在工作理念落后的问题,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思政工作应当做为各项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执行,而当前事业单位其他工作步骤先于思政教育工作落实,造成思政教育效果明显不足。

(二)实效性不足

思政教育工作应当根据职工的具体思政教育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内容与方式选择,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思政教育工作无论从内容选择上还是从方式选择上,都与职工的具体的需求脱离,使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取得良好成效。职工对思政工作的意识更是因此而受到影响,认为思政教育与个人切身需求不符,出现严重的参与性不足现象。

(三)缺乏针对性

无论任何单位的职工都有着各自的思想认知习惯和特点,这是由人的思想自主性决定的,因此,事业单位的职工在面对思政教育工作时的观点和态度也是呈现多元化特点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当能够契合这种多元化思想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当前事业单位“一刀切”的思政教育模式必然无法取得良好成效。

(四)思政教育人才素质不足

无论是思政教育工作内容的选择还是教育方式方法的设计都需要有专业的思政工作素质,目前事业单位由于对思政工作认识理念缺乏科学性,因此,也忽视思政教育人才的素质建设,导致高素质水平的人才缺失,影响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三、事业单位思政教育工作改进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思政工作理念

科学的思政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只有根据职工的具体思政教育需求展开各项工作才能实现其良好的工作成效。首先,应当以职工的基本需求为原则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具体来说要对职工的生活、工作状态及需求进行全面地了解,才能确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落实方案。其次,应当对职工工作内容及环境有全面掌握,了解职工具体工作行为中的问题,并针以这些问题为核心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与职工的切身需求相符,进而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另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应当做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内容中,提高广大职工对思政教育的认知水平。

(二)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新的时代背景决定着思政教育工作应当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才能满足其实效性要求。思政工作的开展应当保证与时代同步、保证与职工思想提升需求同步,因此需要根据时展变化及职工的思想认知水平及时对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时刻保证其工作实效性。例如,在不同事业单位改革时期职工对改革的认知与态度是不同的,如果不能把握职工的认知态度变化而盲目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然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只有随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与认知变化,并随时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调整,才能发挥其实效性。

(三)加强思政教育针对性

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主要是指思政教育的内容,应当针对职工工作来进行设计。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能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政教育内容设计,保证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实现针对性效果。例如,对于基础服务性职能与管理职能的职工在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上就应当有不同的选择,基础服务性职能职工需要加强其服务意识,满足服务水平提升的需求,而管理职能职工的思政教育内容则应当从提高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上入手。

(四)提高思政教育人才素质

思政教育人才素质的提升是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基础条件。当前事业单位应当在提高现有思政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同时,提高对新进人才的素质考核标准,实现思政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使得许多职工的思想存在各种问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才能能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展.有关事业单位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剖析及其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

[2]钱红珍.事业单位思政工作难点及策略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9).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第9篇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内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高职“基础”课应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着重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为其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研实践对高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提出创新性的思考。

1 立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1 使用统编教材要注意同高职的特色相

结合

本课程一直选用组织编写的高教出版社发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注意同高职的特色相结合,着重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职业能力,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1.2 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1)依据调研结果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需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变“系统照本宣科”为分大主题小专题讲授。明确细化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根据岗位需要选取教学案例,从面向社会的职业人的培养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系统整合课程的内容体系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地教学案例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3)结合职业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我们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其结果是实践教学串联起本课程三大教学主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职业教育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后接受专业教育为起点,教育进行中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过渡,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为延伸,组织序列化、监管保障健全的实践体系。

1.3 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教学内容的适用、够用是职业院校基础课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丰富、涵盖的理论面很广、知识点很多,但是,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紧紧抓住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线,紧密联系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回答学生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既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入情入理地分析回答大学生在成才、立志、恋爱、交友、就业、做人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体现了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并把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问题放到了高职学生自我认识、群体交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从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先进性和适用性。

2 以“实用、适用”为原则,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具体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实用、适用”为原则进行了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的全面梳理,确定了三大教育主题20个具体教学专题,总学时48学时。

2.1 紧紧围绕三大教育主题科学设计教学

内容

(1)教育主题主要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体系。结合职业理想,使高职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培养其为实现职业理想而具有的坚韧不拔的信念,并在职业生涯中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2)教育主题主要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行道德教育。本部分重点结合学生的职业定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为其在职业生涯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打下基础。(3)教育主题主要围绕职业规范、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制度、如何弘扬法制精神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帮助高职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社会“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法律素质,培养能够立足社会并具较强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职业人。

2.2 实践教学的三种实现途径

“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追求运用整个学校、社会及企业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及社会实践三个途径实现的。

(1)课内实践,包括分组讨论、小型辩论会及演讲比赛等多种表现形式。针对某一专题给学生布置2-4个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分组讨论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及结论。讨论结果也可利用网络传给授课教师进行评分。(2)校内实践,结合学院团委、学工处组织的各项常规教育、主题教育、特色教育等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分析、认识实际问题,活动结束后由学生自己表达、交流个人观点,并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把自己学习、思考、交流的认识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这些实践学习活动,不仅实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活动组织等行动能力。(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活动、实习就业、打工实践等实践,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同时结合社会实践过程,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主题的实践报告、撰写实践心得,并用照片、文字做成PPT课件记录下社会实践的的过程和效果。

3 结语

总之,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的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具体教学内容,积极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和研究作风,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打造成功的职业人奠定坚实的

基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