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典文化的传承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4 17:02:06

古典文化的传承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1篇

关键词:私人藏书家 私人藏书

一、丰富藏书

1 、捐借藏书,丰富官藏

各代的书厄、内乱外扰以及改朝换代,都使书籍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官府藏书,有时甚至是损失殆尽,等社会安定下来,朝廷就会向民间征书,或是官府藏书匮乏,官家就会借抄私家藏书,这时私人藏书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武帝时光开献书之路,向民间征书,“百年之内,书积如丘山”。虽然秦朝私人藏书活动并不普遍,藏书数量也很有限,但正是这批珍贵的先秦遗藏,奠定了汉王朝国家藏书的基础,并由此繁衍出以后历代无数的典籍。

清修《四库全书》时征访天下遗书,各地纷纷呈送书籍,杭州知不足斋鲍廷博、宁波天一阁范懋柱、杭州开万楼的汪启淑和两淮的马裕献书多达五六百种以上,乾隆赏各家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此外还有其他的很多藏书家也献了很多藏书。所以可以说《四库全书》的修成私人藏书家功不可没。

2、刊刻典籍,嘉惠学林

私人刻书的目的有三种:一是为了传播文化,以达到保存文化的目的;二是以藏书表示风雅,刻书用来炫耀;三是把自己本人和祖先的著作刻印,以传久远。大多私人藏书家刻书主要目的应该属于第一种,他们是为发扬学术,保存和传播文化而并非为牟利,所以不惜工本,选择优秀的底本或是将残本补全并反复认真地进行校勘之后才开始刻书,达到较好的刻印质量。他们不但贮藏了典籍,而且还使许多稀世流传的珍本、孤本刻印流传,使版本不致失传。

清代张学鹏曾说:“藏书不如读书, 读书不如刻书, 读书只以为己, 刻书可以泽人。上以寿作者之精神, 下以惠后来之沾溉, 其道不更广也?”他以流布泽人, 保存古籍, 嘉惠后人为崇高目的,以刻书为己任,最后刻成几部很有影响大部头丛书《学津讨源》、《墨海金壶》、《太平御览》和《借阅山房汇钞》。

二、整理藏书

1、编目

很多藏书家都编制书目,这些书目有重要的价值,具体体现在:1)、反映私家藏书概况;2)、编制书目的方法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书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有的注重版本,有的采用互著法,有的在分类方面有创新;3)、成为后世研究书籍散佚、学术流变的重要资料。

著名的私家目录还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书目,提要重点是著者介绍和内容要旨,有的包括学术源流,每类之前有总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解题的内容包括卷数的记载、作者的介绍、内容的提示和评论,首创目录学中的解题体裁。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了不同版本,开创了目录著录版本的先河。这些编制目录的方法对后世的官私目录的编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丰富了图书馆学理论,同时成为后世研究书籍的版本、散佚和学术流变的重要资料。

2、校勘

由于在抄写和刊刻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所以藏书家大多都对家藏之书用不同的版本和相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异同,以确定原书的真面目。他们孜孜不倦手自校订,有的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真可谓“手不释卷,丹黄殆遍”。

《梁书・南平王伟传》中记载萧静“散书满席,手自雠校”,《新唐书・韦述传》说韦述“蓄书两万卷,皆手校定,黄墨精谨,内秘书不逮也”。

南宋楼钥藏书逾万卷,他亲自校核,因此他的藏书为世所重,人称“善本“。

3、补全

许多藏书家残本亦收藏,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储全,为此他们处处留意,全力购求,排比整理,孜孜不倦。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藏书,而且使许多孤本、珍本得以流传。清代郁礼藏有《辽史拾遗》,但缺五十页,后遇到一拾字纸僧,背两篓废纸,他翻阅一下,竟发现《辽史拾遗》部分手稿,他将全部字纸买下,在废纸堆中,闭户两月,一一整理,所缺《辽史拾遗》五十页竟然都在其中,正好补上。如果不是他处处留心,那么就很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丁丙与丁申两兄弟鉴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所缺甚多,拿出家藏珍本,组织人员在杭州东城讲舍补钞,并向省内外藏书楼征求书籍,经过七年,共计钞补残缺者八百九十一种,全书补钞者二千一百七十四种,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大体上恢复了原貌。

正是由于藏书家孜孜不倦地对图书进行整理和保护,才使许多珍贵的书籍完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许多的古籍如果没有藏书家及时、精心地妥加校勘和集全,很多古籍早已不存在了。

很多私人藏书家节衣缩食倾囊购书,对藏书进行编制目录、校雠、辑佚,并切刊刻,才使古代的珍本秘籍得以流传至今。他们对藏书进行辛勤地藏书、整理书籍,并在这些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很多图书的保护方法都值得借鉴。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藏书著述立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私人藏书家对保存我国古籍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后世整理校勘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

[2]顾志兴.浙江藏书家藏书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王酉梅.中国图书馆发展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2篇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我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我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我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我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我国古典舞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我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我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我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我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我国古典舞。我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我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我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我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我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我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我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我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我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我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我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我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我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我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我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我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我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在我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我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我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我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审美;传承;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什么是中国古典舞。本文讲的中国古典舞不同于中国的古代舞蹈,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古典舞是指在继承传统舞蹈基础上,体现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舞蹈.古典舞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结合世界各个国家舞蹈古典化的进程可以发现,舞蹈古典化的进程完全是因舞蹈而异的。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古典舞有了新的发展,古典舞经过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成长取得了具有丰富历史意义的成就。古典舞的发展体现出古典舞生生不息发展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的古典舞从戏曲以及武术系统中发展起来后,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舞蹈体系。

(二)中国古典舞的特性以及功能

1.中国古典舞具有很强的审美形态。舞蹈能够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人类对于美的享受没有限制。审美对象的多元化特色对于舞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典舞蹈具有丰富的内容,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古典舞的形成过程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古典舞无论是在动作还是在形态上都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底蕴,古典舞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古典舞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古典舞极具特色的动作方式,为人们带来了很强的审美情趣。

2.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对于历史的记忆。中国古典舞由于形成的时间比较漫长,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历史厚重感,古典舞的历史性特征使得他具有传承人类文明的功效。任何民族都有自身的精神特质,古典舞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沿着历史的轨迹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他以一种活体的形态,像历史教科书一样向后代人传达出一种历史的信息和人类的发展历程。追寻着古典舞的轨迹可以使人类更好的认识和反思自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寻找到自身的地位。

3.中国古典舞是一种民族的身份标识。舞蹈作为一种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身体和文化的展示,在不断地传递着社会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古典舞以一种特色的方式,集中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息。人体是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媒介,通过舞蹈的方式,人类可以增强自身对于整个民族以及自身的认同感。

二、中国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表演术,它融会了文学、音乐、舞蹈、朗诵、武术、杂技、幻术等多种艺术成分,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既丰富的表现手段来展现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而做和打都是舞蹈性极强的舞台动作,戏曲继承前代舞蹈传统随处可见。到了20世纪50年代,古典舞又从戏曲中分流和脱胎出来,重登历史舞台,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门类。古典舞继承了戏曲的精华,在此基础上集合具体的时代内容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正视古典舞的基本特征,使其扎根于中国丰富文化的土壤,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是古典舞蹈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没有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支撑的古典舞蹈注定没有任何的生命力。当代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不能是以恢复已经不存在的历史遗迹或者其他艺术种类为目标,而是要以古典舞蹈的自身特色为出发点,在充分的认识古典舞蹈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在古典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中赋予其显著的时代精神,使古典舞蹈的发展能够融入时代的发展当中。

为了更好的实现古典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发扬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摒弃传统文化的不利部分,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搞。在古典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有效的传统和民族精神,充分的面向现代化,继往开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推陈出新实现当代古典舞蹈的健康发展。

继承和发扬古典舞蹈的风格特征不应该仅仅的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戏曲、武术中的动作要领以及技巧上,这些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在传承和发展民族古典舞蹈的时候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古典舞蹈的精神内涵,必须解决古典舞蹈外在的模仿性和内在的精神性之间的冲突问题。实现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活动来传达民族审美情趣传达的目的。在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形式上继承传统到审美情趣上继承传统的转变。在古典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更加的重视表演者的身体动作的规律性以及动作的协调性、神态以及精神的灵魂性特征。这些努力为《身韵课》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着开放性的心态,这集中表现在学习借鉴芭蕾舞的教学体系以及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古典舞蹈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古典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开放的心态非常有利于古典舞蹈的自身发展,吸收古中外一切有利的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好的推进古典舞蹈的自身发展。

三、对于中国古典舞未来发展的建议

在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需要对目前存在的舞蹈体系和语言进行系统的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概括,这是古典舞传承与发展的必要前提。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迅速的实现古典舞的程式化和规范化发展.具体的讲,一方面继续扎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不仅仅是对戏曲和武术的研究分析,而是放眼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力求寻找到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广袤的艺术视野。充分的发挥舞蹈艺术家们的积极创造精神,不断创新、积累舞蹈的语言和形式。另一方面,要尊重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现实环境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让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更具时代特征。当然,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 古典舞的发展中如果过分强调时代气息的话,容易使古典舞的艺术特质丧失,最终影响了古典舞蹈的发展。时期浓郁样板戏特征的舞蹈的普及就是教训.不过,面临当今世界舞蹈艺术门类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古典舞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吸收融合当代优秀的舞蹈元素,并使他们实现在当下的有机协调。使中国古典舞的古典风格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打动和影响更多的现代人。

说到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就不能不谈到身韵,身韵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舞从外部形态认识切入到内部神韵的认识,古典舞的审美风尚和艺术规范得到具有历史深度的确立.可以说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舞魂”.从1980年至今,在以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唐满成教授的带头下,身韵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身韵课本身的教材更加系统,更优化.身韵为古典舞的创作也带来了重大的转机和持续的生机.所以,探索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发展之路是推动中国古典舞发展的重要途径。还须锲而不舍的走下去.

总之,在当代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审美,在吸收现代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的重视古典舞的韵律特征和精神内涵。在古典舞蹈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各方面的优秀元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古典舞在当代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双白.中国近现代舞蹈史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4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文化属性 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舞是从明、清戏曲舞蹈中提炼,在吸收武术、杂技等艺术形象的同时,又进一步挖掘了古代石窟壁画及出土文物上的绘画、雕塑等动态形象,进而形成独具一格的形象取意的外部形态程式。在传统舞蹈文化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时代的精神和脉搏相结合中发展,其形象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理念。

一、文化属性

舞蹈作为一种在一定时间、空间上身体的运动和文化的展示,其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是由戏剧家、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提出的,这一说法得到舞蹈界广泛认可并开始流传。尽管这一称谓是近现代才形成并逐渐使用的,但其实质内涵和传统精神十分丰厚和悠久。古典舞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承接着历史的积沉不断充实和完善,以一种活体的形态,像史书一样向后人传递着历史的踪迹。中国古典舞从其他相关艺术门类中吸取与借鉴,使其逐渐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并济、顿挫有致情景交融,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和谐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其作品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属性及精神内涵,也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得以再生、发展并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另一种存活形式和表现方式,中国古典舞在丰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上对武术、戏曲舞蹈的形象取意进行更高层次的再提炼,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印记,其根就是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其所蕴含的美学情趣,无不体现出中国古典舞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风范。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舞蹈经典范式的历史再现,也是当代人创造的一种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同中国古典舞所强调的气韵、神韵、审美情趣的相互关联,真正具有民族特点、舞蹈特征和时代特征、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意义,重视用身体抒情表意。在其身法训练中,运动的外形与神的实质产生了共鸣。无论是形态上的圆、曲、拧、倾,“诗、乐、画”的传统文化意境,还是技术技巧中的闪、转、腾、挪,舞姿造型的变化无穷,“手之舞之”的传统文化限制;抑或是气质、形象、意境的丰富多彩;节奏、气息、力度的动律表现,原汁原味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呈现于世人面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时代背景,是其所追寻的古典审美在当代的重建。从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范畴和审美特征去体会,最重要的情感表达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中国古典舞以其动作之形传达民族文化之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遗存,是对民族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塑造。我们应从深层文化底蕴所挖掘的象形取意,去探寻其蕴含着的极为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意义。

二、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舞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审美品格中,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审美语言,在表述方式上呈现出其独具的审美价值,满足了人类对于舞蹈审美活动的需要,归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和凝聚,中国古典舞从社会生活的常态中超然逸出,所展现的不仅是人体的肢体律动所展示的感性美,更深层次的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浓厚的文化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社会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其以刚柔相济为特征,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创造了扑朔迷离瞬间万变的意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精神的美的世界。艺术的教化功能,让人充分领略到了一种千变万化,是审美情感和道德素养的修炼,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以传统的古典文化和民族审美理念为载体,以发自生命深层的自觉力量,从而具有了可“品”的内涵。其动作基本元素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风味,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以静制动的特点和精神。

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特点和美学品质。中国古典舞的情感表达,传承了中国古典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舞的气韵通过“提炼元素,强化韵律”,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去逐步探寻古典舞外部程式动作形态之外的内在动律,深层次挖掘古典舞的脉搏和灵魂,即古典舞对于中国古典精神的传承作用和意义,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追求生命的律动,成就了审美在形态上的多样性。中国古典舞中蕴涵了永无休止的玄妙,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规律的前提下,其圆、曲、拧、倾的体态,经过提炼、吸纳、概括、整合,体现出周而复始、轮回常新的中国哲学精神,力图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情感表达是中国古典精神的传承性表达,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舞以形神兼备、传情达意为追求目标,深刻地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其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

结语

舞蹈艺术是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媒介。中国古典舞在长期的流变发展中,以舞蹈本体特征发展为目的,博采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其内收与和谐的特点来源于中国人“以和为贵”“中和之美”的品格特征,是对中国古典精神有效而合理的传承。既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舞蹈艺术特点的中国精神气质,在刚柔相济之风姿中,以清空曼妙之品性,构筑了一种中国古典舞的民族文化现象。以独特审美的特色,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保持古典审美的韵味,也是我们从事中国古典舞事业,将中国古典舞发扬光大应当认知和遵循的艺术哲理。

参考文献:

[1] 陈苗.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江汉大学学报,2007(4).

[2] 汤旭梅.超然逸出,清空曼妙――论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4).

[3] 王娟.浅谈中国古典舞中的传统文化[J].湘潮,2010(11).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5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古典园林;传承;应用

1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崇尚“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现代园林受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严重影响,过于讲究整体布局的对称性,在景观中强加线条,并以构建几何比例关系达到造园布局的统一,失去了园林本该具有的自然韵味。现代园林应当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师法自然”,树立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统一造园观念,将尊重自然视为园林设计的重要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园林设计方案实施后,是否能够真正体现设计的意图。

2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因地制宜”,不仅要使创造的景观符合基址特点,更要使景点布置从园林整体需要出发,处理好主配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结合场地特点造景是设计师们惯用的设计手法,但是却往往忽视了根据园林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地造景。园林设计的目标应是对场地中所赋予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整体设计,创造出赏心悦目、风格独特的园林作品。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造园精髓,不仅能够体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理念,节省改造地形地貌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够避免出现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园林的现象,减少“产业化”园林景观的呆板式设计。

3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除皇家园林外,均着重于体现“小中见大”的思想意境,如“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以有限面积,营无限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在以自然为师的原则下,拓展有限空间中所展示的广袤地域景观,从而给人以空灵的园林空间享受。首先,对微地形进行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地形表面显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低、尺度、大小、比例、形态、外观等方面,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托载体。在面积较大的场景中,可以通过配置大型草坪、平坦的绿地或疏林草地来衬托宏伟壮观的意境。在面积较小的场景中,可以通过利用微地形处理的设计手法,突破水平、垂直两维空间的感官限制,创造出多层次和多空间的效果;其次,设计蜿蜒曲折的步道。古典园林中对游览线路的安排体现了“宜曲宜长则胜”的理念,现代园林可以借鉴这种设计手法,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景观意境。

4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颇深,力求使园林能够体现出“诗情画意”的深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茂林幽泉、奇山怪石,这些造景基本素材的运用使狭小的空间可以表现出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进而表达造园者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园林中的每一个角度、每一个景点都强调意境的展现,追求画面的立体感,使园林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呈现出浓浓的诗画情趣。在现代园林中也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根据场地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特征,利用一系列造景手法来突显园林主题,通过安置小品雕塑、展示平面构图、创作匾额和楹联等方式,准确表达场地文脉。

5 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季相之美”

季相之美是指一年四季中气候炎凉变化以及山水花木形象先后交替所呈现的美感。中国古典园林将季相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利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景色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意境,使景观受时间和季节的支配而瞬息万变、体态万千。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春英、夏阴、秋毛、冬骨”,即在春季以连翘、迎春、绣球等植物显示生机盎然,在夏季以广玉兰、枫杨等植物显示郁郁葱葱,在秋季以枫、乌柏、柿等植物突出凋残之美,在冬季以白蜡等植物突出枝条姿态之美。现代园林应当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季相之美”的造景手段,通过掌握季节变化中植物形态的不同特征,使植物构造的景观与时间相互交融,让人在具体的景观空间中感悟到时间的流程,深深体会到现代园林因季相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

6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应当在追求造园“维理”性、整体性、对称性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园林人文精神、思想意境、自然环境的体现。现代园林要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大力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园林美学文化,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6篇

说到古琴的传承,就不得不说现在的高职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了。当前高职院校虽然都开设了乐器课程,但主要是一些西方乐器,学习古琴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对于古琴专业的教育,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具有古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多的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授课的现象,教师一味地授课,学生单一地、被动地听课,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机。所以,高职课堂中教学的规律应适当地有一些变化。在一些课时的安排上,教师应做到有意减少授课的时间,主动增加一些鉴赏古琴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学习古琴所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

虽然中国古典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中国古典音乐现在的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音乐理论界甚至出现了“古琴必然消亡论”。近年来,音乐界西化成风,很多人忽视了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古典音乐,这就使古典音乐的创作没有大的进展,无奈地退出主流音乐的舞台。我们一直倡导东方式的含蓄美——清静、微妙、玄远,这与西方艺术有很大差别,很多人已经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产生了隔膜,而且相对于其他乐种来说,有关部门、团体对中国古典音乐较为忽略,如经费少、编制少、人才少等,致使现在了解古琴的人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古琴需要普及,需要“大众化”。一般而言,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音乐作品的形成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在特定的时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当社会条件有了变化以后,这些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也会有新的变化。古琴不受重视,无法参与大型音乐会进行传播,是由于古琴本身也有缺点,首要问题是它能发出的音量太低,演奏古琴的场所必须具备音响设施,这样才能够使观众听到它的声音,这就给现场演奏带来了一些麻烦,不便于让大众进行欣赏。然而有了音响的加入,又对古琴原有的韵味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这就要在音响装置方面进行研究和补救。此外,古琴的曲子较难懂,一般人不易接受,所谓的“琴道”“文人琴”“修身养性”等观念的思想包袱太重,让人们不敢与之亲近。这就需要坚守古琴音乐业者,尝试古典与现代音乐的嫁接,让两者间不可逾越的艺术鸿沟逐渐消失,将古典音乐在保持纯粹的基础上,融合进一些有利于贴近大众的元素。例如,改革古琴曲让其能焕发新声,改革弹琴方式与乐队结合,甚至改革琴学观念,让其合乎时代旋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人民大众服务等。在今日社会,我们要努力推广古琴,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弹奏古琴,在不违背古琴的本质内涵、继承中华琴学的精粹的基础上,将数千年来古琴文化中最优秀、精华的成分结合今日时代旋律进行发扬,真正弘扬中国古琴文化。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若在“大众化”的改革与创新中丢失了古琴的本质精华而迎合大众欣赏习惯、以博得大众欢迎,丢弃了古琴静美、清雅的品性,那便得不偿失了。

古琴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精英文化,也许,古琴的确不同于任何一件民族乐器,因其古朴、幽静的品位决定了它无法成为时尚,我们需要真正把握琴之特质,发掘琴文化之精华,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继承下来、弘扬开去,若始终使自己处于孤芳自赏的清高中,这有可能使曾经璀璨的文化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应该重视古琴演奏艺术的推广和传播,比如,专业团体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音乐家经常进行古琴专题演讲,为电视台、广播编写古琴专题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欣赏古琴、传承古琴。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7篇

当代中国古典舞自建立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已成为当代舞蹈文化建设的理性依托。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重建与发展既融合了外来的艺术元素,也结合了时代的审美需求,是时代性与开放性的表现。虽然冠以“当代”的字样赋予“时代”的气息,但是中国古典舞仍然立足于“古典”二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艺术形式。

重建中的当代中国古典舞要继承与传扬民族文化,提炼审美特质。中国古典舞是以戏曲为直接产生母体,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舞的重建是以继承与传扬民族文化为根基的。我们认识到,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尽管有了很大的创新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感的当代体系,但是作为“古典舞”的属性注定其不能脱离传统的审美特质。如果对时代感过度强调,将使中国古典舞冲淡原有的传统审美特质并逐步远离传统,从而造成中国古典舞风格属性的模糊与流失。因此,确立传统审美特质的鲜明性,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今天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具有返璞归真的意义。

当代中国古典舞要想发展,首先必须要扎根于传统之中,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是当代性运作不可脱离的历史基础。抛弃传统的当代性,只能是水中捞月、沙上建塔。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并不是恢复已经不复存在的历史陈迹或把戏曲、武术奉为根源,不断去丰富完善其他艺术种类,而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性重建来为新古典舞事业服务。客观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积极构建的方向。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创新”,既要避免全面复古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又要防备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要提炼优秀特质。落实到当代中国古典舞如何面向当代这样的实践性课题上,是要坚持“立足于传统才能够面向当代,只有面向当代才能深入研究传统、继承传统挖掘传统的审美价值的基本立场”。因此,“所包含的不是消极地对传统的巨大摧毁,而是积极地去发掘如何使传统成为获取当代中国目标的发酵剂,即如何使传统发生正面的功能。”笔者认为,对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认识和实践,仍需要进一步地挖掘探索。

中国古典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开始对古典舞有认知上的突破――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舞蹈的风格,并不是简单地模拟戏曲、武术的动作,而是在完成了对外在动作形式的模仿之后,透过肢体来凸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这才是中国古典舞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始“从‘形式’上继承传统转向了从‘审美性’去继承传统的思路,从‘套路’上和‘动作’上去整理传统转向了从“提炼训练元素”上来建立教材的设想。“舞蹈者们更多地去关注动作的“规律”“韵味”“气息”和“神态”等,从而为“身韵”的创建以及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又通过对西方芭蕾艺术的科学借鉴,真正了解东西方艺术在审美上的区别。我们通过比较来学习西方芭蕾的科学方法,不仅仅学习它的训练方法,更多的是它审美标准整合提炼的方法,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以及教学、创作、演出的结构方法。用西方的方法来整合我们的文化财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与吸收外来因素,加快自我发展的进程。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古典舞的完整的具有主体性的体系。由提出“以戏曲为基础创立崭新的中国舞蹈艺术” 的崔承喜开始,到“从东西方舞蹈比较中研究中国舞蹈”的叶宁,到“戏曲舞蹈为基础建构中国古典舞”的王萍,“从武术中吸取元素”的张强,到“里程碑式”的人物唐满城、李正一,标志着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这个中国古典舞体系可以分为“教学训练体系、表演体系和创作体系以及理论体系”四个大的部分。其中最为成熟的是教学训练体系和表演体系,它们所建立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原则,引导了本学科在“教学、科研、创作、演出”诸领域中的主要方向,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时代感与科学性的古典舞蹈主流。

目前,中国古典舞的学科体系处于一个不断完善构建的状态,一方面在训练体系和表演体系上,已经日趋完善(当然其中都还有可以继续开发探索的空间),另一方面创作体系和理论体系还处于一种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兼容并包,积极进行思考试验,要以“和”的品格对待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多样追求,多元发展,为当代中国古典舞蹈体系构建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德国现代舞蹈艺术家玛丽・魏格曼曾说:“舞蹈是表现人生命情调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这“生命的情调”就是“借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邓肯语),这“活生生的语言”就是以人体为媒介的动作姿态。所以,人体的动作姿态是舞蹈艺术的根本特征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舞蹈的语言就是舞蹈化了的人体的动作姿态。与其他的表演艺术相比,舞蹈艺术具有更强的虚拟性和象征性,它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极其宽广的表现途径,在当代中国古典舞的重建和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舞蹈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

然而,当代中国古典舞在重建创作的层面上,由于在作品中过多地直接“引用”教学训练中的技法性语言,从而导致了剧目的大量雷同,有些剧目仅仅是大量的技巧的炫耀而不顾及是否与艺术表达相符合,似乎古典舞的剧目不展现演员的功夫就不是古典舞。于是我们不断地在舞台作品中看到控腿、搬腿、旋转、跳跃等一味追求高难度的技巧,李、唐也对“单纯技术观点”的现象发出警示;还有一些剧目陷入悲悲切切地追求深沉的风格模式中,似乎古典舞的“古典” 要这样才是“艺术”,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舞台作品都徘徊在压抑悲闷的氛围之中,“怨声载道”的冤魂充斥着古典舞的舞台。除此之外,有些剧目盲目地运用现代的编舞技法而忽略了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呈现,在技法的玩弄中消解了传统的审美特质,使得古典舞偏离了自身的文化价值,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四不像”。面对着创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只有进一步确立与完善当代“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作中题材和内容的局限与雷同问题。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有它特定的结构;艺术语言也一定是民族的,有它特定的审美。那么如何才能确立与完善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呢?

首先,要提炼和巩固现有的中国古典舞语言,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程式化、规范化的那些舞蹈语言。这些语言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检验,并且通过作品的呈现积累下来的,属于经典的语言,也是古典舞的标志性语言。我们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和巩固这些语言中的传统审美特质,维系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文化标志性。中国古典舞“身韵”则是本土地道的古典舞语言系统,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加工更多属于本舞种自己的语言系统。

其次,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文化,学习芭蕾系统科学的整合方式,对我国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整合,拿来为我古典舞所用,广大的民间,生生不息的民间将会给我们的古典舞提供源源不断的语言素材。应该重视这个环节,一方面要学结出把丰富的民间舞蹈元素“古典舞化”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要用“发明”“试验”的态度对待艺术元素,用古典舞的方法和标准来重新排列组合这些元素,使他们成为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古典舞标准的舞蹈新语言。

第三,我们要有探索与追求的态度,从历史宝库中挖掘丰富的古典舞语言素材。以敦煌舞学派的高金荣和汉唐舞学派的孙颖为代表的学者,就是在建立了大量的古典舞审美标准的基础上,以古代壁画、美术作品、雕塑以及诗词歌赋等为线索,挖掘整理出大量鲜活的古典舞语言形态来。这些语言形态由于有根有源,而且往往带有那一时代强烈鲜明的特征,成为古典舞语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语汇。

第四,笔者觉得还可以在有所依凭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创造。其实现在很多古典舞作品中大量使用现代舞、当代舞等多个舞种的语汇来作为造型和造型之间转换,或者成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这就是编导渴望的创新古典舞语言的一种表现方法。古典舞蹈语言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自身的审美标准,有了这个尺度,才可以有章可循,才能使创作更加自由灵活。

当下舞蹈理论与其教学、表演体系相比是比较滞后的,从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该学科的进步,笔者对当代古典舞的重建与发展的研究,希望能唤起更多舞蹈理论研究者对当代中国古典舞重建与发展的重视。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8篇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以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基因:即可视的,浅表感觉的传统符号决定的遗传过程,我们称之为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传承”。从最初的古典园林景观重现,到新中式景观,都是通过提取并重构古典园林符号,结合新材质,新技术,从视觉感官上再现传统园林片段的物象外形。这主要体现在四大造园要素中,即山石、水体、建筑等。例如天津竹境格调居住区的中式景观设计是较为成功的新中式探索,以传统文化元素,琴棋书画为主题营造住区内部景观组团,抽象的屏门、漏窗、户槅、孔洞、格栅,亭台廊榭等符号的融入,满足了使用者对传统文化直观的视觉意像:隐文化元素——郁郁葱葱的竹林,山水文化元素的解构演绎,传统的素雅色彩,隐约可见的白墙与钢管形成的轻盈屋顶,与方塔园中何陋轩的建构视觉效果相似。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简约朴实的景观小品,钢化玻璃、钢材栏杆与冰裂纹窗景相互映衬,远观轻盈飘渺如同水墨画,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古典园林视觉元素。

2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传承”

相对于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显性基因,其隐性基因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当代景观设计中,是不可视的,内涵的外在感观性的遗传过程,包括崇尚自然的观念、和乐的人本思想,“天一”“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相地合宜”的造园手法,整合系统的思维与“意境”的审美精髓等,不仅继承与发展了传统品性、保留场所精神、认同地域文化,也延续了传统建构逻辑与历史文脉。看似无序无形,实则蕴含着隐形的秩序与逻辑,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质、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物化图像,并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积淀作用于本土设计师与使用者,而这也是缺乏文化底蕴的外籍设计师无法企及的。长久以来,消费主义与视觉至上的审美思想成为主流文化,使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基因”被忽视,其实它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嬗变,并无处不在,从未离开,只是隐藏在现代元素中不被识别。由本土设计师营造的现代欧式主题景观其实也无意识的渗透着古典园林隐性基因,在欧式符号与片段的视觉形式下隐现着传统建构逻辑、审美内涵与场所精神,空间秩序的表达相对于欧式园林的秩序井然,更为含蓄,这正是集体无意识所隐藏的巨大力量。例如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设计,虽然是欧式主题景观,但是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小中见大,闹中取静。尽管欧式景观元素随处可见,鸟瞰其中发现古典园林的建构逻辑仍隐藏在整体居住区景观空间、相地、造山,理水的设计手法构成了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秩序。

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直白,欧式凉亭,整齐划一的植被结合曲折的溪流,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亭台水岸,步移景移。局部微地形隐喻着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基因建构框架中,将西方的轴线秩序与传统的自然含蓄并置,不仅营造了适合当展的自然宜居景观环境,同时以为渗透着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从而使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生命力不仅未被现代化所代替,反而静静的绽放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熠熠生辉。从意识形态来讲,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隐性传承”,其根源是荣格创造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深层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层次是不自觉的,它包含着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各个世代累积起来的那些经验的影响。”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后天的人群或种族所生活的共同环境,即具有社会文化场所性的环境,它包括一切室内,室外的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这种环境的根本特征是舒尔茨所谓的“场所精神”,它造就并延续着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最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传统的集体无意识包含着千年蕴育积淀而成的寻根性、归属感、文化地域认同感、审美偏好,民族精神凝聚力等,它与生俱来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社会生活。而园林是集生活、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古典园林中的建构逻辑与“意境”的审美理论源自于集体无意识的传统文化积淀,因此含蓄内敛而又融情入景的意境体现,激发使用者产生精神共鸣,从而获得愉悦的园林景观体验。

3结语

古典文化的传承第9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古代女乐舞蹈;传统文化

0.前言

女乐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一个分支,其在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产生,在封建社会结束,长久以来都是以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发展的方式改变和流传下来[1]。在汉唐两代时期,女乐舞蹈的主要经典的风格是细腰长裙和婉约俊逸等,这些风格对于当代古典舞的创作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2]。女乐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不断被一些政治方面等的原因导致其一直被忽视。笔者主要探索中国古典舞对于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体讨论如下所示。

1.古代女乐舞蹈概论

女乐又被称为是女子乐舞,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女乐指的是古代一些专业的女性乐舞艺人,其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在王室贵族之间以及奴隶身份等,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女乐包括所有的女子参与的乐舞的活动。女乐舞蹈者因为技艺比较出色而备受当权统治者的喜爱,但是女乐舞蹈者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其身份处于从属地位,在权贵之间不断被进行赠送和买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女乐舞蹈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女乐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为宫廷女乐和民间女乐,具体见下表1。

2.中国古典舞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及其发展

我国的舞蹈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时期内,形成了主要的三个流派,分别为身韵派、汉唐派和敦煌派[3]。身韵派就是指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古典舞,其主要来源处是戏曲舞蹈,而汉唐派和敦煌派的舞蹈风格加入了一些西洋的舞蹈元素在内,能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区别,又能够证明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元素在内,表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特点。

2.1古典舞身韵派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古典舞蹈神韵派就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蹈,其在我国建立之初,提出了关于以我为主并进行多方位吸收的相关方针,以我为主就是指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体,特别指的是一些例如京剧和昆剧的舞蹈。多方位吸收指的是武术以及体操等在内的一些被中国的古典舞进行接纳或者是吸收的舞种。在宋朝之后,舞蹈就逐渐融入到了戏曲之中,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是歌舞表演。但是由于朝代的更替的原因,一些当权者对于汉族乐舞的一些排斥反应导致舞蹈出现流变。身韵派对于女乐舞蹈有一些部分的借鉴,主要借鉴的部分是在宋朝之后的戏曲舞蹈部分中所提取出来的一些动作性的方面,然而舞蹈却只能是代表那个时期内的风格性特点,无法表示整个中国历史舞蹈的精髓。

2.2古典舞汉唐派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汉唐派能够和女乐舞进行重合的一种派别。根据相关的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基调都能够被定义为是大范围地搜索一些古代舞蹈的资料,并寻找历史上一些曾经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舞蹈类别,主要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古代舞蹈的真实情况[4]。在汉唐两代时期,舞蹈走向了集大成的时期,当时经济发展繁荣,国家实力雄厚,乐舞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一些统治者有了更多的剩余下来的财富用于欣赏,其中女乐是最为主要的部分,因为汉唐两代时期的舞蹈主要以女性为主,十分符合当时的审美特征,这个时期内的舞蹈发展成为了整个古典舞流派的宝贵资源。另外,从舞蹈的风格方面来看,汉代的舞蹈在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舞袖、舞足等,在汉代舞蹈中以袖进行舞蹈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其能够使用袖子的延伸来增加舞蹈者的曲线美,舞足主要是在盘鼓舞中得到体现,舞腰注重的是技巧性的动作。在汉唐两代时期,其舞蹈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对袖子的使用来达到突出其舞蹈风格的目的。

2.3古典舞敦煌派对古代女乐舞的传承和发展

古典舞中的敦煌派的成立主要起源于《丝路花雨》的成功演绎。古典舞敦煌派的主要的动作来源是敦煌莫高窟伎乐天等一些壁画中的静态的造型。在敦煌壁画中,其主要的形象都和当时的一些女乐的舞蹈有着很大的联系,即便不能说的上是完全还原其舞蹈的形象,也可以称上的一定程度上的形似。另外,甘肃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中间,其舞蹈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和一些印度传过来的西域区域的舞蹈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仅仅从其服饰以及其舞蹈的基本动作方面都有一些印度和新疆地区舞蹈的影子,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为各朝代都进行了不同风格的礼佛,这就导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面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飞天的形象,丰富了古典舞的类型。敦煌派古典舞的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描述,而这些莫高窟上面的描述情况都能够丰富地反映当时古代女乐舞蹈在例如佛堂和寺庙的发展状况,体现了古代女乐舞蹈的完整发展历程。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描绘的情况都是当时的一些画家将一些古代女乐舞蹈中的传神动作刻画在石壁上,才能够讲座这个宝贵的财富流传到现在。敦煌派对于中国古代女乐舞蹈的借鉴和传承都能够对后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考察提供重要的依据。

3.结语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发展了起来,逐渐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形成了各个流派并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这个辉煌成绩的背后都反应了很多舞蹈爱好人士和研究人士的努力,未来的中国古典舞蹈要走向更加宽阔的发展之路。笔者主要分析了古代女乐舞蹈以及中国古典舞对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及其发展,以期为促进中国古典舞蹈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作者单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曾湘玲.中国古典舞创作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以“桃李杯”舞蹈比赛为研究个案[J].歌海.2010(06)

[2]史晓眉.刘凤学与唐乐舞重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