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思想政治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21 17:10:08

大学思想政治课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1篇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 思想性 政治性

目前大学的思政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性和政治性割裂的情况,片面重视思政教学的思想性或政治性,导致思政课失去正确的政治导向,也可能导致思政课变得枯燥无聊,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思政课难以发挥自身作用,本文将对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大学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关系

(一)大学思政课的功能

大学的思政课作为必修课主要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科目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首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马克思理论中的观点如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动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等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使学生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

大学思政课还带领学生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青少年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广、渠道宽,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各种类别的信息,但是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限制缺乏对信息的判断鉴别能力。在充斥着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今天,大学通过思政课对青年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提高他们鉴别判断各类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信息的广泛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这给主流价值观带来了动摇与挑战,为了保证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增强国家凝聚力也必须对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时代国民素质已逐渐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民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需要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形成公平正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

(二)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

思政课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思想性”是指思政课向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的思想,“政治性”则是指思政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宣讲的政治观点的方向应该与思政课所传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方向一致。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性应该以实现思政课的政治性为前提,政治性存在于思想性中,只调思政课的思想性很容易走向政治说教的误区,政治理论空洞;只强调思想性则会导致自由主义泛滥,都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功能。

二、当前大学思政课思想性与政治性相脱节的原因

(一)教师原因

有的大学思政教师缺乏良好的政治素养、学术修养、知识积累,对思政课的性质与功能不能全面的认识,片面的注重思政课的人文教育的功能或政治教育功能,而没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功利思想影响越来越大,人文社科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导致很多学校对人文社会科学不够重视,有的学生也认为思想政治课不重要。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导致学生对其存在抵触心理。学校对思政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导致有的教师一味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政课成绩,而忽视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背离了教学目标。还有的教师过于敏感,在教学过程中对较复杂敏感的政治话题不愿多加讨论,导致教学枯燥空洞缺乏思想深度。

三、促进思政课思想性和政治性统一的方法

(一)教师

实现思政教学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需要教师、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思政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能够理解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以其为价值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和政治敏感,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对什么问题可以讨论,应该怎样讨论有正确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上有影响的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事件的动态和评价应该关注,关注分析时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一同探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灵活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思政课的知识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与理论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空洞的政治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针对思政课中深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并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思政课能够启发学生思想,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追求。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决定了其不能过于无聊单调,缺乏思想内涵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空有活泼的形式,缺乏内涵,缺乏思政课的庄重性,而应该以理服人,循循善诱,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学校及有关部门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学校及有关部门可以建设完善高校思政课网站实现视频公开课、教学成果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思政课教材的编写;完善思政教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听取广大思政教师的意见,完善思政教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提升思政教学的水平,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思政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督促其研究思政课的思想理论,使其学术研究成果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靠近,从总体上提高思政教师的学术修养和政治素养,积极引入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人才。

结束语:思政课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分割,不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师、学校及相关部门发挥主观积极性,采取措施促进思政课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结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蓓洁.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J].思想理论教

育, 2015(10):66-70.

[2]王林平.试论大学思政课教学思想性与政治性之关系[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6(2):13-15.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之所作出的努力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毋须讳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方面,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传统理解也不乏片面性。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

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教学计划)、有组织(组织形式)的、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教学规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学实践对应于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等其他社会实践形式。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它是客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主体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和择取以及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两点需要反思。

一是这种教学实践观带有很强的思辩性和理性主义色彩。它强调建立一套以某一特定逻辑起点为中心的概念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以教学本质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教学过程则从根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受教育者通过教材对既定真理的反映过程。这就决定了不管是机械的反映也好,能动的反映也好,其宗旨都不过是为了不走样地照映出被反映目标的正确性。并且,这种认识过程是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原则等一系列概念、原理也都是从教学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而推演出来的。显然,这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不可否认其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它把知识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被认为是传授这些经过选择的确定的知识;过分强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认为完成认识性任务是教学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任务;过于强调教学的可控性,认为教学就是执行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允许教学内容的非确定化、答案的多元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必要的偶然事件、断裂、突变、分叉或错误的发生。总之,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这种教学实践无论在教学的目的、过程上,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强调绝对的确定性。然而,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知道,即使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面对多样复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面对流动多变的教学过程,更不可能获取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普遍原则,那种想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就像“永动机”的梦想那样不现实。如果“单纯以纯粹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单纯以科学的真理作为一切真理的代表,必然以牺牲人类知识和真理及其他更为重要内容为代价”。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失效状态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这种“教学实践”技术化的倾向是生产实践观的反映。这种实践观把实践概念窄化为“技术、生产”,认为实践是应用科学原理的技术生产过程,由此与理论相分离。实践的目的外在于实践过程本身,不构成对人自身生命的承诺,实践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脱节。在这种实践观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便成为一门实用技术,成为理论的技术转化,以为“教学实践”可以是一套操作技艺和规则,甚至可以演化成技术公式,使教学工艺流程化。这样的“教学实践”便成为一种达到外在目的的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工具,与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相割裂。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活动,而缺乏生命的韵律和色彩,师生也很难体验到思维的碰撞对人的启示而带给人的欣喜与成功的快乐,更难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这种“教学实践”好坏的判断,不是根据实践的过程,而是根据达到的结果,根据教学产品的质量。学生被看成是物,是被加工、塑造的对象,是教师的作品,是被主体作用的客体,因而必将失去作为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生命性。这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观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背离,是长期以来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教学过程迷失于观念世界而与人的生活世界无关的因素之一。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它又决不是一套操作技能或教学技艺。这种理解和诠释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人本身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人的生活过程本身,是人的生命自我构建的活动。这种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特别是人与知识的关系的新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主客二者的局限。

理论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观点,包括不同的立论与观点。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需要强调如下三点: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又包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活动,即对学生思想与道德发展有着客观必然影响的其他一切校内外的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活动,以及一切显性的与隐性的德育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环节,不只是表现为实践性,而是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载体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具有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外,还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知识性理论性课程。它们作为高校的德育课程,既强调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既强调认识性,也强调活动性;既重视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也重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反过来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的发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从课程本质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分门别类的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则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搞清楚实践的基本方式。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主要有针对单一书本理论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校外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环节上,还体现在许多校内的实践环节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体现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教学,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中将一些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问题,教师为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采取这种课堂实践教学的办法。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既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书本理论教学的延伸,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它可以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这是单项性实践教学,特点是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独立操作。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的实践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意识地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和我国社会实际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因为这种方式往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所以,我们叫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功能上划分,包括以下方面:

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参观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访老少边穷地区,调查国情、民情和乡情,跟踪调查优秀校友,考察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等。

以服务社会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当地或贫困、边远山区的扫盲与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等。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让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或进行短期挂职锻炼,或岗位见习,或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或协助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青、妇、团的工作,或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等。这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在不同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实施。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隐性的实践教学。所谓隐性的实践教学,是相对显性实践教学而言的,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实践方式。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比,充分照顾到主体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到大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产生显性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隐性实践教学方式,由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了大学生个人的活动中,使各种活动在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上达到一致,从而产生了合力功能。比如组织管理,它实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敦促人把各项管理规范从“束缚”变为“习惯”,从“他律”变为“自律”达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内省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实践状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形成师生互动、以人为本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将教学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同时对教学的评价体系做相应调整,我们将另文立论。

参考文献:

[1][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8-11.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86-02

一、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事业的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原则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一些人物欲膨胀、道德沦丧,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知识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受一些反动、低级等内容的影响。因此,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在内容设置和编写上,还存在两个问题:(一)针对性不强,联系实际不够。有些理论观点比较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由于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很少涉及,造成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了没用,或用处不大;(二)教材内容不精练。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在深度上加强了,但基本原理仍然是一致的。而且各门课程之间有交叉和重叠。比如,“概论”中的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与“基础”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纲要”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概论”中的部分内容则近乎完全重复。

三、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优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研究型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的新特点,这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难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1、加大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并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专题。社会热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或争议的问题,是学生亟待了解并急于解答的问题。对社会热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解释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有了说服力,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2、我们要将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变为立体的教学方式。立体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包括读书活动、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网络课堂、师生对话研讨、课外学术沙龙、组织理论学习兴趣小组等全方位式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

(二)理清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重复是学生用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此课程的重要原因,首先应把教学的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挖掘、提炼、整合,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加强针对性,防止理论上的空谈。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内容、整体框架和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找出教学内容可能涉及的观点问题和理论难点,认真分析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的理论来联系和解答这些问题和难点。如果遇到一些敏感问题或深层次问题就需要教师超越教材,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挖掘教材中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抓住每节课的讲授重点,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在把握本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既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打破章、节、目的界限,找准每节课的理论主线,以主线为基础,适当向外延伸,与重点密切相关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与时俱进,补充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使理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为学生所信服和接受。

(三)实践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实践中把大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例如,清华大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了经典案例教学、咨询教学、“课堂新闻会”、“学生演讲参与式”等等。但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一些师生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因此,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假期,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不理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党和国家、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前重视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寄予的厚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出台,也为调整充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创造了条件。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握机遇,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参考文献:

\[1\]曾加荣.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4篇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性精神 坚持真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课程内容显示出“高大上”的特质,怎样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生动、切实增强教学的活力和实效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的重要教学方法。

1追求真理性

追求真理性是根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素养教育的根本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生动、切实增强教W的活力和实效。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疑问甚至抵触的言行,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引导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身要时刻保持坚定的立场、理性的认识,坚持道路自信、理性的认识,坚定立场,坚持真理,拒绝歪理邪说。

2力求真实性

力求真实性是前提。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触的社会信息量很大,他们往往抵触空洞乏味的说教,反感脱离实际的“假大空”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包括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等教育时,必须关心贴近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力求一个“真”字。

教学中要深入学生,摸清学生的思路,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正视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真实想法,直面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选择真实事例、探讨真实问题,与学生真诚地交流探讨,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提高正确认识。

3务求实践性

务求实践性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愿意听”,还要“愿意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难,难的是从心灵深处产生产生思想认同,这种认同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因此,要使学生做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就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接好地气,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并认同。

一方面,要注重课内“实践”。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确定相应主题,组织学生展开探讨。具体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还经常可以是案例分析、活动模拟等方式。经常进行课内“实践”,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和“灌输”,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认同。

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任务再繁重,也要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多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或外地的改革模范示范区以及高科技产业园、生态农业园、贫困地区帮扶示范区等等,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党的领导的无比优越性。充分认识和感受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等方面的巨大发展成就,认识到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学生到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工作人员上专题课,结合他们的工作实践,给学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越性。加强课外实践,让学生在亲自感受、耳闻目睹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对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的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认同,不忘初心,心怀信仰,知行统一,立志今后全心全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2] 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

[3] 曹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3).

[4] 郑琼.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

[5] 高静.慕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6(15).

[6] 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6(17).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5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1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界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现状、路径等多角度展开研究,研究成果颇丰,但对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没有思政课程,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等著作中。因此,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也是深化理论研究的需要。

2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思政课的关键地位越发凸显,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成效也得到提高。但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尤其是教学实效性方面仍存在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教学效果欠佳,知信行难统一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重技轻文”的观念,大多都没有意识到自身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论上的不“知”,即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情感上的不“信”,不少学生认为思政课是“点名课”“说教课”,对课堂所学缺乏情感认同。实践上的不“行”,部分学生不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际行动,存在知与行相背离的现象。

2.2新媒体时代,教学主体地位被削弱

大学阶段思政课的教学旨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旋律,而课堂正是奏响主旋律的主舞台。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媒体获取信息,也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这就使得教师和教材的信息优势地位被削弱。新媒体传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传播内容显现出主流与非主流并存的现象。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浪漫,多依靠感性思维辨别是非,如何纠正学生已受错误舆论影响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性面临的困境。

2.3西方文化渗透,“拔节育穗期”的价值观碰撞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是青年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宣扬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同时制造中国崩溃论、中国、中国霸权论等错误舆论,肆意抹黑、歪曲、丑化、妖魔化中国。这些舆论宣传通过大众传媒、影视文化、网络动漫等方式进行传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渗透性,这对涉世未深、尚且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的艺术类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面临的一大挑战。

3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在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最优配置。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经济手段,同时是适用于其他领域的一种改革思维,它也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带来了启发,即精准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将教学内容以精巧的教学时机、精妙的体验场景精准地传导给学生,推动解决教学供需矛盾,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成长需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2]。

3.1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升教学供给内容的实效性

艺术类大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他们除了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征,还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如感情丰富、动手能力强、对理论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较弱等。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从教学对象的鲜明特征出发,增强其针对性,从而提升教学供给内容的实效性。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中,一方面,以“艺术载体”为教学与学生的纽带,寓教于“艺”,帮助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内涵,促成真“知”。另一方面,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资源,帮助学生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促成真“信”。此外,通过开展课后实践,以完成艺术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具体化、形象化,在自觉行动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促成真“行”。

3.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供给手段的实效性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升思政课教学供给手段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资源—任务—作品”的信息化教学机制,提升教学供给手段的实效性。课前,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具有艺术特色的学习资源模块,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前自测等了解新内容。课中,教师综合运用多媒体视频、虚拟展馆、学习强国等信息化手段,让理论“活”起来,“动”起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后,学生在网络教学平成课后自测、学习评价及项目作业,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进一步巩固教学实效性。

3.3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提升教学供给模式的实效性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职院校应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订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自我管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能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实践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旨在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双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其培养目标都是从知、情、意、行的统一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契合,使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可以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共同发挥教育合力。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学为例,该专业的双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为职业核心“六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歌、舞、乐能力,能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可登台表演的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学生小讲堂”“中国精神‘咏’流传”等教学活动;以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学为例,该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及教学能力。课程设置“图说案例”“丹青有意”“绘制导图”等教学活动。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体现不同艺术特色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将思政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融通专业核心能力。

4结束语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6篇

一、理想教育

有人曾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形势下中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中学生视祖国利益为最高利益,能从振兴中华、为国效力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意义,但也有少数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远大理想。有的学生把上大学看作唯一的追求,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8课第一节《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

对中学生心态和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虽然“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淡薄,追求享受、自理能力差的中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初中生,日常生活中享乐思想较为严重,过于依赖父母、家庭,自私、任性,有的学生从未洗过自己的衣服,有的学生则随便乱花钱,饭菜稍不可口就倒掉,毫不爱惜劳动成果。

上述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是初一教材第6课的主要内容,初三第8课第1节中也有所涉及。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墨子有言:“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句。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等。把这些内容巧妙引用、“嫁接”到政治教学课堂上,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认为,关于艰苦奋斗的教育,还应该包含勤奋刻苦的内容。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过许多勤奋刻苦学文化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曾激励过无数莘莘学子,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吃不愁,穿不愁,对于苦难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往往有“我现在已经很勤奋,很吃苦了,还要我怎么样”的思想。其实他们所谓的苦,不但在真正吃苦的人眼里是非常奢侈的“幸福”,而且离“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个有远大理想,并能为实现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是不会感到“苦”的。相反的,往往把刻苦追求的过程看作一种幸福。那些一味追求享乐、追求所谓荣华富贵的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这种真正的幸福的。这样,联系国家观念、理想教育等内容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具针对性。

三、法制和文明礼貌教育

调查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贪污受贿、流氓犯罪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实践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目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内涵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指在新课程观理念的导引下,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其中可以知识化、集约化的部分进行"集成教学",通过"课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系统的、浓缩的、有逻辑关联的、稳定的、有力的信息支持,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律加以建设。

目前我们所提及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需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所形成的并不是另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的课程。第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既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也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既要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也要依托社会实践、网络新媒体等新的教育载体。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教育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改进方面所希望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制约着整个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目标应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理论课教育具有衔接性[1],且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层次性、时代性和实现的可能性等特征[2]。

本文作者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及发展政策为依据,考虑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归纳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坚定为理想坚持不懈奋斗的信念;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和完善的人格。不同年级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如表1。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

目前,虽然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散点状态",内容安排上未能做到层次性和连贯性。内容之间缺乏联系,有的内容反复出现,而有的内容却从未涉及。(2)内容设计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即认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所进行的临时性和短期性的教育。在这种错误认识的误导下,教育者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建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战略性的思考。实际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拥有专属领域,承载特定内容,担负具体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先进的教育内容能保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和发展需要,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这样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内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才会获得提高。最后,要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层次性和序列化问题,以整体化的思想系统设计和实施教育内容。

2004年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根据《意见》要求,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结目前我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划分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时事热点教育五个模块,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将五个模块内容细化到每个年级,其具体内容如表2。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具体需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实现由"灌输型"向"疏导型"转变。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接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模式逐渐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意识也明显增强,因而"灌输型"的教学方法不再能适应其身心发展需要,而需要采用"疏导型"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其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符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三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方面借鉴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吸收国外有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方法。

其次,要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的方法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积极活动的方法,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在选择日常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时,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自身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再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既要与教育内容相配合,又要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心理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

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作者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讨论或辩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表演或游戏法。当然,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讲授的主体可以进行拓展,除了辅导员,还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校友、专家或其他相关人士,以开拓学生的社会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则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和特长,将多种教学方法整合、灵活运用,以提高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载体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载体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载体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多,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载体,以达到部分总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其次,教育主体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特点,及时发现和挖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及时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合文献、调研和实践结果,本文作者归纳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依托的教育载体包括课堂教学、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学生组织主要包括党团组织、班级、社团、学生社区等。主题活动主要包括学术科技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社会调查、参观体验、社会服务和社会实习教育等。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择业就业咨询、贫困家庭学生个体咨询及其他性质的谈心等。新媒体则主要指网络媒体,包括BBS、QQ、E-mail、飞信、易班、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和工具,网络媒体适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任何内容模块和专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为使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作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内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每个模块的专题内容,设计了课外素质拓展内容。课内教学部分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课外素质拓展部分则主要依托学生组织、主题活动或讲座报告、咨询服务和新媒体等教育载体,使学生能够在课外体验、实践课内教学内容,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外素质拓展内容及载体见表3。

三、 结语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以多学科理论为背景,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合力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实现,终将为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冬娱.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新校区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模式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园区化管理为例[D].重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0(5)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8篇

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8课第一节《树立崇高理想,认清历史责任》,主要就讲了这个问题。教材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所能完成的事业,需要若干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继而指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实现四化”。

中学生“考大学”的理想和“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历史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部分中学生把考大学当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从国家强盛的角度(关于国家观念的教育,安排在初一教材之首,可以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来认识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家要强盛,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撑,而大学毕业生显然是建设和发展祖国事业的重要力量。否则,国家便不会在国民经济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由于大学毕业生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对国家的贡献大,国家给予他们较高的荣誉和地位,这是正常的。但作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不应只看到荣誉、地位,而应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应该学习那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许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当时还一穷二白的祖国工作,决不是为了出风头,图名利,而是为了祖国的早日强大。这是爱国的表现。因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只有强大的祖国,才有个人的幸福”的道理,一个贫穷落后、被侵略、被剥削的国家的公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因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存与发展,而是和“振兴中华”有着密切联系的大事。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能算是真正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就是缺乏远大的理想。

作为政治教师,尤其应当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反复向学生灌输上述思想,使这种意识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不可动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明确、校正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不辱政治教师的光荣使命。

对中学生心态和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虽然“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淡薄,追求享受、自理能力差的中学生大有人在。有的初中生,日常生活中享乐思想较为严重,过于依赖父母、家庭,自私、任性,有的学生从未洗过自己的衣服,有的学生则随便乱花钱,饭菜稍不可口就倒掉,毫不爱惜劳动成果。

上述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是初一教材第6课的主要内容,初三第8课第1节中也有所涉及。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墨子有言:“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名句。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等。把这些内容巧妙引用、“嫁接”到政治教学课堂上,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认为,关于艰苦奋斗的教育,还应该包含勤奋刻苦的内容。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过许多勤奋刻苦学文化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曾激励过无数莘莘学子,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吃不愁,穿不愁,对于苦难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往往有“我现在已经很勤奋,很吃苦了,还要我怎么样”的思想。其实他们所谓的苦,不但在真正吃苦的人眼里是非常奢侈的“幸福”,而且离“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一个有远大理想,并能为实现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人,在追求的过程中是不会感到“苦”的。相反的,往往把刻苦追求的过程看作一种幸福。那些一味追求享乐、追求所谓荣华富贵的人,是永远不能体会到这种真正的幸福的。这样,联系国家观念、理想教育等内容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对学生来说更具针对性。

调查结果还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贪污受贿、流氓犯罪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也有极少数中学生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

大学思想政治课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相关性

一、高校“思政课”的性质、任务和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称“两课”,简称为“思政课”,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也可以称其为“国课”。“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反对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潮和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和本质的突出体现,也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任务是向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它的特殊功能是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思维方法,再外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及其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既纵向地贯穿渗透于其他素质之中,又横向地制约辐射着其他素质。政治素质是人才成长的政治保证。毋庸置疑,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才培养始终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标准的,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鲜明意识。

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群体,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有赖于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大学生理应担当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光荣职责。一个没有强烈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在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中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同志曾专门提出过“三讲”,其中“讲政治”是核心。国家主席也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尺度。以上的精辟论述是指导大学生自觉强化政治意识,时刻增强政治敏锐性的科学指南。

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的“思政课”目前面临种种挑战,如赌、毒不良现象的滋生与蔓延等,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现实产生诸多疑惑和不满,甚至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憎恶,从而导致他们对理想和信念的怀疑和缺失。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科学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提高“吸引力”,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还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渠道畅通无阻、后劲十足,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最具吸引力的一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四、“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相关性

“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思政课掌握科学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改造自己的思想,进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伟大的祖国。这样,二者就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了。但是,就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二者不相协调的因素还很多,未能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比如,一些学校的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致使资金投入极低,相关资料稀少,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再有,理论学时偏少,无法讲完全程内容,实践教学虽然学时安排很多但很难落实,几乎是在摆空架子、应付差事。此外,个别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方法保守、落后,缺乏起码的责任感,致使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无法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启发,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严重地削弱了思政课的地位,导致无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鉴于此,有关部门应及时调整对“思政课”认识不足的偏差,找好切入点,解决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师也要不断查找自身的不足,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营造出“国课”的地位和氛围来,从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充满哲理的课堂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净化灵魂、放飞梦想、又红又专,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义静,陈金.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新思考[J].教育与

职业,2011(6).

[2]何秋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