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1:52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1篇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增大规模的同时保证办学质量,真正实现独立学院培?B应用型人才的初衷,成为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独立学院以工科和文科为主,而大学物理是所有工科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并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上也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地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在学习大学物理时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情及考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大学物理学情分析

1.大学物理学习中呈现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学习时积极性较高,课堂反应较好,但随着课程的推进,积极性逐渐下降。以大学物理上册为例,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但到了第四章刚体部分,很多学生听课时显得

比较茫然,出现较强的厌学情绪;学习下册电磁场部分,大部分学生出现听不懂、不会做作业的情况。(2)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不注意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清楚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对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缺乏明确的认识。(3)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及课下做作业时,往往利用

高中的公式去解决,没有将高数方法灵活用于解决物理问题,即使有部分学生知道应该用微积分去解决,但在求解过程中出现许多细节错误,还有部分学生将新旧方法混用。

2.问题原因的分析

(1)大学物理在难度上高于中学物理,难度的加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这里的运动是指最一般的运动,并不是高中时涉及的最特殊的运动,这意味着大学物理在内容上会对高中物理进行扩展,而不是对高中知识的重复;也意味着大学物理在定量分析问题时需要用到矢量及微积分,而高中物理往往不强调矢量,在高数中讲矢量也缺乏相应的物理背景,所以学生对矢量运算掌握得不好。另外,虽然在高数中微积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高数求解微积分的题目往往已知被积函数表达式,而大学物理题目大都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写出被积函数,并确定积分上下限,再进行定积分运算,这不能机械地照搬公式,而是一项含有自主创造性的工作,显然这样的工作学生处理起来相当困难。学生因没有灵活地掌握微积分导致他们在听课及做作业时出现困难,进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独立院校给予大学物理的学时越来越少,大学物理需要讲解基本的概念、定理、定律,并由于考试的需要,必须涉及对具体题目的讲解,这需要花费许多课时,应用时间更是非常有限,学生脱离了应用听课就会感觉比较枯燥,进而对大学物理缺少兴趣;如果脱离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仅讲应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同样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应用。学时的限制让高校教师在讲解大学物理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也获益较少。(3)学生在高中的物理基础为学习大学物理做好了铺垫,但也成了学习大学物理的绊脚石。学生对一些知识存在认识误区,比如,认为适合所有的直线运动,认为能用于求解所有情况下力做功。学生在高中做了大量题目,对一些公式已经熟记于心,由于他们所做的都是适用这些公式的题目,很少接触不适用的情况,就会以为公式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外,学生在高中为了应对高考,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识记公式上,而不是理解知识、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框架。这样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时不注重各章节间的联系,不理解物理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导致他们觉得大学物理内容“新、多、难”。(4)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独立院校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较低,特别是当所学课程有一定难度时他们往往产生退缩情绪,出现玩手机、睡觉、抄作业等现象。

3.解决对策

(1)强调大学物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带着学生通过看课本目录的方式大致了解大学物理的研究内容,使他们初步认识大学物理。并将各个章节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能建立对整本书的知识框架。通过高中的力做功问题让学生明白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层次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数学工具不同,大学物理不是高中物理的翻版,而是对高中物理的扩展。(2)强调知识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对基本公式的理解,强调学生改变高中一味背公式的习惯。对于每章的第一次课,教师要先介绍本章开设的目的、与上一章之间的关系、所用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列出这章的知识框架,并要求学生做笔记。例如,学生对大学物理上册中质点运动学、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比较熟悉,但是往往不清楚其之间的[JP2]深层次联系,对所涉及的公式也是琐碎的记忆。笔者在讲解时就特别注意说明这三章其实就是借质点这一理想模型,说明物体及物体系的运动规律;对运动的研究又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牛顿定律就是动力学的基础,由此能推导出其他规律。在讲解过程中重视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推导,但又不强调学生必须掌握推导过程,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明白牛顿定律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了解公式间不是独立的。如果学生能真正明白知识间的关系,就不需要背公式,只用记住几个最基本的公式即可,至于其他公式,是能够自己推导出来的。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刚体时获益匪浅。(3)在教学内容上“重基础,宽应用”。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最基础的内容,砍掉那些过深、过偏的内容,并留出时间讲解相关实际应用。讲理论内容时以板书为主,并不使用多媒体,只在最后利用多媒体讲解应用,这种处理方式是因为使用PPT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所懈怠,而到最后再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能很好地辅助讲解应用。(4)课堂上增加提问、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JP]

三、大学物理考情分析

独立院校学生大学物理考分往往较低,很多学生卷面分数不及格,考试出现抄袭现象,有些学生考后企图通过人情过关。出现这种情况跟学情有必然的联系,最主要的是学生的主观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并充实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未来做好准备。教师在出试题时要避开高技巧的怪题、难题、偏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简单应用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情感教育 教学

在生物课堂上灵活的融入情感教育元素,这会给学生理解很多内容开辟一扇新的窗口,学生对于很多具体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会更深。教师在讲到一些相应内容时要善于从情感教育出发带给学生一些启示,让学生理解与看待问题的思路更加宽阔,对于问题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应有模式。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情感教育要找到相应的教学依托,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慢慢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思考与看待问题可以有更为丰富的视角。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课本中相应教学内容中涵盖的情感教育元素,或者是没有及时挖掘与利用这些资源,这让知识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并没有更深入的理解与领会一些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有所改观,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从多方面、多视角来思考问题,并且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隐藏的一些情感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功效。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插图,这些都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所在。在教材中,这些插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简洁,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材中一些生动的生物史学图,诸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电影镜头,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画时教师可以将此情此景的一些情绪和历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生物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逐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教材挖掘与利用的能力,很多课本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渗透的依托,在这样的教学展开中还能够加深大家对于这些内容的领会程度。

二、在教学发散中引入情感教育主体

课本知识和容量毕竟有限,优秀的生物学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灵活的展开教学的发散与延伸,会引入一些和学科以及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外补充资源,辅助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理解掌握。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效的融入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的教学发散过程可以将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出发点,可以透过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来引导大家更深入的探究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态度来领会相关内容。这不仅是情感教育渗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往往也能够给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提供新的视角。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总结教材,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细胞分化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于克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说明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具体进行生物科技应用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与看待克隆问题时,这既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让学生从这个视角来更深入的探讨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类应当如何理性的利用这些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基于这个教学主题应当让学生有所思考的问题。

三、给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些情感教育内容在渗透时,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依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置身于那种氛围中,领会到课堂探究的相关主题,情感教育的渗透力度才能有所保障。因此,教师在组织与安排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利用教学情境的营造来给情感教育的渗透打下好的根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也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来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创设情境是良好教学氛围营造的开端,也会辅助情感教育的功效更好的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教师就可以将生物界中食物链的能量传递等进入一个简单易懂的讲解,并教会学生优胜劣汰的社会道理。这部分内容在知识上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其中涉及的情感教育内容却值得学生有所思考。此外,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实验教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丰富起来,并且透过实验的展开带给学生一些更为深入的对于学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淑丹.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5.

[2] 郭瑞波.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生物教学初探[D]. 河南师范大学,2015.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3篇

【关键词】

中药生物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LYM10095)

作者单位:510006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陈磊 王淑美 粱生旺);南方医科大学中药学院(刘怡)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已成为其发展的主流之一,而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个典型代表。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对我国传统中药的分析化学研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人们开始逐渐从分子水平去描述生物学现象,从而揭示生命本质;另一方面化学、生物学和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并加速了“传统”药学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大药学背景[1]。分析化学是探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和理论的一门科学,是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面对新的变化,探讨如何与时俱进的改革中药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对中药分析人才的新要求,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

对此,我们在中药学分析与鉴定方向本科生教学中尝试开设了中药生物分析课程,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并结合自身科研活动实践,基本确定了本科生中药生物分析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设置情况,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以下就具体情况和举措做以介绍。

1 中药生物分析课程设置

1.1 课程内容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一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结合当今中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考虑了中药生物分析课程内容设置。即按我们的理解中药生物分析应该包括:中药中生命活性物质的分析和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如:酶法分析、兔疫分析及核酸分子杂交分析等)对中药所进行的分析两个主要部分的内容。

目前,大多数的中药学专业相关化学、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都关注中药所含各类化学成分和中药各剂型分析,较少关注生物样品处理和生物大分子分析,即以往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内容相分离,造成知识脱节,导致学生只知道药物“外在”情况,而忽视对药物进入人体后“内涵”变化的探究。同时,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过去中药分析及相关课程都很少对构成生物体的多肽和蛋白质、核酸、糖、脂类给与关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生物大分子对于生命科学显的越来越重要。基于以上原因,关注分析对象,紧密联系生物学、生命科学发展现状,我们从分析对象角度考虑,在中药生物分析课程中设置了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和生物大分子分析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体内药物分析的流程,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特点及常规分析方法。结合分析对象,从分析方法方面考虑,选取了电泳法、生物质谱法、酶法分析、免疫分析、生物检定法等较新、目前应用较多,并在中药分析中已有一定应用的技术方法。同时在讲授体内药物、生物大分子分析时,注意选取采用电泳法、生物质谱法、酶法分析、免疫分析、生物检定法的实例,结合应用,让学生能够综合体会、便于掌握。

1.2 课程时间安排

在本科哪个年级开设本课程?在课程学习时间上,我们遵循了中药学整个学科体系的设置规律,由基础到深入、由基本理论到整体实践。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的发展[2],因此中药生物分析相关内容应当在学生学习完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生物化学、中药药剂学及药代动力学后介绍,这样学生在学习体内药物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特点、生物质谱法等内容时就很容易接受,并方便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的发展又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在中药制剂分析、生物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开课之前补充相关中药生物分析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中药生物分析的知识方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如免疫分析、生物检定法等内容很容易与生物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结合起来。基于此,我们在中药生物分析课程时间安排上选择了本科三年级的下学期开课。

经过几年来的试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时间安排比较合适,对某些基础课起到了回顾复习加深的作用,同时与其他专业课(如中药制剂分析、生物药剂学等)可以前后呼应、相互链接。同时该课程开设在本科生实习前,课程中又引入了大量实际工作中常用,而以往本科教学却未涉及的知识,还可以为本科学生即将面临的实习提供了知识层面的补充。比较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有学生反映,这门课的开设在其实习单位选择以及攻读研究生学科方向选择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2 教学方式、方法探索

大药学背景无疑对中药生物分析课程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多个学科的融合使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的中药分析已经从理化分析、仪器分析扩展到生物活性分析、药理药效分析等;研究内涵不断延伸,从体外质控到体内代谢、与体内酶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分析;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融合,这些都使得的学生在理解掌握中药生物分析相关知识时有一定难度,也要求我们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我们几年来的探索,总结出以下方法:

2.1 引人入胜的引言

第一印象在大学生课堂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每一个章节有没有一个好的开篇引言,吸引学生深入进来是关键。根据笔者自身的体会,这个引言的切入点必须是学生日常可以遇到的、自身或者身边的人经常谈起的、电视媒体使之耳熟能详的;既要贴近教学内容,又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导入;最好是以问题的形式甚至是多个问题连问的形式提出,便于学生层层参与深入思考。比如笔者在该课程第一节课时就采用了连问的形式开篇,如:为什么一般不能用果汁、茶叶水服用药物?为什么有些药物(甚至是同一种药物的不同生产商产品之间)要求饭前服用、有些要求饭后服用?原研药与仿制药成份相同药效为什么会有差别?通过连续的提问吸引学生后,留给学生思考时间,通过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由教师进行释疑,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层层推进,与实例及已学课程紧密联系的互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无知接触未知显然不如从其已知过渡到未知。学生面对完全未知的知识自然会产生畏惧抵抗心理,而如果能层层推进,从实际的例子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过渡到新的知识则要容易的多。同时,改革传统单向知识传授的灌输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大胆尝试问题导向式、课堂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笔者在中药生物分析教学中,特别注意实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尤其是从其他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中寻找例子,然后从中药生物分析的知识角度来作出解释。同时也特别注意从学生已经完结的课程中寻找仅是提及而未深入的问题,结合中药生物分析的相关知识给出进一步的答案。比如在讲到血液样品分析时,就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血浆、全血样品在临床药物检测上的区别应用情况。采用实例教学方法,好处还在于可以让学生随时参与进来,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了“学生当老师”的情况,学生们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课堂交流,而此时老师则充当了听众和主持人的角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 多结合现代中药的相关研究

目前中药学研究滞后于生命科学研究,或者换言为采用中药生物分析技术研究中药目前还不十分普遍。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中药学科的本科生,引入与中药相关的研究内容时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的关注。例如,在讲述酶反应动力学中米氏常数及其应用时,之前我们选用了青霉素酶对苄基青霉素作用的较经典的例子,学生的反应平平。而米氏常数及其应用又是酶法分析方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掌握应用酶法分析的关键,经过总结调整,我们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引入了中药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在大鼠肝微粒中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在课后,有多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老师探讨了该研究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因此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准备时,非常注意收集整理相关技术对于中药研究的实例,我们理解只有多结合中药的研究,才能使这门课达到其开设的目的,实现其意义。

3 总结

经过几年不断的教改举措实践,可以明显发现学生们学习中药生物分析的兴趣显著加强,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对中药学整体上的认识,有学生反映这门课的开设在其攻读研究生学科方向选择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有学生反应在其实习中用到了该课程讲述的相关知识。总的来说,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成熟,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中药学专业立足于中医传统理论,同时是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开展中药生物分析教学,争取与时代同步补充相关信息,对增进中药学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中药学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我国中药学事业和高等中药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4篇

【关键词】资料分析;高中生物;教科书

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迎接挑战,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教育入手,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课程理念不断更新,在此期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跨入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推开。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课程理念新,教材也在更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不仅在外观上美观精致,而且内容也更具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上呈现出严密的系统性等特点。教材是联系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桥梁,是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媒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科书在各节内容增设了多个栏目,打破了教材仅仅作为知识载体的观念,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料分析”栏目,成为了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教学时间有限等为由,直接代替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指导,也未能发挥出“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研究并与上次课改教材的对比,分析“资料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重视“资料分析”的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及内容分类

2.1“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使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而资料分析是常见的一种手段,一种既符合课程理念又具特色的手段。“资料分析”主要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资料、表格资料等四种形式呈现,包含了生物科学史,科学实验数据、实验案例、原理应用等。“资料分析”一般出现在重要知识前后,先提供一段文字,或是一组资料,之后设置相应的讨论题,学生根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处理,找到正确答案,其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资料分析”的内容分类

本文对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资料分析”进行分类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六本教材中四本涉及“资料分析”,分别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有34个“资料分析”。其中包括5个“资料搜集与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资料的形式和内容,将这些“资料分析”大致分成五类:

2.2.1理论联系实际

这类“资料分析”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体现生物“有用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分类详情见表2。

2.2.2生物科学史

设置此类“资料分析”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在生物发展史重要事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还原科学发展史,体现生物科学发展的艰辛与曲折,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同时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和生物科学的执着精神,以及科学家在对待科学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分类详情见表3。

2.2.3科学数据

这类“资料分析”以通过实验或者调查所测数据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4。

2.2.4科学实验

这类“资料分析”以实验案例为主,对材料给出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从而得出到结果以至得出结论,用这个结论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5。

2.2.5探究模拟

在此类“资料分析”中,一个“资料分析”就是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一步一步的分析,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此类“资料分析”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分类详情见表6。

3.“资料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也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资料分析”的作用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旧教材”)中,关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个知识点就沿用了以往的呈现方式。在旧教材中,直接说明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DNA是基因的载体;然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图文并茂的数据资料和讨论题,让学生阅读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归纳总结得出“DNA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在旧教材神经调节中,关于高级神经中枢起主导作用的描述是这样:外界刺激传入神经中枢后,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再由神经中枢对机体的各项活动进行调节;虽然各级神经中枢对机体的活动都有调节作用,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起着主导的左右。这个知识点是直接说明的。然而在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新旧教材中概念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两者都是想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前者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者在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旧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材直接写出来,学生主要靠老师讲解知识点,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理解,最后达到记住或者背诵知识点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较好的掌握知识点,也不能将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然而在新教材中,很多重要知识点主要以“资料分析”的方式呈现,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者图片等资料,然后结合相应的讨论题分析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一个已知的结论或者是一个已知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讨论而得出的结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不但能够灵活运用这个结论,而且还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3.2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

上述所举两个新旧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的例子中,均提及“资料分析”提供资料和讨论题供学生阅读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就是概念构建的过程,学生也参与其中。学生首先阅读和分析资料,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然后教师提问根据讨论题设置题目,学生思考、归纳题目的答案,最后整理总结得出“资料分析”的结论。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

3.3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认真听课并做好相应的笔记,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然而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师应该相应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资料分析”中,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答疑的作用,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的观念,体现了课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4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资料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生物高考中注重考生材料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的要求不谋而合。

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资料分析”提供四组简短的文字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四组材料,让学生通过对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控制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神经系统不同中枢是如何对排尿发射进行控制,不同的神经中枢对排尿反射这一生理过程的控制有何联系性;再分组讨论教材中所提供的讨论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总结得出“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的结论。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的“资料分析”中有两组资料,分别讲述的是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两组资料,然后讨论:如何解释资料一中的实验结果?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规律是什么?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有什么作用?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总结得出这两组资料中所表现的种间关系。

3.5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伴性遗传”的“资料分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开展,提供了一张红绿色盲家系图和三段文字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识别家系图,并在此基础对其进行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比较复杂,正常、携带者或者色盲症患者女性与正常或者色盲症患者男性之间存在多种婚配方式,并且结果不尽相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红绿色盲症属于伴性遗传,并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学习以“资料分析”结束,“资料分析”提供了恩格尔曼的一个实验及其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得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以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3.6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资料分析”有利于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结合起来,或者归纳、总结、对比相关知识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过;“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所学,但是教材在初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所拓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讨论,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不仅如此,资料中提及的“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和“艾滋病”都在后续必修三模块中有所体现,为之学习打下了基础。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资料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和完成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将各种细胞器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这一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后续的知识。

3.7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在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针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教材采用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件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的原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普遍应用,以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相关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以及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料分析”通过一组资料列举出几种致癌的因素,也列举出几种抗癌的物质和防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料分析”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癌症的防御:在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或行为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哪些做法或习惯有利于癌症的防御?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体验到“病从口入”同样也适用于癌症,并且确定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防御癌症和其他疾病。在必修3第32页的“资料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的阅读、讨论和学习,可以对人在寒冷环境下“打颤”和出现“鸡皮疙瘩”等现象做出很好很合理的解释,也让学生明白了吃过咸的东西会让人产生渴感的原因或者原理。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本文将“资料分析”分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科学史、科学数据、科学实验和探究模拟等五类。结合实例阐述了“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些作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要求。

4.2建议

从教材的内容角度来看,“资料分析”是问题为媒介,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本栏目,灵活应用“资料分析”中的材料,妥善处理“资料分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让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当然就“资料分析”而言,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更改,比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有些偏远乡镇学校对酿酒等不太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换成馒头发酵、甜酒的制作等;又如偏远贫困的乡镇中学没有网络情况下,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了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安排,选择或者修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教材”转变为“利用教材”,这样才能把生物课讲“活”,实现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徐进山.利用栏目设置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J].生物学教学,2009.34(12):19-2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生物新课程标解读[M].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20

[5]刘凯春.浅谈“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0-1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5篇

关键词 试题评析 问题解决能力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G・波利亚认为“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考试答题是一个“纸笔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目前中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问题解决是指运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从初始状态情境达到目标状态情境的过程。试题评析是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试题评析过程中,重错误率统计而轻错误成因分析、重“索取答案”而轻解题思维分析、重一道试题的解决技巧而轻“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的形成,个别课堂甚至是教师报答案、学生判对错,教师讲思路、学生写结论,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解决能力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以发展”的教学规律。导致试题评析效率低下,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试题评析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探讨。

1 评析在思想方法混乱处,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

波利亚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个阶段,可见问题解决过程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试题评析过程中如何明晰思维、形成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 评析于解题思维不清晰处

解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思维学角度来看,首先通过阅读文字和图表,从题干中提炼关键信息,并将问题置于所学的知识背景中(如看到线粒体就会想起细胞的有氧呼吸、看见核糖体就想到多肽链的合成),尝试构建未知答案与已学知识间的关联。然后,采用归纳、判断、比较、迁移等分析方法,运用有关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来构建逻辑关系的证据链,以解决问题。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或特定的符号来表述问题的答案。由于学生的解题思维可能存在严密性不足、变通性不强、反思性不够和发散性不广等问题,所以最终表述的答案往往与正确答案存在偏差,甚至相去甚远。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例1】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组织细胞后能进行表达,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

学生回答的错误答案主要有:“转录、翻译;核糖体内”。教师评析时,首先要指出问题的指向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的有关基因为什么能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即异源生物的DNA为何能在不同生物体内表达)?”而学生回答的却是“基因怎样进行表达?(通过转录、翻译过程表达)”、“基因表达的主要场所是什么?(核糖体)”。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是解题思维不明确,设问与答案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提供参考答案:“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或不同生物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表达的方式基本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答案与设问间的逻辑关系,体验解题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提高问题解决的分析能力。

1.2 评析于解题方法不适切处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生物学科的考试命题也逐渐由“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并最终走向“目标立意”。因而图表题、实验题、信息情景题等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试题类型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符合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但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学生在解答上述试题时,往往因缺乏针对性的解题方法而困难重重。以表格题分析为例,其一般程序与方法是:首先,弄清表格设制的目的;行、列各有哪些项目(包括单位、说明);行和列具有什么规律。其次,理解表格的行、列含义,筛选信息(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出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以便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最后,挖掘表格隐含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联系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以弄清表格告诉了什么,设问需要解决什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析图绘图、材料阅读与分析等方面的训练,注重典型试题评析,举一反三,形成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善于区分新认知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有效解决问题。

1.3 评析于生物学思想不明确处

生物学思想是生物学的灵魂,它与生物学的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生物学的主要思想包括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协同发展(STS)等。许多试题的命制都是以生物学思想为指导的,许多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回到基本的生物学思想上来。如“较游离的酵母细胞而言,固定化酵母细胞的代谢速率为什么降低?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这些问题都要依据生物表体比、核质比的思想来解决,而如何评价包括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价值需要依据“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观点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分析各种新情景、解决各种新问题,理应是试卷评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加强生物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美丽、感受生命科学的价值。

2 评析于科学概念混淆处,搭建问题解决的扶梯

科学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更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学生是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和构建学科概念体系过程中,逐渐发展科学思维、形成学科技能与学习能力,进而树立科学价值观的。试题评析不仅能帮学生完善概念模型、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评析于前科学概念错误处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拥有的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概念。因受个人生活范围、知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前科学概念”往往存在着随意增加或减少内涵、扩大或缩小外延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错误。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均非常重视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间辨析的考查。

【例2】(2009年江苏省高考第18题)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的科学概念是“人类遗传病与家族性疾病”。造成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人类遗传

病存在着“人类遗传病就一定是代代相传的、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就一定是遗传病、携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病,而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就一定不会患遗传病”等前科学概念。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剖析了科学概念的本质:“什么是人类遗传病?是否携带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与是否患有遗传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什么是家族性疾病?家族性疾病一定属于遗传病吗?……”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试题评析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及概念体系,加强概念间的辨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达成了从前科学概念的懵懂状态到科学概念的清晰状态的转变,切实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2.2 评析于科学事实不正确处

科学概念是反映科学现象和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事实的抽象。科学事实则是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如“大多数鸟类能在空中飞翔,鸟类是卵生的”属于科学事实,而“鸟类是一种体表被覆羽毛、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则属于科学概念。如果科学事实不清,就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但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不准确,同样无法去判断一些事实是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提炼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则可充分依据科学概念来判定一些事实是否科学。

【例3】(2011年江苏省高考第17题)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表l。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本题涉及的重要概念有“群落演替、群落结构、垂直带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事实有:①群落演替会导致植被类型发生改变;②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③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生态因素会影响动物分布,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学生的最大困惑是“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群落吗?随着时间推移,横断山区的高寒灌丛草甸能演替为热带季雨林吗?”试题解析过程中,若能依据“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重要概念来推断相关事实是否科学,即可轻松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观察发现:教学中,通过强化记忆或强化训练来促进学生机械记忆概念,造成学生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重要概念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评析涉及重要概念的试题时,存在模糊概念模型建立的条件、淡化概念间的辨析、随意扩大或缩小概念内涵与外延、弱化概念迁移运用等问题。生命科学是由诸多的重要概念与概念体系所形成的理科科学,忽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将导致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低下。此种现象,值得深思。

3 反思试题讲评方式,优化问题解决的策略

试题评析的过程,不仅是给出答案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优化问题解决策略、形成科学方法、规范表述的过程。试题讲评应注意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体验,通过营造平等和谐、自由讨论的课堂,让学生有勇气、有兴趣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要注意通过试题讲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体验观察实证、归纳――演绎、模型建构等研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运用;最后,评价试题要理性、客观,能从命题人立意、知识本身、能力发展等多种角度去思考试题本身的价值。

通过试题评析,教师可以掌握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而调控自身教学策略。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业水平的发展程度,理解自己在知识内化和能力发展中存在的疏漏之处与薄弱环节,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1):86~10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P186―188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

[4]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6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卷法;成就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成绩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即开始同时注重动机因素与认知因素的研究,时至今日,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仍然是比较热点的问题。前者试图解决学生愿不愿学的问题,后者试图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同时动机因素与学习策略的使用也是相关的。但是,以往的研究在方法上一般采用的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测量学生的动机水平、策略因素和学习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因为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会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这样的方法不能深入研究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立足于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在新开设的物理学科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变化,分析探讨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内外在动机理论以及将动机分成表面型、深层型、成就型的理论等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近年来不断丰富发展,在国内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本研究拟从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成就动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在各自的研究中作了不同的划分,Mckeachie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初中二年级4个班级共180名学生。经过前后3次实测,因为被试各种原因缺失和填写无效问卷,最终共有164名被试参加了所有3次测试并作答有效。其中女生94人,男生7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成就动机问卷 该问卷由3个子量表构成。包括自我概念、期望和价值。

2.2.2 学习策略问卷 该问卷由4个子量表构成。包括元认知、一般认知、物理学科学习策略以及努力管理策略。动机问卷和学习策略问卷均由Pintrich、Wigfield及周国韬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重新编制修订而成。通过在学期前期和学期后期施测的数据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所有分量表的Cronbach α值都在0.70以上,学期前期测得的策略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417,成就动机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036,学期后期测得的策略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413,成就动机量表的Cronbach α为0.9312。

2.3 施测过程

2.3.1 学期初成就动机测量 开学第l周当学生对物理学科还未熟悉的时候进行成就动机测试。成就动机问卷包括3个子成分,即自我概念、价值和期望。此时物理学科刚开始学习,物理学科自我概念还未形成,由一般学业自我概念代替。此时获得被试一年级下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

2.3.2 学期初策略使用测量开学2个月左右,物理进行了两个单元的学习并进行了期中考试,此时进行学期初策略使用测量。同时获得学生期中物理学科考试的成绩。

2.3.3 第2次成就动机测量在进行学期初策略使用测量的同时进行第2次成就动机测量。

2.3.4 学期末策略使用测量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之后1周之内,进行学期末策略使用测量。此时获得学生期末物理学科考试成绩。

2.4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物理学习成绩的相关 表中列出了学期前期、学期后期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物理学习成绩相关的情况。在学期前期和学期后期,成就动机的3个变量不论与一年级综合成绩还是与期中、期末物理成绩都存在相关。学期初期,一般自我概念与成绩的相关系数值要小于在学期末期物理学科的自我概念与成绩的相关系数值。学期初期,期望与期中物理成绩的相关系数值要略大于学期后期期望与期末物理成绩的相关系数值。学期初期价值与成绩的相关系数值小于学期后期价值与成绩的相关系数值。

学期初期和学期后期两个时间点上,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都存在相关。在学期初期,元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呈较低的正相关,特定物理学科的学习策略与努力管理策略与学习成绩呈较高的正相关。在学期后期,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值要高于特定物理学科的学习策略以及努力管理策略与学习成绩相关的系数值。

3.2 学生在不熟悉物理学科的情况下成就动机对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预测以及二者对学习成绩的预测通过路径分析来检验在学期前期成就动机对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影响以及它们一起对期中物理成绩的影响。首先以成就动机的3个变量一般自我概念、期望和价值为因变量,以一年级综合成绩和性别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先前的学习成绩对于成就动机、学习策略是有影响的以及性别在不同学科学习中的不同影响作用,本研究把先前的学习成绩和性别作为预测变量投入到回归分析中);然后以每一种学习策略使用变量(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特定的物理学科使用的学习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为因变量,以综合成绩、性别和3个动机变量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以期中物理成绩为因变量,以所有其它变量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有回归分析使用的都是强迫进人法。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绘出学期前期成就动机对学习策略使用以及二者对期中物理成绩的影响路径图,也就是在学生不熟悉物理学科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影响策略使用的情况以及二者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

3.3学生在熟悉物理学科的情况下成就动机对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预测以及二者对学习成绩的预测通过路径分析来检验在学期后期成就动机对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预测以及它们一起对期末物理成绩的影响情况。首先以成就动机的3个变量物理学科自我概念、期望和价值为因变量,以一年级综合成绩、期中物理成绩和性别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以每一种学习策略使用变量(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特定的物理学科使用的学习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为因变量,以一年级综合成绩、期中物理成绩、性别和3个动机变量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以期中物理成绩为因变量,以所有其它

变量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有回归分析使用的都是强迫法。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绘出学期后期成就动机对学习策略使用以及二者对期中物理成绩的影响路径图,也就是在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熟悉物理学科的条件下,成就动机影响策略使用的情况以及二者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

4 讨论

4.1 成就动机与物理学习成绩的关系从表、图发现,期望在学期前期和学期后期与物理成绩的相关较一致,都存在较大的关联。这说明,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期望水平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本研究发现,自我概念和价值与物理学习成绩的关系在学期前期和学期后期是不一样的。在学期前期,一般自我概念和期中物理成绩的相关较低,一般自我概念不能预测期中物理成绩,到了学期后期,物理自我概念和期末物理成绩相关较高。价值与期中物理成绩的相关系数值较价值与期末物理成绩的相关系数低。在学期前期,学生自我报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不能更好的预测物理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自我概念和价值对物理学习成绩没有影响。因为,当学生还不熟悉物理学科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形成物理学科的具体的自我概念,学生还没有对这门学科的价值形成全面的认识,因此,学生所具有的一般自我概念不能预测刚开始学习的物理学习成绩、学生自陈的价值水平不能预测刚开始的学习成绩便可以理解了。而到了学期后期,学生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全面、深刻、客观的认识,由此形成的物理学科的自我概念和对这门学科的价值认识会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影响。总之,学期前期和学期后期的数据对比,进一步说明了自我概念和价值对学习成绩是会发生影响的。

4.2学习策略与物理学习成绩的关系从图中发现,在学期前期,元认知策略负向的预测了期中物理成绩,认知策略没有成为期中物理成绩的预测指标,特定的物理学科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正向的预测了期中物理成绩。在表2中发现,在学期后期,4种学习策略均与期末物理成绩存在相关,比较而言,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与期末物理成绩存在较高的相关,而特定的物理学科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则与期末物理成绩之间的相关较低。在图2中发现,元认知策略预测了期末物理成绩,而认知策略、特定的物理学科学习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则不能预测期末物理成绩。

从学期前期和学期后期4种学习策略对物理成绩的预测的变化情况,我们可大致了解从不熟悉物理学科到熟悉物理学科的过程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当学生对物理学科还不熟悉时,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要受到这种不熟悉性的限制,学生面对并不熟悉的物理问题并不能发现使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条件,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使用还不够灵活,学生还不能在新的学科中使用他们在其它学科已经能够灵活使用的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这两种策略的使用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了效用。此时,学生便去寻求其它策略来促进学习。此时,物理教师在刚开始教学时教授的特定的物理学科的学习策略便会起作用,学生会经常的使用此类学习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学生了解初学学科的特点,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会有帮助。同时,学生更多的努力、更大的坚持性对一门初学学科也显得格外重要。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渐渐了解以后,学生便开始能够灵活、恰当的使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尽管此时,学生也会经常使用特定的物理学科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以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如何调节、计划、监控和使用一些认知策略进行学习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7篇

物理科自从归入了综合科以后,学生的重视程度比以前低得多了。部分学生和老师有一种心态,觉得综合科分到各科,每科所占分数少,花的时间比较多,容易分散精力,不划算。心态误导了备考,所以在平时的复习和训练中不够重视,成绩就落下来了。倒计时阶段,时间特别宝贵,一些学科老师没有沟通协作和针对性备考,总是为自己的学科复习抢时间,这样会适得其反,综合科总成绩是难以提高的。

首先,要和各科老师统一思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的备考心态,让学生明确,其实综合科在高考中的得分和语数英三门主科是同等重要的,综合科的成绩不好就很自然地把总分拉低了。综合科备考做得好,成绩容易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远比三门主科大。物理科在高考中题目比较新颖,但并不难,考的都是基本知识,比较容易得分,成绩提高的幅度会很大。其次,要协调好其他各科老师做到目标明确,团结协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时间,进行综合科集体备考。

二、做好针对性的备考分析和辅导,让学生学会查漏补缺。

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层次也不同,后阶段要提高物理科成绩就要从综合测试和模拟考试中重点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实际分析中建立学生辅导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的教学改进和落实个别辅导,让学生从失误分析中学会查漏补缺,增强复习效果。

1.按学生基础分析。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各科成绩的优劣、综合科的提高潜力等详细做好学生的基础能力分析。罗列出基础好成绩一直稳定的学生;基础较好,但不稳定和偏科的学生;基础较差、成绩在中下层,但有较强的提高能力的学生。

2.由测试结果按潜力分析。从学生的综合测试和模拟考试得分情况详细分析学生哪一科、哪方面的能力薄弱,哪个班哪些学生对上线的提高潜力强。

3.按学生做题的失误分析。对学生做题的失误认真地分析,从学生实际接受和老师教学上找出做题失误的原因。从几年的阅卷情况和本届学生的综合测试、模拟考试中分析学生出现的失误。学生在物理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种情况:①读题、读图、理解题意能力不强或审题不够仔细,漏掉重要的信息。②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常规题、常见知识、常用解法漏洞多。③思维不够活,考虑问题欠全面,分析问题能力不够强。④读懂了题意但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够清楚或乱套公式。⑤答题和书写不够规范。

结合以上的分析,建立学生辅导档案,有针对性地落实一对一辅导。到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解决在平时测练中最易出错的题和学生本人知识上的误区。通过分析练习和模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从失误分析中学会查漏补缺,扫清错漏的知识雷区,基础题能拿分的不能丢分。第一轮查漏补缺,让学生按照教材目录来查漏补缺来梳理知识点,从结构上按物理课本的目录分章节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点,默写下来,漏掉的知识点、物理公式就是学习上不足的地方。写出来后,再回想一下;做过的典型练习题目也写下来,有针对性地强化复习。第二轮查漏补缺,就要以高考做标准模拟实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以高考的心态做完一个练习或试卷。再自己拿出测练试卷,笔记、错题本,针对薄弱环节和丢分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重新测试一次,遇到同样的题目会不会再犯错。将将“漏”和“缺”问题逐个解决,不但要解决,还要做到熟练和举一反三。

除了做好物理科的分析,还要和综合科备课组的几个老师沟通协调,针对同一学生同步做好学生的失误分析,同步安排辅导,以提高高考上线率为目标做好备考。

三、训练学生答题习惯和临考心态。

综合科前阶段以分科复习为主,练考的习题都是单科题目。多数学生在高三第二学期到后阶段复习才大量接触综合科试卷。高考时的答题时间和顺序安排,答题的技巧习惯,以及临考心态,只有老师的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让学生在模拟实战中去体会教师的经验之谈,以参考高考规定的时间,模拟场景,保持强化练习训练学生物理科的学习习惯和答题习惯,更有利于高考时驾轻就熟。后阶段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备考措施要围绕高考上线和临考策略着手,进行个人应试技巧,考试答题习惯和临考心态的训练,边练边及时改进。在训练中要抓住理综和物理学科答题的几个要点。

1.审题原则。要认真对待,思路清晰,对没有把握的题做好标记,做完后再复查。

2.答题原则。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习惯做题,易题不大意,难题要沉着,稳定好情绪,自然进入良性考试状态。处理好半会半不会的试题,尽量争取多拿分,哪怕只写一个方程式或公式。

3.答题时间要科学分配,答理科综合试卷按学科来,先答一卷,再答二卷。从容易题和把握的题入手,不在一道难题上花过长时间,拿不到分的题目适当选择放弃。对跨学科试题,减少学科思维转换中的干扰,化综合为单科,利用本学科知识和方法,分解成几个小问来解决。

4.书写规范,表达清楚,卷面整洁,不能超出版面、脚标。答物理计算题要用规范的解题步骤: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再列公式,然后进行必要的文字表述,最后才代数字运算,注意要列有效式而不要死搬公式,不乱用物理符号和生造符号。

5.临考心理方面,要帮学生树立信心,多鼓励,少批评。教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临场情况随时随地运用简便易行的调节方法调节好心态。

对个别因情绪或心理影响成绩有些下滑的学生要结合实际做一些非知识性的心理疏导。老师要结合各类学生和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前有针对性地辅导、训练和强化。做好各综合科教师的互相协调,同步针对性辅导,尽量争取跳跃性较好的学生能够上分数线。倒计时阶段物理科的备考措施重点在抓落实,确保尖子上得去,再将有潜力的学生发掘出来,这样高考综合科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8篇

关键词:生活情境;高中物理;教学

一、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需要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生动的情境,并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物理教学的情境创设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即生活性的教学原则。

2.问题性原则

在情境教学创设时也要遵循问题性原则,即情境教学要针对一定的问题进行创设,这些问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自行设置的或是学生自主发现的都可以运用到情境教学中。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地投入课堂学习,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1]。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使这些问题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目的性。

3.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在情境教学的创设过程中要具有合理性,并且还要坚持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从而确保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水平。合理性原则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必须遵守的原则。生活化教学情境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生活经验的可信度值得质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对所选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情境语言的逻辑性、情境中所含的隐性知识的可靠性以及情境中所含概念或原理的严谨性[2]。此外,尤其要注意情境内容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二、生活化情境素材的分析

1.教材中的图片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有很多丰富的通俗易懂的图片,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趣味性,从而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此外,学生通过这些图片也可以直观地了解物理学知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奠定基础。其中,高中物理必修(1、2两册)中就有图表素材37个,图表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情境创设时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图表,并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教材中的问题素材

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可以看到很多问题素材,如,“说一说”“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等几个模块。同时,高中物理必修(1、2两册)也包括了这种问题素材,且大多以“说一说”与“思考与讨论”等问题的模式出现,这些问题素材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而“科学漫步”模块则是在给定的材料中引出问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3]。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以这些问题素材为基础并结合实际生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这些问题素材转化为情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3.教材中的实验素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的实验素材主要有:演示、做一做、实验等三个模块。教材中的实验有26个,其中关于专题的实验有10个,主要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是物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两个模块的实验有16个,这些实验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生活有密切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实验素材来创设生活情境,并进行物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

三、习题教学法的案例评析

教师在运用习题教学法时,通常会选取一些脱离客观实际的问题,并陷入这种问题的模式中,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而生活化习题的选取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渗透了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的意识,培养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

例.一个做平抛运动的小球,抛出时高度是2.44米,在空中的水平位移是13.4米,问其平抛初速度的大小跟以60km/h航行的舰艇相比,哪个大?

评析:物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大多数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教学,通常会选取上述的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因此,实际的教学使学生缺乏概括抽象问题的能力,只能够解决相对简化的问题,并不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的真正用处。

在运用习题教学法时,教师除了在设置习题时要考虑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外,在讲解习题时也要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从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夫芹.情境创设:物理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7):58-60.

[2]靳彦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9(5):142-143.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教材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000~2014年

我国多个版本的生物学教材通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审核。新版教材在各省市自治区的陆续使用是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同时,教材也成为了向一线教师和学生传递课程改革理念的主要载体。因此,对于新版教材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此类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教材研究的理论成果,更是对一线生物学教师使用教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文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类为基本检索边界(补充了部分非核心期刊的相关杂志),以“生物学教材”、“生命科学教材”和“生物学教科书”为关键字以及主题词,以2000~2014年为检索时间范围,展开文献的检索工作,得到相关文献486篇。其中包括征稿启事,会议论文和大量有关课堂教学的文章。经过滤和筛选,删除重复、无关的文献,共得到185篇相关文献。随后,采用文献题录信息软件SATI,并利用已有社会网络关系软件Ucinet(内嵌开源软件Pajek、Netdraw和Mage)[1,2]等进行了针对“中学生物学教材研究”的统计分析。

2数据分析

2.1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首先对纳入分析的185篇期刊文献进行了基于文献刊载量随年份变化的基本情况分析,分布特点如下:首先,在时间的分布上,2000~2014年期间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相关研究数量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并于2004~2005年和2007年出现了两个峰值(图1)。第一个峰值的时间是高中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等四省市试点时期;第二个高峰值出现于2006年全国大部分省市进入高中课程改革以后。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就是新版教材的使用,而本次改革中教材从单一版本变成了多个版本并存,仅以高中生物学为例全国就出现了五个版本的教材。另外,教材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无论是对于专业教育研究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是不小的挑战。同时,也是开展研究的契机。其次,从总量和年均刊载量来看,《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教学》和《中学生物学》成为刊载生物学教材研究的主要阵地。四种期刊刊载量占文献总量的70.06%。其中又以《生物学教学》刊载最多,占文献总量的18.37%。

2.2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为清晰地展示发表此类有关研究生物学教材文献的作者的情况,本文对纳入分析的期刊论文,从作者机构、作者发文量以及合作情况三个角度展开了有关作者的分析。2.2.1作者所属机构分析通过对文献所属机构基于第一作者进行分析发现,发文数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如表1所示:首先,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所属机构的发文量位居榜首,为23篇,占总发文量的12.43%。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51年开始编写和修订中小学教材,在教材编制及研究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次,7家机构中有4所为师范院校,可见师范院校为“中学生物学教材”相关研究的主力军,这主要得益于师范院校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有利的科研条件。其累计发文量为35篇,占总发文量的18.92%。再者,排名第6和第7的单位为中学或省、市教研室。他们发文数量不多,共有6篇,占发文总量3.59%。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投身到教学研究的热潮中来[3],这个趋势将更好地推动一线课堂以及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2.2.2作者发文量和合作者分析本文对作者的发文量进行了基于频次的统计分析,对署名超过3次(含3次)的作者姓名及合作人数统计如表2:由表2可知,发文数在3次以上(含3次)的作者为15人。与作者总量相比,活跃的学者数量并不多。说明很多学者并未重视教材的研究,或者研究的不够持续与系统。活跃作者中多为各版本生物学教材的编者,同时也是生物学教育方面的专家。他们对于国内外生物学教材的研究及相关版本教材内容的解析能对一线教师使用教材的指导和引领。并且可知,生物学教材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团队。这些团队分别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学者为核心,成为生物学教材研究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也发现合作者中存在着一些高校教师与中学一线教师的合作关系,这是中学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研究者的理论加上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会使教育研究摆脱纸上谈兵的弊病,但是这种合作并不广泛。

2.3关键词分析

本文对文献进行了基于关键词出现频次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对表述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利用社会网络关系软件Ucinet及Netdraw将出现频次在2次以上(含2次)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可知:“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制”,“科学素养”与“科学史”、“科学本质观”等成为15年来我国生物学教材研究领域联系较为紧密的关键词。2.3.1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研究生物学教材内容的研究主要分为对教材内容的解析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指瑕和建议。教材内容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在教材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内容的解析主要来源于教材的编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学一线的教师的研究集中于微观。如指出教材中仍有待商榷或明显错误的知识点,以及概念图的不规范,为今后教材的改进提供依据。生物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表、漫画和对话框等。对于此类研究,目前还比较欠缺,大多论文只是注意到图表这一种呈现方式。2.3.2教材的比较研究对中学生物学教材的比较主要分为国外比较和国内比较。统计范围内,最早国内比较的文献出现在2004年。内容主要是针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之间、同一版本新旧教材之间以及不同学科教材之间的比较。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主要是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教材编写特色以及教材的呈现方式。从插图、课外阅读材料和旁栏设置等方面进行分层比较。如苏科庚[4]对高中五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了综合比较。与国外生物学教材相关的论文主要是中外教材之间的比较,国外教材之间的比较或者是国外教材编写理念及内容的介绍。检索文献中,较早的是2000年对于美国BSCS教材的介绍。大多数作者选择与美国、英国发达国家或者韩国、日本等与我国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或地区的教材进行比较。此类研究主要是对教材的总体进行比较,或是针对教材的某一方面,如习题、栏目设置、教材资源或某一知识点等内容。2.3.3科学素养和人文教育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应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渗透全球所关注的问题;关注现代生物科技对全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世界其他国家文化[5]。科学素养和人文教育就是其中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在科学素养方面,汪忠[6]通过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科学史、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体现教材中蕴含的科学素养。其次,在人文精神方面,邓过房、王永胜等[7]进行了分析,着重说明在生物学教材中渗透的正确的生态观、伦理观和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2.3.4关于教材历史的研究对教材的历史进行追溯,可以全面解析生物学教材的变革,为今后的课程改革以及教材改进提供方向。刘丽群等[8]根据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历史变革,将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阐明了不同阶段教材的发展隐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并透过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谭永平[9]对中学生物学教材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说明,认为中学生物学教材要体现主流文化意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2.3.5高中与初中教材相关性的研究在高中与初中教材相关性的研究内容上,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研究多于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关注的较少。多是理论研究人员从教材使用指导出发的编写解读,少有一线教师从实践层面的使用反馈。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层面文献研究较多,教材比较也多是定性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定量的研究。在与国际相关领域相比,生物学教材研究存在着不少的距离,与语文、数学和化学等其他学科相比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启元,叶鹰.2012.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信息资源管理学报,(1):16~19

[2]宋歌.2010.社会网络分析在引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图书情报工作,(7):50~58

[3]包春莹,王颖.2015.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不均衡发展──基于2010—2013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情况的分析.教育科学论坛,(2):21~25

[4]苏科庚.2005.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个版本的比较.生物学教学,30(8):20~21

[5]包春莹.2011.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生物学教学,36(3):14~16

[6]汪忠.2006.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生物学通报,41(4):22~24

[7]邓过房,王永胜.2010.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分子与细胞》的人文教育素材.生物学教学,35(5):4~5

[8]刘丽群,吴雪燕.2011.新中国生物教科书60年之演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0(2):19~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