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等职业教育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8 17:31:51

中等职业教育法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 教学方法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33-01

随着当前社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职学生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他们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高低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社会生产的良好有序,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侧重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等各种素质内容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结合社会生产技术综合分析,确保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的促进学生素质教学。

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各种设备应用不断广泛,这就对社会生产中技能型人才增加了需求。在这种趋势之下,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化和较为完善的中等职业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产生了无形的竞争,逐步的形成了以科技和人才为主要竞争力的竞争较量。科技和人才是通过教育为桥梁和中转站进行连接的,因此需要学校教师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使教育发挥作用。

2 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担负起德育教学工作,确保在教学中以育人为主、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全员参加的教学体制方式。其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实施人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德育教学质量和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转变,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综合分析与应用。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用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深入了解班级形式,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是教导学生成才的基础,教育对象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分层次教学在当前中专教学中是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利用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合理有效的结合中职院校的特点综合分析,确保教学质量的合理进行。

4 利用科学教育模式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在教学中各个学生的相关特点和自身性格形式综合分析,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能够采用吸引力较强的教学实践和道德教育方法和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相关教育,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在教育中让学生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和利用模范的激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观念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利用具有典型代表性质的模范和先进个人来向学生宣传,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相应的心理成长特点分析,大力实践学生校园心理的教育工程,把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合二为一,综合合理的分析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确保教育质量的合理有效进行。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5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教师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着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一一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改革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Www.133229.CoM

二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

〔2〕黄娟娟.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 法律教学 改革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 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 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 “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

〔2〕黄娟娟.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 法律教学 改革

目前教育体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教学质量,从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 法律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才需求类型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法律课程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多家长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职院校学习两年再就业,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二 面向社会需求,改革法律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法律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社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和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法律知识,教育要和生活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适应毕业后对岗位的竞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多数都是一线工作,所以说,在对法律课程进行设置时要以实训为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过时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删除,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调整课程,让教学适应时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要达到各占一半,运用多种培训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认可的法律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建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不仅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还要让学生对法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升学机会,对选择就业的学生来说,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教师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主要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根据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学,就给他们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这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化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法律教学当中也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同时表达的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运用模拟仿真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可以把教学内容很直观地展现出来,在法律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法律的审判过程,给学生配置各种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现代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当中体现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根据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

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要选择好是从理论开始,还是从实践课程开始,要想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爱好来选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对于已经达到了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提前毕业;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继续学习,让学生多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产生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且,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学生对与法律相关的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兴趣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不能被忽视,兴趣可以激励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 “多证式”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多证制”适应了这种需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至少一种技能。手握一技之长毕业离校,是“多证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可见,“多证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这也是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实行“多证制”,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多证制”促使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职院校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J〕.消费导刊,2010(08)

〔2〕黄娟娟.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

〔3〕刘彩红.中职法律基础课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4〕吴全会.体验——探究性教学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5篇

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以综合性提高学生利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每一名法律教育工作者应重点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当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着重就法律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法律课程,强调素质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法学理论分析问题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却往往存在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忽视实践应用培训的问题,从而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由于过分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学生不仅缺乏利用法律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且毕业后也不能迅速的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需要。

2.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质量不佳

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实习质量不能有效保证。法律实习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得以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因管理不佳、实习态度不端正、时间冲突等多种问题,导致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实习环节多流于形式,且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法律实践课程偏少,教学质量不佳。法律实践课程不仅能为学生重现整个司法事务的流程,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在当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中,法律实践课程的开设量偏少,只占据了总课程比重的10%左右,且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质量不佳。

二、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措施

1.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在原有的法律教学理念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为主要目的。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教学理念重点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科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改变原有的照本宣科的做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法律实践教学的认识,通过不断强化法律实践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学科创造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2.增加法律实践教学的比重

目前,中等职业法律教学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实习为主,以课题案例分析、法律诊所、专题辩论、课外模拟审判等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存在着法律实习和其它实践课程的时间少,缺乏教学规范性且教学随意性大,学生实际参与度低等多种问题。为此,我们应积极改变原有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做法,通过不断提高法律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比重,使学生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锻炼与成长。一方面,建议将20%以上的总课时时间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时间,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以形成能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法律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方案与测评体系,并在教学方法中注重于实用性与多样性,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法律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

3.完善法律实践教学的内容

法律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是多样化的,学校应当通过实习、毕业论文、模拟法庭、诊所式教育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以形成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链。

(1)加强实习管理。首先,应合理安排实习时间,避开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时期;其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否考虑实行弹性实习制度,在学习情况不紧张的条件下,可允许学生申请进行实习。要求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每一学年,学生至少应当有15~20天左右的法律实习时间;而对于毕业实习,则要求实习时间应不低于3个月。

(2)加强毕业论文管理。首先,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与法律实践问题相挂钩,要求题目应来源于实践,素材来源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在论文中对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决;其次,要求实行毕业论文指导的双师制度,即论文指导教师应当有两名,一位是作为实践中的带教老师,另一位则是学校中的专业教师,两位教师同时就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理论的实质及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指导,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调研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教育。积极在法律教学中开展模拟法庭教育,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审判,并让每一名学生参加和担任具体的角色,使学生能详细了解整个司法事务的流程。在模拟法律的开设中,首先学校应鼓励教师大量开设模拟法庭教学,并将其作为实践教学测评的标准,还可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刑诉、民诉、刑法等),还应当硬性规定必须开设;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模拟法庭软硬件的建设,为开设模拟法庭提供必要的设施、人员、摄像等条件的配置,并制定好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制度。

(4)积极开展法律诊所教育。通过积极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能帮助学生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并处理真实案件。教师也可根据案件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与运用法律知识。法律诊所应当向全体学生开放,使所有学生得到锻炼与培训,并且通过这种与现实案件零距离接触的方式,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为律师所背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努力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到真实案例当中。本文从中等职业法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着重就法律教学的改革及优化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中,我们应当不断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与优化,以真正引导学生建立起实用、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并切实强化学生的学科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也能迅速的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朝猛.中职教育中法律教学的优化与改革[J].中小学教学与研究,2014(4).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6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职业能力是一个人从事一项职业应具备的本领,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遵循能力本位原则,教学过程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估计划的能力。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提出了具明确要求,而实现目标,则需要有与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知识目标的实现,适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如果是形成和完善技能、技巧,比较适合用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到制约作用。在一些知识性学科教学活动中,选择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比较有效。即便在同一学科里,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针对这些具体的、特定的教学内容时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适应性,适合学生个性特质,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选择能促进学生知识、品性和技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职校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高年级职校生抽象思维发展快,注意力比较稳定,在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教师一般采用直观性教学法,比如演示、视听、参观等;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学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可选择适合个别需要的教学方法,如单独辅导、个别谈话等。如对于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或认识不够充分的学生,就必须结合直观演示法以加深理解;如果学生处于对知识的习得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就比较适宜;如学生处于迁移与运用知识阶段,采用活动教学法比较有效。

(三)师资及教学设施设备

现代教学的发展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熟练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在教学实践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与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只有能被教师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一个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灵活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时间充足与否决定了教师选择和应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如果教学设备充足,电化教学条件好,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如果实训车间完善,则可以进行实验实习,现场教学,实现技能、能力目标。

二、基于培养职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应对日趋增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要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合作探究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习过程遇到问题个体无法解决时,需要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学会倾听、分享、综合他人的想法,汲取团队中健康积极的正能量,共享学习成果。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所有小组能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彼此交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互助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如就业指导课在进行“求职应聘”这个专题教学时,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了相应的人才招聘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应聘者的角色,从专业的角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缩短了理论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活动教学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采用比较自由、不拘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其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器官参加学习,兴趣浓厚,情绪激昂,思维积极,感知丰富,乐学易懂,是教师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

适合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学科或内容。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任务不宜模糊或过大,要明确,具有操作性,可将教学总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完成子任务来最终完成总体学习目标。其次,任务要切合学生的特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等。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完成过程可通过团队协作等方式。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叙述,或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情景中会包含一个活多个疑难问题。案例的内容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案例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或职场环境中,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体现职业行为能力。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六)行为导向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即学即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如:教师在每一教学内容之前,首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收集信息资料,预习所学内容。第二节课,让学生自己讲解、演示、纠正,教师再适当做补充。最后,让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估,按照任务目的进行自我检查,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把实际的学结过程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七)角色扮演法

模仿或扮演某事件或情景中的人物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合理处理所面对的人和事的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和积累经验,获得形成价值观、态度、解决问题技能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角色情景,学生通过实际演练进入角色,通过教师适当点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职业素养,提高了从业能力。

三、基于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熟悉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了解各种教学法所适应的情境,能熟练应用教学方法,避免在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一)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在教学中,由于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等,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应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运用、取长补短。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到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效果。例如:讲授、讨论、问答等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抽象思维的发展非常有利,但不利于技能、技巧的形成;参观、演示等直观教学法形象、生动,但过多使用这类教学方法,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逻辑判断能力的形成;实验、练习、实习等操作性教学方法,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7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中职生创业特点

通常人们把创业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开创新的职业,这是最高层次的创业;二是创建就业岗位;三是创造辉煌的业绩,主要是指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拼搏奋斗,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突破,创造了新的业绩,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使自己成才。高等教育衡量创业的标准一般采用的是前两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对创业标准的认定则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我们选择第三层次起步,向第一第二层次拓展。

一、中职生创业的特点

1.创业行业

笔者调查过本校近5年的毕业生创业情况,从结果看,如果以第三层次的创业标准统计,大约有10%左右的学生得到企业的提拔或重用,如果以第二层次标准统计,真正创业成功的不到1%。从创业行业来看,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很少,和专业有关的接近一半。以毕业生创办自己的事业为标准,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主要集中在专业性不强或专业技能不高的小成本的第三产业行业。

2.创业规模

调查发现,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家庭或其他帮助直接创业的基本为零,自主创业都是从先就业开始的。毕业生创业的规模一般不大,刚开始基本上都是单干或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干起的,稳定后员工一般也都在10个以内,短期内,这样的规模也很难突破。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的理想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但对于理想的实现却缺少规划,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容易找工作,缺少对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因此,对于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首先可以从如何才能找到好工作,怎样才能保住好工作开始。然后从如何提高就业层次进行教育。最后落实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步一步将学生吸引到职业生涯规划上,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专业和职业,同时教育学生创业精神不是只有自己做老板才需要的,无论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是什么,就业还是创业,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都必不可少。具体可以通过征文、班级分专题讨论、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活动开展。

2.平时教育教学渗透创业教育

(1)中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重点。由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分析可知创业成功需要的素质有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也决定了培养他们创业素质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具体学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树立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法制意识;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机遇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2)创业意识培养融入教育教学管理。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较差,除了教育之外,还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体会责任的意义。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中采用责任制,将管理要求制成相应的标准,如将班级及宿舍卫生分解到天、到人,定时按标准进行检查,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的培养。同时,通过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一样可以参照进行,特别是实训管理,这些意识的培养完全可以在一个实训项目内完成。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时机时刻存在,就看我们是否能够把握教育的机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其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和行为,防微杜渐。

(3)项目课程是培养创业能力的好载体。实践教学现在基本采用项目课程进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按照课例开发中“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学习项目展开的六大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以《平面设计》课程中的一个项目制作我校招生宣传平面广告为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施。学生要完成此工作任务必须课前进行学校信息及专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提取出所需要的有用资料;然后根据项目要求,以终为始,进行项目研讨,制定并提供项目计划;按照项目计划,讨论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任务分配,确定工作进度;组织实施,实施过程,教师全程监控;项目完成后,小组按照项目要求进行自查是否达到项目要求;提交项目成果,并对整个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除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用户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4)通过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手段。技能大赛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要想在大赛中获奖,除了稳定的心理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挑战精神,每一次选拔都是对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检验。如果说技能大赛是小众的精英教育,那么面向所有学生的创新大赛则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机会,要将创新活动变为是经常性活动。

(5)加强法制教育,培养法制意识。职业学校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激动,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引起冲突,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因此在校期间需加强法制教育,通过观看法制宣传片,参观法制展览,违法案例教育,讨论法律事件等多种形式,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因为不论今后学生是否创业,都应该使学生具备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

3.树立创业典型,建立学生创业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创业自信,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创业障碍的调查中,6.8%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13.6%的学生认为缺少中专生创业成功实例,这说明我们对职业学校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还不到位。在创业典型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那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创造的新业绩或突破的优秀毕业生,也可以选择那些小成本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生活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的小企业主,当然更可以选择那些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的人物(需是本校毕业生)。通过他们的事迹介绍,或者邀请他们到校介绍创业史,让学生看到创业有不同的层次,创业也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有梦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就会有奇迹的产生。

4.开设校内创业基地,进行实操演练

由前面的调查可知,学生最希望在校期间就能在学校的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实操演练。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学校都有校内创业基地,实训基地如何运作?怎样发挥创业实训基地的作用?学生进驻实训基地需要哪些条件等等问题是提高创业实训基地作为创业孵化器的关键点。学校应提供免费的创业场所和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学生自负盈亏进行经营活动。我校的创业基地操作方法如下:

(1)基地管理人性化。校内创业基地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创业孵化器,学生通过在此进行模拟演练,掌握开办企业基本流程,学会如何进行企业经营,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学生进行企业注册、工商管理、会计事务、税务登记等指导与服务,对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的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基地既相当于一个政府的审批服务中心,又是一个学生创业的指导机构。

(2)进驻流程企业化。完全模拟社会上开办企业的办法,首先由个人提出开办申请,从到模拟的工商局领取一张“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开始,到租房,编写公司章程,一直到最后办理税务登记,领购发票,办理代码证,所有开办企业需要的程序,创业基地内都可以一站式模拟完成。唯一和真实开办企业不同的是对学生的创业项目基地必须进行审核,审核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安全性,一是盈利性。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和创业有关的创业活动,学以致用,服务校园生活。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8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 法制教育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决定》的出台强化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结构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推进教育结构的调整。同时,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的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在德国,16岁至19岁年龄的青少年有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在美国,在高中教育中,进行职业课程教育的有百分之八十九左右。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日渐增加,在校期间他们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毕业以后作为劳动者直接参与社会劳动,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对来他们来说维护自身权益很重要也很必要。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法学课程十分必要。

国家也十分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的普及。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更应该成为中职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那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和职校教师,在抓好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法律知识教育也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因此,法律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不仅仅是一门法律知识的普及课程,同时还要是一门优秀的德育培育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法律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如民法、劳动法、合同法都是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必须知道和掌握的法律,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十分有用)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学习不仅使他们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新一代公民。

由于职校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教育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明白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多选用典型事例和案例进行教学,适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旁听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阅读生动、真实的案例来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分析案例中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及其作用,让学生懂得法律不仅惩治违法犯罪,而且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从而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通过结合案例,联系学生实际,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修养,防止失足,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勇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并由此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做事、依法维权、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实践能力。

加强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储备的劳动者,没有升学压力而且正在处于向成年过渡时期,思想还不是很成熟稳定,要使青少年在身体、智力、品德、人格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他们的法律基础教育是很必要的,而法律基础教育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庭更离不开社会。三方面同时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禁止在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不适宜进入的场所。据报道,北京市教委也明确规定,校园周边要达到“六无”:无占路市场,校门前50米内无游商;校门两侧50米内无美容美发厅、汽车修理、机械加工等经营场所;校门口两侧200米内无电子游艺厅、电脑屋、网吧、歌舞厅、酒吧、录像厅、台球室、卡拉ok厅、洗浴中心、性保健用品商店等经营场所;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隐患;无治安乱点;无环境脏乱。由此看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法律的天空下,我们一定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法律修养的合格的人才,我们的学生也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彭斌,《职业 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2] 《论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要性》,邓世荣,《法制与社 会》2007年第2期

中等职业教育法第9篇

关键词:书法;教育;改革

“中国书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集中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传承也必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席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等职业书法教育作为书法传承的重要一环,肩负着的历史使命不容忽视,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让书法这种古老而又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中等职业(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前进发展的助推器。

一、中职书法教育的背景

现如今书法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大多数家长对学习书法都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并且希望短时间见效,所以为迎合市场,“一周练好字”此类的招生宣传铺天盖地而来,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着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这都是与我们当今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浮躁、急功近利。但是作为学习者,没有意识到的是接受书法教育能获得一种较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对学习能力培养甚至人格品质的塑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职书法教育的现状

中职书法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书法教育的断层,在中等职业学校里财经类和文化艺术类专业可以开设,在其他专业则成了一门“填空课程”。

中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蓝领人才,他们工作在各个岗位的一线,需要把他们打造成既要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还得具有良好的德行。总理在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培养形成高素质劳动大军,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率高,但稳定率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主要是由于普遍缺乏耐心、恒心和责任心,这本身就是劳动者素质低的一个表现,而这些不足正是书法教育所能弥补的。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提升素质的过程。

书法的学习方法最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自古就有笔冢墨池的说法。所以说学习书法首先是对人的一种历练,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学习书法培养的是人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急不躁、谦虚谨慎的品格;是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魅力。所以说,中职学校书法教育是和中小学书法教育一样重要的,是刻不容缓的。

三、中职书法教育的改革

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书法,技多不压身,所以基数庞大的他们有可能成为书法学习承上启下的核心,重视中职书法教育也就看到了书法的未来。我们不能把书法搞成高精尖的艺术,而是要让它飞入寻常百姓家,润物无声地让每一个中国人把字写好。中职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但这并不影响书法课的学习。他们的年龄构成与普高学生一样,在这个年龄段,虽不能说是学习书法的最佳年龄,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时段。

提升服务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注重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向。中等职业学校把书法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书法课的学校,书法教学也承袭了专业教学的市场化特征,更应该偏重于实用性:删繁就简地进行理论部分教学,高深莫测的书法理论在授课时要慎之又慎,可以引入书法名人轶事,书法名作故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书法活动,结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在实际书写训练中,不必一味地按部就班。在楷书练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学习行书,首先做到易写易认,提升书写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以后工作需要打好基础。除此之外,中职书法教师首先要勤练扎实的基本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以娴熟的书法技能来吸引学生,使他们通过老师的教育引导得到艺术的熏陶。

中职书法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传统书法教学,中职学校的班人数一般都在40人以下,口传身授的传统书法教学基本还能做到。学生课业压力不大,课余有时间进行反复练习、参观书法展览和走访名胜古迹中的传世书法作品。对于书法教师没有硬性的评价标准,所以大刀阔斧的书法教育改革可以随时随地地展开,但是两个基础不能变,一是要把字写好;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好。在此基础上的任何改革都是可以尝试的。

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的,中职书法教育的地位显现出的劣势也正是它的优势。中职书法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教法,可谓千人千面,也不能像音乐、美术等课程照搬普高或者移植西方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书法教师不断地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改革,中职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所以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结合专业特色,比如财经专业还要附加对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求等,最好尝试编写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中等职业书法教育应该进一步强化财经类和文化艺术类专业的书写要求,并由此扩展其他专业开展书法选修课。也可以安排在现行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中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拓展模块进行学习。

超过半数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他们通过在校的书法课学习,将来都能写一手好字,并且能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人和传播者,此乃我中华之大幸,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