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2 09:06:55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1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2007年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年)的通知》(粤府[2007]88号),正式颁布并实施《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于2008年7月获广东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立项。经过调查和研究。在广泛征求河源市知识产权局、河源市科技局、河源市工商局、河源市版权局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学术建议稿——条文及说明》(以下简称《建议稿》)。专家组鉴定认为,建议稿以知识产权工作的创新及提升为主线,借鉴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将知识产权法律纳入企业组织管理战略之中,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区域知识产权协调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可以结合参考文本.拟定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各类企业也可结合参考文本,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拟定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制度:建议稿对于指导和扶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就《建议稿》的几个主要问题作出说明。

一、关于制定目的、调整范围和适用范围

知识产权被视为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应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意识到建立运行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于保护自身无形资产的重要意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将直接影响着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从而影响企业乃至国家研发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是为了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激励企业员工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

对于企业来说.在经营过程中,其可能涉及到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以及法律赋予的其他知识产权。因此,《建议稿》根据现行知识产权法律规定.将上述知识产权纳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的调整范围。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课题组认为,它不仅适用于本企业(包括企业总部、分公司及各地的分支机构)的各级各类员工.还应适用于来本企业实习、进修或合作研究的有关人员。因为上述人员均可能因为职务或工作原因接触到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所以将其纳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

二、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职责

为了贯彻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达到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企业须成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作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知识产权工作发展规划;审查批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有关制度和计划;指导、检查、监督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的工作执行情况:指导处理与本企业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等。

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非常设机构,有必要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执行领导小组的决策,处理日常知识产权事务。《建议稿》第五条对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的性质、地位、组成人员以及机构职责作出了规定。

三、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建

《建议稿》构建了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查新检索、知识产权工作备案、知识产权成果归属认定、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知识产权保密和承诺、知识产权合同、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宣传等制度。

(一)知识产权评估制度

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是确保资产增殖保值的需要,是资产优化组合、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的必然要求。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评估。

(二)知识产权查新检索制度

建立知识产权查新检索制度是现代企业高度重视的知识产权的战略之一。通过知识产权查新检索,不但可以获取科技情报特别是核心技术情报,而且可以提供决策依据,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知识产权工作备案制度

知识产权工作备案制度是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并予以保护的制度。通过备案,使企业的一切知识产权工作都纳入企业的管理、监督和保护之中,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案可查。

(四)知识产权成果归属认定制度

规定知识产权成果归属的目的在于明确智力成果的权属,划清产权界限,减少纠纷。《建议稿》第九条主要依据现行《专利法》的有关规定,将员工创作活动的智力成果分为个人知识产权创作活动和职务知识产权创作活动。对于个人非职务的知识产权创作活动产生的智力成果,权属归个人;对于职务知识产权创作活动的智力成果,归属本企业,企业给予创作者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保护其署名权。

(五)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

企业对知识产权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是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行政管理的工具之一。知识产权档案记载了创作研究的过程和最终成果,也是继续开展创作活动的条件。知识产权档案能起到维护企业、个人合法权益等作用。

(六)知识产权保密和承诺制度

建立知识产权保密、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制度可以减少因泄密而造成的损失。与企业的知识产权接触的人员包括企业的内部人员和可能的企业外有关人员。因此.需要针对各种情形和各种人员采取相应的知识产权保密和承诺措施。

(七)知识产权合同制度

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到合同。知识产品的产生、使用和处分过程比较复杂.尤其需要合同来进行规范。知识产权合同既可详细地约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又能作为权利义务的证明。

(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原则性规定

企业之问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降低竞争风险。

(九)知识产权宣传制度

为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观念,企业应设立知识产权宣传、保护基金,用于知识产权培训和宣传工作。

四、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规定

(一)关于专利管理

(1)专利申请管理。企业的各类发明创造,应遵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来确定专利申请权的归属。

(2)专利申请人的确定。委托研究项目和共同研究项目,专利申请人的确定按合同约定执行。第一申请人是本企业的,专利申请工作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直接管理。

(3)专利申请审查程序。设置专利申请审查程序,可以确定其专利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避免日后纠纷,也有利于企业对员工的发明进行指导和管理。

(4)专利申请审查结果。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对企业员工的专利申请进行审查后会产生不同结果。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发明创造,由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负责办理专利申请手续;不适合申请专利的,应当向发明人说明理由。

(5)专利法律状态调查。通过专利法律状态调查,可以确定研究成果的可专利性:专利引进时的专利法律状态调查,还可以确定引进的专利是否合法有效,增加谈判筹码。

(6)专利文献检索。专利文献检索是企业知识产权查新检索制度的具体运用。通过专利文献查新检索,不仅可以获取科技情报特别是核心技术情报,也提供了决策依据,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

(7)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企业利用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通过技术引进,可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变。在技术引进中,为确保所引进技术的合法有效性。应在事前要求许可方提供专利项目清单,并进行相应的专利文献检索和法律状态调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技术引进协议,要尽量避免限制自身发展、改进引进技术和有碍申请改进专利等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以便于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专利技术。

(8)产品出口。出口产品时,应事先进行专利文献检索,以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9)专利实施与许可贸易。专利实施可使专利价值最大化,或者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而获得新专利。许可贸易包括转让或受让已申请专利的技术,许可或被许可专利技术及与专利(申请)相关的技术秘密(Know—how)。

(10)专利实施与许可贸易合同。专利实施与许可贸易合同是知识产权合同制度的具体体现,企业在进行专利实施与许可贸易时,应与当事人签订专利实施与许可贸易合同。

(11)专利转让合同。凡是准备申请专利的项目,应在取得专利申请号后再签订专利转让合同,不得在专利申请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

(12)在职员工的保密义务。企业的知识产权无论是在研发阶段还是在研发成功后,保密工作都异常重要,一旦泄密,就会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在职员工接触到企业的知识产权,需要其承担保密义务。

(13)非在职员工的保密义务。与企业的知识产权接触的人不仅包括本企业的在职员工.也包括非在职员工,某些企业外的人员也需要承担保密义务。

(14)知识产权保护义务。企业的任何机构和个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权行为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侵权行为时.都应采取积极措施,配合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在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指导下处理侵权纠纷。

(二)关于商标管理

(1)商标管理工作的范围。商标管理工作是涵盖商标工作战略规划、具体计划、商标工作管理制度、商标注册和商标专用权终止的全过程管理。其范围包括商标事务咨询、商标注册、商标续展、商标纠纷调处、商标监督、商标专用权引进与转让等。

(2)新产品商标管理。开发新产品需使用新商标的,应于新产品投放市场前申请商标注册,以获得商标专用权。新产品出口也应调查产品出口所属国家(地区)的商标法律状况。

(3)商标续展。注册商标的有效期届满前,如果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仍有市场前景,则应及时办理注册商标续展手续。

(4)商标转让和受让。转让企业注册商标和受让他人注册商标,必须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报请企业知识产权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办理有关合同事宜。

(5)注册商标保护。企业员工应注意保护本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发现存在仿冒、假冒和淡化等侵权行为时,应及时向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报告,以便调查处理。

(三)关于著作权管理

(1)《建议稿》第三十四条是关于著作权管理中所涉及的相关术语的解释。

(2)《建议稿》第三十五条是关于企业及其员工取得职务或非职务软件著作权的法律依据的规定。

(3)职务软件著作权可按照《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的规定进行自愿登记。

(4)《建议稿》第三十七条是关于职务软件著作权转让的规定。

(5)《建议稿》第三十八条是关于软件著作权保护的规定

(四)反不正当竞争管理

竞争对手有损害本企业利益和声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企业有权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采取相应措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关于奖励和法律责任

(一)署名权和获得荣誉、奖励的权利

智力劳动成果的完成人员.有在相关成果文件上注明自己是该成果完成人并获得相应荣誉、奖励的权利。

(二)发明人的权利

被授予专利权后,发明人或设计人有权按照专利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请求专利权持有企业发给奖金:专利技术实施后,发明人或设计人有权按照专利法及其它有关规定请求企业支付酬金或提成。

(三)知识产权泄密的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四)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因工作疏忽等原因未及时申请专利、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或未采取其它保护措施,给本企业权益造成损失的.企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必要时,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不断的完善。现在全国很多的高校都创办了很多的校办企业。这些企业为高校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是校办企业所以也会受到“校办”这个组织的影响,在其发展上就会有一定的限制性。相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讲,校办企业在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财务作为企业流通的血液,财务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发展运作的基础。本文就对高校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已经相应的策略做了如下分析。希望能对校办企业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一、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办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相关的国家税务政策学要不断更新和掌握

校办企业的财务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的高校毕业的会计师、经济师。他们都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并且经过很强的系统的相关培训,对于财务的相关知识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校办企业在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上就显得非常容易。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要求财务人员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国家相关财税政策不断及时更新和掌握,以免导致校办企业的在财务管理中效益低下。同时也存在一些人由于对法律法规的一知半解,利用相关财务管理的职能,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钻法律的空子,这都导致一定程度上在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相关的隐患。[1]财务人员对国家相关税务政策更新和掌握的不及时,在现如今的校办企业中比比皆是,使得校办企业在财务管理问题很多相应的政策不能如实的进行下去,不能让企业正常运转。这是现在很多校办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资金管理不够到位

校办企业没有良好的资金管理手段,使得校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限制性。再加上校办企业在资金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很多的财务管理者在财务管理的时候出现很多多开户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导致财务管理者在管理资金的时候出现结构失调。不能保证资金在企业中正常运转。资金管理是校办企业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管理的不到位,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财务资金更加雪上加霜。而且很多的校办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存在赊账欠账的情况,导致很多应收的款项收不上来,占据了很大的流动资金,使得校办企业的使用资金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出现依靠贷款的方式来维持运营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和会计核算不全面

在资金的管理上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这些都是高校校办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不规范和会计核算不全面导致的。校办企业制度不完善,一直是阻碍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改善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上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完善校办企业财务制度和奖励机制

制度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条例中,不仅要对企业的财务有完善的制度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奖励。这就要求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建立起富有成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面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时就能实施全面的防范和控制,通过一些预算、识别等手段帮风险降到最低。所以要把规避风险控制当做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基础制度。[3]校办企业要把一些实际利益落实到员工自己的身上,根据风险责任和收益对等的原则,把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奖励,持股等多项机制相互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利益链。

(二)提高校办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时俱进

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很多高校校办企业不能良好的建立起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有很多的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知识还不足矣完全掌握企业财务。也就导致了财务核算的准确。这时校办企业应当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在提高他们财务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明确知道自身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并且愿意掌握更加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实际的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要对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校办企业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显得更加急迫。争取在短时间内提升他们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对校办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所以要时刻为公司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让企业时刻都保持在盈利状态。所以,校办企业要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防止企业漏洞的产生,要时刻关注现在其他企业的管理技术和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时刻明白企业要在管理上收效益,而不是在投机取巧中完成企业的盈利。时刻关注国家新闻财经法规。在国家政策的允许下,尽量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办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保证校办企业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整合财务管理的问题,通过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提高校办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对校办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校办企业能正常运转的必要途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以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让校办企业走的更远。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对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南南.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0):87-89.

[2]李艳花.浅析高校校办企业财务管理问题[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84-86.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知识管理;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一、概述

办公是指处理人类某一集体公共事务的一种集体性活动,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赖于各种物质资源,企业办公活动包括接收生成信息、记录保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信息和销毁信息6个阶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加强企业内部各实体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各种有形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

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类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力的来源逐渐从传统的生产规模和物质资源转向优质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一转变要求企业具备很强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借助电子商务相关的技术手段,企业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变得越来越广泛,同时很多企业在前期信息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经营理念和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困扰不是信息的短缺而是信息的过剩,是怎样在大量的信息中把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挖掘出来并且加以处理和利用,实际上就是怎样将大量的信息转变为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力的知识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电子商务时代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成为电子商务时代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时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实施过程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员工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员工在工作中的创造性,企业需要减少对员工的各种有形约束,例如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的约束,员工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集中上班。而是采用移动办公、SOHO等方式进行分散式工作,企业的运作模式也由受时空限制的集中式向跨越时空的分散式发展。为了提高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企业不仅要使员工对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知其然”,更应使员工,尤其是使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知其所以然”,这给企业完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办公职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模式也因此需要发生变化,其主要任务由支持准确快捷的企业内部信息转移变为支持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有针对性的转移,从规范和优化企业的办公流程变为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模式也需要由推式变为拉式;另一方面,开放的、智能的电子商务工具为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知识收集和提供了廉价而快捷的手段,可以说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出了急切的需求,而电子商务工具的应用又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辅助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最终使企业通过智力资本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通过开发、组织、整合和共享合适知识来获取竞争优势,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知识管理,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实际上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模式解决企业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的问题,要帮助企业发现知道什么,如何定位拥有专门知识的人,如何传递这些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知识,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正确的人,帮助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避免错误或重复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战略竞争力。为了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过程要以企业的知识需求为中心,一般来说,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围绕企业知识管理的7项任务来展开的:系统需求规划、知识获取、知识存贮、知识发展、知识推广使用、知识评价和知识维护。图1是电子商务时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流程示意图。

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首先要确立清晰而明确的实施目标和功能需求,对企业所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实施的步骤、实施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及防范方式有正确的认识和总体的规划,这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需求时需要结合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使系统能适应一段时间内企业未来信息价值链发展的需要,并为企业将来可能实施的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预留接口。在预定实施步骤和评估实施风险时,要注意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长期的个性化的项目,其最终效用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经济、再开发和技术更新等方面的风险可能会影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效果,企业需要理性认识并合理防范这些风险。

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第二步是要确定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的对象——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及知识获取和识别的方式。显性知识是那些可以编码的,用系统的、正式的语言可以传递的知识,表现形式如公司内部的文件、数据库、网页、电子邮件、图表等。隐性知识是个人的、与特定语境相关的知识,很难形式化、记录、编码或陈述,它存储在人的大脑中,组成要素包括直觉、经验、判断、价值、假设、信仰和智能等。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比较容易获取和贮存,但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以及企业外部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就要困难得多。电子商务时代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必须要创建知识地图,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企业已有知识和应有知识之间的差距,明确企业所需的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可能出现的场所,并知道需要借助哪些工具和途径获取这些知识。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可以支持企业获取知识的常用工具包括:搜索引擎、知识门户、企业门户、相关的垂直型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公告板和电子留言板、博客等,相关人员借助这些工具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交流是隐形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集成这些工具或能够智能地从这些应用获取信息。

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接下来的任务是确定知识的贮存方式,从而为将来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决策做准备。贮存知识包括知识的整理和保存,办公自动化系统需要从所获取的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支持企业贮存知识的信息技术手段应当能够支持知识的正确、有效和高效的展示,便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将来进一步的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做好准备。常见的知识贮存

工具包括数据标准化处理技术、编码技术、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各种流媒体技术等,这些都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可以考虑使用的信息贮存和处理技术。

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生存的商业环境是动态的、非连续的,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的对象——知识也需要动态地及时更新,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既要能动态地提取和补充这些知识,又要能随着系统中积累的知识和信息的增加自动地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些知识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各种隐性知识和产生新的知识,也就是要支持企业发展知识,因此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时应解决好知识的发展问题。目前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知识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编码技术、联机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也是电子商务时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考虑采用的技术。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运作过程的需要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推广,这也是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时应考虑的环节。电子商务时代办公自动化系统辅助知识推广的理想境界是在没有人工干预或是在少量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将知识库中收集和发现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送到需要的地方,进而将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将企业的外部知识转变为企业的内部知识,将企业的个人知识转变为企业组织知识,同时帮助员工借助企业知识提升个人知识,从而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在辅助进行知识推广的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还应该辅助做好知识使用过程的登记工作,便于企业进行知识评价和知识传播中的风险防范以及可能需要进行的知识使用的责任认定。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知识推广的主要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推送技术、知识门户网站、分析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和电子公告板技术等,都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考虑集成的技术。

企业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质量也需要及时地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评价,为了保证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效果,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用和可用性,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的下一步是要解决知识的维护问题,也就是解决根据知识应用中反馈的结果合理地调整知识获取、发展和推广策略的问题,对企业不再需要的知识,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定期地从知识库中删除,对企业发展中需要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暂时没有的知识或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知识点要及时地进行补充,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根据企业的这些需要提供相关的自动或手动的维护功能。

三、实施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应该是人、技术和制度的有机结合,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高层领导全力的长时间的支持,还要结合企业文化和运作流程,制定适当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证其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来说,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施模式和实施过程。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是一个软件系统,更是一种管理运作流程,任何公司在实施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前首先应该对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评估,确定公司的知识差距及知识衡量指标,并结合企业文化和知识拥有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公司的知识收集存储策略和知识管理策略,进而确定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运作模式。M.T.Hansen认为知识管理的有两种策略:编码模式和个人化模式。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偏重不同的模式。对于传统型的企业,更多需要处理的是一些基础性的、预期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用的显性知识,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它进行收集、编码并妥善高效地储存在数据库中进行归档管理,使知识和知识开发者有效地分离,使所有的人都可以方便地随时调用和查阅相应的知识,这种模式被称为编码模式;对于创新型企业,需要处理的更多的是新鲜的、变化较迅速的数据与知识,尤其是企业内部大量的、难以言表的深层次的或来自员工灵感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在企业内的出现依赖于员工之间及时的沟通,知识的共享主要依赖于员工之间多种途径的相互接触,针对这种知识,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为相关员工提供多渠道的方便的个性化的交流手段,这种模式称为个人模式。不同信息化基础的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的方式和过程也不同,对于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可以借助知识管理的思想把以前单独运行的一些业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集成方式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是数据库共享或是借助中间层软件或是借助各业务系统自身提供的接口:对于没有信息化基础或是信息化基础较弱的企业,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是从事务处理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开始的,企业在规划和设计这类办公自动化平台时应该注意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在系统功能规划时注意充分考虑后期企业实施编码策略或个性化策略的知识管理的需求,在系统设计时为后期的知识管理功能模块留出可扩充的柔性化的接口。

2.注意分步实施,先易后难。为了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竞争力,企业需要随着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其信息系统,同样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也是一个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完善和改进的系统,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功能——知识管理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的初始阶段很难提出非常合适准确全面的需求。为了减少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企业应根据人员素质、企业文化习惯和企业运作过程对知识的实际需求,选择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企业最紧迫问题的功能首先加以实施,再由点及面,逐步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向广度和深度扩展,例如,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可以先建立起邮件系统、公共信息系统,日常办公处理系统等,再逐步扩充系统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建立起具备完善的知识管理功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样使员工在逐步深入的使用过程中体会到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工作和知识管理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员工因工作模式的突变而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减少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过程中的转移成本。

3.注意将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实施过程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企业业务流程是围绕企业的具体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人力物力资源情况而设定的一系列具体的办事步骤。现代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而发挥出来的,同时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应用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的运作流程,对于大多数的传统企业来说也只有根据现代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需求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才能真正在企业运作中实现管理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样必须也必然会与企业的流程再造相结合。以公文流转为例,以群件为基础的第二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收

发文和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自动化处理,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第三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此基础上还为文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提供了该步骤所需要的知识,包括在线的专家、文件背景资料及其他有关信息,确保每一个使用者都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向专家学习、向系统中已存储的现有知识学习,使员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同时在每一环节还要提供方便的反馈方式,使员工工作过程中的心得和想法能被及时地保存下来,从而提升每个员工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和应变能力,因此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要求人们改变工作习惯,也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和办公流程。

4.注意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过程与企业文化改造相结合。实施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员工的知识转变为企业的知识,使员工的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共享和传播,没有员工的知识,尤其是没有员工的隐性知识,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在企业内发挥作用。因此为使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企业需要员工积极主动地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共享其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但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获取的高成本、高风险和收益与分配的不确定性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员工共享他们的知识。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包括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的技能和技术秘密,工作中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决策时所需要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等,它们没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是存在人们的工作习惯和头脑中,是人们工作经验的总结。对于个人来说,隐性知识的获取成本是相当高的,同时知识本身是一种信息产品,其具体的价值目前还没有理想的评估方式,而且复制的边际成本是零,一旦公开,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就很难再次获得相应的报酬。隐性知识拥有者为了能够通过隐性知识获取一定的收益,减少工作和生存中的压力和风险,自然会对拥有的隐性知识有意无意地隐瞒,从而阻碍了企业对隐性知识的收集和知识管理工作的完成,进而会影响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效用的发挥。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解决对知识拥有者和创造者的激励问题,应该逐步建立公开、透明、民主的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鼓励多方面的人士出谋划策,对给员工分配的任务更多地采用基于过程的管理而不是基于目标的管理,克服“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观念。在等级森严、部门区别过于明显的金字塔式的组织里,员工工作中的顾虑很多,知识的收集也是非常困难的,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过程中必须逐步废除过分强调或体现等级的各种制度和做法,建立学习型企业所具备的开放、民主、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

5.注意以人为本。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实施必须依靠各类人才,同时作为一个辅助企业办公活动完成的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工作模式又应该以使用者的需求和工作习惯为根本出发点,并且最终服务于使用者,因此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的过程中始终应注意以人为本。

企业为了有效地实施电子商务时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至少需要3种人:一是知识的提供者;二是知识的整合者:三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提供者就是企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服务对象,也是各种隐性知识的创造者和拥有者,企业通过各种方法鼓励他们不断地发现、分享和学习各种隐性知识,使他们通过共享知识获得尊重,同时也通过学习新的知识而提升自身的价值。知识的整合者是系统流程和系统集成模式的规划者,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企业运作经验,对企业的运作流程有很好的把握,知道企业运作过程中各种知识的产生或需求点可能在哪里,能够将各类分散的,呈点状、面状分布的知识,按企业的业务需要进行整合,通过引导上下游部门进行知识互动衍生和发展新的知识。知识的传播者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者和主要实施人员,他们需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知道在何时、何地、使用何种方法、向何种对象传播何种知识更为有效。企业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系统之前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始终不忘以适当的方式引进、培养和激励这3种人才。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辅助人完成相关办公活动的系统,因此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功能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借助美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使用者的工作习惯和工作风格,给使用者提供一个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功能稳健的系统,同时还可以考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和个性化程度。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4篇

1.企业档案鼎新缓慢

随着改革开放播下种子的不断生长,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已滞后。与此同时,新的档案管理制度还没有形成,这就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在我国的现有经济体制下,第一是因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宰者,是以,决定着经济的成长,第二是因为非公有制也在不断成长。因此,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制度的发展,如何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公有制的企业都希望建立新的档案管理制度,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制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新制度和旧制度处于交替的阶段,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在观察,等待,不知道如何行动。

2.企业档案看法的落伍

档案管理不仅仅是技能,也是看法的表现。但是,从现在的技术程度来说,档案管理还是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因此,还是要凭借人的智慧和能动性,和员工的积极参与。但是企业当中的很多员工,甚至包括比较高级的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的认识还是十分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充分认识企业的知识资源。所谓的档案,不仅仅是要记录档案的历史知识,还要对现实的情况有所借鉴。除了纸质的档案,现在还有电子档案一说,可以说现在的档案已经出现数字化的趋势。

3.企业档案机构的职位低下

因为很多企业领导人员对于档案管理这一问题的忽视,所以,档案管理机构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和财务部门相比,档案管理部门不受企业重视,企业往往不给予经费支持。所以,档案管理这一机构经常被一些企业撤掉。

4.企业档案管理落后

很多企业都知道了信息化的内涵,因此,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客户管理等系统,加速信息化的进度,所以,企业也开始频繁的产生数字信息,但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却不能与时俱进;还由于企业信息的发成长,档案管理人员的本质有待进步,致使档案管理失当。

5.企业档案信息缺少办理

很多企业的管理和存档没有集中的管理,而且档案的信息也没有做到透明化,共享化,资料整合欠缺,所以,缺乏统一的规划。对于这些问题所提出的挑战,如果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做到很好地改革的话,就很难适应现在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以知识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建立新的档案管理制度,才能做到适应市场的发展,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

二、常识办理和企业档案办理

1.常识办理的解说

知识管理是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从而综合各种信息,收集资料,并且做到合理的应用,鼓励创新,实现了价值。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综合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良好手段,也是增强企业对环境适应力的良好方法。

2.常识办理的内在常识办理的内在,首要包罗以下内容:

(1)知识管理是处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知识的有效手段,每个职员都能做到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方便自己寻找到所需要的内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效率;企业也可以制止出错,以求得本钱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2)常识办理只是本领,将这些常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是目标。以是办理人员要能实现高效的办理,才能让企业取得上风。企业的上风就是在常识的不竭发生和利用的时刻,不竭产生的。

3.档案办理在常识办理之中的影响

因为环境的不断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解决问题,只是做到小改动已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了,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才可以。可是从基层开始鼎新,就要有进步的的头脑作为基础。这类想法要顺应时代成长。在新的常识时期,要能指点办理工作的模式便是常识办理。常识办理适应了时期需求,可以从分歧层面给办理工作注入思维活气。

(1)常识办理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以常识和信息为主,顺应了时期成长的需求的经济,便是常识经济。它的本色展现在全部生产体系之中,常识产物也起着主导作用。可谓经济资源。由于知识经济和传统的工业经济分歧,因而必要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常识办理便是经由过程立异思维,发挥了常识在日常之中的影响。以求顺应时代成长,这也是办理的必经之路。

(2)常识办理鞭策档案办理的立异知识管理是将常用的技术经过组合,创新,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提升竞争力。这是经济时代的新办理模式,常识办理也为档案办理工作供给了新的思维方式。常识办理对档案办理的立异在于:第一,知识管理以知识作为出发点,它可以促进企业人员更新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档案不是简单的记录资料,还是未来的展望,是企业的资源。第二,常识办理要以晋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其竞争力作为目标。它使人们对档案管理的目标重新认识:档案管理应该以开发利用档案为主,而不仅仅是搜集信息;档案管理是为了给以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而不是以保存资料,重复历史为主;档案管理应该以企业的内涵为主,给企业提供最大利润,不是单一的任务。第三,常识办理以构造常识作为内容。它使得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审视:档案管理应将档案当中的信息存档,了解其中透出的道理和内涵,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怎样的借鉴,而不是单单的管理档案;收集档案的时候,也应当留意隐含的知识,而不是归档文件就可以了;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应当做到分门别类,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搜索习惯,对档案内容归类,便于检索;鉴定档案的时候,应当以信息的价值作为标尺,而不是仅仅注重它是否可以保存。第四,常识办理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它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方式是否可靠。档案管理应该引进新的技术,而不是单纯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法。档案管理的指导理念是知识管理,它发掘着档案的价值,给企业缔造新的价值,让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新的科学技术,顺应市场之间的剧烈竞争;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可以适应环境变迁,从而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难题。

三、知识管理背景之下的档案办理模式的创造

1.档案办理中实行常识办理的需要社会从工业时期进步到了常识时期。所谓的常识时期,就凭借常识作为依靠,从而产生的经济价值。各个企业都在试图着让自己融入到这场经济潮流当中。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管理是是知识时代的档案管理所应用的方式,要从容的应对挑战,档案管理只有促进经济发展,为知识经济做出贡献,才能促使档案管理模式的的快速更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知识时代的潜能。

2.档案管理中管理知识资本的方针

(1)档案更加信息化,所以,管理人员应当将各种类型的档案都按照管理知识的方式进行信息化整理。如此才成为企业的资本。将以往的资料看做知识,当成资源进行分类和共享;将将来的信息,设置网上处置的体例,将信息转化成常识,依照资本再处置。

(2)常识支撑着工作人员的进修。将常识和工作人员的进修融合在一起,供给进修的空间。同时,将资源和操作人员的事情融汇在一起,让常识在分歧的关键上也轻易取得。

3.档案常识管理模式的创建

(1)需强化进修思想,让常识在企业之中同享。知识库是否完备,决定着工作人员能否继续学习和更新自我的知识。以是,对操作人员培训,在供给当今的教诲。工作人员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企业的前景也会十分广阔。

(2)管理知识也是必要的,所以要树立平台。对于信息,特别是局域网,专家咨询等系统,都要提供适时的技术支撑。只有企业具有良好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才会不受其限制,可以随时了解知识库当中的知识,遇到情况也方便和专家联系,解决难题。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5篇

[关键词]软件企业;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43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0 引 言

知识产权即智力成果权,是人们对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计算机软件(以下简称“软件”)是指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它是人类知识、经验、智慧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知识产权。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机构,对自己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软件企业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一般包括软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在我国,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的法治意识还较为薄弱:在软件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中,很少甚至完全没有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以致出现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探讨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实践。

1 软件著作权概述

提到软件的知识产权管理,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软件著作权。本文以软件著作权为例,介绍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

1.1 软件著作权

根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是从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自动产生,无须进行登记。目前,我国对计算机软件实行的是自愿登记制度。根据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软件著作权人可向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申请。申请登记获准后,由软件登记管理机构发放登记证明文件,作为知识产权权属的初始证明。

1.2 申请软件著作权的优点

由于软件知识产权权属较易产生纠纷,软件企业一般都会积极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除此之外,软件著作权对企业经济方面的作用还有:①可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包括投融资、税收、出口政策等;②是申请“双软认定”的大前提,企业办理“双软认定”(软件产品登记、软件企业认定)前,必须先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因为软件著作权证书是提交软件产品登记的必备材料;③可作为技术出资入股;④是申请科技成果的依据;⑤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不会随破产而消失。

1.3 软件著作权登记过程

企业可由专人汇集著作权登记所需资料初审,提交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会审,然后再统一进行软件著作权的登记流程办理。

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需准备的材料:①源程序(前后各连续1 500行,共3 000行,若不足3 000行则全部提交);②文档(如用户手册,使用说明书等任选一种);③企业营业执照(三证合一)副本复印件一份(若为个人申请的需提交个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④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

准备好以上材料并盖章签字后,可在官网上提交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根据最新通知,自2017年4月1日之后,将停征软件著作权登记费用),待受理后,一般等待2~3个月会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另外,在申请软件著作登记时还需注意:软件名称的确定,尽量带有独特的版权标志,如已获认证的商标,企业的自有信息等,以起到公示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有些工程师想等到软件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后,再进行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殊不知软件著作权登记只要求软件的独创性,而不是以软件的技术水平作为有效条件。因此,应尽量在企业软件产品进入市场前,就进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以防被他人抢先登记。

2 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除了文中提及的软件著作权,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涉及商标、软件产品登记,以及专利的申请,权益和流程也略有差别,但它们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富,对于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应作为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制定时需统筹考虑。

2.1 建立企业级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许多软件企业,因软件的权利归属不清、人才外流、管理不善,导致软件知识产权泄密和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实践证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企业一小部分领导的行政干预“治标”,而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才能“治本”。

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仅要形成激励机制,还要树立明确的约束机制,防患于未然。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控制和管理企业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资料,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确保企业在发展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2.2 设置企业级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在实践中,公司应特别设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该部门要包含总工程师以及法务人员,该部门的人员需全面参与到项目的售前、立项、合同、需求、设计、开发以及售后服务的每一环节。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有一名主要负责人,专门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审核事务,以避免在管理中出现缺陷。

2.3 制定企业级的规范合同模板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涉及的合同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二是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软件开发或转让合同。

2.3.1 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我国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进行了明确规定,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软件工程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很多特点,如,主要是年轻人,为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人才,但社会经验较少,易偏激等。因此,企业在聘用软件工程师时,一方面要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合同;另一方面应对保守企业的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以及软件技术成果的归属进行明确约定。

2.3.2 企业与其他企业签订的软件开发或转让合同

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以及委托其他企业开发软件时,应对软件的权利归属关系等事宜签订明确的协议,除了要明确软件开发成果的权利归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还要约定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产物各方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等。在涉及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转让软件产品及成果时,可采用签订软件授权协议或者转让合同的方式,以便明确约定软件使用权的转让方式、条件、范围、时间等事宜。

这两类主要合同,应在企业制度中有规范的合同模板,以便指导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标准化使用。在合作时,一方面要依法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要积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依法办事、尊重他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6篇

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体现我国政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民办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扩大,不仅80%以上的(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1],某些专职学校也开始开设此专业,专业的趋同化越来越明显。如何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民办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采取调查问卷方法分别对学生和企业进行研究,探析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是否契合,找出差异之处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作者采取调查问卷法,由教师和学生组队,分别向153家企业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占98%。调查对象覆盖无锡及周边城市的各类性质企业,行业涉及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信息技术类等。通过EXCEL表格并利用相关统计工具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调查发现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未来需求较为可观,90%以上的企业都有该类人才的空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素质方面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欠缺。由于高校在初期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因此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专业知识方面则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需求集中在市场营销管理、计算机知识、电子商务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方面。民办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集中在理论知识或资格考试方面,忽略了进入企业后的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二)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需求排名前三的实践实习能力占22.93%,专业能力占22.1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占21.60%。企业最注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协作沟通能力,而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大多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社会实践较少,导致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认识到团队协作与沟通的重要性。(三)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综合素质略显不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要在企业中占据重要管理岗位,因此对他们的素质要求更高。从调查数据分析,企业除了关注专业素养外还注重道德伦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素质,而企业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则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这就需要企业提高学生素质的不足,对企业而言,加强素质方面的培养是民办高校而非企业的职责。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无锡太湖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除大一外的各级学生共发放8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0份,回收率75%,分别针对专业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进行调查,虽然学生对于学校各方面的满意度总体较好,但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一)专业课程无特色、考核方式缺少灵活性。无锡太湖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和其他民办高校一样,专业课程大同小异,都是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没有独特的课程,只有个别方向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有一定的选修课程,但这类选修课程只是学生选择方向后“必修”的,而不是完全自主选择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或考查为主,考试课以试卷为主,虽然要求主观题比例较高,但题型无外乎几种固定题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理论;考查课多以报告或论文形式考查,难以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提高情况。(二)教学方法单一、能力培养有待增强。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应以理论、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仍以直接传授方式为主,虽然某些高校已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2],但只是个别案例,并未普及,目前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目前专业课程的学习,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提高幅度较小;从学生主观认识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它们最渴望提高的能力。(三)实践实习环节少、就业指导不足。从专业课程对就业帮助方面数据统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一般(3.47,总分5),尤其是大四学生满意度最低(3.3),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找工作是其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而过多的挫败导致学生自信心明显下降,所学知识对就业帮助不大,尤其是缺少实践实习经历导致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角色转变,企业希望学生多些社会经历,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无法满足,除了自身原因外,学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缺少专业性培训是重要原因。

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两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分析。(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知识结构不匹配。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包括基础扎实,专业性强,能够具备岗位所需的全部知识。研究表明2000家亏损企业中由于经营与管理不善导致亏损的占87.7%[3],可见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趋同性强,难以针对企业的需求去培养,课程设置大而广。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基本都是从事市场营销或人力资源等工作,不如对应专业人才更符合岗位需求,对于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类岗位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在知识结构方面加以完善。(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能力水平不匹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具备管理者应有的能力,企业对能力的需求包括实践实习能力、专业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但是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是独立完成学习的,进入大学后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只是单纯地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管理者较重要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未能得到提高。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他们迫切需求的,这与企业的需求有吻合也有差异,民办高校应看到这些不匹配之处,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企业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如何弥补不足。(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人文素养不匹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企业不会让没有人文素养的人担任要职,国家素质教育向来把“德”放在首要地位,民办高校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首位抓,这也是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但从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来看却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道德素质低、心理素质差、专业素质不高、综合素质一般,这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的现状,这从毕业生就业态度就可看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部分学生的写照。如何提高素质水平以符合企业需求是民办高校管理层应纳入重点考虑范畴。

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应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次着手。(一)开展特色课程与全方位考核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如公办高校的生源好,因此应该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目标行业或企业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另外,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就业岗位等内容出发,如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快,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可分为不同培养方向(如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为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区别于统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全面人才;除了针对企业培养特色人才外,还应考虑学生兴趣,开展各类特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目前高校考核方式只有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一些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观念上错误扭曲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导致最后毕业后学生感觉什么都没学到,进入企业还要重新培训,为此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时应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个性,自由选择灵活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加强实践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企业和学生二者都深刻意识到实践实习的重要性,缺少实践实训环节是民办高校甚至公办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在实践实训环节上不如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在各阶段学习过程中都伴随实习实训环节,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课程相结合,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或实训基地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比公办本科学生实践经历丰富,又可比职业学院学生理论知识充实,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实践实习能力外,其他能力的缺失是需要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灵活更易变革,教学主体由教师过渡为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理论结合案例、软件、实验等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加强对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国家人才规划重点培养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好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焦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亟待提高,提升基础知识水平、加强特色专业教学、深入开展素质文化教育是改革突破口,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在就业指导方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开展就业指导、心理分析、模拟就业等多方面的课程或培训,引进企业专家走进高校开展专题讲座,指引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全面了解企业运营,双向交流能保证毕业生摆正心态,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面向社会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较高的人文素养是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

六、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转型创新创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4]。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也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走向大众化,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角度改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之一,供相关院校参考。

作者:尹芳芳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足膺.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66-268.

[2]王丽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科教导刊,2015(7):64-65.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7篇

为着力营造更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培育提升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刻认识推进改革、优化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优化营商环境为关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助力企业发展、便利群众办事、规范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市场主体不断发展

(一)市场主体增速大幅提高。从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至今,全市共新设市场主体40.59万户,注册资本(金)17969.46亿元,其中企业12.84万户,注册资本(金)11027.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98%、296.25%、161.64%和148.82%,增量数字已接近现有市场主体存量的四分之三,月均诞生市场主体6443户,对比改革前已经翻倍。

(二)市场主体总量取得突破。从2017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万户大关,再到2018年3月底总量突破56万户,达56.04万户,注册资本(金)18832.84亿元,其中企业19.57万户,18709.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42%、13.32%、9.82%和13.12%。

二、以改革目标为引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各项指标均上新台阶。数据显示:“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改革以来,全市共新设内资企业4.96万户,户均办结时间从改革前的2.87个工作日缩短至1.89个工作日,截至3月底,企业设立平均用时已在全省实现排名并列第一。企业开办环节从改革前的6个压缩至4个,企业提交材料从改革前的14件减少至6件,企业设立实现最短办结用时4.5小时。其中:原工商流程(包含名称核准与设立登记)1.5日办结率由99.2%提升至100%;公章刻制(备案)0.5日办结率由90.7%提升至99.4%;税务开户0.5日办结率由65.1%提升至99.9%;银行开户0.5日办结率由91.2%提升至100%。

(二)加快推行“不见面审批”。一是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手机APP自助式办理等智能化登记模式,全力打造全景式网上登记服务链,共办理全程电子化登记4396户;二是提高名称自主申报率,深入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工作。全市共自主申报企业名称1.58万件,名称自主申报率超过80%;三是在江苏政务“一张网”上开设常州综合服务旗舰店,开通“3个工作日企业设立”业务系统,有效整合“名称核准、注册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请”四个模块。

(三)不断创新“便利化登记举措”。一是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实现“三十证”合一。全市共核发“一照一码”营业执照30.85万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30.25万份;二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内资企业登记“一城通办”。在市属、天宁 、钟楼三地打造“一体化”登记注册服务体系,实现“跨区申请”、“跨区审核”、“就近办理”,全市共办理41户;三是外资企业实行“一口办理”,实现开办登记和商务备案的全程网上办理,全市共办理313户;四是深化“证照联办”改革,目前第二批“证照联办”目录已整理完成,第三批目录正在筹备中;五是深化政银合作。共与12家银行签订了“e注册”工商注册合作协议,通过银行网点“帮办+代办”服务,为更多企业提供线下“一站式”登记服务。

(四)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护航”。一是实施阳光执法。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雷霆”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2018年共处理知识产权案件1019件,其中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342件;二是积极推进“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和行业建设。美凯龙国际电脑、莱蒙都会、新北万达、上河城购物等4家分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称号,入选数全省第一。常州装饰材料协会成为全市首家荣获省知识产权“正版正货”示范行业称号的单位;三是构建维权综合援助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巡回法庭、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工作中心、知识产权保护警务工作站和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2018年以来,共受理调解请求117件,其中调解成功89件,调解成功率76%。

(五)有序开展“双随机一公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细则,加大信用监管和数据应用管理,落实双随机抽查和联合惩戒工作,按计划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2018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完成企业“双随机”抽查两次,抽查对象共计1.02万户(定向任务276户,不定向任务9891户),抽查结果全部录入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

(六)深化落实“清费减负助企”。一是不断规范涉企收费。围绕“减收费、降成本”工作目标,组织各类专项检查、重点督查、公平审查和日常巡查。2018年以来,共处罚对涉企违规收费单位13家;二是实行挂钩结对服务。选择部分重点建设投资项目和市级重点企业进行结对走访;三是开展争先评优活动。组织开展“2017-2018年度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评选工作,挑选了25家单位作为行业典型。

(七)归集共享“数据信息资源”。一是开发“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数据分析软件”。有效实现原工商和公安、银行、税务等单位之间的数据整合、信息贯通,该软件被评为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数据应用十大创新成果”;二是推动涉企信息归集。立足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加强企业共享信息归集和信息公示。2018年,全市85个部门共向平台归集涉企数据44.62万条,平台涉企信息归集市级部门数28个,部门覆盖率达74%。

三、以企业满意度为导向,不断发现堵点难点

对照世界银行营商评价体系和2018年全省营商环境测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企业开办周期大幅缩短、开办成本大幅降低、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市场秩序大幅规范,各项改革举措推进也有条不紊,但是在理念普及、“隐性”壁垒、法律支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软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是企业认知度还需加强。虽然我们为实现简政放权、提质升效的改革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服务举措,工作人员也做到了积极引导、耐心讲解、细致服务,但是部分企业对于最新政策、改革红利的解读还不够透彻,存在资本“认缴”等于“不缴”等错误观点,或是将并联办理、一窗办理同政府垄断、搭车收费相挂钩,带有负面情绪和抵触情绪,不愿配合进行改革试水;二是电子化登记步伐还需加快。目前,全程电子化登记办理数量占比还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全程电子化登记对申请者技术要求较高,本着企业自愿的原则,部分企业受到人才缺乏、技术短缺等因素影响无法实现电子化操作,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申报方式。

(二)从制度层面来看。一是考评体系还需健全。我们推行“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改革主要采取夯实基础工作、协调稳步推进的方法,但从2018年度营商环境考评体系来看,上级仍然是采用以抽取案例评定为主的方式,因为人工抽选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所以无法详尽、科学的反映出真实营商环境水平,既不利于挖掘具有学习价值、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也容易导致“成绩再好不如人为造景好”的消极思想;二是支撑体系还需完善。以企业简易注销为例,虽然有国务院、国家总局下发的指导性文件作为支撑,但是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公司法)冲突的风险,在当前的制度框架内,登记人员仍有面临败诉风险和问责追责压力。

(三)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是隐形壁垒还需打通。在2018年我局开展的企业调查问卷中发现,有企业反映在申请企业资信证明过程中,存在着部门多头、手续繁琐的问题,并且各部门都有着不同的申请流程和操作规范,本来资信证明在企业扩大规模、融资担保、股改上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无形中反而耗时耗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二是顶层设计还需加强。部分改革举措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孤军奋战”的隐忧,以“证照联办”为例,从国家到省局层面都未出台指导性文件或统一规范,使得对于哪些事项适宜纳入改革范畴、制度性成本要压缩到何种程度等问题方向不明,并且因为都是各自“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有限,更多要依靠独立探索和尝试;三是部门职责还需理顺。从全市情况来看,目前核发营业执照的有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局,甚至是开发区管委会,核发机关呈现乱像。同时,行政审批局在职能划转后,又采用了反向委托的方式,委托市场监管局受理、审核,最后加盖行政审批局印章,将原来一个部门履行的职责变成两个部门履行,遇到新类型新情况,两个部门认识不统一,容易导致推诿和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四、以提升服务效能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对标找差、勇于开拓。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对照市场监督管理局既有职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做好必答题。一是深化“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改革。通过“一站受理”、“一表填报”、“实时共享”等举措,打通集成办理通道,争取实现开办用时、涉企环节、申报材料的“再挤水”; 二是推行企业开办“全链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办理平台,实现“一点接入、一次认证、全网通行”的一条龙办理,有效实现部门数据共享、系统无缝对接,各涉企部门的办件效率、办件时间、办件质量等信息均为可共享、可查询、可追溯;三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难题,争取实现第一批百余项涉企审批事项的“照后减证”;四是探索“一窗式”登记模式。开设“一窗受理”专窗,实现一窗提交、一表申请、一次采集,企业在办理工商设立登记的同时,可以同时进行后续业务申请,相关部门并行启动信息共享、预审预核、业务办理等相关工作,实现涉企登记多环节办理“大并联”;五是推行“企业登记注册身份验证系统”。对业务申请相关自然人进行实名验证,实现身份信息管理全国联网;六是深化“简易注销”改革。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简化注销手续,通过部门信息推送,符合条件的企业不用再提供清税证明。

(二)做强选择题。一是深化便利化登记改革。平稳推进“名称自主申报”、“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外资一口办理”、“一城通办” 等各项举措;二是会同市发改委组织涉企收费和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三是专利行政执法结案率90%以上。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8篇

为着力营造更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培育提升国际国内竞争新优势,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刻认识推进改革、优化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优化营商环境为关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助力企业发展、便利群众办事、规范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市场主体不断发展

(一)市场主体增速大幅提高。从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至今,全市共新设市场主体40.59万户,注册资本(金)17969.46亿元,其中企业12.84万户,注册资本(金)11027.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98%、296.25%、161.64%和148.82%,增量数字已接近现有市场主体存量的四分之三,月均诞生市场主体6443户,对比改革前已经翻倍。

(二)市场主体总量取得突破。从2017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万户大关,再到2018年3月底总量突破56万户,达56.04万户,注册资本(金)18832.84亿元,其中企业19.57万户,18709.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42%、13.32%、9.82%和13.12%。

二、以改革目标为引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各项指标均上新台阶。数据显示:“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改革以来,全市共新设内资企业4.96万户,户均办结时间从改革前的2.87个工作日缩短至1.89个工作日,截至3月底,企业设立平均用时已在全省实现排名并列第一。企业开办环节从改革前的6个压缩至4个,企业提交材料从改革前的14件减少至6件,企业设立实现最短办结用时4.5小时。其中:原工商流程(包含名称核准与设立登记)1.5日办结率由99.2%提升至100%;公章刻制(备案)0.5日办结率由90.7%提升至99.4%;税务开户0.5日办结率由65.1%提升至99.9%;银行开户0.5日办结率由91.2%提升至100%。

(二)加快推行“不见面审批”。一是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手机APP自助式办理等智能化登记模式,全力打造全景式网上登记服务链,共办理全程电子化登记4396户;二是提高名称自主申报率,深入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工作。全市共自主申报企业名称1.58万件,名称自主申报率超过80%;三是在江苏政务“一张网”上开设常州综合服务旗舰店,开通“3个工作日企业设立”业务系统,有效整合“名称核准、注册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请”四个模块。

(三)不断创新“便利化登记举措”。一是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实现“三十证”合一。全市共核发“一照一码”营业执照30.85万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30.25万份;二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内资企业登记“一城通办”。在市属、天宁 、钟楼三地打造“一体化”登记注册服务体系,实现“跨区申请”、“跨区审核”、“就近办理”,全市共办理41户;三是外资企业实行“一口办理”,实现开办登记和商务备案的全程网上办理,全市共办理313户;四是深化“证照联办”改革,目前第二批“证照联办”目录已整理完成,第三批目录正在筹备中;五是深化政银合作。共与12家银行签订了“e注册”工商注册合作协议,通过银行网点“帮办+代办”服务,为更多企业提供线下“一站式”登记服务。

(四)积极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护航”。一是实施阳光执法。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雷霆”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2018年共处理知识产权案件1019件,其中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342件;二是积极推进“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和行业建设。美凯龙国际电脑、莱蒙都会、新北万达、上河城购物等4家分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称号,入选数全省第一。常州装饰材料协会成为全市首家荣获省知识产权“正版正货”示范行业称号的单位;三是构建维权综合援助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巡回法庭、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工作中心、知识产权保护警务工作站和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2018年以来,共受理调解请求117件,其中调解成功89件,调解成功率76%。

(五)有序开展“双随机一公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细则,加大信用监管和数据应用管理,落实双随机抽查和联合惩戒工作,按计划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2018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完成企业“双随机”抽查两次,抽查对象共计1.02万户(定向任务276户,不定向任务9891户),抽查结果全部录入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

(六)深化落实“清费减负助企”。一是不断规范涉企收费。围绕“减收费、降成本”工作目标,组织各类专项检查、重点督查、公平审查和日常巡查。2018年以来,共处罚对涉企违规收费单位13家;二是实行挂钩结对服务。选择部分重点建设投资项目和市级重点企业进行结对走访;三是开展争先评优活动。组织开展“2017-2018年度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评选工作,挑选了25家单位作为行业典型。

(七)归集共享“数据信息资源”。一是开发“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数据分析软件”。有效实现原工商和公安、银行、税务等单位之间的数据整合、信息贯通,该软件被评为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数据应用十大创新成果”;二是推动涉企信息归集。立足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加强企业共享信息归集和信息公示。2018年,全市85个部门共向平台归集涉企数据44.62万条,平台涉企信息归集市级部门数28个,部门覆盖率达74%。

三、以企业满意度为导向,不断发现堵点难点

对照世界银行营商评价体系和2018年全省营商环境测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企业开办周期大幅缩短、开办成本大幅降低、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市场秩序大幅规范,各项改革举措推进也有条不紊,但是在理念普及、“隐性”壁垒、法律支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软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是企业认知度还需加强。虽然我们为实现简政放权、提质升效的改革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服务举措,工作人员也做到了积极引导、耐心讲解、细致服务,但是部分企业对于最新政策、改革红利的解读还不够透彻,存在资本“认缴”等于“不缴”等错误观点,或是将并联办理、一窗办理同政府垄断、搭车收费相挂钩,带有负面情绪和抵触情绪,不愿配合进行改革试水;二是电子化登记步伐还需加快。目前,全程电子化登记办理数量占比还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全程电子化登记对申请者技术要求较高,本着企业自愿的原则,部分企业受到人才缺乏、技术短缺等因素影响无法实现电子化操作,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申报方式。

(二)从制度层面来看。一是考评体系还需健全。我们推行“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改革主要采取夯实基础工作、协调稳步推进的方法,但从2018年度营商环境考评体系来看,上级仍然是采用以抽取案例评定为主的方式,因为人工抽选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所以无法详尽、科学的反映出真实营商环境水平,既不利于挖掘具有学习价值、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也容易导致“成绩再好不如人为造景好”的消极思想;二是支撑体系还需完善。以企业简易注销为例,虽然有国务院、国家总局下发的指导性文件作为支撑,但是存在与现行法律法规(公司法)冲突的风险,在当前的制度框架内,登记人员仍有面临败诉风险和问责追责压力。

(三)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是隐形壁垒还需打通。在2018年我局开展的企业调查问卷中发现,有企业反映在申请企业资信证明过程中,存在着部门多头、手续繁琐的问题,并且各部门都有着不同的申请流程和操作规范,本来资信证明在企业扩大规模、融资担保、股改上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无形中反而耗时耗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二是顶层设计还需加强。部分改革举措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孤军奋战”的隐忧,以“证照联办”为例,从国家到省局层面都未出台指导性文件或统一规范,使得对于哪些事项适宜纳入改革范畴、制度性成本要压缩到何种程度等问题方向不明,并且因为都是各自“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有限,更多要依靠独立探索和尝试;三是部门职责还需理顺。从全市情况来看,目前核发营业执照的有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局,甚至是开发区管委会,核发机关呈现乱像。同时,行政审批局在职能划转后,又采用了反向委托的方式,委托市场监管局受理、审核,最后加盖行政审批局印章,将原来一个部门履行的职责变成两个部门履行,遇到新类型新情况,两个部门认识不统一,容易导致推诿和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四、以提升服务效能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对标找差、勇于开拓。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对照市场监督管理局既有职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做好必答题。一是深化“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改革。通过“一站受理”、“一表填报”、“实时共享”等举措,打通集成办理通道,争取实现开办用时、涉企环节、申报材料的“再挤水”; 二是推行企业开办“全链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办理平台,实现“一点接入、一次认证、全网通行”的一条龙办理,有效实现部门数据共享、系统无缝对接,各涉企部门的办件效率、办件时间、办件质量等信息均为可共享、可查询、可追溯;三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难题,争取实现第一批百余项涉企审批事项的“照后减证”;四是探索“一窗式”登记模式。开设“一窗受理”专窗,实现一窗提交、一表申请、一次采集,企业在办理工商设立登记的同时,可以同时进行后续业务申请,相关部门并行启动信息共享、预审预核、业务办理等相关工作,实现涉企登记多环节办理“大并联”;五是推行“企业登记注册身份验证系统”。对业务申请相关自然人进行实名验证,实现身份信息管理全国联网;六是深化“简易注销”改革。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简化注销手续,通过部门信息推送,符合条件的企业不用再提供清税证明。

(二)做强选择题。一是深化便利化登记改革。平稳推进“名称自主申报”、“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外资一口办理”、“一城通办” 等各项举措;二是会同市发改委组织涉企收费和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三是专利行政执法结案率90%以上。

企业知识管理办法第9篇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组织落实是基础。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企业必须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行为。对此,我们清醒认识到,法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企业法律顾问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法制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有企业自己的法律顾问和专门的法制部门。针对企业过去一直是由一名管理人员兼职从事法律事务的状况,在“三五”普法期间,我们依据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等相关规范及时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发文正式委任既通过国家法律资格考试、取得任职资格,又懂经营管理的同志担任企业法律顾问,使企业在依法治企,实现法律干部专业化、专职化、正规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企业成立了法律事务办公室,配备具有法律专业学历的年轻同志协助法律顾问工作。为把法制工作引入企业管理之中,使法制建设和企业管理工作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又将法律事务办公室设在企业管理部。企业法律顾问开展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实务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牵涉到企业利益的重要工作,企业领导都要在厂务会议上听取法律顾问的工作汇报,给予具体的工作指导。可以说没有企业领导的关心重视,没有必要的人力、经费的投入,也就没有企业法制建设的成果。

二、依靠法律顾问,扎实开展“四五”普法工作。

一个企业依法治企水平之高低,维护权益成效之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少数人努力,还取决于全体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整体是否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普法工作作为企业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法律顾问责无旁贷的义务。企业的普法办公室也设在企业管理部,和法律事务人员合署办公,企业法律顾问兼任普法办主任。根据省、市“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从普法规划的制定、年度计划的实施、法制培训等各工作环节,都由法律顾问组织、实施,并开展法律知识的授课。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和销售人员脱产培训了《新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近两年有5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提高了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除了面上的教育,法律顾问还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走进分厂、分公司给销售人员重点讲解《合同法》,给技术人员讲解《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法律顾问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富有警示性的案例分析使企业广大干部、职工深受教育,获益非浅。

三、注重建章立制,积极推进依法治企工作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学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依法治企就是一句空话。为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水平,法律顾问结合企业实际,积极开展建章立制工作。为加大管理力度,突出重点,组织有关部门在执行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生产计划管理、制品管理、半成品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重新修订了《工厂合同管理的办法》、《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专用章管理办法》等14个新规章制度。这些文件的颁布,有效地促进了内部管理,为正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版权所有

四、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积极维护企业合法利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