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发展规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9 17:23:34

农业发展规模

农业发展规模第1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原则。加快土地流转和推进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流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实行有偿流转,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非农产业发展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保障状况,分类指导,采取适宜的流转方式,逐步推进,不搞“一刀切”,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前提,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构筑土地流转保障措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土地集约经营水平,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二、积极引导,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一)积极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要积极引导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推行承包农户委托发包方或者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流转其承包土地。对长期流转条件不成熟的,鼓励季节性流转。

(二)培育壮大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开展规模经营。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土地流转基本条件尚不具备、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统一服务或某个作业环节的服务,实现规模经营。

三、加大政策引导,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一)加大扶持力度。区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以奖代补,具体如下:

1、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给予适当的奖补。从2009年起对当年新增集中连片土地面积100亩以上(其中西部六乡一镇50亩以上),并统一经营、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流转合同规范并将合同报乡村两级备案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并经公示后,一次性给予村集体和流出户每亩各50元的资金奖补。

2、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从2009年起对新建入股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且集中经营面积80%以上,达到规范化管理,给予一次性2万元的奖补。

3、支持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对建立的乡镇(街道)土地服务中心,自2009年起每年新增土地流转总面积1000亩(其中西部六乡一镇500亩)以上、流转年限5年以上,并且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

(二)实行信贷支持和用地政策倾斜。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对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应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的比例占用土地。其用地不破坏耕作层,不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经区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由乡镇国土所协调用地选址,并报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视作农业生产需要的临时用地。

(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政府补助(救助)标准。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意见》(浙政发[20*]36号),积极开展建立以农民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助,有一定社会统筹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土地流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强化管理,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一)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土地流转必须按照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进行。承包方委托发包方统一流转的,要签订书面委托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和委托流转合同文本格式按照(黄农[20*]45号)文件操作。流转合同应报送发包方和所在乡镇、街道备案。乡镇、街道应建立土地流转情况登记册,落实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情况的登记、流转资料的收集、汇总、归档和管理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区实行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化管理。

(二)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乡镇、街道要及时处理土地承包和流转中出现的事件。

五、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业、财政、国土资源、劳动保障、金融、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订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以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取得实效。

(二)规范程序,有效推进。开展土地流转项目的上报工作,各村每年5月底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本村年内实施的项目上报至所在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区农业局审批(西部六乡一镇报区西部扶贫委审批)。项目经组织实施后,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验收,西部六乡一镇由区西部扶贫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兑现奖补资金。其他乡镇、街道由区农业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对符合奖补条件的单位,由区财政划拨奖补资金。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的奖补验收,要以村为单位,在10月底前向所在乡镇、街道上报土地经营权流转项目申报表、土地流转清册、流转合同、委托书等相关资料,经乡镇、街道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将申报资料上报至区农业局(西部六乡一镇要同时报送一份至区西部扶贫委)。各乡镇、街道对所属村申报的资料要严格审核把关,及时到村实地指导、检查与核对,防止虚报、联户申报、编造虚假资料等违规行为,一旦发现虚报面积、虚报大户和截流、冒领补助资金等情况,取消补助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农业发展规模第2篇

关键词 高效规模农业;现状;经验;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13-03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高效规模化[1-2],笔者就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部分乡镇分管负责人、农技站站长、部分村总支书记和高效规模种植大户参加的高效规模农业座谈会,对目前全市高效规模农业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并结合该市生产实际,围绕今后如何发展高效规模种植、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近年来,泰兴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既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又切合泰兴实际的种植布局,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1 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项目选择因地制宜

从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共有高效规模种植面积达526.47 hm2,分布于全市各乡镇,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分界、泰兴等镇。从种植效益上看,纯效益在3.0万~7.5万元/hm2的有460.0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银经间套、银桑间套、银果间套、吊瓜、雷竹—蔬菜、意杨苗育苗、草坪、梅岱山药、种养结合、露地蔬菜及部分投入较少的设施蔬菜;纯效益在7.5万~15.0万元/hm2的有64.67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效益较好的设施蔬菜、葡萄园、花卉苗木、草菇种植、银柿间套及草莓生产;纯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的有1.73 hm2,其种植模式主要有食用菌(蒋华的蘑菇)和小南瓜种植。从项目选择上看,有的基地采用的是单一项目模式,如:分界的张竹、沿河以桑树养蚕为主;大生蔡巷村的吊瓜生产、新联村的葡萄园、黄桥直来桥村小庄组的蔬菜以甘蓝—青菜—菠菜套大白菜为模式;溪桥的吴韩村因懒王大蒜而出名。而其他一些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应用模式多样,有马铃薯—日本大葱、韭菜、甜豌豆—地刀豆—青花菜、茄子—春杭椒/黄瓜、黄瓜—药芹等多种模式。

1.2 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机制形式多样

在泰兴市的高效农业种植规模上,各地遵循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能人和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种植规模有大有小,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个人种植规模较大的在分界镇七贤村,刘奇兵承包土地13.33 hm2,种植冬枣;大生镇蔡巷村冯小燕承包土地5.73 hm2,种植吊瓜;溪桥镇华庄村何照泉承包土地4.8 hm2,种植设施蔬菜、马铃薯和日本大葱等。分户种植形成较大规模的在泰兴镇原三泰村,面积为40.67 hm2,种植设施和露地蔬菜;分界的赵庄、张竹、沿河村,种植桑树养蚕或银桑套作的面积均在33.33 hm2以上。其他一些农业项目规模较小的种植面积仅0.3~0.4 hm2左右。在运作机制上,各基地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能人+基地、企业+基地、企业+农户、能人或农户单独闯市场等运作模式。其中运作较好的有:溪桥镇的企业+农户模式,农户生产的蔬菜大部分直接销往企业,价格往往比市场上略高,生产蔬菜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分界镇的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也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实惠;大生镇的能人+企业+基地模式,生产的吊瓜全部销往浙江等。

1.3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各地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越来越重视[3]。目前,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已达1.53万hm2以上,为全市农产品的顺利流通,实现优质优价夯实了质量基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泰兴镇新联村的无公害生产蔬菜基地、燕成生态园、众贤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陵镇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分界镇七贤村的冬枣无公害生产基地等。同时,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通过注册专用商标,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增添了后劲。如分界七贤村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燕成生态园注册了“燕成”无公害蔬菜商标,张桥镇注册了“绿荷”牌梅岱山药等。

1.4 订单生产消除后顾之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介入和各类农民协会的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逐渐成长为市场的主体。尤其是通过发展订单生产,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如分界镇赵庄村的甜豌豆订单生产已有6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从以往的约26.67 hm2扩大到现在的约66.67 hm2,并且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实行全程指导,风险共担,保护价收购,农民种植甜豌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现已扩展到周边村庄,全镇种植甜豌豆面积达100 hm2。蒋华镇的食用菌生产由佳绿和诚信2个公司订单收购,由于目前市场价格比订单价格高,种植蘑菇的农户在有保底价收购的前提下,自主走向市场,获得了更高的效益。泰兴镇新联蔬菜基地的一盐都种植户在2012年试种小南瓜成功的基础上,2013年与上海种子销售公司以保底价1元/个收购,种植面积扩大到0.27 hm2,以可产小南瓜30万个/hm2计,产值达30万元/hm2,效益相当可观。张桥镇通过组织农民算账对比,加强市场预测分析,积极引导农户加大投入,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该镇西桥村通江组的蔬菜生产基地由2012年的16个大棚发展到2013年的64个,种植效益也成倍地增长。

2 主要经验和做法

高效规模农业的不断发展为泰兴市种植业持续增效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充分发挥能人效应

通过能人承包土地或能人牵头,发展规模种植,壮大规模效益。如分界镇的冬枣生产,引进了当地曾晓明和刘奇兵2个能人,引导他们在冬枣上进行投资,高起点、上规模种植,带动了当地冬枣业的发展,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大部分都是浙江人承包种植,产生规模效应。

2.2 吸引“三资”投资兴业

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全力支持。近年来,“三资”投入农业给全市农业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生产环节,“三资”的作用无可比拟。市农业局副局长丁伯宏引进其战友在市果园场投资300万元,兴建20 hm2优质葡萄园,就是果园场以土地和优良的配套设施“筑巢引凤”的结果。蒋华镇的蘑菇产业,就是由镇政府引进上海佳绿公司发展起来的,是“引凤筑巢”的典型例证。

2.3 因地制宜选准发展方向

城郊乡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露地与设施蔬菜的生产,供应本地市场,提高了种植业效益[4-5]。如泰兴镇的原三泰村和黄桥的直来桥村的蔬菜种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农户生产的蔬菜直接供应泰兴与黄桥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溪桥镇的何照泉利用华庄科技园区和百盛服装厂对蔬菜需求量大的优势,承租了4.8 hm2土地进行设施与露地蔬菜生产,生产的蔬菜基本上出售给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还略比市场价格高,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2.4 强化政策扶持带动

在前2年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上,政府的扶持政策促进了泰兴市规模农业的扩大。如大生三联村的葡萄园由政府和村集体垫资建设,农民分户种植,见效回本,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泰兴镇和黄桥镇的大棚蔬菜生产也得益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

2.5 党员干部示范带头

分界赵庄村的甜豌豆生产开始就是由村组干部带头,由市农科所订单生产,加上政府引导,当年种植逾26.67 hm2,目前在赵庄村就形成了66.67 hm2的规模,并由此成立了甜豌豆产销协会,有效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分界镇的冬枣生产由刘奇兵、曾晓明等人发动,2年前也只有6.67 hm2左右,2012年扩展到33.33 hm2,2013年又发展到100 hm2,并注册了“珍奇”冬枣商标,成为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的典型。

3 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全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面积近533.33 hm2,绝对数字看起来不少,但整体来讲,还不足耕地总面积的1%,高效规模农业对全市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仍然偏小,对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局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还不够强。目前泰兴市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一些项目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种植规模的大小决定市场效应的强弱,种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围绕基地产生相应的销售市场。在大生镇三联村9.33 hm2葡萄生产基地,原本没有葡萄的专门市场,开始发展的头2年,农民没有自主经商的意识,不愿意走向市场,生产的葡萄等靠政府安排出路。而如今,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农民尝到了甜头,“全民经商”的意识深入人心,一到葡萄收获的季节,马路边也就成了葡萄销售的市场,小商小贩到此批发,流向全市。而全市其他一些地区的葡萄园由于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就吸引不了人气,形不成气候,成不了市场。城郊附近的草莓生产基地,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加上靠近城区,具有区位优势,并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各色消费群体前往,同样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市场。在设施蔬菜的生产上,一些地方规模偏小,加上品种不多,产量不足,影响力不够,不能形成市场,这些地区种出的蔬菜只能靠农民自己提篮叫卖,既增加了劳动成本,又降低了劳动效率,不能通过规模扩张,创造出规模效益,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3.2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已建有各类农民协会、经济合作组织52个,但真正按市场化运作,实行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还不多,很多协会和合作组织处于空壳运行状态,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农民经纪人队伍也有所壮大,据初步统计经培训取得证书的已有1 299人,但除一些基地的经纪人以外,其余经纪人很少经销本村庄或本地区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经纪人以市场零售价收购他们的产品。这一严重对立的矛盾导致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经纪人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加入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仍然偏低,各类协会及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农业的观念还没有深入民心,还需要通过强化协会、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打破农民的“小农”意识,从而推动高效规模农业的迅速发展。

3.3 资金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种植业生产上,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老百姓很难转变观念,将手中仅有的资金投入到结构调整上。稻麦两熟的生产每年投入成本在500元左右,而要调整种高效经济作物,一般的成本均在1 000元以上,如果用设施栽培,则要一次性投入4 000~5 000元,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就小本经营的露地蔬菜生产而言,青菜、芹菜、菠菜等城市圈经济菜受气候影响很大,气候正常,价格下跌,气候反常,价格反弹,收入不稳定。而大白菜、萝卜、冬瓜等大路菜的销售价格一路走低,菜农生产(除夏季)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对反季节栽培来讲,早春及秋延后茄果类、瓜类价格、夏季大白菜及芹菜等反季节蔬菜价格较高,但技术要求和投入成本也高。由于泰兴市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小,且大多为中小棚,档次低,蔬菜生产主要仍是露地栽培的大路货品种,上市时间较集中,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经常会出现廉价倾销甚至滞销现象,给菜农造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市场淡旺季明显、均衡生产周年供应能力差,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

3.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种植规模有待进一步拓展

2000年以来,政府在发展规模种植、设施栽培上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全市高效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生镇三联的葡萄生产基地、泰兴镇的房元、新联蔬菜生产基地,政府的扶持政策到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且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但近年来,政府撤消了对“菜篮子”工程栽培设施的专项补贴,一些地方对规模、设施农业的引导扶持力度也有所降低,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所削弱,部分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发展步伐有所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4 发展对策

4.1 加快土地流转,为高效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创新土地流转工作思路,实施既符合现行政策,又适应新的形势,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能人转移,建立企业(能人)和农户双赢的工作机制,促进分散经营与规模效益相统一,为高效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4.2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对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复合高效间套复种模式,积极发展设施、保护地蔬菜栽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普及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在打破“小农”意识上下功夫。

4.3 吸引“三资”投入农业,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高效规模农业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三资”的引进既可以解决生产环节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加工与销售的难题。因此,全市各地必须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配套,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强化项目上争,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4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一是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重点针对设施蔬菜、葡萄、食用菌等切合泰兴市发展实际的农业项目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促进这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奖励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激励高效规模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引导。通过配套政策,适当给予经费支持,促进各类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密切与广大农民的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把农民培养成为市场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6]。

5 参考文献

[1] 何迎春.泰兴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2] 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J].江苏政协,2008(5):49.

[3] 范袁斌,李炳生,黄严帅.南通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102-104.

[4] 周莲萍,朱友銮.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3):33-34.

[5] 郑继光.关于实施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326.

农业发展规模第3篇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手段装备的,以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经营的,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点: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首先,现代农业是集约化的农业,要求生产要素聚集,相应的管理要素也更加复杂,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需要,必须搞规模经营。其次,现代农业还是标准化农业,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都要求一定的规模,一家一户很难做,成本很高,根本做不下去。

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家庭经营是最基本经营形式

从世界范围看,家庭经营仍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无论是以大中规模农场为主体的欧美国家,还是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多种规模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特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农业经营也将呈现出规模农户与传统承包农户长期并存的态势。“我国家庭经营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改变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问题,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农业规模经营,其实质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而是通过改善家庭经营的资源配置及其外部环境,实现生产环节的专业化、社会化。现阶段,我国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所有农户的土地规模扩张,只可能是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农户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而多数农户仍是小规模经营。

三、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高度关注农民的利益保护

一方面,不能用简单的行政干预手段来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从根本上看,土地流转是路径而不是目的。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不能演变成为其他利益主体对农民土地权益的剥夺过程,更不能成为大规模的农民被动挤出过程;另一方面,应更加重视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更多支持通过保底分红等方式流转土地的新探索,更稳定持久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

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是越大越好  重在适度

农业的生产特点和资源条件决定了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必需适度。农业经营规模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还必须与农业经营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之所以强调“适度”,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土地规模的盲目扩张。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在于经营者的收益均等,即保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可以与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相当。为此我们要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应当给予重点扶持。

五、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首先,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是农民想流转。土地承载了农民太多的希望和辛劳,是衣食来源,也是精神寄托,是生产方式,也是生活方式。想让农民流转,就得让他们知道流转的好处在哪里。

其次、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撑是农民敢流转。自从2011年开始至今,全国已在1611个县(市、区)、15.3万个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项工作真正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则是农户土地承包权益的保证,也是调处承包纠纷、开展抵押担保、落实征地补偿的重要依据。

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保障

首先,由于规模经营,生产要素集聚,便于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收入增加。其次,规模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包括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支出。而那些将自己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可以在土地流入方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第三,规模经营的推进为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第四,规模经营还促进了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规模经营是生产要素集中后的综合管理,要求从业者有更高的农业生产技艺、更高的管理水平,一批农业劳动者将在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

农业发展规模第4篇

一、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前提

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来,地块不连片,一家一户经营,大型机械作业受阻,逐步出现了大型机械搁浅,小型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起了主导作用,发展较快。实践证明,常此以往,土地分散经营只靠小型机械作业带来的问题较多,导致作物种植重、迎茬问题严重,小型机械深松不到位,机械作业综合性不强,致使耕暄达不到标准,多年形成犁底层,留不住雨水,起用不了地下水,达不到蓄水保墒的作用,直接影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措施的实施,影响大中型先进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程度,使国家投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和农民购买农机的投入利用率大大降低,没有用武之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保证不了国家对粮食的需要,影响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连片种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能够推动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同时也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二、发展小型农机正在向发展大型农机逐步转变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式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必须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第二,必须使用大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它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毫性能、它的性比价、它的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农机。可见,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

三、鼓励扶持农机专业户快速发展,规范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机服务的主题还应是农机专业户。目前我国农村的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耕、种、收三项作业平均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村的大中型农机规模化作业服务的比重也很低,而家家户户小农机分散作业的状况必将逐步过渡到大农机规模化服务的方式。因此,当前应重点扶持农机专业户发展,采取鼓励措施,培植农机大户,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模式。随着农机专业户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也随之应运而生,当前农机发展路径展现得十分清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快,它是农机户之间的社团组织,为农机户提供维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正在转向企业化规模经营和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将逐步形成农机服务的高级发展模式。

四、农机跨区作业解决了小规模农机户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之间的矛盾

农业发展规模第5篇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经济发展

如今我国处在经济与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行业领域体系不断地完善改革。农业的长久性发展必须依据科技技术领域的支撑,加快发展高效外向农业、推广农业规模化是新形势下调整行业领域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动。

1制约因素

1.1产品档次低是发展困难点

虽然很多区域的自然环境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比较好,但是总体的规模范围比较小。相对而言很多先进地域在各方面的发展层次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这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价值会产生限制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高科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未来农业发展中规模化经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农业生产如果不达到规模化,将很难实现高效和进步。

1.2分散经营是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区域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个体的生产、自主的经营。农民充当了生产者、运输者、经营人等多方面的角色,这种形式对于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每个农户这种自我经营的模式导致种植规模无法扩大,整体农业市场集中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出现市场波动等意外的情况,将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和损失。

1.3发展明显的不平衡

很多地方的农民对于发展高效农业的专业认识程度达不到,整体上对于这种经营模式感觉非常困惑,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部分农民对于当下自己经营的状况比较满意,不愿意尝试新的方式,由于保守想法的影响,导致不同区域、城镇之间、街道之间的发展出现了失衡。部分新模式运行良好的地区不断地创新突破,得到了很好的成绩,突破了旧观念思想的限制,部分区域的运行效果不明显,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导,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明显。

1.4资金问题是发展限制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家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农业行业的进步发展,主动的进行资金财政方面调整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是这种资金调动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业领域发展的步伐,资金的数量不足和调动不及时成为农业高效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意义

2.1农业跨越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过实验和数据的研究表明,采用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可以达到每公顷数十万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采用高效农业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国家的部分工业化地域和农业化地域的劳动人员应该进行转移,很多专业水平高超的、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应该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发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逐渐的解决。随着城乡配套改革方案的不断应用,意味着高效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已经提到了实践的层面,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2产生长久性的影响

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能够在多方面产生良性的影响。首先给予农业产业新的内涵,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的市场化经济服务,提高参与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水平素质,不断地进行观念改革,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从当下的实际状况分析来说,整个行业的发展处在动态的变化中,随时面临着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验。

3农业高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从战略高度上形成共识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变化后的客观需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明显。在世界大环境范围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三农”经济在农村经济变化过程、管理体制、体制的实施过程中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实现农业规模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农村经营体制发展中、农村社会化体系的内部需要,该手段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传统化的手段逐渐向高效化农业发展,实现行业领域转变的必经之路。

该方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手段,最终实现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将过去的个体性分散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方式经营,从过去单一性的、重视产品数量逐渐变成重视产品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将初级的农业产品不断进行深入加工,实现营销模式的巨大变化。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国内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区域特点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但是总体规模比较小,生产出的农业产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部分地域本身的生态优势非常独到,这已经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可能性,应该最大化的挖掘这些内在潜力意识,坚持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地对产业结构和生产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将小范围的高效农业逐渐发展成一种主流形态,促进我国农业行业整体的进步发展。

3.2抓住重点,推动全局

想要发展高效农业应该不断的建立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视主导产业的培养。对于农业结构的改革大力支持,增加调控力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实现规模化经营,重视区域性特点,重视产品优质的多重原则,建立具有标杆性作用的规模基地,让产业发展性优势产区不断的集中,发挥带头作用。

对于农村的相关劳动力及时进行调整和转移,让土地的经营权利得到相应的变更。在稳定相关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行和实施农民转移过程,在符合市场的前提下对于土地的应用权利进行调整,让相关的资源逐渐地向优势地域转移,加大土地经营的规模,提高规范化农业发展的水平。

3.3建立相应的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对于品牌效应具有充分的认识,相关人员应该对于如何树立品牌观念有正确的理解,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推广,提高农业品牌战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精度,对于市场整体的趋势有了解,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范围,让品牌效应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正面影响。

3.4建立保证机制

对于农村区域的基础设备建设要不断加强,保证整体综合生产水平不断上升。对于农田的基本建设工作要不断加强,对于中低的产田应该逐渐进行改造,对于相关水利设备设施也要不断建设。深入进行机械化农业推广,加大对于相关设备设施的研究力度,促进相关领域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机械设备应用范围,让农业发展逐渐向其他领域不断的扩展。

3.5建立具体的平台,促进技术改革

想要推广高效农业规模化离不开高科技技术的支持。引进新品种是重要基础性环节之一。使用高科技专业技术设备是关键内容步骤,具体包含了栽培技术、加工方法、培养手段、储存技术、包装技术等,不断的引进加工设备、管理设施、耕作设备等。保证技术满足实际的工艺要求标准,保证现代化水平,适应市场的要求。人才储备量也是关键环节,包括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经营销售人才、通过人才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带动整体进步,提升全员总体的素质能力。

总而言之,我国政府应加大农业行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力度,总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我国政府行政职能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作用,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最大化发挥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优势,由此推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带动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伟媛.关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4(5).

农业发展规模第6篇

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建设,发展规模化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现就2014年高效规模农业工作制定如下奖励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三农”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全镇上下大力度地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特色地搞好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重点在设施栽培、规模养殖、林经种养、观光农业上,因地制宜,因村建品,全镇围绕“1111”工程,发展具有我镇特色的高效规模农业。

“1”条线:姜八线,重点打造观光农业,发展夏庄村为主的垂钓休闲观光等项目、顾高村扩大以吊瓜为主体的林经种植、塘桥村扩大以鼎都养殖场为主体的小区建设。

“1”个园:重点打造农业示范园,发展以吊瓜、葡萄、弥猴桃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项目,或是以韭菜、甜菊为主体的特色高效规模农业项目。

“11”个行政村:各村利用辖区内特色项目进行协调配合,尽量连片连线,组合高效规模示范方300—500亩。

三、奖励标准

1、带头创业奖励。鼓励镇、单位、村干部领办或创办农业设施项目,年终项目经验收,奖励项目总投资额的1%。

2、设施农业奖励。新增连片50亩以上钢架大棚(含水泥架)每亩补助500元;新增连片30亩以上简易大棚(含小弓棚)每亩补助300元。

3、土地流转奖励。⑴在镇高效规模农业规划范围内土地流转50亩以上,且租期连续10年以上,并用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每年每亩补助项目主体250元,补助时间为5年;⑵不在规划范围内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项目流转土地50亩以上,给予土地流转补助5年,每年每亩补助减半。

4、规模养殖奖励。新增畜禽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达到500头或当年新增可繁母猪达到50头;蛋禽年末栏存达到10000羽或肉禽年上市达到30000羽;山羊栏存达到100只;长毛兔或獭兔栏存达到500只;新增奶牛达到30头;每户奖励2000元,每增加一倍,奖励标准增加一倍。

5、项目投资奖励。当年投资农业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建农业观光、垂钓、园艺、农家乐等项目一次性基础设施投入200万元以上,给予项目投资人投资总额5‰的奖励。

6、注册商标奖励。每注册农产品商标一个奖励0.3万元;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分别奖励注册商标持有者1万元、2万元、3万元。

7、引进技术奖励。引进技术能人服务高效规模设施农业,人均服务项目100亩以上,所引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单产量达到预期目标,一次性奖励技术能人8000元。

8、注册商标办证的补助,凡申报注册登记的农业项目,经市验收认可后对办证费用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验收办法

1、农业投资项目需持有土地流转协议或承包合同书,并经工商注册登记,且通过镇考核办验收认可。

2、项目实行申报制,对照奖励标准各村每季度末的20日前以书面形式上报给镇农经站,镇将及时组织验收。

农业发展规模第7篇

一、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基本情况

几年来,明水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四大”、“八化”战略部署和建设全省一流现代化大农业的要求,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作为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实现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效途径来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充分激发了干部群众参与土地集约化经营,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规模经营面积呈现扩大化。全县辖12个乡镇、2个城区办事处,9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9.4万人,拥有耕地210万亩。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95.7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了135万亩,占耕地总量的64.3%,规模经营总量比去年增长了200%。尤其是整乡镇推进,出现了良好态势,其中通泉乡、永久乡、明水镇实现了整乡镇推进;兴仁镇宏胜村、石仁村,树人乡尖山村、利金村,崇德镇合胜村、集发村实现了整村推进,“三乡、六村”共实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49万亩。

2.土地流转行为逐渐规范化。我县在县乡村三级建立了管理体系。县级平台依托经管总站建立、乡级平台依托经管站成立服务中心、村级平台设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服务站,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备案手续等相关要件。截至目前,全县99个行政村全部搭建起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平台,确保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运行,

3.经营机制模式日趋多样化。一是大户经营模式1095个,实现规模经营17.5万亩;二是种植业合作社577个,实现规模经营10万亩;三是农机合作社12个,实现规模经营40万亩;四是家庭农场2270个,实现规模经营33万亩;五是场县共建1个,实现规模经营2.9万亩;六是联户经营179个,实现规模经营9.5万亩;七是涉农龙头企业5个,实现规模经营3.6万亩;八是小型农机联合体412个,实现规模经营18.5万亩。

4.规模经营效益凸显最大化。由于采用先进的经营模式、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农机机械,有力的加快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进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土地综合产出效益,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尝到了更多的甜头。2012年我县粮食产量实现了21.1亿斤,同比增长19.8%,其中规模经营土地粮食产量同比增长可达22%。

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可喜成效

调查中发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由于切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脉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使一批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种植合作社和专业技术能人,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低效的土地优化起来,向优势种植业、绿特色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集中,逐步形成了玉米种植、绿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万寿菊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2.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规模经营通过联合购买农资、种子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农产品的出售上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通过加工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分享到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土地流转以后,农民除了获得固定的流转费,土地流转还让他们从“小农经营”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有的被返聘到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就近打工,更多的则转向二、三产业,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入”。目前,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人均增收达26%以上。

3.实现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土地流转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了优化配置,培育催生了一批农业科技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联合体、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同时,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应用,全面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能力。

4.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集中居住,撤屯、减村、并乡、建城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集聚的步伐。今年全县村镇建设资金将达到3.4亿元,5个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已全面铺开,明水镇、通达镇、双兴乡还将实施整乡镇推进,可撤并自然屯19个,倒出宅基地3800亩,可入住农户1650户。

三、制约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不利因素和问题

虽然我县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工作的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下步工作中克服。一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干部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眼光还不够开阔,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较重,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趋势认识不够深入,对农业生产方式即将发生的变革准备还不够充分,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土地流转速度不快,规模不大。部分农民的“恋土”思想偏重,对合作经营规模发展不放心、不积极,宁可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也不愿轻易把土地流转出去。二是经营主体运行管理还不够规范。以农(下转15页)(上接13页)民联合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经营主体,在运行和管理上还不够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健全、分配机制不完善、利益连接不紧密的现象。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上,还有着“三多三少”现象,即私下流转多,组织委托流转少;转包多,转让、租赁、股份合作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不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难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很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解决。三是乡村组织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在推进规模经营和合作社的建设上,乡村组织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部分乡村干部在研究把握政策、分析对接市场、推进合作社运行上的能力和水平还有所欠缺,凝聚力还不够,带富能力还不强。乡村土地流转平台和服务组织,在宣传上级政策、引导规模经营、规范流转程序上还需要加强。四是帮扶机制保障措施还不够健全。对规模经营主体的帮扶力度还不够大,各项政策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没能让农民真正的“动心”,在政策上还要继续倾斜,服务上还要逐步完善;对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养老保障、创业帮扶、技能培训等保障措施还不够健全,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这也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

农业发展规模第8篇

20*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0万亩,其中淡水小龙虾养殖6万亩,“养大蟹”3万亩。全年生猪饲养量达520万头、出栏达38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8000万羽、出栏达6000万羽,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平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新增花卉苗木5万亩,其中沭阳县新增4万亩;新增食用菌0.8亿平方尺,其中*县新增0.5亿平方尺;新增栏存奶牛8000头,其中泗洪县新增5000头;新增设施蔬菜3.5万亩,其中宿豫区和宿城区各新增1万亩;杨树产业实现产值140亿元。全市引进规模以上农业项目资金23亿元,其中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自营出口8700万美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整合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围绕十大高效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高效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重点

(一)提高园艺业设施化水平。重点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和砖混菇房等设施,积极推广喷灌、滴灌和温光调控等技术,实施“穴盘化育苗、工厂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加速提升花卉苗木、蔬菜和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园艺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20*年,全市每个乡镇要建成规模设施栽培基地1个以上,全市新增设施蔬菜面积3.5万亩以上,砖混菇房达0.5亿平方尺以上,鲜切花年产量达1500万支以上。

(二)提高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以生猪、水禽和奶牛三个产业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促进畜禽生产由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企业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高畜禽生产集约化水平。20*年,全市新建畜禽养殖小区28个以上,每个乡镇培育畜禽规模养殖场(大户)1个以上,生猪、肉禽、蛋禽和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40%、77%、64%和77%。

(三)提高强势产业规模化水平。各县(区)突出地方优势,主攻1个主导产业,突出1—2个特色产业,按照“主导产业高效化、特色产业规模化”要求,以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放大亮点、做强规模,加速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规模效益。努力把沭阳县建成“中国花木第一县”,*县建成“中国食用菌之乡”,泗洪县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奶业生产基地”,宿豫区和宿城区建成“全省重要的规模设施蔬菜基地”;把杨树产业、洪泽湖大闸蟹产业打造成全国知名产业。

(四)提高高效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三资”投入高效农业。切实做好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广、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增强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辐射带动力。20*年,全市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每个县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额超亿元、当年投资3000万元的农业重点龙头企业。

(五)提高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各县(区)要选择1—2个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品牌,进行重点扶持、包装和宣传。争创省级、部级名牌。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从输出原料向输出产品再向输出品牌的转变。20*年,每个县(区)至少要创建1个省级农产品名牌,全市争取实现农副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六)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在坚持土地基本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和新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使土地变资本、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经营的收益。20*年,每个县(区)都要选择2个以上村进行试点,在第一季度要有实质性进展,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向土地股份合作形式转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要把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实施方案,上下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服务方式,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加强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高效农业建设。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用于“三农”,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市、县(区)科技三项经费30%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等扶持政策,努力加大公共财政对高效农业的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土地流转扶持力度。20*年,市、各县(区)本级财政投入高效农业资金要分别不低于1000万元和1500万元。

农业发展规模第9篇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后盾,青岛农商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专业市场的支持力度,针对市场需求特点升级专业市场贷款,开发了“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十农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胶州市的于家村辣椒市场便是该行支持专业市场发展的典型案例。目前,辣椒市场上已有220户商户获得了青岛农商银行的授信支持,授信总额2.3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45亿元。

传统贷款难破商户融资“心病”

丰华食品公司与青岛农商银行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0年。最初,吕振山只是做点辣椒收购买卖,贷款金额仅3万元。慢慢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采购范围由省内拓展到新疆、河南、内蒙古,开始进行辣椒去把、籽皮分离、磨粉等的产品深加工。随着生意的越做越大,吕振山对资金的需求愈发强烈,要求也越来越细。“辣椒加工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而且季节性特别明显。一般的银行贷款需要固定资产作抵押物,审批时间长、贷款期限卡得严,难以满足辣椒收购对资金的灵活性要求。因此,一到收购季为囤货到处找亲友借款凑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吕振山告诉笔者。

像吕振山这样有资金顾虑的商户,在于家村的辣椒市场中还有很多。这个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中心拥有600余户商家,每年资金需求数以亿元计。辣椒户们的金融需求变化引起了青岛农商银行的注意,显然依靠传统的一户一授信,难以一次性满足众多商户的融资需求。于是,针对于家村辣椒市场的发展特点,青岛农商银行出具了一套创新式的专业市场贷款融资方案。

随贷随还一年省息三分之一

“专业市场贷款”是指青岛农商银行专门向长期在专业市场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主发放的,以流动资金周转为用途的短期贷款业务。在青岛农商银行制定的《胶州市辣椒市场集中评级授信工作方案》中笔者看到,该行将这款产品进行了创新升级,将信用工程引入专业市场,采取集中评级、分户授信。

“农村专业市场具有商户类型统一、呈产业链发展的特点,有专业的市场管理方统一管理,便于开展集中评级和授信。”青岛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带着这样的思路,该行先是集中调集精干力量在市场中开展宣传,紧接着联合市场管理方对提出授信申请的市场商户进行集中评级,并根据商户的个人家庭净资产、交易规模、第一还款来源、担保情况等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于此同时,该行将信用工程“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特点也运用到专业市场贷款中,商户获得授信后可根据需要随时支取,贷款使用完可随时偿还。“淡季的时候把贷款还上,不用付利息,到了旺季需要贷款的时候再从银行贷,这样下来一年能省三分之一左右的利息成本。”吕振山为笔者算了一笔账。

“集中评级,有助于银行全面掌握市场商户的融资需求;集中审批,实现了商户三年内贷款的周转使用;随贷随还,降低了商户的融资成本。升级后的专业市场贷款批量化的解决了市场商户的融资难题,获得了商户们的积极响应。”青岛农商银行胶州支行客户经理张子森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