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1 17:05:26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1篇

摘 要:要想在超大班额的背景下提升教学效益,必须彻底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益。

关键词:超大班额;八年级;数学课堂;效率;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91-01

当前,不少学校班级的学生人数增多,有的学校八年级每班人数已达70人,处于饱和的大班额状态,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要在超大班额的背景下提升教学效益,必须彻底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特别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一、超大班额背景下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承上启下,属于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段。这一时段也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形成时期,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超大班额影响教学效益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师生互动不充分,学生缺乏主体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很长时间内都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老师的课堂开始有意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超大班额的背景下,学生人数众多,很难在课堂教学中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师生之间互动不足,加上教学时间有限,导致许多老师又回到传统的教学路子上,使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产生新挑战,不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很多数学老师深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运用较多的教学方式就是写满一黑板的板书,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老师已开始正视这个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但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小组学习模式缺乏可操作性。老师往往将宝贵的教学时间分配到调控小组任务和对各组学习纪律的管理上,不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3)教师对学生关注难以全覆盖,学困生有增无减。对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兴趣。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需要学生结合具体习题条件进行灵活运用。但在超大班额背景下,合作学习的小组数量和组员数量都比较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组员的学习情况。于是,一些内向的、懒惰的学生即使对某个公式或定理不明白,没有老师的督促,也不会主动提出来。天长日久,知识欠账越来越多,学生成绩不断下滑,学习兴趣、信心不断下降,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越来越低。

二、提高超大班额背景下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增强超大班额背景下八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时,要注重课后延伸。只有坚持两者结合,持续实施,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1)营造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班级的进取精神和学习面貌,很难想象一个死气沉沉、闷声不响的课堂有多高的教学效益。由于大班人数众多,教师实在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为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通过情境创设、激情调动、幽默语言等多种方式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互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科学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但在超大班额背景下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分组,综合考虑同质分组、异质组合等原则,尽量使各组综合学习水平处于同等档次,以便开展竞争。同时要明确每组的负责人,实行组长负责制。这样,既有利于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发挥团队作用。要提升教学效率应尽量覆盖全体学生,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由组长组织组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讨论,讨论时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言。讨论完毕后由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小组其他同学可予以协助,最后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发言情况给小组加分。这种方法可促使优等生为了小组荣誉主动帮助后进生,增强团队意识,同时也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课后延伸。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思维训练需要的。况且在超大班额背景下,课堂效率本就有了不小的折扣。因此,要想提高下一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的巩固训练和及时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注意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尽量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教师要精心挑选典型的、有思维训练价值的题目让学生训练,以避免}海战术的低效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在超大班额背景下,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提升班级的整体数学水平。教师要正视超大班额背景下教学的不足,着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2篇

关键词:语文 大班额 有效课堂

一、大班额课堂的概念

大班额是指班级人数超过教育部规定的班级人数,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超过50人的班级就是大班额,60人以上的班级就是超大班额。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对于子女的教育重视,许多的人把孩子送到城市里学习,现在学生上学也不受地域的限制,农村子女也可以到城市来上学,因此好多的农村子女到城市来学习,造成学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也增多,形成大班额的学习环境。

二、有效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有效教学产生的定义

有效教学产生于上世纪的西方国家,是人们在特定的价值观下想要实现的一种教学愿望,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很有效的接受课堂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也能充分的利用课堂,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关于有效课堂的定义,学界还没有一个很同意的看法,但是中心思想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的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它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耗费较小的精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

有效课堂是遵循的是新课堂的教育理念,首先有效课堂采用的是全新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及有效的实现课堂效果为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有效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只是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这样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发展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人才。最后,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提高教育效果,每堂课都要准备充分,不仅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也要让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不能只敢进度不顾学生,也不能过分的迁就学生而忽视课堂进度。

三、大班额环境下有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语文在初中的学习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语文知识比较零碎,需要长期的积累,学生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惰性,需要教师的督促指。大班额让教师很难照顾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是只能是简单的抽查,因此有效课堂的实施在大班额的语文课堂中是很有必要的。

(一)正视问题,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有效课堂对于课堂效率有促进作用,但是落实到实践中就感觉困难重重,尤其是大班额的班级,本来班级的人数及比较多难以管理,并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很难全面兼顾,往往会形成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在谈到创建有效课堂,教师们会认为是不现实的,有的老师反映,班级人数这么多,能都维持好教学秩序就不错了,还怎么有效的开展别的工作。其实有效课堂的开展与班级容量没有太大的关系,作为教师要清楚的认识这一问题,要树立信心,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大班额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等教学方式,可能教师花费的精力要更多一点,在分组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合理的分配,要求教师更加全面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展应有的作用。对于语文的学习,大班额的更能促进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学生越多才更能集思广益,总结出正确的观点。

(二)合理安排课堂结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的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班额的班级人数较多,这对于教师更是一个挑战,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发言、多动手,把课堂坏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占大多数,只会单独的提问某几个同学,不能掌握大多数的情况,教师也是通过少数学生的表现来判断课堂效果。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初中语文课本中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文言文、诗词都要求全部记住,如果每个学生都单独提问肯定影响课堂效果,时间也不允许,在检查背诵时,我采用小组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然后再抽查,这样既可以掌握所有同学的情况,也可以增加学生间的交流。

(三)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的课堂大多数是单一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安静的在讲台下听,时间久了学生会感觉乏味无趣。因此我们要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语文有组织课堂活动的便利条件,精彩的文章、优美的诗词、深蕴的古文,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大班额的班级更容易组织这样的活动,在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将其中的内容编成小品变现出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大多数腼腆的,都不好意思报名,有几个活泼的同学参加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很收鼓舞,等再学类似的文章时,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增强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扩大视野

语文的知识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从课外书籍中获取的,多阅读课外书籍,可以扩宽学生们的视野,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在班级建立起读书角,让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课外书拿到学校中来,大家一起阅读,并时不时的组织学生们一起阅读,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大班额的班级筹集的课外书籍越多,更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每个学期末让学生把自己的书籍拿回去,新的开学在带来新书,这样学生们可以共享资源,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

总之,新课改为我们指出了教学的方向,有效课堂的构建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很有利的,当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大班额的环境,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当时我们积极的找出应对措施,克服困难,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丽林.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3篇

【关键词】模仿式教学方法 栏目式教学方法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3-01

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习惯、能力和意志。这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更适合多让他们进行独立探究性的学习,这更加有利于他们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单独的辅导或帮助,他们更适合进行比较直观的学习。

根据我在我校初一新生中的调查统计,大约有85%的学生在小学都接受过完善的信息技术课堂教育,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操作基础,剩余15%学生由于所读小学在外省市比较偏远或落后的地区,所以信息技术知识相对薄弱,电脑和网络操作基础更是基本没有。在调查统计中我还发现,大概有20%左右的学生接触过网页制作或图形设计等相关软件,这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了很强的电脑学习欲望。

针对初一新生中的这种实际差异,我在讲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苏科版)》中“如何有效从网络获取信息”这一节内容时尝试采用了栏目式教学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在网页中使用超级链接,其中包括网页内的链接、网页间的链接、网站间的链接以及电子邮件的链接等操作方法。为了更好的总结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我特意用初一两个班进行了传统模仿式教学和栏目式教学的差异教学实验。

我在初一(3)班的教学中采用了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也就是先让学生打开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然后我利用极域广播教学演示软件详细讲解网页内的超级链接的操作步骤,讲解完毕后,解锁教学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这种方法,我依次进行了网页间的链接、网站间的链接和电子邮件链接的教学过程。整节课我完全让每个学生,不分差异的跟着我的思路进行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操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找不到指定的链接地点”、“链接用的锚记应该放在哪里”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只能不停地穿梭于学生机中,不断为这些学生解释和指导,原计划还想多讲一些这四种超级链接的其它操作技巧,但下课铃声却已经响了。

作为比较,我在初一(4)班采用了栏目式教学方法。首先我根据初一新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征,我在前一节课结束前就提供给学生关于超级链接知识的自学材料,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课后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来描述一下自学材料中的“主角”——“超级链接”,很多学生的踊跃举手一下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贴近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试试看”、“露一手”、“比一比”三个栏目。

在第一个栏目“试试看”中,我先让学生分别演示四种类型的超级链接,引导其他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并有效的去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在积极踊跃的演示着自己的自学成果,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整个课堂充满着自觉学习的气氛。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提出一个具有激励性的讨论题目:“同学们能否用老师提供的自学材料以外的操作方法来完成网页内的超级链接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教学环节的第二个栏目“露一手”。在这个栏目的训练过程中,我先给学生一些互相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就讨论题目进行自我摸索和合作探究。通过思考和讨论,选择部分学生演示了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不同于自学材料所提供的网页内的超级链接操作方法。有了这些基础,我和同学们就可以很轻松的共同探究完成网页间的超级链接、网站间的超级链接以及电子邮件超级链接的操作技巧和方法。第三个栏目“比一比”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我在“比一比”教学环节中,组织了学生进行操作比赛,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组,比赛内容就是四组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一起做老师布置的赛题,看四组学生哪一组正确完成赛题的人数多来依次给予名次。最后,我再对四组学生比赛情况进行点评,并引导大家一起挑选出一种完成四种超级链接最快捷的操作方法。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劲头都很足,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我在初一两个班对同一教学内容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堂课效果很不好,教师自己也累得够呛,班里只有部分学生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被动的、依样画葫芦式的学习,对于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而采用栏目式教学方法的一堂课,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教学内容呈梯度式上升,学生在每个栏目的教学活动中自身的能力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栏目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栏目学习活动的形式一一攻破,体现了一种将重点难点打散,然后再分解并消化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栏目式教学过程中,唯一值得教师注意的一点就是如何有效的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秩序,如果在活动中不能很好的控制好学生的学习热情,过度的热闹气氛容易出现教学中的乱课现象。

通过这次的差异教学方法试验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栏目式教学方法比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方法有着很多优点,不仅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和大胆实践创新的能力,并实现师生课堂双边活动的最优化,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活动,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石亚娟,华国栋. 论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 教育研究,2007(1)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4篇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科技发展在当今数学教学中的影响认识不足,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另外,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欠缺,而不愿尝试改革的现象相当普遍,往往由于技术问题,这些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实践中难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第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操作不熟练,影响了他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教学的程度和范围.目前,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并会使用一些信息处理软件,如Word、Excel、Internet等,但与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第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认识不到位,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不高,形式化的现象严重.一些教师认为只要用了多媒体,将课本内容制作成幻灯片,上课时再逐一播放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只不过是把黑板变成电子白板而已,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或形式的多样化,使用的课件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课堂变成了信息技术的展示或信息资源的机械呈现.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减弱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本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第四,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主要表现在:(1)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2)课件不是自己亲自制作的,而是网上下载得来的,不经修改,不符合所任教的学生实际,也不明白制作的原理,只会生搬硬套,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3)课件制作的画面背景复杂,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却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课件;(4)制作课件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5)课件展示的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6)编写和制作课件没有进行细节设计,只注重课件的外在表现和计算机操作,缺乏对知识内容的挖掘,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被削弱了,体现不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二、应对措施

1.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训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关键在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现代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融合到学科课程中,不仅教师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且需教师更新观念.为此,农村初中学校需要对教师实施四个层面的培训:(1)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培训;(2)信息技术能力培训;(3)教学设计方法培训;(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如,组织教师集中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或课堂实录的实践活动;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市级、区级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活动;请专家到校进行技术培训等.

2.找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切合点,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5篇

促进综合素质发展,顺便提升学习成绩

学生发现,有了“任务单”,他们自己能学会知识。在课堂上,他们协作评价、协作探究,梳理并展示协作探究成果,提出质疑,做出阐释,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渐次提升,不仅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学生毕业之后,有可能告别“山寨”,走向创新。

而且,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成就感体验,激发起持续的学习兴趣。这为他们健康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翻转课堂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对提升学习成绩也很有成效。

苏州新草桥中学化学教师俞叶于2013年秋开始翻转课堂,她任教的三个班级中,两个班一直保持年级第一、第二的成绩,还有一个原来排名第八的班级,翻转课堂以后,马上上升到第五。此后,俞老师一直坚持翻转课堂,任教班级的成绩稳超同等水平的常规教学班。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初中语文教师董劲翻转课堂前,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在语文总均分、基础知识均分、作文均分、语文均分,语文合格率、基础知识合格率和优秀率,作文合格率和优秀率等详细统计中,没有一项居于前两位(共四个平行班)。翻转课堂之后,成绩立即开始提升。到期末的时候,在上述所有数据中,除了一项最好数据为原来处于领先的班级保持之外,其他最好数据都到了她任教的班级。

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物理教师唐建华在翻转课堂前,所教班级的成绩一直在教研组长所教班级之下,翻转课堂之后,这种局面开始被打破,出现多次超越教研组长所教班级的情况,双方呈现交替领先之势。

苏州市景范中学数学教师冯伟开始翻转课堂之后,发现所教班级在年级中的成绩开始变化。他在期中考试前两周开始翻转课堂,期中考试成绩处于平行班排名第三的位置,与成绩最高班相差1.77分,与成绩最低班相差0.15。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虽然排名没有变化,但是,与成绩最高班相差0.46――缩小了差距,与成绩最低班相差1.06――扩大了差距。显然,学习卓有成效。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地理教师马莉莉实验翻转课堂之后,所教四个普通班的地理平均成绩中,最低的为80.71,而另外四个常规教学班中,平均成绩最高为80.70,低于翻转课堂四个班中成绩最低的班级。她所教的两个培东班,成绩高出另外两个培东班(常规教学)的幅度更加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马老师翻转课堂布置的课堂作业量(翻转课堂倡导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在课堂),只有传统教学班级课外作业量的四分之一。孰优孰劣不辩自明。

上述情况,是教师们用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实效,也是躲在实践之外的“冷思考”者想不明白的。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6篇

解读:“平移与旋转”由于是苏教版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现成的教学预案相对较少,没有更多的参考性,对教材的研读成为教学预设的关键。本校三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再上学生缺少新鲜感,因此,教学对象选择了二年级的学生。

研读教材时,我着重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在儿童的生活经验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从儿童的眼光看平移与旋转,如何判别?

图形平移的距离如何让儿童去认知,去理解?

在研读教材后,我逐渐理清关于平移与旋转的一些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图形位置的变换。物体或图形是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他们不同的特点。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形平移的特点――图形移动前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相等。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因此,在对教学的目标设定上定位于认识生活里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教材在安排教学中着重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运动,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想象,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第二层次,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知道确定平移的两个要件是方向和距离;第三个层次,鼓励学生应用对平移的初步认识,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同时,自己的教学设计上预先向三年级的老师请教,针对目前三年级学生所学现状,对“平移与旋转”所产生的错误进行了解,并针对学生的这些错误设定了一些必要的解决措施。自己也就满怀信心地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尝试。

一、苦涩的第一次

课堂伊始,学生的思维按部就班地沿着我课前的预设进行,几乎没有半点差错,我也暗自高兴:多亏了课前的准备。然而,当我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的思维僵持了,凝固了,我不知所措。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课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此时成了我课堂前进的最大障碍,如何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成为我课堂的重点,我在前面“热火朝天”的引导,学生在下面“一脸茫然”。

好不容易将学生成功引导,明白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后,课堂又出现了危机。那就是在让学生观察图形,尝试确定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距离,学生更是错误百出,即使我在课前对此已经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点和对应点的比较,根据线段和对应线段的比较来数格子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学生的反应是麻木的。在焦急与苦涩中,我结束了第一次试教,也成为我失败的课堂。

课后,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导致如此后果?课前准备充分,本以为很成功,可是问题出在哪儿?反思自己,回顾课堂,我发现虽然课前准备充分,但我忽略了学生,二年级的学生与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年龄差别上很小,但在思维上差别很大,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二三年级学生思维差别的“分水岭”,课堂上我过多地把抽象的概念强加给学生,在没有表象的基础所产生的抽象是空洞的,枯竭的,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堂上的“茫然”。同时,教者所思考的问题局限在如何教,如何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有没有能力接受,有没有思维基础,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知识点如何去学,如何去理解……这些我在课前的预设中都没有重点去思考,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无形中自己把自己架设到一个学生无法到达的高度去理解教材,学习教材。学生的“茫然”也在意料之中,失败的课堂也在情理之中。

二、反差的第二次

这一次的教学,我重新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重拾平移与旋转。二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因此,教学中就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突出表象的具体性,抽象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在对具体事物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在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在合作探究中深化数学概念,让学生对之感兴趣,激活学生的热情。

1.动态中抽象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将枯燥、静态的数学文字表现形式能够用形象、动态展现出来,学生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发挥其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数学知识讲得更加饱满,更加形象,更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

第二次教学“旋转和平移”,我首先运用媒体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对平移和旋转有一个初步的、模糊的认识,然后再逐一地放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认识,让平移和旋转变得清晰,直观。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和旋转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在动态的变化中学生在无意识中区分了平移与旋转,初步把握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理解上初步建立在“移”与“转”上,感受其数学概念。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者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通过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各自对比,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解层次更进一层。最后,教者通过一些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去辨析,去辨别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借助于手势表演、闭眼想象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可以让学生较好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从而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2.活动中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儿童的智慧在其指尖上显现。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在第二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合作探究活动、交流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借助于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发展概念,提升其数学能力。

在“平移和旋转”的初识阶段,我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对照媒体展现的动态方式,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物体的运动方式,从中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定认识后,我又设计了一组比赛游戏,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此时教者提供的图像是静态的,在学生的活动中教者引导学生将大脑中静态表象转化为动态影像,通过手势将静态图像动态化,引领学生的思考。同时还借助于操作学具让学生玩一玩,用身边的物体来演一演,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引导提升。学生活动的主体参与,让静态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也进一步“现”出来。

在物体平移方向和距离的指导上,我更是在这方面做足了努力。因为在第一次教学中,这段知识点是我最为苦涩的一幕,学生无法说,无法动,教师只能无奈干着急。因此,在这一阶段我设计课件时动态地呈现平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其物体的平移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物体平移的方向,同时感知到在平移中物体是整体移动,其起始与最后呈现的物体是相同的,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真切地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

第二次的教学,我将活动作为突破难点的主线,借助于活动搭建起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课堂上的教学流程也因此而顺畅。

3.合作中深化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师生、生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其课堂是单一的,单向的,并不能达到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媒体的弊端在课堂中也逐渐显现。我在“平移和旋转”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观的现实题材,通过学生的感知获得对概念的认知,但这种认知是肤浅的,而且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往往会将生活现象和数学知识等同起来,这是教者所展现媒体时不可避免的弊端。在我看来,其严密抽象的数学概念,仅靠“经验”介入和“实例”感知的依托,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和“深度理解”,其理解的层次只能是浮于表面,学生在表达时往往会出现表述不清的状态,因此,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层层深入,适当设计一些递进问题进行点拨启示,既能及时摆脱学生对于具体感知材料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带来的局限性,有效抽象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能促进概念理解的“准度”,实现系统知识的和谐统一。而合作交流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平移与旋转”的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对图形平移的距离。我们知道,学生进入课堂并不是一张洁白的画纸,而是一个具有思想、富有生活经验的个体,生活中的经验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烙印,这些都是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新知识所拥有的“前置”知识。在第一次的教学我就发现学生很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是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这些概念“前置”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深化,因此,学生的“差错”实际上是理所当然的。我在课堂中就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这种认识,突破这一不良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从而深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改变其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我以童话故事为载体,采取一段情境动画的呈现方式,通过“红鸟与蓝鸟争吵,谁走的路线更长”这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合作―交流―归纳的学习过程,变教师的填鸭式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己去验证结论。

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有的用小棒代替平移的舞台,有的用橡皮,有的用手指,还有的画图后剪下来代替,在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探究中,逐渐地发现原来认识的差错,从而为突破难点做铺垫。当学生借助于学具能够解决问题,教师接着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将学具的辅助作用剔除,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起初学生的表现有所欠缺,其答案多种多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产生矛盾,我再次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去验证,去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探讨起平移前后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关系,将教师枯燥的说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探究,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其合作探究过程中,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放手,让学生的内在潜力凸显,有的用学具模拟平移,有的数整体平移的,有数某条边的,有数某个点的,有的用标点的方式数距离……总之,在展示学生个性化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悟平移的本质特征,从而成功地突破了难点,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镇上听课的领导认为是成功的,而校内的老师却有疑惑和惊讶,是什么让两节课的反差如此之大,我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学生。

三、茫然的第三次

第三次教学要走出学校,到外校借班上课。由于当时新教材刚刚使用至三年级,还没有全年级的全面铺开。因此,这次教学我选择了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到外校借班上课,人生地不熟,我没有任何经验,也不知道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前的准备中,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思考着我的第二次教学,是学生让我走进了第三次教学的现场,此时我还应该把学生放到第一位。于是,我重新对教材进行定位,重新审视学生的思维,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比二三年级又要高了一个层次,因此,除了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我增加了平移与旋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再局限于学生会判断,而让学生去用平移、旋转去解决生活中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我简化了第二次教学中一些情境动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增加了一些利用平移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带着问题前行。

第三次教学,学生的思维和激情也逐渐调动起来,思维饱满,课堂活跃,学生的个体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个体在课堂中鲜活起来。这次是三次教学中自己最为满意的一节课,然而当我准备结束这节课让学生进行总结时,有学生竟然对课堂很不满意:“为什么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了平移,而没有讨论旋转?”“老师,什么时候给我们上旋转?”听着学生的回答,我有些尴尬,听课的县领导也有些惊讶。我本以为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收获知识,体味数学乐趣,这可以说是教学的成功。但成功的教学学生却不满足,是什么让学生有如此的想法?此时的我,让我感受到第三次教学的茫然,让我再次重拾“平移与旋转”,又回到新的起点。

后来,我提出了我的疑惑,教研室的仲广群老师一语道破:其实,这不是教者的责任,正是因为教者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妙,学生才有这种想法,我们教者更需要在注重学生的同时,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自我。

是呀!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自我。三次尝试,三次思考,让我重新认识了课堂,重新认识了学生。我们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着眼点应该是在“生本”上,而着力点却在“师本”上,教师不仅仅需要研读教材,更重要的是研读学生,以一种理性来审视教与学的行为,才能真正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凸显数学的真正价值。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7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 初中数学链接资源 实时互动 检测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101-02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很多中小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赢得了多数一线教师的喜爱和好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效果。

一、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链接学习资源,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数学学习不再仅限于简单的例题讲解和单调的练习训练。灵活应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不但可以拓展数学课堂的教学空间,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还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展示功能,通过链接的方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用的学习资源,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借助电子白板超强的导入功能,通过Notebook进行超级链接,展示了一则“海上日出”的视频,通过唯美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到这个超链接视频时,内心产生了疑惑:“这则视频与学习内容有什么联系呢?”这时,教师又通过flash动态呈现“海上日出”的情景,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海平面看作一条直线,将太阳升起的过程与海面相切、相交、相离的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看这则动画视频,对于圆与直线的关系获得了丰富的感性信息,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由上例来看,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提供多种学习资源,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应用数学学习资源,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打造高效有趣的数学课堂。

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实时互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常态。只有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及时地做出反应,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密切配合,高效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来说,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更加强大的交互性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书写,及时进行批注和讲评,突出学习的重点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课时,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运用圆规、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图,而真实的教具不方便携带使用,但电子白板中的Notebook软件中设计了很多常用教具,可以自由灵活地使用这些虚拟工具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通过播放一则flas片,为学生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尺规作图的全过程,清晰地展示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图方法。这种动态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模仿兴趣,在教师提出作图要求后,学生积极配合,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作图。此外,在完成作图之后,还及时地与动态演示课件进行对比,判断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辅助下,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由上例来看,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更加自由灵活的优势,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支持,帮助师生及时做出反应,促使师生全身心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把握数学学习的重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检测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评价反馈的实效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客观评价学习情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和改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克服传统课堂练习数量较少、评价方式简单单一的弊端,更加方便快捷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之后,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出示练习题: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开口向上,过(1,0)、(-3,0)两个点,请用“>”“

由上例来看,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方便快捷的特点,创新课堂练习的呈现形式,能使课堂练习的针对性更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四、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记录教学过程,提升师生课后反思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即使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也难免会出现“节外生枝”,教师通过反思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在回顾学习活动中,复习巩固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体验。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记录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能够灵活地进行回放,为师生回顾课堂学习过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后复习,帮助教师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和性质”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对整个引导学生列表、描点、连线的作图过程进行了记录。在进入学习新知阶段后,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记录功能,开始记录整个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完成过程,包括列表时出现的几个关键数据,(0,0)、(-1,1)、(1,1)等,接下来,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动态显示描点的过程,分别描出相对应的点。最后,教师通过带颜色的笔,对描出的点进行连接,强调“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得到二次函数y=x2的完整图象,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准确地描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课堂上给出的批注,标注的重点内容“对应”“光滑”等都进行了如实的记录。课后教师把这些电子白板记录的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利用这种课堂实录资料,让学生及时地回顾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和性质”的知识,强化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由上例来看,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并将此存储为重要的学习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还能够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活动,高效地复习数学知识,提升自主W习能力。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8篇

关键词 几何画板;初中数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36-03

1 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在实际的教学中,几何画板的运用状况并不乐观,很多教师认可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但没有在数学教学中广泛运用,数学教师对几何画板是又爱又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对湖北省黄冈市5所城镇初中的70名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从教师的视角来反映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为几何画板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过程

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以黄冈市黄州城区5所初中的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是黄冈市外国语学校、黄州中学、启黄中学、宝塔中学、实验中学,一共70位初中数学教师。

调查工具与方法 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情况调查,主要调查教师的性别、任教年级、职称以及教学年限等情况。

第二部分是教师主体情况调查,主要涉及的调查内容有:教师对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情况;教师对几何画板教学的认同程度;教师对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的看法;几何画板未能深入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

数据处理 本次发出问卷70份,回收69份,有效问卷98.57%。这5所初中是黄冈市规模较大、生源最多的学校,以此作为调查对象,更具有代表性,能够客观放映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在对黄冈市市内5所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后可得:5所初中的男女教师比例大致为6:4,说明初中男女教师比例比较合理;教师分布在初一至初三岗位上的比例大致是1:1:1,比例均衡;从教师职称结构上看,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取得了中学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的职称,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尚未转正,属于新教师;有75.36%的教师工作10年以上,说明初中数学教师大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第二部分:教师主体情况调查

1)几何画板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1~4题,反映的是教师对几何画板的使用情况,都是单选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9名数学教师表明对几何画板软件非常熟悉,大概87%的教师对几何画板的使用处于基本了解甚至不了解状态;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几何画板知识不易掌握;虽然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过多媒体教学,但是能够熟练运用几何画板教学或是制作数学教学课件的教师还是寥寥无几。

另外,在4个单选题中有4个问题选B的人数超过了50%,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对几何画板的使用情况处于一个了解的层面。

2)对几何画板的认同程度。如表2所示,5~7题,主要调查教师对几何画板的认同程度。在是否有必要使用几何画板的问题中,近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涉及几何画板作用的选项中,有42.03%的教师认为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7.54%教师则认为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另外30.43%的教师认为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几何的本质。这个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对几何画板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数学课件类型的选项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使用的是演示型课件,约三分之一的教师采用交互型课件。这表明教师对几何画板的认同程度以及选择教学的模式基本上以教师为主,少有让学生自主使用几何画板进行学习。

3)对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的看法。如表3所示,8~12题是针对教师对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的看法调查。

在第8题中,有52.18%的教师认为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学会提高教学效率,这是从课堂效率来考虑的;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会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这是从教师个人角度考虑的;还有17.39%的教师认为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的。从这3个百分比可以看出,教师对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看法最重视的是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第9题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喜欢几何画板教学形式,再次肯定了几何画板的作用。

10~12题的数据统计说明,绝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了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几何画板知识,对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能够降低教学难度持肯定态度,虽然在技术操作上大多数教师对几何画板的使用、制作上还存在问题。

4)几何画板未能深入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如表4所示,最后两题主要是调查教师未使用几何画板的原因。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大约90%的教师将影响几何画板进行教学的原因归结为不熟悉几何画板以及课件制作难以实现,此外“平时工作较繁忙”“课件开发需要大量时间”也是几何画板未能在课堂上得以使用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去相关学校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数学教师是班主任,平时的时间基本上放在讲课和班级管理上,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几何画板,也没有学习的平台,这是他们未能在课堂上使用几何画板的最主要的原因。

4 小结

本次问卷调查中,集中反映了教师对“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对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但对其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师对几何画板的使用只是停留在课件演示的层面,用其制作课件的教师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教师愿意学习几何画板知识,但缺乏学习的时间和平台。

参考文献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第9篇

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执教的那个班级语文成绩很不理想。

我承认,自从我被安排教这个班级之前,我就从来没有对他们抱过过高的期望。因为与我同时执教的另外三位语文老师都兼任了班主任,我清楚她们的学生会更听老师的。再加上寄宿班与走读班的差距,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别比其他班级的学生差得太远。

而且,这个月,另外一个班因为语文老师请假,我是负责代了一个月的课。对两个班来说,我是同样认真地教学。

但是,我代课的那个班的语文成绩偏偏超过了我自己班级的成绩,并且人平都是相差了近12分。同一个老师教,却考出如此不同的成绩。这能够说明是老师不够合格吗?

在我代课的那个月,我可以很明白地看到两个班级的差距:那个学生认真的班级,无论我什么时候提出什么讲过的问题,我任意喊一个学生回答,几乎都能够答出来;更不用说他们是如何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了。 而我自己的班级,有一些学生真的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算是刚刚讲过的问题,有时候喊一个人来回答,他肯定会目瞪口呆,甚至不知道老师提了什么问题,那就更不用说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了。

为什么学生做到“上课认真”就那么难呢?我又该怎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我发现,无论老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认真听,也只是枉然。所以,我决定了从学生听课的习惯抓起。我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我还要求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我发现,与其拥有一堂没有效率的45分钟的课堂,不如慢慢地让学生明白哪怕一个知识点,哪怕这样的课堂仅有一半的时间是用来讲课的。只要学生能够消化掉所讲的内容,慢点讲就无妨。

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把要求背诵的内容不折不扣地背出来,而且不能写错别字。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