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心理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0 10:16:16

中学生心理教育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1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工作

一、引言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就像播撒在花园里的种子,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最后绽放花朵的过程,一定是需要园丁们辛勤地浇灌与施肥的,教师所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在现在的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师和学生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种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了各种新知识,新思维,而处于新知识下的青少年们,敢于创新,勇于质疑,向旧思维说不。他们对自身现状不满,愿意去不断挑战旧秩序,获取新的思想和事物。但是同时,处在我们这个时代下的年轻人,也普遍存在着一些这个时代所特有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有很大的虚荣心理,互相攀比,崇尚名牌[2]。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像青少年们传授知识,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导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才能指导我们的青少年向着光明的道路前进,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这正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巨大挑战。

二、背景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因而青少年的心理是我教育工作展开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而心理学的理论则是我们展开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指的是一个人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一段时期,一般为13-18岁之间[3]。这段时间是人一生中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时期,也是最为叛逆桀骜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当中树立正确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在青少年时期里,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智力都在迅速发展,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是由于心理尚不成熟,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极端性,这是所谓的“叛逆期”。人们在这个时期,往往习惯向同龄人敞开心扉,而不愿意与长辈进行交流,对于长辈们的教导更是不屑一顾,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反叛性,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把握这个时期,把握住群体的共性和个体的个性,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三、思维方法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当一名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时,他的教学水平能否提高将取决于他是否具有一种理性的教学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本身的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几种思维方法必须牢记。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期望

“毕马龙效应”指出,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对于青少年来说,教师毫无疑问地在极大程度上会是他们信任和崇拜的对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和每一名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反之,由于青少年通常心理较为敏感,当他们感觉到老师对自己可能并没有很大的期望甚至是失望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也常常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慢慢地开始抗拒和老师的接触,并且拒绝老师的要求,表现出叛逆的心理。对于一些性格更为内向敏感的学生,可能老师一次的冷淡,便会让他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留下心理阴影,最后导致成绩的下滑和品行的变坏。因此,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师来说,他的一切行为都有可能对学生影响深远,作为教师,必须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信任。

(二)经常鼓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很多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而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开始讨厌这位老师,甚至开始讨厌这门课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继续前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足够的动力。

(三)巧妙应用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和语言,对其他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些暂时落后的同学,任何老师或者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其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善学生的自卑感,发现自身的优点,积极主动地向成年人袒露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这对于提高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的自信心是行之有效的。

(四)倾听学生,进行相互沟通

学生遇到问题时,很有可能寻求老师的帮忙,首先我们要仔细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可以完全放松,然后根据学生们的问题和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导。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倾听者,因此,我们必须应该承担起这个身份的责任。

四、总结

从以上的叙述来看,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实际中的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要想新时代下的教育更加的科学化,就必须学会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在正确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开展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9):197-198.

[2]李宗洪.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4):159-160.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初步树立什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际观和认同观的重要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更是奠定个入今后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了根基,社会和谐氛围的营造也会在人生的起跑阶段得到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中学牛首先从心理上孤仪自己,与亲人、师长、朋友乃至社会为敌,构建和谐社会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以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

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几点误区:一是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中学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三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任务;四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试;五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就目前的现状看,中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调适和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对新环境的适应刚入校的中学生面临两种新的环境一个是生活环境。比如同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集体学习中要面对比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另一个是学习环境学校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小学教育不样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学生白己逐渐适应。这两个环境,都要求学生很快地适应。

2、人际交往“踏着铃声进课堂,同到家里学习忙,互联网上诉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部分中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中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等。导致中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白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中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由于些电影电视中“哥们义气”、“江湖兄弟”观念的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心理偏激的中学生盲口模仿位帮结派,打架斗殴,偏离了人生的航向

3、个人情感中学生因生理特征的发育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表现在情感卜就出现了对异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对异性同学借懂的、无理性的爱恋,我们称之为“早恋”。有的中学生因为“暗恋”,又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制约不敢表达,于是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从而导致精神不振,学习下滑;还有的中学生因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学就谈恋爱,他们在帅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囚沉迷于所谓的“感情”而小能自拔。学生的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在行为上正确教育、心理上恰当引导,则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这就要求中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学校教学,改变过去的被动,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有茫然失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白律性差,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考试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5、现代网络与计算机现代教育已将计算机和网络引入了中学课堂。不少学生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溺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干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化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中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方面家长所给的零花钱已远远不能满足上网所需要的开销,另一方面又深陷网络不能自拔,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时跟上,稚嫩的中学生难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三、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还必须有心理辅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做到实处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干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日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拄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3篇

一、富士康跳楼事件对我们的警示

2010年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不仅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揪起中国人民的心,一跳、二跳、三跳……十二跳,直到十三跳,伤亡者的亲人在流泪,中国人民心里在流血,世界人民在谴责。一时间富士康成了众矢之的,薪酬、管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有的一切,在世界人民的指责声中和我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富士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但这样就会绝对避免跳楼事件的发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纵观国内企业员工的自杀事件,不仅仅只是富士康有过,其他企业如华为等也有过,而且自杀的员工绝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没多长时间的新员工,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员工自杀,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员工自身也有问题,那就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状态,甚至威胁到了员工的生命。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的社会:心理健康是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个个为生命画上句号的尸体所形成的巨大感叹号再次警示我们的学校:心理教育不能缺失,不能忽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思想状况

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怕学、厌学情况严重

不少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教师讲的一些知识有的听不懂,课余时间又不好意思请教教师或同学,自己也不肯下工夫补习功课,形成了恶性循环,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其次就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一切都随心所欲,教师催紧了或想起来了就学会儿,教师不催或想不起来就不学,这样日积月累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越听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不听,最后干脆不听,一提上课学习就害怕、就厌烦。

(2)心里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一是来自学业的焦虑。不少学生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也不思进取,不能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自己的学业没有信心。二是来自就业的焦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自身学历低,所学专业就业范围比较窄,加之自己专业技术水平一般,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感到渺茫。

(3)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上不起高中尤其将来上不起大学,一部分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被迫无奈选择了中职,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学业上都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另一类学生是家庭条件不差有些家庭条件还比较好,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差,感觉自己的智力不如别人,对自己的未来不抱希望。

(4)心里空虚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缺乏动力,整天混日子,谈恋爱、抽烟、喝酒、上网聊天玩游戏、打架斗殴成了每天生活的内容,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学校心理教育状况

大部分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就业和专业知识教育上,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却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别出事就行了,学生一毕业就与学校没关系了,学校没必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有的学校更错误地认为心理教育是个别教育,是专门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的,如果学校大规模地开展心理教育,一些用人单位反倒认为这所学校的所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不好,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招生。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教育机构,也有专兼职心理学教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没能有效改变学生颓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没能去除学生的自卑焦虑心理,所以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三、改进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把心理教育放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针对全体中职学生定期设置心理学课程

学校应把心理教育与招生就业放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管理,提高重视程度,针对全体学生定期设置心理学课程,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2)结合实际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心理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声有色地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彻底走出心底阴影。

(3)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学校根据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具体需求,针对一些热点、难点、敏感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演讲和座谈,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并对困扰自身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和探讨。

(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中职学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首先学校应该招聘一些专业教师任教,也可聘请一些专家任兼职教师或顾问。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兼任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可鼓励兼任教师上心理学教育培训班或让兼任教师去相应学校进修。最后,学校应该定期对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并定期针对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或典型案例开会进行讨论。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心理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首先,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各种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技能竞赛、心理测试、文体表演、职业规划讲座、校企联谊、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去一些企业参观学习,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户外拓展活动,使学生拥有爱心,懂得感恩,不怕吃苦,意志坚强,能够承受压力,学会合作、拥有团队精神。其次,营造良好的心理学教育氛围。多出反映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宣传工具,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3.建立网络心理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如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4.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心理教育合力。学校在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沟通。通过校讯通等网络管理平台与家长及时保持沟通,主动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教育知识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使家长清楚地知道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爱不能发展成溺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自理、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要靠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采取各种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这样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溧阳市旅游学校.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EB/OL].省略/E_ReadNews.asp?NewsID=123

[2] 林园茜.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EB/OL].tvzz.省略/html/42/0/810/1.htm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abstract】the high school stage is a student mental state reason problem much hair of stage, from lack confidence, social interaction not moderate, get around mental state, treachery mental state etc. mental state problem seriously influence student of health growth.but creation the reason of these problems, current education to student mental state health concern not enough problem, there is also student’s oneself, society, family etc. host and guest view factor.work well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mental state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cher have to have exactitude of standpoint, adopt appropriate of the way carry on mental state train to the student, on the other hand school and family combine, establishment goodly encourage a mechanism.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 mental state problem; mental state education

中学阶段对人的一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时期。这时我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候,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培养,不仅强调智力因素的教育,又强调对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已对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热情。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话题。

1.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一方面,由于一部分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 “要常敲打才能成才”,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在高手如林的中学阶段,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多数学生们已丧失了在小学学习中骄人的地位,沦为了一名普通者。一位学生说:“老师在小学六年级时,我有四张奖状。如今只有两张,一张是漫画,一张是体育。”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不少学生倾诉“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1.2人际关系不协调。在小学里,学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向我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而一部分学生不愿向家长和老师倾诉,加上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则步入了早恋的河流中,不能自拔。这种现象日益突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1.3回避心理。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而长大了就意味着一切皆自己做主,一切皆自己说了算。于是,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正面教育往往以较严肃的姿态出现,学生虽有一定的判断事物的能力,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事物,特别是对正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唱反调。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令教师们心寒的场面:或心不在焉,或闷头大睡,或偷看小说。另一方面,他们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回避心理。如一些学生,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和学校不能给予恰当的诱导,一味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便回避学习,以致厌倦学习。又一些学生因“早恋”问题,一方面是感情的不可自拔,另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反对,甚至鄙视,学生又未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因而只能回避,背了个沉重的壳。这种回避心理导致了学生不能及时把握锻炼的机会,影响了身心成熟与发展的速度。这也是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网络世界是逃避现实的好地方,他们往往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到网吧中去宣泄。

1.4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学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的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甚至消积避世。在一些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也有一些学生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不置可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中学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探索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以“授业”为基本教学任务;而在“解惑”时,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释惑。对那些“不守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进而漠不关心,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其次,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老师以此为标准来评定这类学生,从内心排拆这类学生。这些心理均会导致教师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学生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而老师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使学生心理状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2.2学生的主观因素。中学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层次,即亲戚、友谊、交往求爱的需要和自尊、互重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层次迈进,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贡献的需要。青春期既是逐渐形成的时期,又是心理逐渐成熟、性格形成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个性张扬,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如此性格的学生处在一起,自会产生一些问题。不能自我反省的人,则不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3家庭的客观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其次,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分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对孩子照顾过多,在孩子教育上的要求也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在步入青少年时,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有的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这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2.4同伴的影响。学生在同学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班集体中学习并活动,他们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往往与自己的本意相反。

3.解决方法

3.1老师要有正确的观点。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告诉学生,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 告诉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其次,老师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学生的言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不培养一味顺从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2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这一方法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理论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探讨人类形成观念、目标、认知结构、理念体系等心理素养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原理,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理念的重组、思辨方式的完善、思维模式的自我更新来优化自身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素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提醒、自我欣赏以及运用格言、警句、座右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写日记、周记方式自剖弱点,提出自我攻克‘顽疾”的措施等,都是心理训练活动中初步运用信息加工方法的表现。首先,老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攻克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以完善和发展自己。其次,老师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3.3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结合,双方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双方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基本点,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改变“学校与家庭交流即是告状”的现象,使这种结合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要一致,两者要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建立起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沟通平台。要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4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并提供形式丰富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一部分差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当然,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任重道远。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心灵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灵创造”的过程。漫漫长路,我将乐此不疲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 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4] 李全彩.《论创造型人格的家庭培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5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6篇

一、 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喝酒、赌博、吸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驱使,使自己像个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显得轻松、潇洒、大方,还有好胜和所谓的"心理叛逆性(亦称逆反心理)"。有的女孩子过份追求穿戴打扮,未走上社会就强调高消费,这种不良心理若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二、 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有此心理者以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青少年为多。他们认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书本、影视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或是被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暇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等等。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饥不择食"地盲目去社会上(如网吧、游戏机厅、酒吧、练歌房等)寻求精神刺激和所谓欢乐。可想而知,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三、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由于机体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少年逐渐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求偶心理开始萌发,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他们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

中学生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对爱情的认识尚是肤浅而朦胧的,因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滋味,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不良现象。这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对于自己,对于别人,乃至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四、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青少年,由于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产生了对性知识的兴趣,但由于未能在青少年中很好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一定的性神秘、性愚昧心理。在这种心理和上述不成熟的恋爱心理驱使下,往往对性道德、性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控制不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容易产生性的冲动,最终可导致越轨行为,造成严重后果。

五、 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缺陷,贬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羞怯、内疚、悲忧、自责等。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又反过来加深自卑感。大量事实说明:经常考试分数偏低、留级,经常挨批评,找不到知心朋友,得不老师的重视,恋爱受挫,甚至长相、身材不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等,都可能成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极易造成青少年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六、 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青少年大多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如果对他们放松政治思想教育和缺乏正确的疏导,则容易产生是非观念上的模糊心理。加之有的家长或教师采取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致使青少年产生种种逆反心理,其结果会导致他们是非不分,与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背道而驰,甚至误入歧途。

七、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7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相对于各门专业课程来说,心理课程课时较少;由于局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心理素质教育课应有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较为稳定而持久、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任课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少数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1、课前备课时,应挖掘教材深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乐趣。

2、在授课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重进行认知训练和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3、精心设计学科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4、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在课外互动中,力图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

1、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本文由收集整理育更为注重岗位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时长、班级人数等诸多原因,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十分有限,常常只限于自己所教的课程当中,因而,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等方面关注学生。针对大学授课人数众多、课时集中等情况,可以采取“区域法”,将学生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3、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式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应注意辅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时,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我优势。通过介绍成功就业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4、做好留、降级学生的心理疏导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成绩总体下滑,多门课不及格被留、降级的学生也明显增多。这种现象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使学生自己的心理也受到巨大压力。留、降级学生一般心理较敏感,对新班级缺乏认同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导致长期处于后悔、自卑、孤独的情绪下,一旦有外界刺激就很容易心理失衡,易产生过激行为。

任课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留、降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大学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融入新的集体、新的环境。

5、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干预

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逐渐减少;与老师的沟通多局限于课程之上:与同学(通常以宿舍为单位)之间却因为年纪相仿、兴趣相投,住宿、学习、生活全部在一起,比较容易建立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血缘亲属关系。而一旦有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比如意外受伤甚至死亡,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情绪会出现极大地波动,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

上的乐观情绪,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协助学生适应、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6、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

针对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转型期的情况,任课教师应坚持以正面教育和耐心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课后的交流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心态面对学生。充分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把心理素质教育简单的医学化和课程化。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并行并存的时期。其身心的发展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心情舒畅。两者健康,才称得上健康,缺一不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权威调查显示,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家长期待等压力,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厌学”“考试恐惧”“学习障碍”“网络成瘾”“敏感叛逆”“青春期躁动”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与矫治,则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使我们能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学生实际面对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明确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方法、特点和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开展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科学地调查研究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重点、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心学生心理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实施原则及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运用体育理论,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二)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原则。

1.体育教学之中针对心理胆小的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2.体育教学中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练。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3.体育教学中针对情绪激动的学生。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适作用,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或站或坐着,闭上眼睛,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字,然后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节奏感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速度比吸气还要慢,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中学生心理教育第9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 大学生 德育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广大高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是一项改革,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既要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又要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将心理教育运用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的人才。

1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1心理教育能够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化

将心理教育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实现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内在品质的转换,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德育教育的质量。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形成自身素质的过程,能够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有了良好的内在影响,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而反映在外部的行为上。因此,心理教育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这种内化过程本身可以看作一种修身的过程,而修身正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心理教育的内化作用不仅为道德教育奠定了实行的基础,而且本身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模块。

1.2心理教育应用在德育教育中是符合大学生特点的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随时变化的时期,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比较活跃,好奇心强,没有社会经验和相应的阅历,不能够清楚全面地认识周围的事物。有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的时候,大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就会出现困惑和焦虑,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要遵循这一原则,用心理教育的理念来教育学生。除此之外,现代大学生面对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很容易变得情绪化,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将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在德育工作中,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解决。

1.3心理教育能够保障德育教育的改革

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都是比较注重学生成绩的,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应试心理,对道德方面的知识一般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德育课程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将心理教育应用在德育教育中,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方面的难题,能够形成一股推动德育改革的力量。高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将大学生人格健康的培养放在首位,将学生的辨识能力提高上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正确的判断,达成德育教育的目标。

2 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2.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剧烈的变化,目前在我国,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因为心理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一小部分甚至不能够和人正常交往,对未来没有信心,更严重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危害到社会的安定。将心理教育应用在德育教育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不仅是在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智力、体力双方面的发展,更加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这方面是现代大学生最应该具备,也是要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当今的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道德沦陷的,有人格不协调的,有价值观不积极的,还有审美意识偏差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应该经过思考进行解决的。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将心理教育的原理融入进去,在进行正常德育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人格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3促进学生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经过相关的研究,我们发现,相对于知识来说,一个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更加深远。事实上,人的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是通过大脑和心理因素的配合作用形成的,学生有了坚定的意志和专注的态度,就一定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强化,并且内化成为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高校的德育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进去,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观念为主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德育教育的不足,将德育的风采充分展现出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