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管理心理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8 16:42:59

公共管理心理学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1篇

作为一个以解决公共问题(或称处理公共事务)为主旨的实践领域,公共管理在解决需求溢出问题(即公共问题)方面存在着两条路径:一条是物质治理的路径,即以物质资源满足人的溢出需求或以物质手段强令其接受需求溢出状态;另一条是心灵治理的路径,即通过非物质手段和非强制手段影响人的思维过程,使其自愿抑制或强化个人的特定需求,进而消除其需求溢出问题或使其安于需求溢出的状态。

相对于物质治理路径的局限性,心灵治理具有比较优势:一是其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度(或消耗量)远低于物质治理,因而较少受物质资源刚性约束的制约;二是其对于需求的绝对溢出现象治理功效,能够弥补物质治理在此方面的功能盲区;三是其顺应管理对象的意愿施治,不会引发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猫鼠博弈,因而不会产生物质治理那样高昂的监管成本。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公共管理实践对心灵治理的重视都概莫能外。

当前,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腐败、群体性事件及个人恐怖主义事件频发,表明公共管理实践及公共管理学理论亟须关注心灵治理,以心灵治理弥补物质治理的缺陷,这无疑是中国公共管理学引领公共管理实践走出当前治理困局的一条出路。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民办高校学生;择业心理特征;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就业矛盾日趋突出,就业难度日渐增大,广大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矛盾、焦虑、自卑畏怯等心理状况;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择业和顺利就业,因此,及时发现和了解民办高校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择业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择业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1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呈现出新特征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笔者曾对即将步入大三的200名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当前对择业、就业方面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想状况大致如下。(1)大学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比较困难,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有20%以上的人对就业前景感到比较乐观和有信心,一半人感到没有信心或说不清楚。(2)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大部分感到自己所学专业一般、不太满意,所以在是否围绕所学专业择业这个问题上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了看情况而定。(3)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大部分集中在实现人生目标和为了生计。打算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占到了20%,而对继续深造,报考公务员,毕业生对此表现出的兴趣不大,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不到5%。在选择就业单位意向这个问题上,在大公司或实力雄厚的企业就业依旧成为学生考虑就业的首选。(4)大学生择业时,对于首先考虑的因素,50%的人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其次的因素为经济收入与福利。用人单位最吸引大学生的,集中在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以及薪酬与福利这几个因素上。同样,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单位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薪酬和福利以及人才培训情况等信息。(5)希望供职的行业,超过50%的学生愿意到金融、房产、汽车等暴利行业或是愿意从事可以根据个人业绩有提成收入的各类销售行业等。(6)在毕业后到哪里工作这个问题上,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到了50%,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大城市,选择到中西部工作的人较少,即便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才可以接受。(7)大学生中有近40%的人对将来职业的月薪期望标准为2500~3500元,15%的人期望值为2500元以内,14%的人期望值为2500~3000元,16%的人期望值在3500元以上。2015年11月183综上所述,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新特征如下。第一,职业评价标准较为现实。当前,经济收入和职业稳定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对自身职业价值评价的首选指标。第二,职业选择行为趋于矛盾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今天,民办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在心理上还不稳定、不成熟,因而他们的一些行为会呈现出矛盾性“。经常处于矛盾的交织与碰撞状态,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特征”。第三,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如上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薪酬待遇愿景过高致使错过不少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分析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呈现多元化,相当部分毕业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偏差,并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根据我们近三年来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毕业生择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是他们的择业期望值呈现多种矛盾心理。

2.1在择业的竞争意识上

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担心遭受挫折。2.2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希望专业能对口,利于今后发展,又想放弃专业,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个人能力的工作。

2.3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

既想重学业,重才智的发挥,实现自己的既定理想,又过分注重就业的经济效益,过于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4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

既想进稳定、有保障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大企业,又想到竞争力相对较小、容易得到认可,个人发展空间较大的中小企业。瞻前顾后,往往举棋不定。

2.5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

尽管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是大学生们仍然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其普遍趋势是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向往内地,内地的毕业生向往沿海地区,农村的毕业生向往城市,中小城市的毕业生向往大城市,而不愿意到老边少等贫困地区工作。

3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相对于同一层次的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偏低,这也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问题,造成民办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择业问题上总觉得比别人矮一截,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脚,缺乏自信。(2)择业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们因求职择业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精神也处于一种持久的焦虑状态。加之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具有的共性问题:眼高手低,因找工作连续数次的碰壁,他们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有的甚至患上了“择业焦虑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3)茫然心理。初次择业的大学生,愿景是要找份适合自己并且自己也喜欢的工作,但是对于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却又说不清楚。不少大学生要么是过高评估自己的实力,对小企业或小单位不屑一顾;要么是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时缺乏自信,从而坐失良机。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定位,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4)消极依赖和“啃老”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没就业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合适或不满意“,反正回家有父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某些毕业生意识中根深蒂固。不少高职毕业生表示,他们起初并不想依赖父母,但是在就业屡次碰壁后,他们主动选择了“啃老”。

3.2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产业在不断升级,导致职业多变,而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易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2)社会因素:我国就业制度还不完善,加之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得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难以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3)家庭因素:家庭境况较好的家长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千方百计给子女安排一切,家长想法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4)高校因素: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有些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又因缺乏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5)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最终环节,对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反馈给校方甚少,要么就没有反馈,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造成用人单位对民办高职学生的认同感不高,无法为毕业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岗位,往往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产生择业自卑感和择业焦虑等心理问题。(6)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偏差,求职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都源于学生自身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缺失所致。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

4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部网站2012年11月24日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后中国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各民办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构建符合民办高等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4.2建立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

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是准确把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最便捷的途径;是及时解决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制定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的最客观的依据;是正确引导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有力的保障。强化民办高职院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特点的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督导工作,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做好知识技能准备

首先,学生在读期间要扎实学好本专业课程知识,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找准定位,顺利实现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和角色权利的转换。其次,学生应针对就业展开专门性的学习,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4坚持不懈地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教育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当代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掌握,并内化为他们比较稳定而又普遍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采取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贯穿大学全过程,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热心参与的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榜样教育的心灵净化等,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结语

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和消极并存,但主流是积极方面的。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应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应在完善就业制度、强化政府对择业市场的调控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就业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作者:兰东东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其旺,桂彤雯.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10(24).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3篇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摘 要:作为承担学校计算机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计算机公共机房,其管理与维护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我校公共机房的管理和维护经验,并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 :公共机房;管理维护;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4-02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一直是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大项目,尤其是隶属于信息学院的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机房,不仅承担了全校一万多名学生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还承担着信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加上学生自由上机以及承接各类考试,机房的计算机平时基本是在满负荷运转.在这种状态下,公共机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上述任务,这跟平时的管理和维护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省级示范教学中心为例,详细阐述了公共机房管理和维护的经验,并提出了新的展望.

1 公共机房管理与维护存在的问题

1.1 软硬件故障频繁

公共机房计算机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范围广,因此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的硬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如:因计算机的移动造成计算机掉电、硬件松动,键盘、鼠标、耳机等易耗品损坏显得更为突出.同时也会出现人为破坏,有些由于机房的计算机安全设置不到位,学生有意无意的使用删除命令、格式化命令、修改CMOS或注册表,造成系统被破坏.有的人会随意更改IP地址,可能导致局域网内计算机出现IP冲突.

1.2 软件维护难度大

公共机房承担着各种教学,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实验内容,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同时操作系统经常要安装补丁,杀毒软件不断更新病毒库.再加上要应对各类考试、培训与平时的课外上机,使公共机房经常需要安装或更新各类软件,使得公共机房管理员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安装系统及应用软件.

1.3 公共机房的环境差

公共机房的环境卫生状况不好,灰尘对计算机的破坏很大,易损坏机器内部硬件,灰尘多了会覆盖在主板上,阻碍散热器散热,造成计算机内部温度过高,严重时会导致计算机经常死机或者重启,尤其是CPU风扇上灰尘过多,影响CPU散热,还有烧毁CPU的可能,所以保持计算机机房环境整洁能有效避免灰尘对电脑的危害,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同时不良的卫生条件也会影响上机人员的身体健康.机房室内的温度、湿度、电源稳定性都会对计算机硬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2 公共机房管理与维护的具体措施

2.1 管理篇

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示范教学中心,隶属于实验室管理处和信息学院双重管理.在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大框架下,公共机房制定了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

2.1.1 人性化管理

在机房日常管理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同计算机兴趣协会和勤工助学部联络,引入大学生参与到机房管理中来.他们既是机房的使用者,又是机房的管理者,管理者的身份使他们体会到了机房管理老师日常工作的辛苦和繁琐,从而更加注意机房设备和环境的保护,进而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同学,形成良性循环.引入大学生参与机房管理,既缓解了机房管理老师的工作强度,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转向知识和管理的研究,又为这些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同时还为部分同学提供了生活资助,可以说一举多得.

2.1.2 信息化管理

1.课程管理

根据学校教务处和学院课程安排,我们借助万欣机房管理系统在上一学期末就完成了课程的安排工作,老师和学生在新学期第一天就能看到课程安排的详细信息.另外,我们还自主开发了网上开放实验预约系统,为老师和同学搭建网上预约实验平台,做到在网上预约实验,线下完成实验,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合理统筹安排,有助于老师和学生更加快捷地开展自主性实验.

2.刷卡管理

依托校园一卡通平台,学生在机房自由上机采用一卡通刷卡模式,通过系统联网完成计费、扣费等操作.学生通过将银行卡与ECard绑定后,可以实现自动从银行卡向ECard充值,方便了学生上机等刷卡消费.

3.机器管理

学校资产管理平台为实验中心设立单独账户,管理公共机房计算机,登录资产管理平台,可以详细查阅每个机房的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信息.另外,对于机房设备的维护,每个机房都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机房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维修信息,对服务器等大型设备,还单独建档,每次维护维修后,都登记在案.

为了管理的方便,我们在采购计算机时,特别强调了在机箱设计上具备上锁装置,以防止随意插拔及更换鼠标、键盘、耳机等外部设备,减轻了维护的力度.

4.档案管理

中心机房有专门老师管理机房档案,这些档案包括机房设备、维修维护、课程安排、授课计划、实验报告等相关信息,学期结束时我们会将这些材料收集存档,放入档案橱存档管理.

2.2 维护篇

2.2.1 环境卫生的维护

不少机房均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里,里面拥有几十台甚至上百台电脑,产生的辐射和热量巨大,机房内部的空气质量总是很难保证.由于机房内的灰尘容易积淀起来,如果不注意机房卫生,灰尘就很容易进入主机和显示器,如果聚集到一定程度,首先会阻塞电脑的通风冷却口,使电脑温度升的过高,其次会降低电路的绝缘度导致漏电,轻则造成硬件损坏,重则可能会引起火灾.因此,机房内部一般都配备了大功率的空调和通风系统.除此以外,对机房的精心管理和清洁是机房管理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天应坚持打扫卫生,保持机房的整洁.机房的日常维护工作虽然琐碎,但哪项日常工作没做好,都会直接影响到机房的卫生和安全.

2.2.2 系统及软件维护

1.系统维护

机房计算机需要面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和环境,为了尽可能排除不同应用可能造成的软件或服务冲突,需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个系统,比如计算机专业课和公共课需要用到很多专业软件,使用windows xp系统环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中部署相关考试软件,需要安装32位windows 7操作系统;部分计算机专业课需要使用linux操作系统.为统筹兼顾所有的应用环境,我们采用了三茗科技EDU教育应用解决方案,该方案中的硬盘保护系统支持在一块硬盘中安装多个完全隔离的操作系统,做到一台计算机当多台计算机使用.以我们中心机房为例,在一块希捷500G硬盘上同时安装有三个系统:计算机公共课和专业课上机使用的Windows XP系统、普通话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用的windows xp系统、面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使用的windows 7系统(实际上我们还有其它多个系统的ghost备份,需要的时候只需恢复备份即可).平时机房教学默认启动xp系统,需要更换默认启动系统时只要设置一下启动参数并网络同传保护参数就可以了.硬盘保护系统还能够对分区实施区别保护、保护CMOS数据、快速实现系统还原,有效隔离了来自网络和其它存储介质病毒的侵害,大大减轻了维护的力度.

这套系统方案还包括网络同传系统,同传系统具有批量系统克隆功能,可实现短时间内同时为多达200台计算机复制系统.在局域网环境下,我们维护六个机房500台机器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网络同传系统还能够一次性完成分组(一般一个机房为一个分组)内所有计算机的命名和IP顺序分配.

2.软件维护

为方便教学和管理,我们自主开发了机房管理软件:机房管理辅助工具,如图1.这个软件界面简洁,非常有针对性,给机房管理带来了极大方便.它除了以机房为单位批量实现远程重启、关机、执行批处理命令、运行指定的程序等基本功能外,还能远程实现键盘按键操作,给机房批量部署软件带来了方便.除了上述所说,这款软件最有针对性的特点是,在批量安装需要设定比如座号等顺序数值的软件时,它能够一次性按顺序插入这些数字,省去了依靠人力逐台计算机输入数字的麻烦.比如准备卫生人才网人机对话考试,安装考生登录端时有设置座号这一步骤,我们使用这个工具批量安装考试软件到此步骤时,只需执行一条命令就可以为每个考试端按指定顺序分配一个座号,省去了逐台机器人工输入的麻烦.

在教学和管理中,我们还尝试了其它很多实用软件,常用的有极域电子教室软件和业成软件自动安装生成器(后面简称业成软件生成器).极域电子教室具有屏幕广播和文件分发等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功能,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业成软件生成器可以将一个软件的安装制作为一个自动安装包,这个自动安装包记录了软件安装过程中的按键(如点击“下一步”)、设置安装路径、输入序列号等所有操作.安装软件即相当于把安装过程重新“播放”一遍,中间步骤不需要人为干预.这就省去了单机安装软件点击“Next”、设置安装路径、输入序列号等繁琐的逐步操作.在实际应用中,机房需要新装软件,只需要制作这样一个软件自动安装包(相当于安装一遍软件),使用电子教室或其它工具下发到所有机器同一目录,然后使用批处理命令统一执行一下就可以了.

3.硬件维护

公共机房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工作,机器长时间处于运转状态,这对硬件性能是个考验,因此,我们采购的计算机全部是联想品牌机,运行稳定,综合性能强,有可靠的售后服务,这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了机房几乎所有计算机的无故障运转.除了选购品牌机器,我们在硬件维护上还采取了保持机房适宜温湿度和清洁度、重要部件保修期内即坏即报、鼠标键盘等小部件即坏即换等措施,保障机房机器的完好率.

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机房作为这项任务的承担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对建设成本、信息安全、节能减排等方面要求的提高,公共机房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虚拟桌面云计算终端解决方案具有成本低、功耗小、安全性高、易维护等特点,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期待这一新技术在今后机房改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MING_EDU_V8.3用户手册.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4篇

一、学习考察,耳濡耳染,感受深刻

初到,我与共同参加学习的学友们即被这座“浪漫之都”的市容市貌所倾倒,绿树成荫的街道、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楼大厦、古色古香的楼台亭榭、花团簇拥的草地,正在蓬勃发展的萧山经济开发区¨¨这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有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气息,又有着秀丽如画和浓厚的人文底蕴的。走进大学,扑面而来的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下子又感染了我们,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大学,无处不体现着其“求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安排了涵盖面宽、知识内容丰富、能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的课程,使我们学习的这段时间如沐知识的海洋。

学习期间,一方面对发达城市进行了考察,一方面聆听了知名教授们的授课,学习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有与开发区领导座谈,有与教授们进行研讨或提问,有亲身体验的拓展训练,有对旅游开发的切身体会。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全新的观念、精湛的学术、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吸引我们,考察期间,发达城区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走在前沿的旅游开发,和人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我们倍感触动也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经验及思路》¨¨等课程的学习。对新农村建设的考察,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考察及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考察后,我深切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充分体现了“五大时代特征”,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体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准,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

通过这期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使我在感性上有了新的认识,在理性上有了新的提高,启发很大,感触很深。“他乡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寻找差距,愈发加重了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建设新的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实施好一项新的伟大工程”,理清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1、加大对农机化的扶持力度,走多元投入发展道路

农业机械的投入应该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补助为导向、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是因为:一是农业机械化装备大都属固定资产,一次性投资大,资金占用多、回收期长;二是农业是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的产业,资金周转率、经济效益、积累及扩大再生产能力比较低。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国家在财政补贴、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农机化采取政策倾斜。

2、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养殖业机械化

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较多,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环境将逐步优越,发展农、林、牧及其加工业具有一定条件,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向农机化的横向领域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逐步将现有的产品从较低的粗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综合加工发展,有效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奠定物质基础。

3、加强农机管理,提高执法水平

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有农机具及配件、油料供应、农机维修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保障体系出现了众多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规范农机市场,整顿市场秩序,必须健全和完善政府、行业、用户、新闻监督等互为补充的市场监督机制。由过去农机部门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为辅的综合管理模式。

4、提高农机队伍整体素质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5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

众所周知,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现实而言,公共管理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期,对此的研究还在薄弱环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含糊,存在一定分歧。因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构建至关重要,并把培养模式加以运用并付诸实施。

一、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高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比不上社会评价体系,学校是以学生通过规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尺度,而社会则考虑人才是否适应市场,国家的需求。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社会则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人才贡献社会的角度进行选择。这也必然导致社会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存在差异,这种不协调会带来一些弊端。如果不加以协调,会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正常需求产生差距,长久发展下去,会带来高校人员不断涌入,社会此类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公共管理学科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其发展时间较短,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学说等不够丰富,有些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对浅显,知识体系不够丰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探究者和学习者的思维,很难激发他们探讨和学习的兴趣。这些情况是一些潜在的社会隐患,可见,公共事业专业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人才的要求。

1.具有乐于服务社会的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是为了满足社会全体的需求和协调发展。乐于服务社会是指关心公共事务,热心公共事业管理,与人合作,认识到公共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维护公共利益,自觉承担作为公民的责任,热心参与公共事业的管理。同时,也要具有社会感,从心底愿意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愿意为社会做贡献,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服务社会。

2.具有管理公共事业的能力。

公共管理不同于一般管理,它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管理的内容比较繁琐,符合法律要求,遵循监督制度,要求管理者必须对民主下的政府有个全面的认识,自己要时刻树立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程序意识。作为管理者,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组织公共事务的能力,具有宣传学习,交流沟通的能力。

3.乐于学习,具有工作执行力。

工作中,要自觉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并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在管理中,融进单位文化中,不断巩固自我,提升自我。同时,对于单位领导布置的任务,要无条件执行,按时完成。遇到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魄力,把较强的执行力贯彻到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公共管理者。

(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

公共事业管理是对社会控制,调节,协调的过程,它服务的对象可谓各行各业,领域广泛,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自我学习探究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实际运用能力和策划能力,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公共事业管理涵盖社区事务管理,企业行政,人事劳动等方面,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人才培养是一幅动态图,不可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做出及时调整。

三、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付诸实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既包括科学,教育,卫生,资源等公共事业又涵盖水,电,交通等企业管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工作中少不了计算机的运用,公文的起稿,调查研究等,它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特征。由于此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跨专业比较多,要明确其目标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建立合理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四大,四小门平台课程,四大门平台课即公共管理学、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小平台课是,组织行为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大院校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生意愿,自身发展等方面因素,选出符合自身的课程体系。

(二)完善核心教材,凸显其独立性。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教材需要及时完善,教材需要高规格的。教材上的科研课题较少,只有部分高等教育的高校设的公共事业管理教材体系较为完整,其他教材系统性不强,缺少学理性。在教材的完善中,要不断探索并汲取经验,组织高水平人员,根据实践经验和心得编写和完善教材,反应其固有特征和规律。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兴趣,并能系统的了解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吸收了很多学科的知识,使其独立性不明显。教学过程中,只是介绍该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对于如何展开更深度的理论分析则进展不大,更谈不上理论的相互争鸣了。加强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了解和认识,促使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公共管理体制的发展。

(三)扩大师资力量,完善教学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必然有一定的弊端和一些薄弱环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为了满足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对在职老师进行强化培训,通过自学,交流,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老师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安排时间统一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经验的官员去学校培训,举办讲座交流会,弥补老师实践上经验不足的缺陷,整体上提高师资水平。

结语:

在培养人才方面,尽管高校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随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建立及实施,促进了学校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其核心课程使学生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秩序,任务和使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徐子东,王国辉,林媛媛,李木子.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6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启示

目前,关于两岸公共管理学科比较研究较多停留在公共管理学科内涵分析、跨域合作、构架体系等几个方面[1]3,本研究以福州大学与台北大学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双方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理念、招生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就业去向等层面的差异,分析两岸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点,以获得富积极意义的借鉴,以此促进两岸公共管理学科的长效发展,服务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

一、两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概述

由于两岸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引入时间、学科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对公共管理学科在名称上阐释也存在不同。为方便比较,本研究中,将大陆公共管理学科与台湾公共行政学科均视为公共管理学科。大陆公共管理学科自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中山大学夏书章教授最早提出,开始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大陆出现。[2]1二十多年来,大陆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也有了多年的探索。[2]2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是福建省首家公共管理学院。2014年1月福州大学在原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八方物流学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原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更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以下简称“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3]2公共管理系现有专职教研人员57人,其中包括教授、副教授共26人,博士23人、兼职教授15人,十余年来共培育学生1300余人。[4]台湾的公共行政学科在1960年代开始独立独立设系。经历了初始期、充实期、多元发展期,现已形成一套完整学科体系,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等台湾高校均设立了公共行政相关系所的学士班。[5]4台北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以下简称“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创校的台湾省行政专科学校民政科。目前已成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学制最完整的公共管理相关系所之一。台大公共行政系现有专职教研人员6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7人,博士25人、兼职教授4人,共培育学生1200余人。目前设有大学部、硕博士班、进修部、硕士在职专班与硕士学分班。[6]

二、两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教学理念层面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积极回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建设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目标,全方位推进教学研究型的高水平学院建设目标的实现。以广阔的胸怀和国际的视野,吸取海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寻求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7]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的教学理念是依靠悠久的历史、完整的学程与雄厚的师资阵容,提供学子最佳学习渠道。面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多元化,除了努力扩展学生学习广度,以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更以系所丰富的专业资源为后盾,充实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在教学目标上,台北大学公共行政学系致力于培养公共部门与公民社会科学整合的专业人才、精通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创新人才,为政府与民间的专业咨询提供交流平台。[6]从教学理念层面上,两者的目标均是为社会输出高水准的公共管理人才。不同的是,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人才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而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则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二)招生模式层面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在高中学生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后,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及报考志愿进行筛选学生。由表1数据可知,近三年来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在福建省的招生百分比文科大致居2%左右,理科居5%左右,整体生源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从侧面反映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近三年来学生入学时的综合成绩有所提高。不过,通过学生的高考分数以及填报志愿进行甄选的招生方式虽高效迅速,合乎公平,但也存在由于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误区而在入学后频换专业的情况。台北大学则采取多元的招生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职考所考取的分数与所填报的志愿。台北大学还推出了“繁星计划”,旨在招收农村高中中名列前茅的学生直接进入台北大学就读。除此之外,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还允许对公共管理有浓厚兴趣的高中生可以在职考前,通过申请入学的方式,申请进入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就读。经过面试以及学测,最后综合考量学生的职考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多元的招生方式以及人性化的招生门槛设置让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同时,能吸引到更多潜在的公共管理人才就读,提高学生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也让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近几年成为台湾地区最热门的报考系所之一。

(三)课程设置层面

表2可看出两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有不少相似之处。第一,两校都共同设置了行政学、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公共管理基础科目,可见两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基础科目学习上具有高度的共识。第二,两校均应对政务网络化的趋势而设置相似课程,台北大学为电子化政府,福州大学为电子政务。可见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两岸均敏锐认识到互联网在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中的重要性,积极把电子政务课程引入高校公共管理的人才培养中,培养能适应网络化并利用互联网的新兴公共管理人才。第三,从表3看出,两校都依循“由浅入深,从基础深入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大一以学科基础课程为主;大二大三进入专业课程的修读;到了大四,两校均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对前三年所学理论进行一个梳理与实际运用。两校的课程设置的差异主要从总体比较、核心课程、课程类型三方面进行剖析。1.总体比较两校在课程设置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学分数上。福州大学的培养计划所需学分多达180学分。台北大学的培养计划所需学分仅有137个学分。43个学分的差别使福州大学在课程数目上远远超过台北大学。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的学生大学四年需要学习40门以上核心课程,相比之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只需修读35门核心课程。过多的专业课对学生而言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吸收效果不佳。反观台北大学,在课程安排上确实做的比较科学合理。选择与自身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计划最为贴近的课程。增加每门课的学分数与课时数,让每门课程的教学贯穿整个学期,更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吸收。2.核心课程除去公共管理基础课程,双方在核心课程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台北大学的课程教学重点放在“政府管理”上,共安排了宪法与政府、比较政府等9门政府管理方向课程;福州大学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公共组织管理”上,安排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信息系统等8门针对公共组织管理的课程。核心课程的差异也反映出两岸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理念的差别,台湾高校更多把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放在政府管理上,对非营利组织关注较少;大陆高校对公共管理的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政府,扩大到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组成的整个公共组织的管理。究其原因,其实跟双方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时间有莫大关系。台湾的公共管理学科早在1960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体系,当时国际公共管理还处于公共行政时期,研究的对象还局限于政府;而大陆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引进已经在西方提出“新公共管理”观点之后,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扩大到所有的公共组织。从该层面来看,大陆高校公共管理院系在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有助于培养具有广阔视角的公共管理人才,也更加符合国际市场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3.课程类型在课程类型分类上,福州大学做得非常细致,将教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等9种课程类型。台北大学课程的分类就没有做的如此细致,只有校订必修科目、学院必修科目、学群核心科目3种课程类型。全面的课程类型分类有助于对大纲课程进行准确地分类,让学生对整个专业领域有全面的认知,切实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但是,从学分所占比来看,福州大学存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占到总学分的53%。而真正深入研究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限选课程仅仅占到总学分的15%。这种学分分配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力,也更能适应社会的就业趋势,但是不利于公共管理领域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相反,台北大学安排40%的学分放在公共管理学群核心科目的学习上。这种学分分配模式首先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多学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由度,利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其次,把教学重点放在最关键的学群核心科目,也有助于公共管理领域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层面

普通课程的考核上,福州大学公共管理系大部分课程仅包括学生日常出勤情况与学生期末考考试成绩。反观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课程考核会设置日常出勤、期中考、期末考、个人报告、团体报告、参访心得等多种考核方式进行组合,综合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给出最终的分数。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而在毕业考核上,两校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台北大学只需要修够学分数即可毕业,学生无需做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论文。而福州大学则要求学生必修完成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并纳入学生的修读计划,完成才可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毕业论文的加入让学生尝试将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毕业实习的加入则让学生主动去反思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要怎样才能去顺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做出适当转变。

(五)毕业去向层面

在建系十余年来,两系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均培养了上千名公共管理人才。多数学生毕业后参加公务人员选拔考试以取得公共组织中公务人员得任用资格。除了进入公共部门服务外,两系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进入非营利组织、企业就职。毕业的学子目前服务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行政管理,市场销售等。与台北大学不同的是,由于近几年福州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四年学习整个过程,实现了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在校生中共有126个创业项目在运营,实现工商注册31家,近500名学生参与创业项目运作,20个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就业人数近千人,其中不乏公共管理类学生。而在未来,如何将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融入创业教育,让公共管理人才在自主创业中也能依靠相关专业形成特有竞争力是未来福州大学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本研究首次将两岸公共管理学科比较研究的视角放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理念、招生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毕业去向五个层面,深刻剖析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等多种调查方法的结合为本文观点提供强大的支持。但是,关于台北大学相关招生数据的缺失无法更为透彻对比双方在生源质量上得异同。以上研究反映出两岸公共管理学科在目标人才培养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性首先来自于两岸公共管理学科引进时机不同。台湾公共管理起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公共管理学科处于公共行政时期,研究对象局限于政府。大陆公共管理学科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公共管理学科进入新公共管理时期,研究的对象扩大到所有公共组织。其次,来自于教学方向的差异。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大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更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创新课程的学分占比。台湾高校则在思考欧美公共管理观点的引进与公共管理知识在地化运用之间的平衡,在教学上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通过对比分析,两岸高校在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有优劣。对于台湾高校而言,大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更加宽广的研究视角、多样的工具性课程教学、全面的课程类型划分以及职涯课程的教学可圈可点。大陆高校则可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多元化招生模式的加入能有效吸引潜在人才,保证生源质量并降低人才流失;其次,通过多样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量,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学分分配侧重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更加扎实,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无论台湾还是大陆高校,都应理性看待这种差异,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进步。公共管理学科自成立以来,经历了诞生、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其主体、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两岸高校来说,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学,正如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王文君教授所说:“院系应当在角色上发生转变,从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转变成为社会及学生服务的服务者。在人才培养上,要同时倾听来自社会与学生的声音,作出适当转变。”面对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两岸高校都应用更主动的姿态,更开阔的视野,才能为社会输出高质量、有水平,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

作者:谢俊慧 陈永福 单位: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公共管理学院.PAM与跨域治理———开辟两岸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新视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5):F001-3.

[2]王乐夫.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5.

[3]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F002.

[4]圣才学习网.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简介[EB/OL].http://gggl.100xuexi.com/view/otdetail/20080714/B8B421D7-5A16-445D-A888-A867ED79F7A3.html,2008-07-14.

[5]詹中原.台湾公共行政发展史研究[R].台北:财团法人国家政治研究基金会,2005:1-18.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7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内涵衍变;纵向学科框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67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公共管理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兴起和完善的概念,笼统而言,其主要是指对社会的公共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管理是以西方的社会结构以及理论体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公共行政管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与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相分离而独立出来的一大新概念。公共管理在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历史范畴。可见,在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管理的内涵不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公共管理的内涵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1 公共管理的内涵衍变

20世纪初期,是西方古典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坚持行政同政治相分离的前提下,对国家行政组织以及行政效率进行研究,并探讨行政管理的原则,将科学的管理理论运用于行政研究中,奠定了行政管理的基本框架,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由于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忽视了政治因素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且没有充分重视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及外界环境等对管理的主要影响。20世纪30至60年代,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时期人际关系学说、决策理论的兴起对行政管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使公共行政管理开始注重人的作用,而决策理论中强调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完全独立。同时,这一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广泛吸收了政治、社会和运筹等方面的理论,使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综合性以及应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该时期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使得人们对公共管理进行反思,从而思考政府管理的创新及出路,对于公共管理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至90年代,整个社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公共管理出现了重要的改革运动,其标志之一是公共管理代替了行政管理。综合上述公共管理内涵的发展历程,认为公共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要求这一核心,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

2 公共管理学的纵向学科框架

公共管理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公共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并不断探讨其结论的新知识体系。其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2.1 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公共管理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抽象意义上也就是笼统概念上的理解,公共管理主要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因此,只要存在公共事务或者公共组织活动,那么就存在公共管理。其次,公共管理分为初始、传统、以及现代三大部分。就初始的公共管理而言,其主要是原始的公共组织管理,而传统公共管理主要是指国家产生后对公共事务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后经过理论变革而形成的公共管理则称之为现代公共管理。在对公共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就这三大方面的公共管理进行分析、比较和探讨。再次,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所存在的狭义及广义方面的探讨。最后,在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观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社会性及管理性的特征。充分认识到公共管理是一种注重原则及绩效的管理活动,注意公共管理所肩负的使命。

2.2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的确定对于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正确、恰当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公共管理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最终目标的活动,可见公共问题是公共管理学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逻辑起点,在公共管理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以公共问题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心。

2.3 核心内容

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公共领导贯穿在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具体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心枢纽的地位,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型的作用,这决定了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共领导是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

2.4 基本问题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要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切实使用公共权力,维护公共利益,从而使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同等机会、享受平等权利。由此可见,社会公平问题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明确界定,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关系着公共管理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5 公共管理改革

公共管理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因此,公共管理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革新,并贯穿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始终,从而实现公共管理的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公共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可见,公共管理改革在公共管理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公共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结 语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刚刚兴起的一大概念,我国对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无论是对公共管理内涵的理解还是公共管理学学科架构的构建尚处在不断研究和探讨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8篇

摘要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是7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浪潮中的重要实践和 理论 。由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构成,学者们围绕这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90年代以来的治理(governance)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进行了超越与替代。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理论基础 核心价值 操作规则 治理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含义 开始于30年代的政府 经济 职能和 社会 职能的扩张,长期奉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加上石油危机的 影响 ,进入 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空前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p46) 为此,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很快兴起了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理模式。它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很快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和 发展 中国 家。 (序p4)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和理论,从实践上讲,他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 问题 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 方法 和新模式。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从理论上讲,他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考量,对行政(administration)与管理(management)概念的再认识,对公共部门的抨击的回应,对经济理论的变革、对私营部门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再审视,(pp1-23)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 时代 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务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的努力。 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政治 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有不同的论述。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是OECD组织的认识,认为新公共管理就是增强和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公共组织的生产绩效,目的是提高人员、发展、合格人才的招聘以及绩效奖励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私营部门”。(p11)胡德(Hood)则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待“新公共管理”,包括七个方面: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的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和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资源利用更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pp4-5)欧文.休斯(Owen.E.Hughes)从一般管理的框架入手得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的框架。认为“新公共管理”的 内容 包括战略、管理的内部要素、管理的外部构成要素三个部分。(pp64-66) 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定位,学术界存在两大基本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出现具有库恩(Thomas Kuhn)在 科学 革命中提出的“典范”或“范式”(Paradigm)意义,是政府管理科学的革命性的变革。(pp73-8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公共管理只是一种“寻求政府良好治理的一种努力”(pp15-21),是多种管理的工具和方法的“交响乐” 鉴于行政管 理学 的 研究 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公共行政管理被誉为“借用来的学科”,(p3)而“典范”这一概念作为科学 哲学 历史 学派的核心概念,是相对于逻辑学派解释科学结构和科学发展问题的时候提出的,“典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不确定的概念,库恩本人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典范”这一词语。为避免“典范”在科学哲学层面的争论。我们打算从“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概括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同时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和新公共管理替代模式的提出也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进行的。

公共管理心理学第9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

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硬件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机构效益的高低,而对这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共卫生机构的人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伤害、口腔疾病等)和慢性传染性疾病(结核病、性病、麻L病等)的预防控制、诊疗与疾病管理等工作以及控烟行动工作,根据疾病特点和防治规划要求实施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所以,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水平和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实力及其效益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用人观念落后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市场变化和人们生活需求。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公共的服务单位,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来实施用人策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地级公共卫生机构,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用人效率不高,导致人力资源本身质量不过关,无法建设良好的团队,使得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发挥管理阶层应有的作用。

(二)管理体制落后

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规范管理操作,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整体效益。现阶段,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漏洞,首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规则,而缺乏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机制,同时对管理权限和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三)培训机制不合理

虽然很多公共卫生机构会对防治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或者岗前培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培训内容不科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防治人员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疗卫生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培训内容是公共卫生机构规章制度的学习,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则不够重视。其次,培训方式落后,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选择的培训方式是课堂式的理论教学然后测试,缺乏实践性,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理念,建立优秀领导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优秀的领导团队非常重要,首先是机构领导的选择。机构领导是整个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的核心,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和机构领导自身素质具有直接关系。机构领导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则会促进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益。另外,优秀领导团队内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领导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专业的水平和优秀的品格。

(二)注重发展,建立高效核心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团队是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基础,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建立核心团队。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核心团队建立计划。然后反复论证计划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明确各个阶段的实施细则。其次,从现有的防治人员中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对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公共卫生水平和能力。再次,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为公共卫生机构招聘新型人才,为核心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和新的建设力量,扩大核心团队规模以及提高团队实力。

(三)深化建设,加强管理中间力量

管理阶层中的中间力量指的是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是管理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和核心管理层的纽带,在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层干部是公共卫生机构领导层所下达任务的直接执行者,关系到任务的执行效果,所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于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其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层领导干部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他们的权利进行维护,也要对他们的权力进行限制,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范围,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科室主任的行为、责任和义务。

(四)加强培训,提高普通员工素质

普通的防治人员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机构声誉和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所以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素质修养以及专业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的责任心和自觉性,通过培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其思想觉悟,而且相应的管理人员也要做到自律,以身作则,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良好的业务能力是普通防治人员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核心团队人员应该定期对普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再次,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来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对培训计划进行讨论分析,保障计划的适用性,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最后,建立晋升通道,为表现好,具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向上,提高工作热情。

(五)完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良好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根本要求。公共卫生机构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完善培训、考核、聘用和薪酬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其中,培训机制的完善需要建立固定的培训时间、科学的培训模式以及合理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所需要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公共卫生机构在考核和聘用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例分析

慢性病分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是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是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要设有慢性病防治科、健康与慢性病管理科、结核病防治科、性病防治科、麻风病防治科、皮肤性病门诊、肺部疾病门诊和四个专业检测实验室等科室,并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结核病防治学科两个深圳市重点学科。开展防治项目近40项,其中慢性病流行病学监测、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等已成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的“品牌”。我中心同时是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同济公共卫生研究院,也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深圳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桂林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并与欧盟(EU)、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项目。目前我中心正在进行改扩建,随着硬件、软件建设的不断提高,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

因此,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引入了平衡计分卡,其作为一种战略绩效评价及管理工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慢性病防治过程中,从患者角度、财务角度、学习与创新角度和内部流程角度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和管理,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考核和评价。通常情况下,要想更好的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知道哪些是管理的重点,使人力资源管理结果能够更好的反映到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未来发展之中。平衡计分卡的引用还需要与薪酬及奖励制度相结合,慢性病防治中心属于卫生技术人员密集型产业,慢性病防治效益、质量和公平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从而影响公共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水平。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薪酬及奖励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激发慢性病防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自身的工作绩效给予更高的关注,从而更好的达到慢性病防治中心构建战略目标,推动慢性病防治中心的科学发展。

四、Y语

通过创新理论、加强人员管理和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的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达到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而且,根据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和目标的不同,需要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措施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卫生机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斐斐,徐恒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