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8 16:42:54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1篇

摘 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源自西方,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名词,但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职业岗位负荷和工作特征把社会上职业岗位归为体能主导类、心智主导类和灵巧主导类三大业群。在我国职业病呈高发态势的现状下,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职业多发病的能力。

关键词 业群 岗位体育 体育课程设置 职业病预防

一、何谓“业群式”岗位体育

业群式岗位体育是指在“业群”的思想指导下,从体育学视角,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按照他们对应未来的第一劳动岗位划分,把他们在劳动时,具有相似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相似的准职业组合到一起,归属为同一类别的职业岗位群,以专业群形式,对他们进行实施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满足学生需要的岗位体育和特殊身体素质和技能,补偿性体育,自我保健知识、能力和技巧,以及保障其运行 的相关制度[1]。

二、“业群式”岗位体育形成的指导思想

马克斯曾认为,在一种操作中,他必须使出较大的体力;另一种操作中,他必须比较灵活;在第三种操作中,他必须更加集中注意力,等等;而一个人不可能在相同的程度上具备所有这些性质[2]。项群训练理论认为:许多运动项目具有相似的特点和属性,把具有相似特征和属性的项目归属为同一类属项目,并揭示和反映其运动训练规律性原理[3]。按照马克斯分工思想,人类的劳动分工应分为体力类、灵活类和注意类。以马克斯早期的“业群”类思想为指导和结合项群训练理论,按照职业岗位身体活动规律和运动负荷特征的规律,组合为“职业岗位群”。再按照职业岗位群规律特点,对当前所设置的专业,按照相似属性进归类重组为“专业群”。把现行的职业(准职业)划分为体能主导类业群,灵巧主导类业群和心智主导类三大业群。体育教育的视野不再盯在一个个专业上,而在业群类的负荷特征和劳动特点的共性上,继而根据业群类负荷特征和劳动特点一一选取安插相应的内容,以突显校本内容的个性。以群类划分法,还可以涵盖当前职业,甚至是未来的新兴职业,简化专业设置繁多性困扰,降低体育教育内容“针对性”选取难度。

三、“业群式”岗位体育基本特征

(一)体能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体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较大,体能要求高,劳动时间总体较长,需较高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等才能胜任工作。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大。

2.劳动特征:多以站立、蹲式、屈状、劳动。身体空间移动频繁,活动范围大小不一。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等。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大、中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辅以相应小肌群参与工作。

4.主要岗位:保安、地质勘探、导游服务类、物流、锻造。

(二)心智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脑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小,体能要求低,工作时间往往超出上班规定时间,对脑力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的思考运用能力。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小。

2.劳动特征:伏案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小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

4.主要岗位:法律、文秘、金融、会计、教师、设计、行政管理等。

(三)灵巧主导类业群

1.运动负荷特征:以脑体兼顾为特征,身体局部劳动强度大,工作密度大,对肢体局部灵巧性要求高,就整个身体而言,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属于中、小类。

2.劳动特征:以伏案型、站立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不大,活动范围相对较小。

3.肌群工作特征:以身体中小肌群工作特征为主体。

4.主要岗位:电子装配、通讯话务、计算机操作、驾驶、编织。

四、“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对职业病的预防作用

(一)职业病的定义

这里所说的职业病指的是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不限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它还包括些非物质因素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受职业有害因素损害的职业性疾病,比如长时间办公所导致的头痛、头晕、眼花、键盘手、肩周炎、颈椎病、腰酸背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肩腕综合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这类新兴职业病我们称之为非法定职业病。这种职业病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法定职业病,其范围和影响的人群更加广泛,但是却不能像法定职业病那样得到认可。本文所要讨论的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来预防的职业病就是这种非法定职业病。有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职业病隐患,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密封过严、新鲜空气补充不足、办公室设施不达标以及长期静坐或长期站立、运动不足等引起的。

(二)科学设置体育校本课程,提高学生预防职业病的能力

1.“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应用性内容设计

(1)体能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体能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表现为局部肌肉工作强度较大,大肌群、中大肌肉群参与工作多,肌肉工作负荷也较大,对人体素质要求以力量、耐力、或力量耐力混合型等体能性素质为主,类似于人们习惯思维的体力劳动一般,但是不能等同。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常以站立、半站立型为多,身体空间移动频繁,活动范围大小不一。这类专业如景点导游、烹饪营养与工艺、地质勘探、工程建筑类职业等。通过任务分析,我们不难知道,景点导游只有具备较强的下肢力量耐力性,抗热抗寒能力等,才能适应导游工作,而烹饪营养与工艺不仅对长时间站立下肢力量耐力要求高外,而且必须有必备的上肢力量耐力才能适应翻锅,炒菜和切剁砍等技术需要,还要发展耐热等能力。所以,选取的内容围绕工作需要,有效发展局部劳动时的局部肌肉群工作能力,适当发展乳酸能系统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器官功能,主要发展走、跑、支撑、跳跃、攀爬能力。正如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未必能适应一个普通建筑工人的活一样,这就是直接应用性体能素质的不同点之处。

(2)心智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心智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表现为局部肌肉工作强度小,参与工作多为小肌群,肌肉工作负荷也小,大脑神经紧张度高,有意注意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对身体体能性素质要求并不高,一般耐力就行,仅对颈部肌肉耐力和躯干耐久能力要求稍高点,辅以对前臂、手腕手指支配神经反应协调性为主,类似于人们习惯所说的脑力劳动一般发展。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以伏案型为多,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如教师、医生、行政管理类职业等。通过工作时任务分析,心智主导类业群,应该选择训练颈部和躯干耐力内容,提高神经反应,有意注意能力,长时间工作的心理耐疲劳能力,手眼协调配合等内容。

(3)灵巧主导类岗位应用性内容设计

灵巧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相对体能类与心智类而言,表现为肌肉工作强度中等,参与工作肌肉群多为中小肌肉群,工作负荷中等,介于脑体中间,对身体素质要求是局部肌肉灵敏协调、柔韧、中小力量耐力和动作速度素质,以上肢手臂、手指运用为多,辅以腿脚腰的灵活性等。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以伏案型、站立型为主,身体空间移动一般不大。如计算机操作、电子装配、纺织、驾驶等。通过分析,灵巧主导类业群,应选择手指、手腕、前臂、肩、躯干肌肉收缩与舒张能力,柔韧和灵活协调性,关节伸张、外展和内旋、上下活动范围耐力能力,发展机体中、中低强度的有氧代谢能力。运动中的本体空间感觉、平衡稳定与准确性,应急应变,神经系统传导反应能力,提高目测和注意力集中,心理耐疲劳和手眼身法步结合,脑体并用配合能力等内容。

2.“业群式”岗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对职业病的预防

(1)预防体能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体能主导类常见职业病。选取或编排利于局部肌肉等机体器官放松保健性内容,让学生学会掌握基本的保健技能和方法,如体能主导类烹饪专业,对于静脉曲张的预防保健,教会烹饪学生,除了工作时需要有一双防潮湿的鞋子,以保证脚部足够干燥温暖外,在工作间隙,尽量做一些可以舒展身体的运动,比如按摩、踢踢腿,做做体操等,有烹饪专业的学校课程开发安排这样的内容就比较恰当。

(2)预防心智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心智主导类常见职业病。由于工作特征伏案型较多,长时间一个姿势,防止长期腰、背酸痛等积累会导致职业病发生的按摩、保健操等内容,如预防椎间盘突出病,要安排并教会学生掌握体侧、体转、后仰、前屈、伸展等内容。心智主导类对着电脑上班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要选择防止电脑眼、鼠标手、颈椎病等内容。研究表明,视屏作业可使人精神沮丧、恐惧、抑郁,甚至出现神经症状,性格趋于内向型发展,情绪不稳定型的人明显增加,所以要安排太极拳、气功、康乐、棋牌心理舒缓性内容,安排与人交流共同协作的集体项目。

(3)预防灵巧主导类常见职业病

预防灵巧主导类常见职业病。肩周炎、噪声性耳聋、视力疲劳综合征、颈椎病。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很多灵巧类工作离不开电脑日常运用,程序性操作,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活。从工作姿势,特征来看,其职业病与体能主导类和心智主导类必然有所交叉,譬如,体能主导类的静脉曲张病,电脑带来的综合症等同样会发生。但是,一些厂房企业的机械化生产,特殊工作场所中存在粉尘、高温、强辐射热等物理性危害因素,易污染皮肤,引起毛囊炎或粉刺等皮肤病,甚至是心肺病,却是灵巧主导类职业病的另一源头。在体育内容上,多注意保健性内容、放松降低疲劳性内容安排。

五、结语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课程改革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对高职院校来说,它更是学校能否区别于他人 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育体系,在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当改变传统观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和校本课程设置与学生健康和就业的结合方式,探索如何实现体育的服务和促进就业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预防保健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职业病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职业病的危害,只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尝试,更多的改革试验田还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参考文献:

[1] 周文来.职业技术院校“业群式”岗位体育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4):48-50.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04.

[3] 《运动训练学》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8-110.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2篇

[关键词]职业体育;实用性;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15[本刊网址]http://

近些年来,社会化大生产得到了不断发展,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社会更加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劳动者。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目的均不同,并且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性质等方面差异比较大。所以,如何结合专业特征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开展实用性体育教育,传授给学生特殊的体育技能和知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作用

在职业技术院校教育过程中,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第一职业需要和所学专业特征开展实用性体育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素质,教会学生实用性体育知识,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教育活动。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都从事管理、生产等领域一线操作工作,因此,对于学生的职业特殊体育素质要求很高。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针对这一情况,应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技能和体能等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应结合学生未来从事职业,从特殊职业身体素质、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性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职业身心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此外,职业技术院校开展实用性体育教育,还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从业人员的诸多要求。通过实施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更可以使其掌握体育技能,并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改善因职业带来的亚健康状态。

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性。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不同,通过职业技术院校为学生实施针对专业化的体育教学,能够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能保证,比如,化工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反应能力和方位判断能力;而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和灵敏性。因此,运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围绕工种实际情况、专业实际需求,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能练习或者体育锻炼,可以从本质上对学生运动体能和知识进行深化,提升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职业对实用性体育教育的需求

现代职业的发展对于实用性体育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且对于实用性体育教育有更大的需求。卫生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劳动人口每年累计医疗费用202亿元,每年累计病休共计47亿天,人均患病天数为28天,人均病休天数为6.5天。因为疾病而引起的医疗资源消耗约为年度国民生产总值6%。这些统计数据已经明确表明,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基本是健康,事业的资本也是健康。健康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保障,更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因此,现代从业人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积极和健康的心态来适应工作环境,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

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实施实用性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方便进行动作技能和身体机能的储备,以满足日后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需求。除此之外,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习惯,使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中或日后工作间隙中,正确开展体育锻炼,有效防止职业病,消除职业疲倦感。很多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均实施重复、机械、持久的操作,大多数职业者的身体活动均是重复、局部和持续的,为工作者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通过进行实用性体育教育,使学生职业技术与身体素质实现同步发展,将学生因职业劳动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抵抗力得到提升,有效降低职业病发生率。

三、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策略

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具有普通院校体育教育的共性,更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等特征。因此,要求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明确体育教育的差异性,更要满足体育教育的诸多要求。当前形势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更要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可以在日后工作过程中,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一)提升体育教学针对性

现阶段中,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学生专业特征来实施,并且明确职业对于学生体能的需求,具有针对性的为学生选取体育教育的内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由于不同的专业对于学生体能需求不同,并且不同的职业,强度负荷和局部重复操作均不同,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要为学生选取与其专业相符合的肢体活动,为学生实施保健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的身体得以全方位协调发展。在高效率和快节奏的劳动过程中,人们身体动作用力形式以及活动部位不同,大多数均为局部肌肉重复用力和紧张用力。长期从事固定和连续的操作活动,会使影响人的成长,使某一部分的肌肉十分发达,其他部位肌肉逐渐萎缩。所以,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能够加大学生肌肉活动量,通过运用生理性的机能,来对职业病进行防治。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要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保证在体育教学设计的时候,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和特征,明确未来职业对于学生的体能要求和身体素质要求,同时结合体育课程目标和教授的知识、技能来开展体育教学设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促使学生强化身体素质,能够对未来职业劳动需求进行快速适应和满足。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日后多数从事钳工、车工、铸造工以及锻工等职业,因此,教师在实施实用性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钳工、车工、锻工以及铸造工等职业特征,通过哑铃、杠铃或者轻器械体操等练习,提高学生核心肌群力量。

(二)提升体育教学模拟性

在职业技术院校中,体育教学与单一属性普通教育型教学不同,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双重属性,分别为职业专门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可以说,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基础性。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各个专业通用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是对体育教学属于共性教育的范畴之中,而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受到各个工种、各个专业的影响,这属于个性教育的范畴之中。由于二者属性不同,导致职业技术院校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同。正因如此,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必须要对每一种职业劳动所具有的特定技能要求进行明确,进而在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不同职业基本劳动方式进行了解,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有效结合职业基本劳动方式与体育课程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实施实用性体育教育,将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使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对于劳动技能的需求。

比如,在教师为工民建专业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时,在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使学生掌握球类运动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进行规范和提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不同高度位置、不同间距上开展球类的抛接练习,从本质上将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技能水平提升。

(三)提升体育教学适应性

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实施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仅要为学生身体正常发育提供保障,还要尽可能降低和预防学生身体受损伤。如果过早的实施职业性训练,则会导致学生某些部位不平衡发展。单一动作、长期固定姿势将导致的身体局部畸形发育或疲劳。对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提升体育教学的适应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环境,为学生选择具有对应性、适应性和交替性的项目实施体育锻炼,促进学生正常、全面的发展。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日后工作环境,有些学生必须要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工作环境不固定。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征,提升体育教学的适应性,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为学生开展适应环境的体育教学。比如,可以在结合一年四季的环境变化来开展教学。在冬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滑冰、滑雪、长跑等;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泳、足球、篮球以及登山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不同环境所具有的适应能力,还实现了身体素质的强化。此外,在职业技术院校中实施实用性体育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手段、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养成日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能够长期坚持职业性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日后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缓解自身压力,善于娱乐休闲,全身心投入到全民健身和全民运动之中。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3篇

【关键词】聘用合同;行政合同;劳动合同;法律适用

一、教师聘用合同产生的时代背景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实行的是“劳动—人事”相分离的管理制度,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在我国一直被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为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管理;而机关、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被定位为人事关系,由人事部门管理。我国公立学校被法律定位为事业单位,教师则一直被定位为干部,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被定位为人事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学校开始实行教师聘用制。1993年我国《教师法》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用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度。《实施意见》要求“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一直以来,教师聘用制的主要实施依据仅是国家人事部2002年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尚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调整,使得教师聘用合同纠纷处于法律适用的困境之中。

二、教师聘用合同的法律性质

在现行聘用制下,聘用制合同究竟是什么法律性质呢?法律、法规未给予明确,理论界对此也存在争议。那么,高校与教师的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劳动法律关系?笔者试从国外的相关做法、聘用合同与行政合同、劳动合同的比较以及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实践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2.1国外的相关做法:大陆法系国家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国家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教师聘用制合同是行政合同,教师权益救济途径有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英美法系国家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自由职业者,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聘用合同是劳动合同,教师权益救济途径有调解、民事诉讼。

2.2聘用合同与行政合同:一直以来,有部分学者主张教师聘用合同属于行政合同,或兼具行政性质和民事性质的特殊合同,故而不应适用《劳动法》。在制定《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是否应将包括教师在内的事业单位职工的聘用合同纳入其调整范围存有很大的争议。主张教师聘用合同为行政合同的理由主要有:(1)从教师聘用合同的双方主体来说,公立学校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法律性质上应为行政主体,教师应被定位为公务员;(2)学校对受聘教师事实上拥有管理权;(3)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的工作时间具有灵活性、弹性,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方式和性质都不同于企业对其职工的管理;(4)将教师聘任合同定位为劳动合同,将教师等同于普通劳动者,是对教师崇高社会地位的漠视。

要辨析聘用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异同,首先要明确行政合同的基本特征,与聘用合同进行对照。行政合同也叫行政契约,指行政机关为达致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之目的,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在行政合同之中,行政主体并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是以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其间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与民事合同主体签订合同是为了自身利益不同,行政主体签订行政合同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维护公共利益。因此,行政主体对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民事合同主体不享有的行政优益权。

公立学校从事的是公益事业,而且,在大陆法系国家,公立学校也确实被法定为公务法人。但在我国公立学校法律地位具有特殊性,并未定位为行政主体。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我国公立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而对于教师的法律地位来说,在我国《公务员法》并未将教师列入公务员的范围,教师也不属于参照公务员法执行的人员范围。因此,聘用合同不具备行政合同的基本特征,不是行政合同。

2.3聘用合同具有劳动合同的本质特征:

高校教师聘用制合同的性质问题实际上是聘方与被聘方合同当事人的地位是否平等的问题。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与教师聘用制目标的关系来看,教师与学校是平权型关系,教师聘用制采取的是契约型方式,但是当前高校与教师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政法律关系,事实上存在着民事与行政双重法律关系。

首先,从教师聘用合同本身来看,聘用合同无论是法律形式还是合同内容所产生的权利义务,都应属于劳动合同的范畴。教师聘用合同名为聘用合同,实际上是教职工的劳动合同,其具备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聘用合同是高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在合同签订之前双方是平等关系,聘用关系成立后,基于岗位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必然要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指挥与服从的内部管理关系,故又具有隶属性。聘用合同关系中,事业单位要为受聘人员的劳动支付工资,而受聘人员也必须亲自履行双方约定的义务。这与劳动合同兼具平等性与隶属性,财产性与人身性的基本特征完全相符。因此,在聘用制下,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特殊的劳动者,教师与学校间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其次,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作用基本相同。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目的在于使市场机制对事业单位人才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从本质上看,这与劳动合同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并无二致。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单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的二元划分只是计划经济的一些痕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继续深入,事业单位的聘用关系与劳动关系表现出的差别将越来越小。《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2条规定了劳动者范围:第一,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第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第三,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这里的聘用合同被视为劳动合同。

2.4实践中教师聘用制存在着民事和行政双重法律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师身份是通过行政部门任命确立的。在实行聘任制后,虽然教师不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分配就岗,但只有取得高校教师资格才能受聘于高校。高校作为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组织,对本校教师以及拟受聘教师实行资格认定,实际履行着行政部门的职责。在教师职务评审制度中,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在教师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仍按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因此现阶段可将其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破除了以往的干部身份制,是一种“从身份到契约”的变革。但是,原来的人事关系观念根深蒂固,而目前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机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教师与高校形成的复杂的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很快改变,聘用制改革只能在人事关系的框架内创设了聘用合同制度。这种制度是改革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博弈后的一个折中选择。因此,在现有人事体制、财政制度及社会保障体制下,高校聘用制度中行政法律关系依然存在,教师聘用制合同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合同的属性,高校与教师之间仍然存在着行政和民事双重法律关系。

三、聘用合同的法律适用

3.1过渡时期的法律适用:通过上述对聘用合同法律属性的辨析,我们得出结论,聘用合同在本质上属于劳动合同,那么聘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符合其本质特征。在我国现行法律及其制度实践中之所以采用劳动、人事双轨制是因为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尤其是党群机关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和企业组织与其职工的劳动关系有着客观上的不同。因此,将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用人与企业组织用人全部统一要求,用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完成,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是有困难的,适用劳动合同法无法解决事业单位某些目前存在的特殊问题。我国目前尚无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专门规定对于人事争议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9月5日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3号,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2004年4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法函[2004]30号,对法释[2003]13号文的上述规定做了进一步解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实体处理应当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劳动权利的内容在人事法律中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为各级法院审理高校聘任纠纷适用《劳动法》提供了依据,但对适用的范围作了限制,主要适用于程序,实体方面仅限于无人事法律规定的劳动权利。这无疑给教师聘任合同如何适用《劳动合同法》带来了诸多未定因素。我国新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显然对以上意见都予以充分的考虑,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对聘用合同的劳动合同法适用问题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司法实践中,2004年7月23日四川省高院《关于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公布实施。这是我国地方法院针对人事争议案件的审理工作出台的第一份规范性文件。该意见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很有借鉴意义,该意见规定“在解决人事争议的审理程序上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案件的实体处理则应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但涉及工作人员劳动权利的内容在人事方面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则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人事政策规范性文件等没有规定的,参照劳动法处理。”显然,该意见的基本精神是法院在审理人事争议案件时,审理程序适用劳动法,适用的实体法则适为原有的人事法,包括人事规章及政策等规范性文件。该《意见》为法院审理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方案,为司法实践中适用劳动法审理案件的难题提供了出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3.2法律适用趋势:从发展的眼光看,打破传统任命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学校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新体制,必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我国第六次国家机构改革合并了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因此无论是从立法上看,还是从组织机构的设立方面看,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统一,已经成大势所趋,而且明显呈现出人事争议归属于劳动争议的趋势。有关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政策时,要注意与劳动法的规定接轨,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动权利,劳动法已有明确规定的,具体人事政策应与之相适应,不得冲突和抵触;劳动合同法尚未有规定的,可以制定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政策予以补充。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建议对人事部“意见”作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后,同样是由于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机构设置上劳动力管理部门的分割,而人为地将同类争议区别对待,进而导致争议处理上的法律冲突。这既不利于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适用劳动法统一调整人员聘用制后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应是必然之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建顺.教师聘任制与教师的地位——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中心[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8

[2]丁文珍.我国公立学校聘任制研究[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0

[3]刘福奇.高校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4(2)

[4]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两个问题的探讨[J].现代法学,2000(10)

[5]吴文芳.事业单位聘用制度适用《劳动法》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4)

[6]张晓东.四川高院出台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审理意见[N].法制日报,2004.07.26(1)

[7]国外的教师聘任制度[J].教学月刊,2006(2)

[8]胡林龙.高校教师聘用合同纠纷法律适用的制度与理念——以教师流失纠纷法律救济为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4篇

【关键词】聘用合同;行政合同;劳动合同;法律适用

1 教师聘用合同产生的时代背景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实行的是“劳动—人事”相分离的管理制度,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在我国一直被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为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管理;而机关、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被定位为人事关系,由人事部门管理。我国公立学校被法律定位为事业单位, 教师则一直被定位为干部,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被定位为人事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学校开始实行教师聘用制。1993年我国《教师法》第17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用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快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度。《实施意见》要求“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一直以来,教师聘用制的主要实施依据仅是国家人事部2002年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尚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调整,使得教师聘用合同纠纷处于法律适用的困境之中。

2 教师聘用合同的法律性质

在现行聘用制下,聘用制合同究竟是什么法律性质呢? 法律、法规未给予明确,理论界对此也存在争议。那么,高校与教师的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还是劳动法律关系? 笔者试从国外的相关做法、聘用合同与行政合同、劳动合同的比较以及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实践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2.1 国外的相关做法:大陆法系国家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国家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教师聘用制合同是行政合同,教师权益救济途径有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英美法系国家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是自由职业者,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聘用合同是劳动合同,教师权益救济途径有调解、民事诉讼。

2.2 聘用合同与行政合同:一直以来, 有部分学者主张教师聘用合同属于行政合同,或兼具行政性质和民事性质的特殊合同,故而不应适用《劳动法》。在制定《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是否应将包括教师在内的事业单位职工的聘用合同纳入其调整范围存有很大的争议。主张教师聘用合同为行政合同的理由主要有:(1)从教师聘用合同的双方主体来说,公立学校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法律性质上应为行政主体,教师应被定位为公务员;(2)学校对受聘教师事实上拥有管理权;(3)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的工作时间具有灵活性、弹性,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方式和性质都不同于企业对其职工的管理;(4)将教师聘任合同定位为劳动合同,将教师等同于普通劳动者,是对教师崇高社会地位的漠视。

要辨析聘用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异同,首先要明确行政合同的基本特征,与聘用合同进行对照。行政合同也叫行政契约,指行政机关为达致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之目的,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在行政合同之中,行政主体并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而是以合同的方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其间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与民事合同主体签订合同是为了自身利益不同,行政主体签订行政合同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维护公共利益。因此,行政主体对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民事合同主体不享有的行政优益权。

公立学校从事的是公益事业,而且,在大陆法系国家,公立学校也确实被法定为公务法人。但在我国公立学校法律地位具有特殊性,并未定位为行政主体。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 我国公立学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而对于教师的法律地位来说,在我国《公务员法》并未将教师列入公务员的范围,教师也不属于参照公务员法执行的人员范围。因此,聘用合同不具备行政合同的基本特征,不是行政合同。

2.3 聘用合同具有劳动合同的本质特征:

高校教师聘用制合同的性质问题实际上是聘方与被聘方合同当事人的地位是否平等的问题。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与教师聘用制目标的关系来看,教师与学校是平权型关系,教师聘用制采取的是契约型方式,但是当前高校与教师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政法律关系,事实上存在着民事与行政双重法律关系。

首先,从教师聘用合同本身来看,聘用合同无论是法律形式还是合同内容所产生的权利义务,都应属于劳动合同的范畴。教师聘用合同名为聘用合同,实际上是教职工的劳动合同,其具备劳动合同的基本特征。聘用合同是高校与教师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在合同签订之前双方是平等关系,聘用关系成立后,基于岗位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必然要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指挥与服从的内部管理关系,故又具有隶属性。聘用合同关系中,事业单位要为受聘人员的劳动支付工资,而受聘人员也必须亲自履行双方约定的义务。这与劳动合同兼具平等性与隶属性,财产性与人身性的基本特征完全相符。因此,在聘用制下,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特殊的劳动者,教师与学校间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其次,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作用基本相同。实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目的在于使市场机制对事业单位人才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从本质上看,这与劳动合同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并无二致。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单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的二元划分只是计划经济的一些痕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继续深入,事业单位的聘用关系与劳动关系表现出的差别将越来越小。《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2条规定了劳动者范围:第一,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第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第三,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 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这里的聘用合同被视为劳动合同。

2.4 实践中教师聘用制存在着民事和行政双重法律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师身份是通过行政部门任命确立的。在实行聘任制后, 虽然教师不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分配就岗, 但只有取得高校教师资格才能受聘于高校。高校作为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组织, 对本校教师以及拟受聘教师实行资格认定, 实际履行着行政部门的职责。在教师职务评审制度中, 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在教师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仍按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因此现阶段可将其视为国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破除了以往的干部身份制,是一种“从身份到契约”的变革。但是,原来的人事关系观念根深蒂固, 而目前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机构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教师与高校形成的复杂的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很快改变,聘用制改革只能在人事关系的框架内创设了聘用合同制度。这种制度是改革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博弈后的一个折中选择。因此, 在现有人事体制、财政制度及社会保障体制下,高校聘用制度中行政法律关系依然存在, 教师聘用制合同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合同的属性,高校与教师之间仍然存在着行政和民事双重法律关系。

3 聘用合同的法律适用

3.1 过渡时期的法律适用:通过上述对聘用合同法律属性的辨析,我们得出结论,聘用合同在本质上属于劳动合同,那么聘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符合其本质特征。在我国现行法律及其制度实践中之所以采用劳动、人事双轨制是因为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尤其是党群机关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和企业组织与其职工的劳动关系有着客观上的不同。因此, 将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用人与企业组织用人全部统一要求, 用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 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完成,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是有困难的,适用劳动合同法无法解决事业单位某些目前存在的特殊问题。我国目前尚无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专门规定对于人事争议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9月5日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3]13号, 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2004年4月30日,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法函[2004]30号, 对法释[2003]13号文的上述规定做了进一步解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实体处理应当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 但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劳动权利的内容在人事法律中没有规定的,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为各级法院审理高校聘任纠纷适用《劳动法》提供了依据, 但对适用的范围作了限制, 主要适用于程序, 实体方面仅限于无人事法律规定的劳动权利。这无疑给教师聘任合同如何适用《劳动合同法》带来了诸多未定因素。我国新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显然对以上意见都予以充分的考虑,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对聘用合同的劳动合同法适用问题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司法实践中,2004年7月23日四川省高院《关于审理涉及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公布实施。这是我国地方法院针对人事争议案件的审理工作出台的第一份规范性文件。该意见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很有借鉴意义,该意见规定“在解决人事争议的审理程序上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案件的实体处理则应适用人事方面的法律;但涉及工作人员劳动权利的内容在人事方面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则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人事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人事政策规范性文件等没有规定的,参照劳动法处理。”显然,该意见的基本精神是法院在审理人事争议案件时,审理程序适用劳动法,适用的实体法则适为原有的人事法,包括人事规章及政策等规范性文件。该《意见》为法院审理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方案,为司法实践中适用劳动法审理案件的难题提供了出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3.2 法律适用趋势:从发展的眼光看,打破传统任命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学校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新体制, 必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我国第六次国家机构改革合并了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因此无论是从立法上看,还是从组织机构的设立方面看,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统一,已经成大势所趋,而且明显呈现出人事争议归属于劳动争议的趋势。有关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政策时, 要注意与劳动法的规定接轨,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动权利, 劳动法已有明确规定的, 具体人事政策应与之相适应, 不得冲突和抵触; 劳动合同法尚未有规定的, 可以制定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政策予以补充。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建议对人事部“意见”作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后, 同样是由于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机构设置上劳动力管理部门的分割, 而人为地将同类争议区别对待, 进而导致争议处理上的法律冲突。这既不利于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适用劳动法统一调整人员聘用制后的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应是必然之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建顺.教师聘任制与教师的地位——以高等学校教师为中心[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1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8

[2] 丁文珍.我国公立学校聘任制研究[A].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2辑)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0

[3] 刘福奇.高校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4 (2)

[4] 李坤刚. 关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两个问题的探讨[J].现代法学,2000 (10)

[5] 吴文芳.事业单位聘用制度适用《劳动法》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5 (4)

[6] 张晓东.四川高院出台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审理意见[N].法制日报, 2004. 07.26 (1)

[7] 国外的教师聘任制度[J].教学月刊,2006 (2)

[8] 胡林龙.高校教师聘用合同纠纷法律适用的制度与理念——以教师流失纠纷法律救济为视角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5篇

关键词:业群;业群式岗位体育;心智;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而且要提高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劳动所需的特殊身体素质。实证表明,“不同身体素质在不同的职业类型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不同身体部位的发展需求在不同职业之间也同样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业群式岗位体育”概念的提出,为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与专业的有效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尝试结合校情,以“业群式岗位体育”中的心智主导类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体育教育更好的结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业群

任何劳动者为了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所有的人体活动都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表现出一定的身体活动特征。根据职业劳动岗位所承担的运动负荷和身体活动特征,找出他们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性,我们把劳动时所有表现出来的相似运动负荷属性的和具有相似的身体活动特征的,归属为同一类别的职业岗位群。从而,对当前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对应未来的第一职业岗位,划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称为“业群”。

二、业群式岗位体育

1.定义

业群式岗位体育,是指在“业群”的理念指导下,从体育学视角,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准职业),按照对应未来的劳动岗位划分,把他们在劳动时,具有相似身体活动特征和运动负荷相似的准职业组合到一起,以专业群形式,对他们进行各种体育教育的活动及保障其正常运行的手段和机制等统称为“业群式岗位体育”。

2.业群式岗位体育基本特征

马克思认为,在一种操作中,他必须使出较大的体力;另一种操作中,他必须比较灵活;在第三种操作中,他必须更加集中注意力,等等;而一个人不可能在相同的程度上具备所有这些性质。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准)职业的工作运动负荷特征,与劳动特征,辅以负荷性原则、合并性原则以及多层性原则,划分出心智、体能与灵巧主导类三大业群。

心智主导类,运动负荷特征:以脑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小,体能要求低,对脑力要求高,时间往往超出上班规定要求,需要长时间的思考运用能力,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小。劳动特征:伏案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范例:商务管理、动漫设计、电子商务、会计、商务英语、网页美术设计、学前教育等。

体能主导类,运动负荷特征:以体力劳动为主,身体劳动强度较大,体能要求高,劳动时间总体较长,需较高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等,才能胜任,工作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大。劳动特征:多以站立蹲式屈状劳动,身体空间移动频繁,活动范围大小不一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等。范例:烹饪工艺与营养、建筑工程施工、旅游服务与管理等。

灵巧主导类,运动负荷特征:以脑体兼顾为特征,身体局部劳动强度大,工作密度大,对肢体局部灵巧性要求高,就整个身体而言,单位时间内运动负荷属于中小类。劳动特征:以伏案型、站立型劳动为主,工作时,身体空间移动不大,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范例:人物形象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在三大业群中,心智主导类业群专业分布最广、人数最多,因此特以此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概括,并制定相应对策。

3.“业群式岗位体育”心智主导类简述

心智主导类业群,劳动特征表现为局部肌肉工作强度小,参与工作多为小肌群,肌肉工作负荷也小,大脑神经紧张度高,有意注意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对身体体能性素质要求并不高,一般耐力就行,仅对颈部肌肉耐力和躯干耐久能力要求稍高点,辅以对前臂、手腕手指支配神经反应协调性为主,类似于人们习惯所说的脑力劳动一般发展。从工作身体姿势特点看,以伏案型为多,身体空间移动少,活动范围小;要求自身所在团队的有效合作程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易患职业病包括:椎间盘突出、鼠标手、颈椎病等。

4.心智主导类评价标准

在心智主导类专业的测试评价中,在从身体形态、体能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更着重于其手指触觉灵敏性、颈部肌肉耐力、后背肌群耐力、有意注意能力等方面的应用性素质的评价。

(1)心智主导类基本体能素质评价

①身高标准体重

测试学生身高,与体重测试相配合,评定学生的身体匀称度,评价学生生长发育的水平与营养状况。

②肺活量体重指数

目的为测试学生的肺通气功能。

③台阶试验

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在定量负荷后的心率变化情况,评价学生的心血管机能。

④握力体重指数

目的在于测试学生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

(2)心智主导类岗位应用性素质评价

①手指触觉灵敏性:手指灵活性测试

手指灵活性测试可以测定手指、手腕灵活性,也可测定手眼协调能力。

测试时,受试者将测试仪中的金属插棒放入左侧槽中;优势手拿起右侧槽中的镊子。随后用镊子将左侧槽中的金属棒插入实验板的圆孔中。从开始位依次逐列插入直至终止位,记时会自动记录总用时。

②躯干肌肉耐力:“平板”测试

用于人体躯干耐力水平。

测试过程中,受试者两臂分开,手部和前臂与地面接触以支撑起身体。背部和腿部必须同时保持笔直状态。当受试者的腰部降低,或者不能保持这个姿势时,测试结束停表。

③颈部肌肉耐力:仰卧翘头测试

仰卧翘头测试主要用来测量颈部耐力水平。

测试时,首先,受试者仰卧在试验台上,在测试员指导下,受试者收紧下巴,使头部与颈部从平躺位置抬高约2.5厘米,并尽力保持此动作,测试员将手在受试者的头部下方与受试者头部保持轻微接触。当受试者不能再坚持收紧下巴、头部在测试员的手背部休息超过一秒,或受试者抬起其头部,导致其头部与测试者手部不再发生接触时,计时终止。

④脑注意力:舒尔特方格量表测试

此法用以测量注意力水平。

需要舒尔特方格量表若干张、测试记录表、秒表。测试时,要求受试者眼距表30~35厘米。开始计时后,受试者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测试员在一旁记录受试者全部按序正确指出数字所用时间。数完数字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

面向未来职业对当前的准职业进行体育教育势在必行,却又是当前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高职院校“业群式岗位体育”心智主导类的基本特点、理论模块分析以及简单的测试方法等,尝试通过其实用性,可以使学生感到业群式岗位体育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帮助,对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骆伟.浙江省高职院校“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趋向性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104-108.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教育改革

Abstract: in the many resources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mining area, the wasted lands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again, be in mining area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economic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sential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mining area of the problems of waste,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bandoned min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urse again revival, in mining area of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 of eventually abandoned the revival of the mining area to a different way to open.

Keywords: mineral resources, a mining waste, Renaissance re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bas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market deman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ounded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market dem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need that adjust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dem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化市场对于经济变革与腾飞的巨大贡献,国家发展对于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结构性重要转型期,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正因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就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主动的体制变革,满足市场导向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高等教育的多属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教育存在多属性的特点。教育的多属性特点表现在其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就这一点而言,高等教育既具有教育多属性的普遍性特征,又具备它独特的属性特点。

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

教育的投入主体以外,教育产品和受益群体也具备社会公益性特征。根据公共产品的分类和属性,我国教育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即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个极端属性之间的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混合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而且对于国家而言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非经济效益”[ 杨德广、张兴,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U],江苏高教,2002(5)]②,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所以,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产品和受益群体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具有市场化特征

“从 1999 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同时,高等教育投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拨款逐渐成为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许多高校学校的自筹资金(含学杂费收入)与社会筹资已经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的部分。另外,由于高等学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筹资功能,近年来高校纷纷到金融机构和社会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这样便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高等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 吴开俊,混合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变革之走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4):49-53]③

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社会竞争力水平

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地球村”带来的经济机遇与挑战也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高等教育竞争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美国最为明显。

经济多层次需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产业结构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最为突出是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对调(如图2)。

图2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趋势变化

如表1所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塑造应顺应这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表 1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教育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等教育在各产业间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专业培养建设的项目与比例,以期改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业结构和高端人才发展方向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的情况。

区域经济特征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通过以下图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如表2)。其中,在校学生数与前3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高等学校数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等院校教职工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地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与4项反映区域发展经济水平的指标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表 231个省市区经济与高等教育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反过来,经济建设也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1.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必须相结合,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全日制教学,成人教育可采取电大、夜大、函授和网络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

2.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3.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生产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四、结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无疑对经济发展有着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单单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应在保持其社会公益性、市场化特征和贡献于社会竞争力的自身属性,根据经济市场多层次的发展需求,采取调整高等教育形式与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 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 教育研究. 2003(02)

[2] 马明. 多视角下的教育公益性[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3] 刘伟. 全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 安雪慧. 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2)

[5] 樊华,陶学禹. 区域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性研究. 科技导报. 2005(9)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7篇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上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l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雅典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着特点。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8篇

关键词:体育;人本主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37-04

体育是一个外来词语,从概念上看,目前国内学者有3种认识,身体教育说、身体活动说、社会文化说,其相对应的外来语(英语)是“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ng”“physical culture”。从分类上看,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分类是,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或称群众体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体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育名人个体上的典型例子有容国团(新中国首位世界冠军)、荣高棠(中国体育之子)、钱澄海(中国篮球之父)、戴廷斌(中国排坛之父)、李宁(体操王子)、李娜(中国一姐)、姚明(中国巨人)、刘翔(中国飞人)等。新中国体育大事例有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创造五连冠历史和时代口号(向中国女排学习)的“中国女排”,让世界赞叹的“2008北京奥运会”,让国人骄傲的北京奥运会奖牌等。但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面临新的发展问题,功勋卓越的“举国体制”何去何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如何发展与兼顾。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争论和研究。面对这些问题,体育的本质研究应当是必要的和急需的。只有了解了体育的本质,才能把握其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那么体育起源于何时,又源于何种动因,其产生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人士有多种说法,从时间上说认为,起源于晚期智人,起源于史前人,起源于早期社会活动;从动因上说认为,起源于游戏,起源于生活,起源于战争,起源于宗教。体育和人类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尝试以人的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出发点,从人本主义视角对体育的产生本质进行分析探讨。

1人与人的两大属性

人类是灵长目。一般指更新世以来的人,通常只包括智人。其特点为:具有完全直立的姿势,解放了的双手,复杂而有音节的语言和特别发达善于思维的大脑;并有制造工具,能动改造自然的本领。人类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1]866。从这个概念可以认为: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理解,或是这些层面解释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在西方哲学中,属性一般指实体的本性,即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性。如笛卡儿认为物质实体的属性为广延,精神实体的属性为思维。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属性包容于实体中,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但人仅知其二:思维与广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属性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不管从哪个层面对人进行解释,学界可以公认的是人具有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有的个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经过抽象和归纳为人的本性。为了便于研究人的本性,一般把它分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1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自然科学中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质的面貌、规律、现象,对人脑的反应和认识。也可以叫做人脑对自然界事物的面貌、规律、现象本质属性的反应和认识[3]。自然属性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对自然界事物面貌、规律、现象以及特征的本质的描述说明,是不受人的思想意志支配、调整来改变的部分说明。所谓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1卷第4期2015年8月

朱建国从人的两大属性看体育的产生本质

No.4 201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自然界里自然属性的东西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天要下雨;生物要繁衍生息;人要生老病死;这些事物,有的就可以被人的意志改变:可引水上山;可人工降雨;可生灭物种;可延长寿命等等。而被改变了的事物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范畴了。

1.2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指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人类学、考古学和社会发展史都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的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言语和思维,都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是建立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所以生产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的人只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的人。

2体育

“体育”是体育工作者最常用但又是最不容易搞清楚的一个概念。从查阅的资料看,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体育概念。国内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统一的,体育是个外来词,是用于交流和表达的书面词语。所以体育词语和概念的出现一定是要晚于体育本身的产生。

2.1体育的概念

“体育”一词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的法国。1762年,法国出版了教育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Emile),其中用“体育”(education physique)这个词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过程。随后德国、英国等国家纷纷用卢梭的“体育”一词[5]。在中国,“体育”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引进来的,它的本义是身体的教育,是近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在“体育”一词的概念上存在很大争议,所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从词典的范围内去理解,体育有狭义和广义的解释,狭义概念指身体教育,即以强身、医疗保健、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概念指体育运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3个方面。它们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来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并具教育、教学和训练作用,以提高技术和竞赛的因素[1]644。这是《辞海》(1999年普及本, 上海辞书出版)对体育的解释。显然这种概念对于当今体育来说有些“老了”。

2.2体育的由来

关于体育的由来这个命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体育词语概念的由来,另外是体育的产生根源。对于体育词语概念的由来,前面进行了简单分析。下面对体育的产生根源进行简单、尝试性的分析。根源就是本质的问题,那么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本质”。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1]3536。本质是本来的品质或质地。与“现象”相对。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由事物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可以看出,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本质比现象深刻、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易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又总是体现本质,现象的变化总是从属于本质。现象总是有真象和假象,假象是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

“本”是事物的根源或根茎。如溯本穷源[1]3535。 “本义”指一个词的本来意义,相对于引申义、比喻义而言。如“深”,水深是它的本义;而“意思深”(深奥)、“印象深”(深刻)、“感情深”(厚)等,都是从“水深”这个本义发展而来的。那么“体育”的本义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透过体育的“现象”看其本质,要“溯本穷源”。

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我们人类的祖先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在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史前时代即原始社会占了99%。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的社会组织形态先后经历了血缘家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水平来看,则先后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和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两个大的时期[6]。从查阅的资料看,国内外学者对于体育的起源看法不一。总结起来从时间上认为,起源于史前人,起源于晚期智人,起源于早期社会活动;从动因上认为,起源于游戏,起源于生活,起源于战争,起源于宗教。但不管从时间上说还是从动因上说,体育都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要想寻求体育产生的本质,就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两大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出发点,从人本主义视角对体育的产生本质进行分析探讨。

3从人的两大属性看体育的本质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7]。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人本主义都具有深厚的传统,因为任何社会的核心就是人。

3.1体育与人的自然属性

人本主义把人生物化去解释和理解,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是高级动物。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自然特性是人的本质特征。目前对于体育起源问题的研究主要通过3种方法与途径:第一,考古学方法,即利用史前考古遗存中有关的实物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史前人类的体育活动进行考察与研究;第二,文献学方法,即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史前原始体育活动的记载、描述及神话、传说等进行分析与考证;第三,文化人类学方法,即通过对现代尚存的某些原始部族的体育形态进行观察与分析,来推论人类史前体育的形态及表现。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列举一些实例对体育的产生本质进行尝试性分析研究。首先要了解一个名词――天性。天性(innate quality、 nature)指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或称本性。天性是于人类最初意识产生时期产生,其作用在于满足个体生存、群体互助、个体间的生存竞争、种族繁衍等等需要,是促进人类种族进化,人类文明产生的最初源泉。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主要表现为生存行为,如取食、御敌、繁衍后代等。

具有完全直立的姿势,解放了的双手是“人”概念中的解释,是称之为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走路可以说是人的天生行为,是人的本质性的自然属性范畴的行为。而竞走是当今的一个体育名词,是竞技体育的一种比赛项目。可以说竞走这个体育项目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走路”。砍木材、跨越障碍、攀登、吃西瓜等是人的一种行为,是人的天生行为范畴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体育,但是如果以这些行为为方式进行比赛,那么它们就属于体育的范畴,是一种体育比赛项目。

从自然属性这个论证范围认为,目前学者对体育的产生学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或者说我们没必要去争论体育产生战争说、体育产生宗教说、体育产生劳动说、体育产生游戏说。“人天生好斗”“比一比”应当是人的一种天性(天生行为),不管做什么都要比一比胜负高低。从人的自然属性,或者说从原始的角度对体育的产生进行解释应当是:体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天生行为,在人类生存和进化的过程中,体育是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战争、宗教活动等而丰富和发展的。体育的产生是自然的,是人这种“动物”的一种自然特性和天生行为,是自然属性的一种。

3.2体育与人的社会属性

属性是形质本身,每一个物种都有属性,所以都有能力限度。一定区域经济基础下的上层建筑形态所反映的东西叫做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有两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从人的角度去衡量人所在的社会群体中的网状关系。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很低,所以需要人们成群结队地去捕捉野兽,集体采集果实,维持其艰苦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中,处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之中,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产物,从产生之时起就带有浓厚的社会色彩。人的社会属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并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育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它必然具有社会属性范围的特征。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说,体育必然会受到人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影响。经济特征和政治特征是人社会属性范畴的两大特征,在人类的进化长河中,体育必然受到经济特征和政治特征的影响和制约,从而染上经济和政治的“味道”,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奥运精神,永驻我心”“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锻炼身体,保家卫国”“向中国女排学习,向中国女排致敬”等等,这些口号中,清楚地体现着体育的经济特征和政治特征,这也正是体育的社会属性的外在表现。从人的社会属性,或者说从社会性的角度对体育进行解释应当是:在一定社会体制条件下,为该社会服务的一种文化活动。

4文章观点

体育的产生无需过多的“理由”, 它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天生行为”。在人类生存和进化的过程中,体育是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活动、战争、宗教活动等而丰富和发展的。体育的产生是自然的,是人这种“动物”的一种自然特性和天生行为,是自然属性的一种。同时,人是群居性“动物”,每一个个体必定是某个社会里的成员,或者说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或约束,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会带有“社会性”。“体育”也不例外,具有“自然性”的同时,它具有“社会性”。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本文认为体育的本质在于运动,这种运动属于人自然属性范畴,但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体育,竞技性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社会属性看,体育是文化的范畴,有教育的成分,体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王恭平.属性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105-107.

[3]吴家跃,吴虹.审美价值属性[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8-30.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0.

[5]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6]郝琴.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3.

劳动教育具有的特征与属性第9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体育产品 生产者 特征分析

体育产品是满足人们体育欲望和需求的任何事物,包括:体育本体产业生产的具有直接满足人们体育欲望和需求的体育劳务产品(如体育健身娱乐产品、竞赛表演产品和体育教育培训产品)和为了本体产业产品生产而提供物质条件的相关产业生产的体育用品产品(如体育器材、设备、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服装和运动鞋等)。

体育本体产业的生产者生产的是体育劳务。体育劳务是体育部门的劳动者通过服务劳动提供的与服务过程同生同灭的,能满足消费者一定体育需求的 ,非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其生产的产品不具有实物形态,产品的生产、消费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并且产品所有权不发生转变。本体产业包括:体育的竞赛表演业、体育的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的教育培训业三个部分。

一、体育的竞赛表演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劳动者是运动员,生产者是教练员,生产的产品是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运动比赛名次。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运动员进行训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成绩和水平,并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教练员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能够成为优秀运动员。而且,有一些运动员属于训练型选手,平常训练时成绩优异,一旦上场比赛,就发挥不出水平。同时,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尤其是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要想提高成绩更加困难。因此,要培养出各方面素质都很优异的优秀运动员是一个很长时间的过程,教练员要付出非常大的心血。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产品形成往往只是一瞬间。运动成绩要通过比赛才能表现出来,运动员要进行长期的训练才能具备获得比赛胜利的水平,而获得成绩的一刹那却十分短暂。

二、体育的健身娱乐业

健身娱乐业不仅仅是提供体育活动的场所,还能够放松人们的身心、培养高尚的情操、保持身体的健康。由于体育健身娱乐业的消费对象非常广泛,即有少年儿童、又有妇女、老年。因此,它的产品就包括像健身、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等各方面内容。健身娱乐业的生产者有健身健美教练、社区指导员、各种体育休闲活动指导等,根据其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者的劳动特征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健身娱乐业的消费对象流动性较大,他们都是出于自愿,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余暇时间来选择所参加的体育项目。因此,健身娱乐业的生产者基本上是根据大众体育运动的标准来进行劳动的,其生产周期小,产品形成的时间较快,产品的检验标准也比较宽松。

三、体育的教育培训业

体育的教育培训业中最主要的是学校体育教育,其生产者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体育教师生产的产品就是学生的体质。身体素质在短时间内的表现并不明显,它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够体现出来。体育教育培训业还包括各类体校、俱乐部、运动协会、培训中心、棋院、武术馆等,无论哪种形式的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其生产的产品都是被培训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有规律的训练过程,从而获得或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由此可见,体育培训业生产的产品其形成周期很长,生产者需要花费很大的心血。并且,其产品的价值表现很宏观,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检验出来。

四、小结

体育用品属于实物型产品,它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必备物质条件。如:体育器材、设备、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服装和运动鞋等。人们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首先必须拥有与其参加的体育健身活动相配套的运动装备。随着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增强,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体育用品的需求及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用品的生产与一般产品的生产相同。同样注重产品的设计、工艺、质量和过程。体育用品的生产者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生产的体育用品要多样化、多能化、舒适化、简便化,且要不断的研发新产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以便其生产的体育用品能够打开市场,提高销售率。

体育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根据二者的不同特点,其产品生产者的劳动特征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其生产者不同的劳动特征,选择对口的人才进行生产,从而提高体育产品的质量,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骆秉全:简编体育市场营销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3

[2]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

[3]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