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44: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因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投资;消费;实证分析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以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环境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贵州奇特的地质地貌、特色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许多还没有人涉足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在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时代,贵州在发展中经济应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旅游的开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在,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火车头。
这是因为,首先,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刚经过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其显著特征是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456美元,位居世界第104位,尚处于下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7%,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还相去甚远,经济增长本身尚有很大的空间。全国城市化率不到45%,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农村的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制社会尚未根本转变,还存在巨大的经济未充分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余地仍然非常广阔。2007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3.1%和36.3%,与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低于20%的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8,超过0.4的警戒线,贫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大部分农民现金收入相对较低;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充分建立,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即通过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从而促进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在排除体制等因素的情况下,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会比发达国家更加显著。因此,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赋予我们有更大的客观空间和能力应对并先走出此次金融危机。
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和居民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较为谨慎的财政政策,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财政基础,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达51321.8亿元,同比增长32.4%,但同期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只有0.8%,远低于一些国家35%―150%的高水平,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提供7较为广阔的空间;截至2006年9月末,仅我国大陆外汇储备就达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3%,位居世界第一,为我国平衡国际收支、保持汇率稳定和维护经济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上半年,虽然中央政府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估计有些不足,未能及时转变宏观调控的方向,但在发现经济下行趋势苗头后,于9月份迅速作出调整,并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调控指导方针,调控转向之快、力度之大为近年来罕见,,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切实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危机能力也不断增强。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05年中国发明专利国际申请量居世界第八位,同比增长58.6%,增幅居世界第二;截止2006年6月,中国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总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各类专利总申请量的比重均超过了60%;汤普森信息科技集团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将在2012年成为世界头号专利大国。2006―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均在23%以上,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29%。同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锤炼,我国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得到切实增强,应该看到,危机下逃逸的企业主毕竟是极少数。从居民消费能力和观念看,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2007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12.2%和9.5%;居民储蓄超过17万亿元,同比增长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2008年11月份同比增长22%,远超同期GDP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不断增强。我国深受儒家节俭思想影响,大部分居民素有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等消费观念和传统,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应该说我国居民的消费是极度理性甚至是保守的,出现像美国居民那样普遍性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的可能性不大,即我国居民消费是有效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可持续的。
(摘自2008年12月26日《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低碳道路;道路选择;发展因素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始终处在飞速上升的阶段,而我国经济的飞速上升,不可否认的是,与我国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与资源的不断短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某一程度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而得来的。当然,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弊端已经在近几年来爆发式的凸现出来,并且已经引起了全球人民的共同关注,而为了尽量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理念并走上低碳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当然,由于近几年中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正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但是根据大量的研究可以得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使得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事倍功半。
一、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能源消费结构
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的研究可以得知,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与几乎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选择一样,都选择的是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在短时间内有效复苏,并且帮助我国积累大量的经济财富。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发展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煤矿等资源的需求却相对较高,而我国最为煤矿大国之一,走工业发展道路无疑是那个时代下我国的最佳选择。但是,以煤矿等能耗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虽然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国环境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这是因为煤矿等资源的使用不仅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还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气体与其他污染物质,从而使得我国愈发被雾霾等恶劣天气所笼罩。更为重要的是,煤矿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在短期内对煤矿等资源进行大量的无节制开采,这无疑是在遏制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综上所述,我国以煤矿等能耗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就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经济发展水平
与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旧较低,这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那么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大,那么这个国家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过程也会更加的艰巨。
(三)低碳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之绿色技术研发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绿色科技的研发。这是因为绿色技术的研发可以替代一些高能耗生产技术的使用,从而使得经济生产能够更加的低碳、绿色、环保。而目前我国绿色技术研发相对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主要包括绿色技术研发激励制度较不完善、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技术研发资金使用较不科学以及对绿色技术研发意识相对较弱等几点,这几点都是制约我国绿色技术研发进度并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
(一)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包括了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较不科学这一点,因此,在我国低碳道路选择上,相关人员就需要对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比如说,我国在能源消费方面就应该加大对清洁能源(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地热能等)的利用,从而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污染气体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我国目前的环境不至于恶化下去。除此之外,我国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方面,应该在不过分阻止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第三产业开发。这是因为工业经济仍旧是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如果在短时间内阻止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得我国经济受到强烈的冲击,而在不过分阻止工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第三产业,反而可以在相对环保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
(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
想要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必然不可缺少绿色技术的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与激励,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不断的扶持并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当然,相关部分还应该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以及加大对研发资金使用的控制,从而使得我国内部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绿色科技研发环境,使得我国绿色科技的研发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三、结语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奋斗目标,我国只有充分认识到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并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才可能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越走越远,使得我国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
作者:王嘉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6+134.
关键词:海洋经济;劳动力;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 、栾维新 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耀光 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志荣 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以高新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海洋发展的区域合作,实现海陆一体化,以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应适当增加海洋经济的开放程度,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海洋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王茂军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
[2]韩增林,栾维新.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光,魏东岚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
[4]马志荣,何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
[5]许旭.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刘贞民.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7]冯晓波.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农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在农林牧渔方面,随着我国对农林牧渔等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使得我国农林牧渔的经济总量得到了长年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大。农业产品经济逐渐的多样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逐年的增大,多样化的农产品不断的涌现市场,给市场带来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不断的被开发和应用,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大大的提高了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一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给农业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作业成本越来越低,作业效率越来高,农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快。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了这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这样造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浪费,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人员的数量不多,科技人员的结构还需要进行一步的优化,农业科技人员的后备力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相对个人来说,我国耕地面积是非常紧缺的。在耕地面积短缺的前提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还在逐年流失,耕地总面积的减小,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更是逐年减少。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劣,给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农业的从业人员总数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农业作业实施的基础。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数量。农业机械的投入量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农业机械的投入量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是粮食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耕地的利用情况,因此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和扶持力度也会较大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很大程度上从资金支出的数量上反应,国家通过投入大量的农业资金支出,帮助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历是反应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选取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也是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2.结论
一、城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城镇经济贡献大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我国城镇的数量已经十分庞大,还有继续扩张的趋势。虽然经济发展的水平各不相同,但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
(二)涌现大量经济强镇
我国城镇依靠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相关优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强镇,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说江苏昆山市的玉山镇、广东东莞的虎门镇、上海浦东新区花木镇等,这些城镇利用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在中国2014年全国经济强镇的排名中,江苏省玉山镇GDP达到742亿元,虎山镇是776亿元,而广东的狮山镇更是达到803亿元。
(三)靠近大城市,具有区位优势
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城镇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大中城市经济的辐射作用,周边的城镇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镇靠近大城市,借助城市的相关优势发展经济,城市便利的交通更是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各个城镇结合自己的优势走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有的利用工业优势发展工业经济,有的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有的则依靠区位优势发展商贸经济。
(四)民营经济发挥推动作用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民营经济为城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公有制企业和引进外资是不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的,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城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支持。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与我国沿海城镇相比较,中西部地区城镇经济发展要慢一些,偏远地区的城镇发展最为缓慢。沿海城镇有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靠近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大型城市,交通运输比较方便,与国外企业接触较多,出口便利,还有优惠政策的支持,因此发展得十分迅速。
二、城镇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了降低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政策来发展城镇经济。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城镇经济的发展有了保障,发展的速度也提高了。
2.良好的经济环境。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为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机遇。
3.城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企业快速发展,城镇企业带动了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同时推动了就业,城镇企业的发展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二)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城镇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采用着落后的生产模式,投资收益率较低。城镇经济的增长大多依靠增加物质的投入以及扩大规模来实现,这种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经济发展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论是在管理方面、技术方面还是设备发面,都与城市企业相差甚大。而且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都比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影响了城镇的城市化进程。
2.城镇就业压力大。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流转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土地和农田被征占,农田的承包使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快,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流入城镇,使城镇的就业压力加大。还有很多难以融入城市的农民工选择回到城镇就业或者创业,进一步加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城市的接纳能力有限,城市的农民工并不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一部分城市农民工流入城镇,而城镇的相关机制不够成熟,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的相关权益没有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三、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城镇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而产业的聚集能带动人口聚集,因此产业聚集是城镇发展的关键。要想实现产业聚集就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城镇的经济结构,推动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科技的研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城镇的实际情况,可以着眼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新兴的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剩余劳动力。
2.合理发展农业加工业。将城镇工业的发展重点放到农业加工2015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595期)时代Times业上,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加强产品的特色经营,发展规模经济,拓展农产品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
3.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以发展旅游业为导向的城镇,可以将旅游产业发展成一个产业链,不仅要提供观光场地,还应提供配套的餐饮、消费等旅游周边产品等相关服务,让旅游产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4.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农产品贸易市场。为了降低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可以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定价权,缩小农产品的价差,保障农民的收入。
(二)转移劳动力
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农民手中的土地被征用。政府应该建立土地补偿机制,解决土地流转的后续问题。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住房安置、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帮助。将城镇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阵地,加强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提升劳动力各方面的素质,解决劳动力的供求问题。我国正在探讨关于取消户籍限制的政策,有利于打破户籍障碍。一旦取消户籍限制,将会有利于解决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购买能力,刺激消费和生产,带动金融inanceNO.7,2015(CumulativetyNO.595)经济发展。同时,可以鼓励居民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创业,利用政府政策,借助当地优势资源,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就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而言,农村没有城市丰富的资源,在市场上缺乏城市的竞争的空间。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凸显了农村在工业化中的尴尬境地。
(一)人地关系紧张
农村土地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体量上是不一致的,而使用情况也因地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区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虽然有广袤的土地,但是不具备农业生产的条件。在农村地区出现人地关系紧张的现象主要存在两种原因,首先就是上文所说的,土地资源本身很紧张,在特定地区的人口增多,人均土地面积减少。另一种情况是土地资源很多,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土地,压缩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造成了土地总体量缩小,土地的价值飙升,因此土地的稀缺性增强了地区人民对土地的占有。在这种背景下,人地关系出现 紧张。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低
农村地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外围空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农村自给自足,缺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动力。城市机器化大生产,而农村还延续着传统的牛耕面貌。农业生产力较低,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家庭实现自主经营自主生产,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家庭缺乏应付这些因素的能力。农业生产主要是按照传统作物生产的方式来进行,而传统作物单位面积生产量较少,而且生产销售的价格也较低,这就造成了生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农业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
(三)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发展中根据市场的动态来调整生产可以为农业生产增加更多的额外收入,但是在适应市场时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而在一些农村地区盲目的跟随市场,结果造成农业生产与实际的自然环境不适应,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回收困难。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主要有政策导向,而政策上的家长制作风强行的调整产业结构,结构导致了农民对这些政策方案的反感,未能够积极的配合,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总处于变动的状态,农业发展受到影响。
(四)农村资源不利劳动力缺失
农村在发展中需要劳动力资源同时也需要自然资源,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城市的优越条件以及高工资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外迁,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的荒废,特别是在一些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农村在发展中可以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在一些地区缺乏这种先天性的资源优势,结果限制了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在发展中需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与市场间的距离。但是农村在发展中因为没有交通的优势,信息技术发展也不明显,因此农业发展处于孤岛的境地,很难实现较快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型需要破除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利用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同时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一)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的科技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应用较少。要加强农村地区生产的科技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工具改造,改变单纯的牛耕模式,利用技术牵引来开展农业的生产。在农业生产的选种上利用先进的品种来种植,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根据农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地区的土壤以及气候状况来合理的施肥以及除草,对生长的过程加以科学合理的养护。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规划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结构
单一农作物的种植时代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化社会,要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市场动态合理的规划农业生产。在城郊地区的农村发展经济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利用城市的市场需求规模化的生产蔬菜供应城市,同时可以整合资源来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增加农村的收入项目。在较偏远的农村在发展时可以利用地区的资源来布局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对接。
目前,河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仅属于中游偏下水平,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不是十分明显。这一现实状况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受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制约,更受诸如制度、人力资本等生产效率因素的牵制。
一、政策差异因素
发展经济学认为,不发达经济状态的形成与资本短缺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在自然条件、原材料和资本三要素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政策性因素体现出来,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投融资规模的差异,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起刺激或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0,把东部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对非重点投资区域的投资力度也有很大差异。2002年,河南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12.3%,而湖北为26.4%,湖南为18.6%,山西为21.6%。¹在金融信贷方面,2002年,河南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113元,而山西为7361元,湖北为5730元,全国平均水平为8800元。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新兴的重要融资渠道,但河南的新兴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利用股市和债市融资的能力低,对新兴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与周边其他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到2002年底,河南在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有27家,而同期湖北有53家,湖南有34家,安徽有29家。政策差异导致的投资融资差异,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制度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制度的变革与优化还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经济系统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利用制度变革与优化来降低复杂系统中行为不确定性更显得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较快,不但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由法律、制度、政策等组成的综合制度条件,而且还在制度变革的最终体现$$市场化进程方面赢得了先发优势。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测算,1997年河南市场化综合指数一度跃居全国第8位。但随着其他地区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受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相对加强、投资向国有企业倾斜力度加大、金融部门市场化进展趋缓和向非国有企业贷款比重下降等制度性因素影响,河南市场化位次逐年下降,1999年在全国居第11位,2000年后移至第16位。而周边地区的安徽则从1999年的第16位移至2000年的第9位。非公有制经济是制度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长与发展壮大对市场化进程起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1979)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22.5%,比GDP年均增速高出近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2年的近40%,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不足5%上升到近30%。但在发展非公制经济方面依然存在思想解放不彻底、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环境不宽松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人均水平与全国和周边省份相比都有明显差距。2002年,河南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23户,比全国水平少68户,比安徽少113户,比湖北少91户;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5.76家,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0.13家,比安徽、湖北均少3家;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2.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也低于安徽和湖北的水平。科学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资本、知识参与分配的领域越来越宽,作用也越来越大。河南的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宏观收入分配领域和吸引人才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居民个人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幅的问题依然持续存在。1997)2002年,河南GDP年均递增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分别为7.5%和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45.4元,居全国第23位、中部六省第4位,而人均GDP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3位。这种反差长期持续存在,将可能重新引发人浮于事、创新和创业动力不足、人才外流、企业活力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对资本重视程度不够,/三外0资金引入受到限制,投资增长乏力,制约经济增长后劲。
三、科技与人力资源因素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今天,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成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贡献份额都大大上升。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之前这段时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平均为49%,而准工业化国家仅为31%。现阶段河南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尤其要求重视和加强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但科技进步在河南经济增长中尚未占据主导作用。2002年中部六省科技与人力资源评价中,河南仅排在第5位。究其原因,一是科技投入强度偏低。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2418亿元,仅相当于湖北的7113%。河南R&D经费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比全国518%的平均水平低211个百分点。二是科技力量较弱。河南每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为255人,湖北为388人,湖南为280人;科技部公布的科技财力投入综合评价河南居全国第16位,湖南、湖北则分别居全国第11、12位。三是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中开发新产品用款所占比重为3913%,全国为4312%;新产品平均项目经费为5817万元,全国为7316万元。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2002年河南技术市场成交额在各省市中居第22位,而湖南、湖北则分别居第11位和第10位。
四、经济开放度因素
经济开放度不仅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特点、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关系格局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以发展出口贸易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在促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内向型经济所不可比拟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利用其处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过渡地带特别是濒临港澳台这一优越地理位置,通过不断引进资金和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为经济快速成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但由于受外贸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较低、引进外资项目层次不高、地区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河南经济开放程度依然很低,2002年经济开放度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多一点,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22位,在中部六省中居最后一位。其中,外贸依存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投资依存度相当于全国的23.5%,生产开放度相当于全国的37.3%,出口结构仅相当于全国的96.2%,/三资0企业效益水平仅相当于全国的37.6%,大多处于中部六省下游水平。这些因素已成为影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位次的制约因素。
五、金融效率因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媒介,金融要素是否活跃、结构是否合理与竞争力密切相关。虽然河南一直重视金融发展,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还有待加强。2002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921.43亿元和667.85亿元,三成以上的新增存款沉淀在金融机构内部(扣除存款准备金)而不能实现投资功能,而湖南的这一比例仅为17.4%,湖北为8.3%。河南产业与金融效率在中部六省中落后于湖北、湖南居第3位,是导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中游地位的首要因素。金融效率不高的直接表现是投资融资机制不活,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低下,潜在投资能力尤其是民间投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2002年,河南人均储蓄居中部六省第3位,而人均投资居中部六省第4位。投资与储蓄比河南为45.0%,而湖北为67.8%,湖南为55.4%。金融效率不高的另一个表现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完善、多层次服务的金融体系。近年来,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采取的措施对河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很不利。如银行重点管理、资金负债管理、贷款多层审批制和个人终身责任制等,使银行信贷资金发放出现怕贷、慎贷、少贷的情况,银行情愿选择向上级行转存或购买国债、证券等风险小的资金使用出路。这种状况使银行存贷差迅速扩大,2002年底,河南存贷差高达898.01亿元,比上年扩大了254亿元。
六、工业产业集中度因素
现阶段大企业已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产业集中度提高。近年来,河南在努力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组织结构的小型化、分散化特征发生了积极变化。2000年,全国企业集团500强(按营业收入排序)中,河南有14家入围,在中部居于前列。但受利益机制的推动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因素影响,低水平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迅速,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工业资本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中小型化特征依然明显。河南大型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仅为3.3%,在中部6省中最低;中部6省中有5个省份的大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都超过或接近50%,只有河南低于40%。而且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最优生产规模,企业规模效益普遍较低。2002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实现1307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0%,而湖北为1731万元,安徽达到1561万元,山西为1511万元;河南企业户均销售收入3870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7%,而湖北达到5102万元,安徽达到4790万元;河南企业户均实现利润146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7%,中部六省中最高的湖北达到217万元。因此,对为数众多但效益较低的小企业实施重大调整措施,将稀缺性的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常态;河南省;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概述
低碳经济是在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前提下,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根本,以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制度发展为核心,进而涉及整个经济的生产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在内的全球性变革。[1]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一度被认为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三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工业制造业仍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工业制造业又是能源消耗的主力,因此,这种高能耗和低效率的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有效改善。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目前正处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是全国能源、原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倡导低碳经济时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能源供给结构的长期失衡,加之能源的长期低效利用以及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河南省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前河南省的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河南省2014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131.87万吨,氨氮13.904万吨,二氧化硫119.82万吨,氮氧化物142.2万吨,分别比2013年削减了1.5%、3.3%、1%和9%。①然而,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2014年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面积760.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河南省森林面积达5386万亩,共有森林公园1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根据估算,河南省林业资源年吸收二氧化碳约8700万吨,森林总碳储量已超过1.2亿吨,都比前些年有较快的增长。由于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森林以及湿地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能够很好地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助力。2015年河南省计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29.21万吨、13.5万吨、118.62万吨和135.09万吨,同比削减2%、3%、1%和5%,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控制在116.23万吨,同比削减3%。各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88%以上的比率,县城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以上的比率;乡镇的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6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垃圾渗滤液实现达标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2015年比2010年分别下降50%以上;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了固体废物和废水储存设施。对于发展中的河南省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能源需求量与日俱增,减少碳排放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其次是河南省的重化工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资源型为特色,表明河南省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最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这将对省内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新常态视域下河南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低碳模式,力推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新常态下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特定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导致低碳发展压力巨大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故工业化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并处于高能耗阶段。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任务,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已成功转移到各个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则发展滞后,且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而河南省是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工业省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全面推进时期。而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城镇化率一般维持在50%左右,2014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比率是45.2%,由此进一步反映出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工业化发展的推进阶段,能源需求量迅速增长,这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倡导的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之间有明显的冲突。河南省的工业发展本身就表现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特征,以资源型为主的工业发展结构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支柱产业的相对单一化和初级化,以及比重较大的传统煤炭化工行业,使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受这些传统产业的制约,并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此外,长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所积存下来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目前落后产能退出主要还是靠产业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更加凸显了河南省欠缺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及配套措施,从而导致激励和约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成为河南省提升整体工业水平、实施节能减排任务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重化工业结构,导致节能减排动力不足
河南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表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和初级化,区域内煤炭资源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经济增长也明显地受该类传统行业的制约和控制,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改变资源依赖性的工业结构。[2]因此,在目前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节能降耗的压力与经济稳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调整产业结构,是河南省谋求低碳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和难点。2014年国家下达的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是电解铝6.25万吨,制革90万标张,涉及2家企业,和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15个工业行业。②2015年河南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中包括焦炭行业4家、化纤行业1家以及电力行业2家。重化工业的明显特征就是对原材料及燃料的消耗量巨大,与之伴随的是高污染性以及高碳性。河南省的重化工业结构以及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现实,都加重了河南省节能减排的任务,这也成为制约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3.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
2014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9∶51.2∶36.9,与之前相比,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升,工业产业结构继续向良性方面发展。然而,三产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多年排名靠后,而河南省的第二产业具有典型的高碳特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从另一个层面反推了经济的高碳性。2014年河南省高成长性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2.6和11.4个百分点,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5.0%和7.6%,同比分别提高了2.7和1.2个百分点。③同时,河南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具体来说,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等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附加值的比重近一半,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反映出河南省第三产业较高的依赖性并受制于传统的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低层次性和低附加值性。比如,省会城市郑州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然而,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在物流发展方面却没有相应的优势,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且发展相对较慢。此外,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金融、文化和旅游领域等同样较为落后。作为文化资源显著的河南,其文化产业增加值较小。河南省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封闭性及自给自足性,在观念上以及发展方式上都不利于低碳服务业的发展和推进,加上经济发展的重化工业性,又进一步制约了其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制约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低碳工业之路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而言的,突出工业化发展的高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益,强调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最大提升,充分发挥工业化对于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对于河南省来说,因工业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偏高,而河南省又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工业的低碳化,因此,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挥其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核心作用。[3]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包括:第一,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的比率,使整个经济向集约型方向迈进。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有效的调控,严格把控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项目的新增和扩建,加大煤炭资源的整合力度,淘汰落后的产能,建立和培育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并积极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降低其能耗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新型的高新技术园区,努力推广绿色工业,使低碳型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次是优化产业的聚集度。集中发展某类低碳型、潜力型产业,使之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密切配合,进而延长其产业链条,提升经济发展的融合性和相互协调性。同时,加大政府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研发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提升河南省低碳经济水平。最后,充分发挥相关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公司战略,以清洁生产机制作为指导目标,以低碳型技术研发和创新作为行动方向,加强新成果的扩散和推广力度,最终提升企业乃至产业的低碳核心竞争力。
2.推广农业的绿色化和生态化,走低碳型农业之路
河南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一直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更好地发挥农业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农业的低碳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农业生产过多地依赖化肥、农药以及塑料大棚,这给农业带来了高污染。因此,推广低碳农业,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低碳意识,在广泛宣讲的基础上可以推出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低碳种植,把低碳理念贯彻始终,提升农业的绿色生态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地缘优势,在养殖业以及观光农业方面启用低碳理念,养出特色,种出优势,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农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同时,大力发展质优高效的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并鼓励发展低排放的栽培技术,切切实实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促使粗放型种植向集约型种植转变。要明确农村农机的使用及报废政策,目前,河南省农村还普遍存在着农用机械的低效、高能耗及超标尾气排放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农用机械进行及时的换代和升级。此外,还要防范“三高”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大相应的监督力度,以此来双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3.产城融合,走低碳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以“创新、创业、创客、创意”和“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新模式”为发展导向,通过有效聚集产业、居住和休闲等各种要素以及政企共同缔造的方式,引导“产业+生活”融合互动发展,构筑区域转型升级新高地。一方面抓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提升“经济容积率”,另一方面抓好生活和居住区支撑,打造“多元共享空间”,进而实现生产端、生活端的有效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发挥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和产业空间的效应,同时利用产业的后备保障力量,达到整个产业和城市的相互融合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能源消耗量相应提升1.6%,明显地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与能源消耗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因而,城市的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影响意义巨大,需要发挥其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带头作用。
4.加大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力度,走低碳型服务业发展之路
研究表明,河南省的碳排放中的主要抑制因子是能源强度因子,这表明目前河南省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切入点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的水平,这是河南省在抑制碳排放方面最具成效的措施。首先,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减碳技术水平,努力推广清洁能源替代技术。针对河南省的实际情况,煤炭一直是本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为实施低碳化策略,应积极引进煤炭方面的净化技术,有效控制和降低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因而,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是河南省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选。其次,大力发展去碳方面的技术。目前世界上去碳技术的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使用成本较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合作来进行试点,逐步推广实施。最后还要大力发展零碳技术。零碳技术是碳排放的最理想状态,提高新型能源科技方面的投入并开发零碳能源的应用领域,对于推动河南省低碳经济模式发展至关重要。注释:①③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②河南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告,2014.
作者:胥丽娜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雅莉,王妍.新常态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路径构建[J].求索,2015,(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