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5:44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1篇

关键词:轴承部件;拆、查、测、绘;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01-02

在我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中,笔者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刘继福,2007)中的“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现对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加以反思,旨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高中起点的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三年级学生,18名学生均为男生。在能力基础方面,他们思维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求知欲强,乐于实践操作,熟悉设备拆装,对测绘有一定了解。在背景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参加过一个学期的机械维修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达到了中级机修工技能水平。

(二)设计理念

项目课程已成为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要把《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的课程结构转换为工作任务结构,将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项目的选择及其结构设计显得特别重要。“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这个项目是以一个具体的机器为教学载体,引出了减速器的组成、功用,减速器装配图的识读,零部件的拆装与测绘等制图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其他常用机械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这一项目是“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二单元课题1,需用6个学时完成。零件测绘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化训练,是后续的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的重要基础。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既符合认知规律,又遵循技能习得过程的知识结构网,笔者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查阅滚动轴承的代号与含义等环节,旨在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能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笔者拟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熟悉测绘滚动轴承的过程、步骤、注意要点;合理选择零件的表达方法,掌握草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2)能力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测绘零件、查阅资料、计算机操作等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团队学习等多种学习能力。(3)情感素质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赏识他人的胸怀,激发爱岗敬业的情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学生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意识。

确定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机械零部件拆卸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常用工量具;测绘滚动轴承。(2)学习难点:滚动轴承的测绘。

教学准备 (1)准备三台圆柱齿轮减速器、若干拆装工具、测绘工具、专用工具等。(2)准备若干《机械手册》、《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绘图纸等。(3)给学生发放学习辅导资料。(4)按照小组之间学习能力基本相当原则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6人,组内推荐组长,自学《学习辅导策略》等资料。

(四)教法与学法的运用

教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实施过程

课后反思

(一)教学结果

反思本次课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重点难点突出,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教学过程顺畅,方法适当,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实施感受

单元教学设计落实三维目标 笔者按照戴士弘教授关于“职教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讲座和《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能力本位,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形式,明确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和情感素质目标。

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 本次课从轴承到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装置,从零件拆装到零件测绘,从徒手画图到计算机绘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立足于学校的现有实训条件,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实现能力的拓展与延伸,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笔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实践活动作为课堂主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双线并行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努力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挖掘德育因素,启迪学生智慧 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重要的是要感之以德。笔者在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予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本次课中,团队合作很重要,笔者引用减速箱上的齿轮来引导学生:“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齿轮,而每位同学就是一个轮齿。我们从入学至今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从最初的棱角分明打造成如同齿轮般齿齿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机械精神,彼此推动,让班集体这个大齿轮正常、顺利转动,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专业教学与德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不足之处

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合设计的预设痕迹有些明显,学生自由拓展的空间较少,课堂张力稍显不足。二是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和时间秩序的调控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教师要进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四是上课时有很多听课教师,学生还是过于拘谨,出现了怯场的表现。笔者及时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鼓励,这就耽误了一些时间,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董必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4]卢培文,温盛红.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钳工制作》课程教学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2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主动参与交流讨论活动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正确看待学校规则的作用,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游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规则。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调查、交流,了解学习、生活中常见的规则。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认识、评论。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规则带来的好处,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导入、合作研究、交流评议、行为辨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了解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学校规则的作用。

重点:强化对规则的认识;发现、体验规则带来的好处。

难点: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转化为一种自觉需要,从他律到自律的提升。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做游戏用的套圈、大象和红线。课件。板书贴。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去调查身边的规则。

三、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初步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1)游戏导入,感悟规则。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套圈”游戏,谁能把圈套到小象的鼻子上,谁就是胜利者。孩子们,想参加游戏吗?赶快来拿套圈吧。

(出现混乱,有的同学你挤我推,有的同学争抢套圈,导致游戏无法进)。天呀,孩子们别争了,也别抢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游戏还能进行吗?请大家回到座位上坐好,让我们安静下来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套圈游戏顺利进行呢?

(a.选出两名队员参加比赛,每人拿五个套圈,站在相同距离的位置套圈,投中最多的同学获胜。b.全班同学分成两队,每对选出5名队员参加游戏,每人拿一个套圈,站在相同距离的位置套圈,投中最多的队获胜。)

同学们,你们善于动脑思考,想出来这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像你们刚才所说的参加比赛的人数相等,套圈的数量相等,套圈距离相等,这些就是套圈游戏的规则。(板书:规则)

(2)初步体验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根据同学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我们重新进行套圈游戏。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把全班分成两队,每队选出5名同学参加,选到的队员每人拿一个套圈,站在各队红线的后面套圈,套完后请回到座位上,投中最多的队获胜。最后一名同学把地上的套圈捡拾到桌子上。想参加游戏的同学请举手(选出队员),其他同学当拉拉队员,为本队队员加油,呐喊!

(学生活动)宣布游戏比赛成绩,某某队获胜,让我们响起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共进行了两次套圈游戏,对比两次游戏,你有什么感受?

(a.我感觉开始很乱,并且有的同学都吵起来了,通过有规则的游戏,我觉得很快乐。b.开始不能进行游戏,现在我们不但完成了游戏,还感到很高兴,感到每个人都能快乐相处。)

小结:是呀,你们课下玩的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等,这些游戏都需要规则,参加这样有规则的游戏,不但公平、顺利,还让我们享受到了快乐!有规则真好!(板书:快乐)

2.寻找学校规则,深刻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1)小组交流,寻找学校规则。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小客人,瞧,小狐狸来了!它要上一年级了,可是对于学校里的规则还是一无所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在我们上课时、课间活动时、还有参加升旗、上学放学的时候,都有哪些规则呢?(图片:课堂上课间升旗上学放学)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探讨、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过渡:请同学们坐端正,刚大家交流的非常热烈,现在我们来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听一听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谁先来汇报呀!

课堂上:

预设

生:上课认真听讲,同学发言不随便插话。

生:课堂上不能搞小动作。

生:课堂上不能随便下座位。

生:课上不能打扰别人。

生:上课不迟到。

生:课堂上要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在发言。

探讨:老师真佩服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交流了这么多课堂的规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课堂上遵守这些规则,有哪些好处呢?

预设

生:如果课堂上不举手,经老师允许后再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就什么也听不见,上课就无法进行。

生: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的课堂就会很乱,很吵,老师也没法上课。

生:我们认真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小结:你们真是一群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孩子。正是有了这些课堂规则,才保征了我们的学习秩序,让我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有规则可真好!(板书:有序)

课间:

过渡: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课间活动时要遵守哪些规则呢?

预设

生:课间不能在教室里追跑打闹。

生:不能攀爬护栏。

生:不能在走廊里你追我赶,做危险地游戏。

生:上下楼梯时不能你推我挤。

生: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

追问: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这个红线内的通道就是我们的楼梯,从上面下来三个并排走的同学,有四名同学也是并排着上楼,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验)

预设

生:如果上下楼梯不靠右行,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楼道里就会很乱。

生:如果不靠右行,上楼和下楼的人就会撞到一起,要是速度再快一点儿,也许所有人都会受伤。

生:如果课间同学们楼梯上追逐打闹,会发生危险。

再次体验:那同学们给他们提点建议吧!

生:按照靠右走的规则上下楼。

生:排好队上下楼。

生:我们要做到相互礼让。

探讨: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拥不挤守秩序,这条规则你遵守了吗?你重视了吗?孩子们,我们听一个故事。

孩子们,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它就像一根柔弱的线,很多时候,一个因为不守规则而带来的举动,就能把它断开,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遗憾。

小结:规则,就像一张保险单,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只有遵守它,才能享受到它给我们的保护。有规则真的很好!(板书:安全)

升旗

过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一项很庄严的活动,哪个小组来汇报呢?

生:我们学校每周周一7点50分升旗,不许迟到。

生:我们要穿校服,带红领巾。

生:升旗时唱国歌,肃立、行注目礼和队礼。

生:升旗时要保持安静。

小结:孩子们遵守这些规则,就是尊重国旗,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就是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上学放学:

上学、放学有哪些规则呢?

预设

生:上学、放学我们要靠右边走。

生:我们要在学校南北第一根灯柱下车,自己走进校园。

生:来到校园要在各学区指定的位置排队走进校园。

生:放学时家长接送的同学要站队,有教师护送到指定地点,看到家长后才可以离开。

生:我们乘车的同学要到指定地点等候,等老师点名后,排好队乘车。

师:我们在上学、放学、乘车时为什么要排队呢?

生:如果不排队,就会很乱。

生:如果不排队的话,家长会找不到你。

生:如果不排队,我们学校放学会很乱,家长接不到我们会着急。

生:我们乘校车排队保护了我们的安全。

小结:排队让我们的校园更有序,更安全,同时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我们想说,有规则真好!

3.创设生活情境,拓展规则的重要性

(1)创设情境。

过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小狐狸就从同学们这儿学到了这么多规则,它可真开心。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吧!

课前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父母的帮助下调查了马路上、超市、儿童乐园、坐公共汽车时的规则,并把它们制作成了规则条,现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自己的发现,完成你们的展示板。

(1)我们小组调查的是马路上的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靠右走、不在马路上跑和玩、过马路看红绿灯,走斑马线。

小结:规则,就像一张保险单,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只有遵守它,才能享受到它给我们的保护。有规则真的很好!

(2)我们小组调查的是超市的规则: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不要的东西放回原处,要排队付款。

小结:遵守规则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有规则真好!

(3)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儿童乐园的规则:我们要排队买票,排队玩玩具,游戏时做到相互礼让。

小结:我们共同遵守这些规则,一起享受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有序、安全。

(4)我们小组调查的是乘坐公共汽车时的规则:要在公共汽车站牌前等车,先下后上,自觉投币或刷卡。

小结:是呀,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曾经看到因为挤公共汽车发生了一幕幕惨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就能远离危险。

(2)总结。

同学们,规则无处不在,这些规则就像我们的贴心朋友,它总在悄悄地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规则使我们校园其乐融融,规则使我们的社会井然有序,规则使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说有规则真好。板书:有规则真好。

4.自我评价,实践规则

(1)自评。过渡:孩子们那你们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这里有一张一周规则我遵守自评表,每天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果做的非常满意就涂三颗星,如果需要努力涂一颗星。一周以后老师看看谁做的最棒。

(2)实践。小结:希望同学们遵守规则,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马上要下课了,我们应该怎样回教室呢?

(学生回答)

好,让我们排好队,整齐、安静有序地回教室吧!同学们,再见。

四、教学反思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关键

本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我做到了三步曲:一是读懂《课标》,课标中 “健康、安全地生活”内容要求是在使用玩具、设备活动中,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二是分析教材内容,我执教的《有规则真好》一课中,教材呈现的内容是小狐狸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再次是小狐狸进城后感受到规则带来的好处。教材还设计了小狐狸回森林的表现。三是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初步形成了最初阶段的规则意识,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并不好,对于规则存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觉得遵守规则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内化为自觉行动。

总之,我们要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课标》要求、教材设计理念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2.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1)游戏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讨论和探索,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从无规则游戏到有规则游戏,让学生感受到规则带来的公平、合理、快乐。

(2)有效提问。有效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个环节中,这样的游戏能顺利进行吗?怎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呢?引发学生思考,建立规则意识。第二环节中,课堂上的规则真不少,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的课堂会怎么样?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就餐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探讨、交流、体会有规则的重要性。

(3)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增强品德课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因此,我利用小狐狸上一年级不知道规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我还创设了小狐狸回家这个情境,让孩子们通过提醒、帮助小狐狸回家,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课程理念。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3篇

关键词:整体把握;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验教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有的“知识体系单元”逐渐被“主题单元”所取代,并充满时代气息和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童真特色,也孕育着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教材的改变带动了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对新形势下的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予以探究,才能真正发挥出主题单元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整体把握,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成果。

1.对单元教学目标加以确定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指出教学应该注意将教学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相结合,共同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中避免理论死板化,不能强硬地在每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而是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对三维目标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明确,使其彰显出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效果。

2.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在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已经确定后,教学设计就要根据这一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审视,从而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或重组。对于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来说,由于教材一般只是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一个较为经典的范例,所以其并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详尽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其能够以更加科学的姿态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对于重组来说,它主要是指教师同样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安排打散,再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相关知识点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重组,方便学生通过异同对比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小学各阶段学生的实际状况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整编。其整编内容应该包括协调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际安排和相应教学方式的选择,还应该处理好各个课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每一个课时教学所能够达到的单元教学目标。

4.对单元整体内容进行导读

“导”的基本含义是引导、指导,其性质直接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导读,向学生提供一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概览结构框架,便于学生理清单元教学内容。导读还包括对各单元之间的教学关系进行整理,让学生对整体教学内容形成全局性的把握。

5.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展望,而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和调解更新的过程,是真正将教学书面设计变为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创造的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映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实际应变能力,能够将教学设计“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动”,准确把握教学契机。

6.反思教学效果

在完成基本的单元教学后,教师还应该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课堂内容增量和学生学习时的薄弱环节等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对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查明并进行相应的补救。例如,对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课后辅导,帮助其矫正自身不足之处。

二、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月是故乡明”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1.单元教学目标

对本单元生字词进行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单元学习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相应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不同的思乡之情加以体悟等。

2.单元整合

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活动、回顾拓展活动进行重组,如在《古诗词三首》教学后即开展回顾拓展活动,让学生对思乡的诗句加以积累,这样能够将本单元中的思乡诗文教学整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的设计主要注重对教学前测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课程带入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其所了解的与思乡相关的诗和文,从而进行教学导入。

4.单元导读

为了让学生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本文单元教学设计将单篇课文导读和单元全盘导读相结合(如图1),让学生对单元教学主题和每篇课文都有简单的了解。

5.课堂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这里就不对教学设计做赘述。

6.教学反思

设计相应的习题(如图2),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把握。

综上所述,“整体把握,单元整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材观念和教学观念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应该对小学语文教材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切实提高自身的课程执行能力,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飞.“整体把握,单元整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第六单元;教学功能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4C0036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是在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之后,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代表开始深入、细致、较全面地学习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和鉴别等内容,具有化学物质学习的典型性[1]。第六单元也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小学科学及化学前几个单元中所接触到的木炭、二氧化碳、煤气等熟悉的物质以集中呈现的方式来学习。学生对碳单质及其氧化物有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与物质构成奥秘的部分知识相比,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已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方法,对化学学习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许多内容还处于记忆范畴,并没有得到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由空气、氧气的高度兴奋期走向分子、原子、元素的迷茫期,又因期中考试后的自然松懈,再加第六单元内容较具体形象、实验多的特点,师生都会自然地进入一个“快速通道”,迅速地结束第六单元的学习。殊不知这样做会丢失该单元应承载的许多教学功能。

1 知识的过渡

1.1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

本单元承接前面的非金属气体单质,以非金属固体单质“碳”入手,过渡到其氧化物CO2、CO等化合物,初步接触到HCl、H2CO3、Ca(OH)2、CaCO3等物质,涉及酸碱盐中的部分代表性物质。从非金属向第八单元金属的过渡,为第十、十一单元的学习做好引子和知识储备。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但要知道CO2能与Ca(OH)2反应,而且能分析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白环”的形成原因及清洗方法。教学中要从前面关注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过渡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过渡到关注物质间的联系与转化的学习。因此第六单元的学习应前后统筹兼顾,不但要掌握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具体物质的性质,还要了解与之作用的相关物质的性质,以及有意识地关注一类物质的性质,为后面酸碱盐的学习做好铺垫,不应割裂孤立起来学习。

1.2 化学用语从入门到应用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分化点,部分学生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还不够熟练,还处于一个机械应付的阶段。而第六单元大量化学方程式的出现,恰好能予以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巩固并熟悉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技巧,以便能在金属与酸、盐反应,及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中应用自如,这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

1.3 化学计算从简单过渡到复杂

初中化学计算主要有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的计算,许多教师将三者割裂开来,各立门户,造成化学学习的复杂化,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可将化学计算回归于数学的“比例”计算,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原理:“根据相应关系量间的比例不变”来进行计算。因此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关系”就非常重要。第六单元的教学是承接前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入门学习,过渡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理解。通过练习加强对计算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学会解决“非标准量”的复杂计算,进而能轻松自如地完成第八单元的含杂质的计算和第九单元溶液的计算。

2 方法的过渡

2.1 思维模型从建立过渡到演绎与应用

在1~5单元已建立起许多思维模型,如常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几个维度研究物质;常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检验、验满、存放等方面进行气体制取的学习;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思维模型、物质燃烧现象描述的思维模型等等。

第六单元需要在前面所建立的思维模型的基础上,对思维模型进行演绎与应用,从而能轻松地引领新知识的探究。一方面巩固并理解思维模型,另一方面以此引导学习新知识,从而使初中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也有利于学生自觉地进行横向对比,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用“思维模型”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紧,越滚越大。有时教学中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力,也就不再惧怕那多变的第十、十一单元了。

2.2 认知的深度从表象过渡到内部结构

第六单元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物质性质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习的微观知识理解物质的性质,从而逐渐认识一类物质的共性。当然这里也不可能对所有物质、现象进行解释,仅是引导学生思维努力的一个方向。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本质是反应生成了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以此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金刚石与石墨、CO与CO2性质不同的本质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过渡到微观分析等等。

2.3 认知的广度从单一过渡到多向

前面学习O2、H2的化学性质较单一,如助燃性、可燃性。第六单元碳单质及其氧化物中的物质可能有多种化学性质,物质间的联系也更为广泛,学生的思维要从单向走向双向或多向。如C与CO2反应不但要知道C有还原性,还要推知CO2具有氧化性;CaCO3能与盐酸反应制取CO2,从中不但知道CaCO3这种物质能与盐酸反应,还要从中知道盐酸能与CaCO3反应等等,思维要走向双向和多向。

2.4 内容从学习具体物质的性质过渡到观念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

化学的入门是从大家最熟悉的空气、水等物质开始,但面对几千万种的物质不可能逐一研究,必须初步形成一个观念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总Y,努力提高知识的概括性和统领性。如“碳元素喜欢与氧元素组合成二氧化碳,但如氧元素不足则先转化为一氧化碳,一旦有机会再遇到氧元素再转化为二氧化碳”,这一句话就可统领C、CO的化学性质,而且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有机物燃烧中黑烟的形成就可轻松用此观念解释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观念的提炼,要帮助学生不时地进行规律的总结与应用,不至于到第八、十、十一单元对一些规律的演绎无所适从[2]。

3 能力的过渡

3.1 学习的方式从教会过渡到自学

之前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为主,意在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化学,而此时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方法,但学生应用方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化学还有困难。因此课堂上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设计一些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金刚石与石墨的内容学习,可让学生通过表格从外观、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和用途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阅读教科书后自主完成表格。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时教师只是提出一种方向性的思路和方法性的指导,具体的细节上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而习得。学生要能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并能尝试着给予合理性的解释,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

3.2 实验设计从教会过渡到学会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和自己动手经历了一些实验,但离自己能设计实验完成探究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第六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理。

实验教学的重点不仅仅落在实验的操作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和实验设计方法的学习。如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条件是“接触”,也就是说二者接触就能反应,反之分离就停止,这是实验设计的原理。据此接触有三种方式:a.大理石主动地与稀盐酸接触(图1-a);b.稀盐酸主动地与大理石接触(图1-b、图1-c、图1-d);c.两者同时主动接触。分离的方式同样有三种,如此就很轻松地设计出几种装置,但关键是要能正确地理解实验设计原理,才能灵活应用,而不是机械地模仿。

再如,图2-a中是石灰水主动与CO2接触,图2-b、图2-c中是CO2主动与石灰水接触。如能认识到这个层面上,那么对下题的实验设计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实验设计思路了。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很多都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验证打开的汽水瓶所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图3)。

3.3 观察能力从片面过渡到全面而系统

随着实验设计复杂程度的增加,对实验的观察能力的要求也要相应提升。之前观察的主要是物质的燃烧,物质的加热,学生已具备观察方法,可能不能适应后面的实验要求,如固体与液体反应、固体与气体间的反应、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等。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提炼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更全面而系统,为获得正确的结论打下基础。

3.4 实验目的由实验操作的练习过渡到实验结论的推理

随着学习的深入,实验的目的由之前的仪器识别、使用方法的练习等过渡到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实验结论,对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论推理的能力要求较高。如CO2的倾倒实验、碳酸使石蕊变色实验等实验结论的获得,都需要通过缜密思维才可获得。这些都为后面学习燃烧条件、铁生锈条件、金属活动顺序等实验结论的获得做好能力的培养。

总之,从表面上看第六单元是学生易学,教师好教的一个单元,其实承载着许多方法的再学习,能力的再提升的教学功能,必须渗透到课堂的各教学环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和螺旋式上升,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行如流水,水到渠成[4]。

参考文献:

[1]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68.

[2]倪娟.名师课堂教学设计与点评・中学化学(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53~256.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5篇

经济法课程一般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笔者在多年经济法教学中发现,由于老师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讲授经济法律法规,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累,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遇到案例分析时,常常无法下手。这充分表明,当前的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弱,如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五年制高职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入手,分析当前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升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一些路径和方法,以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3)认真执行学期中的听评课制度。听评课要从帮助该老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课程单元,进而如何更富有成效地上课出发,因此,听课者要专门挑出授课者的欠缺和不足。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6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单元;内容整合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3C0008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堂教学要从知识技能传授的单向灌输,转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和导向。要从学科素养培养的视角分析、把握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探索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转型。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上,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把教学内容整合为具有一定主题的结构化的教学单元;要密切联系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热点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要把学习活动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建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构化的教学单元,是课堂转型的核心,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活动开展是有效地实施单元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保证。

1 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看待和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内容,一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学科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习得。这部分内容学科的逻辑结构清晰,系统性强,具有学科特质,是显性的教学内容,在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表中可以非常明白地读到、学到。二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中蕴含着的学科思维方式、学科观念、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教育内容。这部分学习内容既有学科特质,又包含跨学科教育功能。这部分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明晰的逻辑结构,大多分散、渗透在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之中。许多内容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读不到,是隐性的(但不是外加、虚幻的)。学科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中,化学科学的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包括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性知识,化学研究方法、手段工具和技术等策略性、方法性知识,化学科学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合理利用物质、创造新物质等方面应用的价值性知识,是显性的学习内容,也是传统学科教学的重点。从基础教育所承担的人的培养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看,基础教育的化学课程,不仅需要上述化学科学的核心知识,还应该包括所蕴含的化学科学的核心观念、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科学探究和科学伦理道德,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准则等隐性的内容。这些隐性的学习内容,不仅是有效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化学科学的核心知识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优化思想感情、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价值观所不可缺少的。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了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五个语句概括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看,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显性与隐性的教学内容如下:

(1)科学认知维度:运用化学实验方法,基于证据做分析推理,借助想象、模型方法和符号表达,从化学现象的宏观辨识入手,深入到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及其变化做微观探析,理解、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基A知识、基本技能与相关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2)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维度:在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现象(包括化学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开展科学探究,提高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科学与人文教育维度: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关系,认识化学科学价值,培养社会责任,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观念。

例如,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教材)[1]中以电解质溶液原理为主题的学习内容,从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可以清晰地剖析和梳理其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

(1)科学认知:借助实验现象观察,从宏观性质(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可以导电,不同的电解质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电解质在不同条件下导电性的差异)的辨识入手,运用想象和微观粒子运动模型做微观探析,理解、掌握有关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从微观视角,运用化学符号系统描述、分析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离子反应;应用电解质原理知识解释说明生产、生活中有关离子互换反应、盐类水解反应、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反应、电解反应、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沉淀和沉淀的转移等实际问题。

(2)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能从有关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状态、变化与相互作用的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化学实验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探究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及其存在状态、电解质溶液中的各类离子反应,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原电池反应和电解反应的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沉淀和沉淀的转化的原理。

(3)科学与人文教育:在研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有关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的规律意识与理性思维习惯,树立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在分析研究与电解质溶液原理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电解质溶液原理知识在促进化学科学发展上,在研究和解决生活、生产、环境中相关问题上的价值,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

2 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建构学科课程的教学单元

单元教学,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策略。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主题出发,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单元建构方式。例如,基于知识理解和习得的知识单元设计;基于生活经验的活动单元设计;基于“目标-达成-评价”方式设计的课程单元;基于“主题-探究-表达”方式设计的活动课程单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单元设计等。

传统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基于学科知识理解和学科技能习得的知识单元设计。这种教学设计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目标,以知识点传输与技能训练来设计组织教学。在平时教学阶段的教学设计,依章节顺序孤立地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考虑的是如何做好每一节课显性教学内容的教学,研究教学重点讲授、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只在单元课时教学完成后以单元复习课形式,安排专题或单元知识网络的讲解、灌输,做知识的归纳、梳理,把平时传授的知识点连接成网络,希望借此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这种教学设计体现的单元结构是基于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着眼于教材章、节中知识点的联系、相关技能项目的整体训练,虽然能较好地达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难以完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即使从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学科知识的要求看,实际效果也颇成问题。教师本身在平时教学设计中,往往没有对整个单元(专题)的教学内容做整体分析、研究,没有理出各节课、各知识技能点间的内在关联,没有从专题整体来分析把握各节各知识技能点的教学,不能基于整个专题的整体来剖析各节各部分内容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教育功能来设计教学,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得到的必然只是“点”状、碎片式的知识。想靠单元复习的“知识系统”灌输,让学生记忆“知识网络”,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复习课中“接受”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外加的,不是自己通过平时学习逐渐建构起来的。学生大多难以真正理解单元中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单元知识的逻辑体系,不仅难以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系统,也无助于学科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单元设计“不是单纯知识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叙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创造优质的教学”。“这种教学单元设计以一定主题的教学内容单元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形成结构化的教学单元”[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单元设计,要求变革以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技能习得的知识单元设计模式。一要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出发,全面、整体地解读单元(专题)教材,把课程(教材)中一定主题下(可能涉及教材中的一个章、节或若干个章、节)的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内容融合起来,相互渗透,从科学认知、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科学与人文教育三个维度把握、处理教学内容。二要在教学设计上改变只从化学科学知识本位出发,只为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承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能只关注知识技能学习目标的达成,忽视知识间内在关系的揭示,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熏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三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旨出发,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学习的序,以相关主题和任务为主线整合、重组教学内容,组成若干个相互衔接的教学阶段,由这些教学阶段,有机组合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构单元。四要在平时的课时教学中,注意从单元整体出发来看待、分析和处理,把各阶段、各节的课时教学置于整个单元系统中,注意揭示并帮助学生体会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使各课时的教学具有强的关联性、结构性,有利于学生整体理解、把握学习内容,自主建构知识系统。

例如,对于电解质溶液的教学,要在剖析和梳理其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素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旨出发,依据电解质溶液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序,可以建形成结构化的四阶段教学单元,通过各个阶段、各个课时教学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第一阶段:从宏观现象入手,运用想象并借助微粒运动模型和化学语言描述,建立强(弱)电解质(酸、碱、盐)及其电离的概念,为学习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和相关反应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是电解质的最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的规律性认识发展,从理解接受进而达到能应用分析。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序包括:(1)从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宏观现象入手辨识电解质、非电解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2)从电解质的构成微粒(分子或离子)的运动和变化,深入到微观视角认识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强弱电解质在电离程度上的差异、影响电解质电离与电离程度的内外因素,形成关于电解质及其电离的理性认识;(3)帮助学生从动态平衡的观念看待电解质的电离,运用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表征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4)运用上述的基本观点,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一般规律;(5)运用上述基本观点分析水的电离特点,认识水是极弱电解质,分析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理解水的离子积Kw;(6)学习正确分析、定量描述常见酸碱盐等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判断水或水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pH和酸、碱性。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案;收集与利用;最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36-01

一、收集的窍门

1.以体育教研课的主题方向进行收集和整理

从研讨主题角度来收集公开课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案如1:小学五年级《支撑跳跃》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为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挑战教材难点。主题是“阅读体育课堂,提升教学技能”。如2:《跑:曲线跑》《跑:折返跑》《跑:障碍跑》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

2.以体育单元教学思路进行收集和整理

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

例1: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一《跳跃单元教学设计》、水平二《耐力跑的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例2:问题解决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二技巧类教材《侧手翻单元教学设计》《前后滚动单元设计》《跪跳起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从不同练习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收集第一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案等等。

3.以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学段间的衔接进行收集整理

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特点,决定了同一个教材,在不同年级、水平、年龄、个体差异,在各个学段间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如何开展不同水平阶段教材内容的衔接和系统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例1:2012年杭州江干区进行以中小学教材衔接与系统教学为主题的研讨课,如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系统教学为主线进行收集不同水平,类似教材的教案进行研究。例2:选择相同教材不同内容研讨课,如篮球从小学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课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五年级《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七年级《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动进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课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和挖掘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本区域体育特色发展。例如:二年级《短网:正手挥拍》、三年级的《快乐活力板》、四年级《短网:双手反手击球》、五年级《羽毛球》、七年级《花式跳绳》等教案。这些教案相对来说,属于教学设计比较陌生、也不经常上课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课程的教案具有借鉴作用。

5.以体育专题研讨内涵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发掘教材的内涵,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的教案。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有效进行探讨等。如《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设计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讨课教案,对各个教材进行分析,探讨研讨课设计思路,理解上课老师如何进行教学意图的设计,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例如,去聆听专家、听课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引导大家对教材的理解,从中学习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会什么等思路问题。

2.采用方法之原理

从教学设计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学方法、练习手段是如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再理解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看方法、手段对目标达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处理等,这就是从优质的教研课中要学习的资源。

3.改造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讨课教案时,先认真听课,边记录,边听专家的点评、写听课反思。回来后,可以按照研讨课的教案与自己的听课反思相结合进行上课。课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创新进行上课。将研讨课中好的东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体会。对收集的教案应该理解、感悟、内化,并付诸于日常教学并创造条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4.借用目标与过程和谐统一思路

收集优秀教研教案,认真学习和观摩上课老师对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如何分解、分层落实的。学习在教学中预设目标与实践操作中产生什么矛盾,教师如何解决,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突破等问题。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8篇

[关键词]Unit Diary 互动反思 能力发展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体现了当今英语教学从Teaching to learn到learning to learn的转变。它与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Check your progress配合,让学生有机会去分析和反思本单元的学习,不但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察,而且更关注学习过程,以期二者收到相得益彰之效。下面我就关于Unit Diary的使用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Unit Diary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北师大版英语教学参考书里把Unit Diary的编写目的写得非常明确,总的说来主要是促使学生反思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学了什么和学到多少;帮助学生找到并学会最佳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等等。每个Unit Diary的设计简洁明确,切中本单元学习内容,并通过反思本单元的学习,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提出展望和打算。尤其是在每个Unit Diary中最后都有一个不变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My plan for the next unit: I need to……。它在单元之间的学习当中激发了学生承上启下的思考,一个一个单元这样的循环往复的思考,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必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Learning to learn的学习者。

二、Unit Diary的使用不尽如意

经过笔者的调查统计,教师对Unit Diary的处理和使用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多数教师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对该部分一带而过,很少甚至是根本不加提及。其次是有少数老师虽然认识到Unit Diary的作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把它当作课后作业一样地完成,至于如何利用来Unit Diary指导学生反思,提高反思水平则停留于表面,显得肤浅和随意。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认识Unit Diary在促进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更要采用更实用有效的反思策略,使Unit Diary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辜负编者们的良苦用心。

三、开展互动式反思课可发挥Unit Diary的最佳功效

笔者于2007年秋季开始使用北师大版高一英语新教材,一开始我在上完第一模块的第一个单元后对Unit Diary处理是这样的。首先是强调了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然后要求学生课后认真地反思自己本单元学习状况按照要求填写好Unit Diary并上交。

为验证互动式反思的功效,我决定以模块1的第一单元的Unit Diary开设一堂互动反思课。经过改编取舍,模块1的第一单元的Unit Diary变成以下的反思问题:

1. What is/are your favorite lesson(s) in this unit? Could you tell me the reasons?

2. What have you learned to talk about in this unit? Could you give me an example? Have you learned to write a personal letter?

3. Do you think your lifestyle is healthy or stressful? Could you list some ways for me to keep healthy or reduce stress?

4. Where do you prefer to live,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 I expect your answers.

5. What is your favorite activity? Why do you like it?

6. What is your plan for the next unit? Would you share your ideas with me?

另外,我发现该Unit Diary没有把本单元所学的两个重要的学习策略包括进去,于是我又增加了如下问题:

What is the common strategy in listening and reading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What and how should we do when we do group work?

我把这些问题投影在银幕上,要求学生先结对就1~6的问题以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时间约为15分钟,然后让学生6人一个小组就7和8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用一分钟的时间口头汇报本小组讨论结果,时间共10分钟。在学生交流反思互动之时,我也参与到各小组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剩下的10分钟一方面由我总结本单元的学习,评价各小组的活动,另一方面也鼓励同学们就现时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接受同学们的提问,给出指导性的建议。

首先,它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思交流,为学生提供共同反思的机会与学会反思的机会。由于是学生们自己亲身的学习经历,因此他们体验深刻,谈论起来也是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这种在自我认知反思基础之上的开放式反思,使同学们个体认知能力和建构知识图式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体现了用英语交际使用,用英语思维的新课程精神。

其次,它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交流。我在和同学们的互动之中,重点谈了当时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表达了自己下一个单元的教学计划,这样和学生对于下一个单元的计划互相呼应,有了一个及时地互动和反馈。这种“反思”、“互动”,并不见得怎样的艰涩、深奥,它只渗透、呈现于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却随时给学生和自己带来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国钧.互动式反思: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新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3,(11) .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第9篇

关键词:教案 教学设计单元包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是主体,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它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标志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新的发展阶段。

一、教案解读

1.教案的定义

教案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制的教学具体方案,上课的重要依据,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可分为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时仅指课时计划,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课时和教学目标、课的类型、课的进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作业题、师生活动设计)、教具等。

2.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1)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教学目的(称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课型(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课时(属第几课时);教学重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过程(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作业处理(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教具(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2)教案编写的格式(请参照表1)

3.教案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程计划机械地对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教案的编写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也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和学生的发展及学习需要。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性,更难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还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其成为一成不变的“播种机”。因此,就要对传统的教案进行“思考”、“反思”,保留精华,剔除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容,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呼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学设计单元包就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体现。

二、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组成

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概念及内涵

余胜泉等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 unit design package)是为实现特定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一套相互关联的课程单元教学规划和支持材料,包含了借助于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实现的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活动支持的资源,主要由教学情境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育信息化推进和信息化教学普及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含义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设计单元包概念的发展,是以教学课件、学习资源、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评价表等概念的发展为基础,以数字压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实条件。其主要内涵有:(1)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观念是大教学观、学习化课程观,基本立场是以人的学习为本,全面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规划的一种物化形态;3.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内容是涵盖教学目标情境化问题和丰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构成包括支持学生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的辅材料,主体部分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5)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使用与发展要考虑借助各种媒体的形式予以实现,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学设计单元包要以多媒体网络为主流媒体;(6)教学设计单元包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基本组成

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分析、具体的教学流程图。

(2)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专门为教学活动开展而设计的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应用软件,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的集合体。目前,人们通常用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多媒体编辑软件作为基本的技术平台来开发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同时,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由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是商品化软件,制作的软件不一定很精美,但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及较强的实用性。

(3)学生作品范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品(包括作品的格式、评价量规,所使用的软件环境等)。学生作品一定是学习小组制作完成,教师在提供范例的同时要强调只是为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作品提供一个参考,对学生或学习小组完成作品给一个“模版”,要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框”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和体验完成作品的快乐,在做中学。

(4)学习资源是围绕教学开展收集和整理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教师收集到的供老师教学备课用的资源,还包括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需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整理,便于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延长资源的生命力,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根据学生主题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填写一些调查表、实验报告、记录单、活动评价表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学习记录表单的样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利用表单模板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本身,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任务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化,有些记录表单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

(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在教学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参与活动学生的观察评价、问卷调查等)、评价的对象(学习的差异、情感差异、信息处理能力差异等)、评价量表、评价数据、对评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一般在课堂教学展开中,包括对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主要是课堂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的贡献、完成任务的情况、学习过程的态度与兴趣)、学生作品等进行评价的具体项目及标准,这些量表包括课堂观察表、学生互评表、自评表、教师评分表等。

三、教学设计单元包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采用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语文组周江老师完成的“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单元包,在《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这篇论文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框架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为设计思路展开的。

1.“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及基本组成

“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单元包是以可视化的文件夹的形式存放各种资源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的效能工具软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以“教师个人数字资源”文件夹(即为教学设计单元包)为核心,并分门别类地将各种文档或资源放入相应的文件夹类别中,其中子文件夹有:(1)版权信息;(2)图片声音(包括图片、声音、视频);(3)学生范例(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学生网站);(4)单元支持(包括评价工具、学生支持、教师支持、单元计划)。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设计单元包文件夹如下图。

2.“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单元包内容的分析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教学设计单元包需要教师考虑教学当中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进行学科领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要求);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具备对文学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深入社会调查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或书籍查找并筛选资料的能力、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能力、制作个人网页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研读、教学反思(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基于问题化的设计,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按照基于问题的设计思路,框架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参照表2。

(2)学习资源的设计和使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有教师支持材料、学生支持材料、学生作品资源包括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印刷资料(四本爱情小说)、辅助材料(电脑、影碟机、投影仪等)、网络资源、其他(莎士比亚全集、《霍乱时期的爱情》,光盘《魂断蓝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或任务的各种评价工具(对演示文稿、对出版物、对网站或网页、其他评价)等。

3.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认知工具的使用、学习情境的设计等)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单元包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容,例如,利用教师演示文稿,提出本单元的基本问题,介绍单元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初步讨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明确研究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分小组自主研究,通过对所选择的爱情故事的“故事背景、爱的开始、爱的进行式、爱的阻力、爱的结局”这五个方面对爱情故事进行分析);分小组进行研究(分头搜集资料,集体讨论,分析整理资料,资源共享);要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组织一场辩论等,这些都是教学单元包的内容,要一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四、在教学设计单元包中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从教案到教学设计单元包是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教案侧重教授知识的梳理以及对教材的重新组织;而教学设计单元包侧重教学活动与教育资源的设计(除了教学设计方案,还要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案、学习资源、评价量表、实验报告模板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材料。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深层次建构的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高效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从教案走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

1.教案与教学设计单元包的比较(参照表3)

2.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作品规范、范例、教学课件、评价量规、教学支撑材料、参考资源、单元实施方案;(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查找与设计;(4)教学过程设计;(5)学生作品范例设计;(6)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实施方案设计;(8)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

3.教学设计单元包对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单元包被认为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成果,教师“领会”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内涵”,“吃透”教学设计单元包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进而实施教学设计单元包,并在实施前、中、后三阶段对教学设计单元包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教学设计单元包中蕴含着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单元包体现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精髓,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过程蕴含着新教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余胜泉教授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单元包”来强化自己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在于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又可以通过新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实践,如此反复信息化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2)教学设计单元包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教师信息化设计能力的提高。余胜泉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这表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问题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问题意识”,通过从“教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单元包”设计的“训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果(教学设计单元包)、案例(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和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介绍,相信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编写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束缚,不再只是把传递系统的知识作为方案设计的惟一目标,不再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教”而设计,而是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把“问题”的设计(任务驱动)提上“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情境,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真正的为了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既教给了学生基本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同样,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

教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它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能力,更不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设计单元包的出现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工具”,教师从传统教案编写上升到教学设计单元包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促进了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严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江.经典爱情故事注定是悲剧吗?电化教育研究,2003(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