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3 09:17:24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1篇

一、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测算

(一)农业市场化程度测算指标

农业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为农业经济活动中各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这里选取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即土地、劳动力、农产品和农业资本,分别测算出各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然后综合这四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计算出最终的农业市场化程度。1.土地市场化程度(A1)。土地是农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是反映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测定方法应该是在市场上流转的土地数量占全部土地数量的百分比。2.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A2)。劳动力是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里主要从数量方面测度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即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查到的数据,将乡村从业人员数作为农村劳动力总数,将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作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乡村从业人员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差值即为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其占乡村从业人员的百分比则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3.农业资本市场化程度(A3)。农业资本市场化是指在农业的各种固定资产投入当中,由市场配置部分所占比重。从投资主体可以划分为国有投资、非国有投资两部分,国有投资基本上是无偿、保本或微利投入,非国有投资基本上是为了追逐利润的投入。显然可以将农业非国有经济投资作为市场配置的资本,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查到的数据,将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农业资本投资总额的资本。4.农产品市场化程度(A4)。农产品市场化用主要农产品人均销量占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的比重表示。

(二)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

对农业经济活动中四个要素市场,即土地、劳动力、农产品和农业资本平均分配权重,然后加权计算出各年度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如表1。

二、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测算

(一)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

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使用直接体现农业产业化特征的指标进行测算,包括基础指标、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和科技指标。1.基础指标(B1)。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与产业基础密切相关,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农业丰产、优质和高效的前提,包含农业资源、运输能力、信息化程度和城镇化程度4个指标。其中农业资源用农作物人均播种面积表示;运输能力用人均货物运输量表示;信息化程度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城镇化程度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2.规模指标(B2)。规模是产业化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指标,包含龙头企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2个指标。其中龙头企业的实力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其规模用产值表示;商品基地是规模经营的保证,是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用商品基地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表示。3.效益指标(B3)。获得良好的效益是产业化的主要目标,包含劳动效率、人均年纯收入2个指标。其中劳动效率用产业化产值与乡村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4.科技指标(B4)。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包含农技人员比重、农业科技贡献率2个指标。其中农技人员比重用农技人员与乡村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农业科技贡献率可从科技进步统计公报获得。

(二)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根据历年湖南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省农办提供的数据,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与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累乘相加,最后计算出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表2所示。

三、湖南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内在联系

(一)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指标关系分析

将表2中的农业产业化指数(B)与表1中的土地市场化程度(A1)、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A2)、农业资本市场化程度(A3)、农产品市场化程度(A4)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与土地、劳动力、农产品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这3个指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资本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稍弱,但是也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二)农业市场化与产业化指标关系分析

将表1中的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A)与表2中的基础指标(B1)、规模指标(B2)、效益指标(B3)、科技指标(B4)进行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农业市场化与基础指标、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和科技指标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这4个指标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三)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总体关系分析

根据表1、表2中的样本数据,利用SPSS13.0对湖南农业产业化指数和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模型:B=0.252+0.372A(10.685)(7.621)R2=0.921F=58.077从结果来看,回归的可决系数为0.921,即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近90%都可以被该模型所解释,拟和优度较高。回归方差分析F统计量为58.077,对应的p值为0.01,所以,拒绝模型整体不显著的原假设,即该模型的整体是显著的。从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t检验来看,无论是常数项还是解释变量x,其t统计量对应的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变量x的回归系数为0.372,即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每增加1点,农业产业化水平就提升0.372点。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财税扶持;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2.42;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33-03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被赋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滞动者、市场开拓者和技术创新主体等职能。国家给予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本文主要探讨财政和税收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减免、出口退税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而享有的财政优惠政策包括:出口创汇贴息、财政补助两类。自从2001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论断。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在全国各地迅速升温。而国内学者针对财税扶持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及其效率的讨论也持续升温。

一、关于财税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综述

曹利群和周立群(2001)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搜集过程中的一些特征,给作为信息搜集主体的龙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难题。由于龙头企业在搜集信息时会有正的外部效应,因此。通过财税政策应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王春玲(2005)从社会分工理论角度。依照新兴古典经济理论。“交易效率是市场生产力的推动力量。流通效率则决定着社会总的生产力水平,亦即当分工的好处大于分工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时,社会分工才能逐步演进并不断完善,从而使社会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综合提升”。因此她认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能片面着眼于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的发展,而应着力于提高地区性农业分工水平的演进。而由于社会分工层次的缺失。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高的外生交易费用,加大了企业运行成本,因此,需要财税补贴给龙头企业扶持。

彭熠(2005)从发展极理论出发,说明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的发展极,需要三方面形成条件并且有三方面作用,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三大效应。他具体指出。按照佩鲁的“发展极”理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龙头企业就是能起到“发展极”这种经济活动中心作用的企业。即龙头企业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规模效益和适宜的经济环境三方面条件,并且需要龙头企业起到技术创新和扩散作用、资本集中和输出作用、规模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最终发挥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回浪效应三大效应。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发挥其作为发展极的作用。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以及其他配套优惠政策上做出努力。为市场选择创造外部条件。

杨明洪(2009)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全面的定性研究,指出农业“三性”(基础性、弱质性、多功能性)和龙头企业的“三性”(主导性、涉农性、低效益性)是建立分析理论依据的前提。继而对龙头企业和政府行为进行了假定性分析,假定龙头企业和政府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并得出结论:扶持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的构建是从出于对中国农业和龙头企业基本经济特征的深刻认识,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考虑龙头企业的产出贡献、就业贡献、收入贡献、技术贡献。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弱质性”和农业在社会关系环境中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实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的必要性。龙头企业的“低效益性”决定了政府扶持的必要。基于此。一方面。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决不动摇,不要因为扶持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否定扶持龙头企业实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以挟持理论依据为核心展开。并努力提高龙头企业扶持的政策效率。

二、关于财税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效率研究综述

由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容易获取。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以农业上市公司为代表。对财税补贴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效率展开研究,研究方法基本分为两种,在补贴政策出台之初。学者们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自林万龙(2004)开创了“扶持龙头企业政策效率”实证研究之路后,诸多国内学者开始运用计量模型去探讨并评价补贴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效率。

(一)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的研究

沈晓明(2002)较早地系统论述了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以59家上市农业公司为样本。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农业上市公司的补贴现状及其影响。得出结论:农业上市公司过分依赖补贴收入。补贴收入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消极而深远的。首先,在短期内它掩盖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困境。使之不能及时进行内部治理,而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其次。这样长期下去使上市公司形成不找市场找政府的惯性,这种惯性是龙头企业完全市场化的最大心理障碍。

沈晓明(2002)同期通过对上市公司由盛而衰过程的研究得出:农业产业化政策目标中。强调企业是农民利益代表的公益性政策目标,与培养国际市场竞争主体的市场性目标产生冲突,是导致企业缺乏竞争性的主要外部原因。因此,政府应将原来用于管理的行政支出和补贴给龙头企业的收入用于专业的农业协会运作,农业专业协会按公益性目标运作,而龙头企业按市场性目标运作。

金赛美(2003)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财税补贴优惠政策因直接提升了农业上市公司利润。已经成为支撑农业上市公司利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优惠政策对不同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却产生不完全相同的结果:有些上市公司因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其经营利润不断提升。有些上市公司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时,利润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因此,她指出:应将有限的优惠政策给予诸如上述具有优势且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汤新华(2003)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1999-2001年农业类上市公司受财税扶持政策的影响,说明农业上市公司的补贴大大高于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补贴水平,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补贴水平的2倍多,但整体业绩并没有表现增长的态势。反而呈现出大幅下滑的态势。

(二)运用计量实证方法的研究

林万龙(2004)通过对2002年2月5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补贴对上市农业公司产出增长的影响(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替代变量),这一研究开启了“扶持龙头企业政策效率”实证研究之路。做了比较规范的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针对特定企业进行优惠补贴的“专向性补贴政策”,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业财税补贴扶持政策缺乏效率,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当地农产品原料产销的带动作用。这个结论意味着我国现行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偏差。

邹彩芬(2006)从经营效率、企业成长性、偿债能力、获利能力4个维度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度量,采用非均衡面板数据,选取1998年之前(含1998年)在深沪证券市场上市交易的35家农业上市公司对其1998-2003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产出无明显效果,而直接财政补贴政策带来的副效应是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冷建飞(2007)通过收集农业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财务数据,把补贴政策作为研究的核心,运用严格的计量经济方法基于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结果发现税收补贴对上市公司盈利影响显著,但对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作用非常小;收入补贴对上市公司盈利影响不显著,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的提高没有帮助。税收补贴与收入补贴有助于增加农业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但对农业上市公司提高长期的竞争能力不利,从长期看会降低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彭熠(2009)选取2002年和2004年两年样本农业上市公司的混合数据做实证分析,主要运用所得税减免和补贴收入两个指标。在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的表面影响与实际影响。目前的政策扶持方式并未对农业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绩效改善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相反。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王昌(2009)通过选择2004-2006年4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国家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税优惠对龙头上市公司盈利有显著影响,但从长期看对其发展能力并无明显效应:补贴收入对龙头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影响均不显著。

三、简 评

早期国内学者主要从信息经济学、社会分工及发展极角度去研究财税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虽然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作出探索性贡献,但研究的文章仍然较少,角度单一。杨明洪(2009)较为全面地从农业的“三性”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三性”出发为财税政策挟持农业龙头企业寻找了一般理论依据,并科学地制定出龙头企业扶持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基于农业弱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发展极理论、规模效益理论等。以及结合中国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基本经济特征和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得出结论:我国财税政策要持续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

在确定了财税政策要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后,就要确保政策扶持是具有效率的,但依据国内学者对财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效率研究表明:财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普遍缺乏效率。早期沈晓明、金塞美、汤新华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之后林万龙、邹彩芬、冷建飞、彭熠、王昌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普遍发现财税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有着巨大影响,财税补贴政策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会带来消极影响。

通过国内学者对财税扶持政策效率的探讨,可以得知:首先。我国财税补贴政策对于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高过其他行业的企业的支持水平,财税补贴收入直接构成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利润。提高了龙头企业的盈利水平,但是对其绩效的积极影响是表面的。研究表明现行的财税政策扶持方式并未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起到显著的改善和促进作用,相反在很多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财税补贴优惠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财税补贴增强龙头企业的经营能力,但实际上是通过了非经营手段增加了企业利润同时虚增了企业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困境。其次,正如沈晓明(2002)指出,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的市场性目标与带动农民增收的公益性目标相冲突,这样一方面,政府意图通过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让农业龙头企业承担更多的公益性责任。在扶持的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势必会受到过多的公益性责任的束缚而难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高企业自身的绩效;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对财税扶持政策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为了获得持续的财税补贴,农业龙头企业不惜通过“寻租”行为来争取更多补贴优惠,这样造成严重的市场资源配置失效。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财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研究为后人的继续研究作出巨大的贡献。依据他们的研究,首先,政府在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财税扶持整体上应坚持市场为主导,着重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良好的财税宏观环境。变直接补贴为间接补贴;其次,应该分离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性目标和公益性目标,将代表农民利益。带动农民致富的公益性目标交给农业专业合作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税扶持。学者的研究和呼吁得到政府的回应,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用较大篇幅重点强调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而对农业龙头企业一改政策基调由“扶持”转为“支持”,这说明今后随着“公司+合作社+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被广泛应用。我国政府将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其带动农户完成公益性目标,同时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特有的属性,政府还会继续支持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同时,国内学者对财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研究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研究财税扶持效率时,重点考虑到市场效率。自从沈晓明(2002)提出农业龙头企业的公益性目标和市场性目标冲突之后,学者们在研究财税扶持效率时,仅是探讨其市场效率即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本身经营绩效的影响,而并未考虑财税扶持政策的出发点,即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扶持龙头企业就是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也就是说目前缺少对财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效应方面的研究。其次。虽然学者们通过选取典型样本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来检验财税扶持效率,但大多数学者还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上市公司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于资本市场,面临的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单纯考虑上市公司的效率可能会使估计的结果有偏,需要后来学者继续完善补充。

参考文献:

[1]曾利群、周立群,扶持龙头企业:从信息角度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1,(05)

[2]王春玲,对优先扶持我国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05)

[3]彭熠、和丕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个发展极理论视野中的观点[J],浙江大学学报,2005,(11)

[4]扬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05)

[5]沈晓明、谭再刚等,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与调整[J],中国农村经济,2006,(06)

[6]沈晓明,论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市场性目标与公益性目标的冲突――兼析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减弱现象[J],农业经济问题,2002,(05):18-22

[7]金赛美、汤新华,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03,(12)

[8]汤新华,政策扶持时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06):33-35

[9]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10]邹彩芬、许家林等,政府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03)

[11]冷建飞、王凯,补贴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19)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零售业态 变迁 SCP范式 消费者效用

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对于满足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及繁荣农产品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经过经济体制30多年来的改革,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经历着变革。从1979年实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农贸市场开始取代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成为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农贸市场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超市零售作为农产品的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四川随之也引进了这种零售形式,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零售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基于此种变化,应该怎样去把握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找到影响变迁的诱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政府规范农产品零售市场以及零售组织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研究综述

农产品零售业态从营销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处于农产品营销渠道终端市场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通过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从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途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李春成、李崇光,2007)。因此本文将农产品零售业态定义为通过买卖形式将农产品直接售给消费者的商品销售行业。国内学者对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问题直接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其代表主要有:董晓霞等(2006)把我国城市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国营菜场时期、农贸市场时期和超市迅速发展时期,并阐述了超市零售对农户的影响。邓涛(2006)对我国的生鲜零售业态变迁历史作了细致介绍,指出超市取代农贸市场的生鲜零售主导地位,是生鲜零售业态变革的正确途径。宣亚南等(2003)对生鲜超市压倒农贸市场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两种零售组织也理出了一些各自的特点,认为生鲜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暂时还有难度。

业界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和零售终端组织形式的超市零售有大量研究,其主要的学术观点集中于超市是否能很快取代农贸市场的主导地位。胡定寰等(2003)通过对北京市民蔬菜消费现状的调查,建立二元选择模型,研究了城市居民“生鲜”消费趋势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指出消费者收入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超市本身经营特点,超市扩大“生鲜”农副产品的销售数量和范围,逐步地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商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齐永智(2004)认为农产品超市是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左两军(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动因之后,提出农产品超市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李春成等(2007)认为由于超市和农贸市场不同的特点,使其有各自的市场空间,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共存;赵晓飞等(2009)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发现,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两大渠道终端各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在短期内不可能互补,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上农贸市场和超市并存的格局仍将存在。这些文献从侧面也反映了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一些内容和问题。

相关研究通常是设定一系列变量,然后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加以验证,得出最后结论,缺乏建立理论模型从宏观上把握影响零售业态变化的根本元素。或者通常是以一国为研究对象,缺乏对构成国家成分的地区或者省份进行具体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应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分析,指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各自竞争力是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诱因。

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推理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从改革开放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取消统购统销的过渡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刚起步至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简称《十项政策》)颁布,明确提出取消统购统销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农产品流通。这个时期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特点表现为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农产品零售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第二个阶段,农贸市场时期(1986-1997年)。《十项政策》颁行以后,农贸市场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1988年 “菜篮子工程”的实施,农贸市场发展日趋成熟。第三个阶段,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出现并迅速发展,逐渐与传统农贸市场构成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

解释零售业态发展动力和变迁的理论主要有零售轮假说(McNair,1958;Izraeli,1963)、零售手风琴假说(Hollander,1966)、真空地带假说(Neilsen,1966)、两极化理论(Gist,1968)、零售生命周期理论(Bass)等,他们尽管解释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强调消费者的导向原则。消费者的效用程度不仅关系到对零售企业的效益评价,也是实施营销战略和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基础(中村孝士,1987),还是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动力源(Bauer,1960) 。凯恩斯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同样也可以理解为消费需求决定流通组织。根据消费者效用理论,人们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称之为效用或者收益,理性的消费者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总是期望自己所获得的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即效用的最大化。而影响消费效用实现最大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变迁。

在强调需求的决定作用时,同样不能忽略了供给的重要作用。作为农产品流通终端的零售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在决定了与对手相比不同的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供给水平。通常情况下竞争力与供给水平成正比,竞争力越强,供给水平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文主要是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将影响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各种因素,归结为居民收入水平和自身竞争力两大要素。下面应用SCP框架分析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为假设建立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四川零售业态变迁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特征和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特点的实证分析,验证所定假设的合理性。

(一)零售组织的SCP分析

建立在主流的微观理论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即SCP分析框架,从而达到分析产业内部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以及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借助SCP分析框架对三种零售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厘出各自的经营竞争力,如图1所示。

1.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组织行为一般由其市场结构决定,基于市场结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行为。三种零售组织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如表1所示。

2.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和竞争力。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决定了零售组织的市场绩效。通过上述对三种零售组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处于过渡时期的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带有行政垄断的特点,效率很低;带有完全竞争特征的农贸市场在短期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本身经营模式比较落后,利润率较低;超市零售带有很强的垄断特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透过市场绩效,三种零售组织的优劣势分析如表2所示。

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组织竞争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行政干预力量,劣势在于本身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力低下;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优势和劣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互补关系,能方便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二)消费者效用论的运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应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用Y表示预算支出,用P表示价格,用X代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Pg、Pn、Pc分别表示国营价格、农贸市场价格和超市价格,g、n、c 分别表示消费者同一时期内去三种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的次数,U表示效用。假设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农贸市场、超市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三个零售终端,任何一个消费者用于消费农产品的Y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且Pc>Pn>Pg,同时,任何单独的消费者不能影响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可以表示为:

令Max(U(x))=U(g,n,c)

s·t·P*X≤Y

消费者选择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的边际效用为MUg,选择农贸市场的边际效用为MUn,选择超市的边际效用为MUc。则有:

MUi/MUj= Pi/Pj(i≠j,i=g,n,c;j=g,n,c)

根据P*X≤Y,推出P≤Y/X,而要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P应该等于Y/X,所以P为消费者选择农产品零售组织的临界价格或者说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在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总量一定时,其选择零售终端的临界价格与消费者预算成正比。通过三种零售组织农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可接受的最高临界价格进行比较,来解释消费者对零售终端选择的差异。

第一,P≤Pg时。当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小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只有选择在国营零售组织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进行农产品的采购。即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很低,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付起比国营零售组织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时,消费者收入水平决定了这个时候只能选择国营零售或者价格更低的零售组织。

第二,Pg≤P≤Pn时。即消费者可接受的临界价格大于等于国营零售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小于等于农贸市场的价格时,国营零售和农贸市场共存,当P更接近Pg时,人们更倾向于前者;反之,则倾向于后者。

第三,Pn≤P≤Pg时。同理,消费者由于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提高,这种情况下,农贸市场和超市零售都是可选择的农产品零售组织形式。

第四,P>Pc时。人们可接受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超市的农产品零售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很高,对农产品消费时已不再受预算的约束。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在超市或者比超市定位更高的零售组织购买农产品。

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诱因实证分析

本文结合各阶段四川居民收入水平特点和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上述理论假设。所选用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和四川经济年鉴。有些数据鉴于资料所限,存在一些缺省,但不影响论文结论。

(一)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1978-1985年)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合作组织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农贸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呈现出Pg≤P≤Pn的水平。

验证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四川零售业态的变迁,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这个阶段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基本处于贫困状态,居民的购买力低,国营和集体零售组织因此能得以继续存在。但同时这个时期居民的收入呈现上涨趋势,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农贸市场开始恢复和发展。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状况正是呈现出Pg≤P≤Pn的水平,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零售组织的经营竞争力是四川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原因。按照上述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贸市场比国营和集体零售更具竞争力。如假设成立,则要求随时间的推进,农贸市场应该呈迅速成长状态,国营和集体农产品零售组织发展渐缓或衰退。

由表4可见,集市贸易成交额连年上涨,国营、集体商业零售组织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事实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二)农贸市场时期

这个时期(1986-1997年)农贸市场成为四川城乡农产品零售的主要业态,消费水平处于P接近等于Pn的水平,消费者要获得最大化效用,就应该首选农贸市场进行农产品采购。

验证假设1,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这期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提升快、总体水平不高的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继续上升,基数逐渐扩大,居民的消费购买力相比过渡时期阶段有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仍然较大,城镇基本上为温饱水平,农村更是处于贫困水平。居民基于农产品的消费还是更多出于价格、数量等方面的考虑,推动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要组织形式。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正是农贸市场这种零售组织模式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符合假设1的结论。

验证假设2。这个时期消费者在考虑价格的前提下,更多是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农贸市场相较农产品超市和其他零售形式更具竞争力。表6是四川1986-1997年农贸市场发展状况。

这个时期集市贸易不管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极大扩大,农贸市场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应地,农产品超市零售组织刚处于萌芽阶段,无力与其抗衡,其发展特征符合假设2的结论。

(三)农贸市场和农产品超市零售共营时期

这个时期(1997年至今)农产品超市零售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表现为Pn≤P≤Pg。

验证假设1,如表7所示。

可见这一时期四川城乡居民温饱问题已解决,城镇进入小康并接近于富裕阶段,2009年农村收入也迈入小康水准。但由于仅限于小康水平和温饱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区域性特征消费差别便得以呈现(见表8)。到目前为止,超市并没能取代农贸市场,而是二者得以共存。居民收入水平特点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假设1成立。

验证假设2。由理论推理可知,农贸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价格、便利性等方面,主要是针对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n的购买者。农产品零售超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更安全、更卫生、优质、环境舒适等方面,主要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即P更接近于Pc的购买者。四川零售业态这一阶段的特点就应表现为农贸市场所占市场份额虽大,但逐渐减缓或下降,相应地,农产品超市所占市场份额渐高、规模扩大。通过表9、表10显示,这一时期统计数据与假设相符,假设成立。

结论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在需求量一定时,影响效用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需求决定供给,因而收入水平决定零售组织形态。供给反过来影响需求,而影响零售组织供给水平的主要要素是其竞争力,因此组织竞争力是零售业态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四川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各阶段的相关统计数据验证事实与理论相符,证明了居民收入水平和零售组织竞争力是四川省农产品零售业态变迁的源泉和动力。本文是在没有考虑需求量变动下做出的假设和验证,但通常需求量变动也会体现在收入的变动上,因此这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第二,长期来看,超市零售取代农贸市场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一种趋势,但短期内不会发生。长期而言,超市零售作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阶段的产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取代在较低阶段产生的农贸市场,成为农产品零售业态的主体,但短期内不会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局部地区已达到P>Pc的消费水平,但总体却不高,到2009年城镇居民仅接近富裕水平,而农村居民只有小康水平。表现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农产品零售业态发展的不平衡和复杂性。收入发展不平衡,使得农贸市场和零售超市都有各自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零售市场组织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也是二者共存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春成,李崇光.农产品零售终端绩效评价与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2.董晓霞,毕翔,胡定寰. 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

3.邓涛.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变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宣亚南,易福金,陈志颖. 我国生鲜农产品零售方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2003(11)

5.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2)

6.齐永智,漆雁斌.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J].经济论坛,2004(11)

7.左两军,牛宝俊.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动因和前景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8.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9.袁玉坤.武汉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渠道终端选择研究—以农贸市场和超市选择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冯忠泽,李庆江.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7省9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

11.董晓霞,黄季,ScottRozelle,王红林.北京超市发展及其周边地区农户果蔬生产和销售的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效率;文献综述 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多数农产品已经从数量不足发展为全面过剩,消费者开始追求产品高质量和品种多样化,流通环节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流通效率成为流通研究的重要课题。柯柄生(2003)提出,可以从建设市场设施、改善市场服务、完善市场政策、健全市场组织方面提升效率。宋则(2003)指出,流通效能的本质从时间上看是“减少耽搁和停顿”,从空间上看则是“优化资源配置”,认为减少库存量是流通业变化中重要的可行战略。周兆生(1999)分析论证了流通型农业合作社的交易效率优势。罗必良等(2000)从组织制度的角度分析农产品流通,认为农产品特性决定高效率的流通组织必然应该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李春海(2000)分析了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度因素,提出以市场机制引导分工,确认比较优势并加以利用,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虽然国内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论述较多,但仅仅是将流通效率笼统地作为衡量流通环节的一个说法,没有明确具体的定义及指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回顾,对这个问题加以总结,并对以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一、 流通效率概念辨析

计划经济时期,国内的流通研究相当长时间内是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占主导,重点考察产品增值、定价问题,很少有人研究产品如何流通以及流通效果问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如何在市场的调节下实现产品合理高效调配的流通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国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较早,专门针对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的流通环节的研究也较多,流通效率是衡量流通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流通效率的英文表达有很多,如“marketing efficiency(流通效率)”、“market efficiency(市场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分配效率)”、“operational efficiency(操作效率)”、“pricing efficiency(定价效率)”,不同的英文对应着不同的内涵,考虑到国内对于流通的理解主要是产品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过程,因此本综述主要采用“marketing efficiency”的含义。

anrooy(2003)认为,流通效率(marketing efficiency)指“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最大可能的消费者满意度”,影响流通效率的因素包括市场控制力、外部性和信息可获得性。市场控制力就是产业经济学中s—c—p分析框架中衡量厂商对于渠道和市场控制能力的评价,外部性(如污染和教育)指非市场价格可以衡量的组织成本和收益,对价格、供应、需求、质量等市场信息的不完全获知性。shepherd(1963)认为,流通效率=流通产品的总价值/流通总成本×100%。在这种定义中,这个数值越大,表示效率越高,但是,这种测量方法缺乏一种客观的比较标准,还隐含着任何流通成本的增加或流通产品价值的降低都会引起效率的降低的含义,而事实上,流通成本的增加包括多种因素,有时成本的增加是对消费者服务的增加,或服务程度的加强,或产品品质的提升,厂家为了市场份额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短期内这种变动可能并不会马上反映到流通产品的价值上,同样,流通产品总价值的降低,可能是因为流通渠道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使得厂家必须降低零售价格,以上两种情形,都不能称为流通效率低。许文富(1997)归纳总结已有研究认为,流通效率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也称为营运效率(operational efficiency),另一种是定价效率(pricing efficiency),也称为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技术效率是指流通职能的有效执行,或改进流通设施与工具而产生的效率,提高技术效率的目的是为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得到更多的产出,技术效率涉及包装、加工、储藏、运输和其他流通活动的实际操作效率,具体包括可以提高产品品质或者减少损耗的新的包装方法及完善的储藏、运输、装货卸货设备的采用,可以节省劳力、提高劳动效率的新机器的使用或者新的作业方式的采用等。定价效率是指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产品价格的增加有多大程度的自由并能准确体现产品本身价值的增值,以及在营销和分配中如何让不同的利益主体接受,需要讨论的是产品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或者从一个交易层次到达另一个交易层次时价格变动反映价值增值的正确度、精确度以及变动的速度,即希望以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量的产品,这里所指的投入与产出均可用货币单位表示,由于所使用的各项资源与产出金额的多少与其价格水平有关,而价格的决定方式是否合理,又与市场竞争环境有关。

在农产品流通的问题上,厂商虽然可以利用最进步的技术把产品从产地流通到消费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但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未必划算。例如,目前存在的运输方式中,空运速度最快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产品的鲜度,但是空运费用高昂,普通对于新鲜要求不太高的农产品根本不需要采用这种方式。又比如用机器设备进行产品分级工作速度快、正确性高而且能显著降低劳动成本,技术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劳动力丰富而机器能源缺乏,降低的劳动力成本可能还抵不上增加的机器成本,用机器操作可以使技术效率提高,但同时使经济效率降低。由此可知,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两者不一定都呈同向的变动。

二、 流通效率衡量指标

bain(1959)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入手,用s—c—p,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方法分析产业绩效,农业部门将其作为测度流通效率的方法。其中: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的组织特性,包含买方集中度、卖方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及进入障碍等。市场行为是一个企业体为调解其买卖市场环境而采取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定价策略、促销策略、产品品质决定及阻止或限制对手加入等。市场绩效是一个产业总体的最后运作结果,评估市场绩效可以用价格与成本的差距、生产规模、促销费用占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产品组合、开发新产品的速率及社会就业量等来衡量。

stern等(1977)认为流通渠道绩效包括效果(effectiveness)、公平(equility)、效率(efficiency)。其中,效果又体现在可及性(delivery)和激励(stimulation),效率体现在生产力(productivity)和获利力(profitability)。可及性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测量标准,衡量渠道机构为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需求,所需劳务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是一种长期目标导向的测量标准,渠道机构利用一种模拟的潜在性需求,求得最适合的劳务需求,并用此标准测量激励方法的有效性。生产力是用来衡量要素投入所能产出的效率。获利力是财务上的衡量指标,主要计算方法包括投资报酬率、资产流动性、财务杠杆、成长力及利润的成长潜力。

rauser 等(1987)指出食品营销系统的效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向:对子系统的分析,比如加工厂、集合或运输系统等;对组织结构的分析,如组织制度、流通系统运行的政策限制等。用子系统研究的方式通常更容易衡量。系统的效率经常用该系统的运行成本(operating costs)来衡量。

许文富等(1990)曾利用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理论等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绩效指标及衡量方法做深入研讨,并提出农产品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详细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流通环节的价差、利润以及是否有冷藏设备衡量流通效率的方法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而且调查样本的选择会显著影响调查结果,由于现实市场中,产品价格基本能够充分反映供给、需求,因此流通效率的研究重点逐渐从最初价差结构转移为用不同市场间价格的相关程度反映的市场整合研究。enke(1951)提出了空间价格均衡理论,samuelson(1952)、takayama 等(1964)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上,空间市场的价格关系取决于商品在市场之间转移的成本大小,有效市场的特征是市场之间的价差应该小于或者等于转移成本。从1967年lele第一次使用数量经济的方法对市场整合程度进行测定至今,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测定方法的改进。目前,可用于测定市场整合程度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相关系数法、ravallion模型法、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比价界限模型法(parity bounds model)和单一价格法则模型(lop模型,即law of one price)。这些方法都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三、 流通效率实证研究

流通效率分析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流通环节,弄清楚影响流通损失的因素,使产品保质保量传递到流通链条终端,提高消费者福利。除了设定指标,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用价差衡量流通效率的研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最近则在印度、台湾较多使用。印度的kumar等(2002)通过1996—1997年uttar pradesh hamirpur地区6个村庄分层抽样调查的60位农户、55个中间商,分析了鹰嘴豆不同流通渠道的价差和流通效率,调查显示,农户在流通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储存设施,较差的运输设备,严格的市场管制法,大量中间商的存在,生产者只得到很少的消费者价格,同时,农产品价格中很大比例成为流通成本。chahal等(2002)通过多层随机抽样,对印度西北部punjab地区26个小规模、15个中规模、10个大规模渔民进行调查,认为随着流通成本和流通价差的提高,流通效率呈下降趋势,渔民可以通过参加组织、合作营销、合同营销的方式免受过度剥削。许文富 (1984)分析了台湾主要蔬菜的流通环节价差和成本,游振铭(1993)通过对台湾农户、批发商、零售商、配送中心的调查,分析了台湾主要城市的蔬菜流通渠道,认为流通费用会随着流通层次的减少而降低,在中南部地区以农民—零售商的通路流通费用最小,在北部以直销通路的流通费用最少,损耗率也随着流通层次的增加而增加。万钟汶 (1996)分析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蔬菜的运销价差结构。

用市场整合来衡量流通效率的研究国外较多,国内学者喻闻等(1998)用相关系数法和协整检验对1988—1995年全国22个省区大米市场旬平均价格的研究表明,中国大米市场的整合程度在不断提高,到1994—1995年间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拉平(2002)综合使用单一价格法、协整检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市场联系指数(mci)对小麦、玉米和生猪进行了市场整合研究,表明空间市场之间存在长期的整合关系,但不存在短期的整合关系。park等(2002)使用中国各省1988—1995年的三个月的平均价格,采用比价界限模型来衡量转型时期中国粮食市场的运行状况,表明贸易限制并不能解释市场发育在时间上的变化,除了贸易限制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市场价格改革和专业化生产政策也对市场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四、 小结

传统上,由于农产品具有粗重易腐烂的特性,某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只满足周边地区的需求,农产品流通空间较小,流通环节效率也很少引起重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定地区农产品产量大增,随着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产品的流通范围大大拓展,流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如何在成本最小的目标下保证流通中产品数量、质量的损失最小,就成为生产者、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对于流通效率评估的研究。

一般而言,经济学衡量稀缺资源如何达到最有效的配置,生产同样产品需要成本最小或者同样成本产出最大就被认为是效率最高,但是从生产者、流通业者以及消费者的不同角度看,什么是流通效率高?标准区别很大,生产者认为成本最小或者利润最大就是实现最大流通效率,但是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鲜度、品质、多样化程度、物美价廉等都是衡量流通效率的标准,而且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价格和质量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在实际的评估中,需要首先确定参考对象。

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总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区域性、季节性的供应不均衡成为新的问题,流通环节在链接农产品生产消费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合理而有效地评估不同类别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消费者福利都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多数将流通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来衡量,技术效率偏重分析不同流通环节利用的各项技术对保证产品质量、延长消费时间上的作用来评估效率,经济效率主要从不同流通渠道的流通环节的价差、流通成本、生产者收益占最终售价比例等角度分析效率。还有的研究通过讨论同类产品在不同市场间价格的差异程度来说明流通效率。该主题的研究总量并不多,而分类别、分品种针对具体产品的分析更是非常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带来的流通增值和如何增值以及何种程度的增值最为合理都使流通效率的研究非常紧迫和必要。

参考文献:

柯柄生. 2003.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j].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10-11.

罗必良,王玉蓉,王京安. 2000. 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度的效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8):26-31.

李春海. 2005. 制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度瓶颈及其消减[j]. 财贸研究(3):22-26.

宋则. 2003. 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的政策研究[j]. 市场与电脑(1):6-15.

万钟汶,杨隆年. 1996. 不完全竞争下蔬菜运销价差结构之分析[j]. 农产运销论丛(31):21-33.

武拉平. 2002. 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行为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100.

许文富. 1997. 农产运销学[m]. 台北:正中书局:9.

许文富. 1984. 台湾主要蔬菜运销价差及成本之研究[r]. 台北: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5.

许文富,萧清仁. 1990. 农产品运销服务业发展之研究:主要农产品市场结构与运销效率[r]. 台北: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20.

游振铭. 1993. 台湾蔬菜运销通路之效率研究[d]. 台北: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

喻闻,黄季焜. 1998. 从大米市场整合程度看我国粮食市场改革[j]. 经济研究(3):50- 57.

周兆生. 1999. 流通型农业合作社的交易效率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3):29-34.

anrooy r v . 2003. vertical cooperation and marketing efficiency in the aquaculture products marketing chain: a 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vietnam [r/0l] . fao working paper. http://library.enaca.org/aquamarkets/presentations/otherpapers/verticalcooperationandmarketing.pdf.

bain j s. 195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40.

chahal s s, singh s,sandhu j s. 2004. price spreads and marketing efficiency of inland fish in punjab: a temporal analysis [j]. indi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july: 487-498.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5篇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84-02

一、引言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改善在农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特别是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较为贫乏,依靠大规模投入维持农业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我国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就必然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企业在这一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农业上市公司是同类企业中的优秀代表,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生产效率变化被认为是农业生产效率变化的引擎。

农村改革初期农业产出增长很大程度源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但制度变革效应会逐步减弱{1},因此,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应注重制度之外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业由于大规模采用了杂交技术,以及一些缓解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措施的采用,全要素生产率(TFP)对农业产出的作用是正的,1998年出现的卖粮难问题使得TFP出现明显的下滑,2004年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步改善,农业TFP出现恢复性增长{2},对于不同区域农业TFP已经成为决定农业生产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从全国农业发展情况分析,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狭义农业技术进步始终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又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3}。对于上市公司而言,TFP的增长必然在公司经营绩效方面得到一定体现,沈渊等{4}认为2006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不高,并且在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农业子行业分析综合效率差异性较大,总体效率不高的原因既有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也有规模效率的因素。总体来看,国内对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主要有:一是研究的重点分析各个区域特别是以行政区域为界限进行效率的分解,忽略了农业生产技术在不同行政区域的传播,忽略了上市公司往往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领先者;二是分析投入产出指标选取有不完善之处。本文以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基础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三个组成部分――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进行测算,分析这些企业2004―2008年生产效率变化情况,并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解释,探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总体变化趋势。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评价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单目标线性规划,在生产可能集内,固定投入而将产出尽量扩大,产出的最大扩大比率的倒数被定义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称为产出DEA模型。由于广义农业包含有农、林、牧、渔业,投入产出和生产过程有较大差异,因此生产函数难以体现这个特点,另外,由于部分农业上市公司时间较短,在参数估计方面难以支撑,因此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二、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是DEA分析的重要因素。遵循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选取三个基本投入指标:总资产、在职员工人数和主营业务成本。总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是企业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员工人数代表企业的劳动投入;主营业务成本代表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成本,能较好地表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主营业务收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是企业经营绩效的表现。

农业上市公司是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或以其为依托农工商综合经营、并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从以上定义出发,本文在选择农业上市公司范围的标准:第一是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农业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则将其划入农业上市公司,当该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如果农业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出30%,也将该公司划入农业类别;第二是上市公司业务是以农业为基础,或与农业有紧密联系,农业特征明显也归为农业类别。依此标准本文选出27家农业上市公司(其中深市12家,沪市15家),剔除样本期间ST公司,最后选取16家样本公司,所有数据来自于公司公布的年报(含首次发行时公布的招股意向书)。

三、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化原因分析

(一)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动分析

运用Win4DEAP2.1软件,对2004―2008年农业类16家上市公司TFP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将TFP指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指数,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又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相关的结果见下表。表1和表2的公司简称从1到16依次为“丰乐种业”、“中水渔业”、“顺鑫农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獐子岛”、“亚盛集团”、“冠农股份”、“大湖股份”、“敦煌种业”、“新农开发”、“好当家”、“新赛股份”、“北大荒”、“福成五丰”和“新五丰”,effch表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iciency change),techch表示技术进步指数(technical change),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effch=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ch)×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因而tfpch=techch×pech×sech。

由表1、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4―2008年农业上市公司出现了技术效率略有提高和技术进步指数下降并存的情况,主要体现在:

2004―2008年16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年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0.961,年均下降3.9%,说明在这5年期间整体TFP有较明星的下降(见表3)。从时间上看2006年TFP的下降最为明显,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0.928。

从指数分解情况来看,技术进步指数(techch)下降明显,平均为0.956,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ch)略有提高,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略有下降,分别为1.010和0.995。从时间上看2006年的技术进步指数下降明显,为0.922。

从农业子行业情况来看,渔业类公司整体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较低,其他公司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化没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种子类公司有较高的敦煌种业(为1.029),也有较低的隆平高科(0.774)。

从单个公司来分析,年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前四位分别为:冠农股份、新赛股份、敦煌种业和丰乐种业,共同特点是总资产在10亿元左右,在所有农业上市公司中资产规模居中,年营业收入在5亿元左右,并逐年保持稳定增长。

(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化原因分析

1.技术进步在DEA分析中体现在生产前沿面向外扩张,技术进步的关键是引进新型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相应社会制度环境,一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水平会不断进步。已有研究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始全要素生产率在不断上升{5},与此相悖,2004―2008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同步提高,反而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技术进步指数年均下降4.4%,说明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进步并不是整个行业的领先者。同时在这5年中农业上市公司的产值不断增加,说明增长的本质是外延性,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增长。农业上市公司技术变化指数出现倒退的原因主要有:(1)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上市公司量的扩张提供动力,却没有给上市公司技术进步的压力。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为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展提供了基础,股指出现长期的上涨。此时各个上市公司的快速扩张被认为是利好,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同时公司管理者有天然的扩张动力,因此上市公司必然选择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快速规模扩张,而这种扩张大部分是建立在原有技术水平的单纯规模扩大,少有引进新型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新项目。(2)科研和技术人员尚未真正发挥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上述16家农业上市公司2008年技术人员占在职职工人数比率为7.57%,技术进步指数最高的三家公司科技人员比率在10%~13%之间(见表3),经测算技术进步指数与科技人员比例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4,说明科研和技术人员尚未真正发挥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由于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等原因,公司的年报没有披露科研项目和科研投入的详细情况,所以科研项目和科研投入情况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可在以后做深入调查分析。

2.技术效率略有提高的原因分析。(1)16家农业上市公司中技术效率略有提高,其中有9家公司纯技术效率在5年中保持不变(取值为1),有5家公司总体提高(取值大于1),说明这些公司处于生产前沿面上,至少是DEA弱有效,公司的管理经营效率保持稳定或逐步提高,即使取值小于1的2家公司,纯技术效率损失也较小。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压力受到股东和市场的监督,管理效率提高压力比非公众企业要大许多,证券市场对农业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经营的监督作用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冠农股份和新赛股份纯技术效率指数较高,为公司的整体效率提高起了关键作用。(2)16家农业上市公司中规模效率略有下降。规模效率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隆平高科、顺鑫农业、大湖股份和北大荒等几家公司的规模效率较低,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中北大荒和顺鑫农业的总资产是16家公司中的前二位;规模效率上升的公司是敦煌种业、好当家等,规模效益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其他公司的规模效率指数基本稳定不变(取值为1),公司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总体上看,规模较大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而规模居中和较小公司的规模效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四、相关结论和建议

1.2004年以来,农业上市公司的年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总体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变化指数下降幅度较大,技术效率略有提高。

2.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进步不是整个行业的领先者,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上市公司量的扩张提供动力,却没有给上市公司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上市公司的科技人员没有起到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资本市场应加强对农业上市公司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特别要扶持引进新型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新项目,同时上市公司应重视科研人员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提高公司效率的主力军。

3.16家农业上市公司中纯技术效率略有提高,证券市场对农业上市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作用起了一定的作用,部分公司纯技术效率提高幅度较大,对公司总体效率提高起了关键作用;规模较大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降低经营规模,削减低效率业务,而规模居中和较小公司的规模效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注释:

{1}Justin Yifu Lin.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

{2}时悦,赵铁丰.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0(2)

{3}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农业经济问题,2009(3)

{4}沈渊,郑少锋.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DEA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6)

{5}赵蕾,王怀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及收敛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2)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 贷款 营销 策略

中国农业银行于1951年成立,是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致力于建设多功能协同的现代金融服务集团。近几年,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向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

一、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国家信誉作为支撑,相比于其他非国有银行来说,中国农业银行拥有长期资金,其资金成本较低。同时国有银行属性也可以获得广大民众的信任,进而具备信用资源。其次,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相对较高,具有悠久的发展史。相比于外资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具有独立的本币清算系统以及配套服务,了解金融监管条例与相关规定,同时对国家宏观经济、民族文化以及当地民俗具有深刻认识,这些在长时间的经营发展中逐渐汇集成中国农业银行的核心争力,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发展实际较长,中国农业银行已经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并于很多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后,中国银行资本规模大,其服务网点以达到2.35万,实力雄厚,具备庞大的服务网络和稳固的基础环境,有效帮助中国农业银行在激烈的贷款市场处于有利位置,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另外,中国农业银行在实际经营中,主要选择自主开发路线,在信息化时代中,迅速组建高素质的IT研发队伍,实行自主研发策略,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1]。

(二)劣势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在实际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文化优势、市场优势、政治优势以及研发优势等,但在此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资产不良消化问题。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消化问题主要是贷款管理方面的不完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给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一定的危害,给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三)机会分析

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投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与优化,外企投资不断增加,有效提高了国内金融需求,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客户选择和客户群体建立方面拓宽了较大的空间,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和市场需求程度,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同时,为了促进国有银行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贷款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经营风险,促进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化[2]。

(四)威胁分析

WTO为中国农业银行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是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放宽,逐渐打破了中国金融领域原有的市场比例,一些非国有银行涌进金融市场中,并抢占了一定的金融市场份额,给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带来一定的威胁。另外,相比于国外的金融制度来说,我国的金融立法还在进一步发展中,金融法制建设较为缓慢,长时间发展中,金融立法过程已经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创新与改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营销策略

(一)实行差异化营销,促进贷款业务发展。

差异化营销作为一种有效营销形式,以产品主导为核心,将产品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及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差异性转化为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竞争优势,提高贷款业务量,促进中国银行的健康发展。要对客户价值进行分析,掌握客户价值链,对贷款市场进行细分与整合,明确市场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差异化战略。同时要严格控制差异化成本,若买卖价值大于成本,则不能实现收益,差异化战略失去意义。另外,为了保证差异化营销效果,要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建立贷款“龙虎榜”,强化客户经理的业务水平,促进贷款投放,加强客户经理的个人配置,满足其业务需求,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3]。

(二)树立营销理念,加强贷款管理

中国农业银行要坚持营销地位,将现有金融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完善的贷款营销体系,加大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实时监控金融市场的变化,提高贷款营销系统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并依托于市场信息,对市场的未来需求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可以定期推出金融“套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强化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满足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优秀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大贷款贷款宣传力度,定期组织贷款营销活动,提高目标客户群体的参与兴趣[4]。

(三)锁定客户群体,强化市场份额

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在实际发展中,要树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对三农市场定位进行进一步细分,规划与锁定客户群体,进而奠定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营销的基础。同时,中国农业银行要紧跟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势,将实务工作与政务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户贷款服务水平的提升,充分掌握目标客户的实际家庭状况、个人品质、年度收支、还款来源以及信用状况,并构建客户信息档案,保证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效益[5]。

(四)采用“黄金客户”战略,提高贷款服务水平

“黄金客户”主要是经营收入稳定、信用水平高、款安全系数高、利息收入大的客户,中国农业银行要为黄金客户构建独立的贷款档案,并加强与黄金客户的联系性,并适当通过倾斜政策稳定黄金客户,优先安排信贷计划,实施结构化的优惠利率定价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提升黄金客户忠诚度,促进政银企合作共赢,进而扩大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营销策略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在宏观金融环境背景下,要对中国农业银行现有贷款营销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帮助中国农业银行在激烈的贷款市场处于有利位置。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基础上,提出实行差异化营销,促进贷款业务发展、树立营销理念,加强贷款管理、锁定客户群体,强化市场份额、采用“黄金客户”战略,提高贷款服务水平等有效措施,提高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服务水平,进而保证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伟.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勘福丽.中国农业银行S支行营销策略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秦一楠.中国农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关系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7篇

【摘要】农业上市公司作为一国农业行业的领头羊,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财务分析视角,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经营、市场表现、投资收益六个方面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进行单方面评价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 财务分析 竞争力

一、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在A股上市的农业企业共计39家,流通股市值占整体市场的比重为0.80%,净资产占整体市场的比重为0.41%,主营业务收入占整体市场的比重为0.37%。介于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农业上市公司整体所占A股比重较小,主营业务收入对A股市场贡献不大,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缺少农业技术,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增长往往是依靠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在市场渐趋饱和、生产力过剩的今天,这种以量取胜的方式越来越不合时宜,而且农业生产过程的周期较长,并且受到客观因素,尤其是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致使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比较大,制约着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但是,受益于国家对“三农”及农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多数农业类上市公司能够收到大额补贴或者享受税收优惠,这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二、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财务视角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是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比较抽象,难以观察和测量。但是,我们可以从其外在市场表现来衡量,这种外在市场表现的一个具体性的指标就是企业的财务数据。财务分析对一个企业竞争力,尤其是上市企业的评价是非常直观的。我将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经营、市场表现、投资收益六个方面分别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一)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通过财务分析来评价企业竞争力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反映非常直观。在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中,我将通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收益五个指标来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1.主营业务利润率分析。主营业务利润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它直接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从图1中不难看出,2011至2014年,A股主营业务利润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较为平缓,而农林牧渔业的下降则较为明显,到2014年,农林牧渔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更是由正转负,行业主营业务整体上出现亏损。

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数据很直观的反映出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现状,即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显著低于A股平均水平,并呈下降趋势。缺乏盈利能力无疑使得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大打折扣,而这种状况在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中是比较普遍的。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缺乏利润增长点。长期以来,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但伴随着生产力的过剩和市场的渐趋饱和,这种以量取胜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而我国低下的农业技术水平使得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要产品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到更新换代,从而无法从产品品质上打开利润增长的突破口。第二,从农业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上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与国外的农业上市公司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较为低下,各专业管理岗位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才,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摸索阶段,从而难以为利润的增长增添助力。第三,导致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几个外,还应包括农业上市公司的非农化经营趋势。由于农业行业利润率较低,农业上市公司普遍采取了多方位经营策略,即对非农行业进行投资或者直接参与其他行业的经营活动。农业上市公司对非农行业的投资无疑会导致其对主营行业关注度和投资力度的减小,分散农业上市公司的力量,久而久之,将会使其主营业务缺乏利润增长点的缺陷更为明显。

2.资产收益率分析。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是资产收益率分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反映了投资者投资回报的实现效果,即投资者投入的资源可以带来多少收益。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是站在企业资产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的,虽然不能像主营业务利润率那样直观的表现企业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但仍然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的重要参考。

从表1可以看出,在总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上,农业上市公司同样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11~2014年,A股总资产收益率总体持平,净资产收益率方面则略有下降,反观农林牧渔业,两个指标的下降都非常明显,且都于2014年由正转负。不同的是总资产收益率方面,在2011~2012年期间,农林牧渔业总资产收益率高于A股平均水平,而农林牧渔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则一直低于A股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加大。

总资产收益率除了反映运用股东投资创造利润的能力外,更多的是反映了企业运用借入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2011和2012年,农林牧渔业在此指标上能高于A股平均水平主要是凭借着对借入资本的合理利用,即借入资本提供的杠杆效应为企业带来了盈利的增加,但当经济增速放缓、农业市场的饱和、农产品需求减少,农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也应声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的则是企业利用股东投资创造利润的能力,而农业上市公司在这个指标上的表现显然更加难以让人满意。导致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由于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持续下滑,导致农业上市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变小,从而将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拉低。第二,由于农业行业利润率的下降,农业上市公司转而向非农领域进军,但由于对这些非农行业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缺乏专业的人才等原因,导致这些从事非农行业的农业上市公司不仅收益率无法到达预期甚至还出现了大幅亏损,这无疑拉低了农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3.每股未分配利润、每股收益分析。每股未分配利润和每股收益无疑虽然属于绝对数指标,但通过将农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与A股平均数进行比较,还是能从中得出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有用信息。从表2中我们了解到,2011~2014年,农林牧渔业在每股未分配利润和每股收益上的表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每股未分配利润方面,2011~2013年,农林牧渔业每股未分配利润相对持平,在2014年则出现了一个断崖式的下跌。而在每股收益方面,2011~2014年,农林牧渔业每股收益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与农林牧渔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股在这两个指标上均出现了上升,尤其是每股未分配利润方面,2011~2014年,连续四年上升,这样的状况导致农业上市公司在这两个指标上与A股整体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每股未分配利润和每股收益这两个指标除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外还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如果一个企业的每股未分配利润和每股收益较多,可以反映出该企业未来具有较多的资金来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农业上市公司在这两个指标上与A股市场迥异的表现无疑反映出了农业上市公司较差的盈利能力,其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抗压性差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而这样的数据表现与农业上市公司主要依靠数量增长的主营业务增长模式是分不开的,在市场需求下降、生产力逐渐过剩的今天,这样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寻找新的主营业务增长点迫在眉睫。

(二)农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作为财务分析中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第二大指标,偿债能力分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部分,即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这两部分分别由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负债率分析和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分析组成,所有这些指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企业整体偿债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对企业总体偿债能力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A股方面,2011~2014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负债率均有所下浮,且速动比率和现金负债率的下降更为明显。农林牧渔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负债率也存在一定幅度的下浮,但三个指标在2014年均有企稳的迹象,尤其在速动比率和现金负债率上,在经历2013年的下降后,2014年农林牧渔业速动比率和现金负债率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

与A股比较,在这三个指标上农林牧渔业是占有明显优势的,这也直接说明了农业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近年的数据表现无疑说明了农业上市公司在产品销售、短期投资方面有了一定突破,而现金负债率指标上的优势则反映出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现金保有量是比较大的,这对于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大量的现金持有也意味着高额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大众对于农业上市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的质疑,所以较高的现金负债率对于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也不完全是一个有利因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行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具有传统优势,这也就直接使得农业上市公司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三指标均高于A股平均水平,但由于农业行业的不景气,农业上市公司转而将力量投入到其他领域的经营中,期望得到更多的收益,这也就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在短期偿债能力方面的表现有所下滑。第二,农业上市公司逐渐意识到在非农业务上的比较劣势,开始回收投放在非农业务上的力量,转而将其注入主营业务的提高中,从而使得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三个指标在2014年有所回升。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权益比率指标的关联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两个指标与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指标不同,除了直观的从数值上来评价偿债能力外,更多的是从中预判出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从而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从表4来看,农业上市公司远低于A股市场平均水平的资产负债率和远高于A股市场平均水平的股东权益比率说明了农业上市公司较好的长期偿债能力,但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方面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而股东权益比率方面则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说明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正在逐渐变弱。

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针对农业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较强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上市公司对于借入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且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农业上市公司不愿意借入更多的资金来承担过多的资金风险,从而倒逼长期偿债能力,使得长期偿债能力被迫上升。第二,针对农业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下降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上市公司对于提升盈利能力的努力。由于农业行业较低的利润率,农业上市公司转而投资其他非农行业,以帮助度过农业行业的寒冬,从而导致了其借入资金的增加,进而降低了其长期偿债能力。

(三)成长能力分析

成长能力分析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的预测分析,对于衡量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成长能力分析并不是单独成块的,它与财务分析中的其他板块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对盈利能力分析产生影响,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是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1.主营业务增长率分析。在成长能力的分析中,主营业务增长率是最为重要的分析指标。从图2中不难看出,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的下降趋势是很明显的,2013年更是一改之前的高于A股平均水平的状况首次低于A股平均水平,而2014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从主营业务增长率来看,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是很不乐观的,而导致这种原因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萎缩。不景气的经济状况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下降,农业上市公司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在市场无法产生更多需求的情况下难以带来主营业务的增长,而这种主营业务的成长能力缺失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整体成长能力而言是致命的。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营业务逐步萎缩,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致命的。

2.资产增长率分析。除了主营业务增长率以外,总资产扩张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于成长能力的反映也较为直观。在总资产扩张率方面,农业上市公司显著落后于A股平均水平,在2014年A股总资产扩张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农业上市公司却仍保持着其垂头向下的趋势不变。农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方面则与总资产扩张率呈现出较大不同。2011~2014年,农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高于A股平均水平,虽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于2014年出现了企稳的迹象。

造成总资产扩张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两指标这样状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差,且主营业务缺乏利润增长点,这也就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缺失了提升总资产扩张率的一个主要方面,又是因为农业上市公司较差的盈利能力,导致其不愿意借入过多资金来进行产业扩张从而又进一步萎缩了农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扩张率。第二,农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增长率虽然高于A股平均水平,但这种高水平的增长率是由农业上市公司低水平的固定资产保有量导致的。而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下降的原因与总资产扩张率下降的原因类似,也是由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缺失造成的。

(四)资产经营分析

流动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是反映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重要参考。从表6中的数据来看,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经营状况正处于下行趋势中,尤其在2014年,两指标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经营情况受到考验。反观A股,在经历了2011~2013年小幅下降后,2014年,两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这样的数据除了能直观的反映出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经营情况的恶化外,还能从侧面标出农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发展水平的低下,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两方面的:第一,受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的制约以及农业行业不景气、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下降的影响,导致农业上市公司出现流动资产周转率的降低。第二,农业上市公司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率较少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显著高于A股。虽然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下降从直观上讲表现的是资产经营状况的恶化,但根据农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则可能是农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加所导致的,这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

(五)市场表现分析

市场表现指标除了能反映出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衡量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外,更能从中分析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从而达到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目的。此环节将从市盈率、市净率、每股净资产三个指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进行说明。

1.市盈率、市净率分析。市盈率与市净率既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也较为直观的反映市场预期。从图3、4中可以了解到,2011~2014年,农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均高于A股平均水平,尤其是市盈率方面,更是远高于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虽然2014年,农业上市公司市盈率较201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仍高出了A股平均水平十余倍。

这样的数据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农业上市公司的股价被高估了,投资农业上市公司存在较高的风险,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利润下滑,在现有股价上升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市盈率的飞速上升。第二,由于股价的较快上升,而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的增长速度无法跟上股价的上涨速度,导致了市净率的快速上升。对于企业的市场表现分析而言,较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显然是不利的,在投资者对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中也属于扣分项。但从侧面看,较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同时也象征着市场对企业的高预期,是投资者对于企业成长能力的肯定,所以,较高的市盈率与市净率或许对于企业的竞争力评价有一定的加分作用。

2.每股净资产分析。每股净资产是一个绝对数指标,主要反映上市企业的投资风险,但是无法从中分析出市场是否对于上市企业有较高的未来预期。结合之前的分析,农业上市公司在每股净资产上的表现是容易预测的。从表7可知,农业上市公司近年每股净资产的表现与A股整体的表现迥异,不仅显著低于A股平均水平,而且在2011~2014年A股总体每股净资产水平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农业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却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使得与A股总体的差距越拉越大。

数据无疑揭示了农业上市公司较大的投资风险,即农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保有量与增长能力均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水平较低,且由于农业行业本身固定资产较少的特点,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远低于A股平均水平。结合农业上市公司较好的偿债能力,这种较低的净资产水平更是暴露无疑。

(六)投资收益分析

本环节主要运用的是投资收益净利比来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进行分析。从表7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的收益是极为不稳定的,2013年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净利比高达67.53%,但到了2014年却由正转负,下降为-89.59%,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净利比的出现巨幅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近年由于农业行业的利润率下降,许多农业企业转而从事其他非农行业,以求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农业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农业行业方面的生产经营,缺乏投资非农行业的专业人才和相关技术经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在投资收益上极为不稳定。第二,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与世界资本市场接轨,而这种接轨也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增大,从而导致了较大的市场波动,而将这种较剧烈的市场波动与农业上市公司较弱的投资能力结合起来分析农业上市公司大幅波动的投资收益净利比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财务分析是一个整体,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经营、市场表现、投资收益六个方面密切联系,不可以单独而论,所以运用财务分析来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也不可以单独而论。

(一)竞争力的“六维框架”:财务视角

(二)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竞争力的“六维框架”

1.盈利能力较差对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市场表现产生了不利影响。运用财务分析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指标无疑是盈利能力,在这方面,与A股平均水平相比,农业上市公司明显是缺乏竞争力的。主营业务上,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缺乏利润增长点,利润率低下,结合成长分析中的主营业务增长率指标,更是显示出了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薄弱。在非主营业务的投资收益方面,从农业上市公司波动极大的投资收益率不难看出农业上市公司缺乏投资方面的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非农业行业存在较大的风险。较差的盈利能力又进一步影响着农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市场表现,下降的短、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下降的主营业务增长率、畸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归根结底都是受到低下的盈利能力的影响,据此看来低水平的盈利能力无疑是拉低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水平最大的绊脚石。

2.偿债能力较好的本质是较差的盈利能力和投资能力倒逼出来的。从表面上看,农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好,无论从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上看,都高于A股平均水平。但结合盈利能力来看,其实这种较高的偿债能力是一种迫不得已。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差,导致农业上市公司不愿意借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使得负债在资产中所占比重变小,所有者权益所占比重相对变大,造成了这种偿债能力较强的现象。这种并不是依靠盈利的增加带来的偿债能力的增强虽然是客观的、不可否认的,但由于其产生的原因,难免会导致其在竞争力评价中的作用打上折扣。同时,过低的负债率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农业上市公司较差的资金运用能力,对于外界评价企业的竞争力也是相当不利的。从近年的数据上看,农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虽然看似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却从侧面佐证我国农业企业在提升盈利能力上的努力,这无疑会使外界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期待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但这种偿债能力的下降同时也是值得警惕的,因为在偿债能力下降的背后还隐含着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在投资收益的大幅波动上已经有所反映。

3.低下的盈利能力和非农领域投资是导致成长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低下的盈利能力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缺乏成长必须的资金,农业上市公司从事其他领域投资也分散了企业成长所需的力量,从而农业上市公司较差的成长能力也就不难预料了。农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中最为重要的主营业务的增长率的表现显然是差强人意的,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农业上市公司在成长能力。总资产扩张率方面则进一步佐证了农业上市公司在成长能力方面的缺陷,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方面,农业上市公司与A股平均水平相比显然是具有优势的,这对于提升农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方面的评价有一定的帮助。但正如开头说道的,财务分析是一个整体,不可以单独而论。尽管农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可圈可点,但结合市场表现来看,这种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由农业上市公司较低的资产水平造成的,所以农业上市公司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于提升其成长能力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

4.较差的资产经营状况反映了固定资产较少的现状。资产经营方面的数据则进一步反映了农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较少的现状。这种现象虽然与农业行业的特点有关,但作为上市企业,这却是投资者在投资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所以其对拉低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的作用还是较为显著的。而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低下除了因为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外还要归因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而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盈利能力分析里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结论。

5.市场表现较差反映了其较差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市场表现指标中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数值的偏高无疑反映出了农业上市公司较高的投资风险,这样的表现也进一步印证了农业上市公司较差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这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评价是相当不利的。如果投资者对目标企业的感知风险较大,则极有可能导致其将资金抽离或者保持观望,这明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凡事都有两面,较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在揭示风险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市场对于农业上市公司较高的市场预期,这又从侧面抬升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6.较大的波动反映了较差的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分析虽然是从财务分析角度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最后一个方面,但它却贯穿了整个竞争力评价的始终。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得出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差的结论,于是大量的农业上市公司转而开始从事非农事业,希望从其他行业的增长中分一杯羹,而这样的行为也就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比率有所增长,进一步推动农业上市公司经营周转率的下降。由于农业上市公司缺乏非农领域的专业技术和人才,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波动较大,而这种巨大的风险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评价显然是不利的,从而再一次的削弱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农业上市公司现阶段竞争力不强,但未来仍可期待。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经营、市场表现、投资收益的表现均不理想,虽然偿债能力有所优势却是由较差的盈利能力和投资能力倒逼产生,所以短期内农业上市公司与A股其他行业相比是缺乏竞争力的。但介于我国农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国家空前的重视程度,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

四、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农业上市公司必须放弃传统的单纯以数量增长提升主营业务收入的方式,转而以发展农业技术、提升产品质量的方式来增加收益。农业上市公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一是积极与农业类高校、国外成熟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切实提高自身农业技术,提升产品品质。二是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市场调查,紧密结合现时的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并将现有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进一步细分,从而创造出新的主营业务增长点。三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农业上市公司可以更多的走出去,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的高速发展来帮助自身走出困境。

(二)提高公司的投融资能力

农业上市公司应该切实提高其资金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一,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资金按一定比例进行划分,并将最大的部分投入于提升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方面,将提升农业技术、提高主营产品竞争力放置在资金运用的首要位置。第二,在运用融入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时,应利用其在农业领域的优势,主要投资于农业行业,并抓住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农业行业不景气的机遇,进行产业上下游的兼并重组,扩大其产业覆盖范围。除了进行纵向的产业整合外,农业上市公司还可以在农业行业进行横向的投资。农业产业的各子行业有其共通性,而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各农业子行业内的佼佼者在整合农业产业中是具有较大优势的,而且横向的产业整合对于增加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点无疑是大有帮助的。第三,更为谨慎的看待大量非农领域投资。农业上市公司对非农领域的投资应该更为精简,尽管在现阶段,农业行业的利润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投资于非农领域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但长期来看,过分关注非农领域的投资,分散了本应投入在提升主营业务竞争力方面的力量。第四,在融入资金方面,应当结合自身情况确定融资比率,摒弃不结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盲目融资的行为,充分利用好财务杠杆,控制好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比例关系,达到效益与风险完美平衡。

(三)提高公司内部治理能力

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突出表现在融入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利用财务杠杆提升营业收入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在这方面需要做到:一是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聘请行业内具有较高水准的财务管理人才,提升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切实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二是积极借鉴国外成熟农业企业的管理方法,吸取国外经验中的精华部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厚任.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益生股份为例[J].理论建设,2014(2):57-61.

[2]桑亚娇.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竞争力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3]高峰,孙自美.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3(3):124-128.

[4]王茜.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5]任菁.农业上市公司中各子行业经营绩效分析[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06):67-69.

[6]徐琳.中小板农业类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评价[J].商业会计, 2014(22):44-46.

[7]童建元,杨亦民.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的现状分析[J].当代经济,2014(02):117-119.

[8]方民.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与比较[D].安徽农业大学,2010.

[9]张广宏.上市公司竞争力及其评价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3.

[10]李轶男.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济绩效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1]殷端.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12]黄琴锋.非农化趋势下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与治理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3.

[13]刘h.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

[14]孙跃.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运行效率研究――以沪深两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3.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转变分析立场。

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动态分析法。

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2]田甜.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5).

高效农业市场分析第9篇

【关键词】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场需求;产业目标;关联性

1、引言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批准重庆市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都一致强调依靠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三农可持续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化的手段,农业农村产业化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1],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必备过程[2]。重庆市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方面关系的研究近乎空白,把握住两者的关联性对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场要素需求

在确定市场需求要素之前,重庆市农业农村技术路线图工作组采用采用德尔菲法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得到17个市场需求要素,这17个市场需求要素在专家会议上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这17个市场需求要素分别是:1、加快农村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整合的步伐;2、提高农业农村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和时效性;3、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4、加强农村科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5、促推低廉易用的农村信息产品研发;6、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服务的发展;7、提升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控与决策能力;8、推进农产品产供销对接;9、提高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能力;10、增加贫困山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12、拓宽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途径;13、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长效运营机制;14、改善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服务手段;15、拓展对农业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模式;16、加强城乡信息的双向流动;17、建设农村信息采集更新体制与机制。

现场专家按照0到5分的“重要值”给17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打分,“重要值”用0-5分制打分,0分表示不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现场共收到12份有效专家打分表格,对12位专家的分享分数进行求平均值,得到平均值最高的前十项,通过以上规则计算得出专家建议保留的十项需求要素如表1。

3、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目标要素

确定重庆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市场需求要素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资料和文件,重庆市农业农村技术路线图工作组内部讨论后设计了产业目标调查问卷,内容如表2所示。

4、近期产业目标分析

现场专家按照0到5分的“重要值”给17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打分,“重要值”用0-5分制打分,0分表示不重要,5分表示最重要。共收到14位有效专家打分表,统计近期(

5、市场需求要素需求与近期产业目标要素关联性分析

在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分析中,将市场需求要素和产业目标要素构成关联表格,每一位专家对每项指标进行打分,每位专家对纵横交叉要素的相关性作出评价,正相关表示为“+1、+2、+3”,无明显相关性表示为“0”,负相关表示为“-1、-2、-3”,打分结果填入关联表格相应项中,总共有10项市场需求要素和10项近期相应的产业目标要素。在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构成关联表格,表格形式如表4,共有14位有效专家打分表,这14位专家打分结果求和填入表格4中,得到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的评价值,可以得到如下表4近期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分值表,表4中字母和数字来自表1和表3。

“云计算”已经能够把PC上好的应用放到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上,云服务平台建成后,能够帮助服务的供需双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通讯网的双重资源进行有效的服务沟通提高服务效率[3],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能够显著加快农村信息共享平台与资源整合的步伐。在市场需求要素的拉动下,“建立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提升到第二的位置,这说明市场需求能够拉动这项因素,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能够综合利用“三农”信息拓宽致富渠道增长致富技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同时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新的生产、生活[4],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6、结论

综合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各阶段关联性分析,重庆市农村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是产业目标与试产需求中最重要的关联性因素,它出现在近期,这反映出信息共享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云平台的出现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技术平台,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农业信息,应该把重庆市农村农业信息共享云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作为各个时期建设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产业目标要素与市场需求要素关联最大的又一重要要素,它出现在产业目标要素和市场需求要素分析中,农业农村信息化在各个阶段要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就要求要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追溯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情,2009, 29(1):61-63.

[2]梅士建.关于发展信息农业的理论思考[J].农村经济,2004(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