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9 15:10:44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第1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也不断进行着改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是由“应试教育”向“德育教育”迈进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阐述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各自的特点,其次梳理体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最后就在体育教育中更好的贯彻德育教育而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德育教育

一、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各自特点

(一)体育教育的特点

首先,亲身参与性。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需要自己亲自参与的实践性强的学科,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也会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到各种体育知识。

其次,动态性。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活动中进行的,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学生们不是在教室内安静的听讲,而是在操场、体育馆中参与各种体育活动[1]。

最后,身心合一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在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协调作用下得以实现的。体育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合理安排运动计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表现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教育中也渗透着浓浓的德育教育内涵。例如:在体育教育中很多是以比赛形式进行的,在进行比赛中能够掌握和了解学生的体能情况、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团队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其次,体育教育组织形式。体育教育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以个体或团体形式参与多种活动。课前会整理队形,向老师报告人数,进行各种队列练习,在进行在活动中以小组形式互相合作、对抗,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之间形成特定的课堂环境,强化学生的整齐、遵守纪律、集体意识、国家观念等。

二、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两者结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必然趋势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是快节奏、高压力的,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学习优秀的“书呆子”是行不通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但精通专业知识,也有健康乐观的心态,敢于挑战,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这些需要在体育教育中传达出来,需要不断完善。

(二)两者结合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

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就需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不可否认体育与其他学科比较,地位还是较低的,体育需要走出自己的领域,不在固步自封而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探究体育对于人的更多教育价值,体育与德育相结合会赋予体育课程新的意义,也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

三、体育教育中更好的贯彻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当前的体育教材主要是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教材的理论部分有鲜明的思想性[2],例如:体育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深入了解,在讲授各种体育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提高适应能力的思想。实践部分就需要在实际的体育运动中,具体体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刻苦锻炼、勇于拼搏的精神。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德育教育计划

体育项目的种类是较多的,每一种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需要依据这些特点而有的放矢的安排学习计划,并渗透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例如:长跑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永不放弃的精神;足球、篮球、排球等属于团队合作的项目,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的品质;武术学习中讲授武德精神,让学生懂得武术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更在于助人为乐,而不是恃强凌弱等。

(三)依据所带班级特点制定德育教育计划

参与体育课程中的班级也是较多的,教师安排教学计划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低年级的注重队列队形等体育游戏的训练内容,通过锻炼队列队形而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高年级的学生多进行一些教学比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互相配合、互相尊重、公平裁判等培养学生勇敢、不服输等精神。

(四)节课的不同时段内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通常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准备阶段、开始阶段、教学阶段、结束阶段,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可以将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例如:课前准备阶段,领取器材,整理场地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热爱劳动;开始阶段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任务及要求,检查学生出勤情况,以此希望学生能遵守纪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学阶段依据教材内容在将知识中渗透德育思想,例如:拔河比赛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意识。结束阶段通过一些运动,帮助学生机理及心理趋于平静状态,教育他们做事有始有终,不可虎头蛇尾。

四、结语

“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3],这是曾说过的一句话,体现出体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体育不仅教会人们锻炼身体,也在学习、运动的过程中向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而体育教育中贯彻德育教育极为重要。体育教师应该时刻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自己的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崔玉富.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94.

体育教育第2篇

法国顾拜旦在其获得第五届奥运会文艺竞赛金质奖章的《体育颂》里曾有一段歌颂体育和美育的话:“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的作用无与伦比,可史二者和谐统一,可使人体运动富有节律,使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体育可以说是一种健与美有机结合的艺术。体育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所培养的健美的体魄,本身就是美的体现,这既是体育的要求,也是美育的要求。

学校体育中的美育教育,体育课是核心,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上美育教育的体现是教材,教材是教学实践的中主线,我们只有抓住了这根主线,才会使学生体育中的美育教育落到实处。体育教学中美的因素,如田径中的速度、灵敏、力量和耐力,体操中的支撑跳跃、翻腾与旋转,球类活动中的机智灵活、高超的技术、突变的技战术的运用,整体间的默契配合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知技能技巧时,以完美的科学的传授方法,有意识的分析教学内容中美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指出美的所在,以准确无误的优美动作和饱满的精神,欢快的表情给以示范,均可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达到美育所追求的目标。

课堂上对学生美育教育是有限的,而无限的教育是在课外。课外活动及多种多样的竞赛,则包涵着许多美育因素,如:球场上的咚咚声,田径场上的沙沙的脚步声,运动场的整洁与美观,运动服装的绚丽多彩,运动员矫健的身躯和步伐,竞赛动作的健美与协调,惊险与高难,竞赛场面的热烈与紧张,团结欢快。这些由健壮美、线条美、色彩美、惊险美构成的丰富情景,都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人以很大的健与美的享受。

因此,搞好体育中美育的教育,要以体育课为核心,充分课堂结构的内容,抓住课外活动和竞赛,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进入新的境界,使美育教育得到深化和发展,做到体育与美育教育的和谐统一。

体育教育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整体效应;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等。根据“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下面就从获得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出发,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学是依照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并且它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体育课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而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视、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重复,每次循环重复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提高,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

鉴于上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这几个因素,国内体育界习惯称之为体育教学的“四大要素”。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应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换句话说,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彼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力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到“文化至上”的思想影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怕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可分别概括如下:

①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及时了解、激励、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意识及精神的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任何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③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的载体;是可以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④媒介手段,泛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等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⑤评估,即指评价与估算,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

⑥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三、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受到这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而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

①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

体育教育第4篇

学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必然引起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找出符合学生心理、个性健康发展规律,能全面发展个体基本素质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是以部分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和现行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二、分析与评价

1.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本质内涵

(1)关于应试教育

这种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个体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办事擅长模仿和继承,善于守业而缺乏创业精神,这种常规性人才已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体育教育局限性的新教育思想,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不仅传播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和行为规范。同时,要求体育教学思想在观念上由过去学生“跟着做”转向学生“自己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

2.体育教学模式及现状

(1)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教学的概念,到目前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构论、过程论、程序论、策略论、方法论、程序策略论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规定师生活动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和系统。用结构理论来图释这一概念为:

教学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组织―教学程序―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教学效果

(2)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开展,“系统教学”“掌握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发展教学”“暗示教学”等模式分别在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并迅速影响到体育领域。

3.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传统体育教学片面地强调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教学要求,采用“齐步走、一刀切”的方法对待体育教学,结果造成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发展学生体育特长。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的封?]状态中。其主要表现为“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灌输,轻启发引导”,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4.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甚至是教师的单边活动。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封闭教学为开放型教学模式;改革应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教学应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重视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教学模式改革应向个性心理模式方向发展,向学生参与组织管理模式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21世纪仍然是“传统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呼唤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或选择应根据教学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进

体育教育第5篇

关键词:大众体育 体育教育 教学现状 生产方式

一.大众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的日益发展,大众体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随着体育活动的不断普及,社会大众的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我国大众体育逐渐进入一种新的发展境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社会民众对于大众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大众体育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较大的问题,其发展模式是比较落后、传统的,这受到人们的健康意识理念、体育锻炼意识等的影响。

二.大众体育教学问题

1.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健全,但是整的来看,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发展不平衡。在某些比较偏远的落后地区,难以找到固定的体育锻炼场所及基础设施,体育基础设施的缺乏、体育锻炼场所的封闭性等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的开展,在居住区内,社区居民缺乏多样性的体育锻炼设施,缺乏多样化的公共体育场所,这些场所的收费水平比较高。有些学校缺乏健全的体育设施,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

2.大众体育参与意识的缺乏。人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取决于人们的健康锻炼意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社会民众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知识,从而不利于大众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这就难以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不利于提升社会民众的体育健康素质。

三.大众体育教学方法

1.健全大众体育教学队伍体系。为了适应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势,必须建立健全大众体育指导体系,确保专业性体育指导人员的配置,通过对大众体育指导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大众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大众体育引导人员素质的提升,大众体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大众体育以增强社会民众体育健康素质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一系列科学锻炼计划的制定,进行一系列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性、趣味性、娱乐性、健康性,切实提升我国民众的体育锻炼水平,增强其身体健康素质,满足我国大众体育工作事业的要求。

2.提升教育宣传力度。只有人民群众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及身体健康意识,才有利于推进大众体育事业的稳定运行,提升社会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其身体健康观念是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关键点,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的重视。通过对信息网络及相关传播媒介的应用,做好社会大众体育锻炼的传播工作,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宣传,宣传的主体主要是各高中小学生,这可以积极开展大众教育志愿者活动,进行农村社区的体育锻炼宣传普及,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对科学化的体育锻炼观念的普及,使社会民众充分意识到大众体育活动锻炼的重视性,从而实现社会大众体育事业的不断开拓。

3.增强对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视。学校教育模块是大众体育教学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对于大众体育整体事业的推进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为了解决大众体育教育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做好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工作,增强学生的体育健康素质,提升其体育活动锻炼意识,促进其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一种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在校园体育教学模块中,学校及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校级体育锻炼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实现大众体育教学影响力的扩大,优化社会大众教育综合环境。

为了提升现阶段大众体育教育的效益,做好大众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政府机构的重视,进行大众体育应用方案的不断优化,给予其充分的社会支持,有效增强大众体育资源的应用效益,实现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推广,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创造融洽性的大众体育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确保人民群众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满足现阶段大众体育事业的工作要求。

四.结语

体育教育第6篇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更要发挥其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情绪、态度的变化和学生个体的进步,以及个体特长的发挥,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对于运动素质较差、基础薄弱与运动能力较强、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从他们的进步幅度来评价体育成绩。在体育教学中,应将学生在运动中是否获得成功与愉快的情感体验、课外与社会体育(各种运动协会)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学生通过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时间的运动,在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中,心理上感受和体验锻炼的乐趣,在精神和健康上都得到升华。

1.1诊断教学问题功能

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借此引以了解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教学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不仅能估计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而且还能揭示教学效果不良的原因,它如同进行体格检查,引以对教学现状进行严谨的诊断,进而为教学决策和改进提供回馈。

1.2激励功能

进行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控作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促进和强化。在一定限度内,经常进行必要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有激发作用。因为较高的评价是对师生的一种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而较低的评价则更能催人深思,激发师生奋起直追的奋进情绪。

1.3教学功能

教学评价的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比一般常态下进行学习时更能得到提高,甚至产生飞跃。如参加运动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体育学习,他要求学生事先要对测验的内容、测验的运动项目进行准备和进行复习性练习,对其知识、技能的巩固和体能的发展都有益处。

1.4以学论教,“学习中心论”是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情绪、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就无从谈起;但只有兴趣、参与(即思维的广度),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容易形成教学活动中的“泡沫现象”。只有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挖掘教学的深层目标并加以评价,才能客观、科学地对一节体育课作出准确的价值定位,给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2体育教育改革的分析

2.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现有的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条件,努力实现“三个自主”教学(即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精神,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体现“教育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全开发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氛围,深化体育课教学改革。

2.2转变体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国情来看,体育教学改革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范围之内的改革内容。因此,为了我国的战略发展在体育改革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落后的体育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对此无论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是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应当对体育教学改革予以重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应当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告别从前简单地“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与人性,在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主体性加以重视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积极建立与现代体育教学相适应的观念和方法从而使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3完善场地和器材

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条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状况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有条件的学校建起了塑胶田径场、篮球馆、网球场、游泳馆等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重新配备了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学校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使用这些场地、器材,使其物尽其用。

2.4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来自于全国各地身体素质、心理特点和体育基础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当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先天存在的对于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评价就应当考虑到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并且依据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综合性考核评价系统。在该系统中应当尽量做到结果和过程的综合评价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这样才能使基础较差、身体较弱的同学感受到学习体育的快乐和成就。在指定该评价体系的标准时应当将客观存在的因素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力降到最低把学习态度和学习进步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加大。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使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加合理,同时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3体育改革的作用

深入理解体育及体育精神并将它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是学校彰显这一品格的切实回应。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学术界通常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质量的内涵高度契合,教育质量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适质量,即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二是外适质量,即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程度;三是人文质量,即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讨论将人的全面发展归纳为“四个充分程度”:即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学生满足社会需要的充分程度、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和学生身体健康的充分程度,即学生知识、社会、心理、生物四者的充分程度。而“社会”即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即知、情、意、个性等;“生物”即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这里除了“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需要多个学科与体育共同完成,其他三个方面唯有体育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这就说明,体育教育揭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在体育运动中生物、心理、社会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其物力、心力和外力的整合效应,从而为彰显体育的整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体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断满足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充分发展,这是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与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4结束语

体育教育第7篇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及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二)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第四,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爱好体育,还要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体育教育第8篇

李岚清同志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国教育会议发言)。朱开轩同志强调,“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考试、评估督导等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其接轨。

1如何认识体育学科的素质教育

柳斌同志指出:“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品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周远清同志指出:“一个知识丰富、能力很强的人,不一定就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所以培训人才,一要传授知识,二要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素质。”还指出:“这里所讲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提高全民素质,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目标的具体化,它注重受教育者长远发展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证明:学校体育既能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可以说,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师只注重技术课教学,忽视专业理论的学习,特别对新理论及体育专业科研前沿的新成果了解更少,造成理论知识贪乏,影响了理论课的教学。有些教师根本不上理论课,甚至害怕上理论课,总觉得“无话可讲”。

2.2科研能力差。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的学习,不了解本专业科研情况的进展,加上中小学体育教学忽视对科研方面的要求,或要求不高,片面认为,只要完成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指技术教学)就行了,因而部分教师养成了动笔少,提笔不知写什么等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更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及科研能力的提高。

2.3上课无教案或有教案不按教案上课,教学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究其原因: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与“重智力,轻体育”的旧观念有直接关系;二、教师本身素质差,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三、学校没有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或虽然建立,但督导、检查力度小,因而制度流于形式。

2.4“应试教育”高于一切。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部分初、高中学校,到了初三或高三就取消了体育课,有的学校虽然课程表上也设置体育课,但其它学科(如语文、数学等)占用或根本不上的现象也存在。造成了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到了中学还不会,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到了大学还要从头学的奇怪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记得我国有位著名大学校长说过:“一个不懂体育或不重视体育的校长,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鲜明指出了一名合格校长应具有的领导素质及领导责任。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肩负领导教育工作的校长,更应对全体学生负责,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5“竞技体育第一”,忽视对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的学校领导或体育教师为了在不同层次的运动会上拿几块奖牌,宁愿放弃对体育课的正常教学,而只抓几个“尖子”队员,严重影响了多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3体育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大趋势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3.1根本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3.1.1转变只重视“技术传授”,忽视理论传授及教育功能提高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学习体育基本理论,学习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3.1.2转变只强调“增强体质”,忽视体育多功能作用的观念,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3.1.3转变只注重学校运动队个别尖子队员的提高,忽视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1.4转变只重视“校园体育”,忽视社会大体育的观念。学校体育教育不能仅限于“校园体育”这个小的范围,学校体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解决学生将来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问题。因此,“校园体育”必须紧密地与社会体育相结合,才能达到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目的。

3.2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说:‘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是以其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培养人才的。”又指出:“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学术水平,而且也取决于他的文化素养,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3.2.1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3.2.2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教学严谨,精益求精。

3.2.3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具备精深广博的文化知识与教育科学知识。

3.3改革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为此应进行如下教学模式的探索:

3.3.1探索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3.3.2探索由单纯追求增强学生体质,逐渐转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方面的教学模式。

3.3.3探索由只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逐渐转向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3.3.4探索由从学生学会到会学,逐渐转向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3.4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

3.4.1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重视发展学生特长。

现代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还应注意发现、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使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发展。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应紧紧围绕这一新形势下学生的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与探索,使之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3.4.2启发式教学仍然是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性学习精神。

3.4.3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学法研究。

现代教学方法研究的特点之一是从过去的只重视教、不重视学,逐渐转向既重视教,更重视学方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加强学法研究,特别是针对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的学法研究,应该是我们体育教法改革的重要目标。

3.5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评价常以运动量、运动强度的生物指标,或技能掌握率、达标率来反映质量的高低,而这种评价标准与当前素质教育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5.1体育教学评价模式

3.5.1.1以激励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不断激发学生努力攀登更高目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1.2全面性评价模式,既在评价过程中,既注意教学结果的评价,又注意教学过程的评价,既评价教,又评价学。

3.5.1.3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这种评价模式既评价知识技能状况,又评价思想情感、意志、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体育教育第9篇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在高校开设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很多的项目的完成都必须要依靠团队的合作和互助来完成。所以,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就可以让大学生都能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明白在一个集体团队中任何人都是不能太自私自利,也是不能只看重自我利益的得失的,要意识到只有集体中任何成员都相互合作和配合之后才能获得胜利和荣誉。如此以来,就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竞争理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竞争性的运动,在体育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时刻都是伴随着各种富有对抗性的训练和比赛的。有部分学生因为太在意结果往往会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冲突和矛盾,为了能有效化解这种问题就很有必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从而使得大学生都能明白体育训练或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重要的是对体育精神的尊重,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竞争理念。最后,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缓解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可以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都比较差,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压力,比如竞争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及就业的压力等,经常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而发生很多的不该发生的事件。而通过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使得自己的心理得到有效调节和缓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使得自己的焦虑心态得以改变。另外,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对体育训练不耐烦的态度,可以使学生明白很多的枯燥的动作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种熟练,这样学生就能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规范,形成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能使这种习惯在其学习、工作及生活中表现出来。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路径

2.1通过开展集体的体育活动来实施德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基本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集体活动来实现的,这些集体的活动项目都有具体的比赛规则,所以通过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当然,在通过开展集体的体育活动来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所有的学生都尽可能参加,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集体的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他们为集体努力做出贡献后获得收获的荣誉感。

2.2从体育学科中各个项目的特点出发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开展的每个体育项目的特点来进行。比如在学习体操项目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结合项目特点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在进行球类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中就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集体合作意识。在进行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办事的意识。在进行长跑类教学时就可以培养大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

2.3结合高校体育教材中理论部分的内容及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不管高校选用的是何种体育教材,教材中都是有一些内容是可以用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通常来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选用的教材都是分为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尤其是其中的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思想非常鲜明。比如对体育运动的目的和意义的陈述非常清晰,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就可以提高自己对体育的正确认识,认识到体育锻炼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再就是理论部分中还会对如何科学锻炼身体进行讲解,这些内容可以给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方法和原则上的参考,可以告诉他们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如何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或者锻炼,以便能有效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当然,通过这些理论知识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好,尤其是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实际下的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否则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体育教师本身要利用自已的人格魅力来实施德育教育

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角,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及精神风貌的影响甚大。另外,因为体育教育教学的面对的通常都是全校的所有大学生,所以和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最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面非常大。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认真做到各种示范动作务必规范,要在专业技能上给学生树立起榜样作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思想品德方面也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我思想素质,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必须要严格要求,争取从仪表衣着到语言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魅力,从而使得自己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最终使得德育教育效果不断强化和提升。

2.5通过妥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来实施德育教育

因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对教学的场地要求及对某些技术性动作传授的时候的安全防范要求等。这些特殊性就导致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突发的事件,比如活动场地或活动器材缺少导致冲突,或者因为天气原因导致课堂不能正常进行,比如部分小团体之间因为对抗赛出现摩擦等。虽然这些突发事件都具有短暂性,危害性也不会太大,但是教师还是必须要妥善处理,要有着非常强的应变能力来迅速处理不利于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突发偶然事件,这样可以让学生以旁观者的心态去体会到好事及坏事之间的转换,更可以让学生明白在人生道路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一定要用冷静的态度来处理任何问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