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儒家的文学思想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9 17:10:47

儒家的文学思想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1篇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日本文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73

Impact Analysis of Confucian on Japanese Literature

WANG Meili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Haihua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7)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is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China,represents th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world's attention,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many Asian countries maximum, especially with China's neighboring countries, like South Korea, Japan and so on, especially in japan. Have a great influence in China's Confucian Thought on Japanese culture, customs and so on, are still highly Confucian though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Japanese culture.

Key words Confucianism; Japanese literature; influence

孔子是我国儒学思想的代表,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正是由于这位大家四处游历,进行儒学的传播;到了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才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到了后来的程朱理学,儒家进一步发扬光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东渡、下西洋等各种贸易途径一起,将儒学思想传播到全世界。日本是受儒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遣唐使”将中国的儒学带到了日本,日本文学的许多方面充分借鉴了我国的儒家思想,可想而知,儒学思想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1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处世态度、做人等都有所规范与标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每一个字都蕴含有深刻的哲理,是规范人格的要求。①传统的三纲五常都是来自于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学思想的代表作,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拥有无可动摇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典型文学作品。《论语》是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共同编纂而成的,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及做人的道理,是典型的教育性著作,其中蕴含的诸多观点至今受用。例如,《论语・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为: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老师。我应当对他们优秀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不正确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句话的本质观点就是要始终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摒弃他们的短处,进行自我反省,重视自我修养和自身的进步,都充分体现了做人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就是做人应当抱着诚实的态度,不应当不懂装懂,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中蕴含多种教育的观点,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对亚洲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由于儒家思想的强大影响力和独特魅力,“俘获”了很多国家的芳心,使多国的文化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儒家思想对日本民族、文化、音乐、政治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岛国,以大和民族为主,效忠日本天皇。日本从古到今都与我国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公元600年,唐朝期间,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到我国学习,学习我国的文化思想,继而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直到现在,虽然两国存在着岛屿纷争,政治态度存在分歧,但是中日两国仍旧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两国之间依旧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日本的大和民族音乐充分借鉴了我国儒家思想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仁”的思想。日本的唐乐、伎乐以及散乐都是由我国传入到日本的。其中唐乐重视将“善”与“美”的结合,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唐代的唐乐流传到了日本,得到了日本人的欣赏,并且发扬与继承下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流行的雅乐,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日本的黑田调就是有唐代的《越天乐》的旋律加上日本人的填词而形成的,是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之一。②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大和民族的主要特点就是团结,拥有着崇高的民族信仰。而中国的儒家也有“和”的思想,中国人提倡“以和为贵”。因此,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到现在仍旧影响着日本。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特有的精神,也是日本的一种文化,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于“武”的定义。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忠”字,是对大日本帝国的忠诚,一辈子为日本天皇效忠。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日本人一旦被打败,就会剖腹自杀,这是日本人的传统。日本人对于“忠”字有很高的要求,是传承中国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另外,儒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蕴含了大量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拥有着很深的渊源。那么,我们就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做一下深度解析。

3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1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中宇宙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早就对宇宙观有所涉及,在著名的《易传》就有记载,阐述了超脱自然、贯穿自然的世界观、宇宙观,是体现宇宙观的重要历史材料。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原有的宇宙观进行一定的补充,将《易传》中的“五行”与儒家的“五常”进行完美的结合,注重阴阳结合,天地合二为一。这样的宇宙观对日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遂将阴阳结合,天地合一的宇宙观设定为国家信仰,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古事记》是日本的一部文学作品,是由日本天皇下令编纂的,记载着日本的发展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③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因为这部作品中大都是用汉字编撰而成的,可想而知,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程度;这部作品以神话为题材,在其中涉及了诸多的宇宙观:阐述了阴阳结合,天地乾坤等内容,对宇宙观有了明确的描述,是体现宇宙观的代表性作品。同时儒家思想也涉及宇宙观的观点,与日本的《古事记》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易传》属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在公元前,而《古事记》是在公元的712年,可以明确得出,日本的《古事记》是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宇宙观的阐述。

宇宙观,也可称为世界观,是人们对宇宙、天文地理、阴阳等的界定,是对世间百态的想法。不同的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角度也不同,不同的国家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与宇宙观。而日本《古事记》中的宇宙观与《易传》中的宇宙观很相似,很切合儒家的宇宙观,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作品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日本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日本的《古事记》中是采用汉字的形式书写的,所以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日本信仰与传承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典范。《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文学著作,是对日本发展的历史记录,体现了日本的历史文化,也是日本重视宇宙观的萌芽时期,因此来借鉴儒家的宇宙观,来提高日本国内对世界观的认知,他们主张的宇宙演变的过程是“混沌-天地-国土-万物”。日本人将这样的宇宙演变过程作为自己国家的宇宙观,其实这样的宇宙观也是来自中国的古典儒家思想。

在我国的古典著作《周易》中,阐述阴阳结合孕育了世间万物,在《古事记》中也涉及有阴阳的知识,是将阴阳更加细化,将男女性别作为对阴阳的界定,将其供奉为日本人心目中的神灵。由于《古事记》是记录日本历史的一部文学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本人会尊重这部作品中阐述的诸多观点,也是将儒家思想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根据以上的论述,《古事记》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典型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是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影响的典型作品,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中政治观的影响

政治观是对政治观点或做法的一种想法,是对当前社会政治或国家政治发展观点和信仰。古代的政治观是对统治阶级的界定,是对当初社会统治阶级、统治体制以及思想观点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对日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我们都知道,日本信奉天皇,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日本人都是誓死为天皇效忠。在日本的一次改革中,在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文学资料作为参考,来改革日本的政治制度。《论语》、《礼记》、《周易》等都是引进的对象,日本人根据这些资料,制定了相关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在宪法中规定族群的和平、服从天皇、思想统一等相关内容,是对政治的改革。在日本的诸多政治资料中,大都引用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家思想多次出现在天皇所实施的政治思想中,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日本的政治统治中,主导着日本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基础,重视亲爱、仁爱,是人的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注重人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仁爱之心在日本的《古事记》中也有所体现。《古事记》中将日本天皇设定为最为完美的人,是对统治者的最高评价,阐述了日本天皇的“仁”是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内容,日本人认为日本天皇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灵,思想道德高尚的完美之人,被日本人朝圣。因此,日本后来又出现了诸多歌颂日本天皇的文学作品,表达对日本天皇的称赞,歌颂日本天皇的高贵品质。像《怀风藻》、《万叶集》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日本人对统治者天皇的效忠,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君”、“为政以德”,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度解读。政治思想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的关键,会对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析。部分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对国家政治的解读,读者通过阅读会受到启发,从中得到一些观点,通过传播与分享,最终实现对国民政治思想观的笼络。而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将儒家思想中的为政的观点运用于日本国家的统治中,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与体现,使得日本的国民对儒家思想会越来越重视,实现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3.3 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中价值伦理观的影响

伦理观是对一些伦理问题的看法与观点,重视对外在道德问题的探究,是对人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充分体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伦理道德代表着个人修养和节操,要体现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特点。价值伦理观是对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充分体现个人品格、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方丈记》是由日本作家鸭长明因著作而成,这部作品写于鸭长明因仕途失意后的生活描述。在书中的第二部分,描述了鸭长明因的隐居生活,隐居的生活安逸而寂静,怡然自得,充分体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使作者放下了政治抱负,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在《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对山水生活的向往,提倡简单、清贫的生活作风。美好的生活不在于奢侈的生活条件,而是享受生活的态度和观念,不能只停留在利益与地位之间,那是束缚人生的枷锁。在《方丈记》中,鸭长明虽然仕途失意,但是也乐观积极生活,以一种超凡脱俗、享受田园风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也是对人生价值的体现。清贫享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会对人的伦理道德进行熏陶,教育人们不为世俗所牵绊,会形成的不同的人生目标,不再流连于高官俸禄,实现对人性美的解读。

“忠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忠孝”,是对人伦道德的标准和规范,是体现道德修养的评价方式。“忠”是主要讲述的是忠诚,“孝”是孝顺,是对父母的赡养与对长辈的尊重,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基本标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论语》对孝道与忠诚也做出了相关规范,但是对忠、孝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会将忠孝放在一起,对国家可以称为忠,也可称为孝,所以二者基本上不存在一定的分歧。一提到“忠”,日本人是将忠发挥到极致的国家之一。日本人信奉天皇,将天皇信奉为神灵,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忠诚,是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古事记》中将天皇的形象神化,对天皇进行高度的歌颂,可以了解到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高度体现了日本人的忠诚度。“忠孝”注重体现在君臣之间的忠诚度以及在国与家的选择上,《平家物语》是体现武士对忠孝选择的代表性作品,重视对忠孝的抉择,充分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在《太平记》中,也引入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内容,像《礼记》、《周易》等,其中富含了大量的儒学思想。儒学思想是在日本文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伦理观,得到了日本的传承与发扬。

4 结束语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代表,是象征我国历史文化的典范。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在世界上拥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儒家思想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衡量标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也是传统社会的“五常”,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渗透进日本的文化中,儒家的诸多观点都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是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思想。

注释

① 严桂林.浅谈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J].剑南文学(上半月),2014.8:62-64.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2篇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具体落实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学校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特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依托于长期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学校全体成员创造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此,学校文化可以说是学校的精神支柱。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适应时展潮流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创新发展的强大内驱力。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抛弃教育的传统文化。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浩瀚广大;群星灿烂,竞相争辉。这当中尤为耀眼的是儒家教育。在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教育,并推动其向前发展。我认为,基于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显了中华教育文化特色,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摆脱了现代社会中的浮躁气息。儒家教育思想影响下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体现在现代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方面。

一、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应当自觉地发扬光大儒家教育思想之精华,以使我们的教育走得更快,走得更稳,成效更为显著,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教化天下。当然我们今天的教化内容与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这些至今闪光的思想与现代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融合。课程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载体,课程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柱。课程不等于学科,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1]学校课程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身就显示出儒家教育的光辉思想。而现代学校课程文化还应具有活动性,即开展活动课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也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儒家教育中学生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涵盖人文、艺术、科学各个方面,因此,儒家思想下的课程文化建设首先要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艺术类、科学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其次,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要不拘泥于统一编制的教科书,应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土特色;第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融入儒家思想元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如音乐、美术课程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等。学校可以秉承儒家教育思想,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首先注重德育渗透,关注课程发挥的道德教育功能,提出“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意即通过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如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地成长,面向学生和家长开设心理团辅课。整个课堂以活动为载体,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利用亲子活动,增强亲子交流,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实现义务教育与心智成长和谐递进,为塑造良好学习成长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此外,注重课程建设的活动性,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多彩:“文明礼仪活动月”“艺术活动月”“体育活动月”“读书活动月”,每年四个主题周而复始,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推行校内“志愿者在行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比如食堂就餐的管理,做到三句要求:“进食堂,安静;餐盘里的饭菜,吃净;坐过的地方,更干净。”

二、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现现代学校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职业、学生等一系列问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等。[2]教师文化是学校的主流文化之一,学校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行为风范等。儒家教育思想下的教师文化表现在:1.为人师表,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五方面的条件;2.教学相长,认为教育者只是相对高于受教育者,因此当他教育别人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3.有教无类,认为无论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4.因材施教,认为对不同的材,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将其特长和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5.善于诱导,认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6.勤勉不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显然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自我提升与教育教学方法等。承继儒家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的要求,学校应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更新和扩充知识体系,提升自我,以适应当代社会学生学习需要。学校还可以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建设目标,利用一切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学习的平台,在原则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方式上侧重参与式培训与反思性教学,在内容上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并举,在层次上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逐步形成师德与业务并行、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3]如深入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进行“身边人写身边事”,在全校树立起师德标兵,以先进的典型事迹引领全校教师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同时,还将师德列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此外,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组织教师每学年都参与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开展的培训,北京、上海等地的学习交流和考察极大地拓展了教师视野,吸收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除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外,还可以在校内实施校内导师制,定期磨课、研讨,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县名师工作室等。

三、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教化天下,而教化的关键是修身正己,即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开掘道德潜能,追求道德人格,达到人格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儒家的修身正己有一套准则与规范,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特定文化环境和氛围;不同的文化环境,学生群体必定持有与他们的文化环境一致的共同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决定了不同的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因此人们常说,什么样的学校走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与学校整体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修身正己的准则和内容。修身正己的前提是立志。立志就是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树立起前进的方向,坚定前进的信心。其次要自强不息。儒家认为人应该坚忍不拔,志存高远,立功当代,扬名后世,生则有为,死则不朽,壮心不已,奋斗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确立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做大写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爱国情怀的少年。儒家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形成于内而形于外的,修养的高低主要靠行动来体现,也只有按照道德规范身体力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做出以下努力:一是强化学生会职能,发挥学生会、学生文明岗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班团干部的管理、使用;二是实行班级内部学生值日制度,设值日班长,每日轮流值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自主管理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好班会课这一主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教育,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四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开发了拓展性社团,有“黑鹰跆拳道社团”“飞翔田径社团”“铿锵玫瑰足球社团”“书画社团”“舞蹈社团”“百灵鸟合唱团”等等。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化,由善端发展为善行,或善质变为善行。根据儒家教育思想,学校应看重学生德行的养成教育,看重良好德行养成的具体内容与措施。为此,学校开展了三个德育专题活动:《做一个文明人》《干净整洁每一天》《自理自立我能行》。我们认为,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我们知道,儒家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做事先做人,做人比做事重要,做事比做学问重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自觉自省,使他们成为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最终达到学习上自觉,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通过系统全面的养成教育,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成就孩子未来。

四、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有效实施现代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一般指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文明化,具有美化作用、引领作用、育人作用、助推作用,这与儒家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儒家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人的社会化的本能和需要,重视在“导”字上下功夫。儒家认为,道德即人处于理智状态,当人们在道德无知状态下,要向人们灌输道德理性;当人们的理智在失控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呼唤;当人们在道德迷惘的状态下,要向人们进行道德理性的启发。通过“导”寻求渐进的功效。[4]基于此,为进一步规范、细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将物质文化进行这样的打造:走进我们校园,首先看到的是刻有《论语》经典论述的“孔子大道”,让学生每天行走在经典之中;“孔子游学”浮雕、儒家思想经典语录、校园展板、醒世警言,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长廊、班级宣传栏,都是一种无声的循序教导;班级里的图书角,每月一次的影视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增长见识。学生作品的展示也为校园带来浓浓墨香。从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建筑文化、花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铺下深厚的积淀,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一经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然,目前学校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基本上停留在表层,形式居多,尚未完全内化进领导层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的修身中,尚未完全自然地融入于学校物质文化中;再者,还需注意学校文化设计上的整体性、创新性,要让学校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鲜明的“性格”。我们相信,有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壤,有我们自觉的继承与发扬文化传统的意识,我们一定能在日益开放、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为学校发展谋得一席之地,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出更多祖国建设需要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程红兵.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11-13(06).

[2]李金初课题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J].教育研究,2004,(12):80-85.

[3]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77.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3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就被奉为主流和正统思想,一方面起着维护和巩固统治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于人民的行为起着约束和引导作用。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儒家思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其产生的影响却还依旧存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本文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浅谈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除了谈谈儒家思想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之外,还要谈论如何将儒家思想巧妙地运用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水平。

一、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

1.“礼治”的运用。

儒家思想中的“礼治”的主要是指对待身份不同的人,不论贫富和尊卑都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相应地,在高中语文中,教师和师生间以礼相待,尽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的长辈,但除了师生间最基础的尊重之外,其余的都一律平等。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当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反映其在上课时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语文教师在写作上说花的课时明显不足,以至于学生在写作方面得不到合理的指导,学生就可以向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方式一定是在“礼”的范围之内,不可语言粗鲁,行为鲁莽。

2.“德治”的运用。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当学生们有“德治”的观点意识的时候,在学习中,就会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举止,将自己的所做作为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不作出任何越过道德底线的事情。就拿考试来说。学生就会约束好自己诚信考试,不作弊不抄袭。同时,道德上的约束和引导作用都有利于学生的运学习。

3.“人治”的运用。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德发展,重视人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这里也突出了我们语文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就拿写作为例,不同的学生可能适合写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作文,就像天性敏感的学生可能偏向于写散文和诗,而那些逻辑性强、心思缜密的学生则是适合写议论文。

二、儒家思想巧妙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

1.“礼治”:制定课规。

所谓就“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有想用的班级的规定,那么我在这里提出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制定一个语文的教学规定,简称“课规”。管理者制定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合约束下级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下级做出某些不当行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理性全面的去考核下级。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制定一套简单实用的课规,来约束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成绩考评的条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课规的制定必须家里在“礼”的基础之上,不得在课规中出现例如“上课迟到十分钟的绕操场跑十圈”类似带有体罚性质的规定。在课规上的事项,必须是以教育学生为主的内容,比如“上课打瞌睡的,被教师提到名字的写检讨”之类,可以在犯错误之后起到自省作用的规定。

2.“德治”:道德教育。

“德治”还是得突出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如果教师和学生一味地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首要的目标,出现的后果只会是语文没有学好,道德素质也得不到提升。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修身,而不在于一个很高的分数。而这里所提的“德治”恰好是用来弥补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缺失。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学生上课打瞌睡,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检讨,而并不是教师的体罚。通过自我反省,可以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可以帮助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教育将学生的重点放在了道德二字,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们分享教育家的或者是名人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的有关道德地故事给学生听,让学生们在道德的熏陶下学习语文,这样,语文才有了他最初的意义。

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礼治、德治、人治”对于当今的教育仍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礼治”的思想去制定课规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也可以利用“德治”来进行道德教育;此外,也可以将因材施教运用到“人治”中。通过三个方面去更好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和自身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4篇

关键词:先秦时期 儒家文学 人文哲学思想

一、先秦儒家文学作品的总体概述

先秦时期是儒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孔子是这一学派和思想的创立者和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在先秦时期,有关孔子的思想著述当中,主要包含在《论语》《大学》《中庸》和《易传》当中,这是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最为闪耀的依据。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当中,涵盖着孔子对人文哲学思想的一些思考和观点,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庸”之道的人文哲学思想,这是孔子和有关孔子的著作当中,可以总结出来的有关他在人文哲学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思想。《论语》这部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他弟子和再传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作出的努力的思想结晶,成为对后人影响非常深远的一部儒家必读书籍。先秦时期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在《孟子》当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孟子》这本书是记录他本人言行的一部汇编,是他和自己的弟子一起努力编写成册的,主要记录的是孟子的语言和他在政治上的一些看法以及行动。在这部书当中,主要可以总结出孟子在思想上的性善论观点,这也是这部书和孟子本人的人文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还出了另外一位伟大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荀子,《荀子》这部著作是荀子思想的结晶,虽然在个别观点上和前面两位代表人物会有一些不同,甚至是对立,但是就整部《荀子》来看,其中的人文哲学思想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的总体概述

先秦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诞生和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三位代表人物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传承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孔子创立了这一学派,在其代表作品中,提出了他的有关人文哲学思想。孔子强调的是通过中庸之道来达到处世为人,这可以说是孔子人文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弘扬上,也有不朽的贡献。他主张民贵君轻,极力反对发动武装、进行征伐,可以说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虽然是比较另类的一位圣人,有别于孔子在人文哲学思想上的重视“仁”,也不同于孟子在这方面的强调“仁义内在”,荀子主张一切讲究客观的“礼”。

三、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儒家的处世原则

在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文学作品当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人文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儒家的处世原则上。《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一个热爱真理的人来说,为了得到真理,即使是牺牲自己性命也是值得的,这种人文哲学思想很好地支持了那些为了真理不断坚持和拼搏的人们。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把追求真理放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在他看来,一个人不追寻真理就是枉费生存,我们作为一个有行知的人,必须要保持着一颗不断追寻真理的心,只有不停地向真理靠近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哪怕是早上得到真理,在晚上死去也是可以获得永恒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信仰真理,维护真理,坚持去追求真理,才能不断地领悟到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其次表现在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上,从儒家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儒家所主张的是希望知识分子可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的是作为知识分子必须担负一定的历史责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自己应该有的奉献。最后表现在儒家还特别注重讲究个人的气节。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孟子》当中也有相关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对财富上的认识

我们在儒家经典文学作品当中,发现值得我们现在还要学习和继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对于财富的认识和态度。儒家表现的是对于财富的不在乎,甚至是摒弃和轻蔑,因此,儒家的先贤们都各个俭朴,言行一致。《论语》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作为老师,大加赞赏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所坚持的简单生活。《论语》还记录了孔子对于富贵的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将金钱财富看作过眼云烟一般的圣人态度,是我们这些后人的巨大财富。《孟子》中详细阐述了孟子关于财富的看法:“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就是孟子的直接表露。他认为,一味追求金钱,会使得一个人失去更为重要的仁德。因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孟子在《孟子》一书当中阐述的这些有关人文哲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准确对待财富,去享有一个完美而有价值的人生。在谈到社会公平的时候,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荀子》,都有详细的解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这是《孟子》中记载孟子极为严苛地道出他对社会不公平的呼声。由于在我们的儒家思想内涵当中,先哲们都提倡的是积极地对待社会财富,这为我们后人在面临金钱选择的时候,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在崇尚节俭、强调社会公平的人文哲学思想下,我们应该接受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把这样正确地对待金钱和财富的观点,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以此达到人生境界的新高度,从而追寻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三)儒家对和谐的主张

在优秀的儒家文化当中,经典的儒家文学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蓝图。在《论语》中有具体的特征表现,在《孟子》中有详细的行为准则,在《荀子》中提醒人们注意发挥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庸》中也有处理一些有碍于和谐的很好方法。儒家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中流砥柱,一直都是主张和谐,向往美好,这也是儒家留给后人的优秀的人文哲学思想的精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中庸》中阐述和谐的话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说的是世间彼此都是共生共存的,我们应该发挥我们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去帮助周围的一切,这样的话,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符合天地之间变化进步的规律,也是和衷共济的具体体现。《孟子》中的阐述更为具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美好社会的向往和真实表达,九州之内和乐温馨,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还补充:为社会进步,促进和谐的人,正是作为君子的条件,圣人们给我们描绘着美好的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在这些先秦儒家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答案,蕴藏在这其中的人文哲学思想,可以成为我们当今社会学习的榜样。 语

结语

在浩瀚的儒家文学作品当中,一些经典的文学所承载的人文哲学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光彩熠熠。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仍然强调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可以为我们的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支持,通过分析阐述在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详细从《论语》和《孟子》等著作当中为大家挖掘出其中的优秀人文哲学思想,以供当下社会学习。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5篇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 主体型人格

一、儒家代表的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大师,其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数千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下色彩浓厚的一笔。本文主要就《孔子》《孟子》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入手,分析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1.孔子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其治学育人的儒家教育理论影响至今,归结起来,其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修己安人”两个方面。《论语》曰:“修己以安人”,修己是从教师一方来讲,要求教师首先保证自身修为,方可“安人”。梁启超在《儒家哲学》中这样阐述孔子的修己:“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可见修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要将修己做到极处,首先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诸如此类思想观点,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其次,返躬内省是修己的另一要素,人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教学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先要自我反省,在看到别人优点时需“见贤思齐焉”。教师做好修己后,怎样“安人”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选取合适的方式与态度,使学生信服并以自己为榜样,进而促进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在孔子看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重视与他们谈论“志向”,还要给学生适当的批评与评价。通过与学生谈论交流可“听其言而观其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一方面可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的批评与评价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

2.孟子教育思想。孟子除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精华之外,他还以育人为人生之乐。《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天王不下欲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对教育人的思想哲学上比较注重人格主体性的培养,他教育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注重人格和意志自由。这种人格与意志的自由应用到语文教学时,体现在学生对文章的自由理解、对阅读空间的自由选择、对观点的自由辩论等。在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时,主要通过反求诸己、自得、自觉三个方面。在教师观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他认为面对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但作为教师,其教学标准面对所有学生是一样的,不以学生资质论标准高低。

二、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分析

从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升学标准等压力的存在,使绝大多数学校目前的语文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唯分数论”造成语文教育人文性缺失的结果,偏离了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语文教学模式不开放,走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重视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方法没错,但教学内容并未随之提升。第三,考核方式的单调使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语文学科教学及考核不像其他理工科目,有成型的、标准的内容体系,语文是开放的、发散的,考核内容并非出自教材之内,而是关联的、延伸的,这就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第四,教师在教学的准备与进程中,备课及教课内容单调,过于“应试”。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孔子所处时代因其教育不受制度限制,不具有制度性特征,因此孔子在对其弟子进行教育,往往因人而教。语文的人文性与诗意性要求语文教学课堂富有启发性,优美而深刻,但同时又要保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元化、层次化。比如对于公共知识或公共赏析用半节课或者多半节可完成,剩余的课堂时间则是分配给因人而异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进行“长善救失”。

2.深化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要求。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育体制与教育环境的不同使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和孔子当时完全相同,不能达到孔子与弟子朝夕相处的地步。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现有可改变的东西和地方,尽可能的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机会。比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建立班级社区,使教师和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沟通。

3.体会“反求诸己”的教师观教育思想,时刻保持自身素养的学习和提升。从内心来说,每位教师都想成为优秀教师,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沉重的业务压力使教师们对学生产生了高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不是建立在语文能力上,而是升学及考试分数上。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可借着儒学“修己”的精神启示,在反思中寻求突破,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用智慧去教好语文。另外,教师应树立“自觉、自得”的心态,以学生未来成长为思考出发点,坚持正确的育人观。

4.在教师观上,坚持身正为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同时,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避免过度“以学生为本”而使教师处于旁观地位。建立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是基于教书育人、语文学科性质的,而不是由考试来决定的。这些正如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参考文献:

[1]杜娟.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苏明飞.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3]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6篇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

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 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本文由收集整理记录了他们心灵。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风骚。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以《诗经》为开端,儒家思想贯穿现实主义诗歌的始终。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一系列流传千古的诗章,而是在于他高尚的人格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把握作品的意蕴,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追求,用屈原的人格风范和爱国热忱感染学生的心灵。杜甫的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当国家危难时,他心痛得流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1]。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从作品中随处可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儒者、仁者、贤者、圣者的音容笑貌和风度气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容止,执着好学、学而不厌的学者的风范,刚烈、正直的志士的节操。使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抽象的“仁义”说教,而是清晰地看到一个古道热肠、具有独立人格、超凡脱俗的君子形象。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穷因为其家族深处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无法主宰自己人生的成败,实现理想的人生抱负,最终因不可抗拒的外来政治力量走向整个家族的颓败和个人生活的穷困潦倒,正是这种人生遭遇激发了他反思人生终极价值的内在激情。曹雪芹把女娲炼石

转贴于

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作为《红楼梦》故事的缘起和引子,“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曹雪芹以石头作为自己身世的隐喻,折射出强烈的生价值意识。《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在元末乱世,青年时代意气风发,有志于成就王业,然而在遭受一连串的人生失败之后,他开始退而反思人与社会的深层关系及人生的终极价值,古代文学家的这种生命价值意识,一直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理想价值观。鲁迅弃医从文缘于他对人的肉身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灵魂的审视和思考,并进而以文学改造国民的灵魂,这种人生道路的转向出于一种生命意识的召唤和自我意识的彻底觉醒,出于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的驱动。

(四)戏剧

不仅小说,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对社会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戏曲文学作品戏曲通过演出,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同看,,得到生动、形象化的传播,渗透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塑造了特定的文化品格陈独秀在《论戏曲》中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2]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本文由收集整理小说编出来的戏文[3]。”传统文学价值和抒情、叙事内容所折射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内涵,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的意义。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一)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通过作品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广大学生性格变得健全,情操高尚;正确理解审美判断、审美趣味、审美思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及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上的家园,使其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7篇

前言

21世纪的世界文化仍然处于多元并存、百花争艳的时代,各种文化虽然仍带有其自身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但是在各种文化形态的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越来越走向趋同的道路。作为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两种文化形态——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融成为历史的必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西方文化哺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东方文化的发祥地进行的一次亲密接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力军,而参与到这件21世纪的大事中去。而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和谐思想,又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印刷体的表演,经过几种字体的演变,突出了当今使用的“和”字,这个“和”字的理念得到时代的升华,而这种和谐哲学也是“人文奥运”的蕴涵之义。当北京奥运主题歌的唱起,当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聚注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和平的理想是坚定的,如果只能选用一个字、句、词来表达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的话,那就是“和”字。和谐思想与“人文奥运”相互促进,共同演绎了2008年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文化盛会。

1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和谐(harmony)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中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谐”在中国古代则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和”字。中国历史上,西周末年的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史伯认为事物必须由不同的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联结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用“持中”的办法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在他看来,无过无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取中,便是“和”的保证,便是实现“和”的途径〔1〕。

儒家的和谐哲学思想有以下四点:第一,“和为贵”。“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相与之道”的精髓。“阴阳和合”、“和合生生”、“天地和合,生之大经也”、“和实生物”、“中和”、“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代表了中国人的一元主义、和谐价值观。儒学鼻祖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2〕的观点,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和谐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价值。第二,“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和谐,反对片面的单一性的同一。这里所谓的“和”,指的是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同时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产生新的事物。所谓“同”,则是没有不同的因素、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完全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不产生新的状态、新的东西。由此看来,孔子心目中的“和谐”,不是没有差异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第三,“和而不流”、“和必中节”是在实践层面上应当遵循的原则,前者强调的是和谐必得坚持原则,后者则强调把握好实现“和”的度与量,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双方达到平衡与协调。第四,“仇必和而解”。任何事物的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儒家坚信“仇必和而解”,矛盾双方不可能永远对立下去,但只有通过运用“和”的方法,才能转化对立双方的僵硬状态,这种信念的根据乃是儒家对于“和”作为天道、人性的本然状态的体认。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辩证、象征、整体思维的特点〔4〕。

2人文奥运的内涵

自从北京提出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以来,人文奥运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总体上说,对于“人文奥运”内涵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种理解:一种观点是对人文的解释。人们侧重探讨的是体育与人文的关系,亦即强调人文体育和体育的人文化。人文奥运的内涵在于铸造人文精神、倡导人道关怀,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使奥林匹克真正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属人本的解释。另一观点认为,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应一切以人为中心,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东西方

转贴于

文化的互补、互动,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主要内容〔5〕。它强调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倡导对人的尊重,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强调以奥林匹克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文奥运将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6〕。人文奥运,乃是我们大练文化价值观“内功”的绝佳载体。寻找到一个好的载体而锻炼内功,抓住机遇大搞精神文化建设,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条宝贵经验。“人文奥运”,是源自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人文奥运,其功能在于强调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的广泛性,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充分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儒家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运动是吻合的,它不仅和奥林匹克精神吻合,也和人文奥运理念一致。儒家和谐哲学是人文奥运理念的灵魂,是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奥林匹克与中华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事诸领域的“应然”的价值目标,它所表明的是自然、社会、人事及人的身心所应达到的恰当、适宜的状态,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属性。因此,和谐是包括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及人的身心和谐几个方面在内的“普遍和谐”。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预期,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和谐思想从不同方面给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本文由收集整理资源。人文奥运所包含的倡导国家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等内容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具有某种契合。

3.1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文奥运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最好的现实样本。人应该是自然的朋友而不是其敌对者,是自然资源的使用者而不是其掠夺者。儒家认为人之道不离天之道,人的刚健有为不应破坏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而应该按照自然和万物的生命节律去促进其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7〕。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散见着很多先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如荀子所说,在林木的生长期,“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在鱼鳖的繁殖期,“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道家主张天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完全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反对人对自然的有所作为,去除人的主动精神和一切人为造作,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紧张,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自然和谐境界。儒、道关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人文奥运的理念正是汲取了传统文化中丰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以“绿色奥运”的旗帜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去回应人类的共同问题〔8〕。在当代世界,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使用、臭氧层的破坏、海洋的污染、大气质量的恶化、水资源的枯竭趋势、沙漠化、热带雨林的减少、一些物种的绝迹等等,表明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和对抗当中。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或者全人类问题。人类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人文奥运的理念给我们以新的启迪,即告别单纯的gdp崇拜思维,告别以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发展的片面思维,告别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思维,而是去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共赢之路,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3.2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人文奥运就是要关心人、关注人、关怀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培育人的创造精神,激发人的生命活力,释放人所具有的巨大潜能,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先哲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道家认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宇宙的存在,唯人最贵;人与他物比较,亦唯人最贵。因此他们关注人的生存际遇,关注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关注人的精神超越,关注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比如,儒家强调道德自觉,主张通过自身的道德磨砺,超越现实的物质限制,寻找安身立命的道德家园,如同颜回那样,哪怕“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不改其乐”(《论语·雍也》)〔9〕,在困境中保持精神快乐与身心和谐。道家主张去除物欲的遮蔽,珍视生命,不贪财货,追求浑然纯一、无所偏私的精神之乐,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达到身心和谐、物我和谐、天人和谐的境界。尽管他们提出的关于身心和谐、精神和乐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对人的生命、尊严以及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于现代人反思自身的生存际遇,缓解精神紧张感、挤压感、疏离感,寻求崇高的超越之路和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优雅的人、自由的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人是体育文化的载体,他总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离开了人,离开了对人的关注,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任何的体育活动不过是徒有形式而缺少灵魂。转贴于

3.3倡导国家与国家间的和谐共处

20世纪以来,战争不断危害着人类生存,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世界局势扑溯迷离,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分裂主义气焰嚣张。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对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因此,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一次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盛会。儒家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主张以文德感动外邦,反对对外邦用武,这是儒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态度。儒家主张保持国与国之间的和谐,表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国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为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服务。在最近的几届奥运会举行时,联合国都呼吁沿袭古代奥运会传统,进行“神圣休战”。古罗马人开创性地提出了“神圣休战”协议:在“神圣休战”期间,停止一切内外战争,任何人不准动用武器并严禁把武器带入奥林匹亚地区,违背休战原则的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神圣休战”使奥运会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于战争之外的和平与友好的盛会,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要求与渴望。21世纪的今天,战争与武力冲突仍然威胁着人类和平,呼唤和平、保卫和平,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和平共处,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主题。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8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语文教学;德育

毫无疑问,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发掘儒家思想精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优秀的思想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融入国人的血液。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有些东西已经成为历史的糟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并未过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有益于人类文明的精华。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正是中华名族的民族精神所在,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包括:爱国主义、诚信守正、仁爱思想、孝亲尊师,以人为本、明荣知耻。儒家认为“天地君亲师”是最重要的人伦纲常,“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虽然物换星移,社会演进,但儒家思想,如,和谐持中、克己复礼、义利和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在现代社会依然陶冶着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启示着人们应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儒家思想精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儒家文化气息,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熏陶的重要一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在教学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注重自己的德性修养,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对儒家传统思想身体力行。“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待人接物温和自然,举止态度谦恭庄重,教学中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做学生的道德楷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也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如,在校园路灯宣传牌上、宣传橱窗里定期张贴和更换儒家经典名句和故事。在学生中组织儒家传统文化的各种社团,营造出浓厚的儒家文化校园气息。提示语可以提醒学生向上、向善,名人格言、警句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学生会在老师、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优选国学读本,开展课外阅读

孔子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儒学观念,时刻准备把儒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精心选择好儒学读本,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

《三字经》包容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讲学习的重要性,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并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学生。《弟子规》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对学生学好规矩、树立做人的标准起着积极的作用。

确定书目后就要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以亲子阅读的形式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每天让孩子背诵50字左右。在学校,可在早读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诵读。背经典范文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终身受益。也可开展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可以设置校本课程传播儒家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显现着儒家思想的印记,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自古以来,语文教育总是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掘儒家思想的精华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操作中只要把握好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探究教育方法,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内化”的效果,对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推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儒家的文学思想第9篇

关键词: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融合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更新、调整与完善而形成的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对全民族发展有深刻影响的优秀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所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互联网+”在思想教育体系上的应用,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1.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推进

首先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儒家优秀文化主体思想的“仁”、“礼”是当代内在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来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刻遵从的道德操守,它经世代血脉相传,将中华民族道德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是指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竭力主张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方式。当前,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活力,而儒家优秀文化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能够克服上述弊端,实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式的统一,可提高教育的最终效果。

其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儒家优秀文化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自省”、“修身”的思想,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的和培养目标相一致,它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

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扩展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儒家优秀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使网络成为承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播机,迅捷的网络传播速度提升了儒家优秀文化的吸引力与时效性,更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更好的接受儒家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这有助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有助于实现所提出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袭。

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对高校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拓展,通过网络平台载体,使儒家优秀文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机结合,全面营造具有儒家优秀文化意蕴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将儒家优秀文化伴于学生左右,进而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促进二者融合的主动性不够

当前,教育工作者普遍不适应网络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认识不到在网上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加之自身不能很好的掌握网络技术,质疑其效果,而很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同时高校也没有对网络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体系和相关制度,没有鼓励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改革教学的机制,从而制约了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的积极性。

2.二者融合的方式单一

目前,教育工作者对二者融合教育形式的运用主要还是利用传统的网站,在网页上按照教学计划定期一些儒家优秀文化的知识,形式单调,信息更新不及时。并且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关注到学生在网上留言,不能做到及时答复,很少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及时性聊天,他们更愿意按传统教学方式,坐在办公室与学生促膝交谈,白白浪费了网络教育资源。

3.二者相互渗透性不强

由于二者融合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打破了在教室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快捷、迅速获取知识。但是,如今的大学校园,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把握网络特点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只是将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简单到网页上,并没有实现博客、论坛和“拇指网络聊天工具”的共同参与,缺乏互动性。

三、完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机制

1.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机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念培训和技能培训。通过观念培训,应使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引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应变能力,认识到虚拟沟通环境中消极因素所起的作用,认识到教育工作者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弄潮者,应融入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浪潮中,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同时,通过观念培训,使教育工作者学习现代网络的相关技术,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学习如何利用管理者的权限对论坛、博客进行管理,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导向的控制,发现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的机制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所掌握的儒家优秀文化知识与大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二者融合活动的始终。在去年南海争端中,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运用网络图片、视频的形式,讲述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这些岛礁,世代围绕这些岛礁进行渔业捕捞和居住。通过在大学生运用的网络媒体中传播,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的热潮。学校也可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短片、故事等的征集和评比活动,以激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保障机制

高校应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岗位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保障。该体系是由校总支书记负责,其次是思政课教师,最后是班级辅导员,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W校要加大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在信息化的时代,还要对网络传输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地更新,完善信息技术并在信息安全方面有所突破。

4.完善有助于二者融合的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大学生消除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网络多媒体平台发表自己创作的富含儒家优秀文化的图片、诗歌、动漫、视频等作品,对优秀的作品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同时将优秀作品加以推广。

四、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良好氛围

1.在全社会营造促进二者融合的良好氛围

首先创造富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环境。孟子说过“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组成体,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类似动画片《论语》等儒家优秀文化的代表作,供孩子观看,并亲身讲解其中的道理,使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大力营造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特色的社会环境。2017年春节,支付宝开展的集“五福”抢红包活动,集齐“五福”人过千万,参加人数更是无法统计,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深化了儒家优秀文化所推崇的“富强、和谐、友善、爱国、敬业”理念。倡导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以及举办的富有儒家优秀文化底蕴的艺术节,如辽宁沈阳每年举办一届的传统文化论坛等,同网络新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网上与网下联动、互为依托的良好氛围,达到在全社会传递儒家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使大学生从中吸收儒家优秀文化的精髓。

2.在高校营造促进二者相融合的良好氛围

指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应有效利用儒家优秀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确立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营造具有浓郁儒家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第一打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空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校园网来进行的,因此校园网应建立与校图书馆共享的、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数据库要包括教教案、录像、课件及对教学有参考价值的多媒体素材,学校应在图书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场所,设置电脑显示屏,方便学生通过接口链接、下载所需的视频资料。同时,播放儒家代表人物、爱国人士的画像、警句以及代表作品和事迹,宣传儒家优秀文化精髓,用物质可视的方式对师生进行儒家优秀文化的熏陶。

第二营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4G的广泛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拇指网络聊天工具”被广泛应用,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接收者。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时代提供的机遇,做学生的“同龄人”,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学生们分享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媒介的儒家优秀文化的学习内容,将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新闻播报法、视频播报法、PPT制作分享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效运用到日常行为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实时的视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繁荣大学生网上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由于微信及QQ群的不断增多、壮大,而以“群主”为首,依托网络而兴起的大学生网上社团组织也悄然而生。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参与网上社团(群)活动,通过聊天、视频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教育工作者应协助网上社团自编自演话剧或小品,内容与思想理论课教育内容挂钩,并融入儒家优秀文化的元素,通过网络在不同网上社团间演出和交流。引导网上社团通过网络进行社会宣传、社会服务、西部支教、社区帮扶等活动,使网上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过程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真正体现,而二者合一才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结述语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将其全面推行,这势必有利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建设,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人民出版社,2016.

[2]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陈西青.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路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2

[4]孙婕妤.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5

[5]殷小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文教资料,20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