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日语语言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6 08:29:50

日语语言特征

日语语言特征第1篇

关键词:日语;日本文化;特定表达

在对学生进行日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比较频繁的使用特定表达,面对不同场合应当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样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样,也是本研究中的重难点。语言作为传递知识与情感方面的重要载体,说话过程中对个人意图的传递一方面能够直接呈现信息,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基于此心理情感状态下形成的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基础。本研究基于语言表达特征进一步探究日本语言的分类,同时阐述日本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分析

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即词汇表达形式、句型表达形式、省略表达形式。

(一)词汇表达形式

在日语语言表达过程中能够准确的运用日语,其语言词汇的表达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日语词汇表达形式,是学好日语的基础。特别是在相应的场合运用合理的词汇,因此应加强对词汇表达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以「はい为例,该词汇一般情况下使应用于应答过程中,或进行肯定回答时使用。例如“兄 ちゃん、ちょっと 待って”。“は ` い”。这种应用就是在应答过程中所表达的意愿。通过情况下这种词汇表达更多的是应用在会话环节中,作为倾听者的一种附和形式。通过资料调查了解到,在日本人日常对话中,倾听者对语言表达者的附和与点头频率极高,大约为几秒钟一次。在对外国人的访谈调查中了解到,他们与日本人对话时,对方在对话过程中会不断的说「は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能够兑现的却并非像谈话中默许的。同样,日本人与外国人对话时也会存在类似的不解,为什么对方面对自己的言语意见表达总是冷淡不回应,总是产生“他是否在听我的意见”的疑问。这和外国人对「はい的表达功能认知不清有着一定关系。

「ちょっと在日语中的使用可以称得上相当广泛,既能表达数量程度少,时间距离短。例如,そのチ`ズケ`キをちょっとだけ食べたいな。除此之外,「ちょっと也能表达以轻松的心情做某事,没有实质的意思,例如:ちょっと行ってくる。还可以表达程度之深或和否定形式呼应表达“不太…”的意义。正是由于用法丰富,误用的场合才特别多。外国人若想正确使用「ちょっと,必须掌握其在各种场合下的深刻含义。

(二)句型表达形式

句型表达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具有固定性和代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日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为掌握其语言核心,就要对其句型表达形式以及句型中所表达的含义进行熟练掌握,以达到对日语句型准确把握,并对其句型中所表达的意图进一步分析。以“对不起”(「すみません)为例,“对不起”本身的意思是传达歉意以及进行谢罪。但在语言不断发展的完善的过程中,「すみません逐渐转变为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囊馑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应用「すみません替代「ありがとう,表达的意思是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另外,在日语语言表达中还会用「すみません替代「こんにちは,表达对别人的打招呼和问候。在日语语言表达中,「すみません句型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句型,在任何情况和场合下都可以应用。

除此之外,在日语语言表达中「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也是常见句型表达形式之一,主要是应用在款待客人情境中。日本人在宴请客人时会通过忙绿为客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但在客人就坐后往往会说“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如果是宴请外国友人,外国朋友会对这种表达表示不理解,因为饭桌的饭菜已经准备的十分丰盛,却说“什么都没准备”,这种表达方式是日本人语言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三)省略表达形式

在日语语言表达中“省略表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以在语言表达中开场的省略形式为例,通常情况下日语表达中讲话者在开始说话之前都会应用开场白以避免话题太过突兀。这种开场白形式会使对话的双方留有思考的时间,也是考虑对方感受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频率较高。在两个人或多个人对话过程中,为陈述自己的观点往往不会贸然直接表达,会先进行暗示,例如:率直に申し上げると…或ご不氦猡ありでしょが…等等。另外,当一个人要对其他人提出请求意见时,即使是举手之劳这个人也会在说事情之前说“o理なおいであることは承知しておりますが…” ,委婉的表达出自己有求于对方的抱歉,再对事情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了在开场白表达应用到省略表达形式外,在文末未说完情况下也会应用到省略表达。日本人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当一句话没有说完就会适当结束,这种情况主要是出现在道歉、解释缘由等等场合之中,且使用频率较高。例如,当某人邀请自己去做某件事情,而自己并不方便去做,为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这种不方便信息会说:“今日はちょっと…”不会直接拒绝对方。或是在禁烟商场中有人吸烟,会说“あのう、ここ禁なんですけ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加婉转,是日本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形式。

二、日语语言特点呈现展现说话人意愿

语言在表达方面具有众多形式,面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场合,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十分重要。语言表达的关键与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对方了解需要传递的信息,也会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传递个人情感意图。

(一)表达感激之情

在独自用餐,家人一起用餐或被人款待等场合下,「いただきます被频繁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为全家做饭的是自己,日本人也不会忘记这句话。用餐时脱口而出这句话,一方面是对准备食物的人或款待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和礼貌。另一方面更表达出对马上就要吃进嘴里的食物的感谢。人类将一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剥夺,并将其作为食材进行烹调,从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和生存。抱着这样一种对延续自己生命的食物的珍惜、重视和感激,日本人自然地说出了「いただきます。

(二)谦虚

日本人在找到客人的情况下,会对客人给予周到的照顾,并会摆上自家最为喜欢的食物,并希望对方能够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食物能够满足客人口味以及是否充足更加是招待过程中需要被考虑到的。日本人觉得,能够将拿出客人经常食用且美味的食物,尽管可能是客人并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因为是主人尽心准备,也需要请客人尝一尝。基于这种谦虚与谦和的心态,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产生了。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什么食物都没有”而是指针对客人而言,并没有逞心如意的珍馐美味,所以请你不要嫌弃的含义。说话者在说出上述中内容的同时,已经面对客人传递了对其的尊重以及自我谦虚方面的含义。

(三)礼节有度

「すみません的频繁使用体现的是日本社会文化之中关于人的礼节的表现。其具有万能作用,在遇到所有情况下,都可以通过「すみません这样的一句话化解矛盾,并可以促使对方放下对自己的怒火。这样的语言表达更加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交流的距离。

除此之外,日本人通常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具有点头以及附和的习惯。通过点头这样看上去并不明显的习惯,能够对彼此交流形成。这种习惯并非是日本人的行为方式表里不一,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对方,自己非常尊重对方的言论,表现出自己的礼节。

(四)“婉拒”

在交际与沟通时,日本非常看重对方的面子,为此,实际交往过程中,日本人将交流与交际的和睦状态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在“婉拒”的表达上,日本人通常会表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无法达到对方希望的程度或者愿望。「ちょっと则属于语言交流“婉拒”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使用此词汇则能够在确保不伤害交流着的情况下,达到婉拒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回避自身的某些难言之处。

(五)“体谅”

「h]的使用可以代替“禁止”等相关具有否定意味的词汇,更加对表达对对方的原谅方面,且与不希望对对方造成伤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省略方法则在日语之中拥有十分丰富的表现方式。开场白式的省略可以有效化解与对方之间发生冲突,在造成误解或者反驳之前就已经打好预防针。这样也会使得语言表达成体具有柔和的情感。在文末对未说明的事情的省略则是表达的人认为并不需要将话说尽,并给予对方此类的明确的判断。因此,对方给予清洗判断将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尴尬局面,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得到对方的原谅。

三、日语特征下日本文化的深度分析

基于特定语言形式中传递个人主观意愿,其意图形成势必在深层次传递的是社会根源性以及文化的内容。由此可知,日语语言所具有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深层次分析其文化内涵,也就是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以及心传心的内核。上述中的三种文化形式与内核普遍见于日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对日本人日常行为方式以及语言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是实现日本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介质,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日本文化之中的精髓。

(一)“和”心

日本人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也会经常性流露出“神秘”的微笑。这正是日本“和”心精神的成分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的所有交流,日本人总是能够为人们创造一种避免造成伤害的环境和氛围,尽可能避免出丑。例如对「すみません以及「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的使用等,就深刻w现出了日本人对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理解。

这种语言方式充分呈现出的是日本文化之中关于“和”的态度。而这种关于“和”的态度也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加体现在对自然的关爱方面。

(二)体察的观念

日本文化之中习惯将对方的态度与观点放在第一位,并不会出现生硬拒绝的对方的情况出现。从日本人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可以深切体会到日本人的主要意图,这种形式体现的是日本文化中“体察”的意味。「h]这样的词汇以及日语之中对省略方面的准确表达是对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以心传心文化研究

日本人在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通常会注视对方观察对方的动作与表情以及言语之中所使用的措辞。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这种细节观察到对方在交流中所希望传递的真实意图。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心传心”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将沟通更深一层。日本人更希望认为需要坚持拥有共同生活基础以及文化根源,这样就算不必详细陈述,也能够让对方懂得你所传递的含义。这就是在文化基础上才能够拥有的省略的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的语言表达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充分建立在日本社会环境基础上产生,综合了语言要素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等文化形成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日本人所具有的潜在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文化与语言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其中,文化更加是对语言的一种重要精神内核,语言则是对文化的一种载体。「和の 精神、察し、「以心坛心直接构成了全日本社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基础,体现的正是日本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基于上述中内容,呈现了日本文化方面的特征以及核心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庆祥.从文化背景看日语的语言特点――谈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日语特点及其教学[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6-81.

[2]守屋三千代,徐爱红.日语的所见与视点――从「立て看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4):17-20.

[3]贾朝勃.语言表象的文化内因――集团意识在日语语言中的渗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04):37-42.

[4]孙晓柳.从商务日语的角度看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方式[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4):45-47+72.

[5]江晓燕.从日语感谢场合中的致歉表达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78+188.

[6]刘志荣.从日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来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4):56-61.

日语语言特征第2篇

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耻笑甚至排斥。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发展趋势。

二、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委婉的语言表达。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尽可能的运用一些让对方感受到好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明知道要不符合对方愿望,但依然要使用尽可能不引起对方不满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此,在日语中,有很多委婉的拒绝和巧妙的回答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情感上不是那么排斥和愤怒。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一种是与否对立的意识和概念,他们不喜欢在是与否二者间做出一定的选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力求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语言交流时,不会直接运用赞成或反对这么直接的刺激性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在与人交往时,密切观察对方的行为变化,并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传达。这是日本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文化体现。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必须注意到他们这种语言文化表达方面的委婉性特征,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模糊的语言表达。日本人的暧昧性还体现在一些模凌两可的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和不够明确的词汇来表达一种含混不清的意思。听话人很难准确把握住他们的真实含义。比如说日语中有些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含义。此外,日本人在讲述时间和地点时,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型,这是日本人给自己的语言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会在一些时间和数字后面加上一些概数词的原因,他们会尽可能的让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四)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是指说话人根据与听话人等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对方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日语中的敬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日本人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上下级关系的集中反映;

(五)省略的表达方式。日语中也会遇到一些拒绝的交际场景。但是,日本人不习惯直接拒绝别人,因此,他们就常常运用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尴尬。比如说,在日语中,人称代词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往往是不明确拒绝的代名词。在日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说“初次见面”,但却会省略掉“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人的逻辑里已经会自然而然的加上这个含义了。此外,当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都已知晓的信息,他们也会省略掉。尽管日本人对于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或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六)多意的表达方式。首先,日语中有一词两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日语中有同一个词汇,但是,它却可以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是表达一种相反的含义。这就需要日语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造成语言交流的失误甚至是误会。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行为举止和面部表情等来分析其真实的词汇含义。虽然日本人是想给对方一种交流的余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我们必须深入体会其委婉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准确把握住其语言上的余地,真正揣摩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日语中还有一些言外之意需要把握。日本人在交流时,常常重视感情交流,因此,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会委婉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方能够准确体会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是日本人懂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之一,是他们换位思考立场的集中体现;

日语语言特征第3篇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

语言传承特征

语言传承的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学习语言,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特征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文化习俗都非常接近,经贸和人员往来也十分密切,人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两国的密切关系,早在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就有大量学者和僧人来中国取经,当今书写文字“假名”,无论是平假名还是片假名,都取自中国的象形文字的偏旁部首和草书的书写格式,在汉语的基础上创建了日本文字,日语是假名和近2000个汉字所组成的语言,语言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形成了中日两国丰富多彩的语言特色。

从汉语词汇中的“达人”一词说起

当今社会,“音乐达人”、“灌水达人”、“达人坊”等词汇充斥着现代网络媒体,究竟这是源自哪里的词汇表达,应用如此广泛。有人认为“达人”受台湾流行用语影响,来源于日语“たつじり”,从日语“逵人”直译过来的,用来形容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人物的俚语。如果翻开日语《辞苑》词典,就会了解“达人”多指各方面造诣很深的人,不仅学问好,技术娴熟,而且通达事理。明德辨义。日语中,类似“连人”的用语很多,比如,“逵者”一词,也有与“达人”用法相近的语意表达,表示擅长什么,同时还用来表示做事又快又好无可挑剔,或者比喻人身体结实等含义,另外日语中还有“上连’’一词,都是用来形容在某一领域有特殊专长,技艺有所提高的人,可见,日语中“达人”说法不是孤立的一种语言现象,相关语用表达也是极为丰富的。

“达人”早在中国《论语》中就已经出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若想得到他人尊敬,你就要尊重别人;若想得到他人救助,你就要帮助别人。但是,这句话中的“达人”是动宾结构,“达”是动词,“人”是名词作宾语,是一个词组,而不是一个词语,所以,《论语》中的“达人”不能视作现在“达人”一词的出处。与《论语》同时代的《左传》中,也出现了“达人”两个字,据说,在古代与东周相邻有一个达国,达国艺人远近闻名,因为能工巧匠打造出来的精美饰品令人爱不释手,人们逐渐称这些达国能人为“达人”,这里的“达人”与当今流行的“达人”倒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中一句“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中的“达人”,是指能工巧匠呢,还是指达官贵人呢,不得而知,但是,缘于中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完全可以断定日语中出现的“达人”一词,最初应该来自汉语这一事实,传播到日本之后,进一步扩展其语意,形成了各种与“达”字相关的词汇,比如,日语中表示深谙此道,或表示通告通牒的“通”,表示筹措资金或材料等的“嗣连”等,可以理解为是“达”字的语意外延和扩展。

小议中国“傩”文化的影响

有关中日传承的文化特点还可以从戏剧表演家的面具或脸谱上得到认证。

中国是先有面具,后有脸谱。据文献记载,四川成都以北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所发掘的铜质面具,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瑟上,绘制的巫师乐舞场面,每个舞者的脸上,都带有面具,距今也有两千多年之久;在江西境内,仍有一种叫“傩”的地方戏,带着奇形怪状的面具演戏,简直就是中国古老戏曲的活化石,“傩(nuo)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态。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中国戏剧历史之悠久。

中国的戏剧自唐宋以来进入鼎盛时期,日本奈良时代从中国唐朝传人“能乐”,一种表演戏法和曲艺等大众艺术。“能乐”,开始被称为“散乐”,到了平安时代,演变成滑稽的模仿艺术,因为猴子善于模仿,于是“散乐”又称为“猿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至今活跃在日本的“能乐”,非常接近中国的“傩(nuo)文化”,不仅以唱代说,头戴而具表演,而且其发音也近似中国的“傩(nuo)”发音,不知为何,日本人在尽量回避谈及这种与中国文化同出一辙的相似性,说能乐表演与西方的歌剧芭蕾舞相近。考证日本的“能乐”是否起源于中国傩文化,我认为不难判断,因为日本承传中国传统的文化,能乐的艺术表现与中国的傩文化有太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断言二者的相互关联性。

中日不同称谓中的感彩

中日两国语言的相互渗透,我们从中日两国不同称谓上也可以略见一斑。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经常自诩为“世界中心”,自然以“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等称谓自居,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上善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等,惟独称日本为“夷”、“倭”。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称日本为“倭”,古代中国还常以“扶桑”来形容日本。另外,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也散见于中国的各种典籍之中。中国古代《汉书・地理志》记载,那时称日本为“倭”,旁边带个“人”字旁,当时景仰中国的很多日本人感到非常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欣然接受。后来日本人,“自恶其名不雅”(《旧唐书》第一百四十九卷),逐渐意识到这种称谓有伤大雅,几年后便自行改变称谓,改国号为日本。2004年,在中国西安发现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墓志称井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墓志铭表明“日本”国号至少是在公元734年以前就已经出现。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有关遣唐使的实物资料,也是最早体现日本国名国号和日本作为国家被承认的国宝级文物,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不仅表现在其国民性格上,还贯穿在整个外交政策方面。隋唐时,中国国力强大,日本甘愿接受“华夷秩序”的朝贡体系,但由于国力衰竭中止了外交关系,到了明朝时,日本的幕府将军又开始接受中国皇帝封号,重新回到东亚秩序上来,清朝国力衰微,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对中国的轻视到了恶之以极的程度。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日本人对中国的称谓改变上。日本自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开始改变对中国的称呼,中国人改称为支那人,直到二战前日本人还称中国为“支那”。在日本,19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人以“支那”指代的中国与“唐国”、“清国”等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没有特别的政治用意。用“支那”蔑视中国应该是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国土开始带上对战败国轻蔑的感彩,“支那”也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

日语语言特征第4篇

关键词 角色语言 人物特征表现 社会特征 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64

The Role Language and Character Characterized in Japanese

Anime "Magical Girl まどか マギカ"

LIU Jing

(Dalian Staff and Workers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3)

Abstract "Role language" by the Japanese scholar Goldwater Minti the concept. This expression in animation and other fiction works often appear. "Role language" given the role of "soci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The role of "social features" and "personality" has enriched the "role languag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for the Japanese anime "Magical Girl まどか マギカ" in the role of language study, and concluded the role language and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figures.

Key words rol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1 角色语言的定义

金水敏(2003)将“角色语言”定义为:日语当中存在着某些表达方式(包括词语,语法,表达方式,语调等),人们一听到这种话语,马上就能联想起某种特定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时代、外貌、性格等;或者提到某种特定的人物的时候,人们也能够马上联想起他/她应该会说的语言,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役割Z”。

2 角色语言与人物特征表现的关系

西田(2010)认为,角色语言分为与真实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和与虚拟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特定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特定人物特征分为“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两类。所谓的“社会特征”是指与真实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特征;所谓的“个性特征”是指与虚拟人物对应的角色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因为特定人物的“社会特征”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人物原形,所以使用的角色语言也就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物形象。相反,特定人物的“个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人物原形,因此与其对应的角色语言就要为更加突出这个虚拟人物的个。

3 《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中的角色语言及其人物特征表现

3.1 动漫《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简介

故事发生在见泷原町,一个各项城市建设都相当前卫和富概念性的未来城市里,围绕着以就读于市立见泷原中学二年级的少女鹿目圆为主人公的,五位魔法少女的成长与冒险展开。因为怪物“丘比”会实现任何愿望,作为代价,愿望成真的女孩们要和“丘比”签订契约成为魔法少女,获得魔法的少女,必须肩负起与魔女战斗的使命,并为了和魔女的战斗奉献自己的灵魂与生命。

3.2 主要人物的角色语言及人物特征表现

3.2.1 鹿目まどか

(1)(美ほむらに保健Sであることを言い当てられた雒妫

まどか:あ、あの、その、私が保健Sってどうして…

(2)(美浃丹浃、志筑仁美との会)

まどか:あのね、ゆうべあの子と簸沃肖腔幛盲俊ような…

(3)(美ほむらに魔法少女になることを止められた雒妫

まどか:ほ、ほむらちゃん!あ、あの、あなたはどんない事をして魔法少女になったの?

(4)(攻膜丹欷骏ュゥべえを庇う雒妫

まどか:だ、だって、この子、怪我してる。だ、だめだよ、ひどいことしないで。

鹿目まどか是主人公,中学二年级,家中有父母和弟弟四人。性格温柔,很为朋友着想,非常友善、平凡的少女,在朋友间有着很好的品格。虽然是主人公,她的话并不多,而且很少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鹿目まどか的角色语言很好地表现出她是一个说话嗦很多,没有长句子,往往词不达意,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人。当她成为魔法少女卷入战争时,她的角色语言依旧表现出没有自信、性格软弱的特点,但是由于鹿目まどか乐于助人,角色语言中又加入了成熟稳重的部分。

3.2.2 美浃丹浃と佐}杏子

(5)(教のk言にして)

さやか:そっちが後回しかよ。

(6)(ケ`キを食べて)

さやか:うん、めっちゃうまっすよ。

(7)(魔女の世界で)

さやか:うわぁ、来んな、来んな!

マミ:どう?怖い?2 人とも。

さやか:なんてことね`って!

(8)(さやか、ほむらとの殛Lにて)

杏子:チャラチャラ踊ってんじゃね`よ、ウスノロ!

杏子:妙なワザを使いやがる。

(9)(魔法少女の秘密をいた雒妫

杏子:テメエは…何てことを…!ふざけんじゃねえ!

美浃丹浃是鹿目まどか的同班同学,与鹿目まどか和志筑仁美是好朋友。性格阳光活泼,开朗健康,重友情,实际上是个很单纯可爱的女孩子。喜欢思考,说话极具哲理性。佐}杏子是从其他城市来的魔法少女。为人霸道、自私自利、不信任他人,喜欢争强好胜、吃东西。说话方式像男孩子一样粗暴、野蛮。她们二人的角色语言的共同点就是喜欢使用男性用语,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是直性子,非常不注重日语中的委婉表达,常常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由于美浃丹浃还是一个中学生,她的角色语言更接近现实中偶尔说些粗话的学生。而佐}杏子已经不是学生了,她的角色语言中尽是男性用语,而且有很多脏话和粗话。在现实中这样的女孩很难找到原形,为了使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佐}杏子的角色语言中加入了更多的个性特征。

3.2.3 巴マミと美ほむら

(10)(まどかとさやかを魔女から救う雒妫

マミ:危なかったわね。

(11)(魔女との殛L中)

マミ:大丈夫、けるもんですか!

(12)(マミとほむらとの会)

ほむら:その 2 人の安全は保障するわ。

マミ:信用すると思って?

(13)(まどかとほむらの会)

ほむら:あなたは自分をめすぎているわ。

まどか:え?

ほむら:あなたを非yできるものなんてlもいない。いたら、わたしがSさない。忠告、き入れてくれたのね。

まどか:うん…。

まどか:わたしがもっとはやくにほむらちゃんの言うことをいていたら…

ほむら:それで巴マミの\命が浃铯盲郡铯堡袱悚胜い铩¥扦狻あなたの\命は浃à椁欷俊1 人が救われただけで、わたしはうれしい。

巴マミ是鹿目まどか、美ほむら、美浃丹浃的学姐,也是她们的魔法少女导师。性格成熟、稳重、坚强,但内心懦弱害怕,总希望有人陪伴在身旁。常以学姐自居,经常教训学妹。美ほむら是转校生,鹿目まどか的同班同学,试图阻止鹿目まどか成为魔法少女。性格内向、温柔、冷静,成绩优秀、喜欢运动。不善言辞,态度冷漠,经常独来独往。由于巴マミ是学姐,而且成熟女性特征明显,因此她的角色语言中常使用长辈教训晚辈的语气,喜欢使用成年女性语言,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姐姐。而美ほむら这个人物,因为要隐藏不为人知的秘密,她的角色语言虽然也使用女性的说话方式,但却不使用终助词,多使正式场合的用词,话语中很少掺杂个人感情。现实生活中的中学生即使有太多的秘密也不可能使用这种说话方式,这种角色语言的设置,更加丰满了美ほむら这个人物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的个性特征。

3.2.4 志筑仁美

(14)仁美:あら、もうこんなrg?ごめんなさい、お先に失礼しますわ。

さやか:今日はピアノ?日本舞踊?

仁美:お茶のお稽古ですの。もうすぐ受Yだったいうのに、いつまでAけさせられるのか。

さやか:わあ、小市民に生まれてよかった。

(15)(まどかにして)

仁美:まどかさん、本当に美さんとは初面ですの?

(16)(まどかとの会)

仁美:あら、鹿目さん、ごきげんよう。

まどか:ねえ、どうしちゃったの?ねえ、どこへ行こうとしてたの?

仁美:どこって、それは…ここよりも、ずっといい鏊、ですわ。

まどか:仁美ちゃん。

仁美:ああ、そうだ、鹿目さんもぜひご一wに。ええ、そうですわ、それがすばらしいですわ。

志筑仁美是鹿目まどか、美浃丹浃、美ほむら的同学。性格沉稳、冷静、非常友善的大家闺秀。擅长钢琴、日本舞蹈、茶道。对朋友说话经常使用敬语及郑重表现,甚至连称呼好友的名字后面都要加上“さん”。志筑仁美的角色语言把她定位在典型的日式公主身上,「ごきげんよう、「~わ的表达方式,是她的个性特征的很好的表现。

4 结语

角色语言是为角色的人物特征表现服务的,角色的人物特征表现也丰富了角色语言,甚至很多动漫中虚构的角色语言也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流行语。本文通过考察日本动漫《魔法少女まどか マギカ》中的角色语言,总结出了其中的角色语言及其人物特征表现,今后将在此方面做出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水敏.『ヴァ`チャル日本Z 役割Zのi.岩波店,2003.

[2] 金水敏.『役割Z研究の地平.くろしお出版,2007.

[3] 定延利之「キャラクタは文法を浃à毪.シンポジウム「役割・キャラクタ`・言Zk表Y料,2009.

日语语言特征第5篇

2.理论基础Lak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基于语境与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具有语言、概念和交际功能。换言之,在特定语境下,一种语域可以用另一种语域中的词汇表达。例如:She was besieged by suitors,and I have lost count of her conquests. suitor(追求者)属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求爱术语,而besiege(包围)和conquest(征服,击败,战利品)属于战争语域中的术语。两个不同语域的概念,通过跨域映射,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者通过联想和推理,理解了战争和求爱两个概念的关系,同时理解了言者之意。这些隐喻语言表达方式或是产生幽默效果,或是深化认识。  

隐喻是目标语域与源语域之间的本体对应的映射。但是,这种映射不是任意的,受制于言语共同体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观。例如:He is as wise as an owl.(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西方语境下,人们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但汉语语境中,猫头鹰则有不吉祥之意的联想。因此,隐喻的生成和理解受制于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语言可以构建现实,也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语言具有政治性和建构性,影响人们对现实的理解。身份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温特(Alexander Went)认为,身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不仅要从传统的物质权力和利益来考虑国际关系,而且必须考虑身份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在国际舞台上,身份认同代表着国家在国际社会体系中空间和地位的坐标,维持和推动国际社会既有的权力关系。身份构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言语建构实现的。外交话语中,经常要使用身份建构引导人们理解政治事件。  

本研究通过语料分析,透视外交话语所使用的隐喻,从听者视角分析隐喻建构身份和意识形态、传达价值观念、达到外交目的的途径。  

3.中国外交话语隐喻分析例一:针对日本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径,2014年元月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痛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并将日本军国主义喻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原文第一段如下:  

“In the Harry Potter story, the dark wizard Voldemort dies hard because the seven horcruxes, which contain parts of his soul, have been destroyed. If militarism is like the haunting Voldemort of Japan, the Yasukuni Shrine in Tokyo is a kind of horcrux, representing the darkest parts of that nation’s soul.”(小说《哈利·波特》中,伏地魔把自己的灵魂分藏在7个魂器中,消灭伏地魔的唯一方法是把7个魂器全部摧毁。如果把军国主义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国神社无疑就是藏匿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始源域和目标域本体对应的映射如下:  

如上表所示,刘晓明大使文章中,有四处隐喻。首先,把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伏地魔,因为它们都代表着令人恐惧的黑暗和邪恶。在《哈利·波特》小说中,伏地魔是最大的反面角色,是恶魔头,是邪恶的象征。同样,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巨大痛苦,在历史上同样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二者有共同之处。其次,把靖国神社比作招魂社。在《哈利·波特》小说中,伏地魔一度被击败,摧毁肉身,但借助藏匿其部分灵魂的“魂器”,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日本军国主义虽然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宣告失败,但日本一些政党并未真正反省,反而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宣扬错误的历史观,鼓吹军国主义势力,正如伏地魔的魂器死灰复燃。小说中,伏地魔最终溃败,彻底被正义力量消灭,魔法世界最终实现和平。同理,日本军国主义应受到全世界的唾弃和谴责。中国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阻止军国主义在日本复活。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是,政治世界是复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感觉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经验。刘晓明大使在西方的语境下,考虑到隐喻的民族性特征,使用了西方人熟知的小说和人物形象,用伏地魔隐喻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从而在西方世界引发共鸣,成功地达到外交目的。  

从身份建构的角度看,作者通过隐喻构建了两国身份。英国和中国同作为二战受害国,遭受了军国主义带来的巨大痛苦,因此,军国主义受害国的身份激发了英国人民对军国主义的反感情绪,融洽了中英两国的关系。两国应作为共同体,阻止军国主义在日本复活。隐喻因此达到了劝导民众、影响意识形态的外交目的。

日语语言特征第6篇

【关键词】汉日同形词 语法 语义 附加色彩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59-02

从多个角度(如语法、语义、词的构成等方面)把握词的意义是件复杂的事情。词的具体用法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部分词义消失,或产生新的词义。而且词还有着语言学以外的意义特征,如说话人发话时所处的环境及听者所处的环境、语篇的特征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众所周知,在中日两国悠久的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同形词,这些同形词一方面给两国人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全面地、更深层次地认识汉日同形词的异同是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尝试从语法、语意和色彩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汉日同形词语义特征的不同。

一、语法意义的差异

汉日同形词语法意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类的差异、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差异、词语搭配的不同等方面。

1.词类差异

词类差异主要指汉日同形词在两种语言中分属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类。例如日语的“满足”是名词、形容动词、サ变动词,而汉语是形容词和动词,“一致”汉语是名词、副词,而日语是サ变动词。“紧张”在日语中是名词和サ变动词,而在中文中是形容词。如:

汉语:心情非常紧张/紧张地说不出话来。

日语:初めてのv演でoする/I国gのoが高まる。

关于同形词词类差异的研究主要有《日汉同形词词类琐谈》(高丽,2002)。文中列举了汉日同形词词类差异的五种形式(高丽:46~47)。

2.自他动词的不同

例如“发展”一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的用法是不同的。日语只能作为自动词使用,如果要用作他动词,需要用使役态。而汉语既可以是自动词又可以是他动词。如:

汉语:经济发展了。(自动词用法)

像发展经济。(他动词用法)

日语:Ugがk展した。(自动词用法)

Ugをk展させる。(通过使役的形式完成他动)

像“发展”这样属于自他动词差异的汉日同形词还有“成立、团结、瓦解、普及、武装、降服、撤退、动摇”等。在《日汉同形词词类琐谈》中列举了汉语是他动词日语是自动词及汉语是自他动词日语是他动词的例词,如属于前者的:参加、从事、出席、干h、赞成、注意、对抗、回答、感谢、违反、感染等,属于后者的有感动、发展、安定、充实、成功、下降、满足、变化、成立等 (高丽:46~47)。

3.词语搭配的不同

因为词义的不同,有些汉日同形词所需要搭配的词语也不相同。例如“改正”一词在汉语里有“改正错别字、改正缺点、改正错误”等,指的是修正错字、过错或错误,而在日语里指对做得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正,如修改“法令、条s、t、法、\U”等时用“改正”这个词。“解体”一词在汉语里用于“原苏联、原始社会、某个组织”等,在日语里可用于“y、w行C、C械、古いビル、、M”等更广泛的领域。“保守”在汉语里面可以说“保守秘密”“思想保守”,而在日语里面是“为了机械等的正常运转而密切注意”之意,故可以用于“路、C械”等。

二、语义特征的差异

首先是汉日同形词本来意义的差别。以水的基本义为例:

水: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比重为1。(《现代汉语词典》)

水:泉からわき川を流れ海にたたえられたり雨となって降って来たりする冷たい液体。化学的には、水素と酸素の化合物としてとらえられる。[分子式H2O][きれいなものはo色透明で料にmし、生物の生存に不可欠。幛筏郡猡韦稀、蒸kしたものは「水蒸荨埂訾盲郡猡韦稀辍工妊预](《新明解国Z辞典》)(从泉水中涌出的、在河中流动的、蓄满在海里的、变成雨水降落到地面的凉的液体。化学上认为是氢和氧的化合物,分子式H2O,干净的水是无色透明的可以饮用,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加热的水称为“汤”,蒸发之后称为“水蒸气”,冻结以后称为“冰”――笔者译)。

从上述字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对于“水”这种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物质,汉日两种语言的解释是不同的。正如笔者所加的下划线所示,汉语所指的水是0℃~100℃范围内的液体,所以可以说“热水、冷水、凉水、开水、冰水”等,而日语中的“水”指的是一种“冷たい液体”即凉的液体,所以可以说“冷たい水(凉水)”,而不能说“幛に(热水)”。

汉日同形词根据语义特征的异同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这种分类法最早见于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出版的一本书《中国Zと辘工hZ》(1978,文化匕k行),对以后同形词的词义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学者又将同形类义词根据词义范围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种:①汉语的语义范围比日语广。②日语词义范围比汉语广。③语义部分内容交叉。

三、附加色彩意义的不同

附加色彩意义的不同主要从文体意义、色彩意义和文化意义方面来分析。

1.文体意义特征

广义上讲,文体的意义特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敬语、谦语和普通词的区别,历史词汇和新词新语的区别,礼貌语和俗语的区别,普通话和方言,以及使用者的年龄、阶层、性别等产生的差异。在汉日同形词中表现为文章语和口语的区别。汉日同形词以汉语和和制汉语(日本人创造的汉语词汇)居多,而汉语最初是以书面的形式作为书写文字传入日本的,所以同形词中的汉语词汇在日语中更多的用作书面语,而在汉语中可能同时作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使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mu_夫(1994)《日中同形Zの文体さ》(「阪大日本Z研究5)。文中指出: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更多地依赖文献,汉语原本是通过书籍传入日本的,所以一般说来,在日语里,汉语词汇往往用做文章语,和语词汇作为日常用语,因此,很多情况下在汉语里是日常用语而所对应的日语中的同形词是文章用语。(mu_夫:207)。例如“学习”一词在汉语中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皆可,而在日语中一般用于较正式的文章中。不过汉日同形词中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日语中通过读音不同的形式来决定是书面语还是口语。如“明日”一词,“あした来るよ。”句及“みょうにち参ります。”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文体色彩不同,前句用于口语表达而后句用于书面或者是较正式的日常会话,汉语的“明日”是文章用语,口语一般用“明天、明儿”等。同样的还有“昨日”一词,读作“きのう”是口语,读作“さくじつ”是文章用语。“今日”一词也相同,读“きょう”时是口语,读“こんにち”时是书面语郑重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昨日、今日、明日”在汉语中倾向于文章语,口语用“昨天、今天、明天”,而日语既可以用于书面又可以用于文章,但是读音不同。

2.色彩意义特征

色彩意义特征主要指谩骂词、禁忌词、词的褒贬色彩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大河内康宪的《日本Zと中国Zの同形Z》。例如,大河内康宪的文章中提到“重大”一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指出该词在日语中不仅仅指事态大小,而且这种事态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如“重大なミス、重大な事故、重大な^失、重大な不利益、重大な疑x、重大なピンチ”等。而在汉语中象“重大的胜利、重大的贡献、重大的牺牲、重大的意义、重大的代价”等是可以修饰褒贬两种色彩词汇的中性意义的词语。词的褒贬色彩不同的词例还有“妖精”一词。该词在两种语言中都是“古怪的精灵”的意思,不过在日语中的解释是:“西洋の徽h、童などに出てくる又参铯渖、湖など自然物の精。たいていは小人のしたもの。フェアリ`。花の妖精たち”(西方传说、童话中出现的动物、植物及生活在森林湖泊中的自然界中的精灵。一般指小孩。如“花の妖精たち(花仙子们)”――笔者译)。可以看出日语中的“妖精”是褒义词,让人有可爱的感觉。而汉语中把那些迷惑男性的、品行不端的女子称为“妖精”,是贬义词,相当于日语的“妖D”一词。“自爱”一词在中日两种语言中不仅词义不同,褒贬色彩也不同。汉语是有“自重”意义的贬义词,一般指“没有自尊心的、轻薄的人”,日语里是“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意思,在书信的结尾处经常会说“御自郅ださい”,来祝福收信人身体健康。汉语也有“请自爱”的说法,多用于生气、开玩笑或者含有轻视的语气的场合。

3.词的文化意义特征

词的文化意义特征即使在同一语言内部也会根据地域、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日语中“樱花”是日本的象征,跟民族情结联系在一起;“”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也用于葬礼上的装饰,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像“资本家”“共产主义”这些具政治色彩的词眼在语言学中的意义基本相同,而在不同的国家感彩不同。又如数字“四”和“九”在日语中因为跟“死”“苦”的发音相同而为人所忌讳,在我国,“四”作为偶数字,并没有成为禁忌词,“四菜一汤”“四合院”“四字成语”都是中国人喜欢的形式。而“九”因为与“久”发音相同,也是中国人喜欢的数字,如“九州”“九重天”“九九重阳”等。

四、小 结

汉日同形词是日语教学和中日语言文化交流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会为学习和交流带来便利。本文从语法、语意和附加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了汉日同形词语义特征的不同,以期对中日语言比较和日语学习者提供参考。潘钧指出:汉日同形词“涉及到词汇、文字、语法和社会文化等诸方面,需要综合考察”。如何对同形词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是今后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Z辞典(第5版)三省堂,1999

2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言Z研究所词典集室.商务印书馆,2002

3 黄力游等.日汉同形异义词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王蜀豫.中日Z・照的研究D同形Zを中心に.四川文艺出版,2001

5 大河内康.日本Zと中国Zの同形Z.日本Zと中国Zの照研究文集(下).くろしお出版,1992

日语语言特征第7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 话语特征 语用特征 语法特征 词汇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47-02

【Abstract】Too much work and research have done on written English, but the research on spoken English is still in the priliminary stage. On the basis of A Grammar of Speech, and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colloquialism are extra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at is,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ken English.

【Key words】Spoken English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语言是主要的交流媒介,写作次之。然而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很少触及口语的研究。当今社会,口语的熟练程度,特别是流利程度通常被视为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自从1978年第一版《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引发了对口语研究的重视以来,口语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语口语语法的特征仅作一试探性的总结。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英语口语的话语特征、语用特征、语法特征及词汇特征。

一、英语口语的话语特征

日常交流中的口误、停顿犹豫经常困扰着说话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不像书写,说话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计划要说什么。正如Douglas Biber等人在《朗文口笔语语法》一书中提到,话语的显著标志就是不流利,口误,重复,修正以及混乱。

1.犹豫停顿

犹豫停顿被视为口语交际中一种正常的不连贯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时间的不充足迫使说话者自发地说话,所以停顿是不可避免的。比如,erm,uh,so,well,okay,沉默等等。

2.重 复

从心理学角度说,话如果说得太流利会让人觉得像是在读书。成功的交流不一定完美的没有任何重复,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重复都是正常的。根据对“朗文口笔语语料库”的分析,大多数重复是词汇的重复,比如一个极端的例子:“Tom is is is…”。

3.修 正

在实际交谈中,说话人可能停下来并且修正不合适或者错误的说法,比如“Eh, walk along this street, then turn left…right…”。

4.混 乱

混乱指一个句子或分句的开头与结尾词汇不一致的一种现象。有很多类型的混乱,比如:代词、动词、时态,数的混乱等。

5.不完整性

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可能因为未能继续谈话而稍做停顿。根据语法不完整的原因,可将语法的不完整归结为以下四类:说话者引起,听话者引起,说话者与听话者之外的干扰,以及这三种类型之外的因素。

二、英语口语的语用特征

语言是一套用于人类交流的随意的发音符号系统。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功能:意念功能,人际关系功能以及语篇功能。[7]

1.临近与优先

日常交谈中,一些类型的话语通常成对出现,比如,问候与对问候的回应,疑问与回答,邀请与接受/拒绝。邀请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绝;要求可能得到满足,也可能被拒绝。肯定的表达形式被认为是“受欢迎”的行为;否定的形式则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行为。

2.模糊指代

模糊指代是在日常交谈中为了避免过多解释而使用的一种说话技巧。通过直接的方式,说话者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更多的内容,这是一种省力的做法。通常使用的模糊言语有 kind of, sort of, like, something like that等。

3.感情表达

日常交谈中的插入成分如thanks,please,bye,would you,could you和sorry等表达都标示了说话人的感情。这种感情表达的言语可分为四类:亲昵的称呼,如darling/honey等;专业的头衔,如Professor,Doctor等;尊称,如Sir,Madam;熟悉的称呼,如Mike是Michael比较熟悉的称呼。

4.方 言

语言通常能表明说话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通常对“方言”的定义是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在社会和政治上受另一个说不同语言的团体统治的一个团体所说的母语。”可根据说话者的社会关系、社会阶层、地理位置等来对方言进行分类。

三、英语口语的语法特征

英语口语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不正式性及不标准性。不正式性与传统习惯紧密相连,不正式是指它与传统习惯背道而驰;不标准与语言的影响相联系,它指与标准类型不同的语言类型。交际中,省略、词的缩约、时态和数的不一致都是不标准的表现。

1.省 略

省略指对完整的语法结构中某个或某些单词的省略,例如,(Do you)Want a drink? 括号中被省略的部分包含了一些新信息,但是这种新信息在交谈中通常都被省略。

2.词的缩约

缩约是指一个或几个单词的简短形式。在英语中,系动词“be”、情态动词、助动词通常都用缩约的形式,比如人们常用“aren”或“ain’t”来代替“am I not”。

3.语法中的“数”

英语中只有两个数:单数和复数。在英语句子中要保持数的一致,这种一致被叫做一致关系。[7]然而,这种一致关系不总是严格地被遵守。有许多这种类型的例子,如“He don’t know”,“There was her words”等。

4.时 态

英语中有两种时态和两种体: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进行体和完成体。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时态和两种体形成不同的结合。由于交谈的缺少计划性,使说话者更倾向于选择简单而不是复杂的结合。

四、英语口语的词汇特征

张韵斐在《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一书中根据用法的不同层次将英语词汇分为五类:常用类,文学类,口语类,俚语类和专业类。[8]在日常非正式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不准确的词汇、动词短语或俚语,从而使自己说的话符合场合。在口语交际中,日常词汇更受欢迎,学究气的词汇是不受欢迎的。

1.常用词汇

英语本族语说话者在日常交谈中更喜欢用普通词汇。下面两例就可以很好地说明文学词汇和日常词汇在风格上的区别:

(1)When his dad died, Peter had to get another job.

(2)On the decease of his father, Mr. Brown was obliged to seek alternative employment.

第一句话中使用了普通词汇,第二句中使用的是正式的词汇。第一句话可能是非常熟悉彼得•布朗的人说的,第二句话则很可能是在非常正式的文章中的用语。

2.有限的词汇

根据语言学研究,顺畅的日常交流只需要英语一百万词汇中的五千词汇。英语国家语料库中口语和笔语的词汇量比例为1∶9。由此可见,相对于笔语的海量词汇而言,口语词汇量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在口语的有限词汇里,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例如,do,want,go,good,well,come这些词汇就经常出现。

3.意义辐射

尽管口语词汇有限,这并不代表传递的信息很少。一些简单的词汇具有多个含义,这保证了信息的成功传递,这种一词含有多个含义的现象也叫做“多义现象”,这种含义的发展过程就叫意义辐射。

4.抽 象

日常交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传递信息,往往避免过于具体地表达意思。正如前两部分讲到的:日常词汇有限,很多简单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所以它们能够覆盖很大的意义范围。例如,日常所用的短语“to be on”用法就很广泛:

(1)The fashion show is on.(has begun)

(2)The water is on.(is boiling)

5.不准确的词汇

在日常交流中,不必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能使别人感觉自在和放松。在交流中,语言环境可以使意思非常明显,正如下例所示:

A: How do you like Xi’an?

B: I doubt if I’ll like it but I like where it is.

在上例中,“where it is”指的是“西安所在的地方”。“西安所在的地方”在意义表达上的确很精确,但是如果在随意的交谈中这样说很容易使气氛紧张起来。

6.动词短语

常用的英语动词可以和其它的介词、副词连用(或者同时与介词、副词连用)构成动词短语。其中常见的单音节活跃的动词如bring,call,get,give,go,keep,look,make,put,set,take,turn,work等。在日常交流中,动词短语比它所对应的动词更受欢迎,如,在比较随意的交谈中“can’t put up with”就比它所对应的“endure”更受欢迎。

7.俚 语

俚语被定义为“具有滑稽的,禁忌本质的语言,词汇或者短语。”俚语产生于一些特殊的场合,或者一些对标准词汇的不规范使用。如“beat it”和“cop”在日常交流中比它们对应的正式用法如“go away”和“policeman”更受欢迎。俚语可以使谈话更加生动,也能使说话者加深友谊,更加亲近。

五、结束语

本文从话语、功能、语法、词汇四个方面提取了英语口语的特征。这些特征并不能穷尽英语口语的所有特征,但至少提供了一些标准,据此用以区分口语和笔语。当然,要得出更加合理和完整的英语口语特征,还有更多的工作有待完成。

参考文献

1 Brazil, David(1999). A Grammar of Spee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Douglass Biber, Stig Johansson, et, al.(2000).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Beij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Halliday, M.A.K.(200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Lemmens, M., and Wekker, H.(1991).‘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xis and grammar in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5 Svartvik, J.(1982: 167~177). The Segmentation of Impromptu Speech, in Enkvist(eds)

6 薄 冰.新编英语语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日语语言特征第8篇

关键词: “很淑女” “とても心” “程度副词+名词”

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不断出现“很淑女”“特悲剧”之类的说法,这样的表达方式很难说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可是此类组合在人们口语中经常被使用,报刊杂志中也大量涌现。而笔者在进行日语学习的时候也不时接触到诸如“はるか方に住む。(住在老远的地方)”“これはずっと昔のことだ。(这是很早以前的事情)”“少し右をてください。(稍微往右看一点)”等与“很淑女”相似的句子结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语呢?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程度副词+名词”的类型,那是否能理解为副词修饰名词呢?

在《语法修辞讲话》中,吕叔湘等语言学家都一致认为副词可以修饰限定动词、形容词、或某些副词,但不能修饰名词。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持肯定的态度,主要采取三个平面的理论进行阐述,而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就是其中的一类。

从句法方面分析,“很淑女”结构属于“程度副词+名词”短语,前面的副词修饰后面的名词,“很”属于常用的程度副词“很、挺、更、最、太、好、真、特、非常、十分、特别”中的一个,此类副词都表示高的程度。在句法功能上,“程度副词+名词”属于形容词性短语,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原因是:汉语没有西方语言和部分亚洲语言那样的形式变化,没法在名词后面加改变词性为形容词的词缀,所以只能把有关的名词“硬性”使用在出现形容词的典型环境中并且前面再加一个“很”之类的副词,强行改变名词的功能和意义,使其临时具有形容词的功能和意义。例如:“他很绅士地点点头,问我。”“近年来,楼市的繁荣很泡沫。”

从语义角度看,“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以名词为核心。而名词又分为概念义和特征义。概念义是词的本质意义,特征义不一定是词义本身所具有的,是词义所指本身所含有的性质,指代人和事物的名词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形成词义的过程中被高度概括抽象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又引起交际双方的遐想,增添了生动的表达效果。“淑女”的特征义包括“文静、端庄、娴静、贤惠”等许多属性,说某人“很淑女”,我们就可以对她整个人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一句“很淑女”来传达信息,会使人感到“意会之美”。由此可以得出,名词的特征义正是“程度副词+名词”成立的语义基础。

但是却不能随便使用“那栋大厦很楼房”、“木器店的商品太桌子”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呢?一般来说,“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组合受如下因素的影响:1.定语结构中的名词。这类名词的定语部分与名词所指的特征有紧密关系。如:“悲剧”的特征义与“悲”有关系。2.具有被社会公认的某种特征的名词。如:英雄、戏剧、八股。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有典型特征的专有名词。如:阿Q、猪八戒。4.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的名词的特征义必须是会话两方认同的,这样才不会产生交际障碍;5.由于特征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还需要一定的语境来确定,“正面”的词也会传达“反面”的意思。而“楼房、桌子”属于没有明确特征义的名词,又不具备形容词的特征,而且一般不容易分解或呈现出特征,只是指具体的事物。

讨论完汉语的“程度副词+名词”,我们再看看日语中关于副词修饰名词的用法。自山田语法以来,所谓副词的连体修饰语争论很多。既有把“副词的连体修饰”称做“副の特殊の二次的特征”又称为“副の非连用修饰用法”。“郁”在“副の系(刊《日本教育指参考19副の意味と用法》,1991,国立国研究所)”中“基本的な用法として比的自由に形容、形容とびつく,例えば「とてもうれしい、わりあい切な人などが考えられる。また名の中でも性や状を表す意味を持つものや、名性的な面がされると程度副とびつくことがある「かなりやり手だ「ずいぶん子供だ「とても心(“心”为“心がい、ずうずうしい”などがこれにあたる)。对于「ずいぶん子供だ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用汉语名词特征义这一点来分析,“子供”的概念义是“自己的后代、年幼的人”,特征义是“孩子气、幼稚、不成熟”。那么当谈论某人时使用“彼はずいぶん子供だ”,就能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了。

另外,北条的文章中把“副的连体修饰语”分为“连体修饰Ⅰ”(情态副词――间接型「副词+の+体言)和“连体修饰Ⅱ(程度副词――直接型「副词+体言)”。本文的讨论对象符合第Ⅱ类不用の的副词的连体修饰语的特征。例如:⑴彼のなは父とも母とも、ぜんぜんのものなのです。

而连体修饰Ⅱ可以划分为①「副+体言+の+体言。如:

一番奥の席(だ) すぐ前の花(だ)

②「副+体言(だ)即副词修饰体言述语的用法。如:

まだ四十そこそこの女(だ)

句中的の就是被认定是だ的活用、述语的代用。它的理解有许多。如“女はまだ四十そこそこ(だ)”“まだ四十そこそこにえる女(だ)”。其具体意思的确定就可以套用上述汉语结构分析的第5点,需要语境的确认。另外我们也能分析出“连体修饰Ⅱ的体言前的副词”是“用言呼应的潜在化”的表现。如⑴的“ぜんぜん”就解释为“ぜんぜんがない”,原因是:“ぜんぜん”如“して、少しも”之类的副词,可以和句中“ない”构成否定的表达方式,这种用法带有隐性语言的色彩。此外当副词修饰含有状态、动作的名词时,如“まだ半出来”(半分+出来る)“ずっと向こう”“分慌て味”(慌てる+味),这种修饰只是形式上的连体修饰,本质上仍然有连用修饰的意味。

由此可以看出直接型的副词连体修饰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修饰内含用言要素的体言时,可以使用副词连体修饰语。

2.由于体言和副词的结合而产生状态动作性,可以使用副词连体修饰语。

3.直接型的副词连体修饰语中,被修饰语与前面的副词是不能“相互转换关系”,而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则可以。

4.在普通名词中,能够以体言述语(「体言+だ)的形式接受副词的修饰。

从中日语法的角度看“程度副词+名词”的组合有某些相同的地方,首先,被修饰的名词多少都带有抽象、特征义的色彩,带有“潜性语言”的特点;其次,副词的出现既强化了被修饰名词的意义,也满足了作者力求新颖、朦胧、含蓄的表达方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山述兰.“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基础及表达效果[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鲜丽霞.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J].吉昌师专学报,2001,(9).

日语语言特征第9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跨文化交际

前言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汇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语言、交流手段、交流语境的差异性,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产生。本文将主要从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网络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语言,所谓全新的语言媒介日渐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语言(毛力群,2002);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信息符号,本文主要关注后者。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除研究文化、交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和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付林林,2008)。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外语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意义方面,其中有的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冲击。

(一)方言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数量不计其数,由于网络交流的广泛性,某些方言如闽南话、四川话等由于发音有趣新奇而受到万千网友的追捧,进入网络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语音和词汇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与“f”,“n”与“l”等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词汇“否定”变为“吼定”,“南京”变为“蓝京”。港台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现象,合音指的是两个音节词汇由于快读而拼合成一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原来的两个音节的意义者,如“知道”合音为“造”;反切指的是当声母为zh、ch、sh、r、z、c、s,韵母为i的音节,在与零声母字组词快速连读时,就会出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丑”反切成“吃藕”,这其中也蕴含委婉意义。语法方面,粤方言中有一种倒置的语法结构影响着语言的标准结构,如“宾语+谓语”(饭吃好了),“副词+宾语”“别说话先”。

方言特点与普通话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也促进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

(二)外语特征

网络语言中的外语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英语的应用,但日语、法语、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一席之地,如对日语“我回来啦”(ただいま)的音译为“他大姨妈”。

语音方面,汉语中把英语独有的语音吸收进来,如汉语中没有“th”,故而把/?/吸收进来(康忠德,2011)。词汇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缩略。如:GF指女朋友。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是进行时的改用,构成“×ing”表达形式,表示 “×”进行中, “×”的词性主要涉及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开心ing”表示正处于不开心的情绪当中。

网络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语相结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平等和平衡发展(李婷,2006)。

(三) 综合特征

所谓综合特征指的是对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处理或在交流中几者共存的现象。

将汉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等多类语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数字谐音代替外语:比如88(byebye);谐音与常态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与外语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网络语言中很多交流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的双重处理体,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对“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处理。

此外,表情符号几乎通用于所有语言使用者,包括标点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软件里系统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现,网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网络交流中,交流时使用的汉语句子中经常夹杂着方言和其他外国语言,这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与热情。但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双重处理,无论英语使用者还是汉语使用者,若没有对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的原因大致为内因和外因,前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与变异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利娟,2007)。

四、结语

汉语普通话、方言、外语和符号并用的跨文化网络词汇的出现预告一个新时代的语言变革(李进喜,2008)。在应用跨文化语言时,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进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降低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的平等。

参考文献:

[1]付林林.(2008).网络交流与跨文化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汉文综合版,28(4),104-105.

[2]康忠德.(2011).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