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4 16:32:56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1篇

1.1 路面和桥面的铺装层易产生裂缝

由于道路桥梁是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下的,并且使用的次数是数以万计的,需要承载着不同重量的物体。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路面和桥面铺装层往往采用的是半刚性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在某一程度上增强了铺装层的的强度和承受能力,但这种结构易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差异越大,铺装层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路面或桥面铺装层常常会产生裂缝。由于早晚温度差异过大,导致半刚性结构路面的受压性降低,最终在日常使用中出现裂缝,甚至导致崩塌。路面和桥面铺装层产生裂缝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长期的使用量,相对于人行道路的铺装层,车辆行驶的道路更易产生裂缝,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超载或急刹车的现象,车辆会严重的挤压并磨损地面,因此容易发生路面凹陷,进而产生断裂层,在这样长期的磨损情况下,路面和桥面必然产生裂缝,从而使得道路桥梁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1.2 道路桥梁地基不均匀造成沉降问题

道路桥梁的地基质量决定了道路和桥梁的使用寿命,地基不均匀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前期相关人员勘测施工场地不到位,进而设计的道路桥梁不合理,导致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存在一定漏洞;其次是一些施工人员在工程建设中为谋取利益而偷工减料,忽略了工程质量的达标成果,满足不了施工要求,最终导致道路桥梁地基发生沉降;最后是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施工地点周围环境的地质变化情况,建设道路桥梁是需要很长时间的,长时间下地表层会遭到破坏,地质发生变化,土质的软硬度不均衡,造成地基不均匀,甚至引发地基沉降。地基沉降不均匀,则会使路面和桥面受力不均衡,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车辆的行驶造成严重影响。

1.3 钢筋锈蚀出现断裂问题

在道路桥梁的建设过程中,钢筋是路基工程中重要的原材料,在路基的底层起着主要承重的作用。但是钢筋结构处于路基的内部,容易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最终影响其原本的承载能力。比如说,钢筋和混凝土构成了桥梁的承重结构,若是混凝土施工过程或是后期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裂缝时,那么钢筋就相当于失去了混凝土这层主要的保护层,一些空气中的水分会大量的侵蚀到钢筋结构的表面,钢筋表面会在长期的水分影响下而发生化学变化,也就是产生表面锈蚀,锈蚀情况严重时,继而会引发钢筋结构的断裂。在外界环境中若是存在一些硫化成分的化学品时,更会加剧钢筋结构的锈蚀程度,使得道路桥梁工程在短时期内发生严重的断裂现象。

1.4 低质量的施工材料引发的桥头破损

桥头破损也是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现象,桥头破损会使得道路桥梁的两端产生严重的变形,这种变形现象会使得整体桥梁的应力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得道路桥梁原本的使用寿命和安全使用系数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是由于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引起的,若是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则不能满足道路桥梁主要结构部件的支撑力的要求,道路桥梁上面长年累月的载重车辆行驶,会使得桥头不堪重负的碾压而产生局部断裂,给道路桥梁的安全通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问题。

2 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2.1 裂缝修补技术

裂缝修补技术是专门针对道路桥梁铺装层的裂缝现象提出的一种施工技术,具体来说裂缝修补技术可分为表面修补、裂缝填充、裂缝灌浆等多种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要依据表面裂缝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本节主要介绍表面修补技术。表面修补技术:这种方法适用于表面裂缝较浅的情况,其裂缝的宽度在0.2cm以下的情况。具体方法是,采用环氧胶泥或是水泥浆每隔5分钟便对路面裂缝涂抹一次,使涂抹的厚度达到1mm以后,再对其表面涂抹油漆或是沥青,以作防腐保护,最后采用玻璃纤维布覆盖表面,防止表面再次受外界环境的破坏影响。

2.2 裂缝填充技术

这种修补技术相对于裂縫修补技术来说,更具有加固的作用,适用于裂缝较宽,裂缝现象较严重的情况。具体方法是,在路面的裂缝处进行纵深方向的挖槽,在槽位里边采用水泥浆和环氧树脂胶按照一定比例的调配之后填充到路面的裂缝中,由于环氧树脂胶的性能较为稳定,其与水泥浆进行一定比例的调配后,性能稳固,对表面裂缝的修补更能起到稳固的作用。此外,在填充的工程材料中,还可添加一些防水性能较好的橡胶材料,这样更能使得裂缝在雨水天气时所受的影响较小。

2.3 锚喷施工技术

锚喷施工技术是针对于桥头破损提出的一种施工技术。锚喷具有凝结快、稳固性能高的特点,是处理桥头破损常采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具体的技术方法是,在借助锚喷设备超强喷射力的条件下,向裂缝部位喷射一定量的硅胶材料,然后在模板的加固作用下,用硅胶材料将桥体有效的粘结在一起。

2.4 钢筋锈蚀问题的处理

钢筋作为道路桥梁承重系统的中心环节,之所以会出现锈蚀现象,主要是失去了混凝土的保护作用。作为主要的承重构建,钢筋一旦失去了混凝土这层保护层,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气或是腐蚀性因素的影响,进而使得钢结构的硬力和韧性降低。为此,在处理钢筋锈蚀问题时,首先需要做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工作,对钢筋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具体可行的办法可采用增加混凝土厚度的方式来加强对钢筋的保护,可在混凝土的表面涂刷覆盖层、封闭层、砂浆层等一系列的保护层来加强保护,或是在混凝土施工的初期阶段,可通过改变施工材料配比的方式来加强混凝土的密度,通过掺杂一些矿渣、煤灰粉等来增强混凝土的防渗透性。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设计,重要因素,相关因素

 

0引言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及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重要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1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实施顺利。发表论文。

1.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管线、照明信号、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1.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2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2.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为保证高效能的组织社会生产、搞活流通、方便生活的交通需要,首先要求城镇各主要用地分区之间有关各类车辆安全、便捷、通畅行驶的道路网,以保证客货运输的通畅和运营经济、节省时间。

由于城市居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在时空上的错综复杂,加上城乡联系、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往往使城市道路易于出现高峰期的拥挤现象。为了缓解这类矛盾,就要求各种道路在功能和性质上有所侧重,断面组合、红线宽度应各有区别,以适应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流量、流向、性质的预测,做到人车分离、不同速度的车辆分流,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例如: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合理布局,将不为本市服务的过境交通规划至城市边缘区,或设置在外环路通过,以避免这类交通穿越市中心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市中心地区商业文体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注意通过交通或路网规划调整为定时禁止货运车辆穿越的商业街或步行街。

2.2城市道路的美学特色设计

城市道路人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无障碍交通设计,因为那只是为一部分人的考虑,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之一。人性化应该为多数人考虑,让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行走的人不但感到方便和安全,更重要的是感到我们所忽略的“舒适性”。发表论文。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只是简单地实现其交通疏导的功能,并未考虑“舒适性”问题,让开车的人心情舒畅,让行人有行走的快乐。大部分时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道路上的灰尘、噪音,单调的颜色以及机械、呆板的道路景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就是使其除了保证正常功能外,还要让我们感受视觉美感和使用快感,这就是要考虑道路美学特色设计。

2.3交叉口的设计处理

在设计环形交叉口时,需要在交叉口中心设定一个中心岛,通过环道来组织渠化交通。对于驶入交叉口的车辆,必须绕岛作逆时针状的单向行驶,一直到所要去的路口才会离岛驶出。发表论文。进、出环的车辆会在环岛行驶过程中处于紊流交织的运行状态。为了避免车辆在环岛交织段出现停车或等让的现象,该中心岛的半径必须符合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因此针对交织段的科学处理,将是环形交叉口设计的关键并会直接影响到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缩小或拆除环岛,将原来的环岛交通组织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这也是当前的环形交叉口改造处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在环岛拆除以后,能有效地增加交叉口渠化的车道数,从而将原交叉口转变为普通的由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2)保持交通组织规则不变,但在环形交叉口处增加信号灯管制。但该方法只是通过简单地增加交叉口的信号灯管制来改善行车秩序,由于机动车辆仍旧需要在环岛处做绕岛行驶,对于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其通行能力的提升依旧很有限。

(3)采用二次停车多相位控制策略,增加信号灯数量且调整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该方法是近年来交通工程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创新性设计理论方法。它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控制,允许进入环岛内的左转车等待二次信号通过,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与直行的交织冲突,有利于实现环岛内各向车辆有序、协调的运行。

3结语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相关因素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总之,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才更为科学合理,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3]杨晓光,等.大型环交交通改善设计与控制方法研究[C].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论文集,1999.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改革,开放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是为规划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它着重阐述城市道路设计、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城市道路的分类、城市道路平横纵断面和交叉口规划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方法,城市各类交通规划内容。这些内容对城市规划设计起着引导制约和具体表现的作用。

针对这门学科基础课的特点,特别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理论较少进行系统整理完善的特点,如何教好它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规划教育者。笔者以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尝试。

(一) 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特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结合课堂讨论及现场观测,在一定实践中应用理论以加深理解,最后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难度的规划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

整个课程包括城市道路的分类、道路平横纵断面及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各项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中的用地规模和选址以及城市各类交通方式的作用和特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的特点:实践性强源于工程技术都是在具体的城市道路沿线地形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的;涉及学科不仅包括测量学、工程制图、工程地质(专业基础课)、路基路面工程,而且与城市总规、控规、详规等专业课紧密相关;同时课程教学中有大量图纸图片演示及较繁琐的推理计算和设计计算内容。

(二)对教学内容组织的思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1.研究重难点,合理分配课时

本课程两大部分涉及内容较多,全部内容的讲授宜用60~70学时,而实际情况是: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调整表现为增加课程门数以扩大知识面教学方法手段,课程的学时数相应减少,目前《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计划学时已减至45学时。

为了在极有限的学时中确保学生对较大量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领会并精简教材,充分利用有限学时,把教材变“薄”。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对其它一些内容,如行人、车辆基本知识,城市交通特征、路面知识、城市桥梁隧道等,或者在其它课程有涉及,或者课程要求较低,建议引导学生自学,可略讲,甚至不讲。这样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材、规范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对教材内容取舍、更新的高要求

随着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技术及道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教学用教材、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应随之不断更新修订。而实际情况是,教材较长时间只有建工80版,2005、2007年分别有一套系统针对性教材上下册,且教材编写摘要新于之教学方法手段,对教材标准内容进行有益的扩展与深化。

如交通规划方法中增长系数法,实际应用已不常用,但因其方法简单易懂仍以之作突破口介绍交通规划出行分布预测方法,同时具体讲解其他方法及应用状况,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关键性内容。

3.重视基础课教学,增强专业课内容联系。

《测量学》、《地质水文》等课程是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城市规划原理》之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部分、《城市详规原理》是本课程学习应用相关部分,有知识衔接的关系,学生应结合、交叉掌握。如道路设计的平交口竖向设计中等高线设计方法沿用测量学相关知识。若基础课内容掌握不到位,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理解消化。因此,教学中应加强与基础、专业课知识的结合,对学生正确引导,避免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脱节,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

(三)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课程的教学一般为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观测+课堂讨论+课程设计。

1.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二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讨论、专题科学报告、网上自主学习等。

(1)加强启发式教学,善于运用设问策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被动学习模式,转而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即主动学习)。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启发和引导教学方法手段,注重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如在学习城市道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后设计一些问题:平面、纵断面设计各自满足设计要求后,设计的道路是否就满足汽车行驶的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寻求答案后再提出:既然道路平面、纵断面单独设计满足要求后仍不能使设计道路完全满足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要求,那么应如何检验并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质疑、思考解答自然引入“线形综合设计”内容,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法

突破教材的束缚,变教材的绝对主导地位为辅助地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可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科学专题报告、网上学习等具体形式实施。如在讨论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时为了在对各类各国交通模式了解中学习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入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及私车交通等代表性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模式中地位的讨论,以宏观、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交通规划的基本点;对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等布置专题报告写作任务,学生从选题、查资料、提出论点论文、汇报展出等5个方面进行,使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锻炼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多媒体教材体系,利用校园网课程辅助学习系统自主学习,辅助学习系统应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案例、授课录像、网上答疑等内容。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解疑、自测。

(四) 对教学手段的思考

教学中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采用CAI教学、多媒体教学、投影电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图文并茂,加深理解

《城市道路与交通》需要演示、讲解大量图片图纸,如道路平、横纵断面图、道路交叉口平面及竖向规划图、路网构成及交通设施的类型、组织方式、规划布置等教学方法手段,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

如讲解平纵面线形组合时,配合适当和不适当线形组合的道路实貌透视图,加强空问想象能力,加深对线形组合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又如:讲授立体交叉内容时,由于立交特殊复杂的组成结构,不易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讲清立交的基本组成、功能和特点的目的。教学中考虑先选用图片介绍立交基本组成特点等,后用2学时观看录像,内容为某市环线上的各立交形式及交通特点,从而使学生以感性方式认识立交的基本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

(五) 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1.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实践性环节。

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设计实践中,要求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正确运用规范和标准进行道路路线设计和交通模式规划设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我们选择城市新区进行纸上定线道路平横纵设计和交通模式组织规划作业,设计时间为2周。

2.因课程设计在学期末,为加深平时课程学习中的理论理解,宜在讲解中穿插一定的实习时间教学方法手段,亦可以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工程规划项目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部分,考虑将课堂设于工地或设计院,让学生参加技术设计、方案讨论会等,在教师和交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工程方案设计,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积累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六) 对一些教学内容的思考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道路设计、交通规划的实践也随之发展,设计实践相关规范必随之修订更新,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因与教材、规范等同步而出现内容整合不完善、滞后实际明显的情况,这要求教师能及时把握学科理论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将之直接输入到教学实践中,尽量缩小、减少与实践脱节、滞后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因实践发展其解答已与教材、规范有明显不同,这一点应该引起教师的特别注意。如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选用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因规划指标规定中推荐、交管部门的推广,一度几乎都采用三块板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我们的课程学习中也把三块板断面作为横断面的首选形式。但实际上,三块板断面在路段上有积极分流的作用,但在交叉口由于机非矛盾尖锐,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混乱、通行能力降低;比起一块板,比起放弃三块板改为多条平行支路,后者更容易合理安排保证路网畅通。再如其它知识点,路网中支路作用的重要性、交通方式结构中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合理停车规划的重要性等等,实践与理论之间都存在脱节问题,这要求教师理解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七)结束语

作为一门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过程的进行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而教学过程的效果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本课程最新动态和发展,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真正做到使教学清晰、透彻,这样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19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徐循初.再谈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1994,(4)

[4]宗琦,叶静辉.精简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浅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4,vol.6(1)

[5]陆建.交通规划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vol.24(1)

[6]郑祖武.中国城市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4篇

交通运输专业考研方向主要有:

1、道路与铁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是交通运输工程的二级学科,主要开展路面结构合理性和材料性能研究、公路工程病害分析与防治、路基与路面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公路工程环保和景观设计、公路工程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主要目标是在传统的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它是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毕业生可去民航、铁道部门的一线从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作,也可去相关研究所从事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和分析等工作。

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决策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规划与评价、对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协调交通供需关系,保持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客货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的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安全防护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struction, people on the road condition requirements increase, highway construction area expansion can be seen everywhere, but the road to traffic safety expansion brings some threa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working practice, the expansion of the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rea are analyzed, and how to solve such a difficult mak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We hope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 can be reference and, work out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ecurity measures will be highway construction area expansion of the security hidden danger to eliminate.

Keywords: highway re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area; Safety 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国家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当然也就离不开交通工具的使用,交通条件也随之得以提高,许多地区对原有的公路进行路面加铺改建,提高道路等级。虽说公路的改扩建改善了行车状况,但是公路改扩建的时候又会给交通安全带来一系列的威胁,施工地段的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要想将这些威胁一一消除,必须从目前公路改扩建的现状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公路改扩建的交通安全问题。

一、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的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

1、交通组织不合理,道路服务水平下降

公路改扩建工程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部分道路资源,导致原有的道路资源下降,于是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道路服务水平降低。而目前许多施工地段都未采取一定交通手段缓解施工路段的交通压力,交通流经过施工路段速度减缓,通行能力低下,长期积累必然导致施工路段的交通运行质量下降,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道路网。如若此时在改扩建施工路段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将这些扎堆的过往车辆分散开来,有条有理的通过施工地段就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施工地段的交通压力。

2、公路改扩建过程中车速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驾驶员在可视范围内发现交通威胁采取紧急制动,车速越快,车辆的制动距离也就越长,制动距离越长所产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是越大的。由此可见,车速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的,但在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一般是没有车速限制要求的,而驾驶员的可视距离又是有限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道变窄,视野变窄,对其他驾驶车辆的行驶速度无法掌握,产生的交通事故的可能性也就会变大。因此,车速也能增大在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发生的交通事故率。

3、施工现场环境对公路改扩建地段的交通安全影响

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环境必然会随着施工带来变化,道路变窄、车道数减少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道路障碍物等都会给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路面条件改善后,道路全线行车速度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各路段条件不一样,各路段所限制的车速也就不同,在快速行驶的车辆上,信息都是由人的眼睛所获取的,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标志牌是驾驶员获得信息的直接来源。车辆驾驶员一路行驶下来都比较顺畅的,但是到了施工地段行驶环境发生了变化,可是道路两旁却没有提示注意的标志,没有引起驾驶员的注意,驾驶员也就不能及时的从先前顺畅道路环境回过神,来不及避让施工地段的障碍物等等都会造成交通事故。如果没有适当的交通控制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措施让车辆驾驶员及时适应新的驾驶环境,车辆在施工地段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就会变大。

二、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应采取的交通安全防护措施

1、对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

对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附近的交通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此路段的交通流量、道路情况以及道路改扩建方案,针对施工地段的交通调查情况进行合理的交通诱导手段,增设交通诱导屏、利用广播实时播报施工地段交通情况以及分流措施,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减少公路改扩建地段的交通压力。就拿广佛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来说吧,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路网进行大范围的分流,但是他以诱导分流为主,强制分流方案为辅根据公路改扩建工程具体情况分期、分段、分时的进行改扩建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周边的交通压力。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相应的交通管理组织机构,专门针对施工地段的交通进行合理组织,协调道路改扩建期间的各项事宜。对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减少改扩建地段施工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2、实时监控施工地段车辆行驶速度

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对驾驶车辆的车速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随着道路等级的提高,车辆行驶速度也不断提升,但是施工地段不同于正常路段,车辆行驶在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应格外注意车速。在施工地段附近设立限速标志以及电子监控设备,提醒过往车辆不能超速行驶,实时监控过往车辆的驾驶速度,如有超速现象应及时反馈给该超速车辆,促使驾驶员遵守规则行驶。在施工地段限速区域内,安排交通警察现场控制监督过往车辆的车速,在适当位置设置超速抓拍系统,并在施工区域的出入口、车道变化路段处安排交通协管员进行交通现场管理。

3、做好施工地段信息措施

为了给施工地段过往车辆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应在施工地段前端设立施工指示牌,提醒车辆应注意前方道路情况,及时适应道路环境并做好制动的准备,防止意外发生。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又对周边环境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应注意每天施工环境的检查,及时更新施工地段信息。在沿线所有收费站及道路交叉口设置诱导标志牌,充分利用无线广播、电视新闻、可变情报板等共同引导交通。在施工地段附近派发宣传单提前告知过往车辆交通封闭现状以及一些管制措施,具体包括路段长度、分流措施以及时间等等。公路改扩建施工整个阶段应做好信息工作,尽量让出行者了解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动态和各种组织措施情况,减少出行车辆在道路上的延误。

三、总结

总而言之,公路改扩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势,公路改扩建之后也必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公路改扩建施工地段的安全问题也不能忽视,本文从施工地段交通组织、行驶车速以及信息三个方面介绍了消除安全隐患的具体措施,采取积极效果的措施消除施工地段的安全隐患是解决施工地段安全问题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凌;;西安市地铁一号线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学组)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2009[C];2009年

[2]董志宏;丁秀丽;张风;王灏;;大型地下厂房施工期围岩变形监测成果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规划设计课程 课程整合 交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20

Research on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ake Traffic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GONG Huawei , ZANG Xiaodo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try to use the education theory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improv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s. We hop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raffic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raffic engineering

在一些工科专业中,规划设计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之间,存在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些课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串联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研究项目中,希望通过运用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优化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及相关实践类课程,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完善专业建设的目的。

1 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综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成一门新的学科。只要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态度和情感的教育内容就是综合课程。”对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涵与外延的发展,虽然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仍然处于一个认识发展的状态,但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在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已经出现了不少具有一定价值的实践和应用成果。

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同时也给予我们调整和改善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上指导。在文献[1]所提到的课程整合模式中,一种联立式的课程整合模式表述为“各学科仍然保持分离的状态,注意每一学科内部的细节和联系,学科之间通过一个主题、一个概念或一种技能与下一个主题、下一个概念或下一种技能的联系来形成明显的联结。”这种整合模式非常适合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构造。我们在下文结合交通工程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设置的特征,提出进行课程整合的思路。

2 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交通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只有30余年的历史,国内高校按照院校专业设置的渊源和特点,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土木类院校,以交通土建为特色,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参考了土木工程、道路工程等相关专业;第二类是传统的汽车交通类院校,以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为特色;第三类是传统的铁道类院校,主要依托强势和特色专业,其设置交通工程的主要出发点是弥补其在公路交通方面的学科缺失,以构建铁路运输和公路交通的综合大交通专业学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侧重于交通运输或者自动控制等方面。在国外,交通工程一般是土木工程专业下的分支专业,目前研究发展方向重点在于交通智能化,交通环境和交通安全等方面。专业设置思路的不同,自然也带来课程体系上的差别,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体系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别。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因为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分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重点,对课程体系的学习没有清晰思路和方向,以至于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产生迷惘。在我们的教学改革活动中,希望通过转变培养模式和改革课程体系的完善,逐步解决这些专业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介绍,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备交通工程和系统规划、设计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包括交通工程、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规划、总图运输设计、交通港站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轨道交通、交通项目评价、工程概预算、智能运输系统等。主要课程的安排突显了交通工程专业交叉性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课程设置比较分散,造成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的感觉。

针对这样的问题,已经有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如张慧丽等在《关于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中提出将交通工程专业形成以交通工程为核心的五条知识链,分别是:专业基础及技术知识链、规划知识链、控制知识链、经济知识链和安全知识链。这种以知识链为结构的课程体系设想为完善交通工程课程体系做了有意义的构想。本文研究的是对于其中的规划设计知识链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完善。

3 交通规划类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整合思路

以广州大学为例,虽然我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依托实力比较雄厚的土木工程专业开办,在课程设置上对于土木工程,道路桥梁的相关课程有所侧重,但是在制定培养计划和设置课程体系上对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也相当重视,规划设计类的课程有运筹学、交通系统工程、交通规划原理、交通港站设计和道路勘测设计等多门课程,另外如物流学、城市轨道交通等课程都包涵一些有关规划设计的章节内容。这些课程之间,表面上联系并不大,不同的任课教师也很少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也很少同学能够有意识地将这些课程的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课程之间的知识链,有效整合其共同的内容,深化课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在教学的效果上应当有明显的提升。在以上对于课程整合理论和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整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3.1 加强数学类课程在课程整合中的基础理论作用

交通工程专业开设的数学课程除大部分工科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以外,一般还会开设运筹学等课程。这些数学类课程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不少规划类的课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比如概率论中的统计分析方法是进行交通规划的数据来源活动――交通调查的理论基础;运筹学整数规划问题,无论是物流学中的配送中心选址,还是交通港站设计中的站场选址,都会必然考虑采用的一种理论方法;而最小路径理论和算法在道路网设计和交通需求预测的交通分布阶段,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把运筹学等数学课程视为整合交通规划设计类课程知识链的源头之一,为我们建立学习相关的交通理论打下方法论的基础。

3.2 需求预测方法在多门课程中的共同作用

在交通规划的过程中,需求预测是制定各种规划方案的数据基础,需求预测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预测学,现代预测学是通过理论方法合理预测未来的状况,其精度和准确性是影响规划效果的最重要影响因素。预测的本身会受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存在偏差,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法和模型是进行需求预测的重要工作。例如在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中,掌握规划区域未来车辆出行的交通量大小和出行分布规律是规划的基础,一般我们采用四阶段法和一些非集计方法去进行需求预测分析,而这些预测结果同样是进行城市交通枢纽规划、物流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数据基础,同时,出行交通量的大小和分布规律,无论是对于公路交通规划还是城市道路网规划,或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由此我们总结各种预测方法的共同特点,贯穿于相关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于预测方法的理解以及对于预测结果的分析判断。

3.3 设计方法和专业软件的学习运用

在交通工程专业的学习中,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交通设计是在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设施或者交通系统的设计。不同的课程设计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现代设计方法体系,最重要的一类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础上,学习使用各种专业软件完成具体的规划设计任务。例如在道路勘察设计中的纬地软件,交通规划设计的TransCad和Vissim软件,对于部分有高级程序语言设计和数据库基础的同学,我们鼓励他们在这些软件的学习运用过程中培养二次开发能力,有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这种能力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或相关学科竞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 结语

在工科专业越来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需求下,完善和改进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育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于比较分散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是我们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培养教育体系的一种尝试。结合同时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改革活动,我们希望能够在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善中做出有益的尝试,从而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目前我们在进行的教研项目中,已经开展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融会实现对于交通规划类设计课程的整合,下一步的工作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调查分析对于课程整合进行效果分析,这也是我们进行教研项目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资金资助:广州大学教研项目JYY201310

参考文献

[1] 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33-37.

[2] 朱晓海,骆勇,李慧.交通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以西华大学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1(14).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7篇

一、成果导向的理念及其意义

1.交通工程专业就业目前现状。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为目标,具有明显的道路特色,尤其是道路规划与管理特色。中国的大学教育,社会关注最多的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这也是专业生存的主要条件,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各个学校都切实考虑的现实问题。

2.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自2006年开始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提高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际交流,是各学校继评估后较为关注的一种资质认证工作,其基本理念为“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要求和学校特色确定本专业学生能够到达的最终学习成果,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并在过程中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达到顶峰成果。学生最终成果既是成果导向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将决定学生的就业可接纳性、专业胜任性和社会适应性。[1]

二、成果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根据我校十多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领域主要有道路与轨道建设、轨道交通运营、轨道交通维护管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咨询、物流与汽车服务工程等领域;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需求调查,本科生可以进入智能交通和产品生产开发等领域。随着解决交通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对交通人才的需求会有增加,尤其是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会需要大量的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调研,企业对大学本科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主要集中在“与学历不匹配的能力、手高眼低的工作态度、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企业现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专业能力: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职业技能(文案写作、软件操作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专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交往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基于办学特色的最终成果的确定

1.学校的办学特色。交通工程专业一般都依托学科背景而成立,如北京工业大学依托土木类、西南交通大学依托铁路类、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汽车类、长安大学依托公路类、中国民航大学依托民航类等。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能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力量,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特色和质量;又能借助于行业优势,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目标的确定。基于对交通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大连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轨道交通特色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具备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行业和政府部门从事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培养要求(最终成果)确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根据交通行业和轨道交通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依据培养目标,从满足工程认证和专业评估的角度,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终成果,也就是毕业要求确定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3)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运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运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4)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交通工程实验的能力。(5)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本专业应用软件。(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7)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作业过程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8)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资料收集和新知识获取能力。

四、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方向的确定。行业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场对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人才培养,定位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就业和评估认证的要求。交通工程专业要为交通运输业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我校的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两个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轨道交通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是传统的交通工程方向,主要面对道路设计与建设和道路维护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主要面对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维护等领域。

2.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保障课程。对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认知通过马哲系列课程来理清,对外交流能力通过外语系列的课程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通过数理系列的课程形成,健康的体魄由体育系列的课程来保障,工程基本技能由力学系列、电学系列、制图系列和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奠定基础,初步管理能力由经管系列课程提供概念,人文素质课程由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来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交通工程专业的“5E”特色体现了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协调发展研究,才能保证交通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着眼于打基础、培养全局观,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管理运筹学、交通系统工程、交通工程总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交通规划、道路勘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交通安全、交通分析、交通检测技术、交通系统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4.少学时下特色课程设置。目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降低总学分,减少教学时,将传统的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必须将方向中基础知识融入有限的学时中,高效地达到学习成果。城市轨道交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为主,设置运营组织与管理、工务管理、机电设备、运行控制、公共交通规划、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道路交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为主,开设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土木施工、项目管理等课程。

5.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实践能力将是培养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逐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某一理论验证与应用,到某一专业技能的强化进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

1.教学过程。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过程的主体改为“学生”,以“学”为主。据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进行实地训练,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自选题目。将理论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强化文案表达和自动化办公能力,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和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开展学习成果评价改革,改变一张卷定终身的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质量和专业技能的考核,针对课程所支撑的能力,可以采用测验、讨论、小论文或是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辅助考核。理论课程、实践环节都要进行教学总结,针对学生能力达成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切实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逐级达到学生的最终成果。

应用成果导向理念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目前大学教育低头族、旷课族涌现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还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企业实践,因而探讨校企联合是以后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研究方向。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8篇

中关键词:交通工程;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经济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此阶段,交通工程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高速公路到处可见,交通工程施工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在扩大。可以说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完善,交通情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由过去简单单条交通发展到立体式的交通并且逐步实现了交通体系与交通管理自动化,为交通工程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交通工程的概念 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2、交通工程的特点

2.1、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2.2、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2.3、 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二、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1、交通流理论研究

交通流理论是用物理与数学的定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交通流特性,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国内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没有从纯数学、物理学 角度入手,而是结合具体交通 问题开展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果。

东南大学用穿插理论研究环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济大学用冲突点法研究十字路一口的通行能力。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结合路口信号控制,建立了交通平滑离散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灯管路口通行能力的过程中,研究了路口直行车队的车辆跟驰模型、路口自行车行驶状态的流体力学模型与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近年来,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开发了高速公路交通仿真程序。

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交通规划是研究在一定土地使用条件下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的平衡关系。我国过去编制交通规划,实际上是拟定道路网规划,且以定性分析为主。自引进 了交通工程学以后,编制交通规划,名符其实的是拟定包括场站在 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规划,且以大量占有数据的定量分析 为主。自80年代初开始,应用美国50年代提出的UTPS,先后对天津、徐州、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编制交通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做某些修改、

标定参数、编写计算程序。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对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做了有益的改进,并提出了动态多通路交通分配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对交通预测提出多角度预测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中、长期预测的可信度。

3、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理论研究

交通安全是涉及人身生命和国民经济损失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各部门的重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1979年成立以来,把道路交通安全做为自己恒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们以人的因素为主体,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用路者的条件,车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揭示了一些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所见到的成果有 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特性研究危险路段的判定与改善交通工程心理学多角度预测交通事故的方法等。

4、交通系统分析与交通管理技术

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使交通渠化、交通 管理需双向控制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的口号。渠化是变无序交通为有序交通的一种技术双向控制是指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功能的同时,兼控交通需求,否则交通管理无法奏效交通综合治理是指运用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的理论科学地治理交通。

三、交通工程的管理措施

1、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其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另外,学习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要建立竞争机制,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具备全方位养护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不断的更新交通工程管理的理念。要使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改变,增强各个环节的连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将交通工程市场监督好,提高其管理水平。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设事业将蓬勃发展,同时国家鼓励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进入交通建设领域。交通部将加大工程管理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使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成为高速、科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

参考文献:

道路交通工程论文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方案;必选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增长迅速,这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下,各类互通式立交也相继建成,互通式立交具有形式多样、技术要求复杂、造价高、占地面积大的特征,一直是高速公路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对于立交方案的评选与优化也是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互通立交的分类

互通立交按照其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可以分为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上跨式即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一种交叉形式,该种交叉形式具有造价低廉、施工方便、易于处理的特征,但是其引道较长,占地面积大,适宜用在市区以外或者周围有高大建筑物的区域;下穿式即使用隧道(地道)和部分路堑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一种交叉形式,该种形式具有占地少、立面易于处理、对市容和视线影响小的特征,但是造价较高、施工周期长,排水也相对困难,在城市繁华地段的使用较多;半上跨半下穿式介于以上两种形式之间,兼具了两种形式的优点,适宜用在城市道路的三层式立交中。

2 互通立交型式及方案比选研究

2.1 匝道形式与特点

匝道立交是被交路、主线以及匝道的集合体,是专供主线与被交路交换的连通道,也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互通立交的选型就是不同形式的匝道的组合,因此,在分析前,需要分析好匝道的特点和形式,按照功能与转向目的来分,匝道分为右转和左转匝道两种。

2.1.1 右转匝道

右转匝道大多使用的是右出右进的形式,右转车辆会从主线行车道的右侧驶出,在通过匝道右转弯后从车道右侧驶入,右转匝道具有方向明确、形式简单、变径较大、直接顺当的特征。

2.1.2 左转匝道

与右转匝道相比而言,左转匝道具有形式多样、复杂性高的特征,也是互通立交设计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左转匝道的常用形式包括定向左转匝道、半定向左转匝道两种。

2.2 互通立交常用形式与特点

互通立交的型式多样、种类繁多,根据约束条件和功能的不同,可以由不同形式的右转和左转匝道组成,根据收费站的设置以及公路等级来分,互通立交包括一般互通立交与枢纽型互通立交两种。

2.2.1 一般互通立交

一般互通立交也可以称之为收费型交通立交,适宜用于一般公路与高速公路间的交叉,且设置有收费站的地区。该种互通交通常用的形式包括单喇叭立交、单Y型立交、双喇叭立交、单子叶型立交、单环型立交、双Y型立交、菱形立交、双环形立交、收费组合型立交几种。

2.2.2 枢纽型互通立交

枢纽型互通立交适宜用在公路与公路间的交叉位置,枢纽型互通交通的常用型式包括全半定向型立交、全苜蓿叶型立交、半定向混合型立交与苜蓿叶半定向混合型立交几种形式。

2.3 互通立交型式的选择

确定高速公路交通立交方案的方法包括几个步骤,首先要选好立交的基本型式,其次进行可行方案的设计,最后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和论证。

2.3.1 互通立交基本型式的选择

互通立交基本型式的选择是互通立交设计的重点工作之一,其选择工作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的行程时间、通行能力、运营经济性以及行车安全等问题,对于地区路网交通功能的发挥与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选择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互通立交的选型应该与道路任务、性质、交通流等相适应,并要根据当地的环境进行选择,因此,在进行选型时必须要对区域的自然、地物、地形等环境进行勘探和调查工作,在满通量发展需求的前提之下,灵活的进行布局,保证互通立交能够实现环境协调、工程经济、造型美观的效果。

远近结合的原则

立交的选型必须要遵循远近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到远期扩建需求、交通发展,也要考虑到近期的交通需求情况,将投资控制到最小化。同时,选型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养护、施工和排水的需求,以便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和结构。

全面安排的原则

对于匝道的设置要遵循全面安排的原则,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由于互通立交的选型会受到平纵面的影响,因此在设置时要考虑到平面线形指标与纵断面指标的要求,并处理好主要和次要道路之间的关系。

2.3.2 互通立交形式选择的方式

互通立交的选择需要依据公路行车速度、等级、转向交通量等因素,具体选择方式为:

在被交路为高速公路且呈十字交叉型、不需设置收费站时,可以使用一般枢纽互通立交型;在被交路为高速公路且呈十字交叉型、但是需要设置收费站时,一般选择双Y型、双喇叭或者组合型;在被交路为高速公路且为T字形交叉状时,一般选择单Y型;当被交路为一级公路时,一般选择双子叶型、双喇叭、双环形、双Y型或者组合型;当被交公路为二级和三级公路时,建议选择单子叶、单喇叭、单环形、单Y型或者菱形。

在确定好基本型式后,就可以根据交通量和匝道转向情况,拟定好不同方案,并分析好不同方案的几何布局,再进行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平面设计

在进行平面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规定的最小缓和曲线参数、最小平曲线半径、地形地物影响、匝道纵断面长度等因素,设计方案不仅要满足主线接入、加速减速车道变化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辅助车道的需求。

纵断面设计

对于匝道纵断面的设计要根据最小坡长、最大纵坡、最小竖曲线半径进行确定,并参照各类高程控制因素确定好控制标高,并通过匝道起点与重点的连接道路计算出起点与终点的纵坡和高程,再根据控制标高与规范指标来设计纵断面的拉坡。

工程量的计算

在设计工作完成后,需要对立交工程量进行计算,以便为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计算的内容包括占地数量、土石方数量、软基处理数量、路面数量、桥涵数量、通道数量、涵洞数量等等。

2.3.3 设计方案的比选论证

对于设计方案的比选论证需要遵循适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与外部影响原则,在进行比选时,一般使用综合比较法,对各种方案的适应性、经济性与外部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通行能力、技术指标、运营养护费用、征地数量等等,最佳的设计方案需要满足安全、交通、地形、工程量、投资等要求。

3 结语

高速公路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在近些年来,我国互通立交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一种经验阶段,还未形成一种实用、科学的理论,因此,在未来阶段下,必须加强对施工理论的研究,提倡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以便更好的解决复杂的弯、斜、坡等问题,同时,应该重视造型的美观、结构的轻巧和绿化的艺术,全面的提升互通立交的设计与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丽英.山区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及优化[期刊论文]. 科学之友(B版). 2009(02)

[2]王全海,王军平,陈振伟.连霍国道主干线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牛背至散岔段路线方案论证[期刊论文].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9(08)

[3]王超.关于山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的探讨[期刊论文]. 交通标准化. 2009(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