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内医药市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3 16:36:02

国内医药市场

国内医药市场第1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 两大市场 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该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

但中医药行业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在激烈的挑战与美好的机遇之中,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将可以牢牢把握住源源不断的商机。

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医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虽然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但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讲,国际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顾客需求,这是中医药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的推动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中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遭遇“瓶颈问题”。虽然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而且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额增加近1倍,年增长率为两位数,但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很多发展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会激发中医药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

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厚非,但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合法承认,了解和使用中医药的人不多,市场不成熟。

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如果丢失了国内市场,我们就无法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营销之父科特勒曾提到,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可能是留住老顾客成本的5倍。[5] 国内是一个大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基地,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稳固后台。在发展国际市场寻找新顾客的同时要留住并最大限度满足老顾客,立足本土成熟市场。在此基础上,选好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发展国内市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中医药人才市场对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对照国内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建设中医药强国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中医药学科前沿动态,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学科知识,能适应跨学科工作,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擅创新的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

2.发展中医药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中医药专项旅游这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

通过开发中医药专项旅游,既可以挖掘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等中医中药;可以根据各地中医药特色,建设中药材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特色产业街、食疗药膳建筑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游客的健康保健意识,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较为稳固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新型营销手段,各方协同努力,使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具体从“一个注意,四项战略”进行论述。

本土中药在洋中药猛烈抢摊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可谓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内忧”源自四方面:一是医疗领域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二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缩小、贡献率降低、医疗服务功能下降;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的流失;四是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

内忧不除,必招致外患。各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场中医药研究竞赛,并利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优势、极为丰富的中草药原料优势、廉价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具有13亿人口庞大的医药市场优势等等赚中国人的钱。同时,预先设置好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国的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籍此来瓜分国际中医药市场。进口中国廉价的中药原料或中介体,经精加工或分成小包装,附以人家国家的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不仅在国际市场挣钱,还返销中国,挣中国百姓的钱。甚而,在中国投资设厂,用中国的组方、原料、人工,利用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产出低成本高利润且是本土化的洋中药,一个需求充分的大市场在缺乏关注的状况下被瓜分。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中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同时这些跨国医药集团还到世界各国申请中药专利。他们运用内外夹攻的战术试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业。

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相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营,又要冲击国际市场,其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动摇,竞争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这种两难困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调整和法制,营销等相关理念的深化。

二、“四项战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即政府职能中的“灯塔效应”,以一灯之光照亮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暗途。

首先,国家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其次,中医药出口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

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4.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省略/reports/2006087zhongyao.htm

[2]吴仪: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15/092533.shtml

[3]中药饮片国际营销.省略/shi/List_528.htm

[4]吴仪在2008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加补助 全面覆盖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20/112022.shtml

国内医药市场第2篇

一、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国内新药产出能力弱,普药市场份额超过90%,而在国际医药制造业中专利药占据超过7成份额;国内医药制造业集中度低,制造业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占据66%的市场份额。

二、新药研发的预期回报率低导致创新能力弱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

三、市场进入壁垒不同导致子行业间存在盈利能力差异性

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的利润率高出化学原料药的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

四、医药制造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期

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各子行业间比重在进行调整,中药及生物制药等子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化学药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专利药的比重将增加,2000年专利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据9%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10年将占有21%的市场份额。其中中药与生物制药具有较大创新产出潜能。

五、政府将继续推动药价下降

未来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降。2004年7月资料显示医院的平均实际零售价高于药店39.50%。 政府将继续医药分业改革,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补偿医疗机构在药费收入上的损失,从而推动药价下降。

各子行业蕴涵投资价值

预计2004-2006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介于13-17%之间,高于“十五”计划和IMS的预测。

一、稳定增长的化学药制剂业

在2001-2010年间,国际上市场价值超千亿美元的专利药的专利保护期将满,抓住机会快速仿制这些药能够带来额外的市场增长。关键在于快速和高标准,快速是指抢在专利到期前完成研发投产,高标准是为了通过欧美监管当局的认证而打入欧美市场。恒瑞医药等部分企业能够通过新药研发、剂型创新、抢仿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二、增长趋缓的化学原料药业

未来大宗原料药的投资机会在部分企业可能形成对某些品种的市场垄断。特色原料药技术附加值较高,且随着大量专利药到期后特色原料药市场的份额将扩大,增长速度将高于原料药行业,发展诀窍在快速和高标准,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等将分享行业成长。

三、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药业

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中药的双重市场属性及国际需求赋予中药企业成长空间,目前中药行业正处于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中药行业中如同仁堂、天士力等具有品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将分享这一成长。

四、向研发转变的生物医药业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工业处于成长初期,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目前上市公司的生物制药治疗用新药产出能力较弱。国内基因诊断行业有快速发展前景且技术成熟,中国疫苗市场年用量增长率达15%且治疗性乙肝疫苗和口服菌苗技术走向成熟,达安基因、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等将分享行业的成长。

中药类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

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约占医药制造业行业的三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领先行业10个百分点,较具行业代表性。

在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医药行业慢于基础性行业,这是在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现象。长期看来医药仍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中部分优秀企业的成长性将优于行业。

化学药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排在最后,且盈利能力较稳定。预计未来整体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速度稳定增长,其中也有部分优秀企业能够取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

医药上市公司价值浮现

从2001年开始指数步入调整,近两年医药指数的跌幅远远大于全部A股指数和上证指数。

国内医药市场第3篇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自我医疗和自费购药群体不断扩大,药品零售额快速增长,OTC (非处方药)市场充满机遇。自2000年1月1日国家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以来,我国OTC 市场平均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进入2005年之后, OTC市场仍将进一步扩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2005年《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分业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要从体制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就必须实施医药分业,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零售药店,独立经营,彻底切断医院与药房的经济联系。同时,医疗流通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平价药店进入医院药房将进一步推动医药分业。

(二)药品分类管理的加强无疑给OTC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环境

据透露,今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完善OTC目录,并将专家遴选、自上而下公布的形式改为由企业自行申报,凡是符合OTC品种标准的,均准予其进入OTC目录。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保险目录里很少有OTC的品种,而在我国2004年9月公布的医保目录中,OTC品种大约占20%。OTC进入公费医疗必然推动该市场形成火爆的局面。

(三)大量的药品专利陆续到期,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处方药转化成了OTC药

很多医药企业都在积极地将那些专利期已满的处方药向OTC转换,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通过这种转换,企业可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把处方药因失去专利保护、面临仿制竞争而造成的销售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几乎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到了政府公共卫生支出日渐增多的巨大压力

鼓励OTC药品消费,是政府节约医疗福利支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见,上述种种因素将对我国OTC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的销售额可望到600亿元,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面对国内巨大的医药市场蛋糕,强生、拜耳、惠氏、杨森、施费宝、史克等全球性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地处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直接受益者,再加上自身的多种资源优势,已被众多国内外医药大鳄相中,因此,呼和浩特的制药企业如不及时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尽快开发特色产品以占领市场,则很难保证竞争中的优势。

二、呼和浩特医药产业现状

(一)医药制造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政府一直把医药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扶持发展,针对全市医药行业存在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之间的矛盾,现有产品技术含量低,而附加值大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启动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培育以民族医药为主体,在国内、国际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

目前全市医药制造企业共有20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有:农业部定点生产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内蒙古生物药品厂、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唐药业公司等。此外,随着呼和浩特大唐电力工业经济园区的建成,国内石药集团、华北制药、新华制药、升华拜克等医药大鳄纷纷入驻呼和浩特,也带动了当地医药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资源潜力巨大

始办于1999年的中国・呼和浩特医药保健品交易会,目前已成为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举足轻重的医药交易盛会。展会每年举办两届,每届药交会,全国约10万药商云集呼和浩特。2005年药交会的举办规模更是盛况空前,会场成交额达5亿元;按照惯例,药交会的后续成交额将是会场成交额的两至三倍。本届药交会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的3000余名厂商代表参展,其中包括“哈药集团”、“吉林修正药业”、“广州白云山制药”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此外,“美国TT公司”、“韩国未来技术投资公司”等国外企业也慕名加盟。

呼和浩特举办药交会,最大的优势是医药保健品的营销人力资源。目前内蒙古医药保健品营销人员近30万人,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占全国医药保健品营销队伍人数的七成以上,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总额约在100亿元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医药保健品营销这一行在自治区内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呼市药交会和医药保健品营销大军已经成为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区域优势逐步显现

内蒙古药材资源丰富,如具有代表性的肉苁蓉、甘草、黄芪、沙棘等,开发价值极大。据考证,自治区中蒙药材已达2000种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近年来,自治区把蒙药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名牌产品崭露头角,如麻黄素、灰黄霉素、土霉素碱、鸿茅药酒、苁蓉酒等。目前我区开发的蒙药药品达5000余种,不仅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十分畅销。

呼和浩特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辐射范围内。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市场潜力巨大,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日北京市发改委首次提出“3+2”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构想,即在现有京津冀合作的基础上,加入内蒙古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发挥内蒙古、山东的地方优势,实现更大空间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这一战略的实施,势必带动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投资等各方面的发展,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必将推动呼和浩特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

(四)产业政策积极扶持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医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GSP认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呼和浩特医药市场出现了大而无形、多而无序、片面追求局部利益的被动经营局面。对此,市政府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医药行业面临的机遇,结合呼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了产业调整政策,确立了医药产业向大集团、大市场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把生物制药确立为呼和浩特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进一步加大呼和浩特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国际的知名企业来我市进行投资建厂、贸易交流和技术合作。目前总投资4亿多元、年产1万吨青霉素项目和投资1.16亿元、年生产3000吨黄霉素项目已在呼和浩特市落户。

三、呼和浩特医药产业营销思路

(一)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业

我国加入WTO后,在西药仿制品生产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只有树立民族大旗,重点研究和开发中、蒙、藏、苗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品,才能使中国医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内蒙古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蒙药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从总体来看,呼和浩特现有医药企业的规模实力,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还不具有优势,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 应依托内蒙古的资源优势,突出主业,积极向生物制药、中蒙药或兽药等特色医药发展,走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之路。

(二)重视培育和开发农村市场

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国内总人口的75%左右,但农村药品消费量与城市药品消费量的比例却为1∶9; 同时农民的自我保健、安全防护意识相对较差,故发病率及安全事故发生率偏高,因此农村医药市场的开发不容忽视。尤其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程度较弱,其农村和牧区的市场更具发展空间。

开发农牧区市场,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医药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深入农村地区义务宣传OTC药品知识,免费为农村群众提供自我药疗的咨询服务,以提高农村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和药品消费知识水平,培育潜在的OTC药品市场;二是重视拓展农村药品零售市场,帮助农村地区增加药品零售网点,这不仅可以方便消费者购药,而且可以用规范的药品经营行为净化农村药品市场,帮助农民转变药品消费观念;三是大力提倡和鼓励城市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到农牧区开设连锁药店,用连锁药店优良的药品供应体制以及良好的服务改变农牧区药品市场的落后状况。

(三)走经营模式多样化的道路

鉴于呼和浩特现有的医药企业目前尚无明显的竞争优势,应本着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够扩大市场份额的原则,可采取委托加工、招商、合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如通过建立区域联盟,进行区域范围的合作或联合,开拓区域市场,强化公司产品的影响力,最终实现联盟组织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2003年成立的“中国药品商大联盟”反映着制发展的大趋势,可借助中国药品商大联盟进行商的选择。同时,还可利用目前市面上知名度高品牌的力量,与之联姻,借助其品牌优势,或依托其营销网络,达到产品迅速上市,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

(四)大力开发新品种,挖掘老产品

从近几年各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可以看出,市场推广产品中品种较多,但新特药仍主要集中在竞争相对激烈的心脑血管、糖尿病、胃药、减肥产品、儿童用药、肺病药物等六类产品上。因此,医药企业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把握机会,找准突破口,开发新品种,形成有利润增长点、以点带面的特色产品,最终做到在狭小的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同时,老产品由于具有广阔的市场基础,可从中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精心包装、策划,以全新面孔出击市场,迅速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后续新产品的推出奠定基础。

(五)广泛做好营销传播工作

国内医药市场第4篇

关键词 医药行业 企业并购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7-0345-03

1 中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1.1 医药企业的数量

医药企业可以分为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目前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约有5 000家,营业收入不足5 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占70%以上,大部分医药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额都未满1亿元;医药商业企业有7 000多家,90%都是小企业。从生产、销售及流通环节看,在生产领域,我国约有4 000家符合GMP规范的制药企业;在流通环节,我国约有1万家批发企业、10万多家零售企业以及1.3万家物流企业;在消费环节,我国约有超过3万家的医疗机构。

纵观近年来医药行业中此起彼伏的并购整合事件,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还是太多。在这种产业结构下,并购整合仍然是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并购整合,可以将拥有优势资源、但规模不大的医药企业聚集起来,淘汰处于劣势的没有特色的企业,由此建立强大的医药王国。

此外,新版GMP的颁布也预示了未来数年内我国医药企业的数量也会不断精简。1998年版的GMP的实施淘汰了1 112家医药企业。根据国家药监局的估计,新版GMP改造至少将整合500家医药企业。由于改造成本和后期运营成本的增加,笔者认为医药行业的并购将是大势所趋。

1.2 医药市场的规模

从医药市场规模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8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为700亿美元,只占全球医药市场7 731亿美元的9%。按照新医改规划,国家在未来3年内将投入8 500亿元,以改善医疗设施和提高医疗的覆盖率。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由此成为全球医药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块“大蛋糕”。据预测,到2013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3 900亿元,跃升至全球第三位。

1.3 医药企业的集中度

1.3.1 医药商业企业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和九州通,合计销售额仅占市场的20%。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医药分销企业的前三位即占到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麦卡森公司(McKesson)和卡迪诺健康有限公司(Cardinal Health)分别占据全美市场的30%以上份额,其中麦卡森公司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368亿美元。

对比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批发环节看,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药品批发商仅有75 家,排在前三位的占据高达96%的份额;欧盟排在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65%;法国8 家药品批发企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95%;德国仅保留了10家大型药品批发商,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达60%~70%;而像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小国,全国只剩下两到三家医药批发企业,集中度很高;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12%,仅有147 家药品分销企业,排在前三位的占据的市场份额为74%。由于药品市场的集中度相当高,这些发达国家不仅可以对药品市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监管,而且降低了监管成本。因此,国内几大企业纷纷在经济最活跃、医药商业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和首都经济圈布下“重兵”,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收购方式进行“圈地”运动,打造全国性的医药商业网络。

1.3.2 医药工业企业

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销售额占市场比例为24.89%,比2008年提高了2.85%;2009年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利润额占市场比例为29.28%,比2008年增长0.88%。

我国医药企业的集中度低,但是,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前三甲的集中度为20%。根据马太效应,这是行业拐点出现的标志,此后市场集中度将迅速提升,大量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同时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迅速崛起。

1.4 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1.4.1 医药商业企业

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着“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一小”是指90%的企业规模小;“二多”是指企业的数量多以及产品重复多;“三低”是指企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在现有环境下,很多企业要生存并获得竞争优势,往往靠的是寻租、商业贿赂、回扣等非市场竞争手段来获得虚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这就导致流通环节过多、挂靠经营或变相挂靠经营、倒买倒卖税票等问题并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机制。

目前,医药市场的五成利润掌握在医药大包商的手里。在药品利润高、流通环节多、由大包商掌控最终销售渠道的时代,医药流通企业几乎没有话语权,而新医改要求减少流通环节,这对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其可通过收购等各种方式对终端渠道进行扩张或深度挖掘,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1.4.2 医药工业企业

有数据显示,美国一家医药企业一年的研发费用几乎等同于我国医药行业一年的全部销售额,这深刻反映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医药工业企业对药品研发不重视,并且缺乏健全的研发机制。但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基于研发等优质资源进行的并购是医药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的最重要因素。事实上,世界500强中有2/3的公司是靠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

2 医药行业并购环境分析

医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产品开发时间长等特点,对于收购方而言,通过并购小型的具有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同时还可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资源,使得收购方能够迅速地在当地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对于被收购方而言,其从收购企业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甚至可以是更多的市场渠道和销售机会。借助这些优势,被收购方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1]。目前,医药行业的并购环境不管是从企业自身的并购动力、还是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出发,都是非常理想的。

2.1 医药行业并购的直接驱动力

根据医药上市公司2010年第三季度的期末现金数据,排名前四十位的现金总量占70%的比例,而且这些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多数是各自领域的优势企业,这说明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并购整合产业链的动力十足。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医药企业的数量过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这使得医药行业的并购之路成为必然。

归根结底,医药行业并购的直接驱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第二,国内医药企业、特别是中药企业需要“走出去”,通过收购国外的公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第三,专利药品的到期使得大型医药企业更多地把目光在小型生物制药公司上,通过并购小企业,大型医药企业可以壮大药物研发能力。

2.2 医药行业并购的政策背景

自2009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公立医院改革、新版药典、中药注射剂安全评价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规范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对医药行业并购的影响是深远的。新政策的颁布大大提高了我国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例如《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意见》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招标时,对配送商的信息管理、现代物流能力等软、硬件的要求大大提高,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将被大型企业收购,行业集中度提高是必然趋势,市场份额将向商业龙头加速集中。同时,工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其重点内容就是扶持创新及技术提升、推进并购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此外,在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在于培育1~3家千亿元企业、20家百亿元企业,从而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以药养医等问题。

3 医药行业并购特点研究

3.1 并购主体

2010年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主要集中在医药流通领域。Wind统计显示,2010年以来,累计发生了145起与医药资产有关的并购事件,其中购入医药资产较多的上市公司包括复星医药、上海医药、南京医药、一致药业和华润三九等,说明医药流通领域的并购活动频繁,而子行业龙头企业的并购积极性较高,典型的例子有国药、上海医药、新华润的“圈地”运动。

医药行业并购方追逐的并购对象大多是拥有特色产品的中小医药企业,考虑到过去几年医药并购重组后失败率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意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是选择中小医药企业。虽然中小医药企业存在产品结构单一、资金缺少等问题,但是其产品集中、容易改造、地理位置和政府资源等优势的存在构成了吸引收购企业的要素。因此,以中小企业为纽带的资本运作成了目前乃至今后医药市场的一个趋势[2]。

3.2 并购动因

外部推动和内部发展是促进医药企业并购的两股动力,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集中生产、配送等一系列制度的后续出台是推动医药行业走向集中的外在动力,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与自身的发展是推动医药企业并购重组的长期动因[3]。

从医药企业内部的并购动因来分析,追求市场资源、产品研发资源、地方政府政策资源已经成为重要动因。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及商业普遍呈现集中度不高的行业现状,资源分散在不同企业的手中,未来这些资源将被一一筛选,重新组合分配。因此,资源将逐步向医药龙头企业集中,医药行业“强强联合”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并购动因,最近两年,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已从过去大刀阔斧地玩资本,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务实,目的已转变为重塑产业结构、整合产业链。

3.3 并购方式

随着市场条件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手段将在医药行业并购中使用,例如举牌收购和母公司私有化子公司等。此外,在支付手段方面,以前的医药行业并购中一般采用现金支付手段,几乎很少看到资产置换、承债式收购和杠杆收购等形式。未来的并购中,这些支付手段将更多地被采用[4]。

参考文献

[1]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报告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421-508.

[2] 张毅.我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现状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121-122.

[3] 张建新,申俊龙,王慧.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发展态势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08,(5):24-26.

国内医药市场第5篇

作为一个重要行业,医药产业自然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即将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原料药展一项最新报名数据表明,此次医药界最大的盛会中,国外参展商超过30%,赶来参加此次展览的国外医药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而这个在国际医药行业重量级的展览的国外主办方就来自欧洲。

欧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今年5月1日,原中东欧的10个国家将加入欧盟,到时,欧盟国家总数达到25个,面积随之扩大至397.2566万平方公里。欧盟的扩张将对中国的对欧贸易产生何种影响?欧盟驻华代表团副团长(公使衔参赞)弗兰斯・叶森(FRANZ JESSEN)给中国企业一种积极的声音,“中国将是最大受益国” 。弗兰斯・叶森(FRANZ JESSEN)强调,欧盟东扩,虽然将使中国此前和这些准入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变成“一纸空文”,随之而来的是面临欧盟的技术和贸易规则,而欧盟素以“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著称。中国医药产品进入欧盟一向比较困难,要面临十分严厉的技术壁垒,生化产品、植物药甚至要追溯30年历史,因此,欧盟东扩之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军欧盟市场可能面临更加“苛刻”的市场游戏规则。但是,欧盟东扩,对中国来讲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因为欧盟国家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贸易壁垒也将大幅降低。以关税水平来讲,目前10个准入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是9%,而欧盟现有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是4%。

欧盟市场的新变化将为中国医药企业带来哪些新机遇?最重要的是市场容量的增长,以通用名药市场为例,据Urch Publishing一份关于欧洲通用名药市场概况的报告预测,这部分市场的规模到2007年将超过21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料药生产国,面向欧盟的出口居于第二位,欧盟市场的扩大,必然为原料药的出口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对于传统中草药,随着欧盟社会回归自然的总体趋势,传统草药在欧洲的需求还会不断地增加,若以全世界草药市场60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而论,欧洲市场将占全世界44.5%。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机会,中国的医药企业在做什么,他们是如何看待欧盟市场,他们正在为此做哪些准备?一项关于“中国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的认知状况研究”于近期完成,研究报告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中国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的认知状况,既让人欣慰,也让人担忧。

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型医药企业中,有42%的企业曾经向欧盟出口过药品(见图1),虽然被调查企业有出口欧盟经验的只有40%左右,但关注欧盟市场的超过70%(见图2),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态度,并有75%的企业表示有进军欧盟的打算(见图3)。

那些曾经出口欧盟企业的药品类别中,原料药和中成药占的比重最大,分别为44%和46%(说明:在统计时,将生物制药和西药合并计算)(见图4)。

对于曾经有出口欧盟经验的医药企业,最困扰他们的问题中,对欧盟医药市场现状和趋势的茫然居于第一位,占诸多问题的32.7%,其次是欧盟国家的技术壁垒,占30.8%,居于第三位的是欧盟国家对医药企业的贸易壁垒,占28.9%(见图5)。很显然,这些特征在其他行业进入欧盟市场中也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共性。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医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中,出口欧盟所面临的技术壁垒最为突出,占所有问题的50%,其次是欧盟对中国医药产品的贸易壁垒、我国对中药中成药出口欧盟的技术要求、我国政府对医药产品出口欧盟的政策,均超过40%(见图6),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这一点与他们对欧盟医药市场的关注程度比较一致,同时这个结果也反应出我国相关机构对医药企业在出口欧盟市场技术和市场政策知道方面的不足。

在问及为了帮助医药企业解决进军欧盟市场的障碍,是不是愿意参加相关的研讨与培训时,医药企业表现的比较积极,并对涉及到研讨和培训的一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调查显示,医药企业最欢迎国内具有成功出口欧盟医药市场经验的人士和他们分享经验(占76%以上),其次也非常渴盼和欧盟国家的专业人士交流(占75%)。在研讨和培训的地址选择、交流形式上,医药企业也显得比较务实,更注重效果。在为此投入的成本上,医药企业显得比较大方,有近20%的企业表示,只要能解决问题,上万元的投入都不是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国内医药企业对欧盟市场总体是比较关注的,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同时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困扰着他们,这些问题既包括政策层面的,也包括技术层面的,除了医药企业自身要积极应对外,国家管理机关和行业机构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尽量减少或消除政策上的障碍,增强信息公开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企业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迷惑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7月份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医药市场营销高峰论坛”也许会给关注欧盟的医药企业带来福音,因为本次国际医药市场营销高峰论坛的主题就是“聚焦欧盟”,届时来自欧洲主要医药大国的使馆人员、国内具有出口欧盟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士、国家医药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将和医药企业的同仁们共同探讨进军欧盟医药市场的热点话题。

国内医药市场第6篇

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一直走在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前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5年“三资”性质的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1 047.9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4.70%。 “三资”性质的医药工业总资产占医药工业总资产的21.4%。外资的进入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为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在华迅速扩张,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负面效应,制定相应的外资规制政策势在必行。

1 外商直接投资对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剖析

1.1 削弱本土医药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外商直接投资现代化学派的观点,外商直接投资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但在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黄静[1]运用包络分析对我国工业1999-2003年间22个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中指出,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医药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仅仅排在化学纤维制造业之前。周剑[2]采用横截面数据,对2004年7个工业部门细分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也并不明显。并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还会产生挤出效应与替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利用技术垄断(如专利技术、优先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和技术壁垒对本土企业进行排挤,外资研发机构的吸引人才、购买研究项目对国内研发机构的排挤,则可能会遏制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2 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外资直接投资企业依靠不断引进的新药以及原研药,基本上占领了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如肿瘤治疗领域、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相关数据表明:2002-2006年,我国重点地区典型医院用药市场中,外资、合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31.67%上升到2006年的40.16%。5年间外资和合资药企在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平均达到了25%,远远高出国内企业。2007年,在全国医院购入药品金额较多的前10家厂家中,有一半是外资和合资企业[3]。而我国数千家本土的医药企业只能在低端的仿制药市场进行竞争。

1.3 部分领域形成外资垄断

外商投资企业产品通过优势技术、优惠政策、成功营销在我国的医药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在部分产品领域已经形成了行业垄断的态势。如在胰岛素市场,主要被诺和诺德和礼来公司占据。2006年,在本土23亿元的胰岛素销售市场中,诺和诺德实现销售额19亿元,市场份额高达82.6%;礼来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亿多元,市场占有率达13%以上;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占有1.3%的市场份额。国内生产企业只占4%左右的市场份额[4]。在外用抗真菌药市场,19个城市的样本医院用药数据表明,咪康唑的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7.4%,而在众多厂家中,西安杨森的达克宁占有89.4%的市场份额,行业垄断地位十分明显[5]。

2 外商直接投资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2.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虽已出台,但不少规定较为空泛,对于外资进入及并购没有明确而细致的约束。

2.2 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

虽然我国已于2008年1月1日实行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有所改变。但在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了诸多的超国民待遇,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抑制了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最典型的是在药品价格的制定方面,现行的药品价格制定法律依据主要是原国家计委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2000年),第六条规定区别GMP与非GMP药品、原研制药与仿制药、新药和名优药品与普通药品进行定价,优质优价。其中,剂型规格相同的同一种药品,GMP药品比非GMP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40%,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比GMP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它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而现在原研药的定价显然已经远远超出该范围,其价格往往是仿制品的3~4倍,以奥美拉唑20 mg×14粒为例,2007年8月7日后国家限定其最高零售价为206元,而同期国内仿制品的国家限定最高零售价仅为63.8元,原研品是仿制品的3.2倍。

2.3 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

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医药产业造成冲击的重要原因。我国医药产业由于实行市场化的时间还不长,医药企业在规模上、技术水平上、经营能力上,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都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我国共有医药制造企业5 368家,工业总产值为5 018.94亿元,产值平均规模仅为0.93亿元,与国外的制药企业相比,此数值偏小,大约只有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平均规模的6%[6]。同时国内企业在管理水平、方法、手段、制度等方面不如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资金不足,设备较为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

3 应对我国医药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对策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医药产业带来正面效应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并对利用外资加强监管,制定相对的政策措施是非常现实的重大问题。

3.1 合理地制定外资引资政策,正确引导外国直接投资的投向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进行修订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做了初步规定。但其中部分规定过于空泛,应继续完善,特别对限制、禁止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的规定应加以明细化,具体列出外商可投资的比例、金额大小等,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进一步调整外商直接投资领域的产业导向,规定外商在中国医药行业投资范围。同时,在产业政策的框架内,积极鼓励外商对医药行业进行投资,促进中国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的国产化速度,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质量和营销管理方式,降低外资风险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3.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行为监管

第一,在实施《反垄断法》后,应继续完善《公司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企业并购法律规范体系,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合理利用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合并豁免,防止可能出现的外资市场垄断。第二,要注重对外资经营行为的监管,严格监管外资利用品牌垄断,通过不法手段挤压医药商业,攫取行业利润的行为。第三,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加强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与外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和管理,严防外资调节利润、逃避税收等行为,并适当借鉴国外的规定,适时制定反转移定价税法。第四,注重现行法律法规的客观影响,2007年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客观上对外资造成了利好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外资挤压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

3.3 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的超国民待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药品定价的过程中,外资药企以药品专利、巨大的研发投入、产品质量好等理由与国家价格管理部门进行博弈,往往获得较高的药品定价。在药品过专利期后以“原研药”的名义“游说”,影响政府决策,继续获取超高的药品价格,获取高额行业利润。巨大的内外资产品价格差异迫使内资企业丧失行业的高端市场,致使国内药企陷入了“做低端市场,无钱投入研发,继续仿制药品,还做低端市场”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药品只有专利药与通用名药之分,处在专利期的药品享受定价方面政策扶持无可厚非,但过了专利期的外资药品还在定价方面享有特殊权利,并享受价格保护,这种情况不合理。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应在地方性法规中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对那些影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隐性超国民待遇现象(如部分地区医药招标中,外资企业产品落标后可以通过备案采购重新进入医院)作一合理调整。

3.4 扶持本土医药产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

扶持本土医药企业,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竞争力是应对外商直接投资负面效应的最根本途径。根据我国目前医药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对本土医药企业的扶持,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竞争力应该主要放在这几个方面:1)积极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企业数目众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的规模小,无法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无法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推动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建立我国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作用,是提升民族医药工业的重要途径。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技术内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是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医药企业无力进行单独的新药开发,因此必须建立灵活的科技创新网络组织,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制药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紧密结合、合理分工的网络结构体系。3)推进医药产业相关基础、中介服务的建设,实施地区产业集聚效应。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低信任度、高交易成本等制度方面的缺陷,使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而忽视外部资源,从而使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奏效。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规划、建立相关公共平台、联系网络以促进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交流,优化医药产业的竞争结构,减少重复研究及投资,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医药产业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本文着力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医药产业的负面影响:消弱本土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挤压本土医药企业的生存空间,部分领域形成垄断,可能威胁我国医药经济安全。本文分析了这些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在外资在华布局基本完成、医药产业价值链不断转向我国的今天,各级政府在吸引医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上应充分考虑其负面效应,权衡利弊,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规避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静.技术特征不同行业中FDI技术外溢效果的考察――基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2):22-27.

2 周剑.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七个行业的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7,(1):77-79.

3 陈国东.二元市场格局提升外资业绩[N].医药经济报,2008-01-28(F02).

4 高宏伟.国内胰岛素市场――整体规模蹿升本土产品图强[N].中国医药报,2007-07-05(B03).

5 王磊.抗真菌外用药主诊皮肤病[N].医药经济报,2008-01-28(A16).

国内医药市场第7篇

这是一个中国医药工业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抉择的时代,回归我们的主业,看清我们生存的根本,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特色,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渐行渐远。

那么在2012年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整体的营销决策呢?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团队对中国医药市场进行了深透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改善医药企业的竞争策略:

一.策略领先 行动制胜

医药工商企业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渠道策略,在整体策略领先于同行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变革企业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运营组织、强化执行力。

面对医改的新形势,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而策略领先和行动制胜将是医药企业在未来市场抉择中胜利的根本。

1.根据政策、市场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

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先生对多家成功的医药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好的企业在产品规划上都有其独特的方面。比如提起西安杨森,我们想到的是达克宁;提起修正药业,我们想到的是斯达舒;提起三九,我们想到的是三九感冒灵颗粒。这是典型的产品品牌优势企业,然而,提到同仁堂我们想到的恐怕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高品质的中药系列;提到王老吉,我们想到的不是抗生素的典型代表,而是跟上火、上呼吸道等相关的产品。

这就提醒我们,产品规划要具有差异性,这个差异性来自于企业对竞争市场的充分了解,从产品品质、产品内涵、产品系列化、产品包装,到产品市场传播策略等都要形成企业和产品自身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政策进行跟随性的产品规划,比如省级部门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需要进行基本药物的扩容,这时,企业要积极参与其中,帮助省级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基本药物目录。

2.对全国商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招标主体逐步变换为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企业的职能将由批发商转变为配送商,这将导致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配送业务将成为医药商业公司新的盈利模式,其主要收入为药品的配送费,配送费用包含在招标价格中,按比例向配送公司返还。这样一来,拿不到配送权的企业未来会被边缘化,或许被淘汰。

医药企业必须谨慎选择商业客户,和主流商业形成业务对接,以便在主流商业内形成相对强势的渠道通路,这对医药企业所有产品的销售都会起到好的作用。

3.顺应形势建立适合的市场管理模式

鉴于各省的医改情况不同,医药企业要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调整市场管理模式,重要的是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同时保证价格体系,由于安徽模式的全国推广和各省在进行招标挂网时要比对其他省同类产品的招标采购价格,这就要求医药企业的价格体系不能做穿,否则就会逐渐被淘汰掉。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由于在各省的营销模式不同,如自建办事处、制与底价承包制等两种或三种相结合的体制,造成了对各个区域的掌控力度存在差异。又由于掌控力度的差异,企业在招投标采购上形成了不同的价格,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必须尽快加以改善。

二.决胜终端 管控渠道

新医改带来的药品市场扩容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国家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市场进行培育,在这个培育过程中,及早介入国家培育市场的医药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新医改对我国的医药终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医药企业形成几个具有增长性的终端市场。国内通常把中国药品市场分为四级:一是医院终端,指县及县以上医院;二是零售终端,指所有药店(包括连锁);三是社区终端,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四是第三终端,指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等。

医院的市场总量将继续增长,2011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公立医院就诊人数达15.64亿元,同比增长1.28亿人次,高端医院采购增幅下降为15.35%。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同比增长31.98%三甲医院的市场份额在增加,县级医院份额增长较快,新农合若有40%流向县医院,将带来约巨大的药品消费增长,县级医院药品销售总量将增加1倍。

由于中国新医改已经定了了基层突破的新医改决策,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的农村医疗市场和城镇社区医疗终端份额将快速增长。 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由于新医改的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趋势对零售和连锁打击非常大,2011年零售终端增速下降为15%,上半年药店增加16929家,连锁增加2409家,未来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未来对医保定点资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零售药店和连锁药店将受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价的冲击。

从现在的情况看,医药企业惟有通过国家政策导向的营销规划才能对新农合和社区两大最具潜力的市场进行布局,未来的终端掌控是政治性的低成本的掌控,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的终端掌控。通过介入新农合、社区和基本药物目录进入国家强制使用的目录范围,就会随着新医改的推进逐渐进行真正的全终端覆盖,这种覆盖相对市场运作来说是低成本的,是强制性的,是相对垄断性的。

在进行政策性终端掌控后,医药企业还要解决渠道商业的配送问题,慎重选择未来的商业客户,对全国性的渠道商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主流渠道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管控渠道上形成医药企业自身的优势。

三.模式转型 适者生存

未来的市场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要素中,不同的医药企业也许只是在某个营销要素上较为强势,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实力的培育和建设,将上述四个要素配置成合理的组合,通过模式转型适应不同区域市场的发展。

鉴于营销模式的适应性,企业必须从各省政策、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提炼出不同的实效营销模式;同时,这些不同的营销模式又必须统一在企业的整体战略之下,必须能在不同的省级医药市场环境下实现医药企业的生存战略和发展战略。综合来说,医药企业要抓好政府关系、产品、渠道和终端四个竞争要素。

政府关系是进入医药竞争市场的资格,缺乏良好的政府管理体系和能力,在未来的医药市场将寸步难行。

产品是营销的载体,竞争要从产品的功效、定位、宣传、成本和目标市场细分等多方面练就竞争力。医药企业要提炼产品的价值,深挖产品的商业卖点,让患者在购买产品时觉得物有所值。比如达克宁由于商业定位明确,成为了治疗脚气的名牌产品,好多相近成分的产品泛泛地定位于皮肤用药,使消费者失去购买的目的性,自然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

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渠道的力量正在逐步凸显,对于同质化程度较高的药品,渠道和终端的真正的使用和认可往往决定了产品在招标中的命运。同时,集中招标采购后,指定配送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企业的产品销售规模,是否配送、配送量的大小、配送的覆盖范围等都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在当地的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医药企业的渠道之争还表现在医药企业占用渠道商业公司资源的比例大小、商业公司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渠道政策的调整等。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加强基层突破的问题,要求生产企业自己配送,但这在真正的基层,企业生产企业自己配送是不现实的,那么渠道的竞争将伴随医药营销的全过程。

很多医药企业认为,在新医改的推行下,终端将被强制使用目录内的产品,所以终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不那么重要了,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终端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强制使用只是表象,问题是使用多少、进了产品是否使用不一定由政府说了算。医药企业对终端的拉动和维护还是必须的。笔者医药医疗管理专家史立臣认为占据终端、扩大销量是长期的工作,不要企图一步到位。

三.提升能力 永续发展

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医药企业要学会借势,抓住政策机会。如何抓住政策机会?企业必须先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竞争力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永续发展。

在新的医药市场环境下,医药企业必须快速打造自己的营销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和发展。构建医药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销战略转型

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重新考虑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这是目前医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2.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很低,不像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该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当前,医药行业来的“狼”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医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3.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这个口号医药企业喊了多年,但笔者还未见到哪一家国有医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使用“三板斧”的老招,这也不叫专业。  专业做医药管理咨询的北大纵横医药团队认为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行合理的管理、授权和配置,尽量精简非客服人员。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和运营体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强化市场部

很多医药企业的市场部都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市场部应有的作用。市场部在企业中是参谋部,没有参谋部的作战策略就跑到市场上去冲杀,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好的市场部应该发挥如下作用:现有市场分析和未来市场预测;营销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调查;消费趋势预测;品牌推广、消费引导;竞争对手分析与监控;通路调研;围绕公司销售目标拟定市场开发计划;会同企划部制定营销、产品、促销、形象等企划案,并与销售部、客户部共同实施;现有产品研究和新产品市场预测;为公司新产品开发提供市场资料。

5. 强化医药企业政府关系管理

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研究政府新医改的工作思路,调整医药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现在很多医药企业没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或者公共关系部门,有的即使有也是在市场部之下的底层级职能编制,更多的是没有相对固定的职位和编制,杂七杂八的工作都做,就是政府事务工作做的少。另外,有些医药企业即使有专门的政府事务部门也是摆设,既没有完善的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方案,也没有相关的政府事务拓展经验,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医药企业都没有年度政府关系拓展和维护的预算,资金和费用都是来自在整体预算编制之内的结余或者挪用。

2).参与省级或者地方的新医改政策制定,或者为之提供服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各省可以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推进新医改的进行和完善新医改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只是一个大纲式的文件,内容不具有实操性,这样各省就会制定适合本省的实操方案。医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国家医改政策的研究,向省级管理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为省级相关部门分忧解难,或者为省级相关部门就本省新医改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医药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

3).编织医药企业自身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

由于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布局是面向全国的,所以医药企业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造自己的政府关系网,这项工作一方面要依靠公司的政府关系部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驻地营销人员的人脉关系和业务能力,还要借助医药企业的商业客户,三方面共同努力打造医药企业庞大的全国性政府关系网络,未来医药企业的全国性市场布局的根本就是企业自身构建的政府关系延伸到哪里。

国内医药市场第8篇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经常通过服用天然、健康、安全的中医药来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联系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做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作者简介】

国内医药市场第9篇

OTC药用消费品行业值得关注

因为医院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药企转战OTC市场和第三终端(乡镇市场)。1990年我国OTC销售规模仅19亿元,2005年接近800亿元,15年OTC消费复合增长率为28%。OTC药品能满足消费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15%的增速。但是,我们认为OTC销售完全是市场化竞争,企业需要长期市场积淀,过去十几年OTC市场经过激烈竞争,已经沉淀了一批优秀药企,新的企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OTC中的药用消费品最值得关注。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元,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王老吉”凉茶等类似药用消费品也会在饮料市场出现井喷。

有价疫苗市场前景诱人

虽然政府对计划内疫苗投入加大,但计划内疫苗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较低,难以形成较高的积极性,随着计划内疫苗覆盖率逐步到位,1-2年内计划内疫苗景气度会大大降低。但疫苗是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疫苗生产企业正在积极投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赢利能力。

医药分销企业将分享“蛋糕”

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分销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美国医药分销业经过充分竞争,形成Mckesson、Cardinal、ABC占美国药品市场份额95%以上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日本医药分销业也是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壮大,前三大药品分销企业Mediceo、Suzuken、Alfresa市场份额超过75%,前75家药品分销企业市场份额超过95%。中国医药分销业未来几年总体发展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分割局面有所打破,但仍主要呈区域性分布,其中国药集团的内部资源整合、华润可能以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华源医药分销业务,行业盈利模式变化将可能催生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最终将走向医、药分业,我们认为中国医药分销业更为长远的格局将会类似日本,前3-4家占四分之三以上市场份额,前几十家占95%以上市场分额,因此医药流通业将会是医药行业整合最快的行业。此外,医院药品销售居间人70%的市场份额逐步让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品牌强、品种多,在分享该市场中占有优势。

跨国药企带来OEM生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