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59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92-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广泛应用观察教学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观察能力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特征

1、选择性

观察初中数学课堂,并不是从教学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而是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进行观察。一般情况下,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人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问题,由于受到既定条件和因素的限制,选择性是必然存在的,使其所描述的事实并不是全面真实的。

2、理论性

我们都清楚,在数学教学观察中是需要拥有一定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和指导的。就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来看,是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基础的,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观察问题和现象,这些都是需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

3、目的性

初中数学课堂观察不仅具有选择性和理论性,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是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的。在课堂观察中,人们通常是带有自己的目的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对数学课堂的观察,就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人们也往往是根据目的来选择观察的措施和方法的,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观察规划,确保数学课堂观察有序的进行。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1、通过专家观察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专家观察对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使观察活动变得更有选择性、针对性。在专家观察初中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敞开胸怀将自己的问题告诉专家,并认真的听取专家提出的建议,并积极的配合做出调整。另外,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对专家所提出的观察意见进行全面分析,并正是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作出有效改进,在专家观察过程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方法、环节和最终的教学效果都将展现给专家来观察,此时的教师也成为被观察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数学教师对于专家和他人所提出的意见,要虚心的接受,并不断的做出调整和完善,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专家观察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专家通过观察准确的将教师的教学特征和风格提炼出来,更利于教师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从而利于教师的观察水平和能力提高。

2、通过观察别人教学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教师自身努力,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不是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例如制作计划、观察活动、编写报告等等。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要提高与他人的合作、沟通、分工等能力,通过互相的沟通、探讨和研究,实现共同的目标。另外,在合作课堂观察活动中,骨干教师应起到带头的作用,以自身的专业知识,调动起其他教师的主动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观察课堂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细节的观察,在观察别人课堂教学时也同样注重细节的观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细节的前提是使观察趋于合理化和系统性,这样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要观察他人的课程,首先自身要做好准备,并明确自己观察的任务和目的,来选择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的方法和策略,并提前对要观察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课堂观察活动在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完成。

3、通过教师自身努力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力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教师自身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课堂的观察方式也随之增加,而课堂观察也在深入的进行着,使得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对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引起重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教师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深入的对课堂进行观察,只有教师自身深入的去观察,才能够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初中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从观察自身教学活动入手,将学生作为观察的对象,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策略控制课堂教学,并针对不足的地方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从教师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观察的片段或角度来进行课堂观察。另外,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是面对全体学生展开的,同时教师要全面的把握课堂教学情况,便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做出调整,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侧重、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初中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时 永.课堂观察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独特意义和培养途径[J].考试周刊,2012,35:71-72.

[2] 包士祥.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8:143-182.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 有效教学 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能力。它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观察课堂能力的重要性

观察课堂能力包括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其进行有效教学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对于教室内发生的事情,只有进行有系统、有目的的课堂观察,才能维持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对教学的管理,学生的参与以及教与学两者的相互促进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观察能力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其次,教师除了观察自己班级的学生行为,以及教室内的互动情况之外,还要留心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并于观察后进行讨论、分析、批判反省,从而获得教学反馈,使教学更系统化,一致性,以查漏补缺。

第三,由于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处于一个复杂、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状态,会给上课的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无法对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完全的掌握和了解。那么,就必须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对教室内各种隐性或显性的变化,加以预先感知,这样就能较好的控制课堂,上起课来也会游刃有余了。

第四,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反应,以及他们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感受班级的学习氛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这些资料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成为辅导学生的重要依据。

第五,教师在经过若干年工作以后,会产生封闭、缺乏反省的心态。课堂观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它可以提供给教师有关于课堂的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证明,教师接受课堂观察反馈后,开始积极地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并能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及缺点,扬长避短。

二、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应该说,一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必然具备较好的观察技巧。在短时间内,能敏锐而准确地预测教室内将要发生的事情,并有能力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首先,确定自己要观察什么?作为教师,学生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首要对象,因此,也是观察范围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个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流畅性,回答问题的速度与准确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二)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效率、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听课的认真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于教师控制课堂是比较有用的。

(三)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是否胆怯、恐惧,对学习是否表现不耐烦,与同学能否融洽相处,有无挑衅或攻击,有无冷漠,退缩的行为表现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察,教师应该能对自己的学生做到心理有数,这样在教学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速度上就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自己教地得心应手,学生学的兴趣满满,那样还怕上不好课,还怕教不出好学生来吗?

其次,确定什么时候观察?

所谓课堂观察,一般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室内实施的观察,那么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以保证快速的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及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需求。这点对于教师的反应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能对于突发的事件从容不迫的处理,不至于手忙脚乱。教师若能细心的观察学生,在他们出现问题之前掌握先机,就能防患于未然。从而调整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他们能顺利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课堂观察还包括对其他老师教学过程的观摩,那么,观察对象就是上课教师和学生。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应根据自己的观察目的,有选择性的观察,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作为自身上课的参考。对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被观察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提出来作为借鉴,使得双方都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课堂观察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

(一)实施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对观察到的情况及时作出应变,使得整个课堂活动和谐融洽,掌控有序。虽说现在的课堂要让学生成为主体,但教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要更仔细的观察课堂,当学生的讨论出现问题时,教师就要跳进来,进行适当的点拨。当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也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提醒。

课堂偶发事件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事情,由于它是突发性事件,而且又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所以教师用来估计事态和选择处置办法的时间是很短暂的,需要教师尽快做出反应,这既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机智,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艺术。

一般来说,应付突发事件的办法有三种,即冷处理、温处理和热处理。

所谓冷处理,即教师面对突发事件处之泰然,见怪不怪,不批评、指责,以比较冷静的方式加以处理。具体如下:(1)教师将全班学生视线的焦点从突发事件上“发散”开,避免事件继续成为关注的焦点。(2)教师巧妙地将发生的事件转为教育的材料,借助事实启发学生。(3)教师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中心引到教师所安排的方向。

所谓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板书错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课堂骚动等,应以温和的态度及时承认失误,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中。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观察力 观察方法 观察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42-01

观察力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观察力,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每个学生由于观察敏锐性的个体差异,在观察同一件事物上可能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类事物或者同一类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时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只有具备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才会对问题有着执著的追求和迷恋,会在观察活动中不断获得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

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观察兴趣,要牢牢抓住学生心理的特征,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主动提问和质疑,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观察事物的兴趣,充分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未成年人由于在心理方面不成熟,加上生活阅历不够,比较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数学是一门严谨有逻辑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进行观察力训练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平时只有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充分保证观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把握合理的顺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遵循一定的空间顺序,可以从前到后,可以从后到前等多种方式。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观察顺序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序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引导学生观察时须注意循序渐进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切不可全面突击和操之过急,而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般来说,采取分目标渐进式的方法较适合大部分学生,建议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对学全个体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反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去实现下一个分目标,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人类知觉的特殊形式。它并非消极的注视,也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的知觉”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门户”。因此,在教学过程培养中学生观察力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

3.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事物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锻炼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进行观察,要尽量避免观察的盲目性,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事物,而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时,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从而实现预期的观察目的。

3.2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外貌,还要深入把握事物的外在特征和联系,对于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比如列表比较、类比观察等,启发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点,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落实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性,鼓励学生能够依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深入观察。同时,教师需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一起互相讨论,对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遗漏,要查找原因,加以完善,使观察结论更加全面、准确。

3.3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数学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既要注重问题整体,又要注重细节;既要考虑问题本身,又要兼顾与问题相关的条件。

在加强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观察力时,要引导学生善于全面地、相互联系地看问题,能够抓住问题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又不忽视问题的重要细节,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

3.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观察深度和难度方面的特征,即个体不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透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观察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尤其要重视挖掘观察对象的隐含条件,培养好学深思,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又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和钻牛角尖,使思维愈符合逻辑,推理愈准确严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意识和逻辑思维水平。

3.5 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一个人观察速度方面的品质。拥有敏锐性观察力的人思路流畅,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对复杂的问题能进行周密地思考,能够很快理顺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观察力的培养离不开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实践。因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善于观察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4篇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5篇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如何观察;提高观察力;主动观察

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观察力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只有有目的地观察一个知识点,才能看出数与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显然是很重要的。

一、如何进行观察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知识扩展、深化。所以,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如,解一道三元一次方程组(x∶y=2∶3 x+y+z=9 y∶z=3∶4)时,教师给定题目后,让学生观察。有的学生循规蹈矩,按照传统方法消元(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化为二元,再按照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去解,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使问题复杂化。相反,如果注意观察,发现x与y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设x=2a,y=3a,那么z=4a,所以x=2,y=3,z=4。这种观察仅是从形式上看,有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确定一种现象或结论。观察是掌握知识的基础。

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性观察,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迷茫,觉得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这样下去,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的课程。以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中学数学知识是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我们面对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有困难,因此,教学质量不高,课堂效率不高。但是如果一开始教师着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不一样。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发现图形之间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步骤,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由于年龄的关系,初中生缺乏观察事物的主动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指导,才能保证学生观察的准确性。如,讲授多边形时,讲到过多边形一个顶点可引多少条对角线时,教师取一个多边形,过一个顶点引对角线(不相邻两个顶点之间的连线)应示范性地给学生画,然后让学生主动观察,并画出其他对角线。同时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总结规律。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耐心观察的习惯。反复观察,要从中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观察时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上的特点,还要观察它内在隐蔽的特征,细心观察还可以使一题有多解。最后,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这样知识的灵活性、系统性就能体现出来。

另外,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可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授蚂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去另外一个面的顶点找食物吃如何走最近的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观察正方体并去想象这种情况。学生观察后知道“两点间线段最短”这条公理在生活中处处可应用到。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中存在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观察不要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类型的题既要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要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迪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最后来解决问题。我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对一些隐含条件要深刻挖掘。通过对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有所提高。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7篇

一、关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兴趣,会推动幼儿不断融入到观察活动中去,会使幼儿在观察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在对幼儿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时,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观察兴趣出发,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利用形象的语言与直观的教学用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观察兴趣的提高,使之深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小动物相关知识时,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他们日常喜欢的小猫、小狗玩具。同时,教师可以有意模仿小猫、小狗的叫声,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观察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传递正确的动物观,告诉幼儿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善待小动物。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小猫的认识会加深,亦会培养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幼儿教师也可以利用提问,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配合形象的图片与实物,让幼儿对观察事物建立起立体的认识,达到观察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关注教学方法,训练幼儿观察

首先,幼儿教师要明确每一次观察任务的目的,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幼儿自己往往没有观察目的意识,观察行为也缺少顺序性。幼儿往往会先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视教师的观察任务。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树木进行观察时,许多学生被旁边的鲜花或者飞舞的蝴蝶所吸引。所以,教师需要针对每一次观察活动,设计可行性较高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时候,教师需要确立幼儿观察自行车结构与功能的观察活动目的,尽可能为幼儿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提高观察活动的效率。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关注观察活动的顺序。幼儿观察活动的顺序因观察对象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对于幼儿来讲,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先对观察对象的整体进行观察,再引导幼儿对其进行局部观察,坚持从下到上,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例如在让幼儿对房子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房子的整体轮廓进行观察,再对房子的房顶、墙体、窗户、门等进行局部观察。而在对植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植物根茎进行观察,再对叶子、花朵,乃至植物的全貌进行观察。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幼儿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以一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能够使幼儿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

第三,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快速提升。当幼儿对两个或者更多的事物进行观察时,幼儿有必要去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幼儿教师在让幼儿对小鸡、小鸭与小鹅这三种动物进行观察时,必然要对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观察与分析。这三种动物较为相似,如果不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会使得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三种动物的脚掌有什么不同,三者的羽毛有什么区别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不断完善起来。

三、关注观察形式,强化幼儿观察

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的重要教育任务。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时,教师需要设计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活动与更多的事物相接触,从而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自然条件,让其对自然事物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让幼儿发现生活中许多值得观察与纪念的事情,使幼儿的生活情趣得到培养。幼儿比较好玩,幼儿教师可以将观察活动与游戏结合,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享受观察事物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的游戏,让他们对两个区别不太明显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谁先找到一点不同,谁获得一分,当游戏结束,得分最高者为胜。在好胜心的刺激下,幼儿的观察兴趣会得到提高,观察效率也会猛增。丰富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对于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8篇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觉察学生及自身的特点、人格和行为方式的活动,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职业知觉活动。日本教育家板元昂认为,新老教师在技能上最大的差别在于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及时的评价。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判断来源于课堂观察。通过观察获取必要的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与交流。因此,课堂观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课堂观察具有以下特点:(1)计划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对观察的整个过程作出系统的规划。计划越是周密细致,就越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由于课堂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需要预先设计,因此,与随意的日常观察相比,课堂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观察。(2)理论性。科学的观察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能决定你到底能观察什么。”课堂观察方法本身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论作依据。例如,偏于定量的课堂观察就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而偏于定性的课堂观察则基于解释主义理论,不同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框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程式。反过来,这些程式也正是课堂观察科学性的基础。(3)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观察情景的片段,观察的方式,观察的步骤、时间、位置,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步骤这些问题进行选择。总之,选择性贯穿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当中。(4)情景性。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观察活动。课堂观察要对所收集的信息作出解释,必须充分考察观察所处的背景因素,才能对观察结果进行准确的解释,以达到观察的目的。

二、课堂观察的对象及具体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察对象既包括学生,又包括教师本人。

1 学生

对学生的观察,主要考察学生在教师的施教行为下,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进行学习的,具体内容如下。

学习行为方面:(1)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准备得怎么样。(2)学生的听课。有多少学生能听老师的讲课,能听多少时间;有多少学生能听同学的发言。(3)学生的认知。复习旧知识时,学生对于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记忆牢固;教师讲授新知识时,学生是否较快地领悟和掌握;巩固新知识时,学生能否举一反三,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与训练。(4)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形式有哪些;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自主学习是否有序;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5)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是否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预设的目标有多少人达成,达成有什么证据。

学习状态方面:(1)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大胆发言,认真思考他人的意见。(2)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见解是否具有独创性,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3)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功后的愉悦感,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4)课堂气氛和秩序。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是否紧跟教师的思路,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互动行为方面:课堂上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是否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参与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的人数、时间、过程和质量如何,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活动;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2 教师

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准确与否,会对教学的成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样。”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不了解自己的教学表现,他就不可能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教学基本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准则,来考察自己在课堂上的各方面表现。

基本素质方面:(1)呈示。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板书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媒体呈现是否适当;实验是否规范。(2)对话。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候答时间是否恰当;教师的回答方式和内容是否有效;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师生间的关系如何。(3)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正确的思考;怎样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4)机智。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效果怎么样。(5)特色。在语言风格、行为特点和思维品质方面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教学行为方面:(1)目标。学习目标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认知领域是否关注高级认知层次;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2)内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核心知识及其逻辑关系;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3)策略。创设的情境是否有效;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否适合,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4)评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否有效;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作业和表情方面获取评价信息,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改进。(5)资源。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从学生的错误、回答、练习和作品中生成了哪些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三、课堂观察的原则

1 计划性

有效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正如巴斯德所言:“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有意识,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观察。有目的,就是要求教师看什么,为什么看,怎样看,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选择,就是要求教师会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掌握良好的观察时机和选择便于观察的位置,突出所需观察的对象。因此,教师每次的观察都要有侧重,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确定观察内容,选择不同的观察点。例如,观察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可以按照表1进行观察,这样才能使每次观察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和有成效。

2 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决不做主观虚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选择性因素的存在,并不存在“纯客观”的观察,因为任何观察都是一种选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观察者的价值体系的影响,课堂观察所描述的“事实”也,很难做到全面而真实。首先是观察者的知识背景不同,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其次是观察者的认知方式与观察方法的差异,能够影响到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因此,课堂观察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力排干扰,避免各种观察误区,如期待效应、平均值效应、中心论倾向和标签效应,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水平,在预先设计的观察框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信息,使观察得到的结论更加准确、客观。

3 全面性

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课堂教学整件性的效果观察,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又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的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了解。这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全面的整体观察与个体的重点观察相结合,统筹兼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观察的方法。如注视、扫视、环视和巡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调查方法解决课堂观察中的问题。例如,教师直接向学生征询作业的情况,还可以要求学生举手。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以弥补课堂观察的不足。

四、课堂观察技能的培养

课堂观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行为,教师课堂观察技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内化的过程。仅仅了解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是不可能形成灵活的课堂观察技能的。教师还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摸索,以逐步培养自己的课堂观察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自觉开展课堂观察实践活动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个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有规律、有方法、有重点地开展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是提高这一教学技能的保障。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做好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教师要从观察角度来思考、设计本次观察的具体内容、确定观察点。然后,教师再根据既定的观察内容和观察点设计出相应的观察记录表,确定不同的记录方法,去采集课堂信息。记录观察信息的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就是应用实录和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再现出课堂所发生的一切,为教师提供丰富和具体的信息,教师即可利用这些可靠的依据对课堂教学的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以提高教师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并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定量方法,往往把课堂分成若干小部分,进行小规模的观察,并采用整理分类清单、填写各种表格、制作各种问卷来分类整理和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如把课堂分为组织教学,学习动机,师生交流等若干部分,填写各种预先设计好的表格、清单,收集各种数据。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是分析观察信息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从自己教学的角度形成自我期待,以利于教师在观察中和观察后来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教师在观察之后,应尽快进行资料的记载与整理。持有这些书面的文字记录资料,有助于教师本人进行教学反思。

2 反思应贯穿在整个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中

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为依据进行“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景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发现并提炼出实践当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把教学的信念和技能内化。对于课堂观察而言,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观察发现,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经过观察――反思――再观察――再反思的循环往复,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做出更合理的教学决策,同时促进教师课堂观察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反思应贯穿在整个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反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②各种主要教学行为是否有效?③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有何不同?为什么?最后,教师要形成相应的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即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个人特色,即逐步澄清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存在问题,即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然后,再进行跟踪递进式观察。

3 倡导教师之间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合作研究

课堂观察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合作。目前的学校大多呈现孤立文化的形态,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习惯于单兵作战,很少有机会,而且也不愿主动与其他教师正式地进行专业探讨。此种学校文化特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分享与相互支持的机会,课堂观察活动也不例外。面对复杂的课堂观察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课堂观察活动的合作机会,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观察活动的合作研究,以取得更好的课堂观察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杞从教育技术学看微格教学,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2(1):92

[2]张国伟,论课堂观察,教育探索,2005(2):69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第9篇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让学生重视观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