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数学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35

小学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问题 对策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数学是基础性的课程,它要提供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素养。我国的数学教育历史悠久,具有很多优势,但是,面对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育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教学内容偏窄、偏繁、偏旧;教师学历偏低、素质偏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数学应用意识薄弱;动手能力较差;数学创造能力弱;数学教育仍是“英才教育”模式,而未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如何突出我们的优势,改进我们的不足,吸取国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小学教育体系是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

1.教师只顾自我的教学,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中刮起了一阵风,数学教育讲究情境的设置,只是盲目地跟风,甚至为了创造个性的情境设置而不顾学生是否能理解,已渐渐脱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感觉莫名奇妙,已经脱离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教师不懂变通,没有启发性

一般教师授课都会事先备好课,预设这堂课如何教,可是一旦出现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比如,学生回答问题不甚满意或有偏差),教师就一味想着按预设的去做,一直问到有学生答到预设的答案为止,方才满意,甚至课程都上不下去,却不知去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或为学生多讲解问题。

3.教师重视正确的答案,忽略解题过程的重要性

大多数教师在为学生检查题目时,只会先看结果正确没有,没有回答正确的才会去看解题的过程。如果答案正确,教师就不会去管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解题的。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删减偏窄、偏繁、偏旧的内容,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

由于先进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和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一些繁难的笔算教学和练习可适当删去,对计算知识的算理、算法可以从相应的较少位数或较少步数的计算知识类推出。在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使学生很早就了解学数学的用处,同时要加强搜集数据、选择条件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一些搜集、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题目的形式要呈现多样化,如表格、图画、文字叙述等形式反映数量关系,这样既可提高学习趣味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双基”训练达到科学的平衡。

3.激励学生多样的、独立的思维方式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的思维特点,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外,也要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样、独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4.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与数学学科课最大的区别在于,“活动”既是它的形式又是它的手段。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更加开放、轻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参加。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不仅要有生动活泼的形式,更要重视活动的内容。数学活动课不是数学学科课的延续,更不是它的重复,学科课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已为活动课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在活动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采用直观的形式,用现代的数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中受到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5.大力提高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所传授的主要是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掌握较高水平的数学知识,才能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透彻地分析,弄清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但我国目前小学教师的水平及学历层次还相对较低,大中城市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虽有所提高,但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没有经过大学的数学课程培训,拿的只是中文、文秘、学校管理等文科类大专(本)毕业证书,学历虽已达标了,但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水平却远不能胜任现代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为此,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已停止了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了高等师范教育的体系,还有的省市在师范院校专为小学数学教师设立了数学专业第二学历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水平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问题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是,笔者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发现,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改善,实质上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在影响着数学教学,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现象也时有出现。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以教教材为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小学数学的内容结构主要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部分,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单元。教师单纯的以“教教材”为目的,将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忽略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得学生在升级及教材版本变更时,知识出现断层。

2. 课堂以教师教为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然而,“满堂灌”还是存在于小学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圆的认识”一节,首先是多边形到圆形的复习导入,然后是包括用圆规画图、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扇形三部分的新知识讲解。直到下课铃响教师还没有结束讲解,满满一节课,教师讲得累,连续四十多分钟的工作量却得不到相应的工作成果。

3. 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较为困难。

关于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就小学实际来说,落实这些要求目前是不可能的,教学重点以知识为重,学生掌握了知识取得高分才会得到关注,过程是次要的,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探求规律方面,只要记住规律会做题就可以,数学小实验也只是“课外阅读资料”。科学合理的情感目标只出现在教案中。

4. 教师缺少教育机智的运用,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

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能力,也是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素质。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尤其是数学课堂学生思维的灵便需要教师较强的教育机智能力才能驾驭。教师的想法是,首先要把本节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要紧跟我的思路,有其他想法可以课下与我交流,出现错误也要在课下证实后纠正。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沉默中熄灭,师生进步的阶梯在教育机智的缺乏下折断,有效课堂生成的机会流失。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建议

鉴于小学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1. 正确看待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合理处理教材中的实例。反复钻研教材,依照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活动,联系学生实际把“教材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教材时的问题”,对于学生不懂但通过讲解可以明白的脱离,日常生活的实例做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的疑问,对于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实例果断舍弃,变换实例,突出教学重点。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带入数学课堂。

2. 关注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课堂主体从教师教到学生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要做到的是关注学生。一是课前了解,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随机访谈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情况,合理调整新知导入的难易,避免出现“教师要讲的,大多学生都知道了”;二是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最长、注意力最集中,在课堂得到的学生的信息更加鲜活、自然,从学生的动作、眼神了解他们的状态、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三是作业分析,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体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3. 逐步实现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从数学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缺一不可,必须落实。一是有意识的将教案中的目标当作教学内容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项;二是时刻提醒课堂上的自己要落实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是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完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例如进行爱国教育是各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尽管是数学教师,也要负起向学生讲述共和国历史的任务。

4. 注重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是教师精心的“预设”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研读教材后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起点,预先设计多种可能出现的教学情景,应对课堂突况,弥补教育机智的不足,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二是为“动态生成”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有的教师本身思维不活跃,课堂气氛呆板僵化,教学缺乏活力,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自身更多的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关注时事,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多的与学生交流,逐步实现课堂宽松愉悦的氛围。三是教师逐步提高素养,拥有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建议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教育机智的培养除了外在的援助,自身的处事能力和教学经验尤为重要,从生活着手逐步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小学数学问题第3篇

1 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新课程教学理念下,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动画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童话故事等等。二年级上册《月球旅行》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除法、时间、方向与位置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解决问题综合课。教材中通过“月球旅行”这一情境,旨在综合应用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进行整理,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中所提供的“月球旅行”这一主题情境,与我校学生实际存在这样几个不适应:其一是课题叫“月球旅行”,其实涉及到的内容就是游乐场中的几个场景。而现实生活中的月球上没有空气,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虚拟的情境,容易让二年级的学生产生错觉与误导。其二是问题的解决只涉及到了运用计算经过时间,乘法与除法的知识,而对于刚刚学过的认识钟表上的时刻、方向与位置方面的知识没有涉及。其三是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单一,解决的问题比较浅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开放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其四是教材中呈现了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将已有的信息加工组合,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不适应,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材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创设“模拟的月球旅行”情境,在连贯的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真实资料与模拟的月球旅行相结合,展示模拟的“月球旅行”中的各个景点,“飞船发射场”、“月球村交通地图”、“月亮城堡”、“游乐园”。每个景点中融入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激起探索问题的欲望。

2 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记类型、套公式,这种教法割断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是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此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有理地分析数量间关系。分析数量关系就是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核心,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法宝”。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并没有放弃数量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中一些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 应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如: 画图、实物操作、模拟演示、列表、转化、简化、分析法、综合法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经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处理的过程,对解题思路的猜想、尝试、推理的过程,对解题方法的比较、反思、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材料的演示,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对象,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发现事物的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解决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让学生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画线段图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这样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抽象单位“1”的过程。

120÷(120÷15+120÷10)=6(分)

90÷(90÷15+90÷10)=6(分)

60÷(60÷15+60÷10)=6(分)

……

为什么“工作总量”不相同,而计算所得的“合作时间”却相等呢?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在两人各自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两人的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也就是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与工作总量的比都是相等的,都是1/15和1/10,所以两人的合作时间不变。进而得出在工作总量未知的情况下仍可以计算出两人合作时间,即:

1÷(1/15+1/10)=6(分)

通过这样的验证过程,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做了抽象化的处理,建立起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真正理解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一个科学结论。当然,这样的推理过程或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彻底领悟,但是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是模仿与记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3 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反思

小学数学问题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策略

数学是我国教育教学课程中基础的课程之一,可以极大的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习惯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先进行反思,对教学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寻找一些方法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大多数时候只是用单纯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因此常常会忽略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知识点。对于学生是否彻底了解了知识点,教师对此却较少关注,从而使得未了解那部分知识点的学生成绩逐渐落后。并且由于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足,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这更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消磨。

2.教师仍被应试教育所束缚

由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受到应试思想的干扰甚至主导。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仍采取应试教育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延续着学习和复习之间单调的循环模式,只是教学生简单机械的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一些知识点,使学生丧失了体会数学思维乐趣的能力。也有许多教师只要求学生能解出数学问题,而没有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在对教育进行改革时,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侧重点。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学校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的灌输方法做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还没有什么的开创性进展。在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时,仍然是有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就像一个演说家占据着主场,学生只是简单而紧张的在课堂中听课做笔记,学生常常缺少思考的时间,同时也缺少锻炼自身思考能力的机会。对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只是一个听课记笔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使学生有了思考惰性,对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好课前的备课

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已经难以适应当下时展的新要求,同时,也由于许多新教育模式的出现,需要新的适应当前教育模式的教学思想。因此,处在新教育模式中的教,在不断更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增强自身学习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在课堂中融入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将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同时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课堂的效率,需要在进行课堂的教育教学之前,先在做好充足的授课准备。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涉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应该涉及学生的智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对教材有深刻透彻的理解与把握,对教育教学的目标有清晰的了解,如此才能使得学生花费最短的时间学到最深刻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教师教学要灵活的使用教材

在最新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特别重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互动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最新的教材当中,也并非给学生灌输单一的理论知识,而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以及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备课时,需要尽量深入的把握教材,精简的传递有效地信息,同时尽可能旁及更多相关的知识,而不是仅仅教授教材上的内容。比如,在教师教授数学知识时,通过图文并茂或者加入声音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设计问题时,需要提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并且还具备一定的思维难度的问题,提供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对学生碰到的一些问题的瓶颈,需要给予一定的指点,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

3.借助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处在幼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在上课时容易分身,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教师可以借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知识点的教授由静止的转化为运动的,并且将抽象的知识,可以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知识。比如,在教授“组合图形”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一个图形分解为几个图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教学思想的落后,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如下解决的对策: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好课前的备课;教师需要教师教学要灵活的使用教材;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的素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67-71

小学数学问题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3-01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释放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场景。

2、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成功的“问题解决”教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数问题情境的创设了。因为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学生在学习情境尤其是在问题情境中具有强烈的解题心向,而这恰恰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动力保证。

例如我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超市,标上“牙膏2支8元,圆珠笔3支15元,铅笔盒4个32元,”问:老师想买7支圆珠笔可只带了48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加强学习策略训练,优化知识结构

问题解决是一种认知性的心理操作,需要用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学生采取比较好的策略,因而问题解决能力就更强些。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

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类练习通过方法的拓展,加大了能力培养的力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策略性知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还学会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逐渐培养了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所以我们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而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把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2、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

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问题解决学习的重要保障。这种技能水平包括计算能力、记忆能力、书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各种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学生的计算把关很紧,做到使每个学生稳扎稳打,书写方面自然也是毫不放松,态度认真、书写端正是对学生作业最起码的要求。

四、对问题解决过程给予评价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问题解决的方法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问题第6篇

以往对数学题的讲解都是教师通过口头分析或者在黑板上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进行的,这种形式过于老套,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发挥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题目,这种教学形式就显得更为落后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可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图文并茂的展现手法,来帮助学生摆脱纯数字或文字的枯燥说教,或者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甚至做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来向他们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两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就自然产生了。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将数学题改造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选取的背景都是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习题进行适当改造,以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范围。在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书上例题中的情景是去银行存钱,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少接触的,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则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以学生喜欢的糖果来创设情境:“老师准备了糖果奖给小朋友们,呀!老师怎么把糖果掉了,谁来帮老师捡?”这时学生可都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想上来捡,我乘机请表现最好的三位小朋友帮忙捡,捡好后举起糖,我问:“老师一共带了多少糖果?”学生马上列出了连加算式;“某某小朋友积极发言奖三颗糖,某某小朋友上课认真奖两颗,现在老师还剩几颗糖?”学生自然又轻松地列出了连减算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题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学得认真、上得开心,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现实事例作为题目背景

小学数学问题第7篇

关键词:求和问题 特殊规律 计算 基准数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09-01

小学数学中有一块内容非常有趣,但是较难,它就是求和问题。在小学阶段,主要有两种常见的求和的问题,第一种是求一组有特殊规律的数的和。其殊规律是指:这组数从第二个数起,每一个数与它前一个数的差是一个相等的自然数。第二种是求一组彼此比较接近的数的和。

1 如何求一组有特殊规律的数的和

求一组有特殊规律的数的和(其殊规律是指这组数从第个数起,每一个数与它前一个数的差是一个相等的自然数)例如:有一组数,它们是 2,4,6,8,10,12,14,16,18,20,求这10个数的和。

观察上面一组数,发现它的第一个数是2,最后一个数是20,总共有10个数,且从第二个数起,每一个数与它前一个数的差都是2。我们先把这10个数依次排成一排,再倒写排成一排,如下图,观察他们的规律: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两排数的第一列数的和是 2+20=22;第二列数的和是 4+18=22;第三列数的和是6+16=22,……,第十列数的和是20+2=22。它们都相等,都等于22,而且2+4+6+8+10+12+14+16+18+20=20+18+16+14+12+10+8+6+4+2,所以(2+4+6+8+10+12+14+16+18+20)+(20+18+16+14+12+10+8+6+4+2)=22*10, 所以 2+4+6+8+10+12+14+16+18+20=22*10/2=110,其中,22等于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的和,10是指有10个数,2是指有两组数。所以,对于这样的特殊规律的数的和可以这样计算(第一个数字+最后一个数字)*这组数的个数/2

也可对上述这列数,总结出这样的公式:第一个数称为首项,第二个数称为第二项,依此类推,最后一个数称为末项,这列数一共有10项。如果一列数,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前面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定数(这一个定数叫做公差),那么,这样一列数的和,可以用“(首项+末项)×项数÷公差”来求出,且计算简洁准确。

则上述这列数,首项是2,末项是20,项数是10,公差是2,利用(首项+末项)×项数÷公差”来计算:(2+20)*10÷2=110,计算简洁准确。

练习1: 某电影院有24排座位,第一排有24个座位,每一排的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问电影院共有多少个座位?

解: (24+70)*24/2=1128(个座位)

练习2:如图,某木料厂有一堆木料,第一层有1根木料,第二层有2根木料,……,第10层有10根木料,共有10层,这一堆木料共有多少根?

解:(1+10)*10/2=55(根)

2 如何求一组彼此比较接近的数的和

求一组彼此比较接近的数的和。例如,有一组数,它们分别是:18、21、19、20、22、19、20,求这7个数的和。

观察这组数,它们都在20左右徘徊,而且18=20-2,19=20-1,21=20+1,22=20+2,所以:18+21+19+20+22+19+20=(20-2)+(20+1)+(20-1)+20+(20+2)+(20-1)=20*7+1+2-2-1-1=139所以,对一组彼此比较接近的数求和时,可以选其中一个数为基准数,如果小于基准数的那些数,用基准数减去基准数与这个数的差来表示,所有这些差相加的结果S不足表示;如果大于基准数得那些数,用基准数加上这个数于基准数的差来表示,所以这些差相加的结果用S超表示,那么这组数的和等于基准数*加数的个数+S超-S不足

练习3:某小学六一儿童节举办文艺演出,每个节目由10为评委老师打分,而且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将其余分数的和作为该节目的最后得分。该校六年级(一)班表演了一个合唱节目,10位评委分别给这个节目的打分是:9.8、9.9、9.6、9.5、9.7、9.3、9.1、9.5、9.2、9.6这个节目的总分是多少?

分析: 基准数定位9,最高分9.9,最低分9.1,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解: 9*8+(0.8+0.6+0.5+0.7+0.3+0.5+0.2+0.6)=76.2

小学数学问题第8篇

一 、 利用网格进行图形变换作图

1. (2012江苏泰州市26,本题满分10分)如图,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的顶点A、B、C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将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A■B■C■,然后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C■

(1) 在网格中画出A■B■C■和A■B■C■;

(2) 计算线段AC在变换到A■C■的过程中扫过区域的面积(重叠部分不重复计算)

【解析】 (1) 作已知图形的平移图形,需找准平移方向和距离,再作出图形;将已知图形的旋转,需看清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2) 观察可知,线段AC变换到A■C■过程中所扫过部分为两个平行四边形和圆心角为45°扇形,分三步求其面积较易.

【答案】 (1) 画图略;

(2) 扫过区域的面积=4×2+3×2+π=14+π

【点评】 平移、旋转作图经常在网格中来实现,作图方便,又能体现学生活学活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是近几年来新兴的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几何变换中的平移与旋转相关知识,只要理解与掌握平移及旋转的定义及性质,作出几何变换后的图形就非常容易了.实际上,图形的变换就是转化为关键点的变换,抓住平移的两要素(平移的方向与距离)与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 网格线与圆

1. (2011·泰州16,3分)如图,ABC的3个顶点都在5×5的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的格点上,将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到A′BC′的位置,且点A′、C′仍落在格点上,则线段AB扫过的图形面积是 平方单位(结果保留π).

【考点】 旋转的性质;扇形面积的计算.

【分析】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求AB,观察图形可知,线段AB扫过的图形为扇形,旋转角为90°,根据扇形面积公式求解.

【解答】 解: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

由图形可知,线段AB扫过的图形为扇形ABA′,旋转角为90°,线段AB扫过的图形面积=■=■.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扇形面积公式的运用.关键是理解题意,明确线段AB扫过的图形是90°的扇形.考查了弧长公式的运用.关键是熟悉公式:扇形的弧长=■

三、 网格线与三角形

1. (2011吉林长春,20,6分)在正方形网格图①.图②中各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每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格点A,其余顶点从格点B、C、D、E、F、G、H中选取,并且所画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分析】 可以以正方形的对边的顶点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边的顶点,以这两点连线的中垂线经过的点为顶角顶点,即可作出等腰三角形.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作图,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顶角顶点在底边的中垂线上,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四、 网格线与函数

1. (2010广东佛山,21,8分)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A(-1,-1)、B(0,2)、C(1,3);(1)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 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考点】 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象

【分析】 (1) 将A(-1,-1)、B(0,2)、C(1,3)代入函数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该函数的解析式即可;

(2) 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作图.

【解答】 (1)根据题意,得a-b+c=-1c=2a+b+c=3,

解得,a=-1B=2c=2,所求的解析式是y=-x2+2x+2;

(2) 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时,借用了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这一知识点.

五、 网格线与坐标系

1. (2011黑龙江大庆,16,3分)如图,已知点A(1,1),B(3,2),且P为x轴上一动点,则ABP周长的最小值为■+■.

【考点】 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

【分析】 本题需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B的长,再根据P为x轴上一动点,确定出P点的位置,即可求出BP+AP的长,最后即可求出ABP周长的最小值

【解答】 解:

做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当点P运动到AB′与x轴的交点时ABP周长的最小值.

A(1,1),B(3,2),

AB=■=■,

又P为x轴上一动点,

当求ABP周长的最小值时,

AB′=■=■,

ABP周长的最小值为:AB+AB′=■+■.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在解题要结合图形再与各个知识点相结合,找出点P所在的位置是本题的关键.

六、 网格线综合题

1. (2011四川凉山,21,8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2),B(-3,4),C(-2,9).(1)画出ABC,并求出AC所在直线的 (2)画出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后90°得到的A1B1C1,并求出ABC在上述旋转过程中扫过的面积.

【分析】 (1) 利用待定系数法将A(-1,2),C(-2,9)代入解析式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2) 根据AC的长度,求出S=S■+S■,就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设AC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k≠0)

A(-1,2),C(-2,9),

-k+b=2-2k+b=9解得k=-7b=-5?摇, y=-7x-5.

(2) 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

由图可知,AC=5■,S=S扇形+SABC=■+6=■+6.

小学数学问题第9篇

一、数学化的内涵

数学化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数学规则和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非常强,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共同的进步。总的来说将数学化概括为“抽象—符号—运用”,数学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尤其是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化思维的重要阶段。

二、数学化缺失问题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情景创设欠缺合理性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在数学化过渡到生活化的过程中,仅仅做到了形式上的过渡,对于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成果则没有足够的引起重视。教学中过渡重视学生情景兴趣的激发,对于数学情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欠缺重视,使得学生在兴趣中不能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做到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数学的教学便丧失了实践的意义。

2.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未能实现数学化到生活化的转化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数学知识,即使是在新课改的理念背景下,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实际的教学中还是教师单纯的讲授,学生被动式的听讲,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欠缺创造力和洞察力,无法主动的对数学内容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小学数学教育数学化缺失问题的策略

1.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明确教学目标

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解决小学数学教育数学化缺失问题的首要措施,使得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氛围培养的过程中,还能够时刻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情境中,构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例如,当学生喜欢玩具时,要去商店购买时,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批发价和零售价是不同的,一套奥特曼玩具批发价要80元,里面共有8个人物,当每一个人物的零售价格是20元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商店买一套玩具老板赚了多少钱?教师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与数学知识构建联系,提升了学生数学化到生活化的顺利过渡。

2.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案例,迅速的使学生掌握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子,要想知道粉刷这个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就会运用到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实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现数学化到生活化过渡的其他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