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6 16:19:20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1篇

【关键词】:经营状况;房地产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26-02

1. 引言

现阶段,中国房地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已逐步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潜力且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经济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在中国的产业地区也在逐步提高。它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对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及货币的回笼作用等等逐渐被人们,尤其是各级决策者所认识。许多地方已将房地产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带头产业"、"先导产业"等。

总之,房地产业在中国已是一个具有相当产业规模和产业联动效应的新兴产业。无论从所有制形式、企业服务规格档次以及企业资本运营方式上,还是从企业功能配置上都体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我国的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许许多多中小企业风起云涌,但是它们能否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能否保持企业的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这都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也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2. 山东大安建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2.1 山东大安建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山东大安建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是由原泰安市泰山区旅游开发公司改制而成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具有二级开发资质,是一家以房地产经营为主,涉及工程建设、园林绿化、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公司。

公司现有职工6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0人,会计师2人,经济师1人。公司内设办公室、财务部、项目部、监审部、拆迁部、工程部、销售部七个机构,下设阳光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至诚物业公司、泰山羊毛衫市场等3个经营单位。

公司建有樱桃园小区、温泉小区大岱道庵组团,温泉小区小岱道庵组团。目前,公司重点投资建设的温泉小区三期工程已全面启动,4万余平方米约十一幢精品商品住宅楼,已竣工验收,售房率已达80%。

公司将以崭新的面貌,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突出抓好开工、销售、融资、项目等重要环节,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创建精品小区,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努力为建设泰安市经济强区做出更大贡献。

2.2 山东大安建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现状

2.2.1 积极稳妥地做好改制的完善工作

企业改制的不断完善工作是公司目前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既是公司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公司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大安建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原泰安市泰山区旅游开发公司改制而成立的。现阶段大安建业上下高度重视改制完善工作,积极配合。完全按照泰山区区委、区政府和区建设局的要求,规范操作,稳步推进。企业改制涉及到方方面面,年龄大一点的干部的问题,事业编制的问题,职工身份转换的问题,股份的问题等等。能否全面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企业改制的成败。为此,大安建业全体员工的紧紧围绕领导的要求,精心组织,全力配合,确保稳定,确保平衡过渡。

2.2.2 加强内外协调工作,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尤其是资金需求量较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安建业2006年的融资力度和额度是公司成立以来成绩最显著的一年,也是区建委系统筹资最多的开发公司。去年共贷款3184万元。其中农行项目贷款1000万元。农行按揭贷款73.5万元、工行两次抵押贷款1912.30万元。区建行消费贷款198万元。农村信用社办理了780万元贷款展期手续。由于资金充足保证工程顺利完成和新项目的发展。

2.2.3 抓好工程开工,努力创造精品工程

大安建业按照今年年初制定的创"精品小区,精品组团,精品工程"的工作思路,在工程建设上搞出精品,创出了名牌。目前,温泉小区新开工的三栋精品楼-"富卓金寓",基础已经完工。该组精品楼的建设是公司住宅文化不断发展提高的经典力作。采用了地下停车设计,实现了动静分离,美化了景观设计,优化了室内布局,追求住宅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浓重的文化底蕴,实现了住宅建设从适用经济型向景观舒适型的转变。合理实用的户型、新颖的外观设计、高档次的配套绿化、全封闭的物业管理,要将温泉水引入到每家每户,打造了温泉小区的"名片"。本次工程建筑面积为29660平方米,容积率1.29。投资5500万元,实现收入7047万元。

3. 大安建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安建业经营现状调查可以发现在企业财务资源方面,市场营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及企业的业务流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财务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安建业在财务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 大安建业属于中小房地产企业,企业规模小,资金量严重不足,对资金需求量很大。

② 大安建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但是现在企业的融资难度却越来越大,资金问题一直都是制约大安建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③ 大安建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性越来越大。

3.2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大安建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 大安建业由于资金、规模、融资方面的限制,往往不能持续、平缓地开发楼盘,因而很难留住优秀的销售人员。

② 大安建业在营销过程中也暴露出企业诚信度不高,客户对该企业的住房价格、面积、质量、居住环境及广告宣传上有部分的欺诈活动而表示不满。

③ 大安建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缺少对房地产市场的远见性。

3.3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安建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 大安建业的人力资源不合理不稳定,有效人力资源不足。

② 大安建业中许多公司人员中的学历略为偏低,企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尤其是高级工程师严重缺乏。

3.4 企业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大安建业企业的现状来看,业务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 大安建业企业业务流程不完善表现突出,且不说其工作流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仅从内容丰富程度而言,多数仅仅是一个大致的、示意性流程。

② 大安建业的企业人员对公司的业务流程熟悉度较差,对于企业业务流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业务流程只成为会上说说,墙上挂挂的表面文章。

4.结语

对于房地产企业经营分析是对其经营过程的效果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分析可以对企业现有的经济状况有大体了解,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企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任何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志刚. 对当前我国住宅巾场需求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1997.2.

[2] 陈伯庚.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才能形成广阔的住宅巾场,中国房地信息,1997.12.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2篇

(一)粮食生产情况

双城市地处松嫩平原,土地平坦、肥沃,外有拉林河、松花江环抱,内有引拉灌渠绵延百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农民津津乐道的富民政策,为这里的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市331万亩耕地,2012年与2009年相比增产58.5万吨。粮食稳产高产,既为以奶牛饲养为龙头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也为粮食经销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企业情况

双城市背靠哈尔滨市,境内有三条铁路贯穿南北,又有三条国道和高速路四通八达。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是粮食企业乘势而上竞相发展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调查情况表明,双城市粮食企业呈现多元化经营发展趋势,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有限公司占69.64%,已取代了国有、集体企业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个体工商户和外商投资企业。这种经济成分构成的多样性,显现了经营者构成的复杂性和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意识较差,税收征管难度大的特点。

(三)经营及纳税情况

调查情况表明,粮食企业销售收入的大幅增长,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依托粮食资源正在逐步做大做强,也反映了粮食流通渠道的畅通,很好地解决了过去曾困扰农民的卖粮难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企业与农民相互依托,双赢共进,是近年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粮食企业缴纳的增值税, 2009年实现入库较多,主要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受托烘干玉米收取烘干费而缴纳的。2010年和2011年随着烘干业务的逐年减少,增值税入库额迅速下降,而其他从事粮食购销经营和加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均未实现应纳增值税。

二、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策不平等导致部分粮食企业偷逃税款

现行政策规定,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免征增值税,而对其他粮食企业征收增值税。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发展,保证了粮食市场的稳定,但同时也造成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与其他粮食企业之间在税收政策上的不平等,使得其他粮食企业为了获得相同的竞争能力,在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时,故意虚增收购数量和价格,用弄虚作假等不法手段,想方设法不缴或少缴税款,扰乱了依法治税的整体环境。

(二)农产品抵扣政策导致低税负、零税负甚至负税负

按照现行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农业生产者手中购入农业初级产品, 除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外,按照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农产品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照这种税款计算方法,纳税人购入免税农业产品计算提取的进项税是按照含税价款提取的,而销售时则要进行价税分离,按不含税价格来计算提取的销项税,这就造成了进项税高扣的情况。我们做过调查测算,按照现行的13%扣除率测算,则实际的不含税价格的扣除率为14.94%,按此扣除率计算,在不考虑其他抵扣因素(如煤、电、包装物)的前提下,粮食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必须达到14.94%以上才能实现增值税。由于粮食企业绝大多数是微利企业,要达到14.94%的毛利率,是很难实现的,从而形成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长期低税负、零税负甚至负税负。

(三)粮食收购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税务机关监管乏力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土地耕作者也随着转包、合作社的出现,正在逐步向少数人手中转移,出现了很多的种粮大户,其向粮食企业售出的粮食,数量与个体商贩不相上下。这些因素使得粮食企业对售粮者售出的粮食是否为农业生产者自产很难准确鉴别,也为粮食企业的收购行为是否真实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粮食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涉面广、数量大,税务机关对粮食企业的每一笔收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也很难做到准确核实,导致监管乏力、征管不到位的问题长时间不能很好解决。

(四)收购凭证由企业自行填开、自行抵扣,导致擅自扩大收购凭证开具和抵扣范围,造成税款流失

粮食企业擅自扩大收购凭证使用范围,违规抵扣进项税的行为,不仅为自身谋得了利益,而且为个体商贩账外经营提供了便利,使其逃避了纳税义务。另一方面,由于收购凭证具有抵扣税款、列支成本的功能,粮食企业又常常将一些难以取得合法凭证的支出,如:运费、人工费等也开到收购凭证中,既多抵扣了增值税进项税,又影响到企业利润核算的真实性,也使得这部分劳务、服务收入逃避了相关税收的管理,造成了税款的流失。

三、完善政策和强化征管的建议

(一)取消税收优惠,促进平等竞争

取消目前的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上一视同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让各类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消除顾虑,按市场规则正常经营。同时,对于国家用于保证粮食安全和食用粮供给的企业,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其进行扶持,并要加大对这类企业的监管,防止补贴资金的挪用和滥用。

(二)增加抵扣要件,规范抵扣行为

应增加对农产品抵扣税款的审核条件,在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时,要同时提供村委会、乡(镇)政府确认开具的《农产品自产确认证明》(以下简称“证明”)。此文书可由税务机关统一格式、内容,由村委会及乡政府开具确认。收购农产品的纳税人在收购农产品时,除按现行规定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外,还要将“证明”的相关联次留存备查,作为采购农产品计算抵扣进项税的必备条件。同时,税务机关要做好“证明”的印制、发放、使用、保管、监督等管理工作。

(三)借鉴成功经验,简化征管规程

针对目前农产品收购凭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探讨对从事农产品购销和初加工的企业借鉴某些行业的成功经验,在通过全国性的调查、测算后,确定适当的征收率,实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这样,既可以解决农产品收购凭证难以管控、难以核实的问题,降低执法风险,又可以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保持完整,还能充分体现增值税按增值额征税的设计原理,提高征管效率。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煤电企业;经营状况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40-03

一、对重点煤炭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及判断

阳泉市煤炭企业初期所受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煤炭价格快速下滑,中小企业煤炭销售明显受阻,资金面趋紧,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进入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刺激经济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下游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的企稳,煤炭价格下滑之势得以控制,产销渐趋稳定,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回升。但调查中企业家也表示,基础能源行业景气度走势滞后于经济周期的特性,使得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最终影响还有待观察。

本次调查的重点煤炭企业是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庄煤炭集团有限公司。

(一)煤炭价格:先降后平

据对阳煤集团调查,金融危机爆发后,商品煤综合平均售价由2008年8月时的每吨552.87元,下降到12月的每吨390.41元,跌幅达29.4%。12月中旬,全国煤炭产品订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五大电力集团与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就2009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未形成共识,后几经磋商,但直至我们调查的日期――3月20日仍未达成一致。因此,自12月下旬至今,重点电煤供应企业与五大电力集团电煤供应价格一直以“虚拟价格”结算,即,阳泉煤炭企业先以每吨430元的价格向电力客户供应电煤,待煤、电企业敲定2009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后,再以实际合同价格予以结算。由此,才形成了近期煤炭价格基本平稳的走势。

(二)煤炭产销:规模扩大

从2008年的情况看,阳煤集团、南煤集团两户企业累计生产原煤4055万吨(占全市煤炭产量的67.4%),销售原煤3973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四季度生产原煤1094万吨,同比增加176万吨,增长19.2%;销售原煤1293万吨,同比增加405万吨,增长45.6%。据调查,其原因是中小煤炭企业受停产检修政策性限制以及抗风险能力弱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停产半停产企业多达60家),阳泉市煤炭供应向大企业集中现象更加明显。因此,四季度虽然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市场出现了价格下跌、需求减少,但重点煤炭企业产销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进入2009年一季度,两户企业原煤产销量分别为1063万吨和1027万吨,与上年四季度相比分别减少31万吨和266万吨,但比2008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33万吨和147万吨。总体看,两户重点煤炭企业产销基本衔接,且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三)盈利能力:趋于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价格受到了较大冲击,2008年四季度两户煤炭企业共实现利润1.3亿元,与前三季度平均每季度实现利润5亿元相比,降幅近75%。但从全年情况看,受煤价上涨的拉动,煤炭企业盈利总水平较上年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阳煤集团和南煤集团两企业煤炭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2009年一季度,受煤价企稳,销售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两户企业共实现利润2.38亿元,同比增加1亿元。但据对企业家调查,2009年,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将面临较大考验,一是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煤炭需求将比上年有所减少,再加上煤炭价格的因素,将直接影响销售收入的增加;二是增值税改革使煤炭企业增值税水平由13%上调为17%,将成为压缩煤炭企业的盈利空间的最主要因素,据阳煤集图仅此因素将减少企业利润7亿元;三是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制约企业盈利水平的扩大。因此,总体看2009年,煤炭企业盈利水平将趋于下滑。

(四)投资意愿:强烈中透着谨慎

2008年,阳煤集团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股权投资70亿元,主要用于新建及改扩建煤矿、氧化铝项目、并购外地煤矿、并购6家化肥企业等。投资意愿强烈的一面是,2009年计划投资总额140亿元,规模将多出上年的一倍。出于提高煤炭资源储备及产能、延伸产业链,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考虑,投资重点将以煤炭企业、化肥企业的股权投资为主,包括对控股上市公司注入优良资产、收购矿井、收购煤化工企业。投资意愿谨慎的一面是,基于市场因素考虑,氧化铝项目二期工程、水泥项目二期工程将暂缓。

(五)资金面:较为宽松

据调查,目前,金融危机虽然使煤炭市场整体需求减弱,但阳泉市煤炭企业所产煤炭80%供应电力企业,10%用于所属煤化工企业,10%用于供应钢铁企业,而在电煤供应方面,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电力集团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有效保证煤炭的销售和货款回笼,且考虑到电力企业盈利能力己经有所回升,即使有影响也可承受,化工用煤由于多属于集团企业内部交易,对资金回笼基本无影响,冶金用煤所占比重较低,对资金面影响有限。从现金流方面看,2008年阳煤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25.8亿元,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长55.4%,现金流较为充沛。从货币资金持有量上看,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阳煤集团和南煤集团共持有货币资金11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亿元,比2008年三季度末增加55亿元。从流动资金占用情况看,2009年一季度末,两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25.8亿元,比2008年三季度末微增2亿元。原煤库存占用资金共15.4亿元,与2008年三季度基本持平。

可以看到,目前企业维持正常生产所需资金的自给能力较强。但考虑到2009年计划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企业加大对外股权投资将会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对此,一方面阳煤集团正在筹备发行中期融资券20亿元,下属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发行14亿元中期融资券;另一方面阳煤集团目前下属41家子公司,60%以上分布在阳泉辖区之外,所辖公司将借助较为良好的资信等级积极利用银行借款来弥补投资资金不足。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于非煤产业

鉴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发展非煤产业必然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在2008年阳煤集团321亿元的销售收入中,非煤产业实现162亿元,占比超过50%,但是在集团公司全部利润16亿元中,煤炭产业实现利润18.8亿元,非煤产业为亏损2.8亿元。2009年,非煤产业中以下几类企业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一是精细化工,山西三维(公司在运城市)由于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等原因,已经由盈转亏;二是铝产品制造,自2008年11月已经全部停产,目前公司人员正在开展市场调研,积极寻求复产途径,预计到5月份有望复产;三是建材建筑类企业,水泥的市场需求下降,空置房占压资金近15亿元;四是煤化工,下属有6家化肥企业,近期国家虽出台了化肥行业振兴计划,但解决化肥行业存在的氮肥、磷肥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尚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对重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及判断

(一)电力价格:调价压力减轻

目前,电力价格属于政府管制,经2008年两次上调,目前山西省电力价格维持在每千瓦时0.32元。电力企业反映,自2008年8月以来,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使得市场煤价低于了合同煤价,一方面促使合同电煤兑现率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电力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发电成本降低大大减缓了电力价格调整的压力。

(二)电力产销:需求有所回暖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需求增速与GDP的相关度较高,尤其是与重工业的相关度非常高。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随工业增速大幅回落,社会用电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相应地电力企业发供电量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年,阳光电力累计发电 73.3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4%,其中四季度,累计发电17.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28%。进入2009年,随着电力库存的消耗和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投资计划,社会用电需求有所回升,据对阳光电力调查,2009年一季度累计发电 1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5%,一季度售电量为15.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24%。

(三)盈利水平:有所增强

火电企业盈利水平受煤炭价格和重工业对电力的需求最为显著。以阳光电力为例:2008年一季度,受煤价快速上涨影响,出现巨额亏损,当季累计亏损达0.7亿元;二季度到三季度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减缓,发改委又宣布每度电上调2.5分,电力企业亏损额开始减少,进入四季度后,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的有利因素超过了电力需求减少的不利因素,11月份阳光电力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年累计盈利0.25亿元。,2009年,企业经营效益继续向好,一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62.8%,主管业务成本4.1亿元,同比增长53.6%。当季实现营业利润1774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944万元。

(四)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在本次被调查企业中阳光电力没有新的投资计划。娘子关电力正在建设两台60万千瓦时机组,项目已经于2008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工程进展较为顺利。除被调查企业外,格盟国际新建2*100万千瓦项目、阳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厂关大上小项目都在积极地向发改委申报,总体看,电力行业投资意愿依然较强。

(五)资金面:基本恢复正常

2008年11、12月份电力生产减速,应收账款较快增加,使得阳泉市重点电力企业出现了短时间的资金紧张。但进入2009年,随着电力需求有所回暖,阳泉电力企业资金面逐渐恢复到了2008年年初时的水平。据对阳光电力调查:2009年3月末 ,存货占用1.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基本持平;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总额2.59亿元,同比减少0.15亿元;货币资金1.5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5亿元,货币资金构成比例18.8%,低于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

三、促进煤电企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的流转机制以增强大型煤炭集团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

当前,大型煤炭企业收购或控股地方资源整合煤矿的意愿较为强烈,但收购或控股地方资源整合煤矿后,仍需缴纳矿产资源价款费用和矿井改扩建费用,所需资金投入大,涉及地域范围广,还存在诸如并购成本高、并购重组手续复杂、税负负担重等问题。对此,无论从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都应当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增加国有企业资源占有量,保障煤炭生产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新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还需不断完善。

(二)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等相关企业的联合、并购

煤电、煤钢、煤化联营都是延伸煤炭企业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政府及时制定和完善劣质煤电厂上网及电价等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或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与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铁路等企业联营。

(三)发展煤炭产业多元化经营,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煤炭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相关企业及行业等的联系,争取它们的支持、参与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搞好“煤碳――电力――化工――建材”产业链的综合开发;研制和生产市场有需求且效益好的各种煤制品、气液化制品,明显增加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比重;积极开发煤矸石和劣质煤电厂、煤矸石和粉煤灰水泥厂、矸石砖厂等项目;开发和利用煤系地层中共伴生矿产资源,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煤炭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煤炭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尽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通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机械化装备水平和煤炭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电力企业也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加大设备改造与更新力度,降低煤炭耗用量,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4篇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企业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图1

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

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表2

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56.8%的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3%的企业保持“不变”,20.2%的企业计划投资额“减少”,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6.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7.8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多44.6个百分点。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非国有企业对未来投资的意向又进一步增强。这表明企业投资意愿普遍较高,非国有企业未来投资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民间投资趋向活跃,有望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的格局。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半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34.8%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2.2%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调查表明,67%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有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许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减税的期盼。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7篇

一、宏观经济走势明显升温

尽管今年上半年我国遭受了突入其来的“非典”的袭击,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但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这一冲击是暂时的、有限的,没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30.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较“热”(2 8.1%认为“偏热”,2.6%认为“过热”),比重比去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为1995年调 查以来的最高值;一半以上(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认为“偏冷”或“过冷” 的仅一成左右(10.5%),比去年减少近15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值。调查结果 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明显升温。

1、投资强势增长,出口持续攀升,消费不足缓解

为了从需求结构分析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投资、消费和 出口需求状况的判断。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很旺”、“较旺” 的企业经营者均占一半以上,分别比去年增加11和19个百分点;认为投资需求“合适”的比 重与去年大体相当;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不足”的比重分别比去年减少9和2 0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今年投资需求呈强劲增长态势,其显著特征就是民间投资迅速 攀升,说明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明显的成效。

与投资需求相关的钢材市场、铁路运输出现了供不应求状况,电力则出现大范围短缺现 象。调查结果显示,一半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钢材市场“供求平衡”,28.4%认为“供 不应求”,比认为“供大于求”的多近7个百分点;近6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求 平衡”,26.6%认为“供不应求”,比认为“供大于求”的多11个百分点以上;认为电力 “供求平衡”的占三分之一,认为“供不应求”的接近三分之二。

从消费需求看,调查结果显示,2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消费需求“较旺”或“很旺 ”,比去年增加8.6个百分点;30.8%认为“合适”,比去年增加6个百分点;46.1%认 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去年减少14.7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需求不足现象有所 缓解。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32.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比去年 增加13.9个百分点;28.2%认为“合适”,比去年增加6.8个百分点;39.4%认为“不 足”或“严重不足”,比去年减少20.7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的持续攀升,显示 出我国产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企业经营者对于国内外市场的判断进一步说明市场需求转暖的趋势。关于国内市场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37.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好于2002年,42.3%认为“未变”,20.2% 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7.3个百分点。

关于国际市场,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的出口形势好于2002年 ,58.2%认为“未变”,1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3.8个百分 点。

2、“非典”冲击影响有限,“入世”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为估计今年上半年“非典”对企业的冲击程度,了解中国加入WTO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我 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次调查涉及了这两方面的相关问题。

关于“非典”对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今年6月初曾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 本次调查再次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3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典”对 企业生产经营“没有影响”,比6月初的调查增加了25个百分点; 11%认为“非典”对企业 有“正面影响”;56.7%认为有“负面影响”。不过,认为负面影响“很大”或“较大” 的只有30.7%,比6月初的专项调查结果减少了20个百分点。

从“非典”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国外商家订货的影响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10.6%的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外商家“不履行原有订货”合同或将“订货转移”,15.2%的企业经营 者认为“减少订货”;另分别有19.9%和1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外商家“推迟订货” 和“订货要求更严格”。

由此可见,“非典”的冲击是暂时的、有限的,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其对经济的 负面影响小于当初的估计。

关于“入世”对企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竞争加剧” ,远高于选择其他各选项的比重;其次,42.9%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技术升级”,四分 之一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规模扩大”;此外,20.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产品(服务) “品种增加”,15.6%选择了“出口增加”。同时,也有19%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 人才流失”和“效益下滑”。由此可见,“入世”对企业影响的主导面是积极的,加大了企 业的竞争压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升级、规模扩大和产品结构调整。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选择“竞争加剧”和“技术升级”的比重均高于东部地区,说明 强大的外在竞争压力对企业技术升级的推动在技术相对落后地区的作用更加明显。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感受到竞争加剧的程度高于非国有企业,作为结果之一,其选 择“人才流失”的比重比非国有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而非国有企业选择“规模扩大” 、“出口增加”的比重都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二、企业经营状况继续向好

1、企业经营总体趋好,但企业间差异明显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状况“ 良好”、四成左右认为“一般”、10.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 的多37.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明显地高于2000年以来连续三年徘徊在20~25个百分点(认 为“良好”的与认为“不佳”的企业经营者比重的差值)的水平,显示良好的企业景气状况 。

在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趋好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呈现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东部 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好于国有企业,但差距在缩小 。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 为“不佳”的多43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均为30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3个百分 点。这说明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仍然保持着领先的优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 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5.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 多20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前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形势下,某种程度上说,企业规 模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经营状况方面的差距明显地缩小。去年国 有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个百分点,而非国有企业则多40个百 分点,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企业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 点,而国有独资企业的情况甚至好于非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说明国有企业竞争力呈现提高 的趋势。

从不同行业看,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呈现明显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电力煤 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黑色冶金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 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 的医药、塑料、有色冶金、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 通信设备制造业介于40~50个百分点之间;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化纤的经营状况相对不 够理想,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比认为“不佳”的仅多出不到10个百分点。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正常、价格下滑、盈利微增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状态,调查结果显示,6.6%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态,比去年 提高1.3个百分点;84.8%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而处于停产、半停 产状态企业的比重,则从1998~1999年的20%左右、2000~2002年的12%左右降到今年的8 .6%。其中,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不足6%,中部地区为11.3%,西部地区为1 3.2%。

与去年同期相比,5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27.6%认为 基本持平,16.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8.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明显高 于2001年的22.4个百分点和2002年的30.3个百分点,进一步显示经济扩张的迹象。

关于企业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6.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2 4.7%认为基本持平,19.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7个百分点。与生产 情况类似,这一结果也明显高于2001年的18.5个百分点和2002年的27.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8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 企业主导产品(服务)的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认为“以国际市场为主”的仅占11%。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对今后经济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将继续提供有利的支持。

从不同分组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以国际市场为主”的比重相对较高,为15.3%, 比中西部地区高出9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选择“以国际市场为主”的比重达35 .1%,比其他类型企业高出23个百分点以上,充分反映了外资企业的外向型特征。

上述结果反映了企业产销两旺的状况,从库存情况看也反映了企业产销衔接的改善。调 查结果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15.8%认为“不足”;认为库 存“过大”的仅占10.8%,比2000、2001年的调查结果低5个百分点左右。

关于企业产品(服务)的销售价格,调查结果显示,1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 同期“上升”,35.8%认为“持平”,45.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 降”的少27.6个百分点。

受价格下滑的影响,企业盈利增长慢于产销的增长。调查结果显示,63.1%的企业经 营者认为企业上半年盈利,盈利面比去年扩大1.4个百分点;15.8%认为收支平衡,21.1 %认为亏损,二者均比去年略有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51.4%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盈利水平“正常”,7.1%认为“高 于正常”水平,41.5%认为“低于正常”水平。

3、质量、领导者素质、管理和创新是企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了解当前推动经济增长的微观 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位居首位的是“产品(服务)质量”,选 择比重为58.2%;其次是“领导者素质”和“内部管理”,选择比重为45%左右;再次为 “持续创新能力”和“产品(服务)技术”,选择比重分别为37.9%和35.8%;其他选择 比重在20%以上依次包括:“产品(服务)价格”(29.8%)、“应变能力”(29%)、 “市场占有率”(23.7%)和“劳动力成本”(22.8%)。由此可见,质量、领导者素质 、管理和创新是企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更强调“产品(服务)技术”、“应变能力”,选择比重比中西部 地区高3~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选择“劳动力成本低”、“政府支持”和“自然资源优势 ”的比重相对较高,比东部地区高4~8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模 式略有差异,东部更重视技术含量和市场应变能力,中西部则比较注重发挥自然资源和劳动 力成本优势。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产品(服务)质量”、“持续创新能力”作为竞争优势 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两者相差6~8个百分点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选择“政府支持”的比重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两者相差5个百分点以上。

三、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

1、企业订货情况良好

企业订货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调 查结果显示,6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7.4%认为“高 于正常水平”,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为21.7%。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 ”,39%认为“持平”,13.2%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 .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良好的订货预期预示着需求的增长和未来良好的经济走势。

2、未来投资意愿增强

企业未来的投资意向对未来经济走势一般会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9.2%的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26.2%认为“不变”,14.6%认为将“ 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4.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意愿相对较强,其次为西部地区,再次为中部地区;分规模看 ,大中型企业投资意愿明显强于小型企业;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投资意愿明显强于国 有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7成以上计划增加投资。

3、企业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在相对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和较强的需求推动下,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经营状况充满信 心。调查结果显示,39.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5.2%认为 “不变”,5.5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8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乐观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 多3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多28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制造业中的医药、交通运输设备 、电子及通信设备、食品、服装、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预期比较乐观,认为“好转”的比 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从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评价上,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房 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制造业 中的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食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等对本行业发展前景普遍看好,认为前景“很好”或“较好”的比重占70%以上。

企业经营者对经济环境和改革热点的判断

一、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

关于企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本次调查涉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政府办事效率、市场 秩序、就业形势等方面;同时,调查以基础设施、市场秩序、政府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地 区企业竞争力等为五个因素,根据企业经营者的评价,综合反映各地区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 环境状况。

1、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关于基础设施环境,调查结果显示,68.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 基础设施环境比去年“好转”,28.4%认为“未变”,仅2.8%认为“恶化”,认为“好 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66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近年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所取得 的成效。

当问及企业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环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东部 地区55.4%的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均只有25%左右。 由此可见,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现状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为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或地区)基础设施环境的基本判断,我们对基础设施环 境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平均得出评价值,计算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所在城市(或地区 )基础设施环境较好的前十个地区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辽宁 、福建和河北。

关于生态环境,调查结果显示,5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经营所在地的生态 环境比去年“好转”,31%认为“未变”,仅12.7%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 恶化”的多43.6个百分点。这表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分地区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的更好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多42个百分点;中 部地区多39个百分点。

2、政府办事效率提高

关于政府办事效率,调查结果显示,41.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有所“提高”,4 7.2%认为“未变”,11.2%认为“降低”,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30.4个 百分点。由此可见,政府办事效率有了提高。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程度比中西部地区更大一些。

当问及企业所在地区政府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 41.3%的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比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高21个百分点以上。

为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或地区)政府服务的基本判断,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 综合平均得出评价值,计算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所在城市(或地区)政府服务较好的 前十个省份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山东、福建、天津、吉林和重庆。

3、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关于地方保护现象,调查结果显示,25.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有所“好转”,5 9.7%认为“未变”,14.9%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0.5个 百分点。

关于不合理费用摊派,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有所“好转” ,51.3%认为“未变”,13.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1. 5个百分点。

关于项目招投标规范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2.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提高 ”,47.7%认为“未变”,9.9%认为“降低”,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的多32 .5个百分点。

关于各类企业资质认定的规范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3.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 年 “提高”,51.1%认为“未变”,5.8%认为“降低”,认为“提高”的比认为“降低 ”的多37.3个百分点。

当问及企业所在地区市场秩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情况时,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 44.3%的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分别为15.1%和16.2 %。

为反映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或地区)市场秩序的基本判断,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 综合平均得出评价值,计算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所在城市(或地区)市场秩序较好的 前十个省份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吉林、福建和辽宁。

4、东部地区企业外部环境相对较好

为了反映各地区企业的外部环境状况,本次调查从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秩序、政府服务 、社会中介服务、本地区企业竞争力五个方面,根据企业经营者对所在城市在上述五个方面 的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判断,是“很好”、“较好”,还是“一般”,还是“很差” 、“较差”,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企业外部环境。通过对每一项的平均计分得出评价值,再综 合五项评价值取平均,得出各城市的企业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值,用以反映企业经营者对这些 城市作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场所的看好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值较 高的十个省市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依次为:上海、浙江、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天津、 福建、辽宁和吉林。

5、就业结构问题突出

为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本次调查涉及了当前企业的管理人 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现实状况。

关于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技术人员“短缺”, 19.5%认为“饱和”,2.2%认为“富余”。

关于管理人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管理人员“短缺” ,41.5%认为“饱和”,7.7%认为“富余”。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管理人员 短缺的比重远高于国有企业,两者相差14个百分点。

关于营销人员,调查结果显示,7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营销人员“短缺” ,23.3%认为“饱和”,2.9%认为“富余”。

关于普通员工,调查结果显示,与以上情况相反,一半以上(51.7%)的企业经营者 认为本企业的普通员工“富余”,42%认为“饱和”,6.3%认为“短缺”。从地区分布看 ,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普通员工富余的比重比东部地区高;从企业规模看,大型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普通员工富余的比重比中小型企业高;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经 营者认为企业普通员工富余的比重远高于非国有企业,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存在比较大的结构矛盾:一方面技术人员、 营销人员严重短缺,一方面普通员工相对富余,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显得更加突出。

二、改革成效明显,重点有待突破

根据当前的改革形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 能转变、垄断性行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有资产管 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改革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这些改革取得成效的比重大多明显高于 认为“尚未见效”的,尤其是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产权制度改革等所取得的成效评价较高 。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效果较好

关于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49.6%)的企业经营者认 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是在对上述几项改革评价中评价最高的。此外,有7.9% 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尚未见效”,另有42.5%认为“效果一般”。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53.1%) 明显高于中部(44.5%)和西部地区(45.9%)。

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费发放情况可以看出社会保障体系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在 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发放的各种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完全由社保发放,企业无需负担 ”,比重为34%;其次是“由社保发放,企业有补差和福利费”,比重为31.9%;第三为 “完全由社保发放,并享受企业福利”,比重为17%;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的比重为11.1 %。

分地区看,“完全由社保发放,企业无需负担”的比重,东部地区(39%)明显高于中 部(28.2%)和西部(27.9%)地区;分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44.8%)明显高于大 型(22.9%)和中型企业(33.1%);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40.7%)明显高于 国有企业(12.4%)。

2、简化手续、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应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

对于近两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 较好”或“效果很好”,49.2%认为“效果一般”,13.8%认为“尚未见效”。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41.8%) 明显高于中部(31.2%)和西部地区(31%)。

关于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80.4%)、“坚持依法行政”(74.3%)和“政务公开、信息透明 ”(61.8%)。这三项的选择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这三方面政府 职能的转变有较强的期待。

对于什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的其他选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按比重大小依次为:“ 推进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33.2%)、“增加公益性投资”(31.5%)、“推进国 有经济战略性调整”(29.8%)、“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2.3%)和“合理划分中央、 地方政府职能和权责”(18.9%)。

不同类型企业关于政府职能转变重点的选择大多比较一致,只是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 性调整”方面选择比重的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选择的比重(35.4%)高 于东部(26.9%)和中部地区(31.7%);大型企业(40.6%)明显高于中型(29.9% )和小型企业(22.2%);国有企业(41.7%)更是比非国有企业(25.1%)高出16个 百分点以上。

3、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国企改革继续深化

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调查结果显示,40.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 很好”,比重仅次于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评价。另分别有4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 果一般”,12.8%认为“尚未见效”。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42.8% )明显高于中部(37.9%)和西部地区(36.2%);分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经营者认 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41%左右)高于大型企业(37%);分经济类型看 ,非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的比重(45.3%)明显高于国有企 业(27.1%)。

关于国有企业的出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1%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表示其企业“已经 出售”或“正在出售”,33.7%表示打算出售,明确表示不打算出售的为60.2%。

分地区看,中部地区国有企业已经或打算出售的比重(42.1%)高出东部地区(38.7 %)与西部地区(39.3%)3个百分点左右。

分企业规模看,小型国有企业已经或打算出售的比重(50.3%)高出大型企业(36.2 %)与中型企业(38%)12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国有企业出售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56.4%)的企业经营者表示“ 已经”或“打算”将企业出售给股份制企业,其他出售对象的比重依次为“本企业职工”( 43.9%)、“本企业经理层”(35.8%)、私营企业(34.6%)和外资企业(31.5%) 。

从企业的并购方来看,调查结果显示,8.8%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其企业“已经”或“正 在兼并”国有企业,24%表示打算兼并,67.2%表示不打算兼并。从不同企业类型看,主 要表现为大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希望兼并国有企业的比重相对较高。

4、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重在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经营者认为“尚未见效”的 比重(24.1%)相对较高,而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仅占2成左右(21.1%) ,54.8%认为“效果一般”。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排在第一位的 是“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比重为74%,其中国有企业选择比重高达81.1%,比 其他选项比重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如何充分调动经营者个人的积极性、规范经营者 行为,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选择比重超过一半的选项还有三项,依次是:“重组改制,结构调整”(58.3%)、 “建立市场经济的选人用人机制”(58.1%)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53.4%)。说明 企业经营者认为,除了用好人,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还在于 企业改制。

此外,还有45.3%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33.5 %选择了“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13.6%选择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预算管 理”。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调查结果显示,8.3 %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宽裕”,43.4%认为资金“正常”,48.3%认为资 金“紧张”,认为资金“紧张”的比认为“宽裕”的多40个百分点。

由于资金紧张,企业间资金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拖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1.9%的 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的应收帐款“多于正常水平”,60.4%认为处于“正常水平”,1 7.7%认为“低于正常水平”,认为“多于正常水平”的比认为“低于正常水平”的高出4 个百分点以上。

不断推进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完善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解决企 业融资难问题。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27.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 果较好”或“效果很好”,51.5%认为“效果一般”,21%认为“尚未见效”。

关于企业今年的融资形势,调查结果显示,2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近年的融资形势 比去年有所“好转”,58.6%认为“未变”,16.1%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 为“恶化”的多出近10个百分点。

金融体制改革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企业信用状况,调 查结果显示,2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企业的信用比去年“提高”,59.4%认为“ 未变”,13.2%认为“下降”,认为“提高”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4.2个百分点,说明 企业信用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为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6、垄断性行业改革亟待突破

近年来尤其是“入世”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垄断性行业改革的力度,关于这项改革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19.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效果较好”或“效果很好”,46.4%认为“ 效果一般”,34.1%认为“尚未见效”。认为此项改革“尚未见效”的比重在所有改革评 价中是最高的,这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此项改革有较高的期望。

7、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8篇

论文关键词:千户出口企业经营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11年8月~10月组织实施了“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截至10月15日,全国共有1,742家出口企业参与了调查。这些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6%和95.4%;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2%、41.8%和50%。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9%。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附录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调查是8月至10月进行的,因此调查数据反映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出口企业的相关情况。此外,由于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服装行业中,因此本报告对这些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了分组分析。同时,本报告还对中国主要的出口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域进行了分组分析。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比2010年明显回落,其中“珠三角”地区出口企业、小型出口企业和纺织行业出口企业的困难相对较大;与2010年相比,目前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和生产量增幅放缓,订货减少,设备利用率有所下降,库存略有增加;受到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和融资难的影响,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资金紧张状况更加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以来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基本回落到2009年的水平,不过与当时不同的是,2009年调查反映出来的出口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外需市场明显下滑,造成出口企业的订货减少;而目前出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下滑,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偏紧、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更加严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也可以从目前出口企业订货情况好于2009年,而资金要比2009年更加紧张这一数据中得到印证。

调查还发现,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出口企业对未来国际经济形势较为担忧,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也比前几年更为谨慎。与此同时,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加快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出口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大了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度,特别是偏紧的资金环境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企业家希望政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继续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减轻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出口企业的税费负担,营造有利于促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出口企业2011年总体经营状况

1、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回落

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比2010年有所下滑。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外贸出口需求“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占58%,比2010年多了6.7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26.3%,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5.7%,均低于2010年(见表1)。

表1 2007~2011年企业外贸出口需求情况(%)

 

 

 

很旺

较旺

合适

不足

严重不足

总体

2011年

0.8

14.9

26.3

50.2

7.8

2010年

2.0

18.6

28.1

45.9

5.4

2009年

0.7

2.4

5.5

59.7

31.7

2008年

1.8

14.8

21.8

53.0

8.6

2007年

12.7

48.3

20.9

16.7

1.4

“长三角”地区企业

1.1

15.2

29.2

48.5

6.0

“珠三角”地区企业

1.5

11.3

21.2

56.1

9.9

“京津冀”地区企业

0.6

14.3

24.8

46.6

13.7

大型企业

2.2

16.1

22.6

51.8

7.3

中型企业

1.2

13.6

27.6

49.5

8.1

小型企业

0.4

15.8

26.1

50.0

7.7

纺织业

0.9

10.3

21.6

48.2

19.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9

11.1

26.5

49.5

12.0

机电行业

0.6

15.5

27.9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9篇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8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与前17次年度跟踪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3500份,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4283份,其中有效问卷4256份,有效回收率为31.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8%、6.9%、4.2%、3.2%、2.2%、2.2%、1.8%、1.7%和1.3%。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57.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0.5%、15.7%和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6%、41.5%和49.9%;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4%,有限责任公司占49.8%,股份有限公司占15.9%,私营企业占1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9%,股份合作企业占3.8%,集体企业占1.9%。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55岁及以上占38.4%,44岁及以下占22.7%,45-54岁占38.9%。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79.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3.6%。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占48.9%,为经济类的占33.2%。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g3.1%,其他职务的占6.9%。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持续回暖,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渐入正常轨道,企业经营景气状况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逐步回暖,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需求相对活跃,而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消费增长亟待突破;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以及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已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对未来的预期,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主要体现在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平稳回升、预计未来订贷情况和盈利水平良好,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运行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两年相此,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对执法环境、金融服务环境、中介服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期待较高。调查同时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合同正常履行情况、市场服务条件和企业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等方面改善的效果比较明显。

调查表明,面对经济转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的意愿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期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优化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发展热情,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1.企业经营景气状况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45.7%,认为“一般”的占45.9%,认为“不佳”的占8.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高23.2和24-2个百分点,略低于2007年和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平稳回升,并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好于民营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有所回落。

从不同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造纸、橡胶和非金属制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个百分点以内。

此外,与2009年相比,经营状况改善较多的行业包括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和橡胶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要低于2009年。调查表

明,以通用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较好的景气状况,反映了目前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需求在上升。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订货、产销、库存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从企业订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0.8%),比2009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45.2%,“持平”的占37.1%,“减少”的占17.7%,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85%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房地产行业订货情况不佳,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与2009年相比,订货增加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业则相反,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45.8%,认为“持平”的占39.1%,认为“减少”的占15.1%;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12.2个百分点。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有8%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况,比2007年还高1.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51.3%,认为“持平”的占31.5%,认为“减少”的占17.2%;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8.6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9.3%,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2.3%。调查表明企业库存状况不断趋于合理。

从不同行业看,造纸和橡胶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1.20%,相对较高;而食品、化工、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不到10%,相对较低。

2.企业成本明显上升,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2.5%和56%,均高于2009年的水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2%,认为“持平”的占5.4%,认为“下降”的仅占0.4%。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3.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7%,认为“持平”的占20.2%,认为“下降”的仅占2.8%;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4.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企业经营者认为,虽然企业成本上升较多,但产品销售价格总体上仍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0.6%,认为“持平”的占44.8%,认为“下降”的占24.6%;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仅多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塑料、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器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

3.企业盈利状况逐步好转

在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能保持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关于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企业占67.9%,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6.5个和5个百分点;“收支平衡”的企业占17.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企业占14.8%。

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的企业占56.9%,“好于正常”的占6.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低于正常”的企业占36.2%。

从不同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好于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情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盈利情况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超过七成的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而服装和橡胶等行业相对较差,超过半数的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

4.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如何”时,表示“很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26.1%,“较有信心”的占57.3%,“信心不足”的占15.4%,“没有信心”的仅占1.2%。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信心相对较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信心越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信心强于民

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1%,认为“一般”的占35.9%,认为“很差”或“较差”的仅占8%。从不同行业看,对发展前景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超过六成;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钢铁等行业的乐观程度略低,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不到一半。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表现在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上。关于企业目前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2009年“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7.3%,认为“持平”的占44%,认为“减少”的占18.7%;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8.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和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对企业明年的用工计划,调查结果显示,49.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41%预计“持平”,9.5%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较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8.7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2.4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重明显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以上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吸纳就业的空间在扩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仍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

关于企业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7.4%的企业明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0.4%“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6.3和19.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4.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分别多47.3和49.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有色金属、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等行业的扩张程度相对较低,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1.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4.5%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1.7%选择了“京津一环渤海”地区,14.6%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0.3%;此外,有38.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西部地区,25.7%选择了中部地区,10.6%选择了东北地区,2.8%选择了港澳台地区,9.2%选择了海外地区。与前两年相比,2010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随着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力持续增强,中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比较稳定,而东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有所减弱。

良好的订货情况和盈利水平是企业经营者保持信心的基础。关于未来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9%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四季度企业订货“增加”,48.1%预计“持平”,13%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5.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医药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橡胶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下半年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73.3%,明显高于2008年和2009年,基本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其中15.1%预计“较大盈利”,58.2%预计“略有盈余”;预计“收支平衡”的占18.2%;预计亏损的占8.5%,其中7.8%预计“亏损”,0.7%预计“严重亏损”。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4.8%,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3.6%,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下半年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一表等行业,有八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半年盈利;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等行业相对较差,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不到六成。

由于对经营前景保持信心,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状况预期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8.6%,认为“不变”的占56%,认为会“恶化”的占5.4%,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与2009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2008年;预计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7.1%,预计“不变”的占46.6%,预计“恶化”的占6.3%,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较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7.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要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民营企业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2.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调查发现,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对明年经营状况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预期乐观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有:纺织、化纤等,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建议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3%,比2009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7.1%;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6.6%。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4.1%,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0.5%,认为“过热”的占2.7%,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7.3%,是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10.5%,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暖的过程,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大宗产品的供应状况也反映了目前经济运行比较正常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钢材、电力、石油、煤炭以及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的企业经营者均超过了半数,比2009年有所提高。认为土地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47.6%,比2009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

结果显示,超过八成(85.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GDP增长9%以上,其中54.9%预计在“9~10%'’之间,30.8%预计在“10%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9%。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转型中的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谨慎乐观。多数企业经营者预计今明两年GDP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鉴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的考虑,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GDP增速不会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略有回落。

关于对今明两年CPI上升幅度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2.8%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CPI比上年上涨“1~3%”,29.3%预期“3%以上”,7.9%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1%;53.9%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CPI比上年上涨“1.3%”,39%预期“3%以上”,7.1%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者对明年产品销售价格的预计上得到印证。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2.8%,预计“持平”的占52.1%,预计“下降”的占15.1%;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7.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服装、钢铁等行业,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平抑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47.5%认为“较高”,与2009年基本持平;22.1%认为“正常”,2.6%认为“较低”或“过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占3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于对2011年房地产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7.4%的企业经营者预计房价仍将上涨,其中24.2%预计“上涨10%以上”,43.2%预计“上涨10%以内”;23.2%预计“持平”;9.4%预计下降,其中7.2%预计“下降10%以内”,2.2%预计“下降10%以上”。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预计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11.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今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对一些行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13.5%,认为“影响较小”的占45.6%,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7.9%,认为有“有利影响”的占2.9%。从不同行业看,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两成。

2.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与民间资本缺乏活力并存,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驱动,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1.1%和44.2%,其合计比重略低于2009年,要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0.3%,略高于2009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14.4%。

在政府投资保持活跃的同时,民间投资仍未充分启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民间投资“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2.4%和4.1%,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1.6%,略高于2009年;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31.9%。

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是民间投资不活跃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若再给一次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企业经营者”这

一问题,表示“愿意”的民营企业家不到六成(59.1%),要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表示“不愿意”的占30%,表示“无所谓”的占10.9%。同时,对于“做企业越来越难”这一说法,近七成(69.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认为“一般”的占16.9%,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的仅占13.6%。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问及“目前是否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时,40.6%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29.5%认为“一般”,29.9%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其中41.8%的民营企业家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8.6个百分点。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对于稳住全社会信心、拉动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及相关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前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的形势下,更应当重视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进一步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为此,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的了解程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9.3%的企业经营者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39.1%“比较了解”,仅1.6%“非常了解”,其中58.4%的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期望政府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切实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3.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关于外贸出口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8.6%和4.8%,其合计比重虽低于2009年和2008年,但要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7.9%;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8 7%.

从企业的产品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41.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低了近10个百分点,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5.7%“持平”,22.6%“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回落了6.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造纸、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化纤、橡胶和通用设备等行业外需市场相对较弱,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8.2%“持平”,26%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0.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塑料、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上。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影响不大”,41.8%认为“不利影响较大”,3.5%认为“有利影响较大”,2.7%认为“没有影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

4.消费增长亟待突破,消费结构升级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不过从目前来看,消费需求的增长仍亟待突破。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3.3%和3.3%,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但仍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30.1%,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23.3%。

为了促进消费增长,企业经营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2.2%和33.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拉动消费的相关措施的逐步实施,大众消费结构将出现加速升级趋势,并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5年消费结构升级会使需求显著提升的行业”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服务”(75.2%)、“旅游”(60.2%)、“教育、培训”(51.7%)。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汽车”(40.6%)、“运动、休闲”(36.5%)、“金融服务”(34.2%)、“房地产”(30.5%)、“医药制造”(30.3%)等。

5.产业转移、转型初现成效,建议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64.4%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强节能减排”,排在第一位。其他的选项主要集中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其中关于改革的建议比重依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2.2%)、“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48.5%)、“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40.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33.4%)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2.5%)。关于创新的建议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7.7%)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6.2%)。此外,还有24.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中小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更关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

居民收入”,民营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

在期待政府加强节能减排、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的同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加大创新投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近三分之一(31.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其他行业,比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希望投资其他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有超过四成的企业经营者希望投资其他行业,转型的意愿较为迫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意义在于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创新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创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采取的措施”这一问题,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企业经营者占64.7%,排在所有13个选项的第二位;选择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引进人才”排在第三位,选择比重为62.7%。此外,选择“更新设备”的占46.3%,排在第四位,并且近3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比重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更新设备”的比重相对较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6.5%,“持平”的占44.2%,“减少”的仅占9.3%;“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6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7.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44.3%,“持平”的占46.7%,“减少”的仅占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3.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三、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

1.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有所回落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等。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为3.05,比2008年有所回落。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比前两年有所回落,这或许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在短期内加大了调控政策的力度有一定关系。

从对外部环境六个方面的总体评价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的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26;对“诚信的社会环境”的评价也较好,评价值为3.14;对“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的评价一般,评价值在2.97~3.09之间;对“人力资源供应”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69。

2.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环境亟待完善

在对外部环境的整体评价有所回落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秩序的完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9.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2.9%认为“一般”,只有7.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5,明显高于中值3,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47。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或“基本没有”,36%认为“有一些”,只有9.9%认为“较严重”或“很严重”,总体评价值为3.5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61,西部地区最低,为3.44。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9.6%认为“一般”,9.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44,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评价相对最低,为3.34。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执法环境亟待完善。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6%认为“一般”,26.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7,东北地区最低,为2.7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5%认为“一般”,28.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1,东北地区最低,为2.73。

从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9.9%认为“一般”,1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29,东部地区最低,为3.2。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5%认为“一般”,16.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相对较高,为3.24。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3.3%认为“一般”,24.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5,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

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6%认为“一般”,25.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7,相对较高。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7%认为“一般”,25.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1,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4,相对较高。

从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8.4%认为“一般”,2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9,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6,相对较高。

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5.4%认为“一般”,30.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为2.9,相对较高。

执法环境与诚信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不完善的执法环境会导致偏低的社会诚信环境,反之亦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5%认为“一般”,16.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4,略低于2008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相对较高,为3.22,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仅为2.96。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3.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企业目前资金“正常”,37%资金“紧张”,7.9%资金“宽裕”,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资金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关于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7.1%的企业“正常”,33.5%“紧张”,9.4%“宽裕”,流动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4.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流动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也影响了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应收账款“正常”的企业占70.3%,“低于正常”的占10.6%;“高于正常”的仅占19.1%,要低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

虽然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缓解,但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3%认为“不太难”,仅611%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虽然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7%认为“不太难”,仅4.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5,明显低于2008年。不同规模的企业评价值差异不大。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1.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较多”或“很多”,29.3%认为“一般”,30.4%认为“有一点”,18.4%认为“没有”,总体评价值为3.4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4.熟练工人与技术人员短缺现象明显

在人工成本上升的同时,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46.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缺乏人才”,排在所有十六个选项的第四位,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42.3%认为“有难度”,17.4%认为“不太难”,仅2.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要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找到熟练工人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8.1%认为“有难度”,15.4%认为“不太难”,仅2%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61,要低于2008年。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服装、塑料等行业找到技术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7.3%认为“有难度”,19.5%认为“不太难”,仅2.6%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与2008年基本持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服装、造纸等行业找到管理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5.出口服务和市场服务评价较好,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34.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9%认为“一般”,12.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3,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高达3.37,而西部地区仅为2.94。

从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来看,调查结果显示,37.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2%认为“一般”,10.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7,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35,其次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