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人住房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27

老人住房设计

老人住房设计第1篇

【摘要】本文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作为切入点,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色彩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探讨老年人居住空间中厨房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厨房环境,确保老年人在厨房活动的便捷与安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关键词】老年人;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85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厨房空间设计的重中之重是确保老年人能安全、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其次要省力、高效,使老年人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从而获得自主生活的信心,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减少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

一、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心理机能及情感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行动方面会变得迟缓,灵活度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来完成一些活动;感觉机能方面体现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功能性下降,对周围环境的声、光、气味的变化感知能力下降,不能快速做出应急反应,容易出现烫伤、灼伤、跌倒伤等意外;心理方面体现在老年人记忆力和判断力的降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弱,情绪波动性大,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情感方面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参与度降低,单独呆在家中的时间增加,易产生失落感、被遗弃感、孤独感和精神抑郁。

二、厨房的功能性要求

(一)方便原则

老年人在厨房中所进行的活动内容远大于其他室内空间,但是厨房的适老性设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年轻人看来极其轻松的家务活动,由于老年人活动不便而变得困难。所以在考虑厨房布局时,不仅应遵循路线最短原则,还要考虑老年人借助拐杖或轮椅的回旋空间,把厨房布置为L型或U字型比较适合。

厨房内部在安排各种烹饪器具及厨房用品时应紧凑、条理性强,保证老人在合理的空间内方便拿取,灶具、冰箱和洗涤池组成理想的“工作三角形”。此“工作三角形”边长总和应控制在4500~ 6000mm之间,即操作台至煤气灶之间距离为1500,1600mm,操作台至冰箱的距离为1500-1900mm,煤气灶至冰箱的距离为1500-2500mm。老年人所使用的厨房,垃圾桶应设置在洗涤池旁,可以方便老年人就近丢垃圾。从老年人生理变化的规律来看,洗涤池宜采用下部可移动设计,在老人自理生活阶段,做放置杂物之用,当老年人进入借助生活阶段,需要坐着洗漱或使用轮椅时,则移除洗涤池下方物体,以方便腿部的放置。厨房中的橱柜分为低柜和吊柜,老年人取高处的物品不太方便,应尽量在低柜放置经常使用的物品,同时考虑到老年人坐轮椅时的使用状态,低柜的高度不宜低于450mm,同时深度应在250-300mm左右,方便拿取物品的同时避免身体过度前倾发生意外。

(二)安全原则

老年人多数有固定的生活规律,一般有自己做饭的习惯。厨房设计要特别注重老年人取放物体的方便,在尺寸把握方面下部数据以老年妇女弯腰时方便拿取的高度为标准,约为290mm;上部数据以站立时伸手方便拿取的平均高度为标准,最高约为1730mm,避免因突然的高低变化引起眩晕。

厨房门的宽度应不小于900mm(正常情况下多为800mm),以便于使用轮椅等辅助器械时进出方便;为了减轻门开关的力度,最好使用轻质木门或铝合金门,同时可采用上轨道固定,避免地面出现高度落差,对于地面不得已出现的高度差,其高度应控制在200mm之内,并用小斜面过渡;对于厨房里出现的阳角,尽量做切角和圆角处理,且在1800mm高度以下做弹性护角,避免老年人撞伤,对于提升安全性很有好处。

灶台高度多与操作台面平齐,一般不小于750-800mm,考虑到安全因素,老年住宅里的灶台及燃气热水器不应加任何包裹,炉灶的控制开关应设在前面明显处,方便老年人调节使用。

(三)实用原则

对于老年人,在厨房的造型设计及电器配置方面,应以实用为主要原则。如尽量选择大容量的冰箱,便于老年人存放食品、营养品和药品等;另外在冰箱旁边设置接手台面,方便老人临时放置物品。

在厨房中使用高度合适的中部柜,用于增大厨房的储藏量,便于老人放取物品。洗涤池上方中部高度设置托架,便于放置洗涤后的餐具;炉灶旁设置便于放置调味品、常用炊具等的位置。

老年人使用的厨房考虑到轮椅的使用,操作台下部留空高度不小于650mm,便于放置腿部,同时设置可升降的操作台也可减少老年人的操作强度。炉灶及洗菜池前挡板处可设置扶手,便于乘坐轮椅的老人通过扶手借力靠近操作台,并可在操作时加以倚靠,减轻体力消耗。

三、厨房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在身体机能衰减的同时,心理方面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比如失落感、被遗弃感、孤独感和精神抑郁等,一般来说,多数老年人用房面积普遍偏小,在色彩应用上应选择膨胀色,给人宽敞开阔的感觉,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温馨的心境。

人到晚年,多因眼睛机能的下降,容易出现部分颜色分辨困难,如把黄色与白色、蓝色与黑色混淆,因此应多采用能使人身心愉悦、情绪稳定的色彩搭配,注重情感交流和视觉的舒适性。整体上采用柔和亮色调,如黄色,显得更富丽、丰满,能令人精神振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开阔感。厨房家具可以选用乳白、淡黄为主色,搭配一些橙红、橙黄、棕褐等跳跃的颜色点缀其中,尽可能加大色彩的明度和对比度,使家具设备颜色与室内颜色形成反差,提高厨房设备的可辨别度。

灯光设计是营造氛围的重要因素,但对于老年人,厨房的灯光应更强调实用性,老年人对灯光照度的要求比较高,却很难适应亮度的急剧变化,容易造成意外。首先在厨房的天花顶部选用磨砂白炽灯、柔光白炽灯或吸顶灯来增加背景亮度,保证整个空间的光照需求;其次在其他的适当位置设计一些小的射灯和暗藏灯,增加重点部位的重点照明,如操作台和水池上方使用多个点光源,有的抽油烟机本身就带有一些小的射灯,这些灯能比较好的照亮大部分台面;另外在吊柜的底面可以适当的设计一些暗藏灯,这样对台面的操作提供不错的照明。简而言之,应该在厨房中安装一个由不同的灯具和光源组成的多层次的照明系统,这些光源能提供多样的光照效果,提高老年人在厨房中的工作效率。

在灯具光源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显色性能比较好的光源,通常情况下色温为3000K,显色指数在80以上的光源是适合人的心理感受的。这些灯光能比较好的再现食物的颜色,激发人的食欲。同时厨房中经常有二氧化硫等气体,对灯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选择一些具有三防功能(防尘、防水、防雾)的灯具。同时灯的安装位置要尽量的远离灶台、蒸汽和油烟,降低灯具损坏的可能。

四、结论

当前,在住宅的建筑设计中,还缺少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而进行的专项设计,因此,随着老年人群体的增加,应加大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设计师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及其特殊需求,进行功能和造型的融合,设计出符合标准性,又具备交互性的产品,进行“模块化”应用。使适老性设计可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随时进行调整、组合与扩充,以充分满足不同层面的老年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注释:

课题:2014年度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

课题编号:YS1441

项目类别:青年基金

项目名称:“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居住空间

设计的现状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日]财团法人,高龄者住宅财团.老年住宅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周燕珉,程晓青,林菊英,林婧怡.老年住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美]布拉福德·珀金斯.老年居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老人住房设计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建筑;功能设计;无障碍设计;建筑形态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life expectancy gradually extended,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level also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facing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austere reality of aging society, the old problems involving thousands of families, relationship to each-the individual, especially the elderly live problems directly affect each family, affect social each asp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 senile apartment desig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examples, the old building design are also briefly discussed, from the old people's action characteristics, health, life habit, social attribute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 on the aspects of integrated design.

Key words: the old architecture; Function design; Barrier-free design; Architectural for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在中国,老人更喜欢在家庭中安享晚年。可是这种养老模式却时常出现问题,如老人在家中发生摔伤、碰伤;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医疗部门等等。这些都冲击着每一个有老人家庭的视野和神经。住宅设计应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住房需求,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1、工程概况

该项目用地面积53600m2。环境质量优越,空气清新,周边配备齐全,交通便利,社区相对安静舒适。特别符合老年人建筑的选址要求。

2、老年住宅建筑设计原则:

(1)社会共居性

共居性是指居住环境能够保证老年人与他们的家庭、同代人和其他几代人共同居住生活。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居住在那些针对他们某些能力而设计的住所,相对他们更愿意依赖家庭和社区基础 。因此老年住宅应既能保证老年人的隐私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鼓励并帮助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使自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老年人融入社会中。

(2)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

老年住宅的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因此,应树立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化,如行为变得缓慢,信息处理方式发生改变等等。一般老年人可大致分为三种人群:

1,脱离社会角色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在进入老年后,便不在承担社会的特定角色,如退休后在家赋闲。

2,转换社会角色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在进入老年后,虽然不再充当原有的社会角色,但会积极寻找新的社会角色来充实自己。

3,坚持社会角色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在进入老年后,会仍旧坚持原有社会角色。

根据以上三类人的不同状态,在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习惯、爱好、心理和生活等这些微妙的变化因素充分考虑后,结合设计方法,再创造出使老年人能健康、安全、方便、舒适并能培育、发展其才华的居住环境。从而建立具有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的老年设施。

(3)老年住宅应具有适应性与可变性

当前的住宅建设应多建一些中、小套型住宅。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住宅,以满足家庭居住模式多样化选择的需求,为多代同居家庭创造更为灵活多样的居住环境,通过住宅的组合变化,在将来发展变化成老年住宅。因此,设计人员应具备创造出一种限而不定的分隔形式的设计思路,以提高住宅空间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3、功能设计

(1)疗养用房

疗养用房分为老年人的客房、医护用房及一些公共用房。客房分为四种套型:普通单人间(80个床位)用于身体较差需要特殊照顾的单身老人。标准间(380个床位,占最大的比例)用于共同来入住的老夫妻或者两位单身老人。带厨房的双人套间(20个床位)用于那些仍有劳动能力的老两口。家庭套房(20个床位)面积较大,可以供老人与儿孙同住,备有客房、厨房,营造出家的感觉。护理用房包括护士站、急诊室、观察室、处置室、监护室、治疗室、医师及护士办公室,供一般护理和紧急情况下的一般处置。公共用房包括公共卫生间、开水间、库房、清洁工具室等。

(2)医疗用房

医疗设施按小型综合医院的规模进行配置。功能以门诊和理疗为主,配有检查科室及辅助用房,如放射科、医学阅览室、病案室等,另外要有少量的病房及传染病的隔离病房。要解决老人的日常保健和小病诊断。

(3)餐饮服务用房

餐饮服务用房的主要房间是餐厅和厨房。餐厅有一个生态餐厅一个小餐厅,另外各个分区都有分餐室,可以分餐到户,让老人有更多选择。餐厅可以容纳250人同时用餐。可以满足园区的实用功能。

(4)办公行政用房

办公行政用房整合了园区各个部门的办公用房。集中办公,统一管理,使园区的管理工作井井有条。

(5)附属用房

附属用房为园区的配套设施。包括仓库、花房、冷库、澡堂、小超市、厕所、职工宿舍、儿童乐园、服装及体育用品商店及银行、邮局等用房。

4、空间

(1)建筑室内细部空间的设计

生活气息:老年人建筑要有良好朝向、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室外宜有开阔视野和优美环境,老年大学的教室都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3小时的要求。同时,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因此室内环境的隔声要求应特别注重;老年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色彩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老人住房设计第3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住宅;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特点

本文从老年人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老人居住形态,老年住宅的分类和特点,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特点及未来发展建议等几个角度对老年人住宅进行浅析。

1.加强老年人住宅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为1.34亿人,占总人口的10.8%,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1.85亿之多,到205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2.84亿之多。我国现在的老年人口数是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而且每年仍以3.3%的速度递增。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的趋势,面对汹涌而来的"银潮",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的住宅体系在设计理念上对老年人的需求考虑不多,国家颁布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基本没有得到落实。由于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活动大都要在住宅内进行,这使得他们对住宅的依赖和对住宅功能的要求要远远大于年轻人,住宅及相应设施的设置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在居住环境中通过适当的介助和设备设施的改善使老人获得自立、自理的能力和信心,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有利于发挥余热从而达到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加强和改善老年居住环境不仅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老年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因此,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建筑住宅体系已刻不容缓。

2. 老年住宅的分类和特点

老年住宅又称“银龄住宅”、“乐龄住宅”、“关怀住宅”,特指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它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和需求,以无障碍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指导而设计建造,是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其包括: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敬老院、养老院、干休所等。

老年社区分类:

1.非老年专用或作富有活力的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

2.供富有活力、生活基本自理、仅需某种程度临护和少许帮助的健康老人居住的住宅。

3.专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老人建造的住所,附带帮助老人基本独立生活设施,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公用设施。 4.专为体力衰弱而智力健全的老人建造的住所。

5.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的老人所建的住所。

6.养老院,专门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的老人所设。7.护理院,入住者除同外,还有患病受伤的监时或永久的病人。

3. 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特点

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本着"长寿住宅、可发展住宅、通用住宅 " 的要求,住宅设计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繁杂豪华设计装饰,如楼梯和户外地面不要采用大理石、瓷砖等,而采用水泥防滑地面,增设卫生间扶手,住宅内尽量不用错层、跃层,消除房间高差等;要合理把握潜伏设计,即在最初设计中为今后留有可改造的必要条件和余地,根据老年人不同时期的具体需求,及时适当做出调整,方便居住和使用;多开辟"近邻型 "、"合住型 "、"分离型"等居住户型,使老年人与子女的居住之间有所照应。

居室 1.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起居室、卧室,老年人公共建筑中的疗养室、病房,应有良好朝向、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室外宜有开阔视野和优美环境。 2.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家庭型老人院的起居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4m2,卧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m2。矩形居室的短边净尺寸不宜小于3.00m。 3.老人院、老人疗养室、老人病房等合居型居室,每室不宜超过三人,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m2。矩形居室短边净尺寸不宜小于3.30m。 厨房 1.老年住宅应设独用厨房;老年公寓除设公共餐厅外,还应设各户独用厨房;老人院除设公共餐厅外,宜设少量公用厨房。 2.供老年人自行操作和轮椅进出的独用厨房,使用面积不宜小于6.00m2,其最小短边净尺寸不应小于2.10m。 3.老人院公用小厨房应分层或分组设置,每间使用面积宜为6.00~8.00m2。 4.厨房操作台面不宜小于0.75~0.80m,台面宽度不应小于0.50m,台下净空高度不应小于0.60m,台下净空前后进深不应小于0.25m。 5.厨房宜设吊柜,柜底离地高度宜为1.40~1.50m;轮椅操作厨房,柜底离地高度宜为1.20m。吊柜深度比案台应退进0.25m。 卫生间 1.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应设紧邻卧室的独用卫生间,配置三件卫生洁具,其面积不宜小于5.00m2。 2.老人院、托老所应分别设公用卫生间、公用浴室和公用洗衣间。托老所备有全托时,全托者卧室宜设紧邻的卫生间。 3.老人疗养室、老人病房,宜设独用卫生间。 4.老年人公共建筑的卫生间,宜临近休息厅,并应设便于轮椅回旋的前室,男女各设一具轮椅进出的厕位小间,男卫生间应设一具立式小便器。 5.独用卫生间应设坐便器、洗面盆和浴盆淋浴器。坐便器高度不应高于0.40m,浴盆及淋浴坐椅高度不应高于0.40m。浴盆一端应设不小于0.30m宽度坐台。 6.公用卫生间厕位间平面尺寸不宜小于1.20m×2.00m,内设0.40m高的坐便器。 7.卫生间内与坐便器相邻墙面应设水平高0.70m的“L”形安全扶手或“Ⅱ”形落地式安全扶手。贴墙浴盆的墙面应设水平高度0.60m的“L”形安全扶手,入盆一侧贴墙设安全扶手。 8.卫生间宜选用白色卫生洁具,平底防滑式浅浴盆。冷、热水混合式龙头宜选用杠杆式或揿压式开关。 9.卫生间、厕位间宜设平开门,门扇向外开启,留有观察窗口,安装双向开启的插销。

3. 老年住宅的发展建议

1.要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应把《规范》中的具体要求纳入到每个城市住宅建设标准及管理规定中去,并作为老年住宅建设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如在新开发小区根据老年人口的比例,规定老年住宅的比例不低于20%, 对现有住宅增设老年专用设施,使老年建设规范和标准落到实处。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有关部门应运用经济杠杆加以调节,在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管理下,通过充分有序的市场竞争等方式,使整个建筑大市场活跃起来。尤其是对于老年住宅建设专项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建设贷款,以吸引开发商投资;对于新开发小区,达到或超过《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相应比例的,适度减免配套费;对于旧有住宅增设老年人专用设施或场地的,简化审批手续,优惠税收。

3.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外沿建设。由于家庭规模渐趋小型化,家庭养老的承受力大为削弱 , 因此应提高社区服务项目和水平,以此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如可在旧居民区增设包括老年活动中心、托老所、 医疗保健室在内的社区服务设施。

老人住房设计第4篇

旨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和当今社会上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均相对脆弱的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上所有爱心人士关心的前提下,对厨房建筑设计当中空间布局所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出的一种更加体现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 倡导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无障碍设计将是老龄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因伤养病等各类相对弱势的群体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和集中体现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最常见场所,对提升社会每个参与人的素质,形成全民道德底线,具有促进社会良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无障碍设计 厨房 老龄化 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 06-0043-04

一 高龄者生活空间

老年人对住宅厨房需求的依赖要比年轻人高。从生理方面来说,老年人身体各部分机能逐年降低,所以对住宅厨房空间设计必须符合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心理学方面来讲,无障碍的基础设施,能确保老年人顺利进行厨房工作,从而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这样有助于建立老人的自尊心,并保证老年人平等生活权利。

我国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也缺乏自己国家的老年人人机数据。由于现在无障碍设计建设是直接引用发达国家的老人人机数据,所以并不适合我国老年人。而且在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跟国外的老年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立足于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才能真正为我国老年人打造方便且适合他们使用的厨房空间。

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老人主要依靠“社会养老”,老年人在经济上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福利待遇、环境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对老年人使用厨房空间环境有不同层次的设计。其中,在西方欧洲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烹饪特点,许多老年人住宅厨房是敞开式,开放式厨房,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而是客厅的沙发、电视柜和其他家具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趣的、多功能复合的生活空间。在美国和北欧国家,对老年人体工程研究和建筑设计的无障碍研究、室内设计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已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的方面实现了应用,并走在世界的前沿。

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慢慢的也向西方学习,―方面是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另―方面是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而在日本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超过95%的老人在家里养老。日本进行全面和详细地分析老年人的生活,包括老年人发展特点和身心特点以及长时间厨房空间操作。在日本和韩国的厨房为开放或双厨房的形式,尤其是日本的厨房经常与家务间相连,是住宅厨房最强的功能空间,也体现了日本的先进技术水平的地方。在规模上,老人厨房的材料、细节的无障碍设计,并针对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进行设计。随着厨房空间的设计可以与生活空间转型发展,有效延长了厨房使用寿命。

我国住房建设的发展给老年人住宅厨房设计提供了很大建设性的帮助。在我国20世纪50~ 60年代,主要是“生存型”厨房为主,其特点是体积小、乱、差。70年代初至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条件提高,提倡“一户一套房”的住房格局,这种住宅面积过小。这期间引发了“实用型”为主的厨房,但缺乏实际科学性,配套差等设计不足,其布局以l形为主,L形为辅,厨房空间几乎无法改变。2000年以来,“以人为本”的设计居家住宅是良好舒适生活环境的基本出发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促使着老年专用住宅受到人们的关注,住宅厨房由满足“基本需求”向“舒适型”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根据发达国家的设计经验,制定了老年人住宅厨房的相关行业法规和设计标准。如我国建设部在1999年2月了关于《老年人住宅设计指南》的文件,提出为适应社会人口老龄化,保障老人的“安全、自强、健康、适用”的基本要求,还有《住宅建筑要求>也于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明确了老年人厨房建筑设计相关要求。中国教育部对《住宅厨房和卫生间建设》政策于2002年颁布。中国房地产住宅研究会和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合编的《住宅厨房》设计标准以及住宅规定的要求,确保使用住宅厨房的功能性和设计质量以及设计标准等关于住宅建设的无障碍设计内容。

我国初期时在老年住宅厨房设计中,制定规范和实践内容方面确实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在人体工学、面积和高度以及各方面的设计,都参照国外进行深化设计。如舒适实用绿色化和具有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在住宅厨房设计中也会将人性化与科技、环保节能相结合。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亚洲等地区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老年人厨房室内无障碍设计规范,缺乏细致化、人文化以及科学化等现实差距和实际区分。只是简单地借鉴国外一些设计经验,而不是对本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身体状况等进行设计。因此设计时以适合中国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现状去设计中国老人无障碍住宅厨房空间。

二 高龄者无障碍厨房的定义及使用人群分析

2.1 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定义

老龄化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伤残人士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无障碍厨房这种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精神的科学设计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与支持,从容持续地发展,追求目标是要使得有行动障碍的人群甚至老年人群体尽可能消除由于身体不便所带来的行为影响,让其能尽量无约束并且同等地加入到社会生产中来,既能保障他们对现在物质文明的享受,也能保证他们对精神目标的追求及实现。

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使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显著,老龄人口迅速增加以及弱势人群切身实际利益被广泛关注下,提倡无障碍厨房空间和人性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它的设计主旨是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对厨房空间进行改进设计,结合人体工程学、绿色设计及设计心理学等相关原则,有效解除厨房空间的障碍,以及简易化厨房信息布局等方法,以减少厨房隐藏的风险,提高易用性,使其成为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并尽可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使用人群,从而实现厨房空间设计人性化和无障碍化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无障碍厨房使用人群分析

厨房是百姓洗菜做饭以及开展饮食的地方,但其实厨房本身就是一个各种与饮食相关功能的综合体。厨房的作用决定着要求使用者拥有一定的厨房设备操作技术和能力:如厨房里的日常操作常常是以手动操作为主,设施的功能和摆放不同,厨房的操作者还需要有一些读写能力和日常生活常识。拥有上述操作能力的操作人员均可以被涵盖在无障碍厨房的适合人群。

2.3 高龄使用者

2.3.1有关高龄者的定义和分类

依据当代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上的各种规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高龄人群划分为60~74岁为前期高龄者,75―84岁为中期高龄者,85岁以上为后期高龄者。各阶段均有所不同,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不尽相同,年龄越大的人即后期高龄者,生存能力也就越低。

当前关于老年人的区分主要有两套标准:即根据年龄的区分方法和根据身体健康程度的区分方法。

根据年龄的区分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划分的无障碍标准)

第一年龄段:较为年轻的老年人年龄段(59至72岁);

第二年龄段:老年人年龄段(73至90岁);

第三年龄段:长寿老年人年龄段(90岁以上老人)。

根据身体健康程度的区分方法(《老年建筑设计规范》对老年人划分的行业标准)

能独立生活的老人:即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需辅助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老人。

需要辅助工具的老人:即日常生活不能完全独立完成走路、上下楼均需要拐杖等工具辅助的老人。

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老人:及日常生活完全不能独立完成,时刻需要陪护人员的老人。

因此,我们将无障碍厨房的使用者定为年龄在59岁-90岁之间能够独立生活的老人和大部分需要简单辅助也能够独立生活的老人。

2.3.2高龄者的生理、心理现象

高龄者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各部分机能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主要有运动系统功能退化、感知能力退化、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对环境适应能力退化。而正是上述这些功能的退化和能力的缺失,是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厨房设施的主要障碍来源。所以,在厨房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中,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上述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适用的无障碍厨房空间设施。

退休后生活圈以居家生活为主,生活环境的改变对老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老人们在退休后的种种特殊行为也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上。从老年心理学角度来看,伴随时间的改变,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的退化及环境角色的变化,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心理承受上定然会产生些许不同于以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抑郁感。

老年人有自己对色彩喜好心理。调查结果表明,色彩心理与知识层次和自身修养以及对生活感悟的高低有不小的联系,不同年龄、性别对色彩的抽象联想。如绿、黄绿、茶、黄、橙色、白会使得老人们有积极向上的生活联想,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益处。总体而言,‘上了年纪的人更加喜欢素净沉着、含蓄稳重的色彩。”厨房有着各式各样的事务,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和烦闷的感觉,尤其是身体反应和体力较弱的老人们,更加适合采用给人快乐鲜明的暧色调,而不适合采用沉闷压抑感稍重的冷色调。

2.4 高龄者特征

退休后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一便是生活方式和所处环境的部分改变。从以前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状态转变为清闲娱乐的轻松生活状态,很多人都有强烈的不适应感,有的表现强烈的还会采取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其二就是社会日常的交往也发生了变化,主要的交往是以家庭活动和休闲为主。

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例并不相同。老年女性人口的数量略多于老年男性。据国外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当前老年女性人口比老年男性人口多出近464万多人,而这项研究还预计,在2060年将会达到最高,多3139万人。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多出的老年女性人口中65%-81%都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所以,我们应该以女性老年人口为主要参照人群来进行相关设计。

老年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会出现慢慢变低的现象。在对老年人住宅厨房空间进行无障碍设计时,应在老年人人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老年人人体测量信息情况,来设计规划出老年人在使用厨房时的空间活动尺度和厨房设备的合理尺寸等,从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无障碍厨房空间环境。

三 厨房空间现状分析调研

3.1 厨房空间现状概况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对厨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步看重厨房的舒适度、品位、美观大方、节能环保等综合品质,厨房已经成为代表住宅舒适程度、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社会观念的转变,使人们认为厨房除了烹制食物,还充满了生活情趣。现代的居家理念为“在厨房生活”,因此,厨房空间逐渐成为家居空间的主要成分,厨房是生活的主角这一理念中更是充分表明了厨房的重要地位。

现代厨房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的设计师Catherine于1896年分析了厨房操作环节,并提出能够将设计理论付诸于现实,认为厨房可以被设计为独自―人也能应付自如,人们不再需要负责家务的佣人。基于这一基础理论得到了观点,即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来实现最佳绩效,而在以后几年里美国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Christine Frederick于1913年在住宅领域引进了她的理论,随后传入德国,被更多建筑师所采用并体现在厨房设计中。此后,学科交叉现象开始出现,设计师在设计厨房时有了更大的设计范围,以品种进行分类的情况边缘模糊,生活与理性结合,艺术与思想交流,使得个性化厨房的理念首先在欧洲的橱柜界诞生。如今,“厨房生活”的理念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交流下又有了明显改变,更加注重时尚与传统风格结合,个性风格与时代气息融合,强化厨房空间的科学合理性等。

我国约有三亿家庭,约一亿户家庭居住在城镇。而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目前正由生存型向文明型转换。我国于1987年开始实施新的住宅设计规定,规定厨房面积必须大于或等于三点四平方米,厨房内应设有碗柜、炉灶、洗池、切菜台等,并对通风排气做出了要求,至此,我国居住环境开始转入文明型阶段。

3.2 厨房空间功能分析

厨房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准备区域、烹饪区域和贮存区域三个区域;厨房按空间类型可分为封闭型、家事型、开放型、起居型;厨房按布局结构可分为一字形、二字形、U形、L形和岛形五种布局结构。

3.3 厨房空间的构成要素

厨房用具大致可以分为烹调工具、调理用具、洗涤用具、储藏用具、用餐器具五类。

厨房环境的组成除固有设备外,厨房的环境也很重要,如色彩、材料、光照、通风等。根据色彩,可以将厨房分为三种类型:单色系、对比色系、类似色系;在厨房中,地面、墙面、柜面和台面等都需要使用材料。

家庭生活中最大的空气污染来自厨房,且其中还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所以,良好的通风环境是厨房所必须的,不仅维护了人体健康和厨房卫生,也是厨房安全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空气流通的厨房设备有抽油烟机、排气罩、排气扇等,保证厨房免受空气污染问题。

除以上环境外,厨房内还有一个隐秘的但必不可少的空间:各种辅助管道和电线等。管道包括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水管道和暖气管道等;电线除连接电线外,还泛指各种电源插座、开关、各种计量表。

3.4 厨房空间的使用过程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可知,每天在一套厨房里发生的操作及行走次数约为三百六十次,而大多数家庭厨房的使用年限为二十年,所以在一套厨房里总共大概会发生两百六十多万次的操作和行走,且厨房里的操作大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弯腰、伸展、停顿与加速,这是与其他劳动和闲适散步所不同的。

每位家庭主妇为完成各种家务,需要在厨房里不断地行走,仅就厨房和餐桌之间的往返而言,就多达三十次,此外,家庭主妇还会行走到厨房的各区域去打开电器或做餐前准备等。由“绳线研究法”可以计算得到,家庭主妇平均每天在厨房各个区域共行走两百六十米,假设厨房的使用年限为二十年,难么她就在厨房里从北京走到了广州,近两千米的距离。其中,超过一半的行走路程同餐桌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放食物和餐具等;约五分之一行走路程往返于洗涤区域和餐具存放区,如洗涤碗筷和收拾碗筷时。

3.5 厨房空间主要问题

现有在使用厨房设备时发现的问题大致有两种,一是设备的设计问题,设备缺乏简单易懂的操作方法,结果使操作者不能轻松应对,甚至可能会由于错误的操作导致严重后果;二是空间位置问题,安放、使用厨房设备时没有注重各个家庭的特殊生活习惯和需求,导致使用者在使用厨房设备时面临潜在危险。另外,厨房空间大多不宽阔,一些设备在使用时会改变厨房的可行走区域。综上所述,要想设计一套能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厨房,就必须将以上因素放入考虑之中,尽可能清除掉厨房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在研究橱柜使用问题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OWAS(工作姿态分析系统)的人机工程方法来进行分析。通过模拟各种工作环境中的姿态,OWAS分析了各种姿势的工作人员身体的受压情况,以此对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产品设计提出指导。对家庭主妇使用低柜的场景进行模拟再现,对不同姿态下人体受压迫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行台面操作的家庭主妇保持直立的身体姿势,身体没有受到压迫,所以台面操作的姿势是无害的:当家庭主妇使用低柜抽屉时仅有上半身略微向前倾斜很小的角度,不足90。,腿部呈直立状态,所以仅上半身受到轻微压迫,而下半身并没有受到压迫,所以使用低柜抽屉时的姿势也是无害的。

3.5.1高龄者使用厨房时存在的障碍

通过一种名为“AGE EXPLORER”(年龄探索者)的实验来模拟高龄者使用厨房的整个过程并发现其在使用厨房的困难。该实验由一种衣服来模拟体验者身体受限制的情形。实验者通过亲身了解年纪大的人在行动上的各种不便和在厨房中遇到的困难。实验人员在厨房进行各项操作,根据他们的真实感受,可以总结出老年人在厨房活动时的普遍问题,包括:第一,年龄大的人不再有熟练的身体运动,其行动、视力、听力方面能力都有下降;第二,老年人身体素质大不如前;第三,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减弱。

3.5.2轮椅乘坐者使用厨房时存在的障碍

对于具有下肢障碍的残障人士,需求的移动空间和限制的操作空间是最大的待处理因素。所以,我们以使用轮椅人的身体作为模版,用绘图的方式来形象描述、分析使用轮椅的伤残人士如何使用厨房及其困难所在。

经大量研究资料分析可得,使用轮椅的伤残人士在使用厨房时的常见困难有:一、轮椅使用者在移动空间和操作空间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同时需要足够的空间进行腿部和脚部的活动;二、轮椅上的伤残人士受清洗池、操作台面和灶台的布局影响较大。若三者之间没有合理的布局,那么就会不利于轮椅上的伤残人士在厨房进行操作,增加其劳动难度。再如橱柜的位置和开合方式设计也对轮椅上的伤残人士有所影响。此外,常见的一般高柜和低柜,其高度和距离都不适合轮椅上的伤残人士,还有个别厨房设备,如微波炉和电烤箱等,其下端没有提供可以摆放食物、餐盘的载物台,这就极大加重了轮椅上的伤残人士从中拿取食物的负担,还可能出现不小心被刚加热的食物烫伤的情况。

四 高龄者无障碍厨房设计方法与实践

4.1 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原则

以老年人为核心,满足其多种生活功能需求和自身的喜好,尽可能多地提供方便措施让老人达到目的,同时注意安全性和舒适性。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可以做一些合适且合理的使用规范和原则。由于老年人和伤残人士的身体行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制作规范和设计原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身体机能,尽量减少蹲、坐、起立等大幅度动作的转换次数,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疲劳和不可臆测的危险;还需要具有能够向用户起到提示指导的作用。

无障碍厨房要做到既无障碍又要保证其安全性,安全保障不仅仅要避免危险的发生,同时还要保证危险发生时的人员安全条件。安全的保障能力设计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危险的避免、危险的警示、危险的隔离。

在设计上做到消除空间障碍,在安全上做万全准备,在此基础上,厨房的人文化和人性化设施也是一个需要考究的环节。从人文化上,设计者需要知道所面对的对象是否身体有不便的特殊群体,所以设计出的厨房氛围应该适合他们的心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从人性化上,在保证通风采光等条件的情况下,任何便利的操作方式和渠道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给使用者,还有及时而有效的提示信息也能准确地传达,以及各种辅助工具也该一应俱全。通过人文化和人性化的双重设计,使得使用者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厨房家居生活。

4.2 高龄者无障碍厨房的设计模式

对厨房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根据的是“模组式”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和优化的,并根据“模组式”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功能模型。

4.2.1“模组式”设计方法解析

模组式设计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产品相同功能不同性能和规格以及产品不同功能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一个设计模块,就产品的功能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设计出适合不同客户所需的个性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模组式是基于模块化的形式上,是将各部分模块进行重组与再造。使产品具备的几个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功能模块,即子系统,又将这个子系统与其他产品要素组合起来构成新的子系统,如此就会出现功能以及性能各异的多种产品。

产品通过模组式的方法可以实现大批量的产品生产,产品具备的几个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功能模块,即子系统,又将这个子系统与其他产品要素组合起来构成新的子系统,如此就会出现功能以及性能各异的多种产品。

模组式产品设计是为了实现在生产产品的时候成本最低的目的,用不同功能以及性能的组合来达到产品多变的效果,这种设计方式是最经济实用的。模组式设计产品的时候其产品组成是由不同的组合产生的,而模组式中的模块其几何连接接口以及输出输入接口都有相应的标准和一致性。

为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组合化、无障碍化以及系列化,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就产品性能、功能以及成本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量,通过宏观分析来确定产品生产模块的划分。所以,我们将模组式设计的特征分为相对独立性、互换性、无障碍性。

4.2.2模组式在高龄者无障碍厨房设计中的基本原理

无障碍厨房模组式的设计通过对厨房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使得不同模块之间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厨房系统,这些厨房系统种类多样,能够适合不同年龄的人使用。无障碍厨房模组式设计与传统厨房设计有更多的创新点:

模组式设计方式其功能全面,外形美观大方;模组式厨房功能区域的组成快速,通过各个功能部件的不同组合就能产生大量不同的无障碍厨房设计产品,并满足不同的需求。

对无障碍厨房空间的功能以及结构都进行了相对严密的分析,并对无障碍厨房使用人群进行了定位,根据无障碍厨房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厨房空间环境,并提出了无障碍厨房空间设计的理论模型和功能模型。

“自由度”是无障碍厨房的叉一个特征。它是在厨房布设一些滑轮、轴承一类的滚动性五金构件,进而使得正常厨房中的固定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移动性。不同身体状况的特殊人群都可以根据自身而调节,增加无障碍厨房的无障碍性和普适性。

4.3 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功能模型

通过模组式的设计基本原理,我们结合厨房空间各个区域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板块,他们分别为食物存放区域、厨具摆放区域、洗涤区域、烹饪准备区域以及烹饪烘烤区域。模组式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满足厨房的功能,通过功能与性能的结合,降低厨房操作的难度。另外,厨房的五个功能模块在操作时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和使用习惯来调整功能模块的组合方式。在无障碍厨房的设计中,区域采用了很多无障碍的组件,在材料生产、运输以及厨房安装的过程中,因为这些组件变得更加方便。

五 结论

以目前我国的无障碍设计的实际情况为重要的基础,对现有厨房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开展探讨,结合建筑功能理论、绿色环保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的有关理论,完全摒弃现有厨房空间里已有的布局障碍,简化原有厨房里的不必要设施等方法来提高厨房的无障碍设计,使其更加适用于高龄人群和残疾人群等特定人群,以此来展现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化目的。结合全文,主要结论如下:

1对无障碍设计的相关理论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2根据现有厨房空间的布局情况,以及现有厨房设备的使用情况开展调查,通过对目标人群的调研,确定了无障碍厨房的基本适用人群,并就这类人群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

3对现有厨房的布局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总结了厨房空间布局方面的特点和难点,并对无障碍厨房的高龄使用人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更加适合高龄使用者的无障碍设计的新理念。

4提出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相关理念,总结出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

5首次指出了无障碍厨房空间环境的实际效果,并就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种类人员的使用者提出了解决方案。

6总结了无障碍厨房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有些匆忙,但不会耽误作者对将来开展此项研究的建议,如下所述:

1要有足够的无障碍设计实践来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关理论。

(1)无障碍厨房的适用人群和技术指标。

(2)无障碍厨房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流程。

(3)无障碍厨房的设计有关措施和经验。

2要加强向社会宣传无障碍理念的广度和深度。

(1)社会大众对无障碍设置、设备的理解和拥护。

(2)建筑院校对无障碍设计开展深入的教学和研讨,使其在未来设计师中生根发芽。

(3)无论是建筑设计企业还是开发企业都要对无障碍设计的关注和支持。

3建立健全无障碍厨房的评估体系。其内容有:

(1)群体综合评测体系

包括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记录、对外界环境的心理变化测评等。

(2)群体区域测评体系

群体范围的单一评测,在某一区域或群体内开展更为细致的评测。

(3)设计成品测评

设计完成后的评价体系,即如何保证完全实现设计师意图的评价体系。

(4)无障碍厨房的建造用料测评

针对相关无障碍设备的生产进行有效的跟踪和评测,保证所采用的设施和设备健康、环保。对产品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审查,实行企业一票否决制,坚决不允许出现企业中的偷工减料情况。

(5)无障碍功能测评

不同人群的使用情况评测,即当初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结果是否满足实际人群的需要的评价体系。

(6)无障碍厨房的价值测评

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是否得以实现的评价体系,它是无障碍设计的“晴雨表”,所有无障碍设计都要以这个“晴雨表”的评测结果为主要目标。

(7)科技创新性的评测

新的无障碍设计理论相对于原来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基本理论的评测体系,多用于对比研究。

老人住房设计第5篇

【关键词】年龄结构 住宅 住宅需求

一、引言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人口因素是影响住宅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关注住宅市场就要关注人口因素。著名市场营销专家科特勒曾经说过:市场是由具有特定的需要或欲望的全部潜在客户所组成的。住宅市场上潜在客户是由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共同构成.关注人口因素中人口年龄构成,有利于了解住宅市场,进而了解和分析住宅需求,为房地产营销提供指导意见。

由于每个个体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个体会有特定的事情要做。如美国人一般会在20岁左右工作,26岁左右结婚,31岁左右购买第一套房产。即他们首次置业年龄集中在25~39岁之间。这个规律在日本也同样存在。日本人口分组住宅自有率数据显示:1978~1998年的20年里,25岁以下人口组平均住宅自有率是5.6%;35~39岁人口组平均住宅自有率达到了55%。即25~39岁年龄段的人口是住宅消费主力军。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结果,我国25~34岁年轻人是第一大购房群体,35~44岁中年人是第二大购房群体,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是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主力军。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加上自古以来置业观念,人们有较为强烈的住宅需求。不同年龄段群体因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价值观、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不同住宅需求,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理念。就住宅需求来言,不同年龄结构的某一群体在住宅价格、区位、面积、户型设计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等有不同的需求特征。研究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住宅需求特征,将为住宅市场开发和发展提供宝贵参考意见。

二、我国购房者年龄结构与住宅需求的关系

(一)我国的住宅现状

自1998实行住房改革以来,我国进入住宅建设市场化和住房消费货币化阶段。总体上住宅市场供求结构存在非均衡现象,2000~2009年间普通住宅供给量逐年增加,有效需求量除了2007至2008年有明显下降,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总之,2000~2009年间普通住宅有效供给量始终大于有效需求量,即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如下图。{1}

而2000~2009年间我国住宅供求结构中,别墅或高档住宅的有效需求量和有效供给量处于变化中。有效供给量2000~2007年间呈上升态势,2007年以后出现下降趋势;有效需求2000~2007年间显著增加,2007~2009年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者相比,2000~2008年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差距不断缩小;2009年出现有效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如下图。

住宅智能化方面。如果说70年代解决的是有无问题;80年代解决的是大小问题;90年代关注的是环境优美问题;21世纪是住宅智能化时代。我国智能化住宅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年以前只是推出了智能化居民小区理念;1998~2000年间是小区智能化的试点阶段;21世纪进入了智能化住宅的迅速发展和提高阶段。

为提高竞争力各大省市相继出现了建筑规模大、投资高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如上海中凯之光计划智能化系统投资采用每平米100元的标准,以达到高档水平。智能化住宅已成为住宅需求的不可抵挡的趋势,尤其是宽带网在智能化小区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

我国老年住宅供应紧缺。2010年据估计约有69万老年人住在11000多家政府或政府资助的福利老年护理院;居住在非盈利、非政府的护老中心的老年人数不到27万。随着社会观念对老年住宅的认可,未来老年住宅市场潜力巨大。

(二)我国购房者年龄结构现状

从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结果看:25~34岁年龄段购房人数占总购房人数50%;35~44岁年龄段人口占购房人口总数24.5%;这两个年龄段人在总购房人数中高达四分之三。如图1。{2}

从上图看出我国购房者具有明显的年龄结构特征。这种特征与个体生命周期紧密相关。25~34岁年龄段的人大多处于结婚年龄,大部分属于第一次置业,购房主要是为了满足居住需要,需求弹性较小属刚性需求,他们是当前住宅市场上购房的主力军;35~44岁年龄段人群的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和自己事业发展阶段,关注孩子成长和自己的发展,大部分属第二次及以上置业,具有较强购房能力,购房行为属改善性需求,对所购房屋未来的升值空间较关心,有一定的投机性。

三、不同年龄段的住宅需求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调查结果,可分几个不同年龄段来分析不同住宅需求:

(一)基本自住需求阶段

25~34岁年龄段居民,处于单身或组建家庭阶段,有强烈购房需求。但受个人支付能力,包括收入、家庭财产和住宅价格等因素影响,该年龄段的购房者对住宅要求有一定特点。

如因家庭成员较少,住宅面积要求相对较小,集中在80~100平米之间。对住宅价格较为敏感,价格一定情况下,会倾向功能较全和结够简单的中小户型住宅,讲究空间集约利用。户型方面,对卧室设施的要求较高,对楼层要求不高;出于交往和积累人脉考虑,会考虑周边娱乐设施及商业完善程度,对公共交通完善程度要求较高。

相对来说,他们是当前住宅需求的主力军,更关注相关限购政策及住宅市场信息,选择合适的购房时机。受经济实力限制,他们会选择父母资助或贷款购置房产。较容易受住房金融政策影响或对所购房产未来升值预期的影响。

(二)发展需求阶段

35~44岁年龄段居民处于孩子成长阶段及自己事业开创阶段,较于上一阶段居民,经济上有所改善,家庭人口数量增加。此阶段居民对住宅面积相对于基本自住需求阶段要求会大些。考虑到孩子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及个人事业发展,倾向交通方便、教育设备完善,能够满足照顾老人的发展舒适型住宅。

对空间较宽松、小区环境良好、住宅内部组合和配套设施较好的住宅有更大偏好。如较多房间数,对厨房、书房以及卫生间要求较高,更加注重对各种功能空间的组织和搭配;更注意小区的配套设施及小区环境幽雅等等。因而更多购房者选择大中户型住宅,以此能够与父母儿女共同居住,也能够满足子女教育和抚养老人双重需求。这种住宅要求属于再次购房需求,此年龄段的购房者在住宅需求上,更注重生活品质提升。建筑风格上有自己独特选择,来反映自己的品味。随着经济能力提升,此阶段购房者更加注重物业服务,对停车场、社区服务及物业管理等有更高要求。

(三)享受需求阶段

45~54岁年龄段居民,已有一定程度财富积累,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有一定购买力水平,倾向追求生活安逸和享乐,注重住宅性能和品质。此年龄段人群将目标定位在面积大、价值高、生态环境好、小区设施齐全和现代化高档住宅。有能力也有意向选择优良住宅,除基本配套设施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

总之,这一个年龄代消费人群的子女开始成家立业,自身也开始步入空巢期,他们考虑为子女购置房屋或进行改善性需求满足。但要考虑这一消费人群的子女是否同样拥有购房水平,若他们拥有一定经济实力,那么这一年龄代对住宅需求就会相对减少。

(四)便利需求阶段

55岁以上年龄段居民,处于退休养老阶段。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此年龄段居民数量的增加,养老问题已变得日趋严重,将刺激该年龄段住宅市场的发展。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其住宅需求有几个特点:住宅面积不会过大,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住宅通风好,阳光充足;多层和高层楼盘配备电梯方便老人进出;社区内有配套的医疗场所,方便老年人就近寻医。对住宅功能、内部设施及室内室外环境和设施要求会更高。

由于我国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居家养老作为首选的养老方式。因而家庭住宅仍然是老年人住宅需求的首选,他们更倾向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建筑的住宅,对内部结构布局及设施能满足其独特需求的住宅青睐有加。目前出现的规范化老年公寓,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四、建议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住宅需求,结合住宅现状,为住宅市场的发展提供些参考意见:

(一)抓住普通住宅需求

从我国住宅现状看供给和需求都呈上升趋势,但总体上略显得供大于求。通过人口年龄对住宅需求分析,得出占购房总人数50%的25~34年龄段对住宅需求属基本自住性需求。这个庞大需求群体受经济条件限制,更倾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但这个群体处在成家这个年龄段,是刚性需求。

因而开发商在做住宅开发建设时,要透彻分析此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征、购房资金的可能来源(工资收入、家人支持或银行贷款或是公积金贷款等)、对住宅功能的要求等,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发挥住宅使用性;要尽量采用节地、节水和节能的建筑方法和可循环利用材料,降低成本,讲究经济;既注重住宅外部美观,更关注住宅内部设计的美观性。

因该年龄段群体对住宅面积需求在80~100之间,属小户型。因而开发商要做好小户型住宅的设计,充分利用好面积与空间,做好精细化设计。如充分利用隔墙和走道吊顶形成储藏空间:用来储藏入户门附近的鞋、伞及包;储藏卧室里的换季衣服和床上用品。既节省墙体材料,又节省家具占用的空间面积。{3}实际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户型设计,既美观也能有效利用空间。

(二)重视舒适住宅需求

35~44年龄段人口对住宅需求影响体现在对舒适型住宅需求上。关注住宅教育及对己事业的积极作用等。我国舒适型住宅在供求关系上存在不均衡,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个年龄段需求群体占住宅需求总人口比例达到了25%,住宅价值高,对房地产开发商有影响巨大。

在对舒适型住宅需求提供方面,房地产开发商要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住宅设计上要体现出特色,提供完善的服务设施等。

首先,居住功能要多元化。舒适性住宅不仅是一个生产空间重要的是发展空间。因而除具备必需的生存条件,还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健身锻炼、文化娱乐和艺术培养等空间,让住户真正体验到舒适性。其次,住宅设计要讲究文化性、艺术性。住宅外观和内部设计上要力求美观、高雅、和谐、明快、简洁,营造高尚的视觉环境,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体现住宅的品位。再次,舒适型住宅要讲究以人为本。设计要符合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做到动静分开,如餐厅、厨房、公共卫生间集中布置,卧室、书房和化妆间集中布置。窗户设计上要满足住户亲近自然的需求,降低窗台,还可设计成弧形窗、落地窗或转角窗。

(三)兼顾享受型和便捷性需求

享受型住宅需求年龄群都有一定财富积累。其需求量虽不及自住型需求,但单体价值大,附加值高,因而值得开发商关注。

对物业服务高要求是享受型住宅需求的一个特点。较为代表性是对智能化住宅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居民需求住宅实现智能化,来增加家庭办公以及其他许多社会性的功能,如教育、娱乐、医疗和购物等等。因而开发商要做好宽带网在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应用工作,不断完善住宅功能。

由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银发市场成为住宅一个新需求点。由于老年人在晚年生活观念和态度改变,更多具有较高学历和收入的老年人开始建立自立、自理和自信的生活态度,因而既要满足老年人便捷性需求,还要注重老人新需求。如营造良好居住环境,提高绿化率,采用园林景观设计手段,设计人性化“步道”,方便老年人锻炼身体。通过完善医疗服务设施,关注老年人健康,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

注释

{1}姜晓春.我国住宅市场供求的非均衡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

{2}凌秀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中国价值,2011。

{3}杨熙,张楠.小户型住宅设计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1(26)。

参考文献

[1]郭维钧.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现状及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2001.

[2]王永慧,张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对住宅需求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2005(3).

[3]张小杏,杨斌.浅议实用性和舒适型住宅建筑设计[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08(10).

[4]凌秀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J].中国价值,2011.

[5]姜晓春.我国住宅市场供求的非均衡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

老人住房设计第6篇

一、住房反抵押贷款及资产证券化理论概述

住房反抵押贷款起源于荷兰,而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其具体含义是指以房屋产权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抵押,该金融机构将其房屋的价值化整为零,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约定向老年人支付养老金,直至投保人身故。反抵押贷款本质上又是房屋融通资金,将住房资产置换为货币资产,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将住房通过金融保险的手段引入养老保障领域,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

投保人每月领取养老金的计算是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平均寿命计算,分摊到投保人的预期寿命年限中去。即,每月给付金额=(房屋现值-房屋折损-房屋增值预期-保险公司预支贴现利息)/[(预期寿命-投保时寿命)×12]。如,张先生,62岁,住房面积196平方米,房屋八成新,位置优越。经评估房屋现价145万元。按我国男性人均寿命69.63岁计算,加上地区差异,投保人的寿命计算基数为10年。10年后房屋折损26万元,房屋与土地增值预计26万元,两者抵消。保险公司扣除预支贴现利息25%(按年息6%计算),按75%计算给付额为108.75万元。将预期给付额分摊到投保人的预期寿命中去,张先生每月可以得到近1万元。

保险公司反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资金流动问题。保险公司通过反抵押贷款的形式从老年投保人手中取得大量的房产,并以此每月持续稳定地给老年投保人发放贷款,使得这些资金发生沉淀或凝固,直到数年或十几年后才可能将这些资金予以收回,当贷款规模越来越大时,保险公司就会面临资金缺口。二是风险分散问题。双方因事项的长期性及信息不对称、逆选择、道德公害行为而可能引发极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还存在法律政策的变化风险,保险公司将面临很大的风险。保险公司应该如何筹措业务经办的大量资金,又该怎样应对自身的风险呢?借助于当今国际流行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住房反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既能融通资金,又能转嫁和分散风险,一举两得。

资产证券化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金融创新之一,即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收益的资产汇集起来,通过结构性重组和信用增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信用等级高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转嫁风险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者将被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

之所以选择资产证券化作为我国住房反抵押贷款制度改革的跳板,主要是基于住房反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化之间显现的相互适应性和融合性。住房反抵押贷款抵押的房产,具有同质性,流动性很差,却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具有较高变现价值的房产,本身难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融资,因此,必须进行资产重组来实现证券化融资。其中,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是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必备要件之一,从而保证了债券本息的偿还。由此可见,反抵押贷款的具体操作过程适合于资产证券化。

二、住房反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型设计

根据住房反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结构,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笔者设计了住房反抵押贷款的基本流程结构。

(一)组建资产组合。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住房反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融资要求,确定用于证券化的资产数,选择住房养老申请者并对其住房进行价值评估和风险组合设计,将这些反抵押贷款汇集组建资产组合,同时根据其住房价值设计养老金发放标准。

(二)建立养老合作组织,实现真实出售。建立一个独立的养老合作组织(住房养老财务证券化合作组织),它相当于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特设目的机构,是专门为完成资产证券化交易而设置的一个养老基金实体。建立养老合作组织以后,由保险公司与其签订买卖合同,将其需要证券化的反抵押贷款出售给该组织。转让资产必须是一种真实出售行为,这样才能保证达到破产隔离的效果,避免出现出售者破产清算时已证券化的资产遭受牵连,投资者才不会再受到保险公司信用风险影响。

(三)设计住房养老基金投资运作模式和住房养老证券化产品,并进行相关市场营销培育。住房养老基金与寿险公司有着相似的资产负债特点,可以考虑选择人寿保险公司作为投资管理者,在资金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也可以投资其他养老产品,如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增加投保人的选择。养老合作组织向下游――资金提供者设计发行债券融资时,政府应按照财政养老基金的比例为该证券化产品担保,以提供信用增级,同时成立信用评级机构评级,为投资者提供证券选择的依据。在这个环节,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此外,为了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有必要采用其他信用增级方式,如超额抵押、优先级/次级债券结构、建立准备金等,使投资者利益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超额抵押是指养老合作组织不支付所购买资产组合的全部价款,而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折扣,折扣部分作为超额抵押。优先级/次级债券结构对同一资产组合发行两种类别的证券:优先级证券和次级证券,在获取来自资产组合的本金和利息偿付时,只有当优先级证券的持有人被完全支付后,次级证券持有人才有可能被支付,次级证券所占的比例越大,对优先级证券的保护程度就越高。建立准备金是为了保障资产支持证券本息的按期足额支付。

(四)包销发行证券。在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由承销商向投资者销售债券,可采用包销或代销。养老合作组织从承销商那里获得证券发行收入以后,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购买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支付给保险公司。至此,保险公司的筹资目的已达到,但是反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流程并未结束。

(五)保险公司按期发放养老金,一直到受益人去世。其间这些受益人可以选择养老基金公司提供的其他养老产品,如养老基金投资的养老公寓等。

(六)养老基金公司及其机构出售住房,并获得现金支持证券的兑付。证券发行完毕后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流通和交易,真正盘活住房反抵押贷款。养老合作组织出售收回的房产,同时机构对资产组合进行管理和服务,管理内容是收取、记录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收入,按约定建立积累资金账户,按时、足额地向投资者支付本息。资产证券全部被偿付完毕后,资产组合产生地收入若有剩余,按协议规定在保险公司和养老合作组织之间进行分配,即此,整个反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才告结束。

三、住房反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型评价与风险

采用资产证券化来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既可以解决住房反抵押贷款业务开办中资金流动性差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分散保险公司业务开办风险,又可以有效地补充我国目前不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反抵押贷款市场的建立和繁荣,在人们心中培育“售房养老”的理念;参与各方在业务的运作过程中均受益,达到多赢的大好局面。政府的参与(尤其是政府机构为住房反抵押贷款及证券化提供担保和保险)将大大刺激老年人开办住房反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住房反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投资的兴趣;保险公司在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帮助支持下,因为利润的可观及风险的降低而提高了参与住房反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运作效率,整合房产、金融等各方面的资源。

按照上述方案建立的住房反抵押证券化模型,具有许多优点:对保险公司而言,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通货膨胀风险;对老年消费者来说,有利于满足其更多的养老消费需求,实现老有所养;对投资者而言,开拓出了一种新的投资工具;从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刺激二手房市场,缓解一级市场供不应求导致房价泡沫性增长的局面,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了、顺利发展。

住房反抵押证券化模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下列风险:

(一)住房反抵押贷款业务认同风险。“售房养老”理念与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存在冲突。老年人对子女尊严和遗产动机的考虑,将影响其接受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其复杂性更是令老年人望而却步,从而影响住房反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供给。

(二)保险公司业务开办风险。保险公司在业务开办过程中要承受许多不确定性风险,老年消费者住房维护的道德风险,以及贷款合同的期限和持有者的寿命直接有相关,这些不确定性很大,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在这么长的贷款期间,利率可能有较大的变化,使保险公司面临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房地产市场在几十年的合同期限内,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果房地产市场一旦进入低迷期,服务机构将无法偿付投资者本息。

(三)资本市场投资风险。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很规范,投资风险很大,可能导致对这种创新金融产品投资的热情度不高。

(四)政策性风险。对于国家关于住房、养老保障、资产证券化、投资基金、信托、证券发行等方面的政策变动造成的长期影响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具体的政策却很难把握,这就构成了政策风险。

上述风险实际上是可以控制的。如果政府和保险公司能够加大业务宣传力度,培养他们的“售房养老”理念,那么就不会产生第一种风险;如果老年消费者业务开办的贷款规模巨大以及政府参与信用增级,就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盈利空间,自然也会吸引资本市场投资者参与债券投资;若各个部门的合作合约设计的科学合理,拥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再加上政府部门很好地行使监督职责,那么,第二种风险和第四种风险也可以降至

最低甚至化解。总之,控制各种风险的关键还是在于政府。

老人住房设计第7篇

关键词:老年人;无障碍;厨房

【分类号】:TU241.93

1 研究的背景

1.1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急切要求

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前出生高峰期生育的人数步入高龄时,全球将面临一个高龄化时代,而其中,中国则是老龄和高龄老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同时,21 世纪上半叶,社会结构与家庭功能也将继续发生明显变化,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经历一个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演变的过程,因此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趋势,空巢家庭的比例将不断上升。老龄人群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保证其生活水平与质量,建设适于老龄人群居住的环境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为大量居家养老的人群提供便捷、安全的住宅环境也成为当前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1.2老年人生活的实际需求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一天天地变差,所以需要饮食方面更加精细、更加科学化。居家养老、残疾人由于赋闲在家,因此一般情况下都会在备餐、就餐上花很长的时间与精力,以保证每餐的质量。医学研究证明:老年人保持正常的自理生活,能够促进身体机能的锻炼,从而促进思维,健脑益寿,有明显的延缓衰老功能。因此,厨房的操作行为也成为老年人在室内锻炼身体而进行的必要的、有益的活动之一,而且可以使老人享受生活的乐趣。但是,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以正常成年人为对象设计的厨房空间对于老年人往往存在各种潜在的不便与危险,因此为老年人设计专门的、安全的、方便无障碍的厨房空间成为住宅建设的重点。

1.3当前住宅厨房建设的情况和现实的要求

中国当前针对老年人无障碍的专门化研究与设计不够深入,只停留在建筑层面,没有深化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器具设计等细部设计层面。在老年人无障碍住宅的建设方面,往往流于形式的安装一些扶手了事,但其位置,长度、形状等细节却缺乏推敲。而至于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厨房则是只在地面材料等方面进行粗略的要求,缺乏切实研究老年人生活行为特点、心理需求而决定设计的深度。

2 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征研究

2.1 老年人生理特征

人类的生命周期在循环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机能的退化,最终走向死亡,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这个过程可以被称作是衰老,衰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1)外貌的老化。随着年龄的衰老,人的形象外貌会开始变化,皱纹会产生,这时候的老年人心理上也会对衰老有直接的感知,提醒自己未来的路并不长了。(2)感觉器官的功能开始下降。味觉、视力、听力等机能开始下降,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开始遇到一些麻烦,行动也不是很方便。3)神经运动机能开始变得缓慢。老年人的动作是比较缓慢的,甚至还存在不协调、笨拙的情况,这都使得老年人外出的次数减少。(4)记忆力开始减退。对于最近发生的事情不记得,但是远期发生的事情却记得非常清楚。(5)性格开始变化。这一点,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承认,这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感觉。

2.2 老年人心理特征

老年人很容易产生下面的几种心理:(1)失落的心理。因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没有准确的把握,所以会有落伍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心里面的失落感是非常严重的。(2) 怀旧的心理。由于自己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老年人心理上的反差是比较大的,对于过去的事情很怀念。(3)淡泊名利的心理。对于名利看的很淡,不去过多地计较。(4)自卑的心理。表现为害怕突破眼前的生活情况,因为退休之后和他人的联系比较少,所以很孤独,情绪处于比较失落的状态。

3 老年人厨房操作空间无障碍设计原则

3.1功能性原则

厨房的功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很多的家务都需要在这里完成,所以老年人的厨房应该有基本的功能,并且也要考虑到老人使用的方便,这样才可以让老年人感觉很舒服。笔者将其划分为部分程度和完全程度两种类型。后者是厨房要具备所有的使用功能,而前者则是有部分的厨房功能。

3.2安全性原则

在厨房中是非常容易发生事故的,所以厨房的安全性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老年人使用的厨房尤其要注意安全性。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都会有很大的危险,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危险会更多。设计厨房的时候,两个方面的危险是需要大家注意的,一方面是要避免尖锐的拐角存在,容易伤害到老人,另一方面是油烟的污染,容易导致老人呼吸道出现问题。所以在给老年人朋友设计厨房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有尖锐的拐角,并且要使用绿色的健康材料,确保油烟不会影响到老人的身体健康。装修材料一定要健康,不要追求时髦和奢华。

3.3自立性原则

这些年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改善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努力着,当前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自助而助”,它主要是起到积极引导老年人走进社会,为推动社会发展而努力的一项政策,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老人也需要行动起来为社会发展做出努力,同时也可以得到社会进步的福利。这可以看出老人在社会中有了一个新的地位,即可获得了尊重,也可自强起来,此项政策是对老人晚年生活规划的一个设计思路。”同样也影响着室内设计的发展。在厨房设计上,考虑到老人的生活特点,使其使用更便捷、自由,且增强独立性,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老人晚年生活所必须的。

3.4可发展性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设计,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生理方面的特点与需求。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适应老年人各个时期的需要,避免无谓的浪费,则需要进行潜伏设计。“所谓的潜伏设计指的是在最初的设计的空间和构造方面为今后的改造留下非常充分的余地。”即为保证目前的厨房设计在短时期内不会落后于时代和老年人身体的发展,做到“一、二十年不落后,三、五十年可改造”,应注意适度的可发展性。

4 总结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老龄化的问题也在日趋严重化,老年人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老年人使用的厨房也应该确保更加安全,所以没有障碍的厨房设计会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使得老年人的行动更加便利,自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生活的幸福感也能够提升。

参考文献:

[1]开彦.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概论[J].住宅科技,2000.9.

[2]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1995.

老人住房设计第8篇

关键词:公共租赁住房户型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上海市公共租赁房现状

上海的房价在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目前的高房价已经超出了许多老百姓的支付能力范围。百姓的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幸福指数降低。为了改善目前现状,国家把上海列入公租房建设试点城市,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通过政府部门的主导和非政府机构的辅助,建设保障性住房占社会总量的60%。虽然这个保障性住房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困难,但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手段。

二、 影响上海市公共租赁住房户型设计的相关因素

1. 政策

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在《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在考虑到公共租赁住房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其居住人口、构成要素等条件,上海市公共租赁住房的套均建筑面积一般在40~50m2,所以上海市公共租赁住房为小户型住宅。

2. 家庭结构

户型形式及面积大小是由家庭结构决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户型面积、功能空间等都因为不同的家庭结构而有不同的要求。家庭结构是指住户家庭成员关系的构成,它对住宅面积、房间数、住宅的空间组织形式有很大的需求影响。

3. 居住需求

住户的社会文化、生长环境及年龄的不同导致了居住需求的差异。住宅户型的空间形态在满足人的生理活动需求的同时其空间环境质量也需符合人体生理上的需要。

4. 生活行为模式

住户的家庭生活行为模式是影响住宅户型平面空间组合设计的主要因素。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庭生活的行为模式。它受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因素影响。

5. 地域因素

从地域因素分析,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自然景观会影响住宅户型的空间布局。上海市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靠海,日照强度大,雨季长,空气湿度大,要争取自然通风,特别是过堂风,尽可能的迎向夏季主导风向。

6. 结构技术

我国住宅户型内部大都为固定墙,空间划分及户型模式受限。公租房因其住户不同需求不同,则更需要可以灵活地划分空间

三、 上海市公共租赁住房户型的空间功能分析

1.空间功能构成

从住宅的户内平面使用功能角度来分,住宅由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储藏空间、阳台等功能构成。其中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是住宅主要使用功能空间,也是决定住宅使用性能最直接的要素。住户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由住宅的户内功能所体现。

2.空间功能分类

1) 公共功能空间

公共功能空间包括起居厅、餐厅、视听室、娱乐室,以及庭院等室外空间。公共租赁住房因为户型面积的限制,一般只有起居厅、餐厅这两项公共功能空间,有时候还会出现起居厅与餐厅合二为一的情况。

2) 私有功能空间

私有功能空间是相对公共功能空间而言的,它是家庭个人活动的空间,包括卧室、书房、卫生间等空间。完善的私有功能空间应具备私密性、休闲性、安全性。

3) 交通与过渡空间

玄关是联系户内外空间的缓冲区域,是户外入室内的过渡空间;过道是避免因房间穿套而造成空间之间的穿插与干扰,过道能便捷地连接各个功能空间,其面积要经济,避免太长;住宅阳台包括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因为公共租赁住房户型的面积限制,大多数公共租赁住房都把玄关与过道、餐厅以及起居厅结合;住宅阳台一般也只有生活阳台;没有独立的储藏室,造成户内的储藏空间远远不足。

3.空间功能组合

1)合体一居

(1)DK型

DK型是指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空间。适用于建筑面积相对较小且家庭人口少的户型。DK型相对于原有功能单一的厨房空间有所加大,这样不仅缩短了餐厨之间的距离,且方便又省时省力。

(2)D•K

D•K型是指将就餐空间与厨房适当隔离,并互相紧邻。这种形式使得就餐空间可以作为家庭的第二起居空间。在不用餐时,可将阳台作为厨房,而将原厨房改为餐厅,一般出现在对原有户型进行改造的情况下。

2)分体一居

(1)B•DK型

这种形式同于DK型,为炊事与就餐合用同一空间。

(2)B•LD型

这种形式将睡眠独立,起居、用餐合一。在平面布置中可以将起居室设计成L形,用餐位于L形起居室的一端,相互之间既分又合,节省面积。

(3)L•B•D型

这种形式将起居、用餐、睡眠均分离开来,相互干扰最小,但要求建筑面积较大。

四、 上海市公共租赁住房户型设计策略

1. 人性化

公共租赁住房的户型设计需要符合人性化需求,人在居住空间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居住建筑的设计越来越重视人与环境,我们应该尽力地使建筑更适合人的生活及居住,更适合人和环境的结合。

2. 适应性

为了满足不同保障对象家庭的需求,公租房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家庭结构构成和成员的年龄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在房屋使用的期限内,面对不同的住户及其使用需求,公租房在设计中要为今后的发展和改造留有余地。

3. 灵活可变性

居住建筑是为人类服务的,其户内空间功能应满足不同使用者对生活的需求,应具备灵活的调整余地。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选用大开间结构,采用轻质隔墙的技术,使户内空间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变化。

4. 可持续性

公共租赁住房应该立足于满足居住家庭生命周期内空间环境的适应性,考虑住宅持久耐用性,满足日常生活的及将来的变化。既可实现居住者的长久居住,居住者也能够得到物超所值的居住空间。

5. 老龄化设计

随着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情,公共租赁住房的户型设计还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按照老龄化社会住宅设计通则在户内空间中增加相应的无障碍设计,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学尺度,适应于老年人的各种生理需求。

五、 结语

公租房在全国范围内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尽管各地在政策上都在不断完善,但其相关的研究却不多。公租房将成为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重点,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尽可能的根据不同租住对象的需求设计出人性化、灵活可变且具有适应性、可持续性的户型。笔者希望 ,以上对上海市公租房户型的浅析能对未来公租房户型设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公共租赁住房产业化实践——标准化套型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老人住房设计第9篇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建筑设计,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根据国务院和建设部有关文件的规定,经济适用住房就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按国家建设标准建设的普通住宅。对于建筑面积大多数偏小的经济适用房,如何让空间得到即合理有充分的利用,在满足居住者生理起居需求的同时,满足居住者的心理需求,是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和不断探索的.

一建筑面积与建筑功能

经济适用房是针对中低收入者进行设计及建造的保障性住房。鉴于中低收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大多数经济适用房不超过80平方米,多数集中在60平方米至30平方米.因为经济适用房设计多为小户型,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充分考虑空间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增加实际使用面积。对住宅的功能进行研究,应注意到住宅套型的整个发展以居住空间作为必要空间,还是以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作为住宅的根本特点,对于概念中的厅等外延空间,起居厅和餐厅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居住标准的提高发展起来,但是它们只是构成住宅套型中的非必要空间,在设计中应当进行适当的取舍。

研究我国住宅建筑的大体走势规律.上世纪70 年代前以廊式住宅为主,80年代以点式、塔式住宅为主,到90年代以板式单元式住宅为主的发展历程。经济适用房在面积指标控制下,一梯两户的板式住宅平面将会因其得房率低,已经难以推行。而单外廊式或短廊式的平面布局因其可在同样建筑面积条件下较好地降低分摊面积、相应增加户内使用面积的优点,可能会逐渐成为解决以小套型为主的经济适用房平面组合的有效方式。经济适用房设计,经济适用房的设计应以合理的面积标准及精心的设计提升厨房和卫生间等核心空间的品质,这也是设计中应首要考虑的问题;而非核心空间则可在经济水平、居住面积标准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进行深入探讨,确定其布局。

二 建筑费用的控制

建筑费用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住宅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这是在设计中需要严格控制的。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控制。一是控制外墙周长系数和结构面积系数。外墙周长系数即外墙周长与建筑面积之比;结构面积系数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对于住宅平面布置, 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缩小这两个系数,可以有控制费用的效果。二是增加住宅的进深。在满足住宅的基本功能,保证居住质量的提前下,加大住宅的进深降低造价。三是合理设置房屋的层高、层数。合理的设计房屋的层高、 层数对单方造价也颇具影响。在正常情况下, 层高降低10厘米, 造价可降低1% 左右。经济适用住房的层高以2.7米为宜,既能满足规范要求和使用要求, 也有利于降低造价和节省能源。 而建筑层数以五到六层为宜,不仅可以降低单方造价,而且可以保持日后的低使用费用( 超过六层必须设置电梯)。另外,结构形式目前仍以砖混结构最为经济。但随着建设标准和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内浇外砌大模板体系、异型柱框架结构,也许将是下一代经济适用房的主要结构形式。

(二)设计费用的控制。一是缩短设计时间,因为从设计到审批到施工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设计过程占用的时间过长将会影响施工时间,增加时间成本。二是在设计经济适用房前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熟悉国家对于经济适用房的设计的规定,做到一次成型。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设计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以居家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的中国家庭所面临的居住问题将日益突出。因此对于经济适用房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进程的设计研究将对我国未来城市住宅建设起到丰富与完善的作用。

(一)应增加住宅设计的便利性.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年龄的限制,上下楼及出行不便.在设计中充分把握老年人的这一特性.楼层应以低层住宅为主,层数较高的必须设置电梯。贯彻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应贯彻整个设计中,做到室内,不设门坎、无高度差、取消台阶、大量使用扶手;室内基本设施开关、插座、门铃、门窗把手等的位置及高度应方便老年人使用;室内装修风格、色调应祥和、宁静,不宜采用色度较高、视觉刺激性较强的颜色;门和走廊的尺度要宽,满足轮椅的自由通行;楼梯踏步要低、采用防滑地面、使用安全方便的水暖设备,保证老年人安全舒适的室内居住生活。

(二)为了更加合理的使用住宅,应考虑居住者的生命周期,应将住宅设计为具有灵活性和可改造性。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的人对于住宅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使住宅能够满足不同阶段人群对居住生活的要求,应是普通的住宅具有可改造性,特别应适应老年阶段的自立性、安全性居住生活。日本等国所提出了“百年住宅”和“长寿住宅”的概念,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不应只针对老人居住而特意去建造.而是使房屋和居住者一样具有生命力.这样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能够使我们的建筑得到重复的使用.

(三)适当建设一部分供老年人生活的社区.所谓老有所养,老年人青年时为社会付出了很多,人到老年更需要我们为其生活起居进行合理的设计.近年来存在人口老龄化与老年设施严重滞后的矛盾.天津建设了老年居住者的“银色住宅”,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也出现了老年社区。

四居住者心理需求

由于经济适用房资金的限制,其所选择的建筑空间多比较偏僻。远离城市中心及工作地点。因为距离较远居住者花在路上的时间增长,待在家中的时间就缩短,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影响居住者对于社区的归属感。结合已有研究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如何在设计中加强人们对住宅的归属感,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日常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加交往频率.有研究表明,配套设施的增加跟归属感的增加显著相关。同时这些低收入家庭根据其生活规律可以建立起和谐融洽的社区人际关系。(二)尽力做到社区规划布置的统一,形成整个小区和谐统一。统一的标识物可以使小区的形象更加鲜明,如同对故乡形象的思念一样;标识物可以作为一种界限,将小区与外界区别开来,增加住户的安全感及接受度。(三)设置合理的休闲空间。绿色是一种能量的颜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疲劳感和压力。按照绿地率广场的合理布置及大小可以增加社区居住者的交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住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设计。最大化的满足小区住户的户外活动需求。(四)内部装修要尽量预留个人发挥空间。住宅内部的所有物件对居住者将包含特殊的意义。在心理上,由于物件和人的情感的联结,人们对于所住的居所就会更有感情。(五)指示标志,道路标志系统的设计。如今为节约土地的利用率,住宅建设的高度及密度不断增加,人们对于封闭空间的恐惧程度有所增加.在设计中要注重消防设施的规划。明显的消防标志及设施,会增加人的安全感。对出入口及道路建设中遵循“人车分流”“通而不畅”的原则。增加秩序性、减少事故的发生,也会增加人们对小区的认同度增加归属感。

对于经济适用房的设计,除去需要考虑以上因素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及香港等地区小户型设计的经验.真正做到使经济适用房也能让低收入者得到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满足.

参考文献

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控制.黄儒东.中国房地产.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