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3 16:00:31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1篇

旅游景区过度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

因我国旅游业因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旅游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景区存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景区的开发利用中有点盲目,从而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高山旅游为方便游客登山或者经济利益驱使建索道砍伐了大量树木,造成景观的破坏。近几年,有很多景区为了增加娱乐性吸引游客或者增加娱乐项目收益,破坏景观修建漂流、滑草等项目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风景名胜区内,多头管理、抢权、轻责、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旅游景区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束缚我国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包括林业、建设、环保、文化等部门,有的旅游景区还分属好几个部门监管,各部门的社会责任及行业功能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产生一致的管理效应。我国目前多数旅游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属于政企不分。所以我们迫切需建立一种机制来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实现我国旅游景区更好的开发与保护。

3.旅游景区开发投入市场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在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却不重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结果导致很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一些投资开发商,不注重科学规划,过度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收益,过度接待旅游者,没有科学的控制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致使旅游环境容量过度饱和而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每年旅游旺季,各个景区都不可避免的发生这种情况,就连九寨沟都不可避免。再者就是如山西应县木塔这种情况,人为是一个因素,同时因受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景观破坏。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中国很多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中,不能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致使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很难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二、解决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主导地位,健全景区环保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在开发时,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批,哪里该建建筑物、索道、娱乐设施,哪里不该建设,一定要严格审批,不能有过多的人工建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经济效益目标而滥建。旅游景区在开发投入市场后,要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如景区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景区切不可在景区运营后过分追求门票数量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景区的环境容量问题,以免造成超负荷的接待量,严重破坏景区的环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避免出现类似玉龙雪山、九寨沟、滇池这样的问题。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将使旅游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严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与生存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加强自身主导地位 切实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科学管理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同时健全景区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旅游景区及主管部门要做好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制度的制定,需要人们的参与执行。只要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做到环境保护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定能为景区的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加强对景区管理者的宣传,提高景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保意识。只要管理者对制度认可,才会把制度执行到行动中,才能切实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目前,游客对景区环境在人为因素的破坏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游客的乱刻乱画,生活垃圾的乱丢弃等不文明行为,都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游客破坏景区环境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2篇

一、做好旅游景区的规划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在开发之前,必须要做好规划,落实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在开发的同时很好地保护景区环境。在现实实践中,很多景区虽然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但却没有落到实处,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开发旅游景区时,必须要聘请专家进行环境评估,做好整体规划,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保证历史文物的完整性。同时,要节约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地做好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确保经济利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要保护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二、完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景区环保有法可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必须要依赖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确保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要健全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文,如《环境保护法》、《文化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了法律约束作用。同时,要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设置具体的技术标准,明确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明确空气、水源等技术标准等,用法律制度的手段切实保护景区的环境。其次,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严格执法,有法必依。依法开发、治理旅游环境,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坚决制止并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惩处。比如,在自然景区内兴建别墅群、游乐园等项目,这些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行政部门要及时干预,一经查实要坚决予以取缔。

三、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因为人们意识到旅游业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出了这样一种旅游方式。旅游景区中不管是以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以历史文化遗迹为主,都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旅游景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具备生态的眼光,去开发旅游资源,去保护景区环境,去解决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比如,景区的餐饮业,要突出当地的土特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游客品尝地道的绿色食品;景区的交通工,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一些比较原始的交通工具,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坐马车,等等,尽量限制污染较重的现代交通工具;景区的住宿,建设与景区环境协调配套的住宿设施,既要具有地方特色,又不能给环境造成破坏。这样开发出来的旅游景区,既彰显了生态旅游的趣味,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景区环境,对于景区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四、加强环保宣传,引导管理者和游客自觉保护景区环境

景区环境的保护依赖于人类的活动,因此,必须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环保的认识,强化环保意识。首先,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加强环保培训,提高环保素质。组织相关的环保培训,引导景区的管理者用科学发展观来开发景区资源,注重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充分重视并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既要维护经济利益,也要确保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自觉性。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会给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游客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景区环境。再次,加强景区管理。一些游客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将不良习惯带到景区,乱扔垃圾、采摘花草等,都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因此,景区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在景区进行巡逻监督,如果遇到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对游客进行教育甚至处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五、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旅游景区开发者的环保意识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旅游环保人才也受到社会的青睐。我们知道,旅游景区开发者的素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景区开发者素质较高,环保意识强,那么,环境保护问题就会受到重视,景区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就能够协调发展,否则,就会给环境资源造成损害。因此,要引进旅游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旅游开发实用型人才,强化景区开发者的环保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地开发景区的旅游资源,落实景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从细处着手,全方位地保护旅游资源,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3篇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如图1示)。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如图2)。

A.环保开端a.开发e.萧条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b.参与F.再现活力

C.持续保护c.发展g.衰亡

d.巩固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附图{f90304})

图2景点演变、承载量与环保关系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1981,Lundgren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虽然不同旅游区游客超载情况因地而异,各地旅游景点控制超载的措施各有高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如黄山对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收到可喜效果;但依笔者陋见,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问题,旅游学界,旅游规划开发部门以及环保科学界还有必要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作出定量的界定,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旅游区解决环境超载问题提供可循的依据,以宏观地实现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据笔者涉猎,对旅游景区容量临界范围的统一标准定量界定问题,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尚不得见,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解决景点超载问题以及对旅游环境实现有效保护方面,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在此把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部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书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35—38。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4):37—3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9(2):42—43。

4罗斯·道林(Ross.K.Dow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8(6):50—5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3):11—15。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9(1):21—26。

7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58—61。

8黄成林:《黄山旅游旺季游客超载调控措施研究》,《经济地理》,1992,(3):38—41。

9谷上礼、刘汉洪:《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通讯》,1994,(2):8—11。

10BryanH.Farrell&DeanRunyan,Ecologyand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1,18(1):26-40.

11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CanadianGeographer,1980,24(1):5—12.

12DavidG.Simmons,CommunityParticipationinTourismPlanning,TourismManagement,1994,15(2):98-108

13EdwardInkeep,EnvironmentalPlanningfor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1):108-135.

14Hovinen,G.V.ATouristCycleinLancasterCounty,Pennsylvania;CanadianGeographer,1981,25(3):283-286.

15JohnAp,ResidentsPerceptionsonTourismImpacts,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9(3):665-690.

16JuanitaC.Liu,PaulineJ.Sheldon&TurgutVar,ResidentsPerceptionoftheEnvironmentalImpactof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1):17-37.

17KellerC.P.StagesofPeripheralTouristDevelopment-CanadasNorthwestTerritories,TourismManagement,1987,8(1):20-32.

18Lundgren,J.DevelopmentPatternsandLessonsintheMontrealLaurentians.IntourisminCanada:SelectedIssuesandOptions,P.E.Murphy,ed.pp95-126.WesternGeographicalseries,Vol.21.Victoria:UniversityofVictoria.1983

19Meyer-ArendtK.TheGrandIsle:LouisianaResortCycle,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5,12(3):449-465.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4篇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 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 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如图1示)。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如图2)。

A.环保开端 a.开发 e.萧条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 b.参与 F.再现活力

C.持续保护 c.发展 g.衰亡

d.巩固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附图 {f90304})

图2 景点演变、承载量与环保关系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 1981,Lundgren 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 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虽然不同旅游区游客超载情况因地而异,各地旅游景点控制超载的措施各有高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如黄山对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收到可喜效果;但依笔者陋见,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问题,旅游学界,旅游规划开发部门以及环保科学界还有必要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作出定量的界定,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旅游区解决环境超载问题提供可循的依据,以宏观地实现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据笔者涉猎,对旅游景区容量临界范围的统一标准定量界定问题,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尚不得见,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解决景点超载问题以及对旅游环境实现有效保护方面,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在此把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部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书目:

1 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35—38。

2 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4(4):37—39。

3 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9(2):42—43。

4 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8(6):50—53。

5 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3):11—15。

6 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9(1):21—26。

7 楚义芳:《超载、旅游污染及其控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1):58—61。

8 黄成林:《黄山旅游旺季游客超载调控措施研究》,《经济地理》,1992,(3):38—41。

9 谷上礼、刘汉洪:《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通讯》,1994,(2):8—11。

10 Bryan H.Farrell &Dean Runyan,Ecology and Tourism,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1,18(1):26-40.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5篇

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是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目录

引言………………………………………………………………………1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2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2

1、人为造成…………………………………………………………….2

2、大气污染 ………………………………………………………….2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3

2、人的素质不够………………………………………………..4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5

(一)、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5

1、从高端客户到大纵…………………………………………..6

(二)、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7

1、从没有人的保护大现在大纵保护…………………………..8

2、景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8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9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9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9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9

(四)、增加环保经费…………………………………………………10

(五)、加强科学研究…………………………………………………10

(六)、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结束语………………………………………………………………..13

前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

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人为造成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大气污染

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大气、水体和生物界产生影响的也相当严重。进入旅游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车向旅游区排放大量CO2,超载的游客呼出大量的C02。家用电器徘放废气直接危及臭氧层。旅游区内各种生产和生活(餐饮、洗涤、洗澡和食品加工等)消耗大量水资源。世界一些着名度假区和游览区水体污染而宙营养化导致海水和河水藻类滋生,使水体缺氧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大批死亡。生活垃圾中所合铅、汞等有毒元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传染病医院排放废物废水进入人类生活用水中使水体污染而传播各种疾病。大气和水体污染导致林木花卉死亡,游人过多导致大片植被踩死,土壤固化。自然保护区边缘过量的垦荒,伐林,使野生动物丧失栖息地,加剧食肉动物

和非食肉动物关系的压力,限制迁移运动。贫困地区居民出于赚钱欲望大量偷猎捕杀野生动物,在人类精心“护理”下的一些野生动物,其捕食和繁衍规律被破坏,甚至改变生活习性。这些环境问题已经给我们管理敲了警钟。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2、人的素质不够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观;生态环境保护;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最近几年,随着气候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恶劣,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像是地球一小时活动,还有对于环保材质的超市购物袋的使用,以及对于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提倡,对于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倡导,所有这些现象已经表明了现代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我们都知道,一个城市的环境的开发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当代的城市环境的发展模式并不是这样,城市当中的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领头军,但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了环境的重要隐患,工业废物、废气和废水的排放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的遭到了破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仅要提倡保护环境,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当中也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第一位,现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当中,可持续景观、生态景观、环保景观现在已经脱离空喊口号的状态了,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 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景观设计师都知道,生态环境设计在现代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因为这能够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维护,在一座城市里,公共景观是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开放性的空间,自然环境的优越能够使得居民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城市的居民的居住也会变得更加闲适,现代城市当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速,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在休闲时间都渴望能够得到放松,城市的公共景观就能够提供这样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这也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的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现在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则影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行业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但是,现代我国的很多城市的公共景观环境的发展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景观陈旧、自然景观相对较少,在景观设计当中没有与生态环境建立起必要的联系,也有一些设计师试着与自然结合、与自然融为一体,向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环境,这样的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还有一些设计师却试图改变自然环境,人工创造自然环境,更严重的是还有一些设计师直接只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考虑,人工加一块草坪、开挖一段人工河就算是生态型住宅,这样的做法完全丧失了我们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生活与环境理念,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达到田园生活的标准,但是对舒适的生活环境与高层次的生活理念的追求并没有错,对于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坚持更是需要提倡的,如果想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就需要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景观的设计师之间进行沟通合作,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地景观环境设计的结果。

2 城市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

2.1 在城市当中进行小范围的城市景观的建设对于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直接影响

在现代的城市当中进行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一般是在住宅区、城市景观、公园等小范围内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样的建设对于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城市的景观规划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应该进行协商合作,努力争取将城市的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建立起联系。

2.2 在投资上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现在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多数还停留在号召阶段,对于生态环境进行直接投资的还在少数,但是在生态景观的建设上却能够做出很大的投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型的城市景观建设能够给城市的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助力,所以两者之间要共同进行协调,进行合作开发,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依赖

自然环境的反应就是景观,自然环境存在各种生命,人们享受的需求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之上的,由于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综合反映,也在不间断的进行着生存和死亡的交替,因此,一个景观如果是健康的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再生。如果景观没有再生能力,就没有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 复大量被破坏的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的根本的专业目标。城市的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前要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研究,将一个可行性方案制订起来,再进行城市景观的开发,不能只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也要对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努力创造环境、人、生态的和谐相处的发展前景。

3 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

在城市的生态景观当中就算是一个池塘、一片森林、一片草地,甚至一块广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每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当中, 都存在着自然元素和生物元素。我们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在有人介入的情况之下,尽量的不对自然产生干扰或者说是人类的活动的介入能够帮助自然恢复生态系统。

3.2 自然环境和生物植被相适宜

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不能回避的就是在进行人为的介入的过程当中很多植被与生物会被引入到生态环境当中来维持环境的平衡,如果想要得到生态平衡,就要考虑环境是否能够承受引入的植被和生物,不能单方面地以人的意志为中心。

3.3 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人类的干扰

有学者在进行一些实地的公园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只用了很少一部分的人为干扰,在完全保留自然河流生态廊道的基底上,创造了比较完美的一套崭新的生态景观,最大程度上将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了下来,还进行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

3.4 将原来的人文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一些比较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优点就在于能够将一些废弃的工厂的场地利用起来,进行装修和改造,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起来的人文风貌,还能够将我国非凡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将一些能够体现专业知识的景观保留下来,将现代环境意识、生态理念、文化与人性体现出来。

4 总结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景观设计的相关负责人员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之前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因素应该进行充分地考虑,要结合可持续发展观,加入生态景观建筑方法进行设计,目标在于能够设计出既具有生态环保作用又能够展现城市现代化风貌的景观,这样才实现了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大道工程景观设计[C].//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7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环保认识的不断进步,生态旅游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喜爱和重视,这种依托大自然的绿色旅游方式能较好的将旅游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和作用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所谓生态旅游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注重环境保护,二是注重维护旅游地原住民的生活。相对来讲更加注重保护自然景观,不以过度消费地方旅游资源为代价,更不允许人为破坏自然和人文景观。纯正的生态旅游是不追求盈利的非商业行为,需要相关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实现旅游、教育和环保的有效统一。

(二)生态旅游的作用

生态旅游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生态旅游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使旅游者边游边学,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二是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生态旅游在开发旅游的同时最注重为后代留下碧水蓝天。三是可以带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为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以每年接近20%的增长率在快速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较晚,主要依靠自然保护区和一些风景名胜区来发展。第一个有生态旅游性质的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于1982年正式成立,可以认为是我国生态旅游的开端。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都在经营旅游业务,20多个景区的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

二、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态旅游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二者相互依存,既互相促进,又彼此影响,总体来讲,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工作还是能起到好的作用的。一是发展生态旅游能够让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更加重视保护优良的环境,因为环境越好,生态旅游才可能开展的越好,当地的社会经济才能发展的更好,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更快提高。二是而且通过旅游业提供的经费,能够更多的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费严重不足,很难维持日常的保护工作,而旅游业提供的资金正好可以补充经费上的缺口。三是生态旅游相对减轻了旅游产业对自然界的破坏与影响,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四是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需要对景区居民开展教育与动员,有利于提高景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应该看到,生态旅游对环境保护工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些影响和破坏。一是在很多地方存在旅游资源的盲目与过度开发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和旅游从业人员光顾眼前利益,在没有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上马与开发所谓的生态旅游项目,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最典型的就是九寨沟景区,目前该景区的湖泊水位连年下降,很多呈现衰亡的趋势。二是很多配套设施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生态环境。现在有些景区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建大量的人文景观和酒店等配套设施,由于先天性自然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给景区环境特别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黄山景区,目前该景区后山已基本被酒店覆盖,基本失去了景观功能。三是管理缺位造成景区人为破坏。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旅游者,而很多旅游者素质偏低,环保意识缺乏,而景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手段,使得如留言刻字等不文明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再加上现行的黄金周制度使得很多景区存在集中的超负荷现象,更是使得景区环境雪上加霜。

三、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就是无路可走。所以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参与者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正确的生态旅游意识,要把环境保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宁可发展的速度慢一些,眼前的经济利益少一些,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浪费资源为平台来畸形推动生态旅游。同时要及时出台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以制度为抓手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做到依法治理。特别是环境评价制度,要严格执行,对于不合格的生态旅游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强调研与规划,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

生态旅游重在规划,要加强旅游开发前期的规划工作,要充分调研,了解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和风土人情,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要合理布局,有重点的逐级开发。要功能分区,不要一哄而上。

(三)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要加强监测工作,随时关注景区环境的变化,出现不良倾向要及时采取限流等措施。要合理处理景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严格控制景区内相关配套设施的修建,做到绿色施工、绿色管理。不能盲目的修建人为景观,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8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环境保护

1 旅游景区保护与开发相关概念

1.1 旅游景区 对于旅游景区的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者都不能全面的概述。旅游景区的概念在国外理论界无法统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景区规划与开发的与时俱进令旅游景区不能有准确的定义。旅游景区在英语中通常称为visitor attractions,tourist attractions或attractions,就是旅游吸引物,指一些对游客有吸引力,区域和场所。

1.2 旅游景区的分类 有关旅游景区分类划分的方法有很多,综合分析后大体可以归为四种划分角度:一是,按景区资源属性分类,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主题公园等;二是,按照景区的功能分类,分为观光体验型、度假休闲型和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三是,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分类,可将旅游景区分为短时巡视型和长时集聚型;四是,按所有权类型划分,划分为国有景区、民办景区和私营景区。

1.3 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 旅游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就是指景区管理者通过运用规划、法律法规、经济投入、技术支持、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对景区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管理,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景区经营与管理在整个景区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景区由于在规划初期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从而走了弯路,从景区的产品定位到景区容量分析、餐饮销售、集散区等设置都需要管理人员的非常强的专业性,不然很容易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景区环境的破坏。

1.4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个由国外引进的词语。目前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尚在总结中。自从1988年豪・谢贝洛斯・拉斯科瑞对生态旅游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后,中外专家和学者纷纷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生态旅游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大致可以总结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在享受自然风光的目的下,为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旅游。既能获得经济收益又能普及生态知识。

1.5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初用于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多的定义,后来发展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但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是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

2 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1 景区的开发对环境保护有制约作用 景区在开发一定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基础上,在改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度开采或者是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等现象,如果开采的力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则会加大水土流失、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的敏感度。

2.2 景区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有促进的作用 只有景区得到了发展,才能有经济效益,在良好的经济效益下,景区部门才会有足够的经费对景区的环境进行维护,才能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更新,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3 环境对景区发展的制约 良好的环境是景区得以发展的保障,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如果环境遭到了破坏,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样必然会制约着景区的良性发展。景区在对环境进行休整的阶段,游客数量减少和资金的投入减少了旅游收入。

2.4 环境对旅游景区的促进 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会使游客数量增加,带来经济收入,作用了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中。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景区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3 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复杂,管理部门重叠 管理体制的纷繁复杂是制约着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问题指的是于经营所属权和景区所有权的问题。我国的景区现在分属12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些旅游风景区本身有自己的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归属于国家林业局、国土局、宗教、环保等不同部分,在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中,一个景点有多个称号,每个称号所属的部门都有权对其进行管理权力分散,而且与多个旅游部门职能交叉,对景区的管理造成重重困难。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不但国家对各类风景名胜区有行使管理权,并按照科学、文化、美学价值和地域特征的不同分属省级、县级部门分属管理。这些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要求确定开发利用方针,制定和审批发展规划,有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民政事务的能力。在景区管理过程中由于分属不明确,出现部门之间职责推卸,多方管理等问题,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2]

3.2 开发理念陈旧,无序开发现象严重 旅游景区在开发理念上只偏重于景点的开发,不注重景区面的发展和规划,致使景区资源开发不充分,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加之重开发轻保护观念的影响,造成景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景区内的自然资源无法长久保存,在这种理念下无法形成知名度高的景区,客源市场无法得到保障。

有些景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建造与当地资源不相符的游览设备,对景区乱开发,致使景区产品单一化和雷同产品过多,一是造成资金的浪费,二是对景区的吸引力形成了不利影响,很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3.3 景区秩序混乱,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兴建旅游项目,一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追逐利益,建造豆腐渣工程,景区安全系数较低,多发生的旅游事故,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经营者的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名声。由于受到短期经济效应的影响,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理念致使旅游景区质量变差,环境污染严重。旅游旺季时无限制的接待游客,没有考虑到景区的环境容量,忽略了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一方面游客没有达到实际的体验,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环境和质量,加剧了景区的污染,对自然景点造成破坏尤其严重。

4 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规范景区分类,集中管理职权 对景区进行分区分部门管理,根据一定标准,对景区进行统一分类,将管理的权利集中到一类部门上,集中分散的职权。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范围从而有序的行使部门行政职能,建立资源分级管理机制,一环扣一环,有效的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监督管理,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实现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有力手段。把旅游资源纳入环境保护的范围,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4.2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绿色开发体系 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布局,适度开发,开发和环境保护同进行,真正做到开发一处,保护一处,成功一处。做到环境与景区搭配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景区在开发前应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景区规划开发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景区开发,进行环境容量评估,忽略眼前利益,谋求长远发展,落实环保基础措施。对游客进行教育,挖掘和发挥森林生态资源,倡导绿色生态旅游。[3]

4.3 加强景区管理力度,减少环境污染 在管理上,景区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对景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杜绝不合理的经营方式的布局,减少环境破坏几率。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到第一位,科学有效的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和游客的配合,任何一方做的有所欠缺都做不到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4.4 健全旅游法律法规系统,做到有法可依 我国的旅游立法虽然已经被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专门规范生态旅游的法规,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也是从其他非专业性的法规中借鉴过来的,有些旅游法规还处于真空状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依然无法可依。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变和旅游市场的发展,目前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不适应现在旅游环境保护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景区环境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风景名胜管理管制条例》《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等法律条文,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国家还应该在环境污染等方面完善法制建设和进行有效管制,这对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冯丽丽,王连勇.旅游景区监督和经营行为的博弈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03).

[2]王晓芳,田明.旅游景区开发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2008(03).

[3]田喜洲,蒲勇健.我国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2006(06).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第9篇

保护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 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

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持风景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应在风景区内相应地增设一些果皮箱,就可减少,甚至避免游客随地乱扔果皮杂物;为了保护风景区的景物,特别是对那些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应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透过网罩进行观赏,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着,以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而对那些已损坏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环境,要加以整理修复,使其尽快恢复原来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