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主价值的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2 09:37:41

民主价值的要求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在统一关系 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全面阐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质是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创造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民主,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实质是要求我国创建造高度发达的政治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自由。文明,是人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体现。和谐是对社会环境建设方面的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自由”,是在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政治平等权利、首创精神的的基础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外,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通过创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导向,既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公民个人在基于社会贡献的基础上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更加公平正义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通过国家建立健全社会法制,公民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这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表现为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共同理想等的热爱之情,并能够积极投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敬业是对公民职业素质的要求,他不仅要求公民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要求公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诚信是为人之本、兴国之基,表现为对公民个人、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社会之中的道德层面的规定。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内在统一的价值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不仅具有是统一的发展目标,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而提出来的价值导向,首次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对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目标做了的层层规划,使他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国家发展目标提出的要求。只有实现了国家富强,为人民的生活创造出更高水平物质生活条件,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为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民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自由,是富强、文明、和谐政治保证。文明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向往和追求,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和谐能为富强、民主、文明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只有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才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环境保障;反过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又能够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现实,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要求。自由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人权,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价值。平等是人与人权利对等的一种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准则。公正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是人民权利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保障。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所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公民个人权利和利益的重要保证。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层面上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是公民个人内在价值的追求。一个人只有具备最纯洁、最神圣、最深厚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对生活、对集体、对国家充满爱并能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转化成自己工作的动力,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在工作中、生活中诚恳待人,为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友善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才能够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为公民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重要奠基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意识形态,既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同时以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和谐统一的,二者作为意识形态统一于社会主义价值层面建设上。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党的十八报告立足于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激励、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个人内在价值的塑造下提出来的,体现了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脉相承性。同时,通过个人内在价值的追求,推动社会良序运转,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重从宏观方面着手,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家建设的总目标等方面进行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从微观方面进行价值引导,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完善。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重要性 协商民主 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十报告简明扼要地提炼、概括出了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立足中国实践的统一,又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与借鉴国外先进文明的统一,还是国家共同理想、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行为规范的统一,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是协商民主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或言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来看,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期从全方位来保障人民民利的实现,使各个群体既能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国家重大问题行使民利,又能从国家到基层各个层面的公共事务治理中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将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和国家治理过程中,使协商民主嵌入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过程,可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促进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也得到彰显。因此,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确保协商的公共利益导向,保障公民在协商中的平等地位,引导他们在处理矛盾和分歧时拥有正确合理的态度,将个人的品行融入到协商过程中。由此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协商民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展文化、完善法律与加强监督等协商民主的环境建设而言,这种作用表现极其显著。

是建设协商民主文化的基本要求

“制度选择文化或以文化为生长土壤,新的民主制度需要先进的文化进行引导和支撑,人们对协商民主制度的态度、信仰和感情,是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的重要文化力量。”④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需要在协商民主文化的润化下进行,才能营造出协商的浓郁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集中彰显了我国的治国理念、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为协商民主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整体思路和基本方向。

推动协商民主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设计离不开制度文化的支撑,必须与制度文化并行发展,才能使制度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精神,从而给予协商活动明确的行动准则。制度文化是制度的理念、灵魂和生命,它决定民主政治制度的最终确立良序运作⑤,其核心就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民主政治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为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道义基础和合法依据。

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协商民主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克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传统和尊卑差别的弊端,提高党员和政府官员对平等观念的认识,营造以平等为核心理念的制度文化,确保参与者在协商活动中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与表达观点意见的平等权利;避免“参与政治生活与否无所谓”心态的产生,加深公民对国家政策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关注,“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⑦,使之自觉遵守协商规范,以理性和友善的态度倾听其他参与者的意见建议。

促进协商民主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行为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⑧⑨。协商民主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协商活动的开展和协商民主的成效。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择合理的行为标准。公民是选择自利型还是公利型的导向,是选择公平正义还是徇私枉法的标准,是持有自私狭隘还是宽容豁达的态度,都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关联。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与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人们在这样的行为环境下饱受熏陶,润物细无声,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确立符合协商民主的平等、法治精神和价值观念。因此,培育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公利平等的价值取向,可以指导人们在选择个人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方式,从而防止出现功利主义盛行、不受协商民主法制规范约束的行为环境。

加强协商民主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精神文化是协商民主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习惯传统等”⑩。核心价值观与协商民主精神文化呈现本质上的统一,这首先表现在,我们之前已详细论述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与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上。按照党和国家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能够不断增进人们对协商民主理念的认同,提高全社会的民主协商意识,增强公民参与协商的能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营造全社会重视协商、崇尚协商、参与协商的良好氛围”,形成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协商的良好传统;能够培育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加强人们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自觉性,促成良好和谐的协商民主风尚,与协商民主的法律和制度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协商民主的顺利进行。这样一来,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个人权威轻众人参与、重少数持有权力的官员决策轻普通群众发表看法的习惯都将得到有效改善,各级领导者逐步由协商观念缺乏而变得主动开展民主协商使之成为决策的必要环节,人民群众也逐步由协商民主意识淡薄而变得积极争取和珍惜自己的民利,参与各种协商民主实践。

是完善协商民主法律的价值准则

协商民主法律是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成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可使具体实践的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商民主法律制定的基本准则,是协商民主法律的价值表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律,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准则,突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协商民主法律制定的总体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要实现的现实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换而言之,就是要建设经济上高度富强、政治上高度民主、文化上高度文明、社会上高度和谐的美丽中国。因此,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个价值目标,使之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南针。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重要任务,协商民主法律的制定也必须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总体目标和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协商民主法律完善的基本原则。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法治是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保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八个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完善协商民主的宪法保障,制定协商民主单行法,需要以这八个字为基本原则,其根据在于:协商民主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要让协商参与主体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由表达利益诉求,保护和扩大人们对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基层公共事务理性发表意见建议的民利,即自由原则。要防止协商民主“精英化”的倾向,通过相关法律规定协商主体的平等地位,提供一个平等的协商平台,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建言献策,从而确保各个界别和各个群体的利益都能顺畅地传达到协商过程中,即平等原则。以人们的平等权利为前提,设定公正的协商程序,从议题的提出、信息的到主持人的遴选,从参与者的发言到协商成果的实施,都能有公正的标准,即公正原则。要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公民的权益、确保协商的顺利进行,同时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协商的全过程都要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进行,即法治原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协商民主法律实施的关键因素。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人民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道德,在影响人们成长和人才能力发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党就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这八个字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对公民道德行为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协商民主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人民群众如果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孜孜敬业心和诚信友善心,在协商过程中就会秉持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理性地、宽容地聆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反之,就会造成唯个人利益独尊而忽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后果,甚至导致较为严重的矛盾冲突。因此,在协商民主中遵循这一基本道德准则,能为协商民主的开展凝聚精神力量、提供道德支撑。

是加强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

健全基层协商民主监督体系,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整个协商过程接受全方位的监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能够提高协商民主监督意识。协商民主监督,“是一种不具有强制力的监督”,它主要是通过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协商过程和成果落实情况的公开,协商民主评议等方式来实行。协商民主的监督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素质及其对自身民利的认识。当前,不少人民群众对协商持有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即便是参与到协商中,也不主动发表意见,或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甚至由于利益诱惑而违心发表某些观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从个人层面来讲,更重要的是民利的行使。”把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协商民主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提高民主监督意识,珍惜民主监督权利,自觉成为民主的践行者,具备相应的品质素养。

培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治理实践中,能够增强协商民主监督实效。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把培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治理工作和制度建设中,使各项制度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能够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实现协商民主监督的组织机制、配套运行机制与反馈评价机制建设与公民道德提升的双向互动,使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规范和制度都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从而增强协商民主监督的约束力,提高监督的实效。

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能够营造协商民主监督氛围。通过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开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并使其与培养全社会的协商民主监督意识相结合,能够营造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崇尚公平、反对特权,崇尚宽容、反对狭隘,崇尚诚信、反对虚伪的优良社会风尚。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自觉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责,主动参与到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中,敢于和善于对党和政府的协商组织工作发表建议和批评。这是因为“定位在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展示的是民主观念、精神的培育以及民主协商等”。人们通过协商民主实践,能够培养出政治参与兴趣,进而具备较高的协商民主监督能力,形成人人都愿监督、人人都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站博士后)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3页。

②③:“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2日。

④黄晓娟:“着力培育协商民主文化”,《民主》,2014年第4期。

⑤张西山:“文化、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之思”,《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⑥王永贵,郑海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理论探讨》,2012年第4期。

⑦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⑧[荷]丰斯・特龙彭纳斯,[英]查理斯・汉普登・特纳:《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关世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23页。

⑨[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⑩郑永廷,张彦:“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高洁,张军:“发挥政协优势作用 建设协商民主文化”,《江苏政协》,2014年第1期。

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日报》,2013年5月22日。

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3篇

黑龙江山市种奶牛场 黑龙江海林 157113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西方,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是由“人民”和“统治”两词构成,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光大了古希腊的民主含义。比如卢梭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密尔提出,最好的民主形式是代议制民主。现代西方思想家们对民主作了进一步阐述,比如哈贝马斯重视和强调程序民主等。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马克思指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其特点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而“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281页)所以,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公正的思想。《礼记》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庄子也说:“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在西方,柏拉图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平等”。近代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平等论”,进一步宣扬了古希腊的正义思想。卢梭提出,公正就是公意,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西方现代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对公平正义的研究。比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公正的本质在于社会制度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仅仅追求公正是远远不够的。公正需要历史的依据,一旦忽视了历史精神和历史依据,对公正的追求和理解就会陷入“永恒公正原则论”和“乌托邦空想论”。与这些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在他们看来,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匮乏现象严重,一小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旨在应对并且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和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境界。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规定和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也为每个个体即每个社会公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培育和塑造新型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体公民的一种道德和伦理要求。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群众路线;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61-03

党的十报告首次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其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每个公民应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三个层面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体现,是公民和全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综合体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追求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群众路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人民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民主、自由和权利,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务实、清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须靠人民群众,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也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当然,正如任何科学理论不会自发产生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不是自发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概括提炼出来的。通过积极倡导、广泛而持久的宣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和精神追求,成为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追求,而这本身就是践行了群众路线,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表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浸透着中华民族最朴实的期盼,每一层表达都包含着中华儿女最执着的追求;每一次注释都蕴含着全体人民最绚丽的梦想。它在群众中孕育,在群众中提炼升华,更是在群众中走向成熟。

(二)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内涵和核心。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追求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让人人都有幸福感。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带领全国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开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也为人民群众所向往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而奋斗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群众路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们从切身体会中达成高度的认同并积极践行,以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首先是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实现人民群众最大化的参与。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走“群众路线”,被群众所认同,因为只有精神变物质才是最终目的,才是物质变精神的价值体现。共同理想只有转化为实际行动才具有力量,崇高追求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其价值。离开了生活和实践,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再崇高的价值观也只能是虚无缥缈、海市蜃楼。我们并不缺少理论家,我们缺少的是执行者,因此要通过走“群众路线”,善于做群众的学生,主动到群众中征集不同意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意识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有机统一性,它们统一于广大群众为之奋斗的具体实践中。党员干部具有何种精神状态、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对于能否真正贯彻群众路线,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践行群众路线,主旨就是要让党员干部自觉接受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唯有如此,广大党员干部才会自觉遵循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践行群众路线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缺失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践行核心价值观脱离群众。失去了群众的参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变得纸上谈兵,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毫无意义,追求的价值就会偏离方向;失去群众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变得没有了明确目标、准则;脱离群众的价值观,就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需要群众推动,需要群众引领并导航。《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找准人们思想的交集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真正做到“接地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才能让人们更好地遵循它、践行它,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一,践行群众路线,提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因此更加注重对主体意识的培养,强化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中,并通过制度固化下来,才会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纳,并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所以,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与提升人们社会参与水平,通过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主体地位不断获得提升的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统一、重在实践养成。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及各种载体和平台,要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成为思想的引领、精神的追求,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先行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开展广大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贯穿于具体实践过程之中,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教育、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效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广大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不良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遏制,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第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寻找新的突破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价值观,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又是主要实践行者。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走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在贯彻群众路线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理想信仰和精神追求。要找寻人们思想道德的交汇点,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典型,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在引导中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和坐标、行动的指南和归依。要充分发挥弘扬真善美、贬斥丑恶假的育人化人功能,使人们自觉、有力地去抵制和反对一切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行为。分别对不同层次的群体用不同的方式教育群众、感化群众,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培育和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趋势,成为潮流。善于以大胆创新的工作作风,搭建群众便于参与和乐于参与的平台,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行之久远,持之以恒。

推进手段创新,为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与感染力提供更多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鼓舞,它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达到一致的认同并深入人心,宣传方式必须贴近百姓,这样他们才能够听得进去,并在实践中践行。在宣传中要用老百姓的语言或讲身边故事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和行动故事昭显其思想、道德和精神的力量,显现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社会属性。要创新宣传教育手段,在运用传统媒体和渠道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应用网络以及新媒体宣传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新形式。在运用传统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途径的同时,努力探索和发展网上和掌上群众路线,赋予群众路线新的形式和内容。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流倡导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培育取向。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基于国家主体、反映国家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并制约和引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等发展方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会主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社会各种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民行为规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体,反映公民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公民的实践方向,包括公民对自我身份、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道德的自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其教育也应严格遵循由表层结构、中层机构再到深层结构的灌输和教育顺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外在驱动状态,而是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和保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的价值观教育在各个社会群体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带有“社会主义”标签的且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教育即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且与“非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众多,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必定带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尽管我国由56个民族聚集而成,但我们传承的却是同一脉的民族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传递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价值观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其全过程。最后,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演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延展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其深化与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文化精髓,在不断的教育传播中,发挥强大的社会效用,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6篇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有机整体发展理念。它包含了以往的重点发展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辩证发展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辩证处理十二大关系)的合理理念,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形成了有机整体论的发展理念。浙江省的文化大省战略体现的就是有机整体发展观。浙江1999年率先提出文化大省建设,2000年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年出台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2002年将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经济写入党代会报告,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很显然,这种局面不是主观臆想的,不是从概念推演出来的,而是从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生成的。

破解浙江发展经验,一个重要方面是认真思考“浙江为什么特别关注文化”这个问题。通过在浙江的调研,使我们认识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文化理念,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这三个文化理念是:

第一,文化是发展的精神动因。民本经济的本色是草根经济,它发端于草根文化。浙江历史上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注重民生、开拓创新的文化基因,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转化为经济的创造力、社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浙江民本经济大发展的精神动因,就是特定自然与历史条件下浙江民众的经商传统。温州模式、义乌模式靠的正是浙江特有的草根文化和体现在老百姓身上的文化基因。

第二,文化创新是浙江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和增长点。浙江发展模式区别于广东、上海。浙江发展有其体制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使浙江形成了以民营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浙江在现阶段之所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历史文化是其深层原因。制度文化和经济结构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浙江模式的核心是浙江精神,这种地域精神造就了浙江的经济结构和体制优势。精神文化作为软实力,软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敢为天下先,抢喝头口水,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力。在国内,与浙江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区域不少,但只有浙江形成了这样的经济结构,这与浙江老百姓的文化生存理念直接相关。这种人文理念不仅表现在民众的创业精神上,也体现在政府行为上,允许和支持民本经济发展的“认可行政”本身就是这种人文精神在体制和行为上的表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和体制作为最高层次的增长方式,而制度和体制就是精神文化转化的行为文化。

第三,把文化发展落实到人的发展。全面的文化意识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文化生产不仅生产文化产品,而且生产人,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的心灵而改变整个人类世界的活动。所谓“塑造人的心灵”,是强调文化创造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其多样性产品形式来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人们的精神和谐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即它把人自身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来生产,并通过人而把人类世界当作文化产品来生产。正因为这样,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中。惟其如此,文化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才获得了“软实力”、“支撑力”、“凝聚力”等称谓,我们也因此可以说“人在文化中”和“文化在人的活动中”,从而可以从文化的观点来观察、理解和解释所有领域的人类活动。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一个根本方面是落实到人的文化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是统领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社会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省明确提出满足人的三大需求,既满足“经济人”的生存需要,使民众在普遍富裕起来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社会人”的交往需要,使民众共享祥和的社会生活;满足“文化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使民众实现人生价值。人的生存需求是恒定的,而人的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则是无限发展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已经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浙江省着力落实广大群众的文化权利,着眼于百姓文化、大众情怀,明确提出搞大馆、大师和大作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大众,始终把大众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抓住了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民富国强,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务,“共同”则鲜明体现了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

一、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反映。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方面。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人民、人民至上。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建构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这里的“文明”,主要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文明”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实现途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自由是人类的特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自由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既要求摆脱人格的依附,摆脱贫困和恐惧,也要求发展个人能力与共同承担社会和政治责任的机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指人不断摆脱旧的不合理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逐渐获得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价值观。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自然保障、社会条件和情理支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是一个阶段性实现的长期过程,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质而言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价值合理性依据,指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建构。

第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通过自觉的奋斗,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平等民主、文明先进、人与自然和谐,构筑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对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

第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奋斗目标,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7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前提;路径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此后认识不断深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凝聚共识,从哲学的视角把它高度概括为24个字易记易传的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对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精神的凝练,体现了我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正确认知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作用,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直面和化解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疑惑和争议,明确其发挥作用的路径。

一、直面和化解疑惑和争议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条件和前提

学界和民间对“十”明确我国核心价值观导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有度高共识,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相互关系存在种种疑惑和争议。实事求是地面对与化解它是多数人真正自觉践行的思想前提。其困惑和争议主要集中表现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核心价值观内容方面的疑惑和争议。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相区别,如富强、民主、自由、爱国、敬业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吗?如果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特有,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不应该包括这些?这种观点缺乏历史的、求实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忽视了作为人和人的群体-社会的共性本质,忽视了共性本质所决定的共性价值追求。而共性价值追求正是人类交流共处的文化前提和基础。因此富强、自由、民主、热爱祖国等是世界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维护个人和个人所依存的祖国的尊严和权利的必然价值追求,也是人类最普遍而美好的情感表达。同时这也是中国人民实践着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而进行的事业,尽管有过失误和曲折,但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追求富强民主等价值追求没动摇过;脱离人类价值追求共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追求的核心价值就不能担负起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使命。第二类观点认为,既然具有普世价值,价值体系建设都要向目前世界上更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价值体系既“普世价值”看齐。这种观点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个性。这种个性恰恰是中国人民形成价值共识的历史、实践和心理基础。由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对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内容、侧重点及其理解存在差异性。如资本主义以追求个人自由为侧重点,而我们社会主义以追求平等共富为侧重点。富强民主是我党一贯价值追求。从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哪一个阶段都体现了为祖国富强、人民、平等公正而奋斗的主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已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肉生命、灵魂追求、情感与意志,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历程和经验,是其他国家和民族所不能替代的。这是核心价值观被我国大众认同的历史、实践和心理基础。第三类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德顺先生为代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和内涵就是在分析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明确我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从而体现其个性特征;且要将这种个性置于人类共同文明的背景之下,自觉追求与人类进步方向一致的先进性,才能体现我们价值追求个性的优越性。[1]他认为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是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价值特征。坚持而不是排斥普世性,但又有社会主义特性的核心价值,才是应对作为西方对付非西方意识形态的普世主义陷阱的最好办法。第四类是关于三个倡导之间关系的争议。施芝鸿认为“三个倡导”表述分别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杜鸿林认为前两个倡导均可对应国家和社会;刘进田认为第一个倡导指明了经济、政治、精神、社会四大领域的外显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揭示第一个倡导的内在价值,是第三个倡导现代性的保障,是三个倡导的核心所在。[2]这种观点是认同这些价值追求前提下的理论分歧。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实践研究,化解认识分歧,才能激发人们对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并自觉践行之。

二、用心和制度关注并有规划地解决民生问题

在思想利益多元、贫富差异不断拉大,就业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复杂而多发的背景下,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的各级国家机关和党的组织及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建设中要把及时了解民生、关注民生;分期、适时、有规划地解决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加剧、公共资源不均衡、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农业现代化、农民利益保护、机会均等等关乎我国未来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大问题;以着手解决突出的社会公平、教育、医疗、住房、生存环境污染等民生问题为突破口,真正改革不符合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最困难人群生活保障问题,切实开辟公民表达利益诉求和民主参与决策的制度性渠道,真心欢迎民众参与和监督,以更好地均衡利益,维护和实现公民合法利益,保障决策和制度公平正义科学。这样人民才能相信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和决策是为了人民更好生存、发展与幸福,才能对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有信心,并自觉践行之。否则干部党员和民众难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坚守和落实这样的价值观,民主法治就会形式化和工具化,社会就不会和谐。

三、强化制度建设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制度建设。可是,一些制度机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被歪曲。究其原因,除去一些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制度漏洞、权钱诱惑和制度落实需要一个过程等因素影响,更关键的是制度建设的标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制度维护机制的欠缺。因此,要真正落实和发挥我国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思潮和行为的引领作用,第一,必须明确判断一项制度正确与否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人民自由、平等、友善、有序、全面发展,即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要求。第二,制度制定到实施要合法。如必须有利益相关民众按比例参与制度讨论和听证等制定和修改过程。第三,强化保障核心价值实现的制度建设,确保制度和机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制度机制完整性。如政治上切实建立民主决策保障机制,制度科学性论证和评价机制,落实民主法治等制度的行为评价、激励和过错追究机制以及制度及时修正和完善机制等;如建立社区自治制度,完善社区法律制度,充分实现社区居民合法自决权,正确处理政府与社区,社区村居委会、居民代表大会、物业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居民自我服务机制;建立以核心价值为灵魂的社区文化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

四、培养和提高民众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我国公民意识中的核心理念。因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扎实做好公众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和公民素养的培养工作。作为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怎样我们就是怎样,我们怎样国家社会就会怎样,一切社会的光明与黑暗都与自己有关,有自己为光明前景而做得努力与对不良风气所做的抗争;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只是抱怨他人与社会,只做口头巨人和行为的矮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培养公民意识,一是要完善民主制度。实现民主决策,让民众真实感受自己主人翁地位。二是要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单位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平等与自由公正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等公民教育,让大家认知什么是公民,公民意识的内涵,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尤其要重视对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他们将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能力不仅取决于其理想、知识和能力,更取决于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素养。其能以独立的主人翁姿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民族复兴和自我价值实现拼搏奋斗的,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公民。三是重视提高干部党员、公众人物、教师和家长公民意识,发挥他们对青少年的言行示范和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当代普世价值,新华文摘2012.6, 第41页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8篇

【1】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勤学在于充分利用各种优越的教学师资环境,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和创新责任意识;修德在于志存高远,同时注重细节,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明辨在于面对鱼龙混杂、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个人问题时,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判断;而笃实则在于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坚持不懈地为梦想而奋斗。可以说,这四点不仅是成功人生的必备信条,同时也应成为我们审视自己日常言行的圭臬标准。

然而反观当下,内心浮躁、急于求成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而追求名利浮华和物质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队伍思想的纯洁性。部分同学汲汲追求的不是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是投机钻营、笼络人脉、维护和巩固自身利益,试问这样的思想觉悟怎么可能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怎么可能自觉去追求和创造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要拥有一个让自己骄傲、让别人欣赏的人生,我们必须时刻审视自我、砥砺自我,自觉摒弃各种落后错误的思想,培养和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今年5月初,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出炉,全国仅10人获此殊荣,而华中农业大学研一女生安玥琦则是其中一位。她的事迹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却感动了很多人。她学习成绩优异,却果断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保研机会,远赴贵州山区支教;即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用微薄的支教补助资助5名贫困学生她是城市独生子女,也是90后,但是在她身上,却一点也没有各种娇生惯养、桀骜不驯的自私言行,相反,更多的是对社会和他人无私的爱与奉献。

安玥琦的选择,源于她内心对于青春和人生的定义。这其实也正是价值观的力量,帮助我们在处理事情时判断对错、做选择时明晰取舍。什么样的青春最有意义?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青春?一个人拥有知识、智慧、财富固然重要,然而仅有这些的人生并不完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我们以一颗温暖的心来拥抱整个社会,我们的视野和心胸才会变得愈加宽广,从小我到大我,需要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地付出和为他人着想。社会需要我们播种爱,播种希望,而我们也将在播种的过程中收获一段精彩别样的青春。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言稿

提到,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其中的要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始终。在一定意义上,必然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经过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中国革命的目的是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

民主价值的要求第9篇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有机整体发展理念。它包含了以往的重点发展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辩证发展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及辩证处理十二大关系)的合理理念,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形成了有机整体论的发展理念。浙江省的文化大省战略体现的就是有机整体发展观。浙江1999年率先提出文化大省建设,2000年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年出台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2002年将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经济写入党代会报告,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很显然,这种局面不是主观臆想的,不是从概念推演出来的,而是从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生成的。

一、破解浙江发展经验,一个重要方面是认真思考“浙江为什么特别关注文化”这个问题。

通过在浙江的调研,使我们认识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文化理念,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这三个文化理念是:

第一,文化是发展的精神动因。民本经济的本色是草根经济,它发端于草根文化。浙江历史上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注重民生、开拓创新的文化基因,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转化为经济的创造力、社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浙江民本经济大发展的精神动因,就是特定自然与历史条件下浙江民众的经商传统。温州模式、义乌模式靠的正是浙江特有的草根文化和体现在老百姓身上的文化基因。

第二,文化创新是浙江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和增长点。浙江发展模式区别于广东、上海。浙江发展有其体制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使浙江形成了以民营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浙江在现阶段之所以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历史文化是其深层原因。制度文化和经济结构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浙江模式的核心是浙江精神,这种地域精神造就了浙江的经济结构和体制优势。精神文化作为软实力,软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敢为天下先,抢喝头口水,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力。在国内,与浙江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区域不少,但只有浙江形成了这样的经济结构,这与浙江老百姓的文化生存理念直接相关。这种人文理念不仅表现在民众的创业精神上,也体现在政府行为上,允许和支持民本经济发展的“认可行政”本身就是这种人文精神在体制和行为上的表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和体制作为最高层次的增长方式,而制度和体制就是精神文化转化的行为文化。

第三,把文化发展落实到人的发展。全面的文化意识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文化生产不仅生产文化产品,而且生产人,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的心灵而改变整个人类世界的活动。所谓“塑造人的心灵”,是强调文化创造的直接目的,是通过其多样性产品形式来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人们的精神和谐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即它把人自身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来生产,并通过人而把人类世界当作文化产品来生产。正因为这样,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渗透在人们的经济、社会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中。惟其如此,文化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才获得了“软实力”、“支撑力”、“凝聚力”等称谓,我们也因此可以说“人在文化中”和“文化在人的活动中”,从而可以从文化的观点来观察、理解和解释所有领域的人类活动。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一个根本方面是落实到人的文化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是统领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

二、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社会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省明确提出满足人的三大需求,既满足“经济人”的生存需要,使民众在普遍富裕起来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社会人”的交往需要,使民众共享祥和的社会生活;满足“文化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使民众实现人生价值。人的生存需求是恒定的,而人的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则是无限发展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已经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浙江省着力落实广大群众的文化权利,着眼于百姓文化、大众情怀,明确提出搞大馆、大师和大作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大众,始终把大众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抓住了这个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富强即民富国强,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意味着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的根本任务,“共同”则鲜明体现了团结互助、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富裕是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体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反映。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是一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保障和尊重人权等方面。人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就是人民、人民至上。以民主政治为核心建构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古今中外,尽管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千差万别,但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先进、进步的意思。这里的“文明”,主要指狭义的精神文明,特指与精神上的愚昧、思想上的保守和文化上的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的进化、思想上的进步以及文化上的先进。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目标,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文明”对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实现途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自由是人类的特性,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自由是“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统一,既要求摆脱人格的依附,摆脱贫困和恐惧,也要求发展个人能力与共同承担社会和政治责任的机会。“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指人不断摆脱旧的不合理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逐渐获得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价值观。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自然保障、社会条件和情理支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是一个阶段性实现的长期过程,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质而言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价值合理性依据,指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建构。

第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通过自觉的奋斗,在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平等民主、文明先进、人与自然和谐,构筑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对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与生态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

第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奋斗目标,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