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体经济的未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32

实体经济的未来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恶性循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1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元,增长47.4%,依然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2014年,网络购物交易额大致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随着移动购物市场的飞速发展,典型电商企业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的扩张,未来几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仍将保持30%左右的复合增长。2012-2014年期间,电子商务在企业整体业务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其中B2C市场在2014年完成1.26万亿元的交易额,在网购市场中占比45.3%,B2C平台(旗舰店/专卖店等)业务发展迅速,但平台业务的发展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品牌建设需求,独立B2C商城建站热潮一时风靡。此外,2014-2015年期间,跨终端、海外购、多元化等新特征出现,为了提高运营效率,节约成本支出,企业在电商软件管理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2015年,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探求与互联网的融合之路。

2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可以认为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奇迹,但这奇迹背后隐藏着许多隐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最快的21世纪的前10年,过于追求经济总量的上升,代价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简单的生产技术、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产能过剩。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后,我国渐渐回归了理性,不再追求片面的GDP增长时,但已经开始承担前十年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后果。

笔者选取以下几点与美国实体经济的状况作为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令人担忧的危机之中。

第一,土地成本。由于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和GDP增长而施行的卖地政策,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的土地成本越来越高,2015年中国工业用地地价约为1 600元/平方米,而美国地价仅为29元/平方米,仅仅是土地成本我国就比美国高出50倍。

第二,资源成本。中国资源丰富,但是资源使用率却较低,这导致我国的石油、电力、水等资源成本还是远远高于美国。

第三,税负和借贷成本。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负也不少于欧美国家,但是我国企业的借款成本却远远高于美国,即便是年利率10%的银行贷款利率都很难实现,银行往往暗中加大贷款利率,更不用提及年利率至少20%的民间高利贷,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几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四,绿色经济成本。中国也在倡导绿色经济,科学发展观,那么,在我国制造业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实现绿色经济,无疑又给中国的实体经济加大了负担。

第五,劳动力成本。那么我国唯一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呢?自2013年后,我国与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接近相同,这说明,我国唯一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更有经济学家预测到2018年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甚至要低于中国2%~3%。随着物价、房价的飙升,中国人的生存成本陡然上升,那么中国劳动力价格必然上升,对于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也水涨船高。相比美国,美国拥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利用率大大降低了其劳动力成本。

最后,中国的制造业也因为高速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钢铁、煤炭、水泥、风电、光伏及石化等多个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3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两个“恶性循环”

3.1 生产者恶循环

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加之电子商务带来的冲击,使中国的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者陷入了以下恶性循环:低利润低生产动力质量低下的产品消费者较低的消费激情较低的消费水平恶劣的价格竞争低利润。

恶性的价格竞争不仅仅限于实体经济也突显在电子商务领域。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淘宝平台。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其巨大的市场与交易额离不开“盗版”。盗版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生产者的成本,加速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对于市场的渗透,但是往往导致更严重的价格竞争。实体经济成本突显,电子商务的冲击又使商品价格进一步降低,越来越低的利润使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实体经济的萧条也导致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这更加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如果中国的实体经济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型,继续积攒泡沫,我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就不会光明,同时电子商务这种依托实体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经济形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3.2 消费者恶循环

消费者人群大多为工薪阶层,他们的消费能力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双重影响。由于实体经济企业和公司发展同时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导致其利润较低,也就直接导致了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较低,再加上中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中国的消费者普遍拥有较低的消费能力。

这样就产生了中国消费者的恶性循环:企业低生产利润劳动者低收入消费水平低更注重商品价格转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消费实体经济不景气企业低生产利润。

中国的消费者较为务实,注重价格,这不仅仅出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有限。人均收入的统计学层面上的上升不足以提升广大工薪阶层消费者的消费动力,这也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价格更优的电子商务消费模式的原因。但是电子商务的繁荣并不能为社会创造持续的、优质的经济增长。这样,实体经济的萧条导致广大的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降低,工薪阶层转而通过电商购物,往往导致了电子商务的虚假繁荣,而这又进一步冲击了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困难。

4 中国经济分析与未来展望

中国实体经济面存在着土地价格过高、税负压力大、内需不足、劳动力成本优势流失、资源成本较高、市场不完善及资金的匮乏等。中国的实体经济在各种压力下艰难成长,虽然在20世纪前10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困难越来越大,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新兴的电子商务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兴的电子商务将原本实体经济中的劣势放大,当更加便捷和低廉的电子商务逐渐被市场所接纳时,实体经济所能产生的利润便进一步压缩,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市场的资金流向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原因,因为制造业利润较低。中国的经济问题虽然很多,但是还没有形成危机,只是处于一种成为危机的状态,只要没有爆发危机,那么中国经济未来扭转局势的可能还存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中国的实体经济可能仍然低迷,电子商务可能进入平滑期,但是十年之后的总体预期还是乐观的。我国现在只要逐渐完善市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积极应对困难解决问题,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和机遇,消除“恶循环”,让电子商务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壮大实体经济,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创新,那么未来中国的经济形势便是前景光明的。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2篇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 GDP 货运量估算模型

目前,在我国现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中,由于基础资料的匮乏和统计方法的限制,使很多增加值没有被统计,这部分没被统计的经济总量一般称为未观测经济。国际上针对未观测经济问题的研究已有一段历史,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经常被称作地下经济、非法经济、未观测经济、黑色经济、隐性经济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2002年出版的《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中,正式使用了未观测经济(NOE)这一术语,其中将未观测经济分为五种:未观测生产、不合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由于统计不完全而遗漏的生产。

我国开展未观测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30代前,未观测经济未引起国际社会重视。二战以后,由于战争和政府管制的原因,未观测经济盛行起来。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率高造成未观测经济活动发展迅速。大规模的未观测经济活动会扰乱国家的宏观管理、破坏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危及一个国家金融的安全,对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

业内专家曾经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未观测经济很少,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多利益的驱动下,偷税企业和人员逐渐增多,漏税企业也有很多,不领取国家规定营业执照,非法从事未观测生产的经济活动也时有发生。至今,很多地方的未观测经济活动已颇具规模。未观测经济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调控,另一方面也影响经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扰乱市场经济体制

未观测经济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为非正常的经济活动,未观测经济常常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不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配置,而是一种畸形的配置。这样扰乱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氛围,使重要的资源被少数个体把控,从而危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加剧通货膨胀

未观测经济活动往往是隐蔽交易,为逃避国家的监控,常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此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信息将发生偏差,国家难以掌控和计算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量的增加,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造成社会不公平

未观测经济活动组织者往往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不正当交易,获取高额利润,这会使一部分国民收入流入到他们手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未观测经济活动避开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大量收益向未观测经济注入,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未观测经济活动越猖狂,地上经济的收益相对就要减少,这样就使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挫伤广大从业者的劳动热情。

(四)扰乱国家宏观调控

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经济调控,必须有正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但未观测经济活动往往隐蔽进行,这样就使统计部门统计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差别,使分析的各种经济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部分未观测经济活动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干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执行,使其不能正常发挥调控作用。

未观测经济的估测—以河南省为例

(一)典型的估测方法

1. 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包括简单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货币需求法等。李朝洪等(2008)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货币供给量高于货币需求量的缺口,估算了未观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并采用估算模型,推算出我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总量。

2. 调查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直接对各基层单位进行调查,从而获取没有申报、但应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的经济活动量。比如对农村和城镇住户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对原来国民经济核算中漏掉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统计。

3.收支差异法。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根据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核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收入法核算GDP是将劳动者生产所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所得的租金、资本所有者投资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新增收入相加来计算GDP;支出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赫金斯认为国民经济统计中,从收入角度核算的GDP要比支出法核算的GDP数值小,其原因为纳入核算体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出于某种原因会瞒报收入、甚至不报收入,但是在支出方面却能得到体现。收入法和支出法是从不同角度对GDP进行的核算,理论上应该相等,实际不等的主要原因就是未观测经济活动的存在。因此支出法核算GDP与收入法核算GDP的差值,就可以用来估算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和其他估算方法相比,收支差异法数据可以直接通过官方公布的统计年鉴进行查询,其操作性强。国内很多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估算,例如范世宇采用收支差异法,利用我国1975-2004年的支出法核算的GDP和收入法核算的GDP数值,通过相减,测得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4. 货运量估算模型。货运量估算模型是以全社会的货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变量构建分析模型,通过模型估算出GDP。估算出的GDP与国家官方报道的GDP进行比较,其差值若为正值,则认为该年份的未观测经济总量就是该差值。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未观测到的经济应该通过货运物流的形式来实现,且地下经济活动总量的货运量能够被官方统计,否则很难估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二)河南省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

各种估测方法各有利弊及适用条件,在对地区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地区特点,选择比较适合的方法。调查分析法需要对各个单位及个人直接调查,实际操作时难度较大,不利于经常开展。收支差异法简便易行,但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0-2011年间,河南省GDP按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数值相等,不适合采用收支差异法。结合河南省的省情,本文采用货运量估算模型对河南省历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估测。从河南省GDP与货运量的散点图(见图1)来看,估算模型适合采用对数模型。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79,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97.9%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回归拟合效果好,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979.863,F检验反映模型拟合样本的整体效果,F值很大,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检验中,t的绝对值较大,说明货运量对GDP的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得货运量与GDP的对数模型为下式:

GDP = -156678.622+14736.833ln(FT)

将历年货运量的数据代入估算模型,可得GDP的拟合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NA并不表示相应年份不存在未观测经济,可能受某些因素的干扰,当年的货运量出现异常。整个研究期间,大部分年份根据货运量模型估算的GDP值高于政府统计的GDP值,其差值可以确定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原因在于从事地下经济的活动引起的货运量纳入了政府统计的范围,但其所得未被政府统计。

综上,未观测经济的发展是与我国现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产物。为有效遏制其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

第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缺陷,而这些缺陷往往能够被部分未观测经济从事者所利用。为了避免部分人员抓住我国市场体制的缺陷,必须在宏观上加强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消除未观测非法经济活动的基础,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监察和督导。在经济监督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据政策和规定,通过财政、物价和金融等手段,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通过行政监督手段,加大排查力度,对未观测经济进行打击和治理。

第三,完善统计制度。我国各级政府现行的统计体系中,有些经济活动没有单独列项,可考虑在统计体系中,单列各级政府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规模的测算,并列出采用的计算方法。比如,可以列出偷税漏税的总额规模及采用的测算模型和方法。在统计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定期、不定点的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估计地区未观测非法经济的规模和活动。只有各级政府部门对各辖区未观测经济规模有了初步估算,才能够准确判断整个国家未观测非法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概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国内GDP总量、GDP增长率以及全国的失业率等。此外,要加强统计制度的宣传教育,打消未观测经济活动者的顾虑,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未观测经济规模值。

参考文献:

1.蒋萍.未观测经济: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J].统计研究,2009,26(3)

2.李金华.未观测经济测定与核算理论的一个新范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

3.李朝洪,程黎黎.我国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统计与决策,2008(5)

4.王周成.广东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研究[D].广东商学院硕士论文,2010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3篇

一、资产质量的概念

(一)资产概述 资产质量这一概念所指称的是资产的某种性质,是属性概念。对其界定必须借助于它所依附的事物,即资产这一实体概念。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认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两者对资产的定义是一致的。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本质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能力。由此可知,我国对资产的定义也采用未来经济利益观。

(二)质量概述 “质量”一词,在很多学科中都有使用,我们常用“质量”来表示产品质量。此处,我们借助产品质量的概念来定义“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有着各种层次的差异。低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是从产品的有用性来看,指使产品履行其使用目的的具体属性。较高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则是从质量构成要素来分析,大略分为消极质量要素和积极质量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价格适宜、较低的使用成本、不易老化、安全无害、使用方便、容易制造和丢弃便利;后者则指:设计良好、优于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使用性能好和更具独特的个性。综合两者而言,产品质量是对履行产品使用目的的综合评价,它体现了人们从产品所获取的使用价值的大小。这一定义基本上只是局限于用户使用感官上来说明的。

更高层次的质量范畴则不是从人的感官知觉的角度来解释的,它是一种比较观。西方学者指出产品质量是特定的产品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fitness for use),即通过将实际生产的产品与用户期望的偏离程度的相对比较来定义质量。具体地说,即通过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aign)与符合质量(或者称之为一致质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相比较来确定这种满足程度。

(三)资产质量的概念 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在企业的持续经营中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理解,低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界定为: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这种未来的经济利益既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也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从会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收入或者利润的大小;从财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包括现金流入的增加或者现金流出的减少。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体现一种比较观,它是资产使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质量的。企业的资产由两种途径取得,一种由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形成,一种由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形成。资产质量的概念应该体现债权人和股东的期望,资产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投资者期望价值越多,资产质量就越好。因此,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界定为:资产所带来的超过投资者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

以上讨论的是资产质量概念的内涵,即资产质量所具有的特有属性――未来经济利益大小或者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已有研究中,有的学者已经将资产的流动性、周转性等因素纳入资产质量的概念,但鲜有学者明确指出这些因素应该属于资产质量概念的外延。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资产质量的外延应包括:资产流动性(变现能力)、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1)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能力。完美市场(perfect market)中。资产流动性并不会影响资产质量。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很难成立。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交易成本、税务成本、出售资产发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市场摩擦的存在表明现实中不存在完美市场,并且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对资产价值的歪曲反映,资产流动性必然影响资产质量。

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企业资产中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资产就越多,那么,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就越强。变现损失也越小;并且,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增强,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就越好。为投资者带来的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资产质量概念的核心和本质。如果增强资产流动性会损害资产所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那么越强的资产流动性并不代表资产质量越好。只有当增强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变现损失的减少、短期偿债能力的增强、财务风险的降低)超过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时,整体资产流动性的增强才有助于提高资产质量。否则,就会损害企业资产质量。

确定合适的资产流动性强度非常重要。在图1中,曲线L1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曲线L2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给企业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对应的资产流动性强度为A,此时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等于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此处企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资产流动性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由此可知,在A处对应的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强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未来经济利益,理论上是最佳流动性强度。

(2)资产的周转能力。企业资产周转能力通常用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它是营业收入与企业资产之间的比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式:资产周转次数、资产周转天数和资产与收入比。显然,资产的周转能力越强,资产的使用效率就越高,相同数额的资产在一年内所能带来的营业收入就越多;或者说在一年内取得相同的营业收入,需要投入的资产数额就越少。如果企业保持目前的资产周转能力,相同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越大,资产的质量就越好。

企业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组成,在营业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资产周转率的驱动因素就是企业的各项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可以提高资产的周转能力,使得相同的资产在一年内能够带来更多的营业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因此,资产的周转能力必然影响企业资产质量,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3)资产的风险。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是一个随机变量,它的风险可以用方差或者标准差来表示。因此资产本身的风险必然影响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风险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就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稳定性就越差。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充分组合的情况下,单项资产的风险对决策是没有用的,投资人关注的只是投资组合的风险;特殊风险与决策是不相关的,相关的只是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并且可以通过合理的资产组合来消除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市场不会因为企业承担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而给以任何回报。因此,纳入企业整体资产质量概念的风险只能是企业整体资产的风险,而不是各个单项资产的风险。

(4)资产结构。如果把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企业各种资产项目或类别就是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索,那么资产结构就是企业不同项目或类别的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整体资产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比各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更大;否则企业就应当进行清算,将各项资产单独出售,而不是持续经营。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一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资产总额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增加某一项单项资产(或增加某一类别的资产),必然会导致其他单项资产(或其他类别的资产)在数量上减少。因此,通常可以用各个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资产结构,当增加某一项(类)资产时,该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上升,其他各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下降。

虽然企业的各项资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各项(类)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不同的,并且它们的流动性强弱和风险也有差别,因此各项(类)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第一,企业资产按照流动性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前文已经论述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越小。因此企业必须权衡利弊,确定资产的最佳流动性强度,使企业整体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以提高资产质量。

第二,企业资产可以分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资产确认条件之一是未来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人力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很难准确计量,这也使得我们探讨人力资产比重与资产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从理论上讲,人力资产高的企业,资产质量也相对较好。

第三,企业资产按照有无实物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无形资产比重越高,尤其是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比例越高的企业,资产质量通常更好。

第四,企业资产按照是否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企业的经营资产创造的,企业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往往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企业资产质量往往越差。

综上所述,在资产结构中,我们必须要考察流动资产比例、人力资产比例、无形资产比例和经营资产比例等结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资产结构,进而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二、资产质量的概念框架

(一)单项资产质量 从内涵上看,单项资产和整体资产都能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它们的质量也都可以用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来表示,但是他们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差别。整体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有机结合而成,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系统,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现金流量。也就是说整体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单项资产是企业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各个单项资产并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企业绝大部分单项资产来说,未来经济利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资产处置收入;二是资产处置损失抵税(如果是处置收益则需纳税,应视为未来经济利益的减项)。

从外延上看,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单项资产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并不考虑资产结构问题;它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也不考虑周转能力问题。对单项资产来说,资产的风险主要是变现的风险,即在资产处置中发生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单项资产质量的外延主要是资产的流动性。

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整体资产质量比单项资产质量更为重要。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的价值是有差别的。整体通常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如果各部分配置合理,整体价值比各部分价值之和更大。其次,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企业是在持续经营中创造价值,任何单项资产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就不会被处置。因此各单项资产只能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在生产

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财务质量 有学者提出,企业资产质量应该区分为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物理质量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实际上是将企业资产看作是一般物体,从物理角度来阐述资产作为一般物体的特征属性,它并没有反映资产之所以称为资产的本质特征――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虽然资产的物理属性会影响资产的使用效能,但是在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中,企业应该并且能够购买到那些物理属性满足效能和要求的资产,因此,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物理质量并不是关注的重点,本文也不做过多的研究。与物理质量相对应,很多学者提出资产的系统质量这个概念。哲学上,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质量即为整体质量,与整体资产质量相对应的应是单项资产质量。因此将物理质量与系统质量对应起来,是不科学的,容易产生歧义。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4篇

关键词:会计 资产 定义 本质

纵观各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对财务会计要素的规定各具特色,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都是公认的共有要素,其中资产要素是所有会计要素中最重要的,从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它会计要素都可认为是资产所衍生出来的。“要素与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且资产在所有要素中总是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传统会计概念认为,资产是企业可控制的一种资源,没有资产企业就无法实行持续经营,其他要素也不能生产,负债被看成是企业的‘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是‘净资产”-“资产的定义既然在一切要素定义中起决定作用,那么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其他要素的定义)也就迎刃而解”(葛家澍、杜兴强,200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SFAC No.5中,提出了会计确认的四项标准:符合要素的定义或者叫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定义性是进行会计确认的“门槛”,只有满足这个标准才有可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对资产的界定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关键所在。

一、国内外关于资产定义综述

国外学术学术界对资产定义,根据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三类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1907年查尔斯E・斯普瑞格(Charlese E.Sprague)在《账户的原理》中指出,资产是包括以前获得的服务,以及其它还在得到的服务的积蓄;1929年坎宁(Canning)在《会计中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资产是指处于货币形态的未来服务,或转换为货币的未来服务;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在《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和报告准则》中指出,资产是一个会计个体从事经营所需要的经济资源,是可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力总量;1962年斯普路斯(Sprous)和莫尼茨(Moonitze)认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的结果而获得;1992年,HendrieksonandBride在《会计原理》中认为,资产是特定的主体所控制下的潜在的服务或预期服务的权益。二是认为资产的本质是财产权利。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199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首席会计师舒尔茨(Walter,P・Schutze)发表了《什么是资产》的报告,认为资产是现金、对现金或劳务活动的要求权,以及能够单独出售、变现的一些项目;1996年美国的理查德A・萨缪尔森教授在《会计评论》上发表的《会计理论中的资产的概念》认为:把资产定义为财产权,就有可能更明确区分资产和费用、资产是能够用于交换的抽象权利,资产价值是财产权利的货币表示。三是认为资产的本质是剩余成本(这里的剩余成本是未消耗未分摊的成本,已消耗的或已分摊的为费用)。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1940年威廉A・配顿(W.A.Paton)与A.C.利特尔顿(A.C.Littleton)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to CorporateAccounting Standards》)一书中提出资产是未消逝或未耗用的成本;1977年亨德里克森(Hendrickson)在《会计理论》中指出:由于把重点放在收益的确定上,许多关于资产的正式论述就都直接或间接地把它们的性质强调为未分摊成本或结转于未来各期的数额。

我国不少学者长期对资产定义进行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本质、定义与特征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与账户体系的要素》一文中认为,资产是特定企业由于交易和事项(包括资本投入或退出的产权交易)以及交易虽未执行但在法律上不可更改的契约而取得或控制,而由企业配置和运用,旨在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现金净流入)的经济资源。在学术界讨论资产定义的同时,各国及国际准则委员会也对资产进行了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FASB。SFAC No.6,1982)。澳大利亚对资产的定义同美国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它强调资产是能够“被控制的”而非被“取得的”。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9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对各种会计要素作出了明确界定,其中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特定主体控制的、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其他使用权(ASB,par.4.6)。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指作为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期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很显然,这些定义都体现出未来经济利益的观点,认为资产的本质是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是在充分研究国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逐步与国际趋同。财政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没有体现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2001年起施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强调了资产会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财政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定义体现了与国际的进一步趋同。

二、资产定义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会计外部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郭道扬,1992)。这里的会计外环境是指生产实践中与会计相关的内容如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它决定了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影响会计的程序和方法。根据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原理,任何事物都受其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所谓条件是事物同其周围事物的关系,是制约着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经济信息系统,必须有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统称为会计环境。E.s.亨德里克森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亨德里克森,1986)。李心合认为,会计环境不仅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占据会计理论结构最高层次的要素。如果抛开这些会计环境因素,就等于无视财务会计“是

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李心合,1996)。资产的定义不仅要和会计环境相适应,而且它的发展还受其约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资产的本质、特性、存在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二)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差异这里的会计实践是会计内部环境,它决定了会计本质、会计职能、会计程序和方法。根据哲学中认识论的相关原理,理论和实践是相统一的,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会计理论中关于资产的定义(简称为“资产理论定义”)应侧重理论特征,而会计实务中关于资产的定义(简称为“会计实务定义”)应侧重实践特征。二者的本质和内涵是相同的,而外延是有差异的,前者包含后者。在会计实务中,资产的定义一方面必须置于资产理论定义的范畴之内,体现资产的经济、法律特征,概括资产的本质;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财务的要求,即“可操作性”。石本仁指出“会计对资产的处理有其独特的方法,所以,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必须表明财务特征,否则一些现象就无法解释(石本仁,2004)。在资产的财务特征中,一方面是要满足会计实务中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是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和反映,这也是会计准则中会计基本假设――货币计量单位的基本要求。另外,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由于人的知识结构、教育水平、职业道德意识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会计实践的效果。以资产理论定义作为指导结合会计的实践情况来界定会计实务定义,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协调。

(三)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以及会计对象一方面资产作为重要的会计要素,对其定义应置于整个财务会计的框架之中进行探讨,应受到比其更高层次的会计概念的约束。因为会计本身就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根据系统论相关原理,系统是有结构的,它是由各要素按一定秩序、一定方式或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并且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得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各要素间协同效应的发挥;有层次性的,并且层次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承接的,总是较高层次对较低层次有制约和指导作用,较低层次对较高层次进行反馈和影响。因此,资产的定义必须考虑会计目标及会计基本假设。杜兴强、章永奎等指出,会计要素的决定因素固然受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及成本效益原则共同制约和决定,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会计要素的定义决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而不能倒过来由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结果或过程来进行会计要素的定义,否则就会犯谬误逻辑(杜兴强、章永奎等,2005)。

(四)资产的法律和经济学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着的。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并非孤立的,是与法律、经济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考虑资产的定义时就不可能回避资产的法律、经济特征。首先,从法律意义上讲,所有权是资产的核心,一项资产的取得必须对其拥有所有权。笔者认为,会计定主体对资产的权属规定不必像法律中那样严格,因为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严谨性,它追求形式上的完备性。而会计注重经济实质,遵循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必须在法律上对资产的未来权利或劳务具有要求权,那些可以由其他企业或个人任意撤销或者政府无偿撤销的劳务不应列为资产(葛家澍,1996)。所以,能在一个企业中确认和计量资产,必须对其拥有实质上的控制权,这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如融资租赁,虽然承租人对资产没有所有权,但是在租赁期内他能够有效的控制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而应该作为承租人的一项资产。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产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表现为一定时点的财富存量,由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和权利构成;它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效用性和稀缺性是经济学中资产的特征,会计中核算的资产首先得具有经济学中的资产所具备的特征。最后,虽然资产在经济学、法律、会计学中的特征有些许差异,但是这并不能就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将其割裂是不科学的。因此,资产的定义在体现财务特征的同时,须兼顾资产的经济、法律特征。

三、资产定义的思考

(一)资产是特定会计主体控制的、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一是强调为特定会计主体所控制。控制是指主体既具有利用该资产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又具有阻止其他主体获取该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控制一词还能够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拥有一项资产的所有权也并不能肯定对其能够施行实质上的控制,即对未来经济利益排他占有。如融资租赁中的出租人,从法律上看虽拥有租赁标的的所有权,但不能独立地享有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因而不能作为出租人的一项资产。正如吴艳鹏在《资产计量论》中所述,提出资产确认的实际控制权是有客观基础的。以实际控制权确认资产,是资产确认的一种科学的思想,也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合理标志(吴艳鹏,1991)。笔者认为,资产和是否拥有该资产的所有权并无必然联系,能够为特定的会计主体实质上的控制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二是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持有资产的目的在于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然而资产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未来经济利益的载体。经济学中强调资产是一种资源,效用性是其特征之一。具有效用的经济资源,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是单项还是整体的,都具备作为资产的必备条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资产并不意味着财产本身,而是一种权利――资产所附着的一组权利或由资产衍生的,部分或全部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其他使用权。这些权利或使用权都属于资源的范畴,这就将各种实资产、软资产和金融资产都能包括其中。另外,稀缺性是资产的又一特征,这意味着必须支付代价才能获得,但是这与该资源最初形成和控制是否具有代价没有本质联系,如通过接收捐赠所获得的资产。此外,资产理论定义应体现出一定的概括性和前瞻性。对于自创商誉、信息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等项目,由于其实际计量尚存在困难且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被会计实务界接受,但它们具有资产的本质特征,理论上应包括在资产范围之内。随着会计学技术的发展,它们在财务报表内会得到确认和反映。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5篇

当全体员工以及所有人都开始提心吊胆,对未来没有信心的时候,CEO必须看到希望所在;而当所有人都在畅想未来的时候,CEO必须看到灾难所在,任何一个灾难和麻烦,都有可能是巨大的机会。

未来30年世界变化超乎想象,

绝大部分人很倒霉

未来30年世界变化非常快,而且会非常痛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让孩子们要有创造力、创新力,更要有好奇心。世界不属于互联网公司,而属于用好互联网的那些公司。

未来30年,整个世界的变化会超过大家的想象,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如果你感到悲哀,它永远是个麻烦;如果你觉得是个机会,它会是你不可多得的机会。

很多人在骂我们。部分企业说,我们把他们的超市、商场搞掉了。但早在15年以前,我在世界各地讲过两三百次这样的演讲,提醒大家互联网、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冲击。今天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未来二三十年这个世界的变化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力,而且绝大部分人是很倒霉的。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50年,前20年一定是技术公司的事情,后面30年一定是技术的应用。过去的20年,从互联网技术进入互联网时代;未来的30年,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跟互联网挂钩,如果不利用互联网去发展自己的业务,就会变得跟100年以前或者几十年以前缺乏电一样可怕,甚至比断了电更可怕。今天不是互联网冲击了你,是落后的思想、不拥抱技术的思考冲击了你。

全世界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实体经济从来没好做过,中国多少企业在努力,剩下了这么一点点企业家,他们付出的辛苦是超越常人的。全世界只有中国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完全α⑵鹄矗实体和虚拟不应该对立起来,这样的完美结合才是未来真正的经济。也只有中国把互联网经济称之为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欧美主要定义为金融机构,在中国是没人敢批评金融机构的,因为批评金融机构你就贷不到款。

实体经济的真正定义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生产制造,二是流通。过去的30年,中国的生产制造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流通环节我们做得不行。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出了大量的问题,包括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因为我们对市场根本不了解,还是按照想当然在这里做。

“五个新”与新实体经济诞生

未来在中国,10年到20年以内,“五个新”一定会冲击各行各业:

第一是新零售。线上、线下物流数据必须结合起来,打造新型的零售体系。互联网企业从来没有觉得打败超市是光荣的事情,超市也不要觉得打败互联网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未来零售行业要学习的不是怎么卖东西,而是怎么服务别人。一切不是以企业为本,不是以成本为本,不是以资源为本,而是以人为本。

第二是新制造。原来制造行业讲的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这一套东西很快会全部被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取代。大数据出现以后,未来巨大的变革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远远超过零售行业。在广东地区原来以流水线作业的很多单位,受到的冲击在10年到15年以内会非常令人恐怖和担忧。手机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电话,加入了操作系统和移动芯片以后,打电话只占20%的功能,80%跟打电话没关系。手机是陪伴你时间最长的,因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移动。未来的汽车如果加上操作系统,交通功能最多不会超过40%。将来只要通过电的东西都会智慧化,新制造的冲击很快就会来临。

第三是新金融。新金融最大的变革是由原来的二八变成八二,原来金融机构只要服务好20%的大客户就行了,服务好国有企业,服务好跨国企业,服务好有钱的企业,然后赚80%的利润,日子过得非常好。但是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八二,也就是你必须要服务好80%昨天没有被金融机构服务的客户,未来的金融必须是普惠的。如果你今天不去思考80%没有被服务的那些人,你不去思考金融是让每个人拥有公平的权力,如果你不去思考如何让金融变得普惠,你不会取得很好的发展。

第四是新技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也远远超过之前30年,PC芯片、路由器等等,这个行业发展非常迅猛,使得绝大多数欧美地区和中国的发达城市充分掌握了IT技术,使得企业越来越强大。但是未来由于互联网所导致的数据技术,互联网将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数据将成为所有企业创新的能源。

最后是新能源。第一代能源是煤,第二代能源是石油,第三代能源是数据。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煤为主的能源形成的商业模式是工厂,第二次以石油为主的能源诞生的商业模式是公司,这一次将会以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出现,这个值得所有企业家思考。

新实体经济将会诞生。未来30年会有很多新型实体经济,互联网的职责就是创造更多的新实体。该淘汰的实体经济必须淘汰掉,不是所有的实体经济都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虚拟经济都是糟糕的。我们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必须淘汰掉,落后生产力必须淘汰。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把虚拟经济、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和实体经济互相支撑。新金融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信用体系。今天中国很多银行放贷款依旧是靠抵押,这跟100多年以前的当铺没有区别。中国社会缺乏信用体系,没有信用体系的社会,所有商业活动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新金融也好,新技术也好,大数据也好,首先为一个社会打造一个真正扎实、靠得住的信用体系。只有建立这个信用体系,所谓的P2P才可能出现,一定会诞生大批的新实体经济。未来实体经济真正可以普惠,可以持久发展的经济才可能好。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6篇

关键词:资产属性;计量模式;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88-02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7篇

关键词 高级阶段的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

AbstractThe oneofthebest methodsto scientifically sustainable improve the society's productive forces isexactlyforeseeing thefuture economy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he future society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he world. This will made the peopleknow the future in advance and prepare to fit the future .Then, the people won't go a zigzag path .On the basis of thetheory--“Thehumanbeing'ssocietygenerally exists six kinds of 'economy composition' and six kinds of'society composition'“ pointed out by me before(referred to my paper “The human being's society generally exists six kinds of 'economy composition' and six kinds of 'society composition'“),thearticlewill showclearlytheworld'seconomy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future --the higherstage oftheknowledge economyandthe 'wisdom economy 'or 'ability economy' in the future “wisdom economy“or“ability economy “timesand the world's society developmentprospectin future --the higher stage of the socialism society or “the realsocialismsociety “andthen the idealest communism society saidbyMarx.

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人类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通过详细考察、研究人力资源中的生理或体力资源、普通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源(主要表现为能力)以及其它社会资源--人们的血缘关系背景或家族背景或家庭背景或知识背景或特殊人关系背景或组织之间的特殊公共关系背景或“背景资源”、权力或职务或身份或“权力资源”以及“财富或金钱或资本资源”在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社会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情况,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总的说来,社会经济的主流是:“体力经济”逐渐被“背景经济”取代,“背景经济”逐渐被“权力经济”取代,“权力经济”逐渐被“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取代,“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经济”逐渐被知识经济取代,依此类推,知识经济必将逐渐被“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取代。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又导致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总的说来,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体力社会”逐渐被“背景社会”取代,“背景社会”逐渐被“权力社会”取代,“权力社会”逐渐被“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取代,“财富或金钱或资本社会”逐渐被“知识社会”取代,依此类推,“知识社会”必将逐渐被未来的“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取代。显然,上述规律性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上述规律性的存在不仅可使我们窥探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高级阶段的知识经济和未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还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全人类未来理想社会的壮丽图景--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或当前我国一些理论工作者所说的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本文认为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过去和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是真正社会主义社会的预科或预备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主义)以及真正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

那么,知识经济在未来将如何发展?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或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或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什么情况下到来?了解这些对我们了解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立足现在、把握未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少走弯路、科学持续地促进社会生产力是有极大帮助的!

由于人们当前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普遍都还不是很高,人们的创造力或专业工作能力的潜力普遍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当前的知识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知识经济的巨大威力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因此,知识经济的高级阶段必然会充分挖掘人们的普通知识资源和知识型智慧资源尢其是知识型智慧资源大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或创造力或专业工作能力)。这就是知识经济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人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综合实际能力(包括专业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两种能力)必将随着人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综合实际能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代创造力和专业工作能力之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性的!只有到了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际关系能力和综合实际能力才可能取代创造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的最重要地位而一举成为未来时代的一种时代象征!可以预见,随着二十一世纪人类全球性大规模“智慧浪潮”和随后的“潜能开潮”的到来,人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知识经济必将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达到它的光辉顶点!当然,这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但我们且拭目以待!

根据本人提出的“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的新经济学基本理论(见我的论文《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六种“经济成分”和六种“社会成分”》),“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主要依靠人们的普通知识或普通信息资源和由之产生的信息型智慧资源以及知识--信息型智慧资源创造的那部分经济。由于智慧的本质是信息,因此,“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本质是信息经济。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由于人们的综合实际能力(包涵专业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创造出的各种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最大,因此,“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是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和主流经济。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不仅可以以传统的货币资金、机器设备、厂房等物质财富入股,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以无形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入股形成精神资本--“智慧资本”或'“能力资本”。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真正创造“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而其它经济资源(包括未来的普通科学技术)对“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则不会有直接的贡献,其它经济资源对“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贡献,只能通过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对“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直接贡献来间接实现。因此,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为社会经济创造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因此,在“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各种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唯一创造者和唯一推动力,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主要创造者和主要推动力!因此,在“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社会的(宏观)经济是六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同时起作用、“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担任主角、其它五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一起充当配角同台献技的经济!总之,“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与“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创造力或包涵了创造力的专业工作能力格外重要,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的人际关系能力或综合实际能力格外重要,人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智慧资本”或“能力资本”之间、人际关系能力或综合实际能力之间的竞争,但最终是综合智慧水平之间的竞争!因此,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应大力提高综合智慧水平!可以说,“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是依靠智慧或能力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经济,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是主要依靠智慧或能力创造经济价值或赚钱的时代!因此,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是人们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大显神威的时代,是智者、能者大有作为的时代!(以上参见我的论文《揭开智慧的神秘面纱》)此外,知识经济时代存在的“知识垄断”现象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将不复存在!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才仍然是资源、资本和财富,因此,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挖掘人才人力资源的潜能为经济发展服务仍然是管理最重要的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人性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总之, 世界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高级阶段的知识经济和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人们的普通知识水平和知识型智慧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们大力提高信息型智慧水平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水平以大力提高人们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如经营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时,“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就必然会逐渐取代知识经济的最重要地位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而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到那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就不再是知识经济,而是“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尤其是经济社会都会把人们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看成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最重要的资本、最重要的财富,这意味着智慧精英就是强者、富者。当然,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在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人们完全可以凭借较高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实际能力轻松地谋取一份高薪水的工作或轻松地获得巨额“智慧资本”或巨额“能力资本”获得巨额财富。人们将不再格外看重学历、文凭而是更看中实际能力,人们不仅要看专业工作实际能力,更要看综合实际能力。到那时,现代科学技术虽然仍然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推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到那时,现代科学技术仍然十分重要,但信息型智慧和知识--信息型智慧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将以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能力来论英雄,综合智慧水平或综合能力决定人们的成败!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如果人类根本地解决了和平和可持续发展难题,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以“智慧社会”或“能力社会”为主流社会的社会或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一定会实现!而且需要的时间比人们想象的要短得多!这是因为,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实质上是(知识)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虽然世界经济普遍比较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智慧水平或能力还有很大差异,因此,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哪怕是相对的真正意义的平等,劳动主要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人们的劳动自觉性还不是很高。不仅如此,分配原则还主要是按照人们占有股份的多少来进行分配。因此,在这时是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人人平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性大规模智慧浪潮和潜能开潮的到来,随着人们普遍的智慧水平或能力大幅度的迅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智慧水平或能力差别将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将越来越平等。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出现真正的相对平等(实质是智慧水平或能力平等,通常表现为在心理上彼此是平等的)时,真正的以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为根本特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才会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即在世界上的个别国家可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到那时,人们将不再按照人们占有股份的多少进行分配,而是“按劳分配”,真正消灭剥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将普遍越来越富有,人们将越来越追求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劳动将不再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是人们全面自由发展的途径(人们将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时,劳动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按照“按需分配”原则进行分配即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多少来进行分配。当全世界都已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并都相继出现以上“按需分配”原则时,全世界就一起进入到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人类理想社会是经济发展到未来一定历史阶段才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因此,只有到生产力水平比现在高得多、经济比现在发达得多的时候才可能出现!

当前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伟大时代。因此,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必然会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滋生。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早出现以“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为主流经济的经济都意味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新时代,整个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都会随“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的“游戏规则”而转向,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无不打上“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特有的时代标志!总之,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由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过渡到未来的“智慧经济”或“能力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预言的共产主义社会!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8篇

关键词:资产属性;计量模式;关系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的未来第9篇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