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音乐素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12 14:37:57

学生音乐素养

学生音乐素养第1篇

一、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演作用

做一个敬业爱岗的好音乐教师,必须挚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爱学生,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教育理论水平,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专多能的本领。职业学校的音乐老师不仅要能歌善舞,还要对主要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等很多方面也切实掌握,在音乐欣赏方面,要能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发展他们形象思维和欣赏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开拓视野,广泛涉猎,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此外,对指挥、创作、配器等技能也应有所选择地掌握。音乐教师还既是教师,又应该是演员。

二、情感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先导

教育家苏霍林斯基在他的美育论述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内涵着扣人心弦的讲话艺术,没有话语,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了解感情最细腻的境界。”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种情感语言,正确感觉和理解音乐的内涵,就需要有生动精炼的语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艺术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教学中的情感陶冶是通过学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实现的,而音乐对人的情感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一节音乐课,利用包含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情感的歌曲,通过音乐作品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调动学生内心情感上的共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用音乐这把钥匙去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从而培养出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树立高尚的道德、远大的理想,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通过音乐欣赏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音乐欣赏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贯彻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育对青少年思维力、创造力潜能的激发,以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有着极其良好的促进作用。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

四、丰富的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

音乐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要延续到课外音乐活动。尤其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外音乐活动既是课堂活动的延续,也是发现、培养和造就音乐人才的好园地。课外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文艺会演,举办校园歌手赛,音乐故事演讲,诗歌朗诵音乐会,音乐欣赏会,课前一歌等。这样既可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在活动中还可发现和培养人才。还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的特长,组织音乐兴趣小组,如舞蹈队、合唱队、乐器队,这些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时间、定地点开展活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等。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加强音乐素养教育,挖掘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十分亲切,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还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

六、把器乐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把器乐引进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学生在学习乐器过程中要手脑并用,且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为了获得某种乐器的演奏技能,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最高、兴趣最浓的就是开始阶段。他们刚一接触乐器,感到新鲜神秘,带着一种好奇心来学,当他们学习一段时间后,好奇感逐渐淡薄,有的同学对学器乐感到索然无味,还有的同学甚至表现出厌烦感。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寓教于游戏、律动、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中,让他们在课堂上边唱、边奏、边表演,使他们的好胜心,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不怕苦的意志品质。器乐的技能训练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提高演奏水平。这样,学生在技能掌握的过程中,不仅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了毅力,锻炼了意志,具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音乐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参与态度与程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学生多鼓励、赞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做到这些音乐课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发展。从而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到创新中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敬娜.《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郭永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戏剧之家》.2009年3月第3期.

[3]段艳霞.《浅谈职业学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方法》.

[4]杨雪艺.《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学生音乐素养第2篇

1音乐鉴赏教学及其研究的长期被忽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种现象是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高中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认为高考不考,音乐课在高中就无存在必要;另一种现象是某些学校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变成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变成高考的预备班。教学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高考内容所取代。这种状况偏离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音乐鉴赏教学研究工作薄弱,从事音乐鉴赏教学的工作者没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落后。

2.利用学生都比较喜欢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恩等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流行风》时,我积极查找资料,将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的流行歌手的优秀作品引进课堂。

如欣赏《懂你》时,一边欣赏视频中感人的亲情画面,一边让学生讲讲发生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亲情故事。有的给大家讲了父母及家人为自己做的无私付出的事情,有的讲到母亲一次为了赶来为自己送饭,鞋子磨破了,光着脚走了几十里山路,等终于到达目的地时,脚上已血迹斑斑……这样感人的、实实在在的亲情故事,感动了班上许多学生。此时,优美的音乐声再次想起,很多学生流着眼泪,情不自禁地一起哼唱那首深情的《感恩的心》。

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成功非常具有典型性:刻苦、用功、持之以恒……成名后也不骄不躁,还积极倡导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们要《听妈妈的话》。与此相反,很多“歌星、影星”功成名就后丧失自我,把握不住自己人生的航标,从而铸成大错。在教学此单元时,教师要适时告诫社会阅历尚浅、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以后,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有什么样的成就,都要始终头脑清醒,不要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要做让父母亲伤心、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

3.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3.1导入过渡语

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快速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们可采用的不同导课方法,如开门见山式、设问激趣式、故事引入法、示范表演法、媒体播放法等,对语言的设计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评价激励语

虽然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辨能力都较强,但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激励仍不可少。在聆听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考核成绩等,可以激励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音乐学习的其他教学环节中。例如贝多芬的《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激烈的矛盾冲突、顽强的斗争精神等典型的贝多芬风格在此一览无余,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成熟时期的思想情感。通过聆听、分析,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情绪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我引用列宁的话激励学生:“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4.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创设最佳情境。

教学中应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如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导入、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在音乐教学中,一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美术等方式再现形象,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音乐的兴趣。二要注意发挥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从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入手,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充溢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对美的需要。

5.强调“听”的重要性,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聆听氛围。

音乐鉴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其基本性质是感性的。在这项活动中,首要的目的是通过听获得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获取认识的。对于欣赏者来说,音乐首先提供的是一种感受,并且这种感受是在听觉的直观中获得的。因此,离开了听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那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听觉体验,激发兴趣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著名教育家杜威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由此可见,不断地创设良好的情境对教学设计很重要。

通常我会在每次的音乐鉴赏课前,播放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歌曲、乐曲、音乐会或影视片段,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浓浓的音乐气氛,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和欲望,从而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诸如音乐小点心、音乐家故事、趣闻逸事、音像材料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在聆听过程中,不断地观察他们的反应,同时提醒自己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切忌语言描绘,夸夸其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各个相应的音乐情境,从聆听中体验、感受、想象和理解音乐。

6.游戏介入。

学生音乐素养第3篇

【关 键 词】 民族音乐;音乐素质;实践活动

当前,我国教育机制正从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轨。音乐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呢?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发挥民族音乐优势是有效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具体做法分述如下:

一、发掘民族音乐中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品位

民族音乐作品中,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作品,从古到今比比皆是。从《苏武牧羊》、《满江红》到近现代的《长城谣》、《我的祖国》等作品,无不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恋之情。在教学《长城谣》这首歌时,让学生反复朗诵歌词,让学生理解了歌词的内涵,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定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学唱曲调时,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演唱风格应是悲壮、苍凉的,所用调式为民族音乐中的五声宫调式,旋律易学易记,节奏较简单、工整。加上歌曲后半部分的二部合唱,使歌曲更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民族音乐的歌曲教学中,不仅可直接用歌词的艺术形象教育感染学生,还可以用旋律的内涵启发学生的思维。《长城谣》由于利用五声调式。缺少4、7两个偏音,使得旋律朴实、自然,使之与歌词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音域不宽,使声音得到较好的体现。偏音的缺少,较好地解决了音准的问题。总之,歌词的艺术形象,离不开旋律的内在因素,民族音乐之所以能强烈地感染学生,离不开词曲的完美结合,用歌词的形象与旋律的内在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风情及音乐特色。通过教学,同学们知道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调式,如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等。调式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民族音乐色彩和表现力,如宫、徵的明亮,角、羽调式的暗淡,商调式的中间性等等。这些都对同学们理解和表现民族音乐增加了理性的认识。唱了《茉莉花》,同学们知道了汉族民歌的优美、清新的风格;唱了《达坂城的姑娘》,知道了新疆民族的热情奔放;唱了《赞歌》,知道了蒙古族民歌的嘹亮、高亢;唱了《北京的金山上》知道藏族民族的抒情、婉转;唱了《猜调》,同学们知道了偏音在民族音乐中的表现特色;唱了《飞歌》,同学们知道了一个b3音就形成了苗族民歌的特色。民族音乐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还能使学生扩大其音乐的视野,充实自己。《乌苏里船歌》表现了赫哲族的生活;《十里埋伏》体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绣荷包》展示了白族同胞的婚恋习俗等等。总之,利用民族音乐来讲授,可以使学生在音乐和其他方面都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及修养。

三、利用民族音乐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要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必须开展了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

(一)组织合唱队

在合唱训练中,让同学们掌握了唱歌中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知识,懂得了合唱的排练方法及指挥。懂得合唱中声部之间的均衡和谐,懂得了音乐的表现。

(二)组建器乐队

根据学校条件及学生实际组建军乐队,条件好的组建管乐团、竖笛、葫芦丝队等,力争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一门乐器,并通过民族乐曲的排练,让学生掌握更多乐器演奏知识,让他们学有所长。

(三)定期举行民族音乐讲座欣赏

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通过讲座和欣赏,同学们提高了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例如:笔者曾把天柱、锦屏方向的侗歌引入课堂,一曲《要我唱歌就唱歌》引来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还有注溪的“溜溜歌”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然后又广征博引,通过正音,把内容联系到课本中的知识,这样,既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又能为学生接受音乐教材做了铺垫。还能很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将民族民间音乐传扬久远。总之,通过讲座和欣赏,增加了同学生的知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利用民族音乐的诸多优势,加上对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及能力上的培养。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是行之有效的。它将在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学生音乐素养第4篇

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加教材是音乐课程最直接、最基本的资污芳名随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每单元内容相互联结、渗透,为教师、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开发音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是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自实验以来,我校在开发教育资源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从以下几方面做一汇报。

一、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大家都知道,环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音乐的熏陶、学习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学校将音乐室进行了装修,安装了阶梯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大型图画,地面铺设了彩色胶块,上面摆放了几张低矮的方桌,供学生放乐器、头饰,表演时又能当道具使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在、跪在地上,可以维在阶梯座位上,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整个教室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气息。

为培养学生的表演、演奏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开学以来,学校购置了架子鼓、铝板琴、沙锤、响筒等各种打击乐器,闲置多年的电子琴、手风琴也利用起来了,有些学生还买了容易演奏的口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手中都有乐器,他们或合作伴奏,或独奏,不仅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给那些在外面学习乐器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他们常常提前预习;熟悉歌曲旋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乐器进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加深了对所学音乐知识的理解。

此外,学校还为音乐老师购置了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供教师备课、研究使用。特别是音像资料,市场上有关音乐方面的光碟特别多,这些素材在教学中可随时用到,以此来丰富音乐教学。

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音乐教学容量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报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拓宽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校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

1.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增强音乐视听效果

为丰富教学手段,开发教育资源,音乐教师赵叶多方搜集和音乐教学相关的光碟,自费购买课件制作教程,目前她已经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手段制作教学软件。在上《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中,她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少录制了各种图片。声音。有优美的古典音乐、有大森林的猿猴叫声,有瀑布的流水声。鸟鸣声等等,音乐的基本知识在声光色彩的氛围里自然地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动画城》一课中,赵叶老师将20多张卡通歌曲光碟编制在教学软件中。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喜好随意点击歌曲,含有图片的歌曲便放映出来。这就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地播放、查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教学

一提起音乐课,我们马上想到在音乐教室里上。在信息化时代,课堂不仅局限在教室里,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和培养。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还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本学期,我们尝试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头带耳麦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操作,可以全班统一学唱一首歌曲,也可以自己跟着机器学唱,提前学会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歌曲,或欣赏其他名曲、歌舞,实现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提前从网上下载、从光碟中拷贝有关录像、音乐家介绍、名曲欣赏、古典乐曲等音乐素材供学生在音乐课中点击欣赏。

3.上因特网欣赏流行音乐

目前,各种网站都没有许多音乐网址,在那里可以查到许多最新流行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在网上传播并流行起来的。学生对流行音乐也是情有独衷的,对喜爱的歌曲往往听唱几遍,就能哼唱出来。通过引导学生上网欣赏流行音乐,不仅为音乐教学增添了时代气息,也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网络、影视等媒体文化。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健康向上的歌曲,如《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歌颂党、歌颂领袖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常回家看看》等表达亲情、友情歌曲,《健康歌》《三百六十五天》等儿童卡通歌曲。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科整合  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学生音乐素养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素养

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系统的音乐欣赏极其重要,音乐欣赏课正是一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独特的审美活动,上好音乐鉴赏课能够促进学生综合鉴赏能力的内涵式发展。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欣赏并非简单地听,要想实现音乐鉴赏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与熏陶,绝非一蹴而就,所以音乐欣赏课要讲究策略与艺术。从音乐欣赏的阶段来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是低层次的审美活动,主要考查音乐的动听和悦耳程度,透过旋律和节奏,学生可以对音乐进行更深层地欣赏和探究,即感情的欣赏,最大限度就是理智的欣赏,将前两个层面的音乐欣赏逐渐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音乐欣赏课要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的欣赏氛围

对于音乐欣赏来说,音乐意境非常重要,生动的意境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不论是闭上眼睛大胆想象,还是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都能使音乐和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优势,满足了音乐欣赏课的多种需要,它不仅可以提供音乐的欣赏,还可以提供视频的播放,通过多种要素的联合调动,让原本有些单调的音乐欣赏课,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在选材方面,对于有影视剧作品出处的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对于没有具体来源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片段作为背景。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声影结合的欣赏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配上背景的音乐会更显真实,更容易引起倾听者和乐曲本身的共鸣。

二、“闻声起舞”,用肢体语言表现语言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大胆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提升音乐实践性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随着节奏和旋律做出一些动作、摇摆、舞蹈,这些表现都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课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种天性,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自然地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在学生与音乐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鉴于音乐的节奏有快慢之分,声音有强弱之分,音调有高低之分,通过这些极小的细节,学生能够通过倾听感受其中的差别,并用最自然、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音乐欣赏课的愉悦学生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也就轻松实现了。

例如,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音乐作品,歌曲用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蒙古歌曲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听到悠扬的旋律之后会闻声摇摆,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与歌曲所传达的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形成了共鸣。

三、听说结合,将音乐欣赏回归到学生本身

音乐欣赏重在内涵,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凝结了各种艺术表达形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浓厚情感。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从乐曲本身中收获一定的感受、感悟,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从歌曲中获得正能量,或者找到宣泄心中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欣赏课绝不能止步于欣赏,在学生结束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来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将“听”与“说”相结合,实现“听”与“说”的统一,能够鼓励学生“说”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思考。

在学生探讨音乐欣赏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欣赏,如何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感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感受,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进行更广泛地倾听、欣赏、探索,将音乐欣赏课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逐步实现个人鉴赏能力的提升,感受音乐的美好,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积累丰富的音乐鉴赏经验,为将来更高难度的音乐欣赏活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学生音乐素养第6篇

关键词:幼教学生;音乐素养;理论水平;热爱音乐;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幼教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想要有效提高音乐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幼教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在幼教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提高和培养幼教学生音乐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尝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强幼教学生音乐理论的学习以提高音乐素养

幼教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水平。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学生应肩负起重担,要想教好幼儿的音乐,幼教学生自身必须学好音乐,要学好音乐,必须先学好音乐理论,音乐理论即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让幼教学生重视并要求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忽略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致命点。所以,让学生更深意义地理解并学习音乐,音乐理论教学首当其冲。如果学生对音乐的明确只限于唱歌、舞蹈,弹奏音符,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创造、生长音乐,发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但是,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准确的理论作引导,认识就会停滞,工作就会被动或陷于盲目性。

二、培养幼教学生热爱音乐及教育事业的信念

音乐是什么?用名家最普通的语言来说:“音乐就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贝多芬也曾经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灵魂发出火花”。幼教学生必须热爱音乐,业余时间要经常地唱、经常地听,把音乐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除了学习中外经典幼儿歌曲之外还要经常学习新的幼儿歌曲,经常了解音乐的动向和发展,广泛地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音乐活动,这样一来情感世界会逐步变得丰富起来,才会更加热爱音乐。

音乐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整合品行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健康的音乐,健康的音乐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声,通过“耳闻”“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如悲、欢、喜、乐;安宁、平静、开阔、奔放、雄壮、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的效果;三是意,即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配器、调式与调性表现的整体效果,使人产生想象和追逐,将人带入一种现实的意境中,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获得满足和享受,达到调节思维和肌体的效果;四是速,即音乐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率。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磨炼人的意志,促使人健康向上,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不仅对一个人的性情陶冶有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都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非常的时期起了积极的作用及影响;还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的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领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学生爱国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在其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幼教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不仅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氛围等来决定适当的方法。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也随之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诸如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的教学,生动、立体并加强了情境、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泼的画面、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织体、详尽悦目的解说及配合练习的实践,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我们就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又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观看影片认识了一些著名的作曲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从中学习他们的某些优良品质,从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懂得假如受到挫折该怎样去面对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巩固、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音乐教学的改革是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良好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提高幼教教师队伍的素质带动幼教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发挥幼教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幼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音乐教师素质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条件。正确认识教师素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明确教师素质转变的核心内容,了解实现教师素质根本转变的条件,对于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必须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道德素质,这是形成教师敬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提高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公德素质,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次,必须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产生敬业精神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一个人的敬业精神是以信念、情感、意志为基础,在职业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性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要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把优秀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再次,音乐教师自身素质高,在教学中有良好的心态,优美的教学风范,将会促进幼教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化他们的心灵。这也说明教师素质决定学生音乐素养的高低。

以上阐述了幼教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几个方面,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否则,所谓的音乐素养绝对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甚至只是一处空中阁楼。在现实生活中,音乐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音乐学院及附中都是必修课,是考音乐院校的必考科目,也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必考内容,更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入门课程。可见音乐素养的重要性,我们幼教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接受全面的训练,才能使自己掌握音乐教育的艺术精髓,才能使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学生音乐素养第7篇

一、对教师的要求

1.对音乐美学的思考

音乐美学主要讲述的是审美的观点。我国在2001年6月7号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音乐教学施予者的美学修养对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使音乐教学符合审美的前提和根本保证。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话,是自然人的对话”。音乐审美通过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来引导人们对真、善、美的体会,并从中得到享受与启迪,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起到人格塑造和心灵陶冶的作用。

2.中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音乐教师的教学气质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应该具有一般教师的特质。音乐教师要与其他教师一样要热爱学生,在热爱教育事业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拓展新视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音乐教师形象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音乐教师首先在教学仪态上要符合课堂上的礼仪要求。其次,音乐教师也需要有发音清晰、准确、语速适中、语调规范的教学语言。除了一般教师的教学气质外,音乐教师还需要有独特的自我风格,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独特的音乐气质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是一个音乐教师的不二法门。

(2)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

所谓艺术修养,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艺术感知、理解、表现、鉴赏、判断、创造诸能力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心理特征。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上面所说的教师一般的气质外,独特的音乐修养和美学修养也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的必备品质。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足够的音乐基本知识以供基本的教学使用,良好的文学和美学修养也能在基础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音乐是艺术中的一个门类,艺术各门类之间的情感表达和美的体现是相通的。因此提高其他艺术类的修养对音乐美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学修养对音乐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只有了解美学、音乐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常识,音乐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审美修养。

3.提升自身音乐美学素养

目前的教材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作品似乎距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这些音乐作品缺少了时代感,而中学生对于流行和时尚又是非常地敏感,因此,这些音乐作品就很难迎合现阶段中学生的审美观。现阶段中学音乐教材里缺乏符合时代潮流及中学生想要的音乐作品。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将这些音乐素材穿插在我们的中学音乐教材当中,更好地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具有较强的美学的色彩,除了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外,还要将其他学科的审美观点,例如美术、文学,与音乐进行结合。例如,培养学生了解音乐歌词的优美,歌词是一种简单的诗意文学,而美术是对音乐的渲染。同时,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音乐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广义的社会学的角度去告诉学生音乐艺术,诸如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价值标准、音乐的阶级性因素、音乐的持续存在和继承性等让学生去了解。从音乐作品的结构、诸构成因素的内在特性等方面都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享受精神方面的乐趣,使心灵得到净化,产生。同时也体会到音乐独立的人格的尊严和情感,从而对教学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4.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审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中学教材中音乐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非常广。这不仅要求我们高中学生对音乐形式要有所了解,同时也要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应该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材料、音乐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引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对教材中的作品加以分析和说明,对学生了解一部作品起到很好的作用。从音乐作品的分析中引发对音乐美学的思考,从而有机会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整体形式和内涵,领会音乐各要素的作用。对于不同的音乐类型我们要有不同的引导和启发。对流行音乐的欣赏也同样有所要求,因为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因此,他们对流行音乐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存在于一些表面的现象,比如说歌手的形象、歌曲的风格以及社会上的流行程度等。那如何使这些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呢?同样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就要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编配及音乐所表达的内在精神等方面去欣赏。现在的学生应该接受多元化的音乐形式。

二、对学生的要求

如今中学生喜欢的音乐以流行音乐为主,这与中学生正处在从青年早期向青年中期过渡的特殊时期有关。中学时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同时,中学生人生观的发展是很不稳定的,很容易由于受到所接触的外界环境以及交往的人的影响,而改变其对社会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看法。流行歌曲比古典音乐作品贴近生活,简单的配乐加上通俗易懂的歌词更容易让人接受,再加上流行音乐中所具备了一个时期最流行的元素,这正赢得了喜欢追逐时髦的年轻学生喜爱。高中生可以通过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鉴赏的习惯,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设定了六个教学模块,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和“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模块要求高中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各地区教育水平和同地区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音乐能力较弱的学生和音乐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这个提高自我音乐美学素养的平台上,都要好好珍惜,主动实践,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音乐教师需要用良好的审美修养,优雅、大方的教学仪态,生动、感人的教学语言等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审美体验,在自觉感知、想象、理解、表现以及创造音乐过程中,才会形成音乐审美心理,达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培养性情的目的。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从教学中得到美的愉悦是最简单快捷的途径。音乐教育不仅与我国的基础教育有关,更是与我国的全民音乐素质有关。音乐是美的艺术,是美的体验。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育。同时我们需要将音乐教育的成果传递给其他各门学科,使音乐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基石。

参考文献

学生音乐素养第8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音乐艺术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表明: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质对人的品格修养和智力发展大有好处。然而,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更多的是在延续着过去传统的经验方法,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学"的简单传授型教学模式,与时代的发展趋势联系不够。教材视角的局限,教学资源的陈旧、单调,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方法的局限等等,无不制约着音乐教育功效的发挥。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欢迎同行积极批评、指正。

一、改进教学方法

中学生常常表现出较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新知,渴望未知领域的学习,但是中学生的理性认识还不像成人那样成熟,所以也常常会有“三分钟热度”一说。根据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以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效率。通过音乐带给孩子愉悦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喜欢上音乐,爱上音乐,把音乐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让音乐成为调节他们生活和情绪的习惯。换句话说音乐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符合学生天性的音乐活动,是他们得到健康的成长。首先,音乐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要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教学。现在很多学校安排的音乐课时非常有限,所以有一些音乐教师自己就不重视音乐课程,有时候在讲课之前根本就不备课,站在讲台上,拿了教材就唱,对于有些不会唱的歌曲,有的甚至要一边唱谱子一边教学生。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法不可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自己对教材都没有吃透,可能还会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音节和音调的把握不够准确等问题。所以要想改变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师自身进行改革。教师要完善备课制度,熟悉教材,深挖教材,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备课过程中都要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课外”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乐意接受和学习。

二、增加学生音乐的感性体验

优秀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艺术与教师本身的修养程度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崇尚个性化教学。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动作和语言,传达给学生音乐的美,真正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对审美的感悟。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来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和享受。对于很多中学生而言,听音乐可能只限于好听和不好听而已。教师在平时组织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要力求从音乐的本质上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音乐节奏的明快变化来感受音乐背后的一些元素,要把这种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只能听到、感受到的体验变成一种富有感情的节奏来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用心来聆听,最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时刻摸准学生学习的脉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听到音乐会翩翩起舞。这说明音乐是最具韵律的一种艺术,伴随着旋律的变化和节奏的快慢,可以使人情不自禁地动起来。有些学生对音乐的反应灵敏一些,有些稍微差一些,对于乐感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进行弥补。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建构学生审美意识实施的策略

音乐是重要的美育活动之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音乐欣赏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传统的优秀音乐作品是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类代代相传的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沉淀,经过大浪淘沙的自然选择,浓缩着人类审美理想,承载着人类审美思想发生、发展的血脉。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没有什么能比学习和继承传统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

1.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音乐对提高和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至关重要,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学生对作者心路的复述和体验的过程,面对一首音乐作品,我们在被其艺术表现力折服的同时,必然也会思索作者的创作心路,面对平凡的现实生活,为什么作者能发现并抓住生活中的美,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美来?音乐欣赏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的审美思想与作者同化。

2.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实践审美过程;音乐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过程。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观察,简单的复述过程,而是带有学生主观喜好的、批判性的审美体验过程,是带有个人价值取向的评价过程,也是不断的修正自我审美观的过程,是学生把审美教育最终转化为内在素质的过程。音乐欣赏的过程更是学生对审美的建构和实践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经验、审美体验也得到了充分的积累,审美价值取向逐渐趋于成熟,审美思想得到了建构和培养。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教师不仅要看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堂上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可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新课改的推动下,中学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堂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不论是我们的学校学习,还是我们的生活节奏都在不断地加快,所以音乐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善于和学生形成互动,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与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在短短的四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轻松的音乐环境,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渴望上音乐课。

参考文献:

[1]王静,张照军.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3,S1:89.

学生音乐素养第9篇

关键词:以音乐为主体;审美体验;双基;知识与技能

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比赛,赛课的内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春节序曲》。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有所收获,相关的音乐素养有所提高呢?笔者在参赛过程中就重点聆听、欣赏《春节序曲》第一、二、三部分有了前后不同的设计,并反复进行了实践,结果发现,强调“虚”——着重体现师生间的互动、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与加强“实”——在加强情感体验的同时不忽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这两者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下面就以“设计一”和“设计二”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设计一】

1.第一部分聆听师: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你们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师:能用手来拍一拍这么热闹的情景吗?(师生对拍引出对奏)师:除了拍手,我们还能用身边的小乐器来表现这么热闹的情绪吗?生:用拍椅子的方法来表演。2.第二部分聆听师: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你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生:好像是在跳舞,很温柔。师: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舞蹈?是陕北的秧歌。一起来尝试跳一跳吧。师:知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请学生选择。师:在这么充满温馨,幸福的节日里,大家互相问候吧。师:好,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的温柔,让我们再次来聆听。3.第三部分聆听师:这段音乐与哪段音乐相似,为什么?

【反思】

新课程倡导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这堂课中,笔者力求改变上课模式,因此构思了多种教学手段,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开心,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可是,乐曲的结构、背景、各种乐器在乐曲中发挥的作用等等,这些与音乐有着最直接联系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得模棱两可。这样的教学其实恰恰是损害了音乐学科的内在功能,使音乐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学生并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没有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因此学生的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这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直接导致了课堂低效或无效。

【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现象,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进行了再次尝试。

【设计二】

1.第一部分师:先来听听音乐中是如何敲锣打鼓的。(第一遍聆听)师:这段音乐中力度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强的力度时加入了什么乐器?起到了什么作用?师:这样的演奏形式你觉得我们之间仿佛在干什么?(一种问答式的演奏方法,在锣鼓的伴奏下,再加上对答式的演奏,使音乐的气氛变得更加热情奔放。)师:接下来听这段音乐你能排列出图片的顺序吗?为什么?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师:刚才是第一部分的音乐,有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是(问答式的演奏),另一个是情绪递进的一段演奏。2.第二部分师:听第二部分,请学生说说感受。(祥和、温馨、幸福的美好景象),了解陕北大秧歌舞。师:这一部分和刚才的一段音乐有什么区别?请根据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说一说。师:分别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的?在弦乐后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主奏乐器又是什么?你知道音乐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谁来说一说?3.第三部分师:音乐主题来源于哪段?(来自第一部分主题a)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缩减再现,一气呵成结束,加入了打击乐器等)师:这样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人们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欢乐喜庆气氛中)4.介绍作曲家和序曲以及结构。师:那么李焕之的这首《春节序曲》是属于哪一类的序曲?师:而且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的乐曲。在“设计二”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乐器等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更清楚地了解到有关作曲的创作意图以及序曲的知识。并且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回答、体验各种音乐活动,使得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升华。这一切实际上是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主体,感受乐曲,理解乐曲,并使知识与技能相应获得提高呢?由此,笔者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认为音乐教学中要实实在在地抓好以下三点:

一、确定以音乐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首先要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如果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特别是对音乐知识技能目标有意无意回避,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真正体现以音乐为本体,更不能在教学主体进入目标预期可能的情况下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因此,音乐教师要实现在课堂上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让“音乐课有音乐”,首先要正确定位教学目标。例如三年级第五册的欣赏《雪花飞舞》,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着音乐主体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感受,想象,运用所学的音乐元素进行创编等,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以音乐为本,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任何音乐活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这也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解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融会贯通,需要每位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研究新课程、新教材,在音乐课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

二、在审美体验中有机地渗透“双基”

音乐新课程理念的第一条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实现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保障。学生识读乐谱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不仅没有冲突,而且只要方法得当,反过来更能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二胡独奏曲《赛马》这一课的欣赏,教师就把“双基”教学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笔者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欣赏第二遍的时候就抛出若干的问题,如速度、节奏、力度、情绪等,通过第一段和第二乐段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音乐元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感受乐曲的情绪。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

三、着重通过音乐主体激发并维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