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27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1篇

关键词:会计诚信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67

1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经济学含义分析

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应该是会计从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应该是会计行业、乃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当前,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从基本内涵和扩展性外延两个角度分析。

1.1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含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一方面,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应该是会计人员在使用专业技能服务于从业主体过程中,能够依据客观、真实的经济业务内容为依据,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准则的相关要求,能够遵守伦理诚信和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能够在对会计信息的供给方面满足相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全局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呼声越高,就越是能够给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以正确的引导。也就是说,失真的会计信息市场一旦消失或者减小,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市场就会越宽广,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选择诚信、选择遵守职业道德。

笔者认为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会计信息的供需关系中,供给方能够如实提供会计信息给需求者,需求者则能够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满足供需平衡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经济学含义

当前,我国所开展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则是以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其他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的一系列以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以专业人员诚信品质和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为目的专门教育。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通过专门的、高质量的、有效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为行业提供更加可靠、更加诚信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一方面通过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服务效率为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提供高诚信、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2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分析

从对象角度分析,当前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是面向专业学生的,可以是面向已从业人员开展的继续教育的,也可以是由单位组织开展的针对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的专门的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则应该是指教育的组织方面、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用人单位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所放弃的其他产量价值。

2.1 收益性机会成本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收益性机会成本指的是教育相关者所放弃的其他最大收益。如果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投入不用于教育,而专用于其他投资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所构成的机会成本。由于当前我国用于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一般情况都是伴随着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际开展而开展的,专项投入微乎其微,这样便导致了所有可能产生的收益性机会成本很小。

2.2 时间机会成本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机会成本则是指教育相关者所放弃的能够从事其他事业的时间所有可能创造的时间价值。如教育组织者所放弃的其他行政、事业事务的可能;教育者所放弃的其他教育、学习生活时间的可能;受教育者放弃的学习其他知识的可能以及用人单位所放弃的其他时间价值的可能。

3 结论

当前的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成本虽然不能够构成实际意义上的收益、成本,也不能够记入企业的账面,但它是却是组织开展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决策者进行最优决策所必须考虑的现实的因素。一方面,决策者必须要积极分析机会成本,对各种教育组织方案进行考察、分析,全面了解各种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最优教育决策的确定奠定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另一方面,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使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匹配,更好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势必要对其机会成本的视角分析成果进行合理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决策的最优化,以充分发挥其时效性。

参考文献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2篇

关键词:财务职能理论;产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一、财务职能的涵义

在研究财务职能理论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财务职能的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所谓职能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按此定义我们可以将财务职能定义为财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本质功能,即财务是干什么的。事实上,我国理论界对财务职能的涵义有不同的表述,比如我国著名的财务管理学家刘恩禄教授对财务职能的表述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尹书亭教授的表述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吴水澎教授的表述是“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企业与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可以说财务的职能是财务所能起到的功能和作用。但这个功能作用离不开财务的本质,又受财务的环境影响,同时也是达到财务目标的前提。

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综述

(一)引入产权理论之前的财务职能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应该从职责和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紧扣“职能”二字的含义进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这类观点尚未将产权理论引入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为:

吴水澎(1987)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可表述为: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耿汉斌、谷行素(1988)等认为,社会主义财务的职能有6个: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值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刘贵生、熊哲玲(1988)等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3个方面:财务筹资职能、财务分配职能和财务监督职能,并不赞成将财务职能按管理的一般职能划分为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指挥、组织、调节和监督等;刘恩禄和汤谷良(1991)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是指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正确地处理企业同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其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4个方面;余绪缨(2001)认为,企业理财的基本职能是围绕企业财务目标,正确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财的运筹作用;陈毓圭(2002)认为,对财务职能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源于职能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偏重于功能的发挥,指一种工作所起的作用,从这个含义上理解,筹集资金、分配资金实际上是财务工作本身所起的作用即财务的职能,另一种含义上的职能则偏重于职责的行使,这就是管理的职能,因此,从这层含义上理解,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监督是指管理职责的行使,体现了管理的环节和内容,就财务管理而言,其职能也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监督。

传统观点中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都没有离开对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郭复初、耿汉斌、谷行素、刘贵生、熊哲玲等的观点;有的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吴水澎、刘恩禄、汤谷良等的观点;有的则从二者的结合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如余绪缨的观点。而在对财务功能和作用的关系上,传统的财务职能理论也存在分歧,郭复初、耿汉斌、谷行素等认为财务功能不同于财务作用,财务的作用是财务职能的发挥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而余绪缨、陈毓圭等,则对这两个概念不做区分,认为财务功能就是财务工作所起的作用。这样看来,无论“职能”本身的定义如何,财务理论界约定俗成地用“职责和功能”来定义它,并且功能与作用二者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

但是,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它本身不是产权主体,也不是财务主体,严格意义上讲,它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应该是指财务管理主体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因此我们需要区分所有者和经营者并分别界定其职能。

(二)引入产权理论之后的财务职能理论

1.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财务职能理论

伍中信(2001)把企业本身作为财务主体,在此基础上论述财务的职能,他在郭复初财务五大职能观(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监督等)的基础上,提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观:资源配置和财务监督。他认为企业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细胞,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无不体现着企业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内部配置的功能。因此,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可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职能的具体职能看待,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财务监督职能并列起来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

2.财务所有者和经营者财务职能理论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3篇

【关键词】 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核定

一、会税一致性——职工福利费核算均不再计提

(一)税法依据

1. 《企业所得税法》扣除项目据实列支原则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具体限制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二)会计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相关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三)财务依据

财企[2007]48号(《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规定较为复杂:“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实施后,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余额)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上市公司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余额为赤字的,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仍不足弥补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二)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如果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或者产权转让,则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转增资本公积。”将财务语言翻译为会计语言,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协调小组工作小组会议纪要(2007年第2期)”

公司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是否计提应付福利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公司在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不再计提应付福利费。

对于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规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二、内容规范性——职工福利费核算明细化

(一)国税函〔2009〕3号具体规定

国税函〔2009〕3号明确规定:“《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二)财企[2008]34号补充规定

财企[2008]34号(《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补充养老保险有明确规定:“ 一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范畴,由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二是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由企业负担,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三是企业缴费与职工缴费共同形成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参加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职工所有,应当单独设账,与本企业及其他当事人的资产、业务严格分开。企业应当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管理,并定期向职工公开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四是对于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之前已经离退休或者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内退而未纳入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职工,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支付的养老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列支。”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三、核定风险性——职工福利费核算账目须清

国税函〔2009〕3号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其实质含义图示如下: 

 

四、结论与启迪

自2007年1月1日起,职工福利费核算财税均不再计提,税务处理上只计提未发放的汇算时一直都应纳税调增;职工福利费核算内容明确了补充养老保险、疗养院等范畴;职工福利费乱账将无道可行。

依然有许多令纳税人和其会计深思的职工福利费相关问题:职工福利费非得有发票吗?职工名称的医药费能否在可税前扣除的职工福利费里列支?……

【参考文献】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4篇

[关键词]管理定义;分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2-0074-03

一、管理的定义

自从管理一词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中外几乎每一个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作出一番描述和概括,管理的定义很多,下文择要简述。

(一)外国管理专家学者的定义

被称为“科学管理理论之父”的泰勒认为,管理是“确切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去完成它”(1911)。

被称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给出的管理定义是,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916)。

玛丽·帕克·福莱特把管理描述为“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1942)。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决策(1960)。在西蒙看来,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在面对现实和未来、面对环境与工作时人们要不断地做出决策,从而使组织得以不断地运行下去,达到实现人们既定目标的要求。

小詹姆斯·H·唐纳利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1978)。

费里蒙特·E·卡斯特提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过程(1979)。

哈罗德·孔茨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1993)。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既定的产出(1996)。

沃伦·R·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阿特纳把管理者定义为,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达到目标的活动(1997)。

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对管理的定义是,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1998)。

理查德·L·达夫特和多萝西·马西克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management)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资源,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009)。该定义中有两个要点:(1)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2)以有效益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运用多种多样的技能来履行这些职能。

(二)中国管理专家学者的定义

在杨文士和张雁主编的教材中,管理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1994)。

在徐国华等编著的《管理学》教材中,管理被定义为,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个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1998)。

在芮明杰主编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中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1999)。

周三多等学者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1999)

林根祥在其主编的《管理学基础》中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通过协调组织内外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达到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006)。

姚丽娜在其主编的《管理学教程》中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某些人,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运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从而使他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007)。

陶学荣等认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对组织的有限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2007)。

杨孝海主编的《管理学》中,认为管理是指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过程(2008)。

李永平在其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提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009)。

焦强、罗哲等认为,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通过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活动来集合和协调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的过程(2009)。

于本海在其主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将管理定义为,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转换,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2009)。

在余仰涛、友主编的《管理学实务概论》中将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和创新,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2009)。

在廖建桥主编的《管理学》书中认为,管理是对一个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的过程(2010)。

二、管理定义的分析

(一)管理到底是什么

管理是什么,是一个过程、一项活动、一个艺术还是其他?这是管理定义的核心问题。通过收集到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管理所做的24个定义统计可见(见表1),中外专家学者越来越达成共识:管理是一个过程。在24个定义中有14个将其定义为“过程”,无论是国外专家学者还是国内专家学者将管理定义为“过程”都是最多的。这也与实情相符,我们说管理是一个过程,是指管理从起因到结果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蕴含了管理的规律,它提供了管理各职能间的逻辑关系,并把管理的内容、目的和方法演绎出来。

(二)管理定义包含的要素

一个定义应包括什么人在什么范围内运用什么职能达成什么目标等要素。据此统计中外管理学者对管理的定义(见表2),发现管理定义中包含最多的要素依次是职能、目标和资源。在国外管理定义中包含“范围”要素的最少;在中国管理定义中,包含“主体”要素的最少。有的定义包含五大全部要素[14],有的定义只包含1个因素,但是发展的趋势是管理的定义包含4~5个要素,甚至更多。

(三)对管理进行定义的方法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下定义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形象直观描述法,一种是采用“属概念+种差”的逻辑方法,即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他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例如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对管理的定义中,“过程”是邻近属概念。“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是管理和其他过程的本质差别,即种差。 第一种定义方法有助于人们直观地认识什么叫管理,但是却不能揭示管理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因为人们对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的分类和归纳的方法不同,使得人们对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也使人们对什么是管理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而第二种定义方法即“属概念+种差”的方法,是逻辑学上给被定义概念下定义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揭示了管理这个概念的本质特征,把管理与人类的其他活动过程区分开来。据此统计,发现中外管理学者大都倾向于用“属概念+种差”的逻辑方法给管理下定义。

三、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管理定义受人的认知差别的影响,即使是管理学家,他们每一个人对管理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同时管理还受时代管理实践的制约,管理定义不能超越时代需要,脱离管理实践而进行。管理的定义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发展中“管理是一个过程”,对比中外管理专家学者基本达成一致。后来的管理学家从时代新发展出发,重点关注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其他一些重要管理职能,因此管理定义包含的因素会更加全面,会更多地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进行定义。总之,管理定义的多样化既反映了人们所处时代管理实践、认识水平、研究立场、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也反映了管理科学的不成熟性。这说明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是现实的结果,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不断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对前人管理定义的替代,而是继承与丰富。

[参考文献]

[1]小詹姆斯·H·唐纳利.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傅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哈罗德·孔茨,海茵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理查德·L·达夫特,多萝西·马西克.管理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5]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6]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

[7]林根祥.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4-5.

[8]姚丽娜.管理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

[9]陶学荣.现代管理学[M].南昌:江西出版集团,2007:1-2.

[10]杨孝海.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永平.管理信息系统[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4-25.

[12]焦强,罗哲.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4.

[13]于本海.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5篇

关键词:会计伦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含义

(一)伦理与会计伦理含义的界定

在我国,“伦理”是基于“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强调伦理的最初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调整人伦关系的规范。在西方,“伦理”一词源于希腊语,被认为与“道德”含义基本相同的哲学概念,是人们对道德现象进行的理论思考。综其所述,伦理即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内容,强调其在对社会道德现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个体间、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环境等关系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般性规范,而在伦理学界往往会将伦理学具体分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两个部分。会计伦理属于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部分,具体指以会计工作职业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会计人员关系伦理、会计工作关系伦理、会计机构关系伦理以及会计行业伦理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会计伦理主要讲的是在会计工作环境下的伦理关系分析,其核心是将伦理置于会计环境中进行相关关系的哲学分析,以进一步揭示其内部发展规律的研究。①

(二)道德、职业道德及会计职业道德含义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从本质上讲是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部分,是将社会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之中,调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等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准则,是人本身的应然存在方式。职业道德是专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一般性道德规范,用以指导职业者与服务对象、职业者与行业、职业者与其他职业者以及职业者在利益抉择过程中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与服务对象、会计行业以、其他从业者之间相关问题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三)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会计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把相关价值观、道德观标准贯穿教育中,并最终促使专业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培养其忠诚的潜意识,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会计伦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会计伦理的实质就是研究会计职业道德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会计职业道德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出可以指导实务性工作的一般性指导意见。也就是说,会计伦理是会计职业道德哲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哲学基础,会计职业道德的科学性取决于会计伦理这一哲学基础的牢固性,会计伦理的变化决定着会计职业道德的随之变化方向。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信息反馈给会计伦理层面,推动会计伦理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仅涵盖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忽略了相关伦理教育,是一个巨大缺失,而几年来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并日益严重化无疑与此有着重大关联。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行业诚信危机,会计伦理逐渐被重视起来,也越来越多的教育主体把其选择为专业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和课程。

(二)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教育的保障

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教育及发展的保障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保障,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准绳和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从业人员的职业选择和方向。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被日渐重视的今天,我们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务必将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伦理的发展的科学性得以保障,方能使其更好地指导会计行业的发展和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价值抉择,才能够从根本过上保证会计从业职在从业过程中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更加科学地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保证会计人员的从业得以有效地认可和普遍地接受。

(三)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会计行业诚信危机的主要手段

当今社会,会计诚信危机日渐严重,而这种危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内因即指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其自身价值观等方面的缺失,具体指会计从业者在具体的从业中要么存在对职业道德准则的相关要求模糊不清、要么就是自身在面对利益抉择时选择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了集体利益,从而导致了会计职业人员的个体失信,诸多的会计人员个体失信的最终结果便导致了今天的行业失信局面,这是会计人员自律问题的最终体现,归根结底这是由于会计伦理价值观缺失导致的职业道德低下的表象。而所谓外因即指职业以外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政治、经济等整体大环境的诚信危机等问题的影响,极具复杂性。当前我国的《会计法》、《税法》、《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而这属于是会计诚信危机的他律问题;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都要求会计伦理以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教育力度给予足够重视,要求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即加强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综上所述,从我国会计行业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现状出发,不难发现诚信危机给会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注意得是虽然人们日渐意识到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但是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会计主体教育机构的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把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位置,甚至要优于专业知识的教育。

作者:赵婧一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婧一.在校大学生会计伦理教育工作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本科教育体系,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高职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载体等(见图1)。笔者拟就“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定位于“应用能力”的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与培养思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首要的教育目的是育人。这里的育人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人、完善人格,同时也包括将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社会分工不同,用工岗位不同,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破传统的本科或专科以理论教学体系为核心的模式,为社会培养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基础深厚、课程系统性强,但不能完全满足岗位技术需要,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给予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二)应用能力的表现方式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能力突出体现在岗位或技术领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生涯的变动适应性上。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岗位或职业都具有能力、技术、知识需求的多样性、时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学习能力、迁移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及职业生涯的变动,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习等教学环节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能力培养思路

构建“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是: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的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分析研究这些对象,将具体的知识点、相互关系以及对象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力)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需要整合专业,构建专业交叉对象,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职业是不具有专业确定性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个性化地选择学习项目,毕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长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可以整合能力,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小组,采用开放式教学和实验,综合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等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

在“面向对象”教学模式下,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有特定功能的对象,始终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成功的满足感。工作和学习变成一种享受,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得到乐趣,心理素质得到培养。采用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步入社会时即可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入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说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1)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的;(2)学习质量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3)学习具有社会化属性,需要人与人之间互动。

图2为知识建构示意图。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具有逻辑性和规律性,外部世界的未知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纷繁复杂的,不经过学生分析整理的外部知识不会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从建构主义基本原理和传统教学的利弊分析中,可以得出建构主义教学原理:(1)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帮助学生。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不是对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2)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并把学习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既要注重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更要强调学习具有社会化的属性。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使人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丰富、全面。

(二)“面向对象”的内涵

对象,广义地说,即客观事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建构主义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从计算机技术借鉴来的“面向对象”方法可以有助于科学地设计学习环境,科学地将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融于具体的客观事物(即对象)之中。

图3所示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将个别的对象抽象为综合了属性和方法的类,编程时将某个类应用于现实世界,得到整合了数据结构和实现过程的具体客观对象,这个具体的客观对象外部表象是其所具有的功能,使用时不会考虑对象的属性和实现过程。本例中的这个具体对象可以实现绘制、删除和移动具有特定属性多边形的功能。我们研究这个多边形具体对象的编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属性及实现过程;而当我们使用这个实例对象时,只会考虑其功能,不关心实现过程。传统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的定义与实现过程的联系是松散的。编制绘制一个多边形的程序就是定义出数据结构,然后按照步骤依次实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按学科、专业、课程、单元等分类细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场合和应用目的,不具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点用于完成某个过程从而实现特定功能的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某个功能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对象,包含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过程(见图4)。因此,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条块化教学模式,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的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可以使学生易于直观地进行知识、能力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面向对象”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从目标分析、教学对象选择到具体教学方式及实施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其中,面向对象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始终。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这个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因为既需要调查未来的行业素养需求,也需要探究岗位职业技能需要,同时要在学生掌握专门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进行平衡。

对象选择与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要求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体系为核心的条块化教学模式,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知识和能力的代表性、融合性及实用性。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举重若轻的整合能力,从而能将包含有相应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逐步分解,直至分解到最简单的可以在真实环境实现的对象。如此便可以使学生易于直观地进行知识建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学习对象和阶段的不同,设计学习方式;确定学习对象所需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设计出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讨论、报告撰写和实践等环节,实现和深化对对象的意义建构。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成果,包括设计报告、实践作品、竞赛成绩等,评价教学设计、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知识获取的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面向对象教学模式”可以整合知识,根据具体产品或技术岗位的知识和功能(或能力)需要,设计包含有相应知识内容、功能或能力的对象,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小组,采用开放式教学和实验,综合采用研究法、自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的意义建构,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单片机及其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近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赛区比赛中先后有二十余人获得二三等奖。特别是我校学生参加了第四届“西门子杯”大学生控制仿真挑战赛并获得三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五届比赛以来,在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名校的研究生、本科生同场竞技中,唯一一支进入决赛的专科学生队伍。因此,可以确信,设计包含知识和知识运用的学习对象,可使学生直观地进行知识、能力建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德治·育人·人格[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7-9,5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7篇

玉器的含义:带给人健康和平安,将来的道路上没有什么大的波折。

带给你的财富:善解人意,冰雪聪明的你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颇具上进心的你必定能成大器,不久的将来你很有可能成为著名的记者或策划人呢!

全年运势预言:交友运很旺,能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一些有特长或有学识的新朋友。健康运平稳,平时需多做运动。财运上宜主动争取,多多付出必有不小的收获。

翡翠镯

玉器的含义:带给人美貌和智慧,人生多姿多彩。

带给你的财富:观察入微,美丽大方的你有一颗爱美之心。你的双手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心灵手巧的你平常多接触美的事物对开拓视野大有帮助,将来的你极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哟!

全年运势预言:今年的交友运上有小波折,即使你真心对别人,别人也会背叛你。健康运有下降趋势,不妨每半年做一次全身检查。财运方面基本上收支平衡。

黄玉戒

玉器的含义:让人充满祥和之气,保持上进心。

带给你的财富:对人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的你有一颗平和之心。开朗大方的你从小就具有大将之风,你不会跟人争什么,你那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广阔的知识面注定你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教师或能言善辩讲求公正的律师、法官。

全年运势预言:今年的交友运有大的波动,好朋友会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你。健康运呈上升趋势。财运平稳,暑假或寒假期间有上升趋势,有机会得到兼职工作。

粉玉链

玉器的含义:带给人希望,遇到紧要关头可以增强信心和勇气。

带给你的财富:内心平和,对人真诚的你有一颗博爱之心。你信守承诺,对家人孝顺体贴,钱财不是你人生追寻的最终目标。将来的你会从事教师或技术性较强的职业。

全年运势预言:交友运直线上升,能结识不错的网友或笔友。健康运平稳,有空多到大自然中走走!财运方面零花钱会有所增加。

玉耳坠

玉器的含义:让人心想事成,召唤幸运之神和桃花之神降临。

带给你的财富:同情弱者,与人为善的你有一颗仁慈之心。较冲动的你极具正义感,你最不能容忍强者欺负弱小的行为!将来你会从事演员或警察等具挑战性和刺激性的职业呢!

全年运势预言:今年的交友运会出大状况,会与最要好的朋友决裂。健康运有所下降,有暴饮暴食的倾向!财运方面会大走偏财运,不妨多参加抽奖活动。

红玉簪

玉器的含义:让人充满想象力,集幸运与快乐于一身。

带给你的财富:做事仔细,灵气逼人的你有一颗敏感之心。眼光独特的你从小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你的艺术天份极高,琴、棋、书、画几乎样样精通。将来的你会以文字或艺术方面为职业!

全年运势预言:今年的交友运形势大好,身边的朋友能帮助你达到理想中的目标。健康运有小波动,不要因为忙而忽略了健康哟!财运旺盛,有不少赚钱机会。

同心锁

玉器的含义:带给人富贵祥和,学业和事业将一帆风顺。

带给你的财富:勇敢机智,开朗活泼的你有一颗进取之心。你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你都未放弃过努力。将来你极有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或音乐人哟!

全年运势预言:今年的交友运上会有点小麻烦,朋友会出卖你。健康运平稳中略有上升,要注意饮食搭配和锻炼。财运方面不时略有点小进项。

玉如意

玉器的含义:一生富贵平安,有福星高照,能逢凶化吉。

带给你的财富:对人热情大方,开朗乐观的你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独立性较强的你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你将来会从事互动性较强的工作,如导游、部门经理等。

全年运势预言:今年的交友运旺盛,有可能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健康运方面有小小的波动,常会发生伤风感冒的小状况。财运上有破财迹象,可不要随便借钱哦!

翡翠扣

玉器的含义:一生顺顺利利,有贵人相助。

带给你的财富:为人腼腆,顾虑颇多的你有一颗谨慎之心。考虑事情周到的你是个计划性和原则性颇强的人。将来比较适合从事会计、监理等职业。

全年运势预言:交友运易犯小人,有可能会得罪身边的好朋友。健康运良好,不宜盲目减肥哦!财运略有上升的趋势,有机会获得一些小的奖项。

凤凰坠

玉器的含义:一生富裕,衣食无忧。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8篇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以基于地域位置和可视化的方式统计、分析、展示教育信息。教育数据按照教育的等级来分,主要包括综合教育情况、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信息;按数据特征来分,包括按时间统计信息、按学校统计信息、按行政区划统计信息和其他一些按表格统计的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1)地图基本功能平台实现了地图导航基本功能及天地图影像、矢量底图的切换。其中,地图导航功能包括漫游、放大、缩小、上一视图、下一视图。2)综合教育统计信息综合教育统计信息反映了黑龙江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基本情况,包含分时间统计信息和表格统计信息。图3为1949~2012年各级各类教育人口平均在校学生情况,采用折线图反映变化趋势。图4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毕业生、招生、在校生情况,用数据表格表示。3)高等教育统计信息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主要包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此外,还包括网络本专科及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等其他类型。本平台对高等教育分学校、分时间和其他一些统计表格进行分析和展示。4)中等职业教育统计信息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本平台包含中等职业教育分学校、分市(地)县(区)和分时间的统计信息。5)基础教育统计信息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本平台将高中阶段也归入基础教育范畴,包含分市(地)县(区)、分时间和其他一些表格统计信息。

2关键技术

2.1教育行业信息与天地图的集成

以教育行业数据作为专题数据,以天地图基础数据为底图,进行叠加显示。将教育信息与其对应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在展示教育信息的同时,还可以直观地表现其分布情况、地域差异性,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分析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律。

2.2教育统计信息动态展示

教育数据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展示各种教育信息,针对数据特点,并结合社会公众实际需求,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在线、快速统计分析及展示。在客户端基于ArcGISFlexAPI调用服务器专题数据,对返回的数据实时分析,以动态图表、折线图、分级专题图等形式展现。

2.3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开发尽可能考虑教育统计数据的逐年更新,教育专题数据库的设计能够兼容后续更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将服务资源地址、相关教育信息参数都保存在xml配置文件中,通过更新教育专题数据库、修改配置文件,即可快速完成教育数据的更新或其他地区教育信息的。平台开发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各个功能之间保持一定的逻辑独立性,可以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和定制。

3结束语

会计的含义和职能第9篇

关键词:IPSAS 39 IFRS/IAS 雇员福利 准则

2016年7月,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颁布了《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39号――雇员福利》(IPSAS 39),自2018年1月1日起实行,鼓励提前采用。IPSAS 39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IAS 19)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考虑了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该准则的出台为我国发展类似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在对IPSAS 39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发展类似准则提出了建议。

一、IPSAS 39的主要内容

该准则主体分为目标、范围、定义、短期雇员福利、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区别、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离职后福利――设定受益计划、其他长期雇员福利、辞退福利、过渡条款、生效日期等内容。

(一)目标。该准则的主要目标是对雇员福利的会计和披露问题进行规定,要求主体确认:当雇员提供服务以换取未来的雇员福利支付时,确认为一项负债;当主体耗用了雇员为换取福利而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和服务潜力时,确认为一项费用。

(二)范围。该准则适用于雇主对所有雇员福利的核算,股份为基础的交易除外(参见相关的股份为基础的交易处理的国际或国家会计准则)。该准则不涉及雇员退休福利报告(参见处理雇员退休福利计划的相关国际和国家会计准则)。

该准则适用于各种雇员福利,包括根据以下各项提供的福利:根据主体与雇员个人、雇员团体或他们的代表所签订的正式计划或其他正式协议;根据法律要求或通过行业安排,主体需要向全国、州、行业或其他多雇主计划提供资金;主体需要向综合社会保障项目提供资金;由于非正式的惯例所产生的推定义务。雇员福利包括:(1)短期雇员福利。工资、薪金和社会保障提存金;带薪年假和带薪病假;利润分享与奖金;非货币利(如医疗保障、住房、汽车、免费提供商品或服务、对商品或服务提供补贴)。(2)离职雇员福利。如:退休福利(如养老金和一次性退休支付)、其他雇员福利(如离职后人寿保险和离职后医疗保障)。(3)其他长期雇员福利。如: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服务休假和公休假等)、长期伤残福利。(4)辞退福利。包括提供给雇员或他们亲属的福利,以及可能直接给雇员、其配偶、子女、其他被抚养人或其他(如保险公司)进行支付清偿。雇员可能以专职、兼职、正式、不定期或临时方式为主体提供服务。就该准则之目的而言,雇员包括IPSAS 24(关联方披露)中定义的关键管理人员。

(三)定义。该准则从四个方面对相关词汇进行了定义。具体包括:雇员福利的定义(包含雇员福利、短期雇员福利、离职后福利、其他长期雇员福利、辞退福利);与计划分类相关的定义(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提存计划、设定受益计划、多雇主计划、政府计划);与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相关的定义(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赤字或盈余、资产上限、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计划资产、长期雇员福利基金持有的资产、符合条件的保险单);与设定受益成本相关的定义(服务成本、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重新计量、精算损益、计划资产回报、结算)。

(四)短期雇员福利。短期雇员福利应包括以下项目:工资、薪金和社会保障提存金;带薪年假和带薪病假;利润分享和奖金;当前雇员的非货币利。如果主体结算时间预期发生暂时性改变,无需对短期雇员福利进行重新分类。当然,如果利益变化的性质或期望结算的时间改变是非暂时性的,那么主体应考虑福利是否满足短期雇员福利的定义。

1.短期雇员福利。雇员在会计期间内为主体提供服务,主体应当确认为换取该项服务而预期支付的短期雇员福利非贴现金额:(1)扣除任何已付金额,确认为一项负债(应计费用)。如果已付金额超过了福利的非贴现金额,且这笔预付金额将导致未来支付减少或者现金返还,主体应将超出部分确认为一项资产(预付费用)。(2)作为一项费用,除非另一项准则要求或允许将该福利纳入一项资产的成本。

2.短期带薪缺勤。该准则对带薪缺勤、利润分享和奖金计划形式的短期雇员福利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在累积带薪缺勤的情况下,当雇员提供服务从而增加其未来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带薪缺勤形式的短期雇员福利的预期成本;在非累积带薪缺勤的情况下,于缺勤发生时确认带薪缺勤形式的短期雇员福利的预期成本。带薪缺勤分为两类:累积带薪缺勤和非累积带薪缺勤。累积带薪缺勤可能是既定的(即雇员离开主体时,对未行使的权利有权获得现金支付)或者非既定的(雇员离开主体时,对未行使的权利无权获得现金支付)。主体应当在雇员提供服务从而增加其未来应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即产生一项义务,即使带薪缺勤是非既定的,该项义务依然应当存在并予以确认,尽管雇员在使用累积非既定权利之前离开主体可能会影响该义务的计量。主体应当于报告期末根据已累积尚未使用的权利而导致预期额外支付的金额,计量累积带薪缺勤的预期成本。该额外支付的金额仅因福利累积这一事实而预期发生,主体可能无需进行详细的计算,就能估计未使用的带薪缺勤中不存在重大的义务。非累积带薪缺勤不能结转,如果当期权利尚未全部用完将予以取消,并且雇员离开主体也无权获得现金支付。主体仅于缺勤时确认负债或费用,因雇员服务并不能提高福利的金额。

3.利润分享和奖金计划。主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应当确认利润分享计划和奖金支付的预期成本:主体由于过去事项导致现在具有支付职工薪酬的现行法定或推定义务;该义务能可靠的估计。

主体可能没有支付奖金的法定义务,但有支付奖金的惯例,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除支付奖金外无其他现实选择,则主体负有推定义务。推定义务的计量反映了一些雇员离开主体时未收到奖金的可能性。主体当且仅当满足下列条件时,能对其业绩相关支付计划、奖金计划、利润分享计划的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进行可靠的估计:计划正式条款包含决定利益金额的公式;主体在财务报表授权之前决定支付的金额;过去的惯例为主体推定义务提供了明确证据。利润分享计划和奖金计划的义务源自于雇员提供的服务而并非来自于主体所有者之间的交易。因此,主体应当将利润分享计划和奖金计划相关的成本确认为费用而非利润分配。如果利润分享和奖金计划不期望在雇员提供相关服务的报告期末后12个月之内全部结算,该支付属于其他长期雇员福利。尽管该准则对短期雇员福利不要求特定披露,但应按照其他准则要求进行披露。

(五)离职后福利――区分为设定受益计划和设定提存计划。离职后福利计划应当包括下列项目:退休后福利(如养老金和一次性的退休支付);其他离职后福利(如离职后人寿保险和离职后医疗保障)。主体提供的离职后雇员福利安排属于离职后福利计划。主体所有这些安排均适用该准则,无论是否建立一个单独的主体来收取提存金和支付福利。离职后福利计划依据计划主要条款及条件的经济实质,区分为设定提存计划或设定受益计划。根据设定提存计划,主体的法定或推定义务仅限于其同意向基金缴存的金额。因此雇员所取得的离职后福利金额取决于主体(也可能是雇员)对离职后福利计划或者保险公司支付的提存金金额,以及提存金所产生的投资回报,因此精算风险(即福利少于预期)和投资风险(即投资资产将不足以支付预期的福利)实质上由雇员承担。在设定受益计划下,主体的义务是为当前及以前雇员提供约定的福利,并且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实质上由主体承担,如果精算和投资的实际结果比预期差,主体的义务可能增加。

(六)离职后福利――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是简单的,因为报告主体每一期间的义务取决于该期间将要提存的金额。因此,在计量义务或费用时不需要精算假设,通常也不存在精算损益。此外,义务应按非折现基础计量,除非雇员提供相关服务的义务不会在报告期后的12个月内全部结算。

1.确认和计量。主体应当将为换取雇员在会计期间为主体提供服务而应付给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确认为:(1)作为一项负债(应计费用),该负债须扣除已经支付的提存金。如已支付的提存金超过报告期结束前支付所有服务的提存金,主体应将此项预付将导致未来支付的减少或现金的退还,超过部分确认为一项资产(预付费用)。(2)作为一项费用,除非其他准则要求或允许将提存金包含在资产的成本当中。当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并非全部在雇员提供服务当期期末12个月内清算,应当按能够反映资金时间价值的相关折现率进行折现。

2.披露。主体应当披露设定提存计划确认为费用的金额以及按照IPSAS 20要求主体披露主要管理层设定提存计划的提存金信息。

(七)离职后福利――设定受益计划。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较为复杂,因为计量义务和费用时需要精算假设,并可能产生精算损益。此外,义务以折现基础计量,因为雇员提供的服务可能很多年以后才进行结算。

1.确认和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可能是不注入资金的,也可能全部或部分由主体(有时由其雇员)向法律上独立于报告主体的主体或基金以缴纳提存金的形式注入资金,并从该主体或基金支付雇员福利。到期时已注资福利的支付不仅取决于基金的财务状况和投资业绩,且取决于主体补偿基金资产短缺的能力和意愿,因此主体实质上承担着与计划相关的精算风险和投资风险。因此,主体确认设定受益计划的费用未必是本期应付的提存金额。

主体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包含下列步骤:确定盈余或赤字;在盈余或赤字中确认下列金额:当期服务成本、任何过去服务成本以及清算损益;确定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重新计量决定金额(包含精算损益、计划资产的回报、资产上限影响的任何变化)。当主体有多项受益计划时应分别对每个重大计划运用上述程序。

(1)推定义务。主体不仅应确认设定受益计划正式条款下的法定义务,而且应确认非正式惯例产生的任何推定义务。当主体没有现实选择而只能支付雇员福利时,非正式的惯例将导致推定义务的产生。推定义务的一个例子是主体改变非正式惯例将导致主体对雇员关系产生无法接受的损害。设定受益计划正式条款可能允许主体终止对该计划的义务。但是,如果雇员仍留在主体,终止对计划的义务(尚未支付)通常是困难的。因此,如无相反的证据,离职后福利的核算假定雇员在剩余的工作期限内,主体目前承诺的这种福利将会持续下去。

(2)财务状况表。主体应当在财务状况表中确认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设定受益计划存在盈余的,主体应当按照下列两者孰低计量设定受益资产:设定受益计划的盈余;按照相关折现率确定的资产的上限。当设定受益计划注资过多或者出现精算利得,可能产生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主体在下列情况下确认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主体控制了一项资源,并能够利用该盈余获得未来经济利益;该控制是过去事项的结果(主体支付的提存金和雇员提供的服务);主体能够以减少未来提存金或者现金返还的形式获取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或者给予主体,或者间接划归亏损的另一项计划。

2.确认和计量――设定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设定受益计划的最终成本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最终薪金、雇员流动率和死亡率、雇员的贡献和医疗费用的趋势)。计划的最终成本是不确定的,且此不确定性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为计量离职后福利义务的现值和相关的服务成本,主体有必要:利用精算估值方法;将福利归属于服务期间;作出精算假设。

3.过去服务成本和结算损益。在确定过去的服务成本或者结算损益之前,主体应当采用计划资产的当前公允价值和目前的精算假设重新计算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当前精算假设应反映计划在修改、缩减或结算之前提供的福利。在计划修改、缩减和结算损益交易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主体无需区分相关的过去服务成本。在某些情况下,计划修改发生在结算之前,例如当主体改变计划福利,并随后结算修改后的福利时,主体在结算损益之前确认过去服务成本。如果一项计划的终止的结果是义务得到清偿以及计划停止存在,结算与计划修改和缩减一起发生。当然,如果计划被一项实质上提供同样福利的新计划所取代,计划的终止并不是结算。

(1)过去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是指设定受益计划修改或者缩减所导致的设定计划义务现值的变化。主体应当将下列两者的最早者的过去服务成本确认为费用:计划修改或缩减发生时;主体确认相关的重组成本(参见IPSAS 19,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或者终止福利时。当主体减少现有设定受益计划下的应付福利,并同时增加在该计划下的针对相同职工的其他应付福利,主体应将变动的净额作为单项变动处理。

(2)Y算损益。结算损益是下列两项的差额: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结算价格,包括转移的计划资产和主体直接发生的与结算相关的任何支付。主体应当在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发生时,确认为一项结算损益。当主体进入一项交易消除设定受益计划下部分或所有的进一步的法定和推定义务,结算发生。在某些情况下,主体获得一项保险单为部分或全部当期和前期与雇员服务相关的雇员福利融资,如果主体保留法律或推定义务,则该保险单获取不是结算。

4.确认和计量――计划资产。

(1)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减去设定受益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赤字或盈余。计划资产不包括报告主体应付未付给基金的提存金以及由主体发行并由基金持有的任何不可转换的金融工具。计划资产扣除与雇员福利不相关的任何基金负债,例如,源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他应付款项和负债。当计划资产包含符合条件的保险单与部分或所有计划下的应付福利的金额和时间精确配比,这些保险单的公允价值(如果保险单的应收金额不能全数收回,扣除任何必要的减少)被推定为相关义务的公允价值。

(2)补偿。当且仅当实质上确定另一方将补偿结算设定受益计划义务要求的部分或全部支出,主体应当:将补偿权确认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并按公允价值计量;按照计划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同样的方式分解和确认补偿权公允价值的变化。有时主体可以依赖如保险公司的其他方支付结算设定受益计划义务要求的部分或全部的支出。符合条件的保险单作为一项计划资产。主体按照其他计划资产同样的方式核算符合条件的保险单。当主体持有的保险单不是一份符合条件的保险单,则该保险单不属于计划资产。如果按照一项保险单或者一项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产生的归垫权与设定受益计划的应付福利的金额和时间完全配比,归垫权的公允价值被认为是相关义务的现值(如果归垫权不能全部全数收回,扣除任何必要的减少)。

5.设定受益成本的构成。主体应当确认设定受益计划成本的构成,除了在某种程度上,其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这些包含在资产的成本之中。具体如下:盈余或赤字中的服务成本;盈余或赤字中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净资产)利息净额;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重新计量。其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要求将有些雇员福利成本包含在资产的成本当中,如存货、不动产、场厂和设备(参见IPSAS 12、IPSAS 17)。

(1)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通过将设定受益计划的净负债(净资产)乘以确定的折现率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的净负债(净资产)和折现率应当在报告期间开始时确定,同时须考虑该期间由于提存和福利支付所导致的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净资产)的变化。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的利息净额可以被视为包含计划资产的利息收益、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利息费用和资产上限影响的利息。

(2)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重新计量。重新计量包含:精算损益;计划资产的回报,不包括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资产上限影响的任何变化,不包括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净资产)的利息净额包含的金额。

6.列报。

(1)抵消。当下列两个条件均满足时,主体应当抵消一项计划相关的资产与另一项计划相关的负债:拥有使用一项计划的盈余来结算另一项计划的义务的法定强制权;打算按净额清偿义务,或同时实现一个计划的盈余和结算其他计划的义务。抵消标准类似IPSAS 28(金融工具:列报)所设定的标准。

(2)流动/非流动区分。有些主体对流动资产及负债和非流动资产及负债进行区分,该准则不特别规定主体是否应对离职后福利引起的资产和负债区分为流动和非流动部分。

(3)设定受益成本的构成。主体应确认服务成本和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该准则未说明主体应当如何列报服务成本和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主体应按照IPSAS 1(财务报表列报)规定要求进行列报。

7.披露。主体应当披露下列信息:设定受益计划的特征及与之相关风险的解释;设定受益计划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和解释;设定受益计划可能影响主体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影响描述。为满足上述目标,主体应当考虑下列因素:满足披露要求的必要细节的水平;在每个不同要求强调的程度;进行汇总和分解的程度;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是否需要额外的信息评估定量信息。如果按照该准则和其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要求提供的披露信息不能充分满足目标,主体应当披露必要的额外信息以满足这些目标。主体应当评价是否全部或部分披露应当分解为不同的计划或者实质上不同风险的集团计划。

(八)其他长期雇员福利。其他长期雇员福利包括下列项目(预计在雇员提供相关服务的报告期末以后12个月内不会全部清算):长期带薪缺勤;多年期福利计划或其他长期服务福利;长期伤残福利;利润分享和奖金;递延酬劳;个人进入新工作之前的主体应支付的赔偿金。该准则要求对其他长期雇员福利采取简化的会计方法,与离职后福利要求的核算不同,该方法不要求重新计算净资产或净权益。

主体应当按该准则的有关规定确认和计量其他长期雇员福利计划的盈余或赤字及归垫权。对于其他长期雇员福利,主体应确认下列金额加总净额为盈余或赤字,除非在某种程度上其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将其包含在下列资产的成本中:服务成本;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利息净额;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重新计量。其他雇员福利的形式之一是长期伤残福利。如果福利的水平取决于服务期间的长短,当服务提供时就产生义务。该义务的计量反映须支付的概率以及预期支付期间的长度。如福利的水平对任何伤残雇员相同而与服务年限无关,这些福利的期望成本于导致长期伤残事项发生时确认。该准则不要求对其他长期雇员福利进行特别披露,但应按照其他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可能要求进行相关披露。

(九)辞退福利。该准则将辞退福利与其他福利计划进行区分,因为产生义务的事项是辞退雇员而不是雇员服务。辞退福利产生于主体决定辞退雇员或雇员决定接受主体提供的利益以换取解除雇佣关系。辞退福利不包括应雇员要求终止雇佣关系而不需要主体提供福利,或者作为强制性退休要求的结果的雇员福利,因为这些福利属于离职后福利。有些主体对应雇员要求终止雇佣关系提供的福利比应主体要求终止雇佣关系提供的福利水平更低,两者之间的差额属于辞退福利。辞退福利属于典型的一次性支付,但有时包括:(1)间接或直接通过雇员福利计划提高离职后福利。(2)如雇员不再提供给主体具有经济利益的额外服务,薪水支付至特定指定期间的期末。按照雇员福利计划的条款提供的雇员福利是否属于辞退福利取决于主体决定终止雇员的雇佣关系和非以未来服务提供为条件是否同时满足。有些雇员福利提供不考虑雇员离职的原因,该福利的支付是确定的(受限于任何既定或最低服务要求),但是支付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尽管此类福利在某些地区被描述为辞退补偿金或辞退遣散费,它们属于离职后福利而不是辞退福利,主体应将此类福利确定为离职后福利。

1._认。主体应当在下列两者孰早日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一项负债和费用:主体不能撤销这些福利的提供;主体确认IPSAS 19范围内的重组成本以及包含辞退福利的支付。应付辞退福利作为主体决定终止雇员的雇佣关系的结果。当主体确认辞退福利时,主体也可能确认计划修改或雇员福利的缩减。

2.计量。主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计量辞退福利,并按照雇员福利的性质计量和确认其后续变化:如果辞退福利预期在辞退福利确认的报告期末的12个月之前全部清偿,主体应适用短期雇员福利的要求,反之则适用其他长期雇员福利的要求。因辞退福利不是换取服务,因此无需将辞退福利归属于服务期间。

二、IPSAS 39对我国目前发展相关准则的启示

IPSAS 39是在借鉴IAS 19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体内容和IAS 19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IPSAS 39包含公共部门奖金计划的额外指南。对于离职后义务的折现问题,IAS 19要求主体应用的折现率根据与离职后福利义务期限和币种相一致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IPSAS 39要求主体运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的折现率并要求主体披露折现率决定的基础。IPSAS 39包含一个可反驳的推定,即长期伤残支付通常不会受到计量离职后福利同样不确定性程度的影响,主体考虑部分或全部伤残支付是否应按离职后福利同样的方式进行确认;IAS 19不包含可反驳的推定。IPSAS 39确认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重新计量为净资产或净权益;IAS 19则将设定受益净负债或净资产的重新计量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IPSAS 39在某些情况下采用了与ISA 19不同的词汇,最显著的例子是IPSAS 39使用了“收入”“控制”“受控主体”等词汇,而IAS 19采用的词汇则是“收益”“母公司”“子公司”等词汇。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IPSAS和IFRS/IAS之间存在趋同和适度分离两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企业型活动”和“政务性活动”,不同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受托责任,就“企业型活动”而言,IPSAS和IFRS/IAS的趋同越来越明显,这既有助于减少IPSAS的制订成本,也为实现知识的迁移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政府活动的“公益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单纯地借鉴IFRS/IAS难以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异质化需求,因此有必要考虑单独制订相应的准则。

目前对政府会计的改革已基本上形成共识,政府会计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即究竟如何制订有效的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并有效实施,这就必须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治理全球化的背景,应在借鉴IPSAS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尽快制订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S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