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与应急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5 16:09:57

风险与应急管理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1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应用

急诊科由于其特殊性,存在着较多的护理风险,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012年我院急诊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实施风险管理后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51.3±12.3)岁;选取我院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急诊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50.5±10.5)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其管理对策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帮助工作人员树立信心,熟练掌握操作与护理技能,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进行人性化搭配管理,新老结合,互相帮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规避安全隐患,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1];②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牵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急诊科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与教育,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完善急诊科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规章建设,做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学习与反省会议,分析当前工作现状,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和患者建议,积极改善,实施高质量的全程护理质量监控。对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要经常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其掌握程度和在护理工作中践行程度。通过积极落实和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确保强化质量管理和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高危环节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③做好设备及仪器的管理:设专人对仪器及设备进行管理,定位放置,随时确保器械处于备用状态,相应做好灭菌消毒工作;定期、不定期对透析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定期检修;消毒灭菌方面要保证至少紫外线照射2次/d[2],时间充分,对于空气、物品、医疗器械、透析用药物等做好细菌学检测。

1.3观察指标 记录统计两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越满意;采用医院护理管理评分表对各项护理管理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及消毒隔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分别是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如治疗环境及设备因素,比如格局安排不合理、消毒灭菌工作欠佳等都会带来护理风险[3],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急诊科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危机处理能力和透析监测警报识别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欠佳都会影响工作质量,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和对医疗信息情报综合处理分析的观察总结能力都会影响治疗中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所以风险管理主要从3方面入手,分别是加强环境和设备管理、加强职业素质培训,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并积极践行监督,从我院的实践结果来看,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和风险情况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施华.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2):59-63.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2篇

关键词: 战略风险; 应急管理;房地产企业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strategic ris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of research. And therefore, it will be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strategic risk and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strategic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effective emergency measures.

Keywords: strategic risk; Emergency management; Real estate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企业战略风险的分类

战略风险这一概念在管理领域最早由Kenneth.R. Andrews 在1971 年提出。它包括战略自身的风险( Risk of the Strategy) 和战略性风险( StrategicRisk) 。战略自身的风险是指战略活动自身的风险,是指制定、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中战略偏离实际目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几率; 战略性的风险是指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业绩的因素。根据以上观点,周阳敏将企业的战略风险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 第二类是指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 第三类则是指企业整体的、全局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引起的风险。

本文主要以战略风险三种类型划分的观点来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因此,也将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包括战略管理行为人失误的风险和战略管理部门失误的风险; 第二类是指房地产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即战略管理配套管理失误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销售风险等; 第三类则是指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引起的战略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如下:

1. 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条件评价。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环境等; 企业内部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资源情况、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结构和竞争能力等。通过环境分析,企业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环境的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战略风险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2. 战略风险识别

对风险正确地识别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基础。目前战略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定性的识别。如头脑风暴法、事故树法以及环境扫描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识别出企业的战略风险。

3.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识别出战略风险后,我们便可以通过预警指标来对其进行监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目标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易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指标体系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重点预警指标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企业所面临战略风险的真实情况。

4. 战略风险评价

战略风险评价是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指在战略风险识别和战略风险衡量的基础上,把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战略风险的影响,并对战略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战略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得出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和发生频率,然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甚至消除风险。

5. 建立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

最后一步是建立企业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战略风险的出现且应对不当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对策所致。无论是前期的预警方法、预警手段以及预警原则等,还是企业实施预警管理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需要企业认真收集、制定和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通过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实施,房地产企业便可以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早期对战略风险进行监测和预控,减少和控制引发战略风险的诱因,例如通过培训提高战略管理行为人的素质和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及积极应对企业的管理周期等; 而且,在战略风险发生后,房地产企业也可以根据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中相应的对策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三、房地产企业的应急管理

引起的战略风险与一般的战略风险都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在其表现特征上,所引起的战略风险有着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对于一般的战略风险,如果采用科学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可以事先发现的; 其次,在其损害程度上,引起的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比较大,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而一般的战略风险则可能只是企业某一职能管理部门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战略风险,损害程度比较小。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的两类战略风险的管理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有很多种,如赵伟鹏等( 2001)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秦启文等( 2004)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综上所述,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是指从房地产的开发开始到房屋的销售,再到最后的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由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企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其次,对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从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中可知,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房地产的开发过程,房屋的销售过程和物业管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归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购买土地时政府政策突然改变、建筑过程中突然发现断层、开发过程中资金链突然断裂等; 第二类是房屋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因房屋质量不合格出现的大规模退件等; 第三类是物业管理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房屋发生大面积的火灾、业主贵重物品被盗等。

最后,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危机的发展,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应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从而能够使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甚至还有可能转“危”为“机”。

四、结语

房地产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行业。房地产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战略风险,如果稍有不慎,企业便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和处于极度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企业要想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战略风险的管理,提高战略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enneth. R. Andrews[M]. 公司战略的概念,1971.

[2]李杰群,赵庆. 企业战略风险研究综述[J]. 生产力研究,2010.

[3]周阳敏. 企业战略危机的预警与应急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3篇

世界各国对各行各业产生的风险的应急都是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工业发达国家,风险的应急工作已经成为整个企业体制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近些年来,西方的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更是把应急工作作为社会主要工作来抓。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那就是在这些国家将各种应急救援视作维持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体系有机组成部分。譬如在美国、日本以及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都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应急管理体制,这里不仅仅包括应急管理,还有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工作人员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了。自从新中国1949年成立以来,应急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完善,最为明显的就是应急范围不断扩大,其主要包括了自然灾害制造的危机和社会人为制造的危机,当然还有别的,但大体上主要以这两类为主。我们国家应急方式还是较为传统的解决问题型应对,这种应对方式就会产生一个反应过程,所以导致了应急的滞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也逐渐把这种应急方式转化为了预防式应急,这就明显好于传统的应急方法。所以我们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相较之发达国家还不是很完善。

二、风险预防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二者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为了能够达到对风险的控制,应急管理体系就需要提前预防,所以由此发现风险预防与应急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认为,我国以预防为主,应急为辅,主辅结合,来实现企业的风险控制。反之,应急管理体系是在众多风险的促使之下逐日完善。所以可以认为风险预防与应急管理既是一对因果体,又是一组制约体。制约中发展与完善,发展完善中不断自我调整。

三、企业加强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措施

(一)风险预警措施企业的风险

实际上主要来源于企业的投资风险,这种投资风险包括了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再加之投资外在社会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也同样会产生风险。所以首先需要企业的管理层降低由不科学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同时需要加大对企业财务部门的审计工作,这样就可以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其次企业需要对投资环境做详细了解与调查,这种调查主要分两个层面,其中第一个层面就是所要投资国家的大的政治环境,我们都清楚,如果一个国家大的政治环境比较混乱,那么其社会的各个部门以及国家法制工作等与秩序相关的一切就毫无章法,在这种环境下投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第二个层面的调查便是投资地区的文化与风俗,各个地区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生活风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所传承的文化更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作为企业投资者,必须要和当前人们和部门搞好关系,这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投资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最后企业还需要对自然灾害等非人为的风险做好防御工作,这种自然灾害也同样会产生无法估量的风险,如果预防不好,对企业的发展是毁灭性的打击。

(二)应急管理措施

我们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由之前的传统反应式发展到了如今的以预防为主和应急为辅的模式。并且这种应急已经不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多个部门协商合作共同来提高应急效率。明显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应急管理是由上到下的应急结构,这就需要多个部门有这种应急意识。当然随着我们国家政府职能发生了较大转变,所以应急管理中的行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国家如果把应急管理机构转化为常见的事业单位,这样的话将会大大降低应急能力。对企业来说,应急措施和国家应急措施类似,也就是说企业应急管理也应该由企业领导者直接领导,然后各个部门协调作战,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企业的应急管理对企业风险作出及时的反应。当然企业风险还应该有效的利用国家应急管理措施来使得自身的应急能力得到提升。

(三)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的协调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风险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人或者部门造成的,当然我们这种说法是在假设这些部门和人都是正常的“经济人”。所以风险的产生是由多部门造成的,这也就意味着风险的预防也得从各个部门入手,由此看来,应急管理也应该把手伸向企业的各个部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风险预防的意识,使得工作人员与企业部门更为重视风险预防,也可以提升企业的风险预警能力。所以企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有着互相协调的作用,当然这里的应急管理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应急管理,更应该包括国家大的应急管理体系。

四、总结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4篇

关键词:基层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事故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8-02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和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形成安全预防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风险管理的应用将使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全面、更规范、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企业的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及事故调查体系。

一、安全风险管理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工作组织,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评估及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实施工作,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及定期检测、评估、监控、整改记录。

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为: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处理。其中风险培训、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是核心内容,也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1.安全风险培训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安全风险的全员参与,要立足班组、立足现场,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调度规程、防止电气误操作等安全管理规定及制度的学习、培训和考试,开展现场紧急救护、消防等基本安全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有关事故案例的剖析,从事故教训中发现薄弱点,提高风险意识,养成主动识别危害、控制危害、规避风险的习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有所侧重,在工作过程中检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安全风险辨识

基层供电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生产运行实际,从电网设备、调度运行、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等生产运行的各个方面,全面查找电网安全存在的隐患和问题,系统辨识电网安全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为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基础数据和资料。

3.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依据《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及辨识防范手册》,按照一定的周期和程序,开展查评工作;二是对已经掌握的风险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各层次的管理短板、薄弱环节和薄弱部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估:第一,生产运行环境。从设备危及人身安全、设备因素导致人为责任事故、运行和作业环境三个方面,评估生产运行环境中可能导致触电、高处坠落等人身伤害事故或误操作事故的风险,从而加强生产运行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第二,机具与防护。从安全工器具、专业机具和防护用品等方面评估机具与防护是否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定期维护、保管等是否符合管理要求,以及应用过程中是否正确规范等。第三,人员素质。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评估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风险,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现场管理。从作业组织、规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业过程安全控制措施、应急工作准备等方面评估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风险,加强企业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第五,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从安全责任制落实、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两措”管理等方面评估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4.安全风险控制

控制电网安全风险的目的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不发生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和电网稳定破坏事故。为此,需要从单一事故方面加以控制,才能避免以上多重事故发生。

一是设备因素。需要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监视、巡视,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发现隐患和缺陷及时处理。需要加强对安全自动装置的检查、校验,低周减载容量应满足要求,确保安全自动装置正常投运。需要加强通信及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保证保护通道及通信畅通完好,自动化信号及采集数据正确,不影响电网事故正确处理。

二是人为因素。生产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反事故演习,提高防范电网风险的能力。调度运行人员根据系统负荷情况,合理安排系统运行方式,加强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分析;继电保护人员需要确保设备主保护、无缺陷运行,确保整定正确;现场运行人员操作时需要认真核对现场设备状态,加强现场的操作监护,防止走错间隔、漏项及跳项操作。

三是天气及偶然因素。关注雷、雨、雪、雾、连续高温对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影响;定期对变电站周围的环境和输电线路进行检查与巡视,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做好消防设备的检查及机房等重要场所的安全保卫,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和重点部位的防火防爆工作,防止发生火灾、偷盗和人为破坏。

5.安全风险处理

针对风险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制度执行力不强、执行不规范等管理类缺陷,采用加强督促检查等手段纠正基层单位的工作偏差,保证制度一丝不苟地得到执行;针对具有一般风险的单位,采用“提示”(批评、评价意见等)的方法通报,提出整改要求;风险中等的,给予“警告”(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专项督查等)的处理,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到期验收。对于风险较高或已发生事故的单位,给予责任追究。

对于各种类型的风险处理,采用不同方式的响应进行整改。其中综合性的、重大的风险纳入公司级别的风险响应工作范畴,实施全面整改和隐患整治。

6.风险管理的考核与持续改进

把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定期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例会上进行专题汇报和布置,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考核中。安全风险管理小组要及时跟踪了解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展,分阶段对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及风险辨识、评估、控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纠正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二、应急管理

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应与日常安全管理相结合,由事后单纯应急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和事后应急处置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应对供电生产运行突发事件,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大面积停电事件,保障电力供应,应扎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基层供电企业应该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部门、班组三级构成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明确电力调度机构作为电网事故的现场指挥中心,落实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投入,形成职责明确、信息畅通、上下互通、指挥有力的指挥体系。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以下应急预案体系结构,结合各自职责范围、安全和稳定工作实际及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一般划分为电网安全类、人身安全类、设备与设施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其中电网安全类包括电网调度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要变电站全停应急预案,重要客户停电应急预案。人身安全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设备与设施安全类包括电力设施大范围受损抢修应急预案、重特大火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社会安全类:突发应急预案。

基层供电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应符合如下要求:在机构设置、预案流程、职责划分等具体环节,要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保证预案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应符合国家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应符合电网安全生产运行特点,编写格式规范、统一,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的框架内容。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要进行预案评审,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评审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署,同时报上级主管单位备案。

3.做好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工作管理,将应急预案纳入企业培训规划和职工年度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对各级人员的培训。培训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新上岗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开展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电力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停电的能力,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开展社会停电应急联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

4.应急实施与评估

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对企业和社会有严重影响的稳定突发事故,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按预案规定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应急领导小组和地方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接受应急领导,请求应急援助;做好信息对外工作,减少事件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其他行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服从地方政府的应急抢险指挥,组织开展应急救援,保证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置所需的电力供应,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电力供应。对每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及相关防范措施进行评估,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5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

护理风险是存在于救治与护理过程中危险因素,间接或者是直接造成患者损伤、伤残以及死亡的不安全因素[1~3]。风险管理是临床常见护理模式,评估潜在或者是现存护理危险因素,进而提出护理对策,并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完善,减少发生风险事件。本文主要分析急诊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3年3月~2014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中,女20例,男30例,年龄为18~74岁,平均为(41.34±6.43)岁。研究组中,女18例,男32例,年龄为19~76岁,平均为(42.33±5.36)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包含巡回护理、宣传教育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研究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①提升护理法律意识:急诊科护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法制观念,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同时对护理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培养;②学习护理沟通技巧:对于患者与患者家属的疑问,护理人员要使用简单语言解释说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③急诊岗位需加强培训:对于低年资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使其能尽快了解急诊科有关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急救技能与操作加强训练,熟练掌握抢救流程,积极学习新设备操作与新技术;④规范文件书写格式:急诊科工作量大,应进一步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对护理文件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做进一步的调整;⑤风险呈报:呈报风险事件是提供风险管理具体信息,护理人员需及时将风险事件呈报,并采取解决措施;⑥强化服务意识:护理将患者作为中心,对其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患者与患者家属具有知情权,护理人员需及时通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交流,适当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与护理风险事故。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14.0软件,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满意度为80.0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332,P

2.2两组患者风险事故对比 研究组中,3例发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中,11例发生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率为22.0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16,P

3 讨论

临床中,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存在较多风险矛盾,对于急诊科室应该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是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前提是识别、评估护理风险。医院、护患沟通、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等是急诊风险管理中的主要护理风险来源,在抢救、处置以及护理操作等环节中均存在护理风险,针对护理中所存在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能使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风险管理关键为识别、评估潜在或者是现存护理风险,并且采取相应解决措施。急诊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取得患者信任,使其配合;护理人员加强学习急诊技术,规范护理文件书写,提升自身沟通能力,强化护理服务意识,避免发生护患纠纷,使护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陈莉[4]等报道显示,急诊护理中采取风险管理,能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升护理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22.0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马素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16):12-15.

[2]尚妍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21):35-38.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6篇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越来越受到各国安全领域的重视,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广泛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是现代企业管理,特别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实施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就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本质安全方法

本质安全方法是指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危险,而不是通过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控制危险。通过采用没有危险或危险性小的材料和工艺条件,将风险减小到忽略不计的安全水平。生产过程对人、财产或环境没有危害威胁,不需要附加安全措施。

企业实施此方法应对出现的差错,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沟通,撰写信息反馈报告,提出有效的意见,运用计算机编制企业的信息库,并且把具体执行情况等一系列信息添加到计算机系统中,作为下次参考的资料。

神华集团公司,作为从事煤、电、油、运等高危行业的能源型企业,拥有13个煤矿公司、54个生产煤矿。在推行本质安全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和实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通过强化安全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危险源辨识监测及预警、控制与治理、全过程掌握安全生产动态,致力源头防范,不断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原煤生产实现连续六年千万吨以上的增长的业绩。

二、 保险有望深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1.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

风险管理的方法是整个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而风险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公司怎样避免风险,避免损失,减低损失的程度。风险管理的一般措施可分为:风险转移,风险避免,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自留等。

2.保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保险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风险转移方式,使用固定的小支出来换取确定的大保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投保企业一旦遭遇灾害事故损失,就能够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条件及时得到保险赔偿,从而恢复生产经营,减少受灾企业的理论和费用等间接经营损失。

② 有利于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企业通过缴纳保险费,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不仅不会因灾害而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均衡,而且还提高了企业财务的稳定性。

③ 有利于企业加强风险管理。保险公司不仅可以向企业提供各种风险管理经验,而且通过承保时的风险调查与分析、承保期内的风险检查与监督等活动,尽可能地消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 并且通过保险合同的约束和保险费率杠杆,调动企业防灾、减损的积极性,共同搞好风险管理工作。

如今一些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保险来转移企业风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责任风险。公司应对措施之一,就是让无船承运人投保责任险,质押监管方投保监管责任险等保险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转化了一些无法预料和无法规避的经营风险,减少了重大或突发风险事件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三、预防控制风险,应急救援可以减少损失。

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应急救援的措施,建立应急预案的管理制度。

应急救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组织机构

有效的应急计划要求在事故应急处理时职责分明。应建立由不同部门人员组成事故应急咨询委员会,任命指挥者和协调人员。估计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可能发展的情况,及时做出人员疏散等相关决定。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

3.应急救援保障系统

应急救援保障系统包括事故应急设施和外部救援系统。企业应运用计算机网络建立通信联络与报警系统,确保一旦现场发生警报就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显示出来,并且立即通知应急服务机构。外部援助系统包括指挥中心、事故应急处理数据库、消防队等。

4.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

为全面提高应急能力,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训练和演习。预案演习是对应急能力的综合检验,使应急人员熟悉应急行动程序,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同时,应对演习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和完善。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7篇

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缺少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加之汇率波动幅度及波动频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使暴露于汇率风险中的企业数量和风险头寸增加。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构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构建模型,明确了建立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将受5个等级的16个因素影响,其中2个因素为直接影响因素,5个因素为基础性影响因素。文章试图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4005906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大幅升值。截至2014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了35.84%,其中次贷危机前(以2007年8月为界)升值幅度为9.47%,而危机后升值幅度则达到了24.09%。然而,在普遍预计人民币兑美元即将进入“5时代”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走势却发生逆转。无论是次贷危机后的人民币快速升值还是即将迈入“5时代”的走势逆转,都考验着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及其能力。

央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区间从2014年3月17日开始由原来的±1%扩大到±2%。这一政策的变化迫使涉外企业将承担更大的汇率风险。实施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汇率波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汇率波动幅度及频率增大。汇率波动幅度越大,涉外企业盈利受到影响的程度就越大。对于一些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比如有的纺织及服装企业利润低于3%,大幅的汇率波动将会吞噬企业的部分或全部利润。而汇率波动频率的增加,又会使企业遭受汇率风险的可能性变大。其二,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再呈单边趋势(单边的升值或是单边的贬值),而是双向波动,使汇率风险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增加,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时出口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状况,人民币贬值将使进口企业暴露于汇率风险中,这就意味着承受汇率风险的涉外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经济及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国情的必然选择。只有成为开放型经济体国家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才能够发挥出本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国际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国内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汇率的波动将更趋频繁,这就导致暴露于汇率风险之中的企业数量和汇率风险头寸不断增加,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受汇率波动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把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而经济安全事件属于社会安全事件。针对汇利率风险等63种风险,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督促中央企业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应对经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大多数涉外企业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风险监控体系缺失,汇率风险管理人才和经验匮乏,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汇率风险的状态,对于人民币汇率稍大的波动更是无助和无奈。通过对一些省市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没有主动防御汇率风险的意识,自认为企业只能被动接受由汇率波动所引起的利润变化[1]。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因此,企业亟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来应对这种困局。

随着汇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应急机制反映了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而制定的方案和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对应急机制经验和分项的研究较多,综合性的研究较少,尚未建立应急机制系统的结构模型[2]。因此,本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对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构建和完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基于应急管理过程视角,Haddow和Bullock[3]认为应急管理包括灾害发生前的准备、灾害响应以及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的支持和社会重建。加拿大政府制定的加拿大应急管理框架确定了应急管理的4大支柱及其相关内容,即预防和减灾、准备、应对和恢复[4]。王宏伟[5]认为可以从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包括应急准备、预测预警、事件发生、应急反应、应急处置、扩大应急、应急结束和后期处置等8个方面。邵云飞[6]认为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3个阶段中,指挥调度、资源保障、辅助决策、信息管理和处置实施这5大空间子系统都要给予支撑。

另有一些学者尝试对应急机制的框架和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研究。闪淳昌[7]指出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会管理机制等。赵兴民[8]则认为突发自然灾害的教育应急机制应由预警机制,分级响应、应急联动与救助机制及善后处理机制3部分构成,其中,预警机制包括对自然灾害的监控与预警、制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员工的防灾减灾教育、建立定期模拟突发自然灾害逃生演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则是由受灾师生的转移与安置、教育教学秩序的迅速恢复、灾难留下的广大师生心理创伤的恢复、对损坏的校舍进行重建4个方面组成。王锐兰[9]构建了由预防、过程、效能和恢复等4个一级指标构成的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刘辉[10]认为应急管理系统主要的工作流程包括实时监测、预警识别、预案启动以及方案处置和后处理。桂岚[11]构建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包括险情监测、安全隐患检查、灾害调查、会商机制、应急预案、后勤保障、实施速度、信息机制等8个方面。

目前,中国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还不多,尤其是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少。在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方面,很多中国学者进行了研究:胡大江[12]认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可以视为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要素构成,其中风险监控包括监测机制、预警机制、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止损机制、紧急处理机制。杨志国[13]指出涉外企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汇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它应包括一个权威的汇率风险决策机构和一个专业的汇率风险管理团队。朱贺[14]分析了构建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探讨了构筑汇率风险预警机制的框架,具体包括采用高效度的刚性的技术预测方法、结合适应中国国情的柔性的基本因素指标分析法和政府、银行与企业各司其职,而企业的重中之重是增强独立识别、预测、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学者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突发事件、地质灾害等应急管理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韩传峰[2]提出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系统包括预警机制、处置机制、信息机制、领导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善后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等8个要素,通过分析要素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确定了信息机制和领导机制要素的基础重要性。史丽萍[15]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获得了预测预警机制、应急预案管理等14项企业应急能力的关键要素指标,并确定了善后处理机制和事后恢复重建是企业应急能力结构要素中最直接的两个要素。

三、解释结构模型(ISM)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又称作ISM分析法,是美国华菲尔特教授为了研究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的研究方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系统工程。ISM能够有效地把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复杂的关系转化为直接的、明确的结构关系,以便于理清模糊、混乱的思想。ISM主要是在分析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定性表示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模型,把复杂要素进行结构化和层次化,最后,把系统要素之间的所有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都用有向图表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得到影响系统的关键性要素,即根本要素。ISM方法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

(一)生成邻接矩阵

首先,从整体上熟悉和把握系统,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并为各个要素编号,如Si(i=1,2,…,n)。其次,根据系统中任意两个组成要素Si、Sj之间存在的关系,确定两要素的关系,用SiRSj表示。此时,说明要素Si对Sj存在“给予影响”或“先决条件”或“重要”等关系。最后,整理系统中任意两元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得出邻接矩阵A=[aij],其中aij=1,当Si对Sj有关系时

0,当Si对Sj没有关系时 。

(二)生成可达矩阵

得到邻接矩阵A后,再做邻接矩阵A与单位矩阵I的和运算,求得A+I。然后,对矩阵A+I进行幂运算,不过矩阵A+I幂运算必须以布尔代数运算为基础进行。当矩阵A+I进行幂运算满足式(1)的条件时停止,此时,计算得出一个正整数n。

M=(A+I)n+1=(A+I)n≠…≠(A+I)2≠(A+I)(1)

此时,矩阵M=(A+I)n称为可达矩阵,它反映了要素之间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可达矩阵M的元素mij如果等于0,这说明要素Si对要素Sj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等于1,这说明要素Si与要素Sj之间存在着可到达的路径,即要素Si对要素Sj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

(三)各要素的级别分配

对可达矩阵M中的各要素Si分别求出可达集合P(Si)和先行集合Q(Si):

P(Si)={Sj|mij=1}(2)

Q(Si)={Sj|mji=1}(3)

P(Si)可以通过查找可达矩阵M的第i行上值为1的列对应的要素得到,而Q(Si)则是查找可达矩阵M的第i列上值为1的行对应的要素。再求出各要素集合L1,此时L1必须满足式(4)。

L1={Sk|P(Sk)∩Q(Sk)=P(Sk),k=1,2,…,n}(4)

L1中的要素位于层次结构图中的最上面,同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从其他要素可以到达L1中的要素,反之则不行。接着,删去可达矩阵M中L1中各个要素所对应的行与列。同理,依次确定L2,L3,…。然后根据级位划分的结果对可达矩阵M进行重新排列,就可以得到层次化的可达矩阵。

(四)生成层次结构图

级别分配结束后,第一层次是整个层次结构图的最上面,即把L1中的各要素放置在层次结构图的最上面。接下来的就是层次结构图的第二层次,即放置L2中的各要素。以此类推,按照从上至下的级别顺序,把L3,L4,…各级别中的要素依次归类放置,最后使用有向图表示系统的层次结构,得到完整的层次结构图。层次结构图简单明确地展示了系统中各因素的层级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位于整个层次结构图第一层次的要素则是系统中最直接的要素,而处于层次结构图最低端的要素是系统的基础性要素。第一层的要素都属于影响系统的直接要素,而其他各层的要素则间接影响着系统,间接要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要素达到影响系统的作用。

四、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个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包括预防、预警、反应、控制与恢复五个阶段。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应急预案、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专业人员、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合同条款进行止损、信息沟通、决策支持、与进出口公司开展合作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效果[1]。再借鉴韩传峰和刘亮[2]、桂岚和李跃军[11]、胡大江等[12]、刘铁民[16]的研究成果,本文归纳并确定了16个比较合理的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潜在影响因素。为了更方便地建立系统的ISM模型,把16个因素按照顺序分别命名,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表

阶段影响因素指标编号直接影响指标

预防

预案编制及管理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

应急宣传教育及培训S2S1、S3、S4、S7、S8、S10、S11、S12、S13、S14、S15、S16

管理机构S3S1、S2、S4、S7、S8、S9、S10、S11、S12、S13、S14、S15

预警

专业队伍S4S1、S2、S3、S5、S6、S7、S8、S9

汇率风险监测及评估S5S6

预警决策系统S6S5、S8、S9

反应

应急信息沟通、反馈机制S7S8、S9、S10、S11、S12、S13

指挥与协调S8S7、S9、S10、S11、S12、S13

决策支持S9S7、S8、S10、S11、S12、S13

控制

会商机制S10S11、S14、S15

资源整合S11S12、S13、S14、S15

止损机制S12S11、SS14、S15

紧急处理机制S13S10、S11、S12、S14、S15

恢复

善后处理机制S14S15

恢复计划S15S14

应急绩效评价经验总结S16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

A=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0111111111111111

1011001101111111

1101001111111110

1110111110000000

0000010000000000

0000100110000000

0000000111111000

0000001011111000

0000001101111000

0000000000100110

0000000000011110

0000000000100110

0000000001110110

0000000000000010

0000000000000100

1111111111111110

M=S1

S2

S3

S4

S5

S6

S7

S8

S9

S10

S11

S12

S13

S14

S15

S16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0000111111111110

000011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111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1111110

0000000000000110

0000000000000110

1111111111111111

(一)生成邻接矩阵

各个因素之间存在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经过相关文献的参考归纳,对表1中的汇率风险应急机制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判定,把两项关系的有无归纳成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A。

(二)生成可达矩阵

得到邻接矩阵A后,进行布尔代数运算处理后,得出可达矩阵M=(A+I)4≠(A+I)2≠(A+I),n=4。

如矩阵M所示,S1、S2、S3、S4、S16的行和列对应的元素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把S1、S2、S3、S4、S16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删去S2、S3、S4、S16。同理,把S5、S6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5删去S6;把S7、S8、S9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7删去S8、S9;把S10、S11、S12、S13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0删去S11、S12、S13;把S14、S15看作一个因素,保留S14删去S15。得到缩减后的可达矩阵N。

S1

S5

N=S7

S10

S1411111

01111

00111

00011

00001

(三)各要素的级别分配

对可达矩阵N进行级别分配并建立重新排序的可达矩阵,就可以得到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层次化可达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层次化的可达矩阵

S14、S15S10、S11、S12、S13S7、S8、S9S5、S6S1、S2、S3、S4、S16

S14、S1510000

S10、S11、S12、S1311000

S7、S8、S911100

S5、S611110

S1、S2、S3、S4、S1611111

(四)生成层次结构图

如表2所示,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因素可以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要素集合{S14,S15};第二层要素集合{S10,S11,S12,S13};第三层要素集合{S7,S8,S9};第四层要素集合{S5,S6};最低一层要素集合{S1,S2,S3,S4,S16}。在这基础上,用有向图表示,得到了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

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图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可体现为5个层次,其中第五层的预案编制及管理(S1)、应急宣传及培训(S2)、管理机构(S3)、专业队伍(S4)、应急绩效评价及经验总结(S16)5个因素是应急机制影响因素中的基础性因素,这5个因素通过不同方式对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其他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第四层的汇率风险监测及评估(S5)、预警决策系统(S6)2个因素对第三层的应急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S7)、指挥协调机制(S8)、决策支持(S9)3个因素有直接影响。通过对汇率波动的监测,评估汇率风险的大小,启动相对应级别的预警,为企业的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层的应急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S7)、指挥协调机制(S8)、决策支持(S9)3个因素是中层影响因素,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快速的信息报告、通报和,以及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决策,都直接影响上一层次要素的有效性和要素之间的网络联系。

第二层的会商机制(S10)、资源整合(S11)、止损机制(S12)、紧急处理机制(S13)4个因素直接影响第一层的因素,它们反映应急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层的善后处理机制(S14)、恢复计划(S15)2个因素是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最直接的因素,反映企业应急管理的最终效果。

五、结论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得出影响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2个直接因素和5个基础性因素。这7个因素是企业在汇率风险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点,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善后处理机制(S14)、恢复计划(S15)这2个要素属于应急管理中的恢复阶段,直接关系到汇率风险应急机制的最终执行效果。实施一系列应急措施后,管理者在恢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弥补已发生的损失,尽可能减少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确保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方案。通过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还可以得知:在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中预防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阶段作为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后续的应急工作和应急措施有效执行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这个阶段的管理工作,在汇率风险发生之时,管理者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紧急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或避免损失。汇率风险应急机制解释结构模型揭示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关联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完善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因此企业在汇率风险应急管理中要注意综合权衡,不可偏废,必须注意有效、合理、协调地管理和控制各个阶段的因素,这样才能使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有效运行。

本文将汇率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有机结合,把定性的影响因素合理地定量化,为企业汇率风险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企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也能给进一步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非,陈粤芳,杨茜.企业汇率风险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1):61-64.

[2]韩传峰,刘亮.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应急机制系统分析[J].自然灾害学学报,2006,15(6):154-158.

[3] HADDOW G D, BULLOCK J A.Introduc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M].TX: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4]Public Safety Canada.An emergenc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anada[EB/OL].(2008-01-17).[2014-02-12].http://publicsafety.gc.ca/prg/em/_fl/emfrmwrk-en.pdf.

[5]王宏伟.我国应急绩效评估的障碍与措施[J].中国减灾,2009(4):24-25.

[6]邵云飞,杜欣,周敏.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创新设计――基于全系统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0,29(10):94-98.

[7]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2):24-26.

[8]赵兴民.突发自然灾害后的教育应急机制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151-158.

[9]王锐兰.政府应急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35-39.

[10]刘辉,任建伟.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其运作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08,24:94.

[11]桂岚,李跃军.基于ISM的公路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机制构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1):117-121.

[12]胡大江,任玉珑,陈学梅,等.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71-73.

[13]杨志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控制问题与管理机制的建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35-37.

[14]朱贺.构筑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必要性及框架分析[J].开发研究,2009(4):96-99.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8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结果的 可能性,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 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1]。急诊科是急诊病人就诊和危重病人抢救的场所,是医院在医疗护理工作的窗口科室,同时急诊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2],患者家属大多精神紧张、 情绪激动等特点,所以护理风险大,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为了降低及有效的预防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我院急诊科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为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250例,其中男性患者301例,女性患者199例,年龄7~96岁,平均年龄(47.3±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5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2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护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

1.2.1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根据急诊科的特点和患者就诊的特殊性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成立护理风险小组,制定计划和各项实施细则。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要求与执行各项规章制定和护理操作规程。

1.2.2 加强护士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内涵建设,理解风险管理的核心技能,定期进行急救技术、仪器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等业务培训,对于急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提高护理工作水平,使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使得整个急诊流程规范化。

1.2.3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和谐护患关系 急诊患者就诊大多数病情急,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激动等容易照成护患矛盾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护士要对入院患者后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找出相应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护士要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谐护患间关系。

1.2.4 急诊抢救仪器、药品的安全管理 对抢救药品应每班交接,并且有专人负责,做好抢救药品登记。在抢救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口服药物有责任护士亲自指导服药,防止意外发生。对使用的医疗护理器械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抢救仪器、设备要专项管理,确保设备运转正常、药品完备。

1.3 评价标准

1.3.1 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评定 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人员技术掌握越好。患者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分数越高,患者越满意。

1.3.2 风险事件发生率的评价 引起护患纠纷发生的事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数,计算出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配对X2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分析 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的对比析,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了3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2%。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了19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7.6%。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对比分析 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的对比析,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对比分析[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制观念及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要求越来越高,急诊科是医院窗口科室,同时为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急诊护理具有节奏快、强度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3],使得护理工作的风险性随处可见。护理在医疗技术卫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急诊抢救中的关键,对急救抢救成功率及患者病情的预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急诊护理要有娴熟的技术,而且在操作中还具有较高的直接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具体性[4]。所以,加强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安全管理,对有风险事件做到“先知道、 先告知、先预防”[5],对减少与之相关的意外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急诊科通过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加强风险意识及业务能力培训,使的护理人员增强了风险意识,掌握规避风险的方法及能力,从而减少了风险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其目的为避免或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6]。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主动识别和及早的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找出工作中及患者的薄弱环节,及时的制定应对措施,对减少护理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科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患者中有效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砚文.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C].全国“新一轮医院评审新思路”研讨会、第4届全国自然灾害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06:219-223.

[2] 赵永红,李艳.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兵团医学,2013,36(02):66-67.

[3] 王海荣.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8):378.

[4] 蒋萍.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2):11-12.

风险与应急管理第9篇

一、基本概念

风险是指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的乘积。环境风险是由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或社会)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良后果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

环境风险评价,狭义上,环境风险评价就是评估项目的突发性灾难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环境影响,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是指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风险防范、安全管理、风险减缓以及风险应急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环境风险,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安全的目的。

二、甲醇及其储运的特点

甲醇是一种基本的化工原料,透明、无色、高度挥发的易燃液体。遇热、氧化剂易或者明火容易着火燃烧,并可能导致爆炸。甲醇有毒,对人体危害极大。该物质对环境,特别是水土的地面应予高度注意,污染地面时会渗入地下水中,引起人畜中毒。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三、甲醇储运的环境风险评价

针对甲醇储运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3部分内容:

第一,风险识别。即对储运作业全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源头进行分析。包括主要危险源、危险因素、潜在环境风险等的调查与分析。环境风险识别:一是要了解甲醇的物理特性,包括闪点、熔点、沸点、自燃点、爆炸极限、危险分类和毒性分类等;二是从储运装置工艺过程和设计方案入手,了解甲醇的储运装置组成和相应的配套、辅助设施,了解各装置(贮罐、管道、闸门及仪表)的工艺参数及潜在危险性,分析各装置关键点和薄弱环节。甲醇储运事故主要易发生在作业、仓储、运输三个环节中。作业:在甲醇的充装作业过程中,易出现操作不当致使甲醇液体外泄及操作人员的皮肤及身体被损害的现象。仓储:在一般情况下,各贮罐是安全的。但因罐体及甲醇外泄时,或受外因诱导(如火源、热源等)会引发各贮罐甲醇发生燃烧及甲醇外泄。甲醇流经的路线为:甲醇厂―管线―贮罐―废液池―生化处理池―地表及地下水体。在外力影响下(如火源、热源),会引发燃烧,致使甲醇向环境空气中散发,危害人体健康。运输:甲醇在运输过程中若发生脱轨或倾斜覆车,撞击等事故,会使其外泄、燃烧。会进入事故附近水体,还会在大气中散发。造成水和空气的污染。

第二,风险分析和控制。包括对储运过程中风险源的应急设施的维护、管理以及使用方法的培训效果(比如灭火器,消防栓),对已识别出的危险源定性或定量分析,对潜在的严重事故危险予以说明。针对事故发生后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和社会环境)最不利的影响。

甲醇储运事故预防及风险分析见下表:

甲醇储运过程由于事故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引发事故的因素多。为了评估风险的危害程度的大小并发现引起重大事故的危险源。在储运过程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一定发生概率,其后果又是灾难性的事故,作为评价对象。比如常温下,储运站甲醇管线老化破损,甲醇发生泄漏。泄漏的甲醇,将在地面形成一个液面,液面的甲醇由于热源或风的对流而蒸发,形成一个蒸气团而随风飘动,遇火源则极易燃烧或爆炸,并可能引发大面积火灾。造成设备财产和人员伤亡。

评价储运过程中甲醇的泄漏风险的危害程度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分析和评估导致发生泄漏所有可能发生的直接后果和危害。事因果分析法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图表,它能对各种危险性进行识别与评价。如下图是甲醇火灾事故树分析。

第三,环境风险评价与防范措施。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风险是否能够接受。并提出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储运的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其有效手段就是制定应急预案。

储运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救援行动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指南,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控制风险事故的恶化和保障储运从业人员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预案用于明确储运各岗位以及相关人员在事前、事发、时后各个环节过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的行动指南。应急预案应当符合“企业自救,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响应,区域联动”的原则,与川西北气矿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相衔接。制订完善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严格的防控体系,配备完善的应急措施是进行环境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条件。

四、甲醇储运的环境风险的管理

目的:甲醇储运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认识清楚储运环境风险的基础之后,在储运效益与其实际或者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需要的代价之间谋求平衡。

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制定甲醇储运的环境管理条例;加强对储运过程中风险源的管理;风险的应急管理。

方法:甲醇储运的环境风险管理需要川西北气矿和市政府以及储运站所在地村社等多方的有效配合。其中气矿储运站具有更重要的属地责任。储运站应该建立和运用环境管理系统,落实国家、总公司和西油分公司环境管理条例。有效杜绝和避免环境风险。环境风险的方法和环境风险的严重后果需要宣传贯彻并做好记录。经常性的应急预案演练,根据HSE9项管理原则,要求认真层层落实责任。包括领导的保证,储运单位和相关单位的协调,储运单位环境风险管理等。

重点: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贯彻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对甲醇储运可能。出现的事故,为及时控制危险源,防治环境污染和人、财产的损失,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的预想方案。它需要储运站和社会救援相结合。其事故处置的核心是及时报警,正确决策,迅速扑救;做好应急培训,经常开展应急演练。通过专业培训,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应急步骤,培训人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储运过程中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提高自身处理应急事故的素质和能力,增长应急监测的经验。而应急演练可以使储运操作人员掌握风险检测和风险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及正确提高和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扩大。为确保安全储运,实现“三无”事故,我们还应严格执行六条禁令,领悟五个清楚的要求,杜绝生产中的“低、老、坏”现象,提高安全风险识别和目视化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