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情报学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05

情报学研究

情报学研究第1篇

关键词:情报学;研究;新探

一 情报学的历史演进与回顾

情报学的发展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20世纪40年末前的萌芽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产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情报学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它没有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其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图书馆学,文献学。第二阶段是情报学的产生阶段,情报学的产生有3个前提条件:文献学,信息论和计算机。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及其规律以及如何组织利用文献的方法。文献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30年代,当时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情报学产生之前,情报学的功能是通过文献学来发挥的。第三阶段是情报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被正式提出来,其内容得到迅速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情报学的研究课题以及现象的认识上.这一认识基于2 0世纪3 O年代的文献学,并发展了文献学、文献计量学等理论。其次是情报检索理论向定向定量阶段发展.各种情报检索理论在数学理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从而导致各种情报检索系统的发展。再次是情报现象的经济研究,即把情报当作一种资源、一个经济要素、来确定社会中情报产业的比重和商品中情报量的比重,从而反过来确立情报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最后是情报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情报学的理论方面发展起来.扩充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从情报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情报学是存在的,它是对情报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同时它研究情报的产生、组织,筛选、管理和利用的规律。

二 情报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情报是一种信息.但又不等于信息。对信息概念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对情报概念的研究。情报是信息社会中人们进行科学交流活动的产物,它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动态反映记录。情报概念随着人们科学交流活动扩展而不断深化。情报现象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科学研究还是著名科学家个人或其小团体进行创造和研究的园地时,人们的情报需要量并不大.一般通过个人交流和个人阅读就可以满足。而当科学研究以集体工作方式进行时.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便迅速扩展,研究的承接性与系统性更加增强,人们对情报的需要量明显加大,单靠研究者个人力量,则无法满足情报需求。因此.对密布于人们周围的各种文献上记录的信息进行加工,并通过一定形式迅速传递,便成为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这就是情报工作。结论是:。情报现象是随着文献信息的产生而出现,因此,情报的本质是文献信息”。这一情报学理论建立的根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们对情报的需求即为对文献信息的需要。科学研究中遇到的是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信息,通过人脑的思维进行分析和综合后.将这些信息系统地记录下来,便形成了知识。知识本身就是经过加工了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当知识以各种物质材料为载体记录下来时,就成为文献信息(如纸质图书、磁性材科、胶片、影碟、光碟等)。这些我们将它们统称为情报。第二,情报研究与分析都是以文献中的信息量为基础的,可见,情报是以文献信息为主体的,因此情报即为文献信息。第三,以前我们给情报定义时,总是强调它的信息特征,文献信息概念更是如此。文献信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其贮存与交流活动中,这些信息以概念、公式、数据、实例等知识单元的形式出现,这些知识单元就被称作情报的信息形式。因此,情报是指各种独立的知识单元形式的文献信息。即情报学是科学交流活动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情报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和进步。

三 情报的搜集、分析,与加工

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情报学是建立在部分传统图书馆工作一书目服务,参考咨询、图书宣传等基础之上。情报学又由于融合了通信理论、电脑、传播学、数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因此发展非常迅速。范围不断扩大。

(一)情报搜集。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情报源。情报获得的渠道,即从哪里得到文献信息的问题。很显然贮存于图书馆的纸质文献、散落在各处的文件.打印稿、草稿、笔记、图片以及电脑网络等信息,都是重要的情报源。在情报搜集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其它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如视听型的、光磁型的等等。结合信息交流的实际情况,正确分析情报载体转化的规律,在情报搜集过程中,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搜集策略为最佳途径。

(二)情报的分析。在情报搜集的基础上,对文献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劣存精的逻辑思维过程。但分析必须出自对情报源和情报用户的深入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确定情报的利用价值和加工价值。同时,只有深入了解情报用户的情况,才能知道什么情报为什么人所需,从而有针对性地搜集与提供情报。情报分析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信息的属性进行定性分析,情报分析的结果。对加工深度、情报质量影响非常大。由此看来,情报人员进行情报分析时.要具备对学科知识的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提示标引文献的能力等等。

(三)情报的加工。它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报导方式(如题录、索引、文摘,综述等)。其二,引得深度,即情报产品所具有的检索途径数(如主题词、分类、关键词、公式、著者等),其三,标引深度(可标引几个主题词、涉及几个类目、类目的级位等)。在情报分析之后,还应当以简明的方式把文献中的信息用标引的方式表达出来并集中起来,使情报用户能直截了当地获取信息。

四 情报推销策略与推销

情报学研究第2篇

【摘 要 题】信息专业教育

【关 键 词】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中外比较研究

【正 文】

1 中外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图书情报学领域都在极大地关注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虽然各个地域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着诸多不同,但它的发展趋势却有着共同性。

1.1 信息技术的主导性

信息技术在情报学课程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命脉,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逐步渗透,作为情报学研究主体的信息成为信息业发展的基础。情报学以信息为研究对象,而信息管理本身就需要信息技术的依托。社会上需要信息管理的高级人才,便于对信息管理学科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研究。

1.2 知识管理的倾向性

世界图书情报界的专业人士都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知识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方面的论著相当多。这表明图书情报领域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与知识导航是情报学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使命。国外很多研究生课程都新增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美国伊利诺多明尼哥大学还设置了知识管理研究中心,这些都反映了目前社会对情报学学科的一种需求。

1.3 实际应用的社会性

情报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反映,情报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和应用性在网络时代更加明显。现代的图书情报学院都是更多地从信息管理角度来进行学科构建和课程设置。

1.4 研究发展的综合性

信息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有自然科学信息、社会科学信息、经济信息、医学信息等不胜枚举的类型,对于信息管理,设计技术处理问题和内容处理问题,其研究综合性趋势非常明显。从情报学课程建设可以发现,有的学校侧重于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与管理,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有的侧重于宏观调控、咨询决策,如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

2 国外情报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2.1 美国

美国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发展起步较早,其发展模式也更趋于成熟,一直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对象。鉴于此,笔者对美国7所图书情报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发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图书情报行业中的工作,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总体能力:掌握关于图书情报行业的机构、规划及其社会历史情况的知识;理解图书情报专业的性质,包括图书馆的类型、媒体中心、情报中心及其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它们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理解行业规范、发展趋势、专职人员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各种职业要求;了解专职机构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

(2)情报组织能力:理解主题分析及表示法的经典理论和体系,理解信息组织、存储和检索;能够使用主题分析的各种工具、标准和方法,具有信息组织、存储和检索的技能。

(3)信息服务能力:理解服务于大众的专职人员的任务和职责,能够在各种机构和环境中以恰当合理的方式承担这一工作;能够了解各种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有效信息;既要了解适用于各种信息环境的标准参考来源信息又要熟悉具体用户群或专业领域来源信息;具有为特定领域或用户群查找、评估和选择适当信息源和资料的能力;有能力为特定用户群提供计划、设计、提交、评估以及作出相应决策的信息服务。

(4)管理能力:了解有关图书情报科学的基本管理哲学、方法和技术;认识管理的功能,例如:计划编制、人员配置、预算和监督等;有效地进行群体参与和领导。

(5)研究分析能力:理解研究步骤和方法;在图书情报学领域进行分析和精确评估研究,即智能用户研究;对图书情报学专业问题进行严密思考和分析。

(6)信息技术能力:理解各种有关信息主题分析、信息组织、存储、检索的技术;了解将技术应用于信息管理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现有信息系统,具有选择信息系统的能力;具有实施设计和评估信息系统的能力;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美国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其课程设置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除去很少几门核心课程之外,其余全为选修课。课程覆盖面广,实用性强,课程具有明显的模块化和体系化特点,为培养实用型、高能力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量身制定出修业计划,相当灵活。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均附有说明,要求学生在修这门课之前应具有哪些基础知识或已经修完某门课程。例如:学生若想选修《高等情报源与情报服务》这门课,其前提是修完《情报检索》、《参考文献和情报服务》这两门课。这种形式有效避免了学生选课时的盲目性,而且有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2.2 英国

开展模块化教育是英国图书情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模块化教学是依一定的标准划定几个教学单元,每一个单元由不同的小专题和课题组成,一个单元即一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这种模块化教学可以根据具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储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它可以使学校因材施教和从学生的爱好出发,选择不同教学模块组成各种教学大纲。

但是由于模块课程都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定的,更新速度快,所以模块课程每年都有所不同,这给学校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英国很多学院采用核心模块+选修模块的方式,在核心模块保持不变的同时,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专业发展趋势,不断变化选修模块的设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维持了模块化教学的稳定。

英国政府、教育部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政策倾向于工商管理,注意与经济、管理、技术、信息类的联系,从而脱离了以前片面拘泥于图书馆馆员教育,向多层次、多目标发展。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逐步实现基础与专业的结合、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协调、专业研究与方向课程的兼顾。

2.3 日本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开设的情报学研究生学院有5所,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爱知淑德大学和图书情报大学,前4所大学都设有博士课程,有从教育到研究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方面依据大学基准协会指定的基准设置教学内容。如图书情报大学,它的专业设置可分5大类:(1)图书馆情报学的基础理论;(2)情报与社会的关系;(3)情报的内容、形态论;(4)情报组织、处理技术;(5)情报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一般来说,日本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科目很广,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到各种各样的应用科学,学生有从中选择兴趣科目的自由。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情报教育呈高度普及和多样化趋势,日本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革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关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会在一些公司企业任职,因此,日本的情报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加强经济商业情报知识和技术教育,这也逐步成为许多国家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3 我国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博士学位授予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建立,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该学科师资力量薄弱。另外,我国研究生的生源状况不理想,研究生管理规范性差,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保障尚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研究生培养上,过分重视传授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型教育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忽视了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等等。虽然如此,现代环境和技术环境的突飞猛进又使得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具有较高的发展点,因而在发展中可以避免图书情报学专业与经济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长期脱离的局面,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比较容易实现高层次上的有效整合。

4 我国尚存在的差距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设置情况与发展趋势和国外知名院校图书情报学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

(1)我国将研究生教育定位在培养教学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而国外则侧重培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具有理论修养,而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难以学以致用。

(2)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僵化,从学生入学基本就确定了要修的课程,而国外院校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且模块化,学生的自主选择程度很大。变革不停留在学院名称或者院系名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实质性的调整,停开过时科目,新增时效科目。只有崭新的教学内容才能赋予学科新的生命,才能达到最终的调整目的。

(3)我国院校在这一学科上的专业设置过杂,从而看出图书情报学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国外院校专业设置的概念并不是很强,学生偏重于哪一方面的研究完全可以从其修课情况反映出来。

(4)我国与国外院校相比师资力量也是非常悬殊的。例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由于我们师资力量有限而在某种程度上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

5 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深化与体系拓展的设想

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不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过程及教育体制、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建立、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进行课程更新,适应社会大环境需求是我国从事情报学教育及研究的所有人员的共同职责和任务。

由于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现在我国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正逐步从面向情报业务部门和专业结构的模式向社会开发模式转化,原有的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的学位课程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从国外借鉴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形成既重视基础教育又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情报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的结合、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协调、专业方向与课程方向的兼顾,这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研究人才的关键所在,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课程体系的变化,要求将“工作环节”为基础的课程设置,转变为情报学基础、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研究为轴心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深化学科基础、应用技术和管理研究方面的核心课程内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结构拓展。

由上述原则,对我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课程作出如下设想:(1)基础理论与背景知识模块:情报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运筹学等;(2)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开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3)信息管理、组织、方法模块:信息存贮与检索、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政策与法规等;(4)实践模块:为学生提供在图书情报机构进行实际工作的机会,或者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4个模块的课程学分比例约为1∶2∶2∶5。各学校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具体设置这4个模块的课程,允许学生从每个模块中选择一至两门课,形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詹德优.论我国图书情报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要求与对策,http://www5.nlc.gov.cn

2 胡昌平.情报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内容的深化与体系的拓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

3 张德.美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国信息导报,2002(11)

情报学研究第3篇

[关键词]情报学 多学科研究 范式 方法论

[分类号]G350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开展情报学的多学科研究,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主流模式。众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他们对于情报学的理解,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范式(如图书馆学、社会学、交流学、信息论等)出发,开展情报学研究。在此过程中,这些被用作情报学研究工具的诸学科范式可以看作为情报学的研究视角。在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看来,特定的研究视角有如“戏院里的聚光灯,当用强烈光线照射舞台前方的某些动作时,就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动作,同时把其他特征降到背景和边缘的地位。”研究视角并不能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因而只是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这种以“偏见”为基本特征的研究视角之所以必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1选择、确定特定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准确设定话语环境

语境的设定能使同一研究领域中的不同研究者遵循共同的“语言游戏”规则,提高不同研究成果之间交流和共享的可能性,避免多种研究活动之间的简单重复。反观学术界中近年来的某些学术争论,人们之所以会对同一问题争论不休,诚然与当时学者们的认识能力,与问题本身的表露程度密切相关,但是更为常见的原因却存在于学者们本身,即:争论者们较少深入思考和仔细分析双方针对研究客体所选定的研究视角的异同,也较少对比权衡双方在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时所预设的隐性语境之间的差别。因此,争论双方的观点看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则有如平行的铁轨,产生不了严肃而有力的理性撞击。这种状况从反面给予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要想使学者们的研究探索成果不但有能力保持“自明性”,而且可以保持“他明性”和多元理论之间的“亲和力”,必须在研究视角的选择和话语环境的界定上保持各自的明确和彼此之间的一致。

1.2选择、确定特定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明智圈定研究视域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研究者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与反差,决定了研究者只能从特定学科视角出发,选择、圈定一定视域中的部分问题进行研究。而且,研究对象往往是有争议的、自成系统的“问题”性存在。作为系统化的“问题”,它在学科不断分化,学术研究领域不断细化的今天,常常被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肢解和划定为不同学科体系的研究对象,从而形成问题研究的原发性视角,即学科性研究视角。选择特定的研究视角,圈定特定的问题论域,实质上就是不同学科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初步分工,使各门学科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同保持平衡,防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强。

1.3选择、确定特定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不断拓展研究深度

对于特定研究领域的学术问题而言,可供选择的研究视角是多元的,而且各种研究视角之间也是相互交叉、各有优劣且需彼此借鉴的。但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内部规律的独特性,它必然能从根本上选择、决定最能契合自身本质和规律的独特研究视角。选择不同视角研究同一研究客体的不同问题,它能够最直接,也最有可能深入地挖掘出问题的本质以及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认识不断进化和深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研究视角不断更新、不断优化的历史;而惟有具有理性的人类,才会不断更新和持续优化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视角。也惟其如此,“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

2 情报学多学科研究视角的效用及其限度

情报活动存在的历史虽不算短,但是以情报活动为问题对象的学术研究史,特别是情报学的研究史却不太长,大规模的情报学研究与二战后情报学大发展的实践基本同步。在这短暂研究史中,情报学研究的学科范式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情报学的研究者们,要么借鉴甚至照搬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命题,要么向哲学、社会学等伸手求援。这正如迪尔凯姆所说的,“毫无疑问,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将这些学科中宝贵的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很不明智的”。于是,情报学研究的元范式特征在事实上导致了多学科研究视角的客观后果。

萨拉切维奇(T.Saracevic)深刻地认识到了情报学研究在理论上不成熟、方法论上不独立的现状,并非常赞赏情报学的多学科研究。他强调:“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所有的灯光都照射,眼睛往整个舞台前后漫游。但是学科的观点是非用不可的,因为我们正是在专家们所发展形成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中找到利刃。情报学的研究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手边没有进行这种研究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观点,没有图书馆学、交流学、信息论等所提供的观察方法,我们将不得不发明它们……而且多学科的视角都各自抓住了情报学的某一方面或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认识为基础,他又撰写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有关情报学特性的论文。勿容置疑,无论是多学科的研究视角,还是由此而形成的诸多研究成果,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提升情报学研究的理论品位、拓展情报学的研究视域、深化情报学的研究深度的有益借鉴和必要基础。

但是,彼此分散的多学科研究及由此所形成的多元化研究视角也面临着以下四大难题。

・难题之一是,多学科研究视角仍然无力打破分散、多元的学科性研究视角之间的“坑道视界”。不同学科之间的话语沟壑和“坑道视界”,使同属情报学研究领域中的不同研究者之间难以互相对话、相互借鉴。对此,Holland也指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专家们有不同的词汇,难于了解彼此的语言……多元、分立的多学科视角使研究者们在更有知识的同时却更加无知……那些分裂知识的人有责任把知识整合起来”,并提出这样一种解决之道――组建由分属不同学科领域的成员所组成的研究小组,针对情报学开展集体性的多学科研究。

・难题之二是,在情报学多学科研究的挟裹下,如何保持情报学学科本身的学术独立性。在研究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忧虑:情报学如果没有“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没有建立起自身独特、独立的学术规范体系和理论研究范式,它不但有可能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甚至还有可能面临着“终结”的危险。面对这些忧虑,有学者曾对情报学的研究提出如是一种对情报学研究同样适用的希望:“假如情报学希望尽可能严格

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也正是由于多学科研究视角效用的有限性,甚至还在学界引起了这样一些误解:即认为情报学并没有也无必要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认为情报学学科“主要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借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某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还造成了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这些学科根本不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来建立的。

・难题之三是,如何提高情报学作为独立学科所必需的理论严密性。有学者曾概括了这种不足:“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情报学研究并没有专门的方法论,因为情报学的研究方案可以对大量的学科和运用各种不同方法的研究者开放,而使之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方法论上的传统做法。但这种边缘性的研究领域缺乏方法或科学上的严密性,从而使人无法‘提供’精确的概括”。

・难题之四是,如何统合多学科视角对于情报学的研究兴趣的多元性,并将这些多元化的研究兴趣整合成一股彼此协调的整体力量,共同探讨、理清并深刻把握情报学的内在逻辑和特殊矛盾关系。

3 超越之道:构筑情报学研究的独特学科

情报学研究在思想方法上的不统一,部分地决定了目前的情报学研究只能算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情报学研究。

学科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指“教学科目”。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作为“教学科目”的学科,有利于传播作为“学术分类”的学科,并推进它的发展和成熟,而作为“学术分类”的学科的成熟程度和理论水平,表征学科学术研究水平之高低,决定学科能否成为独立的“学术分类”的概念是学科研究的“范式”。

在库恩看来,学科研究的独立范式,存在于前规范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之间,是常规科学时期用以规训、指导研究者的主要手段;而且,它能成功地排除前范式时期的多范式紊乱,多方面地促进知识的增长,不断丰富知识基础。学科范式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精细化,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本领域的初级学者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促使他们自觉运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解难规则。因此,对于情报学研究而言,为了不断推进学科研究的水平,提高学科研究的成熟程度,必须致力于特定学科研究范式的构筑。

在情报学多学科研究已取得大量硕果的今天,之所以较具信心地提出构筑情报学特定学科研究范式的任务,并把它作为未来情报学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因为已具有了如下必备的有利条件。

首先,情报学的多学科研究已为之积累了必要的思想操作素材。当然,为了使情报学研究的思想操作素材进一步丰厚,还有必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积累:一是借助于外国情报学的理论和实践情况;二是加强本土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其次,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发展已为之培养了一支实力较强的学术专业队伍,这正是构建情报学独特研究范式所必需的思想操作主体。我国情报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恢复学位制度以来众多情报学类硕士点、博士点的建立和几十年来情报学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使得情报学研究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术专业。

第三,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情报学研究队伍的人才培养系统中,逐渐构建、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学科规训制度。对于情报学研究这一学科而言,特定规训制度的建成,能够使之借助于书写、考试、评分等教育实践方式的综合作用,培养既能按照学科规训要求进行自我规训,从而使情报学研究具有了不断扩张的繁衍一发展机制。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已面临着将“尝试构建情报学研究的独特学科范式”这一重任提上日程的成熟时机。为此,应该在情报学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厘定并围绕情报学的内在逻辑和特殊矛盾关系,从整体和根本上反思情报学研究独特的学科范式,全力完善情报学研究的学科逻辑体系。

第一,尝试构筑情报学研究的学科理论结构。学科的理论结构在逻辑上开始于基本的概念范畴;在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的基础上,概念范畴将构建成众多层次各异的理论命题,最终共同形成完整的学科逻辑体系。情报学研究学科范式的构筑,应立足于并加强基本概念范畴的辨析,加强基本理论命题的概括和提炼。

第二,逐渐形成情报学的学科研究方法论体系。由于各门学科在方法论上的渗透和借鉴正在不断加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都不是单一和纯粹的,它们都是多样性和统一性、普通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情报学研究第4篇

[关键词]情报学理论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号]G350

1 作为情报学基础的几种哲学观点

情报学的发展史表明,情报学界的研究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适合情报学发展的哲学基础,从布鲁克斯利用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哲学思想提出有关情报改变人类知识结构的情报学理论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其他的情报学哲学基础理论,例如,以库恩的“科学范式”、“科学革命发展的动态模式”及以托卡拉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以矛盾论为哲学基础等等。本文主要探讨情报学界认可度较高的三种哲学基础。

1.1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

1983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图书情报学家布鲁克斯在《情报学》杂志上发表“情报学基础”一文,直接引进了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这是图书情报学界引入“三个世界”理论的开始。在此之前,1981年罗马大学图书馆与档案学院Alfred Serrai教授曾在其著作中指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在图书情报界应用的可能性。

布鲁克斯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作为情报学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们要探索“世界1”,就需要同时探索“世界3”。人们从“世界3”获得所需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将“世界1”和“世界2”联系起来,“世界2”作用于“世界1”的结果,记录下来又成为“世界3”的一部分,整个这一过程就是情报过程,情报就是这种过程中的动态知识。

然而,布鲁克斯的情报学观点在我国并未取得一致的认可。穆安民等认为,波普尔是个多元论者,其“三个世界”理论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能将其作为情报学的哲学基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情报学真正的哲学基础。朱奎华指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虽然对情报学哲学基础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它作为唯心主义的多元论仍不能成为情报学哲学基础。杨启全等人也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不能单独将其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靖继鹏等人也指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认为“世界1”、“世界2”、“世界3”三个世界是并存的,并不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问题,是一种多元实在论,因此能将其视为情报学的哲学基础。

国内对其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如,严怡民教授指出,波普尔提出的“世界3”(客观知识)这一新范畴,把人类精神产品从以往的精神范畴中划分出来,视为精神财富而予以强调,是可取的。因为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客观知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波普尔的客观知识概念对于加深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现实意义,他所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基本符合宇宙直接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谢先江系统分析了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对情报学的指导作用,并将其视为情报学哲学的本体。靳娟娟中指出,波普尔三世界理论可作为情报学的本体论基础。刘植惠教授指出了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对情报学学科建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2“四个世界”理论

“四个世界”理论的出现是国内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出发,对“三个世界”理论加以批判、继承的结果。刘植惠和秦铁辉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四个世界”的理论。刘植惠认为在自然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外,还存在着人工物质世界和精神产品世界,而秦铁辉将刘植惠的后两个世界统称为人工创造物世界,又将语言单独地作为准人造物世界,这两种理论都吸收了波普尔在哲学上细分世界层次的独到之处,试图为情报学提供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严怡民教授指出,“四个世界”理论的划分比“三个世界”的理论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但对情报学而言,它们并未提供新的视角和内容。因为它们所继承的“三个世界”的方法论从根本上不适合人类情报实践的特点。这种方法试图为情报学对应的情报实践寻求一个“实体世界”,而事实上情报实践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领域,图书馆、大众传播、教育活动的实体是相互重复交叉的。

1.3信息哲学

20世纪末信息哲学的兴起为解决信息社会各种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情报学带来了一个建立自身理论基础的机遇。L.Flofidi分析了信息哲学、图书情报学、社会认识论之间的关系,指出情报学是应用信息哲学,并强调在哲学和图书情报学之间存在一种天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认识论所不能为图书情报学提供的。赖茂生教授指出,通过分析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层次、研究对象与规模和研究目标,可以得出信息哲学能够作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的结论。国内学者张福学也指出:“作为应用信息哲学的图书情报学是一门研究文献、文献生命周期与程序、文献管理技术与设施的学科,它应用信息哲学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去解决待定的实践性问题和现象。同时,图书情报学所进行的以服务为导向的经验研究,也有助于信息哲学中基础研究的开展。国内学者陈忆金认为信息哲学是现代情报学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促进情报学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情报学确定整体观和基本发展方向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情报理论与研究的指导

2.1对立统一观点

严怡民教授指出,认识情报和情报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使情报学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分歧能够得到广泛理解和有效融合的基础,靖继鹏、马费成等也指出了情报和情报现象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①情报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②情报的主观性和特殊性;③情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统一关系对于理解情报学具体领域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问题等有着指导意义,例如,在信息检索领域中,国外学者对信息检索中的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对信息检索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如相关性、查全率和查准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以及信息检索的实证方法和实用方法等。这些研究都证明了对立统一关系在情报学研究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2.2可知论观点

可知论是指世界上一切客观体都可以接受科学研究,都可以被人认识的世界观。在科学研究领域,情报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揭示规律的方法,在情报领域,没有什么是不可获得的。例如,通过获取竞争对手的市场信息、专利信息、用户信息等,对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便可判断竞争对手的研发方向、经营策

略、产品和技术优势;通过对国外相关媒体报道的新闻或采访记录或其他信息的获取途径,获得国外军事武器装备的最新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掌握国外武器装备情况。再者,利用反求工程,搜集某类产品的技术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可以掌握该类产品的市场行情和技术发展概况。查先进教授在“情报研究的哲学思考”一文中论述了情报研究与世界的可知性之间的关系。

2.3联系和发展观点

从普遍联系的角度来看,情报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内容通常是多因素、多角度、多层面的,情报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从大量搜集来的表面上看来不相关的散乱信息中发现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查先进教授对情报研究与事物发展的联系性进行了详细介绍。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情报研究追求的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跳跃,但这种跳跃又并非无科学道理的,其基本依据是事物发展的继承性和相似性。正是借助于这种思想,情报研究人员才能触类旁通,通过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达到类推未来和未知情境的目的。

2.4能动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以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的,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查先进教授论述了情报研究与认识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举例介绍。

从目的性来看,情报活动目的是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团体或个人用户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情报信息。从主动性来看,在情报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尽管有规律可循,但如果情报研究人员不积极、主动、大胆地揭示它,是不可能认识到的。任何情报并不是等着你来获取,而是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获取,否则该情报可能丧失它原有的高价值。从创造性来看,情报研究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信息整序和科学抽象劳动,其中的归纳整理、去伪存真、演绎推理、审议评价和预测都融入了情报人员的智慧成果和脑力劳动,情报研究工作是智能化工作,只有创造性人才才能够胜任。

3 情报学的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为所有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本文主要以常用的三种哲学研究方法为例展开讨论。

3.1归纳法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也叫归纳逻辑,是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但不确保结论的推理过程,与演绎法共同构成了哲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归纳,即情报研究将思维扩展到各种新的事物和情报中,从中提炼和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所谓逻辑归纳,即采用逻辑的方法对情报进行分析组合,使分散无序的知识变为有序的知识,对其进行归纳。靖继鹏、马费成等等指出,情报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归纳法在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莫作钦将情报研究中的逻辑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归纳:在文献调研过程中,把相关类问题,从学科内容的角度加以归纳。把蕴藏在大量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逻辑加以条理化,文献内容分析就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内容归纳,发现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情报学的跨学科特性强调了对内容归纳方法的需求。

累积归纳:我们所需要的情报不是固定地出现于某一载体或停留在某一时间等待我们发现,而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挖掘,从中找出对情报研究有用的情报。情报工作的顺利完成都是通过对微小数据的收集、分析达到的。

推理归纳:将众多的、静态的文献活化为情报,在掌握现有信息、情报的同时,对其进行充分理解分析,推理出新的、潜在的情报,这就是推理归纳。如我们要研究目前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现状,我们不可能直接通过一些综述或展望类文章进行分析总结,而是需要目前情报学中研究比较多的一些热点问题、关注比较多的论文、著作人手,探析其受关注的原因,从这些文章或著作中反映的主题或内容,推断或总结目前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现状。

3.2反馈法

反馈法的核心是循环,在哲学中也就是“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反馈法的精髓。反馈机制可以说是情报学的一个核心所在,任何情报活动都是一个反馈过程,无论是情报研究还是情报实践,反馈法都必须加以应用。莫作钦提出将反馈机制作为情报研究的哲学方法,简要进行了介绍。在情报理论研究中,我们通过反馈法从引文中看情报研究成果的社会运用情况,从已发表的情报研究文献或报告中发现哪些最适合科研需要等等,反馈法贯穿于情报实践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从用户情报需求的确定到情报活动的效果或满意度等,都是反馈法的具体应用。一个完整的情报研究过程需要不断地反馈不断地探索,即“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循环思维过程(见图1),情报过程的每一阶段或步骤都存在着循环、反馈过程,充分体现了反馈法在情报学中的应用。

3.3选择法

在西方哲学史上,围绕“选择”这个哲学命题展开了长期讨论,选择学吸收了西方哲学关于“选择”讨论中的有益部分,运用量子力学、相对论、分子生物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集东方的思辨哲学与西方的实让哲学于一身,形成了双向选择理论。双向选择理论在情报中的应用主要是用来分析情报过程中的选择问题。双向选择理论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它既包括主体性的一面,又有客体性的一面,选择是主客体的统一;选择是双方的,既有主体对客体的正向选择,又有客体对主体的反向选择,主客体选择是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双向选择实现的过程既是客体规律体现的过程,也是主体目的性实现的过程,双向选择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在情报研究中,选择法在情报选择中的应用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李法运在文献中系统论述了选择法在情报选择中的应用。

情报研究中的情报选择不只是对信息实体本身的选择,还应包括传递方向(用户)、传递时机和传递方式等其他方面的选择。情报选择的准确、合理‘亏否,直接关系到情报活动的其他环节,所以,情报选择过程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兼顾到各个环节,双向选择理论为之提供了可能。双向选择原理是情报选择的基本依据,在情报过程中,情报机构与用户的信息需求是这一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前提。

4 情报学理论研究中的几种哲学理论

4.1认知理论

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的情报学范式转移过程中,布鲁克斯将认知理论引入情报学,所提出的“情报认知理论”成为情报学的主流范式,情报认知理论随即发展起来。

英国的布鲁克斯(Brookes,B.C)、加拿大的贝尔金(Belkin,N)、美国的德尔文(Dervin,B)被欧美情报学界公认为情报认知观的三个杰出代表性人物。布鲁克斯“情报认知观”真正的哲学来源是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他认为,作为一种基本范式,他的“情报认知范式”是超越机构范式和情报运动范式的,但并不排

斥其他范式的科学成分。作为一种范式转移,他的情报科学认知范式包括四个主要因素:①客观知识的组织;②数据公开化、方法客观化;③情报知识是存在于认识空间的超物质的实体;④用新的定量方法研究认识空间。贝尔金的情报认知范式的理论主要是知识非常态理论,他提出,情报是文本结构,情报需求在于解决知识非常态,建立“情报检索认知沟通模式”,他的理论支撑是现象学和解释学。德尔文情报认知观的理论为意义构建理论,提出情报利用是构建的过程,建立“情景一差距一使用三步模式”,其理论支撑为构建主义。

认知观在情报用户、文献分类法、信息检索等研究领域都有重要意义,情报认知观的研究及其进一步发展将促进认知主义在情报学中的应用,用来分析情报科学中实际的理论。

4.2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不确定内在性、反对实质化、去中心和反整体性。

美国情报学家Gemot Wersig提出了后现代科学知识变迁的概念,包括知识的非个人化、知识的可信度、知识的零碎化以及知识的理性化等。由此他认为,情报学要想成为一门学科,应当成为一门后现代科学,即不应当像传统科学那样企图完全了解外在世界的运作,而是以问题为学科导向,并以解决科技引发的问题为发展方向。中国台湾学者赖鼎铭先生在其著作《资讯科学的思考》中引人后现代社会的概念,他指出,后现代社会对图书资讯服务的冲击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经典作品的解构、数字化技术对于教育和学习体制的虚拟化冲击以及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资讯服务的质量、可得性和可用性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叶乃静较系统地论证了后现代社会下图书资讯服务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其核心观点是,后现代社会的出现,要求图书馆学从传统精英视角导向转化为大众服务导向。

中国大陆学者王知津等率先将后现代主义引入情报学研究中,认为情报学发展所表现出来的非表达特质、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去中心化等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后现代主义是情报学发展的既成事实。他全面阐述了情报学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主义趋势,指出当前情报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情报学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趋势的体现。情报概念的模糊所凸显的非表达特质,学科边界的游移所体现的不确定性,研究对象与领域的不断变化所体现的去中心化的趋势,研究内容从实体到信息、智能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不同时代的研究目标的解构和重构过程,而摆脱技术至上的传统也体现了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中科技信仰的一种背离和反思。抛开上述问题,情报学现在所具有的跨学科的多元基础、人文和经济色彩的逐渐浓重、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领域无一不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色。赖茂生教授在“数字化时代的情报学”一文中批评近年来情报学界存在的自我贬损太多、不爱护学科形象的问题时指出,这些现象都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俞传正认为后现代主义阶段的科学哲学的新走向――关注语境――必将继续给情报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季翔等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情报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4.3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作为科学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批判现实主义,有其独有的特征,主要包括现实存在的独立性和社会现实的层次性。

国外结合批判现实主义和情报学进行研究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Hjorland提出的人类信息查寻综合模型和Bates提出的信息查寻和搜集模型都与批判现实主义观点相吻合并证实了批判现实主义在人类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Marianne Wikgren指出批判现实主义观点能够为跨学科研究领域奠定富有成效的基础,尤其在用户研究方面,他在文中系统介绍了批判现实主义如何应用与情报学中的用户研究。国内学者王知津等人率先将批判现实主义理论引入到情报学研究中,从批判现实主义与情报学的渊源谈起,论述了跨学科研究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方法,研究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如层次性社会现实、语境化的重要性、环境和活动者之间能动关系等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并对批判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情报学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批判现实主义在情报学的意义所在。作为现实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批判现实主义对许多实证研究影响很大,而且在跨学科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的这些特性都足以引起情报学界的关注。

4.4设计学

设计科学又称为设计方法论或设计哲学,设计体现了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统一。

国内学者王烁、武夷山等率先从设计学的视角研究情报学,从理论基础、研究流程和任务特点三个方面探讨了从设计学视角看情报研究的可能性,指出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情报学与设计学存在着诸多的联系和交叉,从设计学视角看情报研究会对丰富情报研究方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2005年普赖斯奖得主Howard D.White所提出的情报博采学将人定义为一束兴趣和问题,情报提要学将文献定义为一束对人之兴趣的满足和对问题的解答。所谓情报科学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两者之间的适配。由此可见,如果将情报学的任务看成一种工程,那么情报研究就有理由借鉴工程设计的理念了。澳大利亚Edit Cow-an大学的博士后T.Love提出了设计理论“元理论”机构,并参考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认为任何设计理论都必须与物质世界和主观世界保持一致。

4.5阐释学

阐释学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阐释学研究的焦点是传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解释,这同样也是情报学关注的现象。阐释学研究的目的是确认一个词、文本的真正意义,揭示其普遍规律,情报学同样关注记录知识的传播。所以有学者将阐释学视为情报学研究的基础,是指导情报学研究的元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期,阐释学进人情报学研究的视野,欧洲几位专家掀起了阐释学在情报学中的应用热潮。1986年,Winograd和Flores率先提出采用以人为主的阐释学方法来设计信息系统。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图书馆学与情报科学理念”国际研讨会上,Hoel、CapulTO、CorneliuS和Brier分别就情报科学的阐释学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提出可将阐释学应用于信息分析、信息组织及信息检索等方面。1992年,在丹麦举行的国际图书情报科学学术研讨会上,阐释学和行为科学在情报科学与图书馆学中的影响和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成为继认知科学之后的情报科学又一研究取向。

周庆山教授指出,情报交流活动的基本原理是交流与阐释原理,对文本信息的交流和受众接受与阐释活动的辩证统一认识,是对情报交流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系统的整体规律的把握,并以此建立起情报交流研究的新“范式”。

5 展望

一直以来,国外情报学者都非常重视哲学在情报学中的应用,不断引入一些新的哲学视角来研究情报学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关注情报学的哲学基础,从哲学角度来研究情报学的发展。随着国外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情报学中的哲学问题,本文在对情报学的哲学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学者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尚不系统,学者之间的研究联系性不强。笔者认为,国内在从哲学视角研究情报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情报学研究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 情报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184-01

1 引言

我国著名情报学家严怡民教授认为:“情报学是研究情报运动的四个基本环节――情报的产生、情报的组织、情报的传递以及情报的吸收和利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情报学产生于情报工作的具体实践,必然会随着情报工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通讯技术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情报工作的范围,丰富了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内容。这一时期,是情报学技术发展的高潮时期。在情报采集、加工、处理方面,数字化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在检索技术方面,数据库技术、导航与搜索引擎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多媒体查询技术、跨语言检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据挖掘、知识挖掘、知识发现技术、智能接口技术及元数据技术等取得了一定突破;在知识处理与表达技术方面,文本内容的自动处理、自动分词、自动标引、自动分类、自动文摘及专家系统等取得了一定进展。此外,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都得到了重视和相应的发展。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情报现象认识的深化,情报学在国内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重要例证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于1996年在讨论调整博士学位教育专业目录时,经过认真研究,一致同意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列为一级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者分别列为二级学科。今后有关情报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名称统一称“情报学”,而不再称“科技情报”了。同时,继武汉大学之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建立了情报学博士点。这个重要的变化,标志着我国情报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图书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报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批新的分支学科,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信息经济学的完善。信息经济学是情报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表明情报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在广义信息经济学和狭义信息经济学两个分支领域都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不少文献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信息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对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信息政策等现代社会的信息经济活动与规律进行研究;对新兴的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网络经济等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对图书情报系统在改革中提出的新观念、新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是我国学者首次对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的开拓性研究。

知识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近十年来,知识组织的研究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8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知识组织协会”(ISKO);1996年,ISKO华盛顿会议决定将ISKO秘书处迁至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学院。此外,自1993年1月1日起,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国际分类法》(IC)更名为《知识组织》(KO),由ISKO主办。虽然基于网络的超文本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布鲁克斯“知识地图”的设想,然而,目前还没有找到恰当的知识表达和计量方法。因此,我国学者马费成教授1996年在《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目前知识组织是情报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情报学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元数据、知识结构、知识发现、知识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库管理系统等等。

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网络化、信息化而来的知识管理热潮方兴未艾。情报学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文献管理的基础上,探讨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知识在组织中的生产、组织、管理、创新、增值等规律;同时也对企业信息管理、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研究。近年来,知识管理新的动向和趋势主要表现在:①1999年11月召开的美国情报学会(ASIS)'99年会的主题为“知识的创新、组织和利用”,它对世界范围的图书情报学研究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ASIS(后改为ASIST)还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专业委员会;②国际图联(IFLA)召开了主题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时代的变革”的2001年年会,其目的是增强图书馆员在知识时代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感;③2001年6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机信息和教育2001年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图书馆如何管理知识”;④国际文献信息联合会(FID)在其网站中专门开设了“知识论坛”栏目,旨在促进全球图书情报人员就知识管理的学术与经验进行交流;⑤国外出现了一批相关研究著作与论文;⑥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外许多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课程,并出现了以此为主要内容的各层次的专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不断升温。据报道,已发表了知识管理及其相关论文350余篇,分别从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措施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论述了知识管理研究进展。国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赞同邱均平教授引用Yogesh Malhotra的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

3 情报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技术是情报学发展的推进器。近十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情报工作的模式,推动了情报学的发展,使情报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基础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得以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因特网和网络技术,就没有网络信息计量学与网络信息检索。

社会信息需求是情报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情报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它的发展是人类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和情报学自身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社会提出了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从而推动情报活动从传统情报活动发展为现代社会情报活动,情报学理论从传统情报学理论发展为现代情报学理论。

分化与综合的交替运动是现代情报学的发展规律。20世纪90年代,现代情报学发展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态势。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对象――情报范畴的迅速扩展,即由“部分对象发展为全对象的对象趋全性”,即情报的概念由科技情报向人类社会的全情报――社会信息延伸;另一方面,表现在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而全面的交叉、分化与整合的相互作用过程。近十年来,情报学与其他基础学科之间不断地交叉、分化和融合,产生出许多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孕育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

时代观是情报学发展的显著特征。情报学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是符合科学的“运动观”和“发展观”的。从科技情报观(小情报观)到大情报观(信息观),再到知识观的演变,在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突出地反映了情报学研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王伟军,付立宏.面向21世纪的现代情报观[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5).

情报学研究第6篇

[关键词]情报学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 分类统计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情报学在我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发展到80年代,情报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生命力很强的交叉学科才在中国学术界赢得重要的地位。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情报学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情报理论、技术和手段都有新的发展。

对于情报学单位和情报学从业者,把握和了解当前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方向相当重要。在此之前,国内学者对情报学硕士单位进行了统计分析。王知津、张桂玲在2002年对28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的97个研究方向做了分析,得出研究方向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在前3位的是:①信息管理;②情报理论、信息系统;③一般情报分析研究、专门情报分析研究;王媛媛在2007年对上海8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的40个研究方向做了分析,得出研究方向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在前3位的是:①信息资源管理;②信息管理、竞争情报;③情报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服务、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而2009年我国共有64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研究方向也增到185个,上述分析已经不能反映情报学硕士教育的最新进展。

本文通过对64所情报学硕士单位的招生简章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地理区域和研究方向的分析,总结当前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情报学硕士单位以及研究方向的设置提出建议。

2 情报学硕士教育地理区域分析

2009年情报学硕士单位共有64个(笔者能够查到并确定的数量),覆盖全国19个省,4个直辖市。笔者对每个地区的情报学硕士教育点进行了统计(见图1)。

排名前5位的是:北京市(13个)占总数20%,上海市(7个)占总数11%,江苏省(7个)占总数11%,天津市(4个)占总数6%,湖北省(3个)占总数5%。当前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研究单位都集中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好的重点城市,前5名共占了53%,同时暴露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情报学发展薄弱,如、贵州、青海、新疆等地区。

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引发了“信息地域差距”,造成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信息领域“马太效应”的解决有赖于国家宏观战略层次上的调控、规划和指导。在发展我国情报学研究多样性的前提下,要保证情报学研究地域上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能实现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通过对信息资源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 情报学硕士教育研究方向分析

在分析整理的64所院校中,大多数院校都提到要培养情报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扎实的情报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网络检索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在现代情报技术、政务信息或企业情报方面具有特长的高级情报技术骨干。不同的院校在其规定上也有所区别,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情报学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维护、信息组织、信息资源开发与咨询服务、知识管理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为了分析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笔者收集整理了全国64所院校2009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情报学教育不区分方向除外),对2009年情报学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由于各院校在设置研究方向时,出现了二元研究方向,为了便于分类统计,对其进行了拆分,如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拆分成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拆分好的方向归纳为23个研究类型,列出属于各类型研究方向名称,并分类统计研究方向和设有该研究方向硕士单位的数量与百分比。

分别统计特定研究方向在所有研究方向中所占的比重和设有该研究方向硕士单位所占比重,有助于了解此研究方向的发展状况。

研究方向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前10位分别是: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竞争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检索、情报理论、信息组织、学科情报分析研究。

研究方向按其在研究方向总数的前10位分别是: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学科情报分析、专业情报分析研究、信息系统、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竞争情报、信息化、网络技术及应用。

4 研究方向趋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报学硕士单位对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有的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兼容来设定方向;有的重新界定学科内容来规划方向;有的则是选择应用全新方向。虽然各校的学科建设思想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从全国64所院校的情报学研究方向中,可以探寻出当前我国情报学科发展的共同趋势:

4.1 立足于信息管理

王知津教授曾提及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情报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当前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方向与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的主流方向一致。数据中可知,信息管理(51.6%)和信息资源管理(37.5%)所占比重还是相当大的,分别有33所和24所院校设立此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研究重点。有效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组织、检索、利用进行管理的研究和教育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是知识管理的兴起也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研究方向中占到了第6位,24所院校设置了此研究方向。

4.2 信息技术倾向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各种领域,成为信息业发展的基础。2002年信息技术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列,仅仅排在第7位,而目前信息技术排在第2位,可见,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情报工作数字化、现代化、网络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元数据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图像检索技术、语言检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跨语言信息检索、自然语言理解、大规模真实文本处理、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分类、自动文摘、概念分类、信息安全和保护技术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情报检索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基于内容检索、智能检索等被广泛实践和研究,已经成为使用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4.3 研究方向实用性

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广泛,反映了学科的进展和社会发展需要。2002年竞争情报研究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列,到第8位,目前已经

排在第4位,可见,竞争情报已经成为管理者竞争的战略资本。竞争情报使管理者能够预测商业关系的变化,把握市场机会,抵抗威胁,预测对手的战略,发现新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学习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洞悉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技术动向,并了解政府政策对竞争产生的影响,规划成功的营销计划。战略竞争情报、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咨询、经济信息、信息服务等方向的设置紧随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得到重视,进一步拓宽了情报学的研究思路,使情报学的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4.4 理论方法研究不足

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是传统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基础。2002年情报学理论研究按设有该研究方向的硕士单位数量排列,到第2位,目前已经排在第8位,町见,我国目前对情报学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一个学科的发展一定要有核心理论体系。充分分析、研究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与规律,将会更加深入了解学科体系结构的本质属性,掌握科学体系结构发展与演化的普遍规律,使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向着预定的目标迈进。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怎样改革,其立足点都应当放在情报工作,情报事业和情报学上。放弃这个立足点,就等于失去了学术阵地,其结果弊大于利。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各单位设置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它们有的是与情报学交叉的,有的不属于情报学的范畴,把它们作为情报学的研究方向似乎有点勉强,势必影响情报学的学科形象。

4.5 研究方向综合性

信息是一个涵括广泛的概念,有商业信息、医学信息、地理信息、自然科学信息、社会科学信息等;对于信息的管理,涉及技术处理问题和内容处理问题,综合性趋势非常明显。现在情报学研究方向的设置体现了这一趋势。从情报学研究方向来看,有的侧重于咨询决策领域(如北京大学);有的则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并重(如武汉大学)。整体的情报学研究方向与医学、地理、自然科学兼收并蓄的特点也反映出情报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

5 结语

情报工作对社会和经济的持续进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提出,情报学发展前景将会更宽广。由于目前情报学在地理区域上发展严重不均衡,欠发达地区情报学发展十分薄弱,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对西部开发地区进行扶持,可以通过院校联合办学、吸纳高技术人才、放宽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情报学研究地域的广度,同时也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情报学研究第7篇

关键词 情报;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0-02

1 图书情报科学概述

1.1 图书情报科学的概念  

图书情报科学总的可以归结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专业学科,主要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参考文献的提供,读者文档的审阅,为读者服务的全方位科学。然而有人简单的把“情报科学”与“情报学”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词语的内涵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情报科学和情报学两者都包含: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情报,内容也都是由于情报产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规律和属性。同时也都有对情报的研究和技术手段的探讨。然而,情报科学为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种综合科学,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显然来那个这还是有区别的,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是研究情报的创造、存贮、检索、传递及其效用发挥的理论、方法与规律的科学。   

1.2 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当今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重要的。现如今我国的学者主要把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信息情报科学,自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图书情报科学主要是信息研究为主的科学,注重信息资料的收集把握和整理动态的科学交流过程;2)知识情报科学,到了80年代末,图书情报科学就慢慢转变为以知识为主的动态科学,知识慢慢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也逐渐的发展和更新;3)手段情报科学,到了90年代,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又转变为手段,手段慢慢成为主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情报科学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情报科学论文周刊》系统全面的把情报科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情报的产生、特点和结构;情报的传播;情报的标准;情报的用户需求。

1.3 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热点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集全球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图书情报科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也都希望能够完整的了解未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那么究竟它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呢?情报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经过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反复研究后,大致的认为,未来情报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会在教育和科技方面。而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为:一是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数国家会重视计算机在图书情报科学工作中应用的教育;二是重视培养情报科技人才,提高社会情报意识,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科技社会的需要[1]。

2 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创新

2.1 当前图书情报科学的必备手段

当今社会,一方面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坎坷和纷争。伴随着社会主义科学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广大知识爱好者资料收集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同时也为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手段也成为一时的焦点,众多学者在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为此,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学者成立专门研讨会针对此现象做出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经过学术论坛会的激烈探讨与协商,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关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信息资源管理手段;2)知识管理手段;3)情报检索手段;4)竞争情报手段;5)数字图书馆手段

2.2 图书情报科学必备手段优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科学事业上重要的推动力。这就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影响因素,同时也要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优化创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进一步推进图书情报科学的健康良好的发展[2]。

随着众多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图书情报科学的发展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相关学科,服务对象,等三个因素。信息技术的影响主要由于信息载体形式的变化以及信息传递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而相关学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一旦相关学科的产生和变化,必然会导致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调整和手段的创新。而图书情报科学只有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段,才能进一步完善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发展。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图书情报科学研究主要是为读者,社会,教育等各行业提供一些列的资料信息,服务对象的变化,同样也需要图书情报科学研究手段的创新来劲以更好的服务与众多对象。由于此,图书情报科学的研究必备手段也就随之优化创新为:1)社会调查手段,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2)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如对于某国、某学科的论文数量、年度增长率、利用状况、对文献中所附参考文献种类、数量等进行计量统计;三数学分析法,即利用各种数学函数针对不同的情报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 结论

总而言之,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必备手段的优化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相考虑,坚持实事求是应对不同形式变化的方针。正因为这样,才能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同推动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重大发展,真正体现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的具体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思强.论图书学研究方法论中的问题[J].图书学研究,2012(11).

情报学研究第8篇

看,更显现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现代的情报研究在朝着自动化、集成化、流程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这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渐走向理解的过程,这就好像是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首先搜集关于事物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处理,简单的事物仅仅需要一些经验就可以处理了,而复杂的事物可能需要借助于工具或技术手段来处理,最后综合后得到的结果,而在大脑中得到一定认识,最终达到理解。

2.2 从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来看 在这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的时代,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信息化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总量的激增和新旧信息更迭的加快。为适应这一挑战,情报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发展[4]:一方面,面对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必须通过提高搜集、分析、处理、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吞吐量”,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面对新旧信息更迭加快,必须提高情报研究工作的节奏,缩短从搜集情报到产生和情报研究成果的周期,以提高情报研究的时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精度和可信度以满足信息社会情报用户的需求,情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必须逐步提高定量分析的比重。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5]:a.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用情报资源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为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b.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的被使用和被引用,也就是研究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 年代初以来, 由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引文分析法已成为一个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情报学分支。 对引文这一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某项发明或技术的应用范围、现状、著作水平、学科发展趋势等。c.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文献计量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d.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e.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最优设计等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规划与设计,解决科技情报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最优服务等问题。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f.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g.其他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对许多新兴方法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如科学计量法、信息计量法、网络计量法、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法、知识挖掘法和信息融合法等。这些方法及时地满足了情报研究现时展的需要,增加了观察事物的维数,丰富了认识事物的手段,更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在进行信息分析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理解的层次。

情报学研究第9篇

1、信息理解的概念

Cathy A.Enz.博士曾在文章“Information+analysis=understanding”[2] 中指出,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太多的信息,但却缺乏对信息足够的理解,从而导致无法真正地利用信息,只有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分析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讨论理解,就不能不提到解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哲学界几百年来争论的论题。本文不想讨论二者的哲学内涵,只从认识的角度谈谈对理解的观点。理解是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或知识等)而达到的一种智能层面的对事物(或对象)的认识。解释则是利用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事物(或对象)进行描述和认识(见图1)。

附图

图1 认识的层次

认识不是人们主观大脑的衍生物,而是基于客观认知发现的产物,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图1中按照思维的过程列出了认识的四个层次[3],一项数据本身多半没有什么意义,数据只有经过处理,也就是将其纳入特定的环境才有意义,定义之后才能成为信息。知识则是经过验证并被作为事实而接受的信息。理解是依赖于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相关知识的判断。未经验证的看法,即使是人们普遍持有的观点,也不同于事实本身,而且实际上有些观点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建立在看法而不是建立在事实上的判定通常是盲目而危险的。可以这样说,理解是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在数据处理和知识判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而这种过程就是解释。

因此,理解与解释可以看作是认识问题的两个层面:理解更接近抽象的认识;解释更接近具体的认识。因此,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解释植根于理解,解释将理解中所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另一方面,理解在解释中并不成为别的东西,而是成为它自身。理解同时即是解释和应用;解释是理解的解释又是理解的应用,应用和解释并非在理解之后发生,它们是理解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释是为理解服务的,二者不是传统观念中“或”的关系,而是“与”的关系,理解是在解释的过程中产生的。

本文谈的理解是从两个层面来探讨的,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谈到理解时认为,理解不只是理解文献、艺术品以及历史,理解涉及所有我们作为人能够遇到的事情与场合。借用哲学界对理解的界定,情报研究中的本质也就是对所有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事物和对象的理解。

2、情报研究的本质

我们知道情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成学科,它作为理解现代化通信与知识综合化所必需的一个领域而存在,其最终的目标包括掌握情报活动的规律、找到最佳的标引方案、获得高速有效的检索以及在已有信息中进行知识挖掘以得到知识的更新等。这些具体的目标概括起来说,都是围绕着对各种来源的信息的理解进行的。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情报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够为情报研究产物的使用对象提供决策的依据,使用者得到情报后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使用者的背景、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所要进行的活动。因此,客观地、全方位地、高效地为使用者提供各个阶段的信息产物,以供其最终达到理解,是情报研究最终的目标。下面从情报研究的发展阶段和情报研究的方法来揭示情报研究的本质。

2.1 从情报系统的发展阶段来看 我国的情报研究工作始于1956年,由于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它从创业之日起所走的就是一条文献工作与情报研究工作相结合的道路,并集信息库与思想库于一体,形成了有别于欧美各国的特色。情报研究在我国又称情报调研或情报分析,它与前苏联的情报分析与综合,日本的情报调查,美国的信息分析,联合国推荐的信息浓缩,欧美地区的工商情报,其他国家的数据分析、技术跟踪、信息经纪等基本是同义语。当前,情报研究在内涵外延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情报研究工作为了保持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发展也必将对其整体模式进行再造,通过建立新的情报研究秩序和运作方式,使其向着现代情报研究方向发展,使情报研究真正成为服务于全社会、独具特色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新的IT技术和网络环境下,情报研究在内涵外延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情报研究工作已经突破传统的基于文献信息源进行编译、汇编、综述的工作方式,而大量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和零次情报,并且引进文献计量、调查统计、逻辑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新的研究分析方法,用户对其成果也更加要求研究性和预测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