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8 10:31:27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1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建设养护;整合方案

中图分类号:X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59-01

1概述

交通运输建设养护计划管理业务整合涉及公路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养护计划管理系统、国省干线投资计划管理系统、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等。需要整合公路及附属设施的基础属性数据、地图空间数据、养护基础属性数据、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建设计划业务数据,初步实现各类固定资产建设计划、高速公路养护计划、普通干线公路养护计划等各类建设和养护计划数据的联网数据共享和综合分析,提升计划工作效能,促进计划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整合资源,实现各类计划数据与中心数据库的定期同步交换共享和统一管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更好保证计划数据安全性;完善各类计划数据的检索查询及分析服务,为交通运输建设和养护计划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需求分析建设养护计划管理相关业务系统分为四个层面:

1)公路GIS数据采集层。主要进行底层GIS基础数据采集,包括普通公路GIS公路与桥梁数据管理系统、普通公路GIS桥梁数据系统更新维护系统和普通公路GIS桩号系统。

2)普通公路及桥梁基础属性数据采集层。该层包括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和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管理系统,该层系统利用GIS基础数据进行普通公路及桥梁方面的基础数据采集,并能为建设与养护计划等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公路养护与计划业务管理层。该层系统包括普通公路计划与养护系统、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各系统在充分利用上述GIS、公路与桥梁两类数据采集层的系统所采集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公路养护与计划等业务管理,同时,该层产生的业务数据作为业务基础数据提供给“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与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4)业务统筹整合层。该层的系统为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与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及整合平台,该层系统通过充分利用上述三个层级系统产生的数据,实现规划、计划、统计三大核心业务“三位一体”。一方面进行相关的业务管理,同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上述四层个层级业务系统相互支撑、相互关联,一方面对计划系统得基本业务进行了有效管理,有效地规范和有序地促进了公路养护、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等管理工作。同时,采集和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对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与精细化、资金使用效益、养护与计划分析决策起到有效的推进和支撑作用。业务层次详见图1。

3应用平台整合方案

通过对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各个投资计划系统进行整合,形成覆盖路面、路基、桥梁、隧道的公路建设计划与养护计划的综合性投资计划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综合系统)。综合性系统将在保留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新开发建设“交通运输建设与养护投资计划综合管理系统”,以便于业务人员能更方便快捷地对全省公路建设与养护投资计划的查询汇总。综合系统将借助4A平台,实现用户和系统入口的整合。应用系统总体架构见图2:

4数据资源整合方案

根据应用系统建设方案,综合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内容包括:公路及附属设施基础属性数据库、公路及附属设施地图空间数据库、养护计划基础属性数据库、高速公路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库、普通公路路面养护计划业务数据库、路网结构改造工程业务数据库、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计划业务数据库、建设与养护计划综合业务数据库等8个部分。其中前三个为基础数据整合库,后六个为业务数据库。其中第四至七个数据库是已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为已建设好的数据库;建设与养护计划综合业务数据库为综合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将从四个业务库中汇集投资计划数据,是需要新建设的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总体结构如图4所示。

5结语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2篇

从宏观整体上看,铁路机械动力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有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办事处)、车辆段、车间四个级别的管理系统构成,其功能目的主要是完成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的综合管理与维护。微观整体上的技术管理系统构成可大体划分为数据库、控制部分两个部分,其中控制部分是数据库的功能体现,可实现功能主要有数据操作查询、系统维护以及系统的设备通讯等。数据库实用对象主要有表、查询、报表、窗体、宏、模块、网页等,因此其构成的核心基础是表,比如检修计划数据表、设备技术数据表、传导设备数据表、动力设备数据表等。准确来说,铁路机械设备动力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快捷而准确的机械动力设备技术数据统计、查询、分析结果。信息化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主要优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现有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编程语言,可设计满足需求的管理系统,并且在维护和日常管理中,设备管理人员只需属于原始数据即可获得统计分析结果,方便掌握设备技术现状;设备技术管理系统具备很强的功能集聚优势,能够实现不同能共需求;对于所需数据的统计、计算和比较分析,能够准确、全面、快捷的获得,能够实现集中控制管理的目标。

2.系统主要功能构成

(1)基础数据与录入。系统的基础数据以及基础数据录入功能模块是整个管理系统的起点和基础,其数据包括了整个框架体系,是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字典库的基础维护平台,包括单位和人员信息、设备的基础维护数据和检修数据、设备鉴定标准等。另外,数据录入的功能是系统数据库存在的保障,是系统后续维护和管理的保障,是设备台账数据库、特种设备数据库、检修计划数据库、设备油质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的基础。

(2)统计报表与数据上报。统计报表是数据上报的基础,一般包括铁路机械动力设备履历统计查询、车辆部门的统计报表、设备与技术明细等,其功能在于所有机械动力设备相关数据的归类、统计、查询与打印。数据上报需要实现的功能是建立在数据统计之上,对整个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备份、恢复以及数据上报。

(3)巡检与系统维护。巡检属于后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整个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系统的设备设置、数据采集分析、故障发现反馈以及巡检工作状态四个部分。这部分功能是分级授权的,多由车辆段级系统授权车间级系统使用。系统工作属性是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对事先设置好的重点设备进行巡检,巡检的内容具有差异性,具体根据车段、动力设备等特性来设置。维护模块则是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日志、用户权限、设备数据、车辆部门设备数据等进行维护,其功能是导入和查询原始车辆部门数据,设置用户权限和功能等。

(4)设备管理标准与系统帮助。设备管理标准是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国家相关铁路设备标准,设置计算公式与评分标准,将数据库的所有数据进行填充与评分。系统帮助是辅助功能,主要是权限人员密码修改、查看系统帮助等。

3.基本表的创建与查询设计

基本表的创建要遵循字段唯一性、功能相关性、字段无关性的原则,表的分类是基于机械动力设备技术的,从简单化的标准出发,设置两个主表,即机械动力设备台账管理表和机械动力设备使用管理表。在表创建的过程中,每个属性作为单一其唯一的关键词用字段表现出来,前期先定义字段内容、字段数据类型、字段属性和关键字。主要包括台账管理表、生产设备运行记录表、机动设备使用记录表和设备材料消耗记录表。每个表根据其性质对应若干属性字段,并且每个表设定的关键字是唯一的,具有标示作用的。每个表的属性字段使用超链接,便于数据记录、查询。表之间的关系用同属性字段联系起来,形成表之间的内在关联,便于确定数据库的参照完整性。表、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之后,必然要用到查询功能,查询结果一般需要满足查找、统计、计算、分析、比较、判断、排序等。运用VisualBasic语言进行自定义函数或者条件语句的编程,选取每个属性的特定值,确保查询时使用输入参数的方式便能简便操作进行,这些需要查询设计器来进行设计。

4.异常设备或部件提示

a:机械动力设备中途停止工作的异常状况,在查询设计中输入条件准则:IIf(Nz([累计折旧]≥[原值]-[残余价值]),[异常],[使用])。

b:机械动力设备达到设计寿命的修理状况,在查询设计中输入条件准则:IIf(Nz([运行时间或公里数]≥[预计大修期限]),[大修],[使用])

c:部件异常是指机械动力设备的零部件在实用期限内出现故障或者修理,则视为零部件异常。设计方法为,运用查询向导创建零部件查询表,对正常件、异常件记录、统计、分析,完成异常表创建、查询。属性字段内容包括[修理日期]与[预计使用日期],且表达式≥2,[修理日期]<[预计使用日期]。

5.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3篇

    1.护理诊断与美国护理实务分类系统

    目前美国护士学会(ANA)已经认可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如下:

    1.1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

    1.2lowa 的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1.3Saba(Georgetown) 的居家健康护理分类系统。

    1.4Omaha 的社区护理分类系统。

    1.5Ozbolt's的病人护理资料分类系统。

    1.6手术室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其中,社区护理分类系统和居家健康照顾分类系统,应用于社区和居家护理的护理实务领域。NANDA 的护理诊断和Iowa的 护理措施分类(NIC)和护理结果分类(NOC)则较多地在医院护理中应用。上述1.3、1.4、1.5、1.6的每一个护理实务分类系统,都包括了护理诊断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

    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有基本生理、复杂生理、行为、安全、家庭和健康服务系 统这6个范畴,下属27个类别,共计433项护理措施。Iowa的护理结果分类(NOC)已经建立 了190个评价项目,是一个对在护理作用下的病人结果的综合分类系统,每一个结果都描述 为一个可以测量的动态概念,包括定义、测量表和参照基准。NIC和NOC都是已经相对应地和NANDA护理诊断进行联系的,使这3个分类系统可以相互接连,成为统一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由于不同护理实务领域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所出现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 ,护理诊断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群集”现象。也就是说,不同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包含了不同的护理诊断及其分类。例如,在美国的社区护理机构常应用的Omaha分类系统分为4个范畴 ( domains ),下属44个病人健康问题;居家护理机构常使用的分类系统HHCC分为20类,下属147个护理诊断。

    2.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CNP)

    国际护士会(ICN)认为护理专业需要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以求统一;1989年开始组织“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Practice ICN P ) ”的研究和发展。ICNP是包括护理现象分类( Nursing Phenomena Classific ation ) 、护理行动分类( Nursing Actions Classification )和护理结果分类( 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 )的统合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目的是用护理的专业语言叙述和记录临床护理实务,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作为一套护理专业语言和分类系统,也便于将护理资料纳入当今健康服务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护理现象分类目前主要是指护理诊断分类。护理现象是一个外延比护理诊断更大的概念。人类之所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现实领域。疾病诊断和护理诊断这两个分类系统,分别描述了该领域中不同的健康问题,而且都处在发展的进程中。ICN认为,现有疾病谱尚未涉及的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属于护理现象,正等待着世界各国临床护士和护理科学家继续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科学认识。

    1996年的ICNP第一版本( Alpha version )发表后,在美、欧、亚共有19个国家给予了 回馈和参与。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加紧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分类研究。他们依据ICNP开发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以使欧洲各国的基本护理资料具有可 比性。1999年新近出版了ICNP第二版本( Beta version ),ICN希望有更多的国家进行研究。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4篇

关键词:B/S;装备信息管理;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4.016

The Design of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B/S Mode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research equipment management business, analyze the status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user needs, propose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function modules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nduct database selection and data table structure design.

【Keywords】B/S, equip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

0 引 言

信息化建设己成为部队发展的重要方向,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也将成为衡量部队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新形势下,现有的装备管理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使得装备使用单位落后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装备完全不能匹配,主要表现为装备管理手段落后、规范性差、效率低下,很多基层单位长期以来对装备相关的业务管理都依然采用传统手工管理,因此时间一长,装备一多必然导致管理、统计困难,而且数据容易产生不一致性,甚至因保管不善而导致数据丢失的事件也时常发生。

而一套科学合理的装备信息管理系统能从装备的列装、安装使用、维护管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销毁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从而使装备整个寿命周期费用最为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的综合效能。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管理好现有装备的各类相关信息,能有效提高其在日常训练、管理维护中的效率和规范性,为已列装装备的后续保障工作和新装备的设计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系统设计原则

本系统在对装备全寿命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单位实际需求,以装备管理为主线,以装备管理理论为指导进行设计。鉴于B/S模式相对于C/S模式在数据安全性、数据一致性、数据实时性以及服务响应的及时性上都具备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本系统采用B/S模式进行设计。

本系统不仅在各子系统中对代码实现参数化管理,而且系统的主体结构采用模块化管理,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非常方便的扩展功能模块。根据装备管理系统总体需求,本系统设计方案以及技术路线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由于本系统所管理的信息涉及军事秘密,所以在安全性方面必须考虑周全,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本系统在安全性上主要考虑了网络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三个方面[2]。

(2)先进性。系统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技术和功能上,系统吸收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在应用上,充分分析了用户需求,体现了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3)实时性。系统对装备使用单位各级官兵提供不同权限的装备信息管理或信息查询服务,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访问量和信息量较大的情况。为了保证数据处理速度,提供了历史数据备份处理功能,这样可以减轻数据处理量,提高响应速度[1]。

(4)易用性。该系统所面向的应用群体专业不一,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系统的业务流程简明、方便、实用,所表达的信息通俗、严谨、科学,界面简洁、清晰,同时提供必要的提示信息。

(5)可扩展性。扩展性是本系统在性能方面的基本要求,系统在设计中坚持模块化设计思想,即软硬件平台可以积木式拼装。通过将整个系统划分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很方便的添加到系统中,而且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互联及二次开发的问题。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1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于系统用户的管理,对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为登录用户分配系统的操作权限,是用户使用系统其他功能模块的基础。包括添加、删除用户,用户信息和密码的维护,以及用户权限的调整维护等。

本系统在操作级别上分为系统管理员、高级用户和普通用户,各级别用户都具备相应的操作权限,系统管理员具备所有权限,高级用户具备部分数据的更新权限,而普通用户仅具备基本查询功能。

2.2 装备管理模块

装备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对装备基本信息的维护(比如录入、修改、删除以及查询等),对装备分类的维护,对装备属性的维护等。系统管理员通过这些功能实现对各装备的管理和维护。

装备信息的维护主要是对于存在于各个部门的实际的物理装备进行维护,包括新增,发放以及状态维护,新增是指给一个部门配备新装备,发放是指系统管理员或高级用户向子部门配发装备,该操作是指由上级部门向下级部门的发放。维护包括修改装备基本信息,删除装备等。

装备可分为多个子类,装备分类的维护主要完成向系统中新增装备分类,修改已经存在的分类,删除不需要的分类等功能。

装备属性即装备具有的各类参数,装备属性的维护包括,添加装备的新属性,修改装备属性,删除装备属性,为某一属性添加子属性,修改子属性等。由于装备属性相对来说比较重要,而且该项信息一般来说修改频率较低,所以仅系统管理员才具备操作权限。

此外,本系统还设置了预设规则,对于不同种类的装备,到达一定的使用时间后自动转储到维修管理模块,该功能采用触发器在后台数据库实现。

2.3 装备查询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对系统所管理的所有装备、备件以及相应的使用、故障、维护情况进行查询,该功能针对所有用户开放。针对查询功能的特点,采用二叉树结构对查询条件进行封装,这样能轻松解决复杂查询条件的构造问题。

装备的查询采用的是可以有符合条件综合查询,条件是指对于装备的属性进行的约束,如要查询生产日期在哪一天的装备。符合条件指的是查询多个条见或是对于多条件进行逻辑处理(与、或、非,和与或非得逻辑编排)。这样的符合条件查询使得查询结果更加精确,符合用户对于查询得要求。

查询结果采用预设的模板来显示,用户通过这些预设的模板可以清晰的看到查询结果中的各个字段,用户还可以自定义模板,使得查询结果能按照一定顺序显示自己感兴趣的字段。此外,本功能模块还提供打印功能,用户可对查询结果直接打印输出。

2.4 装备维修管理

装备维修管理模块主要记录装备的维修申请、实施、损耗等信息,并记录装备故障、处理方案、维修结果。该模块主要包括:维修申请,记录装备的维修申请和故障信息,包括维修申请单位、故障原因、故障发生日期、责任人等作为故障责任认定、计算维修成本的基本依据;维修确认:对于已提出的维修申请进行审核,以加强对装备故障的监控;维修记录:记录装备的维修时间、维修人员、故障处理方法以及该装备维修后的状态等信息;维修损耗:记录装备维修消耗的零部件、使用的备件等信息;故障信息管理:记录装备故障的综合信息,以确定故障类型、造成的最终损失等。

2.5 日志管理模块

日志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操作日志的管理。本系统的系统日志是由系统用户对系统进行操作时产生,比如向修改用户信息,添加新装备等。日志管理能帮助用户更清晰的掌握自己以及其他用户对系统的操作。

日志的管理模块包括:日志的生成,用户在对系统进行操作的同时即可生成对应的操作日志;日志的查询,系统为日志的查询提供多种方法,包括按操作时间,操作类型,操作对象,操作用户等;日志的删除,日志可以被删除,但该功能仅向管理员用户提供。

2.6 系统维护模块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完成系统的初始化,系统的备份、还原,系统的锁定解锁等功能。

系统的初始化主要是完成建立系统后台数据库,添加必要的信息,给系统一个最初的运行环境,使得系统能够正常使用。

系统的备份功能主要用于保存一段时期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是暂时不用的,这样能够提高系统运行速度,但在必要的时候可将这些数据还原,以供用户查询。

锁定系统是本系统的一项特色操作,由于系统某些操作比如数据还原,不能在网络上进行,只能由系统管理员在服务端操作,在进行这项操作的同时不能有其他用户连接访问,锁定系统功能主要是清除所有的连接,提示系统正在维护中。如果系统管理员操作完毕,则可重启服务器进行解锁。

2.7 短信息管理模块

在使用本系统的过程中,用户往往需要一种类似即时通信的方式进行相互沟通,传送一些电子文档或文字信息;同时,系统中的其他功能模块也需要有一种信息提示手段提醒用户当前还有哪些待处理的工作。因此本系统加入了短信息管理模块以满足这些需求。该功能模块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在多个用户之间提供一种信息传送的方法,使得用户能及时掌握各种工作情况;发出的信息在5分钟内以自动弹出窗口的形式显示在收信人的电脑上,并提供发信箱与收信箱以便用户能管理发出与收到的信息。

3 后台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选型

目前SQL Server、MySQL和Oracle等都是比较流行的数据库产品,尽管它们在操作方法以及体系结构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应用环境上还是各有侧重的。作为一个应用系统来说,在选用数据库时,重点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价格和性能,下表列出了这3种数据库在价格和性能上的对比情况,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案。

根据国内软件应用现状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系统最终用户的技术水平来看,SQL Server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3.2 数据表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以及功能设计,本系统后台数据库结构设计如下(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系统几个主要的数据表结构):

4 总 结

如今,装备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装备管理的范围从单纯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扩展到对装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而成为部队日常管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改善部队训练效果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和应用可以实现训练管理辅助决策、备件库存合理配置、装备性能状况监控、装备维护科学规范,同时还能够积累丰富的装备及备件基础数据,为新装备的计划、设计、研发、制造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宗民.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75-78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5篇

【关键词】外科;小儿;护理管理;人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小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护理风险较高,儿外科护理技术性强,更容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加强护理管理非常必要。人性化护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将其用于儿外科病房的管理,强调以患儿为中心,根据小儿的护理特点,制定护理对策。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本科室从2016年2月,开展一次以人性化服务为主题的质量改进活动,成效显著。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2月~12月,儿外科共开展手术195例,其中男102例、女93例,年龄1~14岁,平均(5.6±1.4)岁。其中外伤清创42例、急腹症与异物取出45例、腹股沟疝与脐疝等手术71例、耳鼻喉部手术24例、其他14例。2015年2月~12月,在开展一次以人性化服务为主题的质量改进活动后,开展手术214例次,其中男110例、女104例,年龄1~13岁,平均(5.5±1.2)岁。其中外伤清创43例、急腹症与异物取出50例、腹股沟疝与脐疝等手术82例、耳鼻喉部手术25例、其他14例。

1.2 方法

1.2.1 改进前 改进前,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健康教育、术后病情监护、并发症护理等。

1.2.2 改进后 以“人性化服务”为主题进行质量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减轻患儿的躯体不适,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督导确保操作规范性尽,减轻操作对患儿的刺激,集中开展基础护理,避免反复操作,打搅患儿休息,重视穿刺过程中的疼痛管理,指导要求家属配合做好注意力转移工作,对于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护理,也需做好家属的指导,提高自护的质量[1];②强调“以患儿为中心”,做好角色陪伴,从细节之处体现出对小儿的尊重,如采用儿童式的语言进行沟通,多采用肢体语言,少用命令式的语言,多征求意见;③鼓励采用亲密的动作拉近与患儿的关系,减轻患儿的不适感,据小儿的性格特点,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善用激励,善于引导,如在喂食时,护士做出张口的动作,④做好环境管理,创造儿童式的住院环境,改造病房,张贴一些色彩丰富的动画海报,增加床g隔帘、儿童涂鸦板等设备,若条件合适,鼓励家属陪同;⑤在小儿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后,可针对患儿的康复需求开展护理,在娱乐中学习基本的注意事项,在娱乐中实现锻炼效果,如在鼓励患儿下床活动时,可以地面活动的遥控机器人吸引患儿下床,患儿心情舒畅的度过住院时间;⑥每位护士最多承担8人的护理工作,每个患儿尽量由1名护士承担主要护理工作;⑦做好家属的沟通,为家属照料创造便利,要求家属在照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床边陪伴、喂食等基础工作,适当开放护士的权利,让家属参与侵入性治疗操作,如在进行穿刺时,家属需做好安抚,让家属做好非药物止痛工作;⑧为患儿的康复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管理、、康复训练措施,针对小儿的临床护理需求特点护理,如对于疼痛,采取Wong-Bake面部表情法为主的方法评价,可采用口服甜味剂、音乐疗法、口服12%~24%浓度葡萄糖有助于减轻疼痛[2]。

1.3 观察指标 由家属评价满意情况,包括生活管理、患儿舒适度、治疗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采用VAS划线法,10分为非常满意、8分表示满意、6分表示基本满意、5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不满意、0分表示非常不满意。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愈合不良、严重不依从、意外伤害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满意度评分采用(Mena±SD)符号(±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采用检验组间比较,以P

2.结果

改进前对50例患儿家属进行基线调查。改进后生活管理、患儿舒适度、治疗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评分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的难点、重点,护理需求有其特殊性,从护理系统的角度来看,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才能构建完整的护理系统,同时考虑到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承担较多的生活照料工作,还需要加强家属的指导与护理管理。人性化护理旨在满足儿外科患儿的护理需求、家属需求,构建完整的护理系统。本次研究证实,此次改进活动后,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6篇

关键词:国家公园;资源规制;变革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从2013年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陆续出台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简称《方案》)、《国家公园2015工作要点与实施方案大纲》《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印发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大纲的通知》,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国家公园源于美国,世界上现有100多个国家建有国家公园和准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关于我国保护地体制改革的讨论由来已久,在围绕国家公园的国际经验、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国的发展思路等方面展开过较多研究。如今,国家公园体制在我国已初步确立,国家公园体制将会推动我国传统保护地资源规制的变革。本文将就这次变革的关键问题及实施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一、资源规制理论

(一)资源规制理论内涵

规制是政府或其特定部门,对企业及家庭、组织等的行为,依据规定进行特定的约束。规制理论源于市场失灵,其主体是政府,作用范围是市场不能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强,强调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并将其融入到政府规制已势在必行。资源规制的核心思想是政府用资源环境为手段来调控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规制不同于资源管理,资源规制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政府是其唯一主体代表公共利益,对有可能和已经影响资源环境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计划、规范、调节和约束。而资源管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等,不同主体所代表的利益诉求,有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方案》提出“要将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放在首位”、“要最大限度服务和服从于保护”的根本原则,正是资源规制的重要体现。

(二)资源规制基本框架

从最初的土地调控、能效管理开始,到最严格的水资源制度,再到最近出台的“水十条”“大气十条”,资源环境规制实践由来已久。之所以提出资源规制理论,主要是要构建一套制度化的资源规制体系(图1),包括协调高效的规制主体、科学有效的规制工具、畅通有序的运行机制及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支持等;实际上这是一套完整的制度安排,需要上升到资源环境规制理论的角度来系统审视。

资源环境规制的主体是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肩负着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任务,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保证资源环境的基础支持作用和维持社会的长期繁荣,是严格的规制主体。各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委托人,也是资源环境规制的主体,是不完全的规制主体。资源环境规制客体包括资源本身,还包括一切有可能对资源环境有影响的经济社会行为。

资源环境规制的手段有法律、法规、规划、计划、标准、指标等。其中,资源环境法律规制是顶层规制,是最高层次的规制,具有最强的规制效力,包括涉及资源环境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和国际条约等。资源环境规划规制是次层规制,包括与资源环境有关的各种类型规划和年度计划,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系统性,资源环境标准规制是技术层规制工具,资源环境规制指标是为提高规制针对性和可评估性的资源环境规制工具的具体应用,一般体现在法律法规、规划、标准中,有时候也会单独使用,如土地资源红线、水资源三条红线、生态红线等。

资源环境规制实施也离不开资源环境监测、资源环境评价和评估等技术手段的支撑。资源环境监测是评断资源规制执行情况的基础,为资源环境规制效果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而资源评价和评估主要是资源环境规制实施后对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造成的影响,既包括定性评价也包括定量评估,是对资源环境规制的反馈和修正。

国家公园体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可以纳入到资源规制体系中来进行系统审视。需要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现有的保护地资源规制存在哪些问题?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如何能够构建灵活高效的保护地规制主体?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资源规制手段该如何设计和完善?

二、我国保护地资源环境规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保护地资源规制主体与客体现状及问题

保护地资源规制主体呈现的是复杂的“条块”格局。“条”是与保护地有关的各级国土、住建、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各自设立了不同牌子的保护地,主要有九大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A级旅游景区等。这种各立山头、各自为阵的做法,在实际管理中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存在行政垄断、越位、错位现象,很难形成资源有效监管。“块”是部级一省级一县市级保护地所在地政府,地方政府作为保护地所有权的实际代表,在保护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将保护与旅游经营合二为一。

保护地资源规制客体包括资源本身及相关社会经济行为。保护地边界清晰、权属明确是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的前提。目前资源边界存在争议、交叉,土地权属不明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其次是对景区内旅游及相关生产、建设活动的管控。目前主要通过生态分区、游客容量来进行管控,缺少科学标准、程序规范及法律责任。最后是对保护地管理机构依法规制的规制。目前缺少行政问责、执法监督,地方政府作为资源处置权的主体,其行为不受约束,尤其是拿地成本过低,土地用途不受管控;一些保护地管理机构管理和经营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甚至有的资源管理部门为了让更多的保护地资源纳入管理而放松规制。

(二)保护地资源规制理念及职能目标

不同保护地基本上涵盖了资源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理念。从保护规制来看,自然保护区对资源保护的规制最强,风景名胜区次之,其他类型保护地较弱。从资源利用来看,主要是旅游发展,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址公园都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旅游发展这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资源环境保护,也可能因过度建设或游客超载而破坏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天平并不容易保持平衡,孰重孰轻必须明确。目前除了风景名胜区明确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之外,其他保护区保护和旅游经营的关系尚未理清。

保护地资源规制的职能包括保护区设立、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和监管等。保护地设立的工作主要是地方政府申请,由相应管理部门论证通过。保护地的规划主要是空间规划,缺少管理规划,保护地资源系统涉及多个管理部门,需要综合协调对接多个相关资源部门,并非依靠规划和管理机构本身就能解决问题。资源保护和管理应包括明确资源边界和权属、较为详细和系统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监测系统及相应的资金支持等。目前管理仍很粗放,相应的标准体系和技术方法很不健全,保护的资金缺乏。资源利用方面,以利用审批为主,无法激发市场活力,市场行为无法有效规范;缺乏对公权力的保护地资源监管。

(三)我国保护地资源规制手段现状及问题

保护地主要采用多元化主体的行政立法模式,没有上位法统筹,缺乏系统性。保护地法规规制效力不一,普遍较弱。保护地资源保护任务重,但没有明确保护资金的来源,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轻,责权利不对等。同一个景区对应多个不同部门法规规章时,缺少适用和衔接标准。

保护地规划目前有自然保护区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水利保护地总体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旅游区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等。保护地规划各部门相继出台了规划编制导则、技术规程等,但普遍缺少规划执行规范和问责,规划效力不足。保护地为获取多块牌子以扩大市场影响力,往往会申报多个资质,导致重复规划、交叉规划时有发生。

保护地资源标准主要是资源分类、分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如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及水利保护地评价标准、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等。保护地相关活动管控标准较少,如旅游用地是一种复合型用地,很难有统一标准,有必要探讨和制定一套适用于现阶段的规划控制与管理的旅游用地管理办法或技术规程,避免旅游发展与用地的矛盾。保护地考核标准也很不完善,仅建设部针对部级风景名胜区出台了《部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验收考核标准》,但没有相应考核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而且考核信息不公开。

三、国家公园体制实施背景下我国保护地资源规制的变革

(一)保护地资源规制主体与客体的变革

(1)统一资源规制主体。在保护地资源规制主体方面,《方案》要求:“试点省份要对现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整合,明确管理机构,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并不是要重新设立一套国家公园体系,而是基于现行的保护地体制机制的整合协调,“实现‘一个保护地一个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由省级政府垂直管理”。考虑到委托的问题,垂直管理更有利于资源保护。

(2)明晰资源权属。在保护地资源规制客体方面,明晰资源权属是当务之急。《方案》提出“要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合理分割并保护所有权、管理权、特许经营权等”,并分别对国有、集体所有资源的管理改革措施进行了说明,对各项权责的进一步分割提供了基础。《方案》提出,“试点管理机构要积极探索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项目要实施特许经营”,与之前的经营审批制度相比,有利于资源保护的经营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案》提出,“妥善处理试点区域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这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相配合,有利于集体所有资源优先权的保护。

(二)保护地资源规制理念及职能目标的变革

(1)明确了保护和利用、经营的关系。《方案》提出“要将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放在首位”“要最大限度服务和服从于保护”的根本原则。该原则强调资源的基础地位,明确了资源保护是根本,利用、经营都应服从于保护。《方案》提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项支出由省级财政统筹安排”等,明确了保护资金来源。

(2)更为重视用地的严格划分和功能管控。《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保护目标,合理划定功能区”“确定游客承载数量,建立门票预约制度”的要求,同时对于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项目的布局有了严格的说明。

(3)强化监督和管理。《方案》提到“要强化规划管控和监督执行,严格用途管制”“加强游客教育”“积极吸收社区居民参与,接受社会监督”等内容。加强了资源规划效力,并利用社会力量对资源管理进行监督,降低政府监管的成本。

(三)保护地资源规制手段的变革

国家公园体制目前还在试点阶段,规制手段的运用需要手段体系的构建及试点经验的积累。《方案》强调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科学编制规划”等基本要求,提及资源权属、容量监测、用地控制、管理监督等相关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执法监督、行政问责等制度。这些都为资源规制立法、规划及相关标准手段提供了制度框架。手段体系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推进。

四、国家公园体制推进保护地资源规制变革的实施路径

(一)破除保护地资源管理体制障碍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点在于体制,应是超越原有保护地体系统筹整合的结果。现在逐渐推进的是试点区的“一个保护地一块牌子、一个管理机构”。是形式上的一块新牌子还是真正的一个管理机构,有几个重要关系需要理顺,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跨区域跨流域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管理机构(资源保护)与经营者(经营开发)之间的关系、管理机构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机构和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等。(1)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国家公园根据重要性分级所有、分级管理。(2)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国家公园根据资源性质各有侧重。(3)在跨区域跨流域管理主体之间,应与各级城市、区县统筹协调,确定好管辖权属与职能,探索跨行政区管理的有效途径。(4)管理机构(资源保护)与经营者(经营开发)之间,资源保护和提供公益服务是根本,经营开发是为之服务的手段。(5)管理机构与旅游者之间,管理机构应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公共游憩服务,同时教育和引导游客保护自然。(6)管理机构和民间组织之间,民间机构需对管理进行监督,管理机构需要民间组织财力、人力的支持。

未来在国家层面,可以将现有分属于各个部门的景区管理机构独立出来,合并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垂直管理最有价值或最稀缺的国家公园,监管国家公园。在地方层面,应明晰资源产权,将地役权与土地权属的调整、规划的变更和税收优惠等关联起来,保障土地所有者的正当利益。

未来保护地资源管理体系有两种思路:一是统一国家公园管理,即将所有的保护地都纳入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将各个部门的保护地管理机构合并,形成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国家公园垂直监管;二是将九大保护地的资源重新分割,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优质资源划人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垂直管理。

(二)完善国家公园资源规制手段体系

(1)完善国家公园法律体系。为改变目前行政立法和法规混乱、不完善的现状,应尽快出台上位法。明确上位法的立法框架,尤其在土地权属、容量监测、用地控制、管理监督等方面统筹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2)统筹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将促进规划机制的统筹确立。国家公园规划将在统筹各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的基础之上进行,最终形成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规划体系,解决多方规划重叠冲突、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的问题。按照国家公园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制定国家公园规划方法体系。强化规划管控,推进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为规划体系和内容、规划的编制与审批、规划的实施评估与修改、规划对接等提供法律规范。另外,应建立国家公园规划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规划前期研究方法体系,生态敏感性评价、适宜性评价方法,规划中期评估方法体系,容量监控方法、规划效果评估方法体系等。

(3)建立国家公园标准体系。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有关旅游的法律、法规都较为全面并非常细化,已形成一套体系。如美国国家公园方面有一套成熟的标准体系,对于此领域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涉及。应按照国家公园分类指导、国家公园规划、用地分类、管控、国家公园监管、容量检测的要求,制定较为完善和详细的国家公园资源标准体系。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要进行明确区分,并规定不同的法律效力。由于标准规范不直接调整人的行为,不规定行为模式和后果,只能规定生产、管理、服务要求,所以对于标准的违反,尤其是强制性标准,需要依靠配套法规规定的法律责任,以保证标准实施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出台需要与相应的经济政策相适应,考虑其经济可行性。

(4)设定国家公园底线指标。首先应完善底线指标的资源环境数据基础。利用卫星遥感、地图分层叠加等技术手段,健全覆盖区域资源环境要素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其次根据资源环境要素情况,设立和论证国家公园底线规制指标(规划管控、建设管控、活动管控),并配套相应强化资源管控、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应急防治等措施。

(三)建立资源属地政府依法规制的引导和监督机制

(1)建立资源属地政府依法规制的引导机制。首先,明确国家公园规制机构设置、职能和执法队伍等,在此基础上,围绕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制定系列相关制度与规章,并建立较严格的资源破坏和违规开发处罚标准。其次,积极宣传国家公园资源保护所带来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地区发展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政绩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土地增值等,增加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资源属地在资源保护目标上的趋同度,推进资源属地政府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再次,强化国家公园资源环境考核,淡化旅游经济考核,设定底线指标,将指标纳入属地政府考核体系。最后,设立国家公园保护专项基金,在资金上向资源密集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2)建立资源属地政府依法规制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有助于降低政府监管成本,也有助于保障公众权益。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监管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在国家公园保护和开发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当地居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畅通举报受理的渠道,设立专门热线、信箱、微信微博公众号,及时受理环境问题,并严肃调查,对违规行为给予处罚,对受害居民给予相应补偿。建立国家公园规划和项目公布、通报制度,对监管情况进行公开。向公众宣传国家公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游客进入国家公园时,提供游客行为守则,告知如何进行绿色旅游,减少旅游消费的外部性。

(四)发挥并规范市场作用

国家公园保护得好与不好,最终还是要落到一个字“钱”上。口头上喊保护,没有相关保护资金支持,保护肯定不能到位。我国的保护地数量巨大,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从现状来看,主要有旅游经营模式、地产增值模式、富民保护模式、生态补偿模式等,通过旅游经营收入、地产增值收入、富民意识的提高和生态受益地区的补偿来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这些都是基于国家公园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前提,是把双刃剑。在保护与经营之间,经营开发只是手段,资源保护和提供公益服务的根本不能变。在这个宗旨下,调整利益关系,规范市场行为,让市场行为朝着有益于资源保护和公益服务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土地权属方面,不仅要明晰权属,还要保护土地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7篇

关键词:基本农田 ;信息系统; mapgis

基本农田划定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确定基本农田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的全过程。将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基本农田责任状、保护标志牌、统计表等图表册全部放入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更新,可以全面掌握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等级,为基本农田管理提供评价、统计、查询和预测等服务,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一、基础平台的选择

本次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mapgis为平台,采用.net技术开发,C/S体系结构。

当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关于土地管理方面的软件,基本农田信息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库,不仅包含基本农田的属性信息,充分借助GIS空间分析与属性查询的交互式操作进行数据变更和统计,是一般软件所不能及的,利用GIS软件管理地理信息数据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在运行环境上,Internet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基于b/s体系结构的方式取代了c/s体系结构,用于无序下载客户端软件即可浏览并进行基本的GIS操作,提高了系统升级维护的便捷性。

广西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均采用MapGIS软件系统,因此,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基本农田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需求同时具备广泛试用性。

二、县级基本农田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以实现基本农田精细化监管为总体目标,以基本农田“管理信息化”为建设目标,主要实现如下6个方面的主要功能需求。

(一)占用预警

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互动。通过导入新增建设用地项目范围线,分析项目范围内占用基本农田和土地利用现状地块情况,统计占用的基本农田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的细化情况,在地图上标出预警区域,建立预警档案,为新增建设用地项目报批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本农田动态监测

一是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互动。采用卫星或航拍影像数据监测基本农田变化。根据影像特征,对比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各地类的变化情况。二是及时分析。巡查人员在巡查项目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基本农田占用情况,通过拍照片、用GPS采集坐标信息,上传到土地部门。数据库管理员把巡查员传回的坐标数据导到基本农田数据库,利用占用预警分析功能,分析出该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情况是否合法,如占用合法,则进行基本农田补划;如占用非法,则移交执法部门执法

(三)智能补划

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中自动选取不在基本农田保护地块范围内的满足补划条件的耕地地块(或可调整地类地块),显示补划地块信息和位置。在查找结果中,根据实际补划面积,提供最优补划方案,保证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

(四)数据变更管理

通过对基本农田图斑、保护块等的新增、分割、合并等变更操作,根据日常的业务需求,可以实现对基本农田占用补划、灾毁等实时变更。

(五)数据入库检查、综合统计分析与图表输出

数据入库:衔接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本农田规划数据库、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基本农田占、补划数据库等的录入。

数据检查:要求系统具有强大的检查功能,对入库的数据建立数据入库核查、检查机制,检测数据的数据结构、数据属性、图形拓扑(包括单个图层内和图层间)、逻辑关系等。对于检查出来的错误可以直接在图上定位,并能形成检查报表。

汇总统计:对基本农田现状面积以及变化,数量、地类、质量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制图、制表。同时要求在指定区域、指定时间点统计分析。

图表输出:输出相关表格图件。土地利用地类面积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基本农田保护图专题图等。

(六)数据共享、安全和维护

数据共享要求:建立健全与各级数据信息管理相一致的基本农田数据标准体系和成果规范体系,要实现耕地保护系统其他相关业务职能部门数据信息的无缝对接,保证各级数据的一致性、格式的通用性。建立数据的多级访问权限机制和数据保密机制,保证数据访问、发布的安全性。

数据维护要求:要求系统接口开放,能根据各类规程及政策文件要求变化,对系统功能和算法进行调整 ,及时调整维护各数据库数据。

三、系统总体架构

此总体框架由三大体系:安全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四个层面:基础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构成。

基础层是系统的运行保障层,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和相应的硬件设施。硬件层为系统提供通信、安全等基础设施。

数据层主要是系统的数据支撑层,包括了系统的数据资源及数据资源管理功能。系统的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二调基本农田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数据、土地利用分等定级数据、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数据库数据。数据层为系统提供真实的基础数据支持。

支撑层主要是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平台,由各种中间件、服务组件和接口组成,主要包括工作流中间件、GIS服务组件、位置服务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和安全中间件等组成。

应用层主要是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基本农田业务管理、基础数据管理、数据更新、维护管理等。

四、系统功能设计

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分为建库子系统、成果监管子系统和WEB发布子系统。

建库子系统:提供了建库工具和数据检查功能,辅助用户快速建立信息齐全、图属无误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同时提供初步的统计汇总功能,满足建库单位上报成果进行检核的要求。

监管子系统:结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的日常管理要求,提供了信息查询浏览、建设占用地块范围统计分析、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责任卡的输出和管理、以及调整补划等功能,使相关人员能够对 数据库进行全局把握并维护现势性,达到长效更新和永久保护的目的。

WEB发布子系统:在同一局域网内,实现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图属发布和信息的有效共享。由数据库管理员统一维护,针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职能权限,使客户端人员只能在分配的功能范围内调用自己辖区的数据,做到互不侵犯,有效保证数据安全。

五、应用前景

目前以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全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影像图、农村土地权属和基本农田四个数据信息成果为基础,集成了土地、矿产、海洋等数据库,与电子政务系统紧密结合,完成了“一张图”工程构建,解决了办公信息系统与GIS的无缝连接。因此在广西建设开发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采用信息系统管理也是今后发展必然趋势,使用该系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土系统,实现基本农田的动态高效管理。本系统设计思路符合实际运用需求,可为各地区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杜小娅,陆跃进.浅谈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需求设计分析(J).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2012,2:35-37.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8篇

一、数据采集

1、空间数据采集

本工艺采用软件的原则是:效率优先、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出图美观。空间数据采集绘制基本图,通过扫描仪进入计算机或野外GPS数据直接传入计算机成图。基本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的关键,主要强调了空间信息的准确性,对空间特征的描述性信息要求较高。要求界线清晰是基本图最起码的要求,场界、林班界、小班界清楚;起始点、终止点必须明确;邻接的地区必须标注清楚。作为林班界、小班界的单线河流、道路的要求:在计算机中对基本图矢量化时,图像都转化为灰度图像,单线河、道路与小班线相似,易混淆,必须标出。依据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和县级政府确定的后备林地资源,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林地及其利用状况数据采集出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已有二类调查数据库与遥感影像套合进行判读区划,依据影像对界线进行调整,则以遥感影像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数据库的建立是以县(区)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采集的每一块林地地籍小班信息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逐地块小班录入调查记录,并对林地地块小班的图形数据和小班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林地地籍档案数据库。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存储各类林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每一块林地地块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开发数据处理软件提供数据组织与管理、栅格图像处理、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质检、数据查询与分析、数据分发、专题制图、数据维护和三维分析等应用模块,并在以上应用模块的基础上,定制各种专题应用系统。系统采用组件式开发,将各应用模块简单地集成到一个可扩展的应用框架,通过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入库、管理一体化流程,实现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空间数据管理;将数据管理、地图表现、制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快速制作各种比例尺标准图以及根据用户自定义模板,制作各种专题图。

2、控制点注记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图通常是按照实际的地球坐标存储的,地图上地理特征的坐标与真正的地理位置相对应,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真正意义所在。在基本图扫描进入计算机之前,必须标记好控制点,用以图像配准和矢量文件坐标变换。布设控制点的原则是:布设在公里网交叉处,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图幅,至少布设四个,在实践中布设九个控制点基本满足要求。

3、属性数据采集

属性数据库建立:每个小班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个记录,经输入、检查、修改,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每项调查因子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结及对应于图形库中的关键字,在小班数据库中增加了一个数据项ID;文件以乡(镇)或林场名称命名。

平台提供丰富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如节点编辑、同名点移动、线连接、线打断、线延伸、要素合并、要素分解、线分割、面分割、局部修改等诸多快捷的图形编辑工具及空间赋属性、自动编号、半自动编号、关键字赋值等属性编辑工具,此外还专门提供跨图层拓扑、局部拓扑、公共边自动处理和同名点编辑等图形编辑手段。

二、林地档案数据库管理开发

1、数据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数据检查、数据转换与导入、数据编辑与处理、数据更新和元数据管理等功能。数据检查包括数据的整体性、完整性、逻辑一致性检查、空间定位准确度检查、属性数据准确性检查以及对检查结果评价与处理等功能;数据转换与导入包括格式转换、坐标转换与投影变换、数据导入等功能;数据编辑与处理包括数据错误的自动修改、矢量数据编辑处理、栅格数据处理和属性数据编辑等编辑和处理功能;数据更新是系统可实现对空间数据、元数据、表格数据与其他数据的更新以及对历史档案数据管理与回溯;元数据管理主要包括系统支持元数据的入库、浏览查询、统计汇总和输出与打印等管理功能。

2、数据浏览查询与制图输出模块

包括数据视图管理、数据图层管理和实现数据的三维表现等功能,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快速浏览,支持常见的遥感影像数据格式直接读取及浏览,可通过定制开发和扩展支持更多数据格式空间数据的读写及浏览。系统还应支持范围内遥感影像以及空间数据的浏览。制图输出包括符号库管理、制图模板管理、专题图制作和成果输出等功能。数据统计系统支持生成林地各地类面积汇总表、林种结构现状统计表、林地及森林面积动态变化表、林地按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等汇总表;数据分析是系统可以根据定制的数据分析规则,如林地利用结构分析、年度变化分析等。

3、系统维护与管理模块:包括系统安全管理和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安全管理包括对用户与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系统监控等;系统管理与维护包括数据字典管理、系统设置、系统其他管理与维护、数据迁移与归档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功能。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第9篇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产科护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0年6月~2010年12月生产200例产妇,所有产妇都是初产妇,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者精神疾病,在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和同意基础上,随机把母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家庭背景、文化知识水平、分娩方式、婴儿情况和住院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护理都在病房中产妇的床旁进行,母婴床旁护理内容包括婴儿沐浴、游泳、抚触、臀部护理、脐部护理、相关药物注射、换尿布等,相关的健康与护理知识宣教、指导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让产妇准确掌握对婴儿的护理和喂养技巧;护理人员进行示范操作,并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参与护理操作。护理知识宣教的内容有母乳喂养优点和相关注意事项、产妇保护方法、产后的营养指导、产褥期产妇会护理、新生儿脐带护理的技巧、更换尿布技巧、婴儿预防接种相关注意事项、区分婴儿常见生理和病理现象和相应处理措施等。住院期间床旁护理1次/d,每次护理的时间半小时左右。

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每天由护理人员把婴儿抱到专门的沐浴室集中沐浴,进行脐带消毒,抚触婴儿,在治疗室集中进行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由专门的责任护士进行集体的讲解,内容和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产科制作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问卷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掌握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满意程度调查问卷的内容有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护理技术和健康教育等满意程度,有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并根据母婴护理相关内容设计20道选择题,对产妇及其家属对婴儿护理方法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掌握:80~100分,基本掌握:60~79分,未掌握:小于6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表1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组别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100) 85(85%) 13(13%) 2(2%) 98%

对照组(100) 49(49%) 25(25%) 26(26%) 74%

很明显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

2.2两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掌握情况

表2对照组和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掌握比较

组别 掌握 基本掌握 未掌握

对照组(100) 63(63%) 25(25%) 12(12%)

观察组(100) 35(35%) 21(21%) 46(46%)

观察组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

3结论

传统的母婴护理方法对产妇采取分段护理服务,产妇与婴儿实现分开护理,分段分离护理使护患之间产生了隔阂,护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够人性化.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产科护理服务也不断的改进,母婴床旁护理这种新型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婴儿和产妇不需要分离,可以有效解除产妇担忧心理;而且母婴床旁护理加强了产妇及其家属的参与度和监护权力,尊重产妇及其家属的选择与相关权益,保护了其隐私,人性化的满足了个性需求,提高了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而且通过精心的护理和相关健康教育,增强了产妇及其家属对护理的信息,加强了护换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明显提高了护理满意程度。

母婴床旁护理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产妇及其家属对母婴护理方法的掌握,护理人员进行讲解和护理操作示范,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动,促进和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更快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和护理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性护理,逐步的提高产妇及其技术对护理方法的认识与掌握,健康教育和护理方法指导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母婴床旁护理,采取专业的精心护理,加强对产妇及其家属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和婴儿护理方法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产科护理中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