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新与创业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37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1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8229

国内刊号:43-150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建议

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是我国社会目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维持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蓬勃发展的必要动力之一。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当代大学生拥有无与伦比的创业机遇与条件,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社会经济状态对创业大学生的态度并不友好,因此要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丰富大学生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就必须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创业实践中做到博采众长而又能独出心裁,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一、高校促进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的意义

1.充分增强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我国大学生普遍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因此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已基本不存在问题,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与变革能力,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在技术方面非常突出,但是却不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高校推进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可以使学生在保证自己能够学到足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创新创业机会,在大学这个后盾的保护下进行有条件的创新创业尝试,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变革能力,使我国当代大学生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增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与创业是世界经济领域最早提出的两个概念,提出这两个概念的目的是使全球经济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至于落后出现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崩塌。因此,创新与创业对世界经济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两个概念是维持世界经济体制的规则,因此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使其维持基本生存能力促进其成功的必要因素。同时,我国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如果高校可以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那么专业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充足的知识保障,并打下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这样一来,能够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使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创业探索,并把在高校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到自己的创业实践中,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意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促进高校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对高校来说,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充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具有更高能力、更高水平的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优秀生源的同时,也能够全面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两种教育地融合可以促进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

二、目前高校在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所出现的问题

1.高校目前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与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多存在体制不一、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上个世纪毕业的老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虽然毋庸置疑,但是上个世纪的知识并不能够完美适应目前世界对大学生的知识要求,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老师并不能够适应将专业教学与创业创新教学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2.高校缺乏完整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体制。高校若想将最基本的专业教育与新时代所产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及全面发展,就必须先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使高校在进行这两种教育制度融合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与工作制度,这样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制度融合。但是因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一个非常新的教育制度,很多高校对这种教育体制了解并不全面。

3.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训练,难以接受新型教育制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接受过创新能力的训练,这也导致他们从内心排斥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教育,难以获得具体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这就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排斥将创新教学与专业教学融合,固步自封,思想僵化,达不到当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工作的进展。

三、对高校今后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

1.积极培养新时代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老师是学校进行一切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必须以老师为载体,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因此,高校若想全面有效地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更多有能力、有特点的新时代教师。以教师为载体积极进行两种教育制度的融合发展,才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变革。另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与设施配备,这样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会到创新的含义与魅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创业创新能力。

2.制定科学全面的体制文献。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发展是我国高校未来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但这种教育制度所在的领域是以前我国高校教育所未接触过的领域,大多数高校都对此没有充足的经验与理解。因此,若想使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做好这项工作,我国教育部就必须下发有效的制度命令,全面指导我国大学进行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制度融合。

3.注重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制度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扎实的学习,快速提高自身能力。若想完成这种教育制度的融合,必须要从学生自身开始转变,很多大学生都已经习惯了以往的教育制度,难以适应两种教育制度融合的教育方法,甚至有些学生安于现状,排斥新式教育。因此,学校必须对此进行改变,努力引导学生向最新的教育制度靠拢,让学生从心里接受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教育的制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3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各高校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方面依然存在融合思想意识薄弱、融合内容不清晰、融合方式不明确、融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1.两种课程尚未形成有机融合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目前,各院校相继成立了创业学院。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基本上是第二课堂比重占的比较大,主管创新创业的部门并不是教学系部。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无论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的系统性与严谨性直接导致与专业课程的脱节,这也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在理论教育与案例介绍的阶段,与专业教育是两条平行线。

2.创业教育的创业实践不够深入

创业教育的成效是通过学生创业能力表现出来的。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多数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忽略创业实战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完整、全面性的创业教育体系。尽管有些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也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些教育模式缺少实战性,创业实战类的形式仍然很少为高校所采用,难以培养创业综合型人才。

3.创业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高等院校的教师都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缺乏创业经验。如今,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创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措施分析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文化的融合创新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有一个途径就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将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营造人人创新,争相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力度宣传组织省级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省级职业规划大赛以及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以比赛为契机,鼓励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中推广宣传各类创业论坛、校友和学生中的创业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利用网络媒体和创业成功人士榜样教育,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切身感受先进企业文化,推进第一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融合渗透,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入眼、入耳和入心。

2.构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考核体系

课程设计需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课程考核需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随之带来的考核标准也就需要相应地调整。要对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考核标准进行变革,理论性考核的只是学生的记忆力,教师把知识传授下去,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学校应根据社会实际的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才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调整传统的考核标准,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课程必不可少,但实践课程更为重要。两种教育模式的相互融合要求教育考核标准也随之调整,需要兼顾理论和实践考核,将理论考核与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相结合。

3.鼓励教师参加SYB创业师资培训班,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师多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除了发现最新的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之外,还要加强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对教师进行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业,邀请创业成功的人士或企业家担任学校的创业导师等等,对有具体创业项目的团队进行专项指导。

4.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内容结构上设置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主体,创新创业课程是拓展。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是项目课程,也可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框架内容主要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三部分组成。

5.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战训练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把创业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的主渠道,增加课堂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思维及改进培养创新模式。创业教育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模式能扩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习惯去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资源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专业教育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这种创新模式需要坚实的资源基础。具体而言,包括可以利用的机构、学生社团、校友、政府与企业等各种资源要素。科研机构及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要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学生社团需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联络平台;校友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脉资源及经验上的支援;企业要为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实践样本、案例资源等;政府要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资金、制度上的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到来,高等院校应推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进一步认识,强化学生的创I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法学专业教育教学;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美国MylesMace教授提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MylesMace教授创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五十年代初,J.P.Guilford在美国发表了名为《创造力》的演讲,这次演讲也代表创新教育学理念的诞生。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举行创业计划大赛,同时政府也颁布了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2.推进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

2.1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方案不明确

在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在目前广受争议,一些教师认为法学专业同其他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偏实践类专业的教学中心在实践教学上,但是法学教育更侧重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思维并不是特别重要;其次,高校法学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不愿花费精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缺少一个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过于传统,并且缺乏全面性,导致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教学。

2.2课程体系不完善,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割裂

大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起点低、时间短,同时高校缺少完善的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大大限制了法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对课程的编排不科学,相关课程数量少,因此,如今学生只有具有充足的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创业。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限,并且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过于集中于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等理论层次,并且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方式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本校来说,我校在法学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

2.3师资力量薄弱,引导功能难发挥

高校教师要想胜任这个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中的教学工作,就需要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创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高校改革任务的实现。但是目前大多学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基础,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是刚接触教学工作的年轻人,再加上如今大多年轻人会兼职一些其他工作,因此很难实现在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全程参与。

3.推进法学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任务

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理念,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投入精力开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3.2健全课程体系,推进法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实现法学课程的科学安排,同时在安排课程时要注意专业基础同创新创业课程的衔接,同时要在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基础上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法学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设置为两个课堂,第一课堂也就是理论课堂,负责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第二课堂也就是实践课堂,主要包括学生法学专业实践以及各种综合实践。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把握方向,而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两者的互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增效,共同推动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之“向”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方向,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1]

1.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协调创新创业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落脚到实践中,为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创新创业主体的“理性人”特征,容易导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在零和博弈的思维下,创新创业者会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来获取超额利润,进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威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协调创新创业主体与国家和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其在“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团结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从而破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博弈困境。

2.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创新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违法违规行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依赖道德的支撑和法律的约束。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其传递正向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创新创业活动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创业活动的预见性、实效性,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消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在校生的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热衷于争夺各种奖项奖金,导致创业新创业教育偏离其原有宗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能促使高校和个人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除经济价值以外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其他内容,进而消解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使之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本质。

4.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这就需要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其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创造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再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生成式教育”,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根据实践需要而变化发展的。[2]创新创业教育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站在理论与实践前沿,充分把握时代特征、解决国家社会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特征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这一特征,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载体。

2.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教育理念。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个人品质,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价值导向。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形象气质与交际能力是重要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也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体现。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现代礼仪课程,以提升创新创业者的形象气质与交际能力,使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要求得以满足。

3.创新创业教育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利益关切。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现实的物质世界将会沦为空谈。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3](P74-75)以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利益关切,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就业困境,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就业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大利益关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深化。

4.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拓展与延伸。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作为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坚持上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致力于塑造人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上存在的不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讲授。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付诸实践,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职业规划、市场分析、法律法规等内容,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拓展。再次,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库”更为丰富。除课堂灌输法、宣传激励法、榜样示范法之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强调案例分析和互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课堂带到科技园区、创业孵化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空间得到延伸。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协同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子系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通过协同构建教学体系、践行知行合一、营造校园氛围,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三项功能,以“德”为核心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协同增效。

1.协同构建教学体系,增课程育人之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机会识别、新企业组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协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先进性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协同强化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素质在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中作用的认知。通过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例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吸收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形成必修与选修、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群。针对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领域的学科资源,开设启迪课程包,包括认知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启发独立思考与探索精神的创新创业哲学,培育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的创新创业道德,塑造坚韧不拔、自信乐观、沉着冷静的创新创业意识等。根据课程启迪包的反馈,结合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求,再继续开设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育人的功能。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现代创业教育中提倡创新思维,由此使大学生创立不同于常规的行业模式进入市场,借助新模式来获得用户关注,甚至于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此举不但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难度,还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在教育当中,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掌握针对性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反映国家政治立场、政策改革方向的重要学科,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正确方向,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

二、现代大学生创业难点

(一)市场容纳量不足

因为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量投资者产生,由此大部分市场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而小部分市场没有受到投资者资本影响,因为其本身发展时间较长,市场份额布局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可以在现代背景下“独善其身”。但两种市场结构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市场容纳量不足,无论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哪一方,都会遭受巨大阻力,即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不具备充足资金,所以无法抵御其他企业强大的资本运作,这一表现在现代大学生创业当中十分常见,是主要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1]。

(二)缺乏经验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企业经营经验的特点,所以在创业初期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无法妥善处理,所以企业竞争力弱于其他企业,由此,上述提到的市场激烈竞争,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很容易消亡。同时,因为缺乏经验,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只能依照相同模式创业,在这一举动下,就将自身完全设立于其他企业的对立面,其创立企业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样说明其创业难度较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目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教育目的契合的联系,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立的学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理想、坚定信念,并不断努力使自身技能水平增长,由此实现理想目标,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生理想为目标,帮助大学生技能水平增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十分契合,融合条件下可以使大学生有情绪的创业规划,并具备承受风险、努力向前的心理素质以及充足的专业水平。

(二)教学内容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于人的精神,其具体内容种类较多,但主要分类上有三,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提倡思维模式、思维内容、思维方向,例如提倡思维主动性、创新思维内容、创业思维方向;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度上,其提倡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模式更加贴合行业要求,表现相对具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教育内容较为宽泛,所以两者融合下可以互补缺点,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同时在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三个观念上,两者也存在相同表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具有较高契合度。

(三)教学方式互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传统学科,其教学模式在长期发展下,从早期人工模式发展至现代的“微课”“慕课”模式,各模式在对应时代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实行时间并不长,但其在教育模式上也有自身独特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具备的。在这一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独特性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体系,有利于课程推广与发展[2]。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必要性

目前,随着大学生创业意愿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融合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所以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得出了两者融合的三个必要性,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三个必要性的具体表现见下文。

(一)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因为现代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行业产品、运行模式不再适用,所以各行各业开始求变,这一条件下说明现代企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结合上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分析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可以培育出创新能力突出、全面的人才,此类人才正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融合的必要性。

(二)推动未来社会发展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可见,在未来社会发展当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如果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不融合,就代表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进入下一阶段,这对于国家发展都是有巨大影响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融合的必要。

(三)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综合上述两个必要性表现,国家政府对于教育单位早已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因此现代教育单位应当响应国家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由此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融合策略

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提出三项融合策略,即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各项策略具体内容见下文。

1.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其不但考验大学生理论知识,还考验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而这项能力涉及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因素都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无法有效形成理论化内容,所以必须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育。对此,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本文认为院校应当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氛围,可以不断熏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不同大学生创业者沟通,由此交流经验、提升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值得应用,而建设方法上,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不断传达创新创业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重要性,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可以在院校内建立小型市场,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思想与他人进行交易,由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吸取知识与经验。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学习表现具有较大影响,例如当教学体制存在强制性,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心理,学习表现自然不佳,而这一问题在现代很多院校当中都有存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免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抵触。改革方法上,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不会使学生感受到压迫,并借助教师引导,确保学生思维发散方向正确,同时该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同样具有较高契合度,即思维主动性同样是该项教育中提倡的重点。

(二)注意事项

实际上,现代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实践工作,但通过部分案例反馈发现,在两者融合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方法单一、脱离实际等现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具体来说,只是单纯的将两者教育内容结合,并没有进行深入教育,所以学生对于内容一知半解;院校自行设计教育环境,而环境表现与实际不符,容易误导大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表现,现代院校应当提高自身对两者融合的认知,正确的开展工作。

六、结语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7篇

(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处,四川自贡,643001)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联结、互动具有必要与可能,其互动机制可谓之“三创联动”。实现这种“联动”,具体路径在于:制订课程系统化方案,全程渗透,全面覆盖;选聘、培养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导师;创新校园创业的课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体系;建设基地园区,无缝接入社会,服务区域经济。

[

关键词]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44?03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以下简称“创应”)是一个命题还是两个命题?现在看来,是两个命题,而且是高等教育理论界尚在深入研究的两个命题。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两个命题并非是完全孤立、互不相干,事实上,两者可以有较强的互动,其互动机制可以称为“三创联动”。以下拟就创新创业教育在“创应”中的必要与可能问题进行讨论,试为“三创联动”进行理论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应”的基本问题

(1)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学界并无统一意见。正如学者曾水英在《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曾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高度模糊性的概念”。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曾水英指出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分别侧重创新、侧重创业或认为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1]。

显然,在这里存有各自因视角不同而理解各异的可能,同时也说明学界共识尚未取得、讨论尚待深入。笔者在此处为创新创业教育取“创新性地创业”为基础概念,以使核心观点便于呈现。因为这个概念明确指向对创业教育为”创新性”的界定,说明其任务不是一般的创业,不是一种对纯粹的商贸技能或企业管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创新意识的灌输,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更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实用性强、转化条件要求低的发明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循着这样一种路径,学生们或者根据所学专业而产生创业的创意,或者在专业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而确立研究的兴趣并最终成为日后创业的前因,甚至可能在课余的实践活动中或者在不同专业学生的互动中产生创业的意愿并付诸实践。不管如何,这样一种因由,确乎与为生活驱动而“摆地摊”“跑单帮”的个体户创业不同。其表现出的专业性、技术性虽不见得可以复制惠普和微软的辉煌,但也是运用所学并朝向了对创新的追求,表现了对创业的内容与形式的不一样的努力,绝非简单复制现存的甚至现成的商业活动模式和企业运营架构。如此,受着创新性地创业教育的人才和“应用型”的要求便获得了一致性,这正是我们讨论“三创联动”的前提。

(2)“创应”问题,涉及一些学理上和实践上的困扰。什么是应用型大学?什么是综合性大学?什么是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为什么要创建?如何创建?这需要从大学的基本使命去追问。

目前学界公认,最早出现的近代大学为12 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19 世纪初,洪堡领导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新型大学办学模式。这一新模式奠定了现代大学基础。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研究自由有赖于这样一种组织得到保护和发展。在我国,自晚清以来开始的高等教育先后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时期学习西方、在新中国初期学习苏联并于1952 年实施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后,在现代化的路径上曾经历一段众所周知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浴火重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重新探讨大学使命时与大学分类指导问题已被学界一同思考。针对2000 年我国高校合并重组后的格局,我国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大学分类标准,“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就“类”的问题而言,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经过由粗到细的细化过程和由细化到细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过程,目前的态势是大学分类发展日益真切明显。至于“型”的问题,目前我国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身份定位相对清晰,许多地方本科大学则在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中徘徊,超越乏力,维持不易,降格不甘,于是有了“应用型”一说,算是对现实的回应。北京联合大学在这一方面堪称典型。虽然目前学界争议尚多,实践中打出“应用型”旗号的高校较少,但无庸讳言,探索的先行者早已行动起来。不论其是否是假言的命题,还是悬设的概念,批判性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批判已等不及行政的号角而进行着自适性的调整。

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其目标指向大有深意。是生存在的状态还是发展的焦虑,抑或是超越的勇毅?“为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举办应用性本科的应用型学校”是我们的现实存在吗?显然,在这学科建设交叉化的现实面前,这种选择是艰难的,而且是不荣誉的,是倒退。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高校是一个切近现实、稍显“中庸”的旗号。

二、创新创业与“创应”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三创联动”似是题中应有之义,该是人尽所知,毋庸赘言。经验的事实告诉论者,必然性会被人们想当然耳,因此,人们往往怠于思索并实践中表现得不坚定、容易摇摆。“三创”联动的必要性从何而来呢?

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命题从实践上看是极为久远的,人类因为创新而进化到今天,因为创业而联系紧密。理论的范式并非悬设,是经验事实的总结提炼。就其现代性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自然呼应。从20 世纪30 年代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首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办了惠普公司并因而催生了今天的斯坦福大学工业区(硅谷)到20 世纪80 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影响欧洲英法诸国,迄今,这种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业教育一时成为社会时尚,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潮流[2,3]。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计划经济影响,“听命”思维极大抑制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计划分配就业模式下从理论与实践上都与创新创业绝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市场化就业、双向选择施行,大众化教育迫近,精英模式消解,计划招生与市场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催生了管理者和学界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希望以此化解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从这个意义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实诉求的回应,合于应用之本意。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社会演进与发展的必然。当下的创业教育,受诟病之处多在浮夸。而学生自发性的摸索大多为低级的模仿,创新元素无从生长。高校的创业教育课堂失之用心,乏于用力,游击式的讲授甚至装模作样式地回应极大伤害了学生的期望。学生自发性的摸索多数出于生存和逐利的本能。上世纪80 年代个体户跑单帮、摆地摊,没有理论指导,只有赚钱发财或者只为养家糊口的简单意念。但在当下,简单暴发的发展阶段已是改革开放的背影,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属必然,其系统和全面的要求是内在的逻辑因应,这是问题倒逼的解决模式所不能回避的。

在“应用型”这个概念中,实践与应用的要求是其自有之义。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性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天然合理的呼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指向更加清晰,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促进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乃至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由。诚如胡天佑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问题》中所指出的,何谓应用型人才,学界尚未有一致的体认也无公认的衡量标准[4]。王洪、高林、杨冰在《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中提出,“应用型大学是与经济、生产第一线和地方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之直接服务, 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5]。潘懋元教授则将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总结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6]。

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应用”二字,着力点不在动手能力,而是与生产实践最贴近的筹划与指挥。不管人才分类标准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是可以确认的了。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创应”中的路径规划

根据学界诸议,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规划不外以下几项。

(1)制订课程系统化方案,全程渗透,全面覆盖。如百森商学院为本科学生设计了一套著名的创业实践教学大纲。对我们而言,如何结合中国当下的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设计出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值得深思却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论者看来,创业有关课程的体系设计、大致的路径,要在基本的学科支撑上来进行,这些基本学科涉及的内容比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在基本支撑的基础上,可设计商务谈判技巧、商务礼仪、营销、品牌管理、创业方案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科学研究方法等技能型的课程,再之上,比如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基地见习等实践活动也要在体系内规划。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创业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选聘、培养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导师。比如,借鉴百森商学院,可以要求师资必须有企业方面的经验或者需要一定的比例的来自企业的人员参与到指导团队。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和人脉对学生的帮助不言而喻。反躬自省,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校企合作主要还是项目的合作,甚至是技术和资金的简单交换,人才互动还有很多意识与机制的局限。高校的智力资源强势在某种意义上拒绝了企业一线人才的支持,可以说,大多数高校都忙着为企业培养培训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而尚未想到请企业为高校培养人才。这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软肋,学生们因此感觉到所学理论华而不实,教学实效未得到学生认可,因此,迫切的问题是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打破意识和机制的局限,建立一支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拒绝坐而论道,崇尚一线实战经验,广纳各方专才,促使学生力践知行合一,促使专业性人才对创新性的重视和企业人员对实用性的理解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框架内实现结合。

(3)创新校园创业的课堂设计。创业课堂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强调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互动性,需要营造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针对性地创设创业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选项与构思、调研与论证、策划与设计、发现与解决、优化与调适等创新创业技能。创业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开展创业名家讲座、创业方案竞赛、创业演讲、模拟创业训练(如校园小卖场,专业工作室,下游项目)等,从而获得创业体验。百森商学院采用“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方式可资借鉴。“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方式以企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创业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进行现场教学,使得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创业实践中,对与创业相关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其他创业影响因素形成判断力。

(4)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体系。依托科研基地独立实验平台、教学实训基地、校友企业、校内产业,征集学生团队,创建若干俱乐部性质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创业道路,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方向。如可以借鉴百森学院成功做法,在组织专业团队充分评估商业前景的情况下,对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可以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贷款启动一家公司,指定一名专业导师担保指导创业,创业成功必须返回本金并支付一定利息,创业失败,则只归还本金。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8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工程教育认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11月16日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只有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示范引领、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实现从注重知识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2]

(二)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校必须把培养为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三)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难以满足需求,应届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尽管一些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愿,却因掌握资源有限、社会经验不足或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调动创新创业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就业心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通过个人或团体创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竞争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绩效提高,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人才的重任。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五)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处事态度、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敢于突破落后观念,不怕挫折和失败,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行业形势、特征,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从而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对自己人生进行规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高校在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真正把握创新创业的本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意义不大,对创业教育观念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的理性层面与价值高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教授学生如何获得财富和利润的层面上,过多局限于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3]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虽然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教材体系建设没有权威性,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课程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等问题。并且课程类型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程与实践脱节,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既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4]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只有创新融合专业,才能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专业学习与创新学习既有阶段性的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它应是融合专业、互为渗透的教育形式。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与专业脱节,没有结合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难有成效。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其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其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本领,理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的比较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但是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如经管类学生偏重于兼职创业而忽视创新教育,工科专业多注重创新训练而忽视创业教育。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五)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相关资源缺失或缺乏整合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创业经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也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教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教材,特别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系列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同时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同时,缺乏与社会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管理经验、体验创业过程、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难以实现;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企业培训导师作为兼职教师,也不容易。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更新理念,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

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本思想定位,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帮扶、校企合作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落实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覆盖。

(二)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一要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要突出专业特色,在设置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强化课程对创新创业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5]

(三)校地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要从目前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化,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要素。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业意识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必须建立一支由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了解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方法。二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体验感知创业过程,或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创业实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三是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作为兼职教师,通过短期讲学、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学,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不足的缺陷。[6]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摆正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探索适合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校内,开设专业创新实验课程和综合性实验课程,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验课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加强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和完善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既要学有所成,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业能力。[7]

(五)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是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创新实践经验。二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实地接触岗位,边学习边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三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让学生形成科研小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部级科技创新比赛活动,“以赛代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四是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分析,对工科专业来说,实行工程教育认证,是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工科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教学组织实施等,都要围绕学生毕业能力的目标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2015年临沂大学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临沂大学第一批申报的三个工科专业之一。我们以申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认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新修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明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技术,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关于专业素质结构、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的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与工程技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质等效的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三个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依据电力行业专业特点,设置电力系统、电气控制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分专业方向培养,保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体现工科教育特点”的应用型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减少必修课学分,扩大选修课比例,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左右,总学分160,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0%,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35%。课程体系构成如下:(1)通识课。它由人文和社会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通过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人文、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2)专业基础课。它由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和电类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构成。是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3)专业课程。它由专业必修课(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构成。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工作,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

(三)推行OBE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要以创新设计为重要载体,以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最佳的培养方式。推行目标导向教育,通过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目标五个关键性步骤,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科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在理论教学的各个阶段穿行实践训练,贯彻改革思路。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考核指标体系、奖惩制度等方面使上述理念具体化、制度化。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内容,直接传授创业知识;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在创业体验中磨练学生的创业品质,锤炼学生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设计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电气工程新版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与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安排结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学时数由占课时总数的27%提高到35%。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模块、应用实验模块、设计实验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五部分组成。借助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平台,使课内、课外、社会三大课堂有机结合,并贯穿于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学中,选择部分应用性强的课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起来,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好地达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展从专业到实践创新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设计类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发展与供电公司、电力设计、发电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与能源电力行业和输配电装备制造业建立校企联盟,将产学研合作打造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从大学到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六)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弱化终结性评价,推广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成绩加大作业及阶段性测验、期中成绩、课程设计、实验或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实行激励性评价,制定学生参加科研、课外实践、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对部分课程的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通过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又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只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工科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体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搭建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有效运作的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制定和完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持续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完全适应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

(4):5-7.

[3]荣海平,武伟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5,(4):47-48.[4]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

[5]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74-76.

[6]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2):44-46.

[7]周海波,王桂莲,吕翠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6):66-67.

创新与创业教育第9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无锡市教育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