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团队培养与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1 09:07:56

团队培养与管理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1篇

关键词:监狱人民警察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

On Innovative Teaching Faculty How to Cultiv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a Prison

Sumei LI

(Criminal Judicature Department, Ningxia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Yinchuan City, Ningxia 750001)

Abstract: To cultiv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a Prison,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innovative teaching faculties with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mode as a focus and breakthrough point, relying on cooperation of profession and industry at a high level, so as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well educated faculties with responsive capac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who are politically literate and proficient in specialties. To reac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reformatory police at the sharp end,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 training framework featuring integration of police service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o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an effort to properly allocate and coordinate curriculum layout, faculty arrangement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in practice. By researching on faculty system to promote bilateral communication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st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faculties, who are not only competent in teaching but also in practice whether they’re served as part-time or full time faculties.

Keywords: The Police of a Prison, Mode of training talent, The teaching faculty

依托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关于司法队伍建设改革的大背景,在政法招录体制改革的政策框架下,针对退役士兵招收监狱管理试点专业学生。此类学生入学前就已明确就业为监狱一线管理岗位,具有学习任务明确、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的特点。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要求,以自治区、主管厅局、学院三级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为支撑,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不断进行创新性实践和探索,以培养有实战技能为目标,着眼于知识的“实践化”,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构建了发展学生对岗位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体系,在监狱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中实践了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实践教学培养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教学团队的研究及逻辑结构

1.1研究的主要内容

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监狱人民警察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构成了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专业特点。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毕业总结等)、警务技能训练、实践等环节开展了系列研究,通过逐年不断扩展、深化,形成了特色鲜明、操作性强、效果优良的“警学结合、教学战练”培养模式,该模式清晰地反映了人才培养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落脚点在哪里(参见图1)。

“三段式”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策略。该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的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以“认知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策略形成 “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形成创新的原动力)”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活动(见图2)。

1.2研究的逻辑结构

三个主要研究内容既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逻辑结构参见人才培养4步模式(见图3)。

2.教学团队的实践

2.1锻造了一支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通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施,锻炼了一大批教师,形成了一支教学理论、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综合素质强“能教善战、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形成双向交流、共建共享的师资培养体制,现在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的监狱行业实践经验、优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的既能指导专业、课程改革,又能承担实践实训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学团队。为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的推动与促进下,刑事执行专业成为区级骨干示范专业、监狱管理试点专业成为首批招录试点专业,监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11年获区级教学团队。

2.2构建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教学平台

构建以区级精品课程《刑法原理与实务》为中心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培育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与文明执法的工作方法。以区级精品课程《刑法原理与实务》为中心建设专业基础课程群,以优秀的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依法办事的思想与文明执法的工作方法。如根据对监狱管理试点专业2008级~2012级4届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逐步提炼并形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原则。打造以校级重点课程《狱政管理》为中心的专业教学平台,强化岗位技能的综合训练。《狱政管理》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使学生受到较系统的狱政教育,树立职业观,达到岗位技能的综合训练。

2.3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兴趣学习

课程教学,一旦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要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教学法就是重要的手段。 课堂教学是把知识、方法、能力等传授给学生的重要过程,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有不少的做法得到同学的欢迎。

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警学结合,教学战练”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见图4。

图4

课堂教学以学生认知为前提和课程实习为深化。学生入校即前往监狱开展认知见习,初步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流程;每学期专业课学习结束后,前往监狱进行课程实习,并要求写出课程论文,以此深化课堂所学知识。

同时,课堂教学归纳为“精读、讲解、阐释”只有这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地课堂讲课效果。

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真实案例,设计真实的工作流程,创设仿真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专业课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做到对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的了解和案例积累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才能以创新思维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注重学生后续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发展后劲。监狱管理试点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是监狱一线警察,但五年十年之后长远的职业发展应当也是需要考虑的。专家型监狱警察的培养,需要监狱警察经过多学科的知识沉淀和监狱实践体会,因此,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涉略广泛的选修课。如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方面课程。如从开设《中国监狱史》到开设《外国监狱制度》,就是认识到现代中国监狱制度更多地受到西方监狱制度的影响,经过授课发现,单纯的介绍西方监狱制度还应当与学生即将从事的监狱工作结合起来,有创新性的开设了《中外行刑制度比较》,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走向理念提升,以课程的综合性带动学生专业的后续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应用照片、视频、动画、计算机模拟等,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特别重要而又比较难掌握的基本理论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先列出若干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研究性自学,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刑事执行、监狱管理试点专业涉及监狱人民警察的培养,结合全国监狱的特征与西部监狱的特点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院的办学优势,确定了监狱人民警察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刑事执行、监狱管理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首先,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理论,建立“教学练战”的培养人才理念。在培养方案中以学生为本,突出岗位技能需求的原则,建立“三段式”的培养策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近年来发表了20多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如《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试点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现状和思考》、《政法招录体制下的监狱人民警察警务技能培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

2.5建成了一批实践实训基地,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

在依托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学院与宁夏、内蒙监狱管理局形成长期战略合作联盟,实现学院与行业“零距离”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设置融通、师资配备融通、实践实训融通,建成了一批实践实训基地,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战、更加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设计 导师团队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1-02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学校为企业新员工、高职实习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机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新思想和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新观念。为有效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我院一直在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在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重个性、全面关注、多阶段、多方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如2013年7月开始由经济与管理学院蒋小龙老师带队的营销专业学生在广州欧佳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营销团队管理建设工作,“三个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试点。

一、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思维路径

“三三” 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基于其他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特点和实施要点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应用科学、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依托学院已有的组织体制与机制体系,从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特点三个层面,采取调控、新增、完善、整合等措施,重点围绕实施“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组织机构、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并通过市场营销类专业试点实践检验实施效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设计。

二、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目标

构建完善的校、企、行业信息互通、全程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体制,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有效与顺利开展;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实习学生能力培养、企业新员工技能需求等具体实践任务,更好地帮助实习学生在培养期内实现角色转换,帮助企业新员工尽快上岗、熟悉工作;制订校、企、行业导师的聘用标准、聘用程序,明确导师、导师团队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理论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兼职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保障“三三” 导师团队制的顺利实施;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提升三三导师团队制的自适应、、自优化、自完善功能。通过机制设计,保障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帮助企业提升新员工的理论水平及的综合实力。

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主要内容

2009年我院确定将导师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之一,并在部分专业试点实施后,就立即着手开始有关机制设计。项目组成员就机制设计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学习工作,其中重点学习了国外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机制设计,深受启发。借鉴发达国家尤其如德国人才培养机制设计的先进经验,在根据导师制的实施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体制机制的现状及我院机电职教集团的行业优势,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三三导师团队人才培养机制项目工作组就体制建设、工作运行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与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机制设计。

(一)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体制建设

全面实施“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不断创新完善体制建设。

在体制建设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广东机电职教集团和广东机电行业协会,调整和充实了学校其下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共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的更加完善的新体制,为此我校校企合作处特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企业主导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规定,同时制定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实施办法》等10多项系列配套机制,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机制保障。

1.整合现有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资源,继续将政府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和学院各方代表纳入我院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队伍,利用董事会成员单位在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质资源,构建“政、企、区、校共发展”办学新机制,政府协调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会成员各方关系、整合优质资源向学院倾斜,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

2.利用已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三三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的参谋、咨询、协调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对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深入研究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订单式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

(二)着力推行“三化运行”,完善运作管理机制

建立培养系统化、能力层次化、导师团队化的运作机制,提高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机制的质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制定和完善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工作室开放机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毕业实习报告(论文)管理规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管理 办法》等10余项系列配套制度,以此保证机制有效运行。

1.强化过程管理,培养阶段系统化

对学校而言,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安排等进行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企业而言,新员工需要尽快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和岗位工作技巧,这是导师需要尽快解决企业新员工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问题。因此,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学院三三导师团队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的基础。

(1)导师培训学习阶段:该阶段做为员工入职进行培训的过程,导师对新员工实行理论培训及岗位技能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为1个月。

(2)导师对口帮扶阶段:该阶段为导师带领新员工一起拓展业务、深入岗位进行实践操作,指导时间为5个月。

2.能力培养层次化,注重团队管理

第一层次:导学(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如何去学习企业文化、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技巧)。该阶段理论导师需要完成 “导学”的主要工作及团队管理建设,培养学生、企业新员工结合工作岗位深化学习专业理论,引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融入公司团队。

第二层次:导能(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熟悉岗位技能)。该阶段企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掌握新岗位技能及管理水平。

第三层次:导业(指导学生、企业新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人生定位,目标是培养成行业精英)。该阶段行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新员工进行职业系统规划、认识行业前景,全面提升学生、企业新员工的综合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并后续跟踪解决学生、企业新员工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终目标是成为行业精英。

(三)健全导师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模式落地实施

健全导师团队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导学、导能、导业的“三导”功能。深化校企合作,理论导师由符合条件的院内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与我院机电职教集团所属公司或企业技师、管理人员等担任,行业导师则由本行业富有经验的其他外企高层管理人员、行业协会领导来兼任,组成学院、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导师团队。通过制订导师的任职标准、选聘程序、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确定导师的教学指导说明书,充分发挥三位导师的导学、导能与导业功能,使每一位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都能发挥个性特长,得到充分指导,得以全面发展。

1.健全“导师团队”培养机制,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导师团队。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导师团队制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从源头抓起,导师要实施自愿、优化的申请原则,学校、企业要对导师实施绩效考核。导师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员工的基本素养及岗位胜任能力,为此校、企、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了学校理论导师的 “企业顾问”机制、公司企业导师“访问学者”机制、协会行业导师的“职业专家”机制,校、企、行业三方对新员工实施立体培养。

2.建立“导师团队”考核机制,强化绩效管理、过程控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团队导师工作考核办法》,保障和鼓励校内理论导师和企业导师、行业导师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促进企业新员工(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继续扩展广东机电职教集团董事成员,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和充分发挥学校“校企合作处”工作力度,为导师团队机制实施提供保障。导师团队制的实施对学校、企业的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原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结合导师团队制试点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推广经验,深入研究其他专业试点的可行性及共性,充分利用广东机电职教集团的现有企业资源挖掘其他可用社会资源,根据专业特点与校、企、行业共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任务目标性、培养针对性、管理团队性”的人才机制建设思路,建成一批能满足实习学生校外业务实习、顶岗作业、教师实践锻炼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集人才培养、企业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企、行业合作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邱国玉等.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25-27.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团队主体化;项目实践引导;创新模式

0、引言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说: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在当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焦点。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如今盛行的素质教育,再到新兴的创新教育,人们不断意识到创新在教育领域内起到的强大推动力。探索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西方教育无疑是先驱者。在学术氛围浓郁且自由的西方教育中,创新一直是人才培养中最受关注和重视的素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就开始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国高校逐渐意识到,炎黄子孙千百年来传统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而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改革的提案中占据首要位置。

在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渴求的大背景下,要想在众多培养模式中脱颖而出并推广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团队主体化的建设不容忽视。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Sophia团队是一个新兴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团队,其首创的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模式,在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创新团队主体化

在创新活动主体越来越具有团队化趋势的今天,团队模式成为人才的“培养皿”。人们的科学实践活动(如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时间要求越来越短,领域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单独的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采取团队形式才可能完成。创新主体团队化,就是创新智慧集成化,它将问题提出的智慧、问题解决的智慧、应用推广的智慧集成起来,形成整体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与社会经济进步。

团队模式虽然日益发展,但是受高校体制、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等多方面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受限,从而导致了创新源泉的枯竭。因此,单纯的团队形式建设治标不治本,最终只能和普通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相似。

华东师范大学Sophia团队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团队模式的探索,依托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的教学园地,实行“学生自管自治、公司化管理模式”,在团队建设探索道路上谋求更高标准的创新,悉心孕育和灌溉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认真态度和研究型习惯的新苗。因为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复制继承,更是一种独立的创造,因此,“学生自管自治”模式提出由各个层次的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实验室主任、文化策划、财务等职位,共同负责实验室的项目和日常管理,这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无形的推动力。当然,这本身也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成员不仅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更要时刻关心实验室的动态和发展,为实验室的管理提出意见,让团队在合理的管理下有条不紊地完成各个项目。“学生自管自治”在培养团队成员技术层面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成员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管理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新颖模式也让成员们比同龄人更早一步接触公司化的管理模式,更早地适应发展的环境。

总结Sophia团队的发展历程,有两点创新之处:第一,强调团队主体化,将团队成员的能力最大化,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独特的“学生自管自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素质,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团队的构建为Sophia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基础。在以“学生自管自治、公司化管理”指导思想为创新实践平台的基础上,Sophia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发展历程,将团队的建设和专业的研究融合成一套创新型人才综合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2.1 以实践为引导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Sophia制定的实践课程体系核心思想是强调“先上手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培养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做出的大胆创新。

很多人认为,实践是日常课程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锦上添花的点缀,现今的教育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这种观点。高等院校的实践课时仅为理论课的一半甚至更少;在学分上,两者的权重之差体现得更甚,理论课的学分为实践课学分的4-8倍,这让教师和学生在潜意识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Sophia团队在“先上手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思想指导下,总结出一套包含16门实践课程的培养计划和实践课程体系。为了帮助团队新进成员掌握编程技术,尽快地加入项目小组,融入团队,Sophia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整理总结出一套包含16门实践课程的培养计划,其中包括C++、数据结构、C#、Java、面向对象编程等。Sophia制定的培养计划讲求“先上手实践、自主学习理论”,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做出的大胆创新。培养计划包含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习题。初学者可以通过完成包含不同知识点的题,主动翻阅参考资料,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加深对语言点的记忆。

如图1所示,该套培养体系包含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培养计划,内容涵盖广泛。在时间轴上,该计划保持了课程的连续性和渐进性,避免了生疏情况的出现,在课程安排上又保持了相对紧凑性。培养计划始终坚持将“动手实践”作为重中之重,因而计划主要由精简但经典的习题构成,既避免出现冗杂繁琐的概念,又强化了初学者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课程培养体系框架的初步搭建,标志着Sophia团队已具备了全过程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实践人才的创新模式和团队独立自主的发展精神。

2.2 项目实践引导的三层递进培养模式

在创新实践平台这一“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特区,sophia团队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三层递进培养模式。

2.2.1 在集体培训中巩固能力

集体培训以“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为主要蓝本,由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实验室成员负责授课。集体培训具有自主性、循序性、连续性的特点。首先集体培训的时间有限,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过程需要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其次培训课程的难度循序渐进,且具有针对性;再者培训并不随着教授课程的结束而终结,通常在一门语言的集体培训过后,授课成员会布置一个难度适中的课题,由参与培训的新成员们自主合作完成,并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分别负责界面、服务端、数据库等模块的任务,同时由授课负责人控制合适的时间节点。2011级学生完成了创新项目立项申报管理系统,2012级学生则完成了一个图书管理系统,这些成果也为团队提升管理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集体培训已为两届学生所接受,也初见成效。对于新成员们来说,一个完整的课题能够检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弥补知识体系中漏洞;对于团队而言,创新项目立项申报管理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的投放运行也将提高团队的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Sophia也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实践人才。

2.2.2 在研发项目中提高实践技能

在集体培训结束后,团队会根据每位成员的特点和意向将他们分配至不同的研发小组,由组长直接对其负责。这样一来,刚刚结束培训的成员就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项目,避免因“冷冻时间”过长而导致不适应。

研发项目有两个方向:应用型和创新型。应用型研发项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主要是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技术的积累满足团队未来的发展需求;创新型研发项目大多来源于生活,好的创新型研发项目可用于参加竞赛、申报基金,为团队成员带来荣誉,为团队品牌塑造形象。

无论是应用型研发项目还是创新型研发项目的锻炼都是宝贵的经历。相比培训阶段完成的小项目,研发项目难度更大、实用性更高。团队紧跟科技发展,洞察社会需求,勇于抓住机会,主动开展研发项目,在保证团队高效率的同时拓宽广度、加深难度,形成了一些带有Sophia特色的成果。

研发项目的历练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实践技能。通过研发项目的开展,Sophia团队意识到项目实践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来源于生活,应用并服务于生活。

2.2.3 在合同项目中总结经验

经历了研发项目的锻炼,团队成员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但同时也面临能力提升的瓶颈。为了突破自我、开阔眼界,团队勇于迈出校门,寻找合适的需求和合同项目。

合同项目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大学生能够找到需求并签订合同,证明了一个团队的实践能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合同项目是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签订合同项目之后团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要求、遵守合同信用,容不得半点马虎。

合同项目作为一种实战培养方式,难度无疑是最高的。这些更具规模的项目将团队的研发能力和竞争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合同项目为团队争取到流动资金,为团队建设提供物质支持,为学生参与研发项目的锻炼提供更多的机会。

2.3 创新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新意识的激发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累积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突破定式的经历。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育,而为了提供创新实践意识和思想的机会,创新项目的开展刻不容缓。

开展创新项目是Sophia团队在上述基础上继续深入培养创新能力的一大特色。创新项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讲求项目的新意和推广性,重视学科的交叉性,许多创新更是来源于捕捉到的灵感。这些项目大多数能够申报学生基金或者用于各级学科竞赛,并且,这种锻炼模式既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将创意化为现实,又让志趣相似的人能在创意和技术的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3、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

在两年多的发展过程中,Sophia团队坚持自力更生,立足于嵌入式系统的研发,依靠自主研发积累技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形成了初具团队特色的品牌效应,具有Sophia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多方的认可和推广。

3.1 软件学院创新实践岗位

在sophia团队建设成功的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将实验室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进行推广,推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创新实践岗位”建设项目,即取消原本课程既定的实践科目,改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并跟随教师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推广后,自主选择的项目难度将大大超过传统的教学项目,为那些不能体验实验窒氛围的学生提供了与真实项目“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一基于实验室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创新课程改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他们脱离枯燥的课本知识,将所学真正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岗位”的开设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大了教学动力,使教师更积极地为学生争取研发项目。

3.2 与校团委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Sophia团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校团委的充分认可。双方本着有效推进华东师大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宗旨和实事求是、强强联合的原则,共同商讨并签订“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以sophia实验室为基地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基地,为更多学生提供良好的培养契机,为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推进打下基础。

3.3 与河北北方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合作

通过对sophia团队各方面的了解,并到上海实地考察后,河北北方学院高度认可sophia团队的模式。学院选拔了几个科研团队,借鉴sophia团队成功模式,并在sophia团队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

团队与体育健康学院重点实验室合作研发“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在线服务平台”学科交叉项目的过程中,sophia团队模式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和高效管理等方面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在项目合作完成的基础上,就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和团队模式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体育健康学院借鉴了Sophia团队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学院的团队建设和实际管理中。

4、结语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环境,大学生团队,建设

发展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目标与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既刺激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激励社会成员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在市场竞争中体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完美”[1]。但市场经济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经济,其“平等性、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必须遵循求利、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2],并是一个秩序规范、制度严明、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它在为人们提供施展才华、创造财富的广阔天地同时,也要求社会个体在推动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团结协作,凭借集体的智慧和统一的规范,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高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个体单元,大学生在享受市场经济环境给自身带来便利的同时,较多情况下,单凭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经济环境给大学生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并积极采取行动,这无形之中就要求大学生之间要进一步团结协作、相互依赖、相互激励,并抵制和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起大学生团队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对其合作、创新与科研能力的要求。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团队与团队精神的内涵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团队工作组织形式,是组织的社会心理过程与组织的生产技术和运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被理解为是“一个把投入(人、财、物)转化为产出的社会――心理――技术系统,经济手段和社会心理影响各自作用于个人的工作绩效,从而对组织整体的运行产生作用”[3],麦肯锡顾问卡曾巴赫在《团队的陷阱》一书中从团队的任务角度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而斯蒂芬・P・罗宾斯在《企业行为学》一书中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的大跨国公司开始采用团队的组织形式,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团队的组织形式来提高效率并取得较好业绩。在国内,团队的组织形式经少数企业引进和修订国外的团队管理模式并为己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当前,团队的组织形式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除在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外,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团队的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团队是由工作群体转换而来,但并非所有的工作群体都能成为团队,工作群体强调个人完成个人领域的工作,没有共同的责任”[4],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是团队。因此,大学生团队就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以某一经济项目、任务或课题为导向,大学生之间同心协力,用群体的智慧结合成巨大的创造力,高效地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群体。它不仅注重大学生个体的工作成果,更关注团队的整体业绩与效益,强调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与贡献,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使其超过个体业绩的总和,产生更大的科技与经济效益。大学生团队通过发挥成员之间紧密结合、相互协作的精神,满足团队成员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诚信意识为根本,完美体现“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5]的宗旨。

团队建设的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塑造与培育,一个团队的团队精神倡导和团队建设理论是当代世界管理思想支柱之一,团队精神来源于文化渊源,日本是较早倡导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国家,其通过强调群体意识,致使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美国,近20%的企业均采用团队精神进行员工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实践证明,“团队不失为企业或政府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而倡导和培养团队精神则是发挥团队功能、提高团队效率的可行方式,并可以削弱或消除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6]。而真正的科学管理就是“通过不断协调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紧密衔接、步调和谐的团队,创造出1+1大于2的效能”[7],而这就是团队精神的最本质的要求。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倡导和培养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团队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团队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前,大学生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人意识,都希望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然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发挥团队群体的作用,需要大学生培养与人共事的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以立足群体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智、展示自己才华的最佳位置,而这正是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所在。由此可见,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集合团队成员的脑力,共同创造一项智能财产并凝聚为共同财富,应用于社会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其产生的群体智慧远远高于个体智慧和个体的创造力,并源自于潜在的人类心智潜能,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创造力,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业绩与效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团队精神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在团体中的创造性应用,这也是高校为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与市场应变能力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段,通过组建大学生团队与培育团队精神,养成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经济市场及企业市场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团队建设策略

我国经济近几年保持的近10%的高速增长,营造了良好而发展迅速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也创造了无处不在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市场环境对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素质要求的提高,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团队建设是高校培育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必然教育管理方式,我们只有加快建设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团队,培养高素质、高竞争力与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1、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确立目标,招募合适的大学生队员与团队队长

兴趣、爱好是一个或多个人专心于某一项工作的内驱力,其强烈程度是人追求成功、创造业绩的动力所在。当前,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已是高校教育引导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的教育方法,基于大学生兴趣、爱好及志向、专业追求等因素成立的大学生团队,因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专业追求与感情共鸣为引力基础,具有较强的内聚性,它既能够促进同专业或不同专业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也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集体观念培养。但要使大学生团队高效运转并创造经济业绩,就必须拥有共同的目标,这是团队存在的基础,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言: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因此,明确目标是大学生团队建立的首要要素,是团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是团队的灵魂与核心;团队拥有共同目标既是团队中每一位大学生共同的愿望与兴趣爱好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也是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发展和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需要。其次,大学生与团队队长也是大学生团队存在与发展不可缺少两个最根本因素,招募合适的大学生队员对于团队的创建、维持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学生队员招募与选择适当,团队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巨大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大学生在共同目标、相同兴趣和心理相容的前提下,利用相互间专业、技能、品格、资历的构成相异,使团队拥有相互关注、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互补基础环境。招募或推选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团队队长也是在关键时刻能为团队确立目标、明确努力方向,让团队与其共同度过最艰难时期,以创造更多更大绩效的组织者。

2、以“三自”能力培养为主线,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奖惩激励机制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科教兴国、实施大学生全面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人。当前,高校应以“三自”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创建并建设大学生团队,通过建立统一的团队规范与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与促进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与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团队建设得以稳定发展与有序工作的保障,“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8]。因此,大学生团队必须建立合理并利于组织的规范与制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认同规范,遵从制度;另一方面推动与促进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养成,这是团队目标实现、日常工作和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好方法。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长久保持大学生信心的关键,团队可根据工作情况与效果来正确判断大学生需求,以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和内在凝聚力为目的,公平、合理、有效地激励大学生,把团队绩效和个体绩效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以物质激励为基础,通过适当的物质激励和重点的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激励与鞭策,这一点对于自我服务、自我尊重、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强烈的大学生来讲尤显重要,而过分的物质激励则不利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当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对于一些不规范或违反制度的行为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奖惩需相辅相成,这才更利于团队的健康发展。

3、以培训、学习为手段,完善团队的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团队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要有效提高大学生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培训、学习便是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创新的手段与工具,这对于大学生团队目标的实现尤其重要。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促进政治、文化及知识结构的快速更新与发展,对此,大学生团队就应该加强自身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与提高,始终保持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同步,如此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与社会的需求。团队自身的培训、学习,有利于团队整体知识水平层次的更新与能力的提升,团队学习是“团队为了促进整体合作与实现共同目标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也就是彼得・圣吉所谓‘深度汇谈’的过程”[9]。由于团队成员是由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组成,他们各自拥有本专业的特有知识和相对的知识优势,因此,团队应以实现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共享为目的,加强对大学生拥有知识的收集、分析、整合和创新、传递的管理,让专人专门负责团队知识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提炼出大学生的有效知识,建立起方便于其他大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交流与共享的知识学习平台。并通过对团队的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合理布局知识体系构成,加强知识培训与学习,在知识学习平台上共同构建学习型团队,这对于团队项目的实施与完成大有益处。

4、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培育团队精神,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市场经济环境下,创业、就业已成为高校大学生面向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与直接的问题,社会需要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与诚信的品德。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高校应在积极确立“以修身为基础、以学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同时,积极创建与建设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团队。实践证明,团队成员之间拥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是一支成功团队的标志,拥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才是拥有成功团队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应根据确立的团队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来加强团队协作,使每一个大学生准确进行自身角色定位,促使大学生相互间的配合、帮助、激励,坚持以创业、就业为导向,从多方面、多层面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保证整个团队更积极、更容易地攻克难关并走向成功;另一方面在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间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人创造性并充分利用团队的整体优势,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通畅,积极营造团队成员间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促使大学生保持足够的谦虚品格并积极学习其他成员有益于团队合作的优秀品质,敢于承担责任,给予他人以希望与信心。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建设课题,它需要我们在分析市场经济环境的同时积极加强大学生团队的建设研究,大学生团队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种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于理清团队的相关理论问题,明晰团队建设的逻辑思路”[10],这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去理解它、完善它、实践它,促使大学生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团队的建设,使其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寻找锻炼机会,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善于挖掘自我潜能,勤于取长补短,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更快、更准、更稳地态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模式的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景丽芳.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团队精神的培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8: 88-91.

[2]吴俏燕,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具备的五种意识[J].中医教育,2006,7:79.

[3]严梅福.团队管理与团队建设[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22(2).

[4]钟英姿,民营企业高效团队建设浅析[J].技术经济.2005, 12:216.

[5](英)迈克尔・科伦索,李晓辉、李璞译.团队业绩改善策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89-96.

[6]斯蒂芬P罗宾斯.现代社会立身之本----团队精神[N].经济参考报,1999-01-29,(6).

[7]张今声,加强团队建设发扬团队精神[J].社会科学辑刊.1997, 5:112.

[8]张云云,党刘栓.论企业团队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2005,9:110-111.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5篇

关键词:“五轮驱动”;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74-03

专业教学团队就是任教同一专业的教师所建立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共识常常会让教师在实践教学理念时获得肯定与鼓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国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作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支持专业,创新采用“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加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五轮驱动”培养机制的蕴涵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就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五个轮子共同驱动”,着力培养专业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使专业教学团队迅速成长。第一个“轮子”:一个理念即现代职教理念;第二个“轮子”:两个建设规划即专业团队建设规划与教师成长规划;第三个“轮子”:三层次人培养目标即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其他教师;第四个“轮子”:四个平台即校企合作平台、课程建设平台、课堂教学平台、教研活动平台;第五个子“轮子”:五个载体即产教研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两课评比、技能比赛、实训基地建设。

在国示范校两年期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原来的13位专职教师和4位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扩大为15位专职教师和5位兼职教师,其中校级专业负责人由1位增加为2位,骨干教师由3位增加到5位,“双师型”教师由10位增加到17位,这不仅仅是教师数量的增加,而是通过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

二、专业教学团队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一)确立理念,引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灵魂是成员之间要有一个明确的现代职教理念,因为理念能起引领作用。两年来,专业教学团队听过多场专家报告:张学政教授的《让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姜大源教授的《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张渝鸿教授《消除职业倦怠成就幸福教师》等。派出3位骨干教师参加部级培训学习,1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学习等活动,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下企业锻炼和专业调研活动让教师认识到在新型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任重而道远。建立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培养现代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二)建设规划,兼顾专业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教学团队发展

建设规划包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就是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现有和潜在的资源,形成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度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的规划。专业教师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个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应该为自己成长规划未来,使自己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根据专业2年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实际状况,制定了专业教学团队2年建设规划,专业教师根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并将专业教师个人成长、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

专业教学团队的设岗原则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课程负责人为骨干教师,课程团队成员为基础。专业教学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拥有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如何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形成团队合力,得到团队及个人双赢的结果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举措是以培养专业负责人为团队核心,带动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共同发展。

培养“领头羊”――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按专业骨干教师申报、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程序确定。专业负责人通过校内外培训学习、下企业锻炼、参加部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共建共享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后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等突出问题[1],调动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负责人还应善于与成员沟通,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培养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负责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大纲,组织课程教学、考核题库与教学质量评价,培养青年教师,组织任课教师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解决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难题。经过开展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课程负责人轮流主讲专业主干课程,所讲课程之间基本做到了前后连贯、知识之间融会贯通。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依靠培养专业负责人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依靠培养课程负责人实施校本课程建设工程,依靠培养其他教师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教师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互助协作中发挥各自特长,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搭建平台,夯实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基础

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团队成长的基础。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3]。专业课程团队根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研究,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4],从岗位需求出发,基于“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的原则,建立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体系。[5]确定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农业会计与统计》《农产品营销》《财经法规》《农产品物流单证实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由3―5名专兼职教师构成课程团队,课程团队设计开发每门课程以培养经验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堂教学是提升专业教学团队内功的法宝。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要素组成的整体”[6]。为尽快让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校内“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比赛,参加省市“两课”评比活动,提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内功;积极推行“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一年一度的技能节活动使专业教学团队的技能竞赛趋于常态化,既调动了团队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团队教师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及创新精神,达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赛,赛教并举”的效果。

教研活动是专业教学团队迅速成长的重要手段。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提高的基础在于开展专业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分享彼此的经验,教师得到快速的成长。在课程教研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团队成员申报市级研究课题1项,校级研究课题6项,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成果。

(五)借助载体,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水平

学校通过产教研结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能力。通过与江苏悦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定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江苏悦达农园贸易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新洋农场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与江苏汇源果汁等七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议,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专利研发、顶岗实践等活动,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能力。

学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能力。两年来,组织专业教师参加“部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共建共享课题项目六门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其中两门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团队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三门,开发校本教材两部。

学校通过专业课“两课”评比,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组织专业教师10人次参加学校、市、省级专业课“两课”评比活动,组成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为“两课”评比小组,推荐参加两课评比人选、集体制定两课评比教案,集体听评并指导两课评比。

学校通过技能比赛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操作技能。组织专业教师成立了珠算、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物流单证等四个项目技能比赛教练团队,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

学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安排专业教师40人次到校企合作联盟江苏悦达农园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熟悉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职业技能,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团队参与ERP沙盘实训室建设,《农业会计与统计》课程团队参与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实训中心建设,《农产品营销》、《农产品物流单证实务》课程团队参与农产品物流实训室建设等。教学团队从实训室建设调研编制计划撰写实训室建设申报书拟定设备采购合同参与实训室设备招投标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验收实训室功能与文化的布置实训室使用、维护与管理等建设环节融入到专业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更加优化,产教研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当然加快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形成专业教学团队文化,凝聚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能量,构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学习型的团队机制;专业教师静下心来,养成严谨的教学作风;需要专业教师发扬团队协作、互助学习的精神,形成人人勇于担当,敢于出成果的机制;需要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动态的培养机制;需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条件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顾京.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08).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6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研究生 团队管理

主席于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大批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前沿,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进而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进程。而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差,这是研究生教育的致命弱点。王孙禺等人的调研报告指出,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为“一般”和“差”的比例分别高达53%和47%、30%和31%,硕士生、博士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一般”和“差”的比例合计分别为51%和34%,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一般”与“差”的比例达到了68%。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差,如不及时提高,势必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界定

1.1关于创新,自古以来一直有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最早赋予“创新”现代意义的学者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从生产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 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随后创新的范围扩大到了管理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般认为,创新是指在己有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思路,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

1.2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这种行为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出独特的创见和做出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由多种变量相互促进而形成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由主体各种能力整合而成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与某种具体能力并列的一种能力。一般认为,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等要素组成。

2.研究生团队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1研究生团队的创建。团队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团队最初出现在企业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关于团队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又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边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关于团队的内涵是一致的:一是团队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他们各有所长;二是整个过程中成员相互帮助和相互影响;三是成员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或任务;四是成员互相承担责任。综上所述,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他们之间各有所长且技能互补,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相互协作,最终团队的绩效水平边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研究生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生组成的团队,以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或相关导师为带头人,他们互帮互助和互相影响,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或任务,且每个研究生均能受益于整个过程。

创建研究生团队并不是一种空想,是切实可行的。首先,创建研究生团队已具备成熟的团队理论基础。团队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团队的理论研究已趋于完善,而且历经实践的考验。其次,创建研究生团队已具备一些实践经验。团队对研究生来说并不是新兴事物。研究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已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团队,积累了一些经验。再次,创建研究生团队得到了相关政策支持。创建研究生团队就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模式,它符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规定,是一种可被采用的模式。因此,创建研究生团队有着很好的政策环境,势必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2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管理的实践已证明,团队可以提高个人满意度和生产率,激发成员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与传统的组织相比,团队更具灵活性,能扩大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成员的创造能力,最终在完成组织的目标或任务的同时,使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都能较快增长,使每个成员的满意度和综合能力都能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入手,进而将其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极大贡献的创新人才。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着眼于研究生本身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前提。创建研究生团队,使每个研究生在团队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强化创新的内驱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以社会实践和己获得的信息、经验、知识等感性认识为基础,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等思维手段,使思维重新组合、升华,产生新的思路或顿悟,从而形成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或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思维过程。研究生团队中的成员共享信息、经验和知识,在方法选择时更加灵活和科学,每位成员的思维方式在一起碰撞影响,从而非常有利于彼此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创新能力不是纯粹思维的自由创造物,归根到底是实践的产物。研究生教育只有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与科研工作的密切结合,才能检验、进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研究生通过创建团队,不但能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科研等实际应用能力,还能提高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这些将共同有效地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建研究生团队为研究生提供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环境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抑制创新能力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活动的开展。

创建研究生团队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一是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创建研究生团队正是充分发挥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二是创建研究生团队顺应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创建研究生团队可以提高每位成员的学术水平,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知识面,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研究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有助于导师的培养工作。创建研究生团队后,研究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导师的教学和科研,也可以在团队内互帮互助,以此减轻导师的压力,使得导师能更好的指导研究生的发展。

3.研究生团队创建过程中的若干思考

团队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这些为研究生中创建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为了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团队在创建和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构建梯队布局合理的研究生团队。选好研究生团队的负责人至关重要,团队的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优秀的负责人是研究生团队的核心力量。研究生团队的负责人可以是某个导师,而更多的会是研究生。而研究生作为负责人,就必须是一个有号召力,能够团结并影响团队成员的带头人,这样才能肩负起领导团队的重任。研究生团队除了负责人之外,其成员应是具有互补技能的研究生。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能够以不同的理论、观念结合起来,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达到目标,这有利于团队寻找新的突破点。

3.2研究生团队模式要多样化。创建研究生团队是一种可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那么应该创建什么样的研究生团队呢?参照研究生团队所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生团队的目标或任务可以是需要完成的课程作业、撰写毕业论文、某个兴趣点、导师或学校安排的科研项目等。参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法规定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在校主要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两项基本的活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即研究生要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根据这两项主要内容可分为研究生学习团队和研究生科研团队。

3.3加强团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学校管理部门和导师作为研究生团队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应加强对团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研究生团队的管理上,根据项目、课题或学习任务的需要确定研究生团队的数量、规模、运作方式等。加强研究生团队的自我管理。研究生团队的个自治组织,这就需要每个成员都树立主人翁意识,时刻注意内部沟通与协调,避免内耗,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2-35

[2]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83-384

[3]乔恩·卡曾巴赫.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侯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1

[4]理查德 L.达夫特;雷蒙德 A.诺伊;组织行为学[M].杨宇,闫鲜宁,于维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01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7篇

关键词:一体化管理;团队;人员配置

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的发展教育和培养合格的人才,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科学有效的运行。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是一个统一体,是育人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项工作对于学校所完成的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是两个既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的工作系统,实现管理的团队化可以使工作系统高效有序的进行,使人才培养更全面、更具适应性。

一、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条线”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只负责上课,辅导员(班主任)只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两者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互补与融合,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不全面,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就要树立教书和育人无界化管理的意识和全局观,让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消除彼此工作中的壁垒和障碍。

在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的团队化管理研究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以学生的成人与成才为目标”这一主线,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的"成人"与"成才"为目标。改革原有的管理体系,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确定团队工作职责、团队人员构成及分工,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确定团队管理工作要点,切实把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融为一体,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团队化工作特点

1.教学与育人关系合理分配

教师保证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师角色。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调整预定的教学计划,在授课与育人间找到平衡。

教师作为班主任更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可以将对学生的关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对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培养、生活习惯和职业能力方面的习惯养成。

2.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工作重点

根据学生在入校、在读和毕业前等不同阶段的心理和认识上的变化,调整教学与素质培养上的分配关系。例如,入校时,新生对大学生活存满好奇,而这时也是培养习惯的最好时期,同时也可以为之后的教学秩序的良好维持打下基础。新入校一年之后,学生在之前严格管理中已养成了较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时就可以将教学环节适当加大,确保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毕业前,学生进入了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对毕业后的工作生活迷茫,对即将完成的专业学习迷茫,此时的团队老师就可以从专业发展与工作前景等专业角度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三、人员配备合理化措施

根据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13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一体化管理所做的相关工作,以及实施的一体化管理过程来看,构成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管理团队的人员配备及工作职能做出以下总结。

1.团队人员构成

在团队人员配备上主要以学生的专业培养需要为主要考虑方面,兼顾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构成管理团队的教师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师生比控制在1:60以下,控制师生比是保证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基础。

(2)团队中有1―2名女教师,便于女学生的日常管理。

(3)在团队中,至少要有一名班主任经验丰富的教师。

(4)团队成员有企业实习锻炼经历,熟悉教学、学生管理和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职称结构可由副教授、讲师及助教构成。

2.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指学生的日常管理,也就是通常班主任或辅导员所完成的日常工作。这部分工作可随着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由学生干部主要完成,由一名团队教师主要负责,其他教师辅助,工作重点是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3.教学管理工作

在本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中,团队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在完成日常的基本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始终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引导、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生从开始的不会学,不愿学的老毛病慢慢在老师的影响下变成了更想学、更会学的新习惯。

4.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成为教学和管理之外的重要工作内容,基于这样的要求,本次一体化管理实施的团队构成上,加入了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方面工作的老师,以及企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在学生的创新培养和专业素质培养上就有了专门的指导,极大的满足了学生们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四、不足与努力方向

虽然本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针对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很多改善,同时在相关人员配备上得到了很多宝贵经验,但通过实施过程中的观察与之后的各项反馈,在团队构成和方案实施上依然有很多不足。

(1)人员配置的具体分工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应该将更多人员分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主要注意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实际工作的实施。

(2)制定针对一体化管理所需要人员相关能力培养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以后可以很好的将本方案进行推广提供人员保障。

(3)增加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培养的兼职个人或企业,丰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覃川.教学管理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之我见[J].经营管理者,2014,(30).

[2]石磊;陈亚娜.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相融合的团队化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

[3]田密;胡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和谐互动发展的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8篇

【关键词】中职 园林绿化专业 团队式教学模式 现状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6-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乐观。对于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来说,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活跃在一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为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园林绿化专业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团队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探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简介

团队教学源于团队合作理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它与群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团队属于群体,但群体不一定是团队。有效的团队具有七个关键特征:方向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成员胜任、关系和谐、激励有力、程序高效。

课程团队式教学是指整合同一门课程的多名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设计课程教学专题,面向同一个教学班级,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专业团队式教学是指在某一个专业内,由专业带头人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各学科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以相对固定的形式,设置相对固定的任务,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完成本专业的各项教学、科研、生产、学生管理任务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专业团队式教学是课程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和凝聚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

团队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大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团队式协作,使中职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中职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能力。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实施团队式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一批面向城镇园林建设的一线人员,从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园林环境设计为一体的活动,以提高园林绿化的专业化水平。

二、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式管理松散,教学缺乏体制保证。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出现管理松散的状况。专业理论教师、实行指导的老师以及班主任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多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教学缺乏体制保障,多元、开放、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无法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无法形成。在此基础上,团队式教学就是要突出改变现有体制,在原有的体制上创新,并形成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善F队式教学体制,包括讨论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体制,观摩型、交流型等学习方法体制以及团队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原则体制。此外,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使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行。同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使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学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团队式课程形式单一,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中职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实践恰恰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关键环节。因此,团队式教学模式必须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政策,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避免课程形式的单一。课程形式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合作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教学模式单一,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内容单薄,形式简单。在此形势下,要想真正做到课程形式多元化、课堂教学生动化,就必须实现教师团队的整合。教师应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比如,在团队分工中,可以设置教师主讲制,通过指定几名教师对园林绿化专业课程进行讲解与指导;在实训方面,实现教师辅助训练的目标。这就要求团队式分工过程中,教师是指导与启示的主体,所分配到的学生能够在实训教师的指引下,提高自身投入绿化实践的能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及教师团队协作模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教学多样化,加快构建新型团队式教学课堂。

(三)教师个人能力有限,团队教学任务巨大。园林绿化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其涉及经济、政治、艺术、建筑、历史、心理等领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短时期内,要组建一批样样通、样样精的教师团队无疑是不现实的。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出现了部分专职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团队其他成员则没有固定教学任务而过于清闲的现象。这就要求园林绿化专业教学团队能够将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加强合作。教师个体能够扬长避短,团队合作能够集长弃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专业团队的潜力,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四)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新课标。园林绿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园林绿化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苗木生产与销售、绿化工程施工、绿地养护管理、绿化工程施工预算和资料管理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中级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实用型技术操作人才。但目前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了新课标,不注重以上的培养目标,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掘。

(五)团队式教学过程缺乏德育培养,滞后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方面的教育,德育同样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的团队式教学缺乏德育培养,同时滞后于教学目标。在现代社会,德育是重中之重,很多人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冲击,渐渐淡忘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这样学校的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必须重视德育培养,从团队上开展德育。

三、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团队高质量备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实现严明的体制教育。对于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学生,教师应多加引导,不能放弃;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更加严格要求。改革考试制度,使学生重视考试,真正在考试中学到一些必备的技能。

在团队备课上,实行三级负责制。第一个层级,主管教学的主任对园林绿化专业团队的备课提供宏观指А5诙个层级,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中心备课组,每个中心备课组都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牵头,负责对本班的备课做具体说明与辅导。第三个层级,以年级组为单位确立备课组,在备课组中,分单元按教师的能力和风格分别承担备课任务,研究课标、学生、教材,查找资料,定量主备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备课的基础工作。团队备课模式下,势必会大大提高备课质量,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改进。

(二)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快团队式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中也适用。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应用,如果理论知识离开了实际应用,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用价值。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突出生产适用性、直观性、操作性、创造性,这些都体现了实践性的重要。这就要求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园林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各个教师具体知识与技能特点采用先生产实践、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或采用项目式教学为主。符合实际需要才能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加快团队式教学书物引进,加强知识培养。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有些专业教材仍是 10-20 年前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近几年园林绿化专业在快速发展,设备技术与品种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变化很少。同时,缺乏实践指导书,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仍强调理论体系。因此,学校要注意引进团队式教学方面的书籍,加强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师生共同努力与配合,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一方面,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也要不断强大,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好的指导和熏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完美配合,是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模式改革上,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

(五)着重在专业学习中加强德育,注意从团队上实现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在人的一生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学习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例如,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教师在选材、用材上要充分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不能出现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要注意从团队上开展德育,整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雅娜,朱永莉.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2]付晓云.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3]王胜永,伊宏伟.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4]王欢,朱敏,孙丽娟,等.当前园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5]黄蕾.高职高专《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团队培养与管理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体验教育;思想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33-02

David Kolb所提出的“活动学习”又称体验教育,是通过人们在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经历或对事物的观察有意识或无意识内化中获得洞察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该教育模式在本科、高职教育中有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以研究生层面构建体验教育模型,开展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目前尚无报道。本文通过构建以研究生体验“导师”的培养教育模式改革及实践,意在探讨在研究生层面体验教育的优势。

一、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也在逐年扩大,研究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严峻问题。现有的研究生管理模式,通常以导师责任制为主,即由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整体培养和教育工作。由于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本科生不同,并非集中式学习,特别是理科生,大多分布于高校的各个研究所、实验室等机构。从社会交往面来看,研究生在高校中接触的人群以同一导师下共同承担研究工作的同学为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目前高校通常将研究生培养与学校科研实力的提高相结合,着重强调研究生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建设,而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融入其培养中,尚无较好模式。不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影响到当前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二、以体验“导师”为模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体验“导师”的培养模式构建,首先要建立一个研究生、本科生互助成长团队。我们的做法是:以1名研究生与2、3名本科生构成一个“互助成长团队”。在每个团队中,研究生以体验“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即每个小团队中以研究生为领导,开展团队内的互助学习、引导科研和队员间的思想交流。团队的具体运行包括:(1)研究生通过对团队内本科生思想、学习情况的了解,以每周团队内思想交流的形式,根据自己的大学生活经验引导本科生开展大学生活。(2)通过了解本科生学习情况,研究生负责有针对性的对团队本科生的相关课程进行课外辅导、知识答疑等。(3)让研究生带领团队,指导本科生了解相关科研动态,教会本科生文献资料检索和文献阅读与分析,并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讨论,指导本科生参与并协助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并组织团队参与“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4)每个学期以不定期的形式开展团队内的课外文化活动。

三、以体验“导师”为模式的研究生培养的意义及价值

通过组建本科生、研究生互助团队,并在团队中建立以研究生为“导师”的体验式培养模式及一系列改革实践,我们打破了原有的以研究生导师或以相同学科、研究方向所构建的研究生培养组群,使得跨学历层次间群体以互助成长形式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以体验“导师”为模式的研究生培养的意义及价值,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1.有利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高校研究生阶段,主要任务是科研创新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而目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多在导师科研方向主导下,完成其中某个研究内容作为自己科研工作,其创新性具有一定的束缚性。通过研究生体验“导师”的培养模式,让研究生在有本科生参与下的独立团队内,以科研主导的身份工作,通过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讨论、科技创新和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以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实践了科研的组织、实施以及科研精神的把握,由原有的“被动科研”,逐步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主动科研上来。因此更有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建立,并且在通过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中,可以以“导师”的视角审视在实施中科研所存在的问题,使科研思路更具有全面性。

2.有利于培养科研团队的管理能力。当今世界科技进步都是多学科多领域构成的科研团队在团结协作下共同推动所取得的。研究生阶段则是当今世界科研工作主力军的重要培养阶段,因此研究生的培养关系到了科技的后发动力和科技进步的持续性。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更注重的是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研究生科研管理能力的建立,因此诸多投身(进入)到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研究生,很难直接承担某一团队性项目的领导工作。而通过体验“导师”的培养模式,则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让研究生不仅提高自我科研素养,还通过实践培养了科研团队的管理能力。

3.有利于思想交流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诸多研究生所交流的人群以共同导师的科研团队内的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为主。因此,社会接触面较小,与校园生活的融合度较低,其探讨的话题也主要以共同的科研方向为主,从而造成思想交流欠缺,生活视野较小的局面。通过建立跨学历层次间的互助团队,为研究生构建了不同学历和年龄阶段人群之间的思想、活动交流平台,使不同时期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得到交流。研究生通过在互助团队中发挥组织者的地位,从而有利于避免研究生的孤僻、偏执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在本科生、研究生互助成长团队的模式下,开展以研究生为核心的体验“导师”的培养,是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力补充与完善。该体验教育体系,不仅更好的促进了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效的构建了研究生科研团队管理能力的实践培养体系,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素养与科研组织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构建跨学历层次的思想交流平台,对于开阔研究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健康的思想以及增加研究生在校园文化的融合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媛花.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以体验式学习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

[2]查广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张岳,张舒.关于体验式学习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4]许佩卿.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色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

[5]刘晓明,洪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体验式教育[J].理论学习,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