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5 15:43:45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1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学生;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相关教育工作中的核心教学任务,而学校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把德育教学放在首位。因此,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积极构建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学效果一直不明显,从而导致该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对于主课与辅课程持有不一样态度,一直都认为只要提高语文、数学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即可,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与支持,进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因此,教师一定要把主科与辅课程放在同一位置上,同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要求实现思想道德教学目的,以此来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

由于在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对所讲内容以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毫无章法可言,同时还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思想道德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逐渐降低,进而让我国思想道德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了提高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重理论轻实践

众所周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一个合适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忽略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进而影响了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没有把该课程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会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不仅仅会削弱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性,也会阻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

(四)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制

一套科学合理的品德教学评价机不仅仅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予以改善,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忽略了辅课程的功能,从而导致我国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机制,致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只单单依靠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或者是个人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

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要认识到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之下,终于发现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我国小学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为了更好地保证品德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因此,在讲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来强化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来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道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身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

(二)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教学目的跟道德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个辩论赛,就用时下最为火热的话题,老人跌倒应不应该扶?分别设一个正方与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来选择正方还是反方,通过开展一个辩论赛,可以让教师更加清楚学生的自身想法,以便于全面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与人生观。由此可看,把思想品德与道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科技化,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譬如说: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让人们反思的事例,最多的莫过于老人碰瓷的现象,现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人们也在想到底要不要帮,经过一番纠结之后最后选择用手机录下视频作为证据再帮,这些现象把我国的道德素质拉低了。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关于老人碰瓷或者其他关于道德素质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看完视频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是不是应该伸出援手?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等等。通过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原本枯燥无味且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和德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关于道德方面的视频,以此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讨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而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2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

品德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品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事业的建设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在高校中开展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实施情感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品德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运用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1.以身作则

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育者自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大学生中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教育者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对前途事业的自信乐观、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等,从而让学生耳濡目染,这些都是隐性的品德教育。

2.真诚待人

教育者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运用情感因素时,还需要以诚待人,这样便于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以一种朋友的态度来予以帮助。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教育者要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真诚的谈吐来打动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此外,教育者还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诚心悔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结合学生特点

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1.善于总结群体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老师要善于发现90后学生的特点,比如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强等。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群体特点,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危机,塑造良好的人格。比如现在90后学生都比较喜欢研究星座,那么老师就可以拓展星座知识,迎合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保障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2.善于发现个体差异

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除了要总结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外,还应该在充分尊重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即结合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分析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时,要提前预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品质,杜绝他们的思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

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采取的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方法,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大多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严重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自主接受教育、自主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欲望。比如综合运用演讲、辩论赛、参看视频资料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无形中接受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实施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有效保证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蒲小飞.当代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玲.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落实以德为先育人理念[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学生处于认知阶段,对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程也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素质。

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其落脚点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实现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要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的道德、情感都得到升华,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思考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不但限制了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材的编写也为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技能。

三、进行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一些措施

1.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教学应该体现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认知程度,所以要优化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主置,培养他们在知识结构、技能获得、过程、方法、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将知识满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诱导他们的创造力,唤醒潜在的生命感和价值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对以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他们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以诚待人的做人准则。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取材,作为教材的有力补充

只有把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知识才可以被学生很好地同化和吸收。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经历,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思考,主动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这些生活案例带进我们的政治课堂,和我们的教材内容相结合,采取师生共同探讨、分析的方式加以互动,产生共鸣,实现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开展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深化学生的认识,就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环节,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和同化知识,达成共识。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指活动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更要贴时的生活,设计的活动也必须是学生想要积极参与的。可以组织学生课后走入社区、走向街头,帮助残疾的老人或者年幼的小孩,维护街道的卫生环境,活动结束后可以通过评选方式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用实际教学感化学生、培养学生。

4.通过经验交流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通过学生课后对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的实践,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验,教师组织他们定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反馈结果加深大家对思想品德生活化的认识,从每个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关注每个同学的情感变化,这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又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了课堂效率。

5.将教学方式变得生活化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地讲授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致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若教师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地注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则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果。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采用新闻播报、时事演讲等方式丰富学习内容,这样不仅有效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说教和灌输的传授方式,实现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新颖,同时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

教育来源于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纠正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模式,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求出发的,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解决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弊端,适应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刘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4篇

【关键词】初中德育 思想品德 教学 灵魂与生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的安排需要把握分寸,保持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样,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政治素养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不论是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还是思想政治课这样的附属课程,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当前教育局都在提倡要进行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应当把思想道德课程的改革放到首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广大学生生活得更加健康积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教学

很多心理学的书本上都告诉广大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因此对于每一个同学,教师都要关心他们在学校里的各项情况,并加以针对和教育,从而把学生们都培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才。例如,在班级里,有某个女生,因为从小失去了妈妈,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母爱,长时间就会产生孤僻自卑的心理。在班级活动中也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在班上也没有朋友,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对于该同学这样的不良心态,教师若是不带领她及时地改正,今后步入社会,将会对她的人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班级里多鼓励学生去帮助她,多与她进行交往。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也要在课余时间里,多与该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驱赶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比如,在学习《我爱爸爸妈妈》时,对于该同学,教师要特别适当地说一下,有的孩子虽然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她还会有关系她的老师和同学,她其实也是非常幸福的人。如此一来,该生的内心将会得到极大地安慰。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学会一切以学生为主,告诫学生想要学好知识,首先应当学会做人。对于班级里的同学,教师既要肯定学生们不同的个性,但是也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他们加以改正。例如:在教学《对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上请一部分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于网络的看法和平时上网都做些什么。或者,教师可以事先安排班级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支持使用网络,另一方拒绝网络,正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多弊少”,反方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少弊多”。从而展开激烈的辩论活动,学生们通过之前准备的各种资料,再加上课上唇枪舌剑的辩论,自然而然就将互联网的利与弊了解透彻了。之后,在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上台来,为这场辩论做一个总结,一方面要肯定互联网对于人类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推动,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视频的方式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网瘾少年因为上网走上了不归路的真实故事,告诫学生要适度上网。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

作为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以保证贴合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思想品德课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举例子的同时,可以选取一些学生们最近比较熟悉和谈论的话题,例如:当前比较热门的“出国问题”以及“超前消费”等话题,教师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带大家分析分析,讲一讲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带领学生们去探讨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做到解决问题,这一步一步的流程都檠生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让学生们明白,上思想品德课,不是一昧地对着书本死记硬背,更不是一门给你洗脑的课程。而是一门切实帮助学生解答生活难题,为学生们的人生做合理规划的课程。再例如,在学习有关十六大报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最近估计上的报道以及我国最近有什么新的突破性成果和建设,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大大提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使得他们更加爱国。

四、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做真人

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学习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学会很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技能。很多学生虽然思想品德这门课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在生活上似乎对于课堂上学习的思想品德知识却没有尽可能地去使用。很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很多考点难点脱口而出,但是一旦走向社会,走出学校就会感到手忙脚乱,不知所云,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教之无用”的状态。对于这样的状态,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们起来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放到课堂上来供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得出一个有效的答案,供学生们切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难题。再例如,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们通过图书馆的书籍或是互联网查阅资料来得出答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处于一个成长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思想品德课来对他们的人生进行指导,防止他们误入歧途。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的人格健全,从而做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白玛次仁.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J]. 快乐阅读,2015(24).

[2] 李文兰.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初探 [J]. 学苑教育,2015(19).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生本教育 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主要是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现有效的生本教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利用教学新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以《成长的烦恼》的学习为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烦恼,根据利用调查问卷搜集到的学生信息,有侧重点地选择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与视频中的主人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播放完视频后,教师询问学生:“视频中,主要介绍了主人公的哪些烦恼呢?同学们,视频中体现出来的烦恼对于你们来说也是烦恼吗?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烦恼呢?可以和教师谈一谈吗?”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获得切身感受,随后教师和学生根据视频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交谈,将交谈的主题从视频转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引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从不成熟迈向成熟,学生渴望教师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心中的规则》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主要内容,随后,教师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和自由指的是什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一讲吗?”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听一听学生的答案,听学生的答案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之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喜悦。对于学生的回答中有失偏颇的地方,教师也要适当进行纠正。教师通过听学生基于个人对自律和他律的解读,在学生的解读上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完善,提高学生对自律和他律、规则和自由的认识,明确二者之间界限。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课堂。

三、贴近生活的思想品德教学

为了实现在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的生本教育,教师要注重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是热会热点问题,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以《聚焦两会》的学习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了解人大和政协的组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责。前一阶段两会的召开一直是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详细介绍两会近况的新闻视频和与两会相关的报纸报道。学生阅读和观看完视频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报纸,知道了什么,从中可以体现出我国两会的哪些特点,利用问题方式引起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分析中体会到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课堂上教师利用社会热点代替枯燥的课堂讲授,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达到主要的教学目标。

四、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但是在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前,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是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以《我们的权利》的学习为例,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作为一名青少年都有什么权利呢?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侵害了青少年权利的行为呢?作为一名青少年,若是权利受到了侵害,则应如何进行维权呢?谁是青少年的主要保护者呢?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上课时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每个学生确定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后,在小组间展开探究式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组成员在课下时间利用互联网、报纸等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小组答案进行完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满意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自己对问题的答案,制作以青少年的权利为主要内容的展报。学生的展报制作好后,在课堂上进行评比,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出制作的最为优秀的展报作品,并让制作展报的小组谈谈如何展开展报的准备工作。除了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制作展报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独自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及调查报告。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独立思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将教学内容与热会热点结合起来,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思品课堂中的生本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6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得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1.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7篇

一、教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认识

新课改倡导品德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因为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 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品德与生活课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己口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二、建立和健全升降国旗

重要集会唱国歌制度, 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在教育实践中,借助升降国旗、重要集会唱国歌等制度形式,经常性启发和引导小学生,学习了解国旗、国歌的由来,知晓国旗国歌代表的诞生过程和深刻内涵,引导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伟大的国旗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红色的意义所在。在学校里,可以组织学生们观看首都北京每天进行的升国旗仪式,建立自己学校的国旗队,让学生们轮流参与到升国旗的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国旗的庄严和神圣。通过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道理。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更多的憧憬,让他们的信念更加坚定,让他们前行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培养他们从小树立用奋斗的双桨划出生命的多彩与绚丽!让我们真诚地携起双手,为生活更加美好,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国旗更加鲜艳明丽而共同努力奋斗!五星红旗—— 我们永远而神圣的图腾!五星红旗—— 我们强大而永久的动力之源!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感受到国旗的庄严,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弓1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剑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教师要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生活的情趣和观察能力。如在让学生认识四季这一单元的主题时,正值春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和社会,可以带学生到森林公园里、田野里去观察,并布置一定的任务给他们。例如让他们在课堂上能说出春天的样子,能够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学生明确了观察任务,就会细心地观察、感受春天的变化,他们在生活中、课外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有关知识,学生只有走到户外,精心观察,学习知识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养成善于学习和观察的好习惯。

四、要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探究性教学为基点,让学生可以在探究巾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以自主探究为途径, 以合作讨论为形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明白道理, 能举一反三,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缅怀英烈、学习杰出历史人物的活动

从小培养孩子立志学习英烈楷模通过开展缅怀英烈、学习杰出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小学生了解和学习英烈、杰出人物的伟大,他们经历的什么样的苦难,做出了什么样的牺牲,进而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活动的形式上,可以采取观看影片,阅读故事形式,根据学生年龄和思想接受能力,不同阶段选取不同的背景资料,达到教育的效果。通过开展参观文化古迹、革命遗址、祖国山川以及新中国建设成就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立志为国进取精神。中国发展的历史表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六、教师要转变学科角色,具备各素质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学科角色,要具备各种文化素质,要成为专任品德与生活科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品德与生活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区别于其他教师特别是语数英学科教师。品德与生活教师的角色已不是教科书讲解员,而应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社会工作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引发好奇心、求知欲,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品德与习惯的特殊组织者。教师必须具有超乎基本师德的道德水平、强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 能够主动、深刻、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教学总结。我们还要作专业的学科老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学习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的各种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法律法规等等,广泛涉猎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管理学、经济、法律等内容,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人文素养,提高自己融会贯通各类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好老师。五、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资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可以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 让教学活起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这十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运动会、歌咏会、黑板报比赛、朗读比赛等等,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做个有心人。

七、要对小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当今社会,多数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处事方式,通过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个人利于要服从集体、国家的利益。

一是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意识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的,在活动中,调动学生对集体的事情主动参与意识、主人翁的意识,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为集体出力,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关心集体的活动。

二是在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一种思想,其体现应在学生的行为之中,我们经常开展向集体做奉献的活动,培养学生肯于牺牲、肯于奉献的精神,从主动为集体做贡献,主要是“养成”和“熏陶”,使学生总是在一种关心集体、奉献集体的氛围中活动,这样他们的思想侧重点就会不断倾向于集体,不断倾向于他人。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思想品德;道德教育;法律常识;道德水平;思想活动;青少年道德品质;德育阵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57-0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献爱心学雷锋小组”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献爱心学雷锋小组”,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 生命教育 以生为本 珍爱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6-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磨砺意志、自尊自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和平、陶冶情操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便蕴含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始终。在现实的教育中,往往只注重“骨”(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魂”(生命)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教育。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要关注生命

1.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人对生命敬畏的朴素体现。我们要热爱地球上的生命,就要从热爱自己的生命做起,热爱父母、热爱他人、热爱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回报,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多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关爱。尊重生命就要关爱生命,关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为何珍爱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火灾、地震等,面对各种人为的灾难:车祸、暴力等,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地不堪一击。珍爱生命,因为生命不可重复,是唯一的、是独特的。我们要珍爱只属于我们一次的生命,我们要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

二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的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历程,体验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为使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快乐,认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在教学中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时间、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展示、完善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在生活学习中张扬个性,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要悦纳自己和善待他人,通过个性展现使学生推出我自己,通过你帮我、我帮你,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求生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三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渗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注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禁毒馆,使学生认识到“吸毒一口,掉入虎口”;参观消防中队,参加火灾逃生演练,训练学生面临危险的逃生本领,加强生的欲望;做一天小交警,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种植花草树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以致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使学生珍爱自己,保护生命,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真正意识到要认真生活,珍惜每一天,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界,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四 进行生命教育,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改稿)指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作交流,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念。现在很多的思想品德课堂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参与意识较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危害发生时,应该怎么办?课前,将学生分为火灾自救组、地震自救组、燃气泄漏自救组、漏电自救组,让他们搜集自救方法的资料、图片,进行自救演习。课堂上交流经验体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演把自救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

生命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未来公民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