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市场调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34

科研市场调研

科研市场调研第1篇

科技类图书策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书策划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如:由作者定图书选题。有的编辑申报的图书选题完全由作者提供,编辑几乎不进行策划,作者想编写什么样的图书,编辑就申报什么样的选题,图书选题实行拿来主义,选题只申报不策划,本来应该由编辑进行的图书策划完全由作者作主。科技图书的作者只是某专业方向的专家,其专业水平很高,但他并不一定了解读者的需求。作者按照自己掌握的专业方向和深度编写的图书,其专业、学术水平可能很高,但不一定适合读者的需求。只有编辑、作者一起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围绕读者、市场进行图书策划和图书编写,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如:据喜好定选题。科技图书的编辑基本都经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专业方向有一定的研究,也有一些自己的偏好。有的编辑在策划图书时,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策划,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策划。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喜欢的,就认为读者也会喜欢,就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策划出来的图书,最后的结果大多是除了自己欣赏外,喜欢它的人并不多,让它去创造经济效益,就更难了。

再如:凭想象策划选题。有的编辑喜欢动脑子想图书选题,天马行空,主观臆断,不去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无事实作依据,而是把自己的想象当市场。这样策划出来的图书符合市场需求的也不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也只能是“小概率事件”了。

市场调研在科技类图书策划中的作用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解决很多在图书策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市场知道正在策划的图书能否得到读者的喜欢。读者是市场的组成部分,是终端消费者,是图书优劣的评判者。编辑正在策划的图书,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通过设计一个有代表性的市场调查,让读者充分表达真实的意见,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市场知道正在策划的图书能否畅销,生命周期有多长。在图书市场中,完全一样的图书可能不多,但同类图书却不少,对同类图书作一个调查,调查一下它们的销售情况、重印情况、出版时间以及读者对它的评论等,就可以知道正在策划的图书的未来销售前景,对它的销售周期也会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市场知道正在策划的图书的未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只有市场需求量大,才能产生经济效益。通过市场调查,根据读者的认可度、同类书的销售量、生命周期,就能测算出正在策划的图书的经济效益。需求的人多,其经济效益就大。读者多,其社会贡献也大,社会效益就好。在市场经济中,一定程度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统一的。

让市场调研在图书策划中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意识在图书策划过程中应始终存于脑海中。图书策划过程中,把握好市场定位、读者认可度、市场需求、同类书竞争力,这些是保证图书策划方向正确性的前提,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条件。

多作市场调查。经常到市场中去,了解书店的销售情况、读者需求信息、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总结畅销书与滞销书的经验与教训,会激发很多图书选题的灵感,会对正在策划的图书有很多启发。

科研市场调研第2篇

【论文关键词】调查 预测 内容 问题 措施

【论文摘要】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数据资料整理的量化分析较弱、对营销专题调研内容分析不深入等问题,对其应采取完善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加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等优化措施,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和动态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一、引言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市场调研与预测的综合能力,同时,又为营销专业后续及管理类的各门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它培养学生对市场的认识、调查方案设计、信息搜集、资料整理与分析、市场分析决策等综合能力。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企业在对经营活动进行决策时,必须对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并给予充分的掌握,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决策。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与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紧密的联系,以培养技能为主线,并建立一种动态的更新机制,形成在理论上、方法上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还存在案例分析薄弱、营销专题研究不深入等诸多问题,为了适应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应对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把一些新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内容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将有利于市场调查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内容薄弱

在现行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内容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现行主要教材中案例分析较少;案例分析中对表面现象定性提问的较多,对定量数据分析的提问较少;联系具体公司生产实际问题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出现将不利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2.对数据资料整理的量化分析较弱

在现行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对数据资料整理的量化分析部分较弱。主要表现在:现行教材数据资料方面的量化分析阐述较弱,加之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对数据量化分析方法进行细致的介绍。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抽样调查中,抽样数目的确定,对抽样数目公式的应用和分析,因涉及总体方差、概率度、平均数允许误差等量较难分析,一般在教材中都是匆匆而过,没有结合实例加以分析和应用。

3.软件分析工具的应用流于形式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市场调查与预测与计算机的应用联系更为紧密,例如,互联网调研的应用;调查表的制作;表格及图形分析;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时间序列法、回归预测法、因子分析法等均可运用计算机来进行。这些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是无法顾及的,在现行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象Excel、SPSS等软件没有很好的结合课程内容得以充分的、系统的展示和应用,而是流于形式象征性的提及。

4.市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分析不深入

现行的市场营销专题调研主要有消费者行为、营销战略、目标市场营销、营销策略(4P)等内容。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中,对市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分析不深入,不是从市场调查的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的专题,市场营销的专题调研似乎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相关内容的重复,给人的印象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在市场营销专题调研中找不到用武之地,产生脱节的现象。

三、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措施

1.增强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内容

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应增强案例分析部分,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结合很紧密的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有助于对市场调查与预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及深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市场调查与预测中的案例分析,大致可以分为5类:第一,基本理论类。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主要针对案例素材中的一些概念、基本现象等进行评价分析;第二,基本方法类。对案例素材中的方法,如抽样法、实验法、德尔菲法等方法运用是否合理、恰当等进行分析;第三,调查表设计类。主要是分析调查表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否达到调查的目的等;第四,数据分析类。对案例素材给出的数据资料,进行结构性、差异性、相关性、趋势性等数据分析;第五,综合类。就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调查表设计、数据分析等类型案例的综合,该类分析一般是以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为素材,对素材进行全面的分析。案例编写中,应配合教学目的,可以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也可以针对几个知识点或针对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点(涉及基本理论、方法、调查表设计、数据分析、报告结论等问题)来编写。案例编写应以内容短小精炼、有利于教学为原则。

2.完善对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

对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主要涉及: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区间估计、Z检验与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联合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在这些分析中,现行大多数教材,只对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提及较多,而其余较少,量化分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个别量化分析提及较多的教材中,举例较少,不便于教学,可增加举例。对数据的量化分析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经营决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调研得到的数据,必须经过归纳整理,从中筛选出与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目的、所研究问题一致的内容,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数据量化分析才能有助于对所研究问题的决策。

3.注重软件分析工具系统化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市场调查与预测涉课程中涉及软件应用的内容较多,如何把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与Excel、SPSS等相关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应用中应注意:第一,专业性。要结合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来运用相关软件,防止相关软件的应用与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的脱节,应把相关软件应用到解决市场调查与预测的问题中;第二,系统性。现行教材中对Excel、SPSS等相关软件的应用有所提及,但不系统,应对其系统化。相关软件的应用应具有系统性,要注重全过程、系统化的介绍相关软件在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应用,形成一个运用相关软件来解决市场调查与预测中的问题的系统;第三,关系性。要正确处理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原理和方法与相关软件应用的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应以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为主,而软件是为其服务的,不能因为有了软件的应用,而省略一些市场调查与预测原理和方法的介绍。例如,在趋势分析中,不能因为有了软件求解,就省略掉一些参数公式的介绍。

4.加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

对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主要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这方面,笔者认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郑宗成等著《市场研究实务》一书,值得借鉴,例如,在耐用消费品使用习惯和态度分析一节中,首先给出19个问题的问卷,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市场变化趋势、未来需求预测、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地区市场重要性等进行分析。[1]图形、表格、指标、预测方法的应用浑然天成,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在对耐用消费品使用习惯和态度分析中的应用。对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重点要注重的是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营销问题的研究,而不应是市场营销学中相关营销内容的重复。

四、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展望

市场调查与预测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调查与预测是进行经营决策的前提,只有通过正确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才能使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研成果的运用,进行动态的优化。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应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决策需要的,有利于在实践中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科研市场调研第3篇

----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几点思考**县建设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联系,结合工作,就如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出几点初步认识。

一、注重从国民经济全局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房地产市场调控如果单纯就市场自身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与国民经济整体的联系,就会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目前,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18%,占我县生产总值近9%,已成为我县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当经济繁荣局势抑制需求时,抑或经济衰退有待拉动需求时,房地产投资均是重中之重。同时,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充分显示,房地产市场是重要的资产市场,与信贷、证券等金融市场高度关联,有关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因而,在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工作中,要将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摸索出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规律性,实施“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市场调控,促使房地产市场调控主动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宏观经济目标而服务;要将房地产市场纳入金融资产市场统筹考虑,灵活审慎地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尽可能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严防房地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传到至虚拟经济。

二、注重从民生角度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在推动房地产领域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如果成为住房领域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虽然大大提升了住房生产、分配、消费环节的效率,但亦造成住房资源向少数人过度集中,而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践表明,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低收入者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达到基本的居住水平,若政府不加以干预,就会逐步演化为社会问题,最终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而,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中,要大力推进住房保障,通过非市场化手段解决部分低收入且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要保持住房价格的相对平稳,使其与国民收入增长相协调。可以让一部分群众能够通过住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尤其应引以注意的是,要处理好市场化与非市场化的关系。推进住房保障,并不是要取代住房市场,而是对市场缺陷的一种弥补。市场机制依然在住房领域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住房保障则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促进住房领域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三、注重从经济规律出发审视房地产市场,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科研市场调研第4篇

一、我区商贸流通市场发展现状

__自秦汉开埠以至明清,土沃物阜,交通便利,商贸繁荣,享有“金庐陵”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后,我区紧紧围绕“商贸旺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繁荣中心城区商贸流通市场,商贸流通市场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商贸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20__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8%,比撤市设区的20__年增长近两倍。

二是商贸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到20__年,全区共有农贸市场21个,家居建材市场4个,古玩花鸟市场2个,综合类市场(凯震阳明商城、文山大市场)2个,汽车钢材市场2个,电子类市场5个,新增有形商贸市场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街道和马路两侧形成的具有专业性质的商贸市场和专业商品街也明显增多。

三是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全区共有大型超市3个,社区连锁超市近20个,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2个,显现楼宇经济的商务中心1个。大型超市、连锁企业普遍采用微机管理等先进技术,依托于运输,连锁企业的企业物流也有一定规模的发展。

四是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商贸流通领域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民间资本加快融入,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全面形成。全区共有各种不同经济类型的经发零售企业5747户,二星级以上的大型宾招企业6户,随着世界名店肯德基落户__,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商贸流通市场建设,从自身纵向比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周边地区横向比,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

(一)商贸市场布局不尽合理。一是经营户分布散乱。城区内各类商贸市场布点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各类商贸市场和专业经销商星罗棋布。如汽车、摩托车、五金、汽配、建材、家俱、化工等几十个行业、上千户经销商散布在井冈山大道、人民路、中山路、城南、城北等路段,没有随行入市。二是重复建设明显。目前中心城区的专业街和商贸专业市场多是自发形成,并多聚集在人口密集地段。如在相距不到300米的范围之内有阳明商城、鼎泰步行街、步步高三家大型综合类市场。三是商贸市场定位无序。专业街和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培育多以人为定位,造成资源浪费或市场难以形成。阳明商城定位为超市,却由于邻街超市过多而造成了店面租赁少人问津,二楼以上店面根本是“有场无市”,这些都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的商贸市场建设者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不分行业、不分种类将商铺销售或租赁给各类购买者和经营者,造成“专业市场不专业,综合市场乱综合”的结果,严重影响商贸市场的专业化和一体化。

(二)商贸市场聚集效应仍然弱小。一是商贸市场发展“总量”偏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年年有增长,20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信州区的47.2%。二是商贸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商贸市场投资不断增长,但与同类设区市所在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商贸大项目不多,特别是带动性强、税收贡献高的项目少。三是商贸市场规模较小。从严格意义上说,__区尚无一家规范性的商贸专业市场,充其量只是形成了商贸专业市场的雏形。四是辐射能力较弱。当前我区商贸市场都是转来贸易,没有一个当家的品牌,更没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市场聚集、带动、辐射能力弱,除少数市场销往市内各县市区外,绝大多数市场的辐射范围只在__、青原两区,尚无一家市场能覆盖全省,更不要说全国。五是商贸市场效益较差。20__年全区各类商贸市场交易总额和实现税收的总和尚不及周边相似地区一个商贸专业市场:我区到目前为止,年纳税超百万元的商贸市场没有一家。

(三)商贸业态比例失调。突出体现在传统的日用百货、食杂店、餐饮排档等网点所占比例较大,而代表未来社区连锁趋势的便利店比例不到传统店的1/5。品牌商品专卖店和新型业态店面数量面积不到传 统店的1/10。多数网点档次偏底,小、散、乱状况依然存在,网点设施简陋,商业群组合紊乱,专业街和特色街不鲜明,没有形成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业层面结构。

(四)缺乏规范、完善的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和商业发展规划。由于缺乏商业网点建设和发展规划管理法规和管理规范,无法确保商贸市场建设规范有序和促进商业做强做大。

三、加快商贸流通市场发展的建议

针对当前我区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商贸市场的建设培育,就必须结合实际、着眼长远,汲取外地经验,坚持商贸旺区发展战略,从“政府引导、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创新管理、提升品位”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我区商贸市场走向“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集约化”的有序发展道路。

(一)提高商务地位。充分认识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决定性作用,把发展商贸流通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确立“新型工业化强区、现代商贸服务业旺区”的工作思路,明确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特别要端正商贸流通市场业的认识,把商贸流通业放在与工业、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二)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商业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商贸市场发展规划、商贸行业管理、商贸招商项目洽谈、重点商贸项目建设论证、协调检查考核、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建立商贸重大项目帮扶制度,成立重大项目建设帮扶组,由区领导挂点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实施帮扶。

(三)加快政策扶持,出台优惠政策。在投资体制完善、建设资金筹措、税惠优惠和优秀人才等方面对商贸流通 业进行扶持,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基金。区政府每年筹措一定数量的商贸流通发展基金,以后随财力的增强逐年增加投入。基金重点用于现代流通企业技术改造,商贸流通重大项目建设的贷款贴息、奖励、配套扶持。基金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由区商业局、区财政局共同研究制订,并报区政府批准。区商业局为基金管理运营机构。

(四)合理规划布局商贸市场。一个城市的商业网点布局和定位对商贸市场的建设和培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要科学规划。按照“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城色街、社区便民店”的思路,加强与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请市政府尽快出台《吉安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并协同市直有关部门制定《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建设培育管理条例》,力求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和培育既符合城市发展要求,又适应本地产业发展需要,更有利于促进商贸市场上规模、树品牌。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低水平同类市场的重复建设。二要门店归市。市、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有市无场”的商贸市场的引导,在加快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吸引马路门店商户进入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商贸市场经营,萎缩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门店市场,逐步取消马路市场。三要优化资源。对“有场无市”的有形市场,要整合利用,减少浪费。可重新调整阳明商城市场定位,借鉴外地先进的商贸市场管理办法,整合分散的专业经营户,培育形成大型的商贸市场,既能解决市场分布散乱问题,又能使现有的有形市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强化商贸市场培育。市场的形成,特别是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可依据市场建设和培育的要求,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建设规范的专业型大市场,鼓励、吸引零散商户入场经营,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二要规范市场管理。要加强对市场管理的监督,切实为经营户营造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要大力引导市场主办单位逐步把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到市场管理上,使市场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轨道。三要创优发展环境。市、区政府可建立市、区领导挂点、部门帮扶的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工作制度,帮助市场发展协调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并监督各职能部门规范执法执纪行为。有关职能部门要为入市经营商户设立“绿色通道”,通过“放水养鱼”,扶持市场兴旺壮大。同时,要严厉打击市场内欺行霸市等各种违法违章经营行为,为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六)加强商务队伍建设。一要把商务干部队伍的精力从企业主管转变到行政主管上来,不要陷入企业的事务中。二要加强商务干部队伍的培训,提高商务干部队伍的素质,尽快实现从传统商贸管理向现代商贸管理转变。三要明确商务部门的职能,充实商务工作力量,切实解决商务机构性质、编制和人员老化问题。

(七)加速商贸市场引进利用外资进程。要充分发挥__深厚文化底蕴和商贸历史区位优势,认真研究利用外资的发展思路,要把引进国内外名商名店和引进国外商业巨头当作第一要务,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引入外资落户__开办大型的商贸流通企业。一方面会繁荣__中心城区市场,扩大__的吸引力,增强辐射力,同时也会将国内国外一流的管理经验引入__商贸,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借助外力,提升我区商贸流通水平,推动我区商贸流通的发展和壮大。

科研市场调研第5篇

论文摘要: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严峻,生传统就业观念有关。师范院校应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竟争激烈,这既与国家当前总体就业形势有关,也与毕业,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积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2005年3月至4月,我们在陕西省部分地区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和西安等五个地区所辖的18个市、县、区的教育局、部分公立及民办中小学和民营企业。通过本次调研,使我们对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的就业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诸多思考。

一、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陕就业形势可以说十分严峻。

1.计划安置愈来愈困难。按照现行的就业政策,没有签到单位的师范类毕业生一般派遣回生源所在地人事局或教育局。从我们调查的18个县、区情况看,给2004年以前的毕业生安排了工作的有14个,占78,没有安排的有4个,占22。一般是当年或隔年安排在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总体来讲得到了安置。但各县、区普遍对2005届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工作安置问题表现出谨慎和不乐观。调查显示,上述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总体超编,大部分县区已明确表示不再招聘或很少招聘普通师范专科毕业生,这一点在2005届普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反映的也十分清楚。

2.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安置工作属计划经济下就业工作思维的延续,但就各县、区安置形式看,基本都采取了考试、竞聘上岗等形式,进行择优安排,而且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种聘任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式大于实质,但其基本的工作思路及反映出的发展趋势已显示出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特征。这就是说毕业生今后无论是自主择业还是回原籍等待安置(这种机会将愈来愈少),都将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

3.近几年普通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出路。从我们走访的部分民办中、小学和个别私企情况看,他们大部分都急需各类人才。除个别规模较大的高中外,这些单位对优秀专科生普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工作待遇也明显的高于公立学校。也就是说今后几年师范专科生在公立中小学就业的机会愈来愈小,就业的主要方向应该是民办中小学或私营企业等。

二、就业形势严峻成因分析

1.国家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呈现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态势,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一是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和后工业化的多重冲击,农业和工业同时外溢劳动力;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更加自动化,经济更加全球化,这些因素正在使劳动力的本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将使成百万上千万的劳动力找不到需求;三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人攻坚阶段,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从而使国有企业效率提高,不得不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精减,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的上升;四是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1)同时老龄化社会到来,大量退休人员的重新谋职等,都将给我国形成持久而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我国就业宏观背景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2.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人跨越式发展时期,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到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250万人。四年时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持续增长。[z)同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学率在适龄人口中已经占到巧%,这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跨人大众化教育的门槛。[3)因此大学生就由“精英”变为“大众”,要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也由“卖方”走向了“买方”,这就势必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增大和延长,当然专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初期的就业率则要相对更低。

3.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难以转变。在短短几年内,大学生的身份地位由“精英”转变为“大众”,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原来的高薪稳定岗位逐步转变为大众化岗位或基层的一般性工作,这一切都使大学生暂时难以适应。同时这些工作的报酬和发展前景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和付出的过高教育成本严重失调,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难以转变。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单位好、收人高、工作稳定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他们的择业愿望一般集中于城市,无形间缩小了就业选择范围,加大了竞争压力。

4.小学、初中大幅撤并,教师队伍需求减少。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加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造成大量农民子女进城读书等原因致使农村小学、初中生源大量减少,小学、初中大幅撤并,这就使当地师范类专科生的就业市场减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例如,榆林市1999年共有小学、中学、高中6121所,到2004年减少为3699所,今年还要撤并,预计将来会稳定到2000所左右。1999年全市小学生有109000人,2004年小学人数只有48000人,预计人数将来会稳定在40000人左右。同榆林市的情况一样,其它县、区农村初中、小学有50%左右的要撤并或已经撤并,这就造成了各县、区初中以下教师整体超编,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减少。

5.地方财政困难,难以安置普通师范类毕业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村县区宁愿聘用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也不愿安置师范类大专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困难,聘用代课教师可降低财政支出。

6.专科学生学历层次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市场需求。在目前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实际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学历层次低已经成为造成这类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用人单位对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几点意见及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了用人单位对近几年师范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说,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扩招后师范类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相对滞后。进人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新课程体系的实施使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相比之下作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则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专业设置使学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师范生对新课改知之甚少,更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还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

2.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相对陈旧,专业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毕业生在工作需要时很难胜任相近专业的课程,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职业道德教育欠缺。个别毕业生职业道德较差,不安心工作,其工作表现、个人素养、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难为师表。

4.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差。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师范生由于在校学习期间教育教学实践不够,实际工作能力差,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掌握不够,不能顺利走上讲台。

用人单位建议:高等师范学校要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专业结构;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实践能力锻炼,特别是应加强教学实习工作;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在师德师风上加大教育力度,加强专业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

四、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1.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突现办学特色。目前用人单位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地位及毕业生质量要求较高,在高校毕业生买方市场的形势下,用人单位选聘人才标准越来越高,挑选余地越来越大。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重点、名牌院校的毕业生,这些方面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在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及专业特色,下大力气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校形象的吸引力。因为学校特色是学校形象的重要基础,任何学校要想在生源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培植自己的特色,形成相对优势。我们认为高等师范专科专业的特色,应该是在教师的教育学术水平方面,在对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以及学生宽厚的理论基础学习方面。前者使师范生从教与非师范毕业生比较形成相对优势,后者使专科生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后劲。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一是要把职业能力与特长纳人培养目标体系,使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及教育学术研究较其它类学生具备明显的优势。其次是加强社会所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弥补师范生知识的不足,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在人才培养性质上,要突破传统的“师范性”,以时展与对未来教师素质的要求为背景,将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多门类知识与能力复合又具备教育智慧的新教师形象纳人培养目标。

3.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改造。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不断变化的挑战,学校应依据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尽快实行适应市场的专业改造,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并做好超前预测、超前培养,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要求。在专业的设置上,应保留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以扩展专业覆盖面,可以适当缩减冷门专业,合理设置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不断拓宽学校自身的生存空间,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在课时的安排上,应适当缩减专业课的学时,增加基础课和公共课的学时,加强外语、计算机等一些应用工具类课程的教学力度。适当增开一些实践课、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据统计,普通高校非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的人数不足该专业毕业人数的40 96,因此,我们应该提倡一专多能,鼓励和支持有潜力的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拓宽知识增强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挑选专业,自由跨学科听课,获取多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4.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社会经验的锻炼和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经验是就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法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将从业经验作为聘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许多中小企事业单位不愿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培训等消耗成本,更不愿为别人做嫁衣裳,这就是近几年职业技能型人才走俏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应用知识的学习,要活用知识,课余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贴近市场。

5.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除了要看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还很注重把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普通话等级以及科学人文素质、社会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作为选聘人才的重要条件。专科毕业生往往在这一方面相对较差,毕业生整体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标准的提升反差较大,在求职市场竞争中往往会失去机会,学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应该着眼未来,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突出地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就业市场建设和开发,它主要包括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收集、就业岗位的开辟、就业渠道的拓展、就业基地的建设、就业市场的调研及信息反馈、就业网站建设等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认为,就业市场建设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借助各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收集和宣传工作力度,重点建设好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资源两个信息库,做好就业市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第二,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努力拓展就业方向和渠道。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跨越“师范性”、“非师范性”的传统界限,扩大毕业生主观就业市场。

7.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新的就业形势迫切要求我们能够在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求、就业知识和职业生涯策划等方面,给广大毕业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指导和优质的服务。但是,当前一些学生的择业观念脱离社会实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准确定位、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择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应聘时导致欲速则不达或是半途而废,因此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必然的重要因素。

科研市场调研第6篇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启动农村消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结合本地实际,现浅谈我们工商部门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立农村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 认识农村市场状

中兴镇地处我市腹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我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我们通过对该镇部分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一窥我市农村市场的现状。

(一)、生产状况:该镇人口2.66万人,面积约53.78 平方公里;主要农富作物有猕猴桃、茶叶、花卉等;其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就地、就近的简单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同时该镇存在的个体家庭生产、分散自主经营、壮劳力外出务工的现状,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我们不难发现,该镇农民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应有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其产品大多数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销售阶段后,农民没有明确的、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更不要说定价话语权了。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该镇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

(二)收入状况:据统计显示20xx年,中兴镇农民人均收入为 5726 元,而同期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4121元,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虽然该镇农民年均收入高于省均、国均收入,但较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00元)而言,仍属偏低水平。从该镇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又只有通过城市实现,因此使得留乡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日渐加剧。而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不足、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其中多为农民工)使这些情况更加突出。该镇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

(三)、消费状况: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然而从当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较为普遍,农村商品市场仍处于初级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一是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较低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价廉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必要的消费知识(常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其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低廉。“首求价廉、再求物美,如若不美、自认倒霉”成为农民较为普遍的消费心理,这也折射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和无赖。

二是对经营利润追求和市场条件与农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追求。如果在基本利润追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尽管近年来,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一些大型商业资本逐步进入农村市场,如红旗连锁、老邻居等,但在该镇农村仍普遍存在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商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杂、数量少,有的农家小店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和经营知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这种现状无疑使商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一种奢望。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工商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工商部门在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缺失。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经营随意、地处偏远,就我们现有的人员和装备而言,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 场成了假冒伪劣、三无商品的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一些规模企业介入规范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准入难度和经营障碍。

营造适宜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工商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对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实施长效监管的目标所在。并通过监管,保证农民在其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人在经营范围内合法从事经营,从而促进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那么作为我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应对现状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的机制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 剖析市场化监管网

尽管我们有着依据“三定”方案而做的监管职责、监管流程、监管网络、监管机制,但客观上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情形,如家底不清、职责不明、无照频出、隐患时现、监管乏力。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上存在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的情形,也有客观上存在着人员、装备不匹配的情形。

从金信工程数据库得知,我局有各类市场主体有29918户,实际存活约1.3万户左右,其中重点监管(餐饮、食品、娱乐、农资、危化等)对象(实际存活)约占总数的15%;面对监管对象多、涉及行业多、突发事件多、各类隐患多等现象,加之我们自身人员结构僵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因此,认识上还存在着监管不可能到位、无法到位的想法。

这是我们认识的一个误区。

因为按照统计标准,工商人员与监管对象比例为1:240 为理想监管比例,以此推算我局(仅以各工商所人员为基数)监管对象的临界点应在1.8万户左右。按照分类分级监管标准,对我市约20xx余户重点监管对象,也是有条件覆盖的。另外,由于我们自身对监管对象基础数据的不清、不详、不准,尤其是无证无照部分的统计更是“难得糊涂”。所以我们在黑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文化娱乐市场监管、无证无照餐饮、旅馆监管、燃气经营监管等方面表现为对监管对象的茫然,表现为不知监管对象有多少?无证无照有几许?在何方?监管措施的漠然,表现为巡查不到位,检查不知措(施)等。这是我们认识的盲区。

客观上我们确实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之近年来业务知识培训少,表现为至今不明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监管的具体规定等,尽管办公装备在不断更新、充实、提高,但监管工作的效率却并未随之提高。呈现的往往是巡查流于形式,整治处于被动、应付、监管置于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的情形。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立长效监管制(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农村市场监管之现状和对中兴镇农村市场情况的调研,我们意识到要想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就应夯实监管基础,传承监管措施,拓展监管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增收,构建市场主体自律、工商监管他律、舆论监督参与的农村市场长效监管体系。为此,我们认为:

(一)夯实监管基础,完善监管措施。

运用金信工程的功能,进一步理清我市市场经营主体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依托“经济户口”,积极引导经营者,特别是食品、农资等重要商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等自律机制。切实推行猪肉等重要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传承既定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使“红盾护农”已成为继“12315”之后又一个让政府满意,农民拥护的工商品牌。

实施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有照监管与无照监管相联系,传统监管与网络监管相衔接,固有监管与创新监管相并举,粗放监管与精细监管相统一,事前规范、事中监管与事后处罚相结合的全程监管措施。

(二)规范经营行为 建立监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监管与服务等四个统一。着力引导市场主体自律。要让市场开办方第一责任制度建设逐步覆盖我市所有有形市场,继续在重点经营户中推行并完善“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质量承诺、问题商品下架下柜等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推进食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建设,引导消费者到有质量保障的经营场所购买消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坑农、害农的典型案件及时予以曝光,扶持发展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确保农村市场的商品和农资质量。以此奠定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训,发挥工商“七机制”、活扶农致富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市场规范有序。

1、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实施好“经纪活农”工程。一要大力推广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农民欢迎、机构完备、机制健全、作用突出的农民专合组织。二要引导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切实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扶农助农致富农。

2、加强合同监管,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实现一县一品等特色。深入农村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20xx年初,我们通过开展6期农村经纪人培训,在全市农村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还把“守重”活动延伸到“订单农业”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订单农业”中,在涉农企业中开展争创“守重”活动;以此增强涉农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更好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转变观念搞服务,认真执法促监管。目前,由于大部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弱,识假辨假能力差,维权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农村部分地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要想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就要转变观念搞好服务。依托“12315”这一平台,逐步推进“12315”维权进市场、进商店、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畅通农民消费申诉举报渠道,真正做到让农民“投诉不出村,维权在家门”。

要根据农村商品消费特点,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农村市场特别是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及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违法广告和虚假“致富信息”广告的打击力度,防止农民上当受骗。以此发挥工商部门在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中的他律功能。

积极引入和建立消费者、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等舆论监督,促使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有效运行。

科研市场调研第7篇

关键词: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市场推广是指企业为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量和知名度,而将有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激发和强化其购买动机,并促使这种购买动机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电力系统有一定的封闭性,电力科研单位进行市场推广的思路很难扩展,找不到合理的科研成果推广模式;再者,电力科研单位面向的市场比较固定,导致了电力科研单位的一部分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推广,也就难以得到增值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增加,影响了其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针对其特殊性,对电力科研单位市场推广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形式

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形式日益多样化,如研发人员直接推广,设立专门部门推广,通过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推广,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推广,通过科技成果现场推广会议进行推广,基于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信息平台进行推广等。而由于电力科研单位存在特殊性,一些推广形式并不符合当前电力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例如,受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管理机制影响,研发人员不能将个人成果直接推广;大部分电力科研单位并未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科研成果推广;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领域固定且有限,难以大批量投入科技产业园区集中推广等等。从当前我国电力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合我国电力科研单位实际情况的科研成果市场推广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设立专门部门进行成果推广

很多电力科研单位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专门设立了类似于成果推广、科研开发、技术转移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向社会和企业宣传、展示和推广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并在与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成果合作过程中代表电力科研单位进行合同谈判、合同审查和签订等工作。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不仅可以提升电力科研单位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对产品进行更好的评估和完善。

(2)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成果推广

科研中介机构进行成果推广是一种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推广方式。通过中介方的中介,不仅可以为成果生产方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免除企业因找不到合适技术和成果的烦恼。另一方面,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是科研单位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而他们对成果转让或技术许可等贸易活动规则及其谈判技巧一般都疏于掌握和应用,通过中介方专业化的推广中介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电力科研单位和其他企业在直接谈判中出现的僵局和困难,进而提高合作的成功率。

(3)多元化的推广转化载体

由于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日趋普遍,科研成果推广的载体也日益多元化。例如,电力科研单位可开展科研成果现场推广会议,集成果展示与促进合作为目的,是科研成果推广方与转化方最直接、最及时的交流方式,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可专门针对电力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但这种会议往往因为投资费用高而受众有限。

随着信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研成果推广信息平台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推广方式,如国家科技成果网、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电力科研单位也可以设立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广平台,对电力系统的科研成果进行登记和推介。以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优化了推广转化工作的宣传手段,搭建了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快速推广与转化的社会沟通桥梁,有一定的实践可操作性。

上述几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形式,可以相互融合和借鉴,可以在发挥各种方式优势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应用,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促进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

三、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模式

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市场调查和分析、产品规划与管理、终端建设与人员管理以及宣传与推广。

(1)市场调查与分析

对于电力科研单位而言,要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首先也应该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对电力科研单位自身的情况进行总结,调查科研成果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掌握可能合作对象,包括生产企业、中介机构等单位的情况,分析和调研科研成果所在市场的需求度,为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做好充足的准备。

(2)有效的产品规划与管理

在电力科研单位中,目前可进行推广转化的科研成果大致分为两类:技术和产品共存的高端产品以及小部分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可快速进行市场推广的产品。技术和产品共存的高端产品目前需求量较大,为合作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由于目前电力科研单位的体制限制,使得电力科研单位及其科研人员无法分享这部分收益,降低了电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尽管产品已经投入市场,但并没有为电力科研单位带来收益,因此这部分产品的市场推广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小部分技术创新、与企业合作可快速进行市场推广的产品市场则很容易被打开,一是由于很多企业可自行生产产品,加之电力科研单位的技术权威性,合作模式较为成熟;二是科研成果的技术市场比较成熟,只要完成剩余部分技术的开发,产品便可快速投入市场。但是,由于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电力科研单位的利润分成比率较高,而且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模式受到一些政策的制约,所以有些企业没有与电力科研单位合作的意愿。因此在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过程中,应该针对这部分产品进行策划分析,首先开拓合作市场,通过减少利益分成等方式促进与企业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从而推动产品的增值转化与市场推广。

(3)终端建设与人员管理

对于电力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科研成果的终端可以理解为购买科研成果的生产厂商或运用其技术的企业,包括对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等硬终端,以及市场推广人员素质的提升、企业形象的塑造等软终端。在进行终端建设时,需对市场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使其在掌握市场推广专业技术之余,对推广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需要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保证市场推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有效管理,达到塑造电力科研单位形象的目的,从而促进其科研成果市场推广的顺利完成。

(4)宣传与推广

有效的宣传已经成为促进产品生产销售并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或产品发展的催化剂,在提高企业社会地位的同时可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也接受市场和需求方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各部门的阶段成果,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更多的人在宣传推广活动中获益。电力科研单位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应注重电力科研单位品牌的宣传。由于电力系统相对封闭,面向的市场又相对固定,所以许多电力科研单位的品牌效应还不明显,很多电力科研单位不重视对其品牌的宣传。所以对于如何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的问题,是摆在电力科研单位面前的一个问题。

二是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电力科研单位在进行产品或技术的市场推广的过程中要建设和宣传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员工和目标客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起与客户的信赖和依赖关系。

三是创建宣传平台。电力科研单位可以在电力系统内或面向社会创建以宣传最新科研成果为目标的宣传平台,如“某电科院(电网)科研成果网”、“某电科院(电网)科研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等。

四、总结

电力科研单位拥有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增值的市场推广方面有很多亟待推陈出新的方面。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1)成立相关部门或小组进行市场推广

在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之前,电力科研单位应成立相关部门或小组负责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活动,或者选择现有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其他部门协调工作。这不仅可以体现电力科研单位对科研成果转化增值的重视程度,也可以调动科研人员及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过积极性。

(2)进行科研成果市场调查与宣传推广活动

在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推广时,首先应进行市场调查,包括对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等;在符合市场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地对产品进行包装和规划,提高产品的可观性;同时应进行对科研成果和电力科研单位的宣传推广活动,以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

(3)强化对产品后续服务的重视程度

科研成果推广后,仍需重视成果技术的完善工作,特别是成果转化中的非技术工作。在科研成果的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很难全面考虑到其应用效果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推广之后还必须认真分析成果转化在技术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的因素,考虑安排对工艺和相关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工作。推广之后的后续服务不仅对本次推广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可能对以后的推广活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忠儒.我国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现状及其对策[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2):36-39.

[2]刘长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方式分析[J].科技与创新,2009(01):30-32.

科研市场调研第8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识码:1006-431l(2012)02-0282-02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科技的经济功能的最好形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命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1 市场机制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1.1促进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的过程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的,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引导科技资源流向。通过市场机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投入更多的人财物研发和成果转化,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公众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目前,宏观调控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对科技成果的反应,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制订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1.2促进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可增加科研反应速度,加快科技更新速度,成果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市场通过信息传导机制调整技术资源。供需双方博弈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信息。市场需要什么科技成果,供需矛盾在哪里,进而调整各种要素配置。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组织更扁平化。正确决策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进而加快下一轮成果转化。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20世纪集成电路时隔7年,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1.3促进成果供需有效对接信息是成果转化的基础,而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信息集散地,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整理和成果供需信息,包括哪些成果更具竞争力、哪些单位提供类似成果、成果价格、市场对成果的反馈信息、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供方根据市场信息不断改进研发方式,调整研发内容,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方根据消费者对的商品市场的反应或者对未来商品市场的预测来调节成果需求。市场机制促进成果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1.4促进成果转化得到足够金融支持成果转化需要巨额资金,这完全依赖政府不现实。市场机制为成果转化提供了融资平台。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高科技成果可以吸引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科技人员可通过技术入股与投资者共同成立高科技企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托、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缓解成果转化融资难问题。

2 成果转化偏离市场导向的现状及原因

2.1科研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在实际研发工作中得不到重视,表现为:研发机构不设立市场信息收集部门,调研人员市场态度不认真、方法不科学;为节省经费,缩短调研时间:有些领导想当然“拍脑袋”上项目,以“主观愿望代替市场需求”,调研流于形式。有些项目一旦上马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使得技术开发出来时既不市场领先,也无市场需求。

2.2转化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表现为:财政科技投入虽有增长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不足,同时存在着重复上项目、资金浪费的现象;银企结合不足,“企业信用严重缺失、金融放贷如临大敌”的局面没得到改观,一些企业拖、赖金融信贷资金,恶化诚信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对成果转化信贷热情:风险投资处于新兴阶段,机构实力不强,基金管理和运作能力有待提高,风险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紧密,成果转化金融工具不多,科技成果激活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催生科技成果的局面还未形成。

2.3成果“买卖”对象错位成果“收购方”本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可是国内科研院校产生的成果似乎都针对“政府买家”。把成果卖给政府还是企业,实际差别是谁来承担风险。因为政府类似最大的保险公司,能承担的风险巨大,购买成果时不计成本。而且购买成果的官员也没有风险,科研人员主要关注政府需求。可对企业来说,任何技术转让都有一定风险,甚至直接关系企业生存。企业购买这类并非根据企业需求立项开发的成果后,须进一步开发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实际上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并不多。这种基于“政府买家”的研究成果难以捕捉真正的市场需求。

2.4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成熟度偏低。大部分成果仍然停留在小试、中试规模,缺少放大试验,甚至有些成果缺乏必要的小试和中试等重要环节,尚未走出实验室。这些成果真正放大后,能否经得起实际检验,就是成果的发明者也难以明确回答;二是太超前,市场需求不旺盛。有的成果虽然属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但尚未达到满足大规模生产应用阶段,有些甚至处于概念阶段,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会提高生产成本,市场也不会很广阔,因而很少有企业愿意转化。三是单一成果多,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企业往往需要一个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除了科学可行性外,还应兼备工艺、装备、技术等工程研发可行性,以及经济可行性。

2.5人才不足且转化动力不足成果转化需要专业技术水平高、市场驾御能力强、综合调控手段先进、经营理念科学以及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服务人员和应用型人才不多,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统领成果转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能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级技工非常稀缺。同时,当前成果评价与职称晋升缺乏市场导向,成果是否得到推广,是否被社会认可,并不影响职称晋升或工作业绩。这导致科技人员不注重市场需求,通常注重技术水平和资助经费,着力点首先是完成科研项目的论文、著作、报奖、专利等任务,其次才关心成果转化。而往往科研工作完成后,又开始下一轮科研项目申报,无暇顾及成果转化。再加上转化过程复杂、市场经验缺乏,研究者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的动力和勇气。

2.6中试环节薄弱中试是成果转化的重要阶段,主要由孵化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承担。我国孵化器建设时间不长,整体水平不高,一般只能为企业提供试制场地、物业管理等初级服务,无法解决中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市场方面的困难: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数量不多,且多以企业内部研发和工业化为主,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实验室较注重计划项目研发,结台市场开展中试工作不够。此外,中试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0.7:100,与发达国家1:10:100的比例差距较大。

2.7服务不规范有些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完善,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对技术了解不深,只起联络和沟通作用,真正驱动力是中介费用,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还需要企业自己判断,这些机构并没有真正介入到成果转化活动中去。特别是由于目前市场不够规范,部分机构的不良行为导致整个行业公信力缺乏。这造成无论是供需双方都担心成果价值和价格背离,阻碍大规模成果转化。

3 对策

3.1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用有限的科技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尽可能向熟悉市场的企业集聚,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积极推动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研发,联合实施成果转化。对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要由过去由科研院所牵头逐步调整为以企业牵头,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使研发成果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引导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3.2加强科研的市场调研建立研发的市场牵拉机制,从科技产出的源头抓起,力争在科研立项时就解决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研开发之前要通过市场满意度、竞争者、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等来确定创新领域和方向,减少没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推动市场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过程,如参与创新目标确定,创新成果构想的筛选和创新预算的制定,与技术部门共同研究市场需求。对正在研究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并将结果反馈给技术部门,确定创新成果的目标市场。转变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专家确立选题和评审立项的做法。把科研单位推向市场,让市场检验科研单位“生产”科技成果的能力及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效益。另外,让成果接受单位成为需求成果的独立经营实体。把用户纳入创新体系之中,进一步发挥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确保“研发一生产一消费”链条完整连接,使研制出的新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

3.3鼓励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改变单纯的学术评价导向。改变考核评奖时一味地将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置于市场价值之上的做法,对于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核。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自行转化成果,在大学科技园或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对于技术含量高、企业无法承接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给予必要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科研人员自行转化和创业。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成果向企业进行转移。凡是能够向企业转化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由企业负责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由各方协商解决。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开发成果并向企业转化。

3.4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让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需求和规则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撬动和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专注投资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促进招商引资、资本市场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创新推广信贷模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和信誉评估,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股票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筹资和带动功能,进一步发挥企业上市对于创投资金退出机制的带动作用,推动发展未上市股份转让市场。加大银、证、保合作力度,推动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建立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发展。

3.5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队伍的开发、引进和使用,形成洼地效应。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抓好各类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将其建成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取得效益同科研人员的收入挂钩,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职称、待遇资助等评价标准,创造公开、公正、竞争、合理的用人环境。同时,不断充实推广队伍,有计划地加强推广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3.6加强中试环节建设大幅增加中试环节资金投入,使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科研、中试、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开放现有中试基地,向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偿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提高孵化器在中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中试环节的科技开发工作。

3.7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所、技术资产评估管理,避免伪劣技术进入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权威的信息和交易平台,定期公开最新的成果信息、公布企业的技术需求,使产业和研发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流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经济、法律与技术,了解市场和善于经营的队伍作,加强客户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介机构向企业化方面发展,将中介方的利益维系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收益中,促进中介机构参与成果转化的前期投入、中期监督及后期收益评估,确保中介机构的应得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景元,王国权等.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与成果开发转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

[2]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3]王顺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5):53-54

[4]韩健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市场导向[N]科技日报,2010-9-10

科研市场调研第9篇

【论文摘要】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着数据资料整理的量化分析较弱、对营销专题调研内容分析不深入等问题,对其应采取完善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加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等优化措施,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和动态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一、引言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市场调研与预测的综合能力,同时,又为营销专业后续及管理类的各门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它培养学生对市场的认识、调查方案设计、信息搜集、资料整理与分析、市场分析决策等综合能力。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企业在对经营活动进行决策时,必须对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并给予充分的掌握,才能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决策。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与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紧密的联系,以培养技能为主线,并建立一种动态的更新机制,形成在理论上、方法上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还存在案例分析薄弱、营销专题研究不深入等诸多问题,为了适应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应对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把一些新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内容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将有利于市场调查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内容薄弱 

在现行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内容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现行主要教材中案例分析较少;案例分析中对表面现象定性提问的较多,对定量数据分析的提问较少;联系具体公司生产实际问题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出现将不利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2.对数据资料整理的量化分析较弱 

在现行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对数据资料整理的量化分析部分较弱。主要表现在:现行教材数据资料方面的量化分析阐述较弱,加之教学时数的限制,无法对数据量化分析方法进行细致的介绍。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抽样调查中,抽样数目的确定,对抽样数目公式的应用和分析,因涉及总体方差、概率度、平均数允许误差等量较难分析,一般在教材中都是匆匆而过,没有结合实例加以分析和应用。 

3.软件分析工具的应用流于形式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市场调查与预测与计算机的应用联系更为紧密,例如,互联网调研的应用;调查表的制作;表格及图形分析;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时间序列法、回归预测法、因子分析法等均可运用计算机来进行。这些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是无法顾及的,在现行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象excel、spss等软件没有很好的结合课程内容得以充分的、系统的展示和应用,而是流于形式象征性的提及。 

4.市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分析不深入 

现行的市场营销专题调研主要有消费者行为、营销战略、目标市场营销、营销策略(4p)等内容。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中,对市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分析不深入,不是从市场调查的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的专题,市场营销的专题调研似乎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相关内容的重复,给人的印象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在市场营销专题调研中找不到用武之地,产生脱节的现象。 

三、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措施 

1.增强市场调查与预测案例分析内容 

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应增强案例分析部分,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结合很紧密的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有助于对市场调查与预测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及深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市场调查与预测中的案例分析,大致可以分为5类:第一,基本理论类。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主要针对案例素材中的一些概念、基本现象等进行评价分析;第二,基本方法类。对案例素材中的方法,如抽样法、实验法、德尔菲法等方法运用是否合理、恰当等进行分析;第三,调查表设计类。主要是分析调查表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否达到调查的目的等;第四,数据分析类。对案例素材给出的数据资料,进行结构性、差异性、相关性、趋势性等数据分析;第五,综合类。就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调查表设计、数据分析等类型案例的综合,该类分析一般是以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为素材,对素材进行全面的分析。案例编写中,应配合教学目的,可以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也可以针对几个知识点或针对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点(涉及基本理论、方法、调查表设计、数据分析、报告结论等问题)来编写。案例编写应以内容短小精炼、有利于教学为原则。 

2.完善对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 

对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主要涉及: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区间估计、z检验与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联合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在这些分析中,现行大多数教材,只对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提及较多,而其余较少,量化分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个别量化分析提及较多的教材中,举例较少,不便于教学,可增加举例。对数据的量化分析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经营决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调研得到的数据,必须经过归纳整理,从中筛选出与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目的、所研究问题一致的内容,并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数据量化分析才能有助于对所研究问题的决策。 

3.注重软件分析工具系统化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市场调查与预测涉课程中涉及软件应用的内容较多,如何把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与excel、spss等相关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应用中应注意:第一,专业性。要结合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来运用相关软件,防止相关软件的应用与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的脱节,应把相关软件应用到解决市场调查与预测的问题中;第二,系统性。现行教材中对excel、spss等相关软件的应用有所提及,但不系统,应对其系统化。相关软件的应用应具有系统性,要注重全过程、系统化的介绍相关软件在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应用,形成一个运用相关软件来解决市场调查与预测中的问题的系统;第三,关系性。要正确处理好市场调查与预测原理和方法与相关软件应用的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应以原理和方法的教学为主,而软件是为其服务的,不能因为有了软件的应用,而省略一些市场调查与预测原理和方法的介绍。例如,在趋势分析中,不能因为有了软件求解,就省略掉一些参数公式的介绍。 

4.加强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 

对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主要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这方面,笔者认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郑宗成等著《市场研究实务》一书,值得借鉴,例如,在耐用消费品使用习惯和态度分析一节中,首先给出19个问题的问卷,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市场变化趋势、未来需求预测、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地区市场重要性等进行分析。[1]图形、表格、指标、预测方法的应用浑然天成,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在对耐用消费品使用习惯和态度分析中的应用。对营销专题调研内容的研究,重点要注重的是运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营销问题的研究,而不应是市场营销学中相关营销内容的重复。 

四、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展望 

市场调查与预测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调查与预测是进行经营决策的前提,只有通过正确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才能使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研成果的运用,进行动态的优化。市场调查与预测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应是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决策需要的,有利于在实践中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理论和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