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28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1篇

1问题的提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论文联盟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论文联盟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3.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2篇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农村经济管理下农业发展思考

[摘要]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还能大力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可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业发展;管理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但由于我国在农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惠农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经济、政策、计划、土地、统计、审计、生产体制、农业承包、发展、扶贫、分配、产业化、销售、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二轮土地承包、土地纠纷合同仲裁、农民负担、农业保险等诸多方面的管理。

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责

2.1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2.2农林项目管理

2.3研究指导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农业产业化

2.4各类农经统计报表的编报工作

2.5相关项目申报工作

2.6撰写农经材料和信息

2.7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对农村经济收支、农民收入以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监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2.8管理土地承包、耕地、荒山使用权流转和承包合同管理等工作2.9有关农村、农业、农民各类来信来访调处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3.1只有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保证农业的整体发展不受影响。

3.2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即是人与自然结合的过程,又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因而决定着经济管理的双重重要性。

4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的发展缺乏主动性

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导致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农村经济管理局面很难打开,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但在很多地方却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4.2农业的相关知识缺乏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农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的相关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进行。

4.3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思想保守,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观念落后,不能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

4.4农村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实施主要是由村干部负责完成,但是由于多年来农村承包土地没有合理的合同规范,而且目前农村的财务还不能做到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公开透明,导致承包租金无法及时回收,集体财产得不到保障,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

5.1宣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

现阶段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的加快实施这一任务,高质量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关部门就应该对负责各项工作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只有充分的学习才能更深入的了解。

5.2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施农村规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条的延伸,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及大型企业,建设优势产业生物链,并将其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建设的步伐。

5.3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

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他们对农村经济业务知识、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等综合业务水平的了解,完善业务范围,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金融财务管理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必须做到全面了解,才能更加有效的针对性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

5.4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作为农村比较常发生的事件之一,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拥有及时解决危机的能力,积极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不偏不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经济民主化、科学化发展的进程。

5.5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关键要素之一,只有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才能加快更新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步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6提供服务指导以及资金扶持

成立专门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积极推荐评审市、区、部级示范社;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并给予相应奖励;对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贷款贴息等。只有加快农村发展,才能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整体团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相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从而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该站农村经济管理的步伐,快速有效的推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韩忠;探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年21期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2期

[3]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摘要: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经济活动就有经济管理,目前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生产总过程的经济活动的管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生产越发展,技术越先进,管理越重要。经营管理工作搞好了,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新任务,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经济体制的变化

目前农村的经济体制由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化经济体制,替代了大锅饭式的集体化经济体制,农民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经营方针、能够处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直接挂钩,为了发展生产,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中生产关系的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2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将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这样,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就成为面向多产业的服务了。

1.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目前农村生产中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由过去的统购派购为导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生产经营方式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成为从生产到流通的再生产的全过程。

1.4农村和农民的本身条件的变化

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时期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商品生产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比较缺少商品生产知识,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传递慢,因而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主权,但应变能力差;四是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严重影响商品流通,进而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但要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这些新形势、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2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任务和方法

我们要根据客观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科学地组织社会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目前,我们就是要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努力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1切实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允许各地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自行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式,存在多元型的经济结构;二是必须搞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放手让企业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推行层层承包制和岗位经济责任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对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通过行政的、法律规定的、经济的等手段及时解决和正确引导,保证乡镇企业沿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方向健康发展。

2.2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促进产销的良性循环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农村的各经济成份之间、各产业之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也就是说,要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支持各类从事供销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有组织的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逐步在农村中形成一个以中心集镇专业市场与众多农村集市相连接的市场网络。农民可通过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市场经营,产品生产和产品价格策略以及自己产品的营销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方向,改变生产结构,使生产和需求自发地调节。互相适应。

2.3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咨询,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面前,生产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努力改进生产,取得盈利。这既给农村经济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也使每个生产者得冒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搞好经营管理咨询工作,帮助每个独立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方针、决策和计划;寻求最佳方案,搞好合同管理。同时,还要把国家计划指导的要求,对经济的客观要求的信息也传递给他们,这样就把局部的利益和全面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以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和流通获得统一,求得最佳的全面经济效益。

2.4加强经济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的激烈的竞争,每个商品生产者要求得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因为只有联合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条件都各得其所,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联合可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以便产生系统效应,起到放大生产力的作用;联合容易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和适应社会需求而组织生产,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联合可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观念,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农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2]聂洪臣,张季中,姜桂娟,李国政,高建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13.5(下).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农业生产中逐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客观因素限制,导致我国当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成效不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故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新型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从而有针对性培养优秀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推动农业发展。由此,本文主要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改善措施。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政府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转变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还应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看来,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职业院校定位偏离三农目标,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就当前我国农业职业院校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是培养农村经济系管理职业人才的重要的基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相应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农业职业院校紧跟时展潮流,开设了大量非农专业,反而对原来的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减弱,致使很多农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不足,严重影响农业人才培养[1]。与此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为了满足农村家长跳出农村,谋求长远发展的目标,农业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以升学为目的,逐渐同普通高校发展形成趋同现象。这些短期的升学利益,将会导致农业院校三农本位职能弱化,长此以往,将导致农业专业人才更加稀少。

2)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培训力度不高,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在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有超过一半的农村经纪人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专业知识,还能够了解经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如果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缺少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那么必将影响到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人才在农产品流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农村经纪人自身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单一,难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缺乏就业竞争优势[2]。

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和产业主体连接不足,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较之其他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需要在大量实践中积累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主体同产业化主体连接不足,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性不足,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优秀人才。此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对市场需求认知不足,人仍然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同农村产业化发展相脱节,无法适应农业实际发展需要。

2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策略

2.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本质

农村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明确服务三农本质,结合国情,促使农村闲置劳动力向非农化人才方向培养,通过技能培训,将更多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建设中,促进城市节约;培养新型农民,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更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应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主导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

政府应极大农村职业院校资金投入,并未其颁布一系列优惠措施,改善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中职院校办学条件,从而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养更多职业人才;加大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力度,以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为主,带领农村群众发家致富,提升农民收入。

2.3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才培养思想,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应结合实际需要,不但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以职业化为导向,培养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3]。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才知识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技术培训的整合,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从而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响应的需要更多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故此,为了能够培养更加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应提高中首次很多股,加深三农服务本质认知,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王夷平,许春艳,等.农业经济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农经人才培养探讨——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6):21-24.

[2]黄文清,李明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41-45.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5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农村经营管理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应用,其基本任务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

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选择的是生产力改造和生产关系改造相结合的路子。生产力改造主要是以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提高农业产量和改进农产品品质。生产关系改造中,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当代经济学家吴敬连认为,制度重于技术,制度也是生产力。

农村经营管理涉及面很广,从现阶段来看,主要是四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管理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村一级。下面我分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一)我国农村土地的基本制度: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承包制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解放初期的就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以后通过农业合作制,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使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村土地的基本制度。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家庭承包制是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不仅适应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以后也适应。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从200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二)农村土地承包法:二种承包方式和四种解决纠纷途径

1、两种承包方式:家庭承包、其他形式的承包。

(1)家庭承包方式:

承包双方当事人分别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本组织的农户。承包的客体是耕地、草地和山林。承包原则是以家庭为单位,户户平等承包。县级以上政府发放承包经营权证确认。

在土地承包期内,法律规定三个“不得”,二个“可以”:

不得收回。但三种情况除外:一是全家迁入大中城市,转为非农户口的;二是全家人死亡的,可以收回其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但山林也不能收回。三是农民自愿要求交回承包地的,但要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一旦发包方同意收回,承包方在本轮承包期内不得要求再承包。

不得调整。但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人地矛盾的可以调整。

不得变更。不能因承办人、负责人变动或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分立)而变更或解除。

可以流转。土地流转的原则是:依法、自愿、有偿。

可以继承和分割。一是指承包收益可以继承。二是承包经营权根据不同的土地享受继承权:耕地和草地不能继承承包经营权;山林可以继承承包经营权。分割是指家庭发生变化时承包经营权作为家庭财产权进行分割。

(2)其他方式的承包,也称专业承包

双方当事人是村集体组织和个人与组织。本组织内的人有优先权,承包给组织外的人要经本集体2/3的人或代表同意,报乡镇政府批准,并对承包人进行资信调查。承包客体是四荒资源和茶园、果园、水面等。承包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承包收益和承包经营权都可经以继承直到期满。

2、四种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途径

一是双方当事人协商,自己解决;

二是请求村委会、乡镇政府调解;

三是申请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仲裁;

四是向法院。

(三)我省土地承包和流转的基本情况

(四)当前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是二轮承包留有尾巴。9%的村没完成,其中2.5%的村没开展二轮承包。

二是承包权证发放和变更突出。

三是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在一些地方受到损害。

四是定销户、外来户的土地承包权难以解决。

五是一些地方依然保留“两田制”。

六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违反自愿原则。

七是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不力。征前不尊重承包农户意见,补偿时费用低,补偿标准不一。

八是征用补偿费分配比较乱。

九是被征地农民的基本保障水平低。

十是土地整理中引发的问题也较多。立项前不听农民意见,整理后土质变差,整理后没将承包权落实到农户。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是今年全省开展全面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工作。总的原则是:在二轮承包基础上进行完善,不是打乱重搞承包。主要内容有:没有实行承包的村开展承包工作,权证没发到户的发到户,证地不符的作相应变更。

二是改革征地办法。征地实行“综合区片价”,提高补偿标准。

三是加快保障换土地步伐,改变传统的货币安置法。

二、关于减轻农民负担

(一)农民负担轻重关系到社会稳定

农民负担古来有之。历史上什么时候农民负担轻了,社会就稳定,社会生产力就向前发展;什么时候农民负担加重了,社会就动荡,社会生产力就遭到破坏,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无不跟农民负担沉重紧密相关。因此,历史上许多朝代都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

(二)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向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党重视减轻农民负担,最早从延安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了全面的,取消了封建土地地租。50年代以后又长期稳定农业税税率,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80年代中期以后放开农产品购销实行市场调节。这些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尽管这样,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农民负担还是比较重的。建国初期,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需要从农业积累资金来解决工业化建设的资本积累,主要办法是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由于“统购统销”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扣除的,尽管农民负担也较重,但农民没有感觉到,因此矛盾并不尖锐。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农民负担从农民身上直接扣除,使相关矛盾开始突出出来,特别是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等,农民意见更大,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民对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收缴税费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农民“主动缴”到干部“上门缴”,再到“抵制缴”,个别地方甚至还出动警力,组织小分队“强制缴”,一些农民被迫走上绝路,出现恶性案件和严重。进入90年代,减轻农民负担作为一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每年中央都要发文件,制定有关政策,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落实。

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规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理收费项目,对向农民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进行清理,清理后公布。规定出台各类收费的权限。

二是对村提留、乡统筹进行规范,规定以村为单位上限不得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后来又出台了“一定三年不变”,规定不得超过1997年的预算额。农村两工不得高于30工。

三是制定农民负担纪律,实行“八个不准”。

四是强化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

五是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中央已经连续4年对恶性案件进行通报。

(三)农民负担重产生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

产生农民负担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脱离农村实际,目标过高,急于求成。表现形式是各类达标升级活动过多。二是在分配关系上,存在忽视农村的现象,事权和财权不配套,农村义务教育、优抚、计划生育、村干部补助、乡村道路建设向农民统筹和提留。三是在管理体制上不相适应,基层供养人员过多,许多部门将人员工资发放建立在向农民收费的基础上。四是部门利益作怪,采取奇招怪法从农民身上掏钱。五是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这些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农民不能享受“国民待遇”。

(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公共财政,给农民“国民待遇”

几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它只是对乱收费起到抑制作用。这样,农村税费改革就作为一项历史任务被来了。

减调改稳:减就是实行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费等面向农民征收的政府性收费和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就是调整农业特产税。今年开始除烟叶外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改就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名称从原来的村提留改为村公益事业资金,征收标准不超过原村提留水平。稳就是稳定农业税。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又规定减免种植粮油作物土地的农业税,宁波市、杭州和台州市区全部免征农业税。

合理负担:税费改革以后,农民承担一金一工:一金指村公益事业资金,用于干部补助、五保户和村管理费支出。一工指村内通过“一事一议”进行筹劳。

转移支付:税费改革取消收费项目减少的财政等收入,由省级财政转移支付。

配套改革:主要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等。

到目前止,我省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基本全部到位。理论测算,全省农民负担可从改革前的32.54亿元,人均92元,下降到11.95亿元,农民人均负担34元,下降63%。实际运行比测算的减负幅度还要大。

总之,减轻农民负担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得到了农民的拥护,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

(五)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1、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从理论上说,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政策真正到位还有一个过程。二是改革中的一些制度还留有反弹的缺口。

从实际来看,现在农民负担出现新的趋势:由行政事业性乱收费向经营服务性乱收费转变,由全面、人人负担向局部负担转变,由村以上乱收费为主向村级收费转变。此外,农村事业发展导致支出呈钢性增长,很可能在一些地区和干部中出现习惯性的眼睛向下__违规地要农民集资配套。

从思想认识上看,目前一些干部有一种乐观的情绪,认为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已经没有了。

因此,中央领导也非常担心,担心目前的税费改革进入历史上的“黄定羲定律”--反弹。

2、突破“黄宗羲定律”的措施

(1)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原则,给农民一个国民待遇。

(2)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满足农村事业发展的需要。

(3)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

一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中央要求,凡因农民负担引起的恶性案件,都要追究县(市、区)、乡镇党政一把手的责任。

二是部门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部门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各有关涉农收费部门都要将上年的减负工作向同级农负办书面汇报。

三是收费公示制。收费单位建立公示栏,村里树立公示牌,向农户发放公示手册。公示收费依据、标准、执收单位、执收对象等。

四是农村订阅报刊限额制。

(4)加强村公益事业资金管理。一是全体村民负担。包括农户向集体缴纳的大田承包款。二是村公益事业资金由村收取,用统一的发票。三是标准为不超过原有村提留的水平。四是按村民认可的办法收取。五是坚持“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用于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村管理经费和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村一级取消招待费。

(5)加强村内“一事一议”筹劳管理。从今年开始,全省取消了向农民收取劳动积累和义务工。村级用工实行村内“一事一议”制度。标准是每个劳力不得超过3工,不得强制以资代劳。

(6)明查暗访加强监督。

三、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和财务管理

(一)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也显著增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为*亿元,平均每村为*万元,年经济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了*个,占总村数的*%,主要集中在城郊。年收入不足万元的村还有很多,约占25%,主要集中在山区,有些连村干部报酬也难解决,严重影响了村级事业的发展。

(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长期以来,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实行村财村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少地方出现了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村干部贪污挪用,集体资金被挥霍、浪费、侵吞,村级债务负担日趋严重的情况,因村级财务问题而引起的上访事件也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村级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存在“乱了清,清了乱”的现象。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村级会计委托制。村级会计委托制是我省实践经验的总结,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并下发文件,要求到年底全省各乡镇全面实行会计委托制。

村级委托制是对传统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质是将原来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村级会计委托制的内容:一是自愿委托:由村经济合作社与乡镇签订委托记账协议;二是三权不变:村级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三是实行五统一化:财务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电算化则是通过开发软件,对村级财务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效率,保证委托制的科学性。

2、村级财务公开。

3、村级财务审计。省政府颁布了规章《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这是政府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办法》规定,以下三种情况需进行审计:村干部届满或离任、群众认为村级组织违反财务规则、当地政府认为需审计的事项。我省各地一般实行三年一轮审制度。村级审计属于政府审计。

(三)村经济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

这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这些地方村集体收入一般都较多。目前全省已实行改制的村有*多个。其实质是将村级资产量化到人。主要做法:一是清产核资,摸清底子。二是将村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是合理设置股权。一般设三种股:人口股,凡是改制时户口在村的人均有一股;积累股,按劳动年龄段在村的年份折算;现金股,按村民自愿缴纳的资金折算;集体股,指集体保留一部分股份。四是成立经营班子负责资产经营,每年根据经营状况按股分红。

(四)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

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了以下措施:

一是盘活集体资产,开展资本经营。通过拍卖、出租、入股等办法,开发“四荒”资源。

二是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整理,获取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

三是依法经营集体土地资产,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可留10-15%作为安置人员留用地,用于发展二、三产业。

四是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

五是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从去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每年安排*万元用于村干部补助。

四、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合作社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条共国经验

合作社是一项世界性的事业,从最早产生至今有150多年历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大体上80%的农民参加了不同的合作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民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它是促进世界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并支撑其继续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二)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近几年来,我省将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有:

1、在合作方式上,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2、在经营内容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3、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自愿结合,民主办社。

4、在办社宗旨上,对内以公平为宗旨,对外以效率为目标。

5、在利益分配上,让社员收入达到最大化。

(三)我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是宣传发动,统一认识。省农业厅在全省开展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调查,召开了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研讨会。2002年底,又召开了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经验交流会。从起,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四年将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专题进行研究。

二是典型引路,搞好示范。全省确立了100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省共有各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多家。

三是多部门牵头,多形式培育。牵头的单位和部门有:基层农技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大户、基层供销社、村经济合作社。

四是制订政策,促进发展。一是财政资金扶持。从开始,省政府每年拔出经费用于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二是允许工商登记。三是税收优惠。四是加强培训。组织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培训班,还组织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到国外考察,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五是统一指导,加强规范。首先是明确由省农业厅统一指导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改变了过去多部门指导的现象。其次是明确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条件。其三规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原则。其四是制订示范章程。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一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二是实施农产品营销和名牌战略的主体,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的销售能力。

三是培训农民的主体,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

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提高了对农民的带动力。

五是实施政府农业补助的主体。通过合作社对农民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补助。

通过以上五个主体地位的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上起到了以下三座“桥梁”作用:

第一、在农户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组合,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目前农村社区合作社“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第二、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架起桥梁,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解决了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产品购销合同签约率和履约率低的问题,提高了对农民的带动力。

第三、在政府、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之间架起桥梁,有效地打破了行业分割,实现了产供销、科工贸结合,提高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的升级。

(五)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统一难。

2、无法可依,确认难。

3、内部缺乏规范,经营管理难。

4、税收政策制约多,发展壮大难。

针对以上问题,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取以下对策:

(1)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制前提下,实行专业合作制,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2)树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支持农民的观念。

(3)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步伐,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基本条件、原则、程序等。

(4)政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6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 ;人才需求;人才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27-03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需求”现状调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六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是摆在首要任务。 “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是浙江省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模式,目前已在全省18个县(市、区)开展试点。“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是指把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组织联合在一起,组建合作协会,并以此为平台支撑,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型农村经济模式。这种形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从浙江的实践来看,人才已成为“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相应的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浙江温州、台州等地7个试点县市的382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9份,供销合作社92份,信用合作社71份。

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中最紧缺的资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备选项目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政府支持五个选项,选择“人才”的比例较高。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仅次于“技术”选项,供销合作社比例为最高,信用合作社比例仅次于“资金”选项(见表1)。

问卷调查中“目前‘三位一体’中最缺哪方面的人才及学历要求”这一问题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较快发展和在“三位一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看,截至2007年6月底统计,浙江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 608家,入社社员33.55万个,带动农户245.42万户。在“三位一体”结构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技术型高职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为87.2%,对技术型中职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为63.1%。这些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供销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供销合作社是解决农业生产中市场的问题,供销合作社要担当起农产品市场与流通的任务。供销合作社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供销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表中数据可见,供销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比例为82.3%,是五个选项中比例最高的,而且对高职技术型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供销合作社不仅对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有需求,而且对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的人才需求比例较高。同时,对电子商务、计算机、国际贸易和应用英语等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有一定的比例。目前,供销合作社的“新网工程”建设又纳入了政府新农村建设工程之中,国家把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神圣职责又一次赋予了供销合作社,从而对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就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

(三)信用合作社人才需求状况。农村信用合作社是解决农业生产中资金的问题。信用合作社是“三位一体”结构中最关键的一环,信用合作社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协作,将农村金融贷款效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本联系,使得信用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在表一数据中已显示。同时,这一变化使得信用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需要具有金融、财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方面专业的人才。

从我们的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有思想、有创意的合作组织带头人。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供给分析。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农民自身内部和部分来自外部。为此,我们又专门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在温州、台州市选择5个比较规范且年营业额在1 5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对专业合作社179名社员的学历进行调查,了解专业合作社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总体素质。统计结果显示(见表3)。

从我们的访谈中还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不仅文化素质偏低,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学生努力通过高考离开家乡,到城市或外地读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农民孩子都不愿意回家乡,在外地找工作,那些头脑灵活、身强力壮的农村青年也往往是常年在外经商打工,很少在家务农。

(二)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人才供给分析。对于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人才供销,主要来自于对外的招聘。在我们的调查结果表二中显示,供销合作社最需要的是高职技术型人才。对技术型、高职及专科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最高,为82.6%;其次是本科、高职管理型人才。对管理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为40.2%,对管理型、高职及专科学历的需求比例为34.8%。信用合作社对管理型和技术型、本科及以上和高职及专科学历的人才需求比例较高,分别为40.2%、34.8%和38%、39.4%。说明无论是供销合作社还是信用合作社对高职和本科学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都需要。

那么,对于供给方的大学生,是否会选择农村或基层经济组织工作呢?我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意向、职业规划、就业选择取向等,专门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对本院2006级18个专业的756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关于“就业地区的意向选择”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杭州”的占38.86%,“除杭州以外的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的占19.75%,“回家乡所在市县工作”的占23.79%,“去农村或基层”的只占2.58%。问卷设计中关于“如果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很多的就业机会,你会”这一问题, 其中选择“毫不犹豫选择去”的只占8.3%,选择“可能会选择去”的占14.6%,选择“要考虑一下再决定”的占17.9%,其余都是选择“不会去”的。选择毫不犹豫去、可能会选择去、考虑后再决定是否会去的三项合计占40.8%,还不到一半人数。问卷设计中关于“你希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外资企业”的占34.27%,选择“民企、国企”的分别占11.75%和16.51%,选择“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占12.89%。

同时,我们在一所本科院校的9个分院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19份,收回有效问卷312份。问卷中关于“就业地区和意向选择”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杭州”的占76.3%,“除杭州以外的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占53.5%,“回家乡所在市县工作”的占7.9%,“去农村或基层”的只占6%,问卷中关于“你希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外资企业”的占68.6%,“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占53.5%,“考研和出国”的占51%,“国有企业”的占38.5%,“事业单位”的占37.5%,“自主创业”的占20.5%。

从本科和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可见,多数学生希望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职业的期望也较高。有调查表明,学生就业时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中,“家庭”、“父母意见”、“亲人期望”占比例较大。有很多父母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来培养教育子女,子女一旦上了大学自然就希望子女能够留在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或外企工作,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有一份较高的收入。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开发应对策略

作为需求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又因各种因素无法得到满足;作为供给方的大学生一方面面临就业难,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农村或基层工作。其中,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供给方农民,因其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素质等因素又不能满足需要。如何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需求及开发,本项调查研究给我们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教育目标多元化。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解决人才供给问题,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你认为通过哪些途径解决人才紧缺”这一问题,其中179人中选择“对现有社员培训”的有77人,占43%;选择“招收本地的职工或农民工,通过短期培训”的有53人,占29.6%;选择“招收高职学历的大学生,有专业技能最好”的有49人,占27.4%。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角度看,更多地是想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从调查结果分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其人才的培养应该着眼于农村,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农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原来一元化的教育目标,只会使农村教育与农民生产生活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教育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农民素质偏低,懂专业技术的人才偏少,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就能更多地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应新农村、热爱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意识,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一是更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等”;二是对高中阶段学制进行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和技术学校,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和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发展农村高职和本科教育,实施高层次科技文化和技能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达到新型农民的水平。

(二)与高等教育建立互动平台,实现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对于教育与培训方式,在问卷设计中有关于“如果要培训,你认为最理想的培训方式是:”这一问题,其中选择“在本地举办,把老师请进来”的有91人,占50.8%;选择“把职工送到培训中心,进行短期培训”的有57人,占31.8%;选择“把职工送到相关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加强技能培训”的有31人,占17.3%。说明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也需要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依托浙江省供销社为行业背景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所需人才,构建高等教育与新农村人才需求的互动体系,为浙江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大重要课题。一是合作教学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学院技术与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培训。如我院采取的“送学式”、“菜单式”培训方式效果较好,受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民专业户的欢迎。考虑到农民合作社社员脱产集中培训相对困难,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而且面广量大,学院采取深入各乡镇巡回举办培训班的“送学式”培训方式,通过区分不同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组织“送课上门”、“送技能到家”,这样既节约培训费用,又能确保培训对象学习工作两不误。学院每年都会通过浙江省供销社给农民提供“菜单”,然后根据“点菜”要求,给农民送去需要的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人才全面对接,与“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对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要紧扣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的联结点上,谋求专业和产业的全面对接;对于供销合作社要谋求专业与市场、流通、“新网工程”的全面对接;对于信用合作社要谋求专业与融资、信贷、资金的全面对接。

(三)帮助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就业理念。

帮助大学生规划和设计职业生涯,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就业均衡,是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方向。一是高等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趋势。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迫切要求。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以规模化专业大户经营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这些都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而这个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的大学生。三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个人的发展必然要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只有当个人目标与企业、社会目标相吻合,个人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与利用,才能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是实现就业均衡的内在要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人才迫切需求与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的矛盾,体现出相对的不均衡状态。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或基层就业,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就业理念,可以从宏观上解决就业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青连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J ].科学社会主义,2006, (01) .

[2]杨庆华.调整办学理念,服务新农村建设 [J ].中国技术教育,2008, (11) .

[3]刘尧.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 [J ].职业技术教育,2007, (01) .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7篇

1 当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问题

 

1.1 缺乏专业性

 

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相关问题,各项的鼓励政策也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村官数量逐渐增多。

 

1.2 缺乏稳定性

 

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当中,每年都会有一批大学生面临期满流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期满流动问题的改革,我国相关部门明确提出,村官的任期满后的出路,可以继续留任、考公务员、创业、择业以及继续学习。但是在这项制度之下,真正想要参与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却很少。农村经济的繁杂性,使得管理内容十分丰富。

 

2 当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失的原因

 

2.1 专业不对口

 

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是为了城市就业而培养大学生,缺乏面向农村培养大学生的目标。尤其在开设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大学生没有对口的专业,自然不会愿意选择去农村发展,他们更偏向于去城市发展。

 

2.2 传统观念的束缚

 

很多学生认为,在农村发展不如去城市,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就选择了去城市,而放弃了去农村。甚至有一些家长只是将孩子送到农村去锻炼,培养其日后高升的资本,为今后走向城市机关过度,如果时机一变,立马带孩子走人。

 

3 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对策

 

3.1 设置对口课程

 

要想真正地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应用,就需要在高校建立起人才培养计划,这样才有充足的后备军,使得专业对口。高校和国家也应该联合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国家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提倡高校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的人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相关专业的学生采取政府买单、学生免费学习的政策,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

 

3.2 宣传正确的职业观

 

在新时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会面临诸多问题、情况,这是就需要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拥有坚定的、科学的立场,利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可以有效地根据当下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人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快速浏览世界范围内的事,所以,纷繁复杂的信息就会趁机而入,对视听造成干扰,诸多讨论、不一致的政见都会在网络上展开。在这种“硝烟”之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者更应遵循“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原则,让自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正确的自我。

 

3.3 广泛挖掘人才

 

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当中,管理人才的潜力很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需要一定的有文化、善经营的人才。问题在于相关部门如何去挖掘此类人才。在这方面,需要面向社会,打破地域的限制,打破职业的界限。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招聘要实行统一、严格的考试,择优录取。在一个经济内部对某个机构的服务范围内,利用民主的方式,进行选举,将那些真正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为农民办事的人留下。创建农村人才的流向管理问题,鼓励有才能的人毛遂自荐,对举贤者加大奖励。总而言之,要调动一切的积极因素去挖掘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打破陈旧的观念和束缚,将多种人才选举制度结合起来,实现人才使用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3.4 提升专业能力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较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说,更要具备协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顺应工作的发展。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不断将知识更新,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向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除了努力学习与奋斗,别无他法,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以及一切顺应发展的新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当中。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各项惠农措施在全国各地展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村地区越来越壮大。那么壮大之后,就需要有人来管理,以此来跟进社会的需求。农村经济管理与工业的经济管理有着一定的区别,对人才的需求在素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也各有不同。所以,根据当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培养办法,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着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8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36-02

一、襄樊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08年3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54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16.3万个,入股农户0.93万个,带动周边农户14.4万户。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值6 165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4 068万元,培训成员和农民37 805人次,注册商标30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

(二)主要特点

1.在发起方式上,由初始的农户自发组织为主,逐步向兴办实体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农民合伙兴办;二是由基层政府部门或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主办或参与组建;三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创办。

2.在合作内容上,以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合作为主,并逐步把合作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与领域。

3.在动作机制上,逐步由松散型的专业协会向紧密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变。近几年,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施行以来,随着人们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动作比较规范、示范效应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在合作区域上,以乡村内的区域合作为主,少部分为跨乡镇乃至跨县(市)区域合作。

5.在发展模式上,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户模式为主,逐步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所办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

6.在经营理念上,逐步由初级产品生产经销向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7.在发展趋势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而且已经由数量增长转向规模扩张,内部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目前全市大多数地方的领导,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比较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长期发展,不少地方的农村专业组织已经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保护神”。

(二)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其效能的发挥存在很大的差异

1.一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没有登记注册,没有章程,有的虽然有章程,但制度很不规范,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进行注册登记但一部分还未实质性开展工作。

2.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买卖、供应关系,没有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还没有建立起风险保障机制,一旦出现价格销路等风险,合作组织避免风险能力脆弱,最终会给入会农民带来损失。

3.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

4.有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项目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决策不够民主,办事不够透明,普通会员很少参与决策与管理。

(三)会员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人才较为缺乏

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够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懂技术,善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性经济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四)现有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偏小,影响力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市成立的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会员人数100人以上的只有27个,仅占18%,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过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五)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有的为了加强信息服务,只有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反馈迟缓,影响了交易,降低了社员的收入,同时也改变不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六)资金运作比较困难,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1.资金周转困难,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有的虽然成立了组织,但资金运作困难,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地方虽然制订了信贷扶持优惠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使得合作组织虽在运行,但举步维艰,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资金问题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2.扶持资金偏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组织,但在其发展初期离不开各级的支持和扶持。目前,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除思想认识外,主要差距是在资金扶持上。

三、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启式与建议

(一)必须进一步准确把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在当前的形势下,应抓好以下五个转变:一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由组建成立松散型的专业协会向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社转变;二是由无序性的自我发展向组织、引导、扶持培育性发展转变;三是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规范型转变;四是由“官办”向“民办”转变;五是由低层次的联合向高层次的合作转变。每一个专业合作组织要基本达到“四有”:即有发展目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一个善经营、会管理、事业心强的领头人;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的声势和力度

具体地讲是要搞好“四抓”:一是抓领导。要引起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关注,领导要真正地把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抓在手上,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靠农民自发组织、部门参与指导协调的较多,但真正以党委、政府的名义总结推广典型、召开会议,加大推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各地必须加大领导力度,明确主管部门和专门班子抓好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任务在基层,县、乡两级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抓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经管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从组织体系上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工作。二是抓试点。各级各地都要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试点,合作组织试点要尽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村务公开试点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试点要有代表性、科学性、指导性和推广性。三是抓培训。培训工作的导向要明确、力度要加大、层次要提高。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1.要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和本组织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科学的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

2.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负责人的考核办法,考核指标既要有静态指标,还要有发展指标。要有专门组织进行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3.要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序。以民主协商、公开、公正的方式处理内部各项事物,创新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四)发展信贷合作组织

虽然政府的财政资金可以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政府的财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使财政资金成为解决农民合作组织资金问题的主要手段。所以,要使农民合作组织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大的帮助,为其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就有必要在政策上扶持和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信贷合作组织。

(五)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教育工作,努力营造一种合作文化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早期西方合作经济运动能快速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等的广泛宣传下,合作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广大农民树立起了强烈的合作意识和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价值观,为后来西方合作经济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人文基础。

反观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发现我国的现在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调对入社社员的教育,不仅是灌输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帮助树立平等、互助、合作的新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为今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否则难免会导致组织发展的走形、变味。

参考文献:

[1]张海涛.绥棱县社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R].绥棱县供销合作社,2008-09.

[2]国鲁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6):4-11.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第9篇

关键词:专业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