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8:02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学校这个传授知识的圣地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样单纯,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渐现端倪,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混世,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将完全可能成为畸形儿, 将无法适应现在的竞争形式, 所以形势危矣,能够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上改进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上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谆谆教导,因材施教

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怀爱护学生,细心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从心底里跟他们沟通情感。

三、鼓励学生,多些赞扬,少些批评,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当,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造成师生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因此通过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和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误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步减轻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掌握的原则是: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在有发展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而少用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表扬不批评,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注重平等和关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正确引导学生,敏感问题不回避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大部分老师和学校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有的时候后果反而更严重。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主题班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正确引导学生,使得他们能够正确健康的看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六、做好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因此我在空闲时间主动与学生父母接触,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做家长工作。让他们配合我一起努力,尽量减少家庭方面给学生的压力跟负面影响,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七、正确认识和理解“代沟”,打破“代沟”带来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健康发展

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极其不良的心理,例如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如若任其心理发展下去,既会干扰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引起心理健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于和谐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去改变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必须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问题,改变以往的位居学生头上的想法,构建新型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人格,才会对学生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就可以让中学生喜欢接近我们老师,打心眼里乐意与任课教师交流自己内心的思想,愿意和老师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座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桥梁。

二、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就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团结性,改变以往的不良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的途径。为了扭转班级学生中所缺少的团结合作意识,改变学生的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不良心理,我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班级活动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中学生举行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要使一个集体充满生机,首先取决于班级每一个成员,只要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心理,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

三、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环境中,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如同战士的阵地一般。班级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课堂知识,启迪学生的内在潜能,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大有帮助。创造一个和谐团结、和睦相处的班级环境,就可以去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可以促进中学生行为的转变、知识的积累、思想境界的提升。全班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消除不良的因素,形成一种向上的凝聚力。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学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并行并存的时期。其身心的发展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心情舒畅。两者健康,才称得上健康,缺一不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权威调查显示,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家长期待等压力,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厌学”“考试恐惧”“学习障碍”“网络成瘾”“敏感叛逆”“青春期躁动”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与矫治,则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使我们能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学生实际面对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明确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方法、特点和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开展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科学地调查研究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重点、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心学生心理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实施原则及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运用体育理论,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二)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原则。

1.体育教学之中针对心理胆小的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2.体育教学中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练。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3.体育教学中针对情绪激动的学生。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适作用,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或站或坐着,闭上眼睛,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字,然后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节奏感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速度比吸气还要慢,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4篇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行为干预。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和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对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证体育教学能实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体育教师通过渗透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途径,加强心理健康的培养,慢慢的改善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推进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以使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2体育教学的途径

在体育课堂中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挖掘体育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游戏教材、田径教材、球类教材、体操教材、健美操和舞蹈教材、身体素质教材等等);逐渐通过课堂动态调控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如学生做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新动作及新的游戏玩法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逐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情境感染法、互动参与法、游戏竞赛法、批评教育法、语言诱导法等等)。通过课堂教学,把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竞争的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落到实处,为学生今后能适应未来职业活动的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3结论

3.1我校是一所高职校,在校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好多家长只是片面地让孩子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甚至有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闻不问。长期以来导致不少学生身上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

3.2制定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落到实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健康意识、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了解造成学生心理缺陷的因素,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汲取前人的精神财富充实心理世界。通过阶段性实施方法,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我、容纳他人、融入集体、慢慢的适应环境。

3.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和谐运动的环境,营造了师生沟通得平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了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了健身的能力,尤其是增强了体育学习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运动技能与健身意识双提高的目的。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78-01

健康不单指人没有疾病、虚弱或伤残,更指一个人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方面。据调查,当今青少年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性格、情绪和行为极易出现偏异,或孤傲多疑、畏缩消沉,或恃强凌弱、放任自流,或厌倦学习、自暴自弃,他们缺乏自信心,迷失了人生方向,常有心理变态甚至犯罪的现象。这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埋下各种隐患,全社会都要给予关注。

学校是育人之地,自然担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是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理应担当,成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的“主治医师”。

一、强化课堂教育,把课堂作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阵地

传统教学目标大多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忽略了心理目标。其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很多,我们要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设计心理健康目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心理疗伤”。比如,教学《背影》、《我的母亲》等我们就可以设计亲情目标,教学《我的老师》、《山中访友》等可设计友情目标,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皇帝的新装》等可以设计人格品德目标,教学《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可以设计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只要做到有的放矢,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学生心理教育之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滔滔江河。

当然,要实现心理目标灵活多变的教法是必须的。传统课堂,多是教师一言堂,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但是,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情境教学、分层教学等教法都是心理教育的良策,我们要面向全体、立足个体、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比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方案,无论课堂问答、交流展示、训练巩固、考核检测等各个层面都要分层次。至于学生应该在哪一层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做法一定能够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激活他们的学习气氛,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斗志。

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要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力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要源于课本更要高于课本,有目的引导,有步骤深入,发挥想象,适当添加教材没有涉及的知识,比如,把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科技等知识充实到教学中,力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该放手时就放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教师还要善用教学语言,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口语特长,还要恰当地运用好体态语言,二者完美结合,让优美靓丽地教学语言拨动学生心之旋律,营造最佳课堂氛围,收到预期效果。一句亲切真诚的问候,一组风趣幽默的话语,一个慈祥亲和的笑脸,一个温柔期盼的目光,一抹热情诚恳的挥手……都会像甘露滋润学生心田,似春风温暖学生心间。让心与心的碰撞,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唤醒学生意识,抚平学生创伤,充分达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开展课外活动,把活动视为消除学生心理疾病的绿色通道

现代社会呈多元多变多姿的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适应和选择,还要学会发展、思考与创造,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中,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完善自我,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和学生自身特点,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项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我们要利用一切有益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与向善向上的精神。

三、注重社会实践,把社会当做调理学生心理疾病的天然舞台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并要求我们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其重要载体,课外活动又是其有效补充,那么,社会实践就是对其成果的检验、巩固、发展与完善。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跟社会教育经常脱节,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切身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补课。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针对地把社会实践这门“精神大餐”添加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节假日等,走出学校,深入社区、集镇、企业、甚至是监狱等公共场所,让他们敞开心扉,体验生活,服务社会,通过观察、认知、判断、推理、归纳等手段收集并处理信息,利用日记、调查报告、新闻通讯等形式写出来,鼓励并帮助他们把文章发表到墙报、班报、校刊乃至其他各类刊物,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心声、公开观点、针砭时弊、畅谈人生。让他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康心理,接受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部。我们要有奉献教育的精神,用心灵的温暖医治学生心灵的伤口,用精神的甘霖荡涤学生灵魂的灰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6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 心理健康社团

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有助于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实践服务,有利于中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心育环境和心理保健氛围,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

一、问题提出

1.中职生生源状况

由于职业院校实行登记入学,生源大多未经遴选,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多,行为习惯不良的多。

2.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源状况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无心向学,不能较好的适应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挫折承受能力弱;情感压抑冷漠,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

2.3部分学生因成绩欠佳,家境不好,读的是职业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低人一等”,出现逆反敌对,标新立异,自暴自弃等消极表现。

此外,技校生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趋丰富,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目前中职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大多数心理老师为兼职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的不充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繁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充分认识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社团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既成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这种“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模式能切实缓解由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教师授课和咨询室咨询、讲座为主要模式,而社团活动则形式多样,更贴近学生。如心理剧演出、心理游戏、团体训练等,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刻板模式,更为中职院校学生接纳和喜欢。

3.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潜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原则是:助人自助,即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可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

4.营造和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动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两支干部队伍

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加入心理社团”这样的错误认知。所以为了能更贴近学生,开展好活动,个人认为应该建立两只队伍。一支是社团干部,一支是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均属于心理社团干部,统一归社团管理。

2.加强指导,完善管理,明确职责,

社团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尊重心理社团活动自主性的同时,要加强对活动开展的指导帮助,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社团能够真正开展一些有创意、有意义、有效果、有影响的活动。

社团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社团干部、心理委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社团干部做好社团日常管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各类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各班心理委员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各项工作。心理委员要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在班级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组织本班同学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如若发现在心理上有疾病的处于痛苦中的同学,要帮助、劝说、陪同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介绍心理老师做出相应的咨询和危机干预;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做好信息反馈,以便学校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

3.进行专业培训

为了保证各项活动的实效,必须对心理社团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类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有专门的、针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的专业培训,要让心理社团的成员明确专业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通过专业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的心理机能,为心理社团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4.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心理社团活动,

首先,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校情设计活动。

其次,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热播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进行友好的探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亲子关系、青春期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思考。

第三,一花独放不是春,要增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合作。比如说,可以联合戏剧社共同来组织心理剧演出,拍摄;与漫画社合作开展心理漫画征稿、“关爱心灵LOGO大赛”等。

第四,社团活动开展要灵活。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在保证学生安全、活动有意义的前提下,活动形式和方法不比太拘泥。[2]

成熟的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心理社团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有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只有通过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并加以创新。因而学生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一开始就是积极主动的,具有很大的能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顺应自己个性发展的需求,顺应自己的爱好追求和设定的理想与目标,经过积极的主观努力,实现个性的发展。

一、为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创设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首先是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积极的、有导向的情感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然后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留给他们充分的探索空间,学生有兴趣有疑惑,必然积极自主思考,再引导大家讨论与交流,教师给以适当及时地点拨,使学生体会到自主与合作的成就和喜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改善师生关系后,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相互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育气氛高涨,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练效果会更佳,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创造,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二、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一)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二)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三)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采用合适的方式,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发展为物质基础,体育课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身心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会让他们对问题的印象更深刻,对问题的见解更到位。游戏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游戏性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中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一)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只有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实现教学的平衡。由于教材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等诸多因素以及师生的关系无不影响着教学。以前的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增大学生的运动量、练习的密度和强度,表面上看是讲究了效率,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教学的生硬,学生感觉上体育课乏味。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体育课堂教学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渗透,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体育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的课堂一般设在室外,并且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因此,其组织难度大,学生的思想易分散。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违背心理卫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罚学生站立或罚跑,甚至污辱学生人格等等,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摧残学生的心理不良行为,其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支援、心理辅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精神营养补充给学生,要坚决杜绝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现象发生。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必须严格遵循体育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的原则:

1掌握“愉悦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学的轻松,玩得开心,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要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教师饱满的情绪,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优美有力准确的示范动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激励性原则”,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才能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俗话说:忠言逆耳,可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逆耳”的“忠言”巧妙地转变为“顺耳”的忠言,也就是把严厉的责罚转变为适度的鼓励,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也信服得多,学习起来的劲头将会更足,将会增强学习信心。

3实行“支援性原则”,让学生心理形成较好的定势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知识探索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极不稳定的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几率会更多,当他们出现听不懂或者做不了动作的现象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感到厌烦,不想学,对学习失去信心,使学生情绪低下,对学习的兴趣随之也会有所降低。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为学生思考,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体谅学生训练的枯燥与繁琐,老师要伸出支援之手,要体贴关心他们,助其渡过难关。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应积极耐心予以解答,多鼓励多赞赏学生,让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较好的心理定势,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加强“预防性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和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为防止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倦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练习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但也不能太少。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不可达到,所练的技术动作最好带点趣味性或者实用性。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在成绩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他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对训练产生更多的兴趣。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9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中职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性格上倾向于叛逆,因此,这个阶段上好心理健康课,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课上好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对内容做适当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合适,什么样的内容不合适,教师应当先过滤。根据笔者的经验,针对中职生进行如下内容的教育比较合适。

(一)自我意识教育。中职生由于年龄不大,自我认知往往较差,对自我认知或多或少存在偏差。不少人受到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认为中职学校毕业后毫无前途可言,于是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未来职业生涯和当下选择的关系,正确理解前途的含义,对自己正确评价,对未来的人生有初步的规划,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二)适应环境的教育。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难免出现许多不适应。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和熟悉环境,尽快融入学校环境之中,并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人际交往教育。人是社会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动物。因此,人必须交往。中职学生毕业后即步入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冷静处理事情,对他人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评价,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毕业走向社会作好铺垫。

(四)网瘾克制教育。中职生中,某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既使学业荒废,又使自身社交能力发展受到局限,更使自身的性格愈发孤僻。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自己将来的任务和目标,努力消除网瘾影响。对于不能自主克服网瘾的学生,教师要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通过现身说法、心理辅导等办法,帮助他们戒掉网瘾。

(五)早恋问题教育。早恋在中职生中较普遍,而且他们由于年龄小,不懂得爱护他人和保护自己,过早开展性生活,导致许多不良后果的出现。所以,在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早恋问题必须纳入教学体系。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显然,强制性地堵是堵不住的。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解决,而要多做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早恋的危害。只要心理上让他们切实认识到早恋危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早恋问题。

(六)择业观教育问题。学生毕业后就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找什么样的工作才合适呢?如何找呢?到哪里找呢?找工作时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普遍对这些问题感到茫然,甚至有的为此出现抑郁倾向。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力图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状态。同时,还要有勇于面对就业压力的勇气,在择业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缓解竞争压力。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基础教育一样,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力图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学术化,把那些深奥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搬过来,弄得学生云里雾里。而要注意结合身边实例,以浅白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使其真正理解内容。要注意适当开展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体验到快乐和自信,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或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使之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感知。

为使课堂组织有序,上课之前必须对课程有精心的设计。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如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活动参与的热情度等,把这些信息了解清楚后,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学生自我展现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

三、教学评价力求有启发性

教学评价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助推剂,合适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不适当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学效果提升的障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