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服务贸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37

现代服务贸易

现代服务贸易第1篇

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一五”以来,吉林省对服务贸易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相应政策,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吉林省服务贸易步入稳定快速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发展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初步提出了促进吉林省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服务业;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当今世界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3-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7%,比同期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0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增幅回落了9.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世界平均增长11%的水平,世界排名也由2007年的第7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5位。近年来,吉林省服务贸易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有了长足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实现了稳步增长。2005年、2006年、2007年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实现40879万美元、45747万美元和66490万美元,年均增长28.63%。尽管如此,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2007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排名中仅居第20位,落后于黑龙江、辽宁两省,与沿海开放省份相比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相差几百倍。应该说,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第一,旅游、技术进口、文化成为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较大项目。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22.3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61.73万人次,年均递增13.57%;旅游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5803.7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11亿美元,年均递增17.54%。2008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中外国人达52.46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18.74%,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84.98%;港澳同胞达5.69万人次,增长8.62%,占9.21%。台湾同胞达3.58万人次,减少27.54%,占5.80%。全省技术进口及文化进出口在全省服务贸易总额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二,外商投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2007年,吉林省实际利用外资2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5亿美元,增长16.3%。吉林省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986万美元,同比增长104.8%,外商服务业投资领域拓宽到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

第三,境外工程承包不断增长。2008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累计完成营业额4.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6%;新派对外劳务1.92万人,比2007年增长6.1%,列全国第7位。

第四,服务外包领域取得新进展。目前,吉林省已经形成以长春软件园、吉林软件园和延边中韩软件园为依托,集投资服务、技术研发、企业创新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软件产业基地。全省有实际业务服务外包企业72家,有13家软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列全国省市排名第5位。2008年,吉林省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30亿元,离岸外包业务额为7500万美元。吉林省先后建立了“省软件出口基地”、“省软件出口联盟”,以基地为载体,组织了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启明公司等重点院校和企业与大连软件园等30余户知名软件出口企业对接,实现了对日本、韩国外包业务快速增长,现已开展对韩国锦湖集团,日本的理光、东芝、日立等大型企业的软件外包合作,并将外包服务逐步扩展到欧美市场。

二、吉林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

第一,人才资源优势。吉林省被誉为文化之省。全省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却拥有高校64所,约占全国的4%。其中,吉林大学是中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大学,也是中国仅有的7所世界500强大学之一。吉林动画学院在校学生6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动漫人才输出基地。吉林省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人数在全国位于第5位。雄厚的教育基础,使吉林省非文盲率达到98.5%,居全国第5位。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吉林省具有劳动者综合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同时,吉林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678个,每万人中拥有工程师数在全国居第6位。拥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所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科研实力雄厚,科技人员素质高。这些都是吉林省发展服务贸易的巨大优势。

第二,地理区位优势。2009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将对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辐射和带动东北亚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吉林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地区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为吉林省与东北亚国家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了巨大优势。

现代服务贸易第2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4. 16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但是作为贸易的派生需求,我国航运业一直处于巨额逆差状态,逆差额从2000年的3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50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关于货物运输,以往的学者更多关注交通运输业,大量研究集中在国内的公路、航空和水路运输领域,而对于海运方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海运需求,所以海运服务贸易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

而对当前航运业的严峻经营形势,笔者从马克思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马克思对航运和贸易的研究思想,认为发展我国当代海运业,特别是对于建立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国际航运中心、船舶制造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马克思从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家贸易等角度分析了它们与航运之间的关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贸易和航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工业革命年代,贸易和航运几乎同时兴起,共同发展至今。那么目前我国的海运服务贸易为什么逆差如此之大?这必须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结构、分工、竞争与管理等方而来综合考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很少,如有学者推崇国货国运,但笔者认为那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即使采取措施让更多的出口商选择中国海运企业,也并不能有效提高中国海运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更不利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会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要提高中国海运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应多措并举,尤其要采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也可以从马克思关于贸易和航运思想中找到解决办法,包括航运与贸易的关系,贸易如何促进航运的繁荣等。因此,认真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贸易与航运经济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航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将我国建设成贸易强国与国际航运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马克思关于海运服务贸易思想的现代启示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海运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派生需求,国际贸易货物运输量的80%以上通过海运来完成。海运服务贸易主要是通过船舶等运输工具运送货物或旅客从而获得服务收益的一种服务方式,主要包括海上运输服务、海运辅助性服务和港口服务。马克思认为,一国的劳动进行国际分工后产生国际价值,而这种国家价值是遵循国际价值规律的,当一国的分工处于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时候商品价值就会高于国际价值,就会丧失国际市场竞争力。而我国加入WTO后,海运业存在过度开发的现象,国外企业享有我国海运的国民待遇,不利于我国海运企业逐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我国的海运企业应该更多参与第三方物流(3PL)和第四方物流(4PK)的分工中去,通过专业化的国际物流服务来进行海运操作,为国际贸易企业提供完整的、便利的供应链服务。在企业内部,也要加强不同劳动的分工合作,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世界市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在国内,商品的价值则由国内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而一旦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商品的价值则由世界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世界市场是包括国内外市场共同构成的整体。我国海运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同时,国外的海运企业也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海运业整体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相对较高,导致我国的国际运输业务往往会选择国外企业,因此中国海运业必须重视船队建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工业发展迅速,而与其他航运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业占比还不高。在海运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是从业人数较少,从业人员的经验和国际化业务能力还较低。其次是我国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条还不够完整,相关行业衔接不够通畅,比如航运企业与外贸企业的衔接,航运企业与海关的衔接,航运企业与港口企业的衔接,航运企业与陆地物流企业的衔接等不够通畅,整个供应链的合理优化对于我国航运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我国航运业的产业主体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国有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直接竞争。一方而,中小企业为了维持自身发展,不断降低运输价格,争抢运输机会,形成恶性竞争;另一方而,国有大型航运企业拥有更多国家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改革动力不足,企业发展滞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亟须优化产业布局。第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航运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的船舶技术水平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国家贸易处于再生产的中间环节,航运促进了国家贸易方式的改变。随着跨国企业全球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众多跨国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促进进口贸易发展,同时,在我国生产的产品两头在外,这些跨国企业也将商品销往世界各地。然而,国外企业更偏好于选择国外船队进行运输,这不利于我国海运业的长远发展。

三、推动中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提高航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水平。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只有将大量的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并入到生产过程才能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运输环节,应大力提高海运业技术水平,加快国际物流设施、服务、货物运输和包装、流通加工的科技创新,加强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物流方而的技术交流合作,提高物流环节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要建立航运业现代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加强海运企业与贸易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在双方信息对称的条件下,海运企业应及时了解贸易企业的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信用关系,同时建立现代化的货物跟踪信息数据库,及时向贸易企业报告货物运输状况,这样双方的效率都可以得到提高。在货物装卸和清关方而,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港口服务效率,吸引更多的船队在我国港口停靠,实现货物装卸和通关手续便利化。现代化港口作为交通枢纽在国际航运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合理选择海路联运、海铁联运和其他多式联运等多种现代运输方式,我国港口企业可以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港口运营管理经验,建立国际港口和国际航运中心。在船舶技术上,要加快缩小我国与海运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欧洲海域有的国家利用低碳贸易壁泉来阻挠我国船队的运输。我国的海运企业应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符合国际技术标准要求和满足国际航运需求的船队。

2加强航运船队建设。我国现有的运输船队还不能满足国际贸易运输的需求,世界主要船队正朝着年轻化和大型化发展,大型远洋船舶有利于降低运费和提高航速,从而提高船队效率,而我国的船队整体船龄较老,船型分布不合理,在遭遇全球经济波动时,航运企业难以抵抗风险和冲击。另外,当前我国的航运业存在运量过剩的现象。在航运的寒冬期,应该加快淘汰一批船型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要优化海运产业结构。国有大型海运企业应该积极改革创新,中小航运企业应该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对于经营状况太差、结构不合理的船队要予以淘汰。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发展航运金融。

3加快发展海运服务业。大力发展海运服务业可以壮大我国第三产业,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集约型发展。要提高船舶技术水平,降低远洋航行的能源消耗。在船型布局方而,在发展大型船舶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各种船型的调整,根据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订购有发展潜力的船型。另外应大力发展承运业务、报关业务、货代业务、船舶维修、船舶管理、海运仓储和船舶金融等海运服务业,一方而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让更多拥有海运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到海运服务业;另一方而,能够为我国船队和国外船队提供更便捷的海运、船舶和港口服务。

4积极与跨国企业和外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海运企业要积极与跨国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如跨国企业将工厂设在我国,而原材料生产地和产品销售地都在国外的话,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运单。我国外贸企业为规避运输风险,进口一般选择到岸价而出口选择离岸价,这种方式不利于我国海运业的发展。随着我国铁矿石、原油、煤炭等资源需求的日益旺盛,我国成为全球海运需求增长的第一大国,我国的海运企业应抓住这些机会,加快拓展海外业务。

5努力打造国际海运品牌,防止行业恶性竞争。我国中小型海运企业众多,其服务质量无法与大型集团化海运企业比拟,为了抢夺业务,往往采取恶性价格竞争手段。我国应该加强对中小海运企业的管理,鼓励其走强强联合的道路,防止恶性竞争。同时,对于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等大型国有海运企业,要打造国际知名海运品牌,鼓励其成为全球海运竞争力最强的企业。

现代服务贸易第3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影响因素

现代服务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日益重要。近年来,中国十分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但是伴随现代服务贸易高增长的是不断增高的现代服务贸易逆,所以,有必要研究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以何种程度影响出口的规模和效率?

一、基于引力模型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研究

国内外专门针对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研究较少。Francois(2001)首次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服务贸易的研究领域,认为服务贸易进口额受进口国人均GDP与人口的影响。Grunfeld(2003)发现经济规模与服务贸易成正比,地理距离和壁垒成反比。国内有卢现样,马凌远(2009)基于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对OECD各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周念利(2010)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主要服务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进行估算。而对于现代服务贸易的研究仅限于出口结构及竞争力的探究。

从以上文献梳理来看,针对现代服务贸易的研究均是从出口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着手进行定性分析,且由于数据获得的难度,尚没有从分部门层面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除了在总量层面上,还分别对现代服务贸易的通讯、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5个部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计量模型、数据与方法

(1)计量模型

经典的引力模型中只有贸易国的经济规模和贸易国之间的距离两个变量,本文为了探讨更多因素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影响,构建一下拓展的引力模型:

in=Xijt=aijt+βinGDPit+β2inGDPit+β3inDij+β4inIITijt+β5OPENSjt+β6EXRit+β7APEC+εijt

式中,Xijt因变量为第t年我国对j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百万美元),GDPit和GDPjt分别为第t年我国和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j为我国与进口国j国之间的距离,IITijt为第t年我国和j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之差,OPENSjt为第t年进口国j国的服务开放度,EXRit为t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εijt为我国与进口国是否共同属于APEC组织,为模型的误差项,aijt、β1、β2、β3、β4、β5、β6、β7为系数。

(2)样本范围

本文选取2008-2013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出口额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样本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新西兰、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英国、美国、立陶宛、保加利亚。

(3)数据来源

中国对各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出口额来源于联合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与贸易国的GDP、人均GDP及人口数是由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计算的来的。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距离来源于CEPII双边数据库。服务开放度指标为进口国的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服务贸易进口额数据来自WTO统计数据库。中国与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之差由人均GDP之差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三、模型回归结果

表1是总量和分部门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将表示现代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因变量替换成5个分部门的实际出口额。从回归结果来看,六个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除了APEC和lnDij外,所有变量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DW值接近2,说明模型没有出现自相关性;调整后的R2达到0.66,且变量系数、符号均与预期完全相符,说明引力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流量有较好的解释力。

OPENSjt

lnGDPit和lnGDPjt的系数分别达到0.45和1.69,说明经济规模是影响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中国几年来GDP的平稳较快增长为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也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代表空间距离变量对现代服务贸易出口额影响不显著,说明随着运输、通讯和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所致,也与现代服务业自身的特点有关。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符合林德的“需求相似论”,即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金融服务部门这一影响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我国金融服务部门竞争力较弱,与世界其他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服务贸易开放度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有非常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部分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而对通信服务的影响不显著。而加入APEC组织没有显著地促进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出口,APEC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原因造成:一个是由于APEC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相比,在贸易优惠政策上不具有优势,甚至远远落后于这些组织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可能是由于解释变量已经充分反映了是否属于APEC成员的差异性。

四、结论

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我国和进口货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与进口国的需求相似度、进口国的服务开放度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除人民币汇率这一变量对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负相关外,其他估计因素均成正相关,而与传统观念不同,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空间距离对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无论从总量层面上,还是分部门层面上均不显著。APEC变量也不显著。

因此在今后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首先,应重视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其次,应有针对性加快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获取更大的贸易拉动效应;最后,应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尽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7(2):3-12.

[2]黄新飞.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FDI与省区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2:003.

现代服务贸易第4篇

我曾用了将近两年时间,从四川宜宾沿江而下,去过庐州、重庆、宜昌、岳阳、九江,然后到芜湖、南京,一直到上海,通过对长江经济带整个沿线考察调研,我个人得出几点判断和结论。

第一,区段性的定位非常重要。从上海到南京这段叫做十万吨级区段,南京到江西九江属于万吨级区段,从江西九江到湖北宜昌叫千吨级区段,再向上只有小船舶才可到达宜宾,属于百吨级区段。第二,区域区段中布局的产业层次不一样。华东十万吨级的这个区段,经济高度发达,产业高度集聚,人才高度汇集,信息高度集纳,就不能再加大去做传统重化工业,应该是做服务信息金融产业;而从南京往上到重庆,人口密集、资源众多、交通发达,但经济落后,应注重新的增长性产业;再往上游,人才缺少,基础设施落后,原材料很多,适合做生态绿色种养殖等产业。我认为长江上中下游各个区段产业发展的时段不同,经济增长的坡度不同,所以应该区别性地对待。

从做现代服务业,做新经济的创意产业,特别是以北斗卫星推动信息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选择往下走,因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土地、人才和综合设施成本很高,必须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才能支撑,所以觉得应在下游区段选择。

我自己选择在扬中投资,是因为扬中具备独立的岛屿、生态环境和规划发展空间。扬中地处黄河、淮河和长江三水合流的入口区域,具备了综合性优势,便于统一规划,它的交通管理和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呈现系统性运作。而其他一些地方规划已经成型,你想做规划做不了,你想发展新的产业经济园区,也做不了。我们跟扬中市政府一起成立了智慧长江(江苏)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对长江上中下游的船舶业、港口业和运输物流业进行整合,形成在扬中的服务贸易金融总部,为他们服务。举个例子,滴滴打车就是一个云平台打车软件,它把全中国所有的车辆跟打车的人结合起来,形成了上千亿上万亿的业务规模,这就是服务、贸易和金融信息总部。在扬中的服务贸易金融总部就是为长江航运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提供服务的总部,就是一个大整合,完全符合现代生态绿色共享的发展导向。

现代服务贸易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新趋势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竞争的重点正在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如果一个国家在服务贸易上赢得先机和主动,它就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对于积极推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加速化

自20世纪 6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2006国际贸易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7.8%,大体持平。但是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开始高于货物贸易,20世纪80年代后期年均增幅更是高于10%。到了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平均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约为6%,恢复到与货物贸易基本持平的状态。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增幅开始逐渐回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约为20%,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左右,21世纪初则上升到33%。从各国国内的情况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一直在60%以上。

未来几年,在各种推动因素的作用下,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首先,WTO预计21世纪前10年,服务贸易将会继续快速发展;其次,随着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也将继续扩大,转移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和信息、电子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预计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将必然驱动服务贸易更为迅速的发展;再次,货物贸易保持增长趋势,WTO预计未来十年,年均增长率可达6%左右,将会直接拉动与其密切相关的运输、保险等服务贸易部门贸易量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国际投资倾向于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服务外包等新的贸易方式的兴起、全球及区域服务贸易壁垒的逐渐削减也为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高科技化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服务贸易主体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6国际贸易数据》,1990年至2005年,运输服务占国际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

由于世界服务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所以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 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这一趋势是因为知识型服务产品具有极强的可流通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存在形式的数字化、编码化,知识活动方式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刷新了知识与产业及经济的关系。现在,低成本、高宽带的通信设备,数字化网络与先进的集成软件系统等,正在使原来难以或不能进行的服务成为可交换的对象。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美国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将属于用知识来服务的工作。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化

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普通劳动力输出、建筑工程承包、部分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占有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一些技术、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发展技术层次较高的服务贸易,在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也在加大投入,发掘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其中中国、印度、菲律宾、墨西哥、巴西等国已经逐步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服务外包中心。相应于此,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正在增强。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地位趋于上升,但是发达国家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来看,自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5名。2005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来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规模仍较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业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主要是旅游、运输等传统的服务业,发达国家则主要转向“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服务业中的最大差距所在。 这种格局明显地体现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中: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服务贸易逆差国,而发达国家则长期保持着服务贸易顺差。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的改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服务经济化、服务贸易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化及贸易政策的进一步自由化等趋势的日益明朗,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不但不会改变,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服务贸易占各国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趋于活跃。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求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行自由贸易,这就要求各国进一步开放其市场。为了能够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世界各国纷纷鼓励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已基本实现服务化,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服务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己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

WTO多哈回合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服务贸易自由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是大势所趋。参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及趋利弊害也推动着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和本国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增强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在世界服务贸易领域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本国国家收益,各国政府一方面出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不断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履行在服务贸易方面所做出的承诺,积极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本国服务业的发展,抵御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本国可能产生的冲击,各国纷纷采取了直接或间接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在形式上和方式上都比以往更隐蔽、更具有欺骗性。服务贸易领域的保护程度实际上也在变相提高,由此形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保护并行不悖的局面,世界服务贸易领域的利益格局也就在各方博弈中重新形成。 我国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策略

(一)坚持开放与适度保护的辩证统一

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可以吸收大量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培育新的服务 业,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还可以扩大我国的服务出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但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总体水平低,许多行业还处在幼稚时期。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构建当中,服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服务企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服务业进行自由竞争。所以只能在适当的贸易保护条件下,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由于服务贸易本身的特殊性,各国多数未完全将其服务贸易政策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而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协调、统一各国的有关服务贸易政策不容易,达成国际服务贸易统一法更难。相对而言,双边或多边谈判往往更易达成协议。我国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起草者和创始方。我国已与其他各方谈判了服务贸易减让,在服务贸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虑好总协定的原则和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原则基础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越发显得重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多边谈判,在承诺市场准入的同时,力争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条件。

市场准入是经过谈判后根据所做出的具体承诺而生效的,不是普遍的义务,因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中,我国可以提出合理要价,即对要求我国开放服务市场的国家,我国亦应以开放对等的条件向其提出较多的市场准入要价,做到攻守平衡。这一策略可为我国需保护的服务部门提供制定具体措施的基础。 在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具体行业的选择中,有选择的、适度的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本身就是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保护。首先是在行业上要有所区分:根据各国的经验,宜先开放旅游、劳务承包、商贸等行业,而后开放金融、电信等行业。其次在提供方式和具体内容上要所有区分。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发生方式也有“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对于金融服务,其以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费方式发生的辅助性服务应先于核心服务进行开放;对于电信服务,先开放增值电信服务,特别是卫星通信、数据信息交换、视频通讯服务等;商业存在可先以合资或参股形式进行;对于专业服务,以商业存在方式发生的,应做好业务范围和地区范围两方面的开放试点,然后逐步推开。再次要分地区有选择的开放。我国是个大国,其对外开放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可以先在局部地区搞好试点,然后再决定是否推广,以此降低风险。

(二)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服务贸易的大部分领域只有行政和部门法规加以规范,存在多头立法、相互冲突、缺乏透明度等弊端;立法尚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主要的服务行业(如旅游业)却尚无立法部门;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在华服务贸易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根本就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和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应尽快完善服务贸易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加快各服务部门的立法进度,并强化相关司法工作,尤其是至今立法仍然较薄弱的部门,如旅游、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部门;同时应规范已有的部门规章,减少相互冲突之处及其中漏洞;完善立法过程中,还应从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注意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制度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立法与国际规范之间的差距。

(三)在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有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我国已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一些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服务部门,也可发挥比较优势,在亚洲邻国和非洲、拉美较落后的国家寻找机会,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比如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发展国际旅游等。同时,我国的服务企业,还应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主要是服务态度与服务理念的转变,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有效利用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还应放手发展中小企业,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发 展,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应制定新的产业政策,把服务业发展重点逐渐转移到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结构,立足于未来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的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重视改造传统产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分类指导,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旅游、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1.邓力平,陈贺菁.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现代服务贸易第6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 进出口总额 出口结构 国际竞争力

一、服务贸易基本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力不断发展,逐渐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服务贸易这一概念,过去的几十年间,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额在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这种增长的趋势势必会继续下去。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的定义。

虽然20世纪70年代便出现了服务贸易这一概念,但是目前国际上对服务贸易已有定义都是些描述性的。如传统的服务贸易定义从进出口角度认为各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动便构成国际服务贸易,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也有对服务贸易进行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但目前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权威性定义,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便是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对服务贸易的四种分类,它们分别是:跨境交付、境外消费、 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而据WTO的相关资料显示在这四种模式中商业存在所占的比重达到近50%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商业存在模式在服务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其次,跨境交付占比为35%,境外消费占比10%-15%,而自然人流动只占1%-2%。

(二)服务贸易按行业标准分类。

服务贸易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很多标准,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按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 BOP 统计将服务分为运输(Transport)、旅游(Travel)和其他(Other services)三个大类。其中,其他服务又分为建筑、通信、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与特许权、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与消费服务和政府服务九项内容。其中我们可以将运输与旅游称为传统的服务贸易,其他类服务贸易称作现代服务贸易。我们以下的分析也主要是从12个行业着手进行。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2014年1月24日,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的第三季度至2013年的第三季度,世界主要地区服务贸易都呈现增长的态势,特别是2013年第三季度,亚洲与大洋洲的服务贸易的季度增长达到6%。作为亚洲大国之一中国自然也功不可没,WTO颁布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已经以4706亿美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跻身为世界服务贸易排名第三位的国家。表1给出了中国2005-2012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服务贸易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这张表也同样隐藏着另一层信息,我国仍然是个服务贸易逆差的国家,而且这些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经计算以19%远高于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15%。

(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我们已经介绍过服务贸易按行业标准可以划分为交通、旅游与其他服务贸易三大类,进而在此基础上又大体的划归于传统的与现代的服务贸易两大类。图2.1给出了中国自2005-2012年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事实:1、无论是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还是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出口数额都是不断增长的。2、2011年以前,传统的服务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绝对优势,旅游与交通出口额之和大于其他商业。但是自2011年甚至在2012年现代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已经超过传统的服务贸易出口。而其他行业的出口比较相对较少。如果单单凭借这一张表,我们会得出中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在这三大行业具有较大的优势,拥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中印在2012年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服务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会发现其实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行业并不能算是中国现代服务贸易的优势行业,其数据分别为27.15%(印度)与中国的4.88%。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当前,服务贸易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及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通常可以借助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了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的程度,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测度方法有很多,如市场占有率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还包括综合衡量指数。虽然中国现在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占据世界第三的位置,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仍然很低,TC指数均小于0,特别是2004年之后呈现出一种不断下滑的趋势,这与一个服务贸易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据UNTCAD发表数据显示,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大于0的行业也只有旅游、交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这四个领域,而剩余的7个行业TC指数均小于0。

总结: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以下基本事实:

1.我国自2012年对外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据世界第三位,并且无论是服务贸易的进口额还是出口额近年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2.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很不合理,以前基本出口优势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虽然近年来现代服务贸易出口开始增加,但是出口额基本只集中在交通、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这三个行业,剩余行业涉及较少。此外,与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较,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行业差距依然很大。

3.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12大行业中仅只有4个行业TC指数大于0,而且从整个服务业整体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不仅小于0而且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下降。

参考文献:

[1]郭少坤.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2]姚艳飞.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顾晶.中国服务贸易现状浅析[J].商业经济,2010,18.

现代服务贸易第7篇

近10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719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2867亿美元。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却表现为持续的贸易逆差,贸易竞争力低下,现代服务贸易部门比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比重偏高,这与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演变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界定

服务贸易规模指服务贸易总量,包括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结构是某一类服务贸易的出口或进口额占全部服务贸易出口或进口额的比重。

目前,我国统计把服务贸易分为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音像及其他商业服务。本文将我国服务贸易进一步按附加值高低分为三大类:传统服务贸易、现代服务贸易和其他商业服务贸易。现代服务贸易是相对传统服务贸易来说的,传统服务贸易附加值比较低,包括运输和旅游服务,现代服务贸易附加值较高,包括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其他商业服务贸易是除了上述两大类以外的服务贸易。从附加值高低的角度对一国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考察一国的技术应用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

二、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分析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867亿美元,增长了65.16倍;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从0.6%增加到6.5%。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国中的排名也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5位。但是服务贸易自1992年进口额92亿美元超出出口额后,连续出现了近20年的贸易逆差。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扩大,2009年服务贸易逆差达295亿美元。

分阶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进出口分别从1982年的18.7亿美元和24.8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580亿美元和1286亿美元,27年间分别增长84.5倍和51.9倍。期间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两个重要的分界点,一是以1992年为服务贸易顺差转为逆差的分界点,该年之前我国服务贸易均为顺差,本阶段我国服务总出口额达402.8亿美元,进口279.09亿美元,累积净外汇收入123.71亿美元。第二阶段自1992年起,除个别年份外,服务贸易均为逆差。该阶段年均保持29.3%的增长速度,其中进口年均增长32.4%,出口年均增速26.1%,进口规模和增速均超过出口,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另一个分界点是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正逢我国入世初期,我国开始履行入世承诺,大大降低了国内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使一向封闭的国内服务生产者置身于国际强手的竞争中,服务贸易此时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并被赋予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任。至今该阶段平均增速为19.4%,其中出口平均增速19.45,进口平均增速为19.5%,服务部门逆差有增无减,传统服务贸易逆差由2002年的29.1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270.3亿美元,而现代服务贸易额逆差也持续上升,由2002年的76.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3.9亿美元。但是此阶段现代服务贸易额比重出现持续上升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1.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根据1997-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类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除2003年和2009年外,表现为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的120.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高点408.4 亿美元,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97年的49.3%上升到2001年的高点54.1%,此后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又出现反弹,比重由2008年的27.9%升到2009年的30.9%,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5年后位居第三位,所占比重仍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19.2%。运输服务比重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06年达到了23%,跃居第二大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此外,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9年占比达7.4%和14.5%。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附加值高低的出口结构来看,传统服务贸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依然占据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从2001年的高点68.2%逐年下降,一直到2009年为49.2%。现代服务贸易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1年以后上升趋势明显,从2001年的9.7%上升到2009年的31.3%,9年间增长了近2.5倍,并在2008年比重首次超过其他商业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期间偶有反弹,但幅度很小,2008年后已经居于现代服务贸易之后了。

2.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根据1997-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2003年之前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但是比重先升后降,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又降至2008年的22.9%,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的高点后又出现下降趋势,到2009年比重为29.5%。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但整体大致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从附加值高低的进口结构来看,由于本身运输和旅游的比例偏高,因此,传统服务贸易的比重一直居于首位,从2001年的高点68.2%,下降到2009年的49.2%。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呈连续上升的趋势,从1997年占比7.3%上升到2009年的31.6%。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3.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结构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从1992年以后一直为逆差,且逆差呈逐渐扩大的趋势。1997年到2009年总逆差从32.2亿美元扩大到295.1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是最大的逆差来源,2009年为230.3亿美元,占到总逆差额的78%,剩余逆差主要来源于保险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两项,逆差额分别从1997年的8.7亿美元和4.9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97.1亿美元和106.4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服务一直呈现顺差的部门,顺差额最高在2006年达到96.3亿美元,但是在2009年首次出现了逆差,为40.3亿美元。另外,其他商业服务一直处于顺差状态。

从附加值高低的差额结构看,从1997年到2009年传统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状态。在2001年之前,一直是最大的逆差部门,但在之后现代服务贸易部门一跃成为最大的逆差来源部门,随后的几年逆差有减小的趋势, 2009年逆差额为83.9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一直呈顺差状态。

三、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低

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一直很低,且增长缓慢,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比重仅从20世纪80年代的0.7%和0.5%增至2009年的3.3%和5.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同期美国两项指标占比分别为14.2%和10.65,英国为7.2%和8.2%,明显高于我国两项指标的比重。

(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

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占货物出口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徘徊在10%左右,近几年服务贸易占货物贸易的比重未见上升还略有下降。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分别占比为11.5%和88.5%,服务贸易比重不仅远低于印度的28.7%,英国32.5%,美国23.1%,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4%近9个百分点

(三)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失衡

一是我国贸易服务呈现逆差,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1286亿美元,进口1581.1 亿美元,逆差295.1亿美元。二是中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了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传统领域,运输和旅游服务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很低。

四、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努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整体水平

理论上认为,一国服务贸易的提升必然要以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为基础。我国国内服务业发展程度低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因。政府应该努力打破服务业垄断因素的存在,增强服务业竞争,注重服务业部门结构的优化提升,鼓励服务企业“走出去”。国内服务企业要尽快建立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战略,并进行相应的企业结构调整提升。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贸易第8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增长迅速。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整体竞争力依旧不强。今后,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兴服务贸易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当积极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的产生和频繁使用,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国际竞争力更是成为各国政府、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而言,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衡量一个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可以从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贸易结构等方面开考察。可以具体使用净出口指数反映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大小。净出口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净出口额占该商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数-1和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该国在该领域越具有竞争力。反之亦然。

服务贸易是产业进步的标志,是服务产业国际化的体现。自上个世纪中后期至今,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从1980到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2亿美元,23年间增幅超过35倍,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3%。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国内的产业支撑,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

我国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传统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方面。这也造成了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分布集中度较高,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部门,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落后。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额为620.56亿美元,其中运输业出口为120.67亿美元、旅游业为257.39亿美元。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保险服务业为3.81亿美元、计算机信息服务为16.37亿美元、专利权使用费为2.36亿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应当与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在未来几年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乐观的背景下,全球服务贸易将保持快速增长。在国际服务贸易不断扩张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1990年至2005年,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国际服务贸易的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了挑战。

对于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我们也使用贸易净出口指数加以评价。

与20世纪80年代的正值比较,自90年代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净出口指数一直呈现为负值且保持在-0.1左右的水平,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且有恶化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与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新兴服务贸易不断发展,而传统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的服务业比重下降造成的。

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我国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同时我国的服务业也将更多的融入到全球服务贸易当中,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如何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经验证明,在服务贸易领域,以新兴服务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增长。因此,面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并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技术创新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关系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南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十分繁多,概括性的讲,技术创新就是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引进到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目前为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比较,国际竞争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产业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基础上的,谁拥有更多更好的自然资源和更多的资本,谁就会在同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竞争是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基础上的。就国际贸易而言,其竞争的焦点也不再单纯的是各种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各种知识活动;各同竞争的核心阵地不再局限于产品领域,而是前移到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阶段。为了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各国必须升级其产业层次并培育本土的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就技术创新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关系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创新有助于创造产品低成本优势

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曾经指出:竞争优势有两种形势:成本领先和标新立异。而技术创新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可以改善服务业生产中各种投入的质量,节约消耗,用更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服务。技术创新在提高服务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方面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降低服务产品生产成本,使其获得成本优势。

2.2 技术创新有助于开拓市场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一种产品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饱和或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新的产品品种。这种新产品由于具有新的

特点和品质而高于以往的产品的市场价值且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把握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占领和开拓市场。

2.3 技术创新有助于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总是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进的。如果一个部门的主导产业处于先进阶段,那么这个部门就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技术创新一方面能够使传统服务业部门的改造和升级,同时也能推动现代、新兴服务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保证一国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4 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高品质的核心产品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服务业部门是否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是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高品质产品是技术创新的物质载体和市场体现。服务业部门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开发出品质优良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新的市场需求和更多的市场机会,最终提高本部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5 技术创新有助于形成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或产业部门内,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生产者、公司、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协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大于各个部门的简单加总。导致产业集群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性要求全部过程必须有多种主体、如政府、科研机构、生产者、公司等来完成。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紧密结合,通过功能互补,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以技术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综观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种主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静态的比较优势或资源禀赋对一个国家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应当建立在劳动力低成本或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路径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应当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环境的变化,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就如前述分析表明的,全球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国际竞争力的恶化。因此,面对新的经济环境,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把握当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依靠技术创新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1 鼓励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的新举措,是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贸易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增长点。

3.2 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从而延长服务业产业链条,弥补产业链条的弱项。

3.3 加快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实行服务业企业的改革和重组

按照市场化原则,培育和发展新的服务贸易出口主体,增强大企业实力,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整体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3.4 加快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

新兴服务业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的多寡直接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力。因此,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加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适应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5 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技术创新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贴息或补助,同时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

现代服务贸易第9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