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3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境; 融资现状;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131-03

近年来,随着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渠道。尤其“十二五”时期,坚持不懈的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将是甘肃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跨越式发展重要途径。甘肃省近70%[1]的技术创新来源于中小企业。但是,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很大的金融缺口,“融资难”问题是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据统计,甘肃省90%以上中小企业缺乏资金[2]。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调查分析甘肃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状况,并针对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为甘肃省各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课题组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2011年7月至8月两次,采用问卷形式,以随机性为原则,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状况法人调研工作。被调查企业共196家,收回有效问卷187共份,经过整理有效样本共计179份,其中重点企业24 户,占全部样本的26.1%。样本中大部分为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成立的企业,占全部样本的86%,其中2000 年以后创建的企业占69%。职工人数在400 人以下的样本企业占全部样本的94%,其中又以50 人以下的企业占比重最大,占全部样本的44%。

根据《国家行业分类标准》,我们将本次调查样本企业划分为农林牧副渔、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其他企业共四类;样本所涉及的企业类型有国有企业、私营个体企业、三资企业、集体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六种[3]。统计数据显示,全部样本中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共计161户, 占本次问卷调查全部样本企业的86%; 从所有制分布看,私营个体企业,占比最高,达40%,其次股份制企业为占27%,乡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等所有制形式,分别占17%、14%和5%。

根据全部样本的调查数据显示, 资产总额在1 亿元以下的企业占全部样本企业的95%, 其中1 000万以下的企业居多,占比达45%,其次是1 000万元~5 000万元的企业, 占比达41%;销售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最多,占全部样本的52%,而其中又多集中于1 000万元~5 000 万元这个收入段,销售收入低于100 万元和高于1 0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分别占14%和2%。

二、样本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本次调查内容首先涉及的是关于样本企业近5年来的技术创新情况,有67%的企业近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创新,其中有1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调研中大多企业对技术创新很关注,近年来有71 %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加快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有68%的企业表示近期有技术创新的计划,但是调研样本企业自身研发产品的只占23%。结果显示,甘肃省中小企业已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加快、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但是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还停留在模仿创新阶段,自主创新水平较低。

三、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显示:样本企业有21%左右处于创业时期,有57%处于成长时期;有15%的中小企业处于成熟时期;还有7%的中小企业处于衰退时期。有92%的企业表示有技术创新融资的需求,但是融资满意度只有29%。而且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正处于中小企业创业和成长时期,因此,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现状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阶段。同时,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融资环境的评价也不高。51%的中小企业认为甘肃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一般”,42%的中小企业认为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只有9%的中小企业认为社会环境“好”。总体满意率(即选“好”)在所有的选项中最低。

(一)企业创业阶段技术创新融资状况

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初创时期的突出问题。甘肃省经济落后,中小企业如果不走技术创新的道路,注定会被市场淘汰,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初期在筹措资金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所需资金大部分是靠自身积累得来的,他们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手段去融资。由于中小企业尚属初创阶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因素较大,而商业资本是极不愿介入这些产业的前期项目,只是一些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因缺少启动资金而难以使项目快速转化为成果,错过了市场机遇。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小企业又遇到了更大的融资困境。根据调查问卷显示,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技术创新资金的支持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尤其私营企业认为在金融机构活动贷款难或较难。只有少数国有企业认为不考虑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

1.技术创新融资意愿不高。

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技术创新从银行获贷的意愿不高,只有23 %的中小企业愿意融资。主要原因为:一是企业无担保、无抵押,所以无法从银行获贷;二是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有上级部门的支持,初创阶段技术创新不存在融资问题;三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项目周期太长,风险较大,而企业自身又处于初创阶段,根本无法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

2.技术创新融资渠道单一。

根据问卷显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阶段中的资金支持程度较低。在调查中,有38 %的企业从未接受过贷款的优惠。地方财政支持技术创新资金金额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初创时期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甘肃省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创业人自筹占19 %,民间借贷占14%;银行贷款占13 %;企业间借贷、国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分别占11%、9%、8%和8%,另外政府资金支持占10% ,其他融资方式占8%。因此,不难看出,甘肃省中小企业初创阶段技术创新的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企业自筹和借贷为主。除此,样本企业初创时期为补充技术创新资金基本都有民间借贷发生。

另外据调查,对于技术创新所期望的融资渠道,大多企业首选还是银行,其次是创新基金,分别占43%、31%。

3.技术创新融资期限较短。

对初创阶段发生技术创新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统计,从银行所贷款项基本都是短期和中期的,获得长期贷款的企业只有5家,而这5家企业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4.融资成本高。

贷款手续繁琐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筹集资金的主要难点(63%)。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创新调整信贷管理体系,将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在贷款的发放程序和经办环节基本与大企业相同,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融资的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创业阶段技术创新资金的需求。

(二)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融资状况

1.技术创新融资困境。

成长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阶段,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加大技术创新是企业站稳市场、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此阶段更需要资金的支持。据调查,成长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困境原因是:缺少资金、缺少可转换的技术成果、缺少创新人才、缺少创新收益保障的制度和环境、缺少技术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体系等等,其中前三位的比例依次为66%、54%、41%。

2.技术创新融资满意度。

通过对甘肃省中小企业成长期技术创新融资满意程度的调查, 我们发现约有4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 但是能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加以解决,47%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但是解决很困难, 只有12 %的企业自有的资金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或者享受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

3.技术创新资金来源。

图1 甘肃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期望融资渠道分布图

甘肃省中小企业在成长期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自我积累,占69%,银行信贷占19 %,民间信贷占3%,中小企业成长资金占其他的融资方式占9%,包括非银行融资机构、风险投资、国有资金、产权融资等等。另外,甘肃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最希望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发展资金,占32 %,其次的方式分别为创新基金和政府扶持分别占31%和11 %。具体如图1所示。

4.成长阶段技术创新资金使用情况。

在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筹集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主要使用在购买专利许可证、产品设计、产品试制、机器设备购置、市场调研、人力资源培训及产品推销等方面。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四、主要结果分析

甘肃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之所以形成以上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如下:

(一)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金预算规划。通过调查,样本企业在技术创新资金筹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依据市场的后期反应计划技术创新融资,尤其是初创阶段,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创新资金预算制度,创新基金缺乏持续稳定的补给储备。

(二)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较大,尤其初创时期,技术创新大多只停留在产品的模仿创新阶段,这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的自身主要原因。

(三)金融机构经营观念保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投入慎之又慎。由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投入风险较大,因而金融机构对企业自主创新贷款普遍采取保守态度。从样本企业的调查情况反映,没有一家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获得过银行的贷款支持。

(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支持不够。从样本企业的调查来看,目前甘肃省政府虽然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搭建了各种服务平台,并对进行了技术创新的典型企业也进行了奖励,但是奖励数额小,多为象征性。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没有设置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基金,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靠自己筹集。

总之, 甘肃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临的资金“瓶颈” 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据调查,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创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造成企业无法拥有市场迫切需求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潜力无穷的市场,由于缺乏资金,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技术、产品逐渐被替代而仅靠四处筹借自有资金小规模、小批量地应付市场, 实在无法抓住时机,企业发展的步骤必然停顿厂来,最终因后续资金匮乏枯萎致死。可见,资金的循环与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拆分的纽带关系,解决技术创新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问研究――基于甘肃的思考”(1006ZCRA14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年鉴》2007-2009.

[2] 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

[3] 毕克新,郭文刚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外比较[J] .中国软科学,2004 (1 ): 93-98.

[4]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协会.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2篇

(一)发展持续加速,规模整体攀升

2014年是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至2014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1%,中小企业户数已达17.6万户,同比增长8.5%。

(二)经营范围有序扩大,结构分布更加合理

省内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由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服务业和围绕汽车产业的加工配套链条,向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细分方向高速发展,经济结构日渐优化。长春市范围内非大型科技企业约2000余户,涵盖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IT业、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其中的佼佼者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已经转型为集团化或股份制企业,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运作资本的能力不断加强

几年间,民间资本运作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体系当中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2014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7.4%,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71.4%。民营资本运作与资本投资早已不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已全面形成以促进新产品研发投产、新技术更新换代为主导,同时伴随高技术实体化、跨行业综合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

(四)中小企业为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愈加明显

吉林省民营经济已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增长极为重要的力量,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就业问题的主要疏导手段之一。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随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1.8%,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全省民营经济实缴税金748.2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5.9%。

二、吉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设的现状

(一)新产品研发需求旺盛,研发能力潜力巨大

企业新产品研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资金能否及时有效投入是能否顺利开展研发工作的前提。2014年省内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人数约4200人,比2013年增长约20%。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技术改造投入、技术引进投入,相比2013年分别增长了15.24%、42.90%、81.85%。目前,省内部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已与省内高校共建研发团队,企业负责人对研发的兴趣持续升温,将企业自主科研形成常态化,研发出很多改型换代产品,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扩大了细分市场领域的占比。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的成果数量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表明我省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充分认识到拥有“自己的技术”这一决定性因素能为企业自身带来的巨大能量。

(二)未来中小企业的发展紧紧依赖科技创新

我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应对经济外部大环境的压力下,都在积极主动谋求企业未来的发展途径。通过走访,对企业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的约70%,60%的企业已经初步制定了发展计划。一部分企业具有开创精神,努力拓展新领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转型产品,使自身不断做大做强。

(三)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日益旺盛

随着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对科技创新显现出了强烈的渴望,相应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一改以往闭门造车的状态,积极主动寻求专家和外部技术力量的支持,他们对高校中适合企业发展的新产品和科技项目显得兴趣十足,更乐于与高校的专家、学者们交流,期望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良方益策,助力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吉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在走访过程中,仅有不足四成的企业对政府现有政策的支持力度比较满意,很多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我省目前现有的政策相比南方省份无论是从灵活性、开放性和优惠性均尚有一定差距。正常来讲,企业年研发投入额应不低于总收入的5%,若低于3%,在长期内就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占主导的企业在研发一项上往往投入额要超过总收入的10%。我省中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商林立、实体经济份额下滑、利润空间明显缩水等不利条件,加之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抽调额外资金开展技术研发。省内大多数企业意识形态层面仍停留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光环下,在创新过程中仍依赖于来自政府方面的全方位助力,包括优惠政策、天使基金、融通资金渠道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如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政策,提供更完善的技术、市场软环境,乃至政策信息的及时、透明、公开,是政府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负责人对技术创新动向缺乏敏锐的直觉

广大中小企业成立之初往往是以家族为基础,由于某一独特工艺而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社会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能否及时应对外部变化、准确把握新工艺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经调研,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在思想中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但受到企业自身桎梏,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活力和作用的不到三成。中小企业必须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力量,将之融合进自己的产品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机制的作用,适应高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技术人才缺乏是阻碍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

我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技术研发人才的极度缺乏,这里面既包括研发型人才在招募根源上的匮乏,又包括了如何留住现有研发型人才的困境。虽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始逐渐重视,但在认识上仍有较大局限。这就造成在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既缺乏解决关键技术瓶颈的研发人才,又缺乏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导致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投产环节困难重重,极大地阻碍了产品从科研成果到实际投产这一链条的连贯性。这些人才,怎样引进、保有、最大化发挥作用,是中小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产学研用的结合过程中。企业既不知道谁掌握着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技术力量,又不知道如何能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在技术转化过程中更由于双方不完全信任,最终导致转化过程中途流产。这时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从中斡旋和协调,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作为服务性质的第三方帮助双方共同克服困难。

(五)中小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3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清远

一、清远市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中小企业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清远市中小企业以其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清远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清远市中小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以下表1和表2是2005年~2009年间,清远市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发展的概况。

2005年~2009年,根据清远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清远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目分别为427、515、660、774、770,年均增速为16%以上,而其中中小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9%,所占企业数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9%以上,说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清远市企业的主体构成部分,中小企业数目的增加是清远市企业数目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代表了清远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向。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

2005年~2009年,清远市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4、617、1104、1646、2024(亿元,按当年现价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为91.1%,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9.4%,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3%~95%之间。缴纳的税费年均增长速度为68.2%,达到2009年的43.6亿元,占清远市政府全部税费收入的89.6%。清远市中小企业为清远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最

主要的贡献。

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方面,由于大型企业数量比较少,2005年~2009年期间从2家增长为7家,企业数增长速度是中小企业的3倍,这是大型企业各主要指标高于中小企业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则会发现在企业数增长相同时,中小企业的各项指标(除了缴纳税费总额)增长速度都要高于大型企业。而即使在大型企业数增速为中小企业3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高于大型企业,说明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要高于大型企业。

二、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目前关于清远市全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统计很不健全,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制度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很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有R&D投入的企业只占到10%左右,即只有70-80家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现状,本文用数据比较健全的清远市20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的情况。下面的图1行业分布图比例可以看出这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电子、化学化工以及矿物制品,这些行业都是在清远市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

图1 行业分布图比例

2009年清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20家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7.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32.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26.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82%;出口总额为1.7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为6876万美元,占到40%;实际上缴税收1.7亿元,净利润为2.6亿元。以下是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1.R&D投入强度

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资本雄厚的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企业的投入阶段,还未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日本学者普遍认为R&D强度(R&D强度=R&D投入/销售收入)保持在5%水平的企业可以保持较好的竞争力,这20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R&D强度为4.98%,因此可以认为处于较好的技术创新状态。表3是这20家企业的R&D强度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资产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研发活动,R&D强度处于5%~8%以及高于8%的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明显高于R&D强度低于5%的企业;二是R&D强度越高的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越低,说明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活动获得的成效依然不高,还未能明显地提升企业的利润以及竞争力。综合两方面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资本雄厚的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企业的投入阶段,还未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

2.创新资金来源

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有限,一方面体现在来源的结构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自筹的比例上。2009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62亿元,全部来自于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62万,企业自筹1.61亿元,企业自筹达到99.6%,这么高的自筹比例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绝对主体,但也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集中于研究实验成果的应用、产品开发以及对科研院校的委托开发。所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61亿元,主要用于试验发展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分别占到11%、16%、21%、19%,其中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99%以上是用于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经费支出为零。说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成果应用和产品开发为导向,并且偏向于与科研院校合作,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处于很低的水平。

4.科研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总额为5079人。人才的学历构成上看,理工类本科学历以上人员551人,仅占10.85%,硕士博士研究生37人,大学本科为432人,而中专大专为3523人,说明具有较高学历以及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较少;从科技人才的职称构成上看,高级职称的人才很少。科技活动人员1741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34人,仅占13.4%,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更低,只有14人,留学归国的高级人才只有5人。

5.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合计1.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经费支出7187万元,全部科技项目共计81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为5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5项,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11项。其中,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与企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额几乎相同。说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几乎都是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进行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比较规范。但目前清远市的中小企业整体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此这是未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一个方面。

6.科研积极性对比

拥有较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没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更高。只有5个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拥有5个企业办科技机构,机构科技活动人员328人,占所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18.8%。机构内部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06亿元,占所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5.8%。这就说明拥有较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没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更高。

7.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情况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补贴收入189.4万元,减免税总额2073万元,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减免356万元,研发加计扣除59.8万元,共计2678.2万元,占企业收入的0.83%,这就直接激励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第2节是从整体的角度,或者说企业外部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这节从企业内部因素的角度来对有70家研发投入的更具一般意义的中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目前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以及研发投入与其他企业变量的关系,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清远市统计局提供的2009年70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各个指标的数据。由于仅有少数中小企业拥有专利授权和新产品产值(这也说明到了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其技术创新活动,采用这7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作为其技术创新活动的代表。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在外部经济环境确定的情况下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与其主要指标的关系(资产总额、全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

数据样本选取的标准主要有:

(1)企业规模:中大小型兼顾,以小型为主,中小企业的标准以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低于2000人,销售额少于3亿元为中型企业,就业人数300人以下,销售额少于30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其中有49家小型企业,21家中型企业,大概以5:2的比例;(2)行业分布:以清远市的支柱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还包括新型产业,涵盖纺织、金属加工、化工、生物制药、电器电子、制冷、新材料、精密仪器、造纸、农副矿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3)成立时间:样本中的数据部分成立超过10年,部分则刚成立2、3年,大部分成立是10年以内,较好地符合清远市中小企业的情况。

2.影响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我们用2009年70家有研发投入的清远市中小企业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财务因素。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们主要分析企业发展规模(资产总额)、经营能力(全部营业收入)以及盈利能力(利润总额)三个变量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关系问题。

分析的思路是:用rd代表企业的研发投入额,表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用k表示资产总额,代表的是企业发展规模、发展潜力,表示长期变量;用rv表示企业的全部营业收入,表示的是企业经营能力,是短期变量;pr表示利润总额,表示的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

在协整的前提下,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发投入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知道目前清远市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系统驱动因素及其研发的发展阶段特征;然后,再用研发投入与这三个指标的数据的相关性的大小可以看出这三个因素的影响的大小。

(1)Granger关系分析

经过检验发现,研发投入rd、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利润总额pr都是在0.01置信水平下一阶平稳的数据,因此可以直接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rd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研发投入rd都不是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利润总额pr的Granger因果关系;相反,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是研发投入rd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利润总额pr却不是研发投入rd的Granger因果关系。

这就说明:

①从横截面看,也就是在相同的系统经济环境情况下,一方面,在2009年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k)、达到一定经营收入水平(rv)之后,才会增加研发投入(rd);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总额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Granger关系,说明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候,企业的利润并不是其考虑的重点,即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考虑的更多的是其技术发展战略问题,而不是利润的大小,也说明了中小企业迫于竞争环境而使得其对研发投入的需求弹性较小。

②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企业的短期因素(全部营业收入rv)对研发投入的Granger因果关系解释能力大于长期因素(资产总额k),也就是说:虽然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k)、达到一定经营收入水平(rv),才会增加研发投入(rd),但是,企业发展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企业的经营能力(rv)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说明了经营能力越好的企业越有进行研发投入的动力,而且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的态度更多的是为了保持目前盈利能力才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而不是等规模足够大了,企业有更大实力了之后才进行技术创新的消极态度。这显示了清远市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

③同时,在发现了目前中小企业rd投入对企业各项长短期发展指标并无系统性的促进作用,其rd投入在还处于初步阶段,整体上看rd投入目前对企业还仅仅意味着企业资源的投资。

(2)相关关系分析

对这四个横截面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总额、全部营业收入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利润总额有负相关关系。

这就说明:

①随着企业规模(K)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会随之增长,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资本总额与全部营业收入中,企业的营业收入与研发投入的相关程度更高,再次验证了经营能力越高的企业对研发的需求越大,而且经营能力对研发需求的影响大于企业规模对研发需求的影响。

②虽然企业资本总额和全部经营收入对其研发投入有正面的影响效果,但是其相关系数都比较小,这又一次说明了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③研发投入与企业利润总额是负相关关系,则说明了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的利润减少,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的资金对利润造成负担,为了保持其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其研发投入的鼓励和支持力度。

四、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本文从整体和内部两方面讨论了清远市20家中小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70家有研发投入的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我们对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已有了大致的解读,根据前述讨论,在本节陈述并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主要问题。

1.总体技术创新活动水平较低

20家中小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70家有研发投入的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尚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目前还没有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明显的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各主要指标的相关程度较低,研发比例低。

2.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远市700多家中小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只有10%左右。即使是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投入的资金也普遍比较少。这一方面与企业的经营竞争压力大、利润低有关,而且不少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对技术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只是赚钱。另一方面也与所在的行业特点有关,比如服装、皮革等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难,企业与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如直接仿造别人的技术。

3.技术创新资金来源有限

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费的自筹比例高,另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来源单一,尤其是金融机构贷款来源少,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更难,因此政府需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设问题,尤其是新融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才能直接提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懂技术、有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在清远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就业人员中占的比例很少,在一般的中小企业中的比例将更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员工福利待遇不高,人力资源的激励比不上其他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多为中小企业的人才交流、引进以及培训搭建平台,以弥补中小企业在员工待遇方面的不足。

5.技术创新管理不规范

清远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比较规范,基本都是采用技术创新立项的形式,但是还是相当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比较低,活动经费的台账不清晰,或者没有单独设立台账,经费使用的管理不规范,技术活动没有相应的查新报告等等,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不能顺利申请到政府相应的技术创新优惠,例如每年的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

6.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的普及程度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支持政策还未能有效地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目前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和补贴等措施主要适用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对于没有明显技术特征的中小企业则没有明确的政策,将使得这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被边缘化,但是恰恰是这部分企业才是清远市中小企业的主体部分。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起覆盖全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刺激政策,以从整体上提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 全允桓 高 建 雷家骄: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1-23

[2]管鸿禧: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1-49

[3]刘萌芽 曾长虹:简析我国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J].工业技术经济, 2007(5) .

[4]唐 豪: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研究[J].现代财经,2006(09) .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4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展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贵州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在促进贵州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清醒看到,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存在短板,创新基金实施情况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现状及申报创新基金项目概况

中小企业是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力的增强,而且为贵州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现状

2012年12月26日,省科技厅启动各市(州)科技局“关于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调查统计工作”。从统计情况看,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3289家,共有职工209727人,大专以上学历和科技人员68558人,年营业收入15749400万元,资产总额28062389万元。全省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覆盖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新材料、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业、农业与农村、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制造业、航空与航天、食品、社会事业等领域。

1.2九个市(州)产业特色格局

围绕打造地方产业特色的总思路,贵阳、遵义、安顺、毕节等九个市(州)不断优化地方性特色产业的包装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格局。如,根据2012年省科技厅“关于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调查统计工作”的数据显示,全省电子与信息领域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主要集中在遵义,农业与农村主要集中在遵义和安顺,生物医药主要集中在贵阳和安顺,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主要集中在贵阳和安顺,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贵阳,资源与环境主要集中在贵阳和遵义,高技术服务主要集中在贵阳和安顺,新材料主要集中在遵义和安顺。当前,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成为贵阳的主打产业,而遵义主要为茶叶、白酒、航天装备产业。

1.3贵州省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现状

2000年11月,为了扶持、促进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

1.3.1贵州省中小企业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情况

自1999年以来,贵州中小企业受到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攀升。1999年获得立项的项目仅有3项共180万元,到2013年上升到191项共12092万元。可见,国家战略层面对贵州发展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强。

1.3.2我省中小企业获省级创新基金支持情况

自贵州省创新基金实施以来,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科技厅共安排省级创新基金项目784项,投入专项基金21360万元,平均支持强度为29万元。而在项目技术领域方面,贵州大力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集群,并在其中形成了一批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十二五”以来,国家对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每年上千万甚至上亿资金下拨到贵州,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发展。在这种充满机遇的情况下,也使得贵州在管理创新基金项目上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因此,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新的突破,创新基金要真正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需要关注目前创新基金面临的一些问题。

2、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我省九个市(州)60家科技型中心企业,10家中介服务机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省创新基金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2.1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不足,企业创新活力不强

由于贵州发展滞后于其他发达城市,因此企业在研发能力、创新活力、人才和技术引进等方面都面临一定困难,导致技术资源缺乏,高层次科研人才不足,创新发展力有所欠缺。根据《2013贵州科技统计年鉴》显示,贵州共64016人从事科技活动,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34372人。与发到地区相比,据天津市科委《2013年鉴》数据显示,天津市共151702人从事科研活动,是贵州的2.3倍。据科技统计显示,目前贵州共32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而天津市拥有49212家,是贵州的近15倍。

2.2中小企业对国家政策了解不足,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企业习惯于传统的经营运作模式,对国家的优惠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次,企业在取得相关成果或者遇到技术难题时,缺乏对外合作的意识,也不懂得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寻求支持,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创新资源的作用发挥不足。信息蔽塞与过于保守也导致企业分享成果,寻求进一步产品市场化的意识不强。

2.3生产规模小,经营风险大,风险投资机构不够成熟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企业通常缺乏较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中管理人员等业务水平不高,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不足;其次,中小企业规模小,市场反应迟缓,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集群创新模式尚未形成,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而在市场中,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有能力分析和做出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决策,在投资之后监测风险企业并参与管理,对投资者负责,使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可是由于贵州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滞后尚不成熟,参与投资企业在风险规避的引导作用不明显。据省风投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12年底,贵州省共有风险投资公司21家,其中,创业风险投资公司15家,创业风险投资管理企业6家。

2.4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弱

中介机构是指依法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向委托人提供公证性、性、信息技术服务性等中介服务的机构。2003年,省科技厅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黔科通【2003】127号),自那以后,科技中介在贵州不断发展,在助力贵州中小企业科技技术创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贵州省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从1999年立项的项目仅有3项共180万元,到2013年上升到191项共12092万元,便是很好的证明,不可否认科技中介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激流的不断冲击下,贵州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显露出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数量少,从事的低端服务多,高端服务少,尚未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二是服务机构对企业提供系统的政策咨询、指导不够深入,且在指导企业申报项目的过程中,重立项、轻服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系统服务能力不足。

3、改进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的一些建议

对于改进和发展好创新基金,需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使企业在自主创新与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做好政策引导和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新型贵州创新体系。

3.1采用分类支持方式,提高创新基金的支持效率

建议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采取分类支持的方式。对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适宜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可采取“有偿+无偿”的方式,有偿部分可采取由风险投资机构向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申请,有偿资金收回后可作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补助,以培育更多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

3.2建立效率导向下领域间的投入调整机制

由于创新基金的总体规模有限,为了提高创新基金的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创新基金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议建立一套基于效率评价的投入调整机制。通过对上阶段扶持项目的效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资金的投入向效率较高的领域倾斜,加大对资金使用效率高的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对资金使用效率低而投入水平已经较高的行业以加强管理、提供延伸服务为工作重点。

3.3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畅通宣传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

贵州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省内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小富即安”、“避免风险”的心理和意识在影响,导致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通过强化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能力建设,可建立企业自己的对外交流网站,加强与省内外同领域企业的交流;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创新基金窗口,研发技术、技术需求、典型案例等进行宣传,让政府有效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从而为企业推广或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中企业的先进技术,推动产学研紧密联系,合作共赢。

3.4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服务能力

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服务能力,重点在于转变原始服务观念。服务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服务质量,提供迅速有效、信赖度高的服务。有了思想上的正确认识,首先科技中介机构可以汇聚地方相近、同类别企业集中经营,形成产业集群,扩大企业影响力,采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解决个别企业的经营困难;其次,在建立产业集群的同时,中介机构还可以适当设立示范企业,采取动态调整的竞争模式,带动周边企业竞争意识,从而推动集群企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集群企业发展好了,又将不断促进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总体来说,在贵州,创新基金的实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新一轮经济大浪潮下,如何使创新基金充分体现“雪中送炭”的特点,提升使用效益,还需政府和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地去探索,根据实践中遇到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不断激发贵州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统计局.2013贵州科技统计年鉴[R].贵州科技出版社,2013(06-321)

[2]罗公利,边伟军.山东省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建设影响因素研究[C].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3]和增宏;关于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3(02)

[4]胡红亮,周萍,龚春红.中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08)

[5]廖淑琼.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6]万彭军.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约束

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高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企业往往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主力军,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企业竞爭力的来源。很多国家、地区的政府把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为维持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爭力的重要措施。內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撐,技术创新活动可以通过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保证企业的长期产出。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公共品属性,技术创新活动不仅能夠带来私人收益,而且能夠带来更高的社会收益,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的平均私人收益是25%,而其平均社会收益为56%,比平均私人收益的2倍还有高。因此,从理论上讲,共性技术的技术创新能夠带来更大的社会收益,接近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这是很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內很多实证研究亦证实了这一观点。政府的财政补贴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政府财政补贴力度越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也就越高。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地方政府也愿意通过技术创新资助、技术创新补贴、稅收优惠等财政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目标和财政目标。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政府有推动技术创新专案的需求,企业为了自身生存、竞爭的需要,也应该积极得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然而与大企业不同,我国中小企业两极分化严重,既有产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准领先的企业,也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能过剩的企业,而且前者的数量较少,而后者的数量眾多,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产业的中下游水准,竞爭力较差。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创新主要由国家主道,科研机构完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直都不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加上技术创新专案投入大,风险高,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使得科技实力和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开发很少,主要投资技术创新水准低、投资回报快的专案。另一个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微利状态或者仅在维持,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利益,技术创新的意愿并不强烈,在生产中大多是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成果。国际上普遍观点一致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产,当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有竞爭力。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28%,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我国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创新人才不足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分布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重很低。中小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加上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资讯和创新技术源等方面都不能与大企业相较,因此也很难吸引研发人才在中小企业工作。虽然,今年来这一现状有所改善,一些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吸纳了一部分业务能力较高的研发人才,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研发人才匮乏的现状并沒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三)创新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资金有限,融资管道有限,缺少技术创新必须的资金投入。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从企业內部资金来看,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在5%左右,可以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从外部资金来看,一方面国家的财政科技拨款中的绝大部分分给了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能夠获得的部分很少,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与大企业,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规模小,时间短,成本高,眾多中小企业每年从银行获得的商业贷款不超过各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20%。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资金紧缺。

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补贴力度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每年约投入当年销售收入的5%-10%进行研发投入,但是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和利润相对较少,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对于有意愿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国家可以给予补贴甚至是加大政府补贴的强度。当前我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这和发达国家近17%的研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还面临著研发投入分布不均的问题,大部分研发投入在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能夠得到的研发投入少之又少。为了促进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国家可以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对于有能力有意愿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提供帮助。

(二)拓宽融资管道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管道能有效帮助它们获得更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首先,利用政策引道,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例如,设立信用担保基金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其次,适度金融市场民间化,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事实上,我国民间资本数额庞大而且非常活跃,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管道,但是金融体系的限制,民间借贷成本很高,适度放宽金融体系让民间资本合法进入市场,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高资金,同时也能減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因此国家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才能有意愿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改善,可以通过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以及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稅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实现。

作者:罗翀 单位: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白璐,陈红,秦宇.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经济研究道刊,2009(4):25-26

[2]张裕民.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及解決对策[J].现代商业,2010(7):118-119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6篇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块状经济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截至20__年底,我市已形成36个较大块状经济,共有企业4.9万家,职工65.73万人,总资产1469.24亿元。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35亿元,销售收入2744亿元,利税254亿元>!<,出货值457亿元。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块状经济,并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如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诸暨市的五金、珍珠、衬衫、织袜;上虞市的化工、伞业、照明、风机;嵊州市的领带、厨具、机电;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制冷配件、轴承和市区的家私等。其中,有20个块状经济销售规模在20亿元以上,有13个在50亿元以上。___县的印染业、织造业、纺丝业,诸暨市的五金业、袜业、织造业,嵊州市领带业等7个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目前,块状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占到了业经济总量的65%,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是以本地自发式为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辐射型和跟风型。辐射型最为典型的就是早期骨干乡镇企业的成功,磨练出了一批产业人才,这些产业人才后来多自立门户,从而形成一批同类企业。可以说早期的骨干乡镇企业是此类块状经济的摇篮。上虞的块状多有此特点,如由上风风机衍生出的风机块状、联丰集团衍生出的冷却塔块状、龙盛集团衍生出的染料块状等。这类块状产业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工艺要求,产品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跟风型多为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低、需求大众化的产业,当有人做某样产品成功后,旁人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投身其中。最为典型的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此外,随着我市开放兴市战略的深入,在政府主导下还形成了一种引进式块状经济类型,即园区型块状,如上虞的精细化工园区。这类块状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引入相关产业形成的。相比之下,此类块状产业层次更高,企业也更为规范,而且产业的差异性和关联度也较大,专业性更强。

我市早期块状经济的形成基础在面大量广的乡镇农村、重点在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力来之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由于块状经济分布于乡镇农村,发展的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特别是一些家庭工业基本不需要厂房投入,加之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块状经济得以成燎原之势。由于产业进入门槛低,更多的个人和集体能进入该类产品市场,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的生产、技术、销售、市场、效益等信息得到了共享,更多的人通过信息共享得到了进入该产业的基本条件。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路径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块状经济在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原有的发展优势不断嬗变,转化成了发展劣势,正越来越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一是成长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块状经济分布较散,规划缺失,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引导难度较大。各经济块状由于自发形成于乡镇农村,点多面广,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位于乡镇农村的企业人才引进难度大,企业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缺少,相应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协会建设滞后。政府对“从众跟风”产业发展也难以进行有效引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二是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总体上处于“轻、小、集、加”产业,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档次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出口容易受到贸易堡垒限制。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产品相似,价格竞争严重,缺乏必要的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程度也不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致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三是得益于产业开放性的块状经济,“从众跟风”现象严重,模仿成风。由于市场秩序不够健全,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弱,缺乏创新积极性。于是,企业发展只有转向依赖规模效应,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能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价格战在所难免,效益下滑势在必行。可以说,产能扩展伴随着效益下滑已是当前块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是见长于小区域经济的块状,块状内部无法建立合理的专业分工机制,群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为家族经济的块状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而块状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区域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在于专业分工合作而不是“大而全”,这一情况决定了块状产业的经营模式无法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市块状经济低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发展而成的块状经济,不足的是人才和技术,缺少的是合作和信任,正越来越受到低价恶性竞争而导致效益下滑的威胁,加快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已是我市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国外块状经济成功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块状经济”历史十分悠久,手工业时代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通常所讲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它包括“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和“城郊结合部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两种生成形态,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以及我省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以及我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从“块状经济”的成功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种模式:

??意大利式的垂直深化模式。意大利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它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 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特别是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随着块状经济的集聚发展,新企业从原有企业脱离出来,发展为更上游的供应商或进行生产过程的细化分工。从而使早期形成的原始块状经济通过发展提升逐步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演进,生产着高端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如意大利萨苏鲁磁砖集群、科莫丝绸集群、帕拉图毛纺集群都是创新型集群的典型。

??日本的水平式发展模式。日本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局促,在京畿、阪神等大工业区外散布在乡村的中小企业相对集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块状。在政府的引导下,原始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基于发展目标和内部创业的需要向相关产业进行扩张,从而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形成分工协作、联系更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如东京城区南部的大田湾,政府通过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大力支持各单一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最终形成基于相关产业扩张集聚的产业集群。

从这两模式的发展轨迹可见,虽然途径不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块状经济的最终都发展成为了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领域的产业群体。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一种企业群的“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集群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彼此面向客户提供生产和服务,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在生产上:集群内的产业集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配套体系完善,表现出高度灵活的合作关系;在配套上:产业集群内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提供前期的市场分析、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等孵化支持,中期的工业设计、产品测试检验、管理咨询等产业化支持,后期的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物流配送等市场化支持;在扶持上:当地政府部门能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通畅的融资渠道和信息平台、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大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及时组织应对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在文化上:拥有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勇于承担创新风险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区域内信任度较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低。

这样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很多共生效应??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这些共生效应一起构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确保产业集群在国际性或区域性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

三、我市块状经济发展提升的思路与目标

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块状经济最终都成功地形成一个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广东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上海、山东等省市政府也制订了各自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从这些省份的做法可见,发展集群经济在国内已有一定共识,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市从块状经济走向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提升条件分析。块状经济是一种低级形态的产业集群,但不等同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比我市块状经济还有以下缺陷:一是产业扩张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我市某些产业的垂直分工还没有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总体来说产业链仍比较短。而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还没有能够大规模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会处处受到来自同行的排挤和产业链高端的压制,会变得没有竞争潜力。要摆脱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快已发明的科技成果向一般民用的转化速度,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科研优势,研发具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是竞争优势不强。当前我市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之上,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产品的价格优势在___过去的发展中的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这些新的情况带来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行业的巨额损失。以往低水平的竞争策略已不能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唯一的出路只有加快培养并吸引高等生产要素,引导整个产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二)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我市当前的工业基础,结合块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块状经济发展要坚持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新农村为契机,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主线,通过细化产业垂直分工延长产业链,通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专业化协作,从而推进我市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我市块状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最终使我市块状经济向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三)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思路,初步考虑“十一五”时期在市级层面应依托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着力构建以___县为中心涵盖越城区、袍江工业区的国际性纺织产业集群;依托诸暨市的五金、环保机械设备、上虞市风机、铜业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依托上虞市的化工、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新昌县的轴承、汽车轮毂和___县的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形成以新昌市和___县为主规模较大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依托浙江玻璃的超薄玻璃产业和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现有基础在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对诸暨、嵊州的袜业和领带以创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做精做优。各县(市、区)还可以结合各自工业发展实际,制定各自块状经济提升发展战略,再形成若干区域性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提升我市块状经济的对策措施

国际性或区域性产业集群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界要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普遍需要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的六大“功能平台”来支撑。建设这六大功能平台,要同时考虑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块状经济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其发展方向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要使块状经济成功升级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为块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规划指导。自发组织而成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雷同性,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规划指导等手段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在政策引导方面要重点引导企业升级提高现有产品。要以产品协作为纽带,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培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二是在规 划方面要通过园区规划等形式集聚产业,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要纠正以产业升级规划取代集群升级规划的误区,要尽快制定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为方向,通过园区规划、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要规范块状升级,首先要规范企业行为,制止块状内企业的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要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引导块状企业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创新转变。四是要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对公共要素的利用,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

(二)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块状经济迈向产业集群的主要手段,事关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成败。为此,要大力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当前,重点要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试验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公共支撑体系,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公共服务。一要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大力发展依托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快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努力开展行业内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要对创新平台进行必要的扶持,并通过项目形式重点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二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块状经济多由中小企业所构成,创新较为活跃,但创新能力不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差。要建立对块状经济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要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进驻。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产业扶持和发展扶持的财政政策,积极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扶持倾斜,建立块状经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通过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解决资金问题。三要切实推动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建设。要推动专业型、市场型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要大力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机构,扶持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中心和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除此之外,要做好对企业的引导工作。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激发提高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鼓励企业相互协作,加强上下游和各个价值链环节关联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引导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由竞争走向竞合。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56-02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在熊彼特的最初定义中就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伊诺思(J.L.Enos)从行为集合角度考虑,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也有不同的定义,引用较多的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的定义: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府角度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从企业角度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赶上或超过同行业的领先企业。

2.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1)从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关系来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大企业和小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对大企业而言,关键在于如何能使大兵团如同小团队那样富有成效地工作,使从事不同工作的团队协调工作,有效沟通,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对小企业而言,瓶颈在于人力和资金。如何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如何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如何平衡不同时段内的风险和收益,避免出现危机时刻,这些对于小企业都至关重要。(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和重要源泉。我国专利约65%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技术创新的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新产品的8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但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投入、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经济基础薄弱,市场融资比较困难,是大多中小企业难以快速进入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人才短缺是影响中小企业进行持续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企业与市场信息沟通不及时,科研与生产脱节及技术成果转化的法律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没有摆脱外延为主的发展模式,缺乏应有的技术创新实力,尚难以走上以创新求发展的道路。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困难。

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完善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1)采取更多方式,扩大融资渠道。根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我国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扶植政策,可以看到,虽然我国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实施了很多政策和策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进一步完善,以更有力地引导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目前在诸多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方法中,只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对我国现存的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仅仅依靠创新基金这样一种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可能获得的帮助范围和力量都是有限的。需要通过其它更多样的有效方式在更多层面、更大范围内促进这些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而更大地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建立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支撑服务平台。采用政府支持,有关部门(如行业协会)主办,以会员制的形式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群、产业优势的地区,加大对行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技术创新辐射区域,实现集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大中企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改变以往那种分散引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传统做法,使得产品的开发周期大为缩短,成本大幅度降低,解决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以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加强政府采购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政府采购行为中没有体现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倾斜,没有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的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支持。基于现状,政府应该将技术采购政策纳入创新体系,为创新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减少科技计划成果产业化风险,明确提出促进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的目标,进行采购行为时对科技成果产品优先购买。(4)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信息咨询服务,为数量众多而个体力量薄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询,扩大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要加强中介服务,建立完善的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寻求研究活动的潜在资金来源和潜在市场;三是要加强培训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家、管理、服务、有关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不间断培训,增强其在市场中的存活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中小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1)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属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要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技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围绕主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投入。突出主业是企业做强的基础和前提。在确定主业的前提下,企业采取的渐进性创新、改进型创新或根本性创新,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都要围绕做强主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塑造著名品牌和企业良好形象,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持久竞争的优势。(2)吸引优秀的技术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就要营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良好环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并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下转第258页)(上接第256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小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重视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3)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是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力量,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自主创新战略主要有三个优点:一是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自主创新为企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技术信息和科技研发能力,为企业进一步进行改进性、渐进创新打下基础。三是自主创新企业一般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在产品投入之初,创新企业可以首先建立起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网,率先占领产品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应充分比较两种战略的优缺点,综合考虑技术创新的风险、资金投入、创新效益、是否关键技术、模仿的难易程度等,慎重选择创新战略。(4)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和企业组织结构应当协调一致,这是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由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的柔性化组织结构;二要在企业之间组成动态联盟。动态联盟是建立在各成员企业间相互信任、密切合作基础上的互利互惠组织。动态联盟的成员企业有共同目标,成员企业之间要充分沟通协调。

三、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生力军和重要源泉。对中小企业而言,瓶颈在于人力和资金。如何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优秀的人才,如何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如何平衡不同时段内的风险和收益,避免出现危机时刻,这些对于中小企业都至关重要。

同时,也要认识到创新是一种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活动,因而也是风险极大的活动。但是,企业不可能为了回避风险而不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不创新。企业经营者在追求技术创新高收益的同时,应当对创新过程中潜伏的各种风险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不断降低、分散和转移风险,力争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获利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连燕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呈现新特点.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2.曲福田等.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英]戴维・皮尔斯等.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

4.李春友.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环境分析与政策研究.科技成果纵横,2005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集群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创新为中心,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网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它们的技术创新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国民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不容乐观,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提升其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本文拟从集群经济角度,探讨通过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来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我国中小企业起步晚,基础差,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会遇到许多障碍。

(1)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问题。证券市场发育滞后,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尚不成熟,既缺乏法律保障,又有很高的融资成本,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致使金融机构不放心给其发放资金贷款,从金融机构贷款也十分不易。此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

高素质的科技专业人才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重要的动力基础,技术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由于企业机制落后、环境较差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除一些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外,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仍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据调查,目前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有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初中以下的职工占60%左右,总体素质偏低。缺少科技人才被列为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第二大障碍。

(3)学习吸收能力低。

消化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需要不断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要有对新技术的较强的学习吸收能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人员素质低,观念落后,受传统行为习惯和创新行为模式的影响,过分依赖对外部技术资源的引进,不重视组织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差,常常陷入“落后——引进——淘汰——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支付外国巨额的专利技术使用费和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却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4)抵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脆弱。

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性、技术发展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等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风险。中小企业受资本实力偏低和技术人才相对短缺、技术与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的困扰,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我国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研发能力低,产品单一,专利保护意识差,缺少市场经验等,在面临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常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手足无措。

要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克服这些障碍,而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困难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成为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

2 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助推效应

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的企业群落。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产业集群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因而,产业集群成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依靠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1)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由于集群内许多企业共生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同处一个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由于共同的利益而互相学习,产生集群效应,技术、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传递从而促进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处于同一地域的相关企业,由于产品的关联性,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要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会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形成相互追赶态势,竞争的结果使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可以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

(2)集群有利于创新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是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也会吸引大学、科研机构入驻集群。处于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集中,人员直接接触和人力资本的流动、企业间的直接联系以及率先创新企业的示范和后进企业的模仿等,知识和技术迅速扩散,中小企业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大大加快企业创新的速度,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并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3)集群内的社会化服务及协作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内部服务逐渐外部化,一批专业性服务公司会在集群所在区域出现;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所集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还会带动物流、电信、教育、科技咨询、信息中心、中介服务等机构和行业的发展,他们可以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服务。许多地方政府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地区,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在政府鼓励和推动下,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也会向中小企业开放,一些非赢利性的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最新技术、创业意识、风险意识等知识的培训。这些服务以及企业间的协作所带来的物流、运输、储存等成本的节约,会大大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4)集群合作创新模式可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技术装备水平、科研环境、生产条件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另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还会遇到成本高、质量功能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生命周期过短、利润低等市场风险。集群合作创新模式,则可以整合相关技术优势,实现与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信息等不足的问题,从而缩短创新周期;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参与创新过程,则可确保与客户的需求一致。创新模式由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的转变,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

3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

利用产业集群的资源和优势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集群企业间协作,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柔性生产体,企业之间协作联系十分紧密。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领头羊作用,而中小企业则可围绕龙头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协作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术;中小企业之间可开展共同研制,合作创新,以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整合产业链,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培育技术创新优势。

(2)坚持产学研合作,走合作创新之路。

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加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技术力量薄弱,技术设备落后,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获取所有的关键技术和能力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技术创新,无论从开发周期还是从投入成本看,都会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丰富,产学研结合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力量薄弱与高校、科研院所里科技成果“结构性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其中,产学研共建高科技公司、企业技术难题招标是产学研相结合较为重要的两种形式。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高科技公司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企业的资金和企业及时的产业化运作等;企业技术难题招标,尤其是网上技术市场会使中小企业受益匪浅,以往中小企业常担心自己实力单薄,不敢求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网上技术招标,中小企业可获取更广泛的技术支持。

(3)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社会支撑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联合牵头,以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组建集群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所提供的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企业场地不足、仪器设备落后、技术人才匮乏等矛盾,降低资源消耗,实施环境友好型生产,提高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利用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企业信息化进程;利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应对贸易摩擦和冲突,协调和政府的关系,处理与集群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等,使企业有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

(4)通过集群共享,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由于技术创新的本质,发明不一定是技术创新,只有成功地实施了商业化并发挥显著经济效益的发明才是技术创新。我国有许多专利从未引发创新,仅仅对应于几乎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如果一项发明成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就会迅速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快速传播,从而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同时,由于集群品牌共享效应,中小企业利用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以及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可以迅速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建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杭州科技,2006,(2):30-32.

[2]王钦.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战略选择载[J].改革,2004,(06):78-85.

[3]欧新黔.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船艇,2006,(05):6-10.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9篇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块状经济 产业集群

一、浙江块状经济现状与问题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块状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部分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总共有46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总体上看,大部分块状经济 “低、小、散”问题突出,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进入高级阶段,即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部分块状经济虽然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扎堆,但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社会网络合作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而不像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的发展路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二、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且体现在增长速度、生产率、结构转化等方面,尤其是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产业集群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集群中的企业拥有认识创新机会的良好“窗口”,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发生在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创新通常是一种合作进程,把不同团体的创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之健全完善到可以进入市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为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流动和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产生一种外部经济性以促使这种创新过程的实施,专业化分工又可以促使企业专注于细小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有集群内适合于特定行业的特殊的基础设施,如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等,都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实施。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弥补中小企业学习能力的不足,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获得集群外部企业无法得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事实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

创新是现代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并不是因为它们“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孤立和分离所致。如果在一定的环境下,那些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空间集群,实现集群式创新,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仅靠集群内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式创新会很缓慢,难以持续,需要借助于某种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和保证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推进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重要抓手

传统的“产、学、研”联合体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具有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特征。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曾经造就了一批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具有行业优势的重点产业。但是,国内长期缺乏鼓励“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政策和相关规定,使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由于合作成果产权归属模糊,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分担不公,合作伙伴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等诸多问题,导致不少联合研发体流于形式,未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因此,国家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优势,解决自身的技术难题。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推动技术创新,丰富人力(下转第32页)

(上接第45页)资源的储备,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通常,块状经济转型向产业集群升级涉及到集群内产业层次的不断升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集群分工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和集群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实现这些升级,对应有四种模式:一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二是商业创新主导模式(或称为市场创新模式)三是组织创新主导模式,如企业发展产业联盟和企业联盟;四是品牌创新主导模式,如在产业集团之间形成共同的品牌。由此可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种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自身特征使其成为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2)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3)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因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整合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五、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思考

立足共同需求,形成技术标准。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任何企业都难以单枪匹马获得技术突破和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虽然利益不同,但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上都有共同的需求,可以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共享知识产权。合作创新、共谋发展、共享重大产业化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益,必须建立信用和利益保障机制。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的契约,明确合作创新任务、投入和收益、知识产权分配等重大问题,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

建立开放发展机制,严格做到“四防”。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只有积极与外部组织和成员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生机和活力。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完善联盟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产学研合作从以往的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的方式,发展到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等共建实体的模式已成为联盟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联盟必须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

明确政府定位,发挥引导作用。政府科技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但不能大包大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发费用主要由成员共同筹集,政府资助经费只能是推动产学研联盟产生、发展和更新的杠杆,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经费的辅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