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毕业个人感想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5:57

毕业个人感想

毕业个人感想第1篇

2012届高三(3)班已经成为过去。全校重点62人,本科428人(包括体艺生)。桐梓文科状元也在我们二中,高三(3)班重点6人,本科28人。然而,是非成败,并非转头空,带给我的是感悟,是思索,是收获。

一、良好的学风是打赢高考硬仗的根本前提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有了良好的学风,教师不必给学生灌输太多的知识,学生也会自觉去钻研;反之,没有良好的学风,教师哪怕是苦口婆心,焦头烂额,其结果也是心力交瘁,事倍功半。2012届高三学生和前几届高三学生一样,有学风严谨,勤奋认真的;也有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班级之间的差距也是如此。其结果自然是意料之中,有前者作风的学生大多稳上一本,有前者作风的班级,一本上线率也是其量可观,于心可慰。由此可见,要从高一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因为良好的学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从一开始就做好规定,再假时日,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形成的。而然,要想让良好的学风之花常开不败,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用大量的心血去浇灌。

二、严格的纪律是夺取高考胜利的坚实保障

良好的学风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要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与保障。良好的学风形成于良好的日常行为;良好的日常行为就是合乎规范,令行禁止;纪律与成绩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有良性循环,也有恶性循环,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三、夯实深厚的基础是决胜高考的必由之路

高考,没有捷径可走;高考,抛弃的就是那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在2012届高三(3)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头脑非常聪明,他们的精力也非常充沛,可就是在高一、高二的时候一个劲地贪玩,没有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导致自己的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到了高三,他们想奋起直追,想扶摇直上,但总感到力不从心,为时已晚。

毕业个人感想第2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以极快的速度逐年增加。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这就很直观地得到一个事实: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主动关注就业动态,逐步感到就业压力,尤其到了大四,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使许多毕业生产生失落感,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只有明确认识到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取得实际有效的成果。

一、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坦然应对大学最后一年,协调处理好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维护学校的形象。

第一,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仅要应对正常的学习任务,还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四这一年,有的同学无法处理好学习、生活、就业三者的关系,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很容易出现反常,在毕业前夕,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这些同学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很容易就会做出过激行为,比如破坏公物、扰乱正常秩序等违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毕业生是学校学生当中的“老大”,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毕业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广大毕业生能够正常进行学习生活,以平稳的心态应对一切压力,文明、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一年,那么他们就给低年级的学生做出了榜样,有利于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有利于下一届毕业生工作的开展。

第二,高校毕业生即将进入社会,投入到各行各业工作,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以使毕业生心态平稳,更好地把自己所学到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做个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人。这就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形象,有利于学校的长效发展。

第三,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就业问题,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把毕业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单位的需求。同时,经过良好有效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毕业生端正思想、稳定情绪,主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毕业生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必须与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就业工作作为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根据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达到端正毕业生心态,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根据毕业生就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尽早树立就业意识,营造就业氛围。

进入大四后,因为即将面临着就业问题,每个人思想和情绪总会出现不稳定,不知如何应对择业、就业问题,很容易出现惊恐、慌乱。这个时候作为辅导员就要开始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矛盾心理,稳定学生的心态。大四初期,虽然每个人都感受到就业压力,但是真正开始择业、为就业做准备的同学很少。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很茫然,对就业问题不知所措,就业意识很薄弱。整天只会叹气就业压力大,却没有实际行动去应对就业问题。特别是小城市的高校学生,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大四第一学期很少有就业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离省城比较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第一学期开学开始每周都给他们开就业指导课,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他城市高校的就业进度,并在每个毕业班的qq群最新的就业信息和专业所对应相关就业政策,吸引各位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营造就业的氛围。同时关注周边城市的招聘会,组织学生参与,亲身感受竞争激烈的就业潮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树立就业意识,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最新的就业形势,对就业现状心里有底,避免出现茫然和恐慌。

(二)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教育,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要转变毕业生的思想。当前高校毕业生大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过高,都想到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工作,但是目前发达地区以及大型企业单位的人才基本饱和,对人才需求量很小。笔者认为这个时候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改变职业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的意愿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求合适的就业渠道。同时要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其次,定期邀请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大型企业的负责人给毕业生开讲座,讲解择业技巧及企业用人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就业渠道 。这有利于毕业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主动查找自己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在校的时间弥补存在的不足,做好择业准备,以便毕业生择业时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最后,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联络方式,不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了解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同时,积极寻找长期合作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推荐合适人才。

(三)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维持学校正常秩序。

毕业前夕,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也存在少数毕业生由于即将离别的惆怅以及对自己在大学阶段表现的不满而产生的失落感,聚众滋事,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秩序的进行。毕业前那段时间,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成了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平稳、健康地度过大学最后的阶段非常重要。

首先,要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光荣”的氛围 。利用宣传栏粘贴文明离校的倡议书,并利用校园广播台播放感恩母校、文明离校的相关报道,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从思想上感动毕业生,使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以及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即使离开学校了,学校永远是自己的家,使他们带着感恩的心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其次,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毕业生的行为,使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再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作为辅导员,临毕业时要结合毕业生的情感特点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情感化毕业生。要深入到学生宿舍主动和毕业生聊天,耐心引导他们把内心的困惑说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及时化解毕业生的内心矛盾和对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对于就业遇到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去择业。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真诚关心毕业生,真心帮助毕业生解决存在的困难,使毕业生满怀感恩,服从学校的安排,文明离校。最后,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在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在毕业生即将离校这个阶段,更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动员会等形式让这些同学理解文明离校的意义,再通过这些同学日常的活动引导、感化班级同学,使文明离校这种思想深入人心,每一位毕业生都能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发现有的毕业生存在不良的行为,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有利于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事态恶化。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面对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辅导员需要以负责的态度,以自己的真心、热心和耐心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文明离开学校,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扎西次仁.浅谈如何做好我区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3,(4).

毕业个人感想第3篇

感悟青春 感恩母校

20__年5、6月

我校20__届毕业生

几载__人,一生__情。四年的__生活,每一个人都沉淀了许多感悟、许多成长。这不仅是人生的财富,也是日后__学子们的财富,更是学校的财富。毕业生带走的是知识,留下的是经验和对学校的希冀。

1、活动时间:__月16日—__月23日

2、活动形式:网上留言、茶会

(1)开展“我与母校共成长”——毕业生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网上留言,学校在校园网开设“我为母校发展建言献策”、“祝福__”专栏,毕业生进入专栏留言。留言请注明作者及联系方式,学校将对留言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并在20__毕业生成果展中展出,被学校采纳的建议将获得学校纪念品一份。

(2)开展“我与校长面对面”——毕业生代表与校领导进行茶会活动,与校长面对面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3、活动承办:学工处、宣传部、各学院

1、活动时间:5、6月

2、活动形式:各学院根据本学院的情况自行安排

3、活动承办:各学院

1、活动时间:5、6月

2、活动形式:邀请就业、创业、考研、出国等方面的毕业生,以座谈会、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职业规划、复习考研、求职应聘等方面的经验。

3、活动承办:

(1)学工处在大礼堂举办学生典型报告会;

(2)各学院根据本学院情况举办毕业生经验交流会。

大学时光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美丽的相思湖畔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忘,只有文字记录着我们的青春。

1、活动时间:5月__日—6月__日

2、活动形式:在校园网开设“毕业生优秀作品征集”专栏,征集全校毕业生优秀日志、博文、随想、诗歌和文章,毕业生进入专栏后,把自己的作品上传。作品请注明作者、所在学院、班级、联系方式。征集到的作品通过编辑、初评后挂到网站让广大师生投票评选出百篇佳作,入选作品将汇编成册出版。

3、活动承办:学工处、宣传部、各学院

师恩如山,师情难忘。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对多年来教导过自己的恩师必定会有许多感恩的话想要表达。别离的季节,让毕业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

1、活动时间:5、6月

2、活动形式:学校统一提供带信封的学校贺卡,每位毕业生两张。学生把对老师的感谢之辞和祝福写在心意卡上,于毕业典礼前后寄送给老师。

__让我们相聚,__让我们相识、相知。毕业在即,最舍不得的可能就是那个睡在上铺的兄弟姐妹。同窗多年,必定有许多难忘的场景。也许是勤奋耕耘的图书馆,也许是挥洒汗水的篮球场,也许是绽放青春的舞台……这些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需要用镜头去记录。

1、活动时间:5月__日—6月__日

2、活动形式:(具体征集方案附后)

(1)全校征集毕业生个人、集体相片、视频或微电影,并将收集到的作品送到学校网站进行投票评选。评选出最生动精彩的单人十佳照片、集体十佳照片、十佳感人视频或微电影,入选作品获得学校纪念品一份,并在20__届毕业生成果展展出。

(2)入选作品经过编辑作为毕业纪念视频中的一个片段在毕业典礼上播放。

3、活动承办:学工处、各学院

校友的今天就是毕业生的明天,离校后的毕业生如何在未来演绎自己的人生,为母校争光,这是每个__人都思考的问题,而成功校友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一个即将踏上社会的毕业生借鉴和学习。

1、活动时间:5、6月

2、活动形式:报告会、交流会

学校邀请知名校友返校为毕业生做就业创业报告;各学院邀请5—6校友返校与大学生开展一次座谈交流会。

3、活动承办:学工处、校友办、各学院

昨日自习室和图书馆中执着的坚守,铸就了今日的优异成绩;昨日筹办活动时的精心筹划和挑灯夜战,书写了属于一届学子的校园记忆;昨日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的不辞辛苦,历练了今日的成熟干练、不骄不躁;还有昨日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欣慰与感动,点燃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炽热情怀……每一个毕业生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汇集在一起,共同凝聚成专属于20__届毕业生的绚烂文化。

1、活动时间:5月16日—6月23日

2、活动形式:(具体评选流程附后)

在学校网站开设“毕业十星”评选专栏,投票选举__20__届学习之星、学术之星、奉献之星、志愿之星、实践之星、文艺之星、创新之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

、诚信之星。入选者将获得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和纪念品一份。3、活动承办:学生处、宣传部

1、活动时间:6月25—30日

2、活动形式:

(1)各学院将本学院本届毕业生获奖情况(校级以上集体、个人荣誉)进行统计和收集,制作成展板在划定区域展出;

(2)各学院对本届毕业生举办的亮点活动进行盘点和回顾,制作成展板在划定区域展出;

(3)学校对20__届区级和校级优秀毕业生进行展板制作后在划定区域展出;

(4)学校对20__届毕业生中的就业创业典型在划定区域进行展板展示;

(5)学校将毕业生活动期间征集到的毕业生对学校发展献言献策、祝福留言、毕业照、毕业视频或微电影、毕业生日志、博文、随想、诗歌、文章等入选作品制作成展板展出,并对入选作品进行颁奖;

(6)现场对“毕业十星”进行颁奖。

3、活动承办:学工处、各学院

昨天的故事、今天的笑容、明天的梦想把生命串联起来成为美丽的人生。让我们把时间加密定格在此刻,让我们把大学四年想要做而没能做的事,想要说而没能说的话,想要爱而没能爱的人和我们的梦想一起加密封尘在记忆瓶里,十年后,我们相约__再开启记忆瓶,共叙往事。

1、活动时间:5—6月

2、活动形式:毕业生到学校校园网登录“我们的约定”专栏,根据提示按学院将个人“大学四年最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最想说而没能说的话”、“最想爱而没能爱的人”和“我的十年规划”电子文档上传到班级记忆瓶里。

1、活动时间: 6月底

2、活动形式:(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毕业典礼集中在大礼堂分两场进行,上下午各一场。每场分上下两节,第一节为毕业典礼,第二节为学位授予仪式。

3、活动承办:学工处、各学院

(一)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是学校重要工作,各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结合本部门、本学院实际认真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发动全体教职工主动投入为毕业生服务活动中,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毕业个人感想第4篇

[论文关键词]毕业学员;心理特点;分析: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将要完成学业,准备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的心理活动则更为复杂、更趋活跃,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其特点,针对性地作好他们的工作。

一、毕业生主要心理特点

毕业生离校前主要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

1.个人需要具有迫切感。临近毕业的学生需求点日益集中,迫切感明显增强。有的学生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违反过纪律的想从学生档案中取出处分卡片,有的想赶快搞点研究,发表几篇文章回去好安排,政治上的需求迫切;家庭务件好的学生想早点回家工作,有的想继续深造,务件相对困难的学生则想早点接触社会,以确定自己的去向,走与留的需求迫切;学生们对毕业后的工作安排尤为关心,有的想找个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岗位,也有的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闯一闯,对实用型学科的学习非常重视,与社会交往频繁,就业上的需求迫切;有恋爱对象的学生,担心毕业后关系不牢靠,因此,期间交往密切,有的身体有病或生活困难的学生想得到组织照顾,生活上的需求迫切。

2情绪体验会出现跌宕感。学生毕业前夕,自然而然地回顾过去几年的学习历程,从而发现自己已将要由一个幼稚的学生,成为一个比较务实的青年,并且在德、智、体、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使得他们把过去一些“无意识”的东西开掘出来,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如珍同情谊,过分看重老师、同学对他们的态度等。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加看重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实事,特别是某些个人需求亟待解决而又尚未解决时,情绪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时,往往情绪振奋、愉快;当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情绪消极、低沉,加之得知昔日的同学前途“光明”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3.行为表现易产生松懈感。学校教育,使学生养成了比较好的行为习惯,临近毕业,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还是稳定的,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思想松、标准降、作风散有的学生认为“快毕业了学校又不能给我工作,不能管我一辈子,船到码头车到站”、我行我素。个别人甚至发牢骚、讲怪话,散布一些消极情绪;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喜欢到处游逛,经常旷课外出。

二、克服毕业生消极现象的对策

要克服毕业生的消极现象,就必须培养和激发他们正确对待毕业的积极心理,积极主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增进师生感情。深厚的感情是做好学生毕业工作的情感基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感情,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父母心、兄长情,诚恳、热心地帮助他们,使其受到感动和鼓舞。当然,这种感情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平时就要注重这种感情的培植,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当老师和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隔阂时,老师要及时主动想方设法化解、疏导矛盾,以免引起毕业生情绪冲动,以致采取一些非理智性的行动,酿成不良后果。

2.严格规章制度针对毕业生行为上易出现松懈的特点,应加强后期管理,要通过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克服毕业生“学校和老师不能把我怎么样”的消极心理班主任老师要克服管事多了得罪人、伤面子,要求严了矛盾激化、出乱子,处理错了收不了场、捅漏子的思想。同时要特别注意工作方法,批评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注意场合。要公道正派,不搞“哄、骗、吓”。要严格落实班务会,班委会等制度。对毕业学生的不合理要求,要坚持原则,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个别不良苗头,不能姑息迁就,要晓以利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营造良好氛围。当毕业学生心理出现障碍时,他们总是希望得到集体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在联系工作受挫时,受到不正确的影响,就可能失去自制力而冲动起来。相反,如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排除了不良影响,就会使其情绪稳定,甚至会感激老师终身。荣誉感是支配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要通过激发荣誉感,使他们能从保持集体荣誉的高度来评价和调节自己毕业的言行。可以采用与往届毕业生谈体会,组织学生们到社会上参观等多种形式,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克服不和谐现象,努力营造一个使毕业生从容笑对现实的很好氛围

毕业个人感想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文明离校 教育

近年来,部分高校出现部分毕业生聚众哄闹、酗酒、损害宿舍公共财物、打架斗殴等较为严重的失范行为。从根本上预防、消除毕业生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大学生人生之路开启的重要步骤。为毕业生开展以文明教育、纪律教育、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工作,既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是每个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当前,必须高度认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性,把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首要而艰巨的任务来完成。

一、分析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1、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高年级课程减少,为保证就业前的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质量,最后一学年安排的课程寥寥无几,而且基本没有什么“重头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放松,这样的教学安排使毕业生精力分散,无所事事,易引发矛盾事端。2、学校对毕业生的管理有所懈怠。部分学校在毕业生离校前夕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课程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毕业生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追求好的工作及更高的学业上。重心的转移导致思想、行为的转变。行动懒散、同学间发生摩擦的事情开始增多,而学校对这些失范行为处理不严,纵容了学生。还有学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毕业生在离校前需要办理各种繁琐的离校手续,部分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办事不认真,责任心也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极易引起毕业生的不满情绪。3、教育管理的缺失。近些年,从各高校的稳定情况可以看出,从事一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爱校教育是教育基础。如果在学生刚入学时没有抓起此项工作,并始终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很难让学生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尽管各高校都有开展爱国教育和爱校教育,但是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认真思考,最终导致教育的缺失。爱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还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就业方面的原因:1、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渐增加。2010年有630万,2011年有660万,2012年有680万,今年有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如此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在社会上造成了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惨淡而严峻,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大学生的就业率较低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导致在校毕业生心中积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国家相关政策产生极大地不满。因此,在学生毕业离校前,部分学生以酗酒、打架、吵闹、砸东西等不文明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怨气。2、就业机制不完备。社会上部分高校的就业机制不完备,在就业环节中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就业过程中各种非规范的社会行为与毕业生原有的理想模式发生冲突,容易使毕业生产生不满情绪,并导致行为变形。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1、毕业生放松自身要求。毕业阶段相对整个大学生活来说是一个精神状态的松弛期。临近毕业的学生普遍有如释重负之感,极可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许多不文明行为的发生。2、毕业生人格不够成熟。此时的毕业生人格趋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大的脆弱性。他们正面临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在思想上呈不稳定,并有行为上的躁动,尤其是那些就业不如意的同学会表现得更为强烈。3、特殊时期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当前社会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如,有的同学虽然勉强找到接收单位,但又对单位的经济效益、个人的发展前景及工作环境心存担忧和疑虑;还有的同学感慨自己书生气十足,社会阅历浅薄,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幼稚;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的能力、及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不如他人,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恐怕难以争取到有利位置。大多数学生在较低年级时可以把暂时出现的心理压力转移到紧张的学习任务上,但到邻近毕业前夕就容易导致行为失控。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明离校,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学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细致入微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毕业生能自律自强,在文明有序的气氛中顺利离校,杜绝一切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毕业生文明离校制度为基础。

制度是工作规范化的保证,高校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制度以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有理、有序”的开展。高校加强制度建设,用健全合理的制度去规范和管理学生离校是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制度的制订和出台不是靠强制性的手段解决的,制度源于学生,最终还要回归学生。高校要系统的深入毕业生群体中去,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毕业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制度。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要以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为前提。

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等传播手段,将文明离校在学生中广为宣传,使文明离校理念深入人心,不但应届毕业生受到教育、制约,而且低年级学生也到了教育,为深入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组织校报和学生工作简报共同出版“毕业生文明离校专刊”,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号召广大毕业生认真走完大学生活最后也最难忘的日子,为毕业生文明离校创造良好的环境。毕业生离校前心态复杂、情绪波动大,易受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心理动荡期和情绪敏感期。在强大的校园舆论宣传氛围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以转移毕业生的消极思想,松弛紧张的神经,稳定学生情绪。毕业生还可以借助文体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重视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毕业前夕,学生面临着由“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他们往往会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和迷茫。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要针对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咨询工作,仔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及升学情况。首先要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恰当的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教育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人民大众,增强毕业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要充分发挥往届成功校友的典型教育作用,开展一些“与校友面对面”“最后一堂课”等类似的活动,用毕业生身边生动的实例告诉他们应正视现实,端正就业态度,克服就业情绪的浮躁和波动,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绪,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

高校应帮助毕业生处理好环境适应、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缓解毕业生因即将走向社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有效、合理地疏导毕业生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顺利步入工作岗位。

(四)、积极开展“感恩母校”教育。

部分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只顾自己的事情,个人利己主义意识增强,学校、班级、同学观念淡化,损人利己、不利于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毕业生当中开展“感恩母校”教育。以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教育引导毕业生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并引导广大毕业生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给同学留下集体的温暖,给母校留下美好的印象,给低年级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帮助广大毕业生体会感恩,感恩于学校方方面面的重视、关注与关怀,从内心体验到离别母校的不舍之情。增强毕业生与母校的浓厚感情,培养学生的亲情感、友情感,进一步拉近毕业生与老师、同学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班级凝聚力,为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贡献。

(五)要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应该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及其他特殊情况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谈心、沟通、引导工作,给予特殊学生热情的帮助和关怀,使他们能够走得舒心愉快。部分学生毕业前没有找到工作,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尽管仅占毕业生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做好他们的离校前教育工作,对学生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高校还要关注受处分和未拿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学生,找他们专门谈话,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敢于接受人生挑战,找准差距和不足,解释好学校的相关政策,提醒他们保持平稳心态,使这些毕业生理解学校和老师,减少校园的不稳定因素。

对于高校的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各高校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能把问题完全归咎于学生,要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发生。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及早准备。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整个教育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积极组织毕业生采取生动、活泼、健康的形式开展教育。引导毕业生立志胸怀祖国、情系母校、爱岗敬业、回报社会,切实把文明离校落到实处,着力营造一个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的氛围,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思颖. 关于高校毕业生离校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

[2] 刘嵘,高明文. 大学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工作[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年

毕业个人感想第6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

高校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长期不变的教育方针。这意味着,高校不应仅仅从学术水平和知识能力层次对学生进行培养,还应从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上予以把关。艺术类毕业生德育答辩、论文答辩、毕业设计(音乐会、艺术表演)一个都不能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因此,德育答辩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德育答辩是对学生品德、心理、行为和素质方面的综合考核,这对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生完成角色转变,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答辩及实施

1、德育答辩形式

(1)毕业总结。毕业生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撰写毕业总结论文,从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到素质提高,记录对大学生活的点滴回忆,对同学友情、师生情谊的感怀,对母校的惜别之情,记录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批评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重新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制定今后的计划和目标,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交流答辩。成立由党委委员、专兼职辅导员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并以班为单位召开答辩会。毕业生在会上陈述自己四年来的成长经历,坦诚地剖析自己,反省不足,明晰收获,并回答“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中,评审委员对每一位毕业生个人总结及答辩时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达到进一步引导教育学生的目的。其他同学也可就思想、道德、心理等诸多问题向答辩人提问或展开集体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综合评定。“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根据每名毕业生个人总结论文内容、形式、现场效果,并结合其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在《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定表》中填写答辩评语。最后将毕业总结论文和《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表》装入本人档案。

(4)整理宣传。“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负责收集整理毕业生个人总结论文,并按照5%的比例向学生工作部推荐,学生工作部将从中选取部分优秀论文汇集成册,发放给非毕业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学习宣传材料。

2.开展德育答辩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近年来,由于社会价值的变化,以及网络信息传媒的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趋势日益突出,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从目标定位到方式途径、从评价体系到实施效果都存在着滞后于教育主体、对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教育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及表现存在一定的落差。面对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就业的压力等,毕业生在离校前会表现出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经常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和语言,直接影响到校园文明建设和学校的安全稳定。所以艺术类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2)学生个体需要。首先,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所受到的智育教育就不如其他学科的学生多和全面,从智力教育中汲取的道德品质的营养也不比其它学科的学生丰富。所以,在大学四年中,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培养的任务就显得更为艰巨和重要。

(3)工作性质需要。众所周知,艺术与道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艺术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艺术中的审美达到道德的建构,通过审美使行为中感性冲动的盲目性得以净化,走向理性和自觉,又使行为中理性冲动的强制性得以弱化,趋向感性自由,使道德行为走向自由而又合于秩序之路,即艺术的道德影响。再从艺术品的风格来看,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道德境界的体现,是艺术家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这种艺术家的道德境界和价值标准在被欣赏时,可以被欣赏者直接感知和体味。由此可知,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艺术作品的转化和传达,不仅会被欣赏者感知,还会对欣赏者的思想道德造成一定的影响。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是自己的事,还会间接的影响欣赏者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评价。尤其是在艺术类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面对社会这个巨大的受众群体的时候,他们肩负起部分社会思想道德和社会价值宣传的责任。

(4)现实需要。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不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也逐渐形成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对毕业生的专业论文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综合汇报和检验。但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来说,仅仅学业有成是不够的,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健康的心理素养,健全的人格和比较高尚的价值标准。开展德育答辩可以使毕业生在毕业前认真的、系统的梳理和审视自己四年来的学习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增强自省、自立意识,明确完善自我的目标、激发人生发展动力,为毕业生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二、“德育答辩”对艺术类学生的积极作用

1.“德育答辩”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德育答辩”首先通过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四年来的大学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以及心理成长历程的回顾,以客观的,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过来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四年来的大学生活。毕业生可以以此时此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衡量在校期间的不当言谈举止,权衡利弊得失,弥补不足,找出更成熟的解决方式,并感染教育低年级的在校生;在毕业总结过程中,毕业生可以展示曾经面对压力和痛苦时的苦闷和彷徨,展示其最终在执著中痛苦挣扎而取得胜利的辛酸和喜悦,对这样积极人生态度的回顾更加能坚定毕业生为追求梦想矢志不渝的精神;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对自己走向成熟的每一部的剖析,找出成熟后的每一点收获,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树立自信意识。毕业生对四年来经历的系统梳理和总结过程是对自身心理发展、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自我反省过程,是最便捷,最具效率的成长和自我肯定的途径。艺术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审查、自我教育更能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升华。使学校的管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转化为引导自醒式教育,开辟了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新途径。

2.“德育答辩”对艺术类学生素养的提高。首先,“德育答辩”能够丰富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艺术类学生的“德育答辩”就是以他们自己的校园生活作为反映对象,包含着生活、学习、实践和心理成长的各方面知识和经验。通过“德育答辩”每名毕业生不但可以在回顾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还可以通过聆听和参与其他毕业生的答辩而直接获得他人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以此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德育答辩”的过程也是对人生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

其次,“德育答辩”能够有效的提高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素养。艺术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融注在艺术中的伦理道德内容使艺术教育深刻而富于思想性、社会性;贯穿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的艺术形式又使其效果倍增。这是因为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和艺术的品格是“同构”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真实的情感流露,艺术家的个体情感必须符合人类整体情感,也就是符合社会整体公认的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标准,才有可能使这种情感由个体自身的直接存在转化为他人可以感觉到的形式。艺术类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大众,把高尚的道德情感形式化、正确无害的释放出来,这种道德情感以普遍性的人类感情的沟通来融合道德中最高的善和人类的同情美,把别人的欢乐当作自己的欢乐,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只有具有伟大道德境界的人,才能感发出伟大的符合人类共同情感的情感,其作品才能成为伟大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德育答辩”对群体关系的调节。和谐社会是以宽容、理解、尊重、祥和为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和谐社会是一种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求得协调、有序的社会发展状态。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优良的道德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重要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道德属精神的范畴,不仅表现为民众的行为规范,而且表现为民众的价值信仰与精神。道德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保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公共财富。

毕业个人感想第7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28

摘 要: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落实到位两项工作,一是教育引导,二是帮助扶持。教育引导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帮助扶持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帮扶

面临即将到来的就业选择,其中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学业、经济、心理、身体、人际交往、求职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或困惑,通常我们把这部分毕业生视为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

每年进入秋冬之季,高校新一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将紧锣密鼓地展开。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就业压力依然在增大。必然的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困难也在随之增多。毫无疑问,从落实好校园民生的高度,重视做好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是高校必须着力抓的工作。从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键还是要在下面两个方面的工作上下功夫,一是教育引导到位,二是帮助扶持到位。

一、教育引导困难群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影响和制约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从当前的实际看,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应主要抓好五个“子”的工作。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教育引导他们切实转换“脑子”。多年以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身份概念是:“天之骄子”、“精英”、“白领”。 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中“天之骄子”、“精英”的自我概念自然是少了许多。但是,坐办公室,当“白领”,拿高薪的想法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毕业生自我身份定位的转变和就业观念的转变仍然需要我们花力气来抓。要教育和引导就业困难毕业生切实建立这样的自我观念: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太多什么,只是证明了你是有了四年大学学习和生活经历的人,是学习了相应专业知识的人,是你的一切仍需要等待社会、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人。转变原有的自我概念越到位,新的自我概念构建越完整越准确,择业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就将越少。

(二)要教育引导他们敢于抛开“面子”。有些毕业生总觉得以自己的身份,就业就是要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职,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才有“面子”。因而部分毕业生仍然不大愿意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中小企业工作,仍然轻视普通、平凡岗位,就业预期仍然比较高。有部分毕业生个人是有到基层、艰苦行业和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的打算的,但是碍于面子或担心社会、家庭压力,又不愿或者不敢做出这样的诀择。即便是今天有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有大学生成了养猪状元,有大学生成了种果大王,有大学生成了修脚大王,有的大学生卖猪肉也年收入数十万元的情况时常见诸报端,也仍然难以解除部分毕业生所谓失“面子”的担忧。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者应该做十分耐心细致甚至是艰苦的教育和引导工作,通过你得引导教育帮助毕业生放下所谓的“面子”,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创业者的姿态去参与择业、创业,参与社会竞争,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三)要教育引导他们勇于放下“架子”。以往,很多大学生对一些暂时收入较低的行业和岗位不感兴趣、不屑一顾,甚至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香饽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选择单位、岗位时,主观上预先为自己设定薪酬标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还有还贷的压力毕业生,或许是因为自己“穷”怕了,更是希望毕业后尽快改变自己的经济困境,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主观设定标准,把薪酬作为择业考虑的唯一因素那就成为问题了。因此,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全面、长远、统筹考虑好规划职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着力引导他们在关注薪酬因素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从事业发展、单位潜力和个人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和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放平心态,放下身段,先就业再择业,先做事再谋事,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

(四)要教育引导他们认真理清“路子”。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而言,要想在就业中找到出路,一定要首先理清自己的思路,一定要知道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确实还有部分毕业生对上面的问题或不去想、或不愿去想、或想不清楚、或想不到位,那就难免自己会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迷茫,那么彷徨。因此,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一定要在这方面教育引导好学生。要通过我们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自己想清楚并且回答好如下四个什么:一是我想干什么――考研升学还是就业创业?二是我能干什么――个人的资本是什么?具有的社会资源是什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缺陷或者不足?三是我想到哪儿干――本地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是外出闯荡还是返家就业创业?四是我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到达我要的目标?要制订时间表,制定行动计划,设想好具体步骤和进程安排。通过我们的 教育引导工作,让就业困难毕业生在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想到位了,他们心里的迷茫、彷徨、盲目性也就减少或者消除了。

(五)要教育引导他们注意抢占“位子”。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新增就业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数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将存在。特别是所谓的好行业、好单位、好岗位总是需多供少,所以抢“位子“竞争总是存在。2012年将有7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经济发展的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吸纳毕业生的容量也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在各高校中,就业工作两头热中间冷的情况,即学校和用人单位很热情,而学生不急、不紧、不关心的现象总是存在。从我校历次组织的校园大型招聘会的情况看,有时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早到了,学校的领导、老师也到了,而毕业生却是拖拖拉拉,在老师的千呼万唤下始出来。还有部分毕业生,犹犹豫豫,或等待、或观望、或这山望见那山高。结果使很多就业信息白白浪费,很多机会从身边溜走。学校感到学生不积极,老师感到付出没有结果,用人单位也抱怨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几方都不满意。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强烈地感觉到,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引导,让包括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内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树立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和主动意识,认真珍惜每一次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要积极主动的去争抢时间、争抢机会、抢占位子十分的重要。

二、提供心理援助和经济帮扶是促进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要十分重视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上援助。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困难的就业局面,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十分注意在心理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被动依赖心理。既渴望就业又缺乏勇气是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矛盾心理状态。四年大学生活,一些同学已经把舒服当成了常态,把依赖当成必然,把等待养成为习惯。凡事总是等学校、等老师、等家长。在就业问题上表现为:不主动去做求职简历,不主动去了解就业信息,不主动去推介自己,不主动去参与岗位竞争等,而结果总是丧失许多可能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帮助这部分毕业生尽快克服这些心理,教育帮助他们以主动的心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参与到就业的竞争中去。

二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就业困难群体中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残疾学生,我们把他们列为“双困生”。这部分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上的某些缺陷,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很低调,有些甚至有常有低人一等感觉。这种心理在就业问题上也有可能反映出来。这部分毕业生一方面就业的愿望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又常常自信心不足,担心和顾虑多。学校和就业指导老师要特别关注到这部分同学的情况,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要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尽量克服自卑心理正视自己,正视困难,提振自我的就业信心和勇气。

三是要帮助他们有效化解特殊时期的心理压力。临近毕业,即将步入社会了,大多数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的,甚至部分是敏感和脆弱的。比如:感情的纠结,对前景的担忧,对处境的困惑,对社会和单位的不解,对自己的能力怀疑等等。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除了上面的矛盾困惑外,还多加还贷款的经济压力。面对这些矛盾困惑和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及时援助和帮助,一些学生的心理就很容易变形或者扭曲。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些同学选择回避,有些选择放任,有些选择不理智的行为。因此,每年5月到7月这个特殊的时期,高校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十分必要。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此类工作。如安排形势与政策报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判断形势;举办就业创业知识讲座、论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知识和技能;合理安排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生释放压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维持情绪健康。同时,这个时候,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给予困难群体毕业生更多关心关爱,要多到学生宿舍、食堂,深入到毕业生中间,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所思所想,发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通过我们潜心过细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原则工作,帮助广大困难毕业生提升心智水平,保持足够的心理能量来应对困难和压力,确保他们心理健康与思想、情绪的稳定。

四是要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就业信心。就业难问题,是高校和毕业生都不容回避,也无须回避的。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就业工作者,一定要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会、毕业生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把就业困难的形势给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讲深、讲透、讲清楚。这个问题讲到位了,一方面可以使毕业生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使毕业生转变观念,抛开以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降低就业期望值,增加现实性、可行性,使之态度更务实,行动更扎实。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在讲形势严峻的同时,一定要讲对策,讲措施,讲出路。一定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广大毕业生增强信心,找到出路,保持乐观的心态,勇于迎接挑战。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怀和重视上下功夫。二是要在大力宣讲中央、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地方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上下功夫。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各省各地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方面都相继制定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对于这些政策措施,我们宣讲和解读工作应该落实到位。

三是要在宣传学校在制度、措施、人财物力的保障

措施上下功夫。实际上,没所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都是不敢丝毫松懈和怠慢的。为帮助和促进毕业生就业都相应出台了许多新办法新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一定要及时地传送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人人了解人人皆知。通过我们的大力宣讲和细致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中央和国家的关心,让中央、地方和学校政策措施得到落实,让毕业生特别是困难群体毕业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和全社会为此做出的努力,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相信学校,相信自己,及时调整心态、提振信心,挺起腰板,勇于迎接挑战。

(二)要在经济上给予困难毕业生必要的扶持帮助。

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来说,即将毕业前夕,各种花消也相应增多。在毕业环节上的主要支出通常有异地毕业实习、制作就业简历、到用人单位面试等方面。据毕业生们的反映,这笔开销少则几百、上千元,多则数千元。别少看这数百数千元,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算什么,而对几年大学生活靠银行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举债维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有些毕业生就是由于拿不出路费而放弃外出找单位或者无法到外地单位去面试的。因此,在毕业前夕和外出找工作的环节上,学校给予困难群体学生以必要的经济扶持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校的做法是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制定政策给予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予以必要的求职补贴。二是在毕业学期对毕业生开展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学习,举办各种劳动技能证书培训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开展培训时,对家庭经济特殊困难毕业生和身体残疾毕业生免收培训费,由学校在学生资助经费项目中予以帮助。多年来,我们每年均开展四、五个培训学习班,帮助数百位就业困难毕业生拿到各种就业资格证,大大地增强了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广大毕业生的欢迎和赞许。

总而言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社会、家庭和学生都有特殊的意义。作为高校领导者和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部和教师,我们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带着对每一位困难毕业生满腔的爱和热情去做好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特别是要在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援助帮扶两个落实到位。要通过我们务实有效的工作给予困难毕业生以实实在在帮助,使面临困难、需要帮助的毕业生在我们的帮助扶持下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勇于迎接挑战,找到理想的工作,扬起他们新的人生风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参考文献

毕业个人感想第8篇

1、当我坐在毕业典礼的会场上,一瞬间竟有落泪的冲动,有些复杂的滋味涌上心头。

2、六年或长或短都已被时间带走,留下的回忆已成为淡淡的殇。

3、毕业我们默默地回首,六年的时光就这样从指缝间流走了。你会哭吗?我已润湿了眼眶。唉,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你一天骂她八百遍却一次也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

4、毕业,对我来说不可怕,可怕的是……朋友不记得我,而我还记得朋友。

5、毕业了,也许还会怀念寝室卧谈会那轻松,愉悦的感觉。

6、毕业就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7、毕业了,青春在无形之中离去,我们即将翻开人生的另一页。

8、毕业了,我们说好不哭泣,可散伙饭那天眼泪却不听话的流出来了。

9、毕业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各奔东西,开始学会自己撑起生命的暖色。

10、年华碎满一地的悲伤,离别,不过似水流年。

11、毕业了,结束了!可是到底是结束,还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12、毕业了!真的、就这样、一切、都结束了!朋友们,祝我们以后顺便、幸福!

13、和我一起走过3年的同窗如今就要分别了,教了我们3年的老师也走了,想想心里就无比伤痛。

14、面临毕业,你也许会有很多不解,也许会有许多舍不得,也许会有很多遗憾,()也许会有些后悔,也许会有许多留恋。

15、毕业了,不想说再见!真的不想!毕业了,我们该如何对着生活了三年的学校说再见?

16、虽然每一年都看着一拨又一拨的学长们离开,却总也不明白毕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当指针转向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觉得那样的真切。

17、六年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再见,时光。聚也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好聚,好散。

18、毕业了,不要再坐到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了,却要开始为生活奔波了。

19、还记得那次初夏,我们微笑着说再见,那微笑是有多么的伤心、痛苦。

20、我不想说再见,更不想说不见,我只想说你不要忘了朋友。

21、小学思念如影随形,一步步紧跟着我的回忆。

22、六年的记忆,忘了吧。只为会笑的明天,不带走任何牵连、一点思念。只是不想流泪。

23、在这个初夏。别了母校,别了朋友,别了敬爱的老师。一切来的太快了,我们甚至还没做好准备,已经小学毕业了,在几年的小学生涯中有快乐、悲伤的事还来不及回忆,一切结束了。

24、这个初夏好想哭。但是我们约定过,每次毕业……都不能哭。

25、年的不离不弃,6年的风雨同舟,谢谢一路有你相伴。

26、毕业了,不再为作业,论文烦恼了,可却要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

27、毕业了,我会想你们的,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要让失意占据你的心情,微笑着踏上人生,也祝福你们…。

毕业个人感想第9篇

【关键词】毕业生;管理;教育

高校毕业生处于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转折阶段,此时毕业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相比较而言是最大的,该阶段毕业生情绪、心理状态存在复杂多元性,潜藏的问题最多。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工作形势,如何顺利开展毕业阶段学生工作,管理和教育是关键。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教育,确保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利毕业和就业,意义重大。

一、做好毕业生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就业市场建设

学校要充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各专业教师组成的全校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积极收集和开拓就业招聘信息,通过走访、电话沟通、寄发毕业生宣传资料等方式推荐毕业生。其次要办好校园毕业生综合型的就业供需见面会,并灵活增加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场次,搭建良好的校园就业服务平台。还应充分利用行业、校友等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和合作,巩固毕业生就业市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在建立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把企业引入人才培养环节,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就业信息的

学校应该建立专门就业服务网站,开展相关的就业信息、择业技巧等专栏,收集全国范围内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将信息在网上和张贴在就业信息橱窗中,建立起毕业生短信群发系统,以最快的时间向毕业生就业信息。全力以赴地组织学生参加各场招聘会,尽量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有效地沟通,促使用人单位与学生能够顺利签约,提高就业率。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在外就业时的自我保护和教育,通过QQ群、电话、邮箱、飞信、微博等形式帮助毕业生学习和了解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了解劳动用工的相关规定,提升毕业生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就业统计和跟踪服务

学校要加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汇报制度。学校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和就业状况,做好就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定期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学校决策提出合理建议。各学院要及时掌握每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特别关注没有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派专人负责与他们联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跟踪随访工作,在毕业生离校后的半年内要与暂未就业的毕业生继续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帮助。

(四)离校系列服务

毕业离校工作千头万绪,学校应统一安排,开展一站式服务,有序完成退还图书、借书证、学生证、结清财务关系,核销校园卡,办理党团组织关系迁转,办理户口迁移,办理就业派遣,领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办理退宿手续等一系列毕业离校手续。对涉及证件发放、费用结算等问题要重视,既要保护学生权益,也要维护学校利益,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及时反馈有关信息,避免引发毕业生群体不良事件。尤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给毕业生提供最大的方便,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二、积极开展毕业教育

(一)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教育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迷茫和困惑,学校应针对毕业生离校前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就业形势、就业观念等教育。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全面了解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理性的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等关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毕业生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其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的毕业生基层就业计划,对参加国家和省基层服务计划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给予后续扶持,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知识辅导等后续扶持服务,使学校成为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创业的坚强后盾。

(二)心理健康教育

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和毕业的时候,心理状态是复杂多变的,此时的毕业生,既有对即将结束的大学时光的失落感伤,又有面临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生阶段的紧张和不安。其中不少毕业生会有因工作未落实的焦躁和忧虑,或是恋爱等情感问题的纠缠;甚至还有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期毕业或领取/双证(学历证、学位证)等情况。这就需要学校充分重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主动针对毕业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和开展就业心理、求职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作用,积极开展谈心活动、专题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充分发挥年级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的作用,对要关注家庭经济、心理健康、就业困难、学业危机等特殊毕业生个体的思想现状,对心理脆弱的同学做到早关注、早教育、早追踪、早辅导,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长效联系制度,加强联系适时给予鼓励和关怀,激励他们增强信心,奋力拼搏。

(三)思想政治教育

要重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毕业生工作的始终。高校毕业生德育重点应做好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等工作。围绕毕业生毕业离校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活动。如通过年级大会、宣传海报等形式,结合“中国梦”主题,积极引导毕业生把自身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结合起来,增强毕业生爱国、爱党、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举办毕业生廉洁从业座谈会暨承诺书签字仪式等,进行廉洁自律、爱岗敬业教育,培养毕业生建功立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诚信签名、树立诚信榜样、诚信还贷等专题会议等,加强诚信教育,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做人,踏实做事。通过这些系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诚信做人,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

(四)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

毕业季的时候,高校容易出现部分毕业生聚众哄闹、酗酒、损害宿舍公共财物、打架斗殴等不文明的行为。这引起很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是大学生毕业和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教育环节。必须加强爱校感恩、文明离校教育。深入开展“感恩母校,文明离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增强感恩母校意识和道德意识。如组织毕业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对学校学院的建设建言献策、离校心语征集等;倡导毕业生签署文明离校倡议书,提倡讲文明,讲团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着眼未来,着眼发展,反对损坏公物及其它扰乱校园秩序等消极行为。通过系列教育和宣传,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营造欢送毕业生的热烈气氛。

三、毕业生工作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预防存在的风险

开展毕业前工作要对注意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排查,确保安全稳定。应落实工作责任,要制定具体的安全、预防和处置工作方案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对安全隐患的现象及苗头要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排解,将矛盾解决在校园,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深入学生,全面关注学生,遇到各种突发问题及情况,及时处理并上报学校,坚决杜绝发生,做好毕业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防火防盗等安全知识教育。重视毕业生个体状况,尤其关注经济困难、心理脆弱、就业困难、学业危机等特殊毕业生个体的思想现状,预防产生各种突发事件,必须加强指导和服务,适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增强他们自信心,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二)以生为本

在进行毕业工作管理和教育时,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落实思想教育,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学院党政班子、专业老师及辅导员深入到毕业生宿舍,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所需,对有关毕业生的学习、就业派遣及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及问题,及时做出说明、解释和协调解决,耐心引导,热情服务,加强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如对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多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其合理定位和提高就业技巧,同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对待生活困难的毕业生学校应争取临时困难补助和就业补贴等措施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对待不能按期毕业、没有学位毕业生,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认真细致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总之,学生工作的人本管理,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把“满足需求”和“做好预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保证毕业生文明离校。

(三)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

毕业生的管理和教育和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和沟通,让用人单位参与毕业生的教育中来,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开展就业指导和模拟招聘会,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让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积极举办优秀校友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典榜样教育作用,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人生。其次要和学生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函、电话、网络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邀请家长参加学生毕业典礼,专题座谈会,重点家访等,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统一思想,做好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定位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杜佳霖,宋力.加强医学高校毕业生的教育与管理[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390

[2] 谷阿爽.关于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23):213-214

[3] 项念东.谈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中的情感沟通问题――政治辅导员工作杂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66-67

[4] 范平,陈爱民.浅谈高校毕业生德育教育[J].科技广场,2007,(10):146-149

[5] 李玉秀.从毕业生文明离校透视学生工作中的人本管理[J].文化建设,2008,(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