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术管理一体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31

技术管理一体化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1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机电一体化;应用;管理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几下几个方面:基础的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和伺服传动技术等。在煤矿矿井的生产过程中,想要使矿井达到高效与高产的目标,就必须采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因为煤矿矿井的生产能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采煤技术的先进与否。随着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也与日俱增。由于煤矿行业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安全可靠程度,最大程度的缩减人员,是实现煤矿矿井长久、稳定、安全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力的推动了煤矿企业的高效与安全的发展。

1.1在采矿机械设备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采煤机起步于中厚煤层,逐步向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发展。牵引方式有原来的有链牵引、无链液压逐步向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发展。液压支架也由传统的掩护式逐步向有四柱支撑式低位放顶煤、两柱式的高位放顶煤(单输送机)、两柱掩护式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等多种架型方面发展。在其他煤炭生产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既是实现煤炭高产高效生产的技术设备的关键,也能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作用。在我国,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主要用于薄煤层高效开采工作面,400万t以上的一次采全高长壁工作面和600万t以上放顶煤工作面。

在我国,国产采煤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和专家诊断系统的可靠性,而电气自动化能实现对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的远程监控,

让其在煤炭的开采过程更具人性化。电气自动化既能让采煤机根据煤层自身的特点自动调节采煤速度,完成自动割煤,还能检验监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压力以及各个受力点的状态,并自动调节支架推移输送机的拉移,提高综合机械水平。

1.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矿井运输和提升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煤矿企业的发展,对煤矿机械化采煤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随之对井上、井下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国外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带式运输机多为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他们采用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的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

现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方式,已经普遍实现皮带化。计算机控制系统也迅速发展,对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和段带等问题能及时诊断和自我保护。我国自主研制的性能先进、操作简单、准确可靠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采用的是双CPU的计算机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矿井运输和提升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设备的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较好地经济效益。

1.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矿井安全生产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受世界监测监控系统发展的影响,我国自行研制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测监控系统。自此,我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检测系统生产厂家,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各个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所以,煤矿矿井安全生产检测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在煤矿矿井安全生产和管理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煤矿机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充分发挥机电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

虽然地方煤矿一般都设有机电管理部门,其职能主要是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但大部分机电管理人员都只注重机电生产,机电管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不重视机电管理,大量缩减机电管理人员,让机电专业组织建设不建全,机电管理网络常常中断,机电技术落后。

2.2机电队伍的综合素质较低以及机电技术力量薄弱

大部分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进行专业的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培训学习,日常作业全凭经验。机电职工也没有接受专业的机电技术培训,缺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经常违规作业。设备事故发生率较高,用电管理不严,经常带电工作。

2.3设备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煤矿企业设备存在老、旧、杂、带病运行的问题,安全设施和保护装置不健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设备和托罐设备;井筒装备锈蚀严重,防腐工作不到位;绞车的超负荷提升。

3、完善煤矿机电管理的方法

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是地方煤矿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机电管理人员应经常向煤矿领导人汇报机电工作,指出机电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不断完善机电管理的方法。

3.1因地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现统一管理。授予机电部门的职权应包括以下几点:机电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权;机电工作计划编制部署权;工作配件分配权;违章作业制止权;机电事故追查权;评比考核奖罚检查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

3.2加大机电培训教育,落实规章制度,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加大职工机电培训教育,提高职工的学习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达到培训目的。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4、总结

虽然近几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在我国煤矿生产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和国外先进煤矿技术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想要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信息改革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技术发展的方向。根据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完善管理控制设备,才能真正实现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为实现我国煤矿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颜平.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平顶山天安煤业生产中的应用于探讨[J].机电信息,2010,(12).

[2]程升涛.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矿行业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0,(05).

[3]李稚敦.浅论生产现场“机电一体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2篇

技术监督和设备管理一体化方案依托大生产信息平台,完善系统内测量设备信息档案管理、使用(运行)管理和检定/检验的信息管理,实现数据共享,构建省电力公司监督、各地市供电公司负责实施的全省电力系统范围的计量技术监督网络,建设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计量管理体系。实现计量管理职能规范化,测量设备档案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检定数据采集自动化,计量技术监督实时化。计量技术监督和设备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功能如图1所示。

2新系统管理模块的功能和实现要点

2.1管理模块的功能

2.1.1计量人员管理内容包括检定项目的建立和维护、人员信息档案、人员取证(复证)管理、计量人员信息查询和统计等,并生成相关报表。

2.1.2测量设备档案管理测量设备分为计量标准设备和工作计量器具2类。计量标准设备是指:电力系统内直接用于检定、校准、对比、试验的测量设备,包括标准装置的主标准设备和配套设备;工作计量器具是指:电力系统内除标准计量设备以外的用于测量的各种计量器具。(1)直属市供电公司管理:测量设备进行唯一性编号,对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状态管理,保证测量设备处于受控状态。(2)非直属市供电公司管理:测量设备可在系统中进行临时编号,编号规则参照本公司设备,公司编号在检定管理过程中为唯一编号,测量设备收发人员在接收测量设备时由系统生成。

2.1.3测量设备实时管理为保证检测数据和结果的准确、可靠,对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实施有效控制,对其在采购、验收、使用、核查、维护保养、修理、降级与报废等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测量设备的状态共有13种,分别为:“新购”、“待检”、“送检”、“合格在库”、“修理”、“待修理”、“禁用”、“降级”、“封存”、“报废”、“待报废”、“运行”、“不合格测量设备的追溯”。

2.1.4检定管理通过授权的检定机构对送检测量设备进行检验/校准、测试、故障处理等,保证送检测量设备的准确、可靠。系统具备数据接口,可上传检定/校准数据,实现对数据的管理、保存、查询,建立设备的健康档案,并定期生成统计分析表;对不具备接口的设备,应留有手工录入窗口。

2.1.5现场运行管理通过对运行测量设备的现场检验、轮换、故障处理等,保证现场电测计量的准确、统一和现场电测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系统应有相应的数据接口,对不具备接口条件的设备,留人工录入窗口。

2.1.6计量技术监督管理通过技术监督网络,实现技术监督报表管理,实现技术监督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以及技术监督结果的评价和,确保计量技术监督工作有效开展。需在省电力公司、市供电公司设立各专业的技术监督员,在测量设备使用部门设立技术监督员,按照计量体系要求有效开展工作。

2.1.7查询测量设备档案应能根据各个字段(包括单一字段及字段组合),如设备类别、设备厂家、设备型号、设备编号、运行时间等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并生成表格输出。

2.1.8技术监督报表管理部门技术监督员通过测量设备送检、室内检验、现场运行和轮换等情况汇总,对测量设备送检率、检验合格率、现场故障率、轮换率进行分析,为技术监督结果评价和新设备招标评价提供依据。

2.2管理模块的实现要点

2.2.1测量设备计量编号唯一性

测量设备的唯一性编号和功能位置编码,采用省电力公司大生产平台中的统一编码规则;测量设备分类采用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分类目录中的测量设备分类明细,使杂乱无章的信息有章可循,且具有唯一性和可重用性。(1)编号规则设备编码共16位,分5层,各层分别代表以下内容:(2)使用规定测量设备的计量编号由客户服务中心统一发放,各使用部门不得自行编制。新购测量设备验收合格后,由客户服务中心发放计量编号。测量设备报废后,原计量编号随设备一起报废。供电公司所属的变电站电量变送器、配电盘指示仪表等在线安装电测仪表,其部门名称由客户服务中心代码表示。(3)代码表编码结构的第1-4位代表设备所属的单位编码,用4位数字表示。编码结构的第5位代表设备种类。编码结构的第6-9位代表设备类型,其中:第6位为设备类别(可用字母);第7位为设备种别(可用字母);第8-9位为设备型别(可用字母)。编码结构的第10-15位代表设备流水号,用6位编码表示。报废设备的流水号将不再使用,以免发生错误。编码结构的第16位代表设备的管理单位,用1位编码表示(可用字母)。例如:5300J41080000011表示是绍兴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第000001只交直流伏安表,其中5300为绍兴供电公司;J为测量设备;4为电磁类;1为电压种类;08为交直流伏安表;000001为编号;1为客户服务中心。

2.2.2检测设备接口功能定义

根据目前测量设备的类型来定义数据接口,做到与外部检定设备无关,任何厂家的设备,只要被试品类型相同,均可通过接口上传数据。(1)接口标准系统设计数据接口时采用了基于XML的Webservice。Webservice技术为各自孤立的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通信提供了统一的接口规范。首先将交换数据按XML文件格式进行数据定义,再采用Webservice方式进行数据传输。(2)接口数据标准所有结论用代码表示:0=不合格;1=合格。所有涉及程序判断或控制的字段,需统一采用标准代码,如检定类别、指示仪表类别、接线方式、校验类别等。对于不涉及程序判断或控制的数据,如型号、电压、电流、厂家、准确度等级等,直接传送代码名称而不传代码。所有的标准装置编号均为部门或单位的资产编号。上传数据中的人员信息不使用名字,而是用系统帐号,在上传数据中如果有多个人员信息,系统仅对第一个人进行权限验证,其他如测试人、复核人等不进行权限验证,但要验证上传的帐号是否在系统中存在。电测仪表检定接口支持出库时不扫描的情况。此时检定接口上传的数据应保证有申请编号,使系统能够将相应表计对应到工作单中,否则系统将返回找不到检定任务的错误信息。所有的数值可不带单位,比如温度数据,300即可,而不必采用300℃。当网络不通时,如校验台在未下载基础信息的情况下完成表计检定,当网络重新连通后,校验台可通过条形码等编号调用接口,补全相应信息,再按照标准格式返回系统。

3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系统实际应用中,大部分设备都已实现了与系统的完美对接,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但部分仪表检定尚未实现微机化,受现有标准器具和计量器具的限制,各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开发对应的自动检定设备和软件,以减少人工干预的影响。例如,2012年绍兴供电公司针对指针式万用表,已研制出通过图像识别实现全自动检定的功能;2013年,绍兴供电公司针对直流单臂电桥,开始研制通过数字微伏计替代传统检流计,实现智能检定等等。以上都是本系统未来需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4结语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3篇

(1)场地上一体化:将平常的上课教室与网络管理实操机房合为一体;(2)内容上一体化:企业真实案例进入课堂,例内容为主导,书本教材为辅。将教师授课的理论内容和案例有机的结合为一体;(3)教师的一体化:将讲台上的教师放入企业参加培训,将企业的工作人员请上讲台。培养“双师型”教师。

2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下面以“网络交换机生成树协议配置”为具体实例,探讨一体化教学在《网络管理技术》课程中的应用。(1)展示企业项目场景和需求。将企业项目的场景和需求展示给学生。如:企业需要搭建内部网,基本情况及需求如下:有两栋楼,每个楼都有相同的四个部门,拥有的计算机数如下,办公室12台,资产部4台,技术部16台,市场销售部14台;各部门拥有独立的Vlan,通过三层Switch让各部门之间能连通;规划部门IP地址,IP地址不浪费又有盈余;设定三层Switch为网络的生成树的根。(2)提炼出项目任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企业项目背景和需求的分析,可以更为具体提出需要解决的项目任务。如:通过企业需求提炼出项目具体任务:规划IP地址;绘制出网络拓扑图;完成生成树协议配置;实现网络通讯,完成企业需求。(3)项目任务具体分析。通过分析项目任务,教师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把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确保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引导学生以思考、讨论的方式对项目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带入企业项目场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项目任务,得出将整个网络分成四个子网,分配给四个部门。然后将网络划分成四个vlan网络。修改Switch的优先级将三层Switch设置为生成树的根。(4)任务实施,进行实践。将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操作,关键部分教师演示和讲解,大部分让学生小组独立完成。教师负责各种问题解答并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能完成交换机配置。实施过程如下:1)规划IP地址:有四个部门,划分为至少四个子网;各部门的pc数量不同,为获得足够容量主机数,又不浪费ip地址,将网络分成四个具有24-2容量子网;2)构建网络拓扑图如图1;3)配置二层交换机:vlan的划分和二层之间trunk模式设置;4)配置三层交换机:vlan的划分;三层与二层之间trunk模式的设置;三层的优先级设置;三层的根桥设置(生成树协议配置);5)测试网络通信:ping命令测试网络通讯。(5)检查与评价。为不同的项目实训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案。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要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考核;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的情况。阶段性项目考核占总成绩50%,要求学生必须达标。课程理论部分通过期末考试完成,占总成绩30%。还有20%作为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考核。

3一体化教学出现的问题

3.1一体化教学资料包的建设不完善

《网络管理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与企业多多沟通,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对教学资料包的建设需要教师、学生与企业三方面共同建立完成,现在缺乏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缺少最新的技术教学资料的补充,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3.2无法参与到企业项目

网络管理技术是很多公司和企业比较重要的部分,企业不愿意让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参与进来。建议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4结束语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4篇

因为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机电的自动化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

电气自动化在采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采煤机从中厚煤层起步,发展到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从有链牵引、无链液压牵引方式,逐渐发展到了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液压支架高度从薄煤、中厚到厚煤层,支架型式由占主导的掩护式,逐渐发展到有四柱支撑式低位放顶煤、两柱式的高位放顶煤(单输送机)、两柱掩护式低位放项煤液压支架等多种架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煤炭生产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实现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设备,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作用。目前从国内煤矿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效益出发,电液控制液压支架主要用于年产400万t以上的一次采全高长壁工作面,600万t以上放项煤工作面及薄煤层高效开采工作面。将在近年内结合各矿特点尝试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采煤的过程更加人性化,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是国产采煤机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系统能够实现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的远程监控,使采煤机根据煤层的变化实现自动割煤、煤层的软硬自动调节采煤速度,检验并完善动态监测综采支架液压系统压力和各受力点的状态,自动调节支架推移输送机的拉移等,使综合机械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 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20世纪 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尽管各地方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 2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二是机电生产。

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未能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技术手段落后。

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及机电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用电管理 两票三制坚持不严,带电作业,约时停送电时有发生。

设备存在隐患较多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末能定期防腐。有的矿井为了赶产,不能保证主副井2h的停产检修时间,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没有按规定做电气试验,过流保护整定过大,漏电保护、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输送机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甩掉不用或试验及记录不规范。井下局部接地极及连线的材质、工艺不符合要求,安装不合格。非阻燃的电缆、输送带仍在井下使用。电气设备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杈;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

;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认真落实规章制度,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加大机电培训。达到培训的目的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培训上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严谨机电培训走过场。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到目的。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5篇

[关键词]煤矿生产;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问题;管理;完善措施;分析

可以说,包括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系统技术以及伺服传动技术均属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范畴当中。对于煤矿生产而言,采煤过程当中相关机械设备的先进程度与矿井生产能力的先进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矿井生产作业高产与高效目的的达成需要以先进的采煤工艺及采煤装置设备作为基础保障。对我国而言,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过程当中,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日益发展与深化。特别是对于高危性的煤矿生产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效应用在提供煤矿生产工作效率,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性过程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意义。那么,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用着怎样的应用?其在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上问题应当如何哎管理过程当中加以完善呢?笔者现针对以上问题,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运输环节中的应用分析。就我国而言,矿井井下工作面生产作业已普遍实现了皮带化处理方式,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复制之下完善有关矿井运输作业的故障诊断及自保护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数字化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提升机装置的应用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总线控制方式的作用之下,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配置更为优化,其兼容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电气安装的可操作性大幅提升,其设备装置运动动作更为协调与安全,可靠性程度也显著提升。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环节中的应用分析。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作用之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能够针对煤矿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环节作业内容进行系统检测与监控,确保其技术水平的稳定性。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采设备中的应用分析。对于我国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矿采设备的应用更为高效与稳定。特别是对于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发的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应用尤为广泛。在远程监控结合专家系统诊断应用的过程当中,煤矿矿井井下工作面的液压支架及采煤装置设备运行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监控。采煤机装置能够依照煤层的变化程度对矿井进行自动割煤处理,确保各个轴力点状态的稳定性,从而确保矿设备的机械化水平。

2.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相关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于:煤矿企业尽管设置了相应的机电管理机构部门,但机电科所承担的机电管理与机电生产职能将相关工作人员的精力主要放置于生产环节当中,其相应的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可靠性保障,从而导致机电一体化管理网络频频中断,技术薄弱。

(2)机电管理队伍素质较低且不具备完善的技术操作力量。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较低是煤矿机电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机电设备操作人员上岗之前未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再加上在职培训力度不够,知识更新不够及时,导致煤矿机电设备故障问题频频发生,给煤矿生产建设的持续运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的完善措施分析

(1)构建相应的机电管理职能部门,赋予相应的职责权利,实行统一化管理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想在煤矿矿井生产全过程当中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必须需要配备相应的职能部门,推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机电管理职能部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权责:①.机电设备运行计划编制权;②.分配设备配件装置权;③.机电事故追查权;④.违章作业制止权;⑤.人事调动监督权。

(2)强化煤矿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力度,特别关注机电培训开展力度。煤矿生产企业应当构建相应的机电设备综合管理体系,配备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在管理过程当中推行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从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这两个方面强化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员工的业务素质与操作能力。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6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自动化;设备应用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H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8-0044-02

1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基础的机械技术、以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而在在矿井的生产过程中,采煤工艺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因此,要尽量选用先进的采煤工艺,从而到矿井的高产高效的目的。随着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自动化在矿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因为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机电的自动化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

1.1电气自动化在采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采煤机从中厚煤层起步,发展到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从有链牵引、无链液压牵引方式,逐渐发展到了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液压支架高度从薄煤、中厚到厚煤层,支架型式由占主导的掩护式,逐渐发展到有四柱支撑式低位放顶煤、两柱式的高位放顶煤(单输送机)、两柱掩护式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等多种架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煤炭生产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实现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设备,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作用。目前从国内煤矿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效益出发,电液控制液压支架主要用于年产400万t以上的一次采全高长壁工作面,600万t以上放顶煤工作面及薄煤层高效开采工作面。将在近年内结合各矿特点尝试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采煤的过程更加人性化,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是国产采煤机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系统能够实现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的远程监控,使采煤机根据煤层的变化实现自动割煤、煤层的软硬自动调节采煤速度,检验并完善动态监测综采支架液压系统压力和各受力点的状态,自动调节支架推移输送机的拉移等,使综合机械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1.3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2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尽管各地方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2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二是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未能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技术手段落后。

2.2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及机电技术力量薄弱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用电管理“两票三制”坚持不严,带电作业,约时停送电时有发生。

2.3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有的矿井为了赶产,不能保证主副井2h的停产检修时间,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没有按规定做电气试验,过流保护整定过大,漏电保护、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输送机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甩掉不用或试验及记录不规范。井下局部接地极及连线的材质、工艺不符合要求,安装不合格。非阻燃的电缆、输送带仍在井下使用。电气设备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3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

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3.1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权;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

3.2 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加大机电培训,达到培训的目的

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培训上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严谨机电培训走过场。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到目的。

4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现代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洪波.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6).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7篇

摘要:煤矿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 管理

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机电的自动化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电气自动化在采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采煤机从中厚煤层起步,发展到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从有链牵引、无链液压牵引方式,逐渐发展到了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液压支架高度从薄煤、中厚到厚煤层,支架型式由占主导的掩护式,逐渐发展到有四柱支撑式低位放顶煤、两柱式的高位放顶煤(单输送机)、两柱掩护式低位放项煤液压支架等多种架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煤炭生产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实现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设备,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作用。目前从国内煤矿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效益出发,电液控制液压支架主要用于年产400万t以上的一次采全高长壁工作面,600万t以上放项煤工作面及薄煤层高效开采工作面。将在近年内结合各矿特点尝试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采煤的过程更加人性化,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是国产采煤机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系统能够实现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的远程监控,使采煤机根据煤层的变化实现自动割煤、煤层的软硬自动调节采煤速度,检验并完善动态监测综采支架液压系统压力和各受力点的状态,自动调节支架推移输送机的拉移等,使综合机械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 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20世纪 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及机电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用电管理 两票三制坚持不严,带电作业,约时停送电时有发生。

设备存在隐患较多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末能定期防腐。有的矿井为了赶产,不能保证主副井2h的停产检修时间,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没有按规定做电气试验,过流保护整定过大,漏电保护、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输送机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甩掉不用或试验及记录不规范。井下局部接地极及连线的材质、工艺不符合要求,安装不合格。非阻燃的电缆、输送带仍在井下使用。电气设备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杈;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

认真落实规章制度,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加大机电培训。达到培训的目的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培训上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严谨机电培训走过场。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到目的。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8篇

关键词 输差;技术创新;一体化;计量;四段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316-(2014)06-0067-2

胜利油田天然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天然气的集中、净化、增压外输及销售。输气单位、管线和客户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岗位分散、管理难度大,涉及到采气、压气、输气、护卫、维修、销售等多个部门、单位和人员,管理的对象包括人、物、机、财、环等众多因素,降低天然气损耗是提高集输经济效益的关键,需要实施一体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创新“输差三段”管理模式,实现输差管理的全覆盖

十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企业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输差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技术,要因企制宜,创新实施“输差三段管理模式”,将胜利油田管理的输气系统分为北线(埕岛站至压气站)、压气站和南线(压气站至临淄末站)三部分进行管理,通过细化计量仪表的监督检查要求、确定各单位计量输差工作的管理范围、制订贴合实际的奖惩考核规定,要求相关单位各负其责,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强化相互监督、促进输差管理的积极性,提升胜利油田输差管理水平。(图1)

二、推行目标管理,实现输差管理的全员参与

有压力才有动力,由动力产生行动,良好的行动才能创造理想的效益。以油气集输总厂输气分厂为例,分厂将天然气计量输差率总目标定为不高于3%,分为北线、压气站和南线三部分,明确各单位计量输差工作指标:压气站输差不得高于0.5%,集气站输差不得高于3%(指集气站单井到大管网计量),北线输差不得高于1%,南线输差不得高于1%,签订输差经营承包责任书,着力推动各责任主体抓好内部输差损耗管控工作,强化指标的层层分解,明朗担负的亏盈责任,制定详细的输差绩效考核办法。分厂领导分别承包各单位,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各基层、班组分别设立了“线长”、“区长”、“ 片长”等输气管线管家,加密经营效益分析,搭建输差目标数字化信息平台,推行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色相”输差预警,构建以天然气生产、集输、计量、销售为中心的“日清日结月兑”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上下全体干部职工“人人细算效益帐,个个都是当家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经营一方气”意识的转变。

图1 输差三段管理模式分布

三、强化系统节点管理,实现输差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一是要确保计量仪表计量精确度。计量仪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既是输差指标衡量的重要保证,又是内部市场运作化映射经济效益的唯一依据。因此,要加强计量器具和仪表进行管理,按照“6W1H”原则科学编制健全《计量仪表周期检定制度》、《计量仪表的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计量三联监督制度》、《计量仪表领换存制度》、《计量仪表铅封制度》、《计量仪表现场抄计、更换读数与交接存签制度》、《计量资料管理制度》,确保仪表检定率达到100%,仪表使用合格率100%,仪表台帐准确全面真实率100%,使计量一切工作都在制度的约束下精准高效运转。

二是要提前介入。一方面要加强管道施工的TQM监控。坚持“三同时”原则,输气单位要早期介入管道图纸设计、施工方案、管材质量、焊接工艺、埋藏地基、河流穿越、管道防腐、阴极保护、沟土回填、应力试验、气密性检测、阀门开启流畅、仪表安装、竣工验收,特别是要强化现场监理,防止管线沉降、弯曲、地质灾害、漏失气等现象的发生,减少后期运行隐患。另一方面,联合纪委、财务、工会、计量等部门,邀请职工代表,加密输差损耗效能监察,查违章、堵漏洞,认真剖析输差产生的根源,要严肃处理人情气、关系气等违规违纪行为,放大输差与薪酬兑现过程中厂务公开频率,以务实、高效、廉洁、为民、为公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推动输差目标的实现。

三是把握运行实际,配置最佳计量工艺条件。由于天然气供气运行受气温条件、生

活气运行时段、节假日加气车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最低瞬时供气量和最高瞬时供气量相差较大,存在单路计量流程无法满足计量要求,输差较大的客观实际。为解决峰谷不均的矛盾,需要针对每一计量的运行实际,认真调查、深入研究、合理配置,用最佳的工艺计量条件实现天然气计量的准确化和精细化。如东营市垦利县和利时加气站和垦利县生活气属于同一燃气公司经营,使用一条Φ150高级孔板计量流程,量程较窄无法满足精确计量的实际,为此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应对:

1、实施双表计量。在原Φ150计量流程保留的前提下并联一条Φ80计量流程,Φ150计量流程使用开孔直径51.5mm的孔板,Φ80计量流程使用开孔直径35mm的孔板,并安装了SIXNET RTU、SIXNET 8点DI模块、SIXNET 8点DO模块及隔离安全栅,编写出新的计控程序。

2、科学选定计量区间。Φ80计量流程的计量区间选定为500m3/h―2300m3/h,Φ150计量流程的计量区间选定为1800m3/h―5100m3/h。

3、实时开闭。当瞬时流量由500m3/h增加到2300m3/h时Φ150计量流程打开,Φ80计量流程关闭;当瞬时流量由5100m3/h降到1800m3/h时,Φ80计量流程打开,Φ150计量流程关闭。

4、效益显著。φ80高级孔板计量,孔板的开孔直径是35mm,当静压0.8Mpa时,差压2kpa对应的瞬时流量为483m3/h,差压50kpa时对应的瞬时流量为2391m3/h。φ150高级孔板计量,孔板的开孔直径是51.5mm,当静压0.8Mpa时,差压2kpa对应的瞬时流量为1024m3/h,差压50kpa时对应的瞬时流量为5089m3/h,确保了计量的准确性。

图2 客户计量改造

参考文献:

[1]盛胜利.计量器具的检定标准与网络化管理系统[J]. 计量技术,2008,10

技术管理一体化第9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安全生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以实践导向为主的、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一直是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和挑战。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应用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在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做互动,构建理论能力和实践素质联合教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得以实现。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现实的操作步骤与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进行,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的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内容

2.1 制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标准

制定与理实一体化相吻合的教学课程标准,首先,要到企业对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调研,对相关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第二,要明确目标,明确教学总目标和各个课程具体的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目标。第三,要理清各个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理念。第四,要以实训项目为基础,划分各个教学单元,使各个教学单元都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课程标准要围绕项目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进行制订,要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2.2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教学往往都采用单一的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打破了理论与实训分裂的格局,将各个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各教学环节充分集中,教学场所设置在实训室或者模拟现场,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实现了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

2.3 建设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支持。由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场所必须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同时满足实践教学。要大力建设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训室进行。此外,还需要模拟企业相关工作的环境,使实践教学能充分的开展。好的实训场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以往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成了有趣的实训课,进而促进了学生对掌握实践技术的学习。

2.4 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能不断掌握新技术、汇总新信息,并不断研究,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我系一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即安排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以掌握最新的实际知识。同时,也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扩充教师队伍。

2.5 制定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为促进该模式更好的实施,应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充实。

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3.1 精讲多练、理论与实践一体

“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精讲,并布置相应的项目任务。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进行收集,制定项目计划。在进行项目的同时,教师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2 类比法

教师利用直观的类比法来类比抽象的概念,使理论知识易懂、易学。

3.3 案例教学法

教师介绍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

3.4 启发引导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施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

我系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发现,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具有很广的应用前景。

它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割裂的格局,改善了教学评价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并使得课堂气氛不断活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充分地利用了各种教学场地,有效的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升。此外,它还能有效地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结合起来,将实践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同时学到了所必须的实践技能,学生改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实践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云.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大众,2013,3.

[2]刘小燕.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3.

[3]胡祖武,刘玲,卢培铨.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商界,2012,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