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8 09:16:18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1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

1.规模小

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嘤刖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

2.专业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高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

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

评价指标 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协同创新\& 投入资源\& 多\& 少\& 中等\& 研发能力\& 强\& 弱\& 较强\& 创新效益\& 好\& 中等\& 差\& 创新成本\& 高\& 较低\& 较高\& 发展前景\& 大\& 小\& 中等\& 收益期限\& 长\& 短\& 中等\&]

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哪种技术创新模式取决于自身环境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

(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156-163.

[2]彭文玉,孙英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哥德巴赫猜想”[J].科技与管理,2013(02)

[3]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宁连举,科研管理,2011(03)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2篇

摘要: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也是高风险的,信息不足是创新高风险的原因之一。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来源:不能完全了解消费者未来需求及偏好信息;不能准确预测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趋势:不能完全了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竞争对手行为;不能准确预期技术发展趋势;不能准确估算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点、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提出了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对策: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信息效用,科学评估获取信息的风险;信息获取、有效利用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预警系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效率;信息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整个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换和销售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Roberts(1999)在回答创新的重要性时说,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利润,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高风险的,其中创新的信息不足是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1信息的经济效用分析

信息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同时伴随着信息效率。信息效率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用者获得信息的效率。二是使用者对于可获得信息的使用效率。信息效率(E)等于实际平均信息量与最大平均信息量之比。其中E在0与1之间,假定市场最大平均信息量不变,E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际平均信息量,E越大,说明使用者拥有的信息越多,使用水平越高。竞争越有优势。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信息越多,若能有效使用这些技术创新信息,它的风险就越小,竞争也越有优势。

1.2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今天竞争的环境里。有效地共同享有信息是成功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要特别重视信息的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关系图(见图1)。

根据图1:纵轴R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横轴表示信息效率。曲线A表示,从长期来看,企业不仅要注重当前的收益,更要重视创新,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曲线B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获取有效创新信息与有效利用信息,可以提高创新收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即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成正相关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获取信息,充分处理获取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提高创新决策水平及其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一旦商业化,则收益会增加,同时信息获取也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的进步,降低其他开支。

技术创新的效果与信息效率(E)息息相关,E可以作为经济控制参数,也可以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参数,资源配置的最优本身意味着最优信息效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说是对相关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能力与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工作绩效。因此,创新收益(绩效)大小与创新者创新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对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1.2.1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信息的支持

创新能力不仅指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且包括团队(或组织)的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一般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创新不仅需要个人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如需要经常沟通信息、方法、经验,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优秀创新者不仅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方向把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配置水平。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主动搜寻、分析研究及其处理加工相关信息。还需要通过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流动来实现。

1.2.2有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最优本身意味最优信息效率,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有效信息来支持。创新的资源不仅指本企业拥有的资源,还包括与本企业相关的企业(或组织)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企业间的充分合作,创新组织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充分识别各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相关利益者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优势互补。集成创新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才能使创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改变,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该协同作用的发挥需要信息系统来支持。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理论说明信息系统对内可以改进经营和管理工作,提高决策水平:对外可以提供信息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独自完成技术创新和实现预期目标,必须与其他组织(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等)发生联系,交换各种知识、信息和其他资源,从而获得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冯・希普(Erie Von Hippel)等人的研究表明:产品用户、产品制造商以及与创新有关的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都是重要的创新源。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来源中,40%多一点的信息来源于参观本地市场、参观其他相关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交流,可见与相关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流是企业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识别

影响创新信息的因素是多维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唐纳德・马奎斯认为影响公司创新思想的产生并导致答案出现的关键信息来源大部分出自公司内部。实际上外部环境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信息的重要来源:

2.1 不能完全了解消费者未来需求及偏好信息

消费者需求偏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人的需求偏好具有内隐性,只有在具体的消费中才能看出来,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不容易把握的,也不能完全了解,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或者喜欢,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创新出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需求偏好,同时要研究新产品的未来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短,进入和退出市场速度都很快,创新者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了解呈现很大的不对称性。

2.2不能准确预测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趋势

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可以采取包括投入、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内容和

发展前景受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变化的影响。“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等,这些大的方针、政策引导了产业发展方向,加速了重点产业发展速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契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市场化成功率很低,从研发到上市销售应该有稳定的相关政策,但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形势多变性,准确预测是不可能的,如一些地区的局部动荡会影响整个国家(世界)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

2.3不能完全了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竞争对手行为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产业结构变动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产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行为都是很难全面了解,产业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势是多因素的,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影响,消费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同样供给和国际贸易也会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变化。

信息风险不仅来源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且来源于对竞争对手的不完全了解,根据波特(M.E.Porter)五种竞争力模型理论:五种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竞争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业面临着行业性竞争,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竞争程度不相同,其创新的风险状况和出现概率也不一样,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很难全面了解、准确预测。

2.4不能准确预期技术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一般是渐进的,但有时会产生突变,并且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变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准确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若能科学地预测引领未来需求的技术,快速地跟进,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将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巨大商机。获得“2005创新数字生活最时尚产品奖”的海尔流媒体电视,就是海尔彩电凭借网络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流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以及国际化品牌的影响力冲破层层壁垒,最终顺利进入日本、韩国市场,是中国彩电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生命力,但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偏差,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使用效率。

2.5不能准确估算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点、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部分风险因素是定性的,难以衡量,且新技术产品的转化成本和市场转化率更是难以估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估能力总体比大企业低、主观性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度及其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估计与实际之间可能差距很大。这种难以准确的估算是技术创新意外的损失原因之一,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风险来源之一。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

科技型种小企业创新风险受多种因素(政治、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等)的影响,其中信息短缺是影响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因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认识这些因素,保证多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有效利用获取的信息,降低创新风险。

3.1 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目前信息化成为大企业控制市场的手段,当信息化成为市场准人的一个方面的时候,中小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化成为他们生存的首要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风险很高,如何把高风险转化为高回报是它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根据创新的收益与信息效率的正相关性,虽然其他因素对创新的风险也有防范作用,但与信息相比,在强度和持续性上差了很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特别重视信息的作用。重视信息,不是不考虑信息风险大小,而是研究一种合理投入和获取方式。比如,通过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渠道来获取创新信息,这种渠道成本低,很有效。

企业对信息获取的重视,不是要弱化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发挥政府的辅助功能作用。

3.2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信息效用。科学评估获取信息的风险

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德鲁克所说: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已经变为信息和知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要信息支持,信息可以催化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商业化快速实现,经济信息和市场信号能够消除或减少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自身收益,但错误信息也可能给创新造成很大损失。

信息的有效利用能减少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使创新者的决策方案更科学。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性、市场分割、信息传播系统和人类的“有限理性”因素的限制,因此人们有交易信息的可能和必要,创新者所需的信息并不能被免费无偿获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都需要付出成本,由使用创新信息给创新带来新的收益与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之间的偏差,它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如图1所示:假设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是C,应用信息资源 给技术创新增加的收益为 若 ,表示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大于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越大,信息风险越大;若 ,表示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大于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 越小,信息风险小; ,则获取、使用信息成本等于由于利用信息带来增加的创新收益。

创新的收益大小来源与对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水平有关,从信息资源处理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基于信息过程分析、利用来研究创新商业化的过程。因此,创新的决策要客观评估信息成本C和由于使用信息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同时要考虑企业的整体竞争战略,科学地分析、控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

3.3信息获取、有效利用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结合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一般都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如果不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那就导致低信息效率使用,不能有效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和对获取的信息有效利用,企业运作是一个整体,一些简单的信息在企业里按照传统形式流动,对预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高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是不明显的。因此,企业要把信息收集、处理和流通与业务部门流程整合结合起来,探索一种高信息效率和新业务运作的整合模式。这种整合可能要付出高成本,但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并会产生明显的增长效益。

3.4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预警系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系统。风险就是由于这个系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了系统的人、财、物及信息流的正常运行,从而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造成了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预警系统应对企业各种类型的风险提供警示。比如该体系中可以建立一个子系统以进行技术创新预警,根据国内外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警示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对超常规的技术创新风险起到预警或者预报的作用,早做防范工作。

预警系统的建立应该结合决策阶段、技术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的不同风险特点进行信息预报,有针对性地预防已经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

4 结束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3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互联网+”;构建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界纷纷响应,一年来的实践证实,“互联网+”成为了新经济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借助于 “互联网+”重塑科技创新模式,降低创新成本、减少创新风险,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高其创新效率及创新效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及实践意义。

1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

“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的企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外理论及实践证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的科技优势和机制优势,且表现出比大型企业更高的效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已取得相当进展,但还很不够,仍有面临诸多困境,存在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1]。分析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盲目风险大、创新效率低、创新成本高等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困境根源来自于如下因素。

1.1 核心研究创新人才不足,自主研发创新不够

根据科技部对中小企业的相关规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在 500 人以内,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大于 30%,R&D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上[2]。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初步发展,学历层次及研发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但在研发能力上由于缺乏核心创新能力的人才,大部分自主研发原始创新不足,较多采用购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而导致依赖相同“技术源”,缺乏自身产品特色;另外企业通过购买或模仿技术的二次创新虽然也可以实现企业短期内的继续发展属于“短平快”项目,但由于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没有有效形成,创新合作缺乏,所研发的产品有效差异化优势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低,属于低水平、低档次的创新,很难产生附加值高的产品创新。

1.2 融资困难,研发资金不足,产业化能力不强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资金来源中,自筹、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大约分别占83%、8%和9%左右[3],可见自筹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竞争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真正自主开发新产品时,由于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立项到产业化规模生产至少需5-6年的时间。研发团队实施技术创新过程中,资金的缺少导致研发进展缓慢,产业化成功率低,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路径漫长进展缓慢甚至夭折,从而使创新风险加大,创新成本高,创新效率低。因此,融资环境支持和服务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研发资金不足,产业化能力不强已经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庞大障碍。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弱势群体”。

1.3 政府支持服务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挤出效应明显

政府的科技政策、支持服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明显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刺激、促进作用[4]-[5]。目前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及制订的科技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仍有很多待完善健全之处,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补助问题,扶持和保护问题;加上各中介服务机构彼此独立行事,研发、咨询管理跟踪服务不到位,分工协作不力;同时由于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宣传不到位,专利侵权和违法行为查处不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公平的市场环境及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一是与垄断企业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因创新保护不足导致的仿制型、假冒伪劣型市场挤占,不正当竞争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挤出效应明显,研发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回收创新成本艰难,很难发挥效益。

2 “互联网+”给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广泛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6]。借助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及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校、中介科技组织、社会大众、供需两端、企业之间等等实现快速的联合融合、连接链接,从环境政策、市场机制、创新激励、金融服务支持等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培育新的创新驱动要素,“互联网+”给重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带来的新机遇。

2.1 开放创新、大众创新成为“新常态”

Gassmann提出开放式创新包括了全球化创新、外包研发、早期供应商集成、用户创新、外部商业化和技术的应用[7]。Boudreau等认为大众成为创新伙伴,谁在公司创新工具箱中排除大众,谁将失去机会[8]。“互联网+”使开放创新、大众创新成为“新常态”,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再进行封闭式“单打独斗”,创新征程里必然打开了360°全域门户,大大提高创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同时由于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创新的复杂性及难度已经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提供完备的开发方案,“互联网+”的非封闭式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可以实现这种复杂性高难度创新,并同时大大减低创新的盲目性。

2.2 系统创新结构更加灵活,有弹性和韧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紧密结合重塑系统创新结构,融合各类资源,使其创新更加灵活,有弹性和韧性。技术创新型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其有一套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9]。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获得竞争优势,根本出路在于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创新结构的虚拟化、平台化、网络化、协同化,改变核心研究创新人才不足,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使用最少的人力资本,降低研发成本,控制系统风险,实现企业快速跳跃式弹性发展。

2.3 信息流动通畅,目标清晰扶持支持服务精准

科技型中小企业势单力薄,资产少规模小、管理规范性弱,需要多样性+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支持,如政府优惠政策性指导扶持、中介机构技术咨询培训与信息交流支持、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支持等。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流动通畅,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服务性体系目标清晰扶持、服务精准;同时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形成大众化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社会公众变为大众投资人。集中了更多力量的支持支撑,驱动要素的多元化协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意愿强动力足,有力地实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3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构建

基于前面分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重塑创新模式,采用超出企业自身边界、多元驱动联合式创新模式,把企业与社会、与行业、与客户、与金融、与政府、与科研院校、与中介科技组织、与大众等多元融合,让各方力量、各方智慧、各方资金都参与进来,匹配适度、聚集协同、功能齐全,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各方多元进行重构、重组,互补、互动,深度融合、链接,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控制创新风险,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核、外多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如图1。

3.1 内生无边界创新核

“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主体依然是企业自身。企业是创新的核是创新的内生变量。核本身要过硬,必须有:(1)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企业家队伍、坚忍不拔的斗志、敢于创新、开放共享包容的科研团队;(2)要建立科学高效过程控制运行,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紧密结合全程受控;组织结构使用高效创新的矩阵结构,全员创新,成立跨部门创新小组;(3)采用逆思维研发流程,即借助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精准挖掘客户需求价值,从市场上获取企业的“创新源”,而后立项研发,同时在研发过程中要时时紧盯市场的动态变化,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研发方案;(4)要杜绝封闭式研

发、避免创新“孤岛”,借助“互联网+”巧用“分包”战术,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弥补企业自身存在的人才、资金等短板,加快创新进度,提高研发效率。

总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自身核要过硬,它是创新发展的灵魂,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精准挖掘创新方向,巧用“分包”战术,弥补自身短板,深度融合、链接外部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成为外部资源整合器、方向跟踪器,唯此而开启的创新触发器才能提高创新效率避免创新盲动,降低创新风险。

3.2 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

“互联网+”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的支持服务作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的“核爆发”外生无边界创新多圈元的支持服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助推器”。

3.2.1 “互联网+”宏观政策服务圈。主体是政府,功能是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整体思路,统一规划设计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结构,充分重视“互联网+”效应,引领和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科技创新”系统工程。该政策圈有多元包括:(1)创新政策扶持元。包括促进创新政策、教育政策、收人分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减少环节,简化手续。采取财税优惠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加大在科技计划支持,政府采购中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政策的互相协调,政策程序的透明性;(2)法规保护监督元。加强法规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3)公共基础设施

元。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子元。规范创新技术支撑和服务机构,加大服务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性共性技术支持能力。

3.2.2 “互联网+”金融资本支持圈。借助于“互联网+”金融资本支持圈要动态跟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动向跟踪评估。该支持圈有多元包括:(1)金融支持服务元。金融机构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产学研联合等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改善。提供出口信贷、信贷担保等。(2)资本基金支持元。完善证券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建设,资本市场及私人投资等多种渠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上市融资,成立风险投资基金。(3)信用监督评估元。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信用评估、信用监督、信用奖惩机制,维护金融信用。

3.2.3 “互联网+”横纵集群创合圈。借助于“互联网+”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群以及由客户到供应商垂直企业群,还包括与大企业的专业分工协作群,从横向到纵向,从智力协作、科技人才培养、企业间的集群创合,改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创新效率低的客观不足,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创新发展。(1)高校、科研院所横向群元。可以接收委托研究,进行技术转让,可以培训、培养企业科技人才。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分析企业的创新需求,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提供急需的智力支持。(2)客户到供应商垂直企业群元即销供垂直群元。集群内的企业信息集聚效益,可以降低信息搜集分析成本,同时集群内的竞争又会促进作为集群单元的企业不断技术创新。(3)大企业专业分工协作群元。大企业灵活性和柔性相对差,为了摆脱“大而全”体制束缚,与中小企业展开社会分工与协作;而中小企业需要依托大企业的支持和帮助改变技术力量薄弱的缺陷,因此形成了分工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4 结束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重塑创新模式,采用超出企业自身边界、多圈元驱动方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内核、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实现内核与外圈元重构重组,互补互动,深度融合、链接,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摆脱创新困境,提高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控制创新风险,为国家实施创新战略驱动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曹悦,郭小敏,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循环改进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6(2):87-90.

[2]汤颖梅,李福来,王怀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11-13.

[3]唐雯,陈爱祖,饶倩.以科技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5.

[4]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9(4):97-118.

[5]Mayer H. Catching up:The role of state science andtechnology policy in open innovation[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10,3(24):195-209.

[6]于佳宁.“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J].物联网技术2015(3):3-4.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4篇

1、科技发展政策不配套

科技政策的不匹配及缺乏科技政策实施监督机制和执行反馈机制,导致政策实施效率不高、政策无法及时修缮和完善等现象。科技发展政策制定和信息公布的渠道不通畅,许多政策是少数人掌握,一方面政府有文件规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无法得知相关的政策,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政策的有效指导。

2、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

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既是技术成果的交换场所,也是技术成果交换关系的综合。缺乏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应该给企业提供技术需求、成果、企业合作等信息,为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信息支持。政府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的信息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无法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三大研发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公共服务系统的缺位导致中小企业获得外部信息的不及时和滞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融资支持的程度较低

科技创新资金来源结构简单,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目前科技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政府补贴、金融机构贷款三个方面。大多数的企业资金来源的主体是自筹资金。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风险投资,企业无法获取科技创新充足的资金,也无法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小、金额相对较低,资产总体流动性高,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较少,无法满足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要求,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要素和主要依托。创新人才短缺一直是阻碍企业创新的普遍问题,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创新人才不足问题尤为严重。这些企业由于受到企业性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方面的影响,缺少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条件,又缺乏技术入股、收益分享等有效激励乎段,使这些企业吸收不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1、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及法规,让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方面的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面的法律保护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并建立良好的政企沟通渠道,让政府的政策制度能够传递到企业。

2、强化和完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政府建立汇集各类专业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提供网络支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等。涉及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3、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协调好银企关系,加大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组织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集合性债权融资方式,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另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用,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另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4、人才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根本,政府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政策,针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弥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缺口,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还应该出台更有力、更务实的实施办法。设置一些激励政策比如成果转化、奖金提成等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加快对企业管理者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管理素质。

三、总结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5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突破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 策略选择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加入wto的背景下,面对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如何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摆在企业、政府和学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兼具“科技型”和“中小”企业这两方面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和企业行为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如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实现企业持续而快速地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不同,必然要求我们在各阶段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本文在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选择。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创新可以通过创新客体与主体这对范畴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划分依据是创新活动的技术变动强度与对象,具代表性的有弗里曼(c. freeman)的客体分类法和帕维特(k.l.r. pavitt)主体分类法。根据强度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区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根据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等。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的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

而对于突破性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突破性创新作了定义:如,“突破性创新是使产品、工艺或服务或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特征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但是性能和成本都有巨大的提高,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vadim kotelnikov, 2001);“突破性创新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richard leifer, 2000);“突破性创新是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是那些在并不是按照公司主流客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上进行改进的创新,也可能是暂时还不能满足公司主流用户需求的创新。”(陈劲,2002)。因此,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事实上,以上两类不同性质的创新将会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层面上反映出来。

各成长阶段的创新策略选择

按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此,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四方面入手来探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的策略。

初创期

初创期是指科技人员或机构对已选定的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可行性研究、技术难点攻关和中间实验,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人员要实现科技成果从理论方法和实验室层面向现实生产力转移,以生产出可供市场出售的新产品(服务)或新工艺。因此,在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采取突破性的技术创新策略。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创业人员吸引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创建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使公司生存有基本保障。这是一个经济实体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该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突破性的。例如,联想集团在该时期选择了“平底快船”的管理模式,“平底快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员少,部门少,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事都要干,只要市场需要。

从制度创新看,选择和确立一个适合本公司的经济体制成了该阶段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一旦确立,就很难更改。更改企业体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通常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该阶段的制度创新也是突破性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市场提供的是一种有特色也有竞争潜力的全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因而该阶段的市场创新也是突破性的。当时联想围绕着“抢利润”这个经营目标主要做

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证明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二件事是宣传联想汉卡是好产品;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分销网络。

成长发展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前期的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导向”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扩大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形成了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企业的经营主业,从战略上、整体上安排和实施技术创新,并且创新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以加强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开发优势。相应地,该时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引进、改良、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为主,也带有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譬如,1996年联想推出天蝎家用电脑。随后又推出了“幸福之家”和“我的办公室”全中文操作界面,以及家庭适用的应用软件和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深受市场的欢迎。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日常经营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管理制度,使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相对固定化和制度化,建立内部正常的信息流通渠道。以合理配置和利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各种资源要素,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这一时期,联想的管理方式可用“舰队模式”来形容。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因素之外又加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成立了以项目课题划分的若干个研究室组成的研究开发中心。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由以前的直觉型感性管理转变为职业化的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了该时期企业制度创新的热点。以联想为例,中科院早在1993年就同意按中科院(及计算所)65%、联想职工按35 %分红,建立职工分红股制度,后来以中科院计算所为基础建立联想中央研究院。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产品在市场上已具有自己的定位,市场份额逐步提高。营销创市成了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例如,该时期的联想由抢利润转入既要利润又要市场份额。联想抢占市场地位的第一步是从海外战略开始的;第二步是1990年联想电脑在中国大陆问世以后,联想通过市场创新确立了在中国国内电脑市场的地位。

成熟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扩展,其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进入成熟期。这是该类企业从快速发展走向衰亡或得到新生(蜕变)的过渡阶段。

从技术创新看,在这一阶段,随着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失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因此,为了成功地过渡到蜕变期,企业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技术产品(服务)或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以掌握新的技术优势。

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该时期联想在管理上采取了“舰队模式”,以前的业务部门按产品区分组成了事业部,事业部都要自己制定经营计划,自己负责生产、科研,自己制定产品价格、建立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年底根据销售业绩,自己制定奖金分配方案等。

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成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能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组织各成员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譬如,1997、1998年度联想又进行了大陆、香港集团一体化整合。整合后,公司总部只把握主要事业部的战略方向,充分授权,形成既高效统一 (尤其是资金统一运作 ),各事业部又有很大权限,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体制结构。

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地位比较稳固。但由于更多竞争者的介入,竞争极其激烈。企业可以采用市场进攻策略,以集中全部力量,占领某些细分市场,加大其发展空间。1996年2月,联想人突然向社会公布:为加快电脑进入家庭,联想集团各种型号电脑大幅度降价,其中奔腾5/75电脑降价幅度达到25%以上。市场份额也由以前的8.1%猛增至10.7%,而一个百分点就等于上万台电脑销量。

蜕变期或衰退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熟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它就进入了蜕变期,否则它将走入衰退期,直至生命的终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蜕变不仅仅表现在规模能力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品质内涵上的转变,即企业经营科技业务水平和档次、企业的人才素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营销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质变。

从技术创新看,由于这一阶段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第二个初创期,如同前面所述,该阶段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是突破性的。从管理创新看,在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手段及方式等都要发生转变。因此,该阶段的管理创新是突破性的。从制度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制度创新显得异常重要,

因为蜕变转型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观念制度问题,是企业经营模式、战略方向的转变和各种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重新配置。因而该时期企业选择突破性的制度创新策略。从市场创新看,在这一阶段,原有的客户和市场会发生改变,为了求得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开辟新市场。但由于企业在社会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服务)或工艺很容易被市场接受。

参考资料:

1.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科技管理研究,2002.5

2.袁建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12

3.陈小洪、李兆熙、金占明、丁宁宁,联想发展之路 :渐进创新,管理世界,2000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6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在管理思想方面,由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技术人员出身,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训练,因而不太精通经营管理之道;加上这类企业受规模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外聘到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2. 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受产权不清和制度不健全之苦。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主要靠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曾经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安全感和获得公平的经营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而纷纷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造成产权不清并进而导致责权不明和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此外,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会、分配、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管理很不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处于混乱状态。

3. 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泰勒式”、“军队式”等管理方法。这类方法在企业成长的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它们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成为发展的桎梏。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我国著名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基于这一观点,再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创新。

1. 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积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资金短缺、技术实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弱、缺乏创新动力机制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1)关于资金短缺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积累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善于利用外部资金,具体办法有:争取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自然科学研究发展基金;申请国债贴息的政策优惠;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给予高新项目的低息贷款;出售产权再租赁融资;吸纳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争取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等。(2)关于技术实力不足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利用好并留住现有人才和招揽新的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原创性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财力允许并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进而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实行改进型创新;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与其他企业的联合攻关及加大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来提高自身技术实力。(3)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技术实力、搞好信息收集和创新项目的事前调研论证工作等途径来规避和降低风险。(4)对于主要因产权问题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借鉴四通、联想等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在时机成熟时果断地加以改革;同时,那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手段来激发创新人员的创新激情。

2. 推动企业内部成员学习,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知识尤其有关技术、技能的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要求企业积极推动内部成员的学习行为,建立 “学习型组织”。从整体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中所有或一部分人共享的知识,如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共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另一部分是个体成员的知识储备,保留在成员的头脑中,并可以再分为两部分:与组织有关并直接为组织所用的部分以及潜在的难以被组织调动和利用的部分。因此,为了使组织中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被利用和发挥作用,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扩大共享的部分。具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个人先进的经验、工作方法和观念等广泛推广宣传,使之上升为共识;二是借助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把个别、零散的知识综合加工成为系统知识。(2)扩大个体成员储备的知识。这一途径是基于“分配比例不变而总体增大同样能增加各分配方利益”的原理。鼓励企业成员学习并为之创造条件是该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法。(3)扩大个体成员知识储备中能为企业所用的部分。具体方法是借助有效的激励手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改变个人对企业的态度和加大个体与企业的一体化程度。

3.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实施规范的制度化管理。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仍是“家族式”、“泰勒式”管理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来实行制度化管理。其实质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其实施的前提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承认这些制度规范的权威性;其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克服了以往管理方式的随机性、易变性、主观性等弱点,使管理具有了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由于制度化管理依靠的是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了管理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纯粹的制度化管理只强调规律、科学和理性,在实施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好以制度化管理为基本手段,同时辅以文化管理等其他手段。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手段,它起作用的力量来源于人们对于归宿感和认同感的需要。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是通过一套价值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的,由于惧怕受到其他成员的孤立和谴责等惩罚,企业成员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这就使得依靠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弥补纯粹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平衡,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找到为大多数人普遍珍视的、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并将其与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兼容,最终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其用作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4. 重视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实行人本管理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拥有各种技能和技术的“知识工作者”,对这类人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加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不再单纯的是谋生手段,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推行人本管理模式,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围绕满足个体需要和促进个体发展来展开管理活动。一般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行人本管理模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其所能提供令成员满意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及创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2)通过多种形式的员工参与来激励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制、员工董事制,组建自律性工作小组等让企业中的人员在不同层次上参与管理的方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被实践。(3)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企业成员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所有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和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也必须对其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岗教育培训、工作轮换、半脱产培训、脱产学习等是企业培训的常见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培训方式。

5. 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针对产权不清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即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如:财会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以及企业的各种制度环境(如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职能的转换等)的统称。其中,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需要企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以四通、联想等为代表的一些科技型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产权问题的好方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在结合实际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后,企业的利益、管理者的利益才会清晰,企业才有长远的发展动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组建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表现为明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职责和功能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其本质是企业产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制度归根到底只不过是提高经营效率的手段,其本身并不值得作为追求的目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建设应该从实用出发,应该着重内容,而不是纠缠于形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环境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既使已经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不等于这一制度就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行为应该是时机成熟时的水到渠成之举,而不应该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之举。

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它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规模化、组织集团化、资产股份化、融资多元性、管理现代化、运营国际化为目标的群体创业实践。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前提、以技术创性为途径、以管理创新为保证,通过运用好这驱动企业发展的3只轮子来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建华主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7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在管理思想方面,由于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技术人员出身,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训练,因而不太精通经营管理之道;加上这类企业受规模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外聘到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容易陷入困境。

2. 在管理制度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受产权不清和制度不健全之苦。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主要靠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曾经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安全感和获得公平的经营环境和优惠的政策而纷纷挂靠国有或集体单位,造成产权不清并进而导致责权不明和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此外,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会、分配、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管理很不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常处于混乱状态。

3. 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泰勒式”、“军队式”等管理方法。这类方法在企业成长的初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它们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就逐渐显现出来了,成为发展的桎梏。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我国著名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基于这一观点,再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管理创新。

1. 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积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资金短缺、技术实力不足、风险防范能力弱、缺乏创新动力机制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1)关于资金短缺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积累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善于利用外部资金,具体办法有:争取科技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自然科学研究发展基金;申请国债贴息的政策优惠;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给予高新项目的低息贷款;出售产权再租赁融资;吸纳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争取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等。(2)关于技术实力不足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利用好并留住现有人才和招揽新的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原创性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财力允许并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进而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实行改进型创新;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展与其他企业的联合攻关及加大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来提高自身技术实力。(3)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技术实力、搞好信息收集和创新项目的事前调研论证工作等途径来规避和降低风险。(4)对于主要因产权问题造成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这一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借鉴四通、联想等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在时机成熟时果断地加以改革;同时,那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手段来激发创新人员的创新激情。

2. 推动企业内部成员学习,探索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知识尤其有关技术、技能的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要求企业积极推动内部成员的学习行为,建立 “学习型组织”。从整体上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中所有或一部分人共享的知识,如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共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另一部分是个体成员的知识储备,保留在成员的头脑中,并可以再分为两部分:与组织有关并直接为组织所用的部分以及潜在的难以被组织调动和利用的部分。因此,为了使组织中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被利用和发挥作用,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扩大共享的部分。具体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个人先进的经验、工作方法和观念等广泛推广宣传,使之上升为共识;二是借助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把个别、零散的知识综合加工成为系统知识。(2)扩大个体成员储备的知识。这一途径是基于“分配比例不变而总体增大同样能增加各分配方利益”的原理。鼓励企业成员学习并为之创造条件是该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法。(3)扩大个体成员知识储备中能为企业所用的部分。具体方法是借助有效的激励手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改变个人对企业的态度和加大个体与企业的一体化程度。

3.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实施规范的制度化管理。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的仍是“家族式”、“泰勒式”管理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来实行制度化管理。其实质是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其实施的前提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承认这些制度规范的权威性;其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克服了以往管理方式的随机性、易变性、主观性等弱点,使管理具有了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由于制度化管理依靠的是一整套严密而科学的制度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了管理的科学性。但是,由于纯粹的制度化管理只强调规律、科学和理性,在实施中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好以制度化管理为基本手段,同时辅以文化管理等其他手段。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手段,它起作用的力量来源于人们对于归宿感和认同感的需要。具体而言,企业文化是通过一套价值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的,由于惧怕受到其他成员的孤立和谴责等惩罚,企业成员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这就使得依靠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可以弥补纯粹的制度化管理的不足,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平衡,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找到为大多数人普遍珍视的、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并将其与时代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汇与兼容,最终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其用作一种有效管理手段。

4. 重视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实行人本管理模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拥有各种技能和技术的“知识工作者”,对这类人的管理具有特殊性。加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不再单纯的是谋生手段,同时也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积极推行人本管理模式,在充分重视人力资源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围绕满足个体需要和促进个体发展来展开管理活动。一般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实行人本管理模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其所能提供令成员满意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及创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2)通过多种形式的员工参与来激励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制、员工董事制,组建自律性工作小组等让企业中的人员在不同层次上参与管理的方法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被实践。(3)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促进企业成员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所有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保持和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也必须对其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岗教育培训、工作轮换、半脱产培训、脱产学习等是企业培训的常见手段,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培训方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8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理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南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建立,也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好的政策扶持,同时也发挥了其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企业数量多,但科技创新成果少。据统计,截至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户数为16.2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半数以上,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企业有限的投入使得创新缺乏动力。我们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新的实体性投入展开分析。

一、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财力投入

对创新的财力投入主要用于:技术创新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R&D经费支出;对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从企业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并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支出。这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一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给予的资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其他资金。这些指标为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1年我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0.05%,相对于2010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根据科技进步水平的地区划分标准,中部六省中,除湖北属第二类地区(50%-60.05%) 外,其他各省均属于第三类地区(40%-50%)。中部六省中只有湖南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上年水平,由2010 年的48.66%下降至2011 年的46.94%,下降了1.72 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16 位,较上年下降了1位。由于R&D 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省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从2006 年的0.72%增加到2010 年的1.17%,提高了0.45 个百分点,但总体上各年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的前两年,我省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2008 年上升了2 个位次,排名第3。2009年和2010 年位次保持在第3,在指标数值上,与排名前两位的湖北和安徽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湖南对R&D 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从长远来看,R&D 经费投入情况将直接影响未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2011 年湖南地区一级监测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中,排名上升的指标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部排名第2,较上年上升了一位,说明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改善环境,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排名下降的指标有:科技进步环境排名第5,较上年下降2 位;科技活动投入排名第4,较上年下降1 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第3,较上年下降1 位。可以看到,五个一级指标中,我省有三个指标排名下降,说明中部六省的竞争日益加剧,湖南省应加快科技发展,增强竞争优势。排名持平的指标为科技活动产出,中部排名第2。虽然湖南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中部仍能保持原有优势,然而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较上年大幅下降,下降了八位,反映我省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效率下降较明显,不容乐观。该指标是制约我省科技进步的软肋。

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人力投入

人才是进行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据统计从湖南省科技人员分布结构来看,2010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研发人数分别占全部人数的比重为56.2%、30.3%、9.97%(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可见,分布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还是比较充足。并且2010年比2009年的企业科技活动从业人数有所提高。这说明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但是真正分布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是非常有限。通过调查发现,创新人员缺乏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人才本身是企业所有者,缺乏精力用于研发,在实验室的时间很少;另一部分技术人员担忧企业的发展,宁肯在大企业、高校、研究生从事技术性不强的稳定工作;企业难以支付高薪聘请高科技人才。所以很多科研技术力量大多集中在学校、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据调查统计,湖南省平均每2.5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仅仅拥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个中小企业只有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在我们的实地走访调研中,50%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高是技术创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出湖南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制约了对人才的引进,企业的规模偏小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自从2006 年湖南省明确“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对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在总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 年增加到2.41 亿元,平均增长率为8%。与中部六省相比,除2006 年排名第2 外,之后逐年被邻省赶超,2010 年落后到第5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等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帮助其引进创新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引进民间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注资,为科技人员提供相应的股权激励。第二,政府加大税收减免和其他管理制度的支持,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三,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本,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共享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昌,秦作栋.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动因和有效组织[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78-81

[2]黄志民, 蔡淑琴.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N] .经济日报,2005- 11- 24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第9篇

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是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产业化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具有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其融资渠道少、融资难、融资风险高。本文从生命周期视角下分析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渠道,进而找出影响其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为企业有效的控制融资风险提高契合实际的帮助,最后提出针对融资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创新;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一、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及其特点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面对新常态,“创新”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是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开发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群体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要不断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才能占据和扩大市场地位,具有很强的创新特征。企业产品进入市场后产品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它将很快占领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这就为企业带来大量收益,使企业快速成长和壮大。所以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又具有高回报、高成长的特点。有资料显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有一半会在创立后三年内死亡,剩下的一半中有二分之一在创立五年内死亡,余下的四分之一也只有很少能顺利进入成熟期。由此可见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特征。

二、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来源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例如企业创始人个人投入、企业留存收益以及成员集资。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分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策性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或个人之间直接借贷等。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主要形式是银行贷款。政策性融资是指向政策性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政府提供扶持基金及税收优惠政策。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此内源融资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与理论不同的是,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而且随着企业的成长,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单纯依靠自身积累很难满足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对于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来说,外部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

三、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1.融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活动是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而获得高收益,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技术研发与创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及销售。在不同的阶段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同的,正如下图所示: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这些风险都会对企业的融资风险产生影响。在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各生产经营活动中,融资始终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融资结构,所以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风险也不尽相同。融资风险在企业中可以具体体现在融资失败、融资成本过高、通过融资得到的资金没有实现预期收益等方面。因此,识别融资风险、调整融资结构从而降低风险是实现企业创新发展、占据市场地位、实现企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2.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融资风险来源于三个方向,一个是融资需求方,即企业;一个是资金供给方,包括投资企业或个人、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最后一个是其他因素,包括社会和经济环境、金融市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本文从融资需求方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影响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有:

(1)负债规模,即负债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企业负债比重越大,就需要越强的偿债能力,融资风险就越大。

(2)负债的期限,筹资时采取长期借款还是短期借款、长短期借款分别用在哪项活动中,这些都是影响融资风险大小的因素。

(3)企业发行股票的数量和时机。

(4)债券或股票的利息率,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利息率越高,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就越多,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就越大。

(5)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的资产有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的流动性都不相同,当企业流动性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融资风险就较小,反之,其融资风险就较大。

(6)技术风险,技术创新失败,企业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很快会被替代品或者竞争者瓜分,无法持续占据市场就无法获得持续收益,企业现金流减少,融资风险增大。

(7)产品风险,产品研发失败或者不能实现产业化,投入其中的资金就无法收回,企业将面临巨大破产风险。

(8)市场风险,企业产品如果不能进入市场,投入的资金依旧不能收回,不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企业的偿债能力将大幅降低,从而增大融资风险。

(9)管理风险,企业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方面薄弱会导致企业的运作效率低,从而导致资金周转率低、企业盈利能力低,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从而融资风险大。

四、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风险分析

1.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六个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创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加速成长阶段、稳定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2.初创期融资风险

(1)研究开发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刚成立,拥有某项技术或专利,其用途和市场前景可能都是未知数,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化,首先要经过研究开发阶段。这个阶段不仅要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或者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市场进行研究调查,所需资金数额不是很大。此时,企业能获得的外源融资基本为零,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国外的中小型企业在创建初期会依靠风险投资例如天使投资来吸收大量资金,但是在我国,民间借贷在法律上是不健全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在发现企业具有高成长性时才会进入,而且由于受传统储蓄思想影响,人们对于投资还是很谨慎的,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很少能获得这方面的资金。由于此时企业并没有投入生产,没有任何收益,技术研发的成败关系着企业的命运,所以此阶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就会造成资本的大量浪费,很多企业可能因此失败。欧洲投资银行的一项统计分析表明70%的技术创新在研究开发阶段失败。此时,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原始资金,不需要对外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融资成本较低。总之,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技术研发带来的技术风险。

(2)创业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开始将研究样品生产出来并对产品进行试销,这就要求企业满足诸如配备厂房、生产机器、工人等生产条件,同时还需要购买原材料,此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增加。此时企业虽然已经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或知识产权担保来获取外部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未建立起信用制度,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又难以量化等原因使抵押担保难以实现。面对创业阶段大量的资金需求,企业的资金来源仍以自有资本为主,其次是政府基金、技术创新资助基金等,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开始进入。在创业阶段,产品生产是获得收益的前提,产品销售是企业继续成长的关键,产品不合格、产品的替代品较多或替代品成本较低都会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因此产品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此时风险投资的进入也意味着外源融资的进入,企业需要对外支付融资费用,融资成本开始升高。另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技术被复制或扩张的威胁。因此,企业在创业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源于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扩张风险。综上所述,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资金问题是最突出问题,融资风险也在这个时期最大。融资不到位、风险无法控制都会导致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最终使企业走向死亡。

3.成长期融资风险

(1)早期成长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经过初创期就相当于跨过了死亡谷,其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开始逐步占据市场,开始有了销售收入,但还是处于亏损的状态。此时,企业需要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并扩大其规模来加强管理,增加生产设备、增购原材料等来为大规模的生产做准备,扩大销售市场。此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比初创期更大,虽然融资渠道和创业期的选择差不多,即以自有资本、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科技贷款,企业开始探索外部资金来源。企业步入成长期后,技术风险和产品风险就基本消除了,但仍然存在市场风险。另外企业开始向着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其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资金需求仍在增加,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也开始增多,这就要求企业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和管理制度。管理跟不上,企业效率就会降低,应对外界环境和市场变动的能力就会减弱,就会使企业成长力减弱,因此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的管理风险逐渐加大。因此,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此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源于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2)加速成长阶段。进入加速成长阶段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其产品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销售收入快速增加。为取得核心竞争力,其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因此融资需求快速增加,此时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供应来保证其产品和服务,传统融资渠道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此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有自有资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以及信贷机构的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此阶段,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快速增加,现金流增大,资金的运营成为融资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仍然是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主要风险。另外,在此阶段作为主要融资方式之一的私募股权融资虽然可以通过对不同阶段、不同项目进行分阶段进行投资来分散风险,但是如果选错投资者仍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风险,例如一些战略投资者很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竞争者,分割企业产品市场。因此,企业在加速成长阶段面临的融资风险主要源于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股权控制风险。

(3)稳定成长阶段。步入稳定成长期,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生产量和销售量持续稳定增加,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决定其仍存在较大资金需求,同时企业应该开始着手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所以进入稳定成长阶段,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是增加的,可选择的融资渠道也相对增加,除了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外,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需求可以通过新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创业板市场获得,随着企业在市场上开始站稳,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也成为了它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融资方式。创新型科技中心企业进入稳定成长阶段,融资需求最大,融资成本也增加,如果企业收入小于支出,就会出现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企业债务包括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少,其短期偿债能力就弱,对于长期债务,要一次还本付息,数额巨大,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利润或现金流入才能按时偿还,否则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分配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比例,保证现金流动性,控制资产负债率。总之,此阶段的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管理风险、资产不足以偿还债务导致的破产风险以及股权控制风险。综上所述,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就成功地实现了由科技创新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变,其资金需求数额最大,其产品生产和销售形成规模化,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风险。

4.成熟期

融资风险成熟期是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经过高速成长和发展之后进入的新阶段,在成熟期,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并稳定地占据市场,获得高额利润,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已经完善,企业面临的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考验。进入成熟期,企业就要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其任务就是创新技术、升级产品、完善生产要素。在成熟期,企业可支配利润的再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需求。此时企业各个方面都处在最优的状态,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很多,很容易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对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项目贷款来提供资金支持,所以银行贷款是企业在成熟期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很多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这个时期会选择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市场稳定、利润丰厚、现金流充足、管理有效、融资渠道多使得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成熟期的融资风险最低,由于企业在成熟期面临第二次创业的重要考验,所以这时期的融资风险主要是创新、转型的风险,企业创新、转型必定要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重组,其带来的收入变动以及企业创新的失败是造成融资风险的原因。因此,此时期的融资结构要由融资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组成。

5.衰退期

融资风险随着竞争者的进入和其他企业的模仿,由技术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将被瓜分甚至逐渐消失,此时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第二次创业成功,企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如果失败,企业就将由衰退期逐渐走向死亡。衰退期的企业仍然有一定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企业在前期积累下来的资金大部分用来偿还债务,企业开始退出资本市场直到消耗完积累下来的内部资金。因此,进入衰退期,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来自转型的风险,以及收入降低导致无法偿还债务的破产风险。

五、结论

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根据不同成长时期的发展特点,具有不同的融资结构,也使得它在不同时期面临特殊的融资风险。为了降低融资风险就要从企业特定的成长时期入手,分析影响融资风险的因素,在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不同时期合理的融资决策。加强融资风险的控制是保证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高速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必要举措,对于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经营能力,其次要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最后要加强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能力和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评价[J].民营科技,2009,(2):42~43.

[2]束兰根,吴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识别及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111~115.

[3]李希欣.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研究[J].黄海学术论坛,2011,(17):388~398.

[4]程仲鸣,夏银桂.基于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8,(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