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4 18:03:37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1篇

关键词:矿业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策略

矿业的发展可以使某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前新疆的矿业与我国中东部地区企业之间的投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的发展促使矿产企业必须加强对外投资,加强与内地矿业企业之间的联系。矿业企业对外投资不仅有利于带动企业内部经济发展,同时有助于完善工业体系。

一、当前矿业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新疆矿业企业主要从事于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为我国提供丰富的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矿物资源长期供应导致当地资源逐渐枯竭,针对此类情况很多新疆矿产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中部资源,尽量弥补新疆内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企业竞争力落后

新疆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产地。很多矿业企业在业界处于垄断地位,忽视其他企业的发展能力。采用封闭式管理理念,同时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发展,导致市场竞争力弱,虽然企业的规模大,工作人员众多,但是整体的发展能力弱,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他大企业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国内市场的阻力

当前国内的矿产企业一直处于激烈竞争状态,我国中东部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高,给新疆矿产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经济不断发展,相对应的管理体系也随之改变,“走出去”模式在实践中频繁受到挑战。长此以往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地矿产企业差距逐渐扩大。

综上所诉,影响新疆矿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不仅有本区域自身的因素,和内地企业的差距逐渐拉大也是重要因素。针对上诉问题,要求新疆矿产企业必须积极改进企业投资模式,完善对外投资体系,加强对内地矿产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矿产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策略

为了保证新疆矿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新疆政府将矿产资源开发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调整投资结构,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鼓励矿业企业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借鉴内地矿产企业发展经验,促进本地企业高速发展。

(一)加强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产企业的沟通交流

新疆作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满足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为了加快发展进程,要求新疆矿产企业加强和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完善投资模式。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产企业内部管理结构较为先进,和海外联系密切,在发展中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投资理念,为本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疆矿产企业要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加强对投资体系的管理,改善内外部发展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循环利用体系,调整资源的供需矛盾。有针对性开展投资,完善投资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完善的产业链。

(二)完善市场风险防范体系

当前市场情况变化莫测,产品供求情况决定了矿产品的价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为了促进新疆矿产企业的发展,要求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相关企业建立完善的投资体系,规避风险,优化产业链,对矿业投资项目进行合理正确评估,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将经济周期变化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对矿产品价格的变动充分重视。企业内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未来矿产品的价格做出合理预测,尽量规避市场经济风险,减轻市场价格波动对矿产企业发展的影响。

(三)慎重选择投资对象

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外投资,谨慎选择投资对象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产企业经济体系较为完善,为了提升本企业的发展能力,应避免投资对象单调的现象,与我国中东部地区企业保持信息的畅通,必须加强观察,对我国中东部地区优秀矿产企业的发展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体系。在投资过程中,选择投资对象至关重要,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以经济利益为主,选择的投资对象本身要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同时在投资过程中要注意成本投入,以勘探项目为基础,加强资源合作,建立风险预防机制,事先对选择对象进行细致分析,专业评估人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选择的合理性。

(四)规避金融风险危机

在国内矿产经济体系的发展背景下,新疆矿产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国内金融风险带来的挑战。西部矿产企业和内地矿产企业要保持一致的投资方向,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建立相关预防体系。在投资进程中要采用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确定企业当前发展目标,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的顺利运转。同时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生产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区域管理水平。

(五)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任何投资活动本身都有一定的风险,矿产企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其投资风险性可想而知。矿产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矿业投资项目本身周期长、成本大、资金投入多,所以在发展进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预测体系,在勘探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探测,在开采过程中建立安全体系,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确保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风险预防体系进行量化分析,最大程度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保证企业间信息的畅通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内外部环境的不同,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产企业和新疆的矿产企业在发展体系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将投资关系和投资模式有效整合,保证信息的畅通性。在发展中以本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吸收其他企业优秀发展理念,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本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七)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西部矿产企业和我国中东部地区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多异同点,在建立统一的投资关系基础上要将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聘请专业的投资管理人员,完善相关投资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发展战略。认真开展质量标准检验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切实发改进当前我国矿产安全机制不严、不细的现状。在原有的质量考核标准下,实现精细化管理,严格遵守有关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规定。在投资管理中兼顾企业的内部发展体系,将两者整合起来,促进其共同发展。

三、结语

矿业企业的建设发展对国家的经济体系,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矿产企业为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与我国中东部地区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对外投资体系。针对当前矿产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加强西部矿产企业和我国中东部地区企业之间合作的同时建立完整的预警机制,促进矿产企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友棠,肖辉,李思呈.中国矿业企业跨国投资项目风险防范浅析[J].当代经济,2011(13).

[2]陈俊楠.我国矿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形式、挑战与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14).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2篇

[关键词]我国企业 对外投资 实证研究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2-02

对外投资是指利用他国资源满足自己需求、不断稳固企业竞争优势、利用各种方式弥补不足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①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寻找最好的投资方式。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途径

(一)跨国新建

新建企业新建就是指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目标市场创建新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新的生产能力。②跨国并购。是指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向本行业和其他行业以扩大生产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目的的投资。我过多年来总结,通过海外并购进行对外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外贸易型的投资方式

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出口是最原始获取资源的方式,起初人们只是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其他国家,在国内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另一种方式就是购买型性投资,就是指一国从另个国家购买相对价格比较低的产品来完善自身的不足。这样可以节约成本、缩短与他国之间产业差距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对我国企业进行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在收购过程中政治背景容易错失机会。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行为,这引起了民众、商界与政界的高度关注,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收购计划。一旦涉及到政府行为,收购涉及到的范围、成本和程序就会被监管,整个的收购难度就会上升。

(二)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国内宏观经济指数持续上升。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包括一国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变现为外币。2007年12月末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外汇储备仍会增加,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通过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我们对外国的法律、制度等了解不深导致海外扩张的最终失败。而我国稳定的经济形式为我国企业在国内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企业自身优势分析

我国有广阔的潜在发展空间。据2010年统计我国大陆人口13.39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市场对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需求变大,我国已经成为高科技产品最大的需求地。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国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主体和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在我国经济主体中既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作坊。另一方面,我国地区发展差距非常大,具有发达水平的城市,拥有非常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层次的服务业。也有处于低水平的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甚至当地没有任何工业。所以企业可以利用中国独特的发展状况,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拥有国内这个庞大的消费品市场,即使是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实行有效的政策就可以使我国企业有广阔的销售空间。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有力于我国企业吸纳先进的技术及经验。我国长时间形成的规模经济使企业对成本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四)我国企业劣势分析

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缺乏专业性人才。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我国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打拼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不能建设一个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才能、理念先进、心胸开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团队主导境外收购并监督或负责项目的后续管理和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在谈判桌上,一个优良的团队可以赢得对手的尊重和喜爱,极大地促进谈判和交易的顺利进行并为自己的企业争取到优厚条件。

我国企业并购后经营权难以控制。我国在出口的产品严重缺少自主知识品牌、很少能生产出体现中国元素的产品。大多出口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的产品。这样我国产品在国外客户心里形成了低档次的定位,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难以在国外以高价出售。中国的文化也就这样被否定了,很难被当地认可。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性人才,对目标国家的文化、法律了解的不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管理过渡来完成收购。

三、SWOT分析的资源整合及途径选择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要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规避我们企业弊端,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选择购买方式进行投资是最好的方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首先要认清投向国的各种风险以及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风险承受力有准确的把握。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要不断调整企业决策,以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在经济风险的控制上,中国企业既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走向的相一致,又要对投向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和企业自身习惯不协调产生的风险加以考虑。中国企业要在走向国际化中吸取教训,遵守国际规则,凭借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中享有的权力和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维护合法利益。我们还可以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运用股权结构调整的新方式减弱对国内企业的影响,积极寻求方法增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

注释:

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报.具有高科技企业达到50%的国家.

②周建军.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于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2]梅园芝.中国企业到GMS国家直接投资的途径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2009.

[3]张纪康.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3篇

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分析

我国自1993年开始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石油资源对外国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5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需要依赖外国进口。截至2014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非常高2014年底,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已在达到59.6%,中东进口石油占比51%,如果中东以色列、沙特、伊朗等国发生战争,波斯湾封锁将导致石油运输中断,中国仅能正常供应石油74.8天,即两个半月,这一点与美国等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分析

(一)政治风险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并不稳定,很多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着爆发战争的可能,不同信仰和不同意识形态的种族势力之间频繁的爆发武装冲突,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海外投资风险。

(二)政策风险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很多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政策,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关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并不稳定。这也是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海外投资风险之一。

(三)自然风险

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地震灾害频繁,飓风和洪水也是影响这些国家石油开采和加工的重要原因,另外,传染病也对石油企业的员工构成威胁,这些都是我国石油企业所要面临的投资风险。

(四)经济风险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尚未完全消失,很多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一些国家频繁地调整利率。[1]还有的国家存在着劳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都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经济风险。

(五)管理风险

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的石油企业赴外国投资,必须按照该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建立自己的企业制度,但我国一些石油企业对外国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习俗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我国的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管理方面的风险。

(六)海外竞争风险

石油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能源,目前,世界上参与石油竞争的力量越来越大,很多发达国家对石油开采技术和专业人才采取垄断的竞争手段,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海外竞争压力。

三、国家政府方面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对策分析

(一)加强石油外交,化解地缘政治风险

我国政府要将石油外交作为重要的外交内容,将促进石油生产国与石油消费国的外交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加强对石油合作国的经济合作,使两国在经济领域拥有更大的共同利益,避免政治冲突的产生。

(二)制定完善的国际石油合作法律

我国立法机构要借鉴外国的石油法律体系完善我国的石油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石油法律体系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对接,我国政府也要与石油合作国的政府取得联系,进行投资合作保护。

(三)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有关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要尽可能放宽关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管理,使我国的石油企业能够拥有很多的外汇。[2]我国政府还要与石油合作国的政府保持密切沟通,避免多重征税。

(四)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

我国政府要领导建设石油企业的海外风险基金,当石油企业遇到投资风险时,可以利用这一基金进行补救,等到石油企业渡过难关再用盈利资金偿还风险投资资金,以达到维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稳步进行的目的。

(五)建立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统一协调机制

我国政府要同石油合作国的政府取得联系,领导建立石油投资统一协调机制,避免不同国家的石油企业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竞争不公平,及时化解不同国家石油企业的竞争矛盾,保证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

四、石油企业方面的海外投资对策分析

(一)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国的石油企业要组建专门的法务部门对石油合作国的法律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石油企业投资的全过程进行法务指导。[3]如果发现公司的合法利益受损,要尽快利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切实保障石油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决策研究机构,预测风险

石油企业之间要进行决策研究机构的建立,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将以往的投资经验作为依据。[4]对石油海外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保证石油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出现投资风险。

(三)选择前景良好的项目,降低风险

石油的勘探工作如果失败,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因此,石油企业要选择石油储备较为充足的地区作为投资的优先选择地点,保证石油企业能够开采到石油资源。

(四)签订外部仲裁条款和风险保险,减少风险

石油企业要加强对风险保险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外部仲裁虽然可以避免一些经济纠纷,积极化解石油贸易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风险保险额度,以便在出现自然风险的时候不会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五)加强国际合作,分散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必须认识到,石油是当前世界所有国家工业生产的必需品,从而加强石油贸易国之间的国际合作。要加强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能仅仅看到发展中国家石油开采技术落后的劣势,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石油企业对本国情况十分了解的优势,进而提高石油企业的中标率。

(六)组建自保公司,承保风险

石油企业的自保公司需要在母公司的领导下建立,所有子公司必须参与自保公司的建设,要积极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模仿西方石油企业的经验和模式对自保公司进行建设。

(七)加强人才培养与储备

要定期组织公司员工公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尤其要提升员工对石油贸易国语言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聘请贸易国语言讲师开展专题演讲,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经验对石油企业的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石油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五、结束语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4篇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13年《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中指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整体保持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保持活跃,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主力军。2014年9月份相关部门的《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中表明,在2013年中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增长14%,但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却达到了228%的增长率。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民营企业也是一股非常有力的力量,尤其是浙江等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地区,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现状分析

(一)投资规模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之一,对境外的投资工资开展的相对较早,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浙江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省。截止2013年底,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551648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幅度呈典型的波浪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7年的60606万美元,到2009年底的123491万美元,增长上比较平缓。然而2009-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幅度明显放大,直接从2009年的12349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36008万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72%。2010-2012年增幅有所放缓。2012-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势头又开始猛涨。2013年的对外投资额度达到551648万美元,增幅达到417%。

二、投资分布

2012年新华网的新闻――浙江民企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居全国第一。2010年之后2011年浙江全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度突破21亿美元,再次位居大陆省市第一名。2011年中,浙江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为海外并购且具有拓展国际市场的特点,对外经济合作首次突破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仍然是浙江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

数据统计2014年1月份至10月份,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依旧,浙江省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429,对外直接投资中中方投资额达到了4603亿美元,同比下降479%。其中,实际投资额2997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度为24973亿美元。

在2014年从投资的地域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达14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投资国家为六十多个,其中投资排名第一的是亚洲,在2014年408家企业投资当中有188家,估计46%投资在亚洲;投资金融排名第二的是美洲,为总数的29%;排名第三的是欧洲,为总数的13%;另外2014投资大洋洲的企业为18家,非洲为30家。总体来说,亚洲至今仍是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重点区域,非洲地区是具有巨大投资潜力的一个区域。从企业投资最多的地区与国家来看,亚洲地区的投资重点主要是在香港地区,2014年在香港投资的企业达到了105家,紧随其后在美国的投资企业为89家,其他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新加坡的投资企业也在10家以上。

从投资的行业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以及批发零售业为主,和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行业的分布在总体上比较一致。由分析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所以对外投资的主要考虑为劳动力的成本,这样的动机诱发了很多浙江民营企业会选择越南、老挝这样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目标。但是与其他对外投资发达省份比较而不同的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行业中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在信息传输、计算机以及软件、科学研究、金融服务等普遍投资比重偏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都比发的国家地区要低,一方面说明了浙江省服务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有提升的空间。

三、投资主体和目标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贸易企业。这里的贸易公司主要是跨国的资深企业和在香港澳门地区投资的贸易企业。其中主要有浙江国际公司、机械进出口公司和电子进出口公司等。这些公司规模较大,长期具有海外贸易经验,并在贸易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人脉关系和口碑,这类公司由于长期的贸易经验具有更高的信誉和海外市场开拓经验。这类贸易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在对外贸易的国家直接简历贸易基地,借助他国市场优势生产产品,销售给当地市场或者其他市场;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中遇到问题时,凭借自身优势可以进行有效规避。

(三)大型民营企业。在浙江本土比较大型的企业有镇海石化、万向、远洋渔业、杭州链条等,这类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具有很多国企所不具有的优势,其中:第一,产权明确,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比较有优势的就是其产权结构,相对于国企民营企业的产权更加适合市场变化和更替。第二,在贸易中长期积累的市场经验可以应用在对外投资的事业当中。第三,相对健全的公司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第四,自身的技术储备和技术优势,民营企业在生存中比较注意技术的投入和储备,这恰是海外投资所必须的技能。

(三)产业集群企业。在浙江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比如义乌小商品城市场、海宁皮革市场、永康五金市场等类似的产业集群的企业在浙江市县中比比皆是,而这些企业往往抱团经营投资,往往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低成本。并且这里这类企业的经营能力卓越,市场拓展能力顽强,经验丰富,是一个非常具有海外投资能力的集群企业。(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胡焱杰.浅析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J].法制与社会,2009,(2):126-127.

[2]王会龙.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及其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225-227.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5篇

关键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风险 分析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来,经过20多年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取得明显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达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然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绩效却不容乐观。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对外投资的许多资金被浪费到不适当的项目上。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在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提供的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境外投资不盈利甚至亏损的,约占67%。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真正成功的企业仅占10%左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外投资风险太高。事实上,在任何投资活动中,风险问题都是每一个决策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正确识别、评估一项投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本文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内涵

风险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不确定性事件对资产及其收益造成损失或增进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风险实际上具有获益与损失的双重可能性。作为一般的风险厌恶者而言,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更看重的是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任何投资活动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和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较小的程度。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事件会更多。这些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预期收益产生影响。一般将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引致资本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叫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国内投资相比,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活动,由于受到各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不同,各国经济政策的不同,各国货币在投资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利率和汇率波动、投资项目的选择偏误,投资管理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国内投资。与间接投资相比,直接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成为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其中大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差。根据不可逆性投资理论,由于直接投资含有沉淀性成本;而不象金融投资等间接投资那样容易进行资产转移,直接投资者日后改变计划或决定,这部分成本将无法挽回。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风险更大。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类型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指由于东道国政局的变化,导致投资环境的变化,从而给国外投资者的投资活动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讲,政治风险主要由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与战争、东道国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东道国的国有化风险引起。当东道国政局变动或发生战争时,会直接影响一国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速度,对企业的销售或利润水平产生冲击,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东道国政策变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及发展空间;或者由于东道国的法律缺乏对外国投资者的保护,从而使企业的财产安全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加大;当外国企业危及到本国民族企业时,东道国政府可能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置各种障碍,施加各种压力,导致外商投资企业亏损或破产。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面临东道国的国有化风险。所谓国有化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依据其本国法律将原属于外国直接投资者所有财产的全部或部分采取征用或类似的措施,使其转移到本国政府手中的强制性行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国有化的高潮。据统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中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对外资实行了国有化,共发生了1954件国有化案件,其中50年生国有化412件,60年代为406件,70年代约1136件,可见国有化的步伐一再加快。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为219件,中东为464件,非洲为826件,拉美为454件。从行业分布来看,国有化的行业有半数以上集中在采矿、冶炼、石油、农业等部门。国际评估机构对政治风险的测算主要有三种方式:欧洲货币法,它征求政治风险分析员、保险商、银行信贷官员等专家对风险测定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的意见并计算得分;丹·亨德尔设计的“政治制度稳定指数”。它设计了一套指标并将其量化,再依据政治稳定程度将各国排序;哈拉尔德·克努森的方法,他认为一旦外国资本相当程度地控制了东道国利益,就可能引发东道国对外国资本的征用、没收甚至破坏,这时的政治风险最大。

(二)经济风险

每个国家都有其经济周期,在经济发展高涨时期,产品销售顺畅,工厂满负荷生产,利润增加。一旦进入低潮时期,产品销售不畅,工厂开工不足,但固定成本是不会减少的。销售收入减少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使企业净收入减少。如果跨国企业所选择的项目对经济周期的变化极为敏感,其净现金流量也会随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出现较大变动,从而使跨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大。在跨国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风险是汇率风险。因汇率的变化常常导致对外投资者设在东道国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变得不确定。

就汇率风险的形成而言,主要有交易汇率风险、折算汇率风险、经济汇率风险三类。交易汇率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动对跨国公司债权和债务价值影响的不确定性。折算汇率风险是指反映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汇总报表上的、因汇率变动而使其国外子公司产生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经济汇率风险是指未能预测的汇率变化导致跨国公司设在国外的子公司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变化的可能性。汇率变动会导致生产成本升高,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造成对外投资企业的现金流折算成本币后,投资收益率多变,投资者难以对企业形成正确预期,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海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决策上的失误而使投资者不能从企业获得正常收益的可能性。由于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交流语言等的差异,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决策中信息往往不充分,甚至会将一些错误信息引入决策过程,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给经营带来损失。另外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往往融资存在较大困难,营销网络又很难打开,购销渠道不畅,很容易将企业带入绝境,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降低经营收益。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直接关系到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成败。投资风险控制是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的重要工作。而要进行风险控制,首先必须要对决定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把握。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的充分程度

风险实际上是由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本来的确定性事件也会变成不确定性事件,这样就会增加决策的风险。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当企业管理人员对东道国经营环境、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等不熟悉时,就无法收集到充分的、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在决策时面临的不确定性事项就会增加投资风险。尤其是跨国企业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二)本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地位

在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时,也经常面临政治风险。而政治风险的大小与本国政府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另外,本国政府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也对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东道国与本国具有睦邻友好关系,则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要小一些,反之将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

(三)东道国经济政治制度

如果东道国经济政治制度比较健全,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法地位也比较高,则跨国企业的权益保障程度也会提高。反之,如果东道国政治法律制度不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健全,则跨国企业的权益保障程度就会降低。另外,东道国的社会稳定状况、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融洽情况也对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到相对发达的东道国在这方面的投资风险要小一些。而如果是到发展中国家,则风险要大一些。

(四)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内生性影响因素。如果企业有比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并建立起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则会降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而这些能力的取得与制度健全的程度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经验相联系。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由于缺少这方面管理经验,对风险的认识不够,缺乏对风险的预见及管理能力,从而企业面临投资风险。

防范与化解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降低融资风险。尽量在东道国融资,尤其是境外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应尽可能争取在东道国当地解决。当地融资,当地使用,当地偿付本息,使用同一币种,可以回避汇率变动的影响。另外,坚持借硬币、还软币和软、硬货币合理搭配的原则,即尽量选择在借款和用款期内币值坚挺、而在还款期币值疲软的货币,减少乃至避免外汇风险损失。跨国企业应善于利用国际金融界所提供的各种创新工具,对境外融资风险进行积极的防范。利用远期外汇或外汇期货交易;利用外汇期权交易;利用互换交易,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通过互换交易增强跨国企业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改善和重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以便消除、减少或预防境外融资风险。

还可以推广运用国际项目融资和国际租赁融资来降低融资风险。国际项目融资是依靠项目自身的投资价值进行的国际融资,它以项目投产后的收益偿还贷款本息,以项目本身的资产作为抵押物。它是一种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方式,由于贷款抵押物仅限于项目本身的资产,因而能减少项目举办国政府的直接债务或担保义务,降低筹资风险。因此,应该尽快推广运用这种国际融资方式。 国际租赁融资是现代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信贷领域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它有许多优点:融资期限可达几十年,租金通常按租赁物品的原值计算,且在租赁期内固定不变,可避免货币贬值、利率和汇率波动的影响,无需财产抵押,融资手续比较简便等(谢绵陛,2003),因此可以降低融资风险。

(二)建立完备的监管组织体系

一方面针对目前管理混乱的局面,建议建立专门的海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海外投资机构总部可以设在国内,在其它国家依托驻外国的中国大使馆,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海外投资管理机构可以集规划、立项、审批、协调、管理、咨询、服务于一体,其具体功能可以包括:制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及长短具体计划;设立海外投资咨询机构,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俗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和教训,收集处理国际市场的各种信息,并定期发布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指导性的信息;设立海外投资项目评估中心,预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收益和风险,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常规项目审批中心,精减当前多部门联合审批的繁杂程序,除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能源投资应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联合审批外,其余的项目可由海外投资管理机构直接审批。

另一方面建立海外投资审计与绩效评估机构。建立单独的审计与绩效评估机构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审批和审计职能分开,以利于相互制约;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加强对这些国有企业的监督。此外,通过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机构,可以随时掌握投资的绩效,以利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制定。将审计职能与绩效评估职能放在一起的好处在于,借用审计信息,可以对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进行更真实的评估。

(三)进一步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6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模式分析风险防范企业战略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7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当企业在本国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从事跨国生产经营赚取国际利润这是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企业一贯的经营思路。这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以企业的竞争战略、寻求产品多样性或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动机。此外接受投资国的投资环境,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关税政策以及贸易壁垒等,也同时影响着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于是企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性动机,另一类是防御性动机。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或者寻求生产所需原料而进行海外投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则更多地是因为本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在本国投资无利可图而转向海外寻求投资机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自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企业便已经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头五年内,中国企业在国外共投资设立了76个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中方总计投资额约5000万美元,投资项目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在84-85的两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企业达113个,投资额达1.4亿美元,接近前五年的两倍,投资地区扩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1)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投资项目金额相对都较小,投资行业也局限在海运、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以及餐饮等服务行业,仅有少数投资项目涉及制造业。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了逐渐提高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国内日渐成熟的产业和技术迫切需要进行对外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净出口额的逐年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日益攀升,中国企业开始有能力进行大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充分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因此,中国政府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成熟的企业也更加强调投资回报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投资主体的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投资公司,例如,首钢集团、中国国际信托集团和深圳赛格集团。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征兆;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这些情况都影响到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随着政府削减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以期控制住通货膨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枯竭。而与此同时政府收紧了对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新的项目的审批程序日益严格,而已经批准的投资项目也被要求进行复查。这些政策手段直接导致对外投资项目的锐减,这一情况直到1995年才得以好转。尽管199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额较1995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总投资金额相较1995年却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表明了企业单笔投资数额的显著增加。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到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及金额显著下降,直到2002年才有所上升。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在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引导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自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揭开一个崭新的篇章,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了559.1亿美元(非金融类),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业务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率、应对宏观环境等成为了企业投资海外的新动机。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

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本文特总结如下:(1).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学习了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通常能够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了这一目的。例如南汽集团通过并购英国的汽车生产商罗孚取得了汽车产业的先进技术;(2).拓展了海外市场。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经营拓展企业的销售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在海外新建或收购了3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分布在从意大利到印度的多个国家,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进行的工程承接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本国的设备、材料以及劳力的输出。(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制造业中,中低档制造业产品占大头,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升级导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失业现象加重。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将大量设备和技术转移海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是以最小代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途径。国内的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投资设立工厂,降低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4).充分利用了海外金融市场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所需的资金并不总是全部由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

2.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所占绩效不高。为了更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本文使用了OND指数(OUT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 ),即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这一指数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按照UNCTAD给出的定义,该指数反映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决定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或者说不同国家之间这一指数的异同是由各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受到的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两个因素分别为:“所有权优势”,或者称为企业所特有的跨国竞争力,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和组织经验、信息获取能力、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内部结构优势,这些竞争力因素使得企业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海外拓展;“区位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母国或者受资国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分别具有的优势,例如市场的相对规模、生产与运输成本、熟练劳动力、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支持。在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促使下,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也无论其处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进行海外投资以增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OND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这两种因素在驱动不同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中国的OND指数在2001-2003年、2003-2005年以及2005-2007年三个区间内数值分别为0.150、0.217、0.240,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世界第60位左右,而同期处于世界前十名位置的中国香港地区的OND指数数值分别为3.477、8.758、7.799远远高于内地的数值,处于世界前二十位的加拿大和英国的数值也比中国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与中国同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虽然在2001-2003年区间或高或低于中国的位置,但到了2005-2007年区间三国均已处于领先于中国的位置。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所有权优势”是制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绩效的最根本的原因。故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中国企业提高投资绩效的必由之路。

(2).中国跨国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的跨国公司相对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言规模较小,根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2009》所列举的截止2007年底的数据,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是美国的通用电气(GE),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7953亿美元、雇员32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727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 中信集团,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1909亿美元、雇员10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49亿美元,且是中国唯一入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非金融)。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的大形势下,许多企业在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的前提下就盲目的投资海外导致了经营效率的低下。

此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普遍低于国际水平,本文采用UNCTAD提出的跨国指数(Transnational Index, TNI)作为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衡量指标。根据UNCTAD的定义,跨国指数是通过计算跨国公司海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海外销售与总销售的比率、海外雇员与总雇员的比率这三个的比率的平均数而得出,以衡量跨国公司对于海外资产、海外雇员、海外销售的依赖程度。我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215亿美元,而全球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2145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十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429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两倍左右。全球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71.52%,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58.74%,而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28.3%,无论是在海外资产还是跨国指数上,我国与全球水平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程度不高,我国的跨国企业主要还是在利用本国的资源,而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企业早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更不利于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故而形成一批在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需要迫切实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鉴.2009

[2]厉以宁,曹凤歧著.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8篇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9).

[2]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

[3]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第9篇

摘 要:我国大部分对外投资的企业是国有企业。然而民营企业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成为国民经济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在对外投资环节上,民营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本文在阐述我国政府为促进民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占据的优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中国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 政策 优势

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逐步改革经济体系,但计划经济体现下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影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而民营企业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据全国工商联“2014中国民营经济大家谈”活动中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的GDP总量超过60%,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如万向、联想、华为等公司,已经不同程度的对外投资。尽管民营企业现在对外投资规模上和国有企业还有一定距离,但运用其自己的优势,未来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

近几年,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规模逐步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长其合理化程度。但在操作中还面临着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影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所以我国各级政府还要更加努力。

(一)明确我国对外投资的各个主体。我国对外投资政策没有切实推动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其实质原因是我国很多政策法律并不完善,难以分清谁是对外投资活动的主体。民营企业在提高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民营企业会逐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民营企业的资本输出在不断提高,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创造的利润在国民生产总值里所占的比例下逐步提高。尽管现在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还比较少,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而先进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表明,明确的产权、健全的营销网、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及遵纪守法和推行名牌策略,是其在对外投资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在世贸组织的政策范围内,政府要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扶持。政府要和不同国家进行对外投资商谈并制定出双边投资的保护条文、杜绝双重征税的协议,采取多边投资担保公司制度的约定,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保护,降低或避免因为出现战争、汇款限制等风险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政府还应该根据国际惯例,构建起对外经济投资合作基金和国家投资风险资金来保护和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部门要发挥出信息服务和收集信息的作用,并帮助我国民营企业解决与当地政府间的问题。

(三)放宽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促进其管理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就远期规划而言,政府在制定对外投资政策方面要避免短期行为,谨慎使用产业政策,降低行政干涉,创造出比较高级的生产要素;运用激发新企业加入、调动国内竞争积极性等方式,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制定产品标准的方式业促进民营企业向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占据的优势

(一)我国民营企业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明确的产权。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诞生了以市场为经营导向的民营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其具有明晰的产权和共担风险的机制,其内在动力较为强大,其体制新且灵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激励的素质。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励需要经营者时刻保持跟进的积极态度,重视市场变化,并及时对其经营战略进行调整。而国有企业在体制、制度、产权方面的改革尚未完成,出现政企不分、机制不灵、产权不明的现象。民营企业在产品开发、用人机制、管理体制、市场洞察力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小规模技术具有一定优势。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规模也比较小。当今国际市场的结构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但需要进行大规模生产,也需要获得小规模技术投入。这是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一定差异,对技术也提出不同要求。再者,具有营销优势和低管理成本、低产品成本的优势。民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较,其管理效能的合理性更高。我国民营企业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在营销、人才、资金等方面都能灵活运用,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减少经营和管理的成本。

(三)产业集群化具有的优势。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具有相邻的地理位置,相关或同处于某个特定产业的不同企业的集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明显的劣势在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差。建立起产业集群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集约式投资能集合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能推动企业互助、互动,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各个企业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实现集群内部的联系与互助,在沟通彼此观念、战略、信息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内各个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更适于外国的投资环境

第一、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可以快速的适应国外的经营和投资环境,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第二、在部分国家的法律中,对于投资法人是“国家”的不予承认,认为股份公司的法人才能够负担有限责任,而国有企业只会承担无限责任。最后一些国家对于由外国政府所有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保持谨慎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这些都促进民营企业更加顺利的在外国市场实现投资和经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在明确我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基础上,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逐步放宽制度和限制,促进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国际化和规范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民营企业有更加体现出小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优势,在机制灵活、产权明确的条件下更适应国外的经济环境,其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孙玉琴.我国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问题及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投资. 2011(01).

[2]黄人杰.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体系研究[J].国际贸易.2014(07).

作者简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