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3 11:31:53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1篇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

1、稻颈瘟:最初在稻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稻穗颈成段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发病晚的可使水稻瘪粒增多。穗部枝梗、穗轴受害后,会变成褐色或灰白色,并使其上的小穗不结实。

2、节瘟: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环绕节扩展,最终使整个稻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稻株病部易折断。

3、防治方法

一般以种子处理为主,药剂用2.5%或10%的适乐时、25%的施保克、80%的强氯精、10%的浸种灵等,浸种后要充分洗净再催芽。一般在栽移时,用25%的阿米西达悬浮剂、30%的克瘟散乳油、2%的加收米液剂、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25%的施保克乳油等,可有效的抑制叶瘟的发病,防治穗颈瘟和枝梗瘟应在破口始期和齐穗期各用药一次,以40%的富士一号乳油、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为最佳。对生长嫩绿、肥多贪青的田块,在灌浆时再用药一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特别要指出的是,防治穗瘟病和枝梗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药,兑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在栽培控制上,要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水分管理要湿、干间歇进行,以少灌勤灌、干干湿湿为主。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稻株抗病能力。

二、水稻恶苗病发病症状

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1、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增加种子受伤几率,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2、防治方法

2.1减少受伤。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以减轻病情。2.2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d,25℃浸2d,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h,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d,翻种子2~3次/d;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5kg浸72h;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0,温度16~18℃浸种3~5d,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h;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h;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h,晚稻浸12h,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可在秧田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2篇

关键词:防治;稻瘟病;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稻最常见的病害就是稻瘟病,因为稻瘟病的危害,水稻的产量每年都会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失,在稻瘟病流行的年份内,水稻会减产10%以上,严重的会达到4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会颗粒不收。近几年中,不断推广新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形成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稻瘟病的病菌是复杂的,新的水稻品种在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种植年限的延长后,很容易丧失抗病性能,使稻瘟病肆虐。

1 稻瘟病防治中存在的挑战

1.1 稻瘟病的变异

水稻稻瘟病自身能够准性生殖,而且存在异核的现象,始终存在致病的变异,形成的生理小种具有众多的致病性,而且会对抗病的水稻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1.2 水稻品种抗性丧失

水稻抗病性能的单一性是造成水稻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水稻品种单一会造成定向选择稻瘟病的病菌群体,寄生度强的细菌会成为优势小种,使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丧失。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提高水稻品种抗病性能的持久性以及将水稻品种的种植时间延长。

2 防治稻瘟病的措施

我们应根据稻瘟病的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加强研究抗瘟性的水稻品种的同时,针对水稻品种抗性的丧失问题以及稻瘟病病菌变异的情况,分析稻瘟病形成的条件,提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方法,建立稻瘟病的防治体系,能够做到持续的控制水稻的稻瘟病。

2.1 培育与推广抗病的品种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推广抗病性能优良的水稻品种,但是抗稻瘟病的品种在大面积的推广几年之后,会发生抗性丧失的情况。品种的抗病性是由环境、寄主以及病菌等因素所决定的,那么,品种抗性丧失的问题也是由这3个方面决定的。

2.1.1 品种布局的合理性

水稻稻瘟病防治中需要着重研究的就是病菌与水稻间的规律,每一种水稻的抗病性能根据不同的病菌是不同的,而且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我们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水稻品种的布局合理,同时,避免一种水稻的长时间大范围的种植,将水稻的抗病性能是时间延长。

2.1.2 对品种的抗性加强监测

我们所说的水稻品种抗病性能使相对的。稻瘟病的发生需要许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条件,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数量达到一定值或者是生理小种成为优势小种等条件。因为病菌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同一个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在不同地区中也是不同的。因此,对水稻品种加强监测,可以研究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中的抗病性能的状况,可以及时的发现抗性下降或是抗性丧失的品种并且及时的进行更换。

2.1.3 品种混合种植

在种植水稻时,选择不同的水稻品种混合种植,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稻瘟病的病菌小种进行定向选择,将致病小种菌源量进行稀释,同时,植物间具有的障碍效应,能够明显的减轻稻瘟病发生的程度,这是利用生物的多样性防治灾害。

2.1.4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

加强抗病品种的创新,增加抗病遗传的多样性是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中重要的方法,在对水稻品种进行创新时,不同品种抵御稻瘟病的危害程度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2.2 人工诱导抗性防治稻瘟病

人工诱导抗性能够很好的防治水稻的稻瘟病,但是人工诱导抗性的成本高。大部分诱抗剂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而且在单独使用时,对水稻稻瘟病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2.3 合理施肥

水稻稻瘟病会因为不合理施肥而发生,过多的施用氮肥会为稻瘟病的病菌提供养料,使稻瘟病的危害加深,程度加重,但是氮肥过少不能达到理想产量,因此,提倡合理的施肥,提倡氮肥、钾肥以及磷肥合理的配施,增加硅肥的使用,能够使硅化水稻表皮的细胞,水稻抵抗病菌的能力也会增加。

2.4 药剂的防治

目前,我们在对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时,最主要的方法依旧是使用药剂来防治水稻的稻瘟病。在使用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对稻瘟病起到防治作用的药剂很多,例如治疗稻瘟病的春雷霉素等;预防稻瘟病的三环唑等;复合性的灭稻瘟一号等以及预防稻瘟病与治疗稻瘟病的富士一号等。全国范围内使用最广,防治稻瘟病效果最好的药依旧是三环唑。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剂防治水稻的稻瘟病时,要做到及时,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进行施药。

3 水稻稻瘟病综合的防治技术体制

在选择本地区的水稻品种时要充分的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抗病性能降低的品种更换,将丧失抗病性能的水稻品种淘汰。选择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混栽。使用诱抗剂,增加水稻的人工诱导抗性。依据不同水稻品种对肥的承受力进行合理的施肥,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尽量的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实行实时监测,运用药剂来防治稻瘟病。在选择药剂时,依据稻瘟病程度的不同进行选择,同时轮换施用药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污染的问题。

4 结语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果发生稻瘟病将会严重的影响水稻产量,影响粮食的产量。本文对水稻的稻瘟病防治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希望可以建立一套能够有效防治稻瘟病的体系,达到控制稻瘟病的目的,切实的保障水稻的产量,同时希望文中提出的措施对策可以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海蓉.越西县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3(07).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3篇

关键词 杀菌剂;稻瘟病;叶瘟;穗颈瘟;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16-01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ntrol Effect of 7 Kinds of Fungicides About Rice Blast

GONG Wei 1 LI Jing-bo 1 HUANG An-hui 1,2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Loudi Hunan 417000; 2 Hunan Wanjiafeng Technology Co.,Ltd.)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suitable medicament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ice blast by field experiment method in Taojiang County,7 kinds of fungicides for the control effect of rice blast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7 kinds of fungicides(Baozhida,Baozhida No.2,tricyclazole,azoxystrobin,Benzoyl azoxystrobin,Pyrazole azoxystrobin,fu ze)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s on rice blast. Baozhida no. 2 was the best fungicide,after 10 days and 20 days the control effect of leaf blast reached 73.64%,84.95%,respectively.After 10 days and 20 days control effects of neck blast reached 85.76%,80.94%,respectively.

Key words fungicides;rice blast;leaf blast;panicle neck blast;control effect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为烧瘟,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会造成水稻减产。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重度地方可达40%~50%,特别严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1]。据估计,1975―1990年16年间由稻瘟病引起的全球粮食损失高达1.57亿t,年平均超过1 000万t[2]。全球每年由稻瘟病危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率达10%~15%,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3]。在我国,稻瘟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在西南、长江中游和东北等稻作区持续大发生,年发病面积达330万~570万hm2,损失稻谷数亿千克,给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4]。稻瘟病在湖南地区常有发生,桃江县地形多山丘,是稻瘟病的重发区。为筛选出防治稻瘟病高防效药剂,特进行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研究,为湖南地区稻瘟病防治提供实际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18%保治达乳油(成份为松酯酸铜+咪鲜胺),是由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保治达2号(研发阶段保密),由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由陶氏益农公司生产;25%吡唑醚菌酯乳油,由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成分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25%嘧菌酯悬浮剂,由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30%富泽乳油(成分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由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1.2 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晚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防治对象为水稻叶瘟、穗颈瘟。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址选在益阳市桃江县石牛江镇双陵坪村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属于稻瘟病常发生地区。本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18%保治达乳油2 250 mL/hm2(A)、保治达2号2 250 mL/hm2(B)、25%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5]、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D)[6]、30%富泽乳油450 mL/hm2(E)、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F)[7]、25%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G)[8],以空白作对照(CK)。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共计24个小区。防治叶瘟于水稻分蘖末期施药(8月16号)施药1次,防治穗颈瘟于破口期(9月10号)施药1次。

1.3 试验方法

按450 kg/hm2对水,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叶瘟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0、20 d分别调查1次,穗颈瘟于施药后10、20 d分别调查1次。调查方法如下:

叶瘟: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30株,每株调查旗叶以及旗叶以下的1片叶片,每小区共调查300片叶片。叶瘟以叶片为单位,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以下;2级: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3级:病斑大而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0%;4级:病斑大而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0%~5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0%以上,全株将枯死。

穗颈瘟: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每小区共取300穗。

穗颈瘟(以穗为单位)调查,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2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4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5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病指和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瘟的治疗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各种药剂对叶瘟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最好的是处理B,10 d平均防效达到73.64%,20 d的平均防效达84.95%。

处理A、C、D、E、F、G药后10 d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9.81%、71.49%、71.13%、60.83%、73.32%、70.47%;药后20 d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0.59%、82.95%、83.46%、53.14%、54.11%、78.82%。

处理B、C、D对叶瘟都表现出了很好的防治效果,20 d的平均防效都达到80%以上;处理A、G对叶瘟的防治效果一般,20 d的平均防效达到70%以上。处理E、F随着时间推移,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2.2 对穗颈瘟的预防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A~G 10 d后的防治效果依次为53.25%、85.76%、79.16%、71.36%、40.21%、78.70%、65.55%;20 d的平均防效为36.67%、80.94%、74.79%、64.13%、19.46%、74.18%、61.88%。

其中,处理B、C、F都表现出对穗颈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10、20 d的平均防效都达到70%以上;其次为处理D, 10 d的平均预防防效达到71.36%,20 d的平均防效达到64.13%;处理G 10 d的平均预防防效为65.55%,20 d的平均防效为61.88%。表现最差的为处理A、E,10 d的平均防效分别只有53.25%、40.21%,20 d的平均防效分别只有36.67%、19.46%,这2种药剂应逐步淘汰不再应用。

3 结论与讨论

稻瘟病属于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与白叶枯和纹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水稻稻瘟病也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9]。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稻面积的增加、栽培不合理以及不利的气象因素,导致稻瘟病的发生率与危害增加。特别是山区水稻田,稻瘟病发生更加普遍和危害更大,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在病害流行或品种抗病性丧失期间,化学防治是实际生产中防治稻瘟病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10]。

本试验研究选取7种杀菌剂分别进行防治叶瘟、穗颈瘟试验,结果表明:保治达2号对叶瘟、穗颈瘟都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这2种药剂应该作为本地区防治稻瘟病的首选药剂,三环唑在预防试验中表现出了比较好的预防效果。本试验选用的7种药剂对稻瘟病、穗颈瘟防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下降的,如果单一长期使用一种药剂会容易使之产出抗药性。推荐在前期使用三环唑进行预防稻瘟病,在发病后使用保治达2号或25%吡唑醚菌酯进行治疗,3种药剂轮换使用。

4 参考文献

[1] 黄富.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6.

[2] 彭化贾.种子病理学及检疫[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50-57.

[3] 郑钊,陈由强,张建福,等.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9(2):385-392.

[4] 刘占领,雷财林,程治军,等.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J].作物学报,2007(3):16-19.

[5] 冯爱卿,朱小源,曾列先,等.新型药剂对水稻叶瘟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9):81-82.

[6] 牟鹏.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病害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33-134.

[7] 张金花,赫百令,韩润亭,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J].吉林农业科学,2010(4):41-42.

[8] 曾庆华.25%嘧菌酯SE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J].农技服务,2010(1):45-46.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4篇

[关键词] 加强 水稻稻瘟病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80-01

前言:们国家是人口大国,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更多的粮食供给使我国人民可以正常的生活。水稻在我们国家有很广泛的种植面积,水稻的产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大米,大米饭也是很多人家的主食之一,所以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稻的,水稻一般种植在秦岭黄河线以南。同时水稻稻瘟病对我国水稻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想要我国水稻更好地生长我们需要很好地防止水稻的稻瘟病。所以本文就如何加强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进行相应的探究。

1 水稻稻瘟病

1.1 水稻稻瘟病的症状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所有时期都有可能发生,按照发生的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稻瘟病又称为稻热病,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同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如下,根据发病的类型可以分为慢性型,急性型和白点型。慢性型是叶瘟的常见病症,其中央成黑白色,中央崩解圈,在天气潮湿时页面上长绿色霉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这种病症出现于成熟稻叶上。急性型在嫩绿的枝叶上最容易发生,可能造成的原有氮肥使用过多等等。急性型斑病发病很快,他的出现是叶瘟流行的前兆。在利用相应的药物之后他会转为慢性型。白点型的病状较为少见,这里不做特殊解释。节瘟一般在初期出现褐色的小店,同时病斑逐渐的扩大,节瘟的出现可能造成病株的易折断,易倒伏。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他十分影响水稻的生长,在初期病状成黄褐色水渍小点,它对产量的影响巨大,造成穗部弯曲,会造成水稻谷粒增加,干粒重降低,米质差。谷粒瘟发生在谷粒保护壳上,病斑成椭圆状,灰白色,常产生绿色霉状物。这些病症都会对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1.2 发病时期及传播的方式

其传播方式一般在春季,可能由于菌子的随风传播以及上一年积压下来的孢子产生的后果。同时一般孢子的生长温度为8-37摄氏度,这样的温度下一般为春季开始发芽生长,一直可以持续到秋季,所以水稻稻瘟病发病时期是整格发育时期。同时由于春季开始就有了充足的光照,恰好给了病菌生长的环境,所以谁稻稻瘟病从春季种植开始就有所发生。其传播方式主要为浸染循环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稻草、病稻谷上越冬,是第二年病害初次浸染。

2 如何防止水稻稻瘟病

2.1 选择抗病品种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都有所发生,在对抗水稻稻瘟病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就是选择相应的抗病品种。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知水稻的稻瘟病主要是由于真菌的污染,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自身有抗性的种子来尽心培育,培育出有抗性的植株,这样就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同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的选择不同的品种。在本地区已经种植多年的水稻尽量不要再进行种植,由于真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适应性(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同样的品种多年种植。最好做到两年或者一年更换一次种植品种。同时不要进行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

2.2 加强日常管理

防止水稻稻瘟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加强日常的管理,进行科学的种植。其中包括加强肥水的管理,适当的使用药物,适时施肥浇水,同时利用相应的手段对稻田进行科学的管理。就加强肥水管理而言,我们要做到早插秧,合理密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同时在进行施肥时我们要注意施用的肥料,科学的有序的使用氮,磷,钾肥料。同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追肥,这样既可以帮助作物的生长又可以帮助作物防病。同时我们要做好防病与治病方面的事宜,提前进行药物防治,例如施用春雷霉素水剂等等。同时我们可以用米醋对水稻的稻瘟病进行防治。由于醋有着一定的杀菌消毒的作用并且对作物没有伤害,这样就可以做到水稻的稻瘟病防止工作。在进行药物防治时我们要秉承一下四大原则:掌握时机、水足药到、趁晴起早、加醋增效。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水稻患稻瘟病,也可以做到治疗的效果。

2.3 适时防止

对于水稻的稻瘟病我们不能仅仅在水稻患病之后进行治疗活动,我们也要进行相应的预防活动。由于水稻稻瘟病出现的时期是完整的生长周期,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提前插秧,避开水稻的发育期,这样可以让水稻的抗病性有所提高,同时防治稻瘟病要及时防治,及早治疗。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一定不可以一概而论的进行治疗。有些病症发病的前期症状不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多注意水稻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防治工作。同时在生病的初期水稻的稻瘟病比较好治愈,所以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这样对防治水稻的稻瘟病又很大的效果。

结语:通过上文我们可以清晰的得知水稻稻瘟病对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水稻稻瘟病可能发病与水稻生长的任意的时期,一旦水稻染上稻瘟病会大幅的减产,同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水稻的亩产量与质量。所以如何进行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对于水稻的种植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上文我们得知可以利用适当的肥料以及适当的化学农药来防治水稻发生稻瘟病。这样可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增加水稻的亩产量,提高水稻的质量,满足我国对于水稻的需求。

参考文献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5篇

关键词 稻曲病;稻瘟病;福戈;阿米妙收;顶峰;广东龙川;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29-02

为了展示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解决方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效,重点观察各处理对水稻后期穗瘟、稻曲病等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的增产效益。于2013年8―11月(晚造)在龙川县龙母镇白佛村进行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田概况

示范田靠近县道,地势平坦,土壤性质、肥力均匀一致,前茬种植水稻,一年两熟,属于水稻高产种植区。水稻种植品种为深两优5814,种植方式为抛秧。

1.2 示范设计

此次示范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试验示范区:于封行期用福戈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白背飞虱,阿米妙收防治纹枯病和叶瘟;于破口期(主要为减数分蘖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于齐穗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常规用药区(对照):于分蘖期和长穗期分别施药1次,所用药剂为20%阿维三唑磷+井冈霉素+国产吡蚜酮,长穗期另加75%国产三环唑,按照当地习惯齐穗期不喷药。空白对照区:不施用任何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3个处理面积分别为6667、533、133 m2。

1.3 示范方法

分蘖期施药采用水枪,喷药液量为1 200 L/hm2,破口前和齐穗期施药统一用电动喷雾器18型,药液用量750 L/hm2,喷头喷细雾。收获前5 d进行药效调查,按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示范准则》进行。

稻曲病调查方法:采用双平行线调查法,各小区查200丛水稻,记载发病丛数,计算丛病率;再在调查丛病率中的各小区中随机取样10点,每点取1丛,记载总株数及病株数,计算病株率;调查10丛总粒数及病粒数,计算粒病率;将各处理的平均丛病率、株病率、病粒率分别与对照比较,计算出丛防效、株防效和粒防效[1-2]。

稻瘟调查方法:采用对角线取样方法,每小区调查30丛稻,并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上(个别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6%~20%以上(1/3左右枝梗发病);5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7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半瘪);9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计算公式如下[3-6]: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稻曲病的防效

该示范试验空白对照区面积仅为133 m2,而且靠近试验示范区的公路边,两边是先正达防治区,因此病害危害不重。以常规用药区作对照,计算试验示范区的病害防效。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对稻曲病的防效十分理想,丛防效、株防效、粒防效分别为88.3%、81.9%、93.3%。

分别对试验示范区与常规用药区病丛率、病株率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病丛率T值=3.05>T0.05=2.262,差异达显著水平;病株率T值=4.72>T0.01=3.2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对稻瘟病的防效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示范区对稻瘟病的防效也比较理想,试验示范区、常规用药区、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93、15.49、4.04,与常规用药相比,病指防效达到87.5%。

2.3 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稻穗品质明显优于常规用药区。

2.4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示范区各项产量指标均高于常规用药区,结实率增加3.1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95 g,增幅4.5%,理论产量增加2 700 kg/hm2,实际产量增加2 227.5 kg/hm2。

2.5 安全性评价

通过整个水稻生育期的观察,不论是对水稻还是对周围的环境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3 示范结论

此次试验示范表明,于封行期用福戈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白背飞虱,阿米妙收防治纹枯病和叶瘟;于破口期(主要为减数分蘖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于齐穗期用福戈防治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阿米妙收防治稻曲病和穗瘟等穗期病害,三环唑防治穗瘟,顶峰防治稻飞虱效果较好,可以达到控制龙川县晚稻水稻中后期综合症“稻瘟和稻曲病”和水稻增产的目的。

此次试验空白对照区靠近马路边,两边是试验示范区,且面积较少,稻曲病和稻瘟病发生较轻,测产时产量较常规用药区高,因此,此次试验空白对照区各项指标仅供参考。试验示范在广东穗瘟和稻曲病发生较重区域如优质常规稻区和山区等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7]。

4 致谢

该示范试验魏均明、蒋先兰、周启华、周开全、郭秀江等均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感谢。

5 参考文献

[1] 唐春生,高家樟,曹国平,等.稻曲病病情分级标准的研究和应用[J].植物保护,2001(1): 18-21.

[2] 刘永锋,陈志谊,陆凡,等.水稻稻曲病控制技术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3): 42-45.

[3] 刘郁,桑海旭,王井士,等.75%肟菌・戊唑醇WG防治滨海稻区主要病害最佳施用时期的研究[J].世界农药,2013(3):59-61.

[4] 徐秋菊,韦彦,颜群,等.0.3%多抗霉素水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 14635.

[5] 彭先勇.不同药剂对防治水稻稻瘟病的药效试验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4(16): 14-15.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6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

一、水稻病虫害的成因

近些年受环境影响,气候多变,尤其是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和阴雨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水稻长时间光照强烈或光照不足,这种气候的极端是导致水稻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我国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推行水稻高产品种种植,这些高产水稻品种,对气候要求高,普遍抗虫能力不强,植株的适应性较差,需要很强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为了促进水稻高产,施用过量的化肥,使土地的地力水平不断下降,水稻抗病能力也相对降低。气候变暖,使冬季严寒对病虫的自然杀灭能力减弱,农药的过度施放也使得部分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导致虫源基数逐年扩大,也使水稻的虫害问题趋于严重。

二、常见水稻病害及防治

(一) 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这种病害分布广,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处理不当极容易造成水稻减产。1.稻瘟病特点及危害。稻瘟病的病菌在冬季会以分生孢子和菌丝的形式附着在病谷或稻草上,当春季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遇到连续降雨天气潮湿就会急速生长,借着自然风力或昆虫传播,就会引起水稻植株发病。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苗瘟是因为种子带有病菌所引起,多发生在三叶期之前,通常表现无症状的秧苗枯黄直至枯死。叶瘟的发病主要在稻叶上,叶瘟根据气候和水稻抗病性表现为慢性、急性、白点性和褐点性几种。叶节瘟通常发生在叶耳、叶舌和叶环上,一般是叶耳先感染,初步表现为并不明显的淡绿色病斑,与稻苗的绿色区别并不明显,之后会向叶环和叶舌拓展蔓延,在叶环和叶舌上表现为灰褐色或灰白色,并且病斑分部不规则。穗颈瘟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病斑,会围绕着穗颈蔓延,逐步呈褐色或墨绿色,防治不当一般会导致白穗。谷粒瘟一般发生在稻壳上,表现为椭圆形褐色斑点,会导致大米出现黑色粒。2.稻瘟病防治。稻瘟病的防治和治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对种子用强氯精进行消毒,这样可以起到防治由种子引起的稻瘟病;二是发现有稻瘟病时要密切观察,在防治适期时及时喷洒药剂。可以用富士一号或春雷霉素按(1:1000)比例兑水之后喷雾进行治理。三是对中抗病品种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药防治一次。(二) 水稻纹枯病。1.水稻纹枯病特点及危害。水稻纹枯病也是比较常见并且对水稻生长影响很大的水稻病害。初期会呈现外为暗褐色内为灰白色的病斑,逐渐会演变成病斑相互连接变成大的病斑,遇到天气潮湿或阴雨时节会长出蛛丝样的白色菌丝,慢慢形成菌块,凝结成菌核。2. 水稻纹枯病防治。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和治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防治一般是耙田时及时清除稻田边杂草和清除稻田中的漂浮菌核,合理控制N肥施肥量;当发现有水稻纹枯病时,可以亩用爱苗30ml喷雾防治,效果理想。(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特点及危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秧苗夜色呈深绿色,带有凸凹不平的褶皱,病株的上节部出现白色倒生须或出现分枝。秧苗植株矮小,有的不抽穗,抽穗的也表现延迟和穗小,水稻粒空不饱满。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毒所致,不经水稻种子和植株间传播,主要是由白背飞虱传播病毒,并且一经感染,终身带毒,严重影响水稻产量。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在防控上,加强对稻田的检查,一旦发现病株马上拔出。加大对白背飞虱的杀灭力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清除田内及田边杂草,减少病毒宿主。秧田推广使用防虫网,建议使用四十目的防虫网覆盖稻田,防治病毒传播。在药剂防治上,主要通过两个时期进行治理,一是秧田期,秧苗起针后每隔4天喷一次药,移植时喷洒“送嫁药”;二是在本田期,用10%吡虫啉或25%吡蚜酮按(1:500)比例兑水进行均匀喷雾。

三、水稻种植常见虫害

(一) 稻飞虱。1.稻飞虱特点及危害。稻飞虱这种害虫的种类很多,对水稻造成危害的主要是褐色灰飞虱和白背飞虱这两种。褐色灰飞虱一般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后期,白背飞虱多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前期。他们平时躲在植株下部的茎组织内,吸食水稻的汁液,被侵害部分的稻苗会呈现出长型褐斑,破坏水稻的营养传输,导致水稻缺乏养分造成枯萎或者倒伏,水稻灌浆期的稻飞虱害虫还导致谷粒空瘪,大面积减产,同时这种害虫在水稻间移动还会传播水稻病毒。2.稻飞虱防治。在水稻孕穗期前可采用滴油杀虫,首先在田中保持20公分左右的浅水层,每亩土地滴洒400-500克废机油或废柴油,人工驱赶稻飞虱,他们一旦落入水中就会触油而死,处理完虫害之后马上对稻田换水,这种方法不会产生农药残留是属于比较绿色环保的处理方法。在孕穗期之后不宜采用滴油杀虫法,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的办法来处理稻飞虱的危害。防治初孵若虫,用25%扑虱灵添加40%毒死蜱兑水喷雾;防治中、高龄若虫,用48%乐斯本加25%吡蚜酮兑水喷雾,可以有效的去除稻飞虱。(二) 三化螟。1.三化螟特点及危害。三化螟是一种只对水稻造成危害,且分布较广的一种害虫。它的幼虫呈淡黄绿色或乳白色,幼虫蛀入水稻内进行取食,造成枯心苗,在水稻的生长期不同阶段都可以造成危害。2.三化螟防治方法。对三化螟的防治主要以物理防治为主,辅以药剂综合治理。在水稻收割的时候,进行齐泥割稻,清除稻田周边杂草,在准备插秧前,早灌水,将三化螟幼虫淹灭。在生长期发现三化螟可以采用29%浓度的杀虫双水剂和48%乐斯本按比例兑水进行喷雾灭虫。(三)稻纵卷叶虫。1. 稻纵卷叶螟特点及危害。幼虫会吐丝把水稻叶片卷合在一起,白天光照强烈时,躲在卷内取食叶片,到了夜晚或者阴天就去残害别的叶片,导致水稻叶面残缺,严重的只会剩下叶脉,卷缩程度厉害的甚至会导致水稻无法抽穗。2. 稻纵卷叶螟防治办法。彻底清除田边和渠边的杂草,确保不会通过杂草把害虫带进稻田。发生危害时宜采用29%浓度的杀虫双水剂和2%阿维菌素按比例兑水进行喷雾灭虫。喷雾杀虫适合选择在阴天或者下午16点以后,这个时候害虫会走出叶卷,可以直接进行灭杀,在光照强烈的白天,害虫会躲在叶卷里面,影响喷杀效果。

四、结语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水稻的安全生产对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以及客观原因我国大面积种植高产水稻的影响,水稻在生产中会出现,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常见病害,还有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对这些病虫害进行研究,分别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办法,可以促进我国水稻的安全生产。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时,尤其应注意不要采用剧毒农药和高残留化学药品,既要保证水稻的安全生产,也要注意我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蒋春艳,陈淮川. 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0).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7篇

关键词 稻瘟病;发病规律;危害症状;流行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22-03

稻瘟病(Pyriculariaoryae Cav.)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发性病害,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都有发生,是水稻产区的重大病害之一,对水稻生产安全已构成很大威胁。该病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发生年份一般导致水稻平均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1 水稻种植生态条件及稻瘟病发生概况

城固县位于陕西南部,h中盆地中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7°20′00″,北纬33°09′24″,南依巴山,北屏秦岭。土地面积2 265 km2,县域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依据地形特点,自然形成北部为秦岭山区、中部为汉江平川丘陵区、南部为巴山浅山区三部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雨量充沛,四季湿润,干湿交替,夏秋多雨。年平均气温14.6 ℃,年平均降水量843.9 mm,无霜期245 d。总耕地面积33 333.3 hm2,其中平坝占2/3以上。城固县盛产优质籼稻,是我国重要的水稻高产地区之一,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显示,城固县稻瘟病发生较为严重,全县发病水稻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占总种植面积的73%左右,每年损失水稻产量在400~500 t之间,对稻区水稻产量及质量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随着稻瘟病防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抗病品种的不断研发与推广,稻瘟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在稻瘟病发生较为严重时,仍会对城固县水稻产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稻瘟病防控技术方案,在更加精准有效地控制稻瘟病流行的同时,也很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本文对城固县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方法进行研究总结,提出科学性综合防控技术对策,以期为水稻生产上开展稻瘟病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而稳步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粮食自给工程。

2 发病规律

稻瘟病通过分生孢子方式进行传播侵染,分生孢子随风迁移,在遇到下降气流或降雨时降落到稻株上,进而侵入水稻的表皮细胞形成中心病株,分生孢子在病株上不断分生,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向周围扩散,导致大面积稻瘟病发生。对于稻瘟病菌丝来说,当环境温度低于8 ℃或高于37 ℃时,菌丝均不能正常生长繁殖,最适宜其繁殖的温度范围是26~28 ℃。此外,孢子在25~28 ℃范围内最易分生,在低于10 ℃或高于35 ℃时几乎无法分生,孢子分生在湿度方面要求较高,需要在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下持续6~8 h才能萌发。因此,在阴雨连绵、适温高湿的天气下,稻瘟病更易发生与扩散[1]。

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稻瘟病的抗病能力也各异,在水稻四叶期、分蘖期、抽穗期以及圆秆期是稻瘟病的发病高峰期。另外,光照不足、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传播,山区由于雾大雾重,所以比平原地区更易发病。此外,水肥管理不科学、不合理同样会影响水稻的抗性,降低对稻瘟病的抵抗能力。不同的水稻品种具有不同的稻瘟病抗性,通常情况下籼型品种的抗性要优于粳型品种。

城固县南北山区稻区随着海拔升高和山区“沟峡坝长”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较平川稻区具有气温冷凉、降雨量偏多、光照不足、雾大露重等特点。其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成为稻瘟病的高发区,特别是穗颈瘟发生严重,发生频率高,危害大。

3 危害症状

根据稻瘟病危害水稻部位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在城固县区域内,通常以穗颈瘟发病最严重。准确掌握各病情的发病形状,对稻瘟病的监控与防治具有关键作用。

3.1 苗瘟

水稻幼苗发生苗瘟时,其叶面上会出现水渍状病斑,呈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病斑呈褐色,周围环境湿度较大时,叶片背部会出现灰绿色霉层。

3.2 叶瘟

叶瘟通常发生在水稻分蘖期,被侵染的叶片表面初期布有水渍状褐色斑点,随后斑点不断扩大,严重时斑点遍布整个叶面,导致叶面枯焦,不断蔓延至整个稻株,最终枯萎死亡。叶瘟根据发病形状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4种。①慢性型叶瘟。慢性型叶瘟多系急性型病斑在药物防治、天气转晴条件下,病情发展变缓而成。病斑中央为灰白色、内环为褐色、外层为黄色晕圈,在湿度较高环境下,叶片背部有青灰色霉状物。②急性型叶瘟。急性型叶瘟通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在利于病情发展传播气候条件下病情发展较快,在受病叶面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且布有密生的青灰色霉。③白斑型叶瘟。白斑型叶瘟并不常见,多发生于阴雨天后突转干旱缺水的情况下,多发于嫩叶之上,在环境湿度升高后,可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④褐点型叶瘟。该病的危害性较小,多发生在2条叶脉之间,呈现针头状褐色斑点,对老叶的危害较为严重[2-3]。

3.3 穗颈瘟

穗颈瘟发病于水稻穗颈部位,有的也会出现在枝梗和谷粒上,发病时期多集中在水稻出穗之后。病斑颜色由初期的暗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有的后期呈现枯白色,病斑长度在3~4 cm之间,如在始穗期发病则容易导致白穗,发病较迟则引起秕谷增多,直接影响千粒重,对水稻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如在穗轴和枝梗上发病,其性状大致与穗颈发病相同,且极易造成混淆,其色泽呈现为棕褐色,是区别于穗颈瘟的重要标志。

3.4 节瘟

节瘟发病部位为水稻茎秆节处,发病初期呈现黑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延伸,遍及整个节部位及节部周边区域。在多湿环境下,会出现青灰色霉层,发病后期节部干瘪,引发折断倒伏,受病害影响,养分与水分的输送会受影响,导致水稻颗粒干瘪不饱满。

3.5 谷粒瘟

发病于内外颖和护颖上的稻瘟通常称之为谷粒瘟。发病于内外颖时病状较为明显,发病于乳熟期时病斑为灰白色,呈椭圆形,若发病较晚则呈现褐色斑点,形状为椭圆或不规则状。

4 流行规律

4.1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最大。当气温20~30 ℃、田间湿度90%以上时,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 ℃,具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稻瘟病也容易发生。水稻抽穗后遇20 ℃以下低温侵袭,会削弱植株抵抗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汉中盆地山区稻瘟病一般有2个发病高峰,即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为叶瘟高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穗颈瘟高发期。这2个时期内,在雨量多、阴天亦多的情况下,前者常导致叶瘟流行,后者常导致穗颈瘟流行[4]。

4.2 品种及生育期

多年实地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水稻对稻瘟的抗性各异。通常情况下,在水稻的分蘖期和新叶生长旺盛期染病程度最高;在水稻穗期则以始穗时发病率最高,一旦在该阶段染病,p失较为严重,虽然在齐穗后1周左右仍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此时发病的损失会相对较弱;此外,水稻乳熟期也是发病高峰期,但此时损失较轻。

同一品种因种植区域不同、栽培方法不同其抗性也会不同,如有的品种在甲地抗性很好,但在乙地则发病率很高,有的品种在引入初期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经过几年的种植,抗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

4.3 栽培技术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还可以优化水稻生长环境,降低稻瘟发病几率。栽培技术中以肥水管理尤为重要。

4.3.1 肥料。通常情况下,氮肥施用过多会造成水稻植株徒长,带来通风不畅、光照不足等问题,为稻瘟的侵染与传播创造条件。

4.3.2 灌溉。合理灌溉对于水稻生长来说非常重要,应当在分蘖前期勤浇水,每次量要少,在分蘖盛期进行必要的排水晒田,待水稻抽穗后进行适量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结合控制田内氮肥的供应,以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对山区水稻种植来说,由于长期使用低温的山区水灌溉,导致水稻根部发育不良,对养分吸收能力较差,容易遭受稻瘟病害的侵染。

4.3.3 土壤。稻田土壤环境也将直接影响稻瘟发病的强弱,对于草炭土等有机质较为丰富的土壤来说,夏季土壤会释放出大量氮元素,带来稻株徒长现象,降低了水稻的抵抗力,提高了稻瘟的发病几率。对于土质黏重的土壤来说,由于排水不良,往往在根部聚集较多的有毒物质,为植株所吸收,降低抗病能力。对于砂质土壤来说,由于施肥见效快,造成水稻过快生长而易感染稻瘟。

4.4 流行条件

种植感病品种是稻瘟病流行的前提,充足的病原菌是先决条件,在气象因素和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病害会大流行。通常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情况要严重于晚熟品种,本田期叶瘟、穗颈瘟发生较重,而在秧田期苗瘟发生较少。

5 综合防控技术对策

从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入手,采用农业措施、健身栽培、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技术对策,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5.1 选用抗病品种

依据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的原则,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带来的抗性降低问题。城固县平川丘陵稻区可选用生育期在150~155 d的优质、抗病、高产中晚熟杂交稻品种,南北山区稻区选用生育期在140~150 d的抗病、优质、稳产中熟或早熟杂交稻品种。上年稻瘟病发病严重田块,应更新品种,实行多抗源品种搭配种植,科学合理的品种布局结构,对稻瘟病的防控将十分有效。

5.2 种子消毒

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消毒,通常选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1 d,随后将种子清洗干净后进行催芽、播种。或者选用1%石灰水浸种1~2 d,浸泡时不要搅动,水面应高出种子15 cm左右,浸泡后清洗3~4次,再浸泡1~2 d,随后便可催芽播种。

5.3 消灭田间菌源

在水稻育秧前集中处理撒落在田间和堆放在户外的稻草,不用带病稻草捆秧;对发生稻瘟病的田块进行秋季深翻,插秧前彻底清理病残物;对上年发病田块,泡田时捞净稻茬、漂浮物,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利用稻草作堆肥,要充分腐熟。

5.4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一是加强秧母田管理。坚持两段育秧、薄膜育秧方式,培育多蘖壮秧,防治好苗期叶瘟,做到带药移栽;二是合理密植。一般平川插秧苗达到 18.0万~19.5万穴/hm2,基本苗达到120万~150万株/hm2;浅山丘陵区中早熟稻插秧苗达到 22.5万~24.0万穴/hm2,基本苗达150万~180万株/hm2;三是平衡施肥。坚持稳氮、增磷、补钾、配微的施肥方式,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保证营养平衡,对于病害频发的地区,为了避免加重病情,应当不施或慎施穗肥。四是科学灌水,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寸水促蘖。总茎数达到270万个/hm2时,要及时晒田控苗,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剂防治的压力。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满足花期对水分的需要。灌浆期采用湿润灌溉,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5]。

5.5 适时喷药预防和治疗

防治原则是早治苗瘟和叶瘟,根治穗颈瘟,实行穗颈瘟常规预防。

5.5.1 预防苗瘟和叶瘟。在秧苗移栽前,对未发病的秧田进行预防,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喷洒秧苗,预防苗瘟发生。在水稻本田分蘖盛期要加强田间检查,对长势繁茂和上一年度稻瘟病重发区更要做好预防,当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喷药防治,可用40%稻瘟灵乳油1.5 L/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

5.5.2 防治节瘟和穗颈瘟。防治节瘟和穗颈瘟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平川丘陵稻区要在夏秋多雨年份做好全面预防,正常年份主要针对感病品种和老病区进行防治。南北山区稻区是穗颈瘟的高发区,主要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造成的,应全面做好穗颈瘟预防。抗性差、易感病的杂交品种,以及黑谷、酒谷等常规稻品种是防治的重点;前期秧母田苗瘟和大田叶瘟发生严重的田块,稻瘟病菌原量充足,易诱发穗颈瘟,也是防治的重点。

防治节瘟、穗颈瘟的有效途径是抓住最佳用药期喷药保护,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药1 次进行预防。一般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450 g/hm2,或40%稻瘟灵乳油1.5 L/hm2,或25%咪酰胺乳油900~1 500 mL/hm2,兑水600~750 kg/hm2喷雾,注意轮换交替用药。喷药时最好使用新型高效施药器械,做到雾滴细小均匀、喷洒细致周到,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6 参考文献

[1] 陆小成,刘刚.陕西汉中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9):39-42.

[2] 任艳.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4(15):86.

[3] 李朝红.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127-128.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8篇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一种突发性甚至是毁灭性的病害,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水稻感染稻瘟病后一般减产20%-30%,高的可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而水稻是前进农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农场总播种面积的60%,近几年来稻瘟病在农场水稻主产区时有发生,呈现不断蔓延和扩大趋势,虽然没造成大面积流行,但是已对农场水稻生产造成影响。结合前进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稻瘟病发病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各部位均能发生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常发生并且危害大的主要有叶瘟和穗颈瘟。我场水稻发病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比较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大。

1.1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近圆形,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慢性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2节瘟

节瘟多在水稻抽穗前后发生,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在稻节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逐渐围绕节部扩展,使节部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造成茎秆弯曲。

1.3穗颈瘟

发生于水稻颈部,一般在8月上旬出现,在穗茎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使穗茎段变褐色或黑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1.4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可造成种子带病。

2.病原

稻瘟病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形孢属。病斑上的灰绿霉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丛生或从病部穿透表皮单独伸出,不分枝,间或分枝,有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无色或略带褐色,顶端尖细。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分生孢子梨形,基部钝圆,顶端狭窄,无色透明,有2个分隔,少数1-3个分隔,萌发时每个细胞都可长出芽管。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25-28℃,所需的最短时间为6-8小时。

稻瘟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侵染和致病性不同,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的稻瘟病菌有7群128个生理小种。

3.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4.发病条件

4.1气候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

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4.2品种和生育期

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

4.3栽培管理

稻瘟病的发生与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肥料:氮肥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最大,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5.防治措施

防治稻瘟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及时药防为重点,尽可能的消灭最初的侵染源,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在关键时期及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5.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地办法,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并做到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避免种植品种单一化。

5.2减少菌源

水稻收获后对发病稻田的稻草要及时销毁烧掉,彻底清理干净,发病田杜绝秸秆还田。另外要做好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采用亮盾、锐胜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

5.3合理施肥

水稻施肥应坚持掌握以土定产、以产定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平衡使用的原则。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适时适量追肥,切记过量、过晚施用氮肥。

5.4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

依据水稻需要,科学合理灌水,一般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排灌方法,分蘖末期结合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可使稻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增强,提高稻株抗病力。从而使病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低洼稻田要经常排除积水,漏水田要注意及时灌溉。切记稻田长期淹水。

5.5药剂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第9篇

关键词 单季稻;稻瘟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68-02

庆元县岭头乡地势高低错落,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属我国单季稻主要分布区之一。山间盆地海拔在800~1 000 m,年平均气温17.6 ℃,年平均降水量1 740~2 350 mm,这样的气候、地理条件同时也非常容易引起稻瘟病的流行。稻瘟病作为山区单季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该病在高山地区常年发病,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当地采取合适的措施控制稻瘟病流行,减少损失尤其重要。

1 稻瘟病症状

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苗瘟多由稻种带菌引起,以高山单季稻秧田最重,多发生在幼苗二至三叶期,主要症状为秧苗变黄枯死,基部变黑褐色,潮湿时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严重时可使秧苗成片枯死;叶瘟发生在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病斑因水稻抗病性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而不同,病斑有4种类型,分别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白点型;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1~2节,节上初生黑褐色小点,后期病节变成黑色,造成茎秆弯曲,易折断;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呈水渍状浅褐色小点,之后病斑向上下扩展,颜色加深,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粒甚至白穗;谷粒瘟发生在谷克和护颖上,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之后整个谷粒变成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常呈不规则的褐色斑点[1-2]。

2 稻瘟病发病条件

2.1 稻瘟病病原菌的特性

稻瘟病的发生必须有该病的病原菌参与,该病病原菌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科,梨形孢属,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草病谷上越冬。病草和病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稻草上越冬的病菌,在翌年气温回升到20 ℃左右时,若遇降雨,便开始不断地产生孢子,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接触稻株后萌发并侵入表皮感染稻株,也可从伤口侵入。此外,未腐熟的烂肥及散落地上的带病稻草和病谷,也是初次侵染的病源。

2.2 气候条件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除了与稻瘟病病原菌有关外,还受品种、水肥管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温、湿度对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很大。当平均气温在20~30 ℃,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往往会发生病害。特别是旬平均温度在24~28 ℃,又遇多雨、湿度饱和的天气,往往造成病害流行;山区单季稻分蘖盛期正值梅雨季节,在此期间叶瘟容易流行;当抽穗期受台风影响,日平均温度在20 ℃以下连续1周,或日平均温度在17 ℃以下延续3 d,并有连续降雨,也会造成穗颈瘟流行;光照少的山垄田,稻株生长柔嫩,也会降低其抗病力,加之雾多、露重、湿度大,稻瘟病常发生严重。为此,当出现上述易于稻瘟病发生或流行的气候条件时一定要择机喷药防治[3-4]。

3 防治措施

3.1 选用抗病高产良种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国审或省审的抗病品种,并注意品种合理搭配与适时更替对防控稻瘟病很有意义。如发现某一品种丧失抗性,应及时换种其他优性品种。

3.2 消灭菌源

做好种子消毒工作,除去种子上的病菌,以减少菌源。可选用25%咪鲜胺2 000倍液浸种48 h(杂交系列的种子间隙浸种24 h),预防恶苗病和苗瘟,浸种后可直接催芽播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水稻收割后,要及时将田间的病稻草清理干净,带出田间垫圈和堆肥,必须在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病稻草不能堆放于田间,也不能用来捆秧。病谷不能用来作种,且要在翌年3月底前处理完毕,以免造成病原菌萌发。

3.3 提高栽培技术

3.3.1 培育无病壮秧。在山区应全面采用秧田塑料薄膜覆盖的育秧技术,及时喷药防治,确保秧苗生长健壮,不把病秧带入大田;科学用水用肥既是高产要求,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措施。在山区单季稻区实行改水、搁田的措施是防治病害的有效办法,其余时间采取湿润灌溉,可以起到壮秆健叶提高抗病力的作用。

3.3.2 合理施肥。肥料应根据水稻生育特点施用,水稻在圆秆前以营养生长为主,需要较多的氮肥;圆秆拔节后,以生殖生长为主,此时氮肥过多,稻苗贪青,容易诱发病害。生产实践证明,单季稻在多施有机肥及氮、磷、钾平衡施肥的基础上,还需十分重视施肥方法和控制氮肥用量,既有利于水稻高产又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3.3.3 合理栽培。有研究表明,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降低水稻密度,扩大行距能推迟稻瘟病的发生,将该技术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3.4 药剂防治

3.4.1 常用药物。目前常用的农药有25%嘧菌酯、25%咪鲜胺、75%三环唑、30%己唑(稻瘟灵乳油)、40%异稻瘟净、40%富士一号、30%克瘟散等,高曙辉[3]通过试验研究发现,三环唑预防稻瘟病的发生有良好效果,可在未发病时喷药预防,发病后使用嘧菌酯和咪鲜胺治疗效果较好。

3.4.2 药剂防治。注意事项稻瘟病药剂防治的策略是“抓两头,巧中间”,即狠抓穗瘟与苗瘟,巧治叶瘟。在发病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急性型叶瘟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特别是生长嫩绿,肥料施多,以及感病品种的稻田都应定为防治对象,在多雨、闷热潮湿、雾多露重的天气应及时用药;防治苗瘟、叶瘟,主要抓住在发病初期用药,从分蘖期开始,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应立即打药防治;穗瘟是药物防治的重点,其防治指标是当水稻进入孕穗末期,叶发病率2%以上,或剑叶发病率在1%以上;或孕穗至齐穗期,遇日平均20 ℃以下的低温连续3 d以上,对未达到防治指标的感病品种和生长嫩绿的稻田都应喷药防治,防治适期为水稻破口至齐穗期,尤以破口期(80%稻穗露出剑叶鞘)更为重要。另外若气候有利于发病,如近日有雨,要抢在雨前喷药,病害流行时,对生长嫩绿、叶瘟发生普遍而又感病的品种,分别在破口和齐穗期各喷药1次。

4 参考文献

[1] 温小红,谢明杰,姜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190-195.

[2] 太一梅,袁琼芬,杨从党,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1):149-15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