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业的护理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2 16:51:50

专业的护理培训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1篇

1.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估的核心。

1.2专业学位硕士

是相对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而言,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李沐等[6]在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中显示,专业学位的特性简单地概括为实践性、职业性、复合性。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国家提出的培养目标从总体层面上比较笼统,不够细化,没有明确能力要求以及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2培养目标

2.1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相关精神,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热爱护理专业,愿为护理事业而奉献,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采用理论课学习及护理学专业相关方向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培养方式[7]。山西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目标一致。

2.2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美国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是培养拥有专家才能、在某一专科或专病方面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8]。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就开始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级护理实践护士,包括开业护士、临床护理专家、认定的护士助产士、认定的注册麻醉护士和高级个案管理护士等5类专门人才[9]。高级实践护士实践的特点为: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临床判断能力,能熟练地进行自我创造性的护理以及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10]。目前,美国已经形成护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由研究生必修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3个板块构成,涉及卫生保健政策、伦理学、经济学、基础医学新进展、专科高级护理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内容[11]。英国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能力以及专科护理专家。护理研究的基础课程包括健康照顾研究、循证医学等。具有专科化的护理硕士研究领域包括保健护士、小区精神护理、职业健康护理、助产护理、小区服务和学习障碍者护理等[12]。日本的护理硕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养为主,包括研究方法的学习、科研动态的把握以及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的养成[13]。泰国主要致力于培养各专业高级护理实践者,以提高护理、保健及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群。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本科学历护士可根据临床发展需要和研究方向选择专业化的硕士课程[14]。

2.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主要是面向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生,要求具备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同济大学、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培养临床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治疗技术,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或高年住院医师水平。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护理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现存的问题

①没有明确能力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在培养期间需要掌握的能力要求在培养目标中都有体现。而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明确需要掌握哪些能力要求及核心能力。

②课程设置没体现护理专业性特色,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不同方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层面上比较笼统,不够细化,甚至部分高校护理学研究生的公共课,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同堂完成。

③没有将培养目标细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围绕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细化分解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标准,对护理研究生培养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④各专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没有界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家学位委员会只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但各专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没有界定。如临床护理学的方向很广,这与国际护理教育专科化发展的趋势是背离的,同时也导致我国护理学各个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达到共识的原因。

⑤缺少个性化专业培养特色,导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随意性较大,培养的规格不统一,也限制了护理学人才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的个性化培养特色鲜明,专业院校的个性化培养百花齐放如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个性化教育创造了一种职业与市场高度融合的产学研培养模式[15]。

4结合实际提出有效整改对策

黄涛等[16]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中认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立足卫生行业,培养掌握护理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凸显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科型、高层次护理专门人才。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在2012年9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主办的现代护理论坛上呼吁,护理硕士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应进一步明确,今后,要进一步明确护理硕士生核心知识需求并组建核心课程,探索满足不同专业方向护理硕士研究生需求的课程,并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同时认为,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应以临床实践为主,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科室轮转顺序,探讨有效的护理带教方法,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达到掌握最新临床知识和技术。陈琰晗等[17]研究的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之比较与启示认为,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建立五大目标能力模块包括护理专业操作能力、系统支持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领导能力。专业操作能力模块包括健康评估能力、护理诊疗能力、专业知识咨询的能力。系统支持能力模块包括参与制订专业标准、程序、相关政策和提高护理质量的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模块包括病人教育、学生实践指导、培训其他护士的能力。科研能力模块包括数据收集利用、科研调查及循证护理实践能力。专业领导能力模块包括组织护理实践、护理改革和评价他人专业工作的能力。李峰等[18]研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态势分析中强调,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当突出护理专业实践性特色,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理念,体现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及相关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社区护理等。培养从事护理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强调职业素质,强化实践环节,着眼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护理实践技能。

5启示及展望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2篇

关键词:护生;岗前培训

护生从学校的护理模拟病房到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着从学生向护士的角色转变。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是所有护理教育者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近年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推广护生岗前培训的任务迫在眉睫,使护生尽快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护生到护士、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使其尽快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本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

护生经过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熟悉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熟悉、掌握本专业临床护理的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本专业常见疾病的护理,一般急、危重病病人的抢救配合及护理。使其具有优雅内涵,使护生的言谈举止符合当代社会对护士角色的要求。

2.确定培养对象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刚从学校完成学业即将参加临床实习的护生。

3.加强岗前教育培训

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是个人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转变。岗前教育以正面引导、强化认识为主,帮助护生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可以由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研室教师以集中的方式组织学习和培训。培训时间以一周为宜,具体实施如下:

3.1介绍医院概况、优良传统和治院精神,重点是护理工作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护生对本医院和护理岗位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工作热情。

3.2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邀请医院护理前辈和优秀护士及专家进行讲座,以真实的事例去感染护生,从而使她们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良好的修养、精湛的技术,使她们树立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及专业信念,从而增强自己的使命感。重点学习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等,加强护生医德医风和伦理道德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观念。

3.3学习“医院守则”、“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和有关护理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物品保管制度等,增强护生忠于职守的思想和职业行为准则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操。

3.4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护生面对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患者,必须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护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操作和临床实习单位的技能操作可能存在差异,可由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研室教师通过培训前的集体备课共同完成。在培训中按照安全、实用的原则,编写与临床护理工作紧密联系的技术操作步骤,对护生加以岗前培训,不要求护生死记硬背每一个操作步骤,而是用操作原则来评判她们的操作能力。这种培训使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不至于感到困惑或束手无策,使护生很快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流程,适应医院环境。

3.5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与考核,对护生进行礼仪知识的岗前培训,进行护士的站、坐、行、持物、拾物等基本体态的训练,并对护士的语言交流进行模拟训练。可以选择6~8个临床上常见的情景,由护生进行角色扮演,回答并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在角色扮演中,要注重她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护士仪表、仪态的表现、非语言交流技巧的应用,以及综合应用各科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增强护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战经验。每演完一个情景都要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并可以根据剧情对表演者随时提问来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演绎护理操作步骤,教师可以评判护生操作的规范性。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有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4. 体会

4.1护生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高专护生的个体差异,政治品德、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均参差不齐,加之护理模式的转变,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护生上岗往往不适应。中华医学会提出“明明白白看病、创百姓放心医院”的活动,个别医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表明患者对医疗和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因此,仅仅掌握学校护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是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把护生的起点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使之上岗后能尽快地适应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因而开展岗前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4.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护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讲授法使护生学习护理理论知识、规章制度,以练习法为主学习护理技术操作。在讲授理论时还融入情感教育,在护士素质及礼仪规范训练中,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这些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既提高了护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既激发了她们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导思考、激发思维活动,锻炼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4.3强化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对护理教育而言,是使护生的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产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品质,如浓厚的专业兴趣、高昂的工作热情、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由于护生的职业态度直接影响她们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因此情感教育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使她们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把自身的发展、追求与护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请护理界的前辈进行爱岗、敬业的事迹报告,以真实的事例去感染护生,从而使她们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良好的修养、精湛的技术,使她们树立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及专业信念,从而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做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3篇

一、重视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护生大多在15~18岁之间,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剧烈、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他们大多在初中时就是学业和品行滞后的学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进入中职学校后,新的环境、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会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加之目前中职学校招生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做好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培养中职护生的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不仅要培养护生的技能、文化及专业修养,还要注重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全面提升护生的综合水平。

1.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深挖教材内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现在教学目标中,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

2.培养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许多中职护生基础知识差、认知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无兴趣、信心不足。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首先要以亲切的表情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进行授课,在示范讲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把每项操作的步骤富于程序化动作,加以设疑、启发、引导等讲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操作只靠语言讲解,护生难以完全掌握,需借助挂图、教学视频、多媒体等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把操作步骤细化,逐一分解,从而很好地帮助护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肌内注射操作时,教师先进行示范教学,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每一个步骤清晰、规范地展示给护生,再通过慢放、回放对重要操作步骤进行分解详述,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成动态的传播,不仅加深了护生的理解记忆,还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参与意识。在实训课上护生情绪活跃,为了找准注射部位、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他们先在局部模型上反复练习,然后同学间互扮角色进行实战演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注射原则有条不紊地、顺利地将针头刺入“患者”体内,不仅提高了操作成功率,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中职护生树立了自信心,促进了心理健康。

3. 培养中职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中职护生年龄偏小,进入中职学校后,需独立生活,学习方法、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面临着职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面临许多心理问题。针对此现象,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上,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法、角色互换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技巧,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操作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必要性,解除患者的疑虑,操作中语言交流要亲切自然、不做作,交代注意事项时应条理有序、语气温和。例如讲解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法、口腔护理、鼻导管吸氧等操作时采用角色互扮法,扮演护士的护生在操作中应适时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做好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咐等工作,用恰当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扮演患者的护生,从患者角度出发,学会考虑患者的感受和需要。采取互扮角色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互为“护士”和“患者”,可现场解决各种护患问题,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其中,对于交流的技巧把握得当、掌握透彻,让护生认识到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培养中职护生的爱患观念

中职护生由于年龄、知识、学制有限,在家长的关爱中长大,自我意识强,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缺乏宽容、谦让、协作意识。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上,采用情景设置法,编写病例时让护生参与其中,一起设计具体操作流程,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对策,情景设置要尽量客观真实。示教中把关心与体贴患者的技能清晰而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去关爱服务对象。使用模型人进行示教时,将模型人当做真正的病人去真切对待,教育护生把自己想象成患者,将患者的感受作为护理的出发点去操作。例如在示教鼻饲法时,教师先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解释清楚此项操作的目的,告知患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胃管插至咽喉部位时,告诉患者如何做吞咽动作并适当鼓励;在灌入温开水和流质饮食时注意溶液温度,处处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关心、爱心、责任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护生分组练习后展开讨论:假如我是患者,我当时的心情怎样?你希望护士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护士,你对患者的关心到位了吗?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让护生体会到作为护士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又能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和渴望治愈疾病的心理状态,逐步形成和发展护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护生的爱患观念。

5.培养中职护生团队合作和服务意识

中职护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造成依赖性强、自私自利。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教师规范示教后,同学之间采取小组合作式训练,练习过程中每个成员有针对性地互相指出存在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评判,出现疑难困惑及时请教教师,小组成员各自发挥优势,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要经历学习者、指导者、评判者等角色转换,组内成员都要接受其他成员的考核,练习完毕,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同学进行操作考核,成绩作为小组内考核成绩,由于小组成员间成绩的关联性,组内成员更加关注小组整体操作水平,大家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实训课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从以“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重心,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护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为护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4篇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择

2011年4月一2016年4月我院初责护士16。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岁一32岁,平均24. 2岁;门急诊科27人,内科44人,社区康复科39人,妇产科 25人,外科2。人,口腔科5人。排除标准:①主观没有意愿参与此项研究者;②调查前1年内有家庭意外者;③睡眠障碍或者神经衰弱者;④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够完成研究任务者。伦理学原则:①受试护士及其直系家属在充分了解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签署参与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②入选护士相关诊治和监护措施均以临床指南相关原则为依据,对其医疗治疗和安全有充分保障;③入选病人的信息及诊疗记录予以保密,保护病人的隐私权;④按照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试验方案,本研究全过程中均遵循《握太华工作组关于临床试验注册的声明(OttawaGroup Statement for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根据病人辅导项目的不同,护士分为无辅导的对照组,只接受专业培训的专业培训组,只接受积极心理学辅导的积极心理学组以及接受专业培训联合积极心理学共同辅导的联合辅导组,每组40人。每组护士负责病人40例,4组病人年龄、学历、工作状况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联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病人中途退出试验,病人在试验过程中转院治疗;应按照1}1比例相应补充受试病人进试验组。双盲原则:①研究人员分为3组,第1组研究人员负责筛选和随机分配试验对象;第2组负责进行观察指标数据的数据采集;第3组负责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以及文章撰写。②试验对象的分组情况严格保密,试验对象和具体施行镇痛治疗的研究人员均不清楚试验对象的具体分组。③4组研究人员对各自的操作互相保密。

1.2干预方法

1. 2. 1对照组

初责护士不给予任何辅导,与未参与研究的初责护士工作和生活状态相似。

1.2.2专业培训组

定期组织初责护士专业培训。如何面对病人及其家属,如何处理护理中的问题,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基本护理学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急慢性护理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技术操作,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路线和法律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和文献检索、自我学习能力一月。

1.2.3积极心理学组

首先通过访谈方法,了解初责护士的日常生活状态、业余爱好以及心理问题、自我认知,获得对目标的总体认知,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采取封闭性、结构性的团体辅导方式,结合多种辅导形式,如自我介绍、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以及撰写活动总结。培养积极情绪,在一个舒适环境中开展热身、冥想、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自我检讨、暴露自身问题,并且在成员内部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提升护士的心理自我修复能力。

1.2.4联合培训组

将以上两类方法通过适当的设计联合运用,从专业和心理上对初责护士给予全方位的辅导。

1.3评价方法与工具干预3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初责护士发放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一Being Schedule,GWB)、心理韧性调查表、焦虑自评表(Self一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同时向病人发放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通过随访初责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的时间综合评价干预情况。

1. 3. 1   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该量表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紧张,共3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一10分。

1.3.2心理韧性调查表包括25个项目,目前在抑郁症、焦虑症等临床治疗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提出可以采用个人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子来衡量心理韧性水平,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一4分。

1. 3. 3   SAS是William W. K. Zung编制的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其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焦虑自评表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观感受。焦虑自评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焦虑症状出现的频度,1分为很少时间,2分为小部分时间,3分为相当多时间,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得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

1.3.4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应用国际性护理人力资源研究常用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采用Liken 4级计分,1分一4分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1.3.5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护理部自行编制,包括仪表仪容、环境卫生、解释沟通、基础护理、宣教工作、治疗护理、管理工作,共2。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3个选项,即最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y检验,以PGO.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4组初责护士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初责护士已经成为一个高压群体,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一群体在社会特别是医疗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直接关系到护理的效果和病人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因此,找到适当的方法为这一群体解压,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CUWB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受训组护士CUWB得分最高;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心理韧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受训组护士心理韧性得分最高;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心理韧性即护士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的心理反弹能力。工作和护理过程中的抗压能力,直接关乎自己心理的调节和掌控能力。4组初责护士满意度及病人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培训组护士及病人满意率最高。将积极心理干预运用于临床护士从业活动中,可以激发其职业幸福感,提升工作满意度[ia-m7,积极心理干预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治疗措施。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 Seligman认为:构建快乐、投入和有意义等积极情绪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就是积极心理干预,即积极情绪(如幸福感)并不一定会自己产生,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措施诱发。此外,相关研究发现,提升护士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是发挥护士积极力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绩效的有效途径。初责护士对病人的护理和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精神状态会很好地体现在自身发展上。本研究结果显示:4组初责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培训组的护士升职所需时间最短,专业培训组的护士和积极心理学组的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所需时间稍长,而对照组护士升职所用时间最长。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5篇

近日,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召开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市卫计局关于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并进行了协商讨论。常委们认为加强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及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常委们就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技能培训、行业监管、服务收费、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归纳整理如下,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问题

建议:明确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准入条件,逐步提高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基础素质;严格岗前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

二、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行业监管问题

建议: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管理机构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医院或者患者通过医院聘用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由医院设立;劳动中介公司派遣的,劳动中介公司由负责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业务管理统一由医院护理部负责,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管理。

三、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服务收费问题

建议:有关医疗机构按照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分级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报物价局、卫计局备案。各医疗机构应在医院醒目位置公开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陪护费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备案公示收费标准。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6篇

一、 培训目的

1.规范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操作技能。

2.熟悉各专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专科业务能力。

3.掌握院感基本知识,提高人际沟通、护理教学、护理科研能力。

4.帮助新护士迅速适应医院环境,投入护理工作,保障护理安全。

5.培养专科护士,强化主管护师业务能力,提高护士长管理素质。

二、 培训规划

培训分为五个方面: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专科业务能力培训、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护理综合能力培训、重点护理人才培养。

三、 培训对象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助理护士、护士、新入职人员。

2.专科业务能力培训:各专科护理人员。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新入职护理人员。

4.护理综合素质培训:全院护理人员。

5.重点护理人才培养:护士长、主管护师、护理骨干。

四、 实施方案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有护理部组织,24项基础护理操作按每月培训两项逐步完成,每月培训分为四个流程:(1)第一周观看操作碟片,观摩操作示范;(2)第二、三周指导操作练习;(3)第四周实际操作考核。

2.专科业务能力培训:各科室组织,护士每季度一次考核一次,护师、主管护师每半年考核一次,护理部定期指导,年底根据综合考试成绩评选优良、合格等级。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实行院科二级培训,护理部组织岗前培训,各专科负责专科培训。新毕业护士采用轮科方式进行培训,各轮转科室制定培训计划,依照计划对轮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其他人员由各专科培训。

4.护理综合素质培训:护理部制定计划,主要以每月组织一次全院业务学习的形式开展,并举行市级学术讲座,开办专题培训班。

5.重点护理人才培养:积极选派护理骨干去省级大医院进修学习,举行护士长经验交流会,安排护士长及专科护士参加护理管理及专科知识学习班,落实主管护师ICU轮转制度。

五、 培训内容

1.基础护理操作培训: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注射法、鼻饲法、洗胃法、灌肠术等24项基础护理操作。

2.专科业务能力培养:各专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等。

3.新进护士业务培训:护理核心制度、医德医风教育、护理服务礼仪、医疗法律法规、各专科护理知识等。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7篇

【关键词】 定向培养; 重症医学; 专科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161-02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和需求日益增大。专科性的护理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培养专科护士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促使临床护理事业朝着专科化的方向发展。ICU作为医院的一级分科[1],具有患者病情严重、精密仪器复杂、治疗手段多样、工作量庞大等特点,使从事ICU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通常是普通病房的许多倍[2]。因此,ICU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专业护理能力和极高的应急处置水平。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针对ICU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有的培训模式仍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所以如何建设ICU专科护士培养机制仍需要深层次的探索。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ICU专科护士培训现状,为院校定向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先一步的探讨。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ICU专科护士培训开始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就设立了重症监护护理的专业团体,ICU护士必须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和能力测试才能取得合格证书。

1.1 美国培训模式

1976年,美国开始实施ICU专科护士认证制度,是提出并实施专科护士培训最早的国家。美国ICU临床专科护士要有学士教育经历的最低要求,而且必须通过由美国危重病学会组织的从事ICU患者护理执照考试,获得证书后才能进入ICU工作领域[3]。该国危重症护士学会采用网络学习的模式培训ICU专科护士,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通过互联网在线授课、光碟和录像机自我学习等形式进行教学。受训者可以不受地点和时间约束,自由掌握学习进度。培训模块包括目标、大纲、工作表、经验教训、自我测试和模块测试等6个内容,培训内容完全由美国危重症护士学会负责设计[4]。

1.2 加拿大培训模式

加拿大的部分高校对ICU专科护士的培养采取以学校为基础的培训模式,学校负责理论授课,医院负责临床训练,教育机构负责培训方法的设计、培训内容及教学实施[5]。此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分离。加拿大的某些医院采取以医院联合为基础的ICU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即所受训者需要的培训内容、方法和标准全部由医院负责提供。但是这种培训模式均针对医院护士,对在校护生并不适用。

1.3 北爱尔兰培训模式

北爱尔兰采取医院和学校联合的模式培养ICU专科护士[6]。此种模式是以培养临床护士为主,医院负责设计培训项目并提供临床实践场所,所有的理论部分均由教育机构负责讲授课讲解。无论是项目设计还是课程时间或是教学内容都取决于医院的需求,这种模式的优点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充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专科护理发展较晚,ICU护士在我国仅20多年的历史,ICU护士培训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有亮点有创新,但更多的是需要完善和改进。2002年,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启动ICU护士培训,当年及2004年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致力于培训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培训结束后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这两期培训为我国ICU 专科护士资格认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随后ICU专科护士培训在全国部分地区相继开展起来。

2.1 国家层面简述

2005年,卫生部要求: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重点专科护理领域实施专业护士培训工程,切实培养一批符合临床需求的专业化护理骨干,积极探索和建立紧跟时代步伐和岗位需求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高护士队伍的科学文化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8]。2007年,卫生部颁布《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2005-2010年)》,提出了ICU护士培训大纲,在培训对象、授课内容、培训方法、时间安排和考核要点等内容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9]。2011年,新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10]指出:要对重症监护、血液净化、肿瘤、急诊急救、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着重培养,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增强临床专科护士培训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意识到了ICU专科护士的重要性和培养必要性,并给予政策支持。

2.2 地区培训概况

2003年,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成立,受北京市卫生局、北京护理学会的委托,并在其具体组织指导下,北京率先开展了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的尝试[6],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首次。2005年,广东省依托香港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培养专科护士,开设专科护士研究生班。2006年,上海护理学会具体承担ICU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并于当年建成10个ICU实训基地。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ICU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培训基地。此外,内蒙古、浙江等地也开展了ICU专科护士培训班。这些地区对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医疗系统对ICU专科护士的需求,但也说明我国ICU专科护士培训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3 院校培训模式

我国各大院校也相继展开了ICU专项培训。本科院校如苏州大学,根据地方需要,自2004年起其护理学系与苏州市护理学会共同开展了ICU护士培训工作,培训对象为苏州地区具备护士执业资格、从事ICU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培训涉及ICU相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甄选、实训基地建设、考核标准制定等方面[11];专科院校如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5-2008年,连续四年,针对四届护理专业大专实习生(共计332名学员)开展ICU初级专科护士培训,在制定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建设教学文件、选择培训医院、选拔临床教师等4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12]。

3 国内ICU专科护士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培训模式不统一

有的地区从在职护士中选拔人员,以参加短期ICU专科学习班的方式进行培训,有的地区以科室轮转代替专科培训的方式进行岗位任职培训[13]。无论是在培训周期还是在培训教材上,各地也不尽相同,且对培训对象是否拥有相应的学历、是否具有直接危重症患者护理经历没有要求,致使受训者的能力层次不同。但护士已意识到仅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远不能胜任ICU护理工作的需要,他们对正规系统的培训有强烈的要求。

3.2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ICU专科护士带教老师的能力不一。多数医院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但这些带教老师既要负责临床教学又要承担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甚至有的还要担任一些行政事务,可谓是身兼数职,难免会顾此失彼,影响带教效果和质量[14]。而在校授课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和技能,难以满足护生的需要。

3.3 培训课程和教材不完善

ICU专科护理领域的知识在我国护理本科教育中难寻踪迹,虽然在研究生教育中有专业的研究方向,但与课程设置匹配程度不够,与满足ICU护士实践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对重症监护思维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但由于学校与医院沟通交流不完全,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临床的实际发展。培训教材更新速度慢、权威性教材少、教学资料不全面等缺点使ICU专科护士培养难以拥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内容[15]。

3.4 准入标准和考核方案不确定

目前能够代表我国ICU专业水准的统一认定机构还未成立,对ICU在岗的护理人员是否必须持有专业资格证书还没有硬性规定。调查研究显示,我国ICU护士在校期间并未接受系统的重症护理教育,护士缺乏进入ICU前的培训;而进入ICU后的任职培训还缺乏正规化、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和模式。在考核中,衡量指标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变动性大,不能客观反映出受训者的综合能力,对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准确评估。

4 未来展望

4.1 建立完善的ICU专科护士培训体系

总体上讲,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要联合调研,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ICU专科护士培养纲要。具体来说,在课程内容上要科学设置,紧跟社会时展和医学技术进步的节奏,不与时代脱节;在授课计划上要周密制定,既体现ICU护士培养规律,又兼顾在校护生特点;在授课方法上要灵活选择,不拘泥于校内课堂和医院科室,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线授课,适时创新授课手段;在师资力量上要优化配置,不仅要从护士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授课老师,还要注重老师队伍的培养,增加授课老师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在考核方案上要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合理,过程便于操作,尽量统一有序。

4.2 严格ICU专科护士执业准入标准

对在职护士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要设置培训对象准入条件,对学历、经历、年龄要有详细的要求,对在校护生课程学习和任前培训要建立淘汰机制,确保优秀的人才进入ICU专科护士队伍。明确ICU专科护士的感念认识,统一ICU专科护士资格考核标准,建立规范、权威的资格认证机构。

4.3 尝试和完备院校定向培养ICU专科护士模式

即医院和学校联合培养ICU专科护士的模式,以在校护生为对象,由医院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选拔和建设师资力量、选定和编写教材、设置教学课程和内容。护生通过“自愿+择优”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ICU定向培养班,分三个阶段完成学业:(1)定向培养护生在完成学校规定公共课程基层上,增学重症护理学方面的知识,学时要在150课时以上;(2)学校建立ICU工作坊,要求护生掌握ICU常见的10项护理操作;(3)ICU定向班的护生到指定医院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实习,实习计划有所在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制定。这种模式是对护生合理使用的一种优化,不仅满足了护生学习临床实践的需求,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医院临床一线的需求,同时为建立合理的ICU护理队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黎明,夏明,李玉萍.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79-80.

[2]高燕,邢爱红,庞海霞.三年制专科护生ICU护理专业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2,12(26):3245-3246.

[3]任国琴,俞萍,苏纯音.国内外ICU护士培训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7-18.

[4]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CCNS renewal options and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2010-02-06.

[5]乔安花,席淑华.不同国家及地区ICU专科护士认证与培养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2):90-93.

[6]魏建民,杨杰,薛婧杰.国内外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与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55-57.

[7]曹红梅,陈湘玉.我国ICU护士培训现状及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87-8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S].2005-07-2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的通知[EB/OL].2007-05-25.

[10]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86-288.

[11]钮美娥,殷桂霞,薛小玲,等.ICU专科护士资格培训的实践与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692-693.

[12]邢爱红,王宁,闫春梅.初级专科护士培养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9,6(8):356-357.

[13]王志红,周蓝妹.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9.

[14]蓝惠兰,黄惠根,谭杏飞,等.综合ICU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5,4(1):39.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8篇

关键词:急诊护士;护理领域;培训;专业技能

近年来,人们对于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经济、有效、方便、连续、综合急诊护理服务[1]。急诊护理服务已经成为了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成为了医院护理的主力军[2]。因此,医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权护士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急诊护士培训必要性为起点,并针对性的提出措施,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提高医院的总体实力。

1急诊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郭明贤等人[3]曾经对急诊病房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房接受的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应该配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扎实、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急诊护理的出现和发展都为医院加快专业化,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发展了积极作用[4]。急诊护理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急诊患者除了能够进行专业化治疗外,还能够得到常规护理人员给不到的护理。急诊护士的培训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肖江琴等人[5]曾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房对于医护人员要求较多,医院应该尽早建立相应的急诊护理培训机构和体系。李俊英等人[6]研究结果显示:92.2%医护人员支持医院设置急诊护理培训中心。

2医院急诊护士培训现状

2.1护士培训选拔 早在2007年我国相关部门就对医院急诊护士接受专业培训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患者需要。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急诊护士培训对象必须具备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7]。麻春英等人[8]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急诊护士培训应该将护士的学历、年龄等纳入其中。李静等人[9]同时认为:培训急诊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最好能够通过全国英语6级。

2.2急诊护士培训基地 急诊护士的培训是提高医院总体实力、赢得医院效果的关键,但是目前仍然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很多机制、培训模式等没有成熟[10]。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加强急诊护士培训工作,并且将当地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本地区急诊护士培训中心,并还没有建立国家认可的培训基地,也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薛梅等人[11]对16个急诊护士培训基地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急诊护士水平已经在国内领先,并且相应设备也比较先进[12]。

2.3培训内容 急诊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发事件较多,患者病情变化也比较快,在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我国依旧缺乏统一的培训大纲,很多培训内容只能够根据医师的临床经验等进行培训,其培训结果不同,并且不同地区急诊护理能力也不同[13]。急诊护士培训内容应该包括急诊护理理论知识和急诊护理临床实践。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如:理论讲座、病例分析、临床实践等。毛永香等人[14]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3%的人认为理论培训应该少于临床实践。

3急诊护士建议

3.1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专业化 吴丽荣等人[15]进行了一次调查,我国现行医院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过多的依赖于普通医学和其他学科,真正涉及到的有价值的护理知识较少。苏瑾文等人[16]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中分析了院校教育和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急诊护士的培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根据情况建立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提高急诊护士专业技能,壮大人才梯队[17]。

3.2培训前考核,按需求分等级培训模式 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应该根据Benner模式[18]进行培训,将培训人次分为5个阶段,即:新人、初步进阶者、胜任者、精进者、专家。医院急诊护士培训前,应该对学员进行考核,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培训。

3.3注重培训效果,加强培训考核 徐勤环等人[19]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中引入了持续改进质量理论,有效的促进了急诊护士的培训质量,并取得一致认可。在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应该将急诊护士的培训考核融入到对护士绩效的考核中,使急诊护士敢于创新、勤于思 考[20]。护士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这样能够促进急诊护士培训模式越加晚上,更加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

3.4虚心向医师求教为患者的切诊方法[21]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患者的护理,但对患者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患者的切诊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南海,叶向红,高勇.军队医院普通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36-437.

[2]周丽娟,李雪玉,张怡,等.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军队心血管病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20-521.

[3]郭明贤,高丽,张桂红.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9):1115-1116.

[4]胡立珍,胡艳军,李慧,等.提高介入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201-202.

[5]肖江琴,江静云,李萍,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CU专科护士培训评价模型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0):1195-1197.

[6]李俊英,李虹,余春华,等.肿瘤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与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36-2138.

[7]姜华,胡迎春,屈芸娜.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需求调查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7(10):1099-1100.

[8]麻春英,陶建双,李萍.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临床带教师资情况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13-3915.

[9]李静,梁英,周丽娟.军队心血管病专科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的资格认定与培训[J].护理杂志,2010,27(20):1587-1588.

[10]宋瑰琦,秦玉霞,袁秀娟,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997-1000.

[11]薛梅,陈荣秀,孟宝珍.加强专科护士培养提升护理服务水平[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91-93.

[12]申华平,孙建萍,张海燕.护理专业专科层次设置急救护理方向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59-61.

[13]李亚洁,张立颖,彭刚艺.广东省专科护士研究生课程班培训项目的启动[J].南方护理学报,2011,12(5):67-69.

[14]毛永香,邢凤,全凤英,等.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对护士专科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96-1598.

[15]吴丽荣,吕怀娟,朱芬芬.临床护理人员对专科护士认知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26-3628.

[16]席淑华,赵建华,叶文琴,等.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4):341-342.

[17]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11,22(4):34-36.

[18]李怡兰,胡翠萍.急诊护士工作职业风险因素及应急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09-110.

[19]徐勤环.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0):134-135.

专业的护理培训第9篇

关键词 技能培训组 护理技能培训 护理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Skills

Training Group in Nursing Skills Training

SHA Li

(C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

Abstract School is the cradle of excellent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and many nursing professional in schools provides numerous excellent staff for hospital. With the improving of the people's health consciousness, this situation makes people become more strict with the med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medical enterprise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clinical nursing skills more specialized and to make the nurses' 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care quality of service improved, nursing skills group was founded in our nursing profession for students to perform the training of nursing skills. Through the test of practice, nursing skills of students in the major of nursing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roviding more excellent nursing staff to the hospital.

Key words skills training group; training of nursing skills; nursing management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护理学科的内涵以及外延进一步得到延伸。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医疗护理方面的要求更多更严格,①这是对护理人员在护理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方面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其提升护理技能的一个机会。近些年来我国的临床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并且工作量也趋于增加,这就致使了很多的护理人员忽略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为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以及服务质量,②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技能,我校在临床护理专业成立了技能培训组,经过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校护理专业3,4年级学生中选取30名护理成绩优异的同学成立技能培训组,对我校护理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护理技能的培训。

1.2 技能培训方法

护理专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们在学习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积极性,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护理专业3,4年级学生中选取了30名护理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技能培训组,在课堂上帮助其他学生学习护理技能。技能培训组内的30名学生均为,护理专业成绩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强,自主学习、接受能力强,沟通管理能力优秀。所选出的30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先行学习和研究课堂上教师要教授的护理专业知识,待了解、学会之后,在课堂上帮助其他学生对护理知识的难点进行理解和学习,帮助其他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技能培训组内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前学习相关的护理课堂知识,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学习,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效率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使得学生们的护理技能有所提升。

1.3 技能培训组的实行模式

1.3.1 健全各项培训考核制度

在护理专业中健全各项培训考核的制度,并且对护理的基础操作质量评价标准进行重新规范。③技能培训组成员根据学校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护理技能培训,对学校中的各项护理以及培训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及规范,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护理技能的提升。

1.3.2 建立“三级”培训管理体系

在学校中的护理专业成立“教师—技能培训组—普通学生”这样的三级培训体系,进行相应的培训,做到层层把关。由教师直接指导技能培训组的成员,技能培训组成员提前将课堂知识学习、了解,在课堂上对没有提前进行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对技能培训组的学生进行相关的护理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考核,技能培训组的学生要通过教师的考核然后对其他的同学进行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④

1.3.3 制订分层次培训计划

将全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护理技能素质的分级,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护理技能的培训。将所有学生首先进行一次系统的技能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将所有学生分出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的技能水平的不同,对其进行相应水平的技能培训,⑤以提高其技能水平。

1.3.4 评价方法

定期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进行考核,以监督和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水平。在技能考核中以临床实践为主要考核项目,让学生分批多医院进行临床护理的实践,最后还要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检测患者对学生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不满的地方,并根据患者所提出的各项意见进行改善。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并将每次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以寻找学生在护理技能中存在的不足和遗漏点,方便其进行完善。此外,还可以在学校中举行护理技能大赛,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激励其继续努力,并让获奖学生向其他学生交流学习实践经验,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在护理技能实践考核中,要尤其重视患者的意见反馈,认真分析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恢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以为医院提供更多的优秀护理人员。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临床护理方面的技能均有所提升。经过技能培训组一段时间的培训,第一次参加考核的学生共计1500人次,综合合格率为91%;第二次参加考核的学生共计1000人次,综合合格率为95%;第三次参加考核的学生共计500人次,综合合格率为97%,通过三个月的技能培训,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护理水平逐渐上升,学生们的临床护理技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对患者的调查问卷中,其对我校学生护理水平的满意度由第一次的85%提高到97%,这充分表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技能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3 讨论

3.1 健全各项培训制度及规范操作标准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

为了全面促使我校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技能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建立起一个健全良好的配信制度有着重要意义。在很多医院中对护士的技能培训中主要是由护士长全权负责,虽然对培训工作作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没有大家统一的执行标准,培训的结果并不是很让人称赞;而在我校护理专业实施的这种培训模式,是针对学生们不同层次的护理水平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护理技能水平。

3.2 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带教队伍

在我校护理专业成立的“技能培训组”就是通过优秀的护理人员带领全校护理专业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升护理技能。在这种培训管理体系之下,将护理专业学生按照其技能水平进行分级,根据其不同的护理水平进行有针对的护理培训,各层间的护理层层相连、环环相扣。⑥通过一连串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一批专业化的“小护士”脱颖而出,每次在学校中举办的护理技能竞赛中,都会有很多的学生获奖,也会有更多的护理专业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这种培训模式与制度,使学校护理专业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带动了大家在护理技能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为我校学生日后成为优秀的医护人员奠定了良好基础。

3.3 实施分层次的培训及考核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技能操作水平

在我校护理专业中实施有具体计划的培训与教导,能够充分提高学生们在临床护理工作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从而使培训的结果更加有效。在培训过程中技能培训组成员是护理专业学生们的头领和核心人物,并且,技能培训组成员是经过一定挑选的,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来教导学生,使学生们更加投入地去学习临床护理知识。

3.4 有效的评价方法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及临床护理质量

在我校护理专业还设置了随机考核,随机考核是指考核对象的随机和考核项目的随机。主要考核培训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重点考核学生们的实际操作以及应用能力,经过技能培训组的教导和考核,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护理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⑦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有效保证了学生们的护理质量,并且能够明显降低学生们在护理工作中差错发生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我校学生各个方面都表现得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综上所述,在学校护理专业设置护理技能培训组,不断对学校中的护理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水平以及护理技能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在学校中将各项培训考核的制度进一步健全,并且对护理的基础操作质量评价标准进行重新规范,这一举措对提高全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技能培训组在护理技能培训中不再只是停留于形式,更多的是体现在实践中,更加重视培训效果,此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们的临床护理水平,为将来护理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医护人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释

① 杨柳,陈锦秀,李绵利,等.综合性实验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91-92.

② 李晓玲.设置技能培训组在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6(6):280-281.

③ 吕晶,牛秀美,陈美伦,等.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构建理论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3):94-95.

④ 李艳,何平先,刘巧艳,等.简易标准化病人在护理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7(3):107-110.

⑤ 沈晓玲,沈晓芬.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工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01-6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