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54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主体从事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的并具有革新性与独特性的产品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技能。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其基础和手段是创新智力化能力,其动力和方向是创新人格化能力,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创新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遇到的问题

1.家庭制约影响

由于我国受传统习俗影响深厚,导致许多家长对子女在创新思维与实践方面的开发及关注很少,他们不希望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过分的保护孩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社会重视不够

尽管许多高校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发展进度较慢。社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力量不强,影响了群众对创新能力的认可度。创新教育跟不上会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萎缩甚至消失,因此,社会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课堂讲学也是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现行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的课堂教学,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4.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

由于教育的迅猛发展,给未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学生实践环节仍不够健全。为此,各高校都在努力改变这一情况,纷纷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室建设等,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更加完善。同时仅仅停留在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是远远不够的。

6.大学生自身问题

一些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此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过且过。有些有些学生也想创新,但苦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1.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后盾。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全面合理,另外要懂得广博的知识结构对于发展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在校期间能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2.激励学生主动实践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应该让大学生自己思考“寻找什么样的实践对象”“怎样去实践”等等。通常在实践活动中,老师更多激励学生主动实践,而总是提出许多的规定,往往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学过机械原理与零件课程后,自己构想一种新型的机械,虽然所有原理都是已知的,但是其知识集成可能却是新的。然而,如果学生设计由教师规定某种用途,规定了参数范围,提供参考图纸等,就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总体的创新潜能。因此,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并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3.改革课程体系

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要,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应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及条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学习;二是开设多领域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积累多领域的知识;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进行第二课堂培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五是开设创新学课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和主动性。创新能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单一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很难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优化课程结构,要加强实践环节有着必要的意义。

4.重视教育者人格的塑造

教育者的人格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影响很深,并且对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的人格素质提高是必要的,作为教育者要有宽阔的胸怀,民主的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理解并宽容学生在创新中发生的错误,给学生以信心,使学生有一种创新安全感及光荣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实验环境给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实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5.注重因才施教

在我国原来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往往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够重视,大纲整齐划一,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考试以所教内容为标准,过于单一化,无法彻底检查出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造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走出原有教学方式,因才施教,改变教学模式,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人格,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探索。

6.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也同样重要。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在于创造民主、轻松、自由的氛围,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基地作为后方支持。良好的环境既是课堂内容的深化补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所学既得到了实践的印证又加深了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也起到着重要作用。创新环境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还表现在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自由的有益于创造性发展的环境。

7.创新纪律管理模式

创新是提供有价值的新颖的成果,应该突破原有的框架,给以最大的自由度。创新的自由往往会与纪律对自由的限制产生矛盾。因此,为了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创新人才个性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纪律管理模式,给创新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结束语

虽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受家庭制约、社会重视不够、课堂教学、高等教育实践以及大学生自身等问题的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为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利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主动实践、改革课程体系、重视教育者人格的塑造、注重因才施教并创新纪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薛炜华,杨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07).

[2]华丽.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杂志,2005,(05).

[3]黄跃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艺术教育[J].高教探索,2006,(05).

[4]李爱侠,叶柳,张子云,王翠平.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5]姜秀华.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科学,2003,(01).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自身素质;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0―02

一、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完成本职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条件

1 认真学习领会学校的文件精神,认真理解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学工处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理解学院和学工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 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勉敬业,情操高尚,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讲团结、顾大局。

3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并配合院党委、团总支,做好学生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4 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二、我们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现在我们辅导员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已经涉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生活服务、课外活动参与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学业上的老师、生活中朋友,也同时考虑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考虑怎么自立。

我觉得应该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实施活动中要有专业特色和创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或活动激发并引导同学的主体需求,让他们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明确理想、信念、责任、奉献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学生质量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学生平时言行得体,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讲团结,重视人际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现在各高校都流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具体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应对当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形势:

1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自律能力,做好新生的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工作,把讲授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拓宽眼界,开阔视野。

2 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我们辅导员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院开展的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所带x×同学暑假参与过社区许多工作,给老人发放优惠券、帮一些老人申请老人证、办理居家养老证,组织志愿者、策划活动,只要居民有事找到居委会,她都会认真接待,除主要负责的民政福利这一块。其他工作人员有什么忙不开了,她都过去帮忙。孙晔文同学说她到社区居委会工作,需和各居民打交道,事务较多,沟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现在该同学已经很顺利的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提高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

3 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大学生的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条件,本人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让有胆量的说,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也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利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硬软件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练好表达能力的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材之一,因此要鼓励在校生应该抓紧时间去研读有关的著作和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实际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程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毕业生进行模拟答辩,还有我们院团委的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比赛等,这些都能达到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5 创新能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圃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亮点文化活动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对策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会议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二十一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它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现代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发展特点,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培养下,可以说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能力,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显然,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准地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就能更加理性地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

(二)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讲,如果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而无法找到工作,高等教育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那么,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将失去意义,因此,高等教育应切实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三)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需要。

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难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之路。这样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从长期来看,这对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不失为一条道路。

二、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之难,失业人数之多,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大多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在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创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积极性高,但实际创业比例低。

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二)科技转化率低。

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三)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客观上讲,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学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要面向市场。

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能自主创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上来。

(二)改革管理制度,营造创业环境。

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式,许多地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死读书者不会创造,不会创造就难谈创业。因此,学校应尽快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环节上让学生多参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有利于年轻教师和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脱颖而出的土壤;营造鼓励学生冒险、当领头雁,崇尚知识、追求真知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充实创业指导队伍。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创业思想的渗透,在创业专门课程讲授中更应结合实际,突出学生的能力及素质培养。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建立专门的创业指导队伍。

(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许多学校都安排有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参观、考察各种类型的小企业,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等,同时可以请一些创业成功者讲自己的奋斗史、创业史。让学生撰写创业纪实,既体验创业的艰辛,又感到创业的乐趣。

(五)政府和社会要扶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很多高等院校设立了创业风险基金,用来帮助和解决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但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学校创业基金能得到的面太狭窄了,这就需要政府或社会出台一套完善的帮扶学生创业的政策。依法为他们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予以税费减免、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小额贷款,提供人事档案托管、职称评定,等等,这些工作都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和意义,能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母。要扩大就业岗位就要大力鼓励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减轻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促进经济繁荣和经济活力的保持。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适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唐建阳.论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J].企业家天地,2009,(01).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4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5篇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

二、激发学生情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被尊重,其情感被激发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听得专心,说得由心,读得用心,写得贴心的特点,并且这一学习过程会让他们经久回味,难以忘怀,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情感的主要途径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艺术性描述、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等等。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注重课堂语言表达,挖掘文本情感之美,通过音乐让学生沉浸于文本营造的氛围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味作者内心情感的迸发,引起共鸣;通过回顾自身生活经历来唤醒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来拉近作者和学生的心灵上的距离。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充满激情,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师生思维也就异常活跃,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三、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四、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充分主动参与,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如何才能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善于自己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自主钻研的表现,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信号。总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溅创新的火花。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这是他开始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之中去,如有学生提出独到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这样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动脑筋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五、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组长,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一名补充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组长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6篇

【关键词】大文化大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51-02

一、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

“教育”一词的古文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即使人成其为有德、有智、有为之人。自孔孟以来对人的教育就始于“礼、乐、射、御、书、数”。古代的这种“德、美、体、智”的育人理念,在本质上表达了教育的诉求。19世纪,马克思从人类本质的视角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认为,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人类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就个体的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塑造完美人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由此可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把人培养成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要求。

(二)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现实依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导价值观,理论深层蕴涵着人本主义,其实质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发展的本质:一方面,“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是满足人的人本主义诉求,发展必须立足人的能力发展,尽最大可能释放人的潜能,发挥其创造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另一方面,“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根本动力,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根本目的,切实做到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完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目标任务。人才培养必须以时展需要为价值尺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尊重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将素质教育渗透、融人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建构高校大文化育人环境,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二、大文化育人的内涵及特征

大文化育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知识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贯穿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并指导教育教学评价行为。实质是注重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重激发学生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素质,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强调师生、课程、教育教学回归生活、感悟人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大文化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大文化育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学习特点及个性发展选择的要求,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它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基础素质。充分发挥文化所固有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教化力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内省的能力、文化的品位、开放的心灵、独立的思维,关心社会、关心世界的胸怀,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文化视野下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大文化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文化育人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或途径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为此,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大文化育人理念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拓展和科学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人文与专业的对接、人文与职业的互动。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发挥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合力,强化综合育人工作队伍的职能,以及学生管理和学生代表参议制度等为平台的实践体系,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从而把人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文化育人,在本质上,弘扬人性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尊重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塑造完美的知、情、意、行的人格特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构应坚持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始终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课程体系设置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不同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以学分为纽带促发四个板块的联动,通过“一个渠道,两方渗透,三类活动,四种氛围”,即大文化育人渠道,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渗透,自我认知与体验学习、活动熏染与开放学习、内化修为与自主学习三类活动,课堂、宿舍、校园、社会四种氛围,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创造时时、处处、人人的大文化育人模式。课程评价按照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视过程性和实效性标准;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授课教师、辅导员、学生、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协调发展,实现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理实考核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知识认知到素质拓展、从理论学习到内化信念和行为养成,逐步形成知识学习与方法探索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课堂、校园、社会的氛围中感悟、修为、外化,实现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转化,全面提高学生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1 情感式教学。情感式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教师对知识的热爱,知识渊博、思想奔放、胸怀开阔、品德高尚。教学过程充满真情、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分展示知识的魅力,变“无情”为“有情”,用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其二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喜爱。大文化育人是一种人性教育,重视人文关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情感认同,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 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针对学生的疑惑、理论观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强调教学的问题意识价值取向。问题教学从问题出发,结合实际,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方式灵活多样。如,案例讨论、重要理论、热点问题、学生兴趣等。尊重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或不同想法,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辨能力。为此,一方面,教师应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了解相关理论,关注热点问题,提高理论修养和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

3 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备课、讲课、讨论,变传统的“独唱”为“合唱”,优化学生参与机制,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大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教育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锻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等社会实践能力。

4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将某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设计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进行,通过学习、应用知识及技能,在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从传统的强调传授、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项目式教学立足学校特色、区域特点和学生兴趣,形式多种多样,诸如,社会调查、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就业创业、企业实训等。引导大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历练其独立思考、敏锐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7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开放性思维

一、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个体智力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开发个体创新潜能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数学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严谨,与工程技术的很多方向联系紧密,有很多内容适合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有益处。例如在讲述古典概型时,对典型例题抽签问题“10个人抽签,有3支签是中,7支签是不中,问第二个人抽中的概率是多少”,解抽签顺序先后不影响抽中概率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个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到解答的一般性规律,从而抽象出“全概率公式”。再如,讲常见分布(0-1)分布和二项分布时,通过讲解两种分布的由来,倡导学生自己观察抽象出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可以化成n个(0-1)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的关系,培养“化整为零、有繁变简、有难变易”的思维方式,这种抽象分析也为后面提出及证明大数定理留下伏笔。这两个例子就是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培养学生洞察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通常是客观形象出发,对客观形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思维过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之所以还能拥有比电脑更高的智慧,主要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形象思维的天赋,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大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直观和想象,我们应好好利用这些内容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从古典概型的投币掷骰子蒲丰投针游戏至现代概率论的分布函数概率密度的曲线形式再到统计学几大分布的图像表达等等无不是锻炼学生形象思维的好例子。对古典概型的游戏,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甚至亲自动手使学生不但学会计算这些概率而且对这些计算看得见摸得着。学习概率密度时,针对一维随机变量的函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一维函数推广到多维函数,从而自然地得出多维随机变量的函数形式。又如我们提到的统计学几大分布,其本身的函数形式都比较复杂,我们通过做一些关于统计分布的Flas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们在直观上了解这些分布,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参数的变化对于动画效果的影响,启发学生的想象,加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表现为逆用定义、定理、公式法则,逆向进行推理,反向进行证明,反方向形成新结论等等。

大学数学课程,与其他多个学科专业联系紧密,知识交叉多,应用广泛,包涵大量丰富有趣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正面求解往往不易,所以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这就要引导学生逆用定义、某些定理和公式,特别是对于直接从正面探求不易解决的问题,可迂回到问题的反面逆向思维,寻求解决的方案。例如在讲概率性质时,可借互逆事件间的概率关系提出“逆向思维或”,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在很多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时进行运用。

一个著名的例子:全班40名学生,求至少有2人同月同日生的概率。直接计算这个概率是非常麻烦的,这时我们引导学生用其对立事件的概率来解就简单得多了,即先求出40名学生都不同月同日生的概率,然后根据对立事件的概率和为1,得到至少有两人同月同日生的概率。利用对立事件进行逆向思维,能使复杂的概率问题得到简化,从创造的角度看,逆向思维比横向思维更值得重视。

四、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开放性思维能力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即把课堂学到的思想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切实的解决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思想心理各方面问题。

数学现今是一个应用性强的学科,有很多内容可以引发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例如借互逆事件间的概率关系提出“逆向思维”时提出“换位思考”,联系实际出现的矛盾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又如讲“不可能事件概率为零,反之不成立”时结合实际推断原理指出“小事概率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应该发生”,这时要强调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由此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通过对这些课堂内容的引申,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发的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在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准确的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根据数学学科理论严谨、应用广泛的特点,时刻注重培养学生各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清河,常兆光,李荣华.随机数据处理方法.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5(第三版).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8篇

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但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学生语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本文的目的在于唤醒广大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社交语用能力 语用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国间交流的频繁增加,社会对于人才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对用外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考试的束缚,从一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和学生都过度的重视词汇、语法,而忽视了语言形式在一定语境下的正确使用,常常引起语用失误,造成了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的障碍,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在我所任教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就存在上述的情况。所以,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这就涉及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有语用语言的学习,更要加强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语用能力和多数英语学习者的现状

语用能力涉及的是所使用的语言和社会规则,不仅包括使用语法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在一定语境下正确使用的能力,即:它是由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构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应该把对学生语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在教授英语和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了语用语言能力而忽视了社交语用能力。因此,许多学生会出现非常熟悉词汇、语法知识、甚至口语讲得也很流利,但却不能很好的把握它们以及某一话语的使用所依赖的恰当语境。比如:学生可能知道表示感谢,赞扬或道歉的多种结构,但却不知道在不同条件下应该选择哪个更为恰当的形式和策略。比如,sorry, excuse me, terribly sorry 等简单形式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语体特征和语用差异,I’m sorry 就表示直接道歉,而I’m terribly sorry,I’m really tried to squeeze it in.就起了强调作用,excuse me 一般是在麻烦别人或打扰别人之前所说的话语。又如:一位外籍教师邀请自己的学生共进晚餐,但学生因事不能前往,于是需要回绝老师的邀请,此时如果使用No,或 No way(没办法)等形式,显然在语用上是不恰当的,甚至会使外教生气,而I would love to, but I have a prior engagement.之类的话语就显得更得体。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说出来的话不但要合乎造词句法,还要适应一定的语境,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和得体性,为他们能够与外国人顺利的交流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打下切实良好的基础。

二、语用失误及其产生的原因

语用能力不高往往会引起语用失误的产生。语用失误的产生就是听话人没能获取说话人通过某一或某些话语希望传递的交际意义或隐含信息。在英、汉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问题尤为严重。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导致交际失败的重要导因。

语用失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它是有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是对语用语意的错误理解,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语用用意。比如:

――A: 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B: Yes, I could. (No, I couldn’t.)

如果说话人A(操英语的本族人)的目的在于向对方B(中国英语学习者)发出请求,而B只按照语法约定的对应形式进行了回答,显然就没能理解对方的用意。此类失误的产生与有的教师习惯性强调对于一般疑问句,回答时采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有很大的关系,而忽视了疑问句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示一种请求,语言形式与其功能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社交语用文化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它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范畴存在制约语言行为的社交规约和文化规约。例如:

American teacher: You’re a very clever woman.

Chinese student : No, I’m not a woman, I’m a girl.

习惯上,中国人会把“女孩”和“妇女”分得十分清楚,“女孩”往往与未婚,低龄有关,而“妇女”则多指已婚的女性。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woman 和girl都可用于指女性,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区别仅在于girl与天真或幼稚有关,而woman则与成熟有关。中国学生的回答在语法上是正确的,而在语用上是不恰当的,会让对方莫名其妙,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些措施

提高学生对目标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责无旁贷。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1.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习者在语境中领悟语言的功能意义。所以,教师在介绍新语言点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在语篇中接触和体会要学的语言点,创造条件让这些语言点同时出现在几个语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知识和已有的语言知识领悟其功能意义,初步认识语言形式和语境的关系,为今后的语言使用打下基础。

2.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法教学基本上是离开语境讲解语法或语言结构,只强调形式的正确性而忽略了使用的语境恰当性与可接受性。因此,老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还应加强语用语法的教学与实践,如:英语中情态动词can, may, must等的语用问题、一般疑问句和人称代词等的语用功能问题等。因为,即使表达同一意思,人称代词选择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语用效果。例如:如果老师对学生说:“We are students, so we should study hard.”和“You are students, so you should study hard.”这两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几乎是相同的,但各自所具有的语用移情功能却是不一样的。在前一句中,老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自己放在听话人一边,让听话人觉得亲切,因而具有明显的移情功能。从交际效果来看,类似用法更容易让听话人接受老师的劝诫。

3.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注意那些制约语言使用的语用因素,比如某些语言的语境条件;另一方面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比如:英汉语中表示寒暄、问候、告别、请求、拒绝、道歉等方面的差异。

4.教师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使用中发展语用能力,比如:观看外国影片并对影片中的某些话语进行探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和外教进行交流,老师随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性评论 。

四 、结论

语用语言能力不等同于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是基础,没有语用语言能力这一基本知识,就谈不上社交语用能力。但如果只有语用语言能力不具有社交语用能力,有时也会在与人交流时产生错误,引起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他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顺利的与西方人交流和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论文为江西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语境文化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07YB2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尹扬帆:《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第9篇

>>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企业自主创业能力培养中的TBL教学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认知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研究 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基于创业失败案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初探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研究 矿业工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3.

[4] 黄敬宝.我国大学创业状况调查分析[J].经济纵横,2010(6):68-71.

[5] 姚冠新,杨道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104-106.

[6]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4):73-77.

[7] 卫冰婕.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138-139.

[8]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9] 岑桂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务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82-18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