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建设职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52

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政府;管理职能;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34-01

一、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晋江市位于我国福建省,属于福建省下辖县级市,它是福建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县市之一。其经济实力之强令人刮目相看,连续十八年都是位居八闽县级之手。总收入达1000多亿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到2015年底,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发展到368个,组织成员大约有15万人,计划占晋江农村人口的一般数量。在2015年,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100多个,总出资额大约达70亿元。这些农业经济合租组织涵盖范围非常广,如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加工及运输等农村各产业。

二、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不难发现由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比较慢,还没有充分意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对这个组织的理解相对比较狭隘。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帮助农民的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甚至有的人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市场垄断,属于计划经济。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还有由于曾经的农村合作社运动的失败,使农民从内心产生了恐惧和障碍。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后,会形成利益团体,影响基层政府的稳定和管理。这些思想上的狭隘,导致农民对于参与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热情不够,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工作止步不前。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组织的良好发展,首要问题就要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农民的想法,解除他们的误解,使他们明白建设农村经济合作发展是对他们有益处的事情。

2.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保护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落实。至今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条例来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样就会指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缺乏一个良好的法律运营环境。一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矛盾,都无法依靠相关的法律政策来进行自我保护。更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也无法行之有效的进行约束和管理,更无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在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我国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这也导致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登记的状况比较混乱,根据对晋江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状况的调查来看,在工商、民政、农业部门注册登记的都有。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的政府管理职能的有效应用

1.政府要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在新时代的迅速发展下,改革创新发展后出来的新生事物。它的作用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为了引导农民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首先就要先让每个干部群众明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对于农民的利处,而村干部则是是农民的领头羊,只有他们意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之后,才会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农民大力宣传,解除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误解,使每个农民都意识到农村经济组织可以给自身带来的益处。其次还可以在已经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方,举行试宣传示范的方法,让农民亲自看到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广大农民眼见为真后,对于参与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会提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一切事情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所以政府做好法规建设,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是政府各行政部门应尽的职责。因此国家在此基础上,应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然后根据本国国情,尽早制定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律,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法律环境下健康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还未出台时,可以先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促进、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条例和章程,保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序性。

3.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起步比较晚,在组织规模、资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良好的发展,一定要加大扶持的力度。首先在工商登记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在资金方面,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其健康发展。还可以根据每年本地区的财政收入状况,安排一定的数额实行低息贷款。三是在税收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所以在地方税允许的范围之内,政府可以进行税费优惠政策或者说在一定期限或者范围内免收税费,保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四是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帮助农民进行农业产品生产的条件下,设立风险防范金,一旦农业生产出现问题,农民无法从农产品中获得经济收入或者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可以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四、结论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自主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效建立极大的维护了农民权益,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为了其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发挥管理职能进行扶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金丽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的政府管理职能[J].宏观经济管理,2007,No.28206:52-54.

经济建设职能第2篇

【关键词】县级政府 农村经济 发挥职能

自从对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目标公布以后,我国就对怎样实现和进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各方面的实践和深入的探究。事实证明,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智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政府职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提出了,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各方面的职能,从而为农村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

一、以人为本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旨

以人为本可以使在农村生活的广大农民获得认可感、幸福感以及舒适感,也是对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目前,农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还是政府,基层政府应该在观念上认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感观的思想和内涵,农村经济建设项目中包括政府牵头,招商引资,专家评估,农村的评价和选择三项基本工作。通过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县级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政府职能的有效率低下,导致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县级政府职能的专业化和高度集权化认识不到位。例如,对一些农业投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以及政府职能划分过细及高度集权就引起了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对农业投资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有些县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越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政府与社会、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管了一些无法管理和不好管理的事情。例如,要利用行政手段对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进行调整。错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无法将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各项工作,从而导致了各方面之间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的恶化,宗教与宗族势力抬头,严重的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缺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自己的分内事情进行妥善的管理,从而导致社会出现权利的真空,无法满足公共服找约肮众的基本利益要求。总体来说,在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农村教育服务水平明显滞后;第三,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第四,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第五,农村社保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第六,农村科技与信息的服务体系明显滞后;第七,农村基础社会比较落后;第八,农村缺乏长远规划。

三、县级政府职能定位的理性思考及具体对策

(一)服务职能

从本质上而言,领导就是服务。县级政府不但要对机关自身事物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与上级政府一起负责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和社区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应该对必要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指导、良种培育、市场开发以及供求信息的提供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也是县级政府管理的基本内容。县级政府应该对各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县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乡镇或者街道一级的政府都设有派出或者直属机构,例如粮食管理所,派出所和工商所等分支机构,为了更好的使这些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就需要县级政府发挥相应的作用来对各级下属政府以及县直机构相互的关系进行协调。

(三)指导职能

县级政府首先应该对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然后由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来指导开展农村经济建设的相关工作,这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中有明确规定。

(四)监督职能

县级政府的监督职能主要指的是对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行业,各个部门以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能够使对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遵守,以及政府和各项法规等等,还要对财政制度以及相关的纪律进行遵守。以及对各个企业、各个经济组织以及村民个人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使能够很好地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进行严格的遵守,要做到有法可依、遵纪守法、合理致富的理性原则对经济的顺利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实施进行相应的确保。

(五)教育职能

县级政府还应该积极的组织下级政府、村民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各方面的培训等等,从而对吸收科技知识以及对市场驾驭的基本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也要对我国的法律意识以及诚信道德的意识不断的进行增强,通过各方面的教育以及引导,来规范农民各方面的基本行为,从而使农民的基本素养有相应的提高。 保证农村经济建设不断的在我国发展起来,从而使农民的收入以及当地地区的良好环境和形象进行不断的提高,也要对政府的各项监督职能不断的加强,对各项的法律法规不断的进行完善,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四、结语:

总体来说,在我国当下的新农村经济建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并且开展着,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应该以党的政策方针为中心进行指导,一切从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对当地政府的职能发挥出合理的作用,从而使当地农村的经济建设更加美好,也使政府能够对广大的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连鑫.县级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职能[J].中国农业信息,2015,(05):105-106

[2]李岚.西南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 位研究[J].贵州大学,2008,(06):54-56

经济建设职能第3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中原经济区;地方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54- 03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仍将是将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政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区域间恶性竞争、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也与政府干预过多有关。因此根据既有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政府失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职能的要求和变化,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历史上其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经济史学家大多将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演进归纳为5个阶段,即“重商主义阶段、自由放任主义阶段、政府干预主义阶段、新自由主义阶段、新凯恩斯主义阶段”。当前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和市场各有优势。如张五常 (2002 )认为市场和政府都是因为交易成本而起, 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自20世纪90 年代至今,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具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对于政府的职能,斯蒂格利茨(1998)认为政府在两个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 第一, 政府是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 第二 ,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米尔顿·弗里德曼(1999)认为政府的必要性在于: 它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关于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其钻石理论模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他的观点还有 “地方法团主义”、“地方政府即厂商”、“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村镇政府即公司”和“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等。但总体来说,学者对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尚不多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职能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职能,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强化宏观管理职能

主要是强化战略引导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除正确行使规划职能外,地方政府还应运用好信息搜集、处理和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一些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要尽快改变原有的政府运作方式和习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好为企业服务的职能。

1.2 弱化微观管理职能

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的基本方向。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应对体制性挑战,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首先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要适应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为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能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杜绝“错位”、“越位”、“缺位”现象的发生。政府的职能要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热心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

1.3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

以事务性质划分各级政府职能,坚持以事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事务的性质作为各级政府权限划分的基本标准。根据各级政府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各自的核心区域,进而配置相应的职权。配置职权应遵循事务同类和职责相称原则,尽可能将职权作整体划分,使其各自有专门的管辖领域,并在各自管辖领域内拥有较为完整的权力。推进各级政府关系规范化、法制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内部分工系统。要建立一个以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效运行的政府内部分工系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更为合理的划分;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调控方面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公用事业服务方面。

1.4 转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应促进关于中介组织的法制建设,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使中介组织的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确规范政府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中介组织的独立性。要从机构形式和组织制度上,摆脱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从属关系,割断其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脐带”,实现真正的脱钩;各级政府要根据中介组织的成熟程度进行相应的配套管理,对其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使其有计划、有重点、健康地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

经济建设职能第4篇

一、工商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实践

近年来。为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山东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全省各级工商机关以服务发展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与党委、政府同向思考、同步决策,广泛实施“红盾帮扶”工作,通过多种措施,有力支持了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两大经济区发展壮大。

(一)政策推动。自2003年以来,省局适时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振兴服务业,以及降低门槛、简政放权、提速提效等几十项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工商部门的职能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更加积极主动谋划服务发展措施,在对近几年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保增长、扩内需、促发展的36条意见,对重大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全程服务、支持企业二三产业分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助企解困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政策出台之密集,支持力度之大,是近几年少有的。同时,在认真贯彻省局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市、县级工商机关也因地制宜,制定了多项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广泛宣传,认真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期,滨州市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市各部门中率先制定出台了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30条意见,重点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促进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加大了政策帮扶力度,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日照市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确立的打造“日照电子商务示范城”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全市电子商务企业迅速发展。

(二)探索创新。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引导企业注册商标,扶持企业争创著名和驰名商标。两大经济区的工商局都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商标工作的支持,成立了由工商局等部门组成的商标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将商标发展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加大对驰(著)名商标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力度。整合工商部门的融资手段和职能,运用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质押和向金融机构推荐诚信企业等多种手段,积极破解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青岛市局提请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商标权质押贷款规定,在全省率先研发动产抵押网上登记系统。省局开发并推广了产业集群查询系统,各地积极开展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分析工作,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加强与市场主体的联系沟通,根据省局统一部署,2009年2-3月、2010年1―2月,各地工商机关开展了面向市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的“大走访”和“大回访”活动。起到了服务发展、锤炼队伍的良好作用,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坚持开展企业登记窗口规范化建设,围绕规范服务、提高效率、优化环境的目标,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办责任制、AB角制、企业登记疑难问题请示制、注册局(科、处)长带班制等制度,推行服务质量电子评价系统,目前全省工商系统201个县级以上工商局已全部建立了规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登记大厅,有135个进驻当地政府审批大厅;13个市在登记窗口建立了窗口服务电子评价系统。简化登记和年检程序,全面实行“一审一核”制登记程序,推行“一网、一表、一次”式年检,在全国工商系统率先全面推行网上年检,目前网检率达100%。威海市局不断扩大“一审核准”范围,试行了“企业注册官制度”,将登记权限大幅下放分局和工商所。青岛市和潍坊市局共同签署了青潍工商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等合作协议,为两市企业联动发展搭建了平台。东营市局发挥信息化优势,建立“移动工商所”,延伸了服务领域。

(三)健全机制。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单位实行网格监管和区域监管责任制的做法,以“经济户口”信息为基础,建立了以县级局、企业注册局、工商所及网格责任为层级的网格监管制度,做到“网中有格、格内有责,责任到人、监管到位”。推行了食品安全监管“四项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的可追溯;烟台市局实施了“一票通行”制度,将监管重心由以往的食品零售商前移到食品批发商。在严厉打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无传销社区(村)”创建活动,有效减少了传销活动的生存空间。针对治理商业贿赂、商标侵权、虚假广告、无照经营等重点、热点问题,探索完善监管机制,创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不断改革、完善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坚持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经营者利益相统一,法律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相统一,行政执法、普法宣传、指导帮扶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进行政执法工作改革,组织实行“小局大所”改革、集中执法改革、协作执法改革,创新推行行政指导制、统一掌控制、案件主办制、合理裁量制、案后回访制等五项重要制度。

(四)协会服务。注重发挥所属各级协会的作用,积极帮助会员企业借贷、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消费者满意单位”“百强私营企业”评选活动,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发挥熟悉企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积极搭建高层管理者交流平台,为会员输送管理知识和社会资本。协助企业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积极开展以会员创业促社会就业活动,解决企业缺乏人才支持的问题。积极探索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设,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主题教育、“山东最佳企业公民”评选等活动,培育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典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制约工商部门提升服务两大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尽管工商部门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也有些因素制约着工商部门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部门服务两大经济区建设的效能和水平,主要表现在:

(一)干部队伍特别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服务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两大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对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掌握不准,对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企业管理知识、新领域知识学习不够,服务发展与市场主体需求脱节等问题。

(二)市、县两级工商机关简政放权的空间已很小。多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坚持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而目前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对工商

部门的意见、建议仍然多集中在放宽市场主体准人等方面,但各级工商机关在权限划分、职责履行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因此,市、县级工商机关出台类似降低门槛、提高效率等方面帮扶措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

(三)现代技术装备的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市场业态多样化、营销方式现代化、市场违法行为日趋高科技化,对监管执法特别是广告监测、网络交易监管、食品安全抽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多年来工商机关的服务举措停留在“降低门槛、简政放权、上门服务”等层面上,依托网络提供较高层面的服务能力较低,而这些又对T商机关的硬件装备、信息化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现行经费保障体制和机构编制建设对工商部门履职到位有一定影响。“两费”停征后,省局积极争取支持,不断强化经费保障。但目前实行的经费保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工商部门仍将执收执罚、收取会员费作为工作重点,制约了履职的进一步到位。同时。近年来沿海部分市对辖区开发区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使得区域面积、人口及市场主体数量较过去有了成倍增长,但工商部门系统内的机构、编制调整没有相应跟上,现有人员编制数量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五)外部环境对工商工作的干扰。一些地方认为,工商部门做好服务就是少处罚、不处罚,有的地方甚至规定无故不得到企业检查,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职责履行受到了制约。部门间监管体制不畅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比如威海市局反映,由于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把握尺度不一,导致全市50%以上的海带生产加工业户不能取得质监部门的许可,因而无法办理营业执照。

三、进一步做好服务两大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在现有的法律、政策制度框架内,争取国家工商总局在企业登记注册、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争创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对市、县两级工商局的赋权、授权力度,特别是对涉及全局性、突破性政策措施的出台,及时提请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执行:对需要省相关职能部门支持、配合的关键措施出台,要商请审批部门共同制定下发。同时,密切关注政策措施执行效果,国家及本地的行业、企业变化情况,不断完善、创新现有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措施真正有效、管用。

(二)拓展职能空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大经济区建设的科学规划,本着既要抓量的扩张、又要抓质的提升的原则,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推进重点、优势、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兼并重组落后困难企业,鼓励城市企业进入乡村发展: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扶持新兴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研发环节,推动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企业改组和兼并重组;完善帮农助农手段,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尽快出台全省商标战略中长期规划。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重视商标注册和使用工作;支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大经济区内的重点产业争创驰(著)名商标,积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推动全省自主品牌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继续帮助企业拓展投融资渠道,重点完善“三押一推”融资手段,探讨债权、市场场地使用权、集合债权融资等新的投、融资方式,并积极参与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等的研究、支持和规范。

(三)完善服务机制。认真总结“大走访”“大回访”活动,将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做法提炼上升为长期制度并针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建立健全工商部门联系市场主体制度,以达到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问题,引导发展等目的。进一步深化、细化行政指导内容和方式,制定和完善行政指导的内容、措施和制度。完善重大重点建设项目全程服务制度,实行全程服务、跟踪服务、延伸服务,使重大重点项目早登记、早发照。完善信息数据分析制度,尤其要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制度,提升数据分析质量。建立工商数据向本级党委、政府报送制度,注重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数据指标定期报送党委、政府,积极为决策服务。认真总结青潍工商一体化合作经验,借鉴长三角工商一体化建设的做法。探索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两大经济区工商机关的交流合作,实现两大经济区内工商机关市场主体基础信息互联互通、企业登记注册要件互认、市场监管信息和商品检测信息共认共享、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违法案件协查通报,逐步实现两大经济区工商一体化。

(四)推进监管改革创新。强化信用分类监管,重点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合理划分监管网格,加强基础数据、监管数据的归集。以农资监管、取缔无照经营、食品安全监管、查处虚假违法广告、保护商标专用权等为重点,加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继续推进以“五制一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工作改革,提高监管执法效能。

经济建设职能第5篇

围绕减轻企业负担,开展执法监察,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年初,我们针对一些部门向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以及上门“吃、拿、卡、要”等情况,会同区物价局联合向源宝实业公司等68家重点企业授予“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重点保护单位”和发放了《企业交费登记卡》,明确各职能部门持证收费,使用收费票据,任何部门人员不准到这些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以及要求企业赞助、报支费用等;不得随意到企业进行检查、评比、鉴定、考核等活动,不得到企业“吃、拿、卡、要”,并在企业聘请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和支持干部群众对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进行举报;同时,还要求各企业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坚决抵制“三乱”行为,认真履行登记制度。我们会同区物价局等部门建立联系制度,每季度走访一次企业,听取意见反映,同时还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邀监察员到重点企业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查处,并追究有关单位和领导人的责任。最近,我们对中山元器件厂和嘉腾公司反映市、区某部门重复收费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责成收费部门退出重复收费1200元钱,受到企业称赞。今年以来,8家重点保护企业交纳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同期下降20%。

围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服务。鼓楼市民广场东扩工程,时间紧,难度大。该工程面积1.2万平方米,拆迁居民208户,区属单位7家。由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红线内的居民不愿从市区迁至近郊。为此,我们提前介入,通过深入细致调查摸底工作,发现不少居民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不少居民在等红线内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住房拆掉后才肯搬,担心政策走样先搬会吃亏。针对以上情况,区纪检监察机关采用了五种办法:一是监督红线内的本区工作人员的主管部门做好本单位拆迁对象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率先撤出,为居民做表率。同时还督促7家区属单位,先行撤出。二是加强对拆迁部门负责人和运迁单位的监督,对拆迁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两公开一监督”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工作人员不得徇私情,不得假公济私,不得以房谋私,不得接受拆迁户的宴请、礼品、贿赂等工作纪律。三是参与动迁,实行现场办公,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廉政状况,向群众宣传拆迁政策,作群众思想工作等。四是张贴《通告》,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开展咨询活动,直接接受群众监督,并根据群众举报认真做好调查处理工作。五是宣传顾大局,识大体的先进典型等。由于现场监察工作做得早,做得实,化解了动迁工作的许多阻力,整个拆迁工作,没有发现违法违纪现象,并提前完成拆迁任务。

围绕个别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担保与信贷活动中带有较大随意性,造成国有(集体)资产流失等方面问题开展服务。*年银行贷款实施《担保法》以来,我区少数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重大信贷担保中,个人盲目决策,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区属某开发公司,用34套拆迁安置房为外单位作贷款抵押担保,外单位逾期不能还贷,法院判决该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拍卖抵押的房屋还贷。仅此一例,就造成近二百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我们及时举办开发系统领导干部加强经济活动管理培训班,邀请法官运用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和擅自担保,造成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的典型案例,开展有针对性的以案说纪教育。让大家找出教训,排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强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管理的有关规定》,还组织全区各开发公司经理集中进行法规培训,讨论、完善该规定。实施该规定对今后规范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行为,防止个人盲目决策,防止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损失,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还采取与区地税分局联手的方式,对全区个人所得税征收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目前,全区已重点检查86户,补征税款200余万元,已入库150万元。查补个人调节税总额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倍。截至八月底,全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达137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2%。此外,我们还会同区计经委、区人事局等部门,对各承包单位的实施计划和完成目标进度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截至八月底,全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各项主要指标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增长,为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确处理惩处与保护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和阻碍我区经济建设的案件严肃处理。区内某企业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佳状态,并进入区A类企业,近年来该企业产值、利润大幅度下滑,并连续亏损。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举报该厂主要领导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等方面问题。我们经过内调外查,查清了该厂领导,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接受他人贿赂,构成商业贿赂罪的违法违纪事实,受到广大职工拥护。

经济建设职能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社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80-0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国家重点培育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创新,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定位和表现形式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同时受教育与经济两方面规律制约,只有深入分析和把握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切入点,才能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地方化的要求更加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用人单位,开设的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基层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很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表明,北部湾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型专门人才及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难以承担的。因此,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合理定位应该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地方。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提供人才保证。面向一线培养成千上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更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二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技术时代各行各业工作性质和要求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素质提升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柔性化、分散化,要求大量的初中级技能的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三是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特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学校服务行业企业,教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高职院校应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行业企业应发挥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风生水起,正朝着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将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区内各市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等增幅均高于全区水平,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签约入驻,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要求区域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教育发展特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北部湾区域国际化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格局的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石化行业急需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人才,林业和造纸业急需林产化工和造纸工艺类学科专业人才,钢铁行业和海洋类的相关学科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要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加快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才能满足钦州千万吨级炼油厂等大企业和北部湾区域大产业聚集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由于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未能做到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做保证,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继续教育培训问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行就业,劳动力的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加上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非学历教育培训需求也十分旺盛,成人教育、短期专题教育、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兴未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作用发挥明显不够。四是技术服务问题。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人才汇聚、学科集群和科学研究方面虽然没有优势,但在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应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还相差甚大。

三、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的策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文件中,均对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以服务国家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鼓励师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具备优越的行业产业背景和独特的区位优势。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11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坚持“合作、开放、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创新办学体制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支撑,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升了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由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理事会框架下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组、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形成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理事会章程和工作制度,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有制度保证和约束力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校企沟通联系制度、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弹性教学管理系列管理办法、开展企业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开展对外培训的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合作办学行为,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的规范性、实践性和长效性。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物流管理等6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实施、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交替的要求,校企协同实施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重点专业围绕产业发展,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双证书”制度,在专业课程开发中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和管理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将学校教学活动和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紧密结合,在重点专业中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工程”。一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做好院内“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明确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目标、考核办法及待遇等。专业教师中90%以上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2个月,90%以上中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少于1次。二是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明确兼职教师聘请的要求、程序、待遇及管理等。三是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等制度,推进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引导和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工参与骨干院校建设的积极性。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建设职能第7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13-02

一、农业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实现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方面,高等学校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社会影响力大小和对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必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农业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快,很多学校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科技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科研项目机会少,科技创新能力弱,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增强农业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以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农业高职院校乃至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研意识

有些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搞不搞科研不重要,或者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客观上讲,与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基础薄弱、科研条件差、课题数量少、课题层次低、科研业绩认可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视度不够,甚至缺乏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消极,很多学校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开展科研的动力,承担科研项目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担课题和开展科研。

2.科研队伍素质不高,科研工作不能持续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与经验,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加之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一面忙于备课上课,一面忙于进修、考试、攻读学位,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此外,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宽裕,允许教师参加科技交流和科研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教师获得科研信息有限,科研视野相对狭窄,对本领域科技发展热点捕捉不准确,科研选题针对性差。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组建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即便是能参与一些课题或项目,也是临时找几个人凑在一起,项目结束就各奔东西了,这些因素均导科研工作发展缺乏持续性。

3.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科研能力的提高

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把重心放在教学上,重视教学设施的配置,轻视科研场地和设备的建设,用于科研的经费与教学经费比例失调,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据统计,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万―50万元的占10%,10万―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可见,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短缺的经费投入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需求相比,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支撑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增强。

4.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利于激发积极性

科研管理机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保证和支撑。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管理人员职数较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规范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纵向课题只起到公示的作用而忽视对院内科研力量有机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纵向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对科研业绩的评价和认可机制也不健全、不合理,许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科研动力仅仅来自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是源自于内心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教学的科研积极性难以调动和激发,也很难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科研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有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要求。高职院校已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应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一个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关键靠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强校,引领未来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领导应从管理高度突出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从科学研究着手驾驭知识,用科研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创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和教学相互提高,为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现代农业能力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2.准确定位,量力而行

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农业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有鲜明的特色,要能发挥农业行业优势,而不应与综合型大学、科研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盲目攀比。农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内容要与“三农”相结合,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中原经济区提出的“三化”协调的目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农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实力。

3.改善科研条件、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除了高职院校本身应保证投入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外,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也可采取校企结合的方法争取企业科研项目,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机制,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搭建科技平台,为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服务建立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获取新信息的条件,如开通网络数据库,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进修机会等;建立科研实施平台,提供必要的科研场所和科研设施与设备,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与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最大。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属性,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多年来与“三农”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及 时了解“三农”的需求,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和措施送到企业或农民手中。在校园内要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学院内外的学术切磋探讨,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

5.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课题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和推广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科研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动机,并且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推动科研不断创新与发展。这些将对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熟悉科研管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学院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吕俊峰,袁建平,孙小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5):24-26.

[2] 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111-112.

[3] 陈家颐.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7,(3):61-64.

[4] 张家寰.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37.

经济建设职能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农业经济建设;政府职能定位

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强调推进农村改革,背后蕴涵着深远的意义。促进农村改革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农村,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扩大农民消费,扩大内需,通过消费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平稳增长。以投资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思路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得以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农村经济建设要旨

“以人为本”回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要建设什么的问题,使农民获得“幸福感”、“认同感”、“舒适感”是农村改革的最终目标。

目前,政府依然是农村经济建设最主要的主体,由于农民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出资比例较低,无法形成利益制衡的机制,而面对经济利益和农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基层政府往往会选择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决定而牺牲农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些项目虽经济效益好但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甚或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现实中这种现象屡屡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基层政府没有搞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人民利益和政府利益”的关系,没有弄清农村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果无法通过利益来制衡各主体的经济行为,那么基层政府在观念上能够清楚的认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项目建设至少包括“政府牵头、招商引资;专家论证、评估;农民评议、选择”的三项基本工作,通过制度上的完善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越是离农村越近的政府机构其行政性就越强,因为他们是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者。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如何解决好获得资金和使用资金的问题,是解决农村建设中利益协调的关键。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规划科学、对可持续发展有利、外溢效应大的公共项目给予补助,中央政府根据公共品的预期成本、外溢效应、价格弹性制定匹配率。中央政府应该给予基层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更大的灵活性,越是基层的政府越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越了解当地农民的需要,通过限定目标而不限定使用用途的转移支付资金可以实现这一政策目标。

经济开发在项目上包括: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垦荒地、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等;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设,生物能源建设,信息化服务建设,改善生产、居住环境,信息化建设等等。这么多的项目的实施必然需要排序,顺次开发,那么基层的政府最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以及当地自身政府的资金情况,在不存在寻租的假设条件下,再通过当地群众的民主评议来确定最终的经济开发项目工程,至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多源利益制衡机制得以形成。再通过政府出资、银行融资、私人投资三方面资金的注入,用资金的形式将利益主体转化成农村经济项目的行为主体,使各方各尽其责,相互监督。

三、农村经济开发中各种资金的效果比较

以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财政资金、银行借款、私人投资对经济开发项目的影响。包括相关性和显著性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国家自1988年起开始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业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

从资金来源上看,从1988—2005年,政府财政资金占50%以上,个人出资占32%,银行贷款占13%左右;从投资规模上,中央资金占历年转移支付的1%左右;从增长速度上看,自2000以来中央政府财政资金的增加速度也是最快的,平均值是14%,私人投资和银行借款的增速是9%;从各项资金的线性关系来看,财政资金和前一期的私人投资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也就是说,私人投资的加大引起政府不断的投入财政资金进行农业经济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形式上的改进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资金投向上看分为两大类,即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具体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综合治理、草原(场)、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开垦宜农荒地等。

引用如下模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 = akαlβ

那么不同来源的k 可以将方程引申成

y = ak1αk2β k3χk4δ

方程同时取对数

log y = α log k1 + β log k2 + χ log k3 + δlog k4

模型可以引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

log y = α log k1 + β log k2 + χ log k3 + δ log k4

其中k1为中央财政资金:指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属于专项转移支付的范畴;k2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指地方各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与中央财政资金配套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其中前两者还包括,世行贷款项目的资金;k3为银行贷款:指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及其他信贷资金投入数;k4为自筹资金:指项目区农村集体、农民群众、项目建设单位(包括企业、农牧场、地方有关部门等)筹集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现金和以物折资数;y的选择:两个同他们存在较高线性关系的项目值,其一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服务项目数”另外是“经济林蔬菜的总值面积”两个指标。

回归结果如下表:

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得到两个回归方程中各资金来源的幂指数。如果指数大于1而小于0那么函数方程就是一个递减的函数。在“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项目中”只有自筹资金和产出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而且是递增函数。说明随着私人投资的增加其数量不断增加。也就是对于农产品的加工该项目,影响其数量的主要因素是私人资本。政府的出资并不能明显改善“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样就得到了如果要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该更广泛的吸引民间的资本注入的结论,政府能做的是宣传动员以及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包括税收减免和便利的服务两方面,而无须进行直接的投资及参与经营。

另一个模型反映在“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上来,只有中央的财政资金和地方配套的财政资金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存在明显的关系,中央财政资金对于产出的效应是递减的,地方财政资金对于产出是递增的,而两者综合起来看“β-α”是正数,表示综合来看财政资金对产出的效应是递增的。解释这方面的原因可以是从两方面来看,中央对于粮食作物是给予补贴的,主要用意是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性,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而经济作物更受地方政府的青睐。

四、结语

经济建设职能第9篇

一、搞好调研,提供税收政策支持

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建设,配套政策支持是关键。国税部门应主动按照规划要求,按照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功能定位,深入调研并积极落实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

(一)争取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项目、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加强技术开发,抢抓低碳经济机遇。

(二)搞好政策引导,积极引导化工、铸造等高能耗和碳排放量较高企业,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加强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应用,降低能耗指标和碳量排放。

(三)积极落实有关鼓励低消耗和鼓励废弃物的再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帮助企业化解生产调整所带来的冲击。

(四)加大对碳的捕获和储存技术相关产业税收政策调研。荣成依托千里海岸线和200万亩的可养水面,具有全国最大的贝类复合养殖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生态固碳效应,年可吸收、转化、转移7.8万吨碳,约占全国的6%。针对这一实际,加大对海水养殖产业的税收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并落实农(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五)搞好在建和新引进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配套服务。对装机容量900万千瓦左右的高温气冷堆和压水堆核电、 25万千瓦风电场、光伏发电,汽车用开关磁阻电机、年产1000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项目,搞好政策配套,跟进服务,重点搞好政策衔接,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的经济基础。

总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现行的政策范围内,要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综合运用减税、缓税、退税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要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产业要求,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发展,

二、更新理念,提供税收服务支持

税收服务是国税机关服务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的重要举措。国税部门应主动增强服务理念,落实服务措施,改进服务方式,力争使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广大纳税人能以最少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最高的效率,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具体说来,要做好五个转变:

(一)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国税部门应该摒弃坐等纳税人上门办税才予以服务的陈旧观念,主动为纳税人服务,尤其是在宣传有关税收政策以及办税程序等方面,应采取深入到企业的方式,及时、准确、全面地将税收政策向纳税人解释透彻,使企业与国税机关的信息交流始终畅通,减少由于了解政策不及时或不全面出现的问题,真正维护好纳税人的合法利益。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作用,税收管理员必须经常深入企业,采取实地调查和查账等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产销结构、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经济效益、税款实现、资金收支等情况,并及时反馈到有关科室,为企业提供深层次服务打好基础。

(二)由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国税机关应针对纳税人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服务。如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的政策辅导,采购国产设备抵免税政策的宣传等等,充分遵循纳税人情况不尽相同这一客观实际,对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应采取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方式,在公平执法的前提下,做到区别对待,变大众化服务为个性化服务,以满足不同纳税人的需求。

(三)由形象服务向实效服务转变。国税部门要本着简捷、科学,高效的原则,合理地设置办税程序。只有简洁、高效的程序分工,才能提高国税机关的工作效率,才能切实体现高水平的纳税服务。要明确程序分工,首先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寻找合法化和效率化的结合点,建立务实的行政管理机制;其次是完善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

(四)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服务的目的是使纳税人依照法律更好地纳税。作为国税机关,应把办税服务与日常税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预算收支结构情况、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情况、每月货款回收情况等综合信息,为更好地组织税收收入提供决策依据。综合服务是深层次纳税服务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进一步深化办税服务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处处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对纳税人更好地管理,使用权其更好地纳税,真正做到“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

(五)由咨询服务向执法服务转变。当前,在国税部门提供的服务中,主要的是办税服务,即是接受纳税咨询、为纳税人提供纳税便利服务。如办税服务厅,既为纳税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办税通道服务,又为纳税人提供信息反馈的咨询服务,成为征纳双方交流的平台,使办税服务过程成为征纳双方即时沟通的过程。深层次的服务并不只局限于办税服务,还要把服务根植于行政执法当中。国税部门应把深层次服务作为推行依法行政、完善税收管理的有效补充。如坚持公开执法,通过下达税务稽查告知书、举行听证会、向纳税人公开处罚标准、处罚依据等方式,使纳税人在公开执法的环境中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使深层次服务体现在税收执法的规范、公平之中。

三、深化改革,提供税收环境支持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城市,投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国税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审批改革,实行税务公开,提升队伍素质,营造一个宽松的税收发展环境。

(一)深化审批改革。继续深化和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一般涉税事项尽可能由基层分局直接办理。改进行政审批方式,积极探索实行网上审批,提高税收管理服务的效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