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践基本情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7 16:20:48

实践基本情况

实践基本情况第1篇

一、基本状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部级必修课程,从2002年进入我市到2005年全面铺开,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2007年和2009年我们作了监测,对各学校开设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加强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2002年—2006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的成果完善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流程,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找到的方法和途径。2006年—2010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的成果形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和教师有效指导策略,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现在我们在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与评价研究”的研究,其目的是帮助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化。

强化培训和管理。2002年—2008年坚持每学期开展1—2次的全市培训和分区培训的工作,加强全市的各种形式的教研工作,同时各区县市逐步配齐教研员。2009年开始每个学期都进行“做中学”培训活动,利用课题研究的成果带着老师边做边学,让老师在实践中学习,真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方法。同时每学期都要进行市级课例展示活动,采用带课培训的方式,让老师有直观感,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每学年我市都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论文、案例评比和学生小课题比赛;各区县(市)和市教科所要分别组织了2—5次“教师指导方法”的研讨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规范管理,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

二、监测的实施

经过努力,我市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解区、校管理,以及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2012年6月13日,我市抽调85名教师,组成31个监测组,对全市的11个区县(市)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31所1-3类学校(9个区县市各3所,2个区2所)的校长、部分教师和四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监测,接受监测的各区(县、市)教研员11人,学校校长31人,教师590人,学生3199人。

(一)监测目的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了解我市各区(县、市)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情况,检查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进一步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二)监测方式和内容

这次抽样监测分四个层面分别进行:

1、教研员。查阅各区(县、市)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教研工作资料,目的是检查教研员学习进修情况,教研活动是否立足本地区情况,是否能总结推广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经验等。

2、学校。对学校的监测主要采用“校长问卷”“资料检查”进行,同时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了调研,对学校的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情况、教师配置情况、教师研训情况等。

3、教师。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是检查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情况和指导情况。

4、学生。对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监测:(1)问卷调查,对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目的是检查学校管理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与收获;(2)抽样检查学生小课题资料,目的是检查学生参与探究和完成活动的情况;(3)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目的是检查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和能力发展情况。

三、监测情况分析

通过对各块监测数据和情况的分析,得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答案:

第一,各区(县、市)教研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措施有力,各校长课程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性、有效性问题日益重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管理是开好本课程的前提。监测显示,各区(县、市)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规范。

一是各区(县、市)教研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措施有力。11个区(县、市)中有4个(南明、云岩、花溪、乌当)专职的、6个由其它学科教研员兼职、1个是学校教师兼职。大多数区(县、市)重视教研员的成长,积极派教研员外出学习,各教研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市级教研活动和培训;能够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和教研活动,在教师培训方面如南明区、修文县、白云区和乌当区比较突出,如:南明区教研室坚持每学期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活动;乌当区采取了带课培训的方式;修文县分别在各乡镇开展“做中学”培收训效很大;白云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培训工作,培训活动亲自参与,体现了对培训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乌当区、白云区、花溪区和金阳新区在培训教师的同时积极开展了校长培训工作,帮助校长把握好该课程的理念,管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清镇市和开阳县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学校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展示活动;云岩区、小河区也能结合本区的特点,开展研训活动。

二是学校日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⑴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正确的认识,管理比较有序。各学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或方案。有的管理方案比较详细,可操作性较强。有的学校能针对本校的特色提出活动的基本要求,符合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⑵学校比较注重以校为本的研修活动。80%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修做的比较好,有68.1%的学校“经常开展”综合实践教研活动,从而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⑶各校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教师,抽查的31所学校中2%的是专职教师,98%的是兼职教师,其中61.3%的是其它学科教师担任,35.6%的是班主任担任,3.1%的是学校行政人员担任。⑷大部分学校重视家校结合。相比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更为重要和频繁。由于它是一个社会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又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监测显示72%的家长很支持,并给学生提供过很大的帮助;20%家长是同意学生参加。可见,家长也在变化,从原来的不支持、怕“耽误学习”到现在的参与活动,是对该课程的认可和支持,6%从未管过、2%怕耽误学生学习,反对学生参加活动。反应出了许多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样家校形成合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您认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学校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问题中49%教师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12%认为学校特色更突出了、8.5%认为校园文化建立起来了、29.3%认为以上几个方面都有。

第二,课程开设情况规范,学生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要求。规范,是质量的基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的“底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否符合该课程实施要求,活动主题是否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变等,是有效实施该课程的关键。监测显示:90%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基本规范。

一是活动实施形式规范。从“本学期你参与了几个主题活动(小课题)的探究”来看,开展主题活动为“1—2个”的为50%,“3个”为45.2%。每次活动中89%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次活动中集体外出调查或采访2—5次。这说明大多数学校能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这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活动中去实践和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检验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查阅了学生的小课题资料,结果显示“一致性”达到90%。

二是问题解决意识规范。在对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时,有74.4%的教师将指导渗透在具体活动,有23.2%的教师采取集中进行的方法等。可见,教师基本掌握了指导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将指导渗透在活动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规范学生的活动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50.3%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去实践、探究,这样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各种实践、探究活动,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该课程的探究氛围更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是课程资源开发规范。从“您所在的学校目前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分析,25.4%的学校是本校自编的,54.4%的是借鉴学校外资源的。教材的使用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质量,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主题活动,体现了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在此,可以看出各学校在选择活动主题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学生能够在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认识正确,在活动中能够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教师素质,是质量的保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正确理念是有效实施的保证。活动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成长。

一是教师有正确的课程理念。在此次监测中对教师的基本理念监测有三个题“您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您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您对学生的评价更关注的是什么?”,其中68.5%的教师确认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78.6%的教师确认评价的依据是既看研究成果,又看研究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是:79.7%关注实践能力的提高、70.5%关注参与活动的态度、61.4%关注创新精神的表现。43.7%关注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这些数据表明,教师的理念基本符合要求。

二是课堂指导发生了变化。本次监测共听了31节课,其中有主题生成课8节,过程性指导课10节,成果展示课13节。从听课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好指导的方法,能够结合主题内容针对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基本情况是:⑴主题生成课,体现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从“愿问”到“敢问”到“会问”步步深入;⑵过程性指导课,能根据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方法”上,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实践探究方法;⑶成果展示课,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表达与倾听,让学生学会如何分享成果等。总之,大多数教师能够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流程和指导策略,可以清楚的看到课例所处的环节,教师的指导有较好的针对性,对学生的活动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课型把握的比较好的学校有:白云区小河小学、金阳一小等。

三是教师有了新的收获,体现了“教学相长”。监测显示,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问题中40.5%教师们认为自己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了、56.1%认为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70.3%觉得自己教学观念和方式改变了、43.1%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很有成就感。57.6%老师觉得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33.4%觉得自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专业成长方面53%的教师认为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46%的认为有所帮助,只有1%的认为没有什么帮助。

上述有关数据说明,近几年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做中学”培训与“带课培训”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课题研究成果在逐渐的铺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确理念开始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能够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规划活动,许多教师也开始形成了良好的专业习惯与素养,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指导趋于有效性,。

第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否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的落脚点。监测显示:学校所开展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历亲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活动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的转变。

一是学习态度积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监测显示: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是:48.8%很积极,37.8%比较积极。学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由是:62%认为可以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59%认为动手实践机会多;15%认为可以走出校门;29%认为老师讲课有趣;60%的学生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喜欢通过有关的书报来查找资料;42%的学生觉得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没什么困难。

二是学会了应用。综合实践活动是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它与其它学科课程的关系是:它的开展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支撑,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也会应用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去。监测显示:在“你认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对其他学科学习有什么影响?”问题中78.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94%学生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得到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你学会了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哪些学科中经常用到这种方法?”学生认为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应用的情况是:58.2%语文、25.9%数学、11.5%英语、23.4%科学、12.2%音乐、11.1%体育、32.7%美术。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在开始学会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了。

实践基本情况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以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全员参与。全校20XX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进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为了反映本次社会调查的真实性,要求将本次调查的对象(被调查的单位、个人及地点)用图片及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表现出来,调查报告须插入自己的实践图片,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请填写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格式见附件一)里。

5、自主实践的同学应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6、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1-3周,活动结束撰写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报告题目可参考下面所提供的参考选题),篇幅3000字左右,下学期开学第12周提交指导教师(任课教师)。

7、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注意事项:

(1)封面、正文、封底使用相同格式,报告用WORD文档打印,可插入能够反映自己实践活动的照片,格式要规范。(封面、封底等格式见附件二)

(2)封面上需注明调查题目、个人信息、报告撰写日期等。

(3)除封面外,报告应包括内容摘要、正文、结语等。

(4)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材料详实、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据确凿、论证合理。

(5)严禁以各种方式抄袭或剽窃,一经发现该报告判零分,不给予补考机会。

8、对于未参加实践活动、未提交调查报告的学生,按旷考处理并参加下一届重修。

六、参考选题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参考选题如下:

1、科学发展观与我的家乡建设。

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认识情况的调查。

3、当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4、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的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7、当地如何发展自身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8、当地如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9、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0、当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1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13、新形势下当地低收入群众生活保障问题的调研。

14、当地政府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中采取了哪些基本措施?

15、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16、当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哪些重大举措?

17、调查分析某个村镇(社区)构建和谐村镇(社区)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8、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色变化。

19、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20、调查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21、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2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过程和现状。

23、当地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

24、当地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25、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26、调查当地耕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

27、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28、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2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3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2、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34、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35、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36、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37、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38、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解决思路调查。

39、80后员工的职业特点及有效管理

40、80后农民工职业需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4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况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4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43、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44、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失学率、辍学率情况调查。

45、当地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情况调查。(现状及改造)

46、当地农村师资水平及工资待遇情况调查。

47、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48、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情况调查。

49、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50、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国家投资、规模等)的调查。

51、对你所居住地民间文化社团(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文学、摄影、戏剧等)的调查。

52、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53、对你所居住地居民健身情况(人数、频率、设施数量、群众反映等)的调查。

54、本村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55、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和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56、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情况调查。

57、你所在居住地人口素质情况调查。

58、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比如: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

59、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情况调查。(包括信仰哪些宗教、比例如何、信仰程度、信仰内容等)

60、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61、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比如,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62、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63、调查你所在地的厂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职工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4、调查当地村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5、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66、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67、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68、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69、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基本的收入、家庭成员中收入高和收入低的差距)

70、当地工资情况调查。(最低工资制度标准、当地收入高的职业、中等收入水平、农民增收减负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71、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72、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73、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74、当地社会福利情况调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

75、当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情况调查。(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改进方面)

76、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77、创新公民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78、城乡为群众和基层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方面的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等)

79、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0、对你居住地(城镇)房价及销售情况的调查。

81、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2、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83、关于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制的调查。(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关于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责任制到位情况等)

84、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85、家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

86、当地中小学生暑假学习及生活状况调查。

87、当地社会教育机构运行及管理情况调查。

88、调查当地如何运用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89、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维护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90、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有哪些举措。

91、农民对科技致富的认识、态度和投入程度如何。

92、当地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

93、当地政府在带动农民科技致富方面的有哪些措施。

94、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惠农政策(如种粮补贴、养猪补贴等)的落实情况调查。

95、当地企业发展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96、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97、企业员工的住房、工资待遇情况如何。

98、企业员工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险状况如何。

99、对你居住地人们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调查。

100、对你居住地促进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

实践基本情况第3篇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以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全员参与。全校2009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进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为了反映本次社会调查的真实性,要求将本次调查的对象(被调查的单位、个人及地点)用图片及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表现出来,调查报告须插入自己的实践图片,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请填写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格式见附件一)里。

5、自主实践的同学应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6、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1-3周,活动结束撰写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报告题目可参考下面所提供的参考选题),篇幅3000字左右,下学期开学第12周提交指导教师(任课教师)。

7、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注意事项:

(1)封面、正文、封底使用相同格式,报告用WORD文档打印,可插入能够反映自己实践活动的照片,格式要规范。(封面、封底等格式见附件二)

(2)封面上需注明调查题目、个人信息、报告撰写日期等。

(3)除封面外,报告应包括内容摘要、正文、结语等。

(4)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材料详实、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据确凿、论证合理。

(5)严禁以各种方式抄袭或剽窃,一经发现该报告判零分,不给予补考机会。

8、对于未参加实践活动、未提交调查报告的学生,按旷考处理并参加下一届重修。

六、参考选题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参考选题如下:

1、科学发展观与我的家乡建设。

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认识情况的调查。

3、当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4、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的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7、当地如何发展自身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8、当地如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9、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0、当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1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13、新形势下当地低收入群众生活保障问题的调研。

14、当地政府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中采取了哪些基本措施?

15、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16、当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哪些重大举措?

17、调查分析某个村镇(社区)构建和谐村镇(社区)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8、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色变化。

19、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20、调查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21、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2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过程和现状。

23、当地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

24、当地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25、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26、调查当地耕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

27、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28、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2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3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2、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34、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35、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36、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37、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38、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解决思路调查。

39、80后员工的职业特点及有效管理

40、80后农民工职业需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4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况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4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43、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44、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失学率、辍学率情况调查。

45、当地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情况调查。(现状及改造)

46、当地农村师资水平及工资待遇情况调查。

47、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48、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情况调查。

49、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50、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国家投资、规模等)的调查。

51、对你所居住地民间文化社团(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文学、摄影、戏剧等)的调查。

52、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53、对你所居住地居民健身情况(人数、频率、设施数量、群众反映等)的调查。

54、本村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55、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和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56、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情况调查。

57、你所在居住地人口素质情况调查。

58、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比如: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

59、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情况调查。(包括信仰哪些宗教、比例如何、信仰程度、信仰内容等)

60、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61、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比如,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62、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63、调查你所在地的厂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职工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4、调查当地村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5、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66、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67、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68、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69、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基本的收入、家庭成员中收入高和收入低的差距)

70、当地工资情况调查。(最低工资制度标准、当地收入高的职业、中等收入水平、农民增收减负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71、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72、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73、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74、当地社会福利情况调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

75、当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情况调查。(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改进方面)

76、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77、创新公民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78、城乡为群众和基层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方面的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等)

79、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0、对你居住地(城镇)房价及销售情况的调查。

81、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2、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83、关于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制的调查。(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关于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责任制到位情况等)

84、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85、家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

86、当地中小学生暑假学习及生活状况调查。

87、当地社会教育机构运行及管理情况调查。

88、调查当地如何运用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89、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维护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90、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有哪些举措。

91、农民对科技致富的认识、态度和投入程度如何。

92、当地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

93、当地政府在带动农民科技致富方面的有哪些措施。

94、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惠农政策(如种粮补贴、养猪补贴等)的落实情况调查。

95、当地企业发展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96、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97、企业员工的住房、工资待遇情况如何。

98、企业员工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险状况如何。

99、对你居住地人们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调查。

100、对你居住地促进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

实践基本情况第4篇

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评估模式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相连、正规学校教育和短期培训教育两种模式并存、职前教育和在岗培训两个阶段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实用性人才的职业教育层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新阶段。但是,与国外职业教育现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处于积极探索和有待完善的阶段,如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全面、公正、可信的实践教学评估系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指标的复杂评估过程。我们在分析现有教学评估体系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基本素质构成、实践教学评估的特征和影响实践教学评估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制定了一套合理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充分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新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方面主要调查了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组成、基本素质以及教师队伍稳定状况;实践教学设备设施方面主要调查了课堂教学设施、设备的应用及效果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方面则主要调查了教学管理制度及实施流程和教学管理文件的使用情况;实践教学过程方面主要调查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等情况。

将调查整理所得的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41项因素,按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教学管理人员评教三个方面分别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共计18项,分为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为“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教学态度”的二级指标为“师德”、“教师出勤”和“备课”,分三项进行评估;“教学方法”的二级指标为“启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分四项进行评估;“教学基本功”的二级指标为“教学态度”、“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和“教学气氛”,分四项进行评估;“教学内容”的二级指标为“教学目的”、“重难点突出”、“内容的逻辑性”和“作业”,也是分四项进行评估;“教学效果”的二级指标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三项进行评估。

专家评教共计16项评估指标,将实践教学质量的四个主要方面――“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作为评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其中“教学态度”又细分为“备课、讲解和辅导等教学环节”、“言传身教”、“教学改革”和“对学生的关注”四项二级评估指标,“教学内容”细分为“本学科发展趋势”、“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讲授内容充实”和“与学生实践结合”四项二级评估指标,“教学方法”细分为“教学语言的准确度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四项二级评估指标,“教学效果”细分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基本技能”、“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四项二级评估指标。。

同行教师评教共计7项指标,将“教学态度”、“教学纪律”、“成绩分析”三个方面作为一级评估指标,“教学态度”的二级指标为“对教学的投入”、“备课情况”和“作业”三项,“教学纪律”的二级指标为“到课情况”、“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纪律”三项,“成绩分析”从教学成绩分布情况进行综合测评。

二、新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

新的评估模式必然对应新的评估实施办法,在重新构建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中,网上评估成为学生参与评估的新的评估方式。

1.网上评教,主要是学生评教,通过网上评估,学生可以随时对相应课程和教师进行打分评估,而且在评估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该课程或该教师的相关信息,使评估结果更趋合理,更加客观,更为准确。一改过去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发放评估表、回收统计评估数据、打分计算评估结果的方式,通过网上评估,数据统计和计算一并完成,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评估成本显著降低。

2.问卷调查,学生评教存在普遍一些问题,存在打高分、敷衍应付、甚至恶意诋毁现象,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造成评估结果有失公正。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予以纠正。主要是专家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通过随堂听课、查阅资料,座谈等方式实地考察,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表,收集评估数据,使评教结果更全面、更合理、更科学。专家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也即将采用网上评教方式,使评教更加便捷、高效。

3.其它调查,对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生产效益、业绩、异常表现等情况,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做出合理、有益的补充,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三、新的评估模式的价值

新的评估方法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通过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细化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类因素,使教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照检查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新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有效解决了以往评估模式局限性强、覆盖面小、主观因素多、评估过程透明度小、操作困难、结果抽象等导致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等现实问题,并为以后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

实践基本情况第5篇

1CIPP评价模型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学家(DanielLStufflebeam)等[2-5]在20世纪60-70年代提出CIPP评价模型。斯塔佛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nottoprovebuttoim-prove)。CIPP评价模型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1.1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评估问题、需求以及机会[6],本质上属于诊断性评价,研究者通过系统述评、调查、文献评阅与德尔菲法等被评价内容的背景状况,分析被评价内容现存问题和障碍,确定方案目标与方案实际之间的差距。1.2投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评估方案目标实现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备选方案的优缺点,本质上属于可行性评价。为了识别不同方案的优劣,需要可能的人力、物力、成本资源进行统筹分析,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等。1.3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目的在于下一阶段的改进与调整,本质上属于形成性评价。研究者在过程评价的环节中应与具体参与人员交流反馈,了解方案实施现状及潜在问题,对修正方案提供有效信息。1.4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评价方案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价[7]。研究者可搜集与方案相关的人员对结果的评价,并依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判断实施方案的成果,决定是否继续沿用、修正或更改。值得一提的是,在CIPP评价模型中,背景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投入、过程、成果评价则是在背景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出现。CIPP评价模型属于方案评价,适用于高校课程评价[8]。

2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

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9]。根据CIPP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实施的实际需要,以及4种评价环节在《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中的位置与意义。本课题组根据实践教学需求为前提,将实践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以课程实现程度和反思教学为核心,将实际教学成果作为关键,构建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框架(图1)。在本研究中,CIPP评价模型贯穿始终,不仅对教学绩效结果进行考评,也客观分析了教学开展的背景、投入及教学环节,以“制订目标-组织决策-实施决策-重复(修改)决策”的模式[10,11]不断循环评价,提高《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课程开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构建《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模型的指标

《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3.1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背景评价在背景评价过程中分析了护理学“三基”学习要求,了解当前医疗护理环境下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评价实践教学需求,评判课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是评价模型构建的前提。(1)宏观层面-岗位需求:以《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终末目标—护理岗位需求作为教育实施的前提,暨将质量管理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过程控制”。通过文献研究、师生访谈、用人单位反馈等方法来分析现存《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开设及进展的优缺点,评价引入CIPP评价模式是否可以弥补和改进现存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果,同时保障本课程的开展与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契合。(2)微观层面-目标合理:客观分析《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定,结合院校授课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综合评判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12]。基于背景评价的2个二级指标和5个三级指标,分别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综合判断,形成阶段性评价结果。3.2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投入评价指标在评价模型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本研究在前期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基础护理学技能》课程所需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性评价。包括教学设备、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基地、师资力量、学生准备5个二级指标。(1)教学设备:评价实验实训中心现有设备及仪器使用及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网络教学资源:相对应的包括多媒体教室配比、教室网络覆盖程度、网络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网络课程平台开放情况、常用数据库开通情况、多媒体硬软件管理水平。(3)教学基地:通过访谈教学参与者同时结合临床护理专家意见评价校内外教学实(见)习基地情况,评价其是否可以提供充足且有效的实(见)习条件。(4)师资力量:了解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和师生比例情况,评价是否具有实现较好教学效果的可行性;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学院教学办、教研室、课程小组相关负责人等)的访谈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的教师应具备何种教学能力,如何评价等;通过教师访谈、教学实际走访,明确《基础护理学技能》授课教师的能力现状。(5)学生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课程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对《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态度、对相关基础操作设备及仪器的熟悉程度、评价其是否具备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3.3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指标作为评价模型中的核心内容,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作为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学实现程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情况、教学反思情况5个二级指标。(1)教学实现程度:通过课程中走访、随即听课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评价《基础护理学技能》教学实际运行情况,总结影响课程运行的环节。(2)教学形式:《基础护理学技能》实践教学形式分为传统授课(教师演示-学生回示)、翻转课堂(学生自学后演示-师生点评)两种,评价师生双方对两种授课形式的接受及掌握程度。(3)教学方法:评价情景模拟教学、综合设计性试验、护理新进展讲座等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归属感等核心素养,同时培养教师的综合带教能力。(4)教学考核情况:评价课程考核的形式及内容,也包括师生双方在考核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5)教学反思情况:评价课后反思是否紧扣实践教学本身,有无采取多样化的反思形式,教师有无综合了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的意见建议,同时评价师生在反思过程中的积极性及原因。3.4一级指标的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成果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也是评价模型的关键环节。评价教学效果,过去,传统实践教学评价通常采取单项考核,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结果片面等问题,导致CIPP评价无法重复决策及推动实践教学改进。因此,本研究的成果评价中除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有无提升外,更强调师生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以及第三方评价,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评价教师的授课满意度、听取实(见)习单位带教老师意见。

4小结

实践基本情况第6篇

【关键词】 临床教学基地; 建设; 实践

随着社会医疗状况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变化,社会对高级医疗卫生人才渴求更甚。因此,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是当务之急[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创新的重要阶段,为此,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临床教学基地的带教的积极性,培养学员的临床实践意识,提高学员的临床临床实践技术噬待解决。

1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主要是以直属附属医院和与该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非直属附属医院等作为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2]。一般情况下,这些医院将医疗、教学、科研集于一体,从而达到在进行医疗服务的同时培养各类医学人才的作用。这部分医学院校和医院在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及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现实条件制约,教学实践方面出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完全适应学校办学规模的需求 近年来,医学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本科层次的招生规模与往年相比更是增加明显。有调查显示,在2002年-2007年的5、6年内,我国的医学生增加6倍多。而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医学院校招生增幅更是出现不低于20%的比例[3]。随着老年化人口激增,有人预测,今后3~5年临床教学任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面对如此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需求,临床教学基地早就出现了短缺的情况将更加严重。这种情况将严重制约医疗卫生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各临床教学基地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刻不容缓。

1.2 临床教学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不足 由于目前临床教学基地的医疗任务十分繁重,而且医疗服务工作与教学相比能够更直观、更多地给医院和临床教师带来经济效益,造成了学校和临床教学基地不同程度存在着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以及对临床实践教学意识不强的问题[4]。此外,很大一部分学校或者临床教学基地在基本完成承担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原因导致了临床教学基地的软硬件投入不够,对于部分需及时更新换代的软硬件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1.3 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力度不够 临床医师往往身兼数职,在进行临床医疗服务的同时也担任临床教学的教师。在这种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不仅仅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医务工作,还要安排很多时间承担教学任务。此外,他们还要配合学校以及医院和临床教学基地完成各种教学材料的收集、统计等事务,这常常导致他们疲惫不堪、顾此失彼。由于目前医院科室各项工作和医师的个人发展都与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挂钩,但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相对利益极少,临床医师的工作和心理因此承受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和负担[5]。特别是当遇到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和临床教学任务时,沟通协调更是困难重重,互相推诿、互相埋怨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严重的影响了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

1.4 临床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性不高 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软、硬件配备更新不及时以及管理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临床教师面对多方面的压力。相对于科研工作和临床技术技能等考核教师及临床医师的主要标准而言临床教学任务则是一个“软”任务。在这种强制条件的影响下,许多临床教师出现了重科研重成果、轻实践轻教学的思想倾向。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往往更加重视现行的晋升标准,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多出论文、多出科研成果的方向上。而且负责临床实践教学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较微薄,许多院校和医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奖励和制约机制,从而造成了不少医师的教学责任感淡化,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应付临床实践教学的情况,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5 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许多病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愿配合学生的实习工作[6]。由于医疗纠纷案件的增多以及带教医师责任的增加,临床医师往往担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造成差错而对其声誉和医疗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更多的让学生在一旁观摩而不愿让学生动手实践。与此同时,部分学习不够积极的学生则认为只要在临床实践考核中及格就行,在思想上出现了消极懈怠、不认真、不主动的态度。加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经常性的监督和考核,极大地影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造成了临床教学中学生观摩不认真、听点评少、动手实践敷衍等不良情况。

2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措施

2.1 统一学校和基地对临床实践教学的认识 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等医学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要谋求长远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临床教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为达成发展自己的目标,学校必须把自己的教学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条件把实践操作技术、临床理论知识、以及人才优势培养起来。只有在这些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院校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服务。同时,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在承担临床教学工作时对增强其医院的综合实力有较大帮助,对发展医院生产力(医疗、教学、科研)有明显作用,也对增强临床实践基地医院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以及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7]。正确认识并处理医疗、教学、科研这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强化教学意识。做到这点的关键在领导的认识,只有学校和基地双方领导充分认识并认可对方的重要性,找到学校和临床实践基地之间的平衡点,构建稳定有序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和协同发展、共同提高及共同获益的结合点,进行临床教学基地的内部机构改革和建设[8]。做到思想上的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规模和质量上对教学基地进行建设和提高。

2.2 优化临床教学基地的结构 面对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本科层次临床实践教学任务明显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重点应放在满足本科生对临床实践教学的需求上[9]。一方面要发掘已有的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投入,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它们承担本科临床教学任务的能力。加大对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建设力度,把非直属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的规模不断扩大,改善原有的教学基地不足的情况,争取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一类新形式的临床教学基地。另一方面还需加快对新一批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保证其能够承担并更好承担更多的本科临床教学任务。很大一部分实习医院原本主要承担专科层次的临床实习教学任务,近年来由于发展的需要基本已没有全日制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因此实习医院也基本上不再承担原有的实习教学任务。这些医院在多年来承担了大量的临床教学任务,积累了一定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通过考察,他们往往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学校需要的临床实践教学任务。此外,可着力建设一批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其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较好但部分指标还没有达到非直属附属医院水平的教学医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将其作为专业临床教学基地。

2.3 抓重点、树典范带动基地建设 临床教学基地点一般具有覆盖面广,医疗水平层次不同的特点,要让所有教学基地同步发展,难度较且效果不明显[10]。为更好地进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并推动教学基地稳步发展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树立典型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等办法。同时,给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不同程度地重视,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教学基地能清晰地看到教学的前途,让基地了解学校基地建设的规划蓝图,让其合理定位、明确目标。对部分承担较多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学基地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基地提出的申请和建设方案多加重视,仔细考虑,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对基地进行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对重点建设的基地给予足够的资源和人才配置,提高责任医师的积极性,增强基地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左国庆,王羽,宋家虎,等.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确保医学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医学,2010,39(4):499-501.

[2]肖传实.临床教学医院承担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424-2427.

[3]彭侃夫,吴雄飞.重视医学生临床教学之我见[J].重庆医学,2009,38(2):227-228.

[4]沈慧,胡志,孙业桓,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临床教学一体化模式改革的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1):768-770.

[5]肖灵君,吕晓,燕铁斌,等.实习生参与式小讲课在康复治疗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72-474.

[6]赵莉,胡定伟,吴玉琼,等.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护生临床实习质量[J].重庆医学,2009,38(8):1005-1006.

[7]郭怡,宗晓琴,董志,等.依托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区域医疗水平发展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3,42(5):589-591.

[8]齐德广,秦银河,王云贵,等.着眼军事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持续开展临床教学质量评价[J].重庆医学,2011,40(18):1862-1863.

[9]熊卫云,李燕.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为医院临床教学管理服务[J].兰台世界,2011,(z1):93-94.

实践基本情况第7篇

要打造良好的高职实践教学条件,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保障:

1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学的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为确保高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质量的教材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提供基本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教材建设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1.1 开发与编写教材。为了顺利地开发与编写教材,通常情况下,需要做到: 理论性结合实践性、思想性结合专业性、教学性结合自学性,以及知识性结合实效性。为了确保教材的编写质量,通常情况下,需要对教材编写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材由学校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编写,一方面在新教材中收录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体现最新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所编教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1.2 审定与出版教材。在编写高职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落实“两级审定、两级规划”的原则,同时对教材出版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教材的出版质量。另外,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教材适应社会的需要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材发展的多样化,以及数字化。

1.3 教材的选用。在选择高职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厅推荐与学院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推荐、高职院校自主选择的机制。同时,在高职院校,对教材加强管理。对于公共课教材的选用,按照国家推荐的规划教材为准则,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涉及国家意志、社会思想道德方面的教材。

1.4 教材的评价。通过组织开展优秀职业教材评选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进行评价,进而能够大面积的推广优秀的职业教材,使高职教材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同时为评价教材提供选择的标准和准绳。另外,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促使出版单位不断提升教材的质量、更新教材的内容。

2 努力提高实践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师偏少的现状看,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实践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通常情况下,通过以下方面着手考虑:

2.1 建立健全高职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机制。通过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通常情况下,这种基于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对高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打破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之间的界限,通过采用岗位轮换制的方式对每个教师进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每个老师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明确规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接受实践锻炼的时间。

2.2 在学校激励机制中,对于实践教学的特点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在实践教学方面,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加大奖励的力度,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

2.3 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培养校外实践兼职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中积极聘请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技术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通过多渠道,以“请进来”的方式将校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到兼职教师队伍;另外,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校内教师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

2.4 在待遇方面、评聘职称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通过制定激励措施,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采用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奖励,奖励那些在自制教学设备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劳动和创造给予尊重和认可;同时,在学校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中,重点考虑自制实训仪器,以此为依据进行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

3 建好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

对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投入的力度,进一步扩大实训基地的规模,不断提升实训基地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要做到:

3.1 开发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首先,购置和开发实训设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训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在购置实训教学设备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市场调研,一方面确保购买的设备满足现行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接轨。同时对学校现有实训设备,组织学校的实践教学教师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其次,积极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课堂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真实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在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将真实与虚拟教学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超市、虚拟车间、虚拟实验室等虚拟的职业环境。

3.2 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寻找一定的空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常情况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形式,主要包括:

3.2.1 “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该基地集企业实训基地和学校实训基地于一体,借助该实训基地,学校教师就可以对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进行自主安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2.2 “协作型”实训基地。通常情况下,各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士进行沟通和联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以组织的名义,学校或院系与企业进行协商与沟通,同时保持长期的合作。

实践基本情况第8篇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践性教学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高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培养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而非理论型、科研型、设计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高职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但是,目前在会计教学中,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缺少规范性标准和要求。传统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与新时期要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等会计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性,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部分开设会计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具体包括了河北、辽宁、内蒙、山东、浙江、吉林和江苏等省市的16所院校。

(二)调查方式

1. 问卷调查法

我们采用了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截止时间是2005年9月。这次问卷调查共设计问卷22份,发放调查问卷20份(其中2份空白问卷留档),收回问卷16份,回收率为80%。问卷涉及到7个省份的16所高职高专院校,调查基本反映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调查表共设计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实践性教学情况”指标,主要是为了从总体上了解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该项指标下,又分设了“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方式和方法、校实验室状况和校外实习基地”等项具体内容;第二部分为“任课教师情况”指标。目的在于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类专业教师的师资情况。我们分别从“年龄”、“学历”和“会计实践经历”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2. 询问法

我们对调查问卷填写不详的有关学校,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就此项调查进行了询问式的补充。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的内容有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方式和方法、校内实验室状况、校外实习基地和任课教师情况等。下面是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实践性教学内容”指标

本指标我们就“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其他专业”三个专业,分别对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及“校外实习”五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具体项目是:“随授课进行” 、“集中实习”、“所使用教材名称及出版社”。其中前两项又分为“课时量”和“实施形式”两部分内容。

所调查的16所院校,在被调查的三个专业五门课程的教学中100%安排了实践性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但所安排的课时量高低不等,最高的为36.4%,最低的是32.4%。其中有12所院校在“随授课进行” 和“集中实习” 两个环节都安排了实践性教学内容,占所调查院校的75%。而其余4所院校只对其中的某一环节安排了实践性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实习方面, 有93.75%的院校都安排了校内的实习,但在校外的实习中,仅有25%的院校进行了安排。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逐渐调整会计学的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比重。专业课要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安排适量的学时,加强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的实务操作,其目的主要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参见表1、表2、表3、表4。

表1实践性教学方式表

从选用的教材上来讲,版本不统一,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有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的、有上海立信出版社的、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的、有国际出版社的、有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还有自编的。其中选用教材相对集中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系列教材,分别占所调查院校的35.7%。

(二)“实践性教学方式和方法”指标

实践性教学要突出综合性和岗位的流动性,既要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又要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本指标按“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两个方面分别对“分岗位模拟”、“综合实习”、“分角色模拟”及“所使用教材名称及出版社”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从调查结果上分析,有多数的院校都“分岗位”、“综合”或“分角色”进行了模拟。具体来说:

1.有一半以上的院校在“手工会计”方面进行了“分岗位模拟”,当中:57.1%的学院设置了“出纳”岗位,50.0%的院校设置了“会计主管”岗位,35.7%的院校设置了“工资核算”岗位,50.0 %的院校设置了“成本核算”岗位,有57.1%的院校设置了“总账报表”岗位。

2.有近60%的院校在“电算化会计”方面进行了“分角色模拟”,当中:64.3%的学院设置了“出纳”岗位,57.1%的院校设置了“账套主管”岗位,64.3%的院校设置了“往来会计”岗位。

在考核标准上,设置了“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从调查结果上分析,多数院校采用了“百分制”的考核方式。

从实训的教学手段来看,采用手工实训的院校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仅有31.2%的院校安排了多媒体实训。

表6 实训的教学手段统计表

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最终又将何种方法进行考评,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既定培养目标和定位下,灵活的加以选择。

(三)“校内实验室状况”指标

本指标设计了如下两方面的调查内容,即:“手工实验室的配置”和“电算化实验室配置”。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绝大多数院校都配置了实验室。其中配置了“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的院校各占了81.25%和85.7%。

(四)“校外实习基地”指标

校外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面广。

调查结果显示, 14所院校有数量不等的校外实习基地,占被调查院校的87.5%,基地共计40个,平均每个院校有2.5个。其中最多的有6个,最少的有0个。校外实习基地(单位)的规模也有大、中、小之分。其中:规模大的有11.1%,中等规模的有77.8%,规模小的11.1%。

我们还对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时间做了调查。可见表8:

(五)“任课教师情况”指标

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具备普通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外,根据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的特殊性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和操作演示能力等。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在“任课教师情况”指标下,设计了“年龄”、“学历”和“会计实践经历”三方面的内容。

1.年龄方面

从调查结果上分析,老中青比例为1:3:1的,这说明,在我们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中年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此结构基本上是合理的(最佳结构应为1:2:1)。统计数字见表9:

2..学历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大部分的教师为大学本科水平。统计数字可见表10: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们所调查的这14所调查职业院校中,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中目前只有一名博士生,硕士生的比例也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折射出,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储备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是任重而道远的。

3.会计实践经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都参加了形式不同的,时间长短不一的会计实践,但仍有12.5%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会计实践活动。这对于日常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表11)

注: 在统计时,对调查表中部分院校所填写的人数一栏的资料,我们采用了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表12 “双师型”教师的情况表

四、研究的局限性

实践基本情况第9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企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70-03

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是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关键。落实和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善职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既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更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在行业企业的具体岗位上获得。[2]近两年来,我校将企业实践作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与江阴市人民医院共同搭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办法,探索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实践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来源于企业,其习得和养成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是分不开的。[3]学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选择江阴市人民医院作为青年教师脱产临床实践基地,为教师驻入企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江阴市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技术力量强、仪器设备齐、管理水平高、服务理念新、教育基础好,与笔者所在学校有近20年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是学校师生实习和实践的优秀基地,现已被省教育行政部门确立为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二)教师情况。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能力基础等具体情况,对口安排教师到专业所对应的医院临床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两年共选派25位青年教师在暑期入驻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脱产临床实践。青年实践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也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示范能力,而且能够针对自己的专业教学选择临床案例及教育教学素材,充实课改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医院和社会的需求。两年企业实践后,教师素质提升情况见表2。

二、基本过程

(一)双重推荐定目标。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系(部)按照专业建设的新动态制订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在组织选派与个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教研室、系(部)两重推荐人选,层层把关,级级负责,最后由学校考察确定,选派“德才兼备、有潜力、能发展”的青年教师参加医院临床实践,并以项目任务单的形式为每一位企业实践教师制订素质提升目标和工作任务。

(二)双方导师制方案。江阴市人民医院依据学校提供的项目任务单为每一位实践教师选派“素质高、业务好、带教能力强”的临床一线医药护技术骨干作为导师,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师带徒制。根据培训目标,结合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特点、企业经历等情况,医院导师与学校原有的“青蓝结对”导师共同为徒弟“量身定做”个性化培训方案。方案涵盖了实践技术项目的内容、流程、标准及考核细则,明确和规范了师徒双边活动。“一人一方案”的做法提高了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务实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双元主体共研习。青年教师在医院导师的指导下,依据培训方案主动开展实践活动。按技术项目深入临床相关岗位研习,掌握相关技术及技能操作规范、流程及应用,了解医院对人才的需求,感受医院文化,学习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还参与临床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医院科教研水平的提升。

(四)双重考核评效果。在青年教师实践期间以及实践结束后,医院和学校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位教师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定。考核中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举,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自身专业实践技能与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行原则。医院考核侧重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情况,学校考核侧重于青年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医院和学校考核分值比为7:3,总分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之一。

三、基本要素

(一)三方通力合作。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不仅要积极联系医院,促进校院合作,而且要做好教师的遴选、时间安排,不仅要明确教师到医院实践的任务要求,而且要做好与医院共同对教师的有效管理。医院则要根据学校提供的企业实践任务单,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指导教师、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实施“师带徒”式的目标责任管理及综合考核等。青年教师则应及时转换角色,以医院员工身份自觉执行医院相关制度,接受医院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实践技能、职业岗位素养及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医院、教师三方相互理解、交互联动、通力合作。

(二)三标连环合拍。目标是导向,研习是过程,考核是抓手。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一是示标:学校和医院根据培训目标共同为青年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考核细则。二是达标:师徒双方围绕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测标:学校和医院依据考核细则在实践过程及实践结束后对青年教师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使示标、达标、测标连环合拍。

(三)三者贯通合一。建立以目标责任管理为主体且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有效执行责任体系,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有效性和长效性的根本保障。在这个体系中,执行主体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明确,完成进度明确,考核标准明确,惩奖细则明确。学校和医院的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具体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的责、权、利高度统一,贯穿于企业实践的始终,形成“双方”、“三层”的责、权、利三者贯通合一,在有效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鲜明特色。

四、结语

企业实践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是完善职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的具体举措,但亟待相关政策支撑和法律约束,尤其是健全基地建设的机制,以推进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制度化、实施精细化、资源多元化、手段信息化、考核综合化的建设,为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参考文献:

[1]谢勇旗.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与养成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