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海峡两岸关系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05 19:30:59

海峡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第1篇

一、海峡两岸进出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大陆目前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关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据统计,1979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为0.6亿美元,自台湾进口额为0.2亿美元,2007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234.6亿美元,自台湾进口额为924.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近406倍和4622倍。截止2008年10月份,大陆对台湾出口额和自台湾进口额已经为223.5亿美元和924.4亿美元。虽然金融海啸的爆发,对两岸的贸易形成了冲击,但两岸贸易规模依然不减。同时,仅1979年大陆对台湾贸易顺差为0.4亿美元,其余年份大陆对台湾贸易全部为逆差,到2007年逆差高达700.9亿美元,是1980年逆差数额的438倍(见表1)。大陆已经成为台湾重要的出口市场。

2、两岸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从1979年以来两岸近30年的贸易发展来看,在两岸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大陆对台出口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陆出口到台湾的商品主要是土特产,占比大约在90%以上;90年代之后主要是农工原料及半成品;2000年之后电机设备及其零件、机械用具及其零件、钢铁等所占比例较大。

大陆自台进口方面,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出口以轻工消费品(日用品和家用电器)为主,约占出口商品的70%以上;进入90年代,由于台湾厂商,尤其是大企业投资的增加,台湾的工业原料、半成品、零部件以及机械设备输入大陆的数量大幅扩增,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占出口额的90%以上,同时,台湾消费品出口比重则明显下降;2000年以后,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等成为出口到大陆的主要商品。

二、海峡两岸贸易依存度增加

大陆与台湾的贸易依存度是指海峡两岸贸易在各自贸易和GDP中所占的比重,反映各自贸易和经济对两岸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两岸贸易依存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从1985年的O.4%上升到2007年的4.1%,上升了3.7个百分点;而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从1.8%上升到32.4%,上升了30.6个百分点(见表2)。海峡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大陆对台湾贸易依存关系来看,海峡两岸贸易对大陆经济的影响力正在增强,但上升趋势比较缓慢,近几年处于相对平稳的态势;而对大陆贸易的影响力从2002年以后正在减弱,这说明两岸贸易对大陆贸易和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在于,两岸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在许多年份超过了大陆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大陆经济的增长对两岸贸易的依赖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两岸贸易的增长速度在近几年却不及大陆贸易的增长速度,导致两岸贸易对大陆贸易的影响力在近几年反而有所削弱。

从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关系来看,两岸贸易对台湾的经济与贸易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远超过两岸贸易对大陆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从2004年起,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超过了对台湾贸易的影响力,这主要是由于从2004年起台湾的贸易总额大于GDP总额,再加上两岸贸易在台湾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逐年升高。同时,台湾的进出口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都较大,尤其是台湾出口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且近几年有大幅增加趋势。

三、海峡两岸进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选择1985-2007年大陆进出口和台湾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四个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而且具有指数增长的时间序列,故取四个指标的自然对数。以CX、CM、TX、TM分别表示大陆出口额,大陆进口额、台湾出口额和台湾进口额。

2、数据分析

对四个对数序列进行ADF检验,仍然是不平稳的。因此进行差分处理,结果显示,LNCX、LNCM和LNTM均为二阶单整,LNTX为一阶单整(见表4)。

对于协整方程LNCX=c0+c1LNCM+e、LNCX=c0+c1LNTX+e和LNCM=c0+c1LNTX+e,其残差的ADF值分别为-3.225492、-3.309118和-3.042085,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应临界值分别为-2.6756、-1.9574、-1.6238.-2.6756、-1.9574、-1.6238和-2.6756、-1.9574、-1.6238,均大于对应协整方程残差的ADF值,可以认为LNCM与LNCM、LNCX与LNTX、LNCM与LNTX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具有相互依赖性。从贸易依存度看,大陆的经济增长对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依赖,而台湾的经济发展更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其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远大于大陆对其的贸易依存度。因此,大陆的对外贸易发展对台湾贸易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大陆的进出口与台湾的出口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大陆与台湾的贸易不但具有相互依赖性,而且两岸的进出口贸易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大陆的进出口与台湾的出口之间已经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大陆的进出口的发展,促进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增加,显示了两岸稳定发展的经贸关系。

3、台湾进口与出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台湾的出口与进口之间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其进出口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台湾的进出口还没有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调整进出口的数量、优化进出口结构,对于台湾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第2篇

近年,闽台经贸往来持续升温,为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去年台湾的“反服贸运动”对闽台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必须持续推动闽台经贸往来,以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关键词:

闽台;经贸;两岸关系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05701

1闽台经贸往来构筑新篇章

近年,福建省高度重视对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台战略方针,全方位加强闽台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等。2013年,两岸签订《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赋予了福建省一批先行政策,涉及金融、电信、社会服务、运输等多个领域,为闽台服务业合作提供了更多优惠和便利。2013年4月,厦门两岸贸易中心总部正式揭牌运营。该贸易中心将打造“三大中心”,即台湾商品大陆营销中心、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服务贸易商大陆服务中心等,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助推两岸经贸双赢。另外,中国农业银行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于2013年7月在厦门挂牌成立,旨在打通两岸人民币流动渠道,加快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2013年,一批重点台资项目加速推进,福建台玻二期项目、福欣特钢一期生产线等正式投产。大陆第一张对台投资保险保单正式生效,被保险人为大陆首家赴台投资企业――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8月,福建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海峡两岸新型农民培训交流基地也于6月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揭牌成立。

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不断扩大,2013年新增的多条闽台航线成为两岸往来黄金线。

在日益频繁的闽台经贸往来中,两岸关系得到不断的发展。然而,2014年3月17日,台湾爆发了“反服贸运动”,令闽台贸易及两岸关系都受到影响。

2两岸服贸协议受阻影响闽台贸易

2014年3月17日,台湾地区“立法院”内政委员会等8个委员会联席初审《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国籍立法委员张庆忠在混乱中宣布服贸审查超过3个月,依法视为已审查,送立法院院会存查,引发部分人士不满。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民间团体和学生18日晚间突破立法院警力,占领立法院议场。

由于部分台湾企业担心台湾外贸环境恶化,也担心大陆改变对台政策,这将对两岸贸易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ECFA后续谈判。

那么到底闽台贸易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2014年一季度,福建对台贸易值达164.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20.5%。其中,福建对台湾出口46.9亿元,同比下降2.2%;进口117.3亿元,同比下降26%,贸易逆差70.4亿元。闽台贸易是多方位的下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全部下降,农产品出口也下降。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进出口也双双下降。

闽台贸易事关两岸关系大局,必须保持住良好的发展势头。

3继续推动闽台经贸往来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第一,推动政策落实。国家赋予福建的对台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必须认真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改进运作方式、加强检查监督,并积极研究出台鼓励和支持台商台企发展的具体措施,重点在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追求创新突破,尽可能发挥政策的作用。

第二,优化投资环境。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原则,积极落实《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认真开展“台商台企服务年”活动,为台资企业排忧解难,对台资企业最担忧的土地证、房产证、资金缺乏等问题,必须尽快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问题。加强重点台资项目的跟进协调,完善台商权益保障协调机制,维护台商台胞在福建投资经营的合法权益,努力为台湾同胞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福建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创业的圣地,一起生活的家园。

第三,建立配套机制。健全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税务、金融、港务等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在保险、金融、货代、通关、保税、退税等方面为闽台合作提供便捷的服务。推动地方对地方、园区对园区、企业对企业、协会对协会、港区对港区的沟通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双向投资,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共同构建产品创新研发平台。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与台湾主要工商团体和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

第四,续谈服贸协议。2014年6月9日,大陆方面已暂停各项两岸协商,包括两岸货品贸易谈判、争端解决机制,以及航空、观光、海运与邮政协商等。这是自2008年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罕见的协商中断的情况,台湾方面正极力谋求补救,但目前仍没有安排新的会议进度。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已经让岛内感到紧张了,岛内各界真正应该担忧的是,如果台湾继续让部分人绑架全民利益,阻碍两岸经贸交流发展,导致台湾经济跟不上大陆发展的步伐,那么两岸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台湾经济会越来越边缘化。

第五,文化助力经贸。闽台经贸为两岸创造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却难以拉近两岸民众之间心的距离。面对目前台湾方面政治、经济上的狭隘思维,必须从文化上找到突破口。毕竟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文化又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应当推动祖国大陆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让它对台湾民众产生一种吸引力。另外,加强闽台文化交流,培养两岸民众的深厚情感。

参考文献

海峡两岸关系第3篇

[关键词]新加坡;海峡两岸关系;信使及评论人角色;现实主义外交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001-02

海峡两岸问题对新加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多年来,新加坡一直利用自身的优势,以一种既能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保持平衡、同时又能使新加坡从中获益的方式往来于海峡两岸之间,在海峡两岸关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一、新加坡与海峡两岸的密切关系

谈论新加坡在海峡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必须首先了解新加坡与台湾地区以及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一)新加坡与台湾地区的关系

因历史及政治原因,新加坡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早于中国大陆。新台之间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双方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频繁的高层往来、密切的军事交流以及广泛的经贸合作。新台交往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蒋经国执政时期,这是新台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当时,新加坡国家刚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国防力量几乎全无,而台湾地区恰逢在国际社会上处于日益严重的外交孤立局面,1967年,台湾地区提出了协助新加坡建立空军的计划,双方的合作由此开始。1975年,新加坡与台湾地区签订长期军事合作计划一《星光计划》。多年来,新台之间的军事合作从台湾地区协助新加坡建立陆海空三军、为新加坡提供军事训练场地并代为培训武装部队、发展到新合远航训练、武器交易等诸多方面。除了密切的军事交流,新台多年来在政治、经贸、文化及教育等方面的交往也十分广泛。自1969年起,双方即开始互设商务代表办事处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接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新台关系在李登辉执政初期曾一度加深,但随着李登辉公开推行的“”与新加坡“一个中国”的立场产生分歧,新台之间的高层往来逐渐减少,但双方在经贸及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仍然继续保持并向前发展。2000年,上台,继续并加大推行“”政策,导致不断升级,新加坡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基本处于维持状态。2008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他针对两岸关系所奉行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不仅增强了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稳定了台海关系,同时也促进了亚洲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因而新台关系逐渐获得改善。

(二)新加坡与中国大陆的关系

新加坡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开始于上世纪的70年代。当时,基于冷战及意识形态差异等因素,新加坡与中国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政治上很少接触。1978年,中国“”结束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于同年访问了新加坡,这对中新两国都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访问,是中新关系的转折点。此次访问的一个重大成果是邓小平与李光耀就冷战时期由于东西方政见差异导致的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产生敌视和戒心的问题达成谅解,这为中国与新加坡最终消除政治敌对、增强互信、恢复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此次访问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新加坡成功的治国与执政理念以及它在建国短短10余年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意识到这个与中国在民族、文化及价值观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国家可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样,新加坡也从刚刚改革开放起步的中国看到了它可能会给新加坡带来的巨大机遇。自此,中新关系开始迈向实质性合作与发展的轨道。1990年10月3日,中新正式建交。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两国在求同存异、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济、文化、科技及政治等多领域的交往,双方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共同发展、造福了两国人民、同时也对亚洲区域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二、新加坡在海峡两岸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新加坡因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均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曾一度成为海峡两岸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此外,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多年来在许多国际公开场合发表的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评论也成为了世界其他国家了解大陆与台湾地区问题的重要参考。

(一)为海峡两岸传递信息

1985年9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来访的李光耀,那时蒋经国病重,邓小平担心蒋经国去世后台湾地区会出现“”,因此请李光耀代为转达希望能与蒋经国早日见面、共同商讨地区问题的愿望。李光耀很快将信息转达给了蒋经国。不久,蒋经国通过李光耀转达了谢绝会面的信息。这样的回信使已81岁的邓小平得出在其有生之年地区问题希望不大的结论,于是调整两岸关系政策,将阻止“”列为首要任务,而把中国的统一大业留待未来。蒋经国虽未与邓小平会面,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民主改革政策,比如:他于1987年7月14日颁布总统令宣布终止在台湾地区实施了38年的令;同年11月,他宣布开放部分台湾地区人士赴大陆探亲、允许台湾地区人赴大陆经商等政策,结束了海峡两岸近40不相往来的局面。对此,邓小平也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欢迎台湾人民赴大陆探亲、投资。由此可见,当时的两岸领导人通过中间人间接传递的信息,准确地了解到对方的想法,基于对中国统一持有共识,双方远见卓识地调整了两岸关系政策,这对日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3年4月27-29日,在李光耀的牵线下,处理海峡两岸事务的民间组织一海协会和海基会首度正式会谈一“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开创了两岸在第三地正式接触与签署协议的一种新模式,同时也凸显了新加坡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地位。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事件导致两岸关系恶化,中国大陆随后在台湾地区海峡附近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爆发,两岸关系跌入谷底。李光耀于同年8月率领新加坡工商代表团访问中国,其目的之一是为化解海峡两岸危机。

多年来,新加坡在两岸之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人”的角色,特别是在两岸处于敌对、不接触的时期,对海峡两岸之间的沟通起到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二)海峡两岸关系问题的评论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陆与台湾地区交往的日益增多以及交往信息透明度的增加,新加坡在海峡两岸之间扮演的信使角色开始逐渐减弱。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新加坡依然十分关注,并积极为自己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寻找新的角色。进入21世纪后,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高层领导人开始通过在国际舞台上时时发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评论这样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积极地参与海峡两岸关系事务,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对国际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峡两岸关系问题依旧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针对李登辉、推行的“”,李光耀曾多次在国际公开场合表示担忧、反对和批评。2006年,他曾严厉地表示,“”是愚蠢之举,必然引发战争。2008年,针对一意孤行实施的“台湾地区公投”,李光耀指出,台湾地区没有认清国际形势,台湾地区应该加入大陆的发展,一起取得繁荣。他还指出,台南民众受台湾地区当局领导人的误导与欺骗,误以为台湾地区真的能够“独立”,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现实情况。他劝说台湾地区领导人暂时搁置两岸问题,让历史去做决定。02011年,对于的两岸政策他表示肯定,建议当局“多让台湾地区官员到大陆走走,这样有助制定决策”。同年,在另一个公开场合,李光耀指出,两岸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应该耐心等待,如果使用武力,就等于在杀害自己的族人,那不仅对中华民族是个非常大的打击,也将重重影响之后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他不认为使用武力符合中国的利益,他认为经济因素将会解决独立或统一的问题。2004年,新加坡新当选总理李显龙在其首份国情咨文中谈及两岸关系问题时重申:新加坡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他同时表示如果台湾地区宣布独立,将引发战争,殃及新加坡及整个亚洲区域,新加坡将不会承认或地区。

三、新加坡外交政策的折射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其它国家皆因与台湾地区交往而受到中国大陆抗议时而自己却能自由地穿梭于海峡两岸之间并在中间扮演重要角色、同时还使新加坡从中获益,这在本质上是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一个折射。

新加坡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是和平、中立、不结盟,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新加坡的生存、独立与安全,以及促进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外交是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基石。新加坡外交的核心原则是:1.立足于东南亚,但不受区域限制;2.为自己制造政治、外交和经济空间,跨出区域、同整个世界保持联系;3.奉行大国平衡政策,即:小国要在大国中找到平衡,寻求生存、谋求发展。在此政策指导下,多年来新加坡通过频繁的高层领导人互访积极发展同台湾地区和大陆双方的交往,成功地与两岸双方建立起和平共处的密切关系及互惠共赢的多领域合作。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在海峡两岸的夹缝中寻求平衡和生存并非易事。台湾地区自60年代开始帮助新加坡建立军事力量起就曾多次要求新加坡在外交上给予台湾地区回报,但每次均被新加坡婉拒;中国大陆也曾多次质问新台关系,但也每每被新加坡巧妙地应对过去。对于与海峡两岸的关系,新加坡一直秉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同时也避免因为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往来而卷入海峡两岸的矛盾漩涡。新加坡凭借与海峡两岸双方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巧妙而成功地在两岸之间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还积极为双方扮演了“信使”及两岸关系问题“评论人”的角色。特别是新加坡“国父”、掌控新加坡政坛长达46年的前总理兼内阁资政李光耀,作为新加坡务实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他是促使新加坡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推手。他与海峡两岸领导人的密切关系使得他对他们的政治理念及执政方针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而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常常能给予相对客观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此外,由于他能坦诚地向两岸双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而获得了两岸领导人的共同信任。他长期穿梭于海峡两岸之间,为两岸的领导人传话,并时常对两岸关系发表重要评论,在推动完全不接触的两岸进入大规模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媒人”和“三党资政”。

新加坡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积极扮演角色也为新加坡赢得了巨大的国家利益。通过与海峡两岸的多领域合作,新加坡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军事实力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在政治及国际影响力上,也因其在海峡两岸关系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而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新加坡,这个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迷你城市小国得以成功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大国关系之间求得平衡与生存是新加坡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一个成功范例。

海峡两岸关系第4篇

[关键词]电视媒体;综艺节目;媒体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48-02

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最能吸引收视率的节目之一,以其出众的吸金能力和开放的论调得到了全世界媒体的重视。综艺节目质量的好与坏已经成为了观众评价一个电视台好与坏和决定一个电视台地位的风向标之一。国内的综艺节目由于国内电视节目起步较晚等诸多原因只有不到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发展较晚。而海峡对岸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台湾综艺节目已经有了其成熟的发展模式和节目制式。并经历过行业发展的诸多危机也捧红了许多著名主持人和艺人。海峡两岸的电视综艺节目从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历史背景,却很客观地反映出了海峡两岸不同的媒体政治关系。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两岸的综艺节目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我对比国内的综艺节目节目《非常了得》、《我是歌手》、《今晚80后脱口秀》、《百变大咖秀》等与台湾的电视综艺节目《龙兄虎弟》、《康熙来了》、《娱乐百分百》等之后,发觉国内的电视综艺节目风格相对台湾的综艺节目更加沉稳,很多节目接近社会现实问题,相较于台湾蓝绿阵营对旗下电视台与节目的影响较大不同,国内的综艺节目更加单纯,也很少有露骨的话题,节目相对台湾综艺节目也更具有批判性,邀请嘉宾也很少有偏激的言论。但是节目种类和台湾综艺节目相比略显单调,独创节目不多,很多节目也来自于国外品牌节目引进或模仿,相较于台湾综艺节目在娱乐性上也略有缺乏。台湾综艺节目话题更加开放,节目更新换代速度快,种类繁多,更加崇尚娱乐精神。但因政治环境影响较大,经常会有一些偏激的话题提出,有些节目嘉宾言论值得商榷,并不时有一些碰触社会底线话题。下面先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台湾电视综艺节目。

一、我眼中的台湾综艺节目

(一)娱乐至上:90年代至今的电视娱乐节目

我通过网络接触了90年代至今的很多知名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包括《龙兄虎弟》、《全民最大党》、《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综艺大赢家》等。在接触了这些节目之后。我总结出了台湾电视娱乐节目同大陆相比,娱乐性更强、与嘉宾的互动更加开放,更加直接。并且在聊天内容和选题上更加直接犀利。但不乏为了增强收视率而降低底限,用“性”和伦理哏来博取大众眼球,比方说我很喜欢的歌手“小哥”费玉清在93-95年特别吸引大众的综艺节目《龙兄虎弟》中,不乏这样的段子。从好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明台湾社会发展下公众思想更为开放,言论相对于大陆更加自由。媒体作为公众言论的代表可以反应社会思想。但从不好的角度来看,经过调查,娱乐节目的重要针对人群主要针对于15-30岁的青少年群体。太过低俗,露骨的语言对社会整体的品味和日后社会群体素质的发展并无益处,并容易诱发性犯罪。每年我都能在各大论坛,杂志和网络中看到台湾的学者针对台湾娱乐节目提出批判。观点和我对台湾娱乐节目的看法基本一致:台湾的综艺节目在引导公众上缺乏行动,并建议当局加强对此类节目的监管。减少伦理限和性话题的数量,在需要引用性话题和伦理话题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语言过于露骨。

用一句话表达我对台湾娱乐节目的看法:娱乐性、互动性强、思想开放;但有时内容低俗,底限值得商榷,“咸湿气”过于浓重。

(二)表演痕迹严重:诸如《分手擂台》类的真人秀节目

其实曾经分析的案例中,达人秀、选秀及相亲等真人秀类节目中,表演和炒作是博取收视率的常用手段,但对比了国内、美国和台湾的节目之后,不难看出台湾的真人秀节目表演更夸张情节更激励,在观看之初观众易受到节目影响,情绪易控。但长期观看很易审美疲劳。在审美疲劳后再观看此类节目,就很容易看出此类节目背后的炒作和表演成分。并且节目言语更加粗鄙庸俗,现在的分手擂台中还有诸多的肢体接触情节。在观众眼中的真人秀节目中,除了博取观众眼球外,更重要的是尊重还原真实,可以针对话题本身进行再创造,但最好不过分夸大扭曲,否则更容易引起观众反感,而不是欣赏。

二、海峡两岸的媒体政治关系

在大陆的电视节目发展中,有一个单位不可忽视就是广电总局。广电总局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节目审核。不仅仅审核节目质量,也对节目制作中的伦理和道德方面进行把关。尽管很多观众认为这是言论不自由的体现之一,可从实际情况看广电总局类单位的存在利大于弊。它的存在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并且他们在背负骂名的同时也确实做了一些不少有利于观众的举动。如今年处理了“干露露”母女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的“粗口门”、和下达规定禁止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说明了广电总局在保证节目质量与底线和保证收视群体利益上可以起到积极地导向作用。类似职能部门的出现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节目的更新。可是,相对于节目的更新换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更加关键。毕竟电视媒体的首要职责不是通过收视率盈利,而是通过自身对舆论风向标进行引导。

海峡两岸关系第5篇

海峡经济区是由海峡东西两岸构成,主体是隔海相邻的福建省和台湾省。一些对区域经济和海峡两岸关系有深人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海峡经济区还应该包括与福建毗邻的浙江温州、广东潮州和汕头、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这些地区历史上属于古闽越国,与福建形成了紧密的经济文化关系。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海峡两岸有着深厚的血缘、亲缘、地缘、商缘、文缘关系,资源察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经济发展呈现差距明显缩小、融合加速的趋势,并具有背靠祖国大陆腹地、海岸线长、深水良港众多等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纽带作用不断增强,海峡经济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专家认为,我国已经完整地提出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且强调要通过区域互动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总体战略布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必须加快整合推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区域发展的优势,形成完整的空间布局。与会专家认为:区域经济整合需要的最佳条件是紧密的地理联系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资源察赋和产业的互补性,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转移,开放的政策环境和类似的经济运行机制。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属于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基本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还存在着政治因素的限制,但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决定了形成的必然性。如果忽视了海峡经济区的存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在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将形不成整体优势,全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将出现一个薄弱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整合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优势,形成海峡经济区,既有利于促进这一区域的高速发展,也有利于把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两岸这三大区域组合成我国沿海地区的一条完整经济繁荣带,提升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更有利于构建两岸统一融合的前沿平台。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构建海峡经济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海峡两岸地区已经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战略位置十分特殊。从地理区位看,海峡两岸同处于太平洋西岸经济带的关键部位和国际主航道的中部,面对太平洋东岸,内联亚洲大陆,是南北半球东西大交流的交汇点;两岸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密集的城镇群、相互配套的产业链群,整合这一区域的资源优势,将共同构成我国通向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还可以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腹地,将进一步凸显这个区域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和作用。从战略地位看,我国是世界上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促进形成海峡经济区,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从合作基础看,大陆与台湾相互的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对祖国大陆的依赖程度已不断加强,他们依托祖国大陆市场作全球布局已是必然趋势,依靠祖国大陆拓展台湾经济展空间、提升竞争实力,已成为其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策略,这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更是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只要我们实现海峡两岸经济区域的整体布局,就能够更好地提升两岸合作对接的水平。从现实发展看,福建省正在大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积极构筑以沿海中心城市及城市经济圈为依托、以快速便捷交通网络和现代通讯网络为纽带的经济区,经济发展明显加速,为东部加快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新增长极创造了条件;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使闽台发展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l:4D的差距缩小为l:5,为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互动和双赢增添了活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崛起,将会有力地推动内地与台港澳的共同繁荣,推动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区的密集区。

与会专家学者对海峡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以两岸双赢为基本原则,以两岸毗邻的闽台两省为主体,以浙南和粤东为两翼,以赣南纵深拓展为腹地,形成海峡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加快构建海峡经济区。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考虑,可提出“加快海峡经济区域互动融合,整合东南沿海发展优势,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带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从加快城市群发展的趋势上考虑,应提出“加快建立海峡两岸城市联盟,形成环海峡城市群,推动海峡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从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全局考虑,应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海峡经济区域互动融合机制,拓宽两岸更加紧密交往的通道,着力构建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加快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从优化配置资源结构上考虑,应提出“加强海峡经济区域的产业对接,加速两地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形成产业协作的配套机制”,以整体优化我国区域的经济结构。

2.加快形成海峡经济区,应充分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海峡西岸客观上连接着东岸,它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间地带,是连接“”的咽喉,尤其是“闽南金三角”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两岸两洲中形成了特殊的“黄金三角”,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上对两岸两洲形成了优势互补,它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全方位重构我国区域发展体系,重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优势,促进形成海峡经济区发展活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峡两岸关系第6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自贸区;可行性

自贸区主要是针对海峡两岸的经济方面的往来,为海峡两岸经济上的沟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海峡两岸同胞心连着心,手挽着手,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积极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伟大祖国的完全统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拉近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距离,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对于海峡两岸而言,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共同的选择。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自由贸易与区域经济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新时期下,对于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提倡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有助于提高两岸之间的交流,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步伐,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促进双方经济贸易体系的建立。

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是两岸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就要不断的进行升级与更新。两岸在经济发展上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瓶颈”会阻碍两岸经济的发展,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进行优势互补[1],促进经济的共同进步。双方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不断的完善双方的产业结构,必须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来满足双方的需求。另外,由于一些政治原因,两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通过建立自贸区,加强沟通与交流,能够缓解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双方的互惠互利。

二、建立海峡两岸自贸区中存在的问题

1、“一个中国原则”的分歧

如今,“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仍然是制约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在台湾有很多“分子”仍然很活跃,以为主要“”势力,声称台湾是独立存在的,不属于中国大陆,这样的恶劣现象至今仍旧存在。众所周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顽固的“”分子的恶劣行径严重影响了海峡两岸之间的情谊,在两岸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不利于海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由于海峡两岸存在着“一个中国原则”认识上的分歧,阻碍了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流,制约了海峡两岸的共同发展,对海峡两岸自贸区的建立构成了威胁。

2、 两岸之间投资的问题

另外一个制约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因素是两岸之间的投资问题,投资问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台湾在大陆的投资较多,而大陆自台湾的投资是少之又少。例如,2012年海峡两岸的贸易总额度是1689.58亿美元[3],其中367.79亿美元是大陆对台湾的出口额度,而从台湾的进口额度则是1321.79亿美元。从这些数字上我们不难看出,两岸之间的投资额度存在巨大的差异,制约着两岸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当前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近几年,海峡两岸的贸易量在逐年的上升,但是投资上的问题仍然存在,2012年出台了《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4],为海峡两岸的贸易来往奠定良好的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岸的贸易会取得质的飞跃,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关于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问题,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影响着自贸区的建立。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在海峡两岸贸易中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使贸易双方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制约着双边贸易的开展。运用法律法规能够对于贸易双方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不会存在越界的现象,保护双方的利益,为贸易的进行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大陆与台湾是两个贸易方,若有法律的存在,能够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界定,有利于保障贸易的进行。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必须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让贸易双方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交易,例如,关于贸易的交易方式、责任分工等,都需要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定和罗列。关于海峡两岸自贸区的相关法律的缺乏,制约着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三、海峡两岸自贸区的可行性

1、共同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中国大陆和台湾双双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了双方在世界性贸易中的旅程。中国式关税总协定的缔约国,以缔约国的身份加入了世贸组织,而台湾则是以“缔约方”的形式加入了世贸组织,即以“单独关税区”的名义入世[5]。随着双方共同加入WTO,使双方在经济贸易领域取得了卓越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促进海外贸易,有利于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双加入WTO,为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WTO的相关规定,加入WTO的成员之间可以建立自由贸易区或者是关税同盟,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双方经济的发展 而共同努力。既然大陆和台湾双双入世,就要共同遵守WTO的组织规定,受WTO的相关约束力,在这一方面,两者存在相同之处。因此,有此共通之处,在经济贸易来往方面都能够做到负责与诚信,能够互相进行了解,有利于贸易合作的促成。同时对于贸易方面的程序和工作都相当的了解,对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创造了先决条件。

2、 双方投资额度增多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贸易往来发展的越来越频繁。经济的发展就是依靠一方与另一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而开始的,贸易的开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内容。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量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使得大陆和台湾同胞在投资额度上也在不断的上升,为双方更大贸易量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双方投资贸易额度的不断增多是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近几年,台湾对于大陆的投资逐年增多,大陆成为台湾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区,同时大陆地区也加大了对台湾地区的贸易往来的力度,大陆从台湾进口的数量长大陆进口总额度的12.34%,也占据着不小的份额。从上文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2012年海峡两岸的贸易总额是1689.58亿美元,通过相关资料的显示,2013年仅上半年海峡两岸的投资额度就达到了一千多亿美元。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近几年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双方在经济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加强,有利于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海峡两岸贸易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第7篇

2011年9月25日上午,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筹备委员会在福州市西湖宾馆福建会堂国际厅举行盛大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祝贺协会成立题写了会标牌匾,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给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国家有关部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与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及台湾地区茶行业组织的负责人出席成立大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富卿、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在会上致辞。当天共有海内外会员代表与媒体近500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大会审议通过了《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章程》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费收支和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书记张家坤当选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会长表示:协会将立足福建,着眼两岸,面向世界,广结茶缘,不断推进两岸茶业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协会还聘请15位高级顾问、3位名誉副会长和16名顾问。

福建是我国茶叶主产区,茶叶面积广、品类多、产量大、历史久、茶文化底蕴丰厚,与台湾茶产业关系密切。福建茶叶是福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也是闽台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茶经济迅猛发展,茶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闽台茶产业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据介绍,为适应两岸茶产业和茶文化交流合作,更好提升对茶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2008年,福建省领导指示筹建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协会搭建有效平台,摸索出了一条助推产业发展的服务模式,共同为茶产业转型升级做了许多有成效工作。为加强海峡西岸与台湾地区茶业交流合作的要求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2009年8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下,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向民政部正式提出筹备成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申请。经农业部同意作为挂靠主管部门,国台办规范协会名称,民政部今年7月同意了筹备成立协会的申请。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协会成立后,将遵循服务宗旨,立足福建、着眼两岸、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广结茶缘、扩大影响,不断推进两岸茶业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广空间迈进。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祖国大陆和台湾茶业交流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海峡两岸茶产业持续发展、茶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茶人感情不断加深,有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八方来贺

茶叶是福建的绿色瑰宝,海峡是福建的区位优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成立,不仅对于促进茶农增产增收、茶业兴旺发达,而且对于密切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海峡两岸茶树同属、茶道同源、茶人同宗。茶作为两岸共有的文化之饮,是沟通与联结两岸亲情的特殊纽带。当前,两岸往来互动日益热络,交流合作大势已成。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成立,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希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更好发挥连接两岸、互通你我的桥梁作用,以茶会友、因茶结缘、茶和天下,在两岸一切爱茶之人中搭起一座茶韵芬芳的“心桥”,共同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而不懈努力。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

茶香缭海峡,两岸共茗芬。海峡两岸血脉相连,茶缘相通,福建人民与福建茶对台湾茶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日益繁荣,凝聚了两岸之间的祥和之云、双赢之气,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应时而生,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岸茶产业、茶文化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

福建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是福建的吉祥物。作为产茶大省,福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蜚声中外,成为福建形象的靓丽名片,也成为促进两岸交流交往的特殊媒介。闽台自古以来有着一脉相承的茶缘,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因茶兴而生,惟对台而存,特色在于海峡,活力源于两岸。希望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的难得机遇,以茶为媒,广交茶友,拓宽茶道,积极推动海峡两岸茶业在经济、文化、科研、教育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岸茶产业蓬勃发展,密切两岸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为促进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

武夷茶道,诚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禀天地之精华,撷草木之芳润,得圣贤之妙谛;和阴阳,融太极,修仁德;凝于心,化于神,寓于行。武夷茶道,洵无道之道也。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苏树林

近年来,我国茶经济发展迅猛,茶文化日益繁荣,众多行业组织应运而生,为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立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致力于加强海峡两岸茶业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将成为连结两岸茶叶企业和茶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成为广大茶农、茶叶企业与政府之间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从而进一步拓展两岸茶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我国茶行业健康发展。我们热切期待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发挥优势,为两岸茶业共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民政部副部长姜力

海峡两岸关系第8篇

5月16日,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论坛由开幕式与论坛大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文化艺术周”、“两岸民间交流嘉年华”等四大板块18场大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构成,5月15日至22日,由20多个国家部委、群团组织、派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台湾28个主要民间机构参与主办的第一届海峡论坛在厦门隆重开幕,并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罕见的两岸大型民间交流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小晶,福建省政协主席梁绮萍,中国副主席朱立伦,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前主席许信良,台中市市长胡志强等两岸各界人士6500多人出席开幕式。

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众多业界人士、知名专家、学者,广东、浙江、江西等省的部分城市组团参会。台湾25个县市的县市长、议长或代表、台湾主要经贸社团负责人、科技、航运、旅游、教育、农业等20多个界别、行业代表性人士和部分民意代表,共8000多人参加了论坛系列活动。参与举办本届论坛的54家单位中,台湾方面达到28家。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首届海峡论坛并宣布开幕。

贾庆林主席表示:“两岸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大步迈进,中华民族正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机遇。当前,摆在两岸同胞面前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形势下,两岸民间交流应当更深入、更广泛、更持久地开展下去,以促进两岸同胞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坚信,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克服各种困难,消除各种分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与荣耀。”

植于“草根”的海峡论坛

正如海峡论坛的主题“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所展示的,这是一场深植于“草根”的盛宴。

时值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得中央赋予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后,在此举行的第一场两岸交流重大活动,海峡论坛也因此成为海西对台先行先试的“试金石”。继国共对话交流、海峡两会谈判后,在海峡西岸开设一个定位于民间的两岸交流对话平台,标志着两岸交流已走向民间大交流的新阶段。

数十年的隔阂,让两岸民众彼此间存在一些误解。海峡论坛大会主持人龙永图先生回忆起他留学时第一次接触台湾学生,幽默地说,“我惊讶地发现台湾学生居然也说普通话。”而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之间具备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在福建举办海峡论坛,激活闽台民间交流,涵养两岸民意,开创两岸继国共论坛、两会商谈、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平台之外的民间交流平台,有着特别的意义。

办、国台办主任在评价海峡论坛时说,“论坛的举办给予我们一个启示:两岸关系的转变,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海峡论坛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代表性之广泛前所未有,可以称之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

台湾妈祖信众进香、两岸传统武术交流、闽台姓氏族谱对接、海峡巾帼健身大赛、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两岸大学校长学术研讨、两岸书法论坛……既可发表高见,也可洽谈生意,还能恳亲交友,看戏旅游,寻根进香,比武健身,这些活动无不体现了海峡论坛的民间性。这种大陆称之为基层民众、台湾称之为草根阶层之间的广泛交流、平等互动,对于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出席论坛的中国副主席朱立伦表示,“两岸需要存异求同。存异需要包容,求同需要智慧。如何让“求同”做得越来越大,需要双方的智慧与耐心,所以沟通不是只有‘江陈会’而已,海峡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很多企业界人士、学术界人士、民间人士一起参与,反映自己的意见,再从中找到共同点。”

经济危机促两岸经贸合作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海峡两岸需要报团取暖。”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16日在海峡旅游论坛上的一句话赢得了与会嘉宾的热烈掌声。

当天,两岸350余位旅游界人士围绕“应对金融危机,深化两岸旅游合作”、“共谋合作双赢,构建海峡旅游共同市场”、“保障服务品质,维护两岸旅游市场秩序”、“完善交通设施,打造‘小三通’旅游黄金通道”四大议题展开探讨、交流。大陆25个赴台旅游地省市旅游局还共同签署《打造“小三通”旅游黄金通道合作宣言》,福建省旅游协会也和台湾6大旅游公会签订《闽台旅游合作品质保障协议》。

16日,两岸海上直航圆桌会议。交通运输部宣布了大陆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海上直航的9项政策措施,涉及开放新的直航港口、调控直航运力、实施税收优惠、两岸业界互设机构等9个领域。

9项新政出台的一个背景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航运界都处在低谷之中,台湾航运界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境地。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升亮表示:“新措施出台,对于两岸航运界降低成本、扩大收益、共度时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海峡论坛举办的一系列经贸交流研讨活动对两岸经贸业者有了特别的意义。

台湾长期发展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移。台湾的经贸业者纷纷把目光投向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能平稳发展的大陆,而大陆也希冀从台湾寻得产业升级的方向。细分之下,如何让两岸产业对接、经贸政策融合、信息更加畅通、商机更为充足、人才更有竞争力……这诸多问题都需要两岸一起来筹划探索。

作为信息产业界代表,台湾照明公会理事长吴照麟参加了海峡两岸经贸行业对接会。他表示,“台湾LED产量全球第一,并拥有很好的产业链。而大陆拥有全球最大LED市场和优异的量产能力,两岸合作可以打造世界最有竞争力的LED产业。”他表达了自己对两岸行业合作前景的看好,“尤其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大陆的LED市场更显突出。接下来两岸行业协会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今天对接会所签署的协议,与大陆同行业者携手合作,共创双赢。”

5月17日,国台办主任宣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包括:1.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2.扩大对台产品采购。3.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并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4.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5.推动协商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等内容。6.进一步向台湾居民开放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项目。7.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8.许可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福州、厦门两地试点设立分支机构,从事涉台民事法律咨询服务。以协助台湾抵御金融危机、缓解经济困难。

18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举行了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一共签订27个项目,在签约项目中,动漫、创意项目的大手笔,对台新兴产业项目的对接都引人关注。据组委会介绍说,本届海交会对台湾服务贸易、软件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进行了重点对接。据了解,闽台两岸贸易无纸化系统研发项目将由福州保税区与台湾资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合作对接,这一项目主要建设闽台两岸港口通关和其他作业信息对接个性化平台系统,先期从物流信息、银行结算单证等业务数据对接起步,逐步实现两岸保税港区无纸化通关。另福建省投资开发总公司与台湾东元集团签订东元风电机组项目,在江阴工业集中区投资2000万美元,生产2MW风力发电机组。

打造海西经济新增长极

5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这一意见的通过,让参加此次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对接会的各方认为,这是资本入闽的绝好时机,越来越多的创司开始向海西抛来橄榄枝。

19日,作为海峡论坛内容之一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投资基金项目对接会在福州举行,智基创投、红桥创投、群益金融集团、天鹰资本、华兴创投等近十家知名创投大鳄,与50多家企业共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合作机遇。

“最近,国务院通过了加快建设海西的意见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被我们看好。”来自台湾的群益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刁维仁说,他正与福州一家通信企业洽谈,之前还与福州钢铁、农业、空调制冷等方面三家企业深入洽谈,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如今闽台一日生活圈已经构成,我们正是看好一日生活圈所产生的产品增加值,所以寻找国内需求大的企业,比如农业、医药、电子、公路等好的企业直接投资,对他们上市服务。”刁维仁表示。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海西的最终指向是“海峡经济区”。5月18日,海峡论坛“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的举行,昭示此指向已崭露头角。

海峡经济区,是一个以海峡经济为主要特征,由环绕台湾海峡的区块经济构成的经济区域,由海峡东岸的台湾和海峡西岸的福建及福建周边城市组成。

海峡西岸经济区自发轫至今,已历时十余年。早在1995年,福建就出现“海峡两岸经济繁荣带”的概念;2004年,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思路;2005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进中国大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本月初,“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位置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大陆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受阴晴不定影响、投资和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成为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相对洼地”。此番国家确定战略规划,要将海西建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海西将形成横向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纵向辐射到台湾的“T”型格局。

“海峡两岸不仅是一衣带水、血脉相连,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发展必然的。”国务院参事、东中部研究院院长任玉岭在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上表示,“互利共赢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目的。两岸经济互补性强。开展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给大陆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促进了大陆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台湾带来巨额贸易顺差,给台湾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促进了台湾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台湾经济发展。”

出席海峡经济高层论坛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峡西岸能跟台湾结合到一起,对于台湾来说,是个很好的消息,也是两岸共创双赢的好机会。这个思考方向是非常明智的。”洪读表示,现在不光只是单方向的让台商到海西以及大陆来投资,而是要更多的思考让更多大陆企业到台湾来投资,只有进行双向互动,才能创造出双赢的局面。“海西跟台湾的区域整合,将会产生1+1>2的效应。”

两岸城市合作共谋区域发展

5月18日举行的“海峡论坛.县市主题日”活动,是迄今为止两岸唯一的县市交流的大平台,充分体现了首届海峡论坛的广泛性、社会性、民间性特点。

当天,来自台湾25个县市的代表与来自海峡西岸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21个地级市的代表们共聚一堂,畅所欲言,内容覆盖两岸人员交流、经贸合作、城市发展等内容。这也是海峡两岸首次举办县市长交流活动,希望以深度对话实现区域合作的更上层楼。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表示,福建将从六方面加强闽台交流,分别是建立紧密经济联系、进一步促进两地直航业务和港口中转合作、提升产业规模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合作、加强文化合作,以及建立闽台县市对口合作机制等。

台北县政府法律总顾问周国代早在2007年就通过著作向台湾推广“海西”概念,他的不少观点和意见近年来逐步落实在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措施中。他认为:台北县要争取与海西在农业上形成合作机制,并且以福州港、罗源港和台北港为中心,形成区域合作中心,整合区域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打造海峡经济区,让两岸区域合作更上一层楼。

彰化县副县长张瑞滨在接受访问时说,该县产业以传统农业与精密制造业为主。过去彰化把葡萄、杨桃等农产销到上海,颇受好评;当地葡萄、苗木、花卉生产技术先进,稻米产量高。向大陆推广彰化优质农业是积极努力的方向。目前,彰化正推动重工业区、科学园区的建设,有台、清泉岗机场的交通便利,也欢迎大陆企业家随陆资开放前来设厂。

此次大陆方面宣布将扩大对台采购。张瑞滨说,如果政策当中对于彰化县企业有利的部分,县政府会多多来协助其扩大对大陆投资、出口。

海峡两岸关系第9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发展阶段;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12-0007-04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ndling Sports Affairs Across Taiwan Straits

CHEN Shaoj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Education,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Fujia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normous historical recordings, research papers, official documents, related policies, related laws and some interviews among experts, scholars and ordinary peopl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handling sports affairs of across Taiwan Straits from the period of 1949 till now,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all the related activiti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studies the implications and explo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makes an overview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some key issues concerning the ideology of “one China” policy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of the handling of the sports affairs across Taiwan Straits. As a result, the paper outlines its development, describes its ups and downs, and finally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cross Taiwan Straits; sports affairs; handling; stages; characteristics

2008年5月20日,随着台湾领导层的政党更替,现行管理机构根据台湾人民的意愿较大力度地调整了台湾方面的两岸政策,海峡两岸以经济为主导的各种交流合作出现了跨越式进展,体育也不例外。海峡两岸竞技体育的“奥运模式”[1]也正在新形势下发挥着新的作用。但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不是平坦的,两岸体育交流合作暨体育事务处理也是如此,即使双方建立在“九二共识”这一良好开端的基础上,其事务处理依然存在诸多影响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根本性问题。体育事务若处理不当,将不利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本文拟通过梳理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事务处理的阶段性脉络,联系并剖析相关事例,探索过程规律,提示其前瞻发展。

1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的发展阶段

为了梳理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轨迹脉络、前因后果,本文根据体育同时具备社会和自然属性的学科特点,对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和“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2]等论断以及祖国大陆在上的一贯主张,对祖国和平统一发展的导向,祖国宝岛台湾源于民间的推动促使台湾管理层加快与大陆沟通力度的发展历程呈现的台湾政党轮替的施化,把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离以后的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分为四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纪元开始的1949年10月1日到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对台重大调整政策为第一自然发展阶段;1979年1月1日以后到台湾首次政党轮替的2000年5月20日为第二发展自然阶段;2000年5月20日到台湾二次政党轮替的2008年5月20日为第三发展自然阶段;2008年5月20日至今为第四自然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新中国代表主体确立,旧中国会盟自然消歇(1949.10.1-1979.1.1) 1949年退踞台湾至1978年期间,海峡两岸社会口岸相互封闭。对于该阶段,我们可视为,两岸没有直接的政府和社会团体的体育交往及直接相关体育事务处理。但在这一时期,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国家代表权问题由于两岸的政治对立,军事对峙状态,一直妨碍着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体坛上的正常发展。我们很难在这一特殊时期找到海峡两岸体育的交流合作的蛛丝马迹,相反,只能从国际体坛上找到海峡两岸体育对立、对峙的一些裂痕踪迹;其主流是敌对的、排斥的,斗争是激烈的、不可调和的、针锋相对的,谈

投稿日期:2009-10-20

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TYO11)。

作者简介:陈少坚,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不上什么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合作。海峡两岸围绕国家代表权和反对制造两个中国的问题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该阶段,新中国代表主体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全面取代旧政权的席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2 第二阶段:祖国大陆倡议见成效,台湾回应调整步伐慢(1979.1.1-2000.5.20)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3]中明确提出了:“统一中国,人人有责”,“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和“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的海峡两岸具体事务处理的基本思路,这种思路对于体育做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先导,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台湾有关研究也认为:“因而,藉由体育遂行政治的目的,透过体育交流,达成和平统一的最终目的,未尝不是方法之一”[4]。该阶段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主要体现在祖国大陆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得到加强、规范台湾地区参预国际体育事务和创建海峡两岸体育往来事务机制,从而推进海峡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表现出如下特点:

1.2.1 借鉴“奥运模式”事务处理,开拓两岸体育境外发展空间 1989年4月6日,海峡两岸奥委会代表签署了海峡两岸自1949年分离以来的“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5],台湾地区境外的发展,两岸境外交流的瓶颈由此开始打通。台湾“行政院体委会”在2006年“两岸暨国际关系与体育”专题研究报告(“Sac-Res-095-001”)也认可“奥会模式”(台湾方面称“奥运模式”为“奥会模式”,下同)。使其“会藉及平等参加活动的权益地位更加稳固”[6]。台湾因此重新进入世界体坛来“参加未来奥运会以及其它国际奥会所承认之各项体育活动,并享有与其它国家奥会同等地位与权利。[7]”台湾学者也认为:这“为过去海峡两岸体育楚河汉界、径渭分明的零合游戏划下休止符,树立了两岸体育历史的分水岭,不可不谓重要”[8]。从此以后,“台湾因遵循此项模式并积极参加国际间运动赛事,以及与大陆的体育文化交流,藉以拓展国际间的知名度和提升台湾运动风气及实力”[9]。

1.2.2 适时推出举措,开设两岸体育交流事务法规管道 1987年祖国大陆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和台湾方面的相应法规的出台,特别1989年因体育交流而促其“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的签定,使得经历了将近十年沉默的“奥运模式”在推动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合作中崭露头角。此后,台湾方面也逐渐加快步划,台湾在十年里,颁发和改进了有关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法规达十六项,它呈现如下特点:人员资格限制从“紧”至“松”;参访团体从开始只允许民间过渡到允许政府参与的个案处理;大陆运动选手赴台逗留时间从限制(限二至六个月)到同意引进在台居留并代表台湾参加境内外比赛;从不准参加大陆单独主办的活动到同意参加并配给一定经费;从偏向于竞技项目的交流,到项目的多元化和逐渐遍及体育学术交流;大幅放宽参加国际会议或活动的限制,下放审批权限等等。由于海峡两岸事务法规管道逐渐畅通,因此海峡两岸体育交流项目、人数总体在增加,规模总体在扩大,两岸的了解在加深。

1.2.3 以体育为媒介,开发海峡两岸社会交流平台 两岸的交往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台湾方面也认为:“奥运协议签定后其影响也扩及至非体育的相关领域,政府与民间团体,包括非体育组织在内,在参加国际活动与中国(指大陆,本文注)发生名称或旗帜问题争执时,各国际组织也援用两岸奥会会籍之方法来解决两岸之间的冲突,例如:“APEC、亚洲银行等”,“并广为国际社会所采用”[10]。大陆有关研究认为,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合作对两岸体育互补、构筑交流平台,并且对开启社会沟通渠道、构建两制雏形、产生政治互动、推动两岸经贸、构建两岸和谐文化起着显著作用[11]。

1.3 第三阶段:台政党轮替前景暗淡,而民间勇跃态势不可遏(2000.5.20-2008.5.20) 2000年5月20日,以“”为党纲的上台执政,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以蚕食渐进的方式在政治、经济、外交、文教、军事等诸多领域竭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渐进式”路线。台湾当局拒绝北京奥运圣火入台,给予两岸体育交流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因两岸在1989年“海峡两岸第一个协议”共识基础上,商定“两岸奥会于1997年起,轮流由两岸作东,办理两岸奥会座谈会,建立沟通管道加速对话,讨论相关交流议题,寻求共识。”[12]原有机制的持续效应和两岸民间交往势不可逆,成了该阶段的最大特点――台湾社会的“民迫官”[13]效应。

“民迫官”现象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发展,是该阶段海峡两岸体育交往的重要力量,是今后推动海峡两岸体育交往的台湾民间推手。台湾学者对台湾公众调研发现,“两岸交流的发展实以民意为依归,台湾的“民意”不仅主导政府当局的政策走向,同时攸关着台湾主要要政党及其领导者人的前途,更影响着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进程”[14]。台湾是因民意的推动才得以参加北京的亚运会,这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实例。“台湾体坛个个争拔头筹,再入‘以民逼官’陷井,成促通主力”[15]。台湾是多元化社会,即使最高当权者妄图要挟台湾社会往“”方向拽,也难以逾越民间这一坚实的壕堑。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一直是两岸难于割舍,和平统一的坚实基础。从两岸的体育交往对台湾两岸政策的推动上看,无论台湾政坛有什么变化,今后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发展,台湾民间的力量、作用、绩效仍然是强大的动力所在。

1.4 第四阶段:台政党二次轮替兑现,两岸互动基础契入新机(2008.5.20-) 2008年5月20日,台湾执政党出现二次轮替,是台湾主流民意所使然。台湾新的领导团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给予顺应潮流的推动,热烈场景比比皆是,各类交流合作都有实质性的进展,也给双方,特别是台湾方面带来了诸多的实惠。但是,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也带来了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总体形势大幅好转的同时,重大矛盾依然存在。在这里,如何防止利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来模糊“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借机制造“两个中国”的现象,是海峡两岸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必须面临的新问题。迄今,海峡两岸交往有了快速发展,已解决了先前难以解决或看似不可能解决的众多两岸的事务问题,采取了有的常态处理,有的协商解决,有的相互调整,有的搁置观望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业已进行的体育的交流合作,无疑将继续起着先行先试作用。

2 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基本特征

所谓特征,即: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16]。基本特征指的是根本的、主要的、通常的、普遍的或总体上的特色点。我们可以依据以上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四个发展阶段的剖析,两岸体育事务处理的发生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双方的愿景,不难发现,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及其处理一直伴随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既是制约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瓶颈,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为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推手。台湾政坛的更叠变化随时可以改变台海的时局,对两岸的体育事务处理的政策走向可松、可紧,甚至可逆。但不管时局变幻如何,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情并没有被淡化,特别是占台湾人口73%的福建藉后裔,有着血缘亲、地缘近、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等独特优势。在两岸口岸开禁以来,两岸同胞的交流彰显着急切之情,热诚之心,无论团体或个人,争拔头筹场景枚不胜举,一呼百应热络现象比比皆几,为海峡两岸社会不再可逆的发展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这些迹象,我们可以从理性的探索与实务的视角上,进一步揭示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发展过程凸显了政治干预性强;时局波动性大;同源包容性深;连锁互动性高;持续拓展性广等五大基本特征。

2.1 政治干预性强 政治干预是指政府直接的干预行为。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某类社会活动进行压制和干涉,使其按政府的主观意愿进行,如禁令、通令、封闭、开启、接管、征用等等。海峡两岸的政治态势直接涉及归属与领土完整的一系列敏感问题,由此左右着海峡两岸的体育事务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对于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合作的任何一方的发起、筹划、主办、实施及全过程,只要在“九二共识” 的框架内,只要有利于海峡两岸人民的交往,只要没有“分裂”和“”的倾向,都会给予支持与推动;反之,将动用政治干预来维护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有目共睹的。迄今为止,海峡两岸社会分离分治现状是众所周知的,由此染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海峡两岸的体育事务,在台湾将因持有不同政治主张的政党或团体的议论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同时在台湾的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结果。

2.2 时局波动性大 这里所说的时局波动性大是指对台湾的政治局势而言。近几年,台湾党派恶斗、政体纷争、社会动乱不堪,都因台湾领导层与台湾民众的矛盾冲突或主政的台湾当局经常故意制造事端所至;它甚至故意踩及祖国大陆所不能容忍的“”倾向的“红线”而引起海峡两岸的局势骤变,而祖国大陆的时局是稳定的、一贯的,对台政策、措施也是稳步地发展。显然,时局的波动性大小与否是取决于台湾社会的时局变化,主要看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发展是否有诚意。台湾政坛这种不稳定状态,常常表现为:当局领导人经常通过一种言论、一个声明、一次会议、一份文件、一起事务、一阵过境,或其它活动,故意无风起浪,直到掀起轩然大波,破坏两岸已取得的共识,践踏两岸人民感情。台湾时局的这种不稳定状对海峡两岸体育事务的影响总是极大负面的。另一方面,台湾执政党的轮替,后任与前任比较,对台湾整个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制定,所采取措施的导向都会有很大反差。

2.3 同源包容性深 诚如古人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祖国大陆,特别是处于海峡西岸前列的福建省,天然的地缘,加之于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史缘、血缘、文缘、语缘、神缘、俗缘和商缘,紧紧地将福建与台湾――堪称东海之滨的璀璨宝岛联系在一起。从历史到现实,福建与台湾的交往,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写照,是两岸同胞培育、发展共同利益的明证。在台湾,多数居民是闽南人的后代,近73%的民众讲闽南话,沿袭着闽南习俗。闽南文化随着台湾同胞世代繁衍,在台湾绵延不断。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7年底两岸口岸双向开启后,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从此,八缘之亲成就了台湾同胞将福建作为主要的进出口岸之一,西进祖国大陆其它地方,探亲、谒祖、旅游、交流、考察和投资。 闽台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闽南文化是“闽台一家”的铁证,更是两岸同胞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的基础。闽台体育文化作为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同根同源性的直接承继关系,这一关系奠定了海峡两岸良好的互动基础,回顾海峡两岸自1979年以来的体育交流路程,都是在这一互动基础上双方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同源包容性深成为海峡两岸体育事务的一个显著特征。

2.4 连锁互动性高 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永远是两岸连锁互动的基础。祖国大陆自1979年倡导将两岸“三通”、“四流”、“国共会谈”作为和平统一的前导以来,得到了台湾境内外“以商攻政”、“以经促统”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促使台湾在1987年11月开放探亲,与解严、解除报禁与为回应,“形成沛然难阻的‘大陆热’”[17]。在海峡两岸接壤的海域,连锁互动业已颇具常态化,例如:每年同一天举办的厦门马拉松与金门马拉松赛事;每年的“厦门――金门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与“金门抢滩料罗湾长泳活动”;2009年开启的“厦金横渡”“闽台帆船横渡”活动;每年中秋节和元宵节厦门与金门隔海同时定点的燃放焰火活动等等。海峡两岸频繁的交流似滚雪球,规模、层次、效益得到迅速扩充,让人感受到双方配合密切,一呼百应。海峡两岸的互动呈现连锁状,往往是在某一点的突破牵动了整个政策面。

2.5 持续拓展性广 由于大陆有关政策的开放和主动,促使1988年初台湾也在酝酿,通过学术、体育的交往打开海峡两岸中国人的进一步接触。海峡两岸体育事务若处理得当,能对海峡两岸的交往广开门道能“促进国内政治一体化”的作用,海峡两岸恢复接触之初和发展至今,人们看到由体育交流合作随之而至的物流、人潮交往促进了两岸经贸的双赢;爱好和平,反对“”是两岸主流民意;乡情、亲情之火的重新然起和友情的加深,消弭了众多的隔阂和歧见,拉近了两岸社会的关系;两岸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华文化、开创沟通渠道、试点“一国两制”中的重大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两岸体育搭建的交流平台已不止于体育的交流,政治、经贸、文化、艺术、科技和人们的所思所想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中运作,而且可以也持续不断地在运作。所谓“持续拓展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即:第一,海峡两岸的体育交往已拓展到不受项目、人数、方式、方法、时间、地点、途径等的限制,体育交流合作日趋常态化;第二,曾在打开海峡两岸社会交往之门中起着“桥梁”、“纽带”和“剂”[18]作用的两岸体育,仍是现阶段两岸社会各领域活动对口接触的、持续交流合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