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2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档案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会计档案管理金融系统应用
一、会计档案管理系统
会计档案管理系统是通过扫描仪的扫描,将纸质的会计档案转化成电子式的会计档案,然后再用OCR技术将会计档案的电子化影像建立精确的索引,实现档案的电子化,最后采用容量大的存储设备对会计电子档案进行长久的保存。
借助现代的网络技术,可以将会计档案的信息进行分享,提高会计档案保管与其他环节的工作效率。比如,会计档案管理系统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提取相关的管理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关管理信息。
二、会计档案管理系统中与金融系统有关的两个特点
2.1形成过程的严密性
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是要取得凭证的。会计人员在接到原始凭证的时候,要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并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在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来登记账簿,接着是根据账簿来定期地在销存软件中形成了有机整体,所以说,会计档案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的严密的,会计档案管理系严密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的一般的管理系统。
2.2记载事物的连续性强
资金的运转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她的具体的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会计为了完整地反映和监督资金的运转全貌,必须系统、连续地予以记录、计算、分析和评价。所以,会计工作中所产生的会计档案本身就具有连续性,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进销软件中的财务报表,时间上依次连接,内容上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
三、什么是金融系统
金融管理系统是关于资金流动、集中和分配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一个由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一起构成的有机体。广泛被家庭、公司、政府为了执行金融决策而使用的机构,囊括了股票、证券和债券的市场,当然还涵盖了保险公司和金融中介机构。金融系统的资金是通过金融系统从资金盈余者流向资金短缺者的。
四、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
(1)在金融系统建设中,要形成的文件数量是很多的,而且系统建设必备文件又不是同于一般的技术文件。在系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为了总结和协调的需要,要产生很多详细的技术文件,而且还得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总结系统建设的每一个阶段的必备文件。(2)着眼于成本差异分析的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环境,金融系统决策者所要考虑的不仅是数据化的指标核定,更加需要着眼于成本的分析与执行者行为的结合。金融系统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个盈利性的系统,通过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型的三者结合,实现净利润的最大化。膨胀不断的经济使业务和会计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变成了金融系统内部管理机制首要选择。(3)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具有用户管理的功能,可以实现对系统管理用户的维护,比如说是新增系统用户,对系统用户信息进行修改过着删除,这些都是可以用在金融系统上面的,金融系统是一个中介机构,里面有证券、债券、保险等的市场,设计道德用户也是很多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利用会计档案系统的用户管理功能可以对金融系统里面的大批量的用户信息进行保护。(4)机构维护也是会计档案管理系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让用户按照ABIS中的机构隶属关系,从而来进行增加机构的操作,或者是用于机构信息的修改以及机构撤并后机构的删除和隶属关系变更后的维护。(5)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可以提供一定的统计功能,便于管理。用户可以根据范围、档案的种类或者是保管的状态对会计档案进行统计,计算出档案的记录数。而金融系统里面是有资金盈余者的资金流向资金短缺者的一方,中途肯定时候金额的交易,那么利用窥觊档案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可以更为清楚地记载交易的数量和情况。
五、结语
本文大概讲述了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只有将会计档案好、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优点真正运用到金融系统当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
关键词:金融档案、管理、利用
一、 前言
建立金融档案的中心任务是积累业务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档案工作完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档案的利用。金融作为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域,其档案包含了大量的经济管理的相关资料,对现阶段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然而,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利用始终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以至于难以达到目标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档案工作需要围绕这一变革,提供有效的经验价值。所以,加强金融档案的管理利用势在必行。
二、 金融档案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颁布,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各级金融机构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也逐步向着档案的开发利用功能迈进,但档案的真正价值的发掘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跟上金融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参考功能也未能体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了三项主要影响因素。
1.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档案管理作为文档资料管理的一部分,需要很多专业化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巧,从档案的建立到整理、汇编、升级、利用等多个环节均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细致耐心的工作,才能发挥档案的真正价值。然而,可惜的是,我国金融档案的建立目的并非为了以后的参考利用,而仅仅是为了以备定期的监督机构的检查,档案至建立之初就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使得后期的数据发掘、经验累积变得像大海捞针。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档案的质量、利用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档案制作的专业、细致、条理清晰,那么后期的开发利用就异常方便,反之,档案的利用就会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属于临时代管或者身兼数职,金融档案管理仅仅是填写表格并装袋封存,保密工作倒是非常利落、干脆,可惜的是利用起来却也是迷雾重重,让人摸不到头绪。
2. 档案的分级保管制度缺陷
金融档案的分级保管制度历史悠久,各级金融机构均有自己的档案制作和保管部门,这一制度的建立为档案的保密工作提供了便利,因为部分档案的流逝不至于显露全局的金融计划,但是,这为后期的档案升级和档案汇编造成了极大地不便,因为各种金融部门的划分繁杂,专业界限清晰,不同专业内容和密级的档案被分别保管在不同的科室档案室中,一个金融案例的资料被拆散保管,使得后期的调研需要重新整合散逸的资料,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却很一般,所以,很多情况下,金融机构决策过程更愿意参照外国的案例资料也不参考自己的档案系统,原因显而易见。
3. 手工备档的效率问题
我国档案管理的效率一直较低,查阅资料的困难程度也很大,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的备档脱节,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重视程度不够,一般的金融档案均为纸质资料档案,电子版资料随着案例的结束而流失,这为后期的档案整理和调用带来了极大不便,随着档案资料的增多,手工检索耗时将越来越长,这也极大地影响着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 充分利用金融档案的对策
1. 提高硬件基础建设
金融档案的数据量较大,纸质档案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查阅效率,所以增大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配备电脑、扫描仪等电子设备,利用人工输入或者扫描录入等方法将档案数字化,是提高档案利用的第一步。
2.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目前,金融档案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档案的管理也更加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将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零散工作中解放出来,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团队,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使得档案管理系统化、专门化、规范化,将传统的兼职档案管理转化为专业管理,使得档案从建立之初就细致全面,为以后的利用打下基础。
3. 加强档案的深度加工
由于各科室的档案资料分开保管,所以,为了档案的后期利用,除了档案的基础维护和制作外,还应该进行档案的深度整理加工,全面收集各个项目的档案资料,根据档案的利用频率、功能大小,将档案进行汇编,为后期的查阅奠定基础。
4.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重视档案资源的开发
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在案例的备档,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收集视角,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散逸在社会更阶层的信息资料,丰富馆藏、编写文献,为今后的档案研究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空间。这一过程所耗费的资源巨大,短期内收效甚微,但基础资料的积累是经验累积,业务发展的基础,虽然短期内看不出他的重要性,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档案的资料完善程度将决定金融事业的前进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国外金融行业的档案资料如此详尽的原因。
虽然档案管理利用是金融行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但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充分理解档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性,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从业人员的档案重视水平,真正意义上的为了利用档案而进行档案管理,而不是单单的为了应付检查。
总结:
金融事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体现,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档案管理水平有限,档案的利用效率低下,很多情况下,需要利用和借助外国的档案资料处理国内的金融问题,常常造成各种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金融档案系统,为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保驾护航是现阶段金融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首要任务。希望本文提出的这些方法能够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谈金融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兼谈《新疆通志•金融志》的资料收集[J].新疆地方志,2009(2)
[2] 查印璋.金融档案提供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家,2009(10)
离岸金融市场也叫做境外金融市场,其具体任务就是为非居民提供境外的货币兑换、借贷、投资、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或服务,离岸市场在我国香港、深圳等地方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较大的作用,但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我国现存的四种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对其选择方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选择
1 当前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分析
1.1 内外一体型
“内外一体型”顾名思义,就是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境内与境外的金融市场相互融合,不在任何限制的条件下实现资金的出入境,入境资金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获得的各种收益也无需纳税。在这种模式下的离岸金融市场环境中,居民与非居民都可以进行存款与借贷业务,银行离岸与在岸业务之间不存在任何的限制,都进行合帐处理。因为这种模式下的离岸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的经营自由性一般都比较强,所以境内市场基本上是完全开放的,非居民之间的资本流动一般会给市场所在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和冲击,甚至会影响到市场所在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这就要求选择此监管模式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国家或地区具有较为强大的经济发展能力与较高的发展水平,并且已经掌握较多的金融监管经验,能够运用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对发达的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完全取消外汇管制,政府及国家相关部门有实力进行外汇市场干预,目前,这种模式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伦敦和香港。
1.2 簿记型
国际银行采取在所在国某城市建立机构,并通过其账户对境外的各种交易进行处理的措施,为能够达到避税的目的,并能够无条件的享受市场提供的各种优惠,而这个机构实际上就是离岸货币存贷款业务的记账结算中心,我们将这种模式叫做“簿记型”。“簿记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该市场的所在国或地区不缴纳或者缴纳很少的直接税;另一方面,该市场中各国金融机构开立的分支机构,只执行记账职能,实际上就是一个空壳银行。在这种监管模式下的离岸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不仅能够不受外汇的管制,还能够避免产生直接税的情况下办理离岸金融业务;而从这一模式下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角度来看,即使不收取任何的何直接税,但是依靠不断增长的注册机构数量,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多种离岸金融交易,同样可以通过间接税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金融、会计、旅游等多种行业的发展,从而间接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目前,这种模式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开曼、百慕大等地。
1.3 内外分离型
这种监管模式下的离岸金融市场中,离岸业务尽管不受税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多方面限制,但是,离岸与国外金融市场之间的业务是相互分离的,进入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需要有专门的离岸业务账户,全部的离岸交易均通过这个账户实现,而且要求一定是境外与境外的交易。这种模式下的离岸金融市场,一般是在政府支持下专门为非居民交易而建立的。其优势表现在两点,一是有利于分别对国内、在岸及离岸业务进行管理与监控,二是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对国内发展的影响。目前,这种模式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纽约、东京等。
1.4 内外渗漏型
内外渗漏型与上一种模式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分开设立离岸与在岸账户,分开运行居民于非居民交易,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开辟一个资金单向进出的通道,还是允许资金在一定的限额内相互渗透。这种监管模式是介于本文所介绍的第一种与第三种模式之间的一种模式,也可以说是从第一种向第三种过渡的一种模式,能够在有效保护所在国国内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外资的稳定利用,这种模式十分适用于资金不足并不具备较强干预能力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这种模式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雅加达、曼古等。
2 适合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
我国于2002年开始重新实施离岸资产业务,那么经过10几年的发展与探索,究竟哪一种监管模式更适合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及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内外一体型模式不适合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监管,这种模式要求所在国具有加强的经济实力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实情来看,还依旧实行外汇管制,尽管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但是金融监管水平依旧较低,还不具备较强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因此,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家实情。
其次,簿记型模式与我国的大国身份及地位不一致,从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初衷来看,主要是为了减少资金的筹措成本,使国际间的合作更加密切,推动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新的途径与方式,但是这种模式不能实现资金集散功能,它只是相当于一个“记账中心”,并不能很好的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这种模式也不适合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监管。
再次,从当前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实情来看,大多选择采用内外渗透型模式,但是,结合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来看,在发展的初期最好选择内外分离型模式,我国还未开放外汇管制,并不能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金融业也还没有完全的自由化,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分离的离岸金融业务模式成为首选,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它以建立非居民的金融制度为主,与所在国的金融体系保持独立,并不会对在岸市场形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在对离岸金融市场能够更加熟练掌控的情况下,逐步转变为内外渗透型模式,从而有利于进行资金筹措与规避国际流动资金影响。如果一直选择内外分离型模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逐渐失去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在国家发展的任何阶段始终选择一种监管模式,应当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当的对其进行调整。当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适当的允许渗透,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于当前“内外一体型”、“簿记型”、“内外分离型”,以及“内外渗透型”四种典型的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进行分析,对其具体的内涵、要求及特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内外分离型”更适合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初期发展,并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渗透与转变为“内外渗透型”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亮.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法律监管模式及措施探究[J].学理论.2012-02
[2]刘迎弟.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法律问题探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4-03
[3]张韬.我国当前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可行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11
[关键词]银行系统,会计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71;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27-01
一、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概述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组成部分,也是存在单位重点管理的内容之一。2005年我国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对银行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给出了明确的指示,目的是促使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完善化。
从定义角度来说,银行会计档案是指在银行机构日常的工作中,所形成的会计凭证、账簿以及财务报告等所有用于核算的专业材料。这些材料是反映本机构中经济业务的重要证据。作为经济金融类档案的一种,银行会计档案很显然与科技类档案、人事类档案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银行会计档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凡是可以进行独立财务核算的单位,都会形成会计档案,但银行本身也是一个对外服务的金融窗口,这就要求其会计档案中除了一般企业(单位)所进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内容之外,还要包括更宽泛的金融经济信息。
其二,银行会计档案种类较为稳定。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区域性地方银行,在统计会计档案类别中极少进行变动,便于作为管理部门的中央人民银行实行规范化制度。
总体而言,银行会计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严密性特点,促使形成了与其他会计行业明显不同的档案特点。
1.1 专业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机构的,更多的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统计部门,并优先考虑整体经济的需求,换句话说,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而与宏观部门对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专业性较强的手段提高效率。
1.2 严谨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的形成过程造就了其严谨性的本质,从业务角度来说,所有的操作都是依赖于凭证完成,并形成相应的账簿,最后构成整体报表,任何一个数字都是有缘可查,彼此之间的依赖程度很大。
1.3 广泛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涉及、服务和影响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社会经济体(个人和组织)。同时,银行机构自身的发展也表现为广泛性的特征,几乎所有的银行机构都会建立分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侧重点,筛选业务对象。
二、当前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的稳定性,必然造成其管理问题的集中统一性,在目前国内的各类银行系统中,所面临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大同小异。
首先,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注重工作对象而忽视管理流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2006版)中规定,银行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必须进行集中管理和监督。但从实际操作中,档案资料的最终处理实行了集中统一处理,但在会计档案的管理形势上,则采用的是分散和柔性模式,赶进度的情况普遍存在。
其次,银行会计档案具有保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管理制度形成了矛盾。例如银行的会计档案是否应该接受公安部门的监督,这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部门(经侦)有权利对存在一点的经济账目从银行档案中调查的权力,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银行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外借。这种实际存在的 矛盾,必然导致中间手续的形成,既破坏法律原则,又对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再次,当前国内的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完善,一些必要数据容易丢失。从会计工作本身而言,是在体制下进行严格的经济记录、整理和协调工作。但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十分严重,容易造成监督管理上的漏洞,如档案保存周期、档案监督权限等,最终形成监管分散、多头参与的复杂局面。
三、针对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3.1 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统一管理
银行会计档案的形成是通过不同渠道完成的,换而言之,部门越多档案的细分化就越具体,但造成的沟通协作问题就越多。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同,所进行的操作规范和硬件匹配各有差别,因此容易造成监督部门的监管乏力;如果将银行的分支结构考虑在内,必然会收到异地异步管理的影响。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在体系内形成多条档案管理交流的信息流,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因此要在银行体系内部明确规定各部门的会计档案类别,划定工作区域,避免重复劳动浪费资源。最终的档案数据进行汇总,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3.2 完善银行制度管理,提升会计档案科学监督力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体系的扩充,我国的银行机构中所包含的经济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严格意义上说,目前的银行体系中没有一家是国有独资企业。不同的利益成分坐拥在一起,必然会对银行制度化的形成产生不同的作用,并向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发展。央行作为管理机构,可以从银行制度管理完善为方向,以银行会计档案为切入点,加大管理力度和完善力度。同时,虽然银行企业不得不遵守经济类法律法规,但真正发挥约束作用或者约束作用较强的,依然来源于中央人民银行的相关监督条例。从这一角度来说,完全具有管理和提升的可行性。
3.3 强化会计从业人员意识,明确档案管理责任范围
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是主导档案形成的力量,也是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会计人员的专业性、职业道德等方面培养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首先要完成业务工作,其次才能够针对档案进行立卷、审查、整理和归档等操作。对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不仅要从体制内入手,还要包括体制外的检查和监督,例如定期抽检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及时性等,在相关专业性方面,通过定期培训或者引发学习材料的方式,督促银行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职责范围必须做出明确的界定,防止过度放纵或过度约束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良军. 浅析商业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现状[J]. 金融科技时代,2011,09:66-67.
[2]吴晓东. 转型期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优化的思考[J]. 兰台世界,2014,S3:145-146.
[3]黄中华.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银行会计档案管理[J]. 金融会计,2010,11:58-62.
摘要:目的 有效实施国家房屋按揭贷款制度,使国之惠民用之于民,方法 只有高度重视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确保其完整与安全,才能发挥按揭贷款房 产档案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房屋;按揭贷款;档案管理
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是指个人在购房过程 中由金融部门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办理和管理贷款业务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专业材料,是房产抵押贷款业务活动的真实 记录,是进行贷款管理,财务分析及资产管理的原始凭证和重要参考依据,是产权业务管理部门在产权监理过程中的重要文件[1]。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人民群众购房和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房产按揭贷款机制的形成对房地产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是按揭购房的真实记录、原始凭证,在维护抵押权人和抵押人的合法权益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按揭贷款房产档案在处理贷款的纠纷、防范假按揭贷款和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的重要作用
1、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是解决按揭贷款纠纷必不可少的凭证在房地产市场中,开发商或个人欠债不还,蓄意出售抵押物,恶意逃债等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依法办事、需要司 法部门的支持。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是按揭购房的最原始记录,真实地反映着按揭购房的过程以及按揭购房双方的权和责,是处理按揭贷款纠纷必不可少的凭证。目前我国按揭购房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管理方面也缺乏经验, 各方当事人在操作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从而导致房地产按揭纠纷的发生。
2、按揭贷款房产档案能有效防范“假按 揭”现象的出现房地产按揭贷款中的“假按揭”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套取银行资金,有的为了造成房屋紧俏热卖的假象,以抬高房价,往往采用“假按揭”的手段[2]。“假按揭”侵占了银行资金,形成了不良资产,危害了信贷资金的安全。之所以会有“假按揭出现,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严格的按揭贷款房产档案制度,因此产权监理部门要积极做好产权备案登记工作,凡办理按揭贷款购房的, 应认真审查购房合同书,审核购房人的身份证明证件,及时将产权备案档案归档。对房屋的销售情况了如指掌,“假按揭”也就无机可乘了。
3、按揭贷款房产档案能有效地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 一般地说,房地产金融业是安全性较高的信贷业务。但目前我国市场的竞争体制不够规范,房地产市场发育还不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也难以把握,银行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够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等,这些都可能产生房地产金融风险。为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①我们通过按揭贷款房产档案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分析房地产供需整体走势和产业结构变化,为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信息,以利于他们调控市场、 监测房地产交易情况、防范风险.②通过房地产按揭贷款档案分析房地产交易情况,监测商品房价格的增长趋势,分析房价增长与需求增长是否成正比,如出现房价不断攀长,就要预防房地产泡沫经济.③通过按揭贷款档案对房地产投资的分析,监测其投资与收益的幅度是否正常,如出现地价飞涨,增幅过高过大,就需采取调控措施.④通过按揭贷款档案从房地产项目贷款 增长率,按揭利率方面的分析,监测房地产经 济活动是否正常等。
二、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管理方式
加强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的管理是当务之急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是改革开放环境下的新工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产物。房地产档案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研究还不深、经验也不多,而且目前还存在人员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随着档案信息化管理步伐的加快,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的管理必须从根本上加强、从技术上提 、高从观念上突破、从服务上拓展。
1、从根本上加强,就是加强房地产档案内部的管理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由于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的重要性和唯一性,所以要在源头上保证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材料的完整与齐全,要把按揭贷款房产档案工作列入重中之重,明确程序和要求,建立健全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根本之一,档案工作人员是连接档案与档案利用者的纽带和桥梁,他们的素质直接 关系到档案的利用以及档案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新的任务要求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特别是信 息技术,以及熟悉按揭贷款房产档案业务和相关的法律知识。
3、从观念上突破,就是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对待按揭贷款房产档案工作,严格把好按揭贷款房产档案关。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管理不能就管理而管理,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年代,管理方法方式上要不断创新。按揭贷款房产档案工作要主动融入市场经济,除了正常的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严把资料审核关,资料记载清楚,借据要素齐全,印章签字完备等要求外,还要研究逐步与国际规范接轨有关事项,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从技术上提高,就是适应档案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建立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环境和技术支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己经进入快车道,按揭贷款房产档案不能等 其他档案管理数字化后才进行,必须与数字化建设同步。当前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数字化建设考虑的重点,一是系统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对前期的网络设施、数字档案数据的输入输出方式、设备选型、存储备份、安全策略,以 及管理系统软件等,作统一全面的规划设计。二是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数字化处理,要进 行全文扫描、建立卷内目录、案卷目录的检索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文件和产权信息形成信息全面、查找快速、准确的按揭贷款房地 产档案信息检索系统。三是做好应用系统软的开发,包括信息采集、管理、利用、服务、维护 等系统的建立。
4、从服务上拓展,就是按揭贷款房产档 案工作要注重应用效果,拓展利用空间。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档案管理的应有之义,在“购房热”“按揭热”的今天,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的开发利用,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推进器。服务的拓展要紧扣利用的信息化手段,全方位延伸服务触角,把部门、单位、企业、个人有机地融入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管理服务之中[3]。要坚持档案工作与贷款工作同步管理,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与按揭贷款的立项、发放、 回收同步进行;理顺各业务环节之间的关系,确保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的齐全与安全。积极推进房地产档案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建立多种形式的按揭贷款房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依据 档案信息,多做专题研究和编研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档案信息,利用网上多媒体系统, 实现网上视频点播,让更多的用户了解按揭贷款房产档案,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制度对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建设,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住房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高度重视对个人住房按 揭贷款的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确保其完整与安全,才能发挥按揭贷款房 产档案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烈英. 商品住房买卖贷款按揭法律问题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30 - 132.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血站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 档案信息作为公务和经济活动的记录,与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发展密切相关,在未来信息网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事业单位档案是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形成的对业务办理过程的记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数字化管理是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今后的方向,本文阐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重点分析了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对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1 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档案在开采信息资源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档案在其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中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极大的限制了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企业档案室的资源不够丰富,档案的归档不够完整、系统,不能满足相关生产和管理的需求,这就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二是,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这直接导致其在管理中有很多薄弱环节,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三是,一些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档案信息的作用不大,或者在工作中只注重档案的整理和收藏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等,在工作中持有消极、被动的思想和情绪,这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不良影响;四是,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只是走个过场,响应现代化信息建设的发展要求,很难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建设的要求。
2 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开展措施
2.1 档案管理要采用现代化的方式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其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其中从管理思想上来说,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首先要获得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增强各部门的群体档案意识,将各个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灵活地利用材料,彻底改变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注重档案管理而忽略了档案的利用的缺陷,使档案信息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档案管理中的全部职能作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充分考虑将办公自动化与档案管理充分融合起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的共同实现。另外,从管理手段上来说,现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正在不断地提高,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保存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档案的整理、查阅以及网络平台上的互相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以计算机为基础,将档案分类输入可以实现共享,这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档案的保管空间,同时还可以实现高效、方便、快捷、准确的检索,可大大提高传输效果和档案信息处理效率。
2.2 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档案具有数量大、门类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收集难度大还有利用率高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我们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要始终以科学、完善以及高效为目标。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分层的方法来实现,可将其分为领导、管理还有整理这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工作都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同时还要加大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投入,从基础设施方面为档案的管理提供夯实的条件,并且还要定期组织管理相关的人员参与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课程,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另外,在管理制度方面,首先要对归档的范围、移交的时间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归档资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其次要采用奖惩制度,对管理好的人员和部门给予相应的奖励。
2.3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和交流
事业单位档案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对档案宣传体系和交流体系进行完善,这对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从档案的宣传来说,事业单位应积极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讲座、座谈会还有报道等对信息系统和检索途径的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领导还有管理人员等的档案意识。从档案的交流体系方面来说,在当今时代,有效的运用信息资料是科研成果以及其他各种信息资料等获取效率的决定因素,再加上现在产业发展速度飞快,技术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中应该打破封闭的管理方式,在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之间建立通畅的交流途径和体系,定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弥补档案资源不足的缺陷,这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进展具有积极意义。
2.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做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必要的信息能力。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信息收集和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设备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要不断改革。其次,在思想政治方面,档案人员要认真学习档案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热爱档案事业,在工作中做到严谨认真,求真务实,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确保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小结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作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11.
[2]张芳.金融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
关键词:信用社;档案;管理
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是指在信用社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本单位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按一定要求进行科学分类整理、统一管理、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它能真实地反映和再现农村信用社的历史面貌及发展过程,为农村信用社进行日常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历史依据,对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及长远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信用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信用社档案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对于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明白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的工作及意义也是重点。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信用社档案的管理,为农村的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活动服务,这也即是说明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的本身是不能创造出经济效益。这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没有做到基本的服务。一方面,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多数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收集、整理、归档的简单劳动,职能部门、领导没有足够重视,大都未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任职。另一方面,档案管理资金的投入、办公设备的配备、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受到制约,极大影响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因此,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以及服务的态度都是极其业余,还缺少竞争的意识以及求知的意识,这导致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知识缺乏以及知识落后,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信用社档案管理的要求。
1.2 信用社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对于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而言,管理工作主要应该是表现在对信用社档案的收集和整理,信用社档案的鉴定与保管,还有就是信用社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在对我国的信用社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人员或者对信用社档案有资格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差异的制约,不仅如此,由于信用社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观思想的不同,认识在执行信用社档案管理工作时有所不同,造成信用社档案管理的差异和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信用社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的库房建设不标准还有就是信用社档案管理的业务建设还有档案的保护措施都是不规范的。另外。在农村信用社档案的服务对象上也是很为狭隘的。而这些因素的综合就造成了信用社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工作缓慢,也就是阻碍了我国的信用社档案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影响了农村的各项建设。
1.3 信用社档案结构欠合理
对于农村的信用社档案的管理工作而言,信用社档案的管理结构也是属于信用社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国目前的信用社档案馆藏结构,门类不全,结构单一以及数量偏少是最重要的问题。不仅如此,在拥有的信用社档案之中,又有不均衡的现象发生。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没有合理的档案结构,让信用社档案的利用还有开发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换句话说,这就是将农村信用社档案的利用几乎是限制在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之中,达不到信用社档案应该发挥出的作用。
2 提高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的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领导对档案工作的价值和认识程度,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不少领导同志和机关干部对档案工作了解甚少,对档案和档案管理的作用与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管理工作理解、关心和支持不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进展缓慢,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才能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要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办公设备的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真正使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后,还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2.2 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我国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要想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符合社会的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农村信用社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教育这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拥有一批具有现代先进技术以及精湛业务技能的信用社档案管理人才的前提。因此,对档案工作人员要搞好专业培训,经常进行知识更新,加大对现代社会档案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的研究。从工作实际出发,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研制开发档案工作管理软件,切实推进档案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三是档案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从事档案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和研究能力,对档案资料的编研利用,要求能够写作,在文字上进行加工、整理和编排,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是做不好的。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档案工作千端万绪,纷繁杂乱,需要理清思路,科学安排,同时争取领导和各个部门的支持,有条不紊的做好日常工作。
2.3 开发利用,创造效益
俗话说的好:“档案贵在活,而重在于用”。在我们认识中档案管理人员能做到“热情、细致、准确、迅速”就可算尽心尽责,很少重视档案利用信息的反馈。这种坐等上门的服务形式已严重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阻碍了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农村信用社档案资源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就会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健全信贷档案、农户经济档案、企业信用社档案等,为信用社做好信贷支农服务提供了第一手综合资料,从而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贷款繁”的问题,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了效益。农村信用社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犹如服务“三农”的活字典,随时可以了解有关农户生产、经营状况,是否得到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使信用社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加强重视,健全制度,建立一支专业知识强,业务知识精,实际操作水平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要求,才能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惠利,浅谈信用社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建筑,2013.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当前个人贷款数额及住房公积金数目的不断提升,与住房公积金相关的档案数目也不断增加,由此为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也出现了许多不足。怎样基于当前时代的形势下增强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就变成了相关工作人员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以下简要论述了当前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法,希望可以为增强公积金档案管理工作作出一些贡献,贡献一些思路。
一、当前住房公积金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档案的相关标准不一致
现今,我国关于管理住房公积金档案的相关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许多城市在进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时,都是根据不断摸索的经验来开展工作的。然而,管理公积金档案的工作原本就是一项新兴的操作,在实际流程中缺少能够参考的良好做法,所以,各个地区实行的管理住房公积金档案的标准缺少统一性及全面性,导致工作开展较为困难,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收录的公积金档案不够全面
当前,住房公积金的管理部门在管理流程及业务形式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就算在同一座城市,不同的地区在管理方面也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另外,从事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的人员一般需要处理的事情较多,而人手不足,通常除了直接接手档案的部门之外,剩余的业务档案都被分散到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下属的各个小组中,所以,极容易造成收集档案时出现疏忽、遗漏,为以后的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
(三)从事档案管理的团队缺少专业性
许多从事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的从业人员都是由单位临时选的,一般都不具有管理档案的相关专业能力,另外,在计算公积金数额,了解贷款业务流程方面,电子设备的操作也不够熟练,无法整体、细致的对其进行监管。因此,在操作时仅能够处理部分较为简单、普通的业务,无法应对复杂的工作。从而在一定层面上限制了档案价值的发挥,降低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二、造成管理住房公积金出现不足的因素
(一)住房公积金的档案具有单独性
对于住房公积金来讲,其首要特点就在于时间相对较长。通常,住房公积金的业务贷款一般是由贷款前、贷款中与贷款后构成的,每个公积金的业务贷款都需要历经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期限,从而导致收集住房公积金档案时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动态性较高。同时,住房公积金在内容方面呈现多样化也是造成管理困难的因素之一。住房公积金通常都会涉及到开户、提取、变更、缴存、销户、图案管等业务,如此繁多的业务形式也为管理住房公积金的档案增添了难度。另外,也极容易导致档案较为混乱,稍不谨慎,就容易导致档案遗失,为以后的管理工作埋下隐患,严重的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管理住房公积金档案的条件较差
当前,很多从事住房公积金业务的企业领导都将注意力投放到开拓住房公积金业务贷款方面,从而忽视了管理住房公积金的工作。许多管理人员将档案的管理工作看做仅需找人看管,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就可以。上述这种思想方面不重视档案管理的情况造成管理档案的从业团队建设、办公场所、基础设备等都较为落后,无法紧跟时展需求,无法符合档案管理的相关标准。同时也导致管理住房公积金的从业人员不认真对待工作,消极怠工的情况。
三、提高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大力增强培训工作,增强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应培养一些熟练掌握公积金业务,并且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在部分高校中进行选拔,挑选一些优秀的档案专业的学生,进而提高公积金档案管理的质量及水平。另外,还应加大对原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选用因材施教、重视实效的方法,高薪聘请专业的人士进行教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项技能,令其成长为具有管理才能寄综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公积金档案管理工作顺利、高质量的开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创建统一的规章标准,对档案管理进行约束
各个阶层的档案管理企业都应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带领下,联系本地的真实情况,创建一系列全面的、科学的管理档案的规章标准,创建收集档案、整理档案的流程,将责任划分到个人,进而确保管理档案的工作更加标准。由此可以比较高效的推动档案的管理工作顺利、精准运转。
(三)增强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想要确保公积金档案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不但需要部门对管理要求进行规范,并且还需要创建全面的住房保障系统,防止并处理期间出现的问题,创建信用社会的保障。所以,各个阶层的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都应认真履行自身职能,将档案的管理工作划入管理、考核住房公积金系统中,并尽快处理管理档案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另外,处于基层的管理公积金部门还可以与管理档案的从业人员签署当前责任制度,把管理档案的内容进行区分,落实到个人。同时创建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工作良好、态度积极的员工给予物资奖励或职位晋升,如果发现消极怠工的管理人员,则责令其改正,并予以处罚,如屡教不改,则开除。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保证档案管理的质量。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相关人员应端正态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通过创建标准来提高管理质量,进而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贷档案;管理;考核
信贷档案是指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用以记录和反映信贷业务全过程及信贷客户关系,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的总称,是银行与客户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保全银行信贷资产的重要法律依据,是银行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客户基本资料、相关契约凭证和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资料等组成。随着农发行建设现代化银行工作的深入,对信贷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近年来金融案件时有发生,使得信贷档案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笔者仅对目前基层农发行信贷档案管理现状,提出一点浅见。
一、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
加强信贷档案管理是检验信贷员办理贷款的手续是否 合规、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有逆向操作等现象,而造成人为 的信贷风险。通过归档前的检查,可以矫正信贷员在办理贷 款过程中的不认真,不负责的工作态度,以提高信贷员业务 和思想素质,踏实办理好信贷业务工作。 随着农发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信 贷管理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势必引发借款 2 户的道德风险。农发行的贷款发放通过依法办理,严格按照 《贷款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 及行业管理规定办理贷款,而借款合同是经济法的范畴,是 借、贷双方签订的合同,及在签订借款合同前、中、后形成 的所有文字材料,都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加强信贷档 案管理,对于依法放贷,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 效益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信贷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农发行自实行规范化管理工作以来,从总行到基层支行都强化了档案管理工作,较好的使档案发挥了作用。但由于部分基层农发行对信贷档案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信贷档案资料不齐、手续不完善,给今后合规、有效的收回贷款带来了诸多隐患。
1、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际工作中,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客户经理往往对信贷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日常工作中重营销、轻档案的思想,忽略了对信贷档案的整理与管理,没有真正地将信贷管理工作与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有的认为“只要业务发展,信贷档案的好坏意义不大”;有的因为责任心不强,认为档案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导致信贷档案资料未能及时归档。
2、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由于信贷人员的素质不一、责任心有强有弱,导致信贷档案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农发行近年来很少进行信贷档案的专门培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自学成才”,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资料归集和管理,达不到信贷档案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早在2006年,总行专门下发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农发银发[2006]308号文件,这一文件对信贷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利用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但是许多信贷人员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文件,更不用说严格按照这个文件去操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许多基层行的信贷档案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
3、信贷档案资料的操作管理不规范。虽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对信贷档案管理提出了管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信贷档案的管理缺少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不够规范,未能形成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漏洞。借款、合同的签订和书写等不够规范、详细、全面,容易造成法律上的无效。一旦贷款出现风险,提出借款纠纷的诉讼,在法律上缺少足够的支持;分类不清、编目不细、查询不便;归档移交手续不清,责任不明;由于有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录入操作员责任心不强,录入不及时,造成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不符,给企业和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信贷档案日常资料基本由信贷人员保管留存,由于银行信贷人员、信息录入操作员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信贷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保密性。
4、只“重”业务发展而“轻”档案管理。信贷档案,它是信贷业务每个环节的真实反映,是维护银行权益的重要依据,如果某一环节的信贷档案信息资料出现丢失、差错、泄漏等,将会给银行的信誉、经济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实际工作中,因档案管理不善,影响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比比皆是。有些基层行对信贷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很不足,嘴里说得重要、忙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也许这样的评价有点过头,但代表了目前基层行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以业务发展论英雄的时代,只重视信贷业务的发展, 而忽略了对信贷档案的管理,没有真正地将信贷管理工作与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支行领导认为“只要业务发展了,指标完成了,干职工福利待遇保证了, 信贷档案能应付检查就行了”。由于领导本身认识的不足,导致一些信贷人员在对信贷档案的日常管理中,消极对待、敷衍了事,甚至认为档案管理是信贷后勤或者档案员的事, 在信贷资料的归集过程中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严重影响了信贷资料的及时归档。
三、信贷档案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加强信贷档案管理,保证农发行信贷档案的齐全完整,充分发挥信贷档案的作用,防范信贷风险,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健全与完善信贷档案管理。
1、抓培训,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信贷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短期培训、相互观摩交流等方式,甚至可以到其它商业银行进行学习,以及不定期地进行辅导、检查、监督,使他们尽快地熟悉和熟练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信贷操作人员的培养。收集信贷资料的大量基础性工作,须由信贷操作第一线的人员来完成,每当一笔信贷业务的发生,应当收集入档的信贷资料有哪些,他们必须一清二楚。因此,通过辅导和培训,使每一个信贷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我们的信贷档案管理才能真正得到完善和健全。最后要落实好岗位责任制度,按实际信贷工作分工,根据贷款类别、客户不同确定相应信贷档案责任人,加强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跟踪,建立独立的信贷档案,监测信贷风险,加大对信贷档案资料收集的力度,确保信贷档案的齐全完整。同时做好在贷款本息按期收回后和逾期贷款相关资料的及时立卷归档,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